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组织行为学学习笔记整理掌握必过 考前串讲

自考组织行为学(二)串讲

1.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1)提高管理者使用人才的水平。 (2)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 (3)提高管理者素质,增强领导有效性。

(4)调动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5)使组织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2.研究方法类型: 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因果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工作性研究。 案例研究、现场研究和实验室研究。 3.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通过制定工作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每项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使工人掌握标准化操作方法、标准化工具使工作环境标准化 (4)采取差别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都必须进行一次精神革命,互相进行合作 (6)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进行了划分 (7)推行职能制和直线职能制 4.组织理论的三阶段 古典组织理论:韦伯和法约尔的行政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 近代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人的因素。 现代组织理论:权变的管理理论。 5.影响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 企业环境;企业目标和战略;技术条件;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人员素质等 6.韦伯理想的行政体系的主要内容: (1)把组织中各项活动划分为基本作业分配给成员。

(2)形成等级链 (3)组织中人的任免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来实现 (4)管理人员委任制 (5)管理人员和企业所有者分开 (6)组织关系不受个人情感因素影响,完全理性原则

(7)管理人员专职制,按规定发薪升迁 (8)管理人员严守组织纪律 7.法约尔的经营六活动和管理五职能理论 经营六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中的五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8.14条管理原则 (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命令的统一(5)

指挥的统一(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职工的报酬(8)

集权(9)管理层次:法约尔跳板(10)秩序(11)公正(12)

保持人员稳定(13)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14)集体

主义精神

9.明茨伯格的经理角色理论

第一类角色,人际关系方面(1)挂名首脑(2)领导者角色(3)联络者

第二类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4)监督人角色(5)信息 传播人角色(6)发言人角色

第三类角色,决策方面的角色(7)企业家(8)故障排除者(9)资源分配者(10)谈判者

10.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观点

(1)人非经济人,而是复杂人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员工士气的重要因素

(3)非正式组织影响员工行为

(4)要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调动其积极性

11.组织机构的类型:通过部门与职位的组合而实现。

1、业务经营机构:直接从事实体业务活动的机构又称为直

线机构。

2、职能管理机构:直接从事指导和监督企业业务经营活动

的机构,又称为参谋机构或职能机构,不直接从事实体业务仅仅向企业领导提出意见。

3、行政事务机构:从事行政事务活动,以提供服务为宗旨的服务性机构。

4、领导决策机构:决定企业大政方针的机构。

12.集权和分权:

1、集权:决策制定和权威集中于总部或上层管理者手中—直线制组织形式。

2、分权:决策的制定和大部分权力下放给下属部门的组织-

事业部制。

13.职位界定的基本原则

(1)责任和权利相对应

(2)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3)防止越权行为

14.事业部制结构:在总部下设立有独立经营自主权的事业

部来进行管理的组织形式,适合规模巨大的企业。 1、基本特点

(1)按产品、地区或市场顾客划分事业部

(2)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3)既是利润中心也是市场责任单位

(4)总公司有最高的财务和人事权利

(5)设立事业部经理

优点和缺点:P87

15.矩阵型结构:把职能部门按工程项目划分为项目小组的形式,双重领导,但适应性很强。

优点和缺点:P88

16.网络结构:由一个精干的核心组织通过建立以合同为基础的业务关系网络,也称为虚拟组织。

例如:耐克,戴尔公司,秉承“借力、双嬴、共生”的思想。优点和缺点:P91

17.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1、正式组织:依照有关管理部门的决定、命令、指示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建立的组织。优缺点:P92

2、非正式组织:依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等自发建立的组织。优缺点:P93

18.流动劳动力:兼职的、临时的、特设的或不签定合同的劳动力。

流动劳动力的优缺点

优点:不用关注养老金、职位晋升等问题;容易解雇不适用的员工

缺点:工人缺乏责任心、受培训少,由解雇带来的怨恨。

19.日本管理模式的特点

1、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和年功序列晋升和工资制度

2、由经营管理专家全权经营企业

3、企业以质量管理为中心

4、重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0.利克特的四种制度理论—密西根研究四种制度:

(1)专权命令式组织

(2)温和命令式组织

(3)协商式组织

(4)参与式组织

四种激励形式:

(1)经济激励

(2)安全激励

(3)自我激励

(4)创造激励

21.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根据目标和任务的需要,通过上级组织决定成立的群体。

(1)命令型群体

(2)任务型群体

(3)交叉功能型群体

(4)自我管理型群体

2、非正式群体:是指自然或者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而建立的群体。

(1)利益型群体

(2)友谊型群体(3)传统关系型群体

(4)压力组合型群体

22.群体的发展阶段:

1、五阶段模型

(1)形成阶段

(2)震荡阶段

(3)规范化阶段

(4)执行任务阶段

(5)终止阶段

此模型忽视了组织环境的影响。

2、间断-平衡模型

主要观点:

(1)群体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发展方向。

(2)第一阶段依照群体惯性活动。

(3)群体转变阶段

(4)转变后的重大变革

(5)再次以来惯性生存

(6)活动速度明显加快,体现高效率

23.宝尔斯著作:交互作用过程分析理论

1、人类行为类型—12类

(1)社会情感方面的积极行为25%

(2)与任务相关的行为56%

(3)与任务相关的咨询行为7%

(4)社会情感方面的消极行为11%

2、群体面临的共性问题:群体内部沟通问题和群体的组织与维持

3、群体发展四阶段:定位、评价、控制和成员角色具体化

4、角色区别理论:当群体开始解决某一问题时,个体成员开始将自己归结为某一类型。

24.拜尔宾著作和团队角色理论-9种团队角色(管理风格)

1、创造者-革新者

2、探索者-倡导者

3、评价者-开发者

4、推动者-组织者

5、总结者-生产者

6、控制者-核查者

7、支持者-维护者

8、汇报者-建议者

9、联络者

25.正式信息沟通网络

(1)链式信息沟通网络

(2)轮式信息沟通网络

(3)(倒)Y式信息沟通网络

(4)圆圈式信息沟通网络

(5)全通道式信息沟通网络

26.1、群体影响:由于其他人到场的影响,人们将从在独自一人状态下本来想做的某种行为中转变过来的一种现象。

2、群体促进:有其他人共同参与做某项工作,往往比单独完成得更好、更快和更有效。

27.群体社会化:当群体确立了被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后,有必要通过沟通使群体的新成员了解和执行这些行为规范,这叫做群体社会化.

群体约束:在执行群体规范过程中,群体中的一些成员对另一些成员的奖赏或处罚

28.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

1.群体压力:指群体成员基于遵守群体规范以及同其他成员在观点或行为上保持一致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2.从众行为:群体成员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力图同群体行为或者群体多数成员行为保持一致的一种行为倾向.

29.群体效能和群体满意:指群体完成任务和达到目的目标的效率和生产效果状况。群体满意是指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与群体作为一个工作单元所达到的成功程度。

30.群体的凝聚力:群体成员愿意在群体内工作并拒绝离开的吸引力。

影响因素:

1,群体满足成员需求的功能

2,成员的共同性

3,群体规模

4,成员与外界的联系程度

5,外部压力或威胁的强弱

6,群体内部的沟通情况

7,群体领导的魅力

31.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职能

(一)领导职能:是为使群体高效率运作,领导者或其他人必须完成的群体维持活动和与任务有关的活动。

1、一般职能:完成任务职能和群体维持职能

2、企业领导者的具体职能:

(1)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确定企业目标;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方针;制定经营计划。

(2)强化组织管理:确定体制;确定机构和部门;制定规章制度。

(3)选好用好干部:选拔干部;使用干部;培养干部(二)管理职能

1、计划职能:预测;决策;编制计划方案。

2、组织职能:建立机构;配备人员;明确横纵关系;明确责权利。

3、指挥职能:统一性;权威性;科学性;明确性;强制性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示范性。

4、控制职能

(1)控制的必要性:执行是否符合计划;计划是否符合实际

(2)产生偏差的原因:计划本身不符合实际;出现新情况;指挥出现问题

(3)控制的分类: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32.领导理论的发展阶段

(一)领导特质理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注重领导堵塞性格、素质方面的研究。

1、身体特征

2、个性特征

3、才智特征

忽视了环境和条件的研究,认为领导是天生的。

(二)行为理论阶段: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和布莱克、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特点:摆脱了天赋论束缚;推动了定量研究;把领导行为进行两维度划分—工作中心和员工中心。(三)权变理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研究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交互作用,实现某一特定目标的过程。代表人物—坦南鲍姆、是施米特的领导连续统一体模型,菲德勒的情境领导理论,弗鲁姆、耶顿的领导参与理论等

33.X理论

1、基本假设:P194

2、管理要点:P194

Y理论

1、基本假设:P194

2、管理要点:P195

34.布兰查德领导模型

(一)情境领导模型

领导的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二)基本观点:领导风格应适应下属成熟度来改变,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

(三)主要内容:领导的有效性由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下属成熟度决定,形成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低工作、高关系—低工作、低关系的领导生命周期,图P202(2005年考题)

1、横坐标代表以抓工作为主的工作行为

2、纵坐标代表以关心人为主的关系行为

3、第三坐标为下属的成熟度

4、相应的领导类型:命令型—说服型—参与型—授权型

5、下属成熟度的四个阶段:M1、M2、M3、M4

35.Z理论:日裔美籍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现“民主管理”。

基本观点

1、实行长期或者终身雇佣制度

2、对员工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

3、培养适应多种环境的多专多能的人才

4、管理中既要重视数量分析也要具有人性化

5、采取集体研究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方式

6、倡导整体观念

36.领导风格的基本类型

1、任务导向型

2、员工导向型

具体类型

(一)独裁型(集权型)领导:特点和优点(2003年考题)(二)民主型领导:特点和优点

(三)参与型领导:特点和优缺点

(四)放任型领导:特点和优缺点

37.沟通的类型

(一)口头沟通:演说、会议讨论、电话联系、小道消息等—快速传递、快速反馈,但容易信息失真。

(二)非口头沟通

1、书面沟通:备忘录、信件、期刊、布告栏、电子邮件等—信息持久、有形、周密、可以核实,但时间长、缺少反馈。

2、非语言方式

(1)非言语沟通:身体动作、说话的语调重音、面部表情以及身体距离等

体态语言、空间距离语言、辅助语言

3、电子媒介沟通方式

38.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

原则:

(1)明确谁可以与谁正式接触,避免组织成员中形成不良关系。

(2)确定谁可以向谁下达指令。

(3)采取多种正式沟通渠道进行沟通:

员工会议、布告栏、员工期刊、员工手册

2、非正式沟通:小道消息、食堂的午餐、社交场合

39.沟通过程模型:六要素

(1)噪音(2)编码(3)信息与信息失真(4)渠道(5)解码与接受者(6)反馈

40.影响沟通方法选择的因素(2005年)

1、沟通焦虑

2、沟通中传递信息的丰富性

3、信息内容是常规还是非常规

41.沟通障碍是指阻碍信息在组织中良好传递的各因素的总称。

一、发送者和接受者

(一)发送者方面存在的障碍

1、信息过滤:组织层级和组织文化有关

2、管理风格

3、信息适应性

(二)接受者方面存在的障碍

1、选择性知觉:重要概念

2、情绪

3、缺乏兴趣

4、缺少聆听的能力

(三)沟通双方存在的障碍

1、归因带来的盲目推断:刻板印象和晕轮效应—重要概念

2、投射带来的沟通:将自己的特点看成其他人的特点的一种倾向。

3、沟通焦虑

4、缺乏了解

5、个性差异

6、群体成员资格差异

7、语言理解不同

8、忽略非语言提示

9、语法不够准确

10、缺少沟通机会

11、认知差异

12、认知偏见

二、沟通链条:

(一)冗长的命令传递引起沟通困难

(二)地理位置引起的沟通困难

(三)组织关系不明确带来的困难

(四)部门之间不合作带来的沟通困难

(五)建立部门王国是另一个防碍沟通的原因(本位主义)(六)场景与北京也影响沟通

(七)信息过载给沟通带来的困难

三、克服方法:

(一)运用反馈

(二)简化语言

(三)积极聆听

(四)抑制情绪

(五)注意非言语提示

(六)排除物理障碍

42.小道消息的特点

传播方式:单线式;闲谈传言链;随机传言链;积聚传言链小道消息研究结论:

1、仅仅有10%的管理人员参与

2、小道消息较易在主要功能群体之间传播

3、不同的人传播不同类型的消息

利弊分析:

1、小道消息盛行的原因

2、优点和实施建议P273

45.激励理论的类型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1、马斯络需求层次理论

2、生存、关系、成长需要理论(ERG)

3、成就需要理论

4、双因素理论

(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1、挫折理论

2、强化理论

3、归因理论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1、期望理论

2、公平理论

(四)综合型激励理论

46.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P284:

迈尔斯的著作:认为激励不仅与激励和保健因素有关,还与

人的类型有关即激励型和生存型,是双因素理论的补充。

47.奥尔德佛的著作-ERG 理论

1、生存需要

2、相互关系和谐需要

3、成长需要

注意: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关系:P289

48.泰罗的科学管理激励理论 1、主要观点: (1)物质利益激励-经济人 (2)需要严格监督 (3)工作定额和操作规程 (4)计件工资制

(5)员工和顾主的合作精神 49.认知评价理论 1、含义:如果我们给予一个从事自己感兴趣工作的人外部奖励时,会导致他对任务本身的兴趣降低,并有可能对得到外部奖励的任务感兴趣。 2、外部激励转化为内部激励的原因:被激励对象将失去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致使以前的内部激励消失。 50.公平理论 1、基本观点: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后并取得报酬他不仅关心自己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2、参照对象:他人、制度和自我 (1)纵向比较(2)横向比较 3、员工对应不公平的办法: (1)自我安慰 (2)改变比较对象或参照对象 (3)采取行为给比较对象施加影响 (4)采取行为,改变自己的付出和所得

(5)摆脱目前的分配关系 4、条件公平和程序公平 5、启示: (1)要求公平是任何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2)人的工作动机主要是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 (3)管理者必须研究现阶段人们的不公平感的主要因素 51.强化理论:斯金纳 (一)定义:通过外部强化可以塑造行为,但忽视了情感、态度、期望和其他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认知变量。 (二)应用: 1、塑造行为:通过系统地强化每一连续步骤而使个体越来越趋近理想的反映。 2、强化行为方法: (1)积极强化 (2)消极强化 (3)惩罚 (4)忽视,冷处理 3、强化程序 (1)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 (2)固定强化和可变强化 52.社会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含义: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1、学习包含着变化。2、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只有行为

活动出现变化学习才发生。4、学习包含某种类型的经验。

(二)社会学习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两种途

径进行学习的观点。

人们发现榜样对个体的影响方面包括4个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力复制过程

4、强化过程

53.决策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决策者为了实现特定目

标,遵循决策的原理和原则,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

从若干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二)特征:

1、目标性

2、选择性

3、可行性

4、动态性

54.决策的类型

(一)按决策的作用范围划分

1、战略决策

2、战术决策

3、业务决策

(二)按决策的时间长短划分

1、中长期决策

2、短期决策

(三)按拟订决策的管理层次划分

1、高层决策

2、中层决策

3、基层决策

(四)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划分

1、程序化决策

2、非程序化决策

(五)按决策所面临的环境可靠程度划分

1、确定性决策

2、风险性决策

3、不确定性决策

55.决策过程:

(一)找出问题:当情况反常时;当绩效偏离计划时;当提

出更高要求时;当竞争者行为给管理者提出新课题时。应当

比较机会成本和效益。

(二)查证原因:搜集资料找出原因。

(三)确定决策目标:

1、把目标建立在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

2、使目标尽可能数量化。

3、要明确目标的约束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