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腰骶部脊神经受压

为什么会出现腰骶部脊神经受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为什么会出现腰骶部脊神经受压

导语: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对于身体的健康实在是有很大的弊端,比如说长时间的玩电脑、手机等这些习惯很有可能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甚至有可能会引起

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对于身体的健康实在是有很大的弊端,比如说长时间的玩电脑、手机等这些习惯很有可能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甚至有可能会引起腰骶部脊神经受压。不过要说起颈椎病大家都知道,可是说起腰骶部脊神经受压却很少有朋友明确的了解为什么会引起这种情况。

腰骶部神经受压必导致不完全性截瘫,因不明病情,如咨询请详细说明病发原因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发病准确部位,检查结果,现在的病情症状,曾做过的治疗,越细越好,这对病情分析评估才能议定治疗及治疗措施或方案,看能否帮你。

当肌肉超负荷工作,长时间保持强力收缩状态时,肌肉内压力增高,血供不足,缺血缺氧,能源得不到充分补充,肌糖原代谢不全,产生的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清除,导致肌萎缩,水肿及粘连,产生肌肉劳损。肌肉劳损后,肌力减弱,保持姿势的应力集中于韧带和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囊遭受过多的牵拉而弹性减弱,并发生水肿,结果导致粘连、纤维增生、肥厚等一系列改变,最后发生韧带和关节劳损。

腰骶部的劳损与局部解剖特点有关。腰骶部在第5腰椎和第1骶椎之间形成一个约120度的角,上方为活动性较大的腰椎,下方为固定的骶椎,这种结构使腰骶部必须承受较大的伸屈、旋转和剪式应力。经常、反复、持续的机械应力作用于腰骶部软组织及骨关节,将发生局部组织结构、理化性能、运动规律的细微变化,而长期、少量的细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腰骶筋膜炎

腰骶筋膜炎 腰肌筋膜炎是发生在腰部软组织的劳损性疾病,多由长期腰部持力,弯腰活动或腰部姿势不良所致。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为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加重,休息好转,反复发作。 潮湿、寒冷的气候环境,是最多见的原因之一,湿冷可使腰背部肌肉血管收缩,缺血,水肿引起局部纤维浆液渗出,最终形成纤维织炎,慢性劳损为另一重要发病因素,腰背部肌肉,筋膜受损后发生纤维化改变,使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从而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最后又使纤维样组织增多、收缩,挤压局部的毛细血管和末稍神经出现疼痛。其它如经常一个姿势坐着、缺少相应的活动、久坐电脑前及病毒感染、风湿症的肌肉变态反应等都是诱因。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筋膜舒络平痛贴配合热敷按摩缓解疼痛。 腰背肌筋膜炎非骨质性病变,属软组织风湿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肌痹。腰背肌筋对人体动静态活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担负着不同程度支持力学负荷,若无腰背肌筋的参与,脊椎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 腰背肌筋膜是协助肌肉产生动力的结构,具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寒冷和劳损所引起的肌筋长期紧张痉挛,血供不足,营养和代谢障碍,肌纤维性变、增厚、挛缩,这是腰背肌筋膜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采用下列方式锻炼: 1、患者俯卧,术者用掌或大小鱼际,以轻缓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及周围,做揉、搓、推、摩等法,约五分钟,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2、用叠掌或掌根以稍强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及周围揉按约三分钟,使局部肌肉充分放松。 3、点按局部穴位压痛点(阿是穴),每穴约两分钟,以通畅气血,缓解疼痛。 4、用拇指或背关节,以较强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反复拨、按、推、捋约五分钟。对条索隆起,僵硬、增粗、结节硬块等阳性反应物,可作为重点施治,顺着肌筋的循环方向,左右拨动,来回按揉,上下推捋,以理顺肌筋,消除瘀滞。 5、双手拇、食、中三指提拿、弹拨肌筋三至五遍,可起到剥离粘连,缓解痉挛之效。 6、用掌摩、揉、搓,双空拳来回叩击病变部位约五分钟,以进一步疏通经络气血,缓解麻木,挛缩等症状。

脊神经后支卡压与腰背痛综述

脊神经后支卡压与腰背痛综述 傅余坤 一、常见腰背痛疾病回顾 腰背痛是一组以腰背疼痛及腰背运动和功能受 限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临床非常常见,3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80%的人在不同时期曾经有过腰背痛的经历。引起腰背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其病变涉及到多个专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脊柱疾病: 1、脊柱损伤: (1)急性损伤:如脊柱骨折,椎间小关节扭伤,肌肉、筋膜、韧带及椎间盘损伤,骶骼关节 损伤等。 (2)慢性损伤:如陈旧性骨折脱位所致畸形、椎弓崩裂、脊柱滑脱、椎间盘突出症、骶骼关节劳损、腰骶关节劳损等。 2、脊柱感染 (1)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脊椎炎、化脓性椎间盘炎、硬膜外脓肿、蛛网膜炎、脊髓炎等。 (2)特异性感染如脊柱结核等。 3、脊柱退变:如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肥大性脊柱炎、腰椎不稳及退变性滑脱、腰椎管狭窄症、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及骨化、小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症等。 4、先天性及发育异常:如隐性脊柱裂、 关节突异常、吻合棘及侧刀棘、椎骨发育异常、脊柱侧凸、水平骶、腰前凸增加、神经根及鞘异常等。 5、胶原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 关节炎等。 6、代谢性疾病: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营 养性或中毒性骨质软化症、氟骨症等。 7、肿瘤性疾病: (1)脊柱肿瘤:如脊柱骨软骨瘤、骨血管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脊索瘤、骨巨细胞瘤、软骨肉瘤、癌或内瘤脊柱转移等。 (2)椎管内肿瘤:如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椎管内囊肿等。 (二)脊旁肌肉、肌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病变 1、损伤:如急性腰扭伤、慢性劳损、棘上 韧带棘间韧带及黄韧带损伤、小关节囊撕裂伤 等。 2、炎症:如肌纤维织炎(肌筋膜炎)、腰 三横突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等。 (三)内脏疾病 1、妇科疾病:如盆腔炎、宫颈炎、子宫炎、 附件炎、子宫脱垂、盆腔肿瘤等。 2、泌尿系疾病: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肾周 脓肿、肾结石、肾下垂、肾肿瘤、输尿管结石、前 列腺炎、前列腺肿瘤等。 3、消化系疾病:胃肠道溃疡穿孔及肿瘤、肝癌、胰腺癌、肝胆胰腺炎症、精神性阑尾炎等。 (四)心因性疾病:神经官能症.。 在临床中,大多数腰背痛的发病(尤其是 慢性腰背痛患者),常无明显或明确的诱因和病因;X线、CT、MRI检查也无明显的阳性发现。因此,在国外文献中,将这类无明确病因的慢性腰 背痛患者称为“非特异性腰背痛(nonsprcific low back pain)”。在我国与此相关的概念有: 腰肌劳损、腰背及腰臀部肌筋膜炎、腰背 肌纤维织炎、局限性风湿症、非关节性风湿症、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臀上皮神经炎、精神性风湿症、慢性疲劳综合症、亚健康综合症等。 以上概念在内容上相互重叠,同一概念国内 的诊断标准并不统一。但多数学者对上述概念认 识相同的是: 1、非特异性腰痛与椎管外肌肉、筋膜、韧带 等软组织损害或病变有关; 2、非特异性腰背痛、腰腿痛的发生主要源于 脊神经后支及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或压迫; 3、非特异性腰背痛、腰腿痛的发生与自身免 疫功能低下有关。 下面就简要介绍人脊神经后支的有关解剖及 其与腰背痛的关系。 二、腰脊神经后支应用解剖 (一)脊神经的组成与功能 脊神经共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 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每对 脊神经均自出椎间孔后分为前后两支。由于脊神 经是混合神经,每对脊神经均含4种神经纤维。 这4 种纤维及其功能为: 1、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躯体深感觉及感觉; 2、内脏感觉纤维:传导内脏、血管及腺体的 感觉; 3、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颈、躯干、四肢的 骨骼肌;

(完整版)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精)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 脊神经后支受机械牵拉压迫刺激,引起神经远端分布区疼痛,肌肉痉挛,临床以腰痛或腰腿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称脊神经后支(下称后支)综合征(spinal dorsal ramus syndrome). [诊断] 一、临床症状特征: 1.以主诉疼痛部位在下腰部,病变部位在上腰部为主要特点; 2.可因搬放物体,姿势不正,强制体位作业而发病; 3.疼痛部位多为腰骶部,骶髂关节,臀部,椎旁、髂嵴等处,并局部压痛, 偶有股外侧和股后痛; 4.急性腰痛时疼痛剧烈,不能起床,翻身及上、下床困难,步态缓慢,慢 性者主要表现为腰痛,屈伸活动受限,不能持久弯腰,或直不起来,行 走不受影响; 二、检查特征: 1.体见病人一般健康状况良好; 2.急性期腰痛僵硬前倾,腰肌痉挛,活动受限,可有腰椎侧弯,一侧骶棘肌,闊筋膜张肌痉挛,站立时髋膝关节弯屈,用足尖着地,足不能 踏平,直腿抬高,被动弯屈髋膝关节均加重腰痛,但无下肢放散痛及 感觉、肌力、反射改变等神经体征; 3.慢性体征少,疼痛部位压痛局限,主动、被动弯腰可加重疼痛; 三、腰痛定位方法: 1.是在主诉疼痛部位上方,后支分支处,先找到患侧棘突旁压痛点,然后检查该平面横突和小关节,如压痛向主诉疼痛部位放散即可确定为 疼痛原发部位。 2.痛点局麻与后支阻滞实验,用1%甲紫在原发部位相应皮肤上画出标记,皮肤消毒后内注射2%利多因卡0.1-0.2ml,改用心内针垂直穿刺 至横突上缘(在C型臂膀X线透视下进行更为准确),如主诉疼痛在中 线附近,穿刺至横突根部,如疼痛在小关节连线以外,穿刺稍偏外2

-3mm,针尖触及内或外侧支时,会出现麻木,疼痛向主诉痛区放散,注射利多卡因2ml,腰痛即刻消失,活动恢复正常。而在主诉痛点注射,多数疼痛和肌肉痉挛不能完全缓解,活动也不能恢复正常,即使当时改善,半小时后多数疼痛再发。 四、X线检查: 1.脊椎旋转移位:正常人两侧椎弓根、小关节和横突对称,正位片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重叠,小关节间隙等宽、横突等长,侧位片两侧 椎弓根相互重叠,只见一椎体后缘。脊椎旋转移位后,椎弓根关节 突连同椎体旋转,一侧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不再重叠,部分椎体边 露出,小关节间隙也不对称,一侧变窄或消失,下关节突关节面朝 向对侧,关节面外露,横突旋转后一侧变短,侧位片旋转椎体由单 一后缘变为双边重影,两侧椎弓根上下缘不再重叠,露出对侧下缘, 有重影。 2.陈旧脊椎压缩骨折:椎体楔形变,多发生在胸12-腰2,局部后凸可能是造成后支在横突上受压引起腰痛的原因。 3.肥大性脊柱炎:中老年腰椎X线照片多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退变,几个脊椎或一个脊椎几处增生并非致痛原因,增生和腰痛定位一致 进才有临床意义,常规X线片对排除峡部裂、脊柱结核、肿瘤、强 直性脊柱炎、椎间盘突出、老年性骨质疏松等同样有重要参考意义。[治疗原则] 一.脊神经后支阻滞先在腰痛定位点做皮丘(2%利多卡因0.1-0.2ml皮内 注射),在C臂X线透视下换9号心内注射针,穿刺至横突上缘或横突根部,无C臂设备可按后支体表投影,穿刺点在定位平面相当上位棘突下缘外2cm处,垂直刺入3-4cm至横突上缘,病人有触电感或麻痛传至主诉痛区,注射局麻药3-4ml(2%利多卡因),可使疼痛立即解除,腰部活动恢复正常。急性腰痛多一次治愈,部分慢性腰痛病人药物作用过后仍痛时,可作冷冻治疗或射频电凝治疗。 二.经皮穿刺冷冻脊神经后支为达到长期止痛目的,冷冻较为理想,定位 准确通常只冷冻一处。本法操作安全,止痛完善,无副作用。

下腰痛的鉴别诊断

下腰痛的鉴别诊断(转载) 发表者:温满清1442人已访问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西医的肾脏疾病、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脊髓疾病等所致腰痛,是骨科、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常见的疾患。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但关键是找出引起腰痛的基础疾病,对因治疗,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疗效。 病因病理 引起腰痛病的原因很多,约有数十种,比较常见的有肾虚、腰部骨质增生、骨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狭窄、腰部骨折、椎管肿瘤、腰部急慢性外伤或劳损、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 腰背部是人体用力最多的部位,为人体提供支持并保护脊柱,对长期在办公室久坐而缺少运动的人,或是因为工作需要久站的人,长时间维持一个体位或姿势太久,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并引发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也有的是在重复性损伤后积累发病。很多慢性腰痛病人与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有关,原因可能是骨筋膜间隔内压升高导致腰背筋膜下间隙消失,肌肉血流量下降,疏松脂肪组织变性。由于这种损害,造成了患者无论是多走、多坐还是多卧,都会腰疼,即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容易产生腰疼。这是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重要临床特征。 腰痛(图2) 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连脊椎的一种症状,男女均有发生,女性居多。据统计,妇科门诊以腰痛为主的患者约占就诊数的10%。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腰肌劳损长期从事站立操作诸如纺织、印染、理发、售货等工作的妇女,由于持续站立,腰部肌腱、韧带伸展能力减弱,局部可积聚过多的乳酸,抑制了腰肌的正常代谢,也可导致腰肌劳损而引起的腰痛。经常背重物,腰部负担过重,易发生脊椎侧弯,造成腰肌劳损而出现腰痛。 二、泌尿系统感染由于女性的尿道短而直,且尿道外口靠近肛门,常有大肠杆菌寄生,加之女性生理方面的特点,尿道口污染的机会较多,若忽视卫生,则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腰痛以急、慢性肾盂肾炎所致者为多,表现为腰部胀痛、严重者沿输尿管放射至会阴部。除泌尿系统感染外,泌尿系结石、结核等疾患,亦会引起腰痛。

简介腰骶部肌筋膜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简介腰骶部肌筋膜炎 导语:腰骶部肌筋膜炎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症。腰骶部肌筋膜炎是由于腰骶部肌肉、筋膜的急性扭挫伤未能及时治疗,或长期某种姿势、长期负重的体力劳 腰骶部肌筋膜炎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症。腰骶部肌筋膜炎是由于腰骶部肌肉、筋膜的急性扭挫伤未能及时治疗,或长期某种姿势、长期负重的体力劳动造成慢性劳损,或感受风寒等多种原因,使肌肉及筋膜产生无菌性炎症,渗出、水肿,日久不愈而致粘连、瘢痕、挛缩等继发性改变。 腰骶部肌筋膜炎临床表现以下腰痛症状为主,而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指出,下腰痛的发病率约为62%-86%,而其中85%的患者缘因肌筋膜疼痛,发病年龄约为30岁至50岁之间,且有逐渐年轻化趋势,其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及工作质量,因此腰骶部肌筋膜炎引起下腰痛的研究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药物口服是治疗腰骶部肌筋膜炎的常见保守疗法,西药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但因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且价格偏贵,因此患者多不愿接受。而中药以其相对简便廉验的优势,被更多的患者所认同,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文献报道的中药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但是,在回顾现有近十几年文献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目前腰骶部肌筋膜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还不够严谨,无法从循证医学角度提供令人信服的科研依据,绝大部分文献对中医辨证施治的认识不统一,各种诊断标准与治疗手段各异,缺少随机与对照,以至于严重影响了中药治疗对本病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腰骶部肌筋膜炎患者平时要注意劳动姿势,改善工作条件,必要时可带腰围加以保护,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以利恢复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引起腰痛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腰痛的原因有哪些? 腰痛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绝大多数的原因已经知道,但仍有少数病因尚未明确。常见的病因可概括为四大类:①由于脊柱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疾患所引起。如挫伤、扭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②由于脊髓和脊椎神经疾患所引起。如脊髓肿瘤、脊髓炎等所引起的腰痛。③由于内脏器官疾患所引起。如子宫及其附件的感染、肿瘤可引起腰骶部疼痛,这种病人往往同时伴有相应的妇科症候。④ 由于精神因素所引起。如癔病患者也可能以腰病为主诉,但并无客观体征,或客观检查与主观叙述不能以生理解剖及病理知识来解释的病,这种腰痛常为癔病的一种表现。 “退着走”能治疗慢性腰痛吗? “退着走”就是连续地向后退着走路,在晨起锻炼的人群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在“退着走”。慢性腰痛很多是因为腰部肌肉力量、韧带强度不够,腰椎稳定性差引起的。“退着走”的锻炼可增强腰背肌群力量,加强腰椎的稳定性及灵活性。在退着走的时候,腰部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和放松,使腰部血液循环得以较好地改善,提高腰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退着走”动作简单易学,中老年人可根据个人情况,掌握活动量,下面介绍两种具体方法,供大家参考: (1)叉腰式:预备姿势:直立,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拇指在后,其余4指在前。拇指点按腰部双侧“肾俞”穴。(该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动作:退着走时先从左腿开始,左腿尽量后抬,向后退出,身体重心后移。先左前脚掌落地,随后全脚着地,重心移至左腿后再换右腿,左右腿交替退着走。每退1步,用双手拇指按揉“肾俞”穴1次。 (2)摆臂式:预备姿势:直立,挺胸抬头,双目平视,双臂自然下垂。动作:双腿动作同叉腰式,退着走时双臂配合双腿的动作进行前后摆动。 “退着走”锻炼可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每次20分钟,一般以每次锻炼后,稍事休息,疲劳感即逐渐消失为宜。场地要选择平坦、无障碍的地方,锻炼时要尽可能挺胸,尽量后抬大腿。 天气寒冷与腰痛有关吗? 有一部分人会因天气变化而出现腰痛或腰痛加重,而且有的患者腰痛症状会象天气预报一样准确,寒冷就是导致、诱发腰痛的一个原因。寒冷主要是通过腰背部血管收缩、缺血、淤血、水肿等血液循环方面的改变而使患者产生腰痛的。患者多是由于在寒冷地区长时间停留,或在寒冷地面、风口处睡觉而出现腰痛。寒冷可导致肌肉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身体动作,另外,为了御寒,衣服穿得较多,行动不灵活,若进行腰部急剧运动,就容易造成腰部损伤。 打麻将会引起腰痛吗? 长时间地打麻将,腰背挺直、椎间盘和棘间韧带长时间地处于紧张僵直状态,日久就易使腰背疼痛僵硬,不能仰卧和转身。而且久坐会使骨盆和骶髂关节长时间负重,腰部缺少活动,气血易在腰部凝滞而出现气滞血瘀,影响下肢血液循环,而出现两腿麻木,久之可导致肌肉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肌肉僵硬,稍一活动就可能扭伤或引起其他损伤,而导致腰痛。 吸烟与腰背痛有关系吗? 许多吸烟的人容易患腰背痛,其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吸烟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而咳嗽时引起椎间盘内压及椎管内压增高之故,将动物注以尼古丁,可减低椎体血容量,从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使椎间盘容易发生退变。这也许是吸烟者易患腰背痛的原因。另外,吸烟者易患肺癌,而肺癌经常转移到椎体上,由于椎体上有了肿瘤,腰背痛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且逐渐加重,到最后无法治疗。可见,吸烟与腰背痛是有关系的,吸烟是百害而无一利。

脊神经中含有四种纤维成份

脊神经中含有四种纤维成份: 1. 躯体感觉纤维来自脊神经节中的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构成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周围突进入脊神经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将皮肤的浅感觉(痛、温觉等)和肌、腱、关节的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等)冲动传入中枢。 2. 内脏感觉纤维来自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构成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将这些结构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 3. 躯体运动纤维发自脊髓前角,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随意运动。 4. 内脏运动纤维发自胸腰段脊髓侧角(交感神经低级中枢)或骶副交感核(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心肌、平滑肌的运动,控制腺体的分泌(图18-5)。 (二)脊神经的典型分支 脊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4支: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1. 脊膜支meningeal branch,也称窦椎神经sinuvertebral nerves。每条脊膜支都接受来自邻近的灰交通支或来自胸交感干的分支,然后再经椎间孔返入椎管,分成横支、升支和降支分布于脊髓被膜、血管壁、骨膜、韧带、椎间盘等处。上3对颈神经的脊膜支的升支较大,还分布于颅后窝的硬脑膜。 2. 交通支communicating branch 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其中发自脊神经连于交感干的为白交通支,多由有髓纤维构成。而发自交感干连于脊神经的称为灰交通支,多由无髓纤维构成。(详见内脏神经) 3. 后支posterior branch 为混合性,较细,经相邻椎骨横突之间或骶后孔向后走行,除骶神经外,一般脊神经后支绕上关节突外侧向后行至相邻横突之间再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它们又都分成肌支分布于项、背、腰、骶部深层肌;皮支分布于枕、项、背、腰、骶、臀部的皮肤。其中第1颈神经后支较粗大称枕下神经suboccipital nerve分布于椎枕肌。第2颈神经后支的皮支粗大称枕大神经greater occipital nerve,分布枕项部皮肤。第3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也穿过斜方肌称为第3枕神经third occipital nerve 分布于枕下区皮肤。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较粗大,其皮支分布于臀上部皮肤,后者称为臀上皮神经superior gluteal nerves。第1~3骶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于臀中区皮肤,称为臀中皮神经middle gluteal nerves。 4. 前支anterior branch 粗大,为混合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即四肢的肌肉和皮肤等。人类胸神经前支保持原有的节段性走行和分布,其余各部脊神经前支分别交织成丛,形成了4个脊神经丛,即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由各丛再发出分支分布。

腰神经后支疼痛治疗方法

腰神经后支疼痛的治疗 引起腰腿痛的椎管外伤害性刺激,脊神经后支是其主要的传入中枢通路。近年来,随着对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腿痛的研究不断深入,源于脊神经后支的疼痛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此类疼痛发病率高,约占非特异性腰腿痛的80%,并且疼痛性质、分布区域通常不象脊神经前支那样明显,常常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常规疗法效果较差,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如何正确认识此类疾病,对临床疼痛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解剖 脊神经共有31对,出椎间孔后,迅速分为前支、后支、脊膜返支及交通支。脊膜返支经椎间孔返入椎管分布于脊膜,交通支连接脊神经与交感干。一般来讲脊神经前支较粗而后支较细,后支穿过横突间隙向后行,分布于项部、背部、腰部及骶尾部的肌肉和皮肤,很多邻近脊神经的前后支相互交通成网,有利于脊柱活动的协调及保持脊柱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因其较为复杂的神经网络分布,造成了脊神经后支性疼痛主诉定位的不精确,给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临床上可根据解剖结合疼痛区域,大体确定脊神经后支受损范围。 腰部脊神经后支近年来研究比较多,该后支较细,上腰段约在椎间孔外侧1.5cm、下腰段约在椎间孔外侧2cm处从脊神经分出,其主干长约0.5~1cm。后支主干从下位椎体横突的上缘、上关节突的外侧向后下走行,以60°角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 内侧支较细,紧贴横突根部骨纤维孔下行,并沿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外缘向下进入乳突与附突之间长约3mm的骨纤维管。出管后即发出细小分枝支配同位及

下位下关节、棘肌、迴旋肌、棘间韧带及棘突。内侧支主干则继续向下、内、背侧行走,下行3个椎体平面后在后正中线附近穿深筋膜至皮下。由于后内侧支前段恒定行于下位椎骨上关节突外侧,使该处成为阻滞及术中探查后内侧支的理想部位。临床上多选择L2~4棘突向外侧2~3cm处进行穿刺,阻滞L1~3后支内侧支。在L5棘突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附近穿刺,阻滞L4~5后支内侧支。由于后内侧支在走行过程中紧邻椎间关节及横突间韧带,又要通过骨纤维管,故腰椎椎间的关节病变、韧带损伤或骨纤维孔内径的改变,均可能刺激、压迫该神经而引起后正中旁一侧疼痛和压痛,疼痛还可放射至椎间关节、多裂肌、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等部位。 外侧支较粗,沿横突背面下行,也向同位及下位小关节发出分支,并于骶棘肌深面向下、外、背侧穿行。外侧支主干于骶棘肌中间束和外侧束之间出筋膜,并在骶棘肌外侧束表面继续下降两个锥体平面至皮下。外侧支皮下行程较内侧支长,供应广泛。L1~3、4后外侧支与T12后外侧支组成臀上皮神经,越过髂嵴抵过臀部皮肤,有时可达股骨大转子平面。临床上出现的臀上皮神经痛与如下因素有关: ①臀上皮神经行程较长、曲折较多,行程过程中相对固定于筋膜鞘及骨纤维管和臀部浅筋膜的神经鞘及骨纤维管和臀部浅筋膜的神经鞘中。当沿途肌肉受损伤和痉挛时,该神经很容易受牵连,特别是在髂嵴处,由于躯干的屈伸、转动幅度及受力较大,极易损伤。故此处是临床上多数臀上皮神经损伤的发生地。 ②臀上皮神经的骨纤维管部,在慢性损伤发生过程中,可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如无菌性炎症、管内光滑程度降低(或变形、缩窄)等,导致神经纤维在管内运动时,受到刺激而产生顽固性疼痛或异感。

后背疼痛是什么原因,看完吓一跳

后背疼痛是什么原因,看完吓一跳? 后背疼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生理问题,尤其是如今的白领族,由于长时间坐在电脑旁,一天8个小时几乎都在敲打着键盘,后背肌肉疼痛成了此人群的健康“杀手”。 明明又没有撞击到,就算坐着不运动也是腰椎出问题,为何后背也会疼呢?其实,很多人都曾经被后背疼痛的问题所困扰过,但是一般太严重的情况下,稍稍多活动一下又恢复正常了。但是要注意,如果后背疼痛变得持久且更加严重的话,就值得警惕了。后背疼痛究竟是怎么回事,此类疾病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别着急,且听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后背疼痛的原因 1颈椎病引起的后背疼痛 颈椎病发生在颈椎,怎么会引起后背疼痛呢?殊不知,颈椎第四、五、六颈椎的脊神经后支向背部延伸,支配上背部的皮肤肌肉。 当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时,如果牵拉到第四、五、六颈椎的脊神经后支,就会导致出现背痛。事实上,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甚至视物模糊,吞咽模糊都是颈椎病的症状表现。 2肩周炎引起的后背疼痛 肩周炎会引起肩关节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范围会不断加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后背疼痛 3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后背疼痛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会出现慢性泛发性或持续性腰背痛,棘突有压痛感,晨起后后背腰部僵硬,后仰时背腰部疼痛加重,活动后好转,久站或行走易疲劳。 患者多表现为下背和腰部活动受限,体检可发现腰椎棘突压痛,脊椎旁肌肉痉挛,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甚至驼背畸形。 4呼吸系统引起的背部疼痛 不少呼吸系统疾病如胸膜粘连、肺癌与结核等,也可能引起肩背疼痛,但一般在后背、侧背或肩胛部。 5内脏疾病引起的牵涉性痛 妇科盆腔疾病,前列腺疾病等可引起下腰痛,肾脏疾病如结石肌瘤、肾下垂、肾盂肾炎及腹膜后疾病如脓肿,血肿等可引起腰背涌,肝股和心脏病可引起背部疼痛。 预防背部疼痛的常识 有统计显示,一半以上的背疼症状会反复发作。近日,美国《家庭健康手册》刊文指出,只要注意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就能有效预防背疼。 1选择合适的寝具 后背健康和寝具的关系密不可分,传统的硬板床早已证实不利于人体S型曲线,发病人群可尝试替换为乳胶床垫。另外枕头的选择也以乳胶枕(建议产自泰国的乳胶枕头)为佳,因其乳胶纯天然且柔软富有弹性,对人体头颈肩部都有较好的支撑。另外由于乳胶枕品牌繁多,可以在JD上选择CCTV央视报道过的LAYTEX泰国乳胶枕,以免买到假货。 2背部、腹部锻炼同样重要 体操和伸展运动有助于改善背部健康。可以多做一些低强度运动,散步和游泳等运动,但是蝶泳也会对背部肌肉造成压力,不适合背疼的人。举重、篮球等,也不适合背疼的人。另外,锻炼时除了要注重强化背部肌肉,还要加强腹肌锻炼,从而为背部提供更好的支持。 3弯腰、举重物要屈膝 弯腰时,背部受力最大。拾东西或举东西时,最好弯下膝盖,这样受力区域主要集中在腿部,

脊神经支配图

一、脊神经后支分布 神经节段 定位 支配范围 脊神经后支分布 枕下神经C1后支纯运动性,支配头后短肌(头直肌和头斜肌),使头回旋 枕大神经C2后支支配项肌(头下斜肌、头夹肌、头最长肌)及枕部皮肤 第3枕神经C3后支支配项肌(头半棘肌)及枕部皮肤 颈神经C4-8后支 按节段支配项、背、腰部短肌、长肌及皮肤,其中腰1-3后支的皮 支,又称臀上皮神经,支配臀上部皮肤 胸神经T1-12后支 腰神经L1-5后支 骶神经S1-5后支出骶后孔,其中骶1-3后支的皮支为臀中皮神经,支配臀中部皮肤尾神经C O1后支出骶管裂孔,分布尾部皮肤 二、脊神经前支分布 颈 丛 (C1-4前支) 皮支 枕小神经C 2 支配枕外部、耳廓后面及乳突部皮肤 耳大神经C 2,3 支配耳廓、乳突和腮腺区皮肤 颈皮神经C 2,3 支配颈前面皮肤 锁骨上神经C 3,4 支配锁骨区、肩部和上胸部皮肤 肌支 胸锁乳突肌支C 3,4 斜方肌支C 3,4 颈深肌支 支配头前直肌、头侧直肌(C1)、头长肌(C2-4)、颈长肌(C1-4)、 中斜角肌(C3-4)、头斜角肌(C4) 肩胛提肌支C 3-5 膈神经C 3-5 运动纤维膈 感觉纤维心包、膈、纵膈胸膜和肋胸膜一部分 交通支 至舌下神经的交通支支配颏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 舌下神经C 2,3 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 至迷走神经的交通 支 C1支配颅后窝硬脑膜感觉 臂丛C5 - T4前支锁 骨 上 分 支 肩胛背神经C 1-5 支配菱形肌及肩胛提肌 胸长神经C 5-7 支配前锯肌 锁骨下神经C 5-6 支配锁骨下肌 肩钾上神经C 5-6 支配冈上、下肌 胸前神经C 5 -T1支配胸大、小肌 肩钾下神经C 5-6 支配肩胛下肌、大圆肌 胸背神经C 6-8 支配背阔肌 锁 骨 下 分 支 外 侧 束 肌皮神经 C5-7 肌支—支配臂前肌群 皮支—为前臂外侧皮神经(C5-6),支配前臂外侧面皮肤 正中神经C 6 -T1 肌支—支配臂前肌群 皮支—支配手掌面桡侧三个半指皮肤 内 侧 束 臂内侧皮神经C 8 -T1支配背内侧面皮肤 前臂内侧皮 神经 C8-T1支配前臂内侧面皮肤 尺神经C 7 -T1 肌支—支配前臂和手掌面部分皮肤 皮支—支配手掌面尺侧一个半指和手背面尺侧两个半手指的皮肤

脊神经后支的应用解剖

腰神经后支的应用解剖与腰痛的关系 脊神经后支由脊神经发出,后支主干短,仅0.5—1.0cm即 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上腰段分支点约在椎间孔外1.5cm处。下腰段分支点约在椎间孔外2.0cm处。内侧支较细,跨横突根部纤维骨孔向下绕过下位椎骨上关节突外缘,经乳突副突间骨纤维管,呈树状分支分别至棘突同位和下位小关节。主干下降3个椎骨平面,由后正中线附近穿出深筋膜至皮下。外侧支比较粗,紧贴横突背部骨沟,在骶嵴肌内向下外背侧迁曲穿行,也有分支到同位和下位小关节,主干下降一个椎骨,由骶嵴间沟穿出,在髂腰肌表面穿出腰背筋膜至皮下。外侧支L1—L5脊神经通常自上而下,由外向内依次排列。L1--L2外侧支经过髂嵴至臀,L3可达股后腘窝上方,L4—L5越过髂嵴,骶髂关节 至骶后。相邻腰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之间互相交通,有的多次交通,其类型有:后外侧支之间交通,后支与外侧支间交通。这种复杂神经网络和多节段重叠分布模式,带来腰痛主观定位不太明确,同时提出某支脊神经后支破坏时,不会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 腰背痛神经定位方法:以小关节为界,主诉痛区在小关节连线和后正中线间提示内侧支受累。痛区在小关节连线外为外侧支受累。主诉痛区在小关节两侧提示内外侧支同时受累。例如主诉腰痛在两小关节连线内,以同平面棘突作标志,向头端数3个棘突,找到同平面横突,小关节突,棘突3个压痛点,并向主诉痛点放射,则该平面为损伤平面,如腰痛位于臀或髂部外方,根据L1—L5外侧支在该处的

排列顺序,应定位L1平面,若该平面横突,关节突及棘突有压痛,深压向(主诉区)放散即可定位,有时疼痛广泛内外侧都有只要在同一脊椎平面找到三点压痛,并向痛区放射痛即可定位。利用这种神经关系追踪疼痛来源的方法称为腰痛神经定位。 济宁交通医院供稿

为什么会出现腰骶部脊神经受压

为什么会出现腰骶部脊神经受压 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对于身体的健康实在是有很大的弊端,比如说长时间的玩电脑、手机等这些习惯很有可能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甚至有可能会引起腰骶部脊神经受压。不过要说起颈椎病大家都知道,可是说起腰骶部脊神经受压却很少有朋友明确的了解为什么会引起这种情况。 腰骶部神经受压必导致不完全性截瘫,因不明病情,如咨询请详细说明病发原因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发病准确部位,检查结果,现在的病情症状,曾做过的治疗,越细越好,这对病情分析评估才能议定治疗及治疗措施或方案,看能否帮你。

当肌肉超负荷工作,长时间保持强力收缩状态时,肌肉内压力增高,血供不足,缺血缺氧,能源得不到充分补充,肌糖原代谢不全,产生的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清除,导致肌萎缩,水肿及粘连,产生肌肉劳损。肌肉劳损后,肌力减弱,保持姿势的应力集中于韧带和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囊遭受过多的牵拉而弹性减弱,并发生水肿,结果导致粘连、纤维增生、肥厚等一系列改变,最后发生韧带和关节劳损。 腰骶部的劳损与局部解剖特点有关。腰骶部在第5腰椎和第1骶椎之间形成一个约120度的角,上方为活动性较大的腰椎,下方为固定的骶椎,这种结构使腰骶部必须承受较大的伸屈、旋转和剪式应力。经常、反复、持续的机械应力作用于腰骶部软组织及骨关节,将发生局部组织结构、理化性能、运动规律的细微变化,而长期、少量的细微变化积累至超出腰骶部软、硬组织的代偿能力时就会产生腰骶部的劳损。

有人认为,腰椎过多前凸致腰骶角变小,将增加腰骶 部的剪式应力。如果第三腰椎的中心垂线落在骶椎面的前方,腰骶关节突和前方韧带将会遭受更大应力。穿越腰骶关节面的垂线与地面所形成的角大于30。时,腰骶部易受损害。肌肉发育差,腰椎前凸增加,体质肥胖、体重增加、腹部膨出,都会增加腰骶部剪式应力,容易引起劳损。 知道了为什么会出现腰骶部脊神经受压,建议您在平 时最好是能够注意一下,避免导致腰骶部脊神经受压出现的因素,如果说您感觉自己的身体有什么不适的情况发生,比如说经常感觉到腰椎疼痛等,一定要注意及时的就医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疾病继续加重。

左下腹痛的原因是什么-左下腹疼痛是什么原因

左下腹痛的原因是什么:左下腹疼痛是什么原因 腹部是我们比较脆弱的额地方,一些疼痛是很难忍受的。肚子有的时候像抽筋一样,按压会比较疼,一般这种现象集中在左腹。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左下腹痛的原因。 左下腹痛的原因 一、慢性左下腹隐痛 慢性左下腹隐痛原因较多,并常伴腰骶部疼痛及白带增多,常见于生殖器官慢性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淤血症以及心理性盆腔痛等。 1、生殖器慢性炎症:妇女长期出现腰骶部疼痛、下腹痛,并于性后及月经期加重。常伴白带增多,多为慢性子宫颈炎引起。若长期出现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并于劳累、性后或月经前后加重,常伴月经失调、疲乏无力者,多为慢性盆腔炎症引起。 2、肿瘤性疼痛:妇科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时,可出现难以忍受的顽固性疼痛。左下腹隐痛常伴有腰骶部疼痛,且疼痛常放射到下肢。 3、痛经:分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常见于青春期少女,原因不清楚。随着年龄增长或结婚与生育后,一般可以自愈。继发性痛经常见原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 二、急性左下腹隐痛 1、急性炎症引起的左下腹隐痛:左下腹部隐痛的原因需要注意,包括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及急性盆腔蜂窝组织炎等。还见于淋病等性传播疾病,这种性传播性疾病包括淋球菌感染及衣原体等感染,往往反复发作,严重时引起输卵管积脓。 2、非炎症性左下腹隐痛:常见为异位妊娠、卵巢肿瘤蒂扭转及破裂。

3、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左下腹隐痛:人工流产及安环发生子宫穿孔时,可出现急性左下腹隐痛。卵巢宫内膜囊肿(巧克力囊肿),于月经期囊肿增长大可发生破裂,囊肿内容刺激腹膜而发生严重腹痛。 左下腹痛的症状 1、生殖器慢性炎症:慢性子宫颈炎易引起妇女长期出现腰骶部疼痛、下腹痛,并于性后及月经期加重,若长期出现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2、急性炎症:包括急性子宫内膜炎、盆腔腹膜炎及急性盆腔蜂窝组织炎等,还见于淋病等性传播疾病,往往反复发作,引起腹部疼痛,严重时引起输卵管积脓。 3、身体损伤:人工流产及安环发生子宫穿孔时,可出现急性左下腹隐痛,卵巢宫内膜囊肿,于月经期囊肿增长大可发生破裂,囊肿内容刺激腹膜而发生严重腹痛。 感谢您的阅读!

脊神经后支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 发表者:冯智英 (访问人次:526)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 脊神经后支受机械牵拉压迫刺激,引起神经远端分布区疼痛,肌肉痉挛,临床以腰痛或腰腿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称脊神经后支(下称后支)综合征(spinal dorsal ramus syndrome). [诊断] 一、临床症状特征: 1. 以主诉疼痛部位在下腰部,病变部位在上腰部为主要特点; 2. 可因搬放物体,姿势不正,强制体位作业而发病; 3. 疼痛部位多为腰骶部,骶髂关节,臀部,椎旁、髂嵴等处,并局部压痛,偶有股外侧和股后痛; 4. 急性腰痛时疼痛剧烈,不能起床,翻身及上、下床困难,步态缓慢,慢性者主要表现为腰痛,屈伸活动受限,不能持久弯腰,或直不起来,行走不受影响; 二、检查特征: 1.体见病人一般健康状况良好; 2.急性期腰痛僵硬前倾,腰肌痉挛,活动受限,可有腰椎侧弯,一侧骶棘肌,闊筋膜张肌痉挛,站立时髋膝关节弯屈,用足尖着地,足不能踏平,直腿抬高,被动弯屈髋膝关节均加重腰痛,但无下肢放散痛及感觉、肌力、反射改变等神经体征; 3.慢性体征少,疼痛部位压痛局限,主动、被动弯腰可加重疼痛; 三、腰痛定位方法: 1.是在主诉疼痛部位上方,后支分支处,先找到患侧棘突旁压痛点,然后检查该平面横突和小关节,如压痛向主诉疼痛部位放散即可确定为疼痛原发部位。 2.痛点局麻与后支阻滞实验,用1%甲紫在原发部位相应皮肤上画出标记,皮肤消毒后内注射2%利多因卡0.1-0.2ml,改用心内针垂直穿刺至横突上缘(在C型臂膀X线透视下进行更为准确),如主诉疼痛在中线附近,穿刺至横突根部,如疼痛在小关节连线以外,穿刺稍偏外2-3mm,针尖触及内或外侧支时,会出现麻木,疼痛向主诉痛区放散,注射利多卡因2ml,腰痛即刻消失,活动恢复正常。而在主诉痛点注射,多数疼痛和肌肉痉挛不能完全缓解,活动也不能恢复正常,即使当时改善,半小时后多数疼痛再发。 四、 X线检查: 1.脊椎旋转移位:正常人两侧椎弓根、小关节和横突对称,正位片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重叠,小关节间隙等宽、横突等长,侧位片两侧椎弓根相互重叠,只见一椎体后缘。脊椎旋转移位后,椎弓根关节突连同椎体旋转,一侧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不再重叠,部分椎体边露出,小关节间隙也不对称,一侧变窄或消失,下关节突关节面朝向对侧,关节面外露,横突旋转后一侧变短,侧位片旋转椎体由单一后缘变为双边重影,两侧椎弓根上下缘不再重叠,露出对侧下缘,有重影。

腰骶神经根造影封闭的应用

腰骶神经根造影封闭的应用 临床骨科杂志 2000年第3期第3卷临床研究 作者:张晓阳冈岛行一汤杰 单位:张晓阳(上海闵行中心医院骨科,上海201100);冈岛行一(日本东邦大学医学部骨科);汤杰(上海徐汇中心医院骨科,上海200031) 关键词:脊神经根;脊髓造影术;封闭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根造影封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的诊疗意义。方法对59例根性症状明显者作选择性神经根造影。结果6例穿刺失败,41例显影异常,于造影后即作封闭,观察 6个月无感染和神经根损伤。神经根异常图像在椎间盘突出多为椎体上缘或小关节突内缘充盈缺损中断,椎管狭窄时以边缘不整像为主。根据封闭提示对多节段椎间盘突出作单节段有限手术。结论该方法可作为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的影像和功能诊断手段,封闭有一定治疗作用。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287(2000)03-0174-03 Application of lumbosacral radiculography and blocking Zhang Xiaoyang,Yukikazu Okajima,Tang Jie (Dept of Orthopaedics,Shanghai Minhang Central Hospital,Shanghai 201100)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radiculography and blocking i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spinal canal stenosis. Methods Selective radicul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59 cases of obvious radicular symptoms. Results Puncture failed in 6 cases, while abnormal image was found in 41 cases for whom blocking was applied. No infection and injury of nerve root were found during 6 months of observation. In disc herniation, the abnormal radiculographs showed mainly filling defects and interruption on the superior margin of the vertebra or the interior margin of the facet joint, while in spinal canal stenosis, the abnormality was largely irregular margin. In multisegmental disc herniation, monosegmental limited surgery was performed on the basis of suggestion from blocking. Conclusion This procedure is effective for imaging and functional diagnosis of disc herniation and spinal canal stenosis, and blocking has certain therapeutic value.

腰部疼痛病症

你不必有太多的担心,这是个姿势性腰痛,这是因为你长久坐而少运动的不良姿势所引起。因此要消除姿势性腰痛,首先就要在、卧、行等方面改善姿势。其次就是不良姿势的纠正。下面具体介绍纠正姿势的训练方法: 一、坐位训练:患者坐在有靠背的普通木椅上,双髋、双膝屈曲九十度,腰椎和靠背之间尽可能靠紧,不留空隙,以减少腰椎的前屈。达不到这种姿势的患者,可选用靠背前侧有凸起的椅子,以利于训练的进行。 二、站姿训练:患者腰背部紧贴墙壁直立,以腰椎和墙之间伸不进手为原则,然后逐渐屈髋屈膝下蹲。这是在座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步训练。只有保持了直立的腰椎曲度,方可在步行、运动和负荷重物的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 三、步行训练:在坐位和站姿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步行时的腰椎姿势训练。其方法如下: (一)头上顶一笔记本或其它易滑下来的物品,在保持腰椎垂直和尽量不使头顶的物品掉下来的前提下迈步前进。 (二)两手各提一较轻物品,腰椎保持平直,同时迈步前进。 腰椎的姿势性训练,应是姿势性腰痛患者自我开展的一种经常性治疗措施,并要求持之以恒。 另外,如果说痛症加重,就要按楼上的说法,做CT或MR以便诊断病因。 如果不是脊椎方面的问题的话,那有可能是肌肉方面的问题了,可能是一过性的,如果以后没有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必太担心。 二、 引起腰痛的原因有哪些? 腰痛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绝大多数的原因已经知道,但仍有少数病因尚未明确。常见的病因可概括为四大类:①由于脊柱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疾患所引起。如挫伤、扭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②由于脊髓和脊椎神经疾患所引起。如脊髓肿瘤、脊髓炎等所引起的腰痛。③由于内脏器官疾患所引起。如子宫及其附件的感染、肿瘤可引起腰骶部疼痛,这种病人往往同时伴有相应的妇科症候。④由于精神因素所引起。如癔病患者也可能以腰病为主诉,但并无客观体征,或客观检查与主观叙述不能以生理解剖及病理知识来解释的病,这种腰痛常为癔病的一种表现。 腰痛患者能穿高跟鞋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穿高跟鞋,特别是年轻女性。高跟鞋的高度一般约4~6厘米,甚至更高。穿上高跟鞋后,鞋跟的高度使身体重心相应提高,为了稳定由身体重心改变而失去的原有平衡,身体的肌肉张力,特别是腰背肌肉张力会重新调整,创造新的平衡状态。 人穿上高跟鞋后,因骨盆的前倾增强,重力线通过骨盆后方,使腰部为支撑体重而增加负担,随之后伸增强,长期持续,会因腰背肌过度收缩而出现腰痛。鞋跟高度每增加1厘米,腰椎的后伸及腰背肌的收缩就会成倍增加,腰痛的机会

腰骶关节损伤的症状

腰骶关节损伤的症状? 腰骶关节由于关节活动多,负重大,加之有生理性的前突等特点,所以容易发生损伤性疾病。 腰骶部的韧带虽然比较坚实,但是因在以上特点,韧带损伤还是比较多见,尤以慢性劳损性伤病更多见,而急性损伤者却比较少见。 临床见到的腰骶部伤病分急性和慢性损伤两种。无论哪种损伤,患者都是以腰疼和腰部的活动障碍为主诉前来就医。检查时,姿势呈板腰和腰的伸屈受限。作双膝髋屈曲扭转试验时,出现腰骶部疼痛。个别患者有第五腰椎棘突的前突和压疼(此多见于急性损伤者)。 第五腰椎骶化:腰椎骶化是一种先天性的脊柱畸形,是指第5腰椎全部或部分转化为骶椎形态,一侧或两侧的横突及其椎体下端与第一骶椎形成部分的或完全的融合,造成腰椎数目为4个,骶椎数目为6个的状态,有时一侧或两侧第5腰椎横突肥大呈翼状,与骶骨融合成一块,并与髂骨嵴形成假关节。腰椎骶化不一定有任何症状,因此不能够说有腰疼就一定是因为腰椎骶化。但腰椎骶化确实较易引起上一个间盘的损害,而导致出现腰疼症状。这种慢性劳损的疼痛可在活动后(如长时间行走等)加重,休息后减轻,主要原因是因为假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慢性劳损,出现充血、水肿、渗出、增厚而压迫或刺激神经;假关节难以吸收外力所引起的震荡,造成损伤性关节炎。目前腰椎骶化没有什么特效的治疗方法。平时应避免干重体力活,注意劳逸结合;可在康复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腰背肌锻炼,以减轻疼痛。 您好 根据您所描述的症状,应该是属于腰椎突出,下面是我的一些治疗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主方补肾活血汤(赵竹泉《伤科大成》) 处方:熟地黄lO克,杜仲3克,枸杞子3克,破故纸lO克,菟丝子10克,当归尾3克,没药3克,山茱萸3克,红花2克,独活3克,肉苁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若下肢放射痛明显者,加地龙12克,威灵仙15克.疼痛甚者,加乳香5克,细辛5克. 2.中成药小活络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中,后期 【治法】补养肝肾,宣痹活络. 【方药】 1.主方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千金方》) 处方:独活6克,桑寄生18克,秦艽12克,防风6克,川芎6克,牛膝6克,杜仲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熟地黄15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3克,肉桂2克(煽冲).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①天麻片,口服,每次服3~5片,每日3次.②壮骨关节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治疗取穴:肾俞,环跳,委中,殷门,阳陵泉,承山,悬钟,阿是穴.用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练功活动急性期患者应严格卧床3周.按摩推拿前后也应卧床休息,推拿后一般卧床2周.症状基本消失后,可在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疼痛减轻后,应开始锻炼腰背肌,以及在单杠上悬吊前后摆腿练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