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茂大厦的建筑文化解读

ABBS建筑论坛

首 页 | 论 坛 | Blog | 每月话题 | 焦点推荐 | 最近新闻 | 论坛导读 | 建筑书评 | 品 房 | 对 话 | 企业会员 |
招标公告 | 人才招聘
建筑时报 新建筑 建筑师 中外建筑 时代楼盘 ATD a+u ID | 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武汉 重庆 南京 沈阳 西安 天津
杭州 深圳 大连

当前位置:新建筑


□ 刊发于《新建筑》
2001年第3期

□ 阅读次数:1873
□ 现有评论:0

□ 查看/发表评论


金茂大厦的建筑文化解读
张炯 余岚


摘 要 从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谈起,分析在金茂大厦上所读到的一些有关民族性、纤致性、原创性的文化意味。
关键词 纤致性 原创性 文化品味 文脉
中图分类号 TU-02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39592001 03-0033-02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上海, 200030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的高低错落,负载着历史的抑扬顿挫;建筑是时代的语言,它的曲直起伏,带着文明的诗歌词赋。


金茂大厦以其独特的东方塔形建筑风格,当代建筑科技的完美融合,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的摩天高度,而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跨世纪的标志。金茂大厦作为20世纪中国高层建筑水平的代表作,它的标志性地位不仅仅是由于它的物化高度,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流的设计思想、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品味。


金茂大厦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实难一一尽述。在本文中,我们只是想试着从一本书说起,换一个文化角度去解读一下金茂大厦。


清末民初的鸿儒辜鸿铭在其名为《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写到:他要向西方人介绍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real
Chi-naman”),在他那个时代美国人不能充分了解中国人,是因为美国人比较豁达和单纯,但不够深刻;英国人是深刻、单纯,但不够豁达;德国人则也是比较豁达和深刻,但不够单纯;只有法国人的民族性和中国人相近,他们具有以上三种个性。另外,中国人和法国人都有一种以上三个国家所没有的特点,那就是“纤致性”,而且中国人比法国人更为显著1。这种纤致性是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文字、书法、绘画中都能读到的特性。


借着辜鸿铭的这种对中国文化和民族性的洞察力,我们可以从中国古典的园林、建筑和各种视觉艺术中,从中国人的群体性格中体会到这种

纤致性。每个第一次看到金茂大厦的人,都会惊叹到:金茂大厦很好看、很耐看、很中国、很……我们试着找了一大堆形容词去形容金茂但似乎没有一个词能表达心中那种呼之欲出的感觉。但当我们读到辜鸿铭的这本书中的话时,我们马上就被“纤致性”这个词深深吸引住了。在金茂大厦身上,我们读到的不正是这种感觉吗?也许是因为当下有太多粗制滥造的建筑充斥着周围的世界,使我们一时间竟然淡忘了这个词。但当金茂出现在面前时我们才找到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也许是这种纤致性生来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使金茂对于我们总有着某种莫名的吸引力。金茂大厦的平面构图是双轴对称的正方形,立面构图是13个内分塔节,由下而上、四角内收。从平面正方形对角线上看,构成两个最佳的视角。金茂大厦上小下大,逐节加快,似摩天宝塔一尊,巍峨神奇,兼有保俶塔和大雁塔的视觉意象。从正方形轴线上看,金茂大厦两边垂直,又似通天丰碑,顶天立地,兼有东岳秦王碑的永恒和乾陵无字碑的丰富。环顾仰望,金茂大厦似塔似碑,形体不断变化,母题不断重复。层层向上收的体形使得它充满中国古塔的神韵,但高科技的材料却使它随着昼夜更替,阴晴变化,远近高低视点的改变而或金或银,或蓝或灰,或隐或现
拥有东方美人般的细腻感。
也许正是这种纤致性,使得我们在接近它时从未感觉到压迫。金茂的体量非常巨大,但并非大而无物,事实上,金茂大厦总在给予我们惊喜,我们可以看到九曲桥飞跨在中庭中,可以看到江南月洞门从后院深处走到前厅中庭,可以看到北方民居花格窗由百姓门面变成金拱顶饰;可以看到铜雕壁饰龙凤虎,演绎5000
年汉字进化。金茂大厦所表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充满个性,相互陪衬,珠联璧合。


金茂找到了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纤致性,更进一步地讲,其实是找回了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失落已久的原创性和文化品味。SOM的主要设计人阿德兰·史密斯(Adrian
Smith
)在谈到自己是如何进行构思的时候说道:“我在研究中国建筑风格的时候,注意到了造型美观的中国塔。高层建筑源于塔,中国的塔又是源自印度,但融入了中国文化和艺术之后,中国的塔比印度塔更美。我试着按比例设计新塔。金茂大厦不宜简单地被划为现代派或后现代派,它吸收了中国建筑风格的文脉。”于是,他设计金茂大厦就是要体现中国塔的神韵,他真的做到了钢和玻璃同样能演绎出有中国文化品味的建筑!这让我们想

起了贝聿铭先生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道,中国古代没有高层建筑,所以在现代高层建筑上,要有中国文化的内涵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金茂却成功了。


阿德兰·史密斯寻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中国塔,它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是经过几千年发展和演变的原型。所以,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从结构角度,它无疑都是
“原创的”、“中国化”的。这为金茂追求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在同一个载体上达到完美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高科技的支持,塔的立意也许只是一纸空谈。在金茂大厦,高科技的设计已经成为物化的现实存在,这使得金茂的建筑立意得以实现和升华。以下是我们不得不顺便提到的:金茂这座摩天大楼,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金茂的照明系统有

万套灯具;金茂有充足的新风量;金茂的内墙材料特别注重减少回声,避免噪音;金茂玻璃幕墙上的框架作了鳞化处理,以消除光污染;金茂的候梯时间不超过
35 s,直达办公楼各层,实现空中的连接。这一切都无疑使建筑师实现了通天塔的立意和构思。
建筑语言是无声的,犹如一本书,在我们静静地默读、细细地品味、反复地琢磨、冥冥地感悟之后,获得的方是顿悟、惊喜、叫绝。金茂正是这样一本好书,也许,等到下一次我再读它的时候,又有另一番滋味……□


参考文献
1 彭培根. 建筑环境与人民的文化及美育的关系. 建筑学报.
20004 :45~49

收稿日期 2001-04-28
现有评论:0 [查看/发表]





广告服务 | 招聘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V2.0版始于:April 18,2000 川ICP证B2-20030044
Copyright © 1998-2005 https://www.360docs.net/doc/b57362610.html,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