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极品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极品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极品

第3节摩擦力人教版教参补充题

1.关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摩擦力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传送带靠摩擦力把货物送到高处

B.汽车的轮胎有很多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C.工人在把线织成布、布缝成衣的过程中纱线之间的静摩擦力是阻力

D.海豚的身体呈流线型减小了水对海豚的阻力

解析:工人在把线织成布、布缝成衣的过程中纱线之间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选项C错误。

答案:ABD

2.关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的弹力和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摩擦力不一定有弹力

B.有弹力一定有摩擦力

C.摩擦力的大小与弹力大小成正比

D.摩擦力和弹力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

解析:由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可知,选项A、B错误;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弹力大小无必然的联系,选项C错误。

答案:D

3.给物体一初速度错误!未指定书签。后,物体开始在水平面上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关于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四个力的作用

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C.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D.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随物体速度的减小而减小

解析:物体受重力、支持力、滑动摩擦力三个力作用,选项A错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即向左,选项B正确、C错误;由错误!未指定书签。知,在该过程中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选项D错误。

答案:B

4.如图3-3-1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一个重错误!未指定书签。=20 N的木块错误!未指定书签。(图甲),已知木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错误!未指定书签。=0.4,那么使木块错误!未指定书签。沿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水平拉力错误!未指定书签。

N;如果在木块错误!未指定书签。上加一块重错误!未指定书签。=10 N的木块错误!未指定书签。(图乙),已知错误!未指定书签。与错误!未指定书签。间的动摩擦因数错误!未指定书签。=0.2,那么当木块

错误!未指定书签。一起沿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

需的水平拉力错误!未指定书签。=N,错误!未指定书

图3-3-1

签。之间的摩擦力为N。

解析:木块错误!未指定书签。匀速运动,因此其所受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错误!未指定书签。0.4×20 N=8 N;错误!未指定书签。一起沿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木块错误!未指定书签。所受拉力等于地面对它的滑动摩擦力错误!未指定书签。=0.4×(20+10)N=12 N;因木块错误!未指定书签。随错误!未指定书签。一起做匀速运动,所以木块错误!未指定书签。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

答案:8 12 0

其他版本的题目

广东教育版

1.一物体与竖直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错误!未指定书签。,物体的质量为错误!未指定书签。,当物体沿着墙壁自由下落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有多

大?

解析:物体与墙壁之间无弹力作用,因此墙面对物体无滑动摩擦力作用。

答案:0

2.一重600 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要使它从原地移动,最小要用190 N 的水平推力,若移动后只需180 N的水平推力即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那么:

(1)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有多大?

(2)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有多大?

(3)当用250 N的水平推力使物体运动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有多大?

解析:(1)最大静摩擦力为物体刚要运动时的静摩擦力,故最大静摩擦力

为190 N。(2)由二力平衡可知,当物体匀速运动时,其水平推力等于物体与

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3)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其运动状态无关。

答案:(1)190 N(2)180 N(3)180 N

3.如图3-3-2所示,物体错误!未指定书签。重20 N,

与物体错误!未指定书签。之间、物体A与地面之间的动

摩擦因数都相同。用细绳系住物体错误!未指定书签。,

对物体错误!未指定书签。施加20 N水平向右的拉力时,能将物体错误!未指定

书签。匀速拉出,求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解析:对错误!未指定书签。有:错误!未指定书签。

对错误!未指定书签。有:错误!未指定书签。

代入已知数据可解得错误!未指定书签。=0.5。

答案:0.5

上海科技教育版

1.一个所受重力为200 N的桌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当用水平力错误!未指定书签。=10 N推它时,桌子没有被推动,则地面对桌子的静摩擦力错误!未指定书签。=。

当水平力增至错误!未指定书签。=50 N时,桌面刚能被推动,则地面对桌子的最大静摩擦力错误!未指定书签。=。

桌子被推动后,只需用45 N的水平推力,就能使桌子沿地面做匀速运动,则桌子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错误!未指定书签。=。

解析:由二力平衡知,桌子不动时,静摩擦力与推力大小相等,故错误!未指定书签。=10N。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桌子刚好被推动时的推力,故错误!未指定书签。=50N。由二力平衡知,桌子匀速运动,故滑动摩擦力等于推力,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0.225。

答案:10 N 50 N 0.225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越重,越难使它滑动,所以摩擦力跟物重成正比

B.滑动摩擦力可以跟物体的重力无关

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D.滑动摩擦力总是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

解析: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故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选项C错误;滑动摩擦力既可以作动力也可以作阻力,选项D错误。

答案:B

3.下列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一定有静摩擦力

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静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总是起阻碍作用

D.静摩擦力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大

解析:由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可知,当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才产生静摩擦力作用,选项A错误;运动的物体也可能受静摩擦力作用,选项B错误;静摩擦力既可以作动力也可以作阻力,选项C错误;静摩擦力可能比滑动摩擦力小,选项D错误。

答案:ABCD

山东科技版

1.关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

B.相对运动的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

C.只有相互压紧和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D.只有相互压紧和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解析:由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可知,选项D正确。

答案:D

2.用20 N的水平力,可以拉着重40 N的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匀速滑动,求箱子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解析:箱子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0.5。

答案:0.5

3.用手握着一只圆柱形杯子在竖直方向上处于静止状态。当手握杯子的力增大时()

A.杯子所受的摩擦力增大

B.杯子所受的摩擦力不变

C.杯子所受的摩擦力减小

D.杯子所受的摩擦力为零

解析:由竖直方向上的受力平衡可知,杯子所受的静摩擦力等于其重力,故当手提杯子的力增大时,杯子所受的摩擦力不变,选项B 正确。

答案:B

补充资料

1.关于摩擦现象及其本质

摩擦有干摩擦和湿摩擦两种。干摩擦是固体表面之间的

摩擦,又叫外摩擦;湿摩擦是液体内部或液体和固体的摩擦,

又叫内摩擦。此外干摩擦又分静摩擦和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1)静摩擦和滑动摩擦

静摩擦:设有两个物体错误!未指定书签。和错误!未指定书签。(如货物和地板)相互接触,如图3-3-3所示。我们推货物时如果用

力错误!未指定书签。较小就推不动。错误!未指定书签。

不动的事实表明,错误!未指定书签。对错误!未指定书签。

的摩擦力和外力错误!未指定书签。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种摩擦力是在错误!未指定书签。和错误!未指定书签。相对静止但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情况下发生的,称为静摩擦力。 图3-3-3

图3-3-4

当外力逐渐增大时,静摩擦力也增大。但当外力达到某一数值时,错误!未指定书签。开始移动。可见静摩擦力增到一定数值后就不能再增大了,这一数值的静摩擦力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图3-2-4)。实验证明:最大静摩擦力错误!未指定书签。与接触面间的正压力错误!未指定书签。成正比,即错误!未指定书签。,式中的错误!未指定书签。叫做静摩擦系数,它由相互接触物体的材料和表面情况(如粗糙程度、干湿程度等)决定。表1中列举了某些错误!未指定书签。的数值。

表1

相互接触的物体

钢—钢(干面)0.15

钢—钢(涂油面)0.12

金属—木材(干面)0.5

金属—木材(涂油

0.1

面)

金属—皮带(干面)0.56

必须注意,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外力错误!未指定书

签。的大小决定,可随外力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增大取

0到错误!未指定书签。之间的各个数值。当外力错误!

图3-3-5

未指定书签。时,物体错误!未指定书签。相对于错误!

未指定书签。发生运动。

滑动摩擦:当物体间有相对滑动时,出现一种阻止物体间相对运动的表面接触力,这个力和相对运动速度方向相反,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不但与物体的材料、表面情况以及压力有关,一般还和相对速度错误!未指定书签。

有关。在滑动刚开始发生时,滑动摩擦力比最大静摩擦力小,而且随着相对速度的增大而继续减小,以后又随着相对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滑动摩擦力错误!未指定书签。随相对速度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变化关系可粗略用图3-3-5表示。

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错误!未指定书签。也和压力错误!未指定书签。成正比,即错误!未指定书签。式中错误!未指定书签。称为滑动摩擦系数,它和相对滑动速度错误!未指定书签。有关。对于两个给定表面,滑动摩擦力实际上与接触表面面积的大小无关。

(2)摩擦力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15~18世纪,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解释摩擦本质的凹凸说。这个理论认为摩擦是由于互相接触的物体表面粗糙不平产生的。两个物体接触挤压时,接触面上很多凹凸部分就相互啮合。如果一个物体沿接触面滑动,两个接触面的凸起部分相碰撞,产生断裂、磨损,就形成了对运动的阻碍。

继凹凸说之后,英国物理学家德萨古利埃提出了分

子说。他认为产生摩擦的真正原因是接触面间的分子力

作用(图3-3-6)。表面越光滑,接触越紧密,分子力的

图3-3-6

影响就越大,因而摩擦力也就越大。按照这种观点,经

过充分研磨的玻璃表面间的摩擦力将增大,与凹凸说的推论相反。后来的实验证明分子说是合理的。

到20世纪,随着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对摩擦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诞生了现代粘合说。现代粘合说认为,两个互相接触的表面,无论做得多么光滑,从原子尺度看还是粗糙的,有许多微小的凸起。把这样的两个表面放在一起,微凸起的顶部发生接触,微凸起之外的部分接触面间有错误!未指定书签。m 或更大的间隙。这样,接触的微凸起的顶部承受了接触面上的法向压力。如果

这个压力很小,微凸起的顶部发生弹性形变;如果法向压力较大,超过某一数值(每个凸起上约千分之几牛顿),超过材料的弹性限度,微凸起的顶部便发生塑性形变,被压成平顶,这时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距离变小,小到分子(原子)引力发生作用的范围,于是,两个紧压着的接触面上产生了原子性粘合。这时要使两个彼此接触的表面发生相对滑动,必须对其中的一个表面施加一个切向力,来克服原子(分子)间的引力,剪断实际接触区生成的接点,这就产生了摩擦。

为什么对于两个给定表面,滑动摩擦实际上与接触表面面积的大小无关呢?新的摩擦粘附论认为,这是因为实际接触面积是属于原子尺度的,它只占总的几何接触面积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而摩擦力的出现是由于在原子接触的这些微小区域内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原子接触面积占几何接触面积的比例,正比于法向力除以几何接触面积。因此,当法向力增大一倍,原子接触面积也增大一倍,摩擦力便增大一倍,这就是摩擦力正比于正压力的原因。但是,如果几何接触面积增加一倍,而法向力保持不变,则原子接触面积占几何接触面积的比例减小一半,即原子接触面积的实际面积不变,因而摩擦力也不变。

在现代摩擦理论中,还加进了静电作用。光滑表面摩擦过程中可能带上异号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作用,也是摩擦力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摩擦现象的机理是复杂的,是必须在分子尺度内才能加以说明的。由于分子力的电磁本性,摩擦力说到底也是由电磁相互作用引起的。

上述理论,已经否定了“物体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的说法。在非常光滑的物体表面之间,摩擦力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上经常使用的“表面光滑”的含意与此不同。教学中所说的“表面光滑”,是指无摩擦或摩擦因数等于0的表面,即没有摩擦力。这是教学上的一种约定。

2.汽车轮胎面花纹的作用

胎面花纹使轮胎与地面接触时有良好的附着力,从而有效地传递汽车的驱动力或制动力。胎面花纹分三种:

(1)普通花纹轮胎。有纵向、横向和两向兼有的许多种式样。普通横向花纹轮胎适合在较差和碎石路面上使用;纵向花纹轮胎适合在较好路面上使用;兼有纵横向花纹的轮胎适合在一般路面和较差路面使用。

(2)越野花纹轮胎。胎面有大块花纹,适合于矿山、工地、沙漠、松土地面和雪泥路使用。

(3)混合花纹轮胎,既适合于好路面,也适合于碎石路面和松土路面。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总复习教学总结

第二章整合提升 突破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见方法 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题方法较多,常有一题多种解法的情况。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方法运用恰当能使解题步骤简化,起到事半 规律特点 基本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公式: (1)速度公式:v=v0+at (2)位移公式:x=v0t+ 1 2at 2 (3)速度—位移关系:v2-v20=2ax 平均速度法v - =v t 2 = 1 2(v+v0) 巧用推论法 Δx=x n+1-x n=aT2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即x n+1-x n=aT2, 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问题,应优先考虑用Δx =aT2求解 2. (1)条件性:适用条件必须是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矢量性:基本公式和平均速度公式都是矢量式。 (3)可逆性:由于物体运动条件的不同,解题时可进行逆向转换。 3.掌握计算位移的三个关系式,并注意比较 (1)根据位移公式计算:x=v0t+ 1 2at 2。(2)根据位移与速度关系式计算:v2-v20=2ax。(3)根据平均速度公式计算:x= v0+v 2t。 注意:公式v2-v20=2ax是由匀变速运动的两个基本关系式推导出来的,不含时间,故不涉及时间时应用很方便。 【例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 m和64 m,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 s,求物体的初速度和末速度及加速度。 解析解法一:基本公式法 如图所示:由位移公式得, x1=v A T+ 1 2aT 2x2=v A·2T+ 1 2a(2T) 2-(v A T+12aT2) v C=v A+a·2T 将x1=24 m,x2=64 m,T=4 s代入以上三式,解得a=2.5 m/s2,v A=1 m/s,v C=21 m/s。 解法二:用平均速度公式 连续两段相等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 1= x1 T =24 4m/s=6 m/s,v - 2= x2 T =64 4m/s=16 m/s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完整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1.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________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________的,静止是________的。 知识点二、物体和质点 1.实际物体: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并且运动过程中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________。 2.质点 (1)定义: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把它简化为一个有________的物质点,这样的点称为质点。 (2)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因素不影响问题的研究时,就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3.对质点的理解 (1)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质量”,但是质点没有大小、体积、形状,它与几何中的“点”有本质区别。 (2)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3)可将物体看成质点的几种情况: 知识点三、参考系 1.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另外一个物体作________,这个用来作______________就叫做参考系。 2.选取原则:(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的选取是________,一般根据研究问题的方便来选取。 (2)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把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系。 3.选择参考系的意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首先选好参考系,对于同一个运动,如果选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观察到的运动情况可能不相同。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1)选取参考系一般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所在的系统来决定。 (2)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在实际问题中,参考系的选取应以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基本原则。 (3)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物体的运动,都应该明确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 (4)在同一个问题当中,若要研究多个物体的运动或同一个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时,必须选取同一个参考系。 (5)无论物体原来运动情况如何,一旦把它选为参考系,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知识点四、坐标系 1.建立坐标系的目的:定量地描述物体的________及位置的________。 2.建立坐标系的方法 (1)建立何种坐标系要针对物体是在________、平面内,还是空间中运动而定。 (2)建立坐标系时应明确坐标原点、________及单位长度,标明坐标单位。 题型一、对质点概念的理解 例1、关于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否看作质点,判断正确的是() A.研究一列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时间,火车可视为质点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加强物理综合知识的分析和讨论。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用。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篇一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物理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知水平。定性问题较多,考试题的思维量不大,能力要求也不很高,很多学生以为物理就好学,从而轻视物理的学习。但实际上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存在很大的梯度性,因此上好初、高中衔接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2.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是按照新课标的标准编写的教材,教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必修一的学习内容是运动学和静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自然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认真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计划(20200225110552)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这学期本人担任高一三个班的物理,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 果,我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 法方面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都有明显提高,因而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 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 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 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通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甚至有的学生上课属于0基础,所以面对的挑战比较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强个学生基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同等条件下,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二、教材教辅分析 高一上学期总共五章,包含了运动学,力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今年是第四年新课改,其突出了四个特点:注重基础性、体现现 代性、反应选择性、强调可操作性。教材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 进而进行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高考中,必修一 是一个重中之重。 三、教学进度安排: 1-5周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6-9周第二章力 10-11周第四章物体的平衡+期中考试及复习 12-18周牛顿运动定律 19-20周期末考试复习 四、本学期应达到的目标 本学期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在高一上学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习物理兴趣,为高二和高考做好铺垫。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以及把握好重点, 在这个基础上,有意思继续深化知识与问题的深度,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与解题能力,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规范、答 题规范及学习习惯。为此通过平常习题,周测,月测,半期测, 期末测反应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稳步提高整体学生水平。

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练习题

摩擦力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B.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C.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D.动摩擦因数不变,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仍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A.与压力成正比B.等于水平拉力 C.小于滑动摩擦力D.在物体上叠放另一物体,该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变 3、关于动摩擦因数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间没有摩擦力产生说明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 B.增大两物体的接触面积,则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增大 C.增大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则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增大 D.两物体的材料一定,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仅决定于两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间若有弹力,就一定有摩擦力 B.两物体间若有摩擦力,可能没有弹力 C.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必互相垂直 D.当两物体间的弹力消失时,摩擦力仍可存在一段时间 5、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M上表面有一物体m,m与M之间有一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则关于M和m受力情况的判断,错误的是:( ) A.m受到向右的摩擦力 B.M受到m对它向左的摩擦力 C.地面对M的摩擦力方向右 D.地面对M不存在摩擦力作用

二、填空题 6、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木块重5N ,把木块水平桌面上,弹簧秤水平地向右拉木块. (1)当弹簧秤读数为1N 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 方向向______. (2)开始运动后,使木块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的读数变为2N ,此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 大小是______,动摩擦因数μ=______. (3)若使弹簧秤在拉动木块运动中读数变为3N 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当木块离开弹簧秤继续滑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 7、如图所示,A 、B 的重力分别为5N 和8N,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 为0.2,则要能从A 下方拉出B 所需的最小水平拉力F=_____N,这时系A 的水平绳中的张力大小为_____N 。 三、计算题 8、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一个重GA=20N 的木块A,A 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4,在A 上放有重GB=10N 的木块B,B 与A 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求: (1)使A 和B 一起匀速运动的水平拉力F ? (2)若力F 作用在B 上,使B 匀速运动时水平面给A 的摩擦力多大? 9、如图5所示,一质量为2kg 的物体夹在两木板之间,物体左右两侧 面与两块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若把该物从上面匀速抽出,需50N 的力。若把它从下面匀速抽出,则需多大的力。(设两木板对物体的压力 不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目标: 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 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机械运动 1. 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 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物体和质点 1.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①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 “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②质点没有体积,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动的。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 化为质点。 ③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 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如果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 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质点。 3 ?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 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 想化物理模型。 【例一】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质点() A ?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 B .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 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 D ?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 课堂训练: 1 ?下述情况中的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是() A ?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 .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 C ?研究手榴弹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 D .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1.1 质点参照系和坐标系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通过实例理解参考系,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运动的关系,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②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的概念 2.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质点的概念。 【思考】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怎样去确定物体是在运动的呢? 2)看下面的图片,我们应该如何判断静止或者运动呢?

现在,我们坐在座位上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一、机械运动 在我们物理世界里是这样确定定物体是否在运动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相对位置变化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定义) 思考:我们把地球当成静止的所以我们静止的,可是地球每时每刻都是在自转的,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物体都是跟着地球转动,这时候同学们还认为自己没动吗?那么我们到底动没 动啊?

为了解决之前的问题,我们引入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参考系。 二、参考系 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系。 特点:①假设是静止不动的(被认为是不动的,而且作为静止的标准)。 ②任意选取,但应以便于研究运动为原则。 参考系与运动: ①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②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解释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首先要引入一个参照物,这个物体被认为是静止不动的,有了这个参照物我们就可以去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了。如果这个物体相对参考物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同理这个物体如果相对参考系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考点提醒:参考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其出题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对参考系的理

hao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三章)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学习目标: 1.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 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知道力是矢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在具体问题中 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 4. 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物质性: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①直接接触②不直接接触 4.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具有矢量性。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来测 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牛)。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 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若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力 的作用效果也将变化。 5.力的作用效果 ①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例如用脚踢足球时,用 力的大小不同,足球飞出的远近不同;用力的方向不同,足球飞出的方向不同; 击球的部位不同,球的旋转方向不同。 二、力的图示 1.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箭头所 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所沿的直线叫力 的作用线。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这是把抽象的力直观而形象地表 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 ①选定标度:画出某一长度的线段表示一定大小的力,并把该线段所表示的力的 大小写在该线段的上方。所选标度要适当(力的图示上刻度不能过少,也不能 多而密,要便于作图计算),一般标度的大小应是所图示的力的1/n,n为除“1” 以外的正整数。 ②画一个方块或一个点表示受力物体,并确定力的作用点。 ③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线段(根据所选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 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垂直于力线段的小短线)。 ④在表示力的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箭头的旁边标出表示这个力 的字母或数值。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章综合测试题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物理试题 命题人:毕立新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6单选7---12多选) 1、下列有关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质量和体积都极小的物体才能视为质点 B 、研究一列火车过铁路桥经历的时间时,可以把火车视为质点 C 、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不停地转动,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自行车作为质点 D 、虽然地球很大,还在不停地自转,但是在研究地球的公转时,仍然可以把它视为质点 2、汽车以速度1v 直线行驶了全程的2/3,接着以速度2v =20千米/小时,跑完了其余的1/3的路程,如果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8千米/小时,那么1v 等于( ) A 、48千米/小时 B 、38千米/小时 C 、35千米/小时 D 、34千米/小时 3、一小球从A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到达B 点时速度为v ,到达C 点时速度为2v ,则AB ∶BC 等于( ) A.1∶4 B.1∶3 C.1∶2 D.1∶1 4.一个以初速度0v 沿直线运动的物体,t 秒末速度为t v ,如图2-2所示,则关 于t 秒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和加速度a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2t v v v += B .0() 2 t v v v +< C .a 恒定 D .a 随时间逐 渐减小 5.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 ,经过2 s 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 .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 ,与初速度同向 B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C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 ,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D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平均速度为10 m/s ,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6.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 .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 度大2 m/s C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7.以v 0 =1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 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 A .3 s 内的位移是12 m B .3 s 内的位移是9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8. 物体甲的x-t 图象和物体乙的v-t 图象分别如下图所示,则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 A .甲在整个t=6s 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B .甲在整个t=6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 C .乙在整个t=6s 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D .乙在整个t=6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 9一辆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初速度为6m/s,经28m 后速度增加到8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段运动所用时间为4s B.这段运动的加速度是0.5m/s2 C.自计时开始,2s 末的速度为6.5m/s D.从开始计时起,经过14m 处的速度为7m/s 10、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就一定越大 B 、速度为零,加速度就一定为零 C 、速度很小,加速度可能很大 D 、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是零 11、一质点做直线运动,0t t =时,s>0,v>0,a>0,此后a 逐渐减小至零,则( ) A 、速度的变化越来越慢 B 、速度逐步减小 C 、位移继续增大 D 、位移、速度始终为正值 12、在平直公路上,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汽车在t=0 时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它们的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运动的描述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的这个理想化的模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中的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科技发展、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质点概念和参考系的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3.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4.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 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案设计

必修一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一、教材分析高中物理引入极限思想的出发点就在于它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上一章教科书用极限思想介绍了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本节介绍v-t图线下面四边形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又一次应用了极限思想。当然,我们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极限思想,并不要求会计算极限。按教科书这样的方式来接受极限思想,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不会有太多困难的。学生学习极限时的困难不在于它的思想,而在于它的运算和严格的证明,而这些,在教科书中并不出现。教科书的宗旨仅仅是“渗透”这样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4、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 2、感悟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和公式法推导速度位移关系,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增加物理情感。 2、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方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实行A、B、C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极限法

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很透彻,所以讲解时一样需要详细。对于公式学生若仅限套公式,就没有多大意义,这需要教师指导怎样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国过程,进而灵活的掌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猜想假设,探究讨论,微分归纳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2、实例分析,强化对公式202 1at t v x + =的理解和应用。 六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复习第一章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领会极限思想的内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 )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直接提出问题学生解答,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概括 表述能力。 这节课我们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投影)提出问题:取 运动的初始时刻的位置为坐标原点,同学们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写公式并回答:x=vt 。理由是:速度是定值,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教师活动:(投影)提出下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坐标纸上作出匀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 猜想一下,能否在v -t 图象中表示出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位 移呢? 学生活动:学生作图并思考讨论。不一定或能。结论:位移vt 就是图线与t 轴所夹的矩 形面积。 总结: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解答问题的能力以及物理规律和数学图象相结合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目标):讨论了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用v -t 图象中所夹的面积来表示的 方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在v -t 图象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关系,下面我 们就来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1.1 认识运动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在哪些情况下物体可视为质点。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三、教具 液晶投影机、笔记本电脑、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看一段反映物体运动的动画,然后思考问题。 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同学们可不可以概括一下,什么叫做运动呢?物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成为机械运动。

(二)参考系 关于机械运动,同学们肯定有许多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围绕几个常见的场景进行讨论。(1)坐火车旅行图片(2)地球自转图片(3)地球绕太阳转动图片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你和一位同伴正坐在这辆行驶的火车上,铁路边的人看着火车中的乘客,那同学们,请问一下,你们究竟是运动的还是没有运动? 运动的,因为在路边的人看来,你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没有运动,因为在你的同伴看来,你还是在我身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再来看,我们知道,地球是时刻围绕地轴转动的,毛泽东也有着“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却没有感觉到我们时刻都在运动呢? 我们都知道,地球在绕太阳转动,哥白尼的日心说才是正确的理论,但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好像太阳是围绕地球运动的?虽然说物体的运动是永恒的,但在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却又总是相对于其它物体而言的,这便是运动的相对性。看来,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即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首先要选定“某个其它物体”做参考,然后再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选定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像以上分析的,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思考: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诗歌中隐含的参考系是什么? 3.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_________ A.可以任意选取B.是一定的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其结果:_______ A.一定不同B.可能不同C.一定相同 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运动,都应该弄清楚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比较才有意义!参考系选择得当就会使问题研究变的简洁、方便!比如,一个星际火箭在刚发射时,主要研究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所以把地球选作参考系,但是,当火箭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时,为了研究的方便,便将太阳选作参考系。为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

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学方案----弹力

2 弹力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及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互相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定,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建议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的情况应多演示几个实验,同时做好显示微小形变的实验.胡克定律应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然后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探究,并比较各组所用不同弹簧F与x的比值不同. “演示实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初中知识分析,如果桌子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反之,如果出现该现象,则说明了什么,而且,根据墙上光斑移动的方向判断桌子形变的方向,桌子形变的程度与施加压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思考与讨论”:课本上的思考与讨论,可以先演示形变明显的弹性绳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分析,再演示形变不明显的绳子的作用情况,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完善. 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教学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3.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使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及微量放大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前准备 各种弹簧、橡皮筋(泥)、钢尺、细钢丝、微小形变演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多媒体播放拉弓射箭、蹦极、跳水等情景:

高一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2.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2. 掌握速度公式的推导,并能够应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3. 能识别不同形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学习重点: 1. 推导和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2.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的运用。 学习难点: 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物理意义的理解。 主要内容: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匀加速直线运动: 2. 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公式:at v v t +=0 2.推导:①由加速度定义式变形: ②也可以根据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和矢量求和的方法推出:加速度在数值 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且时间t 内速度的改变量△V=at , 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 0,则t 秒末的速度为V t = V 0+△V= V 0+at 3.物理意义: 4.由数学知识可知,V t 是t 的一次函数,它的函数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直线斜 率等于a ,应用速度公式时,一般取V 0方向为正方向,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 >0,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 <0。 【例一】汽车以40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m/s 2的加速度加速运动,问10s 后汽车的速度能达到多少? 【例二】一辆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为15m/s ,加速度大小为3m/s 2, 求:①汽车第3s 末的瞬时速度大小? ②汽车速度刚好为零时所经历的时间? 【例三】火车从A 站驶往B 站,由静止开始以0.2m /s 2加速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经1分钟达到最大速度V m 后匀速行驶,途中经过一铁路桥,若火车过桥 最高限速为18km /h ,火车减速的最大加速度为0.4m /s 2,则(1)火车的 最高行驶速度为多少?(2)火车过桥时应提前多长时间开始减速? 【例四】如图所示,在一光滑斜面上,有一小球以V 0=5m/s 沿斜面向上运动,经2s 到达最高点,然后又 沿斜面下滑,经3s 到达斜面底端,已知小球在斜面 上运动的加速度恒定,试求:(1)小球运动的加速度。 (2)小球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3)画出小球的速度 图象。 课堂训练: 1.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 /s 2 ,就是说( )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课件电子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课件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课时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情景导入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有“山 迎”“船行”这两种不同的感觉呢?为了生活和梦想,我们的祖先从远古就开始探索自然运动的奥秘.经过长期的探索,人们逐渐建立了描述运动的概念,并不断寻求探索运动问题的方法,揭开了一个又一个与运动有关的奥秘. 二课标点击 1.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其作用,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 3.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三课前导读 要点1 质点 1.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质具有质量”这个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称为质点. 2.一个物体能否看作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 3.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度,对实际物体简化,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我们总这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例如“他向我们走来”“车急驰而去”“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在这些描述中,我们并没有考虑“他”的高矮胖瘦、“车”的型号款式,我们也没有特意去想“月亮”或“地球”是个庞然大物,这样合理吗? 1.将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 (1)当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物体上任何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物体的运动,物体可看成质点. (2)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无影响或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物体可看成质点,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大小相对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可忽略不计,故可视为质点.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时,或物体虽转动但不研究转动及转动的各个部分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2.质点与物体的异同. 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没有体积,没有大小,也不是几何上的“点”,是一个与物体质量相等的,不占空间的抽象模型. 特别提示: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由物体的大小决定的.同一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时可看作质点,有时则不能. 1.下列关于质点的概念正确的是() A.只有质量很小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 B.只要物体运动得不是很快,就一定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C.质点是把物体抽象成有质量而没有大小的点

物理必修一教案 2.1《力》

授课年级高一课题课时2.1 力课程类型新授课[来源: 学。科。网] 课程导学目标目标解读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指出具体问题中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正确地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4.知道力的分类。 学法指 导 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注意教学中联系实际。 课程导学 建议重点难点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需要安排1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20分钟左右,安排在课内则只用15分钟左右。通过教材中的“观察思考”和“讨论交流”,引导 学生学习力的知识,总结归纳力的概念、三要素、作用效果。让学生理解力的图示 并会画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分类。 课前准备 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新课导入创设情境首先给学生演示“手拿起书”“推桌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 把书拿起来、把桌子推动?学生会说是因为施加了力,那力的产生需 要什么条件呢?力有哪些作用效果呢?力有哪些类型呢? 图片展示 第一层级研读教材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双色笔,确 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 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 P PT课件 呈现学习 目标 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和学 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 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就学案中基础学习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第二层级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补充质疑教师点评主题1: 力 引导学生认识力的概念, 力产生的效果。学生基本说到 意思即可。 分析足球场上人对球的各种 作用,总结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 变有几种表现形式?发生形变的原 因是什么? 口头表述 主题2: 力的图示 和力的示 意图 重点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 别。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 有关?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 几个问题?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有何区别? 口头表述 主题3: 力的分类 对学生的错误认识进行纠 正,并找出实例来说明学生的 错误之处。 根据提供的情景依次找出各种 力,思考他们是依据什么命名的, 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知道 的力的分类情况,性质相同的力的 板书和 PPT课件

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摩擦力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B.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C.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D.动摩擦因数不变,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仍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 A.与压力成正比B.等于水平拉力 C.小于滑动摩擦力D.在物体上叠放另一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不变 3.如图1,木块质量为m,跟水平桌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受水平向右的力F的作用匀速运动,从物体到边缘开始,到物体下落为止,在此过程中物体保持匀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推力F因物体悬空部分越来越大而变小 B.推力F在物体下落前会变为原来的1/2 C.推力F始终是μmg D.因接触面变小,动摩擦因数μ会变大 4.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间若有弹力,就一定有摩擦力 B.两物体间若有摩擦力,就一定有弹力 C.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必互相垂直 D.当两物体间的弹力消失时,摩擦力仍可存在一段时间 5.一物体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按图2所示不同的放法,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运动,设地面与物体各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是[ ] A.f甲>f乙>f丙B.f乙>f甲>f丙C.f丙>f乙>f甲D.f甲=f乙=f丙

二、填空题 6.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木块重5N,把木块水平桌面上,弹簧秤水平地向右拉木块. (1)当弹簧秤读数为1N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方向向______. (2)当弹簧秤的读数是 2.1N时,木块刚好开始移动,此时木块受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方向向______. (3)开始运动后,使木块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的读数变为2N,此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动摩擦因数μ=______. (4)若使弹簧秤在拉动木块运动中读数变为3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 (5)木块离开弹簧秤继续滑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 7.如图3所示,用力F将质量为1kg的物体压在竖直墙上,F=50N.方向垂直于墙,若物体匀速下滑,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动摩擦因数是______,若物体静止不动,它受到的静摩擦力是______N,方向______.(g=10N/kg) 8.如图4是一主动轮A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B的示意图,主动轮的转动方向如图所示,试分析A轮上M点和B轮上N点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f M______,f N______。 三、计算题 9、如图5所示,一质量为2kg的物体夹在两木板之间,物体左右两侧面与两块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若把该物从上面匀速抽出,需50N的力。若把它从下面匀速抽出,则需多大的力。(设两木板对物体的压力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