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文献综述

基因工程文献综述
基因工程文献综述

摘要

目前也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涌现,走向普通百姓的餐桌,民以食为天,其安全性评价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的原则和内容做一简要综述,并综述当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及建议。在加强研究评价的基础上,严格加强安全管理才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字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原则,管理,

一、前言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利用新技术创造的产品,也是一种新生事物,人们自然对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疑问。目前,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快速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日益受到各国人们的广泛关注,科研人员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来进行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逐渐形成了一些得到普遍认可的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

二、研究内容

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的转基因食品是1994年美国政府批准的转基因延熟西红柿。美国科学家首先将一种能抑制西红柿体内软化酶的

基因移植到西红柿细胞内,培育成了耐贮转基因延熟西红柿,它的生长期比普通西红柿长一周,可一直长到变红至成熟,达到必要的糖分和酸度再采摘,这样的西红柿可被运输到美国各地而不腐烂。至此,转基因产品获得迅猛发展。从转基因技术诞生时起,人们就对转基因食品引发的各种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必然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生物安全,广义指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内,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外来物种迁入,由次对当地其他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改变和危害;而狭义生物安全主要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产生的遗传工程体及其产品所带来的种种有害影响。转基因生物可以在农业产量、抗逆性(包括抗病、抗虫、抗寒、耐盐碱、抗除草剂等)和营养品质等方面较传统作物品种有显著改进,并且还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但也不能过分夸大转基因生物的经济社会效用,而忽视或漠视其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潜在风险。

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主要从环境和食品安全性两方面进行评价。

环境安全性

环境安全性主要是指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生态系统存在的潜在风险,包括转基因植物自身或通过与野生近缘种间的基因流动演变为杂草的可能性、对靶标生物及非靶标生物种群的影响及对土壤生态系统

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等。

转基因植物的杂草化将类似外来物种的入侵,会改变自然的生物种群,打破生态平衡。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杂草之所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生存竞争能力,是因为它与栽培植物相比,具有更强的抗逆能力,具有参差不齐的成熟、落粒及发芽性,而转基因植物获得了优良基因后,环境生存竞争能力可能会增强,存在着杂草化的风险。评价转基因作物杂草化风险性主要评价转基因作物在荒地及农田环境下的发芽率、生长势、越冬性、种子产量、落粒性、生活力和种子延续能力等。

从目前几个主要农作物的转基因品种的环境释放结果看,转基因植物在生长势、越冬能力等方面并不比非转基因植株强,生存竞争力并没有增加,一般不会演变为农田杂草。Crawley 等1993 年研究发现转基因油菜对自然生境的入侵性比对照低,随后进行了一项长达10 年的试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发现转基因植物( 抗除草剂油菜、玉米、甜菜及抗虫马铃薯) 在野生状态下的生存能力并不比普通农作物更强。这一发现减轻了人们对转基因植物可能演变为田间杂草的担忧。但随着转抗病、耐逆基因植物的逐渐增多,转基因植物更适应生态环境、逃逸成为优势杂草的风险还是存在的,故必须加强对转基因植物生存竞争力的评价,防止其演化为恶性杂草。

自然条件下,有些栽培植物会与周围生长的近缘野生种发生天然杂交,转基因植物中的转化基因也可以通过花粉漂移到近缘野生种,转基因植物也可能接受来自近缘野生种的花粉形成杂种。由于野生种

获得了转基因的选择优势,它们本身就可能演化为杂草,如果野生近缘种本身为杂草,尤其在获得抗除草剂基因后,就有可能变成难以控制的“超级杂草”; 另外,转基因在野生种群中的固定还可能导致野生等位基因的丢失,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尽管目前“超级杂草”并不存在,而且由于转基因植物与近缘野生种或近缘杂草之间的杂种存活能力低、不育性高等原因,今后产生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是,一旦成为现实,则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对此要高度重视,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加以防范,除采用空间隔离的方法之外,有必要在不同遗传资源多样性区域设立生态保护区,禁止相应转基因植物的种植。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

从1993 年至今我国已经颁布了十多部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有关的部门规章,旨在对转基因生物制品进行法律规制,但一直没有提纲挈领的专门性法律。下面简要考察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管方面的相关法律及规范性文件。

2009 年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法》101 条规定:“乳品、转基因食品、生猪屠宰、酒类和食盐的食品安全管理,适用本法;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主要有国务院2001 年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3 年颁布的《基因工程管理办法》;农业部2004年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2002 年颁布和2004 年修订的《农

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程序》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认可程序》;卫生部2002 年颁布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2007 年颁布的《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2004 年颁布的《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2007 年颁布和2009 年修订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5 年发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对转基因食品标识作出要求;2008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加强转基因食品宣传教育和保障公众知情权作出要求。

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及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杨昌举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无法得到科学的论证,因此,一套科学合理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健康,对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合理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毛新志等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目前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三种方法:结果评价法、过程评价法和结果与过程评价法,而且认为结果与过程评价法更为科学、安全和可靠。玄立杰等研究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体系。彭建华等指出了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评价的现实动因和理论依据,并对我国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评价机制构建提出了若干建议。

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对策方面的研究。邱彩红等在阐述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利用生物技术、加强检测和风险评估、完善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加大生物技术的研究力

度和对公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等 5 个方面的对策。李成贵等建议安全管理制度主要从更加积极地支持转基因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对研发阶段风险评估的管理、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改革中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和改进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改进。刘晓农等对我国转基因标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徐俊锋等通过综合分析国际国内转基因食品现状,认为加强监管,保障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检测监控体系建设;开展转基因产品溯源技术体系研究等 3 个方面迫切需要加强。张广建等在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制定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制度、强调公众参与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强制标签制度和完善现行的转基因食品监管体制等。李飞武等从监控主体和监控方法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监控策略。纵观以上研究,学者们基本上对转基因技术本身的研究持肯定态度,同时,侧重于从风险评估、安全检测、标识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可追溯制度等方面寻求对策。

国外转基因食品法律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鉴于转基因食品的特殊性,美国、欧盟、日本都制定了专门的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如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管理草案》,欧盟的《有关转基因食品和饲料的条例》和日本的《转基因食品标识法》。我国《食品安全法》第101 条也为制定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专门法律法规提供了铺垫。笔者认为,应尽快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和《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对现行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法规进行“扬弃”,根

据具体情况进行整合,最终以《转基因食品安全法》为主,其它相关法律法规为辅,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键康威胁的潜伏期长,对其监管需要强大的技术和法律支持。欧美等国家关于转基因食品监管的法律,都规定了可操作的技术规范支持法律的实施。我国需要通过法律制定相应的安全评价和风险管理技术规范与标准,为提高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制度提供支持。从而保证各监管部门,依法利用风险评估程序对转基因食品生产、销售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进而控制风险的发生,避免转基因食品对消费者造成不利影响。

实施强制标签制是为了让消费者认识所面对的转基因食品,从而决定其选择。转基因食品是否进行强制标识,国际上存在欧盟和美国的两种做法。我国虽对转基因食品要求进行强制标识,却缺乏操作性。我国应借鉴欧盟、日本的先进经验,用法律明确规定强制标签的内容,如转基因食品的构成、转基因成分的来源、所含转基因成分以及以现有技术检测确定的安全等级等。我国还必须在法律规定中确定强制标签制的对象范围,尽量将进入流通领域的转基因食品全部纳入范围之内。最后,法律应规定强制标签制的标准,如采用欧盟法律规定产品中转基因成分含量占产品总重量0.9%以上的产品必须加贴特殊标签,从而加强该制度的操作性。针对目前我国鼓励转基因食品产业化发展的情况,借鉴日本的有限标识制度是比较可取的。

三、结语

转基因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管理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在以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研究层面(内容):从宏观转向微观。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研究基本上都遵循固有的路径,即对已有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本身进行评价或通过国外借鉴构建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今后,在研究内容上需要另辟蹊径,从宏观转向微观,如从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这一微观层面出发,分析其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政策的现实需求,从而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

研究方法:交叉学科、定量分析。今后的研究需要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生物学、环境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同时构建相关模型,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中微观层面上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

1生物制药工艺学习题集生物药物概述

生物制药工艺学习题集 第一章生物药物概述 一、填空: 1、我国药物的三大药源指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现代生物药物已形成四大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下列药物英文的中文全称:IFN ( In terfero 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L(lnterleukin) 、CSF(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EPO (Erythropoieti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GF (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 _______________ 、NGF ( Nerve Growth Factor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hGH (Recomb inant Huma n Growth Hormone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s (Insulin ) __________ 、HCG ( Human Choriogonadotrophi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LH _______________ 、SOD _____________ 、tPA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用的3-内酰胺类抗生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有___________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________________ ;四环类抗生素有 _______________ ;多肽类抗生素有_____________ ;多烯类抗生素有_______________ ; 蒽环类抗生素有______________ 5、嵌合抗体是指用__________________ 替换___________________ ,保留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源化抗体是指抗体可变区中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鼠源,其___________________ 及恒定区均来自人源。

基因工程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习题 一、单选题 1.在基因操作中所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指( B ) A.I类限制酶 B. II类限制酶 C. III类限制酶 D.核酸内切酶 E. RNAase 2.下列关于同裂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 是从不同菌种分离到的不同的酶,也称异源同工酶。 B. 它们的识别序列完全相同。 C. 它们的切割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 有些同裂酶识别的完整序列不完全一样,但切割位点间的序列一样。 E. 两种同裂酶的切割产物连接后,可能会丢失这两个同裂酶的识别位点。 3. 多数限制酶消化DNA的最佳温度是( A ) A. 37℃ B.30℃ C.25℃ D.16℃ E.33℃ 4. 下列关于限制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 I类限制酶反应需要 Mg2+、ATP和S-腺苷蛋氨酸。 B. II类限制酶反应需要Mg2+、ATP。 C. III类限制酶反应需要Mg2+、ATP,S-腺苷蛋氨酸能促进反应,但不是绝对需要。 D. I、III类限制酶对DNA有切割和甲基化活性,II类限制酶对DNA只有切割活性而无甲基化活性。 E. II类限制酶要求严格的识别序列和切割点,具有高度精确性。 5. 如果一个限制酶识别长度为6bp ,则其在DNA上识别6bp的切割概率为( D ) A. 1/44 B. 1/66 C. 1/64 D.1/46 E. 1/106 6. 多数II类限制酶反应最适PH是 ( C ) A. PH:2-4 B. PH:4-6 C. PH:6-8 D. PH:8-10 E. PH:4-10 7. 下列关于限制酶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 A. 限制酶识别序列内或其邻近的胞嘧啶、腺嘌呤或尿嘧啶被甲基化后,可能会阻碍限制酶的酶解活性。 B. 许多限制酶对线性DNA和超螺旋DNA底物的切割活性是有明显差异的。 C. 有些限制酶对同一DNA底物上不同酶切位点的切割速率会有差异。 D. 限制酶反应缓冲系统一般不用磷酸缓冲液,是由于磷酸根会抑制限制酶反应。 E. BSA对许多限制酶的切割活性都有促进作用,所以酶切反应中常加入一定量的BSA。 8. II类限制酶反应中必须的阳离子是( C )

基因工程论文撰写规范

论文撰写规范(暂行) 学位论文(设计说明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调查研究、科学实验或工程设计,对所取得成果的科学表述,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其撰写在参照国家、各专业部门制订的有关标准及语法规范的同时,应遵照如下规范: 1.论文结构及写作要求 论文(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封面、目录、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部分。 1.1 目录 目录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 1.2 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论文题目一般中文字数不超过25个字,外文题目不超过15个实词,不使用标点符号,中外文题名应一致。标题中尽量不用英文缩写词,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通用缩写词。 1.3 摘要与关键词 1.3.1 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设计说明书)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中文摘要一般为300字左右。 1.3.2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一般列3~8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应在摘要中出现。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1.4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前言、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1.4.1 前言 前言应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以及提出问题。 1.4.2 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 1.4.3 结论(结果与分析)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归纳,应突出论文(设计)的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若不可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则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等。结论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不加章号。 1.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反映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学术期刊类文献为主。应是作者亲自阅读或引用过的,不应转录他人文后的文献。 1.6 致谢 向给予指导、合作、支持及协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组织或个人致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

生物技术专业综述

生物技术专业综述 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知道以下内容,以方便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所学的内容,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以及就业都有帮助。 我们所学的主要课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等。 生物技术的定义:应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以人们意志设计,对生物或生物的成分进行改造和利用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胚胎学、免疫学、化学、物理学、信息学、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可用于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提供产品为社会服务等。 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70年代发明了重组DNA技术和杂交瘤技术。80年代建立了细胞大规模培养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制药开始于八十年代初,特别是发明了pcr技术,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90年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重要农作物和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是害死和信息技术的渗透,相继发展起了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组合化学,生物芯片技术以及一系列的自动化分析测试和药物筛选技术和装备。目前,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农业,生物加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并对制药业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些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并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谓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指“用活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物质)来改进产品、改良植物和动物,或为特殊用途而培养微生物的技术”。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的统称,是指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原理与生化工程相结合,来改造或重新创造设计细胞的遗传物质、培育出新品种,以工业规模利用现有生物体系,以生物化学过程来制造工业产品。简言之,就是将活的生物体、生命体系或生命过程产业化的过程。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电子工程、生物反应器、灭菌技术以及新兴的蛋白质工程等,其中,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或称遗传工程、基因重组技术)就是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在体外剪切组合,并和载体(质粒、噬菌体、病毒)的DNA连接,然后转入微生物或细胞内,进行克隆,并使转入的基因在细胞或微生物内表达,产生所需要的蛋白质。 目前,有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产业,用以开发特色新药或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由此引起了医药产业的重大变革,生物制药也得以迅速发展。生物制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药物制造领域的过程,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基因工程方法。即利用克隆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

基因工程药物发展进程

基因工程药物发展进程 药剂3班张楠 07106330 学习了药学分子生物学后,我对基因工程药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学习以及课下翻阅相关资料,让我对基因工程药物有了新的认识: 1 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产的受体细胞中去,这些受体细胞包括细菌、酵母菌、动物或动物细胞、植物或植物细胞,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过程中,大规模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蛋白质,即基因疫苗或药物。在医学和兽医学中应用正逐步推广。 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疫苗为例,像其他蛋白质一样,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产生也受DNA调控。利用基因剪切技术,用一种"基因剪刀"将调控HBSAg的那段DNA剪裁下来,装到一个表达载体中,所谓表达载体,是因为它可以把这段DNA的功能发挥出来;再把这种表达载体转移到受体细胞内,如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最后再通过这些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的快速繁殖,生产出大量我们所需要的HBSAg(乙肝疫苗)。 目前有很多基因工程对人类的贡献典例。长期以来,医学工作者在防治乙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曾一度陷于困境。乙肝病毒(HBV)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内部为DNA,外部有一层外壳蛋白质,称为HBSAg。把一定量的HBSAg注射入人体,就使机体产生对HBV抗衡的抗体。机体依靠这种抗体,可以清除入侵机体内的HBV。过去,乙肝疫苗的来源,主要是从HBV 携带者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HBSAg,这种血液是不安全的,可能混有其他病原体[其他型的肝炎病毒,特别是艾滋病病毒(HIV)]的污染。此外,血液来源也是极有限的,使乙肝疫苗的供应犹如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全国的需要。基因工程疫苗解决了这一难题。与上述的血源乙肝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生产的乙肝疫苗,取材方便,利用的是资源丰富的大肠杆菌或酵母菌,它们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并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可以大规模生产出质量好、纯度高、免疫原性好、价格便宜的药物。在小孩出生后,按计划实施新生儿到六个月龄内先后注射三次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就可获得终身免疫,免受乙型肝炎之害。正是基于1996年我国已有能力生产大量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我国才有信心遏制这一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流行最广泛的病种。这是基因工程药物对人类的贡献典例之一。 基因工程药物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干扰素的生产。当人或动物受到某种病毒感染时,体内会产生一种物质,它会阻止或干扰人体再次受到病毒感染,故人们把此种物质称为干扰素(Interfero,简称IFN),是1957年英国科学家多萨克斯(Lossaacs)和林德曼(Lindenmann)在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的效能,是一种治疗乙肝的有效药物,国际上批准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只有它。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体内干扰素基因处于"睡眠"状态,因而血中一般测不到干扰素。只有在发生病毒感染或受到干扰素诱导物的诱导时,人体内的干扰素基因才会"苏醒",开始产生干扰素,但其数量微乎其微。即使经过诱导,从人血中提取1mg干扰素,需要人血8000ml,其成本高得惊人。据计算:要获取1磅(453g)纯干扰素,其成本高达200亿美元。使大多数病人没有使用干扰素的能力。1980

有关基因工程的看法

有关转基因植物争论的看法摘要与前言:植物转基因工程是指通过基因枪等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基因转移到原本不具有这些基因的植物体内,并使之有效表达,产生相应性状,这种具有相应性状的植物称之为转基因植物。植物转基因工程的目的旨在通过导入有用的外源基因,获得转基因植物,用于植物的改良和有效成分的生产。目前在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控制果实成熟以及植物生物反应器等方面已获得了一系令列人鼓舞的成果。毫无疑问,能够按照人类意愿来“创造”优良作物新品种的植物基因工程近年来所取得的长足进展是激动人心的,它必将为未来农业的发展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器要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在给人们带来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植物基因工程也可能带来一些重大的潜在危险。所以.必须从利弊两方面来考虑转基因植物的最终应用,并要对其做出正确的安全性评价。

目录 一:什么是转基因植物。。。。。。。。。。。。。。。。。。。。。。。3 二:转基因植物的发展方向。。。。。。。。。。。。。。。。。。。4 三:转基因安全性评价。。。。。。。。。。。。。。。。。。。。。。。5 四:对转基因争论的看法。。。。。。。。。。。。。。。。。。。。。6

一:什么是转基因 转基因植物是经过遗传改良进天然物种不具有基因序列的植物。这些基因序列来自不同的物种,并通过引入改变植物的一些基本特性。农作物是最经常实施转基因工程的植物,能通过引入新遗传材料提高产量和品质。 其中一些能培育进这些转基因植物的优良品质包括抗病虫害,提高产量,更高品质的水果、蔬菜或花卉,以及天气条件耐受性增加等。在发明人工插入新遗传材料之前,植物只是简单的在同一物种中找出最好的种子加以培育以期获得更高产量和品质。而转基因能让这一过程变的更有效。 首先要做的是确定需要替代的基因。DNA的每一个部分都管辖不同的植物部位。遗传专家必须确定用哪些基因控制每一个特定过程,并确定要被替代的植物部分。在本土环境中,植物通过授粉过程获得新遗传材料。转基因植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插入新信息。例如,基因枪是一个把新DNA通过细胞壁直接注射进植物细胞的新技术。这种方法在单子叶植物植入过程中很受欢迎。 在创造转基因双子叶植物时,农杆菌介导法最成功。该过程把基于土壤的农杆菌当做载体。在注入新的DNA后,细菌被导入植物根茎附近的土壤。这种独特的菌株会侵入植物并用植物自己的细胞再生,然后引入新的遗传品系。

基因工程论文

基因工程的运输车载体 摘要:基因工程已经成为生物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令人类充满无限遐想的一门科学.自从解开人类基因组后,长生不老等就古老的传说又再度流行起来.尽管现在的基因技术还不能做到让你真的长生不老,但是基因疗法等技术的出现已经让人们看到了基因工程的生命力。基因工程是指在体外将核酸分子插入病毒、质粒或其它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并使之参入到原先没有这类分子的寄主细胞内,而能持续稳定地繁殖。基因载体是作为基因导入细胞的工具。犹如火箭能把卫星射向九天一样,基因载体可以把目的基因送入靶细胞内,从而发挥目的基因的特定功能。 关键词:基因、载体、运载、自主复制、表达 正文: 一、质粒载体 植物基因工程是近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生物技术,它的目的旨在通过导入有用的外源基因,获得转基因植物,以用于物种的改良。它的出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作物的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及品种改良等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更是基因工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是基因工程的核心部分,没有合适的载体,就不能得到合适的结果。 载体是指运载外源DNA有效的进入受体细胞内的工具。载体同外源DNA在体外重组成DNA重组分子,在进入受体后形成一个复制子,即形成在细胞内能独自进行自我复制的遗传因子。 基因载体是把基因导入细胞的工具,他的作用是一是运载目的基因进入宿主细胞,二是使之能得到复制和进行表达。按照不同的情况下的作用可以分为不同情况的载体,根据来源: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病毒载体;根据用途:克隆载体、表达载体;根据性质:温度敏感型载体,融合型表达载体、非融合型表达载体。 作为载体必须满足的条件:有多种限制性内切酶的切点,但每一

基因工程作业

1、DNA载体经HindⅢ切割后产生粘性末端,能发生载体自连,影响载体与外源DNA的连接效率,常用的防止载体自连的方法有碱性磷酸酶处理使5’磷酸基团羟基化。 2、切口平移是指在DNA聚合酶Ⅰ的作用下,使5’磷酸基团带上放射性标记。 在酶切缓冲液中,一般需加入BSA,请问加入BSA的作用是提高蛋白质浓度防止酶失活。 3、下列哪一种酶作用时需要引物(B)反转录酶在作用时需要DNA聚合酶,而后者需要引物A、末端转移酶B、反转录酶C、DNA 连接酶D、限制酶 4、下列DNA片段,最可能含有SstI 酶切位点的是(A) AGGAGAGCCTCT BGAGCACA TCT CCCCTGTGGGA DA TCCTACATG EAACCTTGGAA DNA连接酶的作用特点有哪些? 1、DNA 3’端有游离的-OH,5’端有一个磷酸基团(P) 2、需要能量、Mg2+ 3、被连接的DNA链必须是双螺旋的一部分 4、只封闭双螺旋DNA骨架上的nick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有哪些不同的酶活力特性,各有何利用价值。 1、5’—3’聚合酶活性:以DNA为模板利用四种dNTP合成DNA链 2、3’—5’外切酶活性:主要起校对作用 3、5’—3’外切酶活性:从5’端降解DNA分子 何谓Star activity?简述Star activity 的影响因素及克服方法? 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和酶切活性一般在一定的温度、离子强度、pH等条件下才表现最佳切割能力和位点的专一性。当条件改变时,许多酶的识别位点会改变,导致识别与切割序列的非特异性,称为星号(*)活性。 (1)高甘油含量(>5%, v/v); (2)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用量过高(>100U/ugDNA); (3)低离子浓度(<25 mmol/L); (4)高pH(8.0以上); (5)含有机溶剂,如DMSO(二甲基亚砜),乙醇等; (6)有非Mg2+的二价阳离子存在(如Mn2+,Cu2+,Co2+,Zn2+等)。 举例说明在基因工程中修饰性工具酶具有的重要用途 1、末端转移酶:同聚物加尾克隆DNA片段,再生酶切位点便于回收克隆片段,标记DNA 片段的3’末端 2、多核苷酸激酶:催化5’羟基末端磷酸化便于DNA分子连接标记DNA或RNA的5’段 3、碱性磷酸酶:去除DNA或RNA分子的5’末端磷酸基团,防止线性化的载体分子自我连接;与多核苷酸激酶共同作用,标记DNA5’末端 用 T4 phage DNA polymerase 可进行末端标记,试简述其原理? 用3’—5’外切酶活性作用于所有末端形式的3’端制造出3’隐蔽端,再利用它的5’—3’聚合酶活性补平,并加入放射性标记的32P-dNTP。标记的dNTP逐渐取代被删除掉的原有的核苷酸,因此叫做取代合成。 1、下列哪种克隆载体对外源DNA 的装载量最大(B) A、粘粒 B、酵母人工染色体(Y AC) C、质粒 D、λ噬菌体

生物类论文:基因工程的利与弊

基因工程的利与弊 刘建20101103805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汉班) 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 基因工程对于人类的利弊一直是个争议的问题,主要是这项技术创造出原本自然界不存在的重组基因。但它为医药界带来新希望,在农业上提高产量改良作物,也可对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提供解决之道,甚至可用在犯罪案件的侦查。但它亦引起很大的忧虑与关切。当此科技由严谨的实验室转移至大规模医药应用或商业生产时,我们如何评估它的安全性?此项技术是否可能因为人为失控,反而危害人类健康并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 关键词:基因工程转基因道德伦理 正文 生物学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知道,生物的表征遗传自其亲代。生物细胞的细胞核,含有染色体,其组成分为DNA。DNA含有四种碱基--腺嘌呤(adenine,),胸腺嘧啶(thymine,),胞嘧啶(cytosine,)和鸟嘌呤(guanine,(它们分别简称A、T、C、G)。这些碱基在DNA 中看似杂乱无章,但它们的排列顺序,正代表遗传讯息。每三个碱基代表一种胺基酸的密码。基因就是这些遗传密码的组合,亦即代表蛋白质的胺基酸序列。每个基因含有启动控制区,以调控基因的表达。

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是一项很精密的尖端生物技术。可以把 某一生物的基因转殖送入另一种细胞中,甚至可把细菌、动植物的基 因互换。当某一基因进入另一种细胞,就会改变这个细胞的某种功 能。)在医药及农业上应用广泛。这项尖端科技加上最近突破性的生 殖科技,却引发人们极大的隐忧及争论。 观点:辨证地看待基因工程的利与弊 基因工程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没。 一、基因工程是在对促进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等学科发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反过来也可促进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生物界是通过长期的进化发展而来的,因而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不仅可以阐明生命发生的现象和规律,揭示重要基因功能以及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还能模拟自然界生物进化历程,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生物进化的理论,促进生物学研究的全面发展。 二、基因工程在社会各个方面广泛应用 医药业,可生产重要药品,很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治疗过去人们认为难以治愈的遗传疾病和各类部分疾病,解除人类病痛烦恼,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和人均寿命。 基因工程同时有望解决粮食危机和温室效应之类的环境污染问题。 (1)基因工程用来筛检及治疗遗传疾病。 遗传疾病乃是由于父或母带有致病基因。基因筛检法可以快速诊

基因工程作业综述

基因工程期末论文

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要:原核生物分子遗传学和DNA重组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在动植物、农作物的高产、优质、抗逆性上的选育,而且在生产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等研究上做出了贡献,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的发展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就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抗独特型疫苗等技术发展方向及进展情况作以综述。 关键字: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疫苗发展已将近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动物传染病防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一些病原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导致安全疫苗研制困难重重。随着基因工程的出现,它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动物疫苗类生物制品的飞速发展。基因工程疫苗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改造,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降低其致病性,提高免疫原性,或者将病原微生物基因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对防病、治病有用的基因克隆到无毒的原核或真核表达载体上制成的疫苗。接种于动物,使其具有免疫力和对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防控疾病的目的,提高其成活率及保证健康。按照疫苗的构成和研发方法大致分为传统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或新型 疫苗。 一传统疫苗 传统疫苗, 即利用病变组织, 鸡胚或细胞增殖病毒来制备灭活 疫苗和人工驯化弱毒疫苗,用培养基培养完整的细菌制备灭活疫苗和人工驯化弱毒疫苗。在过去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解决了生产中的许多燃眉之急,但这两种疫苗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灭活疫苗生产成本高,免疫保护期短,而且需要反复多次接种;人工驯化弱毒苗尽管诱发的免疫保护优于灭活苗,但存在毒力回复。而且传统疫苗的研制和生产主要是通过改变培养条件, 或在不同寄 主动物上传代使致病微生物毒性减弱, 或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其灭活来完成的。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进步, 传统疫苗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l) 动物和人类的病毒需要在动物细胞中培养, 这使得疫苗生产的成本很高; (2) 疫苗中的致病物质在疫苗生产过程中有可能 没有完全杀死或充分减毒, 这会导致疫苗中含有强毒性致病物质, 进而使得疾病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 (3) 减毒菌株有可能会发生突变;(4) 有些疾病(例如艾滋病)用传统的疫苗防治收效甚微。。因此,世界各国学者都致力于研制更安全、高效、廉价的新型疫苗。随着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动物传染病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也应运而生。 二基因工程疫苗 与传统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疫苗具有安全性好、生产成本低、可以大规模廉价生产、利用活载体可以制成多价联合疫苗、热稳定性好、易于区分免疫动物和自然感染动物等优点。因为基因工程疫苗除去病原体的无效和致病成分,只保留能引起免疫保护作用的成分;检测原始病毒中含有而基因工程疫苗中没有的病毒蛋白的抗体就可以方便地从免疫物中区分出原始毒感染者,防治尚无疫苗的疾病。目前基因工程疫苗根据其研制的技术路线和疫苗的组成不同,可分为五大

基因工程与生物药物

基因工程与生物药物 姓名:李华龙 班级:生物制药1301 学号:1302150003

摘要 自1972 年DNA重组技术诞生以来,生命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已应用到农业、医药、轻工、化工、环境等各个领域。它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一起,并列为影响未来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 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型生物药物更是当前最活跃和发展迅猛的领域[ 1]。从1982年美国Lilly 公司首先将重组人胰岛素投放市场,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基因工程制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各国都积极研究和开发各种基因工程药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通过对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应用和研究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Abstract Since 1972, DNA recombinant technology was born, life science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Gene engineering as the core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agriculture, medicine, light industry, chemical industry, environment and other fields . It and microelectronic technology, new materials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together, tied for the four future beneficial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big pilla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using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o develop new biological drugs is the most active and rapidly developing fiel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2 Lilly's first 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 on the market, marking the birth of the world's first gene engineering medicine. Genetic engineering pharmaceutical as an emerging industry has received great support from governments the countries are activel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s,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gene engineering medicin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 基因工程、生物药物、研究进展、应用 Genetic engineering、biological medicine、research progress,、application

生物基因工程论文

生物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课题名称利用基因工程开发生产新一代产品 学生姓名计朝晖、程遂、赛国杰、王沛君、贾璐、雷宗衡 年级、班级高二①班 指导教师雷涛 时间2012年1月31日 【摘要】基因工程是20世纪生命科学领域中最伟大的成就,开辟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基因工程技术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要。 【关键词】基因工程;原则;应用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定义 基因工程是按着人们的科研或生产需要,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体外切割,拼接形成重组DNA,然后将重组DNA与载体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再将其引入到没有该DNA片段的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生产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或创造出生物的新性状,并使之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按目的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系统,分为原核生物基因工程、酵母基因工程、植物基因工程和动物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工农业生产和医药卫生事业开辟了新的应用途径,也为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法。

二、发展的主要原则 1、人本原则 人本原则要求人们在研制、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实现人、社会、自然的整体和谐,关注人类本身的持续生存和健康发展。人类与其他生物、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和谐是人类社会持存的原初条件和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基本保障。社会层面中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环境等之间的和谐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现实社会条件。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价值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归宿。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平等、自由和全面发展,应该始终成为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首要目标。 2、技术与伦理观念协同原则 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因,其迅猛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固有的观念。伴随着包括基因工程技术在内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社会无论从制度方面还是物质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由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孵化产生出来的伦理观念同样要适应新情况和新变化,以崭新的姿态解决新问题。 我们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也要分析和改造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两个世界的和谐统一。在现代生物技术的辉煌与其人文忧患并存的时代,基因工程技术视野与人文价值视野需要很好地对接,技术的发展与伦理观念所展现的高度应该是一致的,技术与伦理观念应该是协同发展的。

基因工程作业(引物设计)

口腔鳞癌组织中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1) 一、选择原因及应用 口腔鳞癌组织中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1)在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揭示其与口腔鳞癌(OS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6例OSCC标本、15例口腔黏膜白斑与20例正常口腔黏膜标本中MTAl 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OSCC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MTA1蛋白和MTA1mRNA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口腔黏膜白斑和正常口腔黏膜(P 〈0.05),口腔黏膜白斑中MTA1蛋白和MTA1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口腔正常黏膜(P〈0.01),MTA1蛋白和MTA1mRNA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MTA1基因在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在OSCC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过程中起一定促进作用,有望成为判断OSCC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的一个新肿瘤标志物。 二、2查阅NCBI得到MTA1相关信息并获得目的基因PREDICTED: Gorilla gorilla gorilla metastasis associated 1 (MTA1), mRNA NCBI Reference Sequence: XM_004055801.1 FASTA Graphics LOCUS XM_004055801 2872 bp mRNA linear PRI 03-DEC-2012 DEFINITION PREDICTED: Gorilla gorilla gorilla metastasis associated 1 (MTA1), mRNA. ACCESSION XM_004055801 VERSION XM_004055801.1 GI:426378238 KEYWORDS . SOURCE Gorilla gorilla gorilla (western lowland gorilla) ORGANISM Gorilla gorilla gorilla Eukaryota; Metazoa; Chordata; Craniata; Vertebrata; Euteleostomi; Mammalia; Eutheria; Euarchontoglires; Primates; Haplorrhini; Catarrhini; Hominidae; Gorilla. COMMENT MODEL REFSEQ: This record is predicted by automated computational

(完整版)微生物与制药综述

微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 姓名:李青嵘 班级:生工102 学号:1014200044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检索,从微生物生产维生素,微生物生产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微生物生产抗生素,微生物生产抗癌物质,微生物生产医用酶制剂等五个方面综述了微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 1.前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医药领域的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采用微生物制药,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产品产量高,产品纯度高,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等优势,同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传统工艺,如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酶制剂以及B-胡萝卜素等;到现今的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干扰素、胰岛素、生长因子等几十种新药和疫苗。本文着重综述了微生物的发酵工程在医药研究和生产中应用的最近进展,主要包括生产维生素、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抗生素、抗癌物质医用酶制剂等五个方面。 2.研究内容 2.1.微生物生产维生素 维生素是六大生命要素之一, 为整个生命活动所必需。β-胡萝卜素、VC、VE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三种维生素,它们的作用分别是:β-胡萝卜素是强力抗氧化剂, 有抑制癌细胞增殖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V C 和V E 均是抗氧化剂, 前者可阻止、破坏自由基形成,还具有激活免疫系统细胞的活力,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以抵御外来侵染因子。至于VE可产生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目前,上述的“三素”以实现了微生物工业化生产。 目前,β-胡萝卜素主要是由三孢布拉霉菌生产,在1998年,陈涛等[1]已经针对三孢布拉霉菌的特点,优化发酵工艺,在3M3的发酵罐中发酵120h,生产的β-胡萝卜素产量已达到1146.5mg/L。虽然,传统的工艺生产β-胡萝卜素的产量高,生产周期比较短,但是传统的工艺复杂,成本过高,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故,目前许多课题组专注于开发新的生产β-胡萝卜素的菌种或改进传统工艺。据近年所发表的期刊文献,目前,采用红酵母发酵生产β-胡萝卜素是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方法,虽然在产量方面较传统方法的低很多,但是该方法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何海燕等[2]采用粘红酵母R3-35摇瓶发酵84h,生产的β-胡萝

高中生物基因工程试题

阶段质量检测(一)基因工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和载体 B. 所有的限制酶都只能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 只要是细菌中的质粒都可以直接作为基因工程中的载体 D. 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有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进行连接 2. (浙江高考)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而 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正确 的是() A. 提取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经逆转录获得互补的DNA再扩增基因B B. 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开蓝色花矮牵牛的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B C. 利用DNA聚合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 D. 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转入玫瑰细胞 3. 日本下村修、美国沙尔菲和钱永健因在发现绿色荧光蛋白(GFP)等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GFP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出绿色荧光。依据GFP的特性,你认为该蛋白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价值是() A. 作为标记基因,研究基因的表达 B. 作为标记蛋白,研究细胞的转移 C. 注入肌肉细胞,繁殖发光小白鼠 D. 标记噬菌体外壳,示踪DNA路径 4. 下列有关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质粒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中的一种颗粒状细胞器 B. 质粒是细菌细胞质中能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 DNA C. 质粒只有在侵入宿主细胞后,才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D. 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除了质粒外,还有核 DNA动植物病毒以及入噬菌体的衍生物

基因工程的应用论

大于利。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有利于增加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a、评选一位最佳辩手; b、教师评述本场辩论赛。设计意图:鼓励辩手,肯定辩手们的努力 总结:大家看待转基因生物与食品问题,一方面要看到它有利一面,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有害的一面。身为现代公民,应该时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响。 1、基因工程中涉及很多抽象的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运用分歩动画演示、DNA的剪切和拼接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对整个基因工程操作过程形成正确认识很有必要; 2、以学生辩论赛的形式普及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利与弊问题,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主要有几点: ①有利于参赛选手能力的提高。首先,在赛前准备时,学生会通过多种途径查找材料,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学生查找信息的能力,思维的深刻性、论证性和敏捷性都得到了提高;其次,语言表达更具艺术性。第三,知识结构更完备。 ②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增强。辩论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示,一个优秀的团体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四人小团体的默契,更离不开大集体班级同学的支持。比赛让他们走得更近,更像一家人;

③有利于增加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辩论赛不仅设有陈述观点环节、提问应答环节、自由辩论环节、总结称词环节,还设有观众互动环节。在辩论赛中,辩手与辩手之间、观众与辩手之间、观众与观众之间、评委与辩手之间,大家相互交流,取長补短,共同提高; 3、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教材内容的适当调整,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等方面体现了特色创新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渗透德育教育; 4、在课堂中,可以感受到学生辩论的激情,正反方都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了解学生的思维与知识面与老师不同的地方,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老师也了解了不少关于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出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知识,增长了见识,更进一步了解了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课堂要组织有序,紧张活泼,有张有弛,能够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受益,教学效果较显著。

(0589)《基因工程》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589)《基因工程》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1:第一次作业 2:第二次作业 3:第三次作业 4:第四次作业 5:第五次作业 1:[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基因文库; 3、cDNA文库; 4、RFLP; 5、核酸探针; 6、转录 二、简答题 1、试回答影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割效率的因素? 2、何为载体?一个理想的载体应具备那些特点? 3、什么叫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试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谈谈Gene Engineering 诞生的基础? 4、抗性基因是目前使用的最广泛的选择标记,常用的抗生素抗性有哪几种?并举两例说明其原理? 5、Y AC 载体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性元件?为什么它在克隆大片段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三、论述题 1、分析比较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DNA重组:是指用酶学方法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切割、连接,组成一个新的DNA 分子的过程。 2、克隆:原指一个亲本细胞经无性繁殖产生无数个相同细胞的子代群体的过程。 3、DNA克隆:是指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到合适的受体细胞中,使其扩增和繁殖,以获得大量的相同的DNA分子,又称分子克隆或基因克隆。 4、目的基因:要分离和克隆的相应基因常称为目的基因。因目的基因片段需插入载体,导入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或表达,所以对宿主细胞DNA而言,又称它为外源性基因或外源性DNA。 5、基因载体:能够携带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胞内进行复制或表达的DNA分子,被称为基因载体。

6、质粒:是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能自主复制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二、简答题 1、答: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并特异切割DNA碱基序列;(2)DNA polⅠ:催化缺口平移,制备高比度DNA探针;(3)Klenow片段:合成cDNA第二条链,补齐或标记双链DNA3′端;(4)TaqDNA聚合酶:DNA体外扩增(PCR);(5)逆转录酶:催化合成cDNA;(6) T4DNA 聚合酶:聚合补平或标记DNA平末端或3′凹端等;(7)DNA连接酶:催化2条DNA链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8)大肠杆菌DNA连接酶:应用于黏端DNA或切口间连接;(9)T4DNA连接酶:应用于黏性或平末端DNA的连接;(10)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给载体或cDNA加上互补的同聚尾、加标记物;(11)碱性磷酸酶:防止载体自身连接、32P标记5′端;(12)T4多核苷酸激酶:5′端磷酸化、5′端标记放射性核素。 2、答: (1)分离制备目的基因――“分”;(2)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切”;(3)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接”;(4)将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转”;(5)筛选并鉴定含重组DNA分子的受体细胞克隆――“筛”;(6)克隆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进行复制或表达――“表”。 3、答: (1)制备基因组文库;(2)构建cDNA文库;(3)PCR扩增目的基因;(4)人工合成DNA技术。 4、答: ⑴黏性末端连接:将靶基因片段和载体DNA经相同的限制酶分别切割,使它们两端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然后经黏性末端碱基配对,再经DNA连接酶作用,共价连接成新的重组DNA分子;⑵平头末端连接:将平末端的DNA分子在T4DNA连接酶催化下,使DNA分子的3′OH和5′P进行共价结合;⑶人工接头法:是指利用人工接头加在平端DNA 片段的两端,然后用相应限制酶切割人工接头以产生黏性末端,再与带相同黏性末端的载体相连;⑷同源多聚尾连接法: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催化下,在线型载体分子的两端加上单一核苷酸如dG组成的多聚尾;而在目的DNA分子的两端加上dC尾,两者混合退火,然后经DNA聚合酶Ⅰ或Klenow填补裂口处缺失的核苷酸,再通过DNA连接酶修复成环状的双链D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