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

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
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

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

一、肝胆生化

(一)肝脏的代谢功能

1.糖代谢:糖原合成、分解,糖异生

2.蛋白质代谢:合成血浆蛋白质(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合成尿素

3.脂类代谢:合成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合成LDL、HDL、LCAT;分解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合成酮体

4.维生素代谢

储存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B、D、E、K及B12等。

直接参与Vit的代谢转化:无活性形式→活性形式。如胡萝卜素转变成维生素A,维生素D3在C25位上羟化,维生素PP合成NAD+和NADP+,维生素B1合成TPP等过程均在肝内进行。

5.激素灭活:肝是激素降解的主要部位。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

1.概念:机体对内生及外来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的过程,即为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

2.意义:使脂溶性极强的物质增加水溶性,有利于代谢产物、药物、毒物等从肾脏和胆道排出。

3.过程:两相反应。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

(三)胆汁酸代谢

胆汁酸由胆固醇转化生成,存在于胆汁中。

1.分类:

(1)初级胆汁酸:肝细胞内合成,主要成分有胆酸、鹅脱氧胆酸。

(2)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经肠内细菌分解作用而成,主要成分有脱氧胆酸、少量石胆酸及微量的熊脱氧胆酸。

2.胆汁酸功能:

在脂肪的吸收、转运、分泌和调节胆固醇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

3.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四)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1.胆红素代谢

血中运输:主要以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和运输。(不能被肾小球滤过)

肝内代谢:肝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排泄(1)摄取:肝细胞内有Y蛋白和Z蛋白两种色素受体蛋白。Y蛋白是肝细胞主要的胆红素转运蛋白,Z蛋白对长链脂肪酸具有很强的亲和力。Y、Z蛋白与进入胞质的胆红素结合,并将它运至内质网。

(2)转化:水溶性↑,毒性↓。

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下,胆红素被转化为单、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形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肾脏)。

(3)排泄: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道。

肠内变化:胆红素在肠道菌的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还原成尿胆原。在肠管下段接触空气后被氧化成尿胆素,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胆素原可被肠黏膜重吸收进入门静脉,其中大部分以原形再排入胆管,小部分经体循环随尿排出。

2.黄疸:

当各种原因导致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或结合胆红素升高时,可导致黄疸。根据机制分成三类:(1)溶血性黄疸:来源增多。血中游离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尿胆原升高,尿中胆红素阴性。

(2)阻塞性黄疸:排泄受阻。血中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尿胆原降低,尿胆红素阳性。

(3)肝细胞性黄疸:处理障碍。血中两种胆红素都升高,尿胆原正常或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例题

有关生物转化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在肝脏进行

B.主要在肾脏进行

C.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

D.第二相反应是结合反应

E.使脂溶性极强的物质增加水溶性有利于排出

正确答案:B

二、肝胆疾病的检查

(一)酶学检查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1.血清转氨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用于检测肝细胞损伤程度的主要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概况

①ALT:肝脏>肾脏>心脏>骨骼肌等。

肝细胞中ALT活性约比血清高2850倍,因此即使1%的肝细胞损伤,就足以使血液中ALT活性升高1倍。

②AST:心脏>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

肝细胞中60%的AST位于线粒体,40%位于胞质。

AST有两种同工酶:即c-AST、m-AST。

(2)参考值:

ALT<40U/L(37℃)(酶速率法)

AST<45U/L(37℃)(酶速率法)

AST/ALT:左右

(3)临床意义:ALT和AST均属于肝细胞内非特异性功能酶,生理情况下血清转氨酶活性很低。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虽不特异,但最敏感。

①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ALT升高,出现黄疸后ALT急剧升高,至黄疸极期,ALT迅速下降。

②部分无黄疸型肝炎患者早期ALT升高不明显,长期留于较高水平,持续数月或数年而转为慢性肝炎。

③轻型无黄疸型肝炎常常只有一过性ALT升高,很快恢复正常。

急性肝炎恢复期AST先于ALT恢复正常。

重症肝炎早期,ALT明显增高,随病情恶化,大量肝细胞坏死,致血中ALT下降,甚至在正常范围内,但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呈现“酶胆分离”现象,预后极差。

在急性肝炎时肝细胞轻度损害,血中ALT升高程度大于AST,AST/ALT比值降低;如损害严重,线粒体受到破坏,血清m-AST才升高,故m-AST升高是肝细胞坏死的指征。

2)慢性肝炎和脂肪肝:

慢性迁延型肝炎ALT、AST轻度上升,一般不超过参考值的3倍。当病变累及线粒体时AST升高程度可超过ALT。

慢性活动型肝炎,ALT多数升高至参考值3~5倍以上,且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如伴有肝坏死时ALT可升高到参考值10倍以上。

脂肪肝,ALT可持续轻度升高并伴有高脂血症。

3)肝硬化: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清ALT可轻度增高或正常,失代偿期ALT可持续升高。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ALT活性较高可与黄疸平行,AST升高不及ALT显着。

4)原发性肝癌:ALT可正常或轻中度升高,提示可能并发肝坏死,预后严重。

5)胆管疾病:胆管梗阻时,ALT中度升高,梗阻缓解后1~2周即可恢复正常。

6)其他疾病:ALT广泛存在于各组织中,机体器官有实质性损害时,ALT均可增高。若ALT单项增高,需要结合病情综合分析。

7)m-AST的意义:m-AST可协助判断肝实质损害的严重程度。当急性肝炎病变严重累及线粒体时,AST/ALT比值升高,此时应注意是否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可达。在Reye综合征、妊娠脂肪肝、心肌梗死、做导管肝动脉栓塞术后,m-AST也可升高。

2.碱性磷酸酶(ALP)及其同工酶:

血清中的ALP主要来源于肝脏、骨骼、少部分来自小肠和妊娠期胎盘组织,肾脏也有极少量。

等位基因型分为非组织特异型、胎盘型和肠型。非组织特异型ALP分布于肝脏、骨骼、肾脏等组织器官。琼脂糖凝胶电泳可将ALP分为6种同工酶(ALP1~ALP6):ALP1是细胞膜组分和ALP2的复合物;ALP2来自肝脏;ALP3来自骨骼;ALP4来自妊娠期胎盘;ALP5来自小肠;ALP6是IgG和ALP2的复合物。

参考值:成人40~150U/L(37℃)。(酶动力学法)

临床意义:

(1)ALP的生理性增高:与年龄、妊娠有关。

(2)肝胆管梗阻的疾患:血清ALP水平可增高。

(3)肝炎或肝硬化时:ALP可轻度增高。

(4)原发或继发肝癌:ALP明显升高。ALP持续轻度升高应考虑肝有无占位性病变。

(5)骨骼系统病变:血清ALP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6)其他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维生素D血症、肢端肥大症等,血中ALP均升高。

碱性磷酸酶同工酶的检测对肝外阻塞性黄疸及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原发与继发性肝癌具有鉴别意义。ALP1升高可见于肝外胆管梗阻,如转移性肝癌、肝脓肿、肝淤血等并可伴有ALP2的升高。而肝内胆管梗阻所致胆汁淤积,如原发性肝癌及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则以ALP2的增高为主,ALP1相对减少。

3.γ-谷氨酰转肽酶(GGT)测定:

GGT在体内分布较广。血清中的GGT主要来自肝脏,少量来自肾脏、胰腺。

参考值:男:11~50U/L;女:7~32U/L(酶动力法)

临床意义:

(1)病毒性肝炎:血清GGT轻度升高。

(2)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血中GGT明显增高,反映肝内占位性病变;还可观察乳腺癌、早期直肠癌、睾丸癌的患者是否有肝转移。

(3)梗阻性黄疸:GGT是胆汁淤积、胆管梗阻最敏感酶。GGT活性与阻塞的时间和程度相关。

(4)急、慢性酒精性肝炎。

(5)肝硬化:代偿期GGT多正常,失代偿期可升高。

(6)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患者血清GGT均可轻度增高。

(7)某些药物能使血中GGT活性升高,如:抗癫痫药(扑米酮)、镇静药(巴比妥)、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能诱导肝微粒体生物转化系统的药物均可致GGT升高。

4.假性胆碱酯酶测定(PCHE):

PCHE是一种糖蛋白,由肝脏合成,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此酶将胆碱酯水解为胆碱和有机酸,临床上即根据其水解产物多少测算出PCHE的活性。

参考值:成人:4250~12 250U/ml(37℃)

临床意义:

(1)肝脏疾病:在病情严重的肝炎患者中,其PCHE降低与肝病变程度成正比,与血清白蛋白平行。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如PCHE持续降低则提示预后不良;肝功能不全时PCHE明显降低。

(2)口服雌激素或避孕药时,血清PCHE可略降低。

(3)遗传性血清PCHE异常病、营养不良、有机磷中毒、血清PCHE均降低。

(4)肾脏疾病(排泄障碍)、肥胖、脂肪肝、甲亢和遗传性高PCHE血症者,血清PCHE水平均可升高

(二)胆红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1.胆红素的分类

(1)基于化学反应的分类:直接/间接胆红素。

(2)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类:

①α组分胆红素:即未结合胆红素。血中蛋白非结合型胆红素(MB)增加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

②β组分胆红素:即单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

③γ组分胆红素:即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

④δ组分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和白蛋白以共价键结合者,这一部分可与重氮试剂呈直接反应。

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单、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δ组分胆红素

2.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偶氮反应方法

(1)原理:血清胆红素可在加速剂(甲醇、咖啡因)作用下,与重氮试剂反应生成偶氮胆红素,出现颜色反应,颜色的深浅与胆红素的浓度成正比。

(2)参考值:成人~μmol/L

(3)临床意义:

①判断有无黄疸。

②根据血清胆红素分类,判断黄疸类型。

3.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

(1)原理:血清与重氮试剂混合后,在规定时间所测定的胆红素,相当于直接胆红素含量,总胆红素减去直接胆红素的值即为间接胆红素。该方法反应时间不同,结果相差很大。

(2)参考值:

直接胆红素:0~μmol/L(0~dL)

间接胆红素:~μmol/L(~dL)

(3)临床意义:

①当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时,可根据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来协助鉴别黄疸的类型。

肝细胞黄疸时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的比值常为20%~50%;梗阻性黄疸时比值常>50%。

②δ-胆红素的半寿期约21d,在正常人血清中测不出来,在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时,含量增高。在疾病的恢复期,总胆红素下降,δ-胆红素相对增高。

三种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4.胆汁酸测定的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是肝疾病的一个敏感指标。目前推荐检测血清总胆汁酸的方法是循环酶法。

(1)原理:

(2)参考值:<10μmol/L

(3)临床意义:

①急性肝炎:血清胆汁酸水平升高。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胆汁酸水平升高。

③胆汁淤积综合征:血中胆汁酸升高。胆酸/鹅脱氧胆酸比值可作为肝胆阻塞性疾病与肝实质细胞性疾病的鉴别指标。胆道阻塞时,CA/CDCA>1;肝实质细胞损伤时,CA/CDCA<1。

(三)肝纤维化标志物测定及临床意义

肝细胞和其间质细胞可分别分泌以下物质促进肝纤维化发生。

①肝细胞分泌Ⅰ、Ⅲ、Ⅳ、Ⅴ型胶原,蛋白多糖等;

②贮脂细胞分泌Ⅰ、Ⅲ、Ⅳ型胶原,蛋白多糖,层粘连蛋白;

③血窦内皮细胞分泌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④Kupffer细胞分泌胶原酶。

1.Ⅲ型前胶原肽与Ⅳ型胶原:

(1)概况:正常肝脏胶原含量相对较少,主要是Ⅰ和Ⅲ型,占总胶原的72%,Ⅳ型胶原大约9%。

肝细胞及间质细胞产生的Ⅲ前胶原经肽酶切下两端的非螺旋球形伸展部即为前胶原肽而游离入血,测定血中Ⅲ型前胶原肽能反映肝细胞胶原合成量。

肝脏受损后Ⅳ型胶原合成增多,慢性活动性肝炎多伴有进行性肝纤维化。

(2)临床意义:

Ⅳ型胶原:临床主要用于观察肝硬化的指标,其浓度基本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急性肝炎时,Ⅳ型胶原浓度无明显增加;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血清Ⅳ型胶原浓度依次增加。

Ⅲ型前胶原肽:晚期肝硬化患者相对早期肝硬化患者血中Ⅲ型前胶原N末端肽反而低,提示肝硬化晚期Ⅲ型胶原合成率降低。

2.层粘连蛋白(LN):

(1)概况:层粘连蛋白又称板层素,它存在于各组织的基底膜,是非胶原性糖蛋白。肝纤维化时层粘连蛋白与Ⅳ型胶原一起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

(2)临床意义:

①急性肝炎:LN浓度无明显变化。

②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血清LN浓度明显升高。故联合检测血清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对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3.透明质酸(HA):

(1)概况:HA由成纤维细胞和间质细胞合成,经淋巴系统入血,主要在肝内代谢,所以HA变化指标可反映肝脏病变及肝纤维化的程度。

(2)临床意义:

①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明显升高。

②结缔组织疾病:全身性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自发性骨髓纤维化等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升高。

③某些遗传性疾病:如Werner综合征等。

(四)肝性脑病时的生化变化及血氨测定

氨是有毒的,正常情况下氨主要在肝脏生成尿素排出体外。

1.肝性脑病的生化机制:

(1)氨中毒学说:肝功能不全时,血氨的来源增多或去路减少,引起血氨升高。高浓度的血氨通过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神经递质的影响从而出现脑功能障碍而导致昏迷。

(2)假神经递质学说:肝功能不全时,假性神经递质如苯乙醇胺、羟苯乙醇胺使神经突触部位的冲动传递发生障碍,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导致昏迷。

(3)氨基酸不平衡与肝性脑病:在严重肝功能损伤和有门腔静脉短路条件下,血中支链氨基酸浓度明显降低,芳香族氨基酸明显增高,当大量芳香族氨基酸进入脑细胞,使假性神经递质生成增多,并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合成,最终导致肝性昏迷。

(4)γ-氨基丁酸(GABA)学说:肝功能衰竭时,肝不能清除肠源性GABA,使血中GABA浓度增高,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

2.血氨测定:

(1)干化学直接显色测定法:在床旁取静脉血2ml,用Berthelot试剂(酚-次氯酸盐)显色,参照标准,计算氨的含量。如果严格掌握实验条件,本法分析结果能满足临床要求。

(2)谷氨酸脱氢酶速率法:血浆中的氨在足量的α-酮戊二酸和NADPH存在时,经谷氨酸脱氢酶作用生成谷氨酸,并消耗NADPH,NADPH的下降速率与血浆氨浓度成正比。血氨酶法测定重复性差,多不采用。

(3)血氨的“真值”问题:血浆中氨含量很低;血浆中的谷氨酰胺和多肽易水解释放出氨;红细胞内氨较血浆高倍,故血标本久置会使血浆氨含量急骤增高;分析过程受氨污染的机会也较多。

例题

临床上用于诊断肝脏疾病的酶,哪组检测最恰当:

,GGT,ALP,AMY

,AST,ALP,GGT

,LDH,GGT,CK

,AST,ALT,LDH

,AST,ACP,CK

正确答案:B

例题

关于溶血性黄疸的正确叙述是:

A.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胆红素试验阳性

B.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尿胆原增多

C.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尿胆原增多

D.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胆红素试验阳性

E.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胆红素试验阴性

正确答案:C

例题

下列不属于肝脏纤维化的诊断指标的是:

A.Ⅲ型前胶原肽

B.Ⅳ型胶原

C.透明质酸

D.层粘连蛋白(LN)

E.干扰素

正确答案:E

三、肝细胞损伤时的其他有关检查及临床意义

1.蛋白质代谢异常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TP)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TP的定量检测:双缩脲比色法;白蛋白定量检测:溴甲酚绿法,从TP中减白蛋白量,即为球蛋白含量。

参考值:

血清总蛋白:60~82g/L

白蛋白:35~52g/L,球蛋白:20~30g/L,A/G:~:1

临床意义:

①急性肝损伤早期,清蛋白可正常或轻度下降、球蛋白轻度升高、TP和A/G均可正常。亚急性重症肝炎早期多数TP为明显下降,而γ-球蛋白增加;晚期发生肝坏死,TP明显下降。

②慢性肝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常见清蛋白减少和球蛋白(主要是γ-球蛋白)增加,A/G比值下降。随病情加重而出现A/G比值倒置,此时提示肝功能严重损害。

③肝外疾病

(2)血清蛋白电泳:

电泳后由正极到负极依次为: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五个区带。

参考值:琼脂糖法:白蛋白48%~64%,α1-球蛋白%~%,α2-球蛋白%~14%,β-球蛋白%~15%,γ-球蛋白12%~15%

临床意义: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外疾患。

血清白蛋白减少与γ-球蛋白增加是肝病患者血清蛋白电泳的共同特征。

(3)血清前清蛋白测定(PA):PA可反映肝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因半寿期短,比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更为敏感。

参考值:280~350mg/L。

临床意义:PA是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早期肝炎患者的血清PA可降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患者、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血清PA均降低。

2.糖代谢异常的检查:肝功能严重损伤时,血中葡萄糖浓度可出现一时性升高。

3.脂代谢异常的检查

4.各种急、慢性肝病时综合考虑应选择的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肝脏疾病检查项目选择原则如下:

(1)怀疑急性肝炎:可选择ALT、AST、胆汁酸、前清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和肝炎病毒标志物。

(2)怀疑慢性肝炎:可选择ALT、AST、ALP、GGT、胆汁酸、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血清总蛋白、A/G比值及肝炎病毒标志物。

(3)怀疑原发性肝癌:除检查一般肝功能外,应加查AFP、ALP、GGT、LDH。

(4)怀疑肝纤维化或肝硬化:除查ALT、AST、ALP、GGT、A/G、MAO等外,应查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

有机化学实验测验试题

有机化学实验测验试题 1、重氮盐与芳胺类化合物发生偶联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为宜(B ) A、强酸, B、弱酸性和中性, C、弱碱性和中性, D、强碱, 2、重氮化在(D )条件下进行 A、强碱, B、弱酸性和中性, C、弱碱性和中性, D、强酸 3、制备重氮盐的温度范围( A ) A、0-5℃, B、6-9℃, C、10-15℃, D、16-20℃ 4、检验重氮化反应终点用什么方法(A ) A 、淀粉试纸变色, B、刚果红试纸变色, C、石蕊试纸变色,

D、酚酞试剂。5.下列关于对氨基苯磺酸的说法错误的是(D ) A、它是两性化合物 A、它的酸性强于碱性,可成内盐, B、加碱下仍可成盐,且增加溶解度 D、它不能进行重氮化反应 1、无水氯化钙是一种广泛的干燥剂,它可以用来干燥下列哪种试剂-------( D )。(A)乙醇(B)苯酚(C)丙酮(D)苯6.甲基橙偶氮类化合物,是用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以后,碱性条件下制得。在其制备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甲基橙在少量NaOH沸水中重结晶时,要操作缓慢;B.若反应物中仍含有未作用的N,N-二甲基苯胺乙酸盐,会产生不溶于水的N,N-二甲基苯胺而影响质量;C.在NaNO2/HCl进行重氮化时,用 KI-淀粉试纸检验,若显蓝色,不用补加NaNO2;D.湿的甲基橙在空气中受光,颜色会变深。1、久置的苯胺呈红棕色,用( )方法精制。答:C。A:过滤 B:活性炭脱色 C:蒸馏; D:水蒸气蒸馏12.蒸馏苯甲醇应当选用()答:D。 A、直形冷凝管 B、球形冷凝管 C、蛇形冷凝管 D、空气冷凝管13.蒸馏实验过程中,如果忘记加沸石,但溶液已经沸腾,应该()。A:立即向圆底烧瓶中加入沸石 B:先

2018年化学实验试题及答案

2018年化学实验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对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上印上警示性标志,下列化学品的名称与警示性标志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烧碱——爆炸品 B.浓硫酸——剧毒品 C.汽油——腐蚀品 D.酒精——易燃品 解析:烧碱是强碱,浓硫酸是强酸,都属于腐蚀品;汽油和酒精容易燃烧,属于易燃品。 答案: D 2.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解析:本题涉及药品取用、物质加热及气体吸收等基本操作。 答案: 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液应及时倒入下水道②实验室的废酸或废碱可用中和法来处理③如果酸流在实验桌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A.① B.② C.③ D.①② 解析: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液大多是有害物质,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很强,不能用来中和桌上的酸液,应用NaHCO3溶液。 答案: B 4.下列电话号码哪一个是医疗急救电话( ) A.119 B.110 C.120 D.122 解析: 119是火警电话,122是交通事故电话。 答案: C 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用药匙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 B.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 C.给盛有2/3体积液体的试管加热 D.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面向手心

解析:固体取用时,小颗粒或粉末用药匙,块状的用镊子;取用液体时,量少可用胶头滴管滴,量多时可倾倒;加热盛有液体的试管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1/3;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面向手心,以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 答案: C 6.下列实验操作中都正确的选项是( ) ①用剩后的药品为避免浪费应放回原瓶②蒸发氯化钠溶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③称取易潮解的药品时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④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时,手拿着试纸经水润洗后靠近气体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中用剩后的药品一般不放回原瓶,应放入指定的回收容器中;④中应把试纸放在玻璃棒上,靠近气体。②、③正确。 答案: A 7.进行过滤操作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 ) A.玻璃棒、滤纸、烧瓶、漏斗、铁架台 B.滤纸、烧杯、试管夹、漏斗、玻璃棒 C.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滤纸 D.烧杯、酒精灯、试管、铁架台、漏斗 解析:过滤操作所需的仪器主要包括: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 答案: C 8.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SO2-4,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 ) A.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入Ba(NO3)2溶液 B.加BaCl2溶液即可 C.先加盐酸酸化,再加BaCl2溶液 D.加Ba(NO3)2溶液即可 解析:注意不能用硝酸或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会将可能存在的SO2-3氧化成SO2-4,影响对SO2-4的检验。 答案: C 9.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可将下列各组混合物分离的是( )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测验题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测验题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单一知识点针对性训练] 常用仪器的使用 一、填空题 1.指出下列仪器的名称,并讲 明用途。 A: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B: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 C: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D: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 E: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F:名称________。用途_ _______。 G: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H: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 M: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N: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 2.如图1-4所示,按照仪器图形回答下列咨询题。 ①用于洗涤玻璃仪器的用具是____ ____。 ②用作热源的仪器是________。 ③可盛放反应物作反应仪器的是________。 ④用于盛放和贮存液体试剂的仪器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1.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 ) A.量筒B、烧杯C.试管D、蒸发皿 2.下述滴管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取液后的滴管,倒放在试管架上,以免液体流出 B、把滴管放在洁净的实验台上 C.滴瓶上的滴管用过以后未经蒸馏水冲洗便连续使用 D、吸取了石灰水的滴管没经蒸馏水冲洗再吸取纯碱溶液 3.下列仪器能加热,但需要垫上石棉网的是( ) A.烧杯B、量筒C.广口瓶D、试管 药品的取用 一、填空题 1.固体药品通常储存在________里,取用固体药品一样用__ ______,块状药品用________夹取。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_______ _里。在实验中应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讲明用量,一样按____ ____取用;液体通常取________mL,固体只需________ 即可。实

常用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男(~)×1012/L 血红蛋白:男120~160g/L 女(~)×1012/L 女110~150g/L 新生儿(~)×1012/L 新生儿170~200/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婴幼儿、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后;高原、剧烈运动;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心脏病及红细胞增多症等。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类型/百分数/绝对值 1.中性粒细胞(N):①杆状核(st):0~5 ~ ②分叶核(sg):50~70 2~7 2.嗜酸性粒细胞(E):~5 ~ 3.嗜碱性粒细胞(B):0~1 0~ 4.淋巴细胞(L): 20~40 ~4

5.单核细胞(M): 3~8 ~ 临床意义: ①白细胞计数增多与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中性粒细胞增多:新生儿、妊娠、分娩、高温、严寒、饱餐、剧烈运动等;急性感染(主要原因)、严重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可作为内出血诊断指标)、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生疾病及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病毒、原虫等)、血液疾病、理化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3.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中毒/溶血反应及白血病。 4.核右移:主要见于造血功能减退。 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恶性肿瘤、传染病。 ③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④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4~6天的婴儿至6~7岁儿童;病毒\杆菌感染、淋巴细胞性恶性组织病等。 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先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⑤单核细胞增多:感染、血液病等。

诊断学第一节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项目

第一节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 检测项目 为发现肝脏损伤及了解、评估肝脏各种功能状态而设计的众多实验室检测方法,广义上可统称为肝功能试验(1iver function test,LFTs)。肝癌标志物、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基因检测因不属基本肝功能范畴,在其他相关章节中讲述。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除γ球蛋白以外的大部分血浆蛋白,如清蛋白、糖蛋白、脂蛋白、多种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溶因子及各种转运蛋白等均在肝脏合成,当肝细胞受损严重时这些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尤其是清蛋白减少,导致低清蛋白血症。临床上可出现水肿,甚至出现腹水与胸水。γ球蛋白为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产生。当肝脏受损,尤其是慢性炎症时,刺激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γ球蛋白生成增加。当患严重肝病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临床上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倾向。体内氨基酸及核酸代谢产生的氨在肝脏内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从而维持血氨正常水平,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尿素合成减少,血氨升高,临床上表现为肝性脑病。由于肝脏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通过检测血浆蛋白含量及蛋白组分的相对含量(蛋白电泳)、凝血因子含量及血氨浓度,可了解肝细胞有无慢性损伤及其损害的严重程度。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90%以上的血清总蛋白(serum total protein,STP)和全部的血清清蛋白(albumin,A)是由肝脏合成,因此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含量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清蛋白是正常人体血清中的主要蛋白质组分,肝脏每天大约合成120 mg/kg,半衰期19~21天,分子量为66 000,属于非急性时相蛋白,在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转运及营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总蛋白含量减去清蛋白含量,即为球蛋白(globulin,G)含量。球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包括含量较多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多种糖蛋白、金属结合蛋白、多种脂蛋白及酶类。球蛋白与机体免疫功能与血浆黏度密切相关。根据清蛋白与球蛋白的量,可计算出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 【参考值】 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含量与性别无关,但和年龄相关,新生儿及婴幼儿稍低,60岁以后约降低2 g/L,血清清蛋白占总蛋白量至少达60%,球蛋白不超过40%。在分析血清蛋白检测结果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可影响测定结果:激烈运动后数小时内血清总蛋白可增高4~8g/L;卧位比直立位时总蛋白浓度约低3~5 g/L;溶血标本中每存在l g/L的血红蛋白可引起总蛋白测定值约增加3%;含脂类较多的乳糜标本影响检测准确性,需进行预处理,以消除测定干扰。

初三化学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练习题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练习题 1、在实验室操作练习中,王明同学观察记录了下列实验操作过程,其中错误的是() ①通过品尝是否有咸味确定某包白色固体是否为食盐; ②取用金属锌粒时,直接将锌粒倒入手中;③刷洗试管时,将试管中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后的剩余物倒入下水道;④在进行锌和盐酸的反应时,为使现象明显,应向盛有一粒锌粒的试管中多加盐酸。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化学危险品标志指的是 A.腐蚀品 B.自燃物品 C.爆炸品 D.有毒品 4、下列有关仪器用途说法不恰当的是() A.温度计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 B.烧杯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 C.试管用于装配简易气体发生器 D.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 5、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方法是() A.用水冲灭 B.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C.用嘴吹灭 D.用湿抹布盖灭 6、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7、下列实验操作符合操作规则的是( ) A.为了安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可以对着实验者 B.为了操作方便,对于没有毒和腐蚀性的药品,可以用手直接去拿 C.为了节约药品,剩余药品应倒回原试剂瓶,以免浪费 D.为了便于操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8、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1)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 ②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___________;

③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_______; ④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 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 (2)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下图放置,其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填序号) 9、如图,两个实验操作都是错误的,简要回答它们错在什么地方,指出可能造成的后果。 (1)图A中的错误是:_______,造成后果___________。 (2)图B中的错误是:_______,造成后果___________。 10、下列有关仪器连接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橡皮塞旋进容器口 B.玻璃导管口附近沾水后旋进乳胶管 C.分液漏斗下端玻璃管硬压进橡皮塞孔中 D.玻璃导管沾水后旋进橡皮塞孔中 11、下列基本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化学讲义第10章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

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 一、肝胆生化 (一)肝脏的代谢功能 1.糖代谢:糖原合成、分解,糖异生 2.蛋白质代谢:合成血浆蛋白质(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合成尿素 3.脂类代谢:合成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合成LDL、HDL、LCAT;分解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合成酮体 4.维生素代谢 储存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B、D、E、K及B12等。 直接参与Vit的代谢转化:无活性形式→活性形式。如胡萝卜素转变成维生素A,维生素D3在C25位上羟化,维生素PP合成NAD+和NADP+,维生素B1合成TPP等过程均在肝内进行。 5.激素灭活:肝是激素降解的主要部位。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 1.概念:机体对内生及外来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的过程,即为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 2.意义:使脂溶性极强的物质增加水溶性,有利于代谢产物、药物、毒物等从肾脏和胆道排出。 3.过程:两相反应。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 (三)胆汁酸代谢 胆汁酸由胆固醇转化生成,存在于胆汁中。 1.分类: (1)初级胆汁酸:肝细胞内合成,主要成分有胆酸、鹅脱氧胆酸。 (2)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经肠内细菌分解作用而成,主要成分有脱氧胆酸、少量石胆酸及微量的熊脱氧胆酸。 2.胆汁酸功能: 在脂肪的吸收、转运、分泌和调节胆固醇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 3.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四)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1.胆红素代谢 血中运输:主要以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和运输。(不能被肾小球滤过) 肝内代谢:肝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排泄(1)摄取:肝细胞内有Y蛋白和Z蛋白两种色素受体蛋白。Y蛋白是肝细胞主要的胆红素转运蛋白,Z蛋白对长链脂肪酸具有很强的亲和力。Y、Z蛋白与进入胞质的胆红素结合,并将它运至内质网。 (2)转化:水溶性↑,毒性↓。 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下,胆红素被转化为单、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形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肾脏)。 (3)排泄: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道。 肠内变化:胆红素在肠道菌的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还原成尿胆原。在肠管下段接

初中化学实验测试题

初中化学实验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某K2CO3样品,一定含Na2CO3、KNO3和Ba(NO3)2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将13.8g样品加入足量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9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判断是 A.肯定有KNO3B.肯定有KNO3,还可能有Na2CO3 C.一定没有Ba(NO3)2,可能有KNO3 D.肯定没有Na2CO3和Ba(NO3)2 2.如右图所示,X溶液与AgNO3、Na2CO3、Na2SO4三种溶溶液发生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则X可能是下列哪种物质的溶液 A.HNO3或KNO3 B.HCl或H2SO4 C.BaCl2或CaCl2 D.NaOH 或Ca(OH)2 3.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采用方法正确的是 5.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料选择不正确的是() A.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B.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用稀盐酸和铜粉反应制取氢气 D.用双氧水催化分解制取氧气 6.欲鉴别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甲烷4种气体,现有一盒火柴,还需要用到下列实

验用品中的 A.装有蒸馏水的烧杯 B .装有无色酚酞的烧杯 C.冷而干燥的烧杯 D.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7.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右边盘上放被称量物品,左边盘上砝码为10g ,游码在标尺上0.3g处,天平平衡,则称量物的实际质量是() A.10.3g B.10.7g C.9.7g D.9.3g 8.以下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9.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100g,操作错误的图示是 10.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粉末状固体药品 B.倾倒液体 C.过滤 D.加热液体 11.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给液体加热 B.滴加液体 C.熄灭酒精灯 D.检查装置气密性 12.如图是老师放置在实验桌上的三瓶无色气体,它们可能是H2、O2、CO2.下列关于这三种气体的鉴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①中,若复燃,则存放的是O2 B.用点燃的木条伸入②中,若火焰熄灭,则存放的是CO2 C.向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若变为红色,则存放的是CO2 D.根据瓶③倒置,可判断瓶③存放的是H2 13.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5% NaCl 溶液装瓶贴签 D 量取蒸馏水 B 取用氯化钠固体 A 氯化钠溶解 C

常用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3.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慢性肺心病患者。 4.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均称为贫血,其中血红蛋白的降低值对贫血程度判断更重要。 5.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 6.红细胞破坏过多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7.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成人为(4.0—10.0)×1012/L。 8.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性粒细胞(包括杆状核、分叶核)占50%—75%。 9.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于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菌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中毒、组织严重损伤或坏死、恶性肿瘤等疾病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10.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病毒感染和部分格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流感);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电离辐射、使用某些化学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11.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不分叶核粒细胞增多(>5%)即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患者。 12.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增多(>3%)即为核右移;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慢性感染、尿毒症等患者。 1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等。 14.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感染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15.血小板计数(PC或PLT)正常值:(100—300)×109/L。 16.女性月经期的第1日可引起血小板生理性减少。 17.血小板病理性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患者。 18.网织红细胞的增减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盛衰;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 19.测定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时,标本中应加入的抗凝剂为3.8%的枸橼酸钠0.4ml。 20.血沉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急慢性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患者。 [尿液、粪便检查] 21.做尿常规检查尿标本可随时留取新鲜尿液100ml左右,但以晨尿最好。 22.正常成人每天尿量为1000—2000ml;超过2500ml为多尿;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 为无尿。 23.每升尿内含有血量超过1ml即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尿液离心沉淀后每高倍视野平均见到3个以上红细胞称为镜下血尿。 24.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等。 25.新鲜尿液若呈白色或黄色混浊为脓尿或菌尿;尿液离心沉淀后每高倍视野平均见到5个以上白细胞为镜下脓尿。 26.脓尿或菌尿、镜下脓尿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27.尿液呈深黄色且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为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患者。 28.尿液呈酱油色多见于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溶血的患者。 29.尿液呈乳白色为乳糜尿;乳糜尿见于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阻塞的患者。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一、填空题 1、健康体格检查时可选择()(),从而发现病毒性肝炎。 2、怀疑原发性肝癌时,除查一般肝功能外,应加查()()及其同工 酶,()及其同工酶。 3、、怀疑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时,ALT、AST、STB、A/G、蛋白电泳、ICG为筛选检查, 此外应查()()及()。 4、、肝细胞受损时,LCAT合成减少,胆固醇的酯化障碍,血中胆固醇酯()。 5、M蛋白血症,主要见于(),()。 二、是非题 1、90%以上的蛋白质及全部清蛋白由肝脏合成。( ) 2、清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反比。( ) 3、A/G倒置可以是清蛋白降低亦可以因球蛋白增高引起,可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 ) 4、凝血酶原是时间测定可以判断肝病预后。( ) 5、血氨增高可见于严重肝病、上消化道出血、尿毒症及肝外门脉系统分流等。( ) 6、梗阻性黄疸时CB轻度增加,VCB明显增加,尿胆红素阴性。( ) 三、名词解释 1、A/G倒置 2、血清结合胆红素 3、同工酶 4、“胆酶分离”现象 四、选择题 A型题 1—10 1、下列哪项是反映肝损害的最敏感的检查指标?( ) A、AFP(甲胎蛋白) B、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C、AST(天门冬氨基转移 酶) D、r-GT(r-谷氨酰转移) E、ALP(碱性磷酸酶) 2、当临床上怀疑急性肝炎时,应尽快做下列哪项检查?( ) A、血清胆红素 B、ALT C、ALP D、血清胆红素 E、血清胆固醇 3、血清铁降低见于: ( ) A、急性肝炎 B、慢性肝炎复发时 C、肝细胞性黄疸 D、肝硬变黄疸 E、阻塞性黄疸 4、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同I酶(ASTm)升高对下列那种疾病的诊断最有意义?( ) A肝硬变 B、慢性肝炎 C、重症肝炎、肝坏死 D、肝癌 E、阻塞性黄疸 5、下列哪项对诊断肝钎维化最有意义?( ) A、MAO(单胺氧化酶) B、GGT C、ALT D、AFP E、ALP 6、尿胆原减少或缺如见于:( ) A、慢性肝炎 B、溶血性贫血 C、顽固性便秘 D、碱性尿时 E、胆道梗阻 7、关于尿胆红素测定,下列叙述那项正确?( ) A、正常可出现阳性反应 B、肝细胞黄疸时,尿胆红素中度增加 C、阻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阴性 D、溶血性黄疸时,尿胆红素明显增加 E、严重肾损伤时,尿胆红素明显增加 8、下列那种疾病胆固醇降低: ( ) A、阻塞性黄疸 B、肝硬变 C、肾病综合征 D、冠心病 E、脑动脉硬化 9、下列那种器官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脏器?( ) A、肝脏 B、脾脏 C、肾脏 D、肌肉 E、脑 10、保证血氨正常的关键是:( ) A、氨转变成氨基酸分子上的氨基

走进化学实验室练习题(含答案).(优选.)

[标签:标题] 篇一:初三化学人教版走进化学实验室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人教版走进化学实验室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各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2、取用药品遵守“三不”原则:不能,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固体用_______夹,粉末状或细晶体用______取,必要时可用________取。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液体药品的取用:瓶塞________放,试剂瓶的标签______,瓶口_____试管口,倒完后盖紧瓶塞,将剂瓶放回原处。 5、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不要接触反应容器内壁或放在实验台上,以免。 6、加热固体物质时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先进行,再把酒精灯固定在的部位用外焰加热。 7、药品没有具体说明取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______毫升,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酒精灯的灯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最高,因此,用_______部分进行加热。 9、液体物质: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加热时使试管倾斜要,切不可对着_________。 10、定量取用液体操作:量筒____,视线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试题答案】 1、A 2、用手接触药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镊子药匙纸槽一横二送三竖 4、倒向手心紧挨 5、胶头滴管滴管沾污容器 6、试管口产生的水倒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破裂预热有药品 7、1~2mL盖满试管底部 8、外焰内焰焰芯外焰外焰 9、1/3 45°预热自己或他人 10、放平凹液面最低处 篇二:1.3走进化学实验室练习题 走进化学实验室 1.下列仪器中,不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A.烧杯B.试管C.蒸发皿D.燃烧匙 2.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B.将实验时多取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中 C.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滴加液体药品 D.给试管内液体加热,要先进行预热

临床化学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讲义

第十章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考纲要求》 1.肝胆生化 (1)肝脏的代谢熟练掌握 (2)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熟练掌握 (3)胆汁酸代谢紊乱与疾病熟练掌握 (4)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熟练掌握 2.肝胆疾病的检查 (1)酶学检查(ALT、AST、ALP、GGT、ChE)方法学评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熟练掌握 (2)胆红素代谢产物(血浆总胆红素、结合与未结合胆红素,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和胆汁酸测定的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熟练掌握 (3)肝纤维化标志物(Ⅲ、Ⅳ型胶原等)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熟悉 (4)肝昏迷时的生化变化及血氨测定掌握 3.肝细胞损伤时的其他有关检查及临床意义 (1)蛋白质代谢异常的检查了解 (2)糖代谢异常的检查了解 (3)脂代谢异常的检查了解 (4)各种急、慢性肝病时综合考虑应选择的试验及其临床意义熟练掌握 肝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对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功能有: 1.代谢功能:参与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的合成、分解和储存;核酸代谢;激素的生物转化;胆红素和胆酸的代谢。 2.排泄功能:如胆红素、胆酸、药物、某些阴离子染料等的运输和排泄。 3.生物转化功能:参与对药物、毒物等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 4.凝血和纤溶因子、纤溶抑制因子的生成及对活性凝血因子的清除等。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各种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当肝脏受到各种致病因素侵袭时,其功能状态和组织结构必然受到影响。 肝的病理状态大致可分为肝细胞损伤、间质反应、胆汁淤积、局限性肝损害及肝血管系统损害五种。以上病理改变往往合并存在,但有所侧重,从而出现各种肝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导致有关的试验结果异常。 一、肝胆生化 (一)肝脏的代谢功能 1.糖代谢: 肝脏是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肝脏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及糖异生作用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2.蛋白质代谢: (1)合成与分泌90%以上的血浆蛋白质,其中合成量最多的是白蛋白。 (2)肝脏合成的许多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在血液凝固功能上起重要作用。 (3)转化和分解氨基酸 (4)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 3.脂类代谢: 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代谢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1)肝分解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的能力很强,参与脂肪酸的β氧化,并且进行酮体合成。(肝脏不利用

有机化学实验考试试题(含答案)

有机化学实验考试试题(含答案) 一、填空(1’×50) 1. 蒸馏时,如果馏出液易受潮分解,可以在接受器上连接一个干燥管,以防止空气中的水分的侵入。 2.减压过滤的优点有:(1) 过滤和洗涤速度快;(2) 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比较完全;;(3)滤出的固体容易干燥。。 3. 液体有机物干燥前,应将被干燥液体中的水份尽可能分离净,不应见到有水层。 4.减压蒸馏装置通常由克氏蒸馏烧瓶;冷凝管;两尾或多尾真空接引管;接受器;水银压力计;温度计;毛细管(副弹簧夹);干燥塔;缓冲瓶;减压泵。等组成。 5. 减压蒸馏时,往往使用一毛细管插入蒸馏烧瓶底部,它能冒出气泡,成为液体的沸腾中心,同时又起到搅拌作用,防止液体暴沸。 6.减压蒸馏操作中使用磨口仪器,应该将磨口部位仔细涂油;操作时必须先调好压力后才能进行加热蒸馏,不允许边调整压力边加热;在蒸馏结束以后应该先停止加热,再使系统与大气相同,然后才能停泵。 7.在减压蒸馏装置中,氢氧化钠塔用来吸收酸性气体和水,活性炭塔和块状石蜡用来吸收有机气体,氯化钙塔用来吸收水。 8.减压蒸馏操作前,需估计在一定压力下蒸馏物的沸点,或在一定温度下蒸馏所需要的真空度。 9.减压蒸馏前,应该将混合物中的低沸点的物质在常压下首先蒸馏除去,防止大量有机蒸汽进入吸收塔,甚至进入泵油,降低油泵的效率。 10.蒸馏烧瓶的选择以液体体积占烧瓶容积的1/3-2/3 为标准,当被蒸馏物的沸点低于80℃时,用水浴加热,沸点在80-200℃时用油浴加热,不能用电热套直接加热。 11.安装减压蒸馏装置仪器顺序一般都是从下到上,从左到右。要准确端正,横看成面,竖看成线。 12.写四种破乳化的方法长时间静置、水平旋转摇动分液漏斗、用滤纸过滤、加乙醚、补加水或溶剂,再水平摇动、加乙醇、离心分离、超声波、加无机盐及减压(任意四个就可以了) 二、单选(1’×10) 1. 当混合物中含有大量的固体或焦油状物质,通常的蒸馏、过滤、萃取等方法都不适用时,可以采用(C)将难溶于水的液体有机物进行分离。 A.回流 B.分馏 C.水蒸气蒸馏 D.减压蒸馏 2.在使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时,下列操作中正确的做法是(C)。 A分离液体时,分液漏斗上的小孔未于大气相通就打开旋塞。 B分离液体时,将漏斗拿在手中进行分离。 C上层液体经漏斗的上口放出。 D没有将两层间存在的絮状物放出。 3. 使用和保养分液漏斗做法错误的是(D)。 A分液漏斗的磨口是非标准磨口,部件不能互换使用。 B使用前,旋塞应涂少量凡士林或油脂,并检查各磨口是否严密。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血液检查 红细胞成年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成年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N 50~70% E 0.5~5% B0~1% L20~40% M3~8% 血小板(100~300 )×109/L 红细胞比容男0.4~0.5 女0.37~0.48 红细胞平均指数MCV82~92fl MCH27~31pg MCHC320~360g/L 出血时间Duke法 1~3min 凝血时间试管法 4~12min 凝血酶原时间11~13s 网织红细胞0.5%~1.5% 平均1%新生儿2%~6% 红细胞沉降率男0~15mm/h 末女0~20mm/h末 尿液检查 颜色淡黄色 尿量1000~2000ml/24h 平均1500ml/h 比重最大变动范围 1.003~1.030以上 一般变动范围 1.015~1.025 晨尿 1.020左右 尿沉渣检查 红细胞 0~偶见/HP 上皮细胞 0~少量/HP 白细胞<5/HP 透明管型 0~偶见/LP 12小时沉渣计数(Addis计数) 白细胞<1000000 /12h 红细胞<500000/12h 管型<5000/12h 1小时尿细胞计数 白细胞男<7×104/h女<14×104/h

红细胞男<3×104/h女<4×104/h 中段尿培养菌落形成单位(CFU) 杆菌:>105CFU肯定为感染 球菌:>103CFU肯定为感染 尿葡萄糖定性(—)定量斑氏法 0.1~0.9g/d 尿蛋白定性(—)定量<150mg/24h 尿蛋原 稀释试验<1∶20 定量 0~5.9mol/L(0~3.5mg/d) 尿酮体试验定性(—) 尿胆红素试验定性(—) 尿妊娠试验定性乳胶法(—) 粪便检查 颜色:黄褐色量100~300g/日细胞(上皮细胞或白细胞)0~偶见/HP,食物残渣、大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纤维等。隐血试验阴性。 血清蛋白测定 总蛋白60~80g /L 白蛋白40~55g/L 球蛋白20~30g/L A/G比值 1.5:1~2.5:1 甲胎蛋白(α-FP,AFP)0~25μg/L (0~25ng/ml)血清C反应蛋白(CRP) 单向免疫扩散法〈8mg/L 尿素氮成人3.2~7.1 mmol/L 儿童1.8~6.5 mmol/L 尿酸119~238μmol/L 肌酐全血88.4~176μmol/L 血清男性53~106μmol/L 女性44~97μmol/L 血糖(空腹) 全血(Folin-吴法)4.4~6.7(80~120 血清(邻甲苯胺法)3.9~6.4 mmol/L(70~110 mg/dl) 血钾(K+)4.1~5.6 mmol/L(4.1~5.6 mEq/L) 血钠(Na+)135~144 mmol/L(135~144 mEq/L) 血钙(Ca2+) 2.2~2.7 mmol/L

2018年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宿州市2018年初中毕业升学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理化实验号中考报名号姓名学校 试题一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40克 实验内容:通过计算、称量、溶解等步骤配制40克5%的氯化钠溶液。目的要求:1、依据要求计算所需氯化钠的质量、水的体积。 2、正确使用天平称量氯化钠的质量。 3、正确使用量筒、胶头滴管量取一定体积液体。 4、溶解氯化钠。 5、洗涤仪器、整理复位。 6、填写实验记录。 仪器药品:试管架、托盘天平(带砝码)、方纸片、药匙、量筒(50 mL)、胶头滴管(放盛水的烧杯中)、玻璃棒(放烧杯中)、200mL 烧杯两个(分别贴标签配溶液和回收氯化钠)、500 mL烧 杯一个(贴标签回收氯化钠溶液)、蒸馏水(放细口瓶中)、 氯化钠粉末(放试剂瓶中)、擦纸 实验记录: 1、计算所需氯化钠的质量。 40g ⅹ5%=2g 2、计算所需水的质量、体积。 40g – 2g = 38g 38g ÷1g/cm3 = 38 cm3 = 38 mL

宿州市2018年初中毕业升学化学实验操作试题评分细则 试题一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40克 实验内容:通过计算、称量、溶解等步骤,配制40克5%的氯化钠溶液。 仪器药品:试管架、托盘天平(带砝码)、方纸片、药匙、量筒(50 mL)、胶头滴管(放盛水的烧杯中)、玻璃棒(放烧杯中)、200mL烧杯2个(分别贴标签配溶液和回 收氯化钠)、500 mL烧杯1个(贴标签回收氯化钠溶液)、蒸馏水(放细口瓶中)、

理科实验号中考报名号姓名学校 试题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内容:1、测定碳酸钠溶液的PH值。 2、通过饱和碳酸钠溶液和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碳酸 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验证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目的要求:1、正确取用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 2、正确测定液体的PH值。 3、正确使用胶头滴管。 4、洗涤仪器,整理复位。 5、填写实验记录。 仪器药品:试管架、小试管(15mm×150mm)3支、试管刷、纸条、擦纸、药匙、滴管(放在烧杯中)、PH试纸及比色卡、玻 璃棒1根(放入烧杯中)、玻璃片(7cm×7cm)、饱和碳 酸钠溶液、碳酸钠粉末、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稀盐酸(1: 3)。 实验记录: 1、测得碳酸钠溶液的PH值是。 2、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九年级化学试题:走进化学实验室测验题

九年级化学试题:走进化学实验室测验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 走进化学实验室测验题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单一知识点针对性训练] 常用仪器的使用 一、填空题 1.指出下列仪器的名称,并说明用途。 A :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 B :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 C :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 D :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 E :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 F :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 G :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 H :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 M :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N :名称________。用途________。 2.如图1-4所示,根据仪器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于洗涤玻璃仪器的用具是________。 ②用作热源的仪器是________。 ③可盛放反应物作反应仪器的是________。 ④用于盛放和贮存液体试剂的仪器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1.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 ) A .量筒 B 、烧杯 C .试管 D 、蒸发皿 2.下述滴管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取液后的滴管,倒放在试管架上,以免液体流出 B 、把滴管放在洁净的实验台上 C .滴瓶上的滴管用过以后未经蒸馏水冲洗便继续使用 D 、吸取了石灰水的滴管没经蒸馏水冲洗再吸取纯碱溶液 3.下列仪器能加热,但需要垫上石棉网的是( ) A .烧杯 B 、量筒 C .广口瓶 D 、试管 药品的取用 一、填空题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________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________,块状药品用________夹取。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________里。在实验中应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________取用;液体通常取________mL ,固体只需________即可。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________,也不能随意________,更不能拿出________,要放入________。 2.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应先使试管________,把盛药品的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小心地送入________,然后使试管________,让药品________。 3.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先拿出瓶塞___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上,倾倒时试剂瓶标签应________向着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________量出液体的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________________,视线要与________________,才能正确读出液体的体积数。如果采用仰视读数的方法,则读数比实际值(填“偏小”“偏大”或“相等”)________,如果采用俯视的方法,则读数比实际值________。 5、量筒的“零点”在________方。(填“上”或“下”) 6.如图1-5 10mL 量筒内液体体积是________mL 。 7.取用少量的液体时可用________,使用时应保持橡胶胶帽________,不要平放或倒放。 8.下列试剂中,应该用药匙取用的是______________,应该用镊子取用的是______________,应该用滴管取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①氧化铜粉末 ②石灰石块 ③锌粒 ④试剂瓶中的盐酸 9.图1-6两个实验操作都是错误的,简要回答它们错在什么地方,指出可能造成的后果。 (1)图①中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造成后果_____________。 (2)图②中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造成后果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既能用来给液体加热,又能用来给固体加热的仪器是( ) A 、烧杯 B 、试管 C 、量筒 D 、集气瓶 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将块状固体放入直立的试管内 B 、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 C 、用药匙取固体药品后,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D 、用胶头滴管吸取并滴加试剂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 试题及答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第一单元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下作业 1、(2008年山东烟台)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在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移走蒸发皿 (C)倾倒液体 (D)稀释浓硫酸 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下列实验操作安全的是() A.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B.点燃一氧化碳前先检验其纯度 C.将水直接倒人浓硫酸中稀释浓硫酸 D.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管口对着人 3、(2007·南昌)对容器口进行磨砂处理可提高容器的密封性。下列仪器中对容器口没有进行磨砂处理的是() 4、(2006年·金华)下列关于实验方法的归纳,错误的是 () A.实验时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纯度 B.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均应垫上石棉网 D.取用液体药品可用滴管吸收,也可直接倾倒 5、(2008年江苏南京)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8.取少量液体 C.加热液体 D.称取氯化钠 6、(2007·河北)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天平的右盘加上最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微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偏斜,为了使天平平衡,应该() A.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 B.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里旋进一些 C.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一些 D.把天平右端的底部垫高一些 7、以下是某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或实验操作,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吴明用10 mL 的量筒量取6.5 mL的食盐水 B.王倩用pH试纸测得某Na 2CO 3 溶液的pH为10 C.朱林用200 mL的烧杯量取了125 mL 的NaOH溶液 D.张哲用托盘天平称取了16.5 g硫酸铜晶体 8、(2008年黑龙江哈尔滨)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9、(2008年江苏南通)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______________mL的量筒。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___________,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3)实验室用烧瓶制取蒸馏水时,烧瓶的底部应垫放______________。 (4)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段____________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课下作业答案: 1、C 解析:C项操作准确无误。 2、B 解析:基本操作往往和物质的性质综合起来出题,所以对一些常见基本操作要非常熟悉,提高辨析的效率。“三不”原则中,对任何药品都不可用鼻子直接去闻药品的气味,要采取“扇闻”的办法,故A错;对任何可燃性气体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