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社会学知识要点

大一社会学知识要点
大一社会学知识要点

社会学知识要点

1.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特别是对实证性的理解);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

问题

学科特点:

1.实证性【注重经验研究(经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证途径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检验理论假设,分析概括出理论知识来);提倡价值中立(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判断好坏与善恶,而在于判断真假或是否。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排除个人的价值观和主观偏好】

2.整体性【社会学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社会学关注群体甚与关注个人】

3.现实性【社会学的知识素材来源于现实社会;社会学直接面对社会现实问题】

2.社会学诞生的时间、人物、标志;西方社会学发展过程的转折

孔德;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

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3个阶段5个时期)

1.创立初步发展阶段(1838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2.深入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80年代)

3.进一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1.奠基时期(19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孔德与斯宾塞

○2创立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迪尔凯姆与马克思*韦伯

○3结构功能主义占统治地位时期(帕森斯王朝时期)

帕森斯与墨顿

○4群雄割据时代(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

○5重要理论流派

社会冲突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与结构化理论

3.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的认识: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是构成所谓的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的社会,并且是构成了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4.社会的特征;构成要素

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知识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要素:人口要素,资源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

5.滕尼斯对社会的分类;社团社会的特点

分类: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

社团社会的特点:①社团社会中存在着广泛的劳动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角色分类,知识和技能比年龄和性别更重要。

②家庭的影响力有所丧失,家庭的一些活动分别为经济、宗教、政治等其他一些社会设置所取代。

③许多社会关系都是非个人化的、短暂的。④社会行为由法律而非习俗来约束和调节,一些传统已经不适应飞速变化的环境从而被加以调整。

6.文化的特征(对象征性的理解);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的区别;文化的

构成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

特征:1.文化具有可习得性

2.文化具有共享性

3.文化具有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4.文化具有全括性

5.文化具有整体性

6.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别: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主文化与反文化的区别:反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文化的构成要素: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

7.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

基本社会化:又称初级社会,是指儿童在进入成年之间,为了承担正式的社会角度做准备时期的社会化,它从生命早期开始,至青春期结束

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又称初级社会化,成人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指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度变化的过程

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个体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和文化内化的过程,它意味着个体放弃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来认同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8.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自我是一种社会的产物,自我意识要通过社会互动才能形成,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镜中我”包含着三个过程:1表现,即想象自己是如何出现在别人面前:2辨认,辨认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出现;3主观解释,即自我形象解释这些评判

“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立”

自我的形成过程包括对别人眼里我们的形象的想象;他对这一形象的判断的想象;某种自我感觉,如骄傲或耻辱等

9.社会角色的含义;先赋角色与自获角色、角色冲突的理解;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些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基础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获角色:亦称自致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社会互动的含义;情境与情境分析;拟剧理论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情境:

拟剧理论: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这一理论主要探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所以又叫做“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行为反应。

11.集合行为的含义及特征;对谣言的理解和认识

含义: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动或集体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谣言的理解和认识(见课本145页)

12.社会群体的含义、特征

含义:社会群体是指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特征: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一致行为的能力;

13.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

群体与趣缘群体的理解

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地缘群体:基于成员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

业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趣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14.初级群体的提出、含义、特征、作用、发展趋势

提出者:库利

含义: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时最初接触到的、由经常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所形成的具有紧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特征:⒈规模较小;⒉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⒊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⒋成员难以替代; ⒌群体整合程度高;⒍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作用:正功能:⒈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⒉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⒊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

⒋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家庭本位主义;小集团主义

发展趋势: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的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2.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15.对群体结构的理解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指社会群体内部因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定的组成模式。

16.家庭含义的理解、大家庭与小家庭、核心家庭的理解

含义:1.家庭是两个以上的人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并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单位。

2.“家”,关系(婚姻、血缘)共同体,“庭”,地域共同体(关系共同体在地域上的投影)。“家庭”是婚姻、血缘关系的共同体和地域共同体的统一体。

大家庭:人口>4 小家庭<=4

核心家庭:出生家庭,生育家庭,特殊形式【配偶家庭(空巢家庭,未育配偶家庭)单亲家庭】

17.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性别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性差别经由社会化制度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18.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要素:规范,地位,角色,权威

19.组织的非正式结构的理解

理解: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是指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

20.科层制的含义、特征、优点与缺陷。

含义:科层制是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特征:1.明确的分工;2明确的职权等级;3.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5.量才用人;6.管理权利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优点:分工清楚,责任清楚,任人唯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

缺陷:忽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强调照章办事,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

21.单位组织的含义、特征、改革。

含义:单位组织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是指那些以企业事业组织为单元,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对其成员承担多种责任并对其进行全面管理的企事业组织,简称为单位

特征:1.集多种职能于一身,即任何单位组织都有自身的专业分工,同时又承担政治和行政管理职能,福利职能等

2.政治性较强;

3.行政等级性;

4.组织内部资源的非流动性;

5.政治活动的高度计划性;

6.成员对组织的依赖性强

改革: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单位制业相应发生里显著变化,如为了顺应市场机制对企业组织成为自主的生产单位的要求,以及使国有企事业单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政府已逐渐将微观经济的管理权交还给企业,实现“政党分开”,“政企分开”,使企业与政府在功能上以及结构上开始分化。企业逐渐弱化了其行政管理职能。此外,由于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发展,使得体制外的资源得以产生和流通,进而使得社会成员能够在单位组织之外就业,单位承担的社会功能外移,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转变

22.社区的含义、特征

含义:社区是指一定地域中,由共同文化维系而形成的人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特征:地域,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认同

23.芝加哥学派、社区学派

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指主要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培养出来的学者组成的、注重经验研究、倡导并从事社区研究而形成的一个学术派别。该学派开创了参与观察法,并创造了人文区位学理论

社区学派:社区学派是20世纪30—40年代活跃于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它以认识中国现实社会为宗旨,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社区实地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社会结构及变迁进行了理论探索

24.对虚拟社区的理解(网络社区)

含义:所谓虚拟社区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应而言,指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频繁的社会互动、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特点:1.交往的广域性与开放性

2.人际互动的匿名性和符号性

3.人际关系的松散性和脆弱性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准则

要素:1.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一定范围的社区设施

3.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

4.一定类型的社区服务

5.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

25.社会地位的含义及理解

含义:社会差别是社会成员之间基于社会属性的差别。在这里,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做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互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通俗的说,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理解: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社会地位(详见课本207页第二自然段)

26.社会分化的含义、特征、后果、类型

含义: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过程。

特征:功能专一化;地位多样化

后果:1.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

2.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类型:水平分化;垂直分化(详见课本208页第五六自然段)

27.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财富—经济标准—市场机会,生活机遇—阶级

声望地位—社会标准—受人尊重,具有威望—身份群体

权利—政治标准—支配控制,人的能力—政党

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见课本213页图表

28.刚性结构与弹性结构

刚性结构:刚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位相关性,或者形象的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化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集束状态弹性结构:弹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间的相关性很弱,形象的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化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29.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的理解

垂直流动:垂直流动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

水平流动:水平流动指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化。

结构性流动:结构性流动是指因社会结构的变迁儿造成的人们地位的变化非结构性流动:是指因个人原因而造成的地位变化

30.社会变迁的动因

动因:⒈自然环境的变化

⒉人口变动

⒊科学技术的发展

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⒌社会价值观念

31.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韦伯的社会行动的类型、理性化;

吉登斯的现代性

社会团结:社会团结指的是把个人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感情,道德,信仰或价值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力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志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团结类型,主要体现在工业社会之间的传统社会中

有机团结:即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团结形式,主要体现于工业社会以来的社会中

类型: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

理性化:“理性化”理论模式

现代化:人的目的理性行动的产物(体现在以下方面)

机器生产技术、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市场经济体制、企业家和劳动者之间的阶层划分、科层制普及、高度形式化的普遍主义法律、专业化的文官依据法律来进行行政管理

吉登斯的现代化:

含义:现代化指十七、十八世纪(尤其是从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

内容:①经济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核心

②政治现代化——以民主和效率为标志

③社会结构现代化

④人的现代化

32.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2.理性化

3.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4.经济的秩序而迅速的发展

5.城市化;

6.人的现代

社会学考试试题

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些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基础

2.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3.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4.情境分析

5. 社会分化

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过程。

6. 科层制

科层制是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7.镜中我

自我是一种社会的产物,自我意识要通过社会互动才能形成,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镜中我”包含着三个过程:1表现,即想象自己是如何出现在别人面前:2辨认,辨认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出现;3主观解释,即自我形象解释这些评判

8.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指主要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培养出来的学者组成的、注重经验研究、倡导并从事社区研究而形成的一个学术派别。该学派开创了参与观察法,并创造了人文区位学理论

简答

1.简述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的观点并谈谈你对社会本质的认识。

答:在本体论方面,社会唯识论认为社会本身具有其独特的实在性,并不能还原于个体,在方法论方面奉行整体主义,认为应该用整体的系统去说明部分,在价值观方面提倡集体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而社会唯名论在本体论方面认为社会是由各个有独立意义的个体所构成的,理解社会应该还原于对每个个体存在的理解,在方法论方面奉行个人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只能通过个体行动才能得到解释,个体行动本身则无需用社会现象来解释,在价值观方面提倡个人主义,个人的自由才有绝对价值

社会本质:社会指的是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离开了人,社会不会存在了,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流为纽带的,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2.什么是社会团结?简述涂尔干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含义。

答:社会团结指的是把个人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感情,道德,信仰或价值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力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志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团结类型,主要体现在工业社会之间的传统社会中

有机团结:即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团结形式,主要体现于工业社会以来的社会中

3.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构成要素: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

关系:

4.什么是集合行为?作为集合行为的谣言有哪些特点?

答: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动或集体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特点:简略化;片面化;同化;逻辑化

论述

1.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谈谈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基本社会化;青少年时期社会化的任务;学校在青少年社会化中所起的作用;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改进)

答:青少年正处于基本社会化时期即为了承担正式的社会角度做准备时期的社会化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主要是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事物的感觉特别强烈,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所处的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除了家庭之外,学校在这方面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学校必须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规范和价值标准,防止青少年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同时也应提供令人敬佩和信服的权威形象,以防止青少年在基本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行为问题,但是就现在中国的教育状况而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1.现行评价体系不健全,对人才平级的标准单一化。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扭曲,认为考试成绩是衡量好与坏的标准,不利于青少年未来的全方面发展。2.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突出,这一点容易使处于教育水平落后的地区的青少年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导致这一地区的青少年在基本社会化时期受到一定的伤害。

3.教育秩序不规范问题突出,近些年来,教育乱收费问题,教育立法问题,频频发生,受伤害最大的就是青少年了,他们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中成长必定会对他们的基本社会化过程产生不利影响。改进:1.学校应该根据青少年在基社会化时期的特点相应的做出教育方法的调整,因材施教,培.养青少年各方面的的能力,防止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形成价值观方面的偏差。2.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调整教育机会失衡状况,使得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得到良好的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环境。3.规范教育秩序,防止教育乱收费等现象的出现,给青少年无差别的基础教育,这样才会是他们的心灵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及功能有哪些,请结合实际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初级社会群体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答:特征:⒈规模较小;⒉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⒊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⒋成员难以替代; ⒌群体整合程度高;⒍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功能:正功能:⒈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⒉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⒊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

⒋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家庭本位主义;小集团主义

发展趋势: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的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2.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原因:1.。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们主要扮演的是次级

群体成员,而不是初级群体

2.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大众传媒的发展,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家庭规模的缩小,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短暂化,间接化和功利化。以富于感情色彩为重要特征的初级关系,不仅数量变少,而且质量也在下降。

3.传统农村中的村落已有解体的趋势,城市中的“邻居”成为了纯粹的地理概念,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入,各种大型的,专业化的和非个人的次级群体将逐步占据主要地位。

社会学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10道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单选题(10道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三、多选题(10道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四、名词解释(4道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五、简答题(2道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六、论述题(1道题共20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论文关健词:双顿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知识观 论文摘要:双顿科学社会学在对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对科学的新的研究路径,其研究基.氛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证一功能主义分析,在这种知识观的基础上,形成双顿传统。 一、知识杜会学的知识观 “知识社会学是科学社会学的前身或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社会学一般是指考察观念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或知识与社会实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知识社会学是与这样一种假说一起出现的,这个假说认为:即使是真理也可以从社会方面加以说明,因为它们与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历史上的社会有着联系。默顿说,“马克思主义是知识社会学的风暴中心”。马克思的认识论对知识社会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命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中创造自己的生存方式,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社会关系,同时也创造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作为一种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工具,它依赖于人的存在,反映了人的利益。马克思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这些变革时,必须时时刻刻地将下面的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民借以意识到的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对知识做了两种区分:自然科学和意识形态。 曼海姆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形成知识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一曼海姆传统。曼海姆认为:“实际思想的出现和结晶在许多方面受各种各样纯理论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与纯理论因素相反,可以被称作存在的因素。这种存在决定思想,也不得不被看作是事实。曼海姆拓展了马克思存在的概念,由此涵盖世代教派、职业群体等因素;取消经济因素在决定人类思想结构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这之后,曼海姆又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关注扩大至一般知识。认为:“人类思想结构本质上都含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任何有关真理的声称不过是一种自欺。 曼海姆主张在自然科学和文化间区分,自然世界的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对这类客观现象的正确知识只能凭借超然观察对感性事实的信赖,以及精确的测量获得。文化知识则依赖于一个时期的群体对文化现象的理解。这样曼海姆的知识观实际上区分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种知识状态。把自然科学看作是知识社会学的特例,知识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只是对文化知识做社会性的考察,去说明像美学、道德、哲学体系等这类专门知识。 二、默顿科学杜会学的认识论 默顿在批判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科学社会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 1.默顿继承了知识社会学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知识社会学和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派都坚持实证主义科学观。科学的目标是拓展准确无误的知识,默顿在科学的规范中列举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作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主义是指关于真相的断言必须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要与观察和以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就是说(科学)知识的合法性要么符合其内在逻辑,要么与实在相符。有条理的怀疑更要求在科学家接受或承认已有科学成果的过程中,防止人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干扰。后来默顿学派又列举出了情感中立、理性精神客观性、无偏见性等,把这些列人科学的精神特质,这是典型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这点实际上与曼海姆对科学的定位相同。默顿开始对科学做社会学的经验性研究。默顿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著名的默顿命题:清教与科学的关系假说;经济、军事对科学研究范围的影响。默顿运用引证分析、内容分析、集体传记研究等计量分析对英国的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的特殊时期进行了经验性的考察。默顿后期对科学奖励系统、科学评价的分析更是经验性研究的典范。

对社会学几个方面的认识

认识社会学 1、对于社会学的接触 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我才接触到这门被人关注甚少的专业——社会学,然后又阴差阳错的进入了这门专业,带着我的憧憬与好奇,我开始走进社会学的世界。 2、对于社会学几个方面的认识 (1)什么事社会学。这是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在我脑中,社会学的概念很是模糊的,更谈不上中形成具体的内容了,所以首先我思考的是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的概念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社会科学,并且,它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我对这个概念是这样理解的,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看这个概念就能够理解,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因素,所以社会学是会借鉴了很多其他学科来研究怎么解释这些问题的产生以及如何解决。从老师口中我也了解到,社会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有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统计这几门最核心的课程,而要想真正的研究社会学,还必须对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有深刻的认识,否则也就无法真正掌握社会学。 (2)学习社会学的意义所在。每一门科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社会学的价值和人们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又何在呢?我觉得其意义之一就是社会学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并且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认识社会是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会怎样变化,社会学会提供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其意义之二是社会学的实践功能和实践意义。社会学帮助人们

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帮助人们在维持和改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等方面避免了盲目性,增强了自觉性,制定出正确的社会政策,为社会改革服务,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最终为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就是可以利用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 (3)社会学这门学科的优势所在。首先是讲对于社会学这个专业学科来说在中国还是比较年轻的学科,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我们的学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是经济学唱主角的话,现在和未来20年应该是社会学和相关学科可以更多的发出声音来。因为当我们强调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时候,我们会更多的涉及到非经济因素,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各种统筹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进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政府决策的过程,老百姓也会越来越关注。所以我们的学科还是处在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对于刚进大学学习这门专业的同学来说可能有很多机会在等着我们。 (4)社会学这门专业的职业去向是什么。我们所学习的专业和我们以后的就业有着直接或间接上的联系,那社会学的就业趋势也是我们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必须考虑的问题。社会学在国内还没有被大多数的用人单位所理解,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学科正在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为今天的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迁的时期,社会结构分化加剧,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因素更趋复杂,现实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始出现困难。而这一切,都需要社会学来逐一解决。社会学专业的职业去向主要有哪些呢?目前,在社会领域还没有一个部门是必须由社会学来提供专门人才的,但是除了纯技术性职业(比如会计),大多数的社会领域,如新闻机构、政府部门、市场运销、企业管理、公共关系等部门,社会学毕业的学生都时能够胜任的。因为社会学的训练不但赋予我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1929年,曼海姆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导论》,一时名声大振,他的名字自此就同知识社会学紧紧连在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又称思想社会学,这里的思想是指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理论,不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类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这是知识社会学探讨的主要问题。许多人认为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思想家个人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曼海姆则认为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了。在曼海姆看来,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决定的。曼海姆说,因为思想家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他在创立思想理论时,其所在群体、社会地位、民族传统、时代背景、生活经历这些社会性因素都要影响和制约他的思想活动和思想成果。曼海姆由此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叫“社会境况决定论”,按照这一观点,思想家社会境况不同,创立的理论也不相同。曼海姆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人的观点是如何随着他的社会境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曼海姆提出:思想不但带有社会环境的特征,而且历史因素有力地影响着思想的变化。例如世代更替就是导致人们思想变叱的一个重要因素。受海姆认为,思想家观点上的差异有多种表现。由此可见,知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一种思想是对的还是错的,而是要弄清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何在,通过这种分析,受海姆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个观点是:非理性因素在思想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曼海姆提出第二个重要观点是:在看待社会问题时,偏见是普遍存在的。任何观察都带有角度和偏见,而这一角度和偏见又是由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同样,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t上,这种社会位置也决定了他们看间题的社会角度和社会偏见。因此曼海姆告诫人们不要把偏见同错误划等号。实际上,人有民族偏见、时代偏见、阶级偏见、年龄偏见、性别偏见、家庭偏见、职业偏见等等。 曼海姆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来自政治冲突的一个发现,即统治集团可以在思维中变得如此强烈地把利益与形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以致它们不再能看清某些事实,这些事实可能削弱它们的支配感。在‘意识形态’一词中内含着一种洞悉,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群体的集体无意识既对其本身,也对其他方面遮掩了真实的社会状况,从而使集体无意识得到稳定 要开展知识社会学研究,仅仅认识到思想与存在的关系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到个人思想与群体思想的关系问题在曼海姆看来,尽管思想可能是个人提出的,但个人思想是不可能脱离群体思想的,群体思想是个体思想依存的基础。为,一方面,任何个人都必须在现存的环境中运用群体的语言和已形成的思想模式思维和行动,另一方面,个人总是存在于各种有组织的群体中,任何个人都不可能作为孤立的生物而存在。 三、评论 客观地讲,曼海姆的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种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他客观地分析了知识与存在的关系,清楚提出存在决定知识的思想。这一思想当然是深受马克思的影响。其次,他看到了个人知识与群体知识、心理经验认识与观念认识之间的关系。不错,正像他所说的,一种新知识的提出与传播往往是通过个人来实现的,但个人知识离不开群体知识,个人知识若离开群体知识便难以成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形态。因为,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他只能用群体创造的语言,依据群体存在的社会环境来思考群体共同面对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个人知识思考的问题与其说是客观世界,不如说是他所处的群体的行为困境。另外,心理经验认识(即曼海姆所谓的特殊意识形态)的确不同于系统观念认识(即曼海所谓的总体意识形态),前者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认识痕迹,是流变的,属于社会心理范畴,而后者则是属于群体的深层次理论体系,是相对稳定的,属于社会意识形式。尽管心理经验认识是系统观念认识的来源与基础,但系统观念认识一旦形成以后便会制约着心理经验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再次,他正确揭示主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跟科学理论有所不同,尽管它们都是对客观世界系统的反映,尽管这种反映都会程度不同地受到主体的影响,但后者却不像前者那样要系统地反映主体的状况特别是主体的需要,形成系统的主体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识形态在处理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主要概念知识要点 1.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2.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 3.社会运行的概念: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4.社会运行分分类: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5.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 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6.社会角色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解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从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模式 解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非对称性解释;对称性解释;新对称性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 论文摘要:从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的非对称性解释到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从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到拉图尔的新对称性解释,则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的重要转向。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之前,无论是逻辑经验主义、曼海姆知识社会学,还是默顿的科学社会学,都曾经试图探究科学知识的本性。他们所作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关解释可谓格格不入。前者认为科学知识截然不同于其他人类文化形态,两者不能相提并论。而后者则坚持对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进行对称性解释。从非对称性解释到对称性解释,这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得以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知识的不对称解释 自启蒙运动时起,整个知识体系就被划分为两类,即“纯知识,,( Pure Knowledge)和“不纯知识”(Impure Knowledge) o“纯知识”指不受社会因素影响,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客观知识或实证知识;“不纯知识”则指受社会因素影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主观知识。启蒙运动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将科学知识视为带有某种优越性的特殊知识。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狄德罗(D · Diderot)

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这种思想后来又被迪尔凯姆(E·Durkheim)、曼海姆(K·Mannheim)等学者所推崇和加强,如曼海姆曾经将知识划分为“精密科学”和“社会科学”,所谓精密科学即指自然科学。“知识的二分法”传统由此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解释上的不对称关系,即自然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科学知识是主观的,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中的“知识”一词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它仅严格限于社会科学知识,而自然科学知识则享有特权,免于社会学解释。 关于知识的不对称性解释在以后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延续,科学知识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被进一步强调,其区别于其他知识形式的特殊性和优越性也逐渐被接受。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知识的本性作了系统的解释:科学知识是实证的、客观的,观察独立于理论,观察陈述严格区别于理论陈述,判断知识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应该诉诸于经验事实。可以说,逻辑经验主义关于科学知识本性所作的解释是当时乃至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标准解释,他们的科学合理性理论也被称为“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理论”。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本性作出了如下解释:科学知识是确定无误的。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知识生产时必须遵守某种“科学良知”—某种制度化的关于科学家行为的社会规范,即传统的默顿科学社会学积极鼓吹和倡扬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件的怀疑主义。这四类制度性的规范来自于科学的制度性的目标—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而“知识是经验上被证实的和逻辑上一致的规律的陈述”。在默顿看来,科学的精神气质存在的必然性“不只是因为它们在方法上是有效的,还

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完整总结

1、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的人员构成、职能分别是什么?每届任期几年? 答:由具有参事议事和协调能力、在群众中有威信的部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代表,社区内的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届知名人士、驻区单位代表等组成,其成员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受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委托,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闭会期间开展视察、检查和调研等活动,行使对社区事务的议事、协商、监督职能,有权对社区居民委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实施监督;有权对物业管理机构和驻区单位涉及社区公共事务的行为提出建议,进行协商和监督,促使社区各项事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项: 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二是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是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四是扩大民主,居民自治。五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4、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社区服务。二是社区卫生。三是社区治安。四是社区环境。五是社区文化。六是社区组织。 5、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在我国,作为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1)政治素质。(2)思想素质。(3)思想道德素质。(4)业务素质。(5)能力素质。 6、什么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它与人们把本职工作之外的福利性、公益性和非专业性助人活动称为的社会工作,有本质不同。 7、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有哪些? 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有两方面:从社会使命看,强调“扶弱济贫”,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专业使命看,强调“助人自助”,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援,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来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 8、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和间接社会工作方法。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与咨询、社会工作研究。 9、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 一是价值理念。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不同,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 二是知识体系。社会工作者除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

大学社会学重点归纳

社会学重点归纳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1、西方和中国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西方: 社会学的产生:孔德的实证主义理论,他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想法。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社会学的发展,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主要思想有: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斯宾塞: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社会进化论。 迪尔凯姆: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他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等概念。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 韦伯: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在方法论上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价值中立“的主张 帕森斯:建立了机构功能理论,形成了结构功能学派 美国社会学的特点:注重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一直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 西欧国家社会学与美国社会学的差异: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发起巨大挑战,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流派 卢曼:系统学派 布迪厄:结构主义建构论 福柯: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对现代权力观的否定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弥合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 中国: 大同思想:我国古代关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理想的系统化论述 康有为:讲学,提出群学 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 社会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出现是在20世纪初。燕京大学的社会学师资比较整齐 孙本文: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社会学原理》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取消 1978年邓小平支出社会学需要尽快补课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特点与基本问题 研究对象: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具有强烈的依存关系:社会关系以社会行动为内容,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为形式;没有社会行动的社会关系和不受社会关系知道的社会行动都是不可理解的。 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关系的宏观表现。 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 学科体系: 1、社会学理论: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2、社会研究方法:从事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3、应用社会学: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方法和只是的综合性 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的性质、类型、特点 社会的性质:社会实在论(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有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其代表,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将社会实在论做了具体论述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强调人的行动的心理方面的理论(美国的吉丁斯)和以强盗个体行动的能动性为主的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带有社会唯名论色彩,而在符号互动论哪里社会唯名论的特征更加明显 社会的性质导致两方认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不同:唯实论: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造其成员唯名论: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能真正了解社会 社会的类型: 宏观社会的类型: 1、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2、斯宾塞: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3、马克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具体社会的类型: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3、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

社会学知识点

社么是社会? 1.生活在特定边界,分享着共同文化和行为规范的一群人 2.制度,政府,教育以及家庭的特定类型,它们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3.由人、群体、制度间的关系形成的秩序模式构成了社会的稳定结构 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不是一个静止的学科,在社会科学中处于一种核心的位置,今天的社会学不能被局限于理解一个单独的社会,还需要调査多个社会的某一范围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互相发展的不同方式。 2.对人类生活、社会群体等人类世界的科学研究 3.对世界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 4.是社会的科学 社会学是为了什么? 1.采取更宽广的视角、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我们为何如此行事 2.学习社会学能够迈出通往有意义和令人满意的职业途经的第一步 3.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是一种社会启蒙。 4.研究社会对我们的塑造以及我们对自己和对社会的塑造间的联系 5.赋予我们对文化差异的意识 6.为评估政策的介入提供帮助 社会学奠基人: 奥古斯特.孔德 类似于自然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建立于直接观察的原则上。实证主义称只关注直接通过经验了解的可观察的实体。 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获得社会世界的真知,从而预测社会世界 社会物理学目标是在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获得的基础上生产有关社会的知识 埃米尔.涂尔干功能主义 社会学科性质的界定 社会事实,社会本身是一种事实,不能被化约为个体的行动或者一种简单的个人意识的集合。简单社会中的机械团结被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有机团结取代,为社会平衡提供动力 社会失范旧的价值观失去了对人们的掌控新的却未建立起来,导致人对生活的盲目、恐惧、绝望感 卡尔.马克思 唯物史观 资本主义的发展,两个要素(资本、雇佣劳动力) 农民进入城市形成工人阶级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 刘华杰(北京大学) 把科学本身作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形成了“科学元勘”(Science Studies,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潘涛博士曾向我多次建议将此词组译成“科学元究”),主要包括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文化批判等研究。本文考察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简称SSK)的历史演化和若干方法论问题。 1.突破禁区:SSK的可能性 70年代初英国爱丁堡大学成立了一个比系级建制略低的单位“科学元勘小组”(Science Studies Unit),成员主要包括巴恩斯(Barry Barnes)、布鲁尔(David Bloor)、沙宾(Steven Shapin)和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等。理论家主要是巴恩斯和布鲁尔,他们提出了系统的关于科学的研究纲领;其他人则在此纲领下做大量具体的案例研究,产生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既引起学界的不断赞赏也引起学界的愤怒声讨。他们的研究总体上属于科学之社会(学)研究,他们自称其学科为“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区别早期迪尔凯姆和曼海姆等人建立的“知识社会学”,以及当时占主流地位的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外界称英国这个小组的科学社会学工作为“爱丁堡学派”。此学派的思想渊源可直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迪尔凯姆、舍勒和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等。代表著作主要有《科学知识与社会理论》、《知识与社会意象》、《维特根斯坦:知识的社会理论》、《建构夸克》、《利维坦与气泵》等,重要论文有“科学史及其社会学重构”、“理性主义、超自然主义与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理性主义与知识社会学”等。 最能代表爱丁堡学派SSK观点的著作是布鲁尔所著《知识与社会意象》,1976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初版,1991年再版(增加了一篇很长的答辩“后记”)。整部书除了关于数学和逻辑的一些具体研究外,基本上是自问自答式的方法论性的论战。作者首先对当时社会学家不敢碰科学知识本身的谨慎态度进行了严厉批评。“知识社会学能够研究和解释科学知识特有的内容和本性吗?许多社会学家认为不能。”(David Bloor, Knowledge and Social Image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pp.3)当时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生产环境和研究科学知识的内容本身是两回事,而后者超出了探索范围,社会学家不能碰这个禁区。而布鲁尔认为这种心甘情愿限制自己研究范围的做法本身有违科学本性,是不彻底的社会学研究。应当把所有的知识,包括科学知识,都当作调查研究的对象。而以前社会学家把本来可以研究的领地让给了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知识社会学本来完全可以强有力地深入到哲学家们棗这些人一直堂而皇之地把界定知识的本性作为自己的任务棗现在所占据的领域。实际上,社会学家心悦诚服并急不可耐地把他们对科学的关注局限在对科学的制度框架和外部因素上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马克思; 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二)结构功能论 1、帕森斯:著作、AGIL功能分析图式 2、默顿:著作、显功能与潜功能 (三)冲突理论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