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发展指数

综合发展指数
综合发展指数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

报告

中国统计学会《综合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

二○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目录

一、研究背景 (1)

二、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设计 (2)

三、测评方法 (9)

(一)指标上、下限阈值的确定 (10)

(二)指标无量纲化 (10)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11)

(四)分类指数和总指数的合成 (11)

四、测算结果 (11)

(一)从四大区域看 (12)

(二)从31个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看 (14)

(三)从31个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增长情况看 (15)

(四)综合发展指数与人均GDP等排序的对比 (16)

附件一: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7)

附件二:2000-2009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 (18)

2000-2009年各地区科学发展指数排序 (19)

附件三: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增长情况 (20)

附件四:各省(区、市)综合发展指数与人均GDP、HDI、全面小康指数的比较 (21)

附件五:200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及分类指数 (22)

2001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及分类指数 (23)

2002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及分类指数 (24)

2003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及分类指数 (25)

2004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及分类指数 (26)

2005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及分类指数 (27)

2006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及分类指数 (28)

2007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及分类指数 (29)

2008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及分类指数 (30)

2009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及分类指数 (31)

附件六:《综合发展指数》主要指标说明及其计算方法 (32)

一、研究背景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为引导和转变发展观念,激励发展思路创新,本课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构建了一套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简称CDI)进行测算。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常常将“地区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造成诸多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改善不一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等等。虽然上述问题都有各自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具体环境,但对地区发展的认识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全面、不科学,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有关对发展测评的研究,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于1996年建立的一套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旨在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英国于1996年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

战略,成为全球首家公布全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2000年联合国提出了8项“千年发展目标”及相关的18项具体目标和48项指标,内容涉及社会公平(反贫困、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及全球合作等方面,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准。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部门对地区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办法。

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需求出发,确定具有自身特点的指标体系;国内研究则较多地侧重于理论方面,指标选取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本课题研究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突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主要指标的重要性,制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对各地综合发展情况进行测评。

需要指出的是,本课题报告是初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从统计角度反映了我国各区域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综合发展方面的进程情况。课题研究在指标选取、测算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的选取,课题整体的指标分类和权重等等,仍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方面及问题,课题组将持续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设计

综合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看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综合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导向、引领作用,激励各地区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有效地加快科学发展进程。

——前瞻性原则。建立综合发展评价体系,视野要开阔,着眼要长远,

不仅要考虑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要考虑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力争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重点应放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

——开放性原则。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应保持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根据地区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及中国发展阶段的变化,及时对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和修订。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选择具有代表性,同时兼顾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使指标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指标设置要与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等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标衔接一致,以增强指标体系的政策导向与实践意义。

——公认性原则。评价指标不仅要以客观指标反映地区发展的数量特征,更要把群众认可、满意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做到量化考评和定性考评相结合。因此,综合发展评价体系引入公众评价指标,以充分考察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提高公众对于发展的参与度和认可度,主观性指标的引入强化了“既看数字又不唯数字”的理念。

按照以上指导原则,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含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公众评价六个方面45项指标,涵盖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科技、民意等领域,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强调科技创新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图1 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图

经济发展类。“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力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因此,经济发展模块设置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发展质量3项二级指标及8项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经济发展类指标

民生改善类。“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民生改善模块设置了收入分配、生活质量、劳动就业3项二级指标及12项三级指标(见表2)。

表2 民生改善类指标

社会发展类。“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因此,社会发展模块设置了公共服务支出、区域协调、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社会安全6项二级指标及10项三级指标(见表3)。

表3 社会发展类指标

生态建设类。“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按照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生态建设模块设置了资源消耗、CO2排放、环境治理3项二级指标及10项三级指标(见表4)。

科技创新类。“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因此,科技创新模块设置了科技投入、科技产出2项二级指标及4项三级指标(见表5)。

公众评价类。对综合发展的评价,必须坚持群众满意的原则。因此,评价体系引入公众满意度指标,作为重要的辅助参考指标,其不参与定量评价(见表6)。

表6 公众评价类指标

三、测评方法

综合发展指数是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五个维度测量的综合性指数,每一维度都是构成具体方面的分指数,每个分指数又由若干个指标合成。其测评方法主要借鉴了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测量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评价指标的上、下限阈值来

计算单个指标指数(即无量纲化),指数一般分布在0和100之间,再根据每个指标的权重最终合成综合发展指数。此种方法测算的指数不仅横向可比,而且纵向可比;不仅可以比较各省(区、市)综合发展相对位次,而且也可以考察每个省(区、市)综合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指标上、下限阈值的确定

在计算单个指标指数时,首先必须对每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而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关键是确定各指标的上、下限阈值。指标的上、下限阈值主要是参考2000-2009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相应指标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值,对有些比例指标还参考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将第i 个指标的实际值记为i X ,权重为i W ,下限阈

值和上限阈值分别为min i X 和max i X ,无量纲化后的值为i Z 。

(二)指标无量纲化

无量纲化,也叫数据的标准化,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指标)量纲影响的方法。

正指标无量纲化计算公式:

min max min i i i i i X X Z X X -=-或min max min ()()

ln()()

i

i i i i

Ln X Ln X Z X Ln X -=- (1) 逆指标无量纲化计算公式:

max max min i i i i i X X Z X X -=-或max max min ()()

()()

i i i i i

Ln X Ln X Z Ln X Ln X -=- (2)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综合评估的结果,权重值的变动可能引起被评估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所以,合理地确定综合评估发展各主要因素指标的权重,是进行综合评估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本体系采取常用的专家打分法(即Delphi 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四)分类指数和总指数的合成 1.分类指数的合成方法

本体系由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五个分类组成。将某一类的所有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按公式(3)计算就得到类指数。

j j

i

j Z W I W

=

∑∑ (3)

2.综合发展指数的合成方法

将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44个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按公式(4)计算就得到综合发展指数。

44

144

1

i i

i i

i Z W

I W

===

∑∑ (4)

四、测算结果

依据上述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根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及部门专业年鉴数据,对四大区域及31个省(区、

市)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

总体上看,我国各区域及各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在2000-2009年期间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其特点如下:

(一)从四大区域看

我国四大区域①的综合发展指数,在2000-2009年期间稳步提升,东部地区由2000年的44.82提升到2009年的62.35,东北地区由2000年的39.01提升到2009年的54.07,中部地区由2000年的35.93提升到2009年的51.72,西部地区由2000年的33.66提升到2009年的49.36,但区域间差距变化不大(见图2),区域排序的依次顺序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要远高于其他地区。需要指出的是,其评价体系的五大类分项指数排序与综合发展指数并不完全一致。

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

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

以2009年为例,其分类排序情况为:(1)“经济发展”类指数排序分别为东部、东北、西部和中部地区;(2)“民生改善”类指数排序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3)“社会发展”类指数排序为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4)“生态建设”类指数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5)“科技创新”类指数排序为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见图3)。

(二)从31个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看

31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自2000-2009年大都呈现向好的趋势(见附件二)。需要关注的是,全国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②,自2004年后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见图4)。

②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记为C·V。变异系数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可

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

(三)从31个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增长情况看

2001-2009年,31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增长情况见附件三。分区域来看,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分别为3.74%、3.69%、4.13%和4.35%,西部最快(见图5)。

(四)综合发展指数与人均GDP等排序的对比

若将2009年全国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指数排序结果,与按人均GDP的排序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综合发展指数与按人均GDP 排序的差异较大,即人均GDP位于前列的省区,综合发展状况不一定良好(见附件四)。如内蒙古、河北、宁夏按人均GDP排序分别位于第7、12、16位,而按综合发展指数排序则分别位于第18、22、26位;如人均GDP排位靠后的省区,如江西、湖南和四川,分别排在第25、20和24位,而综合发展指数排在第13、15和16位。

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中小板指数编制方案

中小板指数编制方案 (2014年1月) 为了反映深市中小板市场的特征,提供市场比较基准与投资标的,编制中小板指数。 一、指数代码与名称 指数代码:399005 指数简称:中小板指 指数中文名称:中小板指数(价格) 指数英文名称:SZSE SME PRICE INDEX 指数代码:399333 指数简称:中小板R 指数中文名称:中小板指数(收益) 指数英文名称:SZSE SME RETURN INDEX 二、基日与基点 中小板指数以2005年6月7日为基日,基日指数为1000。 三、选股原则 1.入围标准: (1)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交易的A股; (2)有一定上市交易日期(一般为六个月,总市值和自由流通

市值综合排名位于中小板市场前10名的股票不受此限 制); (3)非ST、*ST股票; (4)公司最近一年无重大违规、财务报告无重大问题; (5)公司最近一年经营无异常、无重大亏损; (6)考察期内股价无异常波动。 2.选样方法 中小板指数的初始样本股由前100只上市股票构成。此后需要对入围的股票进行排序选出样本股。 中小板指数选样指标为一段时期(前6个月)平均总市值的比重、平均自由流通市值的比重和平均成交金额的比重。选样时先计算入围个股平均总市值占市场比重、平均自由流通市值占市场比重和平均成交金额占市场比重,再将上述指标按1:1:1 的权重加权平均,计算结果从高到低排序,在参考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状况、发展潜力、行业代表性等因素后,按照缓冲区技术选取中小板指数样本股。四、指数计算方法 同深证100指数。 五、样本股调整 同深证100指数。 六、指数的调整计算 同深证100指数。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4月26、27日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发布。 在外部经济危机、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2009年中国城市在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国内城市竞争力格局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总体来看,五区域分享前十,沿海城市北进南退;全国城市整体起飞,潜力城市各具特色。东南优势略有下降,全国城市间差距缩小;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滑,内蒙古吉林竞争力增长连续领先。 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综合增长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鄂尔多斯、铁岭、通化(前三个城市并列第一)、辽源、松原、营口、清远、白山、包头、巴彦淖尔。 经济规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经济效率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营、台南、东莞。 发展成本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亳州、三亚、香港、成都、咸阳、随州、常德、长春、基隆。 产业层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北京、台北、新竹、深圳、上海、高雄、台中、基隆、台南。 收入水平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澳门、上海、深圳、台北、北京、新竹、厦门、高雄、鄂尔多斯。 报告对样本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回溯计算。过去五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十个城市分别是防城港、清远、赣州、通化、鄂尔多斯、乐山、廊坊、咸阳、澳门、大连。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区域、规模和发展阶段,这反映出中国城市竞相争先的态势,不同类型的城市都有提升最快、潜力最大的城市。 报告对全国56个重点城市的八个分项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人才本体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深圳、天津、上海、澳门、杭州、中山、东莞和武汉。 企业本体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苏州、唐山、深圳、北京、广州、武汉、包头、绍兴和南京。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 课题负责人:国家统计局鲜祖德 一、研究背景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为引导和转变发展观念,激励发展思路创新,本课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构建了一套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简称CDI)进行测算。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常常将“地区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造成诸多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改善不一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等等。虽然上述问题都有各自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具体环境,但对地区发展的认识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全面、不科学,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有关对发展测评的研究,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于1996年建立的一套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旨在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英国于1996年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首家公布全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2000年联合国提出了8项“千年发展目标”及相关的18项具体目标和48项指标,内容涉及社会公平(反贫困、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及全球合作等方面,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准。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部门对地区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办法。 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需求出发,确定具有自身特点

上证综合分类指数编制细则

上证综合及分类系列指数 编制细则 2008-12-24

目 录 1. 引言 (3) 2. 指数选样 (5) 3. 指数计算 (6) 4. 指数修正 (8) 5. 样本股调整 (10) 6. 样本股股本维护 (11) 7. 指数管理 (12) 8. 指数规则的修订和补充 (14) 9. 信息披露 (15) 10. 指数发布 (16) 附录A:名词解释 (18) 联系我们 (20) 免责声明 (21)

1. 引言 1.1 上证综合指数 上证综合指数的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股票,包括A股和B股,综合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 1.2 新综指 新上证综指简称新综指,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股票组成,综合反映沪市全流通A股的股价变动情况。新上证综指自2006年1月4日起正式发布。 1.3 上证A股指数 上证A股指数的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A股,反映A股的股价整体变动状况。上证A股指数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 1.4 上证B股指数 上证B股指数的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B股,反映B股的股价整体变动状况。上证B股指数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 1.5 上证分类指数 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按其所属行业分成五大类别,分别是工业类、商业类、房地产业类、公用事业类和综合业类。行业分类指数的样本股是该行业全部沪市上市股票,反映不同行业的景气状况及

其股价整体变动状况。上证分类指数自1993年5月3日起正式发布。

2. 指数选样 2.1 样本空间 上证综合与分类系列指数样本空间由所有上海A股股票和B股股票组成: 2.2 选样方法 2.2.1上证综合指数 上证综合指数由全部沪市A股和B股组成。 2.2.2新上证综指 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部沪市上市公司股票形成新上证综指的样本股。 2.2.3上证A股指数 上证A股指数由全部沪市A股组成。 2.2.4上证B股指数 上证B股指数由全部沪市B股组成。 2.2.5上证分类指数 将沪市上市公司按照所属行业分成五大类别:工业类、商业类、房地产业类、公用事业类、综合业类。进入相应类别的沪市A股、B 股分别形成相应的分类指数样本股。

2020年(发展战略)人类发展指数

(发展战略)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DevelopmentIndex)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年人文发展方案》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对传统的GNP指标挑战的结果。 目录 人类发展指数的由来 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原则 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及公式 壹、人类发展指数计算的三个指标: 二、每个指标设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 三、HDI指数的计算公式: 人类发展指数的最新发展 人类发展指数所揭示的内容 人类发展指数的优缺点 人类发展指数的改进意见 2010年人类发展指数中被列为高度发达的国家 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 上海人类发展指数历年情况 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历年变化 天津历年人类发展指数 2009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人类发展指数的由来 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原则 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及公式 壹、人类发展指数计算的三个指标: 二、每个指标设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 三、HDI指数的计算公式: 人类发展指数的最新发展 人类发展指数所揭示的内容 人类发展指数的优缺点 人类发展指数的改进意见 2010年人类发展指数中被列为高度发达的国家 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 上海人类发展指数历年情况 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历年变化 天津历年人类发展指数 2009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展开 编辑本段人类发展指数的由来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用收入水平、期望寿命指标和教育指数这三个指标,来把人文发展 2008年人类发展指数 2008年人类发展指数

作为壹个全面综合的度量。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立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壹定的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均发布世界各国的人文发展指数(HDI)于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颇有影响。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开始于《人类发展方案》中使用由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成绩指数和实际人均GDP指数三大指标复合而成的人文发展指数义HDI)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人文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的《人类发展方案》中发布的。经过若干年的研究和设计,美国海外开发署的D·莫里斯(Morris)博士提出的生活质量指数(PQLI指标)即用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三项指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版的《人文发展方案》1990年)提出的用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国民生产总值三项指标衡量消费构成质量成了世界通用的指标体系。1990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将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相结合,揭示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此外,外国的评估于年度之间差距过大,如人文发展指数,1990年中国被评为64位,而1994年以同样方法计算,中国的位次却降到94位,反映了某些国际评价不太符合实际。联合国从1990年起发表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方案提出了人类发展水平的人文发展指数HDI。1990年以来,根据这壹方法编制的人文发展指标已于指导发展中国家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到1990年,联合国开发署(UNDP)于发表的《人文发展方案》中引入识字率和人均寿命俩项社会人文指标,从教育和社会生 人类发展指数世界分布图2010.11.04 活质量俩个方面弥补了单壹经济增长指标的缺陷,于壹定程度上建立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二维指标联系。早于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发表了壹份《联合国人文发展方案》提出了“人文发展”的概念指出人文发展情况人的健康长寿、受教育机会、生活水平、生存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权重系数的选择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权重系数的选择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2-01 10:17:00 ] 编辑:studa20 作者:王晖,陈丽,陈垦,薛漫清,梁庆 【摘要】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及一些相关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综合评价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而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作为综合评价中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对多指标评价方法和权重系数的选择进行概括介绍。 【关键词】多指标综合评价;评价方法;权重系数;选择 基金项目:广东药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 2005ZYX12)、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07J1-C0281)、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A060305006) 综合评价是利用数学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对一个复杂系统的多个指标信息进行加工和提炼,以求得其优劣等级的一种评价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多指标综合评价及权重系数选择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药理学多指标的研究提供一些方法学的资料。 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1.1 层次分析加权法(AHP法)[1] AHP法是将评价目标分为若干层次和若干指标,依照不同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根据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层次结构,建立目标树图→ 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确定相对权重→ 计算子目标权重→ 检验权重的一致性→ 计算各指标的组 合权重→计算综合指数和排序。 该法通过建立目标树,可计算出合理的组合权重,最终得出综合指数,使评价直观可靠。采用三标度(-1,0,1)矩阵的方法对常规的层次分析加权法进行改进,通过相应两两指标的比较,建立比较矩阵,计算最优传递矩阵,确定一致矩阵(即判断矩阵)。该方法自然满足一致性要求,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与其它标度相比具有良好的判断传递性和标度值的合理性;其所需判断信息简单、直观,作出的判断精确,有利于决策者在两两比较判断中提高准确性[2]。 1.2 相对差距和法[3] 设有m项被评价对象,有n个评价指标,则评价对象的指标数据库为 Kj=(K1j,K2j,……,Knj),j=1,2,……,m。设最优数据为K0=(K1、K2、……Kn)。最优单位K0中各数据的确定如下:高优指标,取所有m个单位中该项评价指标最大者;低优指标,取所有m个单位中该项评价指标最小者。各单位与最优单位的加权相对差距和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报告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报告发布时间:2011-12-26 来源:中央政府网站浏览次数:74 为客观、全面反映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中国统计学会根据《综合发展指数编制方案》(见附件),对2000-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CDI)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2000-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增速最快,201 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比上年均有所提高。 一、四大区域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西部地区增速最快 2000-2010年期间,中国四大区域[1]的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其中东部地区由2000年的44.88%提升到2010年的65.32%,中部地区由2000年的35.93%提升到2010年的54.13%,西部地区由2000年的33.72%提升到2010年的52.23%,东北地区由2000年的38.96%提升到2010年的56.35%(见图1)。

综合发展指数由“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五大类分项指数组成。2010年,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类指数分别为73.29%、67.49%、57.91%和58.72%;“民生改善”类指数分别为73.21%、63.04%、61.33%和55.54%;“社会发展”类指数分别为67.32%、68.28%、66.93%和66.12%;“生态建设”类指数分别为65.90%、54.52%、57.73%和55.31%;“科技创新”类指数分别为38.37%、15.16%、14.72%和13.54%(见图2)。

2001-2010年,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分别为3.82%、3.76%、4.18%和4.47%,在四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增速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见图3)。 二、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指数普遍提高,差距有所缩小

人民币指数编制方案-国证指数

人民币指数编制方案 为反映人民币与全球主要货币双边汇率的整体变化,表征人民币的综合价值,编制人民币指数,包括名义指数和实际指数,通过国证指数网发布收盘行情数据。 一、指数代码与名称 (一)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 指数代码:CNYX 指数中文名称:人民币指数 指数中文全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 指数英文简称:CNYX 指数英文名称:CHINESE YUAN INDEX (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 指数代码:CNYR 指数中文名称:人民币实际指数 指数中文全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 指数英文简称:CNYR 指数英文名称:CHINESE YUAN REAL INDEX 二、基日与基点 指数基日为2010年6月19日,基点为100点。 三、样本货币构成

1. 入围标准 入围样本货币需满足以下条件: (1)货币所属国(地区)过去三年中,在我国双边贸易总额占比均超过1%; (2)境内市场存在人民币外汇即期交易的币种,不包括区域交易币种; (3)剔除通货膨胀严重、汇率高度不稳定的币种。 2. 选样方法 对满足入围标准的货币,先计算一段时期国别(地区)对华贸易的比重和经济规模的比重,再将上述指标按1:1的权重加权平均。然后将计算结果从高到低排序,选取排名在前10名的币种构成人民币指数的初始样本,数量不足则按实际数量选入。 当前人民币指数的样本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韩元、港币、澳元、加元、英镑、俄罗斯卢布和林吉特。 四、 指数计算方法 人民币指数采用派氏加权法,依据下列公式逐日连锁实时计算: wj jt jt j wi it it i t t PI PI PD PD EER EER )/()/(111----∏?∏?= EER t :为当日人民币指数的收盘点位。 EER t-1:为上一个交易日人民币指数的收盘点位。 PD it 和PD it-1:分别为当日和上一个交易日采用直接标价法报价的货币i 与人民币的汇率价格。 PI jt 和PI jt-1:分别为当日和上一个交易日采用间接标价法报价的

“双一流”背景下制定高校主要发展指标的方法及路径探讨

“双一流”背景下制定高校主要发展指标的方法及 路径探讨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双一流”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以绩效为杠杆充分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引导高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是确定高校未来若干年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进而采取不断优化的方案实现其定位、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一个规划期内的主要发展指标是发展规划文本的核心及灵魂,是高校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外在体现,是“双一流”建设中检验高校建设水平的重要观测点。目前有关高等学校发展规划的研究多集中在规划编制机构设置、规划文本、规划管理及实施等宏观方面,对制定主要发展指标的方法研究较少。经过透彻研究,拟定体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发展指标,有利于编制出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对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起到检验和指导的重要作用。 一、发展指标的意义 发展指标高等学校发展规划的核心与灵魂,用数字或文字的描述高度凝练概括高校在一个规划期内所需实现的主要目标,是总体发展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一所高校,拟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指标可以引领推进高校的发展方向 制定发展规划,可以明确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提升学校活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凝聚校内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为实现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从整体看,发展指标作为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能够引领高校向既定的发展目标不断前进,对增强“双一流”建设成效起到检验和指导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指标可以指导协调部门的发展行动

发展指标是整个学校的行动引领和依据,校内各单位各部门作为承担相应发展指标完成工作的主体,能够指导协调各主体的行为,将其注意力聚焦到发展指标上,使其行为自觉地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专注于完成发展指标这一具体表现形式,不断实现学校总体的发展目标,并在这一行动中同步实现自身价值。 (三)发展指标可以监控调整规划的执行情况 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不仅是文本的编制工作,更要与具体工作互相结合、互相渗透。对规划实施过程实行动态监控,尤其是在规划中期和结束等重要阶段对规划实施评估,将已经完成的情况与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监控规划执行工作进展。同时,在发展规划实施的过程中,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有可能出現偏离既定发展轨道的现象,这就需要及时与已定的发展指标进行对照,不断修订、优化指标,或是调整规划执行行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 二、制定高校发展规划主要发展指标存在的问题 通过高校的信息公开网站,选取部分“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省属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院校,覆盖综合、理工、师范、财经、医药、语言等代表性学校类型的发展规划文本。在这些发展规划的文本中,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都制定主要发展指标,促使高校以此为指导,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发展指标同质化趋势明显 从所考察的高校发展规划文本看,发展指标多集中在学生规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量化指标,这些指标均有更细化的指标,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建设的具体内容。综合考虑所考察高校的发展指标,列下表。如下表所示,这些指标非常明确地指出高校在一个规划期内的发展方向和建设内容,也符合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容易实现规划中期或末期考核。 通过分析比较,绝大多数被考察高校80%以上的指标,在指标表述或指标内涵上相似程度较高。这充分说明不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还是省属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在高校发展趋势和方

综合发展指数编制方案

附件: 综合发展指数编制方案 一、研究背景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为引导和转变发展观念,激励发展思路创新,本课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构建了一套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简称CDI)进行测算。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常常将“地区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造成诸多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改善不一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等等。虽然上述问题都有各自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具体环境,但对地区发展的认识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全面、不科学,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有关对发展测评的研究,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于1996年

建立的一套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旨在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英国于1996年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首家公布全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2000年联合国提出了8项“千年发展目标”及相关的18项具体目标和48项指标,内容涉及社会公平(反贫困、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及全球合作等方面,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准。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部门对地区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办法。 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需求出发,确定具有自身特点的指标体系;国内研究则较多地侧重于理论方面,指标选取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本课题研究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突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主要指标的重要性,制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对各地综合发展情况进行测评。 需要指出的是,本课题报告是初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从统计角度反映了我国各区域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综合发展方面的进程情况。课题研究在指标选取、测算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的选取,课题整体的指标分类和权重等等,仍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方面及问题,课题组将持续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设计 综合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看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综合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导向、引领作用,激励各地区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有效地加快科学

“国房景气指数”编制方案与测算方法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6212334.html,/200207/08/2104.shtml “国房景气指数”编制方案与测算方法 一、“国房景气指数”的界定及编制流程 定义和说明 国房景气指数是综合反映全国房地产业发展景气状况的总体指数,“国房景气指数”可以从土地、资金、开发量、市场需求等角度显示全国房地产业基本运行状况,波动幅度,预测未来趋势,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预警机制,为投资者选择投资机遇提供统计信息。 “国房景气指数”是借鉴景气指数体系的原理,由属于超前、同步、滞后性质的指数指标(注意:这里仅指性质,而不是理论上真正起超前、同步、滞后作用的指标)组成,根据合成指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分类指数的基础上,而得到的一个加权平均综合指数。 “国房景气指数”的编制流程 “国房景气指数”的编制大体上分为八个步骤,一是确定指标体系,可分为参与计算和用于分析的两部分;二是建立“国房景气指数”原始指标数据库和数据调整;三是消除量纲影响;四是确定权数;五是确定基准对比时期;六是消除季节、价格因素影响;七是建立分在指数和“国房景气指数”计算的数字模型;八是“国房景气指数”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二、“国房景气指数”指标体系的确定 按照上述原则,“国房景气指数”的指数指标体系分为两部分:一是参与计算用的指数指标;二是用于分析研究的指数指标。具体包括:用于计算国房景气指数的指标有(1)土地出让收入指数;(2)本年完成开发土地面积指数;(3)房地产开发投资指数;(4)本年资金来源指数;(5)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6)新开工面积指数;(7)房屋竣工面积指数;(8)空置面积指数。 用于分析报告用的指数指标,也是四个方面共14个指标。具体为:(1)新开工面积指数;(2)房屋施工面积指数;(3)国有单位投资指数;(4)国内贷款指数;(5)利用外资指数;(6)自筹资金指数;(7)住宅销售价格指数;(8)办公楼销售价格指数;(9)商业营业 用房销售价格指数;(10)个人商品房销售额指数;(11)竣工房屋价值指数;(12)住宅空置面积指数;(13)办公楼空置面积指数;(14)商业营业用房空置面积指数。 三、建立“国房景气指数”指标数据库及数据调整 按照“国房景气指数”指标体系确定的参与计算的4个方面8个分类指数和满足分析报告用的4个 方面14个指标,建立历史资料数据库。有些指标如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标必须先计算后才能得到。有些指标如资金来源、空置面积等必须先进行推算,以保证有必要的数据长度。 四、消除量纲影响的方法 参与“国房景气指数”计算的指标分别由工作量、资金、价值量和实物量指标构成,由于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综合平均,必须采用消除量纲影响的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同时,也满足了合成指数编制中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的要求。“国房景气指数”采用功效系数法,消除量纲的影响比较符合“国房景气指数”的特点。因为,相对化处理中标准值的确定容易引起争议,

企业发展规划报告编制大纲

企业发展规划报告编制大纲1 总论 1.1企业基本情况 1.1.1企业概况 1.1.2组织结构 1.1.3法人法理结构 1.1.4主要经济指标 1.1.5主业构成及发展回顾 1.1.6重点下属企业概况 1.2规划编制背景 1.3规划范围及时限 1.3.1规划范围 1.3.2 规划时限 1.4规划依据 1.5规划方法 1.6规划主要结论 1.6.1产业规模及结构 1.6.2资源消耗或占用 1.6.3投资规模及经济效益 1.6.4节能减排指标 2 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 2.2 行业发展形势 2.3 竞争力分析 2.3.1 企业发展竞争力分析 2.3.2 主要产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3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发展目标 3.1 指导思想 3.2 规划原则 3.3 发展目标 3.3.1 总体目标 3.3.2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3.3.3 主要经济指标 3.3.4 产权结构(调整)目标 3.3.5 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3.3.6 信息化建设目标 3.3.7 财务目标 3.3.8 国际化并购与经营目标 3.3.9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目标 3.3.10 人力资源目标 3.3.11 企业文化目标 3.3.12 安全、环保、节能目标 3.3.13 绿色发展指标

4 产业发展规划 4.1 总体发展思路 4.2 产业发展路线和实施重点 4.3 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5 空间布局规划 6 支撑体系规划 6.1 资源配置 6.1.1 原料资源配置 6.1.2 公用工程配置 6.1.3 人力资源管理 6.1.4 投资和融资规划 6.2 市场营销 6.3 技术创新与科研开发 6.4 国际化并购与经营 7 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规划 7.1 企业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现状 7.2 规划项目“三废”排放及能源消费情况7.3 主要污染控制措施 7.3.1 水污染控制 7.3.2 大气污染控制 7.3.3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措施 7.3.4 环保机制与监督 7.4 主要节约能源措施 7.4.1 生产节能 7.4.2 管理节能 8 安全生产规划 8.1 安全生产现状 8.2 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8.3 安全生产规划 8.3.1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8.3.2 安全布局 8.3.3 安全防控设施 8.3.4 应急措施 8.3.5 安全教育培训 9 规划效果分析 9.1 产业规模及结构分析 9.1.1 产业规模 9.1.2 产业结构调整 9.2 资源消耗或占用 9.3 投资规模及效益 9.4 节能减排分析 10 规划实施建议 10.1 战略规划管理建议 10.2 管理体制创新建议

中证科技龙头指数编制方案

中证科技龙头指数编制方案 中证科技龙头指数由沪深两市中电子、计算机、通信、生物科技等科技领域中规模大、市占率高、成长能力强、研发投入高的50只龙头公司股票组成,以反映沪深两市科技领域内龙头公司股票的整体表现,为指数化产品提供新的标的。 一、指数名称和代码 指数名称:中证科技龙头指数 指数简称:科技龙头 英文名称:CSI Technology Top Index 英文简称:CSI Technology Top 指数代码:931087 二、指数基日和基点 该指数以2012年6月29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 三、样本选取方法 1、样本空间 中证全指指数样本股 2、选样方法 (1)将样本空间中归属于电子、计算机、通信、生物科技等科技领域的股票纳入待选空间; 1

(2)对待选样本中的股票进行稳定性筛选: i.剔除最新市盈率小于0,或处于待选样本中最高的前10%区间的股票; ii.剔除过去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为负的股票; 在上述稳定性筛选的基础上,考虑部分科技领域上市公司自身发展周期的特殊性,对于营业收入(TTM)处于细分行业内前10%的股票,全部纳入备选空间; (3)对通过稳定性筛选进入备选空间的股票的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与营业收入(TTM)两个指标分别排名,将两项排名的算数平均作为综合排名,在细分行业内根据综合排名选取排名靠前的股票,共同构成100只股票,并满足各细分行业内入选数目的比例与备选池中各行业股票数目比例相同,某细分行业内股票数目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N1×备选空间本中该细分行业内的股票总数目,其中, ×100%,若结果不是整数,采用向上取整的方式; N1=100 备选空间中股票数目 (4)对入选的100只(实际可能超过100)股票按照最近报告期的营业收入增速与净利润增速排名的算数平均排名与最近年报研发支出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排名的算数平均作为综合排名。在细分行业内根据综合排名选取排名靠前的股票,共同构成50只最终的成分股,并满足各细分行业内入选数目的比例与备选池中各行业股票数目比例相同,某细分行业内股票数目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N2×第3步选出的股票中该细分行业内的股票总数目, ×100%,若结果不是整数,采用向上取整的其中,N2=50 第3步选出的股票数目 方式。当数目多于50只时,将入选股票按照总市值降序排列,选取市值最高的50只股票作为最终的指数样本股。 2

国证 50 指数编制方案

国证50指数编制方案 (2015年1月修订) 为了反映与国民经济关系密切的深沪证券市场的50家超大盘上市公司的总体运行态势,编制国证50指数。国证50指数包括纯价格指数和全收益指数,纯价格指数通过深交所行情系统发布实时行情数据,全收益指数通过国证指数网发布收盘行情数据。 一、指数代码与名称 指数代码:399310 指数简称:国证50 指数中文全称:国证50指数 指数英文名称:CNI 50 INDEX 二、基日与基点 国证50指数以2002年12月31日为基日,基日指数为1000。 三、选股原则 国证50指数样本股由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0只A股组成,按照下列原则选取: 1.入围标准 (1)非ST、*ST的A股; (2)有一定上市交易日期(一般为六个月,总市值和自由流通市值综合排名位于沪深市场前10名的股票不受此限制);

(3)公司最近一年无重大违规、财务报告无重大问题; (4)公司最近一年经营无异常、无重大亏损; (5)考察期内股价无异常波动。 2.选样方法 样本股选样指标为一段时期(前6个月)平均总市值的比重、平均自由流通市值的比重和平均成交金额的比重。选样时先计算入围个股平均总市值占市场比重、平均自由流通市值占市场比重和平均成交金额占市场比重,再将上述指标按1:1:1 的权重加权平均,然后将计算结果从高到低排序,选取排名在前50名的股票,构成国证50指数初始样本股。 在排名相似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公司的行业代表性及所属行业的发展前景、公司盈利记录等,优先选取指标优良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样本股。 四、指数计算方法 同国证1000 指数。 五、样本股调整 同国证1000 指数。 六、指数的调整计算 同国证1000 指数。 七、指数的发布与管理 同国证1000 指数。

xx公司整体目标绩效管理方案全套

公司整体考核方案 文件编号:版本修订:编制:审核: 批准:日期:文件发放号: 目录 一、公司整体方案的说明 二 、 公司整体考核规定 三、公司整体考核办法 四、公司整体考核管理流程 图 五、公司整体考核管理标准 六、公司整体考核依据和细 则 一、关于整体方案的说明 长期以来,绩效考核一直是困扰企业尤其是成长企业的难题。如何做到使绩效考核与薪酬系统挂钩,最大限度的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并吸引到高层次的人才,是决策者首先需要考虑解决的。 本方案是在实际运行基础上,结合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原理设计而成。旨在打破旱涝保收的心理惯性,解决工作积极性不高,推委扯皮,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一)考核是组织的系统行为。具有以下性质: 1、公开性。考核结果按时公布,以加强监督。 2、公平性。 3、公正性。真正作到奖优罚劣。 4、严肃性。对考核结果,各部门应严格执行,不得打折扣。 5、权威性。各部门应服从考核部门作出的最后决议。 6、包容性。公司级的考核流程、标准、制度等应包容职能部门、生产基地

以及各职能部门的考核流程、标准、和制度。并能衔接一致,当有冲突时,以上层考 核结果为准 (二)本方案设计坚持以下原则: 1、收入与绩效挂钩原则——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头上有目标; 2、个人效益与企业整体效益挂钩原则——人人都来关注企业整体效益,相互 监督; 3、动态浮动原则——人人都要关注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 4、综合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使考核个性化并具有针对性。 (三)该方案的基本原理是,各部门按分管职能归口考核并对问题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监控整改,每月汇总报企管部。企管部汇总各部门绩效完成情况并监督考核方案的执行情况,最后根据企业整体效益完成情况,对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作出评价,算出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上述结果经主管总监认可,交人力资源部,根据核定标准动态工资乘以效益指数得出工资总额,经过分配,加减奖罚项目得出每位员工应得工资。 (四)作为一个体系,该方案由以下部分组成: ——考核办法; ——考核流程; ——考核标准; ——考核制度; ——考核依据和考核细则—— 强制性考核:现行各类有效的规章制度、领导决议等;任务目标考核: 《目标管理责任书》。

指标体系及其指标解释说明

表1 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标准体系及权重

1、人口密度 指标解释: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计算方法: 地区人口总数(万人) 人口密度= 里) 规划区总面积(平方公 2、单位工业用地产值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单位面积工业用地产出的工业增加值,是反映工业用地利用效益的指标。单位工业用地产值越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其中,工业用地参照《土地现状利用分类》(GB/T21010-2007)统计,工业增加值采用不变价核算。 计算方法:

单位工业用地产值= 里) 工业用地面积(平方公) 年度工业增加值(亿元 数据来源:经贸、统计等部门。 3、人均GDP 指标解释:人均GDP",常作为 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 计算方法: 人口总数(人) 地区生产总值(元) 人均= GDP 数据来源:经贸、统计等部门。 4、第三产业占比 指标解释:指辖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计算方法: %100?= 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第三产业产值(万元) 第三产业占比 数据来源:统计、经信等部门。 5、城镇人口比重 指标解释:城镇人口是指居住于城市、集镇的人口,主要依据人群的居住地和所从事的产业进行归类。“城镇人口”的特点所从事的产业为非农业生产性产业(自然经济)为主的人群及其家庭;一般认为城镇人口占有率的高低反应出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或城市化水平。计算方法: %100?= ) 规划区总人口数(万人城镇人口总数(万人) 城镇人口比重 6、建设用地面积比重 指标解释:建设用地面积是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不包括代征地的面积。

指数编制方案供参考

中证红利低波动指数编制方案 中证红利低波动指数选取50 只流动性好、连续分红、红利支付率适中、每股股息正增长以及股息率高且波动率低的股票作为指数样本股,采用股息率加权,以反映分红水平高且波动率低的股票的整体表现。 一、指数名称和代码 指数名称:中证红利低波动指 指数简称:红利低波 英文名称:CSI Dividend Low Volatility Index 英文简称:CSI Dividend Low Volatility 指数代码:H30269 二、指数基日和基点 该指数以2005年12月30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 三、样本选取方法 1、样本空间 中证红利低波动指数的样本空间由满足以下条件的沪深A股构成: (1)过去3年连续现金分红且每年的税后现金股息率均大于0; (2)过去一年内日均总市值排名在全部A股的前80%; (3)过去一年内日均成交金额排名在全部A股的前80%。 2、选样方法 (1)对样本空间的股票,计算其最近一年的红利支付率和过去3年的每股

股利增长率,剔除支付率过高或者为负的股票(红利支付率过高:支付率排名在样本空间前5%),剔除增长率非正的股票; (2)计算剩余股票过去3年的平均税后现金股息率和过去一年的波动率;按照过去3年平均税后现金股息率降序排列,挑选排名居前的75只股票; (3)将(2)中的剩余股票按照过去一年波动率升序排列,挑选排名居前的50只股票作为指数样本股。 四、指数计算 中证红利低波动指数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指数=报告期样本股的调整市值 除数 × 1000 其中,调整股本数的计算方法、除数修正方法参见计算与维护细则;调整市值=∑(股价×调整股本数×权重因子),其中权重因子=股息率/(股价×总股本×自由流通靠档比例),权重因子介于0和1之间,以使指数样本股权重 不超过15%。 五、指数样本和权重调整 1、定期调整 中证红利低波动指数的样本股每年调整一次,样本股调整实施时间为每年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在新一轮样本考察中,首先将不满足以下条件的原样本依次剔除: (1)过去一年的税后现金股息率大于0.5%; (2)过去一年内日均总市值排名落在全部A股的前90%; (3)过去一年内日均成交金额排名落在全部A股的前90%。

发展规划咨询理论方法和实践试卷-96分

【183553】的答卷 【试卷总题量: 25,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96.0分,用时4855秒,通过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 1.工业区位论是哪位学者提出的?() A.杜能 B.韦伯 C.克里斯泰勒 D.佩鲁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2.根据诺瑟姆曲线,如果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超过(),则处于城镇化的成熟阶段。 A.25%以下 B.50~70% C.超过70% D.超过80%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3.到2014年,我国已经编制了()个“五年计(规)划”。 A.10

B.11 C.12 D.13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4.我国最早正式提出主体功能区理念的是()。 A.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 B.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C.党的“十七大”报告 D.党的“十八大”报告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5.在我国三级发展规划体系中,最贴近群众,也最具操作性的规划为()。 A.国家级规划 B.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规划 C.地市级规划 D.市县级规划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6.根据空间结构理论中的网络理论,网络的中心是()。 A.线路

B.节点 C.域面 D.通道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7.在哪个发展规划中,首次尝试将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相结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思想()。 A.“十五”计划 B.“十一五”规划 C.“十二五”规划 D.“十三五”规划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8.我国第一次组织开展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是哪一年()。 A.2003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8年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9.下列不属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的是()。 A.综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