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册笔记

初一地理上册笔记
初一地理上册笔记

七年级地理(上)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1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地图。

1、什么是地图: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用符号画在平面上,并注上必要的文字的图画。

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地图的种类:按性质划分: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4、地图的方向:西南、东南、西北、东北、北、南、西、东。

(1)方向有八个

(2)没指向标,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

(3)有指向标,先找到北方,在进行判断。

5、比例尺

(1)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3)比例尺的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4)判断比例尺: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月粗略。(简单的记为:大小详,小大略。)

6、图例和注记。

(1)什么是图例:地图中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

(2)什么是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标明山高、海深的数字等,叫做注记。

(3)常见的图例:①洲界②中国首都③外国首都④主要城市⑤铁路⑥公路⑦长城⑧运河⑨山峰⑩沙漠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1 认识地球

一、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盖天说”――天圆地方。

(2)“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如壳之裹黄”张衡。

(3)大地球形说――麦哲伦环球旅行(航线)。

2、地球形状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三大基本数据。

(1)平均半径:6371千米

(2)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4)极半径:6357千米

(5)赤道半径:6378千米

二、地球仪。

1、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就是地球仪。

2、地轴:用手指拨动地球仪,使它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叫地轴。

3、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北极表示地球最北端,南极表示地球最南端。

4、赤道: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圆圈叫赤道,赤道将地球分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表示为0°。

5、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仪表面,赤道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他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纬度。

6、高、中、低纬地区:(1)低纬度:0°~30°;(2)中纬度:30°~60°;(3)高纬度:60°~90°。

7、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为了区别各条经线,也分别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度。

8、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也叫0°经线是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也是经度的起点线。

9、东西半球的界线:20°W,160°E。

10、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1)形状不同:除极点外所有纬线圈都是圆;经线都是半圆

(2)长度不同:纬线圈从赤道南北两极逐渐缩小;经度的长度不同。

(3)方向不同: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三、经纬网。

1、什么是经纬网:有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过构成的网络叫经纬网。

2、经纬网的作用:

(1)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2)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

3、经纬网的识别:

(1)东西半球的识别:

①东半球范围:20°W~0°,0°~160°E,经度从西到东逐渐增大。

②西半球范围:160°E~180°W,180°E~20°W,经度从西到东逐渐缩

小。

(2)南北半球的判断:补全法,找出赤道,然后判断,自上而下,经度变小是北半球,经度增大是南半球。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世界的海陆分布。

1、海陆所占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陆地占29%,海洋占71%。

二、七大洲。

1、记忆口诀:亚、非、美、南、欧、大。

2、名称:①亚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南美洲⑤南极洲⑥欧洲⑦大洋洲

3、六大陆:①亚欧板块②非洲版块③北美板块④南美板块⑤南极洲大陆⑥澳大利亚大陆

三、四大洋。

1、记忆口诀:太、大、印、北。

2、名称:①大西洋②太平洋③印度洋④北冰洋

四、各大洲间的分界线。

1、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黑海、里海、大高加索。

2、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3、欧洲、非洲: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4、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5、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3 世界的地形

一、海拔。

1、海拔也叫绝对高度,是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2、相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二.陆地地形。

1、五种形态: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三、海底地形

1、从陆地向海洋不断延伸,海底的地形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地称海岭(巧记为:架、坡、沟、盆、脊)

四、地形图的识认。

1、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

(1)概念: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2)判断:①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②等高线的弯曲部分,数值向低处凸起,表示山脊,水向两侧流,弯曲向高处凸起,表示山谷,水向中部集中。③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为陡崖。(巧记为:“低凸山脊高凸谷,顶间鞍部叠陡崖”)

3、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海洋:蓝色平原:绿色高原:黄色积雪冰川:白色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 海陆变迁

一、大陆漂移假说。

1、提出人: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内容: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后来,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外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二、板块构造学说。

1、记忆口诀:亚非美、南太印。

2、六大板块:(1)亚欧板块(2)非洲板块(3)美洲板块(4)南极洲板块(5)太平洋板块(6)印度洋板块

三、火山和地震带。

1、两大地震带:(1)环太平洋山脉地震带;(2)横贯亚欧南部,非洲北部山脉地震带。

2、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

3、日本多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1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以最快的速度持续增加。

二、人口计算公式。

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南部。欧洲西部。美洲的东部。

2、地形:平原、盆地。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纬度:中、低。

3、人口密度:每千米2的人口数。单位:人/千米2。

四、世界的人口问题。

1、什么是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2、人口问题的表现:过多: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住房总面积、人均住房面积均为建筑面积数);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过少:容易形成老龄社会,造成社会劳动力不足;社会保障负担加重;同样增加年轻一代的压力;在国家防卫上也存在不利因素,造成兵力不足。

3、途径: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

4、措施:计划生育。

§2 世界的人种

一、世界的人种。

1、黄色人种:亚洲、美洲、北冰洋。

2、白色人种:亚欧、美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3、黑色人种:非洲。

二、人种与地理环境:肤色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浅。

§3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一、世界的语言。

1、六种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国、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英语:流传最广。

3、汉语:人数最多。

4、法语: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

5、俄语:俄罗斯。

6、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

7、阿拉伯语:阿拉伯、西亚、北非。

○二、世界的宗教。

名称建筑特征标志经典分布地区

基督教尖顶十字架《圣经》欧洲、北美洲、

南美洲、大洋洲伊斯兰教圆顶星月《古兰经》亚洲西部、

非洲北部、中部佛教方顶卐《金刚经》东亚、东南亚、南亚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1、什么是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2、聚落的形态①乡村②城镇或③村庄④集镇

二、世界文化遗传

1、中国:长城、秦兵马佣、故宫。

2、外国:威尼斯水城、金字塔、雅典卫城。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2 天气和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

1、什么是天气?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如晴、阴、下雨、风和日丽、暴风骤雨、阴转多云。

2、突出特点:多变。

二、气候。

1、什么是气候?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如:四季如春。

2、特点:相对稳定。

三、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天气预报。

1、什么是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

§2 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1、什么是气温?

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2、表示方法:“℃”。

二、1、什么是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叫等温线。

2、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2)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三、降水。

1、降水的主要形式:雨、雪、冰雹。(霜、雾不算降水。)

2、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2)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3、降水的三种类型:(1)对流雨(垂直);(2)地形雨(爬坡);(3)锋面雨(水平)。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

1、雨季:(1)印度的乞拉朋齐;(2)夏威夷群岛的卡维金尼山。

2、世界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3)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五、气候类型图的制作和识别。

1、气温年变化曲线(要用平滑的曲线联结成线)。

2、逐月降水量图(柱状图)。

§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现象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运动。

3、海陆的分布。

4、地形地势。

5、人类的活动。

二、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1、地球的形状影响太阳辐射的大小。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角度在0°~90°之间)

3、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4、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5、地球的运动有两种方式:自转、公转。

6、地球的自转:

(1)什么是地球的自传: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不停的转动。

(2)自转的周期:24小时(一天)。

(3)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4)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出现一天中天气的变化。

三、地球的公转。

1、(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转。公转的轨道面和地轴形成66.5°的夹角。(黄赤道夹角23.5°)。

(2)公转的周期:一年。

(3)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4)公转引起四季的更替

2、春风、夏至、秋分,冬至。春风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风9月23日;冬至2月22日。

3、五代划分。

(1)热带23.5°S~23.5°N

(2)北温带23.5°N~66.5°N

(3)南温带23.5°S~66.5°S

(4)北寒带66.5°N~90°N

(5)南寒带66.5°S~90°S

四、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海洋和陆地物理性质不同。陆地吸热快,散热快。海洋吸热慢,散热慢。

2、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温度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3、洋流的影响:寒流经过区气温低,降水少。暖流经过区气温高,降水多。

五、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1、地形的影响:山地高原气温低、降水少;平原、盆地气温高、降水多。

2、地势的影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每下降0.6℃。

六、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2、积极作用: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使气温变化趋于缓和。

3、消极作用:排除CO2滥伐树木,致使全球气温升高。

4、热岛效应: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往往中心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较去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

§4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一、热带: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草原气候③热带雨林气候④热带沙漠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

(1)分布地区:南北纬10°之间,从南美洲、亚马逊平原最为典型。

(2)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3)代表城市:新加坡(亚洲)

2、热带草原。

(1)分布地区:南北为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最广大。

(2)气候特点: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旱、雨两季。

(3)代表城市:巴马科(非洲马里)

3、热带季风气候。

(1)分布地区: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2)气候特点: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旱(11月到次年5月)、雨(6月到10月)两季。

(3)代表城市:孟买(亚洲、印度)

4、热带沙漠气候。

(1)分布地区: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撒哈拉沙漠最为广大。

(2)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干燥。

(3)代表城市:喀土穆(非洲苏丹)

二、亚热带:①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②地中海式气候

1、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1)分布地区:中国、美国、巴西的东南部。

(2)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

(3)代表城市:杰克逊维尔(北美洲美国)

2、地中海式气候

(1)分布地区: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

(2)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3)代表城市:罗马(欧洲意大利)

三、温带:①温带季风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1、温带季风气候

(1)分布地区:中国的东北部、俄罗斯的东南部、朝鲜半岛。

(2)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温和少雨。

(3)代表城市:沈阳(亚洲中国)

2、温带海洋性气候

(1)分布地区:中纬地区的大陆西岸。

(2)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

(3)代表城市:伦敦(欧洲英国)

3、温带大陆气候

(1)分布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洲。

(2)气候特点:东冷、下热、温差大、降水少。

(3)代表城市:莫斯科(欧洲俄罗斯)

四、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分布地区:亚洲大陆北部,北美洲北部;以俄罗斯和加拿大面积为最大。

(2)气候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降水量少。

(3)代表城市:西西伯利亚(亚洲俄罗斯)

五、寒带:①苔原气候②冰原气候

1、苔原气候

(1)分布地区:北冰洋沿岸。

(2)气候特点:全年严寒,夏季短促,降水少。

(3)代表城市:巴罗角(北美洲美国)

2、冰原气候

(1)分布地区: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2)气候特点:全年酷寒,降水稀少。

六、高山高原气候。

(1)分布地区:在中、低纬度的山地和高原。

(2)气候特点: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显著。

七、金昌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

(2)降水少的原因:深居内陆,几乎受不到夏季风影响。

(3)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干旱缺水,影响、制约工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八、如何判读气候类型图。

1、以高定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7月,属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1月,属南半球。

2、以温定带:最冷月气温大于15℃属于热带;最冷月气温大于0℃属于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3、以水定型:以降水量的多少出现的时间来判断它到底属于那种气候类型。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一、不同类型的国家(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领土面积

(1)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1707万㎞2

(2)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0.44㎞2“袖珍国”。

(3)中国面积:960万㎞2,居世界第三位。

(4)面积居世界前十的国家:①俄罗斯②加拿大③中国④美国⑤巴西⑥澳大利亚

2、国家人口多少悬殊。

(1)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

(2)世界人口最少的国家:梵蒂冈1000多人。

(3)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

(4)人口居世界前十的国家:①中国②印度③美国

3、政治体制不同:①社会主义国家(中国)②资本主义国家(美国)③地区(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或属地-百慕大地区)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划分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发达国家的分布:北美洲、欧洲、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都在北半球。

3、发展中国家的分布:亚、非、拉,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

4、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1、产生诧异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原因:发达国家利用其掌握的高技术和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来的廉价材料,制造技术含量最高的工业品,并销售到世界各地,获取高额利润。)

3、发展中国家相对处于贫穷状态:(原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生产品种单一,建设资金不足,生产效益不高。)

四、如何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1、推进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叫做“南北对话”)。

2、进行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3、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国际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贫富差距。

§2 国际合作

一、国际间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二、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东西问题和南北问题)。

§3 国际组织

一、三大国际组织。

UN(联合国)、奥委会、红十字会。

二、联合国。

1、总部:美国纽约。

2、六大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3、安理会的主要职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4、常任理事国,中英美法俄。

5、主要负责人及任期:秘书长,任期5年。

6、联合国的主要职责:1、防止战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3、开展国际合作,解决国际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4、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三、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1、总部:瑞士洛桑。

2、奥林匹克精神: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3、理想:和平、友谊、进步。

4、标志:五环

四、红十字会

1、主要任务:1、防止并减轻人类的疾苦,保护人的生命健康;

2、保障人类的尊严;

3、为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社会福利工作。

2、标志:十字标志。

五、世界贸易组织(WTO)

1、总之: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

2、总部:瑞士日内瓦。

3、职能: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限制,控制和减免关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4、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六、国际组织。

一、主要有: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名称简称总部所在地

欧洲联盟(EN)欧盟比利时布鲁塞尔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北约比利时布鲁塞尔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奥地利维也纳

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上海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新加坡

中图版-2017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笔记归纳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 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古代 (凭直觉):盖天说→新盖天说→浑天说; ②近代 ( 观察 ):亚里士多德推断地球是球形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③现在(测量计算):航天事业发展,卫星拍摄的照片直接证明地球是球体。 3、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站在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 见船身”;“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可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6) 1、地球仪的概念: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2、地轴——假想轴——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 (N ),反之为南极(S )。 三、经纬线和经纬度(P8) 1、纬线与纬度 (1)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 A .形状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B .长度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C .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有无数条)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 表示;赤道以南为 南纬,习惯上用S 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 和90°N 。 (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 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2、 经线和经度 (1) 经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 (2)经线的特点: A .形状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 地理 七年级(上) 第1节 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 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涂片、装片。 4、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取”、“展”、“盖”、“染”、“吸” 5、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结构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有线粒体。 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把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动、植物生活所需。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可以作为水污染的指示植物。 2.苔藓植物有茎、叶,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没有输导组织);假根固定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植株高大。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古代的蕨类植物成为煤炭。 种子植物 4、菜豆种子结构: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两片子叶) 5玉米种子(果实):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一片子叶)、胚乳 6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例子:银杏、兰等) 7、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根据子叶、叶脉、有无胚乳可以分为单子叶植物(竹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8万里,讲的就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读懂七年级上册P3图1.2,用图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用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登高可以望远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3、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看到整个船身。 4、月食现象 2、经线(度)、纬线(度)特点及经纬网 ▲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

▲列表比较经度与纬度的区别: ▲判定的技巧: A、东西半球判定:从200W向东到1600E是东半球,从200W向西到1600E是西半球 B、南北半球判定: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 C、低、中、高纬度的判定: 纬度小于300为低纬度 纬度大于600为高纬度 纬度值为300-600为中纬度 D、纬度判定五带:(P12图1.20) 纬度小于23.50为热带

纬度大于66.50为寒带,北纬北寒带,南纬南寒带 纬度值为23.50—66.50为温带,北纬北温带,南纬南温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地球公转、自转的比较: ▲地球自转方向: 面对北极(或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面对南极(或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轴与公转轨道保持66.50的夹角) ▲二分二至日比较:(P11图1.19)

▲五带的比较:(P70图4-22)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比例尺的大小看其值如1: 100大于1: 1000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1: 100000 线段式:0 1千米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范围的关系:对于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最新初一地理上册笔记

①东半球范围:20°W~0°,0°~160°E,经度从西到东逐渐增大。 ②西半球范围:160°E~180°W,180°E~20°W,经度从西到东逐渐缩小。 (2)南北半球的判断:补全法,找出赤道,然后判断,自上而下,经度变小是北半球,经度增大是南半球。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世界的海陆分布。 1、海陆所占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陆地占29%,海洋占71%。 二、七大洲。 1、记忆口诀:亚、非、美、南、欧、大。 2、名称:①亚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南美洲⑤南极洲⑥欧洲⑦大洋洲 3、六大陆:①亚欧板块②非洲版块③北美板块④南美板块⑤南极洲大陆⑥澳大利亚大陆 三、四大洋。 1、记忆口诀:太、大、印、北。 2、名称:①大西洋②太平洋③印度洋④北冰洋 四、各大洲间的分界线。 1、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黑海、里海、大高加索。 2、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3、欧洲、非洲: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4、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5、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3 世界的地形 一、海拔。 1、海拔也叫绝对高度,是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2、相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二.陆地地形。 1、五种形态: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三、海底地形 1、从陆地向海洋不断延伸,海底的地形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地称海岭(巧记为:架、坡、沟、盆、脊) 四、地形图的识认。 1、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 (1)概念: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2)判断:①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②等高线的弯曲部分,数值向低处凸起,表示山脊,水向两侧流,弯曲向高处凸起,表示山谷,水向中部集中。③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为陡崖。(巧记为:“低凸山脊高凸谷,顶间鞍部叠陡崖”) 3、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海洋:蓝色平原:绿色高原:黄色积雪冰川:白色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 海陆变迁 一、大陆漂移假说。 1、提出人: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内容: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后来,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外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二、板块构造学说。 1、记忆口诀:亚非美、南太印。 2、六大板块:(1)亚欧板块(2)非洲板块(3)美洲板块(4)南极洲板块(5)太平洋板块(6)印度洋板块 三、火山和地震带。 1、两大地震带:(1)环太平洋山脉地震带;(2)横贯亚欧南部,非洲北部山脉地震带。 2、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 3、日本多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1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以最快的速度持续增加。 二、人口计算公式。 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南部。欧洲西部。美洲的东部。 2、地形:平原、盆地。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纬度:中、低。 3、人口密度:每千米2的人口数。单位:人/千米2。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濮阳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2)生物因素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6、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1)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为什么计算全班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 8、生物能适应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初中地理教学笔记

初中地理教学笔记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道路上已经走了两年,对初中地理的教学也有了一些感悟。 新课改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起辅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需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地理。 我一直认为地理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在学生眼里,地理也非常有意思,很有趣味性,也很想学好地理。可是,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地理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学习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尤其是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对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现象的学习,这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知道从不同地方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什么样的。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理解的。所以老师要给他们建构一个地理的空间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初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较强,但是由于所学知识有限,还不能将理论知识联系到生活实践中。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生活的能力。并且要学会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趣味性的内容导入新课,及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趣味性的地理小故事,例如在讲授地球形状时,可以具体讲一下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兴趣,才是学好地理的保证。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图。这不仅要求老师

要有丰富的地图知识,还要有绘制地图的能力。并且能够将图上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更要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教会学生自己转化图文信息。还要要求学生学会将平面图与实图结合。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要会将山地地形以等高线形式绘制出来,同时,在遇到等高线地形图时,要知道它具体在山的哪一部分。 现在的地理教学,都加入了多媒体这个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为它可以清晰的提供图片信息。多了一样教学工具,老师也就得学会一样新的教学技能,就是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以便在课堂中与学生资源共享。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图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例如在学习地球公转时,可以播放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视频,可以简洁明了的进行教学。 以上是我对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些感悟,以后在地理教学的道路上,我会一直努力探索,和学生一起进步。

【精选】初一上册生物笔记整理

初一上册生物笔记整理 第一单元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 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范 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5.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 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6.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 类是生物因素 7.(探究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8.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 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9.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七 星瓢虫捕食蚜虫)此外,还有竞争关系(杂草,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昆虫往往生活在一起)等等 10.在自然环境中,各自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 改变着环境 11.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12.生物部分①植物②动物③真菌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1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 14.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15.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链接,形成了食物网 1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7.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8.生物圈中的七大生态系统:①森林生态系统②草原生态系统③海洋生态系统④淡水 生态系统⑤湿地生态系统⑥农田生态系统⑦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 1.使用显微镜的步骤:一、取镜和安放二、对光三、观察 2.①放大倍数=目镜×物镜②看到的物象是倒像③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 少,反之越多④换用倍数越高的镜片,视野越暗⑤使用较大光圈和凹面反光镜,能使视野更明亮⑥如果视野中物象偏向某一方向,需把玻片移向同一方向,才能使物象移到视野中央⑦观察到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3.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而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初一地理上册笔记.

七年级地理(上)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1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地图。 1、什么是地图: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用符号画在平面上,并注上必要的文字的图画。 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地图的种类:按性质划分: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4、地图的方向:西南、东南、西北、东北、北、南、西、东。 (1)方向有八个 (2)没指向标,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 (3)有指向标,先找到北方,在进行判断。 5、比例尺 (1)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3)比例尺的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4)判断比例尺: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月粗略。(简单的记为:大小详,小大略。) 6、图例和注记。 (1)什么是图例:地图中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 (2)什么是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标明山高、海深的数字等,叫做注记。 (3)常见的图例:①洲界②中国首都③外国首都④主要城市⑤铁路⑥公路⑦长城⑧运河⑨山峰⑩沙漠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1 认识地球 一、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盖天说”――天圆地方。 (2)“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如壳之裹黄”张衡。 (3)大地球形说――麦哲伦环球旅行(航线)。 2、地球形状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三大基本数据。 (1)平均半径:6371千米 (2)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4)极半径:6357千米 (5)赤道半径:6378千米 二、地球仪。 1、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就是地球仪。 2、地轴:用手指拨动地球仪,使它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叫地轴。 3、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北极表示地球最北端,南极表示地球最南端。 4、赤道: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圆圈叫赤道,赤道将地球分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表示为0°。 5、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仪表面,赤道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他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纬度。 6、高、中、低纬地区:(1)低纬度:0°~30°;(2)中纬度:30°~60°;(3)高纬度:60°~90°。 7、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为了区别各条经线,也分别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度。 8、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也叫0°经线是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也是经度的起点线。 9、东西半球的界线:20°W,160°E。 10、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1)形状不同:除极点外所有纬线圈都是圆;经线都是半圆 (2)长度不同:纬线圈从赤道南北两极逐渐缩小;经度的长度不同。 (3)方向不同: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三、经纬网。 1、什么是经纬网:有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过构成的网络叫经纬网。 2、经纬网的作用: (1)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2)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 3、经纬网的识别: (1)东西半球的识别: ①东半球范围:20°W~0°,0°~160°E,经度从西到东逐渐增大。 ②西半球范围:160°E~180°W,180°E~20°W,经度从西到东逐渐缩小。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期末临近,很多同学复习都找不到头绪,今天方法君为大家整理了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大全,希望对大家的期末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点经线纬线 形状特征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 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8个): (1)生物生活需要 营养 。植物通过 光合 作用得到,动物与人则通过取食来得到。 (2)生物能进行 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 氧气 ,呼出 二氧化碳 。 (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 废物 。如:人排汗、排尿等;植物的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 作出一定的反应 。如: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草履虫趋利避害。 (5)生物能够 生长和繁殖 。 (6)除了 病毒 以外,生物都是由 细胞 构成的; (7)具有 遗传 和 变异 的现象。如:长的像父母为 遗传 ;长的与父母不同为 变异 。 (8)生物能 适应 一定的环境,也能 影响 环境。 二、生物归类方法: 1、按形态结构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2、按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3、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如:鸡、鸭、鹅)、家畜(马、牛、羊、猪等)、宠物等。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 1 、概念:地球上所有的 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的总称。 生物圈 2、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 3、为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 1、大气圈的空气主要由: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等组成。其中主要是能飞的昆虫和鸟及细菌等生物 2、水圈包括 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中 150米以内 的范围。 3、岩石圈的表面大多有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 立足点 ”。人类可利用器具到达任何圈层。 二、影响生物 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 生活的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合作等 1、科学探究的6步: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中只有 1 个不同的变量,其他的变量如温度、时间、土壤的多少等都应 相同 。如在探究光线对鼠妇的 影响时,变量是 光线 。而在探究水对鼠妇的影响时,除 干燥和潮湿 环境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 相同 。 3、如图:为某兴趣小组在课下设计的探究环境中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的探究实验,纸盒被分为4个相同大小的区域① ②③④。先在左边①③区内放入干土,再在右边②④区放入等量的湿土;在①②区放一黑纸板遮光,在③④区放一无色玻璃板。把20只鼠妇放在盒子的中心,观察各区鼠妇的数量。 ⑴图中共有4组对照实验,各区的环境特点为: ①阴暗干燥 ②阴暗潮湿 ⑵ ①③或②④对照得出的结论为: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 ①②或③④对照得出的结论为: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 ⑶你认为 ② 区的鼠妇最多?4组对照实验说明: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⑷实验结束后应该怎样处理用过的动物? 放回大自然 为什么? 要关爱生物。

初一上册地理笔记

这是我们老师给我们整理的,我觉得很好希望能帮到你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要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 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自转/公转 绕什么转:地轴/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 约24小时/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第六章亚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致同学们 1、生物学(定义):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学研究对象: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地理笔记

海拉尔第五中学七年级上学期地理上学期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三轴椭球体 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大小:赤道周长-------40000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纬线和经线 形状特征:圆 指示方向:东西 长度: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零。 度数起点:赤道(0 °纬线) 度数的划分:由0°向南、北度数越来越大,最大度数90°。 代号:南纬(S)、北纬(N) 低、中、高纬度的确定:0°--30°--60°--90° 划分半球的界限:赤道(0°纬线) 五带划分:0°--23.5°--66.5°--90° 三、纬线和经线 形状特征:半圆 指示方向:南北 长度: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 度数起点:本初子午线(0 °经线) 度数的划分:由0 °向东、西度数越来越大,最大度数180 °。代号:东经(E) 、西经(W)20 °W-----160 ° E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是绕什么自转的? 旋转中心:地轴 2、地球沿着什么方向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 旋转周期:一天/24小时 4、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的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顺时针的 5、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昼夜更替时差 6、发表《天体运行论》,并最早提出“日心说”的是哥白尼。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 ①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②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 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 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2、方向 ①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定向法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在北极,所有的方向都是南 在南极,所有的方向都是北 地形图的判读: 同线等高,全图等距,线重必崖,线密坡陡,互凸即鞍,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71%,29%“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1、海陆分布的特点:海陆分布不均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3、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4、各大洲的地理分界线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欧洲、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亚洲:白令海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活动 2、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的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②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③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④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4、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的是太平洋板块 5、板块运动的形式:张裂和碰撞挤压。 6、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系。 7、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第一、二章主要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形状的认识 (1)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从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其他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海边看归船,先看船帆,再看船身;月食;登高望远等。 4、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圈(两极除外)。 ③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变短。 5、纬度 (1)度数范围: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2)南北纬的划分: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3)纬度分布规律:北纬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越向南,度数越大。 (4)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5)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6、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②每条经线都是一个半圆形。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3)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一条东经,一条西经,度数和为180°) 7、经度 (1)度数范围: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2)东西经的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3)经度分布规律:东经越往东,度数越大;西经越往西,度数越大。 (4)东西半球的划分:由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小小为东,大大为西) 8、经纬网定位 (1)原理: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就能确定唯一的一个点,而反之,地球上每一个点的位置,都可以用唯一的经度和纬度来表示。 (2)作用: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用途。 9、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围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2)围绕的中心:地轴(3)周期:24小时(一天)。(4)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5)地理现象:①昼夜更替②时间的差异 10、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的旋转。(2)围绕的中心:太阳 (3)周期:一年(4)方向:自西向东 (5)地理现象:①季节的变化②五带的划分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②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严寒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11、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类型: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3)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①一般定向: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定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指向标平移法。 ③经纬网定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经线、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 (4)比例尺的大小 ①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②比例尺较大,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小,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 比例尺较小,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大,反映的内容比较简略。 (5)选择适用的地图(课本19页) 12、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世界第一大洲 1、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人口最多的一个大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中国位于东亚,东亚还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蒙古。] 二、地形和河流 1、亚洲地形特点: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湄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印度河注入印度洋。 3、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4、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三、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3、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降水季节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 4、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居住的高脚屋长达200米,人们过聚居生活 5、生活在恒河三角洲以捕鱼为生的孟加拉人,交通工具是船。 6、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穿毛皮衣服,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 7、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身穿宽大袍子,过着游牧生活。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1、主要岛屿:北海道岛(纬度最大的岛屿)、本州岛(面积最大的岛屿)、四国岛、九州岛;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2、多火山地震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富士山是一座火山,海拔3776米。 3、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加工——出口。 4、工业区集中分布区: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沿岸。 5、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大和民族;东西方文化兼容,传统和现代并存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南洋群岛)。 2、马六甲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印度洋——太平洋、亚洲——大洋洲的重要通道。 3、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分布: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分布:中南半岛及菲律宾群岛北部 4、农业生产:水稻(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橡胶(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棕油(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椰子(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菲律宾是最大的出口国)、蕉麻(菲律宾是最大的生产国) 5、中南半岛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6、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人种:大多数为黄种人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一课 认识生物 1、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生物的七大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植物产生的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假如调查范围很大,无法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4、生物的归类方法有三种: (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2)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用途可以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课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3、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 (1)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包括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用1只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3)设计生物实验的原则有对照实验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实验原则 第三课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 部分 非生物部分——光、温度、水、空气等 植物————生产者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 动物————消费者 (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是分 解者) 细菌和真菌—分解者(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