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连轧轧制特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自动控制原理-PID控制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PID控制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报告

2010-2011 学年第1 学期 院别: 控制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名称: PID控制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教室: 6111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姓名,学号): 实验日期:2010 年月日评分: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利用MATLAB 编程平台进行控制系统复数域和时域仿真的方法; 2、通过仿真实验,学习并掌握应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及根据系统性能选择系统参数的方法; 3、通过仿真实验研究,总结PID 控制规律及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影响的规律。 二、实验任务及要求 (一)实验任务 针对如图所示系统,设计实验及仿真程序,研究在控制器分别采用比例(P )、比例积分(PI )、比例微分(PD )及比例积分微分(PID )控制规律和控制器参数(Kp 、K I 、K D )不同取值时,控制系统根轨迹和阶跃响应的变化,总结PID 控制规律及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系统根轨迹、系统阶跃响应影响的规律。具体实验内容如下: ) s (Y ) s (R ) 6)(2(1 ++s s ) (s G c 1、比例(P )控制,设计参数Kp 使得系统处于过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三种状态,并在根轨迹图上选择三种阻尼情况的Kp 值,同时绘制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 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P )控制的规律。 2、比例积分(PI )控制,设计参数Kp 、K I 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开环零点分别处于: 1)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左侧; 2)被控对象两个极点之间; 3)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 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 和K I 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积分(PI )控制的规律。 3、比例微分(PD )控制,设计参数Kp 、K D 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开环零点分别处于: 1)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左侧; 2)被控对象两个极点之间; 3)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 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

冷水机组并联运行控制特性分析

冷水机组并联运行控制特性分析 摘要:为了更好地对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进行研究,本文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冷水机组并联运行的特性分析模型,讨论了多台冷水机组在部分负荷的运行条件下的压缩机能效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按总负荷减少量相比较于单台冷水机组定流量和温差运行情况,在平均负荷率一定变化区间内并联的运行方式更为节能。按照单机额定冷负荷的限制来控制冷机组的启停,可以更好的匹配空调的负荷变化,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关键词:冷水机组;并联;特性分析 引言:目前,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空调系统作为能够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设备与人们的生活 密切相关。人们不仅对于空调带来的舒适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能源问题,人们对空调系统耗能也有了更多的限制。据统计,空调系统在大部分时间内处于低负荷的状态,效率低下,有着很大的能源浪费。本文通过冷水机组并联运行的特性对部分负荷下的冷水机组能耗进行研究,进而能够对空调系统的节能进行指导。本文通过冷水机组运行特性的建模,优化了并联运行过程。

一、冷水机组运行特性分析模型 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的工作特性决定了冷水机组的运行特性。 三、结果与讨论 多台冷水机组并联时压缩机输入总功率随着并联的运行方式不同而改变,对其特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相比较于单台冷水机组定流量和温差运行情况,在平均负荷率一定变化区间内并联的运行方式更为节能。而为了更好的匹配空调的负荷变化,多台制冷机组并联运行,并按照单机额定冷负荷的限制来控制冷机组的启停,出去停机的台数,冷负荷由未停机的制冷机组承担,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傅斌,赵炜.多台不同冷量冷水机组并联节能运行及控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8,27(2):40-43。 [2] 刘雪峰.中央空调冷源系统变负荷运行控制机理与应用研究[D] .广东,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11-20。

水蓄冷、冰蓄冷空调系统浅析

水蓄冷、冰蓄冷空调系统浅析 发表时间:2019-03-21T15:47:56.9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作者:丁岳峰 [导读] 在白天用电高峰时释放该冷量提供空调服务,从而缓解空调高峰电力的矛盾。目前较为流行的蓄冷方式有二种,即水蓄冷、冰蓄冷。 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0 引言 蓄冷技术,简而言之,是利用夜间电网多余的谷荷电力继续运转制冷机制冷,并通过介质将冷量储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时释放该冷量提供空调服务,从而缓解空调高峰电力的矛盾。目前较为流行的蓄冷方式有二种,即水蓄冷、冰蓄冷。 正文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央空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耗电量也越来越大,一些大中城市中央用电量已占其高峰用电量的20%以上,使得电力系统峰谷负荷差加大,电网负荷率下降,电网不得不实行拉闸限电,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对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不少影响。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应用于蓄冷技术,将空调用电从白天高峰期转移到夜间低谷期,均衡城市电网负荷,达到多峰填谷的目的,蓄冷技术的原理,简而言之,是利用夜间电网多余的谷荷电力继续运转制冷机制冷,并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时将冰融化提供空调服务,从而避免中央空调争用高峰电力,最常用的蓄冷方式主要有两大类:冰蓄冷和水蓄冷。 一、冰蓄冷 顾名思义蓄冷介质以冰为主,不同的制冰开式,构成不同的蓄冷系统。蓄冷系统的思想通常有两种,完全蓄冷与部分蓄冷。因为部分蓄冷方式可以削减空调制冷系统高峰耗电量,而且初投资夜间比较低所以目前采用较多,在确定部分负荷蓄冷系统的装置容量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1、空调系统夜间不运行,仅白天运行,或者夜间运行的空调负荷较小,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制冷机的最佳平衡计算公式应为 qc=Q/(N1+CfN2) Qs=N2Cfqc, 式中qc:以空调工况为基点时的制冷机制冷量,kw,Qs:蓄冰槽容量,KWH; N1:白天制冷主机在空调工况下的运行小时数,由于白天制冷机不一空均为满载运行,计算时该值可取(0.8-1.0)n. N2:夜间制冷主机在蓄冷工况下的运行小时数。 Cf:冷水机组系数,即冷水机组蓄冰工况制冷能力与空调工况制冷能力的比值,一般活塞式与离心式冷水机组约为0.65,螺杆式冷水机组约为0.7.它取决于工况的温度条件和机组型号。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结合具体的工程,就可得出应配置的冷水机组的制冷能力与蓄冰槽容量。 2、空调系统部分夜间运行,而且所需的冷负荷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样一般以夜间所需的冷负荷为依据。选择基载主机。然后从总负荷中扣除基载主机所承担的负荷,再按第一种情况合理配制冷水机与蓄冰槽。 二、水蓄冷 水蓄冷是利用3-7°C的低温水进行蓄冷,可直接与常规系统区配,无需其它专门设备。 其优点是:投资省,维修费用少,管理比较简单。但由于水的蓄能密度低,只能储存水的显热,故蓄水槽上地面积大。如若利用高层建筑内的消防水池,在确定制冷机容量与蓄冷槽的容量时,可根据消防水池的容量来计算出蓄冷量,然后根据剩余负荷量来确定制冷机组的制冷量。最后校核一下冷水机组能否满足夜间蓄冷的需要。 三、冰蓄冷与水蓄冷的对比 水蓄冷系统不仅从节能而且从节省初投资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充分利用了建筑的消防水池,不再占用建筑面积,节省了机房面积,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完全肯定水蓄冷,否定冰蓄冷,他们各用各自的适用范围,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根据公式qc=Q/(N1+CfN2) Qs=N2Cfqc 我们可得出蓄冷比率: η=Qs/Q=(N2Cfqc)/Q=(N2Cfqc)/[(N1+CfN2)×(N2Cfqc)/Q] =1/[1+(N1/(CfN2)) 对于一般的办公建筑来说,N1、Cf、N2均为确定值,分别为8.5,8,0.7,则η=1(1+8.5/0.7×8)=39.7% 在这个比率下,制冷机与蓄冷槽容量配置为最佳,对冰蓄冷而言,因蓄冰槽可根据蓄冷量的大小来配置,不受任何限制,我们就可根据这一比率来确定蓄冷量,从而配置出相应的制冷机与蓄冰槽,但对水蓄冷而言,因为它利用的是消防水池,而建筑物消防水池的容积只与建筑物的性质及使用功能有关,与建筑面积没有关系,那么在这一条件下限制下,对于空调面积只与建筑物的性质及使用功能有关,与建筑面积没有关系,那么在这一条件下,对空调面积较小的建筑物来说,水池所蓄存的冷量占全日总冷量的比率接近于39.7%,则我们建议采用冰蓄冷系统,对空调面积较小的建筑物来说,水池所蓄存的冷量占全日总冷量的比率接于39.7%,甚至高于39.7%,则我们应采用水蓄冷系统,同时,应与水系统的分区结合起来。 造价方面,同等蓄冷量的水蓄冷系统造价约为冰蓄冷的一半或更低。冰蓄冷需要的双工况制冷机组价格高,装机容量大,增加了配电装置的费用,且冰槽的价格高,使用有乙二醇数量多,价格贵,管路系统和控制系统均较复杂,因此总造价高。 蓄冷系统装机容量方面,水蓄冷的蒸发温度与常规空调相差不大,且可采取并联供冷等方式使装机容量减小。冰蓄冷工质的蒸发温度较低,制冷机组在蓄冰工况下的制冷能力系数Cf为0.6~0.65(制冰温度为-6℃时),其制冷能力比制冷机组在空调工况下低0.4~0.35。相同制冷量下,冰蓄冷的双工况制冷机组容量要大于常规空调工况机组。 移峰量上看在同等投入的情况下,水蓄冷系统一般设计为全削峰,节省电费大大多于冰蓄冷系统。冰蓄冷为降低造价,一般为1/2或1/3削峰,节省电费少于水蓄冷系统。

冰蓄冷自动控制系统设备及功能说明教学内容

冰蓄冷自动控制系统设备及功能说明

第三章机房自动控制系统 一、冰蓄冷自动控制系统综述 工程的自控系统由上位机远程控制系统、PLC现场控制系统、电动阀、传感检测器件、系统配电柜、系统软件等部分组成。系统结构图如下所示:

PLC控制软件为主的控制程序,该程序为美国西门子公司与CRYOGEL公司联合开发,已经在美国的多个工程中和台湾杰美利(GEMINI)得到应用,直接输入后调整。上位机控制软件也可带采用CRYOGEL/(GEMINI)公司软件包的WinCC操作系统。 上位机远程控制设置先进的集中控制台,采用工控机配置打印机进行远程监控和打印,现场控制机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控制,进行系统控制、参数设置、数据显示,确保实现系统的参数化,实现系统的智能化运行。 本系统中的核心控制部分与机电执行装置采用国际著名品牌(西门子、江森、霍尼韦尔)的产品。 蓄能系统控制具体功能如下: ⑴控制系统通过对主机、蓄热锅炉、蓄冰装置、板式换热器、泵、冷却塔、系统管路调节阀进行控制,调整蓄冷系统各应用工况的运行模式,在最经济的情况下给末端提供稳定的供水温度。 ⑵根据季节和机组运行情况,自控系统具备所有工况的转换功能。 ⑶控制、监测范围: a、制冷主机、泵、冷却塔启停、状态、故障报警; b、总供/回水管温度显示与控制; c、蓄冰装置及蓄热水箱进出口温度、显示与控制; d、蓄冰量、余冰量、乙二醇流量、瞬时释冷速度、蓄冷速度等标准规定参数 的显示; e、电动阀开关、调节显示;

f、备用水泵选择功能; g、各时段用电量及电费自动记录; h、空调冷负荷以及室外温湿度监测; i、可选的功能(包括楼宇智能化系统接口及接口转换程序)。 ⑷控制系统对一重要的参数进行长时间记录保存,并将空调的实际运行日负荷通过报表或曲线图的方式记录,可以查询到某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数据值,供使用者进行了解、分析,而且所有的监测数据可进行打印。 ⑸控制系统配置灵活的手动/自动转换功能。现场控制柜可手动控制所有设备的启停。 ⑹可根据负荷变化情况调整运行策略,进行系统的优化控制,最大限度发挥蓄冷系统转移高峰负荷的能力,以最大限度节省运行费用。 ⑺具备无人值守功能、节假日特别控制功能。 ⑻系统可通过电话线或局域网络,对本工程的蓄冷、蓄热与生活热水系统进行远程监控(可选的功能)。 二、蓄冷系统运转模式 蓄冷系统按空调供回水温度7℃/12℃设计,可以通过不同阀门的开、关或调节来实现以下4种不同的运行模式: A、常规主机供冷+双工况主机制冰模式 B、常规主机供冷+双工况主机+蓄冰装置联合供冷模式 C、常规主机供冷+蓄冰装置联合供冷模式 D、融冰单独供冷模式 其运行原理见冰蓄冷空调系统原理图。(见本报价书第七部分)

实验三受控源特性的研究

实验三受控源特性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测试受控源的控制特性和负载特性,加深对受控源特性的认识; (2)通过实验初步掌握含有受控源线性网络的分析方法; (3)掌握直流稳压源正、负电源(±Ucc)的供电方式。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原理 受控源是一种非独立电源,这种电源的电压或电流是电路中其他部分的电压或电流的函数,或者说它的电压或电流受到电路中其他部分的电压或电流的控制。根据控制量和受控量的不同组合,受控源可分为电压控制电压源(VCVS)、电流控制电压源(CCVS)、电压控制电流源(VCCS)和电流控制电流源(CCCS)四种。如图: (a)电压控制电压源(VCVS)(b)电压控制电流源(VCCS) (c)电流控制电压源(CCVS)(d)电流控制电流源(CCCS) 图1-3-1 受控源的类型

实际的受控源,控制量与被控制量之间不是线性关系,它们可用一条曲线来表示。通常,曲线在某一范围内比较接近直线,即在直线范围内,受控量的大小与控制量称正比,其斜率(如图1-3-1中的μ,g,γ,β)为常数。若超过直线范围就不能保持这一关系了。 四、实验内容 1.电压控制电压源(VCVS) 双路直流稳压源±12V电源的供电方式: 1)控制特性U o=f (U i) 的测试 测量电路如图1-3-4所示。调节1kΩ电位器,按表1-3-3内容进行测量和计算,并求出放大器输入电压的线性工作范围。 图1-3-4 反相比例放大器的实验电路图 表1-3-3 VCVS控制特性的测试 Ui Uo 超出反相比例放大器线性放大范围。而数据(0.5,-2.4)、(2,-9.6)等,虽然与其他测量点斜率不一致,但其在误差范围之内,依然为有效数据。由算得的斜率可知,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反相,且放大5倍。(应该把线性范围标出,即测出转折点)图画否?

远程自动化控制特点分析

远程自动化控制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09-11-20T15:55:12.20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5月下旬刊供稿作者:李陶[导读] 对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以服务于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为中心李陶(广东电网公司惠州供电局信息部自动化监控班)摘要:对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以服务于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为中心。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应用,为新的保护 和控制技术采用提供技术支持,解决过去能解决的变电站监视、控制问题,促进各专业在技术上、管理上配合协调,为电网自动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提高变电站安全、可靠和稳定。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特点分析 1 概述 对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以服务于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为中心。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应用,为新的保护和控制技术采用提供技术支持,解决过去能解决的变电站监视、控制问题,促进各专业在技术上、管理上配合协调,为电网自动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提高变电站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水平。如,采集高压电器设备本身的监视信息,断路器、变压器和避雷器等的绝缘和状态等;采集继电保护和故障录波器等装置完成的各种故障前后瞬态电气量和状态量的记录数据,将这些信息传送给调度中心,以便为电气设备的监视和制定检修计划、事故分析提供原始数据。对新建变电站取消常规的保护、测量监视、控制屏,全面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现少人值班逐步过渡到无人值班;对老变电站在控制、测量监视等进行技术改造,以达到少人和无人值班的目的。 对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以提高供电安全与供电质量,改进和提高用户服务水平为重点。侧重于利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对变电站的二次设备进行全面的改造,取消的保护、测量、监视和控制屏,全面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以提高变电站的监视和控制技术水平,改进管理,加强用户服务,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要实现的目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要实现: 2.1 随时在线监视电网运行参数、设备运行状态;自检、自诊断设备本身的异常运行,发现变电站设备异常变化或装置内部异常时,立即自动报警并闭锁相应的出口,以防止事态扩大。 2.2 电网出现事故时,快速采样、判断、决策,迅速隔离和消除事故,将故障限制在最小范围。 2.3 完成变电站运行参数在线计算、存储、统计、分析报表和远传,保证自动和遥控调整电能质量。 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内容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应包括两个方面: 3.1 横向综合:利用计算机手段将不同厂家的设备连在一起,替代或升级老设备。 3.2 纵向综合:在变电站层这一级,提供信息、优化、综合处理分析信息和增加新的功能,增加变电站内部和各控制中心间的协调能力。如借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控制中心间的协调能力。如借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控制中心实现对变电站控制和保护系统进行在线诊断和事件分析,或在变电站当地自动化功能协调之下,完成电网故障后自动恢复。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与一般自动化区别在于:自动化系统是否作为一个整体执行保护、检测和控制功能。 4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功能综合化、系统结构微机化、测量显示数字化、操作监视屏幕化、运行管理智能化等特征。同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不同的是:各个保护、测控单元既保持相对独立,(如继电保护装置不依赖于通信或其他设备,可自主、可靠地完成保护控制功能,迅速切除和隔离故障),又通过计算机通信的形式,相互交换信息,实现数据共享,协调配合工作,减少了电缆和没备配置,增加了新的功能,提高了变电站整体运行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1 功能综合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各技术密集,多种专业技术相互交叉、相互配合的系统。它是建立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变电站内除一次设备和交、直流电源以外的全部二次设备。微机监控子系统综合了原来的仪表屏、操作屏、模拟屏和变送器柜、远动装置、中央信号系统等功能;微机保护子系统代替了电磁式或晶体管式的保护装置;微机保护子系统和监控系统相结合,综合了故障录波、故障测距、无功电压调节和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等子系统的功能。 4.2 分级分布式微机化的系统结构。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子系统和各功能模块由不同配置的单片机或微型计算机组成,采用分布式结构,通过网络、总线将微机保护、数据采集、控制等各子系统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分级分布式的系统。一个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微处理器同时并行工作,实现各种功能。 4.3 测量显示数字化。用CRT显示器上的数字显示代替了常规指针式仪表,直观、明了;而打印机打印报表代替了原来的人工抄表,这不仅减轻了值班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测量精度和管理的科学性。 4.4 操作监视屏幕化。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使原来常规庞大的模拟屏被CRT屏幕上的实时主接线画面取代;常规在断路器安装处或控制屏上进行的分、合闸操作,被屏幕上的鼠标操作或键盘操作所取代;常规在保护屏上的硬连接片被计算机屏幕上的软连接片所取代;常规的光字牌报警信号,被屏幕画面闪烁和文字提示或语言报警所取代,即通过计算机上的CRT显示器,可以监视全变电站的实时运行情况和对各开关设备进行操作控制。 4.5 运行管理智能化。智能化的含义不仅是能实现许多自动化的功能,例如:电压、无功自动调节,不完全接地系统单相接地自动选线,自动事故判别与事故记录,事件顺序记录,制表打印,自动报警等,更重要的是能实现故障分析和故障恢复操作智能化,实现自动化系统本身的故障自诊断、自闭锁和自恢复等功能,这对于提高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和安全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常规的二次系统所无法实现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出现为变电站的小型化、智能化、扩大设备的监控范围、提高变电站安全可靠、优质和经济运行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和基础保证。它的运用取代了运行工作中的各种人工作业,从而提高了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实现无人值班(或少人值班)的重要手段,不同电压等级、不同重要性的变电站其实现无人值班的要求和手段不尽相同。但无人值班的关键是通过采取种种技术措施,提高变电站整体自动化水平,减少事故发生的机会,缩短事故处理和恢复时间,使变电站运行更加稳定、可靠。

冰蓄冷自动控制系统设备及功能说明

第三章机房自动控制系统 一、冰蓄冷自动控制系统综述 工程的自控系统由上位机远程控制系统、PLC现场控制系统、电动阀、传感检测器件、系统配电柜、系统软件等部分组成。系统结构图如下所示:

PLC控制软件为主的控制程序,该程序为美国西门子公司与CRYOGEL公司联合开发,已经在美国的多个工程中和台湾杰美利(GEMINI)得到应用,直接输入后调整。上位机控制软件也可带采用CRYOGEL/(GEMINI)公司软件包的WinCC操作系统。 上位机远程控制设置先进的集中控制台,采用工控机配置打印机进行远程监控和打印,现场控制机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控制,进行系统控制、参数设置、数据显示,确保实现系统的参数化,实现系统的智能化运行。 本系统中的核心控制部分与机电执行装置采用国际著名品牌(西门子、江森、霍尼韦尔)的产品。 蓄能系统控制具体功能如下: ⑴控制系统通过对主机、蓄热锅炉、蓄冰装置、板式换热器、泵、冷却塔、系统管路调节阀进行控制,调整蓄冷系统各应用工况的运行模式,在最经济的情况下给末端提供稳定的供水温度。 ⑵根据季节和机组运行情况,自控系统具备所有工况的转换功能。 ⑶控制、监测范围: a、制冷主机、泵、冷却塔启停、状态、故障报警; b、总供/回水管温度显示与控制; c、蓄冰装置及蓄热水箱进出口温度、显示与控制; d、蓄冰量、余冰量、乙二醇流量、瞬时释冷速度、蓄冷速度等标准规定参数的 显示; e、电动阀开关、调节显示; f、备用水泵选择功能; g、各时段用电量及电费自动记录; h、空调冷负荷以及室外温湿度监测; i、可选的功能(包括楼宇智能化系统接口及接口转换程序)。 ⑷控制系统对一重要的参数进行长时间记录保存,并将空调的实际运行日负荷通过报表或曲线图的方式记录,可以查询到某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数据值,供使用者进行了解、分

2018年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 2017 年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卷与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2、控制系统的输出拉氏变换与输入拉氏变换在零初始条件下的比值称为传递函数。 3、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可采用劳斯判据(或: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或奈奎斯特判据( 或:频域分析法 ) 等方法判断线性控制系统稳定性。 4、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取决于系统结构和参数 , 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无关。 5、线性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纵坐标取值为20lg A( ) ( 或: L( ) ) ,横坐标为 lg 。 6、奈奎斯特稳定判据中, Z = P - R,其中 P 是指开环传函中具有正实部的极点的个数,Z是指闭环传函中具有正实部的极点的个数, R 指奈氏曲线逆时针方向包围 (-1, j0 )整圈数。 7、在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中,t s定义为调整时间。%是超调量。 A()K K22 8、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其开环幅频特性为(T1 )1(T2 )1,相 s(T1s 1)(T2 s 1) 频特性为()900tg 1(T1 ) tg 1(T2 ) 。 9、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给定值与反馈量的差值进行的。 10、若某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g (t) 10e 0.2 t5e 0.5t,则该系统的传递函数G(s) 为105。 s0.2 s s 0.5s 11、自动控制系统有两种基本控制方式,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时,称 为开环控制系统;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时,称为闭环控制系统;含有测速发电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属于闭环控制系统。 12、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 13、稳定是对控制系统最基本的要求,若一个控制系统的响应曲线为衰减振荡,则该系统稳定。判断

PID_控制特性的实验研究

2010-2011学年1学期 院别:控制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名称:P I D控制特性的实验研究 实验教室:6111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姓名,学号): 实验日期:2011年11月14日 评分: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利用MATLAB编程平台进行控制系统复数域和时域仿真的方法; 2、通过仿真实验,学习并掌握应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及根据系统性能选 择系统参数的方法; 3、通过仿真实验研究,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影响的规 律。 (一)实验任务 针对如图所示系统,设计实验及仿真程序,研究在控制器分别采用比例(P)、比例积分(PI)、比例微分(PD)及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和控制器参数 (Kp、K I 、K D )不同取值时,控制系统根轨迹和阶跃响应的变化,总结PID控制 规律及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系统根轨迹、系统阶跃响应影响的规律。具体实验 内容如下: 1、比例(P)控制,设计参数Kp使得系统处于过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三种状态,并在根轨迹图上选择三种阻尼情况的Kp值,同时绘制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P)控制的规律。 2、比例积分(PI)控制,设计参数Kp、K I 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开环零点分别处于: 1)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左侧; 2)被控对象两个极点之间; 3)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 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 数Kp和K I 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积分(PI)控制的规律。 3、比例微分(PD)控制,设计参数Kp、K D 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开环零点分

水蓄冷方案(DOC)

第一章工程概况简述 1.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内容 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万邦鞋业办公大厦,总建筑面积约:15000m2,空调面积:10000m2,建筑总高15m,其中楼层主要为研发室,办公室、制模室、空调设备房等等。 本项目主要工程内容为:中央空调机房冷源系统,冷冻水管立管、每楼层预留水管到管井口、蓄水槽防水、保温及布水工程等。 2.设计概况 本次设计采用大温差水蓄冷中央空调系统,夏季设计日总尖峰冷负荷为875KW。 冷源配置:整体规划主机选用1台250RT螺杆机及1台114RT螺杆式,该设备为甲方提供.主机夜间水蓄冷,即夜间为蓄冷工况:供回水温度为 4.5℃/12.5℃,白天为空调工况:供回水温度为7℃/12℃,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为32℃/37℃。两台主机在夜间可同时蓄冷或单独蓄冷,把一个蓄冷水池蓄满为止. 本项目一个蓄冷水池的总容积 800m3,按容积利用率0.95计算,蓄冷水池的可利用容积大于760m3。 本项目蓄冷工况运行时,水池进/出水温度为 4.5/12.5 ℃;放冷工况运行时,水池进/出水温度为12.5/4.5 ℃,均采用8 ℃温差。 考虑到水池中冷热水间的热传导和斜温层等因素影响,蓄冷水池的完善度一般取0.90~0.95;考虑到保温层传热的影响,冷损失附加率一般取1.01~1.02。因此,本项目实际蓄冷量约为3200kWh(即915RT)。

第二章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1.设计依据 本方案设计依据如下: 业主提供的设计资料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19-2003) 《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 (JGJ 158-2008)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00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3版)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3版) 《蓄冷空调工程实用新技术》方贵银教授编著 2.负荷计算 水蓄冷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采用国家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规范》(GB50019-2003)的有关规定,求得蓄冷—放冷周期内逐时负荷和总负荷,并绘制出负荷曲线图,作为确定系统形式、运行策略和设备容量的依据。采用系数法对逐时冷负荷进行估算。其中设计日各时段冷负荷值如下表:一期设计日尖峰冷负荷为1156RT,采用逐时负荷系数法,设计日逐时冷负荷分布如下: 表设计日各时段负荷值情况

冰蓄冷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冰蓄冷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一、工程概述 XXXX位于XX东侧,建设单位是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该建筑物功能类型为办公,酒店,银行办公的综合大厦,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是全 国最大的冰蓄冷工程项目。该项目由XXXX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第一项目部进行施工安装。本系统主要是为该建筑提供空调冷冻水,冷冻站在地下3层;机房建筑 面积1200m2蓄冰槽520m2)。冷冻站采用蓄冰空调系统,充分利用夜间廉价的低谷电力储存冷量,补充在电力高峰期的空调冷负荷需要,节约系统运行成本。 二、设备配置 (一)冷源 1. 双工况螺 杆式冷水机组3台(YSFAFAS55CNE约克(合资) 2.基载 离心式冷水机组2台(YKFBEBH55CPE勺克(合资) (二)冷却塔:大连斯频得 冷却塔共计5台,CTA-600UFW两台,CTA-450UFW三台。 (三)板式换热器:丹麦APV 板式换热器共计3台,选用APV板式换热器J185-MGS16/16 (四)蓄冰槽(现场加工) 蓄冰槽共有六台,最大蓄冰量31787.2KW(9040RT。(见表1) (五)乙二醇循环水泵:德国KSB 乙二醇循环水泵共计4台,其中1台备用,并配4台变频器。 (六)冷却水循环泵:德国KSB

冷却水循环泵选用卧式离心泵4台,其中1台备用 三、运行策略: (一)负荷说明 根据建筑使用情况及初步设计估算结果,整幢大楼的尖峰冷负荷为 11428KW(3250RT。由于气温变化,空调系统在整个运行期间日负荷大小会有变化,根据负荷分布情况,出100獗荷情况逐时空调负荷:(见表2) 蓄冰的模式可采用全部(全量)蓄冰模式或部分(分量)蓄冰模式。本工程采用部分蓄冰模式。 根据采暖通风专业提供的建筑物设计日100%负荷如下:最大小时冷负 荷:11428KW( 3250RT 设计日冷负荷:151705KWH( 43144RTH 最大小时基载冷负荷:2286KW( 650RT 扣除基载冷负荷后的最大小时冷负荷:9142.33KW (2600RT 扣除设计日基载冷负荷后冷负荷:96852.4KWH (27544RTH (二)系统流程简述 本设计蓄冰设备选用冰球式蓄冰设备,系统选用串联单循环回路方式,在循环回路中,乙二醇制冷主机置于蓄冰装置上游。系统中设有板式热交换器3台,每台换热量为用3961KW( 1126RT,用以把冰蓄冷系统的乙二醇回路与通往空调负荷的水回路隔离开,保证乙二醇仅在蓄冰循环中流动,而不流经各空调负荷回路,可减少乙二醇用量并避免乙二醇在空调负荷回路中的泄漏。乙二醇回路中设有4个电动调节阀CV1,CV2,CV8CV9根据冷负荷变化,通过电动调节阀 CV1,CV2调节进入蓄冰装置的乙二醇流量,保证进入板式热交换器的乙二醇侧温度恒定并满足冷负荷需求。电动调节阀CV8.CV9调节进入板式热交换器的乙二醇流量,保证进入板式热交换器的水侧温度恒定并满足冷负荷需求。同时,空调冷

实验二_PID控制特性的实验研究

实验二、PID控制特性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利用MATLAB编程平台进行控制系统复数域和频率域仿真的方法。 2.通过仿真实验研究并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特性影响的规律。 3.实验研究并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影响的规律,并总结 系统特定性能指标下根据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选择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 二、实验任务及要求: (一)实验任务: 自行选择被控对象模型及参数,设计实验程序及步骤仿真研究分别采用比例(P)、比例积分(PI)、比例微分(PD)及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和控制参数(Kp、K I、K D)不同变化时控制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和时域阶跃响应的变化,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特性、系统根轨迹、系统频率特性影响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总结在一定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要求下,根据系统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选择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 (二)实验要求: 1.分别选择P、PI、PD、PID控制规律并给定不同的控制参数,求取系统根轨 迹、频率特性、时域阶跃响应。通过绘图展示不同控制规律和参数系统响应 的影响。按照不同控制规律、不同参数将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和时域响应 图绘制同一幅面中。 2.通过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和时域响应图分别计算系统性能指标并列表进行 比较,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特性、系统根轨迹、系统频率特性 影响的规律。 3.总结在一定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要求下,根据系统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选择 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 4.全部采用MATLAB平台编程完成。 三、实验报告编写要求: (一)报告内容: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及要求。 3.实验方案设计。 4.实验结果。 5.实验规律分析与总结。 6.实验仿真程序清单。 (二)实验报告提交: 1.实验报告以电子文档形式书写并自行打印(A4幅面)并提交,图文并茂。 2.提交时间与方式要求: (1) 实验后一周内提交,过期提交不予受理。 (2) 两人一组提交一份纸质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实验六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为:1 2.01)(+=s s G ,要求: (1) 使用simulink 进行仿真,改变正弦输入信号的频率,用示波器观察输 出信号,记录不同频率下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幅值比和相位差,即 可得到系统的幅相频率特性。 F=10时 输入: 输出:

F=50时 输入:输出: (2)使用Matlab函数bode()绘制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即bode图)。 提示:a)函数bode()用来绘制系统的bode图,调用格式为: bode(sys) 其中sys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模型。 参考程序: s=tf(‘s’); %用符号表示法表示s G=1/(0.2*s+1); %定义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bode(G) %绘制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

实验七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串联校正装置对系统动态性能的校正作用。 2. 对给定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并通过matlab实验检验设计的正确性。二.实验内容 1.串联超前校正 系统设计要求见课本例题6-3,要求设计合理的超前校正环节,并完成以下内容用matlab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阶跃相应,并记录系统校正前后的超调量及调节时间 num=10; 1)figure(1) 2)hold on

3)figure(1) 4)den1=[1 1 0]; 5)Gs1=tf(num,den1); 6)G1=feedback(Gs1,1,-1); 7)Step(G1) 8) 9)k=10; 10)figure(2) 11)GO=tf([10],[1,1,0]); 12)Gc=tf([0.456,1],[1,00114]); 13)G=series(G0,Gc); 14)G1=feedback(G,1); 15)step(G1);grid

自动控制原理 典型系统分析

222010322072023 付珣利自动化01班位置随动系统: 控制系统原理图 (作业一) 1.1系统方块图 1.2控制方案 若电网电压受到波动,ui↑则δu↑u↑n↑uo↑ 所以δu↓u↓n↓从而使n达到稳定。 (作业二) 2.1由原理可知:

Θe (s )=Θi (s )—Θ0(s ) US (s )=K0Θe (s ) Us (s )=Raia(s)+LaSia+Eb (s ) M(s)=C m ia(s) JS 2θ0(S)+fs θ (S)= M(s)-Mc (s) Eb(s)=Kb θ0(S) 2.2系统传递函数 ) ()(0s s i θθ= () ) )((1))((1)(1))((3 2103 210f JS R S L S K C f JS R S L S C K K K K f JS R S L S K C f JS R S L S C K K K K a a b m a a m a a b m a a m +++ ++++++ ++= m b m a a m C K K K K K C f JS R S L S C K K K K 32103210))((++++ 2.3动态结构图 设定参数:f=20N,J=20K ·m 2,a R =20 Ω,La=1H,Ko=40,k1k2k3=100,Cm=1,Kb=0 (因为暂取Kb=0,测速反馈通道相当于没加进)

图.动态结构图 则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105.0)(1(10 ++s s s 闭环传递函数:Ψ(s )=10 )105.0)(1(10 +++s s s 2.4信号流图 (作业三)系统性能 3.1系统响应及动态性能指标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由阶跃响应曲线可得知:系统是稳定的,但震荡次数较多。由闭环主导极点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设计及控制特性研究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设计及控制特性研究 摘要:随着汽车性能的逐渐提升,人们对汽车驾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安全性和 操作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汽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汽车的 相关性能满足人们对汽车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 保证汽车具备一定的操作灵活性,还能够保证汽车在驾驶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稳 定性和安全性,所以探究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设计流程,如何能够更好的对汽车 主动转向系统进行控制,是当前汽车转向系统设计相关负责人员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相关概念,探究如何进行更好的 设计和控制,从而提高人们驾车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汽车;主动;转向系统;设计;控制特性 引言: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设计是基于智能化技术和机械技术应用下发展出来 的汽车智能化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的设置,可以保证驾车的舒适性,在一定程度 上提升了车辆的整体实用性能。由于传统的转向系统不具备主动性,汽车在速度 较低进行转向的过程中,需要驾驶人员转向的幅度相对较大,而在高速进行转向 的过程中,由于转向的灵敏度增加,所以导致驾驶员给予很小的转动动作,就可 以保证转动的角度相对较大,从而使整个汽车的安全性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因此 传统的汽车转向系统使汽车的使用性能大大降低,并且也不能够保证驾驶人员和 车内其他乘客的安全,所以,在汽车中设置主动转向系统是当前改善汽车性能的 重要措施。 一、主动转向系统与传统转向系统相比具备的优点 与传统的转向系统相比,智能主动转向系统具备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第1个方面是由于传统的转向系统必须驾驶人员实施一定的操作,但是可 能会由于驾驶人员出现疲劳驾驶或者分神的现象,在应该转向时没有进行转向操作,从而引起交通事故以及危害人身安全。而主动转向系统可以根据驾驶的实际 情况保证转向系统在应该转向时进行转向操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驾车的 安全性。同时两种转向系统在转动角度方面的对比也体现出了主动转向系统的优势,例如在低速行驶的过程中,传统转向系统的转动方向与方向盘的转动方向不 一致会增大转动的角度,而主动传动系统中方向盘的转动方向和转动电机的转动 方向基本一致,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转动的角度。在高速行驶时,由于 传统转动电机的方向和方向盘的方向一致,所以方向盘转动的幅度较小时,汽车 转动的角度也相对较大,因此增加了危险性,而主动转动系统中,转动电机的方 向在高速行驶时会和方向盘的转动方向不一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操作人员,转动方向盘的转动角度,因此也间接的提升了汽车的行驶安全性。第2个方 面是主动式转向系统和传统的转向系统相比在纠正转动方向时也有一定的优势, 例如主动式转向系统,能够保证汽车在直线行驶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稳定,并且通 过计算的方式计算出相应的车速,以及通过车轮上的传感器可以监测到车辆上的 转向轮是否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而传统的转向系统必须人为设置相应的传动方向,并且还需要根据行车经验判断车辆的转动角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车辆行 驶的安全性。总而言之,主动转向系统与传统转向系统相比,不仅能够保证汽车 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能够帮助驾驶人员进行危险的判定,从而保证驾 驶人员的安全。 二、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设计 要想明确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实际设计方案,必须要了解汽车主动转向系统

冰蓄冷空调系统原理及应用

冰蓄冷空调系统原理及应用 1、冰蓄冷空调系统原理及主要特点 冰蓄冷空调技术就是在夜间低电价时段(同时也是空调负荷很低的时间)采用电制冷机组制冷,将水在专门的蓄冰槽冻结成冰以蓄存冷量;在白天的高电价时段(同时也是空调负荷高峰时间)停开制冷机组,直接将蓄冰槽的冷能释放出来,满足空调用冷的需要。因为制冰、融冰转换损失的能量很小,而夜间制冷因气温较低可使效率更高,完全可以弥补蓄冰的冷能损失。 冰蓄冷空调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利用低谷段电力,具有平衡峰谷用电负荷,缓解电力供应紧; (2)冰水主机的容量减少,节省增容费用; (3)总用电设施容量减少,可减少基本电费支出; (4)利用低谷段电价的优惠可减少运行电费; (5)冰水温可低至1~4℃,减少空调设备风管的费用; (6)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冷却塔容量减少; (7)电力高压侧及低压侧设备容量减少; (8)室相对湿度低,冷却速度快,舒适性好; (9)制冷设备经常在设计工作点上平衡运行,效率高,机器损耗小; (10)充分利用24h有效时间,减少了能量的间歇耗损;

(11)充分利用夜间气温变化,提高机组产冷量; (12)投资费用与常规空调相当,经济效益佳。 冰蓄冷空调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当然它也有一些缺点,如增加蓄冷池、水泵的输送能耗及增加蓄冷池等设备的冷量损失等。 2系统的组成及制冰方式分类 2.1系统组成 冰蓄冷空调系统一般由制冷机组、蓄冷设备(或蓄水池)、辅助设备及设备之间的连接、调节控制装置等组成。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种类多种多样,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其最终的目的是为建筑物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另外,系统还应达到能源最佳使用效率,节省运转电费,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冰蓄冷空调系统。 2.2制冰方式分类 根据制冰方式的不同,冰蓄冷可以分为静态制冰、动态制冰两大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制冰结冰,冰本身始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一类制冰方式包括冰盘管式、封装式等多种具体形式。动态制冰方式在制冰过程中有冰晶、冰浆生成,且处于运动状态。每一种制冰具体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 3运行策略与自动控制 3.1运行策略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设计及控制特性研究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设计及控制特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01-13T16:59:54.0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作者:鲍培兴 [导读] 摘要:随着汽车性能的逐渐提升,人们对汽车驾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操作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汽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汽车的相关性能满足人们对汽车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保证汽车具备一定的操作灵活性,还能够保证汽车在驾驶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探究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设计流程,如何能够更好的对汽车主动转向系统进行控制,是当前汽车转向系统设计相关负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随着汽车性能的逐渐提升,人们对汽车驾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操作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汽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汽车的相关性能满足人们对汽车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保证汽车具备一定的操作灵活性,还能够保证汽车在驾驶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探究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设计流程,如何能够更好的对汽车主动转向系统进行控制,是当前汽车转向系统设计相关负责人员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相关概念,探究如何进行更好的设计和控制,从而提高人们驾车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汽车;主动;转向系统;设计;控制特性 引言: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设计是基于智能化技术和机械技术应用下发展出来的汽车智能化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的设置,可以保证驾车的舒适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车辆的整体实用性能。由于传统的转向系统不具备主动性,汽车在速度较低进行转向的过程中,需要驾驶人员转向的幅度相对较大,而在高速进行转向的过程中,由于转向的灵敏度增加,所以导致驾驶员给予很小的转动动作,就可以保证转动的角度相对较大,从而使整个汽车的安全性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因此传统的汽车转向系统使汽车的使用性能大大降低,并且也不能够保证驾驶人员和车内其他乘客的安全,所以,在汽车中设置主动转向系统是当前改善汽车性能的重要措施。 一、主动转向系统与传统转向系统相比具备的优点 与传统的转向系统相比,智能主动转向系统具备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1个方面是由于传统的转向系统必须驾驶人员实施一定的操作,但是可能会由于驾驶人员出现疲劳驾驶或者分神的现象,在应该转向时没有进行转向操作,从而引起交通事故以及危害人身安全。而主动转向系统可以根据驾驶的实际情况保证转向系统在应该转向时进行转向操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驾车的安全性。同时两种转向系统在转动角度方面的对比也体现出了主动转向系统的优势,例如在低速行驶的过程中,传统转向系统的转动方向与方向盘的转动方向不一致会增大转动的角度,而主动传动系统中方向盘的转动方向和转动电机的转动方向基本一致,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转动的角度。在高速行驶时,由于传统转动电机的方向和方向盘的方向一致,所以方向盘转动的幅度较小时,汽车转动的角度也相对较大,因此增加了危险性,而主动转动系统中,转动电机的方向在高速行驶时会和方向盘的转动方向不一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操作人员,转动方向盘的转动角度,因此也间接的提升了汽车的行驶安全性。第2个方面是主动式转向系统和传统的转向系统相比在纠正转动方向时也有一定的优势,例如主动式转向系统,能够保证汽车在直线行驶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稳定,并且通过计算的方式计算出相应的车速,以及通过车轮上的传感器可以监测到车辆上的转向轮是否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而传统的转向系统必须人为设置相应的传动方向,并且还需要根据行车经验判断车辆的转动角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总而言之,主动转向系统与传统转向系统相比,不仅能够保证汽车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能够帮助驾驶人员进行危险的判定,从而保证驾驶人员的安全。 二、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设计 要想明确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实际设计方案,必须要了解汽车主动转向系统所包含的结构以及实际的工作原理,当前汽车主动转向系统所包含的关键组成结构有转向盘,转距传感器,转向输入轴以及配备涡轮蜗杆的双行星齿轮系和助转角电机,及转向拉杆等。同时在转向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能够实现智能化,还配备了车身动态测试信号,车身中的运动状态不在正常范围以内,将通过测试信号传输到转距传感器和转向盘上。在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明确转向系统中所需要的所有零部件的型号和类型以外,还需要明确这些零部件在主动转向系统中具备的功能,例如转向盘是让驾驶员可以通过转向盘的操作,实现汽车车身的转动以及车轮的转动,而ECU电控单元可以实现汽车车速的收集以及转动角度的收集,然后将这些信号传输给转向控制系统中,从而保证转向盘能够实现自动转动,并且提示驾驶人员进行转动操作。在转动系统中还添加了助转角电机,转角电机的作用是一旦转向传输系统出现问题,助转角电机可以帮助转向盘能够提供更好的转向性能,从而使操作的灵敏度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驾驶员的安全。在汽车主动转向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是主设计部分,主设计部分包括方向盘操纵的机构,主动转向的电机机构以及双行星齿轮机构和齿条机构减速机机构等,还有一些配合主动转向系统的零部件,例如车速传感器,ECU等。 三、汽车主动转向系统控制特性分析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控制特性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控制性能需要达到什么要求。当前我国汽车主动转向系统应该达到的要求首先是需要在转向时具有可靠的操作性能。例如在汽车进行高速行驶的过程中,如果会出现急转弯现象,需要保证驾驶员在操作转向系统时,能够通过主动转向系统及时的将车辆进行急转弯操作,并且还要保证汽车在直线行驶的过程中,即使遇到了大风等恶劣天气,也可以通过主动转向系统控制车辆的直线行驶。其次是要保证主动转向系统,可以比传统转向系统有更快的反应能力,例如驾驶员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如果前方发生了紧急情况需要进行急转弯操作时,必须要保证主动转向系统能够控制整个汽车进行急转弯操作,并且还要保证其能够快速的操控汽车进行急转弯。然后是要保证主动转向系统中的转向助力系统,可以根据车速的变化及时的进行转变,从而保证主动转向系统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同时转向助力系统是保证能够帮助驾驶人员操控汽车转弯的系统,因此转向助力系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敏性和轻便性。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主动转向系统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一旦主动转向系统在控制汽车转弯的过程中不具备稳定性,可能造成汽车事故频发,从而严重的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保障主动转向系统可以在提高控制特性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是当前主动转向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控制特性分析时,首先要确保主动转向系统中的电机能够有良好的运行状态,电机是为主动转向系统提供操作和控制的器件,所以,在探究控制特性时,要研究电机是否具备良好的运转性能。当前,在提升电机控制特性时,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使用PID控制系统,利用这种系统可以提高电机的抗干扰能力和提升相应的反应灵敏度。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现阶段汽车在驾驶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危险事故的发生,因此不断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