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发展框架图

学习理论发展框架图

【北大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解简答表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社会学系】

育明教育推荐参考书目(解析) 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一. 社会学理论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5年。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大出版社,2006年。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出版社,2008年。 4、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9年,870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 社会学方法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年。 2、郭志刚:《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人大出版社,1989年,456页。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53页。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大出版社,2005年,504页。 6、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人大出版社,1999年。 ◆三.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1、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4年。 2、佟新:《人口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4年。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89页。 4、方文:《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42页。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人大出版社,2009年。 ◆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理论+教程)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重点精读○?只看2~13章。 ※概论性质的教材,反复阅读,背诵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至少占40分。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精读○(笔记与书结合) ※北大多位老师按照人物思想编著的教材,难度稍大,应认真阅读。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自己总结出理论点。 ?上卷:太散,不适合考试,不妨用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下卷:对于后现代名家思想的把握,只需要精读该书即可。——重点掌握舒茨、加芬克尔、科尔曼、新功能、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 迪厄的思想。 ㊣题型:论述为主,至少占40分。 3、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精读○ ※古典和现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如2007年考“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20分;2009年“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题型:至少占20分。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精读 ※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很有针对性。尤其注意每章后面的评价部分。?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掌握重要概念,有可能出简答。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复述名著的主要内容即可。(参考资料:提纲)?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论文专著。后现代考题可能由谢老师出题,如2007年关于“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考察,2008年关于“福柯权力思想”的考察。 ?(人口+劳动+心理+家庭+城市) 1、佟新《人口社会学》○精读○; ※系统掌握人口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相关问题。㊣题型:考试占10分。 2、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精读○; ※掌握重点章节核心内容。精简内容,以便记忆。㊣题型:考试占10分。

新闻理论十讲(详细版)

新闻理论十讲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宣传 1.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 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 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中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3. 宣传分为两类: A.政治宣传: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而观点相左者,则 会回避或地址这种宣传。 B.商业宣传:需要某些商品的人会积极响应,但这样的人不太多,多数人因为与某个 商品的宣传没有关系,很少会主动接受这种宣传。 4.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 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 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5.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B.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C.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D.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 E.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F.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舆论 1.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 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 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 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 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 C.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 系,但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一回事,不能 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1. 西方最早的“新闻”概念——对于受传者来说,他们理解的“新闻”是指新鲜的事情 或观念。但对于传播者来说,有一定的宣传目的,是传教活动。 2. 欧洲有一种新闻传播的传统: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者可能有宣传的密度,但是 接受者是把它作为一个新鲜的事来打听的,这是很早就有的一种信息传播现象,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定性为:新闻的传播。 3. 中西方对新闻事件记载和传播的差异: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编导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作为活动 第二编文学活动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三编文学创造文学创造过程(发生、构思、物化)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实、伦理与情感、美的创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四编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叙事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 文学风格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文学接受过程(发生、发展、高潮) 文学批评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学科归属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对象任务 应有品格实践性---坚持和发展 价值取向为: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二、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理论的基石)①从文学的角度: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②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 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基石:文学活动论(人类学) 文学反映论(哲学) 艺术生产论(经济学)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美学的社会学) 艺术交往论(媒介学) 2.根基: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 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新问题 当代性 20C批评的挑战 新方法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动物性 人类生活的性质有意识的活动 两层面理解(发生学、认识论) 一、活动与文学活动 a导致人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b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c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创 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 尽情地展现,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 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柏拉图:(艺术最终是对理念的反应,对艺术 西方:模仿说存在的否定) ①世界亚里士多德:(艺术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 忽视主观心灵在创作中的重要,强调文学与世界的联系 a文学的表现活动—艺术表现论 b福柯—作者缺席 二、文学活动构成②作者 c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a文学的创造活动 ③作品 b20C西方文论中:(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 (2)英美新批评:“文学本体论” (3)结构主义 a文学的接受活动(再创造) b对文本意义的能动再创造 ex: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④读者 c从“重视作者和作品读者”的转变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福建自考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二种冲突类型。科塞注意到:“关系越紧密,感情越投入,就越倾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而不是把这种敌对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次级关系中,比如企业合伙人的关系,敌对情感往往能相对自由地表达出来;相反,在初级关系中,参与者全部投入使得这种情感的发泄对他们的关系形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敌对情感趋于积累起来,并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是说,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敌对情感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例如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冲突就是这样。 同时,科塞也注意到紧密关系中,当不牵涉到参与者的整个个性,也就是说,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敌意和攻击性。例如老同学关系、老同志关系、朋友关系便是如此。 (三)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三类社会冲突类型。它是依据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还是外部而划分的。内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之间酌冲突。科塞分析了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酌一些重要特征。 在分析内群体冲突时科塞指出,R群体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其成员的人格投人程度相关。“在只是涉及其成员人格表面部分的群体中,或用帕森斯的术语来说,在其关系是专门性的和非情感性的群体中。其冲突的程度要比在其关系是扩展性的、情感性的,其成员用整个人格从事其活动的群体中的冲突程度低,也较少是最烈的。” 因为,前者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远低于后者。前者的成员以部分人格投入群体,那么情感性因素进入现实性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较小,所以冲突的程度便相对的低些。 此外,在内群体中,那些积极热情参与群体生活的成员,对群体中的“叛徒”会采取更多的暴烈式反应。因为那些积极的成员是与群体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而叛徒即便不是在实际上也是在象征的意义上威胁到群体的生存。再加上叛徒离开群体后往往对原来群体的精神进行一系列的清算,这就更使得原来的群体把其视为危险的象征而激烈地反对。 再有,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子的反应有时要比对变革者更充满敌意。因为叛徒离开这个群体只是到敌人那里去。而异端分子虽然拥护群体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但是主张达到同一目标的不同手段。从而使群体分裂成不同的派别,严重威胁了群体内现存领导人的政治地位。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理论考研试题(全)

上海大学2001年传播学理论考研试题 一填空题 01、对“传播”一词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共享说、劝服说和()。 02、()在其名著《舆论》中用“铅版”一词阐述了传播与“我们头脑中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03、传播的实现必须具备四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播者、信息、()和受传者。 04、()是社会上相当数量的人对某一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 05、()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享有特权地位的报刊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06、《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的作者是()和凯文.温德尔。 07、传播者是传播过程的控制者,所以对传播者的研究在国外也叫()。 08、“两极传播论”认为,观念首先由传播媒介传给人群中比较活跃的(“”),然后再由他们传给不太活跃的其他人。 09、香农认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称为信息。 10、体语有三种类型,一是动态的动作,二是静态的姿势,三是利用语言的特点以表达意思的()。11、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播具有()、传播的双向互动性,传播权利的普及和平等以及传播的个性化和个人化等特点。 12、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包括媒介有冷热之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和()等观点。 13、克拉帕认为,受众的心理特征和选择过程,群体以及群体规范和习俗等(),使大众传播主要是作为一种激活、强化和维持受众原有态度和观点的力量而发挥作用。 14、二次大战期间()主持的“士兵观看电影”研究,揭示了劝服的重要特征,并为战后的劝服研究铺平了道路。 15、传播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其中后者包括实地调查、控制实验和()。 二判断题 16、戴元光等编著的《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是我国第一本传播学专著蒹教材。 17、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商业电台是1906年12月24日在美国马莎诸塞州开始播音的KDKA广播电台。18、威廉斯蒂芬森认为,人类的讲话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本质上与绳子、棍子、盒子等工具没有什么区别。19、新闻传播者既包括记者、摄影摄象和节目主持人等人员,也包括编辑、导演、导编、总编等人员。20、“观念的自由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这两个观点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21、香农提出的传播模式用“噪音”这个概念表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干扰。 22、选择出来的事实是选择者个人意见及其所属阶级意见的反映。 23、印刷和电子媒介在使人类社会脱离所谓“部落化阶段”及至成为“地球村”的同时,也使参与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众从此天涯海角,人各一方。 24、人们用各种符合进行思维和交流的过程,也就是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25、传播信息实际上是在传播信息所蕴涵的“意义”,而不是在传播符号。 26、狭义的广播仅指声音广播,而广义的广播则除此之外还包括电视广播。 27、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不少观点都师承加拿大学者英尼斯。 28、美国佩恩基金会资助的关于电视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研究开拓了传播效果研究的新领域。29、坎特利尔主持的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的研究有若干重要发现,其中也涉及两极传播的问题。30、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性描述的研究方法。 三简答题30分

新闻理论(含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新闻道德)

第十一章新闻道德 一、概念题 1.道德 答: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观念凝结在道德规范之中,道德品性如何在现实性上要看遵守道德规范的情况。一切道德都是一种包含者许多规则的系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 2.新闻道德 答:新闻道德,是职业道德体系中的一种,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简称。新闻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新闻道德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反映的是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循的各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拥有的道德观念、道德品性等的总和。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重要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3.道德根据 答:道德根据,是支撑道德规范的东西。理性不是道德的根据。人们对道德根据有什么样的解说和认定,意味着人们持有什么样的道德评价标准。我国先秦时期有老子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道德根据论,《黄帝四经》的“道有原而无端”的道德依据论,庄子的“道

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的道德根据论,《庄子》“德在乎天”的道德依据论。 4.道德观念 答:道德观念,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道德观念是指善和恶、荣和辱、正义和非正义等观念。它是道德意识最基本的形式。对人们的行为道德起指导作用,是人们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对具体道德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5.道德规范 答:道德规范,是指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新闻道德规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①世界层次或者是全球范围内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②具体社会层次或者一定社会范围内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③一定新闻媒介形态层次或者相关职业群体范围内的职业道德规范;④新闻媒体层次或新闻媒介组织范围内的职业道德规范;⑤职业个体层次的自我道德规范。 6.道德评价标准 答:道德评价标准,是指判断行为善恶的价值尺度。新闻道德评价标准,是用来衡量评判新闻行为道德性,评价新闻主体、新闻道德品性的尺度。新闻道德评价标准的两个层次:一是比较抽象的道德原则;二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道德规定。从行为与品质角度看,新闻道德评价的标准可分为“规范性标准”和“品质性标准”。新闻道德评价要把新闻评价标准的

西方社会学理论各章复习指导与复习题

复习西方社会学理论指导及各章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复习要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复习要求: 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思考题: 1.试论西方社会学产生的知识背景。 2.试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传统 第二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复习要点: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复习要求: 理解孔德、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孔德的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2.评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复习要求: 掌握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阅读迪尔凯姆的一本主要著作,并进行评介。 第四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与社会学的本质形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货币哲学。复习要求: 掌握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齐美尔的货币哲学理论。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复习要点: 社会学方法论,社会行动、理性化过程、统治类型、科层制和宗教社会学。 复习要求: 掌握韦伯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

2.试分析韦伯对理性化的论述。 3.结合东亚的发展评价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理论。 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 复习要点: 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复习要求: 了解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掌握帕森斯和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分析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 2试评述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3.分析默顿中层理论观的意义。 第七章社会交换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复习要求: 了解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掌握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思考题: 1.试分析社会交换理论的渊源。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二)总结稿仅供参考 作者: 『㊣燀錡℅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 二、对新闻的认识 1,变动产生新闻。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 2,新闻有层次变化。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 3,新闻时效性。报纸就是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这就是报纸的一般性质。 4,新闻真实。马克思将这个比喻为一个词叫做报纸的有机运动。有机的就是不能分割的,连续的。报纸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事件发生之后,第一个报道有差误,而后面的连续报道就自然而然的纠正前面的差误。这不是报纸的错误,这是报纸的职业特征。最终的报道就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最终的报道都不真实,那就是报纸的错误了。 5,“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精神,而报纸提供精神。 三、党报思想 “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这段话是《恩格斯全集》里面的,前后被很多人引用。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章程决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党报理论成为他们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新闻理论教程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新闻要素指的是构成新闻的必要元素。 通讯社是专门采集、制作新闻稿件、新闻图片和背景资料等新闻产品,然后供应给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的新闻机构。 新闻传播者的概念界定: 广义:凡是和新闻生产有关的机构和人群都可以被称为新闻传播者。 一般意义:指的是从事新闻的采集、生产、传播和管理的组织和个人,包括个人主体和人格主体。 狭义:指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记者、编辑和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用以调节新闻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新闻传播者的权利是指新闻传播者的法律权利,即由相关法律规范所设定并保护的,新闻传播者可以享有的、以相应义务人的义务为保障的行为选择自由。 采访权是新闻传播者根据新闻传播活动的需要,在法律规定的界限内采集新闻信息的权利。 创制权是新闻传播者根据媒体的编辑方针,对采集的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编排,最后制作成可以传播的新闻产品的权利。 传播权是新闻传播者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将制作的新闻内容传播给受众的权利。 著作权是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所享有的防止被他人随便利用的权利。著作权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 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简单复制,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信息的定义: 广义信息是指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一般信息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利: 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是指公民或组织利用传媒接收信息、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知情权(right to know)又称知悉权、资讯权、信息权、知晓权等,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知情权指的是公民知悉、获取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的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知情权)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表达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使用各种媒介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或惩罚的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指的是新闻媒体可以自由地表达媒体的观点和意见和公民通过媒体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意见的权利。

《文学理论》知识框架

f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p.7 (3)文学作为活动 p.7学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英美新批评主义:兰塞姆,文学本体论 L读者:(德)姚斯,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 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 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 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I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I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发生:巫术仪式、宗教、游戏发生说-劳动发生说:前提、需要、内容、形式发展-复杂性,不平衡 终极原因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p.9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一般,审美 '文学与话语:①说话人②受话人③文本④沟通⑤语境文学与社会:人民性, 阶级性 .文学与反映:①反映外在客体世界 、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②反映内在主体世界 (4)文学活动的审 美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P.9 p.11 (目 ) I功利:间接f深刻的社会功利性 审美的无功利是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形象&理性(方式)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p.12I情感&认识(态度) '话语蕴藉f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含蓄 含混 L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I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基本属性J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主导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 (5)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L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 价值取向: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层次性 ,多样性 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文学理论》知识框架及笔记目录 1?导论 「性质f实践性 (1)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I 1价值取向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形态T I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 I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J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f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2?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艾布拉姆斯) 世界:文艺摹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易经 作者:古罗马朗加纳斯,《论崇高》;浪漫主义思潮,表现说,诗言志” 作品:俄形式主义:文学性、特异性、陌生化 非功利&功利』非功利:直接 精选文档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 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 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 (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 (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 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 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 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 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 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 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 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 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 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 ◆、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 ◆、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社会科学的规律是具有概率性的,而自然科学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 ◆、逻辑一贯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logical consistency)要具有最高程度的清晰性,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原理,可以保证科学构造的客观有效性 ◆、相容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compatibility)必须与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相容③、上面四项假定中,前两项假定阐述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得常识基础之间的关联,

文学理论知识框架

1' 《文学理论》知识框架及笔记目录 1?导论 「性质彳实践性 (1)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价值取向 f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形态 < .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 L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 (2)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2?文学活动 英美新批评主义:兰塞姆, 文学本体论 、读者:(德)姚斯,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发生:巫术仪式、宗教、游戏发生说 -劳动发生说:前提、需要、内容、形式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发展J 复杂性,不平衡 终极原因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一般,审美 『文学与话语:①说话人②受话人③文本④沟通⑤语境 话语蕴藉?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L 百花齐放,推陈岀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f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p.7 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艾布拉姆斯) 迪界:文艺摹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易经 作者:古罗马 朗加纳斯,《论崇高》;浪漫主义思潮,表现说, 诗言志” 作品:俄形式主义:文学性、特异性、 陌生化 I 四要素 (3)文学作为活 动 p.7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 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I 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 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f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p.9 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与社会:人民性,阶级性 '文学与反映:①反映外在客体世界 ②反映内在主体世界 (4)文学活动的 审 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 P.9 p.11 非功利&功利J 非功利:直接 (目的) L 功利:间接f 深刻的社会功利性 .审美的无功利是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 形象&理性(方式) L 情感&认识(态度)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 的审美意识形态 p.12 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含蓄 含混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基本属性彳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彳 『主导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 (5)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价值取向:为人民服务 层次性 .多样性 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为社会主义服务 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k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 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 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 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 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 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 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 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 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 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 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 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 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 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 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 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 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 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 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 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 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 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二)模式变项P173 1.模式变项是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 定情景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用对立的“二分法”表示:感情中立性—情感性, 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成就性—先赋性,专一性—分散性。 2.模式变项首先说明不同的社会关系或角色特征,还可以说明各种社会制度、群体 与组织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以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 3.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级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反映不同的社会结构。 (三)AGIL 功能分析模型 1. AGIL 强调系统的“必要条件”。 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P176 :行为有机体系统——适应功能(Adaptation) 人格系统——目标获取功能(Goal Attainment)社会系统——整合功能 (Integration )文化系统——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 (四)社会学中层理论观P182 1.中层理论特点:①它主要 用于指导经验研究;②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 高一层,如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都 属中层理论;③中层理论可 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 体系;④中层理论区分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⑤中层理论是经典理 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⑥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3.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第一步就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接 下来才可以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五)功能分析范式P184 1.范式:指一套严格的分析的研究程序。范式的作用主要是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 以及命题,提供简练、准确的规范化语言。 2.默顿指出以往功能主义的三个错误假定:第一是社会的“功能一体性”假定,第二是“普遍功能主义”假定,第三是“不可或缺性”假定。 3.默顿功能范式:指出功能分析的步骤:①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事项,②然后分析这些事项存在于其中的结构关系,③最后说明事项所履行的功能。由此默顿总结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求明确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二是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 4.十一个澄清的问题1.功能归属事项2.主观意向概念3.客观结果概念4.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 5.功能需要的概念 6.功能实现的机制概念 7.功能选择的概念 8.结构脉络的概念 9.动态与变迁的概念10.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11.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蕴涵问题。 (六)结构分析范式P186 1.他在结构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默顿结构分析范式,即结构分析的14条规定:1.社会结构 三.社会冲突论 (一)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理论P201 1.社会冲突的根源。其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现代社会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一方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一方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权力:不顾反对而把某人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权威:期待他人屈从的合法化权力。) 2.社会冲突的形成。 “准群体”是没有阶级意识的集合体,而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显群体是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利益要求和奋斗目标的群体,如党派,工会等。 3.“准群体”转化为“显群体”的条件:(1)具备基本的技术保证,包括领导者、物质设置、纲领和意识形态;(2)政治上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自由,法律上必须允许结社联盟;(3准群体内部之间有沟通的可能程序与正式程序)。 3.达伦多夫认为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解冲突。 4,社会冲突的程度: (1)影响社会冲突强度因素:①社团的重叠程度②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度;③社会流动性程度。 (2)影响社会冲突烈度因素:①社会经济剥夺情况;② 冲突的调节:即冲突的控制方式。 5.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三种变迁类型:革命变迁: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改革变迁: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最低层次的变迁: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 6.度量社会变迁的尺度: 根本性:社会变迁的程度,关联阶级斗争的强度 突发性:社会变迁的速度,关联阶级斗争的烈度 (三)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P210 1.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 现实性冲突: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作为手段的冲突,冲突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非现实性冲突:至少冲突中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可言。 注:两种冲突的区别不是纯粹的,两种性质的冲突往往是交叉着、混合着。 2.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并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地对感情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当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攻击性和敌对性。 3.内群冲突与外群冲突:内群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冲突: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 4.意识形态下的冲突:实际上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的、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那些冲突,科塞认为,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冲突要比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更冷酷无情”。 (四)社会冲突的功能P213 1.群体内冲突的功能:冲突不涉及(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积极(消极)功能。

热门专业解析-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90 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 3~5 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

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 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 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 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 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

西方主要新闻传播理论

西方部分经典理论 1.风险社会理论 贝克所说的风险,指称的是完全逃离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它们引致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风险概念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风险社会的概念意味着:(1)风险既非毁坏也非对安全的信任,而是“虚拟的现实”;(2)一种具有威胁性的未来变成了影响当前行为的参数;(3)风险直接地和间接地与文化定义和生活是否可容忍的标准相联系,它涉及“我们想怎样生活?”这一价值判断;(4)“人为制造出来的不确定性”暴露了国家——政府控制风险能力的匮乏;(5)当代的风险概念关涉知识(knowledge)和不意识/无知识(unawareness/non-knowledge)的某种特殊的综合;(6)新的风险类型可能同时是地区性的和全球性的;(7)日常的认识遮蔽了危险的传播和活动,因此知识和风险的潜在影响之间存在差距;(8)风险社会的概念消除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2. 媒介功能理论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概括的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美国社会学家C?R?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 3.媒介社会麻醉理论 “社会麻醉”是典型的传播功能的失调。拉氏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每天在读,在看,在听,在思考,但是,他们很容易把这些活动当作现实行动的替代物。他们有兴趣,有知识,接受了众多的信息,也有关于未来的种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听完广播,看完电视,读完报纸以后,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二战”后,西方媒介内容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加剧,“社会麻醉”的观点在此背景下被提出。而随着大众传媒日益发达,这种现象愈加严重。针对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情形,清水几太郎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大众媒介的信息潮水裹挟着广大受众,使他们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众传播对现代人来说成了一种“心理暴力”。 在这些学者所处的时代,他们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的主流媒体报刊和广播的,而到了今天,电子媒介和网络大行其道,高效率的传播能力、海量信息和广泛的普及,使这种“社会麻醉作用”有增无减。当下社会的人们在各种媒体的包围下,艰于呼吸却又乐此不疲,他们或是感觉不到媒体的“麻醉”,或是甘心被“麻醉”。他们的视线被媒介所牵引,心智空间被媒介完全占据,成为媒体操纵下的“提线木偶”;他们从媒介的虚拟空间中寻找满足感,情感和思想的起伏变化都以媒体内容为“脚本”;他们的现实欲求被不断地刺激和放大,社会行动能力却在不断降低。在《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一书里,美国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