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近代史人物张学良

评价近代史人物张学良
评价近代史人物张学良

如何评价张学良

以前,听到的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我认为,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在我看来,少帅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说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少帅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事变。西安事变使得和平统一战线形成,国共共同抗日的局面形成。不仅从危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事变发生后,少帅却被蒋介石判刑,囚禁;受到蒋介石的监视长达50年之久。可以说,少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主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难得的牺牲。

所以,在我们今天看来,无论张学良是服从于国民党也好,服从于共产党也好,他始终是坚守着自己的爱国热情。比如,在学生时代,他参加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二十一条”运动;从参加内战之时起,他就开始了反对当军阀,反对军阀割据和混战,反对军阀扰民害民,力主和平统一与和平建设,力主对外征战的思想与主张,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工作;1928年,为了反抗日本侵略,发动东北易帜;1929年7月挑起“中东路事件”,发动“抗俄战争”;1930年9月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基本上制止了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中国“再造统一”;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所醒悟,坚信惟有联共抗日才是出路……这些都说明了张学良的爱国情怀,他真正是一个爱国将领,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方面都是不能够抹掉他爱国行动的历史证据的,我们也应该给他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评价,不可以因一时错误而抹杀掉所有的功绩。

张学良晚年侨居美国,从未回国。对于张学良从来没有回过大陆这个问题,答案有的归咎于身体原因,有他晚年归信基督教的信仰原因,也有归咎两岸的政治原因。对于两岸政治因素一项,有

人认为张学良不想表态偏向两岸中任何一方的政权。这也能够说明张学良是一个爱国将领,从不偏向国、共任何一方,所做的事情都出自于自己内心的爱国热情,无论国、共谁对谁错,对张学良来说都无所谓,但有一点是不容出现任何错误的,那就是始终爱国,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主权不受侵犯。

在军阀的后代之中,张学良是难得的将门虎子,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就像一首《忆张学良》所写:遥想东北王,生子贤仲谋。家仇国耻恨,易帜云自开。挥师入中原,四海复安康。一朝成罪人,千古传功臣。把张学良一生的重要事件都集中在一起,最后还是歌颂到他虽是一朝的罪人,但却是千古的功臣!这就是对张学良最为客观、最为公正的评价。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张学良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是对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肯定,是对他的赞扬。我们从此应该对张学良持有更加积极的评价态度,因为他真的是我们伟大的英雄,伟大的爱国者。

近现代史人物论文之-溥仪

我对此人一生的总结就是-他的幼年是可喜的,童年是可怜的,青年是可悲的,中年是可恨的,暮年是可敬的。 他从三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知所以的名词.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 其实我以前对他一直不是很了解,有幸在网上看了关于他的一个电影-《末代皇帝》,之后才很喜欢看关于他的事,更严谨的说应该是关于他的那段历史。事实上,绝对不是喜欢他本人,这个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确实不大,而且没有什么丰功伟绩,脾气也是极其不好,做事没有头脑,优柔寡断,一句话,根本看不出他是驰骋疆场的努尔哈赤的后代。 刚才我总结了他的一生:幼年是可喜的,童年是可怜的,青年是可悲的,中年是可恨的,暮年是可敬的。大家听一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末代皇帝-溥仪 公元1908年11月13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慈禧下懿旨让不满3岁的小溥仪立即进宫立为嗣皇帝,承继同治,兼祧光绪。就在溥仪入宫的第二、三天,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12月2日,小溥仪被抱到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大典上发生了很有 戏剧性的一幕,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zǎi沣fēng无心的一句“快完了”也无形中预示着不详。 因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朝廷名存实亡,这时的幼主定是无力回天。也只能悲惨的做“历史的人质”了。(1911年10月10)武昌起义后,奸诈的袁世凯取得军政大权并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但是同日,民国政府的《清室优待条件》也同时公布,清帝的尊号仍然保留,但他统治的地方只剩下一座小小的紫禁城了。一个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的大清王朝,就在孤儿寡母哭声中走到了终点。同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在历史上画上了句号。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每一次的王朝更迭无不伴随着腥风血雨,而溥仪却幸免于难,而且还被允许留在紫禁城里,过着奢侈的贵族生活。(这时候傅仪七岁了) 而我首先想说的就是溥仪这段在紫禁城的童年。 幼年登基的可喜在童年已经消失殆尽,换之而来是童年的可怜。在紫禁城的日子对于小溥仪来说,应该是很不利于他成长的。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亲情,没有家庭,没有一起玩的伙伴,终日陪伴自己的只有太监。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有正常的心理呢?太监们每天告诉他,他是皇上,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他小小的心理就整日以天子自居。他生活在毫无温暖的宫中,受着畸形的教育,他身上已经没有了正常的人间温情。 紫禁城这种特殊的帝王生活,在太监们的变态教育和宫中环境的影响下,溥仪逐步形成了顽固的封建帝王思想,形成了贵为天子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帝王作风。而可悲的是这时候的他只是一个逊帝(皇帝退位让“贤”…多是被逼下台的)。可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他,任何人都救不了他。任何人都不能对他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教育。他还是个“历史的人质”! 后来袁世凯死了,1917年张勋xūn进京复辟,11岁的溥仪再即帝位。但是这次他只做了11天的皇帝。

中国近代史论文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他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样,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罪恶活动中发迹,一跃而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手握重兵,权势煊赫。接着,他参与了镇压捻军的活动,并进兵陕甘,扑灭西北的回民起义。后来,他挥戈出塞,进军新疆,击溃了英俄帝国主义的走狗但积诚相与,久将自威,无他道也。”〔①①〕 这里,有件事情很值得一提:1860年北京条约刚刚签订,俄、法、美等国或请们乘机提出用西法自行采煤的主张,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杜绝外人之觊觎,而且可以兴中国之大利。左宗棠并没有提出这一点。 (三)1870年,天津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洋教斗争,人民群众将作恶多端、行凶杀人的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击毙,并将法国教堂、领事馆、育婴堂等烧毁,一些英美耶稣教堂也被波及。清政府派直隶总督曾国藩由保定赴津查办。曾国藩鉴于“目下中国海上船炮全无预备,陆兵则绿营固不足恃,勇丁亦鲜劲旅。若激动众怒,使彼协以谋我,处处宜防,年年议战,实属毫无把握”〔①⑥〕,所以抱定对外国侵略者“委曲求全”的方针,一意妥协退让。他所采取的措施,激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他自己了解到这一点,于致友人书中写道:“六月初旬奉旨力疾来津查讯此案。办理既多棘手,措施未尽合宜,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而发抄时内阁又删去疏中五疑一层,物议沸腾,致使人不忍闻。”〔①⑦〕 左宗棠支持曾国藩对外妥协退让的方针,并表示十分同情曾国藩的处境。他在致夏献纶的信中说:“津门事暂作了局,曾侯之奏尚为得宜,外人犹以为软,不知其中亦具苦心也。弟处答总署一函,曾录寄幼丹中函(沈葆桢字幼丹),想得闻其略。昨见香(闽浙总督英桂字香岩)、幼(幼丹)两公复信,大意均同,私幸所言尚不谬也。”〔①⑧〕可见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政策,是得到左宗棠、沈葆桢、英桂等洋务派官员普遍支持的。左宗棠又说:“津事草草了结,侯相颇不为时论所许。然当仓猝时,议论纷纭,莫敢执咎。侯相平日于夷情又少讲求,何能不为所撼?观其内愧方寸、外干清议之奏,亦可谓较然不欺者。”〔①⑨〕他对曾国藩寄予了莫大的同情。 (四)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我国台湾。清政府派沈葆桢率兵渡台,办理台湾防务。但它毕竟缺乏抵抗侵略的决定,与日本进行谈判。在英、美等国公使的“调停”下,它与日本签订了所谓北京专条,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但清政府给予日本“抚恤”银10万两,另偿还日本在台湾“修道造房”费用40万两,共50万两。这是清政府对日本作出的一大妥协退让。 左宗棠对清政府的妥协政策是表示完全支持的。他说:“台湾事已可议结,非幼丹谋之于外,恭邸(恭亲王奕欣)主之于内,未易臻此。外间未悉底里,尚以费抚恤十万、收回番地四十万为过者,非也。”〔②⑩〕 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于1875年又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李鸿章主派兵助剿,或请代运南漕赴津。清廷征询曾国藩等人的意见,曾国藩于1861年1月5日上折说:“此时我之陆军,势不可能遽进金陵,若俄夷兵船即由海口上驶,亦未能遂收夹击之效。应请敕下王大臣等传谕该夷酋,奖其效顺之忱,缓其会师

浅谈影响城市地铁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张学良

浅谈影响城市地铁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张学良 发表时间:2018-08-22T17:19:23.6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8期作者:张学良党磊杰[导读] 地铁建设由于受到地理位置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很容易存在安全故障。鉴于此,本文就影响地铁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张学良党磊杰 西安市政道桥建设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建设分公司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方便出行,很多家庭都购买了私家车,从而使得城市的交通堵塞现象日益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地铁在很多城市中成为为最便捷的交通工具,经过时间证明,发现城市中地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的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但是地铁建设由于受到地理位置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很容易存在安全故障。鉴于此,本文就影响地铁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关键词:城市地铁;施工质量;主要因素 1导言 地铁是我国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工具的主要工具之一,对其建设发展可以很好的分散客流量,缓解交通压力,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应用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但是地铁施工过程存在很大的复杂性,所以影响其质量安全的因素也就非常多,故而为保证其整体工程质量安全,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必须要认真分析影响地铁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做好对其把控工作,以最终促进城市地铁工程以及城市经济建设水平的更好更快发展。 2影响城市地铁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2.1原材料不合格 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用到的原材料很多,并且很多材料是其他工程中没有的,如管片、管片螺栓、管片止水条、各类注浆材料、盾尾脂、润滑脂、水玻璃、构配件等。这些施工原材料的规格和品牌各异,其质量指标如何直接关系到城市地铁的施工质量。调查发现,国内外很多地铁事故是由于施工原材料不合格引发的。如水泥或粉煤灰等注浆材料不合格,将直接影响管片背后的注浆效果和承载能力,严重的危害地铁施工质量安全。再者,一些管片设置密封垫的沟槽部位的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有很多气泡,这样的管片安装后常常会出现漏水。 2.2施工组织不合理 和隧道工程类似,地铁工程也属于地下工程的范畴,并且相对于隧道工程来说,地铁工程的系统性更强,更需要多专业的配合协调,因此合理的施工组织不仅是保障地铁工程施工进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也是保障其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很多地铁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坍塌事件大多是因为施工组织不合理引发的。例如,未合理调节盾构螺旋输送机的转动速度和千斤顶的推进速度,就无法准确地调节输送机的输送土量、刀盘转动速度、切削扭矩、千斤顶推力,从而无法准确地换算出盾构推进开挖土方量,从而导致体存储仓中的土压无法和土层中的水压平衡,引发开挖面支护失效。再如,未及时对盾尾进行注浆处理来填充衬彻外围产生的建筑空隙的话,就容易引发地铁附近地面的沉降破坏。 2.3施工工艺不规范 和其它土木工程相类似,城市地铁的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都是由很多工序组成的,而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特定的施工工艺,只有所有的施工工艺都到位、都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才能保障整个城市地铁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城市地铁的质量安全事故案例中不乏很多是由于施工工艺不规范引发的。而很多施工单位就是由于不重视一些小的施工工艺或者施工细节,才会酿成大祸。如,在盾构设备推进之前,未调整好盾构和管片的姿态,导致管片拼装时管片间发生错台,相邻管片之间的止水胶带没办法紧密贴合,从而引发管片漏水,而这种现象常常会一连出现好几环。 2.4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 地铁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其主体方——施工单位认真负责地施工,同时还少不了业主、设计、监理、检测、监测等单位的共同参与。尤其是监理、检测和监测单位,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及合同要求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才能使得城市地铁的施工质量在可控范围之内。而现实发现,国内很多地铁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明显不到位。一方面由于施工队伍的垄断现象使得整个隧道、地铁施工市场风气不佳,施工单位本身对施工队伍的管理能力骗弱,常常出现“管不动”的现象。另一方面,监理、检测和监测等单位岗位责任缺失,甚至有的项目施工、监理、检测和监测单位“实属一家”,这些单位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各类质量、安全隐患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场管理力度严重不足。 3地铁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3.1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工程建设的安全是人们广为关注的问题,为了确保地铁建设工程的安全性以及提升地铁建设工程的质量,就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施工作业,并且需要各部门配合做好监督工作,对于施工中存在的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情况,应该及时予以制止,并对其加以改进,确保施工建筑能够按照计划工期有效开展,同时最大限度的保障施工安全以及确保工程质量。 3.2下穿管线施工保证措施 (1)在进行地铁工程施工作业之前,应该做好对施工现场周围管线以及车站上方的检查,并且在管线所属单位的协助之下,了解到管线布设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参照管线布设的特点对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对污水管、雨水管以及热力管线的漏水情况进行探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取增设防水内衬、洞内导流等处理措施,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定向注浆技术,能够起到保护管线的作用。(3)对处于电力沟中的管线,在施工之前应该先对管线的工作情况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监测,同时还应该在管线所属单位的协助之下,提前做好管线的抢修计划,防患于未然,才能掌控施工中存在的各种局面,从而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4)燃气管以及上水管存在压管线,因此,应该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在施工之前完成紧急演练,根据演练中存在的实际情况来备足抢险物资,从而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掌控。

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双语模式下“历史人物教学” ——以《中国近代史》课程为例 艾海提·斯拉木 (新疆和田师专政史系 新疆和田 848000) [摘 要]《中国近代史》是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之一,也是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模式以来最早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之一。目前双语模式下的《历史》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使得其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本文依据《中国近代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探讨了历史人物教学在民族地区高师院校《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历史人物教学的有关经验。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教学 《中国近代史》是民族地区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民族地区高校成功实施双语教学模式以来最早采用双语模式讲授的专业课之一。教育专家称:“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理论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或范型。它不同于纯粹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它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方法体系。”在教学当中,教学模式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目标发生改变,教学模式也将随之改变。“以育人为本”是民族地区高师院校采用双语模式实施双语教育的最根本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历史活动离不开历史人物,不讲历史人物的历史课肯定是空洞乏味。目前我们所使用的《中国近代史》教材是采用“以事系人”的办法介绍历史人物。所谓“以事系人”就是教材讲到或提到的历史人物是随着历史事件出现的。作为教材,要求简明扼要,不像史话体裁,可以对历史人物作较多的叙述和刻画。但作为民族地区历史教师,需要通过成功地双语教学经验和方法,有意识地强化历史人物来弥补教学内容使历史双语教学气氛进一步活跃,要运用正确的观点,采用恰当的方法以使民族地区学生对历史课程及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 1.《中国近代史》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国近代史》课程是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系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如何由封建的、独立主权国家,一步步演变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掌握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基本线索、史学理论和学习方法,深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特点及对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为历史教育领域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全方位合格的人才。 《中国近代史》课程不仅具有历史课程的一般特点,它还是一门,具有鲜明的德育课程特点。它是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一门重要课程。历史事件可以带给我们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而历史人物又为后人提供了人生定位的标杆。实践证明: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素养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2.历史人物教学的重要性与作用 2.1重要性。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主体,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四要素之一。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是人类的活动,历史教学必然要讲授历史人物。《中国近代史》课程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出现的许多杰出人物,和精忠报国的爱国者,息息相关,而这些历史人物又和近代社会发生的大小历史事件有内在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认真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人物就对《中国近代史》课程的清晰掌握大有帮助。为此使《中国近代史》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本人主张,应该加强历史人物教学的分量,抓住历史人物教学这个关键环节,使《中国近代史》课堂进一步活跃起来,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实现《中国近代史》课程的应有功能,以此进一步推动对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教育工作。[1] 以往一些观点认为,讲述历史要以叙事为中心,历史人物只是讲述历史事件的点缀。多数历史教材的编写都深受这种观点的影响。现行《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就是这种情况,它将人物介绍以事件为线索编排,对众多历史人物大多只单纯介绍他们典型的政治行动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为结果,使人感到缺少了什么。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任何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归根结底是时代的产儿,总和一定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相联系。司马迁的历史名著《史记》中就既有叙事为中心的体例,也有记人为中心的体例。正是因为记叙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才使《史记》更具有迷人的魅力。有些历史教师认为:“阅读《史记》,二、三千年的历史,不因历史事件的繁芜复杂,不因历史线索的纵横交错,不因时空的距离遥远,历史人物宛若眼前,历史面貌跃然纸上。由此给历史教育带来的启示是,要化解学生学习历史的障碍,可以让历史人物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学生,让学生亲近历史人物,理解历史人物。[2]”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通过加强历史人物的教学,从历史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使历史人物教学的过程成为教育学生具备崇高品德和情操的过程。那些在历史活动中留下深深烙印的优秀人物,本身所具备的光彩是值得后人称道和学习的。我们的素质教育强调德育渗透,而在历史人物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人物教学便于引领教育学生以人为鉴、以史为鉴、追求真理、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严谨治学,进而让学生从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中获得启迪和借鉴。 2.2作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生动感人的言行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革命传统教育。大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又是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学生学习历史,首先得到的是具体的历史知识,通过掌握具体的历史知识,给人启迪,潜移默化,达到鉴古知今,知人论世的作用。其次,在教学中重视用历史人物生动的言行,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历史教材中记载了大量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例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祸福避趋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材,结合这些名言,以情动人,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其次,历史人物的行为和事迹也是很好的道德教育素材。近现代史上关天培、邓世昌以身殉国,谭嗣同舍身变法,李大钊英勇就义,董存端舍身炸碉堡等事迹,都是很好的素材。这些英雄行为及 ~~~~~~~~~~~~~~~~~~~~~~~~~~~~~~~~~~~~~~~~~~~~~~~~~~~~~~~~~~~~~~~~~~~~~~~~~~~~~~~~~~~~~~~~~~~~~~~~~~~~~~~~~~~~~~~~~~~~~~~~~~~~~~~~~~~~~~~~~~~~~~~ 2002. [6]朱刚.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Encyclopedia America. Vol.6 American Corporation 1986. The mad woman in Yellow Wallpaper Abstract: The example of Perkins Gilman is The Yellow Wall-paper. In The Yellow Wall-paper, a female is victimized by the confining male-dominant society, symbolized by the yellow wall-paper. “The rest cure” innuendos the female weakness and resignation imposed on them by the society. It reveals the predicament of female survival, and femal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struction in the male power culture and society. Key words: The yellow wallpaper; mad woman; feminize; freedom 作者简介:康淑萍(1970-),女,新疆艺术学院教师。 收稿日期:2010-07-29 221

浅谈西安事变始末

浅谈西安事变始末 摘要:西安事变的爆发,绝非是偶然,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本身所处的特殊情况下,西安事变是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西安事变促使国共两党二次合作,统一抗日战线,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巨大的意义,无论是事变之前还是事变之后,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都在极力地争取国际舆论,西安事变前期的中国政治局势紧张,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际舆论也是不利于中国的,中国民族矛盾日益上升至主要地位,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在力图缓和对苏关系的同时,寻找与政治对手中国共产党谈判沟通的渠道。西安事变所造成的历史意义也是不可否认的,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的轨迹,民族的命运,也开始出现了转折点,对西安事变的实木进行深入研究,更能加深对西安事变的认识。 关键词: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 正文:1936年的世界秩序是充满硝烟战火四起,太平安宁已经离去。法西斯政权已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法西斯主义向人类社会公认的正义和准则开始了疯狂的践踏。也对西方大国首肯的原有“秩序”发起了公开的挑战,但西方大国对法西斯暴行采取的“不干预”政策任然没有根本改变,近看中国:日本占据我半壁河山,国家经济陷于瘫痪,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招致南京国民政府危机四伏,英美支持软弱无力,南京政府不得已将目光转向苏联。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抗争中,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他们读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如七十四年前,在总过近代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促使成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西安事变。 1936年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等十三位红军高级将领联名写信给蒋介石,希望他当机立断,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可是蒋介石却视毛泽东的忠告为软弱可欺,认为红军的处境已难以为继,于是变本加厉地调集三十万军队准备“围剿”。12月4日蒋介石和其他军政要员抵达西安,给张学良、杨虎城两人施加压力。向他们提出最后通牒式的两个方案。一、服从“剿共”就将二人的部队调往陕甘前线,二、不服从就将张学良部队调往福建、杨虎城部队调往安徽,退出陕甘,由中央军“剿共”,张学良、杨虎城下定决心采取非常手段,实行“兵谏”。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和其他十多名军政要员,通告全国,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各国的态度是:日本,既无顾虑中国民众的抗日情绪,不愿使之迅速激化,又期望亲日派上台,以更便利地遂行其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企图,因而急欲山洞南京讨伐西安,挑起中国全面内战,坐收渔利的思想主导了其对华政策。英美,既考虑本国在华利益和侨民安全,又着眼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友好关系”,遏制日本对华侵略,维护其在花利益的需要,极愿事变所涉及各方选择“和解保蒋”。苏联,被日本列为“北进目标”,担心事变成为对日开战的借口,又面临德、意法西斯威胁,在自身利益驱使下苏联奉行谴责西安事变,主张“和解放蒋”的策略。法、意、德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法国支持英美的和解主张,德国虽愿意释蒋,又不愿支持主和派,意大利反对西安事变,主张中日亲善。总过共产党起初反应,中共领导层多数意见人呢为,下事变是革命行动应当罢免蒋介石,交人民公审,只有对她进行彻底清算,才能为全国统一抗日开辟道路。深思熟虑后的决断,中共果断放弃“审蒋”计划,有条件维护南京的正统,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事变。以举国抗日为根本目标,使中共车工委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中坚力量,检定的站在西安一边,中共支持张、杨的革命义举,准备共同迎击南京亲日派发动的军事进攻,帮助西安各方面筹划和进行和平努力。西安事变是在非常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发生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对我国的侵略,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开使张感到“剿共”无出路,蒋介石一向用到“剿共”来消灭杂牌军,使张逐渐觉醒,东北军士兵强烈要求打回老家去的愿望促使张学良组岸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积极影响,张、杨的强烈爱国心。蒋介石的顽固不冥等,都导致了西安事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论文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内容摘要: 20世纪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在苦苦挣扎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极大的刺激了爱国人士。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关键词:近代史,耻辱,爱国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有识之士的心头。 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

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成为了每个爱国者的信念。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实用参考]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 组员:于梦黄宇翔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 关键字:五四运动;学生;爱国主义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

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浅谈精、气、神

浅谈“精、气、神”与中医养生 明新杰 所谓“精、气、神”,是我国传统中医学和临床施治常用的术语,也是道教内丹学术语。从渊源上看,其概念均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自古以来,对“精、气、神”的保养,一直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其中“三焦”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即卫、气、营、血(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分,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故中医常讲“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形神俱损,精气耗尽,人的生命就终止了。 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又被道教所吸收,并且重组而成“精气神”。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后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时所射出的精液。与“精”相对应。“气”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故而有“元气”之称,它体现了先天原火的推动。至于“后天之气”指的是呼吸之气,也就是宇宙空间外在之气,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呼吸之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必须通过“神火”的温养才能成为内丹修炼的能源。“神”在内丹学中,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为的直觉状态。这样,元神观照,而“后天之气”转换为“先天之气”,于是元精培补,生命便焕发出恒久的青春。古今人们常用的词如养精蓄锐、精力充沛、精神焕发、精神饱满、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气宇轩昂、气壮山河、浩然正气、神采奕奕、神出鬼没、出神入化等等,都是用来形容具有“精、气、神”内涵的人的。炎黄子孙皆应具备精、气、神,所以,我们的祖国大地向称“神州大地”。 已故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读黄帝内经谈智慧》一文中,对“精、气、神”的简述为:“天之在我者,德也”,上天是什么?形而上的。“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即上天给我们生命的功能,地球给我们生命的力量。“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而“随神往来谓之魂”,脑的思想叫魂;“并精而入者谓之魄”,魄是睡着了的那个气,往下面去的叫做鬼,往上冲的叫“神”。同时,南老又总结出了“心、意、志”三个词,论述得非常精辟。他认为:在中国文化中,精、气、神、心是分开的。心,就是我们能够思想、记忆、能够作用的能,心字上边那三个点,就代表精、气、神。可见古人造字时很有智慧。故“心有

张学良读后感

在中国没人不知道张学良将军,但是最近几年不知道怎么了,对张将军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很多人甚至用很恶劣的语言攻击张将军,把很多不实之词加在他的身上。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我善意的认为,这些人是历史盲,而不是别有用心。 如何评价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过呢? 恐怕周总理说的“千古功臣”四字最能概括吧。 说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非说张将军是无瑕的完人,相反的,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纨绔子弟公子哥的习气,谁让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呢?谁生在那样的家庭,大体都得吃喝玩乐吧。有人说他吃喝嫖赌抽俱全还活了100多岁如何如何,呵呵,这是小事,说说权当玩笑了。真正让张将军处于风口浪尖的,无非两件事,一是918,二是西安事变。 918事变,无需多说,传统上我们都说是蒋介石给张学良发了不许抵抗的密电,但是最

近几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蒋介石没有发这样的电报,不抵抗是张学良自己的命令。其实,无论有没有蒋的密电,张学良在这件事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是必须承认的。作为守边大将,当时北中国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面对敌人的侵略不奋起反抗,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我想在一点上,张学良将军自己也深深的自责,否则就不可能有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了。但是我还要说一点,张将军有他自己的过错,那么作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者的蒋介石是怎么处理918的呢?他有抵抗有反击吗?他面对侵略的态度是什么? 不也是坐着看,然后祈求国联的调解?丝毫没有一点反抗外辱的气节。所以说,918事变由一个突发的事件继而坐实成为东北沦陷的事实,不是张学良一个人的责任。 西安事变,也是传统说法和新派说法互相冲突。新派说法的种种。但是我想这些用种种猜测质疑张学良将军的人,把张学良看的过于复杂了。其实我看各种张学良的事迹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学良是一个非常忠厚非常善良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2009级1班姓名:陈亚东 学号:20090718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论文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进一步了解,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

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 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 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 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 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 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 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

中国近代史论文

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摘要:探索国家出路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一条线索,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一生都献身于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先进人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是多层次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改革派等不同阶级在经济、制度和思想等方面分别做出了探索,本文将对不同阶层在经济、制度和思想方面采取的不同方法进行辩证分析,探寻其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制度探索;思想探索;经济探索 中国近代史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从不同方面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尽管绝大多 数探索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其探索精神及历史意义,经验教训,确实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究,发掘其背后的价值。这些经济、制度及思想上的探索对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制度上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除了遭受本国残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是遭受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在这里我们就要首先探讨制度的问题。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才能开辟新路。 而对于制度的改革,不同的阶级做出了不同的努力,这其中有非武力的即对政策的改良改变,也有武力的即通过革命斗争更换政权。 (1)资产阶级非武力——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新的民族危机下,以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曰维新. 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但结果以失败告终。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但是由于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2)资产阶级武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 政府的统治,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他们的不懈斗争下,终于取得了 胜利。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但好景不长,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