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模块翻转课堂教学探例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翻转课堂教学探例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翻转课堂教学探例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翻转课堂教学探例

在高中语文课程进入选修模块之后,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进一步培育和提升,如何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不断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其关键还是要避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式的“教”,把更多的权利还给“学”,让学生能够更自由地选择,更主动地参与,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翻转课堂”概念的提出,正好契合了以上诉求。“翻转课堂”译自英文,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学习任务,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交给学生的教学形式。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往往是把基础信息的获得更多地放在课堂之外,把问题疑惑的交流放在课堂之内,从而形成对传统课堂的“翻转”。在“翻转”了的课堂中,学生能够参与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因此也就能获得了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们以苏教版教材选修模块中的《〈史记〉选读》为例,对“翻转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构建并实践了“课前?项目、课堂?交互、课后?积分”三大系统,使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收获颇丰。

一、“课前?项目”系统

“翻转课堂”的特点之一,是把基础信息的获取主体由教

师转向为学生,获取时间从课上转移至课下。但任何一个语文教学文本,其基础信息的范围既广内容又多,能做的预备工作也繁复驳杂。如果完全放开,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查询,必然是低效的。因之,在进入课堂之前,需要老师对学生的预备工作作出必要的指导。

我们发现,“项目驱动”是较为高效的指导方式。所谓“项目驱动”,就是给学生若干个明确的项目供其选择,学生在完成自己所选择项目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课堂交互的预备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们定型了6个课前预备项目。它们分别是:字词与诵读、人物与时代、解说与感悟、质疑与争鸣、总汇与发现、评价与改进。

以《管仲列传》为例,具体解说如下:

字词与诵读。勾划重点字词,查询工具书,做好音、形、义的解说;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人物与时代。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源,搜集管仲的相关资料并标明出处;了解管仲所处时代的特点,简要分析管仲和时代的关系。

解说与感悟。依据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个人或小组合作,理解文本内容;说说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怎么评价他。

质疑与争鸣。写出仍未解决的疑惑,准备课堂提问;认真听并记录同学课堂发布的信息,根据自己的准备,发表不同见解。

总汇与发现。整理重要文言实词、意动和为动词语、被动句式,总述你对管仲的认知;在整理过程中,如果有新的发现和感想,也请记录下来。

评价与改进。对课堂展示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评价,形式是打分以及文字简评;说说对他人或自己本轮学习的改进意见。

课前的“项目系统”,并不是强制要求完成的“预习作业”,而是一个带有指导性质的选择菜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进行灵活的选择:可以选择参与的形式,个人或组成小组;可以选择项目的数量,哪怕只选一项,在课堂上也有展示的空间;也可以选择预备的程度,资料是否完整、疑问是否深刻、发现是否新颖都是因人而异的。

二、“课堂?交互”系统

在“翻转课堂”中,课堂是学生之间“交互”的主阵地,他们发布自己初步的学习所得,提出自己的学习困惑,在互相交流中,使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整个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有在学生的交互进行不下去,或者方向出现重大偏差的时候,才“出现”进行必要的疏导,当学生的“交互”回到正轨之后,教师又自动“退出”。

然而,学生的”交互”,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可能如我们想象的那般顺畅。这就要求我们细致合理地设计课堂“交互系统”,我们实践发现,要让“交互”顺利开展且不断

走向深入,它应该包括“发布、提问、改错、回复、补充、求助”等6个环节。

结合《高祖本纪》学生“交互”的具体片段,阐释说明如下:

发布。学生A选择“入咸阳”段落进行发布,他诵读了全段,梳理了重要文言词和语法现象,随后翻?g全段。整个发布过程都有ppt辅助。

提问。学生B提出了一个文言词汇问题:“素车白马”如何翻译,什么用法。

小组甲提出了一个内容理解问题:怎么看待刘邦在这一段的表现。

改错。学生C指出,“诽谤者族”的“诽谤”不是现代汉语中“诬陷”的意思,应为“非议国家大事”之意,是古今异义词,学生A没有翻译正确。

回复。学生A在听取了以上三个发言后作出回答。他解释“素车白马”是驾着白车白马,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他认为刘邦“约法三章”,是前文所说“仁而爱人”的表现。他承认自己对“诽谤”没有理解正确。

补充。小组甲认为学生A刘邦“仁而爱人”的说法值得商榷,他们举出后文高起、王陵说刘邦“慢而侮人”的说法来质疑。这引起了全体同学的争论,一时难以定论。

求助。学生A提出“求助”。“帮助者”建议,不妨再仔细

阅读下本段落原文,看看有没有漏掉什么信息。学生很快发现“张良、樊哙谏”。小组乙分析,刘邦入咸阳后的“约法三章”并非说明他“仁而爱人”,而是表现他“善于纳谏”。这一点很快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可。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课堂交互”的片段中,学生比较快速地解决了基本知识,恰切地补充了两个重要的文言知识,还由言至文,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人物形象,可以说既有效率也有深度。在老师参与极少的情况下,这种学习效果令人满意。更显著的变化,还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热烈讨论。思考来自于学生,问题来自于学生,争辩来自于学生,结论也来自于学生。可以说,老师基本没“教”,是学生自己“学”完了,课堂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翻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