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间表

抗日战争时间表
抗日战争时间表

抗日战争时间表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3年1月1日日军占领热河

1933年4月15日日军进犯冀东

1935年5月29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

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对日作战

1937年9月中苏合作

1937年9月2日日军进攻山西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1938月1月日军进攻山东

1938年3月15日台儿庄战役

1938年4月20日徐州会战

1938年5月10日厦门沦陷

1938年5月29日中国空军向日本空投传单

1938年6月武汉沦陷

1938年10月12日广州沦陷

1939年3月17日南昌沦陷

1939年5月1日随枣会战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11月15日南宁沦陷

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另立国民政府

1940年5月1日枣宜会战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

1940年9月17日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0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0年12月23日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月5日皖南事变

1941年2月16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1年3月15日上高会战

1941年8月1日美军援华飞虎队成立

1942年1月1日盟军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

1942年4月18日美军轰炸东京

1942年5月1日反扫荡作战

1942年5月15日浙赣会战

1943年5月5日鄂西会战

1943年11月1日常德会战

1943年12月21日滇西缅北会战

1945年1月27日两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1944年4月豫中会战

1944年5月26日长衡会战

1944年10月28日桂柳会战

1945年3月豫西鄂北会战

1945年4月9日湘西会战

1945年5月27日日军后撤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摘要: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它的规模之广泛,区域之辽阔,斗争之英勇,场面之悲壮,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意义 在世纪之初,面对民族纷争此起彼伏的国际社会,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卫国力量,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尽管各民族形成的历史有长有短,社会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也不相同,但悠久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把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分裂中国的斗争中,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一道,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乐章。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战

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独立自主的、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长期英勇不屈的斗争。但是,这些英勇的革命斗争最后都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这一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在抗日战争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伟大的整风运动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进来,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人民革命力量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得

专家分析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今年是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抗战胜利,是近代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军事科学院原军史所抗战组长、研究员岳思平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对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抗战胜利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争取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正义事业和人类和平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回顾历史,岳思平指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本面对的既不是甲午战争时腐朽的清政府,也不是签署“二十一条”的北洋军阀政权,而是一个团结起来和空前觉醒的中华民族,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国家和民族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时代特征的进步力量,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中流砥柱作用。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和倡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调整方针和政策,将“反蒋抗日”改变为“逼蒋抗日”至“联蒋抗日”。国民党则在卢沟桥事变后,承认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合法地位,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从而正式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一致奋起,开展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不久,中国共产党制订并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必须发动全民族参加抗战的完全正确的全面抗战路线。同时,中国共产党还从斗争的实际出发,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关门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作用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立的原则,表现了一个成熟政党的睿智 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战胜强敌的成功战略举措。岳思平分析说,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建立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紧紧依靠和发动群众,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四大敌后战场,抗击了日军主力,并使自己获得了大发展,逐步成为中国抗战的主力军。毛泽东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深刻揭示了中国全国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律,科学地指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出路和前途,从思想和理论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

甲午中日战争材料题汇总

——摘自《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地施政演说》 1894年6月2日,清政府派驻朝鲜任总理通商交涉事物地袁世凯电告李鸿章:“顷日译员郑永邦(日本驻朝鲜使馆译员)以其使命来询匪情,并谓匪久扰,大损商务,诸多可虑,韩人并不能了......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日又电:“顷日署使杉村来昭,该意亦盼华速化戡,并询允诺……似无他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年月中旬,朝鲜内部局势趋稳,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出朝鲜,日本拒绝,并在内阁会议上通过所谓“日中共同改革朝鲜内政地方案”.后来据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回忆说:“我假借这个好题目,或能调和已经一度恶化地终日两国关系,万一不能调和,则毋宁索性借此时机促其破裂.” ——摘自《李文忠公全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蹇蹇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综计中日交涉以来……我欲退则彼欲进,我益让彼益骄,养痈遗患,以至今日.夷焰嚣张,贪婪无已,一误再误,则我中国从此无安枕之日.——?礼部右侍郎志锐奏诿人谋占朝鲜事机危急请速决大计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所储存地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地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地邻居》报道中又说:“(日本)比中国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能够抽掉多少人来作战.” ——摘自《帝国主义侵华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年李鸿章奏报“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异月新.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直至年中日战争前夕,他还奏称据英国水师提督查看,大连炮台“工坚赞省”,“各局厂制造西洋枪炮、药弹、水雷均能力求精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如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名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条约地严厉性是“五大洲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尉”.“以中国之大,士民之众而制于区区岛夷,所谓冠履倒置也”侍读学士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上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倭约万分无理,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割占数地而已” 张之洞 “要挟奇横,事事出于情理之外,海内之人痛心疾首”. 文廷式 历史上“中国之与外国议和者屡矣,或偿其兵费,或准其报商,固末偿以疆土与人也,今既赔巨款,又许以割地,瘠中华而奉岛夷,直纳款耳,无所谓和山东巡抚李秉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者,实甲午一役” 梁启超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 “同年初,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气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旧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寻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作者地根本意图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 陈独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报知新闻》强调:“即使把三餐节省为两餐,也要扩充海军”, 《国民新闻》认为:必须“在五年之内建成一支可以对付两个欧洲最强国家在远东之海军地海军力量”,“建成一倍于现在常备陆军地兵力”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抗战中地战略战术分析报告

今天回顾抗战时期的二十几场大型会战与数万中小型战斗,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中国军队在劣势条件之下,以血肉之躯与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硬拼,大概就是“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为之变色”之类的场景。但对实际的作战状况以及战略思想的演进,能够提出的具体说法,寥若晨星,凤毛麟角。而在政治因素长期影响之下,今日所能搜集到的资料,又很容易引起一种错觉。如美国学者费正清(Fairbank)所言:“国民党的抗战,在历史上沉闷而缺乏活力及积极性,中国现代史的研究,不如将这段历史跳过,将眼光摆在的新兴政权上。”? 贪污腐败的国民党部队,精神上只知消极抗战,曲线救国,积极反共,与共军搞磨擦。作战时则一味蜂屯蚁聚,稍触即溃,毫无战略规画可言。但奇怪的是这种部队却可以与日军鏖战八年,打到敌人悲叹“中国方面的战政局,或永无和平解决之日”。? 抗战时期国军的战略思想与战例,并不常被提出讨论。尤其在会战结束之后,几乎被公认为乏善可。而国共战的情势逆转,更使得相关的讨论与研究,在半个世纪之成为一种政治上的禁忌。以国民党的立场而言,抗战时期一大半的立功将领在战时被俘或投共,相关的深度战史讨论,势将引发尴尬。所以战后的战史编修,以点到为止,语焉不详为其特色。而外国的论述,一向对国军表现评价甚低,大量的外国资料,取材于抗战后期对国军有严重偏见的在华美军指挥官与记者的观察。这些片断的观察几乎一律倾向负面评论,为史迪威夺取国军指挥权提供声援。胜利后接踵而至的国共战似乎又印证了这种看法。? 笔者对抗日战史颇有心得,在浏览比对大量的战例之后,发现抗战时期国军战略思想的演进,是在恶劣条件下逐步进行实用化的修正与综合,个中的发展与战例,实在深富趣味。如果以客观角度,比对同期的同盟国对日陆地战事规模,结果尤其惊人。日军以2.5师团打垮麦克阿瑟的美菲联军,以5个师团横扫东南亚。可是同等规模的兵力,在面对劣势中国军队时,却显得有气无力,而且时常惨遭败绩。与同期外国战史相较之后,才能确知抗日国军之英武豪迈及国军高级指挥官的杰出才干。在动辄纵深百里,可以任意机动的大型战场上,面对装备窳劣而无机动力可言的国军,日军居然没有取得任何一次决定性胜利,反而屡次损兵折将,自招重挫。大战期间,日军大本营对其“百战百胜”的驻华派遣军责难甚深,每年均下达多道训令,要派遣军想办法胜利结束对华作战。会战后其大本营两次集结全陆军之主力转运中国,意图一战解决,均告失败。究其原因何在?其最后一任驻华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深切痛:“只要敌人的抗战意识持续不灭,就不能期待决定性的战果。”日军大本营收到报告后默然不语。虽然皇军有能耐将堂堂美军打得摇旗投降,将独霸东亚半世纪的H.M.S打得溃不成军,将法国殖民地部队吓得和平改编,但鏖战八年,就是无法让忧外患的政府俯首罢兵。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方对中国战局的要求也降低到不过希望和谈及体面撤兵,互结盟谊而已。与其早时嚣气焰相比,已显过分委曲求全。其中原因,后之评者却罕见细究者。一、国军的战略分析? 笔者汇整抗战时期的各期战例,作了一个战略思想发展的简略分析,先将抗战时之战略思想流衍,约略区分为三大阶段,私名之为血肉长城型、后退决战型及攻势思想萌芽期(名称均由笔者杜撰)。1、血肉长城型:? “血肉长城”为抗战初期一常用宣传语,而与事实上国军的战略思想,颇多相合之处。抗战初期国军囿于机动力之贫乏,不愿与敌实行运动战,而以广正面布防之方式,一线展开,点点设防,沿线固守。这是一个最笨拙的方式,为战略所深忌。? 在抗战前的传统战上,一般敌对双方兵力大致相等,所以较敢进行战略层级之大规模运动战。著名战例如中原大战时津浦路方面以第19路军迂回晋绥军右翼,导致晋军主力崩溃。1933年11月动乱,中央军除正面进击之外,并海运第9师在登陆,直接抚敌侧背。国军的高级指挥官并不缺乏机动歼敌的能力与创意。而抗战前在陆大授课的德国教官,也对日后成为抗战时期主力参谋军官的陆大学员们不断耳提面命,强调运动歼敌的重要。没有活泼

部编8年级上册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部编8年级上册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说教材: 本课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为: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一节重要的内容,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极为重要。 二、说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活动及相关资料来处理。 本课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处理方法: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来突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认知基础,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设计理念 以学习活动及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理念。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过多媒体展示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学法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观看图片资料及讨论等,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课时,我本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理念,课堂开始就让学生再现历史情景,观看图片及设疑等方法点拨课堂重点,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振奋人心的一件重大事件。 接着设疑“全国人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将学生引入思考,然后出示子目:全民族坚持抗战,使学生确切理解中共正确的作战策略与全民参战的的结果,也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及时而必要的,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 的表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心理状态,对一个民族来说,它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的特点,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历史、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 日本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大和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8%,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琉球人和阿伊努族。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实行同化政策,现在的琉球人和阿伊努族人与大和族人已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民族的单一决定日本国民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最终造就日本统一、稳定的民族性格。在以下方面,日本国民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1.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即集体主义,是日本最具代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的集体意识特别强,他们认为集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和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集体内部的一个元素。在集体内部,他们能体会到人生意义,找到安全感,脱离集体将会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特别注重顺从集体意识、维护集体利益。这种对“集体”的认同,有时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盲从地步。从二战时的“一亿玉碎”到今天企业内部重视集体的氛围,都是“集团意识”的体现。在日本,和集体唱反调、做出背离集体的行为的人会被其他人孤立,甚至受到“断绝来往”的惩罚,这种“惩罚”反过来又会使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使日本人更依附于集体,不敢越雷池半步。 2.看重别人态度的思维方式 日本人说话做事非常看重别人的态度,当他们决定做某件事时,首先会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日本人一般不会做出和“大家”相背离的行为。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意见,也会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等婉转的措词,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在语言表达上,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在观察对方反应后,再提出主张。在经常拘泥于他人和社会的日本人的生活中,中性、暧昧的语言特别多,他们极力避免断然拒绝的会伤害对方的情况,而采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抗日战争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战争,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受害最深,牺牲最烈,斗争持续时间最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它是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上进行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改变了屈辱挨打的状况。终于摆脱了“恐洋症”,全中国人民找回了自信与自尊。从此感到自己作为世界上一个有能力自立的民族,能够打败侵略者,这对整个民族精神非常重要,也就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能够有地位,不再受人欺压,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它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抗战中形成的团结一致、英勇不屈、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精神已深深地溶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激励着中华民族继续前进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16课抗日战争 课程标准: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全民族的抗战 1.历史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 2.共赴国难 (1)国共合作: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全民族抗战。 (2)敌后战场: ①1937年8月,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3)正面战场: ①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②在淞沪会战中,姚子青、谢晋元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 3.结果 中国军队虽取得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失陷。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 (2)罪行: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超过三十万人。 2.潘家峪惨案 (1)时间:1941年初。 (2)罪行:在河北省丰润县的潘家峪,杀害一千二百多人。 3.“七三一部队” (1)地点:中国东北。 (2)罪行: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三、抗战的胜利 1.敌后战场

(1)百团大战: ①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组织的战役。 ②特点:主动出击。 (2)作用: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国外战场 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与日军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3.抗战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右图是1938年,江苏画家刘元创作的漫画,同年发表在《抗日漫画》第十期上。此漫画表达的宗旨是什么? 反映了日寇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中。 2.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 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主题一抗日战争的特点……………… [史料探究] 材料一……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事思想研究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事思想研究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军事思想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国共两党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阶级,所以在军事思想上存在着很多分歧。由此本文通过对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分别提出的持久战思想、游击战思想以及抗战动员思想进行研究,用以总结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的经验教训及当代价值。 标签: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事思想 1.国共两党军事思想的理论来源 国民党的军事思想主要以蒋介石的军事思想为代表,由于个人思想价值的形成離不开个人的学习生活经历,所以国民党军事思想的形成离不开蒋介石的个人经历。蒋介石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源头主要表现在,早年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里的学习经历,日本留学经历,同时这些经历也影响了蒋介石军事思想的总体价值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落实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批判地吸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军事思想,并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断地发展壮大,不仅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军事思想,还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2.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事思想的研究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阶段,国共统一战线,从国情出发对敌情进行深入分析,并分别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思想。但由于国共两党分别属于不同的阶层,所以在持久战的思想上会有很大的不同。 2.1国共两党在持久战方面的军事思想 国共两党在持久战军事思想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持久战思想制定的客观依据和显著特征上具有一致性。 国民党的持久战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为:一是强调两阶段论,即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进攻阶段,国民党忽视了体现持久战本质的战略相持阶段。二是在具体的战略战术上实行内线持久战的阵地防御战。三是依靠政府、军队和外援的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军队在军事思想的指导下虽然在抗日正面战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战略,使得国家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 共产党的持久战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为:一是强调三阶段论,即战略防御阶段、战略进攻阶段及战略相持阶段。二是在具体的战略战术上实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略。三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 历史意义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日本正式投降,9月3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国战区的受降仪式。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在这个附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可以说,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历经14年的历史任务,使中国人民在世界中站了起来,不再软弱,不再受压迫,真正有了立足之地。在胜利后的这50多年中,我们没有忘记先辈们的艰难困苦,没有忘记是因为他们才有现在的生活,如今,战争没有了,艰难的日子没有了,可是我们仍然要学习战争,学习其中的道理、经验、原因和意义,下面就简单剖析一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在14年浴血奋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广泛的民众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真正的人民战争,决定了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首先,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存浪潮,到处是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这样,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拥有四亿五

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是四亿五千万人民用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正如毛泽东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遭到失败的命运。 其次,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自1927年以后,国共两党进行了持续10年的内战。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的关键时刻,如果两党不能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就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鉴于此,中国共产党首先发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中国国民党也顺应历史潮流,放弃内战政策,从而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人民有了团结的核心。 第三,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根据敌强我弱、敌宜速决我宜持久的客观形势,广泛开展人民战争,充分采用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战场,使敌人无时不受到惊扰,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通过人民战争,敌后战场有力地消耗了敌人,壮大了自己,逐渐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态势,并且积极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抗日战争中,中国民众的动员和参与是历次反侵略战争中最深入、最广泛的。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还有很多,以上三条是比较主要的,其他的在此不一一列举,通过以上论证,可以看出中国广大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他们是主力中的主力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使我们军队的力量更加强大。抗日战争

抗日对民族的意义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发生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被日军占领了20多个省、市,死伤人数达3500万之巨。日军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奸淫烧杀无恶不作,百姓惨遭蹂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于1945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是中国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抵御外侮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的影响所及,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胜利,改写了近代中国抵御外侮屡战屡败的历史,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的民族耻辱,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提现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近代以来在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相互交融,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渡过这样的难关,扭转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国人民为民族精神所鼓舞,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锤炼与充分展示。抗日战争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将永世长存,其时代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抗日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认同感使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大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我意识的自觉, 是在近代实现的。西方列强凭藉坚船利炮撞开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遭受了一波又一波的异族人侵。中国各族人民在共同抗击侵略者的过程中, 开始意识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的人们共同体。梁启超说“ 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 我是中国人? 之一概念浮于其脑际者, 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 从中表露出了一种民族认同的观念。尽管近代中国的先识之士已经具有了民族认同思想和民族自我意识, 但直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前, 广大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十分薄弱。长期的内战与分裂, 不仅妨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而且给日本侵略者实施其征服满蒙、继而征服中国的国策以可乘之机。日寇得寸进尺的侵略步骤, 把中华民族逼到了存亡续绝的关头。 抗日战争洗刷了民族的百年耻辱, 使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大提升。中国历史上, 曾存在所谓“ 天朝上国” 的民族自大情结。但是, 近代以来长达近百年的屈辱挨打和一连串的创伤记忆, 使民族心态骤然下挫。直至五四时期, 民族心态才开始出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转折。当时, 中国政府代表顺从民意, 拒绝在列强炮制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破天荒的事件, 中国人似乎从中找回了应有的尊严和自信。此后, 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思想和主义, 终于使人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所在, 民族心态随之出现了从“ 下挫” 转向“ 上升” 的趋势。 抗日战争提高了民族的政治觉悟, 使民主、和平、进步的观念深入人心。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是在西方列强炮火的震撼下开始的, 对民主的追求是在图谋自强的过程中产生的。与追求其他事物一样, 中国人追求民主也是思想先于行动。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王韬诉求“ 君民共主” , 即昭示了近代中国民主意识的最初觉醒。然而, 统治阶级的压制及其愚民政策, 却使广大民众一直无法对民主政治产生亲和与认同。近代历史与现实中的诸多因素, 决定了中国民主意识觉醒的历程异常艰难。抗日战争激发了民族的发展意识, 使人们追求现代化和复兴民族的愿望空前强烈。

抗日战争材料题

材料一:……正是在向日本法西斯发出最后通牒20天后,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无条件投降,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摘自李克强总理在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时的讲话材料二: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向世界广播。公告共13条,主要内容是:盟国对日作战直到它停止抵抗为止;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后,其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盟国指定的附近岛屿范围之内等。 材料三:……中国愿同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携手,维护战后的和平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正是因为有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各国人民才能享受美好生活。 ——摘自《新闻网》材料四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中华民族已人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严重威胁已经消除。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1)材料一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指的是什么?请举出一例世界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事件。(2分) (2)请你运用材料二对日本在钓鱼岛上的政策予以反驳。(1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各国人民能享受美好生活的原因是什么?(1分) (4)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根据材料四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2分) (5)你认为中日两国应如何正确面对过去的历史?(2分)

【答案】日本应深刻反省过去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停止美化侵略历史的错误言行,用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人,放弃军国主义,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符合题意,意思相近即可。1分)中国应勿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努力巩固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提高综合国力,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符合题意,意思相近即可。1分) (1)抗日战争的胜利(2分)事件:诺曼底登陆、《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2分)(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均可得分,答对一点即可得分) (2)和平的国际环境(或和平的国际秩序)(2分) 不和谐因素:如:日本内阁集体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争端、恐怖主义活动、

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中国---分析非常好!!

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中国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黄仁宇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一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本朝(即明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合乎逻辑的倒是本朝的士兵应该越海进攻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不仅地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内战频仍,法律和纲纪可谓荡然无存。本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被一个极有组织的文官集团所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如身之使臂,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同时我们这个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二百万。但是,拥有200万军队的统一的明王朝却丝毫没有侵略日本的欲望,倒是并未统一且内战频仍的小日本大有吞并中国的企图。16世纪末,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就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灭亡中国,迁都于中国,天皇居北京。”可见,地盘不大的日本野心实在大得惊人。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 这真是可笑的歪理邪说。 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一、日本方面: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一)、第一个问题:从日本方面来看。它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想侵略中国?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在哪里?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名词,但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铭记历史

摘要: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它的规模之广泛,区域之辽阔,斗争之英勇,场面之悲壮,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世纪之初,面对民族纷争此起彼伏的国际社会,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卫国力量,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独立自主的、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长期英勇不屈的斗争。但是,这些英勇的革命斗争最后都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这一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

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二)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在抗日战争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伟大的整风运动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进来,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人民革命力量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得到了重大的发展。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战争也锻炼与教育了人民,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人民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进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

综合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综合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班级:财税四班 学号:20153401326 姓名:刘洁 摘要: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雪洗了中华民族百年同侵略者屡战屡败的耻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的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如何获得胜利,以及具有那些伟大意义,是我们分析的重点。 关键词:伟大胜利主权独立伟大复兴重要意义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军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扩张,开始对外侵略,罪恶的魔爪伸向了中国。日本计划三个月征服中国,可是一场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妄想。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从敌方:日本自身进行分析 ①侵华本身就是错误 日本侵华就是为了“征服中国”,直至最后实现征服世界的目标。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错误。日本自从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侵华一直是计划中的事,它目睹了西方列强由资本原始积累到侵略弱国,逐步富强起来,日本想效仿西方国家。但是时至二十世纪中叶,在全球被压迫的民族都开始反抗,独立图存的风气如火如荼。西方帝国主义势力日益微弱。日本侵略中国无疑是吞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②战略问题,目光短浅 日本终究只是一个岛国,民族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又贪婪无度。可谓是有野心却无魄力。侵华战争已经发动,日本却一直不大举发兵,该大规模发兵之际,又不愿倾全国之力,而是逐次增加兵力。这是犯了兵家之师团的开进大忌,日本一个师团一个开进中国,但是下场是一个一个陷入泥潭,陷入了六七十个师团在中国大陆。 ③能源短缺,珍珠港事件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能源短缺,国内所需的重要能源主要靠进口。这中情况不利于在战争时期的战略防备,更别说进攻了。日本这种长期的对外战争,会缺乏长期的不断地物资资源作保障。 1941年日本海军偷袭美国海军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将美国卷入世界第二次大战。日军将部分集合部分兵力开赴太平洋战场,减少了中国大陆战场的压力。 2、从国际上分析 日本的行为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对。日本也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且中、法、苏美、英结成联盟反日。 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不仅有共产国际的帮助,而且苏联支援的飞机与物资,美国的飞虎队等等,国际援助也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以上原因都是外部原因,真正取胜的关键在于我们自身。下面我们来分析中国能获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内部因素。 3、从中国的抗战自身分析 ①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抵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