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细菌的生理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第2章细菌的生理

一、填空题

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细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工培养基按功能或用途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类培养基。

6.人工培养基按物理性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类培养基。

7.细菌的色素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种。

8.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____________,液体培养基多用于细菌___________,SS 培

养基多用于_____________的分离培养。

二、判断改错题

1.一般细菌约 20min分裂一次。

2.大多数致病菌属于自养菌。

3.硫化氢属于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4.结核杆菌属于微需氧生长的细菌。

5.外毒素的合成、芽胞的形成多在细菌的对数生长期。

三、选择题

【A型题】

1.大多数细菌生长繁殖的最适 pH 值范围适

A.4.0~6.0

B.5.5~6.5

C.7.2~7.6

D.8.0~9.0

E.8.4~9.2

2.细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及保存菌种多选用细菌生长繁殖的哪个期?

A.适应期

B.对数生长期

C.稳定期

D.迟缓期

E.衰亡期

3.吲哚试验阳性的细菌,是因为它能分解

A.胱氨酸

B.色氨酸

C.葡萄糖

D.枸橼酸盐

E.乳糖

4.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是以

A.孢子出芽方式

B.二分裂法方式

C.增殖方式

D.自我复制方式

E.有丝分裂方式

5.“菌落”是指

A.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B.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C.一个菌细胞

D.不同种的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E.细菌在营养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X 型题】

1.IMViC 试验主要用于区别下列哪两种病原菌?

A.产气杆菌

B.破伤风梭菌

C.葡萄球菌

D.大肠杆菌

E.肺炎球菌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是指

A.热原质

B.毒素

C.透明质酸酶

D.色素

E.抗生素

3.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是指

A.细菌素

B.硫化氢

C.吲哚

D.维生素

E.外毒素

4.吲哚(靛基质)试验呈阳性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伤寒杆菌

C.肺炎杆菌

D.变形杆菌

E.大肠杆菌

5.产硫化氢的致病菌是

A.鼠伤寒杆菌

B.大肠杆菌

C.痢疾杆菌

D.变形杆菌

E.肺炎杆菌

6.专性厌氧生长的细菌是

A.破伤风梭菌

B.空肠弯曲菌

C.幽门螺杆菌

D.脆弱类杆菌

E.葡萄球菌

7.专性需氧生长的细菌是

A.结核分枝杆菌

B.霍乱弧菌

C.伤寒杆菌

D.绿脓杆菌

E.链球菌

四、名词解释

1.热原质(pyrogen)

2.内毒素(endotoxin)

3.外毒素(exotoxin)

4.细菌素(bactericin)

5.代时(generation time)

6.抗生素(antibiotic)

五、问答题

1.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分哪几期?各期有何实际意义?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在医学上有何实际意义?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营养料pH 值温度气体

2.自养菌异养菌

3.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4.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5.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6.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7.水溶性脂溶性

8.动力增菌致病性肠道杆菌

二、判断改错题

1.对。

2.错,异养菌。

3.错,分解代谢产物。

4.错,需氧生长。

5.错,稳定期。

三、选择题

【A型题】

1.C

2.B

3.B

4.B

5.B

【X 型题】

1.AD

2.ABCDE

3.BC

4.ADE

5.AD

6.AD

7.AB

四、名词解释

1.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微革兰阴性菌细胞壁重的脂多糖。

2.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类脂 A,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发挥其毒性作用。

3.外毒素: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4.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5.代时:是指细菌生长繁殖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6.抗生素: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化学物质。

五、问答题

1.答: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分为以下四期:(1)迟缓期。指细菌进入新的环境后短暂适应阶段。(2)对数生长期。保存菌,药敏试验。(3)稳定期。抗生素合成,芽胞形成,外毒素合成。(4)衰亡期。形态呈多形性。

2.答: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作用如下表所示:

合成代谢产物作用

热原质注入动物体或人体内,引起发热

侵袭性酶类如透明质酸酶分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有利于细菌扩散

毒素内外毒素是构成细菌毒力的重要致病因素

色素鉴别细菌

抗生素抑制或杀灭多种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

细菌素作用范围狭窄,仅对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维生素合成的 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对人有益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习题及答案.docx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易化扩散 2. 阈强度 3. 阈电位 4. 局部反应 二、填空题 1. 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 _________ 和_______ 。 2. 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 _______ 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 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 _________ 。 4. 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动的物质可溶于 __________ 。 5. 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 __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 。 6. 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______ 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___________ 。 7. 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 ________ 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浓度梯 度扩散。 8. 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 __________ 和_______ 。 9.02和CQ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 ;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常状态下细胞内 Q浓度_________ 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内。 1 1 .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_________ 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 上______ 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 ________ 。 12. 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________ 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 13. 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________ 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___________ 处于开放状态。 14. 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__ 和_______ 。 15. 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_____ 。 16. 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__________ ,_____ 和_______ 。 17. 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_________ 实现的。 18. 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___________ 。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明带长度______ ,H 带_____ 。 19. 横桥与 ______ 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20. 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 _______ 和______ ,其中_______ 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 的作用。 21. 有时开放,有时关闭是细胞膜物质转动方式中 __________ 的功能特征。 22. 阈下刺激引______ 扩布。 三、判断题 1. 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2. 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3.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 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 4. 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 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5. 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 ) 6. 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 传导速度相同。( ) 7. 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8. 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 9. 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 10. 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11. 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R () 12. 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Ca2*结合,牵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 13. 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 每次新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 ( )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释教学内容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 释

第二章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内膜:肌纤维外面包有的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 肌外膜:肌束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外面包以结缔组织膜。 A带:由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 I带:只有细肌丝而没有粗肌丝。 H区:只有粗肌丝而没有细肌丝。 肌小节: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终末池: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的特殊的膨大。 三联管结构: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 兴奋性:指的是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简称膜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极化状态:是指细胞膜内外存在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的状态。 去极化:细胞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mV的过程被称为去极化,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电位由0mV转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阈强度:阈刺激一般将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性:骨骼肌(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可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收缩性:肌肉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立即产生收缩反应,这种特性称为收缩性。 阈刺激: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大于阈刺激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刺激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单收缩: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刺激时,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 收缩期:从肌肉收缩产生张力到张力最大所经历时间为收缩期。 舒张期:从张力最大到张力恢复到最低水平所经历时间为舒张期。

微生物重点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教学内容] 细菌 [教学时数] 1学时 [授课对象] 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 [要求] 1、掌握细菌的细菌的合成代谢及生长曲线 2、掌握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3、熟悉细菌的理化性状 4、熟悉物理学消毒灭菌法,了解化学消毒灭菌法 5、熟悉细菌的人工培养 6、了解细菌的分类命名 [内容] 1、细菌的理化性状(熟悉) A、化学成分:水(最主要)、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 B、物理性质: a、光学性质:细菌为半透明体,可用比浊法和分光光度计法估计细菌数目。 b、表面积:细菌体积微小,相对表面积大。 c、带电现象:G+菌的PH为2-3 G-性菌PH为4-5,故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细菌均带 负电荷。 d、半透性: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允许水和小分子物质通过。 e、渗透压:G+性菌渗透压为 20-25个大气压 G-性菌渗透压大约为5-6个大气压 2、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A:营养物质:水、碳源(糖类)、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B:摄取营养的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C:细菌的营养类型:自养菌(化学、光能)、异养菌(寄生、腐生) D: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a:营养物质 b:PH(病原菌多数的最适PH大约在7.2-7.6) C:温度:病原菌均为嗜热菌,最适温度为37℃ D:气体:专性需氧菌(obigate aerobe) 专性厌氧菌(obigate anaerobe) 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 E:渗透压 E:细菌的生长繁殖(掌握) a、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binary fassion)一般20分钟分裂一次 代时(generation time):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 b、菌体的生长繁殖:1、迟缓期(lag phase)短暂适应阶段 2、对数期(logarithmic time)细菌迅速增长,研究细 菌内的生物学状况(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实验等应选用该时期) 3、稳定期(stationary time)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 抗生素在该时期产生。 4、衰亡期(decline time) 3、细菌的新陈代谢

各种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形态与染色:G+,球形葡萄串状排列,无特殊结构。无鞭毛无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 菌落特点:呈圆形,表面光滑、凸起、湿润、边缘整齐、有光泽、不透明的白色或金黄色菌落,周围有β溶血环 培养基:营养要求不高,琼脂平板、血平板均可。 生化反应:β溶血(+),触酶试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产酸不产气,分解甘露醇(致病菌)。 a群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形态染色:G+,球菌链状排列,可有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 菌落特点:在血平板上可形成灰白色、圆形、凸起、有乳光的细小菌落,菌落周围出现透明溶血环。 培养基:营养要求较高,加有血液、血清等成分的培养基。 生化反应:β溶血(+),触酶(-),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矛头状尖向外双球菌,有荚膜 ,无鞭毛,无芽胞。 菌落特点: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小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湿润的菌落,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菌产生的自溶酶裂解细菌,使血平板上的菌落中央凹陷,边缘隆起成“脐状” 培养基:营养要求较高,加有血液、血清等成分的培养基。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等,产酸不产气。对菊糖发酵,大多数新分离株为阳性。肺炎链球菌自溶酶可被胆汁或胆盐激活,使细菌加速溶解,故常用胆汁溶菌试验与甲型链球菌区别。 淋病奈瑟菌 形态与染色:G-,双球菌 ,肾形,似一对咖啡豆,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新分离菌株有荚膜。 菌落特点:菌落凸起、圆形、灰白色或透明、表面光滑的细小菌落。 培养基: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多用巧克力培养基 生化反应: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对糖类的生化活性最低,只能氧化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脑膜炎奈瑟菌 形态染色:G-菌,呈肾形或豆形,两菌相对呈双球状,无鞭毛,无芽胞,新分离的菌株有多糖荚膜和菌毛。 菌落特点:无色、圆形、凸起、光滑、透明、似露滴状的小菌落。 培养基:专性需氧,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不能生长。需在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上。 生化反应:绝大多数菌株能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因淋病奈瑟菌不分解麦芽糖,借此可与淋球菌区别),不分解乳糖、甘露醇、半乳糖和果糖,触酶试验阳性,氧化酶试验阳性。能产生自容酶。 大肠杆菌(大肠埃希菌) 形态染色:G-菌,短杆状,有周身鞭毛和周身菌毛,无芽胞。 菌落特点:灰白色,圆形,湿润,有的可出现溶血环,中等大小S型菌落。 培养基:无特殊要求,琼脂平板、血平板均可。 生化反应:β溶血+,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吲哚试验阳性、甲基红反应阳性、VP试验阴性、枸橼酸盐(IMViC)试验阴性。

生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 一、填空题(30分)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模型 2.参与易化扩散的蛋白质包括_______和_______。 3.可兴奋细胞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方式是________。 5.静息电位负值增加的细胞膜状态称为_______。 6.构成动作电位除极过程的主要电流是_______。 7.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标志是_______。 8.主动转运的特点是_______浓度梯度转运。 9.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中Na+内流的转运方式属于______扩散。 10.脂溶性小分子(O2和CO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是_______。 11.阈电位是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的膜电位数值。 12.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对______离子通透性增大所造成的,故接近______的平衡电位。 13.降低神经细胞外液K+浓度,静息电位幅值_______,动作电位幅度______。 14.降低神经细胞外液Na+浓度,静息电位幅值________,动作电位幅度______。 15.Na+泵是______酶,它分解1分子A TP可以从胞外泵入_______,从胞内泵出_______。 16.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7.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_____和_____而改变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18.当肌纤维处于最适初长度时,肌小节内的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此时肌肉若作等长收缩,它产生_____最大,若作无负荷收缩,它的_____最大。 二、判断题(12分) 1.细胞膜的超极化意味着兴奋。 2.细胞的兴奋性与阈值呈正变关系。 3.神经细胞静息电位数值等于钠离子的平衡电位。 4.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5.动作电位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传导时,其幅度随传导距离逐渐减小。 6.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相同功能的蛋白质。 7.受体只存在于细胞膜上。 8.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钙离子被肌浆网膜上的钙泵转运回肌浆网中。 9.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是电压依从式离子通道。 10.肌肉收缩时肌原纤维缩短,是由于肌丝本身缩短或卷曲造成的。 11.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都是耗能过程。 12.骨骼肌强直收缩时,伴随每次刺激出现的肌肉动作电位亦会发生融合或总和。 三、单选题(182分) 1.通道扩散的特点( ) A 逆浓度梯度 B 消耗化学能 C 转运小分子物质 D 转运脂溶性物质 E 以上都不是 2.刺激是( ) A 外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的变化 C 生物体感受的环境变化 D 引起机体抑制的环

水处理微生物学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特性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特性 细菌的生理特性,主要从三方面来分析:(1)营养;(2)呼吸;(3)其它环境因素对它们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细菌的营养 细菌的营养是指吸取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并进行代谢生长的过程。营养是代谢的基础,代谢是生命活动的表现。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与细菌细胞的化学组成、营养类型和代谢遗传特性等有关。 一、细菌细胞的化学组分及生理功能 1、化学组成细菌细胞中最重要的组分是水,约占细胞总重量的80%,一般为70%~90%.其它10%~20%为干物质。干物质中有机物占90%左右,其主要化学元素是C、H、()、N、P、S;另外约10%为无机盐分(或称灰分)。其化学组成示意图如下(图2—1)。 有关细菌细胞的化学组分还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不同的细菌细胞化学组分不同;同一种细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化学组分也有差异。 2、各化学组分的生理功能 (1)水分 水分是最重要的组分之一,也是不可缺少的化学组分。水在细菌细胞内的存在有两种状态:自由水和结合水。它们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溶剂作用。所有物质都必须先溶解于水,然后才能参与各种生化反应。 2)参与生化反应(如脱水、加水反应)。 3)运输物质的载体。 4)维持和调节一定的温度。 (2)无机盐 无机盐主要指细胞内存在的—些金属离子盐类。根据含有量的多少可以分成微量金属

元素和(大量)金属元素,前者如Zn、Ni、Co、Mo、Mn等.后者如P、S、K、Mg、Na、Fe 等。无机盐类在细胞中的主要作用是: 1)构成细胞的组成成分,如H3PO4是DNA和RNA的重要组成成分。 2)酶的组成成分,如蛋由质和氨基酸的-SH。 3)酶的激活剂,如Mg2+、K+。 4)维持适宜的渗透压。如Na+、K+、Cl-。 5)自养型细菌的能源,如S、Fe2+。 (3)碳源 凡是提供细胞组分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各种营养物质称之为碳源。它分有机碳源和无机碳源两种,前者包括各种糖类,蛋白质,脂肪,有机酸等等,后者主要指CO2(CO32-或HCO3-)。碳源的作用是提供细胞骨架和代谢物质中碳素的来源以及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碳源的不同是划分细菌营养类型的依据,详见后述。 (4)氮源 凡是提供细胞组分中氮素来源的各种物质称为氮源。氮源也可分为两类:有机氮源(如蛋白质,蛋白胨,氨基酸等)和无机氮源(如NH4Cl,NH4NO3等)。氮源的作用是提供细胞新陈代谢中所需的氮素合成材料。极端情况下(如饥饿状态),氮源也可为细胞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是氮源与碳源的很大不同。 前已所述,细胞干物质中有机物的六大元素是C、H、O、N、P、S。除了C、H、O、N四种外,剩下的还有P和S。与碳源和氮源类似,凡是提供磷素或硫素的各种化合物分别称为磷源和硫源。磷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无机磷酸盐或偏磷酸盐。硫源则比较广泛,从还原性的s2-化合物、元素硫一直到最高氧化态的SO42+化合物,都可以作为硫源。磷源和硫源的作用是分别提供细胞中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原料。 (5)生长因子 某些细菌在含有上述介绍的碳源、氮源、磷源、硫源和元机盐类等组分的一般培养基中培养时,生长极差或不能进行生长。但当加入某种细胞或组织的提取液时生长较好。也就是说这些提取液种含有生长所必需的某种物质。因此,我们把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不能自身合成的,同时又是生长所必需的须由外界供给的营养物质,叫做“生长因子”。根据化学组分的不同,生长因子可分为3类:氨基酸类、嘌呤类、嘧啶类、维生素类。 上面介绍了细菌的—般细胞组分和营养要求。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不同的细菌,营养要求不同。 第二,不同的生长条件,同一细菌的营养要求也会不同。 第三,总体来说,细菌的代谢能力很强,可利用的化合物种类很广。 以上所讲的水分、碳素养料、氮素养料、无机盐类和维生素等都是细菌等微生物所需要的,但不同的微生物对每一种营养元素需要的数量不是相同的,并且要求各种营养元素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主要是指碳氮的比例关系,通常称碳氮比。有人做过试验:根瘤菌要求碳氮比为11.5:1,固氮菌要求碳氮比为27.6:1,土壤中许多微生物在一起生活综合要求的碳氮比约为25:1。废水生物处理中,微生物群体对营养物质也有一定的比例要求,详见第六章第五节。 应该指出,细菌住住先利用现成的容易被吸收、利用的有机物质,如果这种现成的有机物质的量已满足它的要求,它就不利用其它的物质了。在工业废水生物处理中,常加生活污水以补充工业废水中某些营养物质的不足。但如工业废水中的各种成分已基本满足细菌的营养要求,则反而会把细菌养“娇”,因在一般情况下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比工业废水中的容易被细菌吸收利用,因而影响工业废水的净化程度。 二、细菌的营养类型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细菌就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进行无性二分裂繁殖,其形态与结构相对稳定。掌握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对鉴别细菌,研究致病性,诊断疾病与防治原则等都有 重要意义。 第一节细菌大小与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细菌体积微小,一般要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一千倍左右才能观察到。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细菌种类不同,大小差异很大,同一种细菌在不同生长环境中,或在同一生长环境的不同生长繁殖阶段,其大小也有差别。 二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及螺旋状,根据形态特征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与螺形菌三大 类、 (一)球菌(coccus) 球菌单个菌细胞基本上呈球状。按细菌生长繁殖时的分裂平面及分裂后排列方式不同,可将球菌分为: 1、双球菌:细菌在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两个菌细胞成双排列,如肺炎链球菌。 2、链球菌:细菌由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菌细胞连在一起,呈链状,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3葡萄球菌:细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细胞聚集在一起似葡萄串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4、四联球菌:细菌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四个菌细胞联在一起。 5、八叠球菌:细菌在上下、前后与左右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八个菌细胞联在一起。 (二)杆菌(bacillus) 杆菌呈杆状,多数为直杆状,也有稍弯的。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差异很大。大杆菌如 炭疽杆菌长3~10μm,中等的如大肠杆菌长2~3μm,小的如流感杆菌长0、7~1、5μm。菌体粗短呈卵园形的称为球杆菌;菌体末端膨大成棒状,称棒状杆菌;菌体常呈分枝生长趋势,称为分枝杆菌,大多数杆菌就是单个、分散排列的,但有少数杆菌分裂后菌细胞连在一起呈链状,称为链杆菌。 (三)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 螺形菌菌细胞呈弯曲或旋转状,可分为两类: 1、弧菌:菌细胞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 2、螺菌:菌细胞有多个弯曲,如鼠咬热螺菌。弯曲呈“S”或海鸥形者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 杆菌等。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与核质四个部分组成。某些细菌除具有其基本结 构外,还有荚膜、鞕毛、菌毛、芽胞等特殊结构。 一、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cell wall) 细胞壁位于细菌的最外层,就是一层质地坚韧而略有弹性的膜状结构,其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并随不同细菌而异。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两大类。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但各自还有其特殊组成成分。 1、肽聚糖(peptidoglycan) 细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就是肽聚糖,又称粘肽。它就是原核生物细 胞所特有的物质,不同种类的细菌,其组成与连接的方式亦有差别。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 糖骨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图11-3,a),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与四 肽侧链两部分组成(图11-3,b)。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习题及答案

~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2.阈强度 3.阈电位 4.局部反应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和_______。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_______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_______。 |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动的物质可溶于_______。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_______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_______。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_______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浓度梯度扩散。 8.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_______和_______。 和CO2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 10.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______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______细胞内。 11.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_______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_______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_______。 ! 12.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_______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 13.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_______处于开放状态。 14.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 15.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 16.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7.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_______实现的。 18.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_______。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明带长度_______,H带_______。 19.横桥与_______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 20.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___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 的作用。 21.有时开放,有时关闭是细胞膜物质转动方式中_______的功能特征。 22.阈下刺激引_______扩布。 三、判断题 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 ) 2.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 ) 3.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 ) } 4.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 5.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 ( ) 6.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 ( ) 7.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 8.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 ) 9.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 10.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 11.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P。 ( ) .

细菌的生理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的营养:1、水:各种生物所必需的 2、碳源:合成菌体成分;能量的主要来源 3、氮源:合成菌体蛋白质、酶、核酸 4、无机盐类:生长代谢必需 5、生长因子:B族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 二、细菌的营养类型 1、自营菌:合成能力强,能以无机物合成菌体成分,多为非致病菌 2、异营菌:合成能力差,必须供给多种有机物,多为致病菌 三、根据细菌对氧气需要的不同,细菌可分为 1、专性需氧菌:需要氧气,无氧不能生长。如:结核杆菌、霍乱弧菌 2、专性厌氧菌:只能生长在厌氧环境。如: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 3、兼性厌氧菌:有氧或无氧都能生长,多数病原菌属此类 四、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实际意义 1、分解性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糖发酵试验:乳糖葡萄糖 大肠杆菌产酸又产气产酸又产气 伤寒杆菌无反应产酸 意义:鉴别细菌 2)吲哚试验:大肠杆菌 色氨酸吲哚+试剂→玫瑰吲哚 2、合成性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是由一些细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菌:大多为革兰阴性菌 化学本质:脂多糖LPS 特性: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不破坏;180度 4小时,250度45分钟,可破坏 2)色素:水溶性、脂溶性(鉴别意义) 3)抗生素:治疗作用 4)细菌素:抗菌作用范围狭窄 5)维生素:治疗作用 6)毒素和侵袭性酶:与致病有关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1、条件:1)营养物质 2)酸碱度PH:大多菌最适PH 6.8—7.4; 个别特殊:霍乱弧菌8.4—9.2;结核杆菌6.5—6.8;乳酸杆菌5.5 3)温度:低温菌10—20度;中温菌 37度(大多);高温菌50—55度 4)气体:CO2 、O2 2、细菌的繁殖方式与速度 1)方式:二分裂(中间形成横隔) 2)速度:大多快(20-30min)分裂一次 (一代);个别例外,如:结核杆菌18-20h 一代 3)细菌生长曲线:迟缓期——分裂繁殖准备期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1.被动扩散: 营养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驱动力是浓度梯度,不需要提供能量。 2.主动转运系统: 营养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并需要提供能量。 第三节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一、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营养物质、能量和适宜的环境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 1.氢离子浓度(pH) 2.温度 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37℃。 热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s,Hsp):有耐热性,对菌细胞内的热敏感蛋白质起稳定作用。 3.渗透压 4.气体 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 如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 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 在低氧压(~5%)下生长最好,氧浓度>10%对其有抑制作用。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 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 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 原因: 缺乏氧化还原电势(Eh)高的呼吸酶,只能在120mV以下的Eh时生长,有氧时Eh 高于此值,故不能生长。 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细菌在有氧环境中代谢时,常产生具有强烈杀菌作用的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需氧菌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触酶(catalase) SOD 2O 2- + 2H+ —————→ H2O2 + O2 触酶 2H2O2 —————→ 2H2O + O2病原菌多属哪种营养类 型? 了解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时间:30分钟 重点掌握: 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难点: 专性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环

2019年第二章细菌的生理.doc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生理活动包括摄取和合成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整个生理活动的中心是新陈代谢,细菌的代谢活动十分活跃而且多样化,乃至繁殖迅速是其显著的特点。研究细菌的生理活动不仅是基础生物学科的范畴,而且与医学、环境卫生、工农业生产等都密切相关。诸如对于人体的正常菌群,特别是益生菌(probiotic),如何促进其生长繁殖和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对于致病菌,了解其代谢与致病的关系,设计和寻找有关诊断和防治的方法。利用细菌的代谢来净化环境,开发极端环境的微生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细菌和其他生物细胞相似,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水分是菌细胞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细胞总重量的75%~90%。菌细胞去除水分后,主要为有机物,包括碳、氢、氮、氧、磷和硫等。还有少数的无机离子,如钾、钠、铁、镁、钙、氯等;用以构成菌细胞的各种成分及维持酶的活性和跨膜化学梯度。细菌尚含有一些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组成,如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吡啶二羧酸等。这些物质在真核细胞中还未发现。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光学性质细菌为半透明体。当光线照射至细菌,部分被吸收,部分被折射,故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菌数越多浊度越大,使用比浊法或分光光度计可以粗略地估计细菌的数量。由于细菌具有这种光学性质,可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表面积细菌体积微小,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如葡萄球菌直径约1μm,则1cm3体积的表面积可达60000cm2;直径为1cm的生物体,每cm3体积的表面积仅6cm2,两者相差1万倍。因此细菌的代谢旺盛,繁殖迅速。 带电现象细菌固体成分的50%~80%是蛋白质,蛋白质由兼性离子氨基酸组成。革兰阳性菌pI 为2~3,革兰阴性菌pI为4~5,故在近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尤以前者所带电荷更多。细菌的带电现象与细菌的染色反应、凝集反应、抑菌和杀菌作用等都有密切关系。 半透性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允许水及部分小分子物质通过,有利于吸收营养和排出代谢产物。 渗透压细菌体内含有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和无机盐,一般革兰阳性菌的渗透压高达20~25个大气压,革兰阴性菌为5~6个大气压。细菌所处一般环境相对低渗,但有坚韧细胞壁的保护不致崩裂。若处于比菌内渗透压更高的环境中,菌体内水分逸出,胞质浓缩,细菌就不能生长繁殖。 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各类细菌的酶系统不同,代谢活性各异,因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也不同。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 自养菌(autotroph)该类菌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如利用CO2、CO32―作为碳源,利用N2、NH3、NO2―、NO3―等作为氮源,合成菌体成分。这类细菌所需能量来自无机物的氧化称为化

细菌的生理生化实验

1 目的 1.1 了解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试验反应原理 1.2 掌握测定细菌生理生化反应的技术和方法 2 原理 各种微生物在代谢类型上表现了很大的差异。由于细菌特有的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特性,这种差异就表现的更加明显。不同细菌分解、利用糖类、脂肪类和蛋白类物质的能力不同,所以其发酵的类型和产物也不相同,也就是说,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统。即使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在菌株的分类鉴定中仍有很大作用。 3 材料 3.1 菌种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肠杆菌 (Enterobacter aerogenes)、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斜面菌种 3.2 培养基 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糖发酵培养基(葡萄糖、乳糖或蔗糖) 3.3 试剂 40%NaOH溶液、肌酸、甲基红试剂、吲哚试剂、乙醚、1.6%溴甲基酚紫指示剂。 3.4 器具

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试管、移液管、杜氏小套管。 4 流程 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 5 步骤 (一) 糖类发酵试验 1 目的 了解不同细菌分解利用糖的能力及实验原理,并掌握其操作方法. 2 原理 可根据细菌分解利用糖能力的差异表现出是否产酸产气作为鉴定菌 种的依据。是否产酸,可在糖发酵培养基中加入指示剂溴甲酚紫(即B.C.P指示剂,其pH在5.2以下呈黄色,pH在6.8以上呈紫色),经培养后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产气,可在发酵培养基中放入倒置杜氏小管观察。 3 材料 3.2菌种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肠杆菌 (Enterobacter aerogenes)、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的斜面菌种 3.3培养基 葡萄糖、蔗糖和乳糖发酵培养液试管 4流程 发酵液试管→标记→接种→培养→观察→记录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

方法 2.3.5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1、形态学观察 采用插片法、埋片法, 对该拮抗细菌的菌落形态特征作镜检观察。用革兰氏染色进行油镜观察。 ①革兰氏染色 溶液和试剂:革兰氏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式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等。 试验步骤:(1) 涂片:取活跃生长期菌种按常规方法涂片(不易过厚)、干燥和固定。 (2) 初染: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1~2min,用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 (3) 媒染:先用卢戈氏碘液冲去残留水迹,再用碘液覆盖1min,倾去碘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4) 脱色:在上述涂片上流加95%乙醇溶液(一般20~30s),当脱色至流出液无色时立即用水洗去乙醇。 (5) 复染: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用番红复染液染色2min,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残水晾干。 (6) 镜检:用油镜观察。 ②芽孢染色 (1) 制片:按常规方法涂片、干燥及固定。 (2) 加热染色:向载玻片滴加数滴5%孔雀绿水溶液覆盖涂菌部位,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液冒蒸汽并维持5min,加热时应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 脱色: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 (3) 复染:用0.5%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 (4) 水洗: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无色。 (5) 镜检:晾干载玻片后油镜镜检。 ③鞭毛染色(硝酸银染色法)

(1) 载玻片准备:将载玻片置于含洗衣粉或洗涤剂的水中煮沸20min,然后用清水充分洗净,再置于95%乙醇中浸泡,使用时取出在火焰上烧去乙醇及可能残留的油迹。 (2) 菌液制备:用接种环挑取菌落边缘菌体,悬浮于1~2mL无菌水中制成菌悬液,不能剧烈震荡。 (3) 制片:取一滴菌悬液滴到载玻片一侧,倾斜玻片,使菌悬液流向另一边,用吸水纸吸取多余的菌悬液,自然干燥。 (4) 染色:滴加硝酸银染色A液覆盖3~5min,用蒸馏水充分洗去A液,再滴加B液染色约1 min,期间可用微火加热,当涂面出现明显褐色时,立即用蒸馏水冲洗。自然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菌体呈深褐色,鞭毛显褐色。 (5) 镜检:用油镜镜检观察。 A、B液需现用现配(4h内效果最佳,1d内可用): A:单宁酸5g,三氯化铁1.5g,蒸馏水100mL,加1%氢氧化钠1mL,15%甲醛2mL。 B:硝酸银粉末2g,水100mL,溶解匀均,取出10mL回滴用,往90mL 溶液中加浓氨水到出现大量沉淀时再加浓氨水至溶液澄清。加10mL回滴液回滴至出现薄雾。 2、糖类分解试验 配方:蛋白胨 1.0g;NaCl 0.5g;0.2%溴百里香酚兰 1.2mL;葡萄糖 1.0g;蒸馏水100mL。 基本原理:糖类分解实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鉴定细菌能否利用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氨气、甲烷、二氧化碳等)。当发酵产酸是,指示剂可有紫色(pH6.8)转变为黄色(pH5.2)。气体的产生可由倒置的小管中有无气泡来证明。 试验步骤:用记号笔在试管外面分别标明发酵培养基名称和所接种的细菌的编号。取盛有葡萄糖发酵培养基的试管,按编号接种细菌,每种细菌做两个平行,可留一个空白,作为对照。在接种后要轻摇试管,防止倒置的小试管进入气泡。再将将上述已接种的和对照管置37℃温室中培养2~3d。观察颜色变化及小试管中有无气泡。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第2章细菌的生理 一、填空题 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细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工培养基按功能或用途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类培养基。 6.人工培养基按物理性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类培养基。 7.细菌的色素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种。 8.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____________,液体培养基多用于细菌___________,SS 培 养基多用于_____________的分离培养。 二、判断改错题 1.一般细菌约 20min分裂一次。 2.大多数致病菌属于自养菌。 3.硫化氢属于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4.结核杆菌属于微需氧生长的细菌。 5.外毒素的合成、芽胞的形成多在细菌的对数生长期。 三、选择题 【A型题】 1.大多数细菌生长繁殖的最适 pH 值范围适 A.4.0~6.0 B.5.5~6.5 C.7.2~7.6 D.8.0~9.0 E.8.4~9.2 2.细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及保存菌种多选用细菌生长繁殖的哪个期? A.适应期 B.对数生长期 C.稳定期 D.迟缓期 E.衰亡期 3.吲哚试验阳性的细菌,是因为它能分解 A.胱氨酸 B.色氨酸 C.葡萄糖 D.枸橼酸盐 E.乳糖 4.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是以 A.孢子出芽方式 B.二分裂法方式 C.增殖方式 D.自我复制方式 E.有丝分裂方式 5.“菌落”是指 A.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B.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C.一个菌细胞 D.不同种的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E.细菌在营养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X 型题】 1.IMViC 试验主要用于区别下列哪两种病原菌? A.产气杆菌 B.破伤风梭菌 C.葡萄球菌 D.大肠杆菌 E.肺炎球菌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是指 A.热原质 B.毒素 C.透明质酸酶 D.色素 E.抗生素 3.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是指 A.细菌素 B.硫化氢 C.吲哚 D.维生素 E.外毒素 4.吲哚(靛基质)试验呈阳性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伤寒杆菌

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2014 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微生物生理学 学生所在院(系):市政环境工程 学生所在学科:环境工程 学生姓名:丁达 学号:14S127062 学生类别:工程硕士 考核结果阅卷人

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产甲烷菌是一类能够将无机或有机化合物厌氧发酵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古细菌,它们生活在各种自然环境下,甚至在一些极端环境中。产甲烷菌是厌氧发酵过程的最后一个成员,甲烷的生物合成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关键链条。由于产甲烷菌在有机废弃物处理、沼气发酵、动物瘤胃中有机物分解利用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甲烷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因此产甲烷菌和甲烷产生机理的研究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对产甲烷菌基因组的研究,使人们从基因组的角度、进化的角度对甲烷生物合成机理、甲烷菌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方面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产甲烷菌;显著影响因子;生化特性 一、引言 目前能源与环境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厌氧消化技术在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而倍受青睐。沼气发酵是自然界极为普遍而典型的厌氧消化反应,各种各样的有机物通过沼气发酵,不断地被分解代谢产生沼气,从而构成了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环节。厌氧消化是极为复杂的生物过程,在参与反应的众多微生物中,产甲烷菌的优劣和密度是影响厌氧消化效率和甲烷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产甲烷菌特征以及影响因子的研究成为重点。 二、产甲烷菌概述 产甲烷菌的研究开始于1899 年,当时俄国的微生物学家奥姆良斯基(Omelianski)将厌氧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产氢的细菌,后来称产氢、产乙酸菌;另一类是产甲烷菌,后来称奥氏甲烷杆菌(Methanobacillus omelauskii)。1901年Sohzgen对产甲烷菌的特征及对物质的转化进一步作了详细的研究。1936年Barker对奥氏甲烷菌又作了分离研究。但这些研究,由于厌氧分离甲烷菌的技术尚不完备,均未取得大的进展。直到1950年Hungate 第一次创造了无氧分离技术才使甲烷菌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产甲烷菌是一类能够将无机或有机化合物厌氧消化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古细菌,它是严格厌氧菌,属于水生古细菌门(Euryarchaeota)。它们生活在各种自然环境下,如反刍动物的瘤胃、人类的消化系统、稻田、湖泊或海底沉积物、热油层和盐池,以及污泥消化和沼气反应器等人为环境中。产甲烷菌是厌氧消化过程的最后一个成员,甲烷的生物合成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关键链条。 由于产甲烷菌是严格的厌氧菌,对其研究需要较高的技术手段,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

生理学 第二章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多项选择题 1. 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与下列哪些功能有关 A.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B. 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C. 细胞膜的免疫功能 D. 细胞的变形或运动功能E.以上都不是 2.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的因素是细胞膜中 A. 脂质的熔点 B. 胆固醇的含量 C. 脂质含脂肪酸的饱和度 D. 糖蛋白的含量E.以上都不是 3. 电解质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量取决 A. 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 B. 膜对该离子通透性 C. 该离子所受的电场力 D. 化学性质该离子的E.该离子的分子 4.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 A. 有结构特异性 B. 饱和现象 C. 竞争性抑制 D. 不依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E.以上都不是 5. 细胞膜对物质主动转运的特点 A. 顺电位差进行 B. 不消耗能量 C. 以“载体”为中介 D. 逆浓度差进行E.消耗能量 6. 刺激的主要参数是 A. 刺激强度 B. 刺激持续时间 C. 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D. 时值E.基强度 7. 下列那些指标可反映组织的兴奋性 A. 阈强度 B. 时值 C. 基强度 D. 强度-时间曲线E.以上都不是 8. 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 A. 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改变 B. 不随细胞外Na+含量的改变而变化 C. 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 D. 不随细胞的种类而改变E.可以总合 9. 终板电位的特点是 A. 无“全或无”现象 B. 无不应期 C. 呈电紧张扩布 D. 可以总合E.以上 都不是 10.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是 A. 单向传递 B. 化学传递 C. 时间延搁 D. 不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E.易受环境因素 ★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