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黑客帝国》与鲍德里亚思想的联系

简述《黑客帝国》与鲍德里亚思想的联系
简述《黑客帝国》与鲍德里亚思想的联系

简述《黑客帝国》与鲍德里亚思想的联系

摘要:让鲍德里亚是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他对后现代理论的阐释发人深思。在他的社会理论和对媒介的反思中,模拟和超现实是他最重要的贡献。电影《黑客帝国》正是在这一哲学思想的启示下,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科幻世界。本片就试着简述电影与鲍德里亚思想间的联系。

关键词:鲍德里亚;黑客帝国;模拟;仿像

拍摄于1999到2003年的《黑客帝国》三部曲,在电影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票房收入在全球超过了17亿美元,而一部电影特别是一部科幻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票房并不能说明问题,更无关乎特效,特效总会被取代,就像电脑程序会一直升级更新一样。《黑客帝国》的成功在于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意味,引起了全世界的影迷旷日持久的大讨论。在《黑客帝国》里,你也许能看到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能看到怀疑论,能看到决定论和自由论。但是你一定能看到,《黑客帝国》第一集中,主角尼奥藏软件的书,是一本伪造的《拟像与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导演沃卓斯基兄弟通过这种方式向法国后现代大师鲍德里亚直接致敬。而我们也能确切地发现,如果没有鲍德里亚的理论支撑,《黑客帝国》就无法营造出那个世界的模型,那么我想试着从电影最关键的三个要素:电影的大背景(电影中创造出的世界)、主人公、最主线的情节(革命)中找到与鲍德里亚有关联的地方。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 国内 鲍德里亚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各个领域均有涉猎。除了上文提到的哲学、社会学外,甚至在艺术领域他也有所建树。鲍德里亚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其中又以《物理系》、《消费社会》等著作为大众所熟知。就目前出版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他的研究总体状况是专著少,论文多。研究专著有:仰海峰的《走向后马克思主义: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一早期鲍德里亚思想文本学解读》、伍庆的《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以及夏宝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读》等。除专著以外更多的还是一些发表于各学术期刊中的一些研究论文,其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后现代理论等思想方面。总的来说,国内学者们对于鲍德里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 国内哲学界很多学者把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究纳入到对其早期思想的研宄中,在研宄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过程中阐述对《物体系》的理解。国内学界的一些学者把鲍德里亚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一一早期、中期和晚期,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认为: "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之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费社会的枇判分析,……;第二阶段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第三阶段是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气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夏莹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并非终止于1976 年,因为在进入80年代,甚至接近90年代之后的一些著作中,如《诱惑》、《拟像与仿真》都还同样具有批判理论的基本特质,应当说,这些都还应归属于其早期思想” 《物体系》属于鲍德里亚的早期作品,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探讨鲍德里亚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早期思想是否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支持者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传统之下,代表学者有: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夏董《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孔明安《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高亚春《符号与象征一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等等。反对者认为鲍德里亚从早期开始就己经脱离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判视域, 代表学者是张一兵。张一兵对鲍德里亚有很多研究?,但从总体上讲,张一兵是一位反鲍德里亚者。他认为鲍德里亚是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以及莫#f ?巴塔耶的象征交换理论来建构自己的思想④,所以得出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一开始就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看,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宄主要有三个视角: 第一,从宏观的角度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物体系》进行梳理。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梳理了鲍德里亚早期的著作,围绕物、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说明当下资本主义是符号编码下的消费社会,最后得出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存在根本性的错误的结论'L。对《物体系》的研宄,仰海峰主要从“物体系的功能变迁”、“物体系时代的动机”以及“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批判”?角度来探讨,目的在于为消费的出场做铺塾;孔明安在《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宄》中梳理了鲍德里亚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思想,围绕“物、消费、生产、象征、仿真、内爆和超真实”展开。同时还探讨了鲍德里亚的传媒、女权等等思想,得出其早期的思想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象征交换”原则贯穿了其社会批判的始终?。 第二,从消费的视角来研宄鲍德里亚。夏莹在《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中以“异化”的方法来批判的解读鲍德里亚的消费思想、文中围绕鲍德里亚的消费展幵论述。在夏莹看来批判的精神是鲍德里亚的核心精神,鲍德里亚把马

【特效片】三十部Hollywood特效片的里程碑 绝对值得收藏! 大饱眼福 留着慢慢看!

三十部Hollywood里程碑【特效片】 章节 收起 ? 1 30.《深渊》 ? 2 29.《本杰明.巴顿奇事》 ? 3 28.《全面回忆》 ? 4 27.《阿甘正传》 ? 5 26.《魔茧》 ? 6 25.《哈利.波特》系列 ?7 24.《飞越长生》 ?8 23.《加勒比海盗》系列 ?9 22.《异形》系列 ?10 21.《小猪宝贝》 ?11 20.《后天》 ?12 19.《角斗士》 ?13 18.《2001太空漫游》 ?14 17.《拯救大兵瑞恩》 ?15 16.《木乃伊》系列 ?16 15.《金刚》 ?17 14.《回到未来》系列 ?18 13.《超人》系列 ?19 12.《独立日》 ?20 11.《玩具总动员》 ?21 10.《变形金刚》系列 ?22 9.《美梦成真》 ?23 8.《星际迷航》系列 ?24 7.《侏罗纪公园》系列 ?25 6.《蜘蛛侠》系列 ?26 5.《黑客帝国》系列 ?27 4.《终结者》系列 ?28 3.《泰坦尼克号》 ?29 2.《星球大战》系列 ?30 1.《指环王》系列 30.《深渊》

1989年,卡梅隆自编自导的《深渊》问世,该片运用了大量的电脑制作合成影像,拍出深邃神秘、时而又斑斓迷人的水下世界,因而科幻影迷们醉心于该片在科学上的准确性,以及片中激动人心的特技效果,如今看来,《深渊》的整体效果也仅是套路感十足的商业制作,

甚至在叙事手法、节奏等方面还不太圆熟。《深渊》作为一部影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海底异形这一形象却为卡梅隆带来了新的特效:T-1000。 29.《本杰明.巴顿奇事》

大卫.芬奇与布拉德.彼得携手的《本杰明.巴顿奇事》,通过男主角从老年逐渐变年轻的逆向人生,还有一串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琐事,奇妙地串联成了魔幻诗史。不仅通过灯光的布置和摄影技术的运用,营造低沉魔幻氛围,最大亮点莫过于耄耋之年的本杰明。用电子成像捕捉布拉德.皮特的面容,然后安在其他人的身体上,以保证效果逼真,极具创新精神,影片最后追加成本达一亿六美金,并勇夺奥斯卡最佳视效奖。

文明的挽歌_鲍德里亚_象征交换与死亡_的解析

第48卷 第2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 o.l48 N o.2 2008年3月Jili n U n i versity Journa l Soc i a l Sc iences Ed iti on M ar.,2008 当代西方哲学研究:鲍德里亚专题 文明的挽歌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的解析 孔明安 [摘要]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鲍德里亚向来以思想独特和怪异而著称。在!象征交换与死亡? 一书中,鲍德里亚通过对死亡的原始象征意义的回溯考证和注解,从中引申出象征交换概念的特 征,并运用这一特征来分析现代西方近代社会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潮及其特点,得出了与西方人道主 义为主流的西方文明背道而驰的#死亡观?,从而在20世纪之末奏出了与西方当代文明社会极不 协调的一曲#文明的挽歌?。 [关键词]鲍德里亚;象征交换;死亡;互惠性;人道主义 [收稿日期]2007-12-20 [作者简介]孔明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 #象征交换?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鲍德里亚(J B audrillard)的一个核心概念;!象征交换与死亡?则是鲍德里亚的一部重要的哲学和社会学著作。鲍德里亚著作甚多,但相比较而言,尤以!象征交换与死亡?的哲学色彩和理论性最强,但也最为难以理解和把握。在该书中,鲍德里亚提出了著名的#象征交换?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对现代文明社会进行了全面性的考察批判。不仅如此,从象征交换这一概念提出之后,鲍德里亚始终将象征交换原则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原则,用以诠释和注解现代文明社会,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因而,我们可以说,象征交换的礼仪或规则,贯穿了鲍德里亚中后期的思想。如果说在鲍德里亚前期的!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象征交换的思想还不明显的话,那么,从!生产之境?开始,特别是其!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的出版,象征交换理论就构成之后鲍德里亚思想的核心。这不仅包括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对象征交换理论的反复细致的阐述和论证,而且之后的大众媒体批判理论,诱惑理论,以及后期有关科技哲学的思想中,都隐含着象征交换理论的影子。特别鲍德里亚晚年整理出版的!不可能的交换?一书,也是他对其象征交换理论在新千年的应用性的阐释和论证。当然,过多的论述显然是本文不能企及的,我们在此只是强调象征交换理论在鲍德里亚思想中的重要性地位而已。 但令人遗憾的是,鲍德里亚所提出的象征交换理论及其对现代社会想象的解释,给出的并不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论调。正如英国学者M 甘恩(M G ane)将鲍德里亚的文化观解读为#鲍德里亚的兽性?一样,通过对!象征交换与死亡?的研读,我们看到的是,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奏出的是一曲文明社会的哀叹调。下面,我们试图从象征的概念及其特征,象征交换与死亡的关系,以及象征交换与文明社会的关系等角度来对鲍德里亚的思想做一探讨。

揭秘全球顶尖特效工作室和它们背后的技术力量

下面简单的科普一下早期的特效史。 1891年,现代动画片之祖---查尔斯-埃米尔雷诺(法国人)拍摄了最早的动画片《可怜的比埃罗》(Pauvrepierrot) 1898年导演E.斯密斯拍摄了第一部定格动画《小胖蛋的马戏团》(THE HUMPT DUMPTY CIRCUS) 1902年法国人乔治.梅里爱---公认的特效之父,拍摄了科幻电影开山之作《月球之旅》(The tripof the moon)把定格拍摄发扬广大。 1927年摄影师尤金.舒夫坦利用光学技巧拍摄了《大都会》(Metropolis),并把这种方法命名为舒夫坦处理法,这个进步非常大。 ---------------------------------------------------- 之后进入电脑时代 1、最老牌特效公司:蒂皮特工作室(Tippett Studio) Tippett Studio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特效制作公司,创建与1984年,无论是早期的《侏罗纪公园》、《黑客帝国》系列,还是近期的《哈利波特》系列、《暮光之城》系列、《泰迪熊》、《忍者神龟:变种时代》等都显示出了特效技术对电影事业革命性的创造与改变。

《侏罗纪公园》1993年 作为影史上最著名也是最卖座的电影之一,《侏罗纪公园》不仅开创了电影特效制作的里程碑,而且还成功创造了霸王龙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经典银幕怪兽形象。 影片筹备期间,透过跟不同视效公司进行会议,导演斯皮尔伯格发现,原来采用最传统的胶片实景拍摄,再配以惊人的计算机绘图技术,出来的效果才最慑人。影片中的恐龙们也成为了影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且有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 历经二十年,Tippett Studio始终在特效制作界享誉盛名,并且持续不断创造更多经典,除了强大的团队,善用利器,也是它始终向前,永不过时的原因。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摘要]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从物-符号消费-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试想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消费和生产之间互动互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摆脱符号化消费和异化消费的困扰,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追求,在全社会建立合理消费、适度消度的新常态,才能促进社会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物;符号消费;科学消费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研究根植于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中。他继承了西方悠久的人文批判精神,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提出的消费社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重新审视这一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把握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为时下消费文化实践中所存在的复杂的意识形态控制与反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理解西方和我国的社会领域中出现的诸多新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内涵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物 在受到马克思对商品分析的影响,鲍德里亚选择了物作为他的研究突破口。但这个所谓的物既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批判,又受到了导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的直接影响。鲍德.里亚的逻辑思维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常见的物开始,并将人类制造的繁多物品进行分类和分析,并由繁多的物所组成的这个系统,作论著《物体系》来研究。并将差异的物,即所谓的个性化的物,通过命名和指称的方式加以区别。在消费社会中,由于物的功能性不断扩大,物也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事物,并且指出:掌握它的人可以根据掌握者的意志任意的确定物的意义。也就是说,每种物都有特定的意义指向,“A物—A意义”。这时,物的自主性很低。但是,人的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消费物的使用价值本身,更重要的在于物所涉及的关系和隐藏在其背后的重要意义。

黑客帝国特效分析

《黑客帝国1》有412个特效镜头,由Dfilm、Manix和Animal Logic三家特技制作公司分别制作。澳大利亚的Animal Logic工作室负责“子弹时间”特效镜头,《黑客帝国1》上映后,“子弹时间”特效成了它的一块招牌,言《黑客帝国1》必提“子弹时间”。该特效后来也是被模仿得最多的银幕特技之一,很多电影、电视和广告都对它进行了模仿,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霹雳娇娃》、《怪物史莱克》、《恐怖电影》等,“子弹时间”特效在《剑鱼行动》(2001)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其开篇的爆炸场景简直酷翻了天。 到续集开拍时,“子弹时间”特效已经被模仿得太滥了,而且“子弹时间”本身只适合拍摄在一个有限空间里、少量对象物体的动作,当拍摄对象数量众多,而且涉及更复杂的镜头运动时,“子弹时间”就应付不来了。沃卓斯基兄弟和《黑客帝国》系列的特效总监约翰·盖特(John Gaeta)决心在续集中创造出绝对让人模仿不了的革命性电脑特效来。两部续集中共完成2500多个特效镜头,是第1集的6倍多,同时也完成了盖特本人和沃卓斯基的心愿:创造出了不能被模仿的视觉特效。 由于《黑客帝国》续集包含大量特效镜头,加之革命性创新特效带来庞大的工作量,除了自己的特效公司Manix外,约翰·盖特又联合了世界各地的五大特效公司,分别是:法国的BUF公司,主要负责矩阵的绿色下坠字码效果和其他垂直降落效果;Tippett工作室,主要负责全数码环境的制作和复杂机械物(如电子乌贼)的制作;SONY Picture工作室,主要负责创作影片中那些地表通向地心的隧道,还有设计隧道中的一些大场面,如250000只电子乌贼集结的场景;Giant Killer Robots工作室,主要负责再现地底环境;Animal Logic工作室,负责高速公路追车场景的设计,和一些“超正常”角色的创作,例如那位在高速行驶的机动车上跳来跳去的密探。 特效制作部门的有效性关系到整部影片的成败,为了避免工作分散给协调和整合工作带来的麻烦,盖特需要整合前期到后期特效制作的整个流程,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又设计了“Zion Maniframe”这个世界电影史上功能最强大、完备的特效管理信息系统,这是第一次在电影拍摄中运用如此庞大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码日记”和“拍摄进程”系统,整个摄制组中从事数码加工、概念设计、故事蓝图描绘、电脑辅助设计、三维模型设计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得到想要的场景设计、高解析度模型和处于各拍摄进程当中的所有镜头资料,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7.4.2 “子弹时间”特效 《黑客帝国1》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凝固时间”的场面:女主角崔尼蒂 (Trinity)在旅馆跳起踢翻警察、救世主尼奥(Neo)在楼顶躲避警探子弹的射击、尼奥和警探在地铁里飞起双枪对峙(把吴宇森的招牌动作凝固在半空)。这几组镜头都是把一个瞬间的动作时间放大了呈现在观众面前,然后带动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这个瞬间,表达出一种非现实的时间观点,更能融入影片的故事背景,同时在视觉上具有非常独特的冲击力,给观众造成了极其难忘的印象。 当然《黑客帝国1》中最经典的镜头就是那个神奇的“子弹时间”(Bullet time)特效场面。从视觉效果上来说,“子弹时间”是一种变相的慢镜头,它以正常的摄影机速度来展示子弹飞行、格斗等高速动作,于是看上去这些动作像是慢下来,但我们不但不感觉拖沓, 第2/6页 反而将速度的快感无限扩大。当《黑客帝国1》中尼奥在旋转的运镜中缓慢地倾身躲避子弹,人们第一次真切地看见子弹的运行,看见子弹凝滞时的360度旋转的全景场面,惊异于这种用“慢速”来体现“快速”的效果冲击力。 这种以“慢”来体现快的方法,吴宇森原先是最为兴致勃勃的实践者,他的那些慢镜头射击场景,对《黑客帝国1》产生深远的影响,沃卓斯基将这种方法用到凝固子弹速度这种极端程度。沃卓斯基兄弟的灵感,也来自于1960年代后期《极速赛车手》的日本原版动画,动

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2006年第2期(总第181期) 学术论坛 ACADEMICFORUM NO.2.2006 (CumulativelyNO.181) 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 ——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梅琼林 (武汉大学{毛介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作为西方批判学派的主要人物,鲍德里亚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建立了以符号消费为主导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并从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物或商品对人的本性的支配与异化,看到了实际蕴涵的更深层的“符号”消费。文章分析鲍德里亚的理论转变,从而探求他的符号消费构建的消费文化的本质。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符号价值;消费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2—0181—0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法国学术思想界经历了一个急剧变革的过程。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现代化和高科技的发展,高速公路、高楼大厦、购物中心以及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在法国的迅速出现,标志着法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新特征正在深刻地改变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急剧推动着社会变化,催成新型的社会秩序的形成。许多法国理论家把这种新型的社会转型称之为“消费社会”、“技术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等等。在这场急剧变革的思想运动中,鲍德里亚开始关注和研究新的消费社会的特征。他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商品和物的研究开始,逐渐进入对现代消费社会的研究,并逐渐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建立了以符号消费为主导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并从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物或商品对人的本性的支配与异化,看到深层的“符号”消费。 一、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 1968年出版的《物体系》是鲍德里亚的学术生涯的第一部著作,从此他“对消费社会中客体、符号以及符码提出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分析”[1J(P1㈣。鲍德里亚深受当时浓厚的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物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建构一个日常消费活动中的异化批判,中心是为了导出“物”向符号的转变。这里的“物”主要指的是与商品有关的、在^们的日常生活中和人经常打交道、和人发生生活关系的物品,如汽车、冰箱、洗衣机、电视和家具等等。 虽然,鲍德里亚提到的“物”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常谈到的、对人产生支配并造成了人的异化等意义上的“物”或商品没有太大区别,但不同的是,鲍德里亚对符号理论的运用是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消费主义的特征。他认为,在消费体制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和经 [收稿日期]2006—01—03 [作者简介】梅琼林(196卜),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媒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论组成员,研究方向:传播学。

PS实现黑客帝国背景特效数码特效

PS实现黑客帝国背景特效数码特效 马上就要上学了,突然发现还有假期实践报告没有写哎看来要临阵磨枪拉~! 呵呵转载了个简单的教程练习滤镜的使用~~ 1.新建一个大小为500X300,RGB模式,白色背景的文件。 2.用文字输入工具随意输入一窜01代码,并按CTRL+T把它垂直旋转过来放,并多复制几个拉成不等大小,随意摆放几个(图1)。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滤镜,也可以达到很不错的效果。就是菜单-滤镜-纹理-颗粒,把强度和对比度都调至100,颗粒类型选择垂直就可以了 3.把那些01代码的文字层和背景层全都合并起来,并把前景色设置为R:100、G:255、B:0左右的绿色,背景色设置为黑色(图2)。

4.选择菜单-滤镜-霓虹灯光效果,发光大小设置为10,发光亮度为15(图3)。 5.选择菜单-滤镜-风格化-照亮边缘,边缘宽度设置为1、亮度设置为20、平滑度设置为1左右(图4)。

6.选择菜单-图象-调整-亮度/对比度,将亮度调至-10,将对比度调至60左右。 7.好了,就这样,看最终效果(图5)。 分享到搜狐微博 ps中的《骇客帝国》经典片头静态效果图教 程:) 骇客帝国, 片头, 效果图, 教程, 经典, 骇客帝国, 片头, 效果图, 教程, 经典

大家好久不见了,这两天由于太忙,都没时间上论坛,教程也没来得及及时发,向大家说抱歉了:)这是刚写好的教程,很简单的!刚才出了点问题,没法贴图,我在后面贴好了。 1、新建一个文件,切换到通道面板中,点击下方的建立新通道按钮,新建一个通道Alpha1。执行菜单栏中的颗粒命令,参数如图1设置。 2、执行菜单栏中的照亮边缘命令设置如图2: 3、按Ctrl+A键,全选后按Ctrl+C复制键。返回图层面版,新建一个图层1,按Ctrl+V 键将图像粘贴到图层1中。执行菜单中的霓虹灯光命令,悬着你需要的颜色,如图3设置: 4、在图层面板中将图层1拖拽到下方建立新图层的按钮处,复制生成图层1副本,将图层的混合模式改为屏幕,以增加图层亮度,最后记得合并图层哦!如图4 如果想在上面加字或自己设计的图案的话,只要将新图层按“颗粒→照亮边缘→霓虹灯光”的步骤作就行了,但记得改变新图层的属性,加一些斜面和浮雕的效果,就能有立体效果喽!Ps:如果觉得两度不够,可以自行调整参数,到满意效果为止,上面的参数仅作参考:)

《黑客帝国》观后感

观看《黑客帝国》后的感悟和思考 看完《黑客帝国》,我既被片中震撼的打斗特效镜头所折服,又被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所吸引。电影中的“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可以说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正在努力探究的哲学内含,而对未来数字世界中人的自我意识的争论,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焦点。不得不赞叹这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电影。 “NEO”、“矩阵”、“母体”、“锡安城”、“人机大战”……在导演沃卓斯基兄弟用一堆玄之又玄的名词构造成的冷峻世界中,无论是重感官刺激还是重理性分析的人,都在《黑客帝国》中得到了极大的慰藉。毫无疑问,黑客的“母体”世界比星际空间和中土世界更吸引人,让观众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在我看来,《黑客帝国》并不只是几句关于枪的台词和可以炫耀的动作场面。当有一天我们站在热闹的街头,忽然发现过往人群都是一身长衣墨镜的黑客服饰,嘴里吐着满是数码味道的黑客词语,我们是不是也会怀疑身边世界是否真的只是“被设计好的”?深刻、超前的思想,辩证的思维,是“黑客帝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像第一集中小女孩的那把汤勺,你看着它,总会像NEO一样悟出点什么。 下面是我对《黑客帝国》中哲学思想的一些感悟: 1、是真实还是虚幻,是唯物还是唯心 尼奥在母体中生活,后来在人类反抗组织带领下觉醒。在母体里人们感觉非常真实,就像现在的我们。如果说在母体里的世界中,信奉唯心主义才是正确的,而在锡安城,信奉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那我们现在的生活难道就真的是真实的吗?我们推崇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就是绝对是正确的吗?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物体所给与我们的触觉如此真实,但这真的就是真实吗?这不过是神经对外界的反应,就像母体里,从空中坠下,现实中的人也会死。人的感觉未必是真实,在虚拟现实里,也能得到完全真实的感受。就像庄周梦蝶,究竟是蝶化庄周,还是庄周化蝶?谁又能说得清呢。 所以唯物唯心看来只是角度不同,境界不同。 2、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也就是说,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你看石头,可以看出地球年龄。所以马克思的说法是时间是对空间变化的刻画。 但如果真的存在《黑客帝国》中的虚拟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便成了谬论。问题在于,我们无法肯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而非虚拟世界,所以也便无法判断物质与意识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试想如果没有生物,这个世界有时间概念吗?如果没有生物,世界根本不存在。我思故我在。如果我没有感觉与思考,那么世界并不存在。从表面上看,世界是物质的。但那个世界只是观念中的世界。没有谁可以完全把握任何东西。空间也是也是由于感知,没有感知,空间这个概念就不存在。 所以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应该是人类永恒探讨和探索的问题,不应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观 3、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机器与人的关系在影片里被推到极端境地,母体里人类被迫活在幻觉里,被机器控制。但是后来议员说了几句话,锡安难道不是也被机器控制?到底是什么是控制?你用电脑还是

消费社会理论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 一、形成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着力进行经济社会的复苏,在社会结构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所有制形式上,合作制经济开始大量出现,股份制经济和跨国公司也不断涌现。同时,在这一时期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中产阶级也逐步增多,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消费水平不断增强,服务行业日益兴盛。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的得到提升,商品数量不断增多,种类齐全,出现了物的极大丰富甚至过剩。 思想渊源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深受马克思的影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指出:“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是隶属于生产的,是存在于整个生产系统的。鲍德里亚认为,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是适用的而且是正确的,但是到了物质相对丰富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隶属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立人际关系的模式。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与物、人与集体和世界的关系,人们消费的也不再仅仅是物品,而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结构关系。鲍德里亚还受到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和亨利·勒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影响。巴尔特突破索绪尔的理论,给符号重新赋予了社会内涵,他认为,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正在对流行体系的社会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控制,进而销售这些商品。勒斐伏尔是鲍德里亚的导师,他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出,在日常生活的消费中,社会的消费不是以消费品的实际意义进行的,而是在社会关系的交往下逐渐形成的,物的消费演变成了符号的消费。与此同时,他指出消费实则是异化了,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和客体发生着改变,物的存在变成了人们的需要,人们也为了追逐社会地位和名誉,

2010―2014: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2010―2014: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被认为是法国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创造力最为丰富的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的理论9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对他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2010至2014年有许多篇关于鲍德里亚理论的文章被发表,其中有4441篇在知网上能被检索到,就通过从这4441篇文章入手对近三年鲍德里亚的理论研究成果做一简要总结。 关键词: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一、鲍德里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战的结束后,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电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与此同时,在思想理论界,解构主义等新的思潮深深触动了各国学者,进而引发了思想理论界的地震。1968年法国发生了“五月革命”它促使一大批战后法国学者放弃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直接关注,转而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影响进行深入的反思。很多思想家撰文论析了工业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指出知识与信息成为社会的新的组织原则。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与消费模式已被一种新型的全球化的和更为灵活的生产

所替代。 二、关于鲍德里亚其人 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生于1929年,他在巴黎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三、鲍德里亚的主要理论 学界普遍认为鲍德里亚的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分析。主要作品有《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鲍德里亚的现代理论时期;第二阶段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变到后马克思思潮。这段时间他也被人称为其社会思想成型时期。在这一阶段,他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成为后现代的理论先驱。代表作有《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等;第三阶段,他同一切现有的思潮决裂,最后同现实本身决裂,走向了主张物体支配一切的阶段。代表作有《诱惑》、《宿命策略》、《冷酷的记忆》等。 四、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通看这4441篇文章我发现研究者对鲍德里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者关注鲍德里亚对经

动画技术对电影表现力的影响

动画技术对电影表现力的影响 程威嘉 摘要:动画发展至今已成为颇受欢迎的现代媒体艺术形式,它的出现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动画技术百年的发展历程也是科学史上重要的篇章,同时它被电影艺术所吸收,如今几乎成为电影拍摄,后期特效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持。本文着重探讨电影特效的发展中,动画特效技术的出现带来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电影特效;CGI;电影

1动画与电影的发展历程 1.1动画与电影的关系 1.1.1历史依据 动画与电影两者的关系很难界定。电影的定义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1】。”而对动画的定义是“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是工业社会人类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它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2】。”从两者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存在着共性。“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1】”。“1900年J.斯图亚特.勃拉克顿制作的美国动画片《迷人的图画》标志着动画片的诞生【3】”。两者相差短短的15年。“1908年,法国人Emile Cohl首创用负片制作动画影片,从概念上解决了影片载体的问题,为今后动画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 1909年,美国电影发展如火如荼,好莱坞也开始成形。而Winsor McCay才制作出第一部像样的动画片。1914年,英国导演Winsor McCay执导的《恐龙葛蒂》第一次采用真人与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这是动画技术应用于真人电影的开始。随后的几十年“华特迪士尼将动画片发展推向了顶峰,而且完善了动画片的制作过程,并将动画片与商业联系起来【2】”。(代表作品:1937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而真人电影也获得了声音和色彩,发展趋于稳定。 1.1.2动画是从属于电影的一门艺术 从一部电影和一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来分析它们的关系。 (1)电影的前期要经过剧本,编剧,预产。动画则多出一个步骤就是分镜; (2)电影的拍摄是通过摄影机进行真实场景人物的拍摄。动画则有很多种方式,有二维手绘,还有材料动画等等。还有一种电脑三维技术制作,它舍去了摄影机拍摄的环节; (3)电影的后期制作有物理剪辑胶片,还有用电脑后期软件进非线性编辑的方式。动画则多采用后者; (4)动画和电影的放映方式是完全相同的,都是通过放映机放映在大屏幕上。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动画与电影的制作﹑放映方式在不断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只会缩小动画与电影的差别。从当今发展的水平来看,动画与电影的区别仅仅是拍摄时一个是真人影像,一个是其他材料制作的影像。从观众的角度,去电影院看动画片就是去看电影。 分析过制作过程再从其他角度来看。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我使用了三维动画来模拟制作了一部电影的预告片。虽然完全使用了三维动画技术,但是却运用的是电影的镜头方式,和电影的视觉语言。

鲍德里亚悖论

消费社会悖论与鲍德里亚困境 一、自我悖论 如里斯曼所说:“今天最需求的,既不是机器,也不是财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种是个性”。因此,处在消费社会的我们,每个人都在披荆斩棘的在“个性化”丛林中绝望地寻找着那些能够反映自身深刻特异性并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些差异,都把找到自己的个性并肯定它,当成自己最大的乐趣。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假如我是我自己,我还要‘真正地’成为我吗----或者说,假如我的身上还附着了一个假的‘我自己’,那么‘一小束明亮色调’是否就足以恢复存在之神奇统一?……而如果我是我自己,那么我怎么能‘比以往’更像自己:难道昨天的我不完全是我自己吗?”[1](P70)这便是消费生活中的自我悖论。我究竟能否成为我自己?我究竟在哪里?然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困境呢?难道是我们以前就处于这样的牢笼之中,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拟或它是现代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什么是“个性化”,“个性化”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个性化”? 鲍德里亚指出,“在这种‘个性化’中有一种类似于‘自然化’的效果。”[1](P72)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到处可以看到人类对环境的所进行“自然化”,其实质就是把自然扼杀后再把它重建。整片森林被砍伐,建造一片名为“绿色之城”的建筑群,然后种上几棵小树用以“制造”自然。其实,现实生活中,广告中到处宣扬的所谓“让你焕发出梦寐以求的自然光泽、天然光彩”的高档化妆品,不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因此,鲍德里亚说:个性化“与自然化、功用化、文化化等是同时代的。”[1](P72)那么,人们在这种对差异和个性化的追逐中是否实现了真正的自我,凸显了自我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之所以要披荆斩棘寻找“个性化”,其根源在于消费社会取消了人们之间的真实差别,作为矛盾性存在的真正个体已经不存在了。“这种具有坚实特征和特殊质量的绝对价值的‘人’,这种被这个西方传统锻造成主体组织神话的,具有其热情、愿望、性格……或平庸的‘人’,这个人在我们这个功用宇宙中缺

符号消费

消费符号 符号消费(Symbol Consumption) 什么是符号消费 所谓符号,是指能代表自身之外事物的事物,相当于A=B。A不仅仅是A本身,它还意味着它之外的另一个对象,即B。提到A,人们即能明白其所指的对象或意义B。对于消费的理解,是预先将消费现象设定为一个单面体,从单一的物质层面来认识消费行为。按照这样的认识方式,消费就是对物质财富的消耗,是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消耗的物质财富。符号消费并不神秘,人们在符号的解码中获得丰富的乐趣,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符号消费是后消费时代的核心。它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而且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符号消费的解析 如果说消费的符号指的是通过消费来表达某种意义或信息的话,那么,符号消费是将消费品作为符号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本身作为消费的对象。它包含下面几个层次: 首先,作为消费品外观上的示差符号(物的第一层次符号),如造型、色彩、图案、包装等等,传达了产品本身的格调、档次和美感,已经成为消费的对象,成为消费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消费品的地位象征符号(物的第二层次符号),如消费品所代表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品位(即社会含义),以及与之相连的自鸣得意等心理体验,也是消费的对象和内容。 第三,消费品的消费环境,作为消费的空间符号,同样是消费的一个内容。例如,在豪华的酒店进餐,不但食品是消费的对象,而且酒店的氛围和气派也是消费的内容。 第四,消费的仪式,如服务程式,作为一种符号,也可以是消费的一个内容。例如,餐厅服务小姐的服务,不但构成劳务消费品的一部分,而且构成饮食的附加消费仪式(即代表档次和身份的符号),而成为消费的对象。也就是说,我们“不但消费物, 而且消费物作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包括情调、趣味、美感、身份、地位、氛围、气派和心情”。 符号消费的特征 符号消费最大的特征就是表征性和象征性,即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在“符号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

试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试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摘要: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对以生产为主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本主义关注,他重点考察的是生产逻辑下人与劳动、劳动产品之间的错位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此三者本质的异化。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在他看来,消费社会同样存在着异化问题,并且也是受到企业的生产逻辑支配的。同时,他又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消费社会的异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人与物都出现了符号化的倾向,成为一种非真实的存在。 关键词:异化;符号化;马克思;鲍德里亚 素有后现代主义大祭司之称的让·鲍德里亚,以其对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研究而闻名,鲍德里亚的研究是对后现代社会的社会本质的一种深刻认识。无论是从哲学还是从政治经济学,鲍德里亚都给出了独到而合理的解释。鲍德里亚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用他自己创造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考察的是在一个生产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被扭曲和被片面化的状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下社会的直观形态和运行机制相较于马克思所面临和思考的情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社会中,异化问题将会以怎样的逻辑和表象继续存在,这是许多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受马克思美学影响的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普遍愿意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鲍德里亚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的早期著作《物体系》、《消费社会》中,异化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重心。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一、鲍德里亚的符号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了鲍德里亚理论的缺陷: “当符号政治经济学解构了价值理论,演变成一种观念体系,一种全部意识形态范围内能指和符码的形而上学的时候,符号政治经济学就彻底远离了现实,就不再是政治经济学。”①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论断,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商品社会,这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静态本质的静态认识。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运行? 有学 ①夏莹,崔唯航.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社会现实——关于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批判的一种回应[J].哲学研究,2009( 7) : 12.

解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欲望机制

欲望之镜:解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欲望机制 (王鹤翔0411372 哲学指导老师:夏莹) 【摘要】消费社会理论目前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关注问题。本文从索绪尔的语言学入手,经过对拉康化的语言学梳理,详细分析了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欲望问题。在消费社会中通过模范和系列的相互作用使得消费由对物的功能的使用和拥有变为了一种消费语言,而在系列能指链的形成过程中,随之产生了无限的欲望,从中便分析出消费异化的本质所在。 【关键字】欲望能指系列消费 【正文】 消费社会理论目前在学界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1鲍德里亚也因较早的对这一理论给予了系统的论述而在社会学、哲学界占有了一席之地。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他第一次在理论上对“消费社会”给予了一个界定:“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也就是与新型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解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2 显然,在这一界定中,“消费”成为了“消费社会”之所以为消费社会的关键环节。消费在其中不再仅仅是一种日常化的经济行为,它担当起了“社会驯化”的责任。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消费为什么能够担当起这样一种责任? 这一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在于“消费”的内涵及其作用在社会中发生的转变,鲍德里亚对于这种转变做出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界定,消费: “1.不再是对物品功能的使用、拥有等等; 1对消费社会的探讨在西方世界得到了普遍的关注。除了鲍德里亚的一系列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著之外,鲍德里亚的导师列斐夫尓在他的《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中提出了“受控消费的官僚社会”(the bureaucratic society of controlled consumption),消费已经作为社会基本运作方式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此之前的德博尓(Guy Debord)在《景观社会》(Spectacle of Society)中所提出的“景观社会”可以看作是消费社会的前身,而在其同时,后现代主义大家鲍曼在《后现代道德及其缺憾》中也提出了“消费者合作社”的概念,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也将消费社会放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逻辑”中进行了探讨。与此相关,法国学者巴塔耶(George Bataille)在《花费的观念》(the notion of expenditure)一文中提出的普遍经济学对消费所具有的新的文化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界说。布尔迪厄的《区隔》(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中也以消费为视角来探讨人在社会中的区分与地位。除此之外之外,还有丹尼尓·米勒、蒂姆·爱德华兹、柯林·坎贝尓等等。这些理论家在研究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遵从着某种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消费社会理论研究上的不同派别。

浅析数字技术在增强电影视觉特效中的作用

浅析数字技术在增强电影视觉特效中的作用 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兴科学技术,它通过转换信息编码、转变信息格式等方式,将图片、文字、声音以及视频等信息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并通过对此类信息的加工、储存、传输,将其动态化、立体化的呈现在观众的视觉范围内。而在储存和解码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会使用到计算机技术对此类信息进行编码、解码以及压缩,所以,我们习惯性的将上述技术成为数字技术或数字控制技术。在计算机功能日益增大这一因素的推动下,数字技术被广泛的运用于到了电影制作的过程中。例如,近几年来,美国好莱坞就生产出了大量的以数字技术为主制作的电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阿凡达》、《复仇者联盟》以及《变形金刚等》。此外,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电影,还能有效的减少电影的生产成本,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在提高电影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为观众提供完美的视觉享受。综上所述,对本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CGI技术在电影人物造型塑造中的应用 CGI技术既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脑生成图像技术,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其在生成图像方面的功能也变得日益强大,被广泛的运用于电影特效制作中。CGI技术兴起之初,在电影领域的作用只是生成一些简单的画面背景,并只有通过将其插入到电影镜头中的方式,才能起到增加电影视觉效果的作用。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CGI技术就可以用来制作一些虚拟的飞船、建筑物以及动植物等场景,例如,20世纪70年代好莱坞视觉电影艺术大师乔治? 卢卡斯就运用CGI技术制作了《星球大战》影片中的“尤达大师”、外星恶棍“贾霸”等外星人。进入21世纪以后,各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为CGI技术制作虚拟毛发、布料以及皮肤等图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了运用CGI技术制作电影人物。例如,《第三类接触》、《终结者》和《黑客帝国》等影片中均是使用CGI技术生成的虚拟角色,制作效果十分逼真,极大程度上增加了电影的视觉效果。此外,在传统的CGI镜头制作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演员放置在蓝绿背景的环境下才能运用有效的运用此项技术,需要的电影背景只能通过后期更换的方式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影的制作效率。CGI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可以实现导演与虚拟角色互动的电影制作方式。如卡梅隆导演在制作《阿凡达》这部电影时,就完美的结合了真人演员、真实环境、虚拟环境、虚拟人物等元素。其最关键的技术就是在虚拟角色扮演者身上安装传感器,将角色的动作及时的传输至电能,从而呈现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画面,为导演做出准确及时的指导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2 数字技术在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用 在传统的电影制作技术中,角色的在塑造方式主要为化妆。例如,在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的电影中,就是通过化妆的方式对里面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塑造,这种人物形象再塑造的方式具有耗时长、需要大量工作人员携手完成以及视觉效果差等特点,大大降低了剧中人物给我们带来的视觉效果。此外,如果我们长时间的在演员的脸部和皮肤上使用道具,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一些演员的皮肤过敏,从而增加了电影制作过程中的风险。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对电影制作行业中角色的定义已不仅仅是局限于传统的真实人物和实体模型,虚拟角色也成为了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影片角色已成为目前电影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例如,美国在2011年生产的电影《猩球的崛起》中,电影制作人员就是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出剧中的猩猩的,而观众所看到的只是虚拟的猩猩。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