化工安全技术课程标准

化工安全技术课程标准
化工安全技术课程标准

《化工安全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化工安全技术

适用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1.课程定位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培养大学专科层次,具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与管理、产品分析检测能力,从事精细化工生产操作、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原材料及产品质量检验、产品销售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

通过前期的社会调研,结合近期的深入调查和论证,当前地区以及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促进了我地区化工类行业的建设和发展壮大。目前随着精化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工艺、装备的规模化更新,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所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三类:一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岗位,从事精细化工生产的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二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从事化工产品的质量监督与控制等;三是生产管理岗位,从事生产组织、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等。

(3)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2.课程性质

在化工类生产中,从原料、中间体到成品,大都具有易燃、易爆、毒性、腐蚀性等化学危险性,工艺过程复杂多样化,高温、高压、深冷、负压等不安全的因素很多,这决定了化学工业生产事故的多发性和严重性,因而化工生产对于安全的要求比其他行业更严格,从而决定化工安全技术在化工类专业中的重要性。

《化工安全技术》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本专业重要的专业技能课之一。化工安全技术贯穿于化工生产全过程,从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厂房修建、设备安装、生产操作、设备管理、紧急预案、事故处理,直至“三废”处理等各个环节,它是一门涉及面广、容丰富的综合性技术。因此,本课程同样贯穿于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学习全过程,包括从各专业基础课到各专业课。本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化工安全技术专业知识和基本安全操作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这些能力所涉及的知识与专业培养目标和现代化工行业人才所需知识结构相一致。化工安全技术与其它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将来进入化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操作、及基层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作用

化工安全技术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安全习惯,熟悉并系统掌握精细化工生产中所涉及的各类安全知识与基本的安全技能,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练习以及到精细化工企业实习等方式,综合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工作态度、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

化工安全技术为企业培养既具备化工专业知识,又熟悉化工企业危险源、安全措施、

劳动保护装备以及安全管理方法等,并掌握必要安全技能的实用型劳动者。

4.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在第四期开设,前导课程化学分析检测基础、《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原理》、《精细化工设备及维护》、《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课程,为化工安全技术课程提供理论支撑,主要为本课程的学习提供化工生产方法、工艺操作、仪表设备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后续课程包括精细化工综合实训和顶岗实训,为学生进入企业从事安全实训和生产操作提供安全知识和技能。

(二) 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在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以化工安全生产和管理能力培养为重点,听取了化工行业专家以及毕业生的意见,同时在课程组中引进化工行业安全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课程建设,重组教学容,基于化工安全生产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了10个模块16项目,实现了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都设置了学习目标和任务。

同时,本课程还设有单项实训项目,其在化工安全生产中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三地三合(“三地”是教室、实训场地和企业现场;“三合”是理论技能训练相结合、专题训练与生产综合实训相结合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教学做合一,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化工安全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综合技能和化工安全的职业素养。

2.课程设计步骤

第一步,由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职业岗位调研,获得企业的岗位职业标

准;

第二步,学校和企业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化工安全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化工安全技术课程组,对经过职业岗位调研获得的岗位职业标准,结合化工安全国家职业标准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得出职业能力需求,体现职业性的要求;

第三步,化工安全技术课程组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体现实践性的要求,设计出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第四步,化工安全技术课程组依据课程标准,组织开发设计课程教学所需的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校企合编教材、课件、安全案例、试题库、实训实习项目、学生学习指南、实习实训指导书等,满足课程的教学需求;

第五步,联合课程设计小组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过程设计,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和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学生通过真实的软件开发工作体验后对课程教学新要求的信息反馈,再进行职业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容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五个步骤新一轮的循环,体现开放性的要求,使课程容保持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3.课程设计的职业性

学生在课程中需要化学品安全知识、化工生产防火防爆、化工火灾扑救、机械伤害的预防、锅炉与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化工用电安全、化工静电安全、化工检修安全以及防护器材及用品等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这完全符合化工安全生产操作、安全管理的工作岗位任务,充分体现了化工安全技术的职业性。

4.实践性

课程的教学容和实训项目都是在依据真实的化工安全生产场景设置和开展的。校实训项目依据消防演习模拟火灾的发生、火灾的扑灭真实场景开展,校外实训是在化工生产现场进行实训项目,由企业教师辅带,做到零距离教学。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化工安全技术的教学是以易产生的各类事故为主线,对一些特殊的事故,运用设备、工艺和化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将课程容融会贯通。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及对各类事故的剖析,使学生了解在类似的环境下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采取何种措施才是合适的保证安全生产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发挥专业技能打下基础。

2.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当今化学工业概貌及其发展方向;

②掌握化学危险物质的分类、特点及安全贮存与运输。在物质性质的基础上把握化学危险物质的正确识别与处理;

③掌握防火防爆防尘防毒技术。重点掌握化工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及火灾与爆炸蔓延的有效控制措施,并把握尘毒防护的方法;

④了解压力容器的分类、安全附件及其定期检验等。掌握工业锅炉、压力管道及气瓶等压力容器的安全使用知识;

⑤了解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重点掌握触电急救的方法,并熟悉建筑物、化工设备及人体防雷的方法

⑥重点掌握化工装置的安全检修基础知识。把握装置停车的安全处理,以及检修中的动火安全、动电安全、高处作业、罐作业等;

⑦掌握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危险性评价的方法。重点把握“人-机-环境”系统的危险性识别,并熟悉把握危险性预先分析法和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

(2)能力目标:

①能够运用防火、防爆、防尘、防毒、防静电分析和处理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

②能够运用电气安全技术协助化工仪表技术人员分析和处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系统中的安全问题;

③能够运用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知识,安全地操作压力容器,能够发现安全隐患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事故的出现和扩大;

④能够运用化工安全检修技术协助化工设备人员进行化工设备机械的检修、维护和使用;

⑤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化工安全技术知识,处理化工生产中的各种危险情况,并能够制订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3)素质目标

①具备化工生产的安全、环保及劳动卫生防护职业素养;

②具备化工生产遵章守纪的职业道德;

③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④具备资料查阅、信息检索和加工等自我学习能力;

⑤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⑥具备表达、沟通和与人合作、岗位与岗位之间合作的能力。

三、容标准(课程容与要求)

1.教学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本门课程作为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容是针对精细化工企业生产者和初级管理者所需各种安全知识的岗位能力需求来设计的。本课程以化工

生产中存在的各类危险源为主线,分别针对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尘毒危害、酸碱腐蚀、压力容器、电气安全、装置检修等不安全因素而采取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及企业安全管理的方法等来进行教学容的组织与安排。

本课程教学中重点分析化工生产中各类危险源的特点、发生规律、控制原理,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的针对性很强。

本课程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情景再现、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技能操作等教学方法进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各环节,使其掌握化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因此,本门课程的实用性很强。

2.教学容的组织与安排

《精细化工典型设备操作与调控》课程标准

《精细化工典型设备操作与调控》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精细化工典型设备操作与调控 课程性质:职业能力核心课 学分: 计划学时: 适用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1. 前言 1.1 课程定位 “精细化工典型设备操作与调控”是精细化工及其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以精细化工生产设备操作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使学生了解常见精细化工生产设备的操作与参数调控的相关内容。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精细化工生产设备的操作与参数调控的基本规律的基本要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控制设备稳定运行的基本职业能力。 1.2 设计思路 按照学生毕业后在精细化工企业职位从“低→中→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组织基于个人职业身涯发展过程的课程知识;通过归纳学生毕业后在精细化工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围绕工作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流体输送、换热装置、反应器、精馏装置、过滤装置这五类生产设备设计、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按照学生从事具体工作所需知识、技能的习得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 课程目标 2.1 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毕业后能根据工艺要求选用设备,优化操作条件提高设备效能、完成设备的开停车操作,还为学生通过化工总控工等技能证书的考核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课程注重对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做到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并重。 2.2 具体目标 能认识化工生产中典型设备的构造。 能分析典型化工生产过程,操作典型生产设备。 能调节、控制设备工作参数,强化和提高设备效能。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一般性技术问题。 能协助工程技术人员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开车运行等工作。

4.1 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1)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2)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组织教材内容。 (3)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动态、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4)教材表述必须精炼、准确、科学。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4.2 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以具体的精心化学品的生产过程(DOP生产过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案例分析和学生分组讨论领会相合,通过指导学生制定、修缮相关设备操作方案,让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会优化设备操作条件提高设备效能、完成设备的开停车

化工热力学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的重要分支和基础学科,是热力学基本定律应用于化学工程领域中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主要研究化工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及过程趋近平衡的极限条件,主要涉及能量及组成的计算。能量计算包括功能互换,也包括物理热和化学热的计算,前者包括温度、压力对焓的影响及各种相变热,后者主要是反应热。组成计算包括化学平衡和相平衡。化学平衡包括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计算,并确定反应方向;相平衡包括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各相组成的确定。化工热力学是化工过程研究、开发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2.设计思路: 化工热力学应用热力学基本定律研究化工过程中能量的有效利用、各种热力学过程、相平衡和化学平衡,还研究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基础数据,如物质的p-V-T关系和热化学数据。 本课程主要包括四部分的内容,各部分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部分,流体的p-V-T关系,要求掌握各种p-V-T关系使用范围,会应用各种p-V-T关系进行基本的p-V-T 计算。 第二部分,纯物质(流体)的热力学性质,要求掌握应用p-V-T关系求解纯物质的热力学性质的方法。 第三部分,热力学基本定律及其应用,要求掌握化工过程能量分析的方法,了解和掌握化工热力学原理的应用(压缩、膨胀、动力循环与制冷循环等)。 第四部分,均相混合物热力学性质,掌握利用混合规则求解均相混合物热力学性质的方法。 第五部分,相平衡,掌握气液相平衡的计算方法。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适宜安排在修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上)等有关基础课课程之后开设,内容上注意与物理化学的衔接。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掌握运用化工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计算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能量转换和有效利用、相平衡和化学变化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化工热力学的方法对化工中涉及的物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105 课程总学时:48 课程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秘书工作文化与传统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秘书工作的基本素质。该课程先导课程有秘书理论与实务、公共关系学、中外秘书比较、中国文化概论等。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了解秘书职业在纵横时间上的背景,掌握秘书职业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发展过程,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基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对象之一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秘书活动与秘书工作变化规律,专业知识较为系统,在教学内容上侧重选取各个时期秘书机构的设置、秘书人员的来源、秘书工作的内容等方面来探讨历代的秘书工作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秘书史的发展规律。本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中国秘书工作的基本脉络和框架,认识历代秘书工作的变迁和规律,从而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思路,为当前的秘书工作服务。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秘书工作历史的考察,亦能加深对今天秘书工作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更好的角色和素质意识。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 (2)理解和把握我国秘书工作的萌生及形成理论,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与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能运用秘书工作发展的相关规律与理论,分析以往与当前秘书工作。

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

《化工单元操作》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4~ 2015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化工单元操作 所属系部:化工学院 制定人:宋丽萍 合作人:吴晓滨 制定时间: 2015年1月20日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化工单元操作 课程代码:181103 学分:20 学时:360 授课时间:第二学期授课对象:三年制专科 课程类型: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必修课。 先修课程:化工机械基础后续课程:现代煤化工生产技术 二、课程定位 《化工单元操作》课程面向的岗位有:管路安装、泵及其他动设备操作、流量控制、压力控制、温度控制、DCS控制操作、设备保全等。《化工单元操作》安排在《化工机械基础》之后,《现代煤化工生产技术》之前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其主要内容是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依据操作原理的共性,分成为若干单元操作过程,通过项目训练,掌握各单元典型设备的操作技能及设备选用原则和技能,学习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计算。中职定位:单元设备简单操作 本科定位:单元设备工作原理及生产能力设计 培训地位:单元设备工作原理简介 三、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本课程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专业核心类课程,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

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与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图纸识用与绘制、物理化学等前续课程密切衔接,为后续课程《化工设计概论》、《化工工艺学》、《化工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最终形成化工生产的职业综合能力。 能力目标: 1、能运用流体力学知识,根据输送流体的性质,正确选用管道及安装。根据输送机械设备操作规范,操作常见泵的开启与调节。根据输送机械设备操作规范,操作常见泵的开启与调节。 2、能运热量传递知识,根据传热设备的操作要求,操作和维护传热设备。 3、能运用蒸发原理知识,根据蒸发设备的操作要求,操作和维护蒸发设备。 4、能运用蒸馏原理知识,根据蒸馏设备的操作要求,操作和维护蒸馏设备。 知识目标:(知道...;了解…;理解…;掌握…。) 1、知道流体力学,了解其基本内容,理解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机理及基本计 算方法; 2、知道非均相物系分离的基本原理,重力沉降和过滤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计算;掌握 3、知道传热单元,了解传热过程,理解传热原理,掌握热量传递过程中的传热单元操 作的基本概念及传热基本方程; 4、知道吸收,了解吸收过程,理解吸收原理,掌握气体吸收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计算; 5、掌握两组分溶液精馏的原理和流程,精馏塔的操作及设计计算方法; 6、掌握干燥过程的基本概念,熟悉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的应用,干燥过程的相关计 算。 素质目标:(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规范在本课中的具体表现) 1、进入工作环境,必须穿着工作服、安全帽、工作鞋等。 2、不能随意触动设备。 3、操作设备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4、保持工作环境的卫生。 5、保持节俭节约。 四、课程内容设计:(包括顶岗实习、项目实施等,项目小于内容)

化工分析课程标准

《化工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化工分析 【适用专业】 化学工艺专业 【先修课程】:《化工生产概论》、《化工设备基础》、《化工安全与清洁生产》、《化工过程控制》、《化工单元操作》、《基础化学》 【后续课程】:《化学分析操作与仪器分析》、《综合实训及生产性实习》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化工分析是化工专业学生的主要方向课之一,它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是化工专 业的基础,也是从事化学化工、生物、地质、环境等学科工作的基础。通过化工分析的学习使学生充分深入学习化工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并初步具有应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工分析教学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化工分析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 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对实际职业情境加工成具普遍意义的学习情境,即营造“真实的虚拟”情境,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将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以任务驱动设计工作过程环节,并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一体化。 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训练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使用仪器分析测试;又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即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132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化工分析》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分析仪器,能对

工业产品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试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仪器分析测试技术所必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严格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知识目标 归纳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详述分析化学的进展简况. 说明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描述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误差的传递、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描述滴定分析概念和滴定分析的分类与滴定反应的条件,整理标准溶液以及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法,计算滴定分析结果。 说明酸碱平衡的基本理论,区别酸碱滴定法和盐溶液的滴定 说明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及其稳定性, 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与影响因素 区分重量分析法概述和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分析沉淀完全程度与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和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叙述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区分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对比电位测定法和电位滴定法,复述电位滴定法计算。 能力目标 能独立操作各种检测方法所使用的仪器; 针对具体样品能完成从试样处理到仪器操作,试验条件确定,定性

《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4302026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修读学期第五学期学分 2 学时48 课程英文名称Transfer Process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化工传递过程》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的必修课。是一门探讨自然现象和化工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速率的课程。化学工程中各个单元操作均被看成传热、传质及流体流动的特殊情况或特定的组合,对单元操作的任何进一步的研究,最终都是归结为这几种传递过程的研究。将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原理)的共性归纳为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三传)的原理系统地论述,将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由经验分析上升为理论分析方法。各传递过程既有独立性又有类似性,虽然课程中概念、定义和公式较多,基本方程又相当复杂,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可运用三传的类似关系进行研究理解,使学生掌握化学工程专业中有关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共性问题。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各类传递过程的机理,为改进各种传递过程和设备的设计,操作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各种的基础数学模型;为速度、温度、浓度分布及传递速率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分析和解决过程工程和强化设备性能等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1. 侧重于熟悉掌握传递过程的各种基本理论;正确的提供所求强度量的分布规律及传递速率表达式; 2. 掌握传递过程的微分方程并达到能够熟练地运用方程的水平;

3. 能够正确地分析、简化三传基本微分方程;对实际情况建立必要的数学模型; 4. 了解传递过程的发展趋势、方向和其在化学工程中的具体运用领域; 5. 通过学习加深对化学工程基本原理的理解,使学生能顺利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提高自学与更新本专业知识的能力。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 (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章节主要内容总学时 学时分配讲授实践 第1章传递过程概论 2 2 0 第2章动量传递概论与动量传递微分方程 6 6 0 第3章动量传递方程的若干解 6 6 0 第4章边界层流动 6 4 0 第5章湍流 6 4 0 第6章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 6 6 0 第7章热传导 2 2 0 第8章对流传热 2 2 0 第9章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 4 4 0 第10章分子传质 4 4 0 第11章对流传质 2 2 0 第12章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的过程 2 2 0 (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传递过程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传递过程的类似性; 3.传递过程的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化工热力学》课程标准

《化工热力学》课程标准 英文名称: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本科学分数:2 一、课程性质 所属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基础学科。 《化工热力学》是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专业方向课程。该课程包括化工基础理论,热力学案例分析、化工节能创新等化工技能,是化工类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专业课。 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 二、课程理念 1、该课程是化学工程的精髓 《化工热力学》课程属于工学学科门类下化学工程学科,是化工过程研究、开发和设计的理论基础,在科研和生产领域具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它是从化学工程的角度,分析并给出化工过程经历的实质性变化,在原理和计算方法上指导各种化工过程的进行和优化。 该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专业方向课程,是化学工程的精髓,是所有单元操作的基础,是《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化工分离过程》等课程的基础和指导。 该课程在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是化工类人才持续深造和研究开发必须打好的知识功底。 2、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开发能力 该课程定位为工程学科专业方向课,故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同时,始终强调工程能力的培养,将化工热力学理论,模型与工程应用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应用和建立热力学模型解决化学工程和工艺开发中的问题。 3、砸实热力学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该课程是以化工热力学、工程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为学科基础,以计算机及其技术为工具,培养学生从热力学角度分析解决现代化工技术的复杂工程问题。为了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既要给学生以干粮——扎实的热力学知识,又要给学生以猎枪——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4、重视过程与动态评价 采用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口试等内容和环节后,获得参加考试资格。知识和能力之间应树立一种内在联系,多看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提高程度,不把期末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坚持“过程评价”和“动态评价”。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介绍化工热力学的起源、现状和发展,使学生了解热力学在化工过程中的主要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构建化工热力学课程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掌握化工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利用化工热力学的方法对化工中物系的热力学性质和其它化工物性进行关联及推算,利用化工热力学的原理和模型进行化工过程能量、相平衡分析和研究;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使学生具备利用热力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工领域中有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形成基本知识扎实、应用能力突出的专业素养。 分目标:

化工生产组织与管理课程标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化工生产组织与管理》课程标准 项目编号:

二〇一三年八月

《化工生产组织与管理》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化工科:孙建华 一、学习领域定位 (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化工生产组织与管理》课程主要完成化工生产中的生产计划的制订、生产工艺控制、产品质量控制、原材料与成品的管理与人员的组织与调度等化工生产日常管理工作。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企业的管理环境的熟悉,增强经济观念,使他们建立一定的管理意识、经济观念、效益意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作为企业未来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组织、交流沟通能力。(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作为化工生产的生产部、技术部、品管部、安全环保部、设备部等生产管理人员如何进行化工生产过程中生产调度、生产控制、原材料与成品质量控制的组织与管理。培养学生了解如何编制生产计划,如何进行化工生产控制、调度和管理,如何进行现场与安全管理,如何进行质量分析与质量控制,如何进行原材料与成品的管理,如何撰写生产报告等工作任务。 (三)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和地位与作用 该课程在化学工艺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为了拓展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而设置的一门选修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在具备了企业岗位技能的基础上,熟悉企业的管理环境,增强经济观念,也是对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同时提升了学生作为企业未来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本专业学生熟悉本专业的高素质与高技术性应用人才的生产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提升学生作为企业未来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包括:: 1.熟悉化工生产计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2.熟悉化工生产安全管理的内容与安全生产制度; 3.了解化工生产调度的职责与要求; 4.了解生产过程与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 5.了解化工生产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内容与要求; 6.了解化工生产成本测算与控制方法。

教学大纲格式

《化工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分离工程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54 讲课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 化学工程与工艺 先修课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具备了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等技术基础知识后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利用这些课程有关相平衡热力学、动力学、分子及其聚状态的微观机理,传热、传质和动量传递理论来研究化工生产实际中复杂物系的分离和提纯技术。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特殊精馏、化学萃取、膜分离、吸附与离子交换及其它分离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过程。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绪论(2学时) 介绍分离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分离过程的分类,每一类分离过程的定义和实例分析。 2 特殊精馏(10学时) 2.1 恒沸精馏:定义,基本概念,恒沸精馏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的工艺流程,恒沸精馏塔的计算。(2学时) 2.2 萃取精馏:萃取剂作用的微观机理;萃取精馏的定义,萃取剂的选择,萃取精馏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的工艺流程。(2学时) 2.3 加盐精馏:盐效应定义和机理,溶盐精馏过程、应用及优缺点分析,加盐萃取精馏的基本原理及工艺过程。(2学时) 2.4 反应精馏:反应精馏的定义,分类,每类过程的原理及应用。(2学时) 2.5 作业及讨论:分组,每组自选一种特殊精馏过程为主题,查阅相关文献,写一篇课程小论文并制作PPT,每组派一个代表讲解,全班讨论。(2学时) 3 化学萃取(10学时) 3.1 化学萃取:概述,化学萃取过程的分类及每类过程的主要特点,化学萃取的相平衡,化学萃取过程的控制步骤。(2学时) 3.2 络合萃取法的应用:物理萃取与络合萃取的区别与联系,过程的特征,萃取体系选择,典型举例。(1学时) 3.3 液膜分离技术:概述,分类及每类过程的主要特点,液膜分离过程机理,影响液膜传质的因素及影响规律,工艺流程及应用。(3学时)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018.4.12

中国文化概论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 总学时数:36 学分数: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简论(1学时) 【目的要求】 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 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化的源头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2. 三皇五帝 3. 夏代文明和商周社会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汤建立商朝。盘庚迁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西周的青铜器、社会制度。 4. 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开始兼并战争。战国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战国七雄”。 5. 秦汉帝国 6. 魏晋南北朝 7. 隋唐时代 8. 宋元明清 9. 近代历史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3学时) 【目的要求】

化工工艺学课程标准

《化工工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属性 1.课程的性质 《化工工艺学》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从化工生产工艺角度出发,运用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介绍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与原理、流程组织、关键设备、操作条件以及介绍生产中的设备材质安全技术、三废治理、节能降耗等问题。 2.课程定位 本课程在第6学期开设,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由理及工的桥梁作用。其前导课程是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等,与其平行学习的专业课为分离过程、化学反应工程等。 3.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的掌握石油化工生产方面的知识以及各个生产工艺流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单元操作各种问题的能力,以便在石油化工生产、科研和设计工作中达到强化生产过程。为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正确而有效的联系石油化工生产实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化工工程的基本原理。 2.掌握化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掌握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与工艺原理、典型流程与关键设备、工艺条件与节能降耗分析。 4.了解化工生产中设备材质、安全生产、三废治理等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当今化学工业的概貌及发展方向,使学生在以后的生产与开发研究工作中能掌握基本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素养目标 1.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2.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且熟悉某些石油化工生产流程、某些化工车间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养成认真细致、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良好习惯。 三、课程内容及实施 1、课程结构

甲醇冷凝冷却器的设计

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

目录 一、设计任务书 (2) 二、设计方案 (3) 1、确定设计方案 (3) 2、确定物性数据 (3) 3、计算总传热系数 (4) 4、计算传热面积 (5) 5、工艺结构尺寸 (5) 6、换热器核算 (7)

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 甲醇冷凝冷却器的设计 2、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处理能力11000 kg/h甲醇。 (2)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3)操作条件 ①甲醇:入口温度64℃,出口温度50℃,压力为常压。 ②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压力为0.3MPa。

③允许压降:不大于105 Pa。 ④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作。 3、设计要求 选择适宜的列管式换热器并进行核算。 设计方案1.确定设计方案 (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 热流体进口温度64℃,出口温度50℃冷流体。 冷流体进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 从两流体温度来看,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壁温之差不会很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列管式换热器。 (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由于循环冷却水易结垢,为便于清洗,应使冷却水走管程,甲醇走壳程。另外,这样的选择可以使甲醇通过壳体壁面向空气中散热,提高冷却效果。同时,在此选择逆流。选用φ25mm ×2.5mm 的碳钢管,管内流速取u i = 0.6 m/s 。 2、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壳程甲醇的定性温度为: 6450572 +T ==℃ 管程循环水的定性温度为: ℃=+= 352 40 30t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化工原理课程标准

《化工原理》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学时:100课程学分:6 开设时间:第3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一、课程概述 1. 课程定位 《化工原理》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其主要内容是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依据操作原理的共性,分成为若干单元操作过程,学习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计算、典型设备及选用原则和方法、设备在生产中的操作控制方法。课程所涉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产中具备很高的应用价值,是培养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一门必不可少的工程课程。 《化工原理》要求综合运用基础化学、物理化学、力学及物理学、工程制图及CAD、计算机技术等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工程问题,在培养化工技术人才中担负着由理及工、由基础到专业的过渡,在培养学生运用工程观点分析、解决化工生产实际问题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地位。 2. 设计思路 1 .基本理念

(1)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培养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基础,采用引探法教学,通过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创造性充分地融合到一起。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动态、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依据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展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的获得认知、参加活动、增加体验、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和谐统一。在教学中,要依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认知心理顺序,建立实践一一理论再实践一一再理论的教学活动过程,不断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工程素养,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整合课程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本课程以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基于工作过程序化课程内容、组织教学进程。在各种典型单元操作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其共性规律和方法(如速率、推动力、阻力、传质单元数与传质单元高度等),帮助同学们掌握化工单元操作中最基本的知识、规律、概念以及运用数、理、化等基础知识去研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工热力学教学大纲新编

化工热力学教学大纲新 编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化工热力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化工热力学 课程英文名称: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课程编号:06131050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54 学分:3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 开课院系:化工与制药学院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化工过程研究、开发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该门课系统地介绍了将热力学原理应用于化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它以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为基础,研究化工过程中各种能量的相互转化及其有效利用,深刻阐述了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达到平衡的理论极限、条件和状态。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掌握化工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利用化工热力学的原理和模型对化工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平衡原理、相平衡原理等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利用化工热力学的方法对化工中涉及的物系的热力学性质和其它化工物性进行关联和推算;并学会利用化工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化工中能量进行分析等。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 1.正确理解化工热力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理论; 2.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应用; 3.掌握化工热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4.能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工生产和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热力学发展简史 化工热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化工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发展 化工热力学在化工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流体的p-V-T关系 纯物质的p –V –T关系 气体的状态方程 2.2.1理想气体状态 2.2.2 维里方程 2.2.3 立方型状态方程 2.2.4 多参数状态方程 对应态原理及其应用 2.3.1 对比态原理 2.3.2 三参数对应态原理 2.3.3 普遍化状态方程 真实气体混合物的p-V-T关系 2.4.1 混合规则 2.4.2气体混合物的虚拟临界性质 2.4.2 气体混合的第二维里系数 2.4.3 混合物的状态方程 液体的p –V -T关系 2.5.1 饱和液体体积 2.5.2 压缩液体(过冷液体)体积 2.5.3 液体混合物的p –V -T关系 第三章纯流体的热力学性质 热力学性质间的关系 3.1.1 热力学基本方程 3.1.2 Maxwell关系式 焓变与熵变的计算 3.2.1 热容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1 学科门类: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中学物理教育教学需求,培养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物理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中学物理教学、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本科层次、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1.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信念,热爱祖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价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规范,为人师表,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2.具备从事物理学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从事物理研究与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了解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能够将这些知识与技能渗透于物理研究与教育工作中。 3.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描述和分析物理学领域实际问题并进行实验验证,以获得对相应问题的深刻认识并得出有效结论。能通过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提取、整理、分析和归纳资料,为问题分析过程提供有益参考。 4.具有较为宽阔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具备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5. 具备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职业技能,普通话、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达到规定要求;理解和掌握有关中学生成长的规律与特点,具有尊重、理解、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意识与能力;掌握教与学的知识,熟悉中学物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教育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层次,做好二者衔接至关重要,关键是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利用好资源,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一、中高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背离现象 中职以专业技能为导向,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学校因此减少了文化基础课;高职以文化理论为基础,培养的是理论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2.在课程标准上不衔接 中职的课程标准往往偏低,高职有时又过高,导致二者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你教你的,我教我的。 3.在专业课程内容和教材上存在重复和滥用的现象 中职的很多专业教材选自高职院校,导致在中职学过的内容到了高职又学一遍,既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人力、教学资源。 二、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框架 总体框架如下:整体规划,以能力为本位;统筹兼顾,以岗位为要求;分段实施、以理实为一体教学,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职业技能课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指中高职学校各个专业都要开设的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模块,是以职业岗位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职业核心课模块,是根据各个职业技能共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术的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课模块,指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岗位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 三、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知行统一”的思路,进行

课程模块设置。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块,再将不同的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 1.课程模块衔接总要求 课程模块衔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模式,将公共基础课服务到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融合到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运用到专业技能课中。课程模块设计要结合中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对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操作的实用性。对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操作的原理性。 2.各模块内容的选取 课程模块内容的选取要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连续性,注意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或遗漏。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模块体系,由浅入深,以子课题、分课题的形式将职业资格的要求融入教学中,做到理论培养和技能操作训练有机结合。以职业技能训练课题为方向,将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核心课程紧密地融会贯通。 3.课程模块设置的具体内容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语文、数学、物理、英语、体育、德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二: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数据库。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制图、环境化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模块二: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模块一:无机化学工艺、有机化学工艺、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化工生产技术应用。模块二:化工设计基础、精细无机、精细有机、环境检测、企业经营战略概论、煤化学、化工文献检索。

《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标准

《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化工单元操作 适用专业:应用化工、石油化工的等化工类相关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修课方式:必修 《 课程时数:256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定位 《化工单元操作》是承前启后、由理及工的桥梁,主要研究化工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是一门强调工程观念、定量运算、设计、操作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知识的综合技能课程,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数学、物理、物理化学、化工制图和计算技术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专业课,目的使学生获得今后从事化工生产过程与化工生产工艺操作、管理等必备的技能。课程内容是以化工生产企业工段长以上岗位职工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依据进行设置,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和反应过程的相关原理及相应设备操作及维护技能,会进行化工单元过程方案的选择、设备的选用及部分设备的简单设计,为今后学习《化工工艺》、《反应过程与技术》、《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石油加工生产技术》等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化工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构建工作过程完整的课程体系。 该门课程以培养化工单元过程方案选择能力、设备选用与简单设计能力、装置的操作运行能力为基本目标,打破传统的学科完整体系,构建工作过程完整的学习过程,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习者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与就业能力。

化工热力学教学大纲

《化工热力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化工热力学 课程英文名称: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课程编号:06131050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54 学分:3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 开课院系:化工与制药学院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化工过程研究、开发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该门课系统地介绍了将热力学原理应用于化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它以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为基础,研究化工过程中各种能量的相互转化及其有效利用,深刻阐述了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达到平衡的理论极限、条件和状态。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掌握化工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利用化工热力学的原理和模型对化工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平衡原理、相平衡原理等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利用化工热力学的方法对化工中涉及的物系的热力学性质和其它化工物性进行关联和推算;并学会利用化工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化工中能量进行分析等。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 1.正确理解化工热力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理论; 2.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应用; 3.掌握化工热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4.能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工生产和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 热力学发展简史 1.2 化工热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化工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发展1.4 化工热力学在化工中的重要性第二章流体的p-V-T关系 2.1 纯物质的p –V –T关系 2.2 气体的状态方程 2.2.1理想气体状态 2.2.2 维里方程 2.2.3 立方型状态方程 2.2.4 多参数状态方程 2.3 对应态原理及其应用 2.3.1 对比态原理 2.3.2 三参数对应态原理 2.3.3 普遍化状态方程 2.4 真实气体混合物的p-V-T关系2.4.1 混合规则 2.4.2气体混合物的虚拟临界性质2.4.2 气体混合的第二维里系数 2.4.3 混合物的状态方程 2.5液体的p –V -T关系 2.5.1 饱和液体体积 2.5.2 压缩液体(过冷液体)体积2.5.3 液体混合物的p –V -T关系 第三章纯流体的热力学性质 3.1 热力学性质间的关系 3.1.1 热力学基本方程 3.1.2 Maxwell关系式 3.2焓变与熵变的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