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图书馆新馆设计总说明

辽宁省图书馆新馆设计总说明
辽宁省图书馆新馆设计总说明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本设计为辽宁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建设单位为辽宁省第十二届全运会接待场所基建办公室。

1.1 工程概况

1.1.1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3)建设单位提供的委托设计任务书、有关文件及设计要求;

(4)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的1:1000的测绘图;

(5)辽宁省图书馆建设项目方案设计任务书;

(6)法国VP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辽宁省文化场馆概念性设计方案”;

(7)国家、省、市关于建筑设计的有关规范、规定和标准。

1.1.2 工程所在地气象、地理条件

辽宁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选址沈阳市浑南新区莫子山附近,全运会运行中心南侧,建筑四周均为规划道路。

沈阳市地处北温带亚洲季风气候区的北边,属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冬季漫长。主导风向冬季为北风、西北风,夏季为南风、东南风。

沈阳年平均气温7.0—8.1℃,冬季平均气温-12.7℃左右,极端最低气温-33℃左右,夏季平均气温24℃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8℃左右。

沈阳年平均降水量750㎜左右。其中:5-9月份为600㎜左右,占全年的80%。沈阳的冻土层厚度为1.2米左右,郊区为1.3米左右,局部特殊地区为1.5米。

1.1.3 辽宁省图书馆概况

辽宁省图书馆是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性社会公益文化单位。是辽宁省藏书、图书目录、图书馆间协作协调及业务研究与交流的中心。

建馆50年来,辽宁省图书馆取得了很大发展,现有古今藏书近400万册(件),10余个文种,并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建立了文献交换关系。在56万册古籍藏书中,善本书约12万册,其中宋元版书近百部。此外,还收藏有丰富的东北地方文献和有关满族、清代以及伪满时期的文献资料。1.1.4 新馆建设工程概况

新馆建设用地面积83198.94m2,工程总建筑面积102629m2,基地范围东西长约335 m,南北长约252 m。建成的图书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总高度22米,藏书总量为400万册。

周边市政市政基础设施已经全部完成,实现了九通一平,即: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供电、通讯、天然气及宽带等九项市政管线开通,场地平整。

1.2 设计构思

从文化场馆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出发,将四栋不同功能单体建筑通过一个空中俯视自然田野的肌理巧妙地组合在一个空间平面上,四栋体量大小不一的建筑从花园中生长出来,仿佛一个个排列组合充满变化的花园景观小品展示在公众面前。

1.3 设计目标

1.3.1 设计要求

辽宁省图书馆新馆(新馆)作为辽宁省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将根据辽宁省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按照建设东北最好、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定位,突出开放性、灵活性、舒适性、综合性、高效性、节能环保和人文化服务,使辽宁省图书馆新馆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空间充足、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大型综合性图书馆,成为一个融学习阅读、信息交流、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具有鲜明时代风格和辽海文化蕴涵的现代化图书馆;成为辽宁省重要的知识信息枢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代表辽宁文化形象的标志性建筑。

1.3.2 设计原则

辽宁省图书馆新馆除保存文献,开展借阅服务等功能外,同时还设有数字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盲文图书馆、省共享工程中心、读者培训中心,以及报告厅、展览厅等。新馆建成后,将全面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彻底改变原省图书馆馆藏、阅览空间狭小,服务环境、条件和手段落后的状况,更好地满足现代图书馆作为学习研究基地、信息集散枢纽、文化交流中心、公众休闲场所的需求。

遵循以人为本,始终围绕“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公众、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及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消耗”原则进行各专业设计。

(1)以分区配套、分区管理、节省资源消耗、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考虑到日后的运营管理,按照分区配套(包括服务设施和机电设备等)、分区管理来进行设计,以提高其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消耗。同时辽宁省图书馆(新馆)建在市民中心旁边,是沈阳市、辽宁省和全国人民关注的地方,必须特别注意环境保护。设计中采用低能耗、

高效率、无污染的技术方案和设备。从严控制和处理设备运行产生的噪音、废气、废水、废物。以保持市民广场周围良好的环境,同时给观众创造舒适、安静、清洁、优美的休闲条件。实现绿色环保型图书馆的目标,做到可持续发展。

(2)经济性与超前性原则

设计秉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题制宜,兼顾现实性和前瞻性。

考虑结构、材质、设备设施和施工技术的综合效益,水、电、暖通空调等专业的设计标准均符合高标准运行要求,并综合考虑技术的成熟性、可靠性以及运行费用等相关因素,以合理投资和经济运行费用来提供舒适的室内外环境质量。

(3)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

无障碍设计作为现代公共建筑的必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图书馆属于典型的公共建筑,是人们学习研究和文化休闲的中心,被誉为读者的心灵庇护所和精神家园。在其庞大的读者群中,总能见到一些身残志坚、嗜书如命、爱馆如家的残疾读者。因此,图书馆的无障碍设计必须作为设计的重点。

(4)现代化、智能化原则

实现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加工自动化、楼宇智能化、信息网络化。新馆的各项功能和设施,全方位地体现智能化、数字化。设计向载体声像化、服务现代化、信息系统网络化、管理程序科学化看齐。

1.4 设计概念

1.4.1 模数化

以1.5m作为设计的基本模数单位,保证整个文化场馆建设的整齐划一。其中包括:

建筑外幕墙距边柱轴线距离为1.5m;

柱网尺寸:柱网尺寸采用9×9m;

挑檐长度:各挑檐长度均以柱轴线出挑算起,依出挑部位不同,大致分为4.5m、9m、13.5m三种尺度;

立面凸凹:以36m模块为基础进行立面的凸凹变化,墙面虚实搭配,最终形成立体、多层次的立面效果。

1.4.2 特色化

在保持文化场馆建筑群的总体风格的原则下,体现图书馆建筑的特征化。图书馆的造型和空间组织采用“图书架”的展示形式,把建筑本身作为一个展示平台,所有的设计主题都依托此寓意来组织未来的图书馆功能布局,整体建筑外观就是一个巨大的图书展示平台。

第二章总平面设计说明

2.1 设计依据

(1)现行国家及省市有关设计规范及规定;

(2)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的1:1000规划定线图;

(3)辽宁省图书馆对本工程规划的设计要求;

(4)法国VP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辽宁省文化场馆概念性设计方案”。

2.2 场地概述

辽宁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选址沈阳市浑南新区莫子山附近,全运会运行中心南侧,建筑四周均为规划道路。新馆建设用地面积83198.94m2,基地范围东西长约335m,南北长约252 m。

2.3 总平面设计

图书馆南北向主墙面长度183米,东西向主墙面长度210米。图书馆东侧外墙主墙面墙距东侧用地界线50.0米,西侧外墙主墙面距西侧用地界线76米,南侧外墙主墙面距南侧用地界线34.18米,北侧外墙主墙面距北侧用地界线34.50米。

2.4 交通组织

2.4.1 步行交通

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布置在基地的东侧,普通读者主要人流入口设在东侧,残障人阅览及儿童阅览设在建筑的南侧,报告厅的入口设在建筑的北侧,内部工作人员的出入口设在建筑的西北角,各空间既有相互的联系,又相互独立,避免了各种不同人流交叉;书库入口设在了建筑的西侧中部的位置。

2.4.2 机动车交通

新建筑的车行交通分为地面交通与停车场及地下停车场两个部分。用地内机动车入口选择由西侧规划道路进入,南侧规划道路驶出。图书馆地下停车场入口设在建筑的西侧,地下可停车125辆。地上停车场结合环境有序布置,可供停车308辆。

2.4.3 货物交通

货物运输流线沿北侧规划路进入并由基地西侧道路直接到达西侧一层的书库、餐厅,直接避开主要的人流方向。地下设备用房的设备进出则利用地下车库的坡道直接进入。

2.4.4 消防车道

图书馆周围地面平坦,路面铺彩色广场砖,交通顺畅,路面宽度不小于4.0米,满足消防规范要求。

2.5 竖向设计

整个基地基本平坦,竖向设计时,充分考虑基地建筑的布置及空间效果,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并力求填、挖方就近平衡,运距最短,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2.6 绿化景观设计

2.6.1 设计理念

保持自然田野的肌理,为市民设计内外交融的环境景观,无论从建筑内部、入口广场都能感受到建筑与园林融合。使图书馆的园林景观成为市民中心的又一亮点,展现归属感和亲和力。

2.6.2 设计依据

考虑本地气候条件,选择季相变化丰富、景观层次鲜明的植物。材质选择考虑坚固性、耐久性、安全性以及易于维护的原则。水景的设计也考虑到北方冬季条件,采用浅、静、涌泉形式水系设计,即使在不能存水的冬季,让然保证景观效果。

2.6.3 景观设计

(1)外广场景观

延续文化场馆整体规划自然田野的肌理,铺装材料选择深浅变化的横向线条,与建筑外立面保持一致。主入口景观延续横向线条,利用不同植物、水系的跳跃变化,保证通行同时顺利过渡到市民广场。

(2)内庭院景观

分市民阅读内庭和儿童阅读活动内庭,让市民可以从规整的室内走出,到室外感受阅读的乐趣。内庭院同时设计了休闲座椅、曲折而安静的水景,与建筑的外立面交融呼应,令室外环境赏心悦目。即使在室内,也能看到室外盎然生机。

2.7 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章建筑设计说明

3.1 设计依据

3.1.1 设计依据详见第一章。

3.1.2 有关国家及地方规范、规定: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

(4)《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

(5)《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6)《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8)《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2005

(9)《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

(10)《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

(1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3.2 工程概况

辽宁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选址沈阳市浑南新区莫子山附近,全运会运行中心南侧,建筑四周均为规划道路。新馆建设用地面积83198.94 m2,总建筑面积102629 m2,藏书总量400万册。建筑地上3层,地下一层;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为100年,地上耐火等级一级,地下耐火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烈度7度。

3.3 面积指标统计表

3.4 功能分区

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均为图书馆相关用房,建筑面积102629 m2。

主要使用功能如下:

一层——入口大厅、报告厅、儿童阅览、残障阅览、报刊阅览、24h自助还书厅、图书阅览室、书库、门厅、行政办公、设备用房等部分。

二层——普通开架阅览室、多媒体预览、历史文献阅览、书库、专题阅览、电影欣赏、管理用房、研究室、设备用房等部分。

三层——普通开架阅览室、图书流动站、书库、行政办公室、会议室、设备用房等部分。

4.50标高夹层——书库、办公、设备用房等部分。

地下一层——车库、餐厅、厨房、设备用房等部分。

平面及竖向分区明确,联系便利。

3.5 内部交通流线

图书馆建筑根据不同使用对象、不同工作内容把各种房间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各空间既要彼此联系方便,又要避免使用中相互干扰。一方面要内外有别,把对外读者活动区与对内工作管理区严格区分;另一方面在分清内外两大区的前提下,进一步将阅览区与公共活动区分开,不同性质的阅览区分开,业务办公与一般加工用房分开。

图书馆的内部流线主要包括:读者流线、图书流线和工作人员流线三大流线。设计中使这三大流线便捷互不干扰,在管理上自成一体,又在适当部位方便地联系。

3.5.1 读者流线

主要的读者入口设于东面正中央,进门设宽敞明亮的入口大厅。自动扶梯与共享中庭相结合,丰富了室内空间的节奏感,增强了导向感,同时也有利于人流疏散。通过入口大厅作为枢纽,读者可以去往各个目的地。经共享大厅北走,读者可去往展厅、报告厅等学术交流空间,其中报告厅在北侧设有独立的对外出口;经共享大厅南行,读者可去往报刊阅览、残障阅览、儿童阅览等区域,报刊阅览、残障阅览、儿童阅览在南侧均有直接对外的出入口;儿童图书馆和书库之间的内院设有室外儿童专用活动场地。共享大厅的西侧,总服务台的后方为书库。在共享大厅的附近,经自动扶梯、楼电梯等垂直交通工具可去往其它阅览空间。

3.5.2 图书流线

书库的入口设在西侧的中北部,通过货梯输送至各层指定的位置,书库相对独立,书库和阅览区域之间通过连廊或走道等相互联系。

3.5.3 工作人员流线

办公人员的入口设在建筑的西北角,入口设办公专用电梯一部,与其它区域之间通过连廊或走道等相互联系。

3.6 立面设计

立面以36m模块为基础进行立面的凸凹变化,墙面虚实搭配,最终形成立体、多层次的立面效果。通过规律性的挑檐协调与广场周围其它文化建筑的一致性;立面通过玻璃幕墙、石材、百叶等现代的材料来体现建筑的时代气息。

3.7 剖面设计

一层层高9.00米。二层层高6.00米,三层层高6.00米,局部夹层层高4.50米,地下室层高6.00米。建筑总高度22.0米。

3.8 构造及装饰装修做法

3.8.1 屋面工程

3.8.1.1 屋面1(平屋面)

(1)40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筋?6@200双向,设分格缝间距3m~6m,(钢筋必须断开),分格缝上宽25mm,下宽20mm,缝内嵌PVC防水油膏

(2)聚乙烯合成防水卷材1.5+1.5厚(两道),共3厚

(3)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3+3厚(两道),共6厚

(4)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设分格缝2m×2m,分格缝上宽25mm,下宽20mm,缝内嵌PVC 防水油膏

(5)体积比1:8水泥炉渣找坡2%并压平,最薄处20厚

(6)100厚阻燃型挤塑聚苯保温板(分双层错缝铺贴),容重不得低于32kg/m3

(7) 1:3水泥砂浆找平层20厚

(8)素水泥浆一道

(9)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3.8.1.2 屋面2(地下车库顶板种植土屋面)

(1)种植土

(2)聚脂无纺布滤水层(120G/㎡),四周上翻100高,端部通长用粘结剂50高

(3)80厚粒径15-20陶粒排水层

(4)40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内配筋?4@150双向,设分格缝≤2m×2m,(钢筋必须断开),分格缝上宽25mm,下宽20mm,缝内嵌PVC防水油膏

(5)80厚硬质岩棉保温板,抗压强度不得低于40kPa

(6)4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热粘),接缝处用抹刀热抹平

(7)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设分格缝≤2m×2m,分格缝上宽25mm,下宽20mm,缝内嵌PVC防水油膏

(8)体积比1:3:8(水泥:砂:陶粒)陶粒混凝土找坡1.5%,最薄处30厚

(9)2厚JS防水涂料在山墙四周、屋面管道周围涂刷加强层,宽度至少250,卷起至少250 (10)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11)钢筋混凝土地下室顶板

3.8.2 外墙

外墙1:明框LOW-E玻璃幕墙。

外墙2:采用复合式保温墙体,±0.000以上为200厚煤矸石非承重空心砖,外贴100厚水泥岩棉复合保温板,外挂花岗岩石材板。

±0.000以下为自防水钢筋混凝土墙(抗渗等级P8),外贴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100厚阻燃聚苯板保护墙。

3.8.3 内墙

地下室隔墙采用200厚煤矸石非承重空心砖,±0.000以上防火墙、楼梯间墙、主要房间分隔墙采用200厚煤矸石非承重空心砖,局部隔墙(卫生间、管井等)采用100厚煤矸石非承重空心砖,部分阅览室隔墙采用玻璃式隔断或轻钢龙骨轻质隔墙板。

3.8.4 门窗、防火卷帘

外门:选用不锈钢玻璃门或玻璃弹簧门,入口处(非残疾人使用的)玻璃旋转门;内门选用成品实木门;报告厅木制隔声门;卫生间、厨房、库房等选用木制胶合板门、防火门。

外窗:明框LOW-E玻璃幕墙。

防火卷帘:双轨双帘无机特级防火卷帘,耐火等级大于3h。

3.8.5 防水工程

3.8.5.1 屋面防水

图书馆屋面防水等级为一级,防水层使用年限25年,采用二道柔性防水与一道刚性防水材料设防。

3.8.5.2 地下室防水

地下室底板及侧壁采用自防水钢筋混凝土浇筑(抗渗等级P8),防水层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两层,100厚阻燃挤塑聚苯板保护层。

3.8.5.3 地下室水池防水

水池底板及侧壁采用自防水钢筋混凝土浇筑,内抹1:2.5水泥砂浆20厚(内掺5%水泥防水剂),砂浆找平后做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防水层上部(内侧)做100厚C20现浇混凝土。

3.8.5.4 楼层卫生间防水

卫生间、厨房均设地面防水层,楼地面找坡后找平,抹1:2.5水泥砂浆内掺5%水泥防水剂,上铺改性沥青防水卷材,1:2.5水泥砂浆结合层贴地面砖。

3.8.6 室外工程

3.8.6.1 台阶

(1)20厚花岗岩踏步板和15厚踢面板(正,背面及四周边满涂防污剂)

(2)30厚1:3干硬性水泥砂浆粘结层,上撒素水泥

(3)C10混凝土80厚,台阶面向外坡1%

(4)碎石灌M2.5水泥砂浆150厚

(5)填粗砂200厚

(6)素土夯实

3.8.6.2 汽车库坡道

(1)50厚C20细石混凝土搓齿槽(内掺钢纤维)

(2)水泥浆一道(内掺建筑胶)

(3)钢筋混凝土底板

3.8.6.3 无障碍坡道

(1)20厚火烧花岗岩板(正,背面及四周边满涂防污剂) (2)30厚1:3干硬性水泥砂浆粘结层,上撒素水泥

(3)C10混凝土80厚

(4)碎石灌M2.5水泥砂浆150厚

(5)填粗砂200厚

(6)素土夯实

3.8.6.4 散水

(1)200-300厚回填土

(2)50厚C20细石混凝土,撒1:1水泥砂子压实赶光

(3)300厚3:7灰土,宽出细石混凝土60

(4)素土夯实,向外坡3-5%

3.8.7 室内装修材料表

第四章结构设计说明

4.1 工程概况

辽宁省图书馆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城内,城市的三环以外。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标准冻

深:1.2m。辽宁省图书馆设计耐久性要求为100年,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一级。

建筑物地下1层、地上3层,主体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主要柱网尺寸9.0m x 9.0m;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定本建筑抗震设防为重点设防类,按沈阳市抗震设防烈度(7度)确定其地震作用,按8度要求采用抗震措施。

4.2 本工程设计遵循的标准、规范、规程、规定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2006年版)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6)《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 DB21/907-2005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8)《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

(9)《建筑钢结构工程焊接规程》 JGJ81-2002;

(10)《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B50018-2002;

(11)《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程》 CECS24-90

4.3 材料

4.3.1 砌体

室外地面标高以下用MU 10煤矸石烧结普通砖,M7.5水泥砂浆砌;室外地面标高以上采用MU5 煤矸石烧结空心砖,M5混合砂浆砌筑。。

4.3.2 混凝土

基础采用C40混凝土;垫层采用C10(C15)混凝土;构造柱采用C25混凝土;框架柱、梁、板、楼梯采用C30~C40混凝土。其余未注明混凝土强度等级根据构件所处的环境类别采用为C30~C40。

4.3.3 钢筋

混凝土柱、梁构件的纵筋均采用HRB400钢筋;混凝土柱、梁构件的箍筋均采用HRB400级钢筋;混凝土板的受力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的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4.3.4 钢材

采用Q345B钢;

4.3.5 焊接材料

(1) HPB235级钢筋之间(包括Q235-B)及HPB235级与HRB335级钢筋之间焊接采用E43型焊条。

(2) HRB335级钢筋之间及HRB335级与HRB400级钢筋之间焊接采用E50型焊条。(3) HRB400级钢筋之间焊接采用E50型焊条。HRB400级钢筋,当坡口焊、熔槽邦条焊时,应采用E5503焊条。

4.4 地基基础及地下室

根据初勘阶段的地勘报告,初步推测地下室部分基础坐在第3层(粉质粘土)上,承载力特征值初步给出为130~160KPa。非地下室部分坐在第2层(粉质粘土)上,承载力特征值初步给出为150~170KPa。依据现有资料,图书馆非地下室部分采用独立柱基础,地下室部分采用独立柱基础加防水板结构形式。同时由于场地承载力特征值较小,基础面积过大,建议在基础施工前对独立柱基础范围进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处理。利用复合地基承载力进行设计,做到经济合理。

本工程地下室为整体地下室,不设变形缝,地下室超长可按如下方案处理:长宽方向每隔40左右设一道温度后浇带,解决混凝土收缩应力;并且通过温度应力分析确定地下室构件的的温度应力,与其它荷载产生的应力组合后进行配筋设计。基础及地下室采用无收缩混凝土浇筑,后浇带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

4.5 上部结构

本建筑采用框架—抗震墙结构,利用楼电梯间周边及平面适当位置设置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作为主要抗侧力体;大跨度房间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楼板,大垮房间周边与钢梁相连的柱采用型钢混凝土柱;其余部分采用混凝土梁、混凝土柱和现浇混凝土板,中庭天窗处屋盖采用钢梁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三级、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4.6 结构整体分析软件

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多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及

MIDAS/Gen结构设计软件进行结构整体计算弹性分析;对大跨度的屋面钢桁架(网架)、大开间楼板、超长建筑当因功能需要不能设置变形缝时以及体型复杂的建筑,还要采用MIDAS计算软件对其进行计算复核,以使结构设计既安全又经济。

4.7 工程重点、难点分析

4.7.1建筑物超长

本工程除地下室超长外,上部建筑虽然设了变形缝把建筑分成独立的结构单元,长度也会超出相关《规范》设置变形缝最大长度的规定。除采取设置后浇带、温度带等构造措施外,还应根据施工工期安排、结构的合拢时间等条件进行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混凝土收缩和温差效应分析,并与其它荷载产生的应力组合后进行构件截面设计,并按规定召开专家论证会听取多方意见,以使设计更加安全、合理。

4.7.2 耐久性设计

本工程的结构耐久性按100年考虑,设计时对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保护层厚度等构造要求、对建筑材料的要求、对建筑重要性系数及荷载的选取等方面的问题,是本次设计的一个重点,设计中要根据相应规范的规定认真解决,以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的同时做到经济合理。

4.7.3 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本工程按其重要性,本设计把抗震性能目标定位:结构在小震和100年一遇风荷载作用下保持弹性;重要的竖向构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肢,转换框架)在中震作用下保持弹性,一般竖向构件中震作用下抗剪保持弹性,偏拉、偏压不屈服;重要的竖向构件和水平转换梁在大震下不屈服。

第五章给排水设计说明

5.1设计依据

5.1.1 建设单位关于本工程的设计招标书及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5.1.2 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周围概况资料。

5.1.3 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城市污水再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

《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

《汽车库、修理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大空间自动扫描定位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程》(DB21/T1213-2001)

《微型自动扫描灭火装置系统设计、施工与验收规范》(DB34/T608-2006)

《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技术规程》(DB21/T1825-2010)

《建筑给水聚丙烯(PP-R)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DBJ14-BS11-2001

《建筑给水钢塑复合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125:200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 (2005年版)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GBJ38-99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

5.1.4 本项目建筑、结构、采暖空调、电气和总图等专业提供的作业条件图和设计资料。

5.2 工程概况

工程位置、性质及规模:详见建筑设计说明部分。

5.3 设计范围

(1)饮用水、热水、排水、雨水、室内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气体灭火系统设计。

(2)有工艺要求的房间,只预留管道,具体设计由工艺配合。

5.4 水系统

5.4.1 生活给水用水量:最高日992.20m3,最大小时52.8m3,平均小时49.96m3。

5.4.2 主要用水项目及其用水量,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2003(2009年版)进行计算,详表1。

本工程各用水项目用水量

5.4.3 水源

本工程水源是由城市自来水(自来水压力为0.16MPa),经过院区内生活水箱储存后经过变频控制水泵二次加压供水。(市政自来水为浑南新城供水管网由规划中的两座水厂供给)

5.4.3.1本工程按其使用功能根据建筑高度、水源条件、防止二次污染、节能和供水安全等原则,设有两套给水系统。

5.4.3.2给水系统分类:

5.4.3.2.1 一套为生活给水系统,满足建筑物生活用水的需求。

5.4.3.2.2 一套为满足换热站、冷却塔补水的系统。把冷却塔的补水与消防用水合放在消防水池中。

优点:这样既可以保证消防用水不被动用,又可以解决消防管网中的水长期不用而水质恶化的缺点。技术条件:仅需在冷却塔补水的吸水管上开孔就可以满足要求。

5.4.4 室内给水系统设置

生活给水系统采用下行上给方式。

5.4.5二次加压给水系统采用两套恒压变流量变频调速泵组供水,其供水能力满足本楼的要求。

5.4.6二次加压给水采用在生活变频加压泵组的吸水管上设紫外线消毒器进行二次消毒。

5.4.7所有公共区域的用水(包括消防水池,消防水箱、卫生间、垃圾房、污水间、室内外绿化及冲洗点)均设置水表计量。

5.4.8 洁具选择

卫生间拖布池采用充气水龙头。洗手盆、小便器、蹲便均采用非接触式感应水龙头。卫生器具均选用节水型卫生器具。

5.5 饮水供应

在办公区考虑设置电热水器供应办公人员开水,有电热水器位置预留电量。

5.6 生活热水系统

本建筑物内设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满足卫生间、值班休息室及淋浴间热水需求,热水热源为太阳能热水器辅助电加热。

5.6.1 概述

把太阳能集热板设在屋顶上,热水箱设在屋顶闷顶上(或地下室内),经循环加热后供给洗浴用热水。系统采用全自动控制,同时还备有辅助电加热系统。

5.6.2 太阳能热水系统形式

拟采用定温放水+温差循环系统。

原理:采用定温放水,使进入水箱内的水始终是某较高温度值,当水箱内的水温降低时,采用了温差循环控制系统,使水箱内的水和集热器内的水交换,从而始终保持水箱内的水温为较高温度值,同时采用辅助热源(电)这样就能保证全天候供应热水。

5.6.3 系统优点

系统可以完全智能化,而且运行费用比单独温差循环系统大大降低,最大限度的提高集热器的利用率,如果采用辅助热源即可保证任意时刻的热水供应,不受天气限制。既能节约能源,又能满足使用要求。

5.7 生活污水系统

5.7.1室内采用粪便污水与生活废水合流排水管道系统。

5.7.2 生活排水量

本工程各建筑总污废水量约87.12m3/d,最大小时10.64m3,平均小时8.09m3,详见表2。

5.7.3厨房排水通过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排水管网。

5.7.4室内地面层(±0.000m)以上的生活污水重力流排出。地下室排水采用压力流排出方式。

5.7.5为保证较好的室内环境,污水立管在顶端设置伸顶通气管。按照规范要求长度超过12m,横管道接6个以上大便器的设置环形通气管。

5.7.6 室外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排入位于本案西侧的市政排水管网。污水检查井采用砖砌筑。室外污水管道采用钢塑复合缠绕管材,热熔连接。并设混凝土基础。

生活污水排水量汇总表表2

注:1.表中序号的排水量标准按生活给水量标准的90%计。

5.8 雨水排水系统5.8.1 暴雨强度公式

Q=A

1

(1+ClgP)/(t+b)n

5.8.2 设计参数

5.8.2.1 设计降雨历时:屋面:t=5min

小区:t=t

1

+Mt

2

t

1

=5~10min M=1(支管) t

2

=雨水在排水管内流行时间

5.8.2.2.设计重现期:小区:P=1a;屋面:10a

安全溢流口设计重现期:P=50a

5分钟降雨强度为518L/S.ha

5.8.2.3 屋面径流系数:Ψ=0.9

5.8.3 屋面雨水采用有组织重力流外排水形式(根据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5.3.2条)。

室外道路边适当位置设置平箅式雨水口、收集道路、人行道及屋面雨水。

5.8.4 雨水管钢塑复合缠绕管材,热熔连接。并设混凝土基础。

5.8.5雨水口、雨水检查井均采用砖砌筑。

5.9 冷却塔循环水系统

5.9.1本工程设有空调系统,夏季由放于屋面的冷却塔制冷,冬季由置于地下室的换热.供热。其所需冷却水补水量为2000m3/h (冬夏季不同时使用,冬季需水量小于夏季不计入。取夏季冷却水用水量)。

5.9.2冷却塔选用超低噪音横流式矩形玻璃钢冷却塔,分别与空调冷冻机组配套使用。冷却塔设在屋面上。

5.9.3冷却塔由消防水池内储存的生活用水由加压泵组供给。

冷却塔循环水供水管及回水管采用内、外壁涂塑钢管。

5.9.4 循环水处理采用电子水处理仪,设在冷水机组冷却水入口处。

5.9.5每组冷却塔共用一组冷却水泵,冷却塔的进出水管上设电动阀与冷水机组一对一联锁控制。

5.9.6冷却塔的设计部分详见暖通图纸相关部分。

5.10 管材

5.10.1 给水管材

5.10.1.1 建筑内给水管材采用PSP钢塑复合压力管。管道连接方式:扩口管件连接。

5.10.1.2室外给水管材采用球墨铸铁管。管道连接方式:橡胶圈柔性连接。并设支墩。

5.10.2 排水管材

5.10.2.1建筑内采用聚丙烯超静音排水管(BX-PP-C),橡胶圈柔性接口,每层按规范设阻火圈;排水横干管,出户管,在顶层棚顶下300mm的通气管变为球墨铸铁管。

5.10.2.2 室外排水管道采用埋地钢塑复合缠绕管材,热熔连接,并采用混凝土基础。

5.10.2.3 本工程采用混凝土检查井,全部采用重型球墨铸铁井盖和盖座。

5.11.3 雨水管材

5.11.3.1 室外道路边适当位置设置平箅式雨水口、收集道路、人行道及屋面雨水。

5.11.3.2 室外雨水管钢塑复合缠绕管材,热熔连接。并设混凝土基础。

5.11.3.3 雨水口、雨水检查井均采用砖砌筑。

5.11.3.4 建筑屋面雨水系统采用内外壁热镀锌钢管卡箍连接。

5.11.4 消防管材

5.11.4.1 室内消火栓、喷淋给水管采用热镀锌钢管,

5.11.4.2 室外采用球墨铸铁管。管道连接方式:橡胶圈柔性连接。

5.11.5 套管的作法及选型

5.11.5.1 管道穿越地下室混凝土外墙时须设置刚性防水套管.详见02S404,铸铁管采用II型,钢管采用III型.所注管径均为穿越管管径.

5.11.5.2 穿越室内混凝土墙时均需设非防水套管,所注管径均为穿越管管径.管道穿越防火墙时应采取防火密封措施.

5.11.5.3 与水泵连接穿越水池处均采用柔性防水套管。

5.11.5.4 所有给排水立管穿越楼板处均按施工验收规范预留孔洞及套管.

5.12 阀门

当DN≤50时用铜截止阀,当DN>50时用钢制碟阀。各种排空泄水阀一律采用闸阀。阀门公称压力:生活给水为1.0MPa;阀门公称压力:消防系统为1.6MPa;

5.13 人防物质库

人防物质库阀门用密闭阀门,套管用密闭套管,设置2立方米生活水箱一座,主要出入口设置冲洗水龙头。管材用内外热镀锌钢管。与人防无关的管道不得进入人防区内。

第六章采暖通风设计说明

6.1 综合说明6.1.1 设计依据

(1)方案设计图纸。

(2)关于本工程的设计任务书、设计要求和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3)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周围城市市政管道概况资料。

(4)国家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GBJ38-99

《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0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5)建筑、总图、电气等专业提供的初步设计图纸及条件。

6.1.2 设计范围

建筑物内地板辐射热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及机械排烟系统的设计。

6.1.3 室外气象资料

建设地点:沈阳市(北纬41.46`,东经123.26`,海拔41.6m)

冬季采暖计算温度 -19℃

冬季空调计算温度 -22℃

冬季通风计算温度 -12℃

冬季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 64%

冬季最多风向及频率 N(13%)

冬季最多风向平均风速 3.2m/s

夏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 31.4℃

夏季空调计算湿球温度 25.4℃

夏季通风计算温度 28 ℃

大气压力冬季1020.8hPa,夏季1000.7hPa

6.1.4 室内设计参数

6.1.5 冷热媒及冷热负荷

热媒为高压蒸汽,在地下室设换热站,内设四台换热器,高压蒸汽经换热器换成60-50℃热水,供图书馆冬季空调使用。冷媒为7-12℃冷水,在地下室设冷水机房,内设四台冷水机组,供图书馆夏季空调使用。

冷负荷为8000KW,热负荷9500KW。

6.1.6 空调系统

a.阅览室、书库等采用全空气系统。气流组织为上送风上回风,其处理方式为新风先经过滤,然后与回风混和,再经冷却(夏),或加热(冬)后送入室内。其中珍善本库、古旧籍库设恒温恒湿空调机组。

b.图书馆主楼各层新风机组按防火分区设置,每个防火分区设置1台新风机组。室外空气经机组过滤、冷却(加热)送入室内吊顶空调器,再由吊顶空调器送入室内。其它附属房间亦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c.报告厅采用全空气系统。气流组织为上部旋流风口送风,下部座椅下回风的方式。因观众厅高度较高,所以可以加大温差,从而减少总送风量,达到节能的效果,且卫生状况较好。

d.冬季在高大空间:一层展厅、中庭内采用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e.在图书馆基本书库及阅览室均考虑除湿装置。

f全空气系统运行方式:除珍善本库、古旧籍库四季均为最小新风量外,其它房间夏季、冬季采用最小新风量运行;过渡季时,采用最大新风量运行。最大新风量:基本书库、阅览室为50%总风量(达到换气量≥2次/h);报告厅为100%总风量。

6.1.7 水系统

水系统为两管制,冬季输送热水,夏季输送冷水。水系统冷水循环泵按夏季工况配置,共设置4台(其中1台备用)。系统采用补水泵补水定压。

6.1.8 自动控制

分水器与集水器之间设压差旁路控制装置。

风机盘管设置温控器及电动两通阀组成的自控系统。

新风系统及送风系统设置新风阀联动控制。

6.1.9 热风幕

一层及地下室各出入口均设置电热风幕。

6.1.10 通风系统

a.空调房间,机械通风与空调相结合,以保证各个工作区余压要求。

b.报告厅排风与火灾时排烟相结合,平时排风,火灾时排烟,平时采用低噪声风机。

c.地下一层车库及其设备用房设计机械通风系统,平时通风与火灾时排烟相结合。

d.一层厨房设置专用的排油烟系统,烟气先经油烟过滤装置过滤后高空排放。

e.书库、阅览室各层卫生间设有机械排风系统。

6.1.11 管材与保温材料

a.空调水系统管道,DN≤70使用PP-R管,热熔连接;DN>70使用衬铜无缝钢管,卡箍管件连接。

b.通风、空调风管使用镀锌铁皮制作。

c.空调风管,均做保温处理,包30mm厚离心超细玻璃棉管壳,外缠玻璃布刷调合漆两道。

d.管道保温包50mm厚离心超细玻璃棉管壳,外缠玻璃布刷调合漆两道。

6.1.12 消声防振

a.按室内允许噪声标准,在风机、空调、通风机组等噪声源处的连接管上设置一定量的消声器。

b.各类风机、空调、通风机组末在专用机房内设置时,均应加设隔声罩,隔声罩的隔声量为30~40dB(A)。

c.接至风机、空调通风机组、水泵、冷水机组、风机盘管等转动设备的连接管均采用柔性连接。

d.管道支、吊架均采用减振支、吊架。

6.1.13 主要指标

6.2 消防

a.中庭、报告厅设排烟系统,风机设在屋顶上。

b.楼梯间、前室及其合用前室、采用自然排烟的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合用前室均设正压送风系统,风机设在屋面上。

c.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无窗房间、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房间、超过20米的内走道均设排烟系统,风机设在屋面上。

d.地下车库及其附属房间设补风、排烟系统,与平时通风相结合。

6.3 节能

a.本工程按严寒地区建筑设计节能措施,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50189-2005)。

b.合理划分空调系统,减少风道输送距离;合理设计选择系统与设备,减少冷、热媒的输送能耗,减少耗电量。

c.24小时恒温恒湿的区域单独设置冷热源,以利于分别控制。

d.主要出入口设空气幕,阻挡冷空气侵入。

e.采用符合国家节能要求的设备及材料。

f.全空气系统在过渡季节采用变新风比调节及全新风运行,充分利用室外天然冷源。

g.每台风机盘管均配三速开关,并出水管上设电动两通阀,与室内温控器连锁控制,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达到节能的目的。

h.强化风管、水管的保温。

j.各层回水干管上设置水力平衡阀。

k.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满足规范的限值0.32W/(m3/h)的要求。

l.空调冷水系统输送能效比(ER)≤0.0241。

m.冷水机组满负荷耗电指标:0.631KW/TR,部分负荷性能指标NPLV:0.523。

6.4 卫生防疫

a.所有通风、空调设备均采用低噪声设备,且均采用消音、隔振及减振措施。

b.各单体建筑物,保证人员的新风量,办公不小于每人25m3/h,报告厅保证每人不小于20m3/h。

c.管材均采用无腐蚀、无污染、不生锈的管材。

6.5 环境卫生

a.采用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设备及材料。

b.采用高效低噪的风机,水泵等声源设备;空调和通风设备选型符合环保要求,采用低噪声、低振动型。

c.机房墙壁和顶板由建筑专业作消声处理,机房采用甲级防火隔声门。

d.厨房的废气经由除油烟装置处理后,再排至屋顶上。

e.防止排风污染新风入口。

f.所有风机与风管、水泵与水管的连接处均设柔性接头。

g.为满足房间噪声设计标准,所有运转设备均要求配有减震装置,防止振动或由此产的噪音传至其它房间,空调机组、水泵的减震器由生产厂家配备减振器;所有振动设备完全与结构隔离,空调用软连接采用硅玻钛金复合保温软管,普通风机软连接采用硅玻钛金复合软管,消防排烟风机和排烟补风机软连接采用硅玻鈦金复合不燃型消防排烟专用软管。

h.电制冷冷水机组冷媒选用134a,以减少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机系统冷媒选用环保型冷媒R410A。

j.新风采气口与排风口水平距离保持足够的距离,以避免进风与排风的短路。

k.卫生间均设有排风系统。

l.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均符合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

m.空调系统设置了过滤装置,使送风的含尘浓度控制在卫生标准之内。

n.各类设备专用机房、机房以外吊顶内的风机等均采用隔声隔振措施,机房的维护墙及门窗其隔声量不小于30dB(A)。所有连接转动设备的各种管道均采用柔性连接,空调通风系统上均设置了消声器,使噪声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6.6 设计重点、难点分析

6.6.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的藏书是图书馆中最重要的部分,书库的室内空气品质直接影响藏书的保存,为了让后人能读到这些珍贵的藏书,合理设置恒温恒湿空调系统,保证室内的恒温恒湿,是该工程一重点,也是设计中的一大难点。

6.6.2 建筑设计追求美,暖通空调追求效果,如何保证室内温湿度,如何让大空间空调气流组织设计合理,是本设计的重点及难点。

6.6.3 文献资料的保护:

a.保证文献资料要求的温度和湿度。

b.各空调机组排水口均设有水封装置。

c.墙身通风口采用耐腐蚀的金属网封罩。

d.水管道不穿书库,水立管不安装在与书库相邻的内墙上。

6.6.4 暖通空调系统的防火措施:

a.空调系统竖向分层、横向按防火分区设置,有效控制火灾蔓延。

b.通风、空调风管穿越空调机房的隔墙、楼板及防火分区的隔墙处,均设置防火阀(70℃熔断),着火时自动关闭。

c.空调水管、风管保温材料均采用难燃或非燃材料(橡塑难燃B1级或离心玻璃棉板)。

d.风机、风管均为非燃烧材料制作(钢制)。

6.6.5 噪声的控制

a.空调机组、新风机组送、回风管及所有送风机、排风机进出风管均设消声器或消声弯头。

b.风道上按声源的声级及环境或室内的要求,设置必要的消声装置。

c.采用高效低噪的风机,水泵等声源设备;空调和通风设备选型符合环保要求,采用低噪声、低振动型。

d.机房墙壁和顶板由建筑专业作消声处理,机房采用甲级防火隔声门。

6.6.6 空调系统内部区域全年供冷

内部房间全年均需供冷,但是冬季启动冷水机组为局部房间供冷很不经济,可考虑利用室外天然的冷源,即冬季室外冷空气,经少量加热升温后,送入内区房间。

6.6.7 图书馆内人员众多,所需新风量很大,传统方式需消耗大量能源。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热回收的利用,在组合式空调机中设置热回收段,吊顶式新风机采用热回收型。

6.6.8 对于设置气体灭火的房间,设计时注意在进出房间的送排风管道上设置防火阀,当气体灭火系统启动时,防火阀关闭。灭火结束后,开启防火阀、排风机,将残余气体排出。

6.6.9 一层入口大厅处仅靠空调系统冬季气温很难保证,在设计中在高大空间的下部地面加设地面辐射采暖系统,并采用自动开启外门,在两道外门间设置电热风幕。

6.7设计方案的深化建议

6.7.1 冬季气候寒冷,为了防止水暖管道冻裂,夜间也需保证一定的室内温度。因此要采取如下措施:在冷热水循环泵以外再并联一台小流量的循环泵,夜间时只开启这台小水泵,在保证室内值班温度的同时,又避免了开启耗能巨大的主循环泵。

6.7.2 对于此次建设的各个馆,可否考虑统一建设换热站、制冷站,采用区域集中供热、供冷,运行经济性将大为提高。各单位按计量收费,可免除分散设置运行管理的繁琐。

6.7.3 空调制冷方式可考虑采用冰蓄冷。

a.冰蓄冷是指建筑物空调时间所需要冷量的部分或全部在非空调时间利用蓄冰介质水的显热及潜热迁移等特性,将能量以冰的形式蓄存起来,然后根据空调负荷要求释放这些冷量,这样在用电高峰时期就可以少开甚至不开主机。当空调使用时间与非空调使用时间和电网高峰和低谷同步时,就可以将电网高峰时间的空调用电量转移至电网低谷时使用,达到节约电费的目的。

b.冰蓄冷优点:

·平衡电网峰谷荷,减缓电厂建设。

·制冷主机容量减少,减少空调系统电力增容费。

·利用电网峰谷荷电力差价,降低空调运行费用。

·冷冻水温度可降到1~4 C,可实现低温送风,节省水风输送系统的投资和能耗。

·相对湿度较低,空调品质提高,防止中央空调综合症。

·具有应急冷源,空调可靠性提高。

·冷量全年一对一配置,冷量利用率高。

c.冰蓄冷缺点:

·通常在不计电力增容费的前提下,其一次性投资比常规空调大。

·蓄冰装置要占用一定的建筑空间。

·制冷蓄冰时主机效率比在空调工况下运行低。

·设计和调试相对复杂。

d.冰蓄冷从系统构成上来说,只是在常规电制冷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套蓄冷装置,其它各部分在结构上与常规空调并无不同,它在使用范围方面也与常规空调基本一致。

第七章电气设计说明

7.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多层公共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属于一级风险安全防范单位。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02629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高度21.1米。地下一层主要为设备间、停车场;一~三层为图书馆主功能使用区域。

7.2 设计依据

7.2.1 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补充设计要求、市政条件等工程设计资料,相关文件和会议纪要;

7.2.2 建筑、给排水、暖通空调、智能化专业提供的用电需求及控制要求;

7.2.3 现有的的建筑设计方案。

7.2.4 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行业及地方的标准、规定等,主要有: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GBJ38-99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修订版)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04

《通用用电设备设计规范》GB50055-93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95

《火灾自动报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11-2007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计算机房施工和验收规范》SJ/T30003-93;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2007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94

7.3 设计内容7.3.1 变配电系统

7.3.2 智能化系统

◆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管理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

◆有线电视及卫星接收系统;

◆会议系统;

◆电子屏信息显示系统;

◆智能卡系统;

◆视频点播系统;

◆广播及音响控制系统;

◆智能化综合物业管理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停车场管理系统;

◆图书管理系统(RFID技术);

7.3.3 安防系统

◆出入口管理系统;

◆巡更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

◆入侵报警系统;

◆安检系统:

◆安防系统集成。

7.3.4 防雷接地安全系统

7.3.5 电气消防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消防设备巡检系统;

7.3.6 电气节能与环保

7.4 变配电系统

7.4.1 供电电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