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简史

云南简史
云南简史

云南简史

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截至2013年为止发现的亚洲最早人类。

古滇国(前278年—115年)

公元前278年,楚国大将庄蹻(跷)南征进入滇池地区,不久楚被秦所灭,蹻遂留在滇池,建滇国,号“庄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抚仙湖为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东至陆良、泸西一线,西至安宁、易门一带,北到昭通、会泽之地,南达元江、新平、个旧之境,南北长约四五百公里,东西宽约两百余公里,国内主要是古代滇人部落。

秦时滇国被短暂统一,在云南东北部设立郡县,并开五尺道自今曲靖联系内地。后随秦灭又独立。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滇国归降,并在当地设置益州郡,纳入了汉王朝的疆域,同时赐“滇王之印”,允许滇王继续管理臣民。东汉时大量汉民迁入,逐步瓦解滇人部落,公元115年滇国消失于东汉后期。据传都城沉没于抚仙湖底,伴随古滇国沉没的还有灿烂的青铜器文化,和无法释怀的神秘历史。

三国时期,云南地区称为“南中”,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降服“南中”大王孟获,南中与蜀地交好。

爨氏王朝(339-748年)

云南爨氏家族为颛顼、祝融氏和班彪、班固的后裔,随着氏族的兴衰而不断南迁。东晋期间,由内地迁往云南一带的爨琛势力逐渐强大,占据云南、贵州、四川一带自主为王。公元339年,东晋王朝无力东顾,索性就封爨琛做了宁州刺史,都城在今天晋宁,并承认爨氏的世袭地位,从此奠定了爨氏统治云南的基石。

隋朝初年爨瓒、爨震执政时代,出现“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的富庶景象。唐天宝年间,唐军都督李宓赴安宁,教唆云南大鬼主爨崇道杀死最后一代云南藩王爨归王,引起内讧。公元748年,受唐王朝扶持的南诏王阁逻凤乘机东进,进入滇池地区,彻底结束了爨氏家族的统治,云南从此进入南诏国时代。

南诏国(738年-902年)

唐初洱海地区有六个较大的部落,在唐王朝的支持下,蒙舍首领皮罗阁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逐步统一了洱海地区。公元738年,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因蒙舍在六昭之南,故称南诏国,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南诏国前后世袭十三世,鼎盛时期的疆域,东面包括两爨,东南到达安南,西北连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国(女王国的国都在今泰国的南奔)接界,西南河骠国(骠国的政治中心在今缅甸曼德勒一带)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今贵州和四川的长江南岸)。

748年南诏进入滇池地区占领东西爨地域,其后皮罗阁与唐朝发生冲突,引发多次战争。唐天宝十年(751年),唐鲜于仲南征兵临南诏都城大和城,被南诏击败,唐兵死六万人。南诏方面亦损失惨重,云南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尽被唐兵破坏。天宝十一年(752年),吐蕃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南诏叛唐附吐蕃。天宝十三年(754年),唐军七万人再战大和城,再败。大历十四年(779年),唐李晟等大破南诏、吐蕃联军,使其损失惨重,从此流转唐与南诏和吐蕃久战不利的局面。

天宝战争后不到半个世纪,南诏还是选择“弃蕃归唐”。贞元十年(794年),南诏在洱海边的点苍山神祠与唐朝使臣举行盟誓,唐廷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南诏印”;以南诏统领的疆域设置“云南安抚使司”。

唐太和三年(829年),南诏军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次年又上表请罪,唐文宗准许南诏求和,立约互不相侵。860年,安南引南诏兵乘虚攻破安南(今越南)交趾城,不久唐军再次占领安南,由此两军在安南展开拉锯战。869年,南诏军开始进攻西川,再引发南诏与唐朝战争,宋威、髙骈等率唐军数次大破南诏军。由于长年与唐的战争,南诏“屡覆众,国耗虚”,甚至到了征十五岁以下的男子为兵、而让妇女代替男子耕种的地步。

唐乾宁四年(897年),汉人权臣郑买嗣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昭宗天复二年(902年),郑买嗣起兵杀死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大理国(937-1254年)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白族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国号大理,因举国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公元1094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高升泰在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国。公元1253年,大蒙古国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1254年灭大理国。

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政区与南诏相当,相当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疆域大致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大理国共传位22代,期间高升泰另在位3年。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由于武艺超群,才干出众,最初为幕览,后来积功升至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成为统辖一方的大将。当时,南诏政权已经走向末路,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取代。段思平向东方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会于石城(今曲靖),以董

迦罗为军师,讨伐杨干贞,所向皆克,进逼大理城下。杨干贞弃城而逃,为段思平军所擒,大义宁灭亡。937年,段思平即位,建号大理,建元文德,仍都大理。董氏一族因建国有功,权倾朝野。

944年,段思平在邓川视察农业时驾崩,其子段思英继位。960年宋朝建立,开宝元年(968年),大理致书宋朝廷,要求通好。969年,大理东部发生边乱,段素顺率军讨伐,会集三十七部首领在石城会盟、颁赏,正碰上赵匡胤南征。鉴于唐朝征南诏失败的教训,赵匡胤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说“此外非吾有也”,大理国才得以保全。

后继者段素英笃信佛教,刺文著述《传灯录》举行开科取士,以和尚读儒书者应考,这些人称“释儒”,官吏多从释儒中选任。段素廉死后,侄儿段素隆继位。段素隆不乐为帝,禅位为僧,开了皇帝禅位为僧的先河,后大理国国王多禅传皇位。段思廉继位时期,高氏因拥立之功,一举凌驾于诸姓之上,一直把持相国位置,世袭十四代,成为大理国的实际操纵者。

1080年,杨义贞弑大理皇帝段廉义,自立为帝。时为清平官(即宰相)的高升泰率东方兵马攻灭杨义贞,拥立段寿辉为大理皇帝。1094年,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帝。1096年,高升泰病逝。由于云南诸部的反对,高升泰临终嘱咐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于是高泰明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但大理国权柄仍掌握在高氏手中,进入后理国时代。

1108年,段正淳让位其子段誉,出家为僧。段誉在位长达39年,是后理国诸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段誉特别加强与宋朝的关系,深得宋徽宗的礼遇,被册封为金紫光禄大夫、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等。

1244年,大蒙古国出兵临关,远征大理,段祥兴派大将高禾出战,战死九河,南宋还专派使节到大理凭吊。次年9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

合台统军,发动了对大理国的大规模征伐。忽必烈亲率军过大渡河,抵金沙江,多位酋长归附,献计用革囊渡江,蒙古军遂用皮筏渡江,到达丽江,即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大军一路直下,大理末代国王段兴智与宰相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战,惨遭大败,弃城而逃,各奔一方。攻占了大理都城后,忽必烈命令姚枢裂帛为旗,上写止杀,分头号令各街巷,于是军民安定。蒙古兵在姚州抓获高泰祥,忽必烈认为他是忠臣,对其后代“许以世其官”。高氏子孙多被封为姚安、鹤庆等地方土司,世代承袭30多代,直至改土归流。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兴智。蒙哥汗施以怀柔,赐金符,令其归国,继续管理原属各部,成为世袭大理总管,原大理国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大理国从此消亡。

1270年元世祖置大理路,1276年正式建立云南行省。色目人赛典赤任平章政事,省会中庆路(昆明),自此昆明取代大理成为云南的政治中心。在云南开发重要的铜矿和银矿,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直到清朝,云南是中国白银的主要产区。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云南,形成今天的回族和蒙古族。

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沐英率军队攻占云南,在明代,陆续有大批汉族军民向云南移民,改变了云南的人口结构。

大理国之后,云南地区进入土司时代。元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采用“以夷治夷”的策略,设立“土司制度”,任命当地头人为管理者,负责当地行政、赋税、官司、招兵等等的责任,听从中央王朝的征调,按期缴纳一定的贡赋,承担一部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义务,可以将职务世袭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元朝中央只通过土司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间接的统治。明朝以后基本上延续这样的思路,到清雍正时代开始大规模改土归流,直至解放以后才真正废除。土司典型代表有:丽江木氏土司、武定凤氏土司、广南土司、西双版纳车里军

民总管府等。

丽江木氏土司——木氏世袭土官知府的统治势力一直伴随着明王朝,直到清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为止,共传了18代。如果加上元朝四代,共22代。其家族统治丽江地区共470年。木氏谨慎为官,虽有越郡买地等小疵被人参奏,中央王朝有关部门仍予保护。其中受封荣衔最高的是木增,官左、右布政使司布政使,从二品。

武定凤氏土司——隋唐时期,罗婺部落逐渐兴起,成了地方统治者,1255年,忽必烈南征云南,阿而曾孙矣格率部归顺,被授罗婺万户候,辖禄劝、元谋、武定和四川会理一部分地区。元至元7年,罗婺土官升云南中书行省参政,“武定”一词始见于文献。明洪武14年,傅友德,沐英攻云南,武定府女土司商胜,备粮千石,到昆明金马山迎接明朝大军。朱元璋特赐商胜“金带一条,授中顺大夫、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罗婺的影响力逐渐由武定向滇东北地区扩大,甚至影响全滇。明宏治3年,孝宗皇帝赐姓凤氏,第17代土司阿英改名凤英,凤氏土司从此沿由来。凤英及其子孙丝带因功授予云南布政司参政(从三品)兼武定军民府土知府。隆庆元年至万历三十六年,朝廷乘凤氏土司家庭内部发生权利纷争,削去了凤氏的知府职位,实行流官制度,设武定府。

广南侬氏土司——广南侬氏土司,自元代至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264—1948)共计684年,由壮族侬氏家族世袭28代,掌握着东至广西西林县境300里,南至广西安土州300里,西至广西直隶州五槽界270里,北至罗平界300里的地区。直到1948年,边纵游击队到达,才彻底废除。

西双版纳车里军民总管府——元朝征服云南之后在傣族地区先后建立了:金齿安抚司、车里军民总管府、八百宣慰司等四十多个土司。1325年,元政府委任西双版纳傣族第七世第八任召片领刀爱为总管,佩金虎符。车里宣慰司设

于明洪武十五年(1383年),以第八世第九任召片领刀坎为宣慰使,包括今天的西双版纳、思茅地区的一部分以及缅甸、老挝境内的部分地区。到明朝中后期,由于缅甸洞吾王朝(以清迈为中心)的兴盛和明朝的衰落,因而使西双版纳地区与中央王朝的联系减少。1568年缅甸大光王征服景龙(即景洪),傣族第十四世、十九任召片领(明朝宣慰使)刀韫勐出降。从第十五世、二十一任召片领刀应勐开始,傣族首领既要受明朝皇帝册封,又要受缅甸王册封,后者对西双版纳实际控制,而且征收赋税,“西双版纳”之名由此而来。清朝建立后,在傣族地区仍然沿袭明代土司制,但其间亦有所损益。乾隆以后一直到清末,由于清朝势力的衰弱以及外来入侵的加剧,西双版纳基本是一个独立于中央王朝绝对控制之外的地区。民国初年,西双版纳归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管理。1944年刀世勋继位,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解放后,直至1956年民主改革,西双版纳建立了自治州,傣族土司制方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1656年,南明大将李定国拥永历帝至云南,云南再次进入历史的视野。1658年清军分三路进攻云南,年底,永历君臣撤往大理。1659 年初,清军未经抵抗即入昆明,永历帝退至永昌(保山),清军发兵追击,克永昌,渡过怒江直逼腾冲。永历帝经边境铁壁关逃入缅甸境内,经水路至缅甸首都阿瓦。1661年(永历十五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永历帝,缅甸国王将永历帝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其子等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七月,李定国在真腊得知永历帝死讯,亦忧愤而死。

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攻下云南后,清廷委其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总管军民事务。权力和声势都达到顶点的时候,吴三桂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却激化起来。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十

一月,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反清,迅速占领南方多省。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府(今衡阳市)称帝,五个多月后在皇宫驾崩,皇孙吴世璠继皇位。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下四川、贵州并进兵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春,清军围昆明,十月,昆明城内粮尽援绝,吴世璠自杀,余部投降。由吴三桂掀起的持续八年之久的一场大规模的内战至此全部平定。

1909年,清朝实行新政,云南编立新军,成立云南陆军讲武堂,出了两位共和国元帅。

1910年4月1日,滇越铁路全线通车。全长468公里,为中国最早修筑的铁路之一,也是中国最长的一条米轨铁路。抗日战争时期(1940-1942年),曾分段拆除近250公里,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着手修复,1957年恢复全线通车。

1911年 10月30日昆明“重九”起义。11月3日成立云南军政府,举蔡锷为都督。后唐继尧继任都督。

1915年12月,蔡锷在昆明通电全国发对帝制,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最终取得成功。

1929年,蒋介石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等,以龙云为首的云南地方实力派统治在云南确立。

1938年,滇缅公路修通,成为抗战初期中国与境外联系唯一的交通线。另一条著名的大通道就是“驼峰航线”。1942年10多万中国远征军从云南进入缅甸配合英军与日军作战,此次入缅甸作战失败后,中国远征军一部进入印度,编为中国驻印军,另一部退守滇西。日军沿滇缅公路进至保山惠通桥,隔怒江与中国军队对峙2年。1943年,驻印军击破日军进入缅北,开启缅甸反击战。1944年,远征军由滇西渡过怒江,发动滇缅战役,于9月14日收复腾冲,日

军全部被歼。11月6日攻克龙陵,日军大部被歼,11月14日,攻占八莫,1945年1月15日攻克南坎,日军大部被歼。滇缅战役历时一年半,盟军以伤亡6.7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万余人,成为八年抗战中唯一全歼日军的战役,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

1938—1946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办学,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9年12月9日,卢汉在昆明五华山宣布起义,15日—20日发起昆明保卫战,昆明军民击退中央军第八军、二十六军进攻。1950年2月中旬,陈赓、宋任穷率领解放大军入滇, 2月20日,解放大军举行入城式,昆明和平解放。

(欢迎更正、修改和完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