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桑代克 美国心理学家

1903 教育心理学

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卢梭

法国启蒙思想家

爱弥儿

①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②主张“幼儿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福禄培尔 德国

1840 幼儿园

玩具“恩物”

①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者之一。

②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蒙台梭利 意大利 1907 创办“儿童之家”

①她深信本能冲动控制着人类行为,儿童在先天自发的能动性作用下,具有一种很强的、天赋的内在潜力和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

②教师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能激发其主动性的“有准备的环境”。

③她特别重视幼儿(3~7岁)的感官教育。

华生 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斯金纳

1937 提出了操作性条件

反射学说

新行为主义

他的思想在儿童心理干预与矫正中被广泛应用

班杜拉 自我效能理论 认知行为主义的新理论模式 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需要层次: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与从属需要 缺失性需求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求知需求) 成长需求 (美的需求)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 皮亚杰

瑞士心理学家

个人建构主义

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 维果斯基

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学习理论 最近发展区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萌芽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韦纳三维度归因论:

因素来源;

稳定性;

可控制性。

归因理论集大成者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论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的

建立者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哈里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群体社会化

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社会化主要是在群体中实现的

乔姆斯基先天论观点

1.幼儿教育心理学必然涉及的三大变量

①幼儿学习者;②幼儿教育者;③环境与教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

②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

③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3.智力的本质:

①智力是有机体适应周围环境的基本生命机能;

②儿童的智力起源于他们的动作或行为;

③智力的发展是认知失衡引起有机体主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结果。

4.维果斯基对认知发展论的影响:

①认知发展论发生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社会文化影响认知发展的形成;

②儿童的许多重要认知技能是在与父母、老师以及更有能力的同伴的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③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看做是个体在外部刺激下的反应过程,研究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学习过程成为行为主义的最主要特征。

行为主义学者认为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是源于外部环境给予的强化作用,也就是说语言获得是经过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联结而成。

6.无论是行为主义还是新行为主义,对学习均主张以下理论假设

①客观主义;②还原主义;③决定论;④控制性。

7.斯金纳提出的两种类型的学习:①应答性反应;②操作性反应。

8.操作学习理论认为,如果在一种操作反应后—无论是前是否有引发这一行为的刺激—伴随着环境与教育的强化,那么,这种反应的频率就会增加,幼儿就逐渐习得了某种被强化的行为。

9.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个体某种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而当某种刺激(通常是令人感到厌恶的刺激)消退或消失时,个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

10.负强化—反应概率增加;惩罚—反应概率降低。多用强化,慎用惩罚。

11.班杜拉的认知行为主义的新理论模式:

①观察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来源(参考替代学习,替代强化)

②观察榜样行为的结果可能产生不同的学习效应

③观察学习是规律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

12.行为主义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幼儿学习中的运用

A.程序教学:①小步递进原则;②积极反应原则;③及时强化原则;③自定步调原则。

B.应用行为分析:

①首先,教师确定幼儿需要改进的行为(所确定的目标行为是容易观察的而且发生频率较

高)

②其次,确定这名幼儿表现出行为的周期,通常称为基线。

③最后,教师采取矫正措施,也就是幼儿每次表现出正确行为时所接受到的强化措施。

(矫正过程分为:确定后援强化物、代币及行为契约;实施过程记录。)

13.人本主义学者指出

①学习的目的是让儿童更好的感受自己、接纳自己。

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下观点:首先,教师要接纳每一个儿童,把每个儿童都看做是独特的,他们有不同的情感和看法。

③其次,教师要帮助儿童认识到自己与他人都是有价值、有能力的个体,每个儿童都能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④最后,每个儿童都有极大的学习潜能,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引导儿童发掘自身的学习潜能。

14.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学习理论与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

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基本主张:

(1)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2)在安全氛围中的学习效果最好

(3)涉及学习者个体因素(包括情感与理智)的学习最持久、深刻

(4)意义学习大多数是做中学

(5)幼儿的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

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性;

②学习应成为自我发起的行为

③学习是全方位的

④学习应以儿童的自我评价为主

15.(人本主义教学方法在幼儿学习中的运用)非指导性教学认为,儿童不是被动、被迫、消极的接受学习者,不是被教师操纵与控制的客体。教师应该与儿童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不是作为权威者、评判者来要求儿童必须接受其指导。

16.皮亚杰的建构思想主要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的,因而也被称为个体建构主义。

17.一些认知主义学者认为儿童的学习就是获取、保持、加工信息的过程。

18.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分两派:

信息加工学习论认知结构学习论

更关注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而获得新知识的认知历程。个体所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主义心理学者所谓的认知结构。

加涅,斯滕伯格奥苏贝尔(意义学习论,与机械学习相对而言)

布鲁纳(发现学习论)

19.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与幼儿的概念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非随意性和非临时性的关系,这也是区分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主要标准。

他认为意义学习有两条标准:

①新知识必须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经验发生非临时性的联系,即实质性的联系。

②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必须形成非随意性的关系,即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形成联系。

他进一步指出了意义学习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①外部条件主要指意义学习的材料,必须合乎这种非随意性和非临时性联系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必须具有内在逻辑性。这种逻辑性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概念可以建立逻辑体系。

②内部条件包括:学习者必须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相关的经验,以便与新知识发生合乎逻辑的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发生相互作用。

无论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

20.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与幼儿的发现学习(共五点)

布鲁纳主张的最佳学习方式:

①他认为,儿童学习和掌握一般原理规则与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发展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即探索新情境、新问题的学习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为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探究态度。

②他主张,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儿童进行发现学习。

布鲁纳的发现法有几个特点:

①强调幼儿的探索学习过程;②强调直觉思维在发现学习中的价值;③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

21.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主张:

①如何看待知识—知识是生成的;

②如何看待学习者—幼儿是有主体性的;

③如何看待学习过程—学习是主动建构的。

22.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

①随机通达教学;②抛锚式教学(情景教学);——基于个人建构理论。

③支架式教学;——基于社会建构理论。

23.上下脑、左右脑的分工不是绝对的,可以互相补偿:

左半球右半球

词语信息系列性信息时间性信息逻辑性信息分析性信息辐合性信息非词语信息

同时性信息

视觉/空间信息“完整”性信息直觉性信息

发散性信息

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处理表象,进行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加工信息的方式)

言语的,序列的,数字的,几何学的,空间的,理性的,逻辑的(加工信息的方式)

视觉的,平行的,整体的,模拟的

语言,数学,逻辑,理论音乐,美术,形象,直觉,想象,空间知觉

24.幼儿多动症一般有以下表现:

①活动过多;②注意力集中困难;③情绪不稳定,任性冲动;④学习困难。 25.学习困难是指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26.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特点):

①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判断婴儿是否学会的标准); ②经典条件作用;③操作条件作用;④模仿。 27.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特点):

①观察模仿学习;②操作学习;③语言理解的学习; ④综合性的学习方式;⑤交往中的学习;⑥游戏活动。 28.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

①容易被扼杀的学习主动性;

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表现为: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 ②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 ③学习的无意性和内隐性; ④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 ⑤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 ⑥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 ⑦不容忽视的个别差异性。 29. 高

低 中 高 激发水平

动机激发水平与实际表现之可能关系

30.班杜拉认为儿童对自我能力的正确感知与评估来自四方面的经验: ①直观经验;②替代经验;③间接经验;④身心状况。 31.(成就动机论)

追求成就的倾向=成就动机x 成功可能性x 成功的诱因值 Ts = Ms x Ps x Is

避免失败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动机x 失败的可能性x 失败的消极诱因值

Taf = Maf x Pf x If

成就动机=追求成功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

Ta=(Ms x Ps x Is )—( Maf x Pf x If ) 32.期望理论

动机=估计成功的概率x 成功的诱因价值

M=PS x IS

表现

倒U 曲线

33.(非重点)

幼儿学习动机分类:①普遍型学习动机与偏重型学习动机;②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幼儿学习动机内容:①好奇;②兴趣;③诱因。

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特征:

①内在动机以好奇与兴趣为主;

②外在动机逐渐增长;

③较稳定的学习成败归因的形成。

34.培养幼儿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

①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与求知欲;

②重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游戏动机;

③为幼儿学习创设安全、开放、温馨的氛围;

④让幼儿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⑤运用适宜反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35.迁移可理解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从迁移向度来说,迁移既可以是顺向的,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也可以是逆向的,即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

从迁移的效果来看,它可以是积极的,称为正迁移;也可以是消极的,称为负迁移。

36.迁移理论与幼儿学习的迁移

①形式训练说沃尔夫官能心理学

②相同要素说桑代克

③概化理论贾德

37.(非重点)

A.促进幼儿学习的迁移

①关注情感因素对幼儿学习迁移的影响;

②幼儿学习迁移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③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其在学习中发生迁移;

④提高幼儿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B.个别差异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教学情景下,在智力、能力、性别、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志向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38.幼儿学习中的差异主要有:

①学习能力差异;②学习方式差异;③认知方式差异;④性别差异。

39.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反映了儿童在智能方面的差异。

他的研究指出,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力中心(相对独立起作用):

①语言智力(语文能力);

②逻辑或数学智力;

③音乐智力;

④空间或视觉智力;

⑤运动或身体智力;

⑥人际智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交能力);

⑦内在智力或内省智力(洞察和了解自己的能力)。

(⑧自然观察能力)

40.儿童的五种学习类型:视觉型;听觉型;身体型;书面型;群体互动型。

41.性别差异更多是社会建构的,而非生物遗传的单一影响。

42.适宜性教学包括两方面:①年龄适宜;②个别差异适宜。

个别差异的适宜性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差异:

①能力差异;②文化差异;③兴趣差异;④发展差异。

43.适宜性教学方式:

①资源利用模式;②补偿模式;③治疗模式;

④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⑤个别化教育方案。

44.(社会性发展的历程即社会化过程)

社会性分类:

①按逻辑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

②按内容分:社会性品质;社会性行为。

45.社会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和品质。

社会能力的构成主要有三个维度:

①社会交往能力;②亲社会行为能力;③社会适应能力。

46.(非重点)

社会能力的价值:

①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②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人格的积极发展和心理健康;

③社会能力还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47.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

①幼儿自身因素对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A.首先,幼儿的人格、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会交往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B.其次,观点采择能力是影响幼儿的社会能力,特别是亲社会能力的指导与培养;

C.再次,社会信息加工机能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的重要认知因素。

②同伴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③教师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④文化差异与幼儿的社会能力。

48.教师在幼儿社会能力学习中的指导:

①通过理解能力指导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社会理解能力指导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

A.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情感;

B.指导幼儿积极理解他人的行为。

②通过交往能力指导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A.第一,教师应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B.第二,教师应给予幼儿轮流活动(Turn-Taking)的指导;

C.第三,教师应给予幼儿角色扮演的指导;

D.第四,教师还要给予幼儿分组配对的指导。

49.(非重点)

幼儿同伴关系的五种类型

受欢迎者;有争议者;一般者;被忽略者;被拒绝者。

50.柯尔伯格认为在前习俗道德水平时期,幼儿的道德倾向于

①避免惩罚、服从取向;②相对功力取向。

51.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原则:

①情感支持原则;②行为实践原则;

③榜样作用原则;

A.教师应该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榜样作用;

B.教师对待他人与幼儿的情感态度是其榜样作用的重要部分;

C.幼儿同伴间的影响日益增大。

④一致性原则;

A.教师自身态度的一致性;

B.幼儿园园内教师间的一致性;

C.家园一致性;

⑤随机教育原则。

A.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随机教育不是一种“捎带”教育,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渗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

B.其次,教师必须做一个善于发现教育时机的有心人,善于捕捉教育机会,甚至为加强、实现对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主动积极的寻找和创造教育机会。

C.第三,教师要有随机教育策略与方法的意识。

52.(非重点)

幼儿创造性的表现:

①幼儿创造性的前提:了解和接触事物的“心向”;

②幼儿创造性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

③幼儿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想象力;

④幼儿的创造性常常体现于游戏活动中。

53.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有三个特点:流畅性;独创性;灵活性。

54.幼儿创造性的教育培养:

①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②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

③有意识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A.展开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

B.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

C.肯定幼儿超长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独特性。

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⑤蒙台梭利的感知训练与幼儿的创造力。

55.(非重点)

A.读写萌发理论强调,应激发幼儿的内心产生读写的内在需要,这种需要促使幼儿自然发生读写的动力。

B.全语言教学理论:

①全语言教学观;

②以幼儿为中心的语言学习课程;

③让幼儿成为早期的阅读者和书写者;

④成人要经常为孩子朗读故事书;

⑤教师的态度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

C.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内外因素

①内在因素—正常发育的大脑;

②外在因素—良好的语言环境。

56.全语言教学观则以理解取向来诠释幼儿的阅读准备,学习活动强调帮助幼儿与故事内容互动,进而理解语言的沟通能力,而不是语言技巧的学习和练习。

57.教师在幼儿语言学习中的角色

①经验明朗化;

②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A.经验图表;

B.实地参观访问;

C.文字展示;

D.演讲、讨论、辩论、朗读;

E.表演游戏;

F.语文游戏;

G.成果展示。

③榜样示范者;

④自我提升、协同教学;

⑤寻求专业的协助。

58.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促进:

①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语音;

②帮助幼儿进行阅读准备;

③培养幼儿的言语能力;

④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⑤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59.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标与特点

①争取更多的时间使幼儿有效学习;

A.分配时间;

B.教学时间;

C.投入时间;

D.学业学习时间。

②有效课堂管理者的特征。

A.备有能引导幼儿掌握课堂规则和程序的清晰而具体的方案,花费必要的时间来执行该方案,如幼儿懂得如何排队、寻求帮助等。

B.帮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避免个别幼儿处于无所事事或无监督的状态。

C.在开学之初用更多时间讨论班级规则。

D.教给幼儿具体的程序。

E.安排的活动通常是简单的,任务却是令人愉快的。

F.能运用各种常规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温馨、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还能阻止各种消极行为的发生。

60.有效班级管理的方法:

①全面关注;②并行处理;③过渡环节的高效;

④让每一个幼儿参与进来;⑤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

61.环境与幼儿学习的理论

①布朗芬布伦纳的环境生态模式:D= f(PE). ②勒温的心理场理论:B= f(PE).

62.区角环境的设计原则:记住各区的最佳配置:注意动静区分开即可。

63.学习评价的分类

从评价目的分:①诊断性评价;②形成性评价;③总结性评价。

从评价进程分:①学习前评价;②学习过程评价。

从评价的参照物分:①常模参照评价;②标准参照评价。

64.(非重点)

实施幼儿学习评价的意义

①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水平;

②有助于为教师开展个别化的适宜性教学提供依据;

③有助于家园合作,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

④有助于改进教育教学过程。

65.有效的幼儿学习评价的特征

①幼儿的学习评价是整体性评价;

②幼儿的学习评价是多元评价;

A.一是评价目的多元化;

B.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C.三是评价方式多元化。

③幼儿的学习评价是动态的发展性评价;

④幼儿的学习评价是个别化评价;

⑤幼儿的学习评价是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

66.幼儿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

①自然观察法

是指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从而获得对幼儿学习的了解。

该方法包括:

A.时间抽样观察法;(经常的行为)

B.事件抽样观察法;(偶尔的行为)

C.行为核查观察法。

②情景观察法

主要具有三方面优点:

A.首先,可以通过一次活动集中的获得大量信息;

B.其次,既可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保证观察的效果,又可保持情景的自然和真实性,易于观察到幼儿的自然表现;

C.最后,方法比较简单,可以结合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经常使用。

③谈话法

运用此方法要注意几点:

A.第一,要有明确的谈话目的;

B.第二,谈话内容应在幼儿生活范围内并使幼儿能够理解;

C.第三,谈话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D.第四,教师与幼儿谈话时要营造轻松、亲切的气氛,谈话口吻要温和、自然;

E.第五,谈话记录应在谈话后追记或把录音机放在幼儿看不到的地方进行录音,然后再整理谈话记录。

④问卷调查法。

67.(非重点)幼儿学习评价的综合方法:

①以游戏为基础的评价;

②真实性评价;

③档案评价法;

档案评价法是真实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收集并分析儿童的作品,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做出评定,是一种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给幼儿提供帮助的教学方法。

④多彩光谱评价。

68.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与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广域性与幼儿教师的“完整”教育观;

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参与性与幼儿教师的民主儿童观;

③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多元性与幼儿教师的反思与监控;

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生成性与教师的教育机智。

69.幼儿教师的专业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的专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

①教学心理素质;

教师的教学心理素质主要由教学观念、教学效能感、教学控制点、教学监控、情感投入等专业素质组成。

阿什顿提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括两个部分: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

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总体上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儿童发展中重要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

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认识与评价。

幼儿教师效能感形成的三方面:①教师自身的经验;②替代经验;③言语劝说。

②专业人格特征;

A.激励性人格;

幼儿教师的激励性人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热情、期望、支持。

B.灵活变通性;

C.爱心与同理心;

D.情绪稳定。

③知识管理;

④教学实践能力等多方面。

70.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感受与看法。

71.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培养,几种培训方法:

①微格教学法;

②“虚拟场景”培训;

③参与式培训;

④提升反思意识与能力;

⑤赋予教师参与的权力。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①以表象思维为主(关键特征)

②思维的相对具体性(思维具有相应的具体性)

③思维的不可逆性(没有形成守恒概念)

④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撑;已获得认知操作能力以及对客观事物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其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

①多维思维

②思维的可逆性和转化

③去自我中心

④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学前心理学大纲.doc

《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XXXXX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学时/学分】34学时12学分 【实践学时】0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课程定位:《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基础理论课的特点。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教学目标:本课程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先修课程:学前卫生学。 后续课程: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说明 改变传统的单调讲授为主的方法,辅以幼儿园丰富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教 学内容。此外,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说明 (1.关于考核方法的说明 2.出勤、提问、作业、实验、测验、期末考试等各占比例的说明3.其他必要的说明) 《学前心理学》是考试课,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根据平时学生的上课情况、提问(10%、作业(30%及卷面考试成绩(60%综合评定。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指导书)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张丽霞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八月第一版。 参考书目:《学前心理学》陈帼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执笔:吴恒(课程负责人) 审核:吴恒(教研室)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 幼儿的社会

第八章幼儿的社会性 心理发展 第八章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 ?学习目标: 第一节幼儿的社会性心理 发展的基础 ?一、情绪发展 ?(一)幼儿的情绪功能 ?信号功能 ?创造功能 ?催化功能 ?取向功能 ?(二)幼儿的情绪表达 ?1、情绪表达的相关因素 ?幼儿园儿童正负面情绪的表达与游戏过程紧密相关;小学儿童正负面情绪的表达受动机和结果的支配。 ?2、与害羞情绪表达的相关因素 ?新异刺激是引起害羞情绪的主要原因 ?在人际环境中体验到的紧张是引起害羞情绪表达的原因 ?3、母亲的表情对幼儿感情表达的影响 ?幼儿的情绪表达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个体情绪反应,而是文化、社会和重要他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三)幼儿的情绪调控 ?情感调控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目的是减少负面情绪,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情感调控是儿童情绪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能力。

?1、情感调控的分类 ?适应性界定方式 ?功效性界定方式 ?特征性界定方式 ?情感调控是情商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际社会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2、学前儿童情感调控的发展 ?儿童从2岁起,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出现个体差异。?学前儿童使用的情感调控策略的先后是:建构性策略,回避和情绪释放策略,破坏策略。 ?儿童的情感调控能力随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 ?3、学前儿童情感调控的关系研究 ?养育者与儿童之间的人际互动是形成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方式对儿童情绪调控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间关于情绪的谈话及父母本身的情绪表达 ?陌生人情境、恐惧情境、挫折情境等对儿童情感调控的影响 ?(四)幼儿的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 ?道德情感划分为:直觉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道德体验。 ?1、移情:情感移入,情感共鸣 ?儿童移情的三种能力:判断他人情感并能指出情感性质的认知能力;从他人角度出发,能够预测他人的思考和行动等预知能力;具有情绪的反应性,能够体验和分享他人情感的情绪能力。 ?2、对幼儿移情能力的研究

幼儿教育心理学(全套教案)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教育人成人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 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9059)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二部分样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这些教育措施主要是针对( C ) A.胆汁质的孩子B.多血质的孩子C.粘液质的孩子D.抑郁质的孩子 2、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B) A.痛觉B.听觉C.味觉D.视觉 3、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这些教育措施主要是针对(D ) A.胆汁质的孩子B.多血质的孩子C.粘液质的孩子D.抑郁质的孩子 4、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A) 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象 5、“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俗话反映了幼儿心理活动( C ) A. 整体性的形成 B. 独特性的发展 C. 稳定性的增长 D. 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6、儿童容易出现对成人反抗行为的时期是( B ) A.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B.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C.心理发展的稳定期 D.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7、一般能力的核心是(B ) A. 观察力 B. 思维力 C. 注意力 D. 记忆力 8、根据华生的观点,不属于原始情绪的情绪是( C ) A. 怕 B. 怒 C. 悲 D. 爱 9、平时我们所说的“注视”、“倾听”、“凝神”,主要是说的(C )过程。 A. 思维 B. 记忆 C. 注意 D. 感知觉 10、研究发现,幼儿辨别不同几何形体具有一定的顺序,以下哪种几何形体发展最早(C ) A. 长方形 B. 梯形 C. 圆形 D. 三角形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幼儿掌握复合句有何特点? 答:(1)数量较少,比例不大。 (2)结构松散,缺乏连词。 (3)联合复句出现较早。 (4)并列复合句比例大。 (5)偏正复句出现较晚。 2、简述测量新生儿及幼小儿童注意的指标。 答:(1)觉醒状态。 (2)习惯化。 (3)心率的变化。 (4)瞳孔扩大。 3、幼儿常见的记忆策略有哪些? 答:(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间接的意义识记。 4、3-4岁幼儿心理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1)生活范围扩大。 (2)认识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 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 思想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 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 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 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 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 of primary school 课程编号: 学分:3学分 学时:48学时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 教材: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开课系所:教育科学与音乐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人文学院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通修课,是各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课程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形成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了解和把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发展的基本趋向以及研究的新热点,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去理解和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不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课程教学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3)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4)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2.课程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习了解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作用 2)了解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的发展 难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学与教这一个系统过程中影响教学过程的五种要素和三种活动过程,并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去体验各要素的作用以及三种活动过程的相互作用。 2) 理解教学即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双重意义,以便使自己既掌握科学的教学规律,又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事件。 3)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特别是教师为什么要参与教学研究的意义以及如何参与,其中行动研究法不失为教师参与研究的可行方法。 (二)学习心理的概述 1.课程教学内容 (1)学习的涵义 (2)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2.课程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的种类 难点:学习的种类、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3.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学习的内涵,充分理解学习的种类,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三)联结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课程教学内容 (1)经典条件作用 (2)操作条件作用 (3)社会学习论 (4)行为学习论在教学上的应用 2.课程重点难点 重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难点:理解程序化教学,理解学生的我管理和自律行为的养成。 3.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发展历史和主要代表人物; (2)掌握行为主义有代表性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四)认知派学习理论 1.课程教学内容 (1)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及教学思想 (4)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 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四. 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 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 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 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 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 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 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 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八. 影响早期脑机能发展的因素:1.孕妇吸烟 2.孕妇饮酒 3. 孕妇的饮食与营养 九. 0-3岁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是婴儿 2.经典条件作用 3.操作条件作用 ①经典条件作用以基础反射 ....为重点 ②操作性条件作用以某种行为 ..作为重点 ③操作条件作用表现出婴儿学习的主动性 4.模仿模仿是婴儿学习的一种特殊方式 十. 婴儿学习的其他方式:1.学习图示 2.因果关系 3.使用工具 4.理解空间 十一. 3-6岁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简、论) 1.观察模仿学习 2.操作学习操作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操作学习的作用:(简) ①. 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②. 幼儿的操作学习还可以拟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 ③. 幼儿的学习很多体现在运动方面,而操作学习时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最为重要的方式 ④. 操作学习会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 3.语言理解的学习 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5.交往中的学习 ①. 交往能满足幼儿的认识性动机 ②. 交往能满足幼儿得到认可与支持的需 - 1 -

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思考与练习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一)研究幼儿心理的形成规律 (二)研究如何应用规律 2.幼儿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 (一)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人所具有的世界观是多种多样的,世界观不同,其相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会千差万别。幼儿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如遗传、环境、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等。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不仅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而且为正确处理幼儿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工具。 (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能 积极学习和利用各种有关幼儿心理形成的发展规律,可以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各种正确的教育措施与手段来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能,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批理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一线幼教工作者。幼教工作者要保持不断学习和创新的意识与精神,紧跟幼教研究的步伐,积极吸纳幼教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方法,并及时转化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有助于幼教工作者胜任自己的工作,助于幼教工作领域脱颖而出,成为专家型和研究型幼儿老师。 2.如何理解幼儿教育系统中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请在学完全书之后,对该问题进行再次的分析,以对比你的看法是否有所变化。 (一)教师的“教”,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是按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直接传递给幼儿,或是通过幼儿园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事件间接达到教育目的。 (二)幼儿的“学”,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能否接受知识,接受到什么程度,主

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应用感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如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等),有计划有目的的对研究对象的言行表现进行考察,然后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被观察者心理和行为活动的一种方法。 (2)作品分析法: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可以产生多种不同形式的结果,即作品。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儿童的活动作品,如绘画、日记、积木造型、玩具拼装或其他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评定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与特点的一种方法。 2.幼儿教师的角色 (1)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人 (2)幼儿人格的塑造者 (3)幼儿心理卫生的保健者 (4)幼儿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 (1)广泛而浓厚的求职兴趣 (2)积极而稳定的情绪 (3)坚强的意志 (4)健全的性格 4.踢猫效应:当一个人的消极情绪未能得到及时控制或合理宣泄时,就很容易波及或迁怒他人,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形成恶性循环。 5.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简答或填空) (1)观察能力 (2)与幼儿沟通的能力 (3)创设教育活动的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 6.心理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7.心理发展的性质:连续性与阶段性 8.对于幼儿来说辨别左右是相当困难的 9.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10.幼儿掌握概念的最佳年龄是5---5.5岁。 11.气质的类型(名词解释) (1)胆汁质其特点是“情感发生迅速、强烈、持久,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属于这一类型的人都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 (2)多血质:容易形成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品质;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等特点。这种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换等等。 (3)粘液质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低;外部表现少;情绪具有稳定性;反应速度慢且不灵活 (4)抑郁质抑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 12.按学习方式来划分学习的种类,可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1)发现学习:是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去发现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 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 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全)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重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 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选择) 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也必然涉及一下三大变量? 1.幼儿学习者 2.幼儿教育者 3.环境与教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①科学地研究与阐释幼儿学习与教学的特征与规律;②预期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和变化,预测教育教学的效果;③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并元有效控制干预幼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萌芽期二、初创期三、发展期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他的划时代著作《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选择填空) 福禄培尔是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福禄培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福禄培尔认为儿童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逐渐上升的过程。为此,他强调幼儿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独立地位,并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他称为“恩物”。 蒙台梭利以所从事的医学心理学北京研究幼儿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儿童发展:吸收率敏感率 幼儿教育初创期有哪些教育方案? 1.直接教学方案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 建构主义有多种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批判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延伸出来的三条主要原则? ①能动性原则②充实性远侧③结构化原则 对幼儿学习特点有哪些新发现? ⑴什么样的学习者(Who)⑵学习的方式(Way)⑶学习的条件(Condition) ⑷学习的环境(Where) 第二章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作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的演讲,并发表了以该讲稿为基础的一系列违章,这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事诞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看做是个体在外部刺激下的反应过程,研究刺激一反应之间联结的学习过程成为行为主义的最主要特征。 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他在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前言 (一)大纲的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 (二)总学时安排 总学时72学时.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形成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员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问题.课程涉及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其表现的条件,原因和培养策略,会接触到学前教育专业其他有关课程如《学前教育学》等讨论的对象,但本课程是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讨论,其视点与有关的教育课程不同. 二、基本要求 (一)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的认识,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有关的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要注意把所学理论与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及教育问题结合起来. 课程的难点是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掌握及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理解. 三、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习的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识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掌握学前儿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 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着作 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陈帼眉 姜勇(1-7章)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教育人成人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 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大纲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1、“沃斯克-戴开放型与传统型学习环境及儿童课堂行为测定量表”对学习环境得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变量(场所、小组领导人与组内人数) 2、发展性教学就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来得(维果茨基)。 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根据教师对幼儿活动得干预、控制得程度差异,幼儿园得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自由游戏、任务定向得活动区游戏与全班集体游戏) 4、根据学习过程中师生得互动关系,操作学习可分为(示范性操作学习、指导性操作学习、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与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 5.亚当斯得闭合回路理论有两个主要观点,即(强调知觉痕迹,强调记忆痕迹)。 6、亲子互动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爱得基础、成长得喜悦与健全得教育) 7、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有以下几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 8、加涅得学习记忆模型认为,学习过程就是由以下三个系统协调活动得过程(、加工、预期、执行控制) 9、根据概念属性得抽象与概括得程度,可以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 10、在教育活动进行中实施得评价叫(形成性评价) 11、构成师幼互动得内隐心理要素有(场景界定、角色认知、行为期待) 12、分析问题阶段中得创造性体现为(明确问题得能力) 13、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得基本方法就是(、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与测量法) 14、美国学者普林格尔认为,儿童得基本感情需要就是(对爱得需要、对新体验得需要、对赞扬与认可得需要、对责任感得需要) 15、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在教养模式上有两个重要得行为维度,其中一个就是情绪维度,具体表现为(温暖、接纳-敌意、拒绝) 17、在3-6或7岁得幼儿期,占有重要地位得、主要得游戏类型就是(象征性游戏) 19、托尔曼得认知-期待说就是属于(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20、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认为,智力技能培养得有效途径为(原型模拟、分阶段练习) 21、构成师幼互动得外显行为因素有(师幼互动行为得主体、师幼互动行为得性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方法,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健康成长。以下是小编带来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心理学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讲师,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准则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建议课时数:32学分: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 一、课程性质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学习理论,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幼儿学习效率的因素,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学前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后续课程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和《幼儿游戏指导》等。 依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设该门课程。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包括一日生活管理、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等,这些任务都属于幼儿教育范畴,要完成这些任务,掌握幼儿教育心理的原理是必须的。 依据幼儿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这些内容学习的因素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学习理论,掌握幼儿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幼儿学习效率的因素,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与此同时,增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和热爱。 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 ●促进幼儿知识获得的能力; ●促进幼儿技能形成的能力; ●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能力 ●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学习迁移的能力 ●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能力; ●促进幼儿智力充分发展与合理评价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教材选用与编写应体现专科学生的特点,既要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要考虑专科学生的可接受性。在参考以下5本教材的的基础上,作出微调,编制适宜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学习使用的自编教材,见本课程的电子教材部分。 1.《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姜勇,2007年第一版 2.《幼儿教育心理学》,林泳海,商务印书馆,2011年修订版 3.《学前心理学》,陈帼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教育心理学》,皮连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教学建议 1.可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在讲授过程中须密切结合幼儿教育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每一章节上完后,应布置学生及时去看与本章节有关的文献,并做好读书笔记。 3.明确每次课程实践的目标,并要求学生做好每一次的课程实践笔记。 (三)教学基本条件 1.该课程任教的教师必须对教育心理学有较深的研究,同时要有丰富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 2.教学场所需要有多媒体设备。 3.要有课程实践的场所(幼儿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