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简答和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和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和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和论述题汇总

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P7,需举例子)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比如中学生英语阅读活动表现出困难,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上表现出的困难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从而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学业问题和心理健康发展问题。(2)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比如,在了解了学生的智力水平之后,要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有利其潜能发挥的教学环境和内容,为智力落后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和辅导,必要时应采取针对性矫正措施,使得学生最大程度上得到发展进步。

(3)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普遍是用的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灵活性的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应用于教学中。可以观摩特级教师的光盘来钻研。(4)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比如,根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辑、教学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适合学习者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措施,促进迁移的发生。还可根据学习动机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兴趣。

综上,教学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对教师和教学过程,还是对学生和学习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对一线教师来说,掌握并且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影响

实际教学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总结

并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工作中

尽快成长和成熟。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P9)

答: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

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其发展

有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的

发展过程中,新特征达到量的积累

程度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

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

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

阶段的基础上发上,而且又萌发着

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

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正常条件

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

向性和先后顺序,这种方向性表现

为心理的发展总是总低级到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发

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如语

言从听说——读写。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

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

到达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

展模式。

(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

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

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

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

方面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论述准

备,P13)

(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

和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

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

所以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采取不

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促使学生向更

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

当内容,但不能超出学生当时的认

知结构。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

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换

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

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

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3)关于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

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

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

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

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

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

看到儿童今天已经达到的发展水

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

的、正在发展的过程,最终如维果

斯基强调的那样,教学要适应最近

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

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

发展水平。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P16)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

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

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

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

运算(11-15岁)等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

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

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

象模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

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

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

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

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

性。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

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

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

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

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

以命题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

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

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

-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

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

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

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

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

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

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

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的教育意义)。(P15)

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

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

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

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

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

任感(0-1.5岁),主要培养信任

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

岁),主要培养自主性;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主要培养主动性;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主要培养勤奋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

-18岁),主要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

对孤独感(成年时期)、繁殖感对

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

绝望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的

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

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

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

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

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

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表现在哪写方面。(P21)

答: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关于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补充: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主要观点。(P36)

(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

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

化原则。

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

点(内容)(P39)

(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

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

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

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

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另外,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实

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

(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

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

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

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

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

代替,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

习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

程,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

作用过程。

(3)学生观(单独考察?兼顾对实

际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

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

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

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

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

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

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

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

"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

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这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

学生个体的差异,备课和讲课的时

候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

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P48)

答:成就动机是个体克服障

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

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

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

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

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

一种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

所独有的,它是后头获得的具有社

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成

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

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

就动机可分成两类:一是力求成功

的动机,一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

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

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

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

性。

简述学习动机的理论有哪些。

(P47)

(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习

理论家斯金纳为代表

(2)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

心理学理论家马斯洛为代表

(3)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4)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5)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论述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P51)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

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因为它直接

制约学习积极性,但是,学习效果

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因此,

指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

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

学习效果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

功的先决条件。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

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直接发送

途径,即因原有的学习需要不断得

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

分化的学习需要。间接转化途径,

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

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

用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是如何

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

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

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

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

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

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

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

学生继续努力。

简述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P61

非重点)

(1)早期的迁移理论有形式训练

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

关系转换理论等。

(2)现代迁移理论主要是美国教

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

结构迁移理论。

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P63

非重点)

(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论述

P76)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教师

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

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

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适用概

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在教学实际中,

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

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认识,必须注

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3)科学地进行比较。因为区分

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

2

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应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遗忘原因的理论解释。(论述P80)(1)痕迹衰退说(桑代克)。该理论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衰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产生。

(2)干扰说。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互相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3)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动机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4)同化说(奥苏伯尔)。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他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的方式考察 P81)

(1)深度加工材料。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

(2)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如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3)进行组块化编码。组块是指

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

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

到短时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

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

单位的过程。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

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如记忆一串

数字,可以将它组块化为标志性的

年份。

(4)适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

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学习

的熟练程度达到150%的时候,记

忆效果最好。这一方法适应于理论

知识的学习,而不适合于技能知

识。

(5)合理进行复习。一般分散复

习的效果要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

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操作技能的形成有哪些阶段?

(P89)

(1)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

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

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

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

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

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

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是指所形成的

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

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

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有哪些?

(P90)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准确

的示范和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

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

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

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一般

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准性、

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反馈

来自两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

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

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

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

也称结果知识。准确的结果反馈可

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

确动作,并鼓励学生努力改善其操

作。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

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

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

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

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有必要进行

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

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

习中的作用。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P93)

(1)原型定向,该阶段教师要准

确地讲解心智活动各个构成要素

及其执行顺序,并示范如何应用这

种心智技能来解决问题。

(2)原型操作,该极端教师要求

学生以展开的方式,按心智技能中

各动作要素的特定顺序来练习每

一个动作,并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

练习,以提高心智活动的概括性。

(3)原型内化,在该阶段教师应

该要求学生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

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

言语的顺序,不可颠倒。教师还应

该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提供多种

机会让学生联系,使学生的活动方

式能够进一步概括化。

简述典型的学习策略有哪些?

(P99)

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

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

面。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

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

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学习时间

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

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

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等策略等。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P112)

问题的特征;解决有关问题的

时候,个体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

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问题呈现

方式的不同,那么个体对问题的理

解也就不同。

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

质与量影响着问题的解决,拥有某

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使是有

效地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经验在

头脑中的储存方式据决定了问题

解决的有效性。

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影响

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

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

迁移实现的,因为定势也必然影响

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看做是一

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功能的角度

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

一个人熟悉了某物体的常用或典

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

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P116)

环境(家庭,学校),

智力(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并

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

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个性(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

的动机,能够容隐模糊与错误,喜

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

独立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P116)

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

3

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法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只要特征有三:

流畅性:流畅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在限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

变通性:即灵活性,是指思维朝着不同方向发散的能力。表现为个人面对问题情境的时候,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独创性:个人买你对问题情境的时候,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P118)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有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P130)

1)外部条件:

家庭教育模式:民主、信任、宽容Vs严厉、放任

社会风气:包括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

同伴群体:学校中正式的班集体、校内外非正式的小团体。2)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当认知活动出现不

平衡或不协调时,个体内心就会有

不愉快或紧张的感觉,此时就会试

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

以达到新的平衡。从这个意义分

析,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

件。

态度定势:帮助学生形成对

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

(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

教育的前提。

道德认识水平:态度、品德的

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

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

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

断水平。

怎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与品

德?(论述 P131)

(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

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

服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

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

生的态度。运用说服要注意明确目

的性、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注意

时机把握、以诚相待。

(2)树立良好的榜样:态度与

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可

以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这种学

习过程按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要经过注意榜样的行为特征、

在头脑中组织和编码所观察到的

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再现所观察到

的行为方式、对这种行为方式进行

各种形式的强化等过程来完成。榜

样行为的示范方式应该是多种方

式相结合,教师、家长、大众媒介

等要提供积极健康良好的榜样示

范。

(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

经过集体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

定,对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并能使每个成员共同承担执行的

责任。

(4)价值辨析:教师要引导学

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

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去努

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依据本人

的价值选择来行事。价值辨析的方

法不是灌输说教的,而基本上是诱

导性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各种

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诱发学生暴

露、陈述、思考、体验,然后实现

某种价值观,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这一外部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

知、技能、策略的学习,而且还影

响着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奖

励可分为精神和物质奖励,也可分

为内部和外部奖励两种。要主义多

奖励具体的道德行为,结合个体实

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的奖励,同时应

该重视内部奖励——如自豪感、满

足感等。最合理的做法是引导学生

进行自我强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做

出道德行为后的愉悦,以此转化为

产生道德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

除以上五种外,还有包括角色

扮演、小组道德讨论、陶冶、实际

锻炼等方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P125)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

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

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

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他律道德,儿童在10岁以前,

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

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

德。本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

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

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本

阶段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

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自律道德,在十岁以后,儿童

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

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

认识到可以通过合作、共同决定来

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

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经从自我

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

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从他律到自律的

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

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

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

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

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介绍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P126)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修改和

扩充了皮亚杰的理论与方法,提出

了道德发展阶段论,强调道德发展

与年龄及认知结构变化之间的关

联。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

故事法,通过研究,他将道德判断

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又有两个

阶段:

(1)前习俗水平:儿童认为道

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

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它包括两个

阶段:第一阶段是惩罚服从取向阶

段,认为只要受到惩罚,那一定是

错误的;第二阶段是相对功利取向

阶段,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

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

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

(2)习俗水平:儿童从社会成

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

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

则,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寻

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是社会大

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

的。判断行为好坏主要依据动机,

认为有利他动机就是好的,有利己

动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是遵守法

规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

权威,遵守公共秩序,认为只要行

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

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

4

(3)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开始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第一阶段是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二阶段是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显示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基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是有低级到高级阶段发展的,是不可跨越的,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相关联,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9岁一下儿童及少数青少处于前习俗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出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以后才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P137)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国内外标准不一致。一种观点是分为(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与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我国学者提出的标准是“四有”:对自己有信心;对学校生活有兴趣;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有人缘);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有能力)。

我们要把握:(1)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方面(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有高低层次之分(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4)标准可以说是个社会评价问题,不同社会由于其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不同,对心理健康与否会作出不同的

判断。

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按论述准备P138)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

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

食障碍,睡眠障碍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按照论述准备P145)

(1)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

(2)开设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自习

(6)小组辅导

一个有效的自编测验应具备的必

要条件有哪些?(P183)

信度:指的是测验的可靠性,

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它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

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

一致性。

效度:指测验的准确性,即一

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

东西的程度。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总要性大于信度。

区分度: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

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难度:指项目的难易程度,通

常用受测者答对或通过每个项目

的人数百分比作为难度的指标。

(其余问答题参看之前打印的资

料以及课本的课后练习题)

5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V2.0)

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 (1)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一书,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4)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4.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5.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根本过程是连续的,但有阶段性的表现) (2)认知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认知发展具有不平衡性(0-6,青春期是加速期) (4)认知发展的普遍性与个别差异性 6.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心理表象 前运算阶段(2~7岁):能够进行符号表征、假装游戏,但自我中心、单一维度、不可逆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有可逆性、守恒性,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能够进行假设演 7.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 成熟:由遗传提供的发展基础 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性经验: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 平衡: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四个概念。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者说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早来源于遗传) 同化: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1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笫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选样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下列何种对象为主? 【 B 】P179 A.弱智学生 B.正常学生 C.心理疾病学生 D.聋哑学生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是【 C 】 A.心理危机干预 B.个别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课程D.挫折教育 3、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讲话,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敢向老师请教,当他一旦敢主动向老师请教时,老师立即给予表扬,属于行为改变中的【 D 】P184 A.示范法 B.代币奖励法 C.行为塑造法 D.强化法 4、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时,我们发给他小红星、小红花等作为强化物,这种影响儿童行为改变的方法叫【 B 】P184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自我控制法 D.行为塑造法 5、小学生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变行为,此方法称作【 B 】P185 A.强化法 B.自我控制法 C.行为塑造法 11.代币奖励法 6、有些儿童活动过多、杂乱、注意力不集中、有冲动行为,属于【 A 】 A.儿童多动综合症 B.儿童厌学症 C.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D.儿童强迫行为 7、有些儿童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映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笑闹,显得很不安宁,属于心理障碍中的【 A 】 A.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B.儿童多动综合症 C.学习困难综合症 D.儿童厌学症 8、在使用心理测验时,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下列哪种人严格按测验要求实施、计分解释【 D 】P180 A.教师 B.政工干部 C.医生 D.专业人员 9、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 C 】P172 A.没有疾病 B.身体状实 C.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D.心理素质高10、下列选项中,对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 B.心理健康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C.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D.心理健康等于没有疾病或疾病仅限于躯体疾病 11、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列对学校心理辅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学校心理辅导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为服务对象 B.心理辅导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上 C.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 D.心理辅导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第二节学习策略 一、概述 (一)含义&特点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名词解释 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二)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b.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他对自己学习的价值;c.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d.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 二、分类 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填空题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 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 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再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等。……名词解释、填空 2. 精加工策略……填空、名词解释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 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理解记忆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够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 具体来说,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 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二)元认知策略 1.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 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附答案

教育心理学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容》一文的发表 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 D、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 A、系统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 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D)。 A、霍尔(Hall,G.S.1844—1924) B、鲍德温(Baldwin J.M.1861—1934) C、詹姆士(James W.1842—1910) D、桑代克(Thorndike E.L.1874—1949) 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D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D、实验室实验 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B )。 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B )。 A.控制条件B.自然条件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D.均衡被试 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B )。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C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B )。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 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 )。 A.卡普杰烈夫 B.霍姆林斯基 C.乌申斯基 D.布隆斯基 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B)。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1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C)。 A.特 B.比奈 C.桑代克 D.班杜拉 15、在学校教育中,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指的是(B)。 A.教 B.学 C.环境 D.氛围 16、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有何区别及其作用?属于教育心理学任务是(C)。 A.应用任务 B.学习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学任务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定稿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汇总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2、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有比较系统的论述是比较晚 的,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现在仅就美国、苏联以及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3、教育设计研究:是关于教育项目、过程和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评价的系统的研究它对如何优 化教育干涉及更好的理解教与学的洞察是一个极有用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有比较系统的论述是比较晚的,一般认 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现在仅就美国、苏联以及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5、学习: 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 6、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将人类学习分成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这五类学习代表了个体所获得的所有学习结果。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的差异是由于学习结果的类型及其学习条件不同。 7、奥苏伯尔的两位学习分类: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8、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9、经验主义通常指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于对于事物的观察,而不是直觉或迷信。 10、系列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1、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2、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3、情境认知论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 14、学习社团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组成,有着持续增长的学习力,按照规范、章程自主开展活动,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活动使成员不断充实、发展、超越 15、认知学徒制是试图通过起初实践中类似职业学徒制中的活动和社会性互动 16、情境支持的教学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 17、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8、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19、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20、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或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的方式。 21、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22、脚本是使用一种特定的描述性语言 23、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24、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

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

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

《心理学》复习资料(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学生在课外看电视时,喜欢唱歌的学生很容易看到娱乐新闻,喜欢运动的学生很容易看到体育消息。这主要是因为人的注意受到( A )的影响。 A、人的兴趣 B、人的知识经验 C、人对事物的期待 D、人的情绪状态 2、吃过苦药之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水是甜的。这属于感觉的( D ) A、适应现象 B、融合现象 C、掩蔽现象 D、对比现象 3、在黑板上用白色粉笔写字,字迹显得非常清晰。这是因为知觉的选择性受到(B)的影响。 A、对象与背景的组合关系 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C、人的需要 D、人的兴趣 4、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基本过程是(A)。 A、分析和综合 B、比较和分类 C、抽象和概括 D、系统化和具体化 5、表象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具有( D )特点。 A、理解性和概括性 B、整体性和直观性 C、整体性和理解性 D、概括性和直观性 6、学生对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的声音记忆,属于( B )。 A、形象记忆 B、语词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7、“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落一叶而知秋”,反映的都是思维的( A )。 A、广阔性和深刻性 B、独立性和批判性 C、灵活性和敏感性 D、逻辑性 8、具有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特点的情绪状态是(C)。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9、“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活动特征,属于( C )气质类型。 A、多血质(强、平衡、灵活) B、胆汁质(强、不平衡) C、粘液质 D、抑郁质(弱、不平衡) 10、动机和兴趣是( B )的组成要素。 A、个性心理特征 B、个性倾向性 C、认识过程 D、意志过程 11、马虎粗心属于人的性格特征中的( B )。 A、性格的情绪特征 B、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 C、性格的意志特征 D、性格的认知特征 12、上课时,学生依据老师的描述,头脑中出现相应的人物和情节的形象,这是一种( C)。 A、幻想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空想 13、条件反射原理的提出者是(C)。 A、弗洛伊德 B、冯特 C、巴甫洛夫 D、笛卡儿 14、班杜拉称之为“无需练习的学习”也称(A)。 A、观察学习 B、接受学习 C、发现学习 D、自学 15、共同要素说的提出者是(B)。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华生 16、发现遗忘规律,提出遗忘曲线的是( C )。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注意:红色部分为重点题目)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 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 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 A、系统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 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 D)。 A、霍尔(Hall,G.S.1844—1924) B、鲍德温(Baldwin J.M.1861—1934) C、詹姆士(James W.1842—1910) D、桑代克(Thorndike E.L.1874—1949) 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 D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D、实验室实验 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 B )。 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 B )。 A.控制条件 B.自然条件 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 D.均衡被试

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 B )。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 B )。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 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C )。 A.卡普杰烈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乌申斯基 D.布隆斯基 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 B)。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1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A.冯特 B.比奈 C.桑代克 D.班杜拉 15、在学校教育中,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指的是(B)。 A.教 B.学 C.环境 D.氛围 16、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有何区别及其作用?属于教育心理学任务是( C)。 A.应用任务 B.学习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学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因素是( ABC)。 A、环境 B、学 C、教 D、教材 2、与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关的陈述有(ABDE )。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 4)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主要包括: 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 答:1)学校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2)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3)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一)

学习理论 一、填空题 1、学习是的变化。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的基本规律包括:习得、消退、刺激的泛化与。 3、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逐渐变弱并最终消失,这种现象称为。 4、“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指的是条件刺激的。 5、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 6、桑代克关于学习的三条定律是:、、。 7、华生曾经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做了一个形成的实验。 8、斯金纳将行为分为两类:应答行为和。 9、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作。 10、实施正强化的做法是给予一个刺激,实施负强化的做法是一个不愉快刺激。 11、惩罚的目的是为了。 12、班杜拉认为个体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13、是指观察者通过看到他人受强化而间接地受到相应的强化。 14、苛勒是学派的代表人物。 15、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由而实现的。 16、是动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信息。 17、布鲁纳认为,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 18、布鲁纳提倡学习法。 19、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上对学习做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将学习分为和。 20、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和 的联系。 21、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由、、和四个阶段组成。 22、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它比学习内容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23、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中有三个记忆系统,分别是:、和。 24、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和社会互动过程。 25、建构主义的许多观点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的,传统教学的弊端有: 26、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和。 27、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和。 2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二、选择题 1、学生的学习不具有哪个特点() A、属于接受学习 B、具有直接性的特点 C、受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影响 D、按预定教学计划系统连续地进行 2、以下哪种因素引起的变化是学习() A、适应 B、疲劳 C、经验 D、成熟 3、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蜜蜂采蜜 B、猴子练攀爬 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 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 4、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只是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A、顿悟说 B、认知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7567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11.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D A.认知 B.情感 C.社会性 D.兴趣 12.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心理学家是:A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1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 A.桑代克 B.奥苏贝尔 C.维果斯基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习题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

最新教育心理学试卷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由加涅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包括哪些成分?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大量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有关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一些模型。由加涅等人提出的一个信息加工模型代表着认知心理学家们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观点。 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 第一个成分是信息贮存库,这是一些资料库,用来保存信息,相当于用来贮存信息的计算机磁盘。信息加工模型中的信息贮存库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第二个成分是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的智力活动,相当于计算机中用来发布指令、转换信息的各种程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 第三个成分是元认知(meta cognition),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元认知控制并协调着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移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各种认知加工过程。 2、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答:不管是常规性问题解决,还是创造性问题解决,大多都经历相同的过程,心理学家将这一过程分为四步:理解与表征问题、选择方法、执行方案、评估结果。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常规性问题解决的差别在于前两个步骤。 (1)理解与表征问题。学生在课堂中不能解决问题往往就因为没有理解问题。 (2)选择方法。当问题明确后,就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它了。在这里,清楚规定的问题和含糊规定的问题就存在差别了。清楚规定的问题往往通过“算法”来解决。算法就是具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系列特定步骤,或可对问题进行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含糊规定的问题(也包括一部分清楚规定的问题)需要用“启发法”来解决。启发法就是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无论是简便的公式,还是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但算法又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一是有些问题没有算法或尚未发现算法;二是一些问题虽有算法,但不如启发法迅速简捷。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下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学生 B.教师 C.学习 D.教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学生 B.教师 C.教学过程 D.学习过程 3.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877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13年 5.廖世承在()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1903B.1908C.1913D.1924 6.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 A.裴斯泰洛齐B.卡普捷列夫C.乌申斯基D.维果斯基 7.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A.发展性 B.整体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9.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心理学 D.信息论 10.()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 11.有人把()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A.访谈法B.测验法C.实验法D.观察法 12.教育心理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3.教育心理学是()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A.自然科学 B.普通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理论心理学 14.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大纲》 15.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是() A.个案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产品分析法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在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中,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及校风等属于() A、学生 B、教学容 C、教学媒体 D、教学环境 2、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容是()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桑代克建立教育心理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把人作为一个() A、动物的存在 B、生物的存在 C、物的存在 D、意识的存在 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弗洛依德 B、冯特 C、华生 D、桑代克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情境中________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____、教学容、____和____五个方面。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并据此创设有效的____,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5、在学与教的要素中,学习的主体因素是____,作为教学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的要素是___。 6、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____,一是____。 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容是____。 8、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也是构成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他们属于____。 9、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_、_和_等三个过程。其中,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容。 10、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三卷本主要包括人的本性、____和____。 11、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____,而完善时期是____以后。 12、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重大影响的理论有40年代____的精神分析,50年代斯金纳的____和教学机器的兴起,以及60年代____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 13、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___、___以及___和____四个方面。 1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____编写的。 三、问答题 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关键期的存在说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A、阶段性 B、顺序性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儿童一般伦理原则开始形成,但自控差,常出现前后自我矛盾,这时期是()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期 3、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A、信任感 B、自主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4、少年期儿童的思维类型是()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经验型的抽象思维 D理论型的抽象思维 5、根据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少年期学生年龄在() A、6、7岁一11、12岁 B、8、9岁一12、13岁 C、11、12—14、15岁 D、14、15—18岁 6、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A、定势 B、最近发展区 C、学习迁移 D、学习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