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

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交叉的新型学科,是研究环境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人为逆境:是一门研究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状态。

2、生物系统:生物各结构水平的总称。

3、生物多样性: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的生物种类、种类的遗传变异与生存环境。

4、生物修复:利用生物的代谢活动或其代谢产物降解、富聚有毒有害污染物,从而恢复被污染环境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生物学过程。

5、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6、逆境(胁迫):生物生长和生殖降到基因型潜能一下的任何一个因素。

7、超积累植物:指一些重金属具有超强吸收和积累的植物。

8、生物系统:生物各结构水平的总称。

9、生物监测: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

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用

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

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

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0、指示生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物质,

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

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生

物,通过其所做的反应可了解环境的

现状和变化。

11、活性污泥:是由微生物、微生物所分

泌的粘性物质以及吸附

的污水中杂质所构成絮

凝团。

12、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某些生产、

加工、流通、消费和日常生活过程中

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未经利用

而被丢弃的固体或半固体形式存在

的物质。

14、共代谢:某些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单

独存在不能被降解,但若有另一可做

碳源或能源的辅助基质存在,这些合

成的有机物可能被降解

15、生物富集(生物浓缩性):化学污染

物通过食物链的各营养级生物成员

逐步富集,提高了污染物浓度的过

程。

16、异生素:存在于外界环境,可能与机

体接触,并且以某种途径进入机体的

化学物质,可以以各种方式被吸收,

并在体内发生生物转换。

17、半致死量:规定时间内杀死一半实验动物所需的化学物质的浓度。

18、半致死时间:规定浓度下杀死一半实验动物所需的时间。

19、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各水平上的毒性效应,以及产

生这些效应的过程和机制。

20、污泥龄:指污泥在反应器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21、慢性毒理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低浓度长时间的中毒试验观察毒物与生物反应之间的关系,已确定对生物无影响的浓度。

22、生物防治:令有害生物的天敌对有害生物进行调节控制及至消灭,使农业生物的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一种方法。

23、持续农业:人类能更多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并同环境保持平衡从而既有利于人类又有利于其他大多数生物种的农业。24、矿化: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和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25、吸收:异生物通过各种途径经透过生物机体的生物膜进入体液的过程。

26、急性毒理试验:在较短的时间内,通常为96小时,或更短的时间,能引起试验动物死

亡或剧烈损伤的一种实验方法。

5、自然逆境: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不利于生物生长的环境状况和因素。

6、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科学。

9、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各水平上的毒性效应,以及产生这些效应的过程和机制。7、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生物灭绝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科学。

8、毒理学:一门研究化学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效应的科学。9、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个

体、种群和生态系统各水平上的毒性效

应,以及产生这些效应的过程和机制。

10、生物圈:生态系统在全球尺度上的组

织结构水平。包括各种层次的生命过程规

律及系统特征的总和。

12、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代谢活动或

其代谢产物降解或富集有毒、有害污染

物,从而恢复被污染环境的一个受控或自

发进行的生物学过程。

13、植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的土壤或水体

中种植具有耐受、吸附和超积累重金属的

植物,借助植物的生长吸附、积累重金属,

通过植物的收获带走重金属从而消除污

染的技术。

14、水体富营养化:指大量的含N、P等

营养元素的物质进入水体中,藻类等浮游

生物旺盛繁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

衡,使水体失去正常功能的现象。

18.生物学富集:生物体处于同一营养级

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浓缩某

种元素或难分解物质的现象。

19.生物富集:化学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

各营养级生物成员逐步富集,提高了污染

物浓度的过程。

29、天敌:弄构调节和控制乃至消灭有害

生物的有益的昆虫鸟类和菌类。

30、有害生物:对农作物进行或产生危害

的病毒,细菌,真菌,线虫,害虫,害鸟,

害兽,杂草,微生物等。

31、简单扩散:物质从浓的较高一侧透过

生物膜向浓度较低一侧扩散。

32、堆肥化:在有控制条件下,使有机废

弃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降解矿化,并

同时使有机物发生生物稳定作用的过程。

33、气溶胶态污染物:是浮在大气中的固

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34、TSP(总悬浮颗粒):大气中粒径中的

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35、气态污染物:包括CHx,CO2,NOx,含硫

化合物,卤素等造成污染的气态物质。

36、电离辐射污染:无论哪一类射线,凡

具有足够的能量能引起物质电离的称为

电离辐射,由电离辐射造成的污染称为电

离辐射污染。

37、电波辐射污染(非电离辐射):当电

磁波的辐射强度超过一定水平时对环境

的电磁辐射污染。

38、噪声污染:环境中不协调的使人厌烦

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

39、热污染:大量的废热(含热废水、废

气及热辐射)不断进入环境,使其环境升

高,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生活与生存。

40、病原体传播:指环境中来自于生物体

的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在空气,水体,土

壤中的传播。

41、自然资源:自然界中人类可直接获得

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42、过度开发:人类对资源的开发量大大

超过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自然界所

能提供的资源量。

44、生态农业: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营

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或多个

“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极转换,良性

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

45、生化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

浓度的减少或生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指单位时间内底物浓度的减少或细胞浓

度的增加量来表示。

简答

第一章1、当今全球和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有哪些?

答:①温室效应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⑤土壤荒漠化⑥淡水

资源危机⑦海洋环境污染⑧固体废弃物

污染⑨有毒难降解化学品污染;我国当今

所面临的环境问题:①水资源紧缺并污染

严重②农业环境形势严峻③生态环境状

况恶化④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2、环境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如何?

答:①生态毒理学研究②环境污染的生

物净化③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④保护生

态学

3、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的相互关系。

即①人为胁迫因子对生物关系的效应②

生物系统对人类的影响。

41、环境生物学分支学科有哪些及意义?

答:分支学科有污染生态学、生态毒

理学、保护生态学和环境生物技术等。意

义?

第二章1、水体的化学性污染类型及污染

源是什么?

答:㈠水体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

物和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包括耗氧有

机物:BOD5,CODmn,CODcr和有毒有机

物:有机农药;无机污染物包括有毒无机

物:重金属和无毒无机物:水中的酸碱化

合物。㈡污染源主要是人为活动产生的工

业废水、生物污水、农业废水、此外工业

废气中污染物由大气沉降进入水体,固废

物中可溶性物质经,直接倾倒入水体的固

体废弃物。

2、土壤的化学性污染类型和污染源有哪

些?各有何特点?

答:㈠污染类型:①有机物污染

②重金属污染③污染及化学废料的污染

㈡来源:工矿来源、农业来源㈢特点:①

主要有杀虫剂、除草剂及工业“三废”中

的有机物。②主要有Hg、Cd、Pb、As、

Ni、Cu、Zn等以农药及工业“三废”的

途径进入土壤残留期长。③包括各种类型

的N肥、P肥,当过量施用时,造成土壤

中N、P过多,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第三章1、何为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可划分为多少层次类型?

生物多样性型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

有生物种类、种类遗传变异和他们所生存

环境的总称

可划分为: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

态的多样性和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2、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答:生物多样性并不是均匀地分布与

世界各国的,而主要分布于具有热带森林

的国家。

3、我国生物多样性有何特点?其价值和

作用是什么?

特点:①物种丰富②特有属、种繁多③

区系起源古老④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

其野生亲缘的物质资源非常丰富⑤生态

系统丰富多彩

价值:①直接价值:生物资源被直接用作

食物、药物、能源、工业原料等体现出的

价值

②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平

衡、稳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的价值

③潜在价值:目前尚未表现且又有潜在功

能的价值

作用:①是人类的食物来源②是人类药

物的主要原材料③为人类提供了能源、

工业和日用品原料④在维持生态平衡、

稳定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简述环境微生物多样性有机种类型?

它们各有何作用?

答:㈠①土壤中的微生物②水体

中的微生物③空气中的微生物④极端生

态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a嗜热微生物b

嗜冷微生物c嗜酸味生物d嗜碱味生物e

嗜盐为生物f嗜压微生物㈡作用:①对有

机物的分解作用②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

的作用③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作用

④是生态系统中的初始生产者⑤是物质

和能量的储存者。

5、简述植物多样性有几种类型?各有何

特点和作用?

答:类型: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a藻类

b苔藓c蕨类d种子植物②植物生态系统

的多样性③植物遗传的多样性;作用:①

是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生产者②为其它

生物创造和维持生态环境③植物也是有

机物质和能量的储存者④是物质循环中

的重要成员⑤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

之一。

第四章1、异生素的主要吸收途径(哺乳

动物)有哪些?

答:①消化道(最主要)简单扩散,

极少数为主动转运②呼吸道:大气中得以

胜诉,肺泡上及细胞,非脂溶性,水溶性,

颗粒物均可透过,其吸收速率仅次于静脉

注射③皮肤:表皮细胞(多数),皮脂腺

细胞,汗腺细胞。

2、影响外来物质在消化道吸收的因素有

哪些?

答:①胃肠运动的变化②胃酸、肠消

化液,肠细菌丛复合物③胃肠道中的食物

④血流量增加,促进吸收⑤外来物质的物

理性状。

3影响根部吸收矿物质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一定范围内,土温升高,吸收

升高②根系通气状况,一定范围内二氧化

碳升高,吸收升高③钙升高,吸收升高(一

定范围)④Ph值下降,溶解度升高,吸

收升高⑤离子拮抗P促As。

4、外来物质在动物体内运输途径是什

么?

答:①消化道吸收---肝门静脉---肝脏

②呼吸道吸收---肺---循环系统③口腔直

肠---血液循环④皮肤---毛细管网/淋巴

网。

5、影响外来物质在不同器官组织中分布

的因素?

答:①通透性②脂溶性③亲和性

6、简述动物界外来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主

要排泄途径?

①肾脏排泄:肾小球滤过(被动转运)、

肾小管主动转运(主动排泄)

②随胆汁排泄③有呼吸道排出

④其他排泄途径:胃肠道排泄、乳汁排泄、

随汗液和唾液排出、经毛发和指甲排出

7、生物转化的基本阶段是什么?

答:第一阶段(I相反应):外来物质

的分子引入极性基团,氧化,还原反应或

水解;第二阶段(II相反应)经水解,氧

化还原的外来物质与内源性物质合成,生

成易溶于水的代谢生物排除体外。

第五章1、平衡生态环境的破坏力主要来

源于?①自然因素②人为因素

2、环境污染对平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

有哪些?

答:①污染生态系统中出现结构性失

衡②污染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往往减

少③生物链成员减少,甚至中断④信息网

络系统遭受缺损和破坏。

3、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基因和活性大分子

物质的影响?

答:①引发生物体的基因突变②改变

生物体的生化反应,甚至代谢途径。

4、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答:①对动植物的形态、生理、生长

和繁殖的影响②导致动物的行为改变③

直接导致动植物大量死亡。

5、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效应有那些?

答:①明显改变水域生物结构组成②引发

鱼类、贝类窒息或中毒死亡。

7、土壤污染后的生物效应有哪些?

答:①对微生物及其他生物的影响②对

农药、除草剂污染的生物效应③对重

金属的生物效应。

8、简述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①都市热岛效应②城市化对水资源的超

量使用和严重污染:a、城市地下水抽用

多,补充少

b、城市对地面水域的污染日趋严重

③城市成为了固体垃圾废物的集中产生

地④城市大气污染远比农村严重

9、城市化对环境生物有何影响?

答:①城市中生物失去多样性:城市

中动物和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很小,甚至相

当单一,而且无论是动物生态结构还是植

物生态结构,都比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生态

结构更为简单,脆弱,是一个失衡的生态

②城市成为人类疾病传播集散中心,许多

疾病,其初病原并不是来自城市或本市,

但往往在城市中得以大规模爆发③居室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④其他污染对人和其

他生物的影响:城市噪声白天使人相互交

谈不易,长期生活于高分贝噪声中,听力

减退,声音变调,夜晚难以良好入睡,噩

梦不断,心里疲乏⑤城市固体污染的主要

生物效应:破坏卫生噪声污染传播疾病

第六章1、生物监测的优点及其局限性是

什么?

优点:①综合效应性:能较好的综合反应

环境质量状况②连续监测性:能反映出

某地区受污染或生态破坏后累积结果的

历史状况③多功能性:通过指示生物的

不同反应症状,分别检测多种干扰效应

④高灵敏性:能真实而全面地反应外干

扰的生态效应所引起的环境变化

局限性:①反应相对迟钝:不能在较短的

时间内获得测量结果、做出判断

②很难定性和定量化:只反映环

境中各污染物所反映出来的总体生物毒

性水平

③影响因素多:外界各种因子容

易影响生物监测结果和生物监测技能

2、指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具有灵敏性②具有代表性③具有小

的差异性④具有多功能性

3、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①一般指示性②相对敏感性③生

物特异性④化学特异性⑤反应的时间效

应⑥固有的变化性⑦预告及生物学水平

上效应的关系⑧野外应用价值。

4、大气指标生物应具备何种条件?

答:①对污染物反应敏感,受污染后

的反应症状明显,且干扰症状少②生长七

长,能不断萌发新芽③栽培管理和繁殖容

易④尽可能具有一定的观赏或经济价值,

以起到美化环境与监测环境质量的双重

作用。

5、土壤污染的类型有哪些?

答:①重金属的污染②农药的污染③

放射性污染④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6、如何进行土壤微生物监测?

答: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采样时所采用的工具、塑料袋或其它的土壤取样器皿必须事先灭菌处理,再根据取样保持通气的要求,决定采用透气或密闭的容器②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方法:常采用的无菌培养方法是:充氮厌氧培养法、焦性没食子酸吸收氧气法、专性厌氧菌分离法等。

第七章1、有机物水的可生化性如何测定与判别?

答:①直接检测污染物降解率:降解率越高,说明污水的可生化性越好②测定BOD/COD比值:比值越大,污水可生化性越好,反之,比值越低,可生化性越低③测呼吸率:以时间为横坐标,耗氧量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成为可生化呼吸线。耗氧量与培养时间呈直线关系,这条曲线称内源呼吸性。A: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之上,可生化性越好B: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之下,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上移到内源呼吸线之上,说明该污水对微生物有一定毒性C: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基本重合,说明污水对微生物无毒,且污水中有机污染物不可降解D: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下方,说明污水对污泥中微生物有不可适应的毒性,两线之间距离越大说明污水毒性越大。

2、简述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污水经物化预处理后与二沉池回流淤泥同时进入曝气池,通过曝气搅拌作用,使污泥呈现悬浮态并和污水完全混合。污水重的悬浮固体和可溶性有机物被活性污泥吸附并降解或同化。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剩余污泥,污水因而得到净化。净化后的污水和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分离后,上清液溢流排放,活性污泥一部风自流到曝气池以保持曝气池中一定的污泥浓度,另一部分则作为剩余污泥排放。

3、构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能依靠污水中的有机物或其它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作为营养物质生长繁殖②能适应曝气池环境条件③能耐受污水中有毒物质毒性而生存④能与活性污泥中存在的其它微生物共存。

4、活性污泥如何驯化与形成?

答:在反应器中加入一部分待处理污水,同时加入适量的过滤后粪便水,曝气一段时间后,混合液会变浑浊,镜检混合液可以看到大量的游离性细菌和原生动物等,表明这时混合液中微生物生长代谢旺盛,活动强,能量高,运动频繁,相互间不易凝聚。继续曝气,使反应器中BOD5下降到很低,混合液中营养开始缺乏,这是微生物便由增长期进入稳定期或内源呼吸期,其活性降低,运动性减缓,微生物相互接触后就会因缺乏足够的能量以排斥相互间的引力而不再分离,而是相互结合在一起,污泥絮凝体开始形成。将污泥絮凝体沉降,排去上清液,再加污水闷曝,如此循环5~6次,反应器中污泥浓度可以逐渐增加到5%(体积比)左右,而且在驯化过程中,污泥絮凝体不断增大,混合液中游离微生物数量随着原生动物特别是固着性原生动物如钟虫,盖纤虫的出现不断减少,出水变清,以后则低负荷进水连续运行,并视污泥驯化情况逐步增加负荷,直到达到反应器设计负荷后开始稳定运行。

5、试述造成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如何控制污泥膨胀?

影响因素:

⑴污水水质:

①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污水容易发生,含蛋白质或氨基酸等有机物的污水不易发生

②含大量可溶盐有机物的污水易发生,以不溶性有机物为住的污水不易发生

③活性污泥法处理陈腐污水易产生膨胀,而处理新鲜污水不易发生

④厌氧处理后,将处理后上清液直接用活性污泥法处理,而导致污泥膨胀

⑵有机负荷:在低负荷或高负荷条件下,都易发生污泥膨胀

⑶营养配方:微生物正常生长需要一定的c:n:P 的比例,当c:n或c:p的比过高时,n,p相对含量不足时,易导致污泥膨胀。

⑷溶解氧:生化池中供氧不足时易发生污泥膨胀,一般单DO小于1.0mg/L时易引起污泥膨胀,当DO在8-9mg/L时,若有机负荷极高也易发生

⑸温度:夏季温度高,易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冬天温度低,易发生非丝状菌膨胀

⑹PH:活性污泥是以的PH为6-8,低于

6-8时易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

⑺冲击负荷:指流入曝气池内的河水量或

污水水质发生突然,易发生丝状菌污泥膨

⑻地型和流态:完全混合式曝气池易导致

污泥膨胀,推流式曝气池在正常条件下不

易发生

控制方法:

①投加适量的凝聚剂,增加活性污泥的比

重②投加化学药剂,杀灭丝状菌③改变

工艺条件④调整水质条件

6、何谓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有何特点?

答:微生物附着在特定的载体表面上

形成独特的微生物群体结构并以固着方

式生长时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处理污

水的方法叫生物膜法。特点:①生物膜抗

水质变化,冲击能力较强②生物相多样化

③可以承受较高的有机负荷

7、如何形成生物膜?

答:当污水流经填料时有部分微生物

会附着在填料上,并在填料表面大量繁殖

逐渐形成一层滑腻的粘液状膜,这层膜不

断曾参加厚,产生分层现象,表层中的微

生物主要为好氧微生物,内层处于厌氧状

态,其微生物组成主要为厌氧微生物,这

就是成熟的微生物膜。

8、厌氧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是什么?厌

氧消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在厌氧条件下,兼氧和厌氧微生

物群体将有机物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

的过程。、

因素:①接种物②污泥浓度③温度④Ph

⑤抑制物质⑥原料的C:N比值和其它营

养物质⑦氧还电位⑧搅拌⑨压力

9、氮素污染的危害及生物脱氮的原理是

什么?

答:危害:①氨氮浓度高将导致水体

富营养化,危害鱼类和家畜安全②氨氮在

硝化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③氨氮

会与自来水中用于消毒的余氧反应生成

氯胺,消耗水体余氯,使自来水水质得不

到保证④氮化合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原

理:在生物处理过程中使污水中含氮有机

物经氨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氮,再由硝化

细菌将氨氮氧化为硝酸根离子,最后硝酸

根离子被反硝化细菌还原为氮气而从液

相中释放到空气中。

10、生物除磷的生物学机理及影响生物除

磷的因素是什么?

答:生物除磷的生理基础是污泥中存

在一类聚磷菌,聚磷菌有在好氧条件下其

细胞内积累磷和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的

能力。目前对聚磷菌积累磷机理的解释主

要有两种:过度积累和贪婪吸收。①过度

积累是指微生物暂时处于磷缺乏状态后,

转移到含有丰富的磷素和合适营养条件

下能大量快速吸收磷并以多聚磷酸的形

式积累在细胞内②贪婪吸收指系统中必

需营养元素的等受限制,而磷不受限制条

件下,如果细菌还有足够的能量时则从外

界吸收磷并以多聚磷酸盐的形式积累于

细胞内,作为能源储存物质。影响因素:

①溶解氧DO②PH③温度④有机物

11、什么是稳定塘及其原理是什么?

答:稳定塘是通过自然的理化和生物

过程来处理有机污水的池塘,又叫氧化

塘。原理是:污水在塘内经长时间的停留,

通过理化反应和各种微生物、动物、植物

的代谢与分解活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

行降解和转化,最后达到稳定化的目的。

影响氧化塘处理技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是

光照、温度、养料及有毒物质含量。

12、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

微生物---植物这一陆生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控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来

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及一些工业污水,同时

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地球化学循环促

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来实现污水

资源化和无害化。

13、有机污水生物资源化主要途径是什

么?

答:是利用污水中营养物质发酵生产

单细胞蛋白或菌体蛋白。

第八章1、固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

答:①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

重②污染土壤③污染水体④污染空气

2、城市垃圾的危害有哪些?

答:①破坏环境景观②干扰破坏环境

功能③污染环境④生物性污染⑤易引起

火灾和爆炸等事故

5、影响堆肥质量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有机质的含量②通风量和通风

频率③水分④CN比⑤Ph

3、垃圾填埋发电技术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优点:①简单易行,可以利用垃

圾沼气发电②投资少,成本低③管理方

便,技术成熟;缺点:①占地多,存在渗

滤液污染水体问题,防渗层难做好②垃圾

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主要是CH4,CO2,污染

大气,阻碍植被生长破坏臭氧层,CH4为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时发

生爆炸。

4、如何利用蚯蚓处理垃圾?

答:先要对垃圾进行分选,去除石块,

砖瓦和玻璃等无机成分,然后接种蚯蚓。

蚯蚓以有机垃圾为食料,把其转变为蚓类

-----一种优质的腐殖酸类肥料(除含养分

外还含有植物生长刺激物质)和蚓体蛋

白。

6、固体废弃物生物能源化-----酒精发酵的

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水解:由于参与酒精发酵的主要

微生物----酵母,只能转化糖为酒精,而

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和纤维素原料转化成

酒精。因此,含纤维素类有机废弃物制备

第一步,是必须把不能被酵母直接利用的

淀粉和纤维素等非糖原料通过各种方法

如酸水解和酶水解的方法转化成糖,第二

步是由酵母菌发酵成酒精对糖质原料则

可以不经转换而直接利用。

7、如何利用生物去除固体废弃物的重金

属?

答:微生物淋滤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

嗜酸性硫杆菌的生物氧化作用以及其产

生的低Ph环境,使难溶性形态存在的重

金属进入液相,再通过固液分离而去除。

生物淋滤法:共分五步

①污泥预酸化至PH4左右②添加能量

物,如元素硫等③回流污泥以添加接种

物搅拌并在好气的条件下培养数天至数

周④污泥压滤脱水⑤脱水污泥的石灰

中和。滤液重的重金属通过石灰沉淀去

除。

第九章1、简述生物修复的基本内容及类

型?

答:㈠生物扩增-----接种或种植

具有降解或富集功能的植物或微生

物;㈡生物刺激-----添加生物活性基

质,刺激土著微生物的作用。类型有:

①农田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②污染

水体的生物修复。

2、简述生物修复的技术和方法有哪些?

答:㈠原位生物修复技术:①投加

活菌法②培养法③生物通气法④生物翻

耕法⑤植物修改法㈡异位生物修复技术:

①生物反应器法②预制床法③堆制法④

生物堆层修复技术㈢原位----异位联合修

复技术:①冲洗----生物反应器法②土壤

通气----堆制法

7、简述农业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的

优点和缺点?

优点:

①成本低、见效快、易推广。②美化环境

③可回收再利用④多次收割,地表长期稳

缺点:

①针对性太强②对环境条件要求高

③植株小,生物量低④残枝落叶重返土

壤生成污染。

7、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的技

术主要有几种?各有何特征?

答:①植物萃取(吸收)技术②植物固化

技术。

①的特征:a:即使在污染物浓度较

低时也有较高的积累速率b:能在体内积

累高浓度的污染物c:能同时积累及重金

属d:植物在野外条件下生长速率快,生

长周期短,生物量高,个体高大,向上垂

直生长以利于机械化作业等e:植物对农

业措施如施肥等能产生积极的反应。

②的特征:a:植物修复的成本低b:

有较高的环境美学价值c:植物修复可增

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d:植物固

化技术能使地表长期稳定e:能回收一定

量的重金属f:可用作制成微肥的原材料

g:能永久性解决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问

题h:植物修复有两个特点:⑴是植物既

可以从污染较严重的土壤中萃取重金属,

也可以从轻度污染的土壤中吸取重金属;

⑵是植物吸收具有选择性,它能够直接针

对目标污染物进行吸收i:植物修复技术

通过萃取和浓集作用可极大地减少污染

物的体积j:适用植物修复的污染物范围

很广。

4.1、修复技术的设计和效果评价体现在

哪些方面?

答:设计体现在:①收集资料②试验

设计的可行性③修复方案要有根据;效果

评价体现在:①去除率%=原-现-现

/A*100%②次生增加率%=现-原/原*100%

③毒性下降率%=原毒水平-现毒水平/原

毒水平

4.2、水体富营养化如何控制?常见的有

效修复方法有几种?

答:消除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问题还

在于削减湖泊水体的氮磷以及底泥有机

碳和氮磷的负荷,消除水体中藻类疯长的

基础,达到降低水体中藻类生物量,提高

水体透明度的目的。修复方法有:①除磷

脱氮削减有机碳②破坏分层现象③化学

除藻④生物法除藻⑤源头控制

39、环境与逆境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哪些方

面?

答:包括三个方面:大气、水体、土

壤方面的污染。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 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2、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 效果,如水利工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按引起的后果有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环境生物效应关系到人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3、分子杂交法:分类: 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DNA的分子杂交称为Southern blot 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RNA的分子杂交称为Northern blot 用标记的蛋白质或D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蛋白质分子称为Western blot 三类分子杂交操作均可将被鉴定的大分子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ND)或尼龙膜上,在薄膜上分子探针与被签定的核酸、蛋白质分子发生反应。 4、胎盘屏障:由插入胚胎与母体循环之间几层细胞组成,阻止化合物进入胚胎,保护胎儿,其影响因素有物种、孕期。 5、指示生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的产生明显的物质。 另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物质。 6、肾脏血浆阈:当一种化合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主动转运系统可呈饱和状态,即使血浆浓度再增高,XB在尿液中的浓度也不再随之增高,此时血浆中的浓度。 7、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微型生物群落是水生态系统内重要组成 部分,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甲壳类等。 常用的方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凯思斯等人发展和创立的聚氨配泡沫塑料块法,又称PFU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 原理:用PFU法得到的原生动物群集过程是群集速度随着种类上升而下降,集群速度与种类数的交叉点就是种数的平衡点。 8、一相反应:第一阶段:又称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 反应,目的是引入极性基团,将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水,使其可能进行结合反应 二相反应:第二阶段,结合反应(conjugation reation),是Ⅰ相反应产物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结合,水溶性上升,排出体外是一种解毒反应。 9、酶的诱导(induce) 有些XB可使某些代谢酶系统活力增强,或使酶含量增加,因此促进了其它化合物生物转化过程加速或增强 如:苯巴比妥、氯化烃类杀虫剂、多氯联苯化合物和芳香烃类化合物等。 10、酶的抑制(inhibit):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受另一化合物的抑制。有竞争抑制、非竞争抑制。 11、血脑屏障:机体阻止和缓解化学物由血液向脑和神经系统分布的一种机理。对外源化学物质的渗透性较小,对毒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有阻止作用。 12、转基因生物:通过人为的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上进行外源基因的插入或移位改造等手段,使该生物体具有了编码某些新的人们所期望的生物学特性的基因或基因组,这种具有转入外源基因的生物称之为转基因生物。 13、活性污泥:就是由细菌、原生动物等好氧微生物、夹带某些兼性厌氧微生物与废水中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呈黄褐色具有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的絮状体。 14、微宇宙法:微宇宙法又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model ecosystem)。 包括自然微宇宙(natural microcosms)和人工微宇宙(artificial microcosms)两大类 利用微宇宙法可以系统地观察与评价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甚至生物圈对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所产生的反应。 15、DNA体外扩增: 1)95℃1min,双链单链 2)55℃1~2min,让引物与模板配对 3)72℃在TaqDNA多聚酶作用下,适当条件下四种单核苷酸配对。4)分离:电泳分离 16、矿化作用:指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水、二氧化碳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是环境污染物降解的最佳方式,可以彻底消除有机有毒污染物的环境污染作用。 17、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大多数降解性微生物是通过共代谢作用来降解污染物的。 18、原位生物修复(in situ):就是污染现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方法处理污染的技术。是采取就地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无需将污染物转移。 19、最小生存种群:(MVP minimun viable population ):免遭灭绝而必须维持的最低个体数目。 20、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system) 由多种酶构成的多酶系统。特异性很低,其特点是反应中需要一个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被还原为水,另一个氧原子与底物结合,故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主要分布在肝脏。 二、问答题 2、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四种贮存库 血浆蛋白:亲脂性的有机物(特别是具有大的亲脂性基团的有机酸、有机碱),结合可逆(主要是氢键、离子键、范氏键),并且平衡会被打破 肝、肾:浓度远超过血浆,肝脏富集毒物的能力与其主动转运系统和肝细胞内蛋白结合能力有关。举例含巯基蛋白 脂肪组织:脂/水分配系数大的毒物,如DDT、PCB 骨骼组织:骨骼是一种代谢活性较低的惰性组织,骨骼作为贮存库的两面性 3、转基因生物的影响 1)转基因工程技术过程的安全

环境生物学 试题

《环境生物学》 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 生物迁移 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 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 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形式。 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 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 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 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 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 环境物理效应 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 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 用 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 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 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 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 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 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 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

遗传学实验指导

《遗传学实验》简介 课程名称:遗传学实验 课程性质:随课实验 课程属性:基础课 学时学分:学时16学分1 面向专业: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遗传学实验是生物学所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同时也是为了配合遗传学的教学而开设的一门实验课程,本课程由基础操作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等多层次实验内容构成,目的在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验证遗传学理论、并初步掌握遗传学研究所必需的基本实验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的任务是从个体、细胞水平揭示遗传学的基本现象与规律,培养学生牢固掌握经典遗传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并初步掌握现代遗传学实验操作技能,熟悉遗传学分析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初步具备进行遗传学创新性研究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二、实验项目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果蝇的培养及生活史和形态观察 小鼠骨髓染色体的制片及观察 人群中基因频率的调查 人类巴氏小体观察 三、有关说明 1、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后续课程: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人类遗传学 平行开设课程:细胞生物学 2、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刘祖洞江绍慧遗传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二版 (2)主要参考书目 ①张文霞等编遗传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②张贵友等编普通遗传学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 实验一1、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备及观察(3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植物染色体压片法。 2. 掌握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 3. 掌握用秋水仙素诱发多倍体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备及观察 〖目的和要求〗 本次实验通过对植物根尖的制片和观察, 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对植物组织、细胞的固定、离析和压片方法,了解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及其染色体的动态变化情况,掌握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实验原理〗 有丝分裂是细胞均等增殖的过程, 是体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都能复制一份, 然后分配到子细胞中,因此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所含的染色体在数目,形态和性质上均是相同的,在各种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中均存在着有丝分裂。分生组织→固定→解离→染色→压片→观察(间期、早期、中期、后期、末期) 〖材料和方法〗 洋葱或大蒜或种子根尖 水浴锅、显微镜 卡诺氏固定液、石炭酸品红(或醋酸洋红)染色液,1N盐酸(或0.5%果胶酶+纤维素酶),秋水仙素(0.1%)1、取材:大蒜、洋葱根尖,恒温箱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在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15)亚慢性毒性试验:是在相当于生物周期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受试物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对受试物的主要毒作用、靶器官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或中毒阈剂量作出评估。 16)慢性毒性试验: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实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实验。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最高容许浓度提供毒理学依据。17)蓄积毒性试验: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即为蓄积毒性试验。 18)BOD:是指在20摄氏度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

环境生物学复习试题1说课材料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个,10分) 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氧化应激(OS)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导致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蛋白酶分泌增加,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并被认为是导致组织损伤、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微生物才能进行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硝化作用:是好氧条件下在无机化能硝化细菌作用下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生物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 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的代谢变化过程。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固定化酶: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与水但仍保催化活性的衍生物。 BOD5 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PM2.5 混合功能氧化(MFO)相Ⅰ反应相Ⅱ反应污泥负荷(Ls)污泥沉降比(SV)二、填空(每空1分,共约40分) 1.土壤中,硫酸盐在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 2.污染物经完整皮肤吸收,脂/水分配系数接近的化合物最容易经皮肤吸收。 3.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水生微宙的实验容器为L。 4.大肠菌群是较好的水质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其检验方法有和两种。 5.MFO代谢有机化合物,转化成低毒易溶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但有的则变成高毒甚至致癌物。 6.劣质磷肥,除含大量重金属外,三氯乙醛的含量也很高;氯乙醛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转为,其毒性大于三氯乙醛。 7.排泄主要途径是,随尿排出;其次是经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挥发性化学物还可经呼吸道,随呼出气排出。 8.对于能发生生物浓缩的外源性物质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难以生物降解(2) 具有亲脂性。 9.铅被机体吸收后90%沉积在骨骼中;有机氯农药蓄积在脂肪组织中。 10.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①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能使人动物及植物致病;②水体富营养化;③污染生物的代谢产物,使其他生物中毒,食品污染等。 11.评价微生物污染状况的指标可用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测定大气污染的细菌总数的方法有:沉降平皿法;吸收管法;撞击平皿法;滤膜法。 12.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A和B分别引起某动物15%和40%的死亡率,经A和B同时作用于100只活的动物,若A和B具有独立作用,那么将死亡只;若A和B具有相加作用,那么将死亡只。 13.为了探明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是否有蓄积毒作用,致畸、致突变、致癌等作用,随着毒理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2015-2016)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1 总DNA提取 生物总DNA的提取是分子生物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不同的生物材料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同,而细胞壁结构的破坏是提取总DNA的关键步骤。同时细胞内的物质也根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不同生物采用的提取方法也不同,一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计实验方法。本实验介绍采用CTAB法提取植物总DNA的技术。 [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学习CTAB法提取植物总DNA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学习和掌握紫外光吸收法鉴定DNA的纯度和浓度。 [实验原理] 植物叶片经液氮研磨,可使细胞壁破裂,加入去污剂(如CTAB),可使核蛋白体解析,然后使蛋白和多糖杂质沉淀,DNA进入水相,再用酚、氯仿抽提纯化。本实验采用CTAB法,其主要作用是破膜。CTAB 是一种非离子去污剂,能溶解膜蛋白与脂肪,也可解聚核蛋白。植物材料在CTAB的处理下,结合65℃水浴使细胞裂解、蛋白质变性、DNA 被释放出来。CTAB与核酸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在高盐(>0.7mM)浓度下可溶,并稳定存在,但在低盐浓度(0.1-0.5mM NaCl)下CTAB-核酸复合物就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而大部分的蛋白质及多糖等仍溶解于溶液中。经过氯仿/ 异戊醇(24:1) 抽提去除蛋白质、多糖、色素等来纯化DNA,最后经异丙醇或乙醇等沉淀剂将DNA沉淀分离出来。 由于核酸、蛋白质、多糖在特定的紫外波长都有特征吸收。核酸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高峰在260nm。纯的DNA样品A260/280≈1.8,纯的RNA样品A260/280≈2.0,并且1μg/ml DNA 溶液A260=0.020。 [实验器材] 1、高压灭菌锅 2、冰箱 3、恒温水浴锅 4、高速冷冻离心机 5、紫外分光光度计 6、剪刀 7、陶瓷研钵和杵子 8、磨口锥形瓶(50ml) 9、滴管10、细玻棒11、小烧杯(50ml)12、离心管(50ml)13、植物材料 [实验试剂] 1、3×CTAB buffer(pH8.0) 100mM Tris 25mM EDTA 1.5M NaCl 3% CTAB 2% β-巯基乙醇 2、TE缓冲液(pH8.0) 10mmol/L Tris·HCl 1mmol/L EDTA 3、氯仿-异戊醇混合液(24:1,V/V) 4、95%乙醇 5、液氮 [实验步骤] 1、称取2g新鲜的植物叶片,用蒸馏水冲洗叶面,滤纸吸干水分。 2、将叶片剪成1cm长,置预冷的研钵中,倒入液氮,尽快研磨成粉末。 3、待液氮蒸发完后,加入15mL预热(60℃)的CTAB提取缓冲液,转入一磨口锥形瓶中,

环境生物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 1.优先污染物P26 :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P28: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3.生物污染P59: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4.环境激素P87: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体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或外源性雌激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5.生物迁移P29: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 6.污染物的转化P34: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7.生物转化P43: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8.生物转运P38: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9.生物浓缩P51: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 10.生物积累P51: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11.生物放大P52: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12.生物测试P95: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3.半数致死浓度(LC50)P100:指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半数效应浓度(EC50)P101:指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通常指非死亡效应。 15.剂量—效应(反应)关系P100: 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其引起的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6.生物监测P140: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7.指示生物P157:指示生物是指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不考) \ 18.环境生物技术P306:就是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等。 19.生物强化技术P333:生物强化技术(Bioaugmentation)或生物增强技术就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而向该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种群并通过基因组合技术

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11环科

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 专业:环境科学 时间:二零零九年九月

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 一、课程简介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生物在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修复中的作用以及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有关基本知识。系统地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实验目的和要求: 1 、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印证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环境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学会实地观察的技术,培养进行科学工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室的基本仪器设备,掌握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并能够客观地对实验进行观察、描述、比较、分析和综合。 三、考试(考核)方式: 以考核方式进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实验并提交报告,并用百分制记分,然后求平均分 = 总分 / 实验次数。其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 30% 。实验内容在课程考试中占 30% 。 四:主要仪器: 光学显微镜(含有关配件)50 台,超净工作台4台,高压蒸气灭菌锅2只,烘箱、恒温培养箱各3台,电炉 10 只,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针)、培养皿、试管、移液管、锥形瓶等若干。 五、主要参考书目: [1]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 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程树培,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指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实验一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或急性毒性实验(4学时) 农药是一类特殊化学品。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对生物的影响日益突出。在施用过程中,仅有1 %左右的农药作用于靶生物,其余的或残留于土壤,或通过间接途径进入水环境,从而影响土壤生物和水生生物。水环境中的农药可通过食物链途径逐级浓缩,从而导致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是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和管理的重要参数。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百草枯、草甘膦、敌杀死和乐果是目前我国广泛施用的除草剂和高效杀虫剂。本实验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来研究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体长约5~8cm的鲫鱼; 实验药品:草甘膦 实验仪器:塑料桶(容量约﹥10L);容量瓶(100ml);移液管;烧杯(250ml); 三、实验方法步骤 (一)急性毒性试验的一般程序 1.急性试验剂量分组 (1)先查阅文献,找出与受试化学物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合物的毒性资料,并以其相同生物种类和相同染毒途径得出LD50(LC50)值作为受试物的预期毒性中值。 (2)以此LD50(LC50)为待测化合物的中间剂量组,再上下以3倍之差的剂量各推1~2个剂量组做预试验,求出生物全活、全死剂量。 (3)在预试验的全活全死剂量之间设5~6个剂量组,一般的各组间距按1.2~1.5等比级数设计。 2.选用适宜的染毒方式染毒,观察两周内的死亡情况。 3.症状观察:LD50值并不能充分说明受试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因此应详细观察实验动物接触不同剂量外源化合物后的中毒症状、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规律,死亡前症状特点、死亡时间等。一般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兴奋现象、抑制现象。 4.剖检死亡和濒死动物及部分存活动物,做大体病理解剖检查。 5.计算LD50(LC50),及其标准法。通常采用寇氏法和几率单位法。 6.根据所得结果,按相关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评定其毒性大小,如急性毒性作用带愈小,则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大,反之,则愈小;LD50值愈小,毒性愈大。 (二)本实验方法步骤 1、农药的配制:母液稀释法(二次稀释法) 即先用少量的水把农药稀释,配成母液,再用大量的水把母液稀释成所需浓度。这样配出的药液高效又稳定! 2、剂量分组 按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标准方法进行。每种农药设6~7 个试验浓度组,并同时设一对照组。每组

环境生物学试验教案

实验一污染物对生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空气中SO2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 及叶绿素a、b含量比例的影响 [实验目的] (1)掌握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2)了解SO2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实验原理] (1)用丙酮提取叶绿素 (2)叶绿素a、b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nm和645nm,根据Lambert-Beer定律,可得:C a(mg/L)= 12.7D663 - 2.69D645 C b(mg/L)= 22.9D645 - 4.68D663 式中:C a、C a为叶绿素a、b的浓度。将C a与C b相加即得叶绿素总量C T: C T(mg/L)= C a + C b = 20.21A645 + 8.02A663 按下列公式计算叶绿素在叶片中的含量,并计算叶绿素a、b的比例。 mg/g ?? 叶绿素浓度提取液最终体积稀释倍数 叶绿素含量()= 叶片鲜重克数 [实验器材] (1)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研钵;剪刀;50mL棕色容量瓶;小漏斗;玻璃棒;定量滤纸;吸水纸;滴管;2mL移液管;50mL烧杯。 (2)试剂:丙酮,80%丙酮,石英砂,碳酸钙粉。 (3)实验材料:经SO2熏气和未经熏气的植物样品 [实验步骤] (1)分别剪取两种处理植物的叶样,洗净,擦干,除去中脉,称取0.5g,剪碎。 (2)将剪碎的叶样置于研钵中,加少许石英砂和碳酸钙,再加少许丙酮,磨成匀浆。再加15 mL左右丙酮,搅拌,静置3min。 (3)将提取液过滤至50mL棕色容量瓶中,多次洗涤研钵、研棒。 (4)用滴管吸取丙酮,将滤纸上的叶绿素全部洗入容量瓶。用丙酮定容至50mL,摇匀。 (5)分别取2mL叶绿素提取液和2mL80%丙酮于50mL烧杯,混匀,成比色液。

环境生物学考试内容 修复的

绪论 1.三个环境的概念,尤其是“环境科学”中的“科学” 一般工具书中定义的“环境”是指人以外的客观事物,将环境作为一种人以外的客观存在来加以定义,如新华字典中定义为:周围的一切事物。 环境科学术语的“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生态学中“环境”研究的中心事物是“生物”,则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的生命为主体,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可定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环境”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学科中含义不同,主体的改变往往导致环境概念含义的不同。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在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故人类和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3.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其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与环境矛盾激化的产物。其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重大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覆盖在地球表层,它们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因而可以像玻璃温室一样使地球保持与积蓄热量,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发生所谓的“温室效应” 危害::(1)海平面上升(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3)加剧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4)影响人类健康 (2)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的减少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尤其是氯原子能催化抽样的分解,因而打破了臭氧的自然平衡。(到达平流层的氯主要是人们排放的氯氟烷烃CFC和含溴卤代烷烃,如应用在冷冻机、电冰箱及高级电子元件做清洁剂的弗利昂,均对臭氧层产生威胁)危害: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2)破坏生态系统,植物减产,减少动物寿命,水生系统破坏;(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3)酸雨:酸雨是有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主要成分为硫酸和硝酸。这些强酸在雨水中解离,是雨雪的pH下降,一般将小于5.6的雨称为酸雨 危害:酸雨能直接伤害植物,导致农作物明显减产。也能引起土壤性质改变,主要是使土壤酸化,影响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硝化菌、固氮菌等的活动,是有机物的分解、固氮过程减弱,因而土壤肥力降低,生物生产力明显下降。 (4)有毒物质污染:有毒物质是指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而引起的危害。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要真正实现这种调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掌握自然生态规律,通晓环境变化过程,能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运用规律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环境污染分类: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物性质——生

15秋福师《环境生物学》在线作业一 答案.

福师《环境生物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环境酸化主要是由于酸雨造成地面水体和土壤的酸度增加,与环境酸化相反的环境化学效应是环境碱化。 . 物质之间 . 生态之间 . 环境之间 . 人类与环境这间 正确答案: 2. 生态破坏从农耕文明开始起就出现,直到今天愈演愈烈,成为引起()的重要因素,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 全球环境变化 . 生态环境变化 . 生活环境变化 . 生活质量变化 正确答案: 3. 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 外源化合物 . 化合物 . 外源物 . 生化物 正确答案: 4. 生物氧化塘又称(),是利用藻类和细菌两类生物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 . 稳定塘 . 独立沉淀塘 . 生物分解塘 . 化学处理塘 正确答案: 5. 不吸收或少吸收污染物是生物抵抗污染胁迫的-条重要途径,但目前有关这一抗性途径的分子机理仍知之甚少,-些实验结果甚至相互矛盾,一般认为生物不吸收或少吸收污染物的机理与生物外分泌物有关,如()。 . 植物的根分泌物 . 植物的根抗性 . 植物根抗渗透性

. 植物的根分解能力 正确答案: 6. 所谓环境是指相对于主体对象而言的背景,意即围绕主体对象以外的其他()的综合。. 各种因素 . 生物因素 . 环境因素 . 人为因素 正确答案: 7.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称为农业污染源。 . 有害影响 . 农药 . 化肥 . 水源 正确答案: 8. 比重在4 或5 以上的金属元素统称()。如汞、镉、铅、铬、铜、铍、镍、铊等。以汞的毒性最大,镉次之。铅、铬也有相当的毒性。此外还有砷、硒,虽不属于重金属,但其毒性与重金属相似。 . 重金属 . 金属 . 轻金属 . 复合重金属 正确答案: 9.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受()的影响,涉及生态系统中生物本身的因素,还涉及污染物的环境因素。 . 多种因素 . 单种因素 . 复合因素 . 综合因素 正确答案: 10. 臭氧层减薄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在地球表面,臭氧在吸收紫外线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气臭氧层能吸收强烈的太阳紫外辐射,使地球生物得以正常生长,从而成为地球生命的()。 . 保护层 . 有效保护层 . 产生的保护层 . 有效隔离层 正确答案: 福师《环境生物学》在线作业一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脑内重要神经核团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简介 Methods for neuroscience research and nuclei in brain 1.实验目的 理解神经核团的概念,理解重要的神经核团;掌握脑立体定位图谱的使用方法;了解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实验器材、试剂及实验材料 手术刀、毛剪、注射器, 1%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 Sodium)、依文氏蓝(Evans Blue), 大鼠。 3.实验步骤 3.1脑的大致结构和重要神经核团 脑膜至外由内分别有: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其下是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等结构。重要的核团(神经内分泌相关的丘脑下部核团)有:PVN(室周核)、PeN (室旁核)、SON(视上核)、ME(正中隆起)、Hippocampus(海马)等。下表给出几个重要核团的大致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核团在不同截面上的位置和形状是不同的,因此具体位置应查阅图谱。 神经核团距离前囟(mm)中心线两侧(mm)距脑背侧(mm) PVN(室周核)-1.0~-4.2 0.0~0.8 5.0~5.5 PeN(室旁核)0.0~-3.2 0.0~0.5 6.5~9.5 SON(视上核)0.0~-1.8 1.0~2.3 8.5~8.8 ME(正中隆起)-2.4~-3.4 0.0~0.5 9.5~10.0 Hippocampus(海马)-1.8~-6.2 0.5~6.3 3.2~8.0 3.2实验内容 a)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40mg/kg); b)在颅骨前囟后3-5mm处打孔; c)用微量注射器吸入3μl依文氏蓝,注入大鼠背侧三脑室。 d)大鼠断头,除去颅骨,观察脑的结构。 George Paxinos and Charles Watson,The Rat Brain in Stereofaxic coordinates,Academic press,1986 4.江湾Ⅰ型脑定位仪的使用 6.1脑立体定位仪的原理 a)脑立体定位仪分为两大类:直线式和赤道式。

环境生物学的试题和答案

《环境生物学(孔繁翔)》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61-2 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及进行仪器保养与维修;可大面积或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缺点:反应不够迅速,无法精确检测某些污染物的含量;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季节与地理环境等;4、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有哪些主要区别?;答:(1)起作用的微生物群种不同(2)产物不同(;5、请叙述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的重要工具;答:基本过程:1、制备目的基因2、选择合适的载体;4 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及进行仪器保养与维修。 可大面积或长距离内密集布点。 缺点:反应不够迅速,无法精确检测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精度不高。 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季节与地理环境等。 4、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1)起作用的微生物群种不同 (2)产物不同 (3)反应速度不同好氧分解速度快,厌氧分解转化速度慢,效率低,时间长(4)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好氧生物处理要求充足供氧,对其它环境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厌氧生物处理要求绝对厌氧环境,对其它环境条件(如pH值,温度等)要求甚严,一般要求有机物浓度>100 0mg/l。(5)受氢体不同。好氧生物以分子态氧为受氢体,厌氧生物以化合态盐、碳、硫、氮为受氢体 5、请叙述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的重要工具酶。 答:基本过程:1、制备目的基因 2、选择合适的载体,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接生成重组DNA分子 3、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 4、对目的基因的筛选与检测 5、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的表达

重要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6、什么就是水体自净?自净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哪些作用?可根据哪些指标判断水体自净程度? 答:受污染的水质自然地恢复原样的现象成为水体自净 发生的作用:物理作用:稀释、沉降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凝聚生物作用 判断指标:1、有机物的浓度 2、生物的相 3、溶解氧的浓度 7、简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答: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共价结合,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产生毒效应 8、在生物测试中,受试生物一般应符合哪些条件? 1、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具有敏感性○ 2、受试生物应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与足够的数量,并在全年中在某一实际区域范答:○ 3、受试生物应就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重大的生态学价值○ 4、在实验室内易于培养与繁殖○5受试生物应具有丰富的围内可获得○ 6、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够被测生物学背景资料,人们已经清楚了解受试生物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 7、受试生物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旅游价值,应考虑人类食物链的联系定,并具有一套标准的测定方法或技术○ 9、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原理就是什么?简述厌氧发酵的生化过程。 答:原理:利用厌氧微生物在缺氧并且在所需要的营养条件与环境条件下分解有机污染物,产生甲烷与二氧化碳。 生活过程:1、水解阶段 2、酸化阶段3、甲烷化阶段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生物化学实验须知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独立工作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2.学习基础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准备更好的条件。 3.培养学生爱护国家财物、爱护集体、团结互助的优良道德品质。 4.培养学生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实验的总要求 1.按教研室予先公布的实验进度表,了解各次实验的具体内容,并认真做好预习。弄清各步骤的意义,避免教条或机械式做实验。 2.进行实验不仅要求结果良好,而且要求敏捷高效。为达到此目的,实验者应注意:①一切步骤都按正规操作法进行;②样品与试剂勿过量取用;③宜粗者勿细(例如粗天平称量物品即足够准确时,不用分析天平,用量筒取液足够准确时,不用吸量管);④试剂、仪器防止污染及破损,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⑤注意力集中,避免差错。 3.实验中观察要仔细,记录要详尽、及时与客观,不得于实验后追记,应直接记在实验报告本中,而且无论实验成功与失败,都应记下。对于失败的实验,要分析其原因。 4.实验室是集体学习与工作的场所,实验时应保持肃静,不得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的工作与思考。对师长尊敬,对同学要团结友爱。实验后应清洗整理用过的仪器及清理自己的实验场所。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者应该重视。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下列各项: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计算(定量测定、解释)、讨论或小结。实验记录除应包括“实验总要求”的第3项要求外,还应包括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是随做随记的第一手记录,应由指导教师签字认可。书写实验报告要字迹工整,语句通顺。书写工整的实验报告,是尊师的重要表现之一。 四、组织与分组 1.每一个班学习委员负责①实验报告的收集与分发;②安排清扫值日名单; ③反映同学学习情况及对教学工作的意见;④其它临时性的工作。 2.一般实验都为两个学生单独进行。有的实验要4人一组,由相邻两学生组成固定小组。小组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同意下,可作适当的调整。

环境生物学实验-20200901-邹立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本课程配合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环境生物学》设置,通过一系列4个实验,由浅入深地学习和掌握环境生物学实验方法,深化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锻炼实验操作技能。包括污染物对酶、器官和细胞等不同生物水平的影响,掌握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学习受损生物体的观察和检测方法,运用不同生物水平指标监测和检测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 Experiment on Environmental Biology is associated on the basic curriculum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t is assigned 4 practical projects from lower to higher levels, in order to practice and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and operational skills in environmental biology. These 4 projects not only assist the understanding on concepts, theories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but also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and abilities. The projects cover the pollutant influences on biological levels of enzyme, organ and cell, by which grasp the basic practical methods in environmental biology, learn the observation and determination methods on poisoned organisms, and apply the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biological levels on monitoring and detecting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pollutants. 2.设计思路: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污染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污染物对藻类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影响,重金属污染对藻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过氧化氢酶对有机污染的 - 1 -

环境生物学实验 指导书

实验1 种群生态环境调查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分析 (3学时)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植物立地条件观察,进一步了解植物。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通过对种群内物种分布方差计算确定物种的空间分布类型,掌握种群空间分布判断方法。 实验内容、原理和步骤: (一)种群生态环境调查 1.光、水、土、热等环境因子的生态效应观察 (l)生态序列法选择其一种或数种环境因子逐渐变化的地段作观察。 l)诃流湖泊沿岸地带:这里是由岸边到陆上高地地下水位逐渐降低,导致上壤及其理化性质渐变的地带。注意观察植物由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逐渐变化的生态类型。 2)海滨或内陆封闭湖盆地区;注意观察土壤含盐量的逐渐变化和地下水位的影响。盐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等生态类型的相应变化。 3)各种沙丘与丘间洼地地带:沙丘迎风坡和背风坡、中间平坦低洼地带注意观察土地。水热条件、化学性质的显著差异,导致植物种类和生态习性的差异。注意观察比较各生适应应类型的特征差异。 4)较高的山地:自下而上水热条件、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粗骨性程度生境条件的明显变化,导致植物群落、植物优势种的相应变化、注镜观察比较其特征差异。 5)不同坡向的坡地(阴坡与阳坡):其光照和水热条件的差异会引起其他生态条件的变化。可选择一个坡地或山丘。绕行一周,注意观察其生境条件和植物种类或生长状态随之相应变化的状况。 6)在森林或防护林分布茂密的地方;用野外风速表、照度计测定林地内外各处的风速、光照强度的变化,同时进行各处植物种类更替情况和生长状况变化的观察比较. (2)样线法沿生态序列中环境变化显著的方向拉开30-50m 的皮尺或测绳(样线),详细记录绳尺所通过植物的名称及植株生长的高度;以及生境的特点。样线长度视环境的变化、种类、密度等具体情况而定,但不宜过长,以能表现出生态学到更替即可。 (3)频度法 1)选择观察地点和主要环境因子(土壤pH值、盐度、水分、光照等)。 2)选定若干待测的灌木。草本植物,尽量熟识这些植物的种类,或剪取标本,回室内鉴定。 3)测量小样方.大型灌木、草本植物可取1平方米样方。小型草本植物可取1/10的样方。沿环境梯度变化方向。每隔一定的距离(10m 或30m 。视生境复杂情况而定)设置10-20个样方或样圆,参照表7.8格式,分别登记所遇到的待测植物。计算这些植物出现的频度。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该测点样方总数的百分数就是该植物的出现频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