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隋唐大事年表

4 隋唐大事年表
4 隋唐大事年表

隋唐大事年表

581年------隋开皇元年

?二月﹐杨坚称帝﹐是为隋文帝杨坚﹐国号隋﹐建都长安

?铸五铢钱﹐统一钱币。颁行《开皇律》

582年------隋开皇二年

?于长安故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颁均田及租调新令

583年------隋开皇三年

?迁都大兴城

?隋军败突厥﹐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

?废郡﹐行州县二级制

584年------隋开皇四年

?凿广通渠

585年------隋开皇五年

?诏诸州置社仓

?东突厥沙钵略可汗称臣于隋﹐南迁入塞

588年------隋开皇八年

?十一月﹐以晋王广为统帅﹐伐陈

589年------隋开皇九年

?正月﹐隋军克建康﹐俘陈叔宝﹐陈朝亡

?废行台﹐置并﹑扬﹑益﹑荆四总管府

590年------隋开皇十年

?诏府兵入州县户籍。令丁男年五十﹐免役收庸

599年------隋开皇十九年

?东突厥突利可汗内附﹐隋以其为启民可汗﹐筑大利城处其部落600年------隋开皇二十年

?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日本使者小野妹子抵隋

604年------仁寿四年

?七月﹐文帝去世﹐太子广继位﹐是为隋炀帝杨广

?是岁﹐除妇人﹑奴婢﹑部曲之课

605年------大业元年

?营建东都。开通济渠。疏浚邗沟

606年------大业二年

?迁都洛阳

607年------大业三年

?遣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使流求

?颁《大业律》。改州为郡﹐改部分台﹑省﹑府﹑寺官名

?炀帝北巡至榆林﹐启民可汗来朝

608年------大业四年

?开永济渠

609年------大业五年

?炀帝亲征吐谷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伊吾吐屯设内附﹐以其地置伊吾郡。高昌王伯雅朝见炀帝于张掖

?大索貌阅

?全国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余﹐口四千六百余万

611年------大业七年

?炀帝将攻高丽﹐集百万大军于涿郡﹐又强征百万民夫运粮械。邹平民王薄起义于长白山。刘霸道﹑孙安祖﹑窦建德﹑张金称﹑高士达﹑翟让﹑杜伏威等相继起义﹐隋末农民起义爆发

612年------大业八年

?二月﹐炀帝渡辽水﹐一征高丽。七月﹐战败﹐撤兵

613年------大业九年

?四月﹐炀帝二征高丽﹐围辽东城﹐不下。六月﹐杨玄感起兵反炀帝于黎阳﹐围逼东都﹐炀帝被迫撤兵。八月﹐玄感兵败被杀

614年------大业十年

?炀帝三征高丽。高丽遣使请和﹐炀帝撤兵

615年------大业十一年

?八月﹐炀帝北巡﹐为东突厥始毕可汗围困于雁门。九月﹐解围﹐还东都

616年------大业十二年

?炀帝幸江都宫﹐以越王侗等留守洛阳

?李密加入瓦岗军。瓦岗军大败隋将张须陀于荥阳

617年------大业十三年

?翟让推李密为魏公﹐据洛口。四月﹐瓦岗军进逼东都﹐与王世充相持

?五月﹐李渊起事于晋阳﹐七月﹐进军关中﹐十一月﹐攻占长安﹐立代王侑为帝

618年------唐武德元年

?三月﹐江都兵变﹐推宇文化及为首﹐杀炀帝﹐立秦王浩为帝﹐引众西返关中

?五月﹐李渊废隋恭帝侑﹐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李渊。隋朝亡。东都群臣立越王侗﹐改元皇泰﹐史称皇泰主。九月﹐李密为王世充所败﹐降唐。宇文化及杀杨浩﹐称帝于魏县﹐国号许。十一月﹐窦建德定都乐寿﹐国号夏

619年------唐武德二年

?二月﹐初定租庸调法

?四月﹐王世充废皇泰主﹐称帝﹐国号郑

621年------唐武德四年

?七月﹐窦建德被杀于长安﹐部将刘黑闼复起义于河北﹐年﹐起义失武德六败

623年------唐武德六年

?三月﹐唐诏分天下户为上﹑中﹑下三等

?八月﹐杜伏威余部在辅公祏率领下起义﹐国号宋﹐都丹阳

624年------唐武德七年

?四月﹐唐颁行《武德律》及均田﹑租庸调法

?六月﹐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李世民

?东突厥深入﹐逼长安﹐唐太宗亲临渭水﹐与颉利可汗结便桥之盟﹐突厥退兵

627年------贞观元年

?分全国为十道

628年------贞观二年

?诏各地置义仓

?薛延陀首领夷男受唐封为真珠毗伽可汗﹐建汗庭于漠北。

629年------贞观三年

?松赞干布即吐蕃赞普位

630年------贞观四年

?李靖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亡。日本遣唐使抵唐。

635年------贞观九年

?各乡置乡长。诏天下户分为九等

?李靖大破吐谷浑﹐其主慕容伏允及子先后为左右所杀﹐唐立伏允孙诺曷钵为可汗?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景教传入唐

?东突厥阿史那社尔附唐

636年------贞观十年

?府兵军府改名折冲府﹐以折冲都尉为长﹐果毅都尉为副

637年------贞观十一年

?颁贞观律令格式

638年------贞观十二年

?高士廉等撰《氏族志》成﹐又称《贞观氏族志》

640年------贞观十四年

?八月﹐侯君集克高昌﹐唐以其地置西州。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置庭州于可汗浮图城

?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和亲

642年------贞观十六年

?魏王李泰等撰《括地志》成

645年------贞观十九年

?玄奘取经还﹐抵长安

?太宗征辽东﹐无功而还

?铁勒九姓大首领率众降唐

?《大唐西域记》成书

647年------贞观二十一年

?于铁勒诸部置羁縻州府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

?黠戛斯内附﹐唐置坚昆都督府

?唐赴天竺使者王玄策俘摩揭陀国王阿罗那顺而归

?契丹内附﹐唐置松漠都督府

?奚内附﹐唐置饶乐都督府

?阿史那社尔平龟兹﹐唐始置安西四镇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

?五月﹐太宗去世。六月﹐太子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李治

?是岁﹐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遣使入贡于唐

651年------永徽二年

?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唐﹐统西突厥十姓之地

?大食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来唐﹐唐与大食的官方联系始此?唐颁《永徽律》

653年------永徽四年

?长孙无忌等撰修《律疏》成

?睦州女子陈硕真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不久﹐失败

655年------永徽六年

?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五代史志》(即《隋书》诸志)修成

657年------显庆二年

?苏定方擒阿史那贺鲁﹐西突厥亡。唐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并隶安西都护

659年------显庆四年

?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颁《新修本草》﹐此为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药典

660年------显庆五年

?苏定方破百济﹐擒其王

661年------龙朔元年

?以萨珊朝波斯王子卑路斯为波斯都督府都督

663年------龙朔三年

?吐谷浑为吐蕃所破﹐其可汗诺曷钵率众内附﹐居于凉州

668年------总章元年

?高丽内乱﹐唐遣李绩等攻灭之﹐俘其王高藏﹐以其地置安东都护府

670年------咸亨元年

?吐蕃陷龟兹拨换城﹐唐废安西四镇

671年------咸亨二年

?义净自广州浮海赴天竺学佛学

679年------调露元年

?裴行俭平西突厥阿史那匐延都支﹐重建安西四镇﹐以碎叶代焉耆

682年------永淳元年

?后突厥骨咄禄崛起﹐回纥受其压迫﹐西徙甘﹑凉二州之间

?高宗去世﹐太子显即位﹐是为中宗﹐武则天执政

684年------嗣圣元年

?二月﹐中宗被废﹐弟李旦立﹐是为睿宗﹐武则天执政。九月﹐徐敬业于扬州起兵反武则天﹐三个月后兵败被杀

686年------垂拱二年

?唐军为吐蕃所败﹐安西四镇再度失守

687年------垂拱三年

?唐大将黑齿常之败后突厥骨咄禄于黄花堆

690年------天授元年

?武则天废睿宗﹐称帝﹐改国号为周

692年------长寿元年

?武则天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夺回安西四镇

694年------延载元年

?摩尼教由波斯人佛多诞传入唐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

?契丹李尽忠与孙万荣等叛唐﹐陷营州﹐攻略河北诸州。唐诏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以御契丹

698年------圣历元年

?置武骑团兵于河南﹑河北﹐以抗突厥

?靺鞨首领大祚荣建震国于东牟山﹑奥娄河

699年------圣历二年

?突骑施首领乌质勒遣子朝唐

702年------长安二年

?始置武举

?分安西都护府天山以北之地为北庭都护府﹐治庭州﹐辖西突厥十姓部落

703年------长安三年

?遣使括户

705年------神龙元年

?正月﹐张柬之﹑崔玄等人发动政变﹐杀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退位﹐复立中宗李显。二月﹐复国号唐

706年------神龙二年

?唐与吐蕃首次会盟

707年------神龙三年

?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失败被杀

709年------景龙三年

?金城公主和亲于吐蕃赞普弃隶赞

710年------景龙四年

?六月﹐中宗去世﹐韦后临朝﹐立子重茂为帝。睿宗子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韦后及安乐公主﹐逼重茂逊位﹐拥立睿宗

?刘知几撰成《史通》

712年------开元元年

?八月﹐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李隆基

713年------开元二年

?以河北诸州刺史统领团结兵

?以靺鞨大祚荣所部为忽汗州﹐大祚荣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其地始专称渤海

721年------开元九年

?令监察御史宇文融主持括户

722年------开元十年

?吐蕃夺小勃律九城﹐小勃律首领没谨忙联合唐军大破吐蕃﹐唐封其为小勃律王

?纳张说建议﹐募兵宿卫﹐号长从宿卫。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置堂后五房724年------开元十二年

?僧一行制成铜黄道游仪

725年------开元十三年

?长从宿卫改称骑

?一行与梁令瓒制成铜铸水运浑仪。南宫说等人以一行之术实测子午线1°之长

733年------开元二十一年

?改全国十道为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

?以裴耀卿为江淮﹑河南都转运使﹐于运河沿线置仓﹐分段转运江淮仓米

?唐蕃会盟于赤岭﹐各树界碑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

?募诸色征行人及客户为长征健儿

?定令一千五百四十六条﹐共二十七篇﹑三十卷﹐是为《开元二十五年令》

738年------开元二十六年

?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赐姓名为蒙归义

?《唐六典》成书

742年------天宝元年

?全国兵数为五十七万四千名﹐边兵占四十九万

744年------天宝三载

?葛逻禄﹑回纥两部败拔悉密部颉跌伊施可汗。回纥部骨力裴罗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

745年------天宝四载

?后突厥为回纥所灭

?玄宗敕改波斯(景教)寺为大秦寺

?敕天下度僧尼﹐并令祠部给牒

?封回纥骨力裴罗为奉义王﹑怀仁可汗

747年------天宝六载

?八月﹐安西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破小勃律

749年------天宝八载

?诏停折冲府上下鱼书﹐府兵制废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攻拔吐蕃石堡城

750年------天宝九载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袭破石国

?南诏背唐﹐附吐蕃

753年------天宝十二载

?十二月﹐鉴真抵日本

754年------天宝十三载

?唐相杨国忠征兵全国﹐令剑南节度留后李宓进攻南诏﹐大败于太和城

?是岁﹐全国户九百零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为唐朝之盛

755年------天宝十四载

?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诏令军事要冲置防御使。十二月﹐叛军陷洛阳。唐监军边令诚奉诏杀封常清﹑高仙芝于军中

?吐蕃赞普弃松德赞即位

756年------天宝十五载

?正月﹐安禄山称帝于洛阳﹐国号燕。六月﹐叛军陷潼关。玄宗奔蜀﹐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迫缢杀杨贵妃。太子李亨走灵武。叛军陷长安。七月﹐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757年------至德二载

?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九月﹐唐军与回纥军克长安。十月﹐唐军克洛阳﹐安庆绪逃往邺郡

?置左右神武军﹐至此北衙始有六军

?唐以鱼朝恩为观军容使﹐总监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大军数十万围安庆绪于相州(邺郡)?置度支﹑盐铁﹑都团练使﹔废采访使﹐更置观察使

759年------干元二年

?三月﹐史思明增援安庆绪﹐败九节度使兵于邺城﹐旋杀庆绪﹐还范阳﹐四月﹐自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

761年------上元二年

?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762年------宝应元年

?四月﹐玄宗﹑肃宗相继去世﹐张皇后谋立越王﹐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幽张皇后﹐杀越王﹐拥立太子李豫﹐是为唐代宗李豫

?八月﹐浙东袁晁起义

763年------宝应二年

?正月﹐史朝义自缢﹐余党降唐﹐安史之乱结束

?十月﹐吐蕃攻占长安十余日﹐代宗奔陕州。十二月﹐代宗返长安﹐神策军扈从﹐入为禁军

764年------广德二年

?始税青苗地头钱。吐蕃取凉州

766年------大历元年

?吐蕃取甘州﹑肃州﹐唐河西节度使徙治凉州

?南诏王阁罗凤立《南诏德化碑》于其都太和城

776年------大历十一年

?吐蕃取瓜州

779年------大历十四年

?五月﹐代宗去世﹐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李适

780年------建中元年

?正月﹐废租庸调制﹐行两税法﹐时全国土户一百八十万﹔客户一百三十万

?正月﹐成德李惟岳﹑淄青李正己﹑魏博田悦三镇叛唐。二月﹐山南东道梁崇义亦叛。

六月﹐唐以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讨梁崇义

782年------建中三年

?四月﹐卢龙节度使朱滔叛。十一月﹐河北三镇相约称王﹐又邀淄青李纳称齐王。十二月﹐李希烈自称建兴王﹐联合四镇叛

783年------建中四年

?正月﹐唐蕃会盟于清水﹐第三次议界

?十月﹐长安发生泾卒之变﹐拥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秦帝﹐德宗出奔奉天

?始征茶税

786年------贞元二年

?四月﹐李希烈为部将所杀﹐"四王二帝之乱"平

788年------贞元四年

?诏定户等﹐规定三年一定﹐以为例程

?回纥改称回鹘

790年------贞元六年

?吐蕃攻占北庭

791年------贞元七年

?吐蕃攻占西州

794年------贞元十年

?异牟寻与吐蕃绝﹐联合唐军败吐蕃﹐受唐封为南诏王

796年------贞元十二年

?六月﹐置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以宦官为之

801年------贞元十七年

?贾耽绘《海内华夷图》﹐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成。杜佑撰《通典》成

?骠国王子舒难陀率乐队及舞蹈家抵长安

?日本学问僧空海抵长安留学

805年------贞元二十一年

?正月﹐德宗去世﹐子李诵继立﹐是为顺宗。八月﹐宦官俱文珍﹑节度使韦皋等逼顺宗让位于太子纯﹐改元永贞﹐是为唐宪宗李纯﹐史称"永贞内禅"

?二王八司马被贬﹐革新失败

807年------元和二年

?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成﹐总计全国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县一千四百五十三﹐每岁国家财赋倚办止于东南八道四十四九州岛﹐一百十四万户﹐比天宝税户四分减三

808年------元和三年

?牛僧孺﹑李宗闵等应直言极谏科﹐指陈时政﹐宰相李吉甫恶之﹐贬主考官﹐抑牛僧孺等人﹐启牛李党争之端

?沙陀朱邪尽忠背吐蕃附唐﹐中途被执杀﹐子执宜率余众至灵州﹐唐置其于盐州﹐以执宜为阴山都督府兵马使

812年------元和七年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卒﹐军中拥立田兴﹐田兴归命于朝

813年------元和八年

?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成

814年------元和九年

?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子元济自领军务。唐发诸道兵讨之

815年------元和十年

?裴度为相﹐继续讨伐淮西

817年------元和十二年

?十月﹐唐邓随节度使李愬雪夜袭蔡州﹐擒吴元济﹐淮西平

818年------元和十三年

?发五道兵讨淄青李师道

?平定淄青﹐成德﹑卢龙两镇节度使自请入朝﹐藩镇割据局面暂时平定

820年------元和十五年

?正月﹐宪宗为宦官陈弘志等所杀﹐子李恒即位﹐是为穆宗

821年------长庆元年

?卢龙﹑成德二镇复叛

822年------长庆二年

?魏博镇叛﹐河北三镇又恢复独立状态

823年------长庆三年

?唐蕃会盟碑立

824年------长庆四年

?正月﹐穆宗去世﹐子李湛立﹐是为敬宗

826年------宝历二年

?十月﹐敬宗为宦官刘克明等所杀﹐弟李昂立﹐是为文宗

829年------大和三年

?南诏攻占成都﹐掠男女工匠数万而去

835年------大和九年

?十一月﹐文宗与李训﹑郑注等谋杀宦官﹐失败﹐宦官大杀朝臣﹐史称甘露之变837年------开成二年

?新罗在唐留学生达二百余人

838年------开成三年开成五年

?日僧圆仁来唐求法840年

?正月﹐文宗去世﹐弟李炎立﹐是为唐武宗李炎

?回鹘为黠戛斯所灭。回鹘族人被迫迁徙﹕其西迁葛逻禄者与邻近部落建哈剌汗国﹔西南迁西州﹑龟兹者称西州或高昌回鹘。西迁甘州者称甘州回鹘﹔亦有南迁附唐及迁入吐蕃者

844年------会昌四年

?平定泽潞刘稹之叛﹐史称会昌伐叛

845年------会昌五年

?武宗下令废佛﹐同时罢萨宝府﹑禁毁祆教﹑景教﹑摩尼教祠寺﹐僧徒并令还俗。史称会昌废佛

846年------会昌六年

?三月﹐武宗去世﹐皇叔李忱立﹐是为宣宗

?李德裕罢相﹐从此牛党当权﹐牛李党争结束

848年------大中二年

?张议潮率沙州人民起义﹐逐吐蕃守将﹐自摄州事﹐遣使上表唐朝廷

851年------大中五年

?八月﹐张议潮兄议潭入朝﹐献沙﹑瓜等十一州图籍。宣宗以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859年------大中十三年

?八月﹐宣宗去世﹐子李漼即位﹐是为懿宗

?十二月﹐浙东民裘甫起义﹐占领象山

860年------咸通元年

?二月﹐裘甫攻占剡县﹐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罗平﹐铸印曰天平。八月﹐起义失败﹐裘甫被杀

863年------咸通四年

?南诏攻占交趾

868年------咸通九年

?七月﹐徐州戍卒庞勋起义于桂州﹐卷旗北归。十月﹐庞勋攻占徐州

?王阶刻印《金刚经》﹐此为现存所标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869年------咸通十年

?九月﹐庞勋战败牺牲﹐起义失败

873年------咸通十四年

?七月﹐懿宗去世﹐子李儇立﹐是为僖宗

875年------干符二年

?年初﹐王仙芝与尚让等起义于长垣﹐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

五月﹐黄巢起义于冤句﹐以应仙芝

876年------干符三年

?王仙芝﹑黄巢分兵作战

878年------干符五年

?二月﹐王仙芝战死于黄梅﹐尚让引余众与黄巢汇合﹐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

?是岁﹐义军受阻﹐遂挥师南下﹐由浙趋闽

879年------干符六年

?九月﹐黄巢攻占广州。冬﹐义军大举北伐

880年------广明元年

?十一月﹐义军克东都。十二月﹐僖宗与宦官田令孜等奔蜀﹐义军入长安﹐黄巢称帝﹐国号大齐

?沙陀李克用兵逼晋阳﹐后为唐军所败﹐与其父李国昌逃入鞑靼

881年------中和元年

?唐赦李国昌﹑李克用罪﹐用以镇压义军。僖宗至成都﹐田令孜总领禁军﹐遂专制朝政

883年------中和三年

?四月﹐黄巢放弃长安东撤

?李克用任河东节度使﹐自此据太原。朱温任宣武节度使﹐自此据汴州

884年------中和四年

?六月﹐黄巢牺牲于狼虎谷﹐起义失败

?秦宗权称帝于蔡州﹐遣军四出攻略

885年------光启元年

?僖宗返京。冬﹐李克用﹑王重荣攻逼长安﹐僖宗奔凤翔

887年------光启三年

?李茂贞据凤翔

888年------文德元年

?三月﹐僖宗去世﹐弟李晔立﹐是为昭宗

891年------大顺二年

?王建攻占成都﹐据有西川

892年------景福元年

?唐以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

893年------景福二年

?唐以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

?王潮攻占闽五州之地

896年------干宁三年

?唐以马殷为湖南节度使

?李茂贞攻长安﹐昭宗奔华州﹐依韩建

898年------光化元年

?昭宗还长安

900年------光化三年

?十一月﹐神策中尉刘季述﹑王仲先等废昭宗﹐立其子李裕

901年------天复元年

?正月﹐昭宗复位﹐杀刘季述等。二月﹐封朱温为梁王。冬﹐宰相崔胤召朱温入关﹐谋诛宦官﹐宦官劫昭宗走凤翔﹐依李茂贞。朱温兵围凤翔

902年------天复二年

?唐封钱镠为越王。封杨行密为吴王

?南诏权臣郑买嗣杀其王舜化真﹐建大长和国﹐蒙氏所建的南诏亡

903年------天复三年

?李茂贞势蹙﹐被迫送昭宗出凤翔。朱温拥昭宗还京﹐废神策军中尉﹐以朝臣为枢密使。唐封王建为蜀王

904年------天复四年

?正月﹐朱温逼迁昭宗于洛阳。八月﹐朱温遣人杀昭宗﹐立其子李﹐是为哀帝

905年------天佑二年

?唐以刘隐为清海军节度使

?朱温贬逐朝臣﹐旋杀被贬朝官三十余人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杨行密卒﹐子杨渥立﹐军政大权旁落大将徐温﹑张颢之手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时间轴

年代重要事件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 6 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 6 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 8 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 2100 万元; 3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 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 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 )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 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 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 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 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1年 5 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 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 1 月洪秀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 年 3 月,占领南京 ,定为首都 ,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天亩制 度》、天平军北伐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 9 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 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 1 、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 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 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 ) 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 )赔偿英国白银 400万两, 法国 200 万两。 2 、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史料及解析】隋唐制度的革新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三省长官大都由品级较低的官员担任 隋官品最高的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是正一品,但无实权,只是一种荣誉称号。中央机构中最重要的是三省,其长官虽均贵为宰相,但品级较低。其中,尚书省“事无不总”,地位极高,权力极大,其长官属二品,副长官属从二品。与尚书省鼎足而三的门下省和内史省的长官均为正三品。 九品中正制 曹丕称帝后,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九品,是划分人才优劣的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兼任。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任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官职。九品中正制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的实行,进一步促进了汉魏之际士族的形成以及西晋以后士族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士族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东晋和南朝前期,门阀士族严格区分门第的尊卑,在高门大姓与寒门庶族之间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壁垒。士族的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地位的升降受到影响。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特权。为了维护特权,士族过分夸大士庶之间的差异,他们不屑于担任那些事务烦琐、升迁机会较少的官职,也不愿带兵打仗,更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甚至坐不同席。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开始走向衰落,庶族代之而起。 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士族势力强盛,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实行这种制度,就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保证,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然而,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人数比士族多的庶族地主,经济实力日渐壮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的愿望愈来愈强。况且,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极为不利。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逐步实行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九品中正制被废除,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这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此后历朝都沿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十三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以下要点:隋唐重建了大一统政权;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新官制;三省六部的名称、职能及隶属关系;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事的处所;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理解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创设是隋唐政治新格局的重要体现。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容,初步学会阅读史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识读“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联系汉制度,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开创的作用,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比较分析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明确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及进步意义、明清时期的日趋没落与消极影响,初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隋唐的制度创设为盛唐气象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障,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②认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也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积极作用 ⑵难点: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Ps:①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在我国官制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朝制度的总结和发展,也基本确立了为后朝延续和继承的格局和设置,一直延续至清代,所以为本课重点。 ②学生们对科举制度本身有着先入为主的排斥情绪,让学生客观把握科举制的多重作用——至少在隋唐时期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明清时期渐趋没落,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拔和科技的进步;以及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本课难点。【教学设计】 ㈠.导入新课。 以中国朝代年表导入,回顾自夏至隋唐的历史沿革,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在此期间结束割据与战乱局面,建立大一统格局的朝代——和隋,强调这两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 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中科举制度和三省六部制在初中已经讲过,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对科举制重点放在对其历史影响的分析上,三省六部制主要介绍其职能及三省之间彼此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教学中重点探究其作用和影响,认识到这一制度一方面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另一方面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 赋税制度是经济制度中的重要制度,通过分析不同历史阶段赋税制度的变化,加深对隋唐租庸调制的理解,对两税法要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容特点,强调它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也要分析其局限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隋唐的繁荣与制度的关系导入 (二)新课

第一子目:选官制度 1、从现在的高考制度导入,以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的方法的历史渊源以及科举制之前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导入 汉代:察举制 问题1、曹魏为什么不再实行察举制? 问题2、你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包括历史纵横)来回答 2、科举制: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归纳其产生并发展完善过程 阅读史料(学思之窗)回答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第二子目:三省六部制 以《唐朝三省位置图》为基点,设置情景让学生直观认识三省的职能及相互制约,认识到这一制度一方面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另一方面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 第三子目、赋税制度 1、阅读教材了解从魏晋到隋唐赋税制度变化的史实 2、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内容理解分析两税法的内容特点 (三)小结

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科 举制 课 时 教 案 总第23课时课 题教学目标(目的)识记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主要内容;分析它们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难点:历史作用和意义。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政治稳定、经济兴旺、文化繁荣,历来为人称道。这样的繁荣局面是怎样开创的呢?原因众多,但隋唐的制度革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学过程: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1.背景:综合汉魏官制,加强君主专制。2.确立与发展(1)隋文帝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2)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3.机构与职能(1)三省:中书发令(按皇帝旨意),门下审令,尚书行令。(2)六部:吏(人事);户(财政);礼(教育、外交);

兵(国防);刑(司法);工(水利、道桥、城池)。4.意义:(1)三省六部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2)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二.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选官制度)1.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2.隋朝创立:(1)隋文帝开始有分科考试选官。(2)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朝完善:(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2)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4.评价:(1)积极: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唐诗繁荣)。(联系科举制的平等性及文化性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响)(2)消极: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到明清时八股取士,逐渐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忽视应用性学问,明清文化专制) 第 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汉代到唐代的选官制度是如何演变的?汉、唐选官制度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原始社会--北魏)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原始社会: 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1965年发现) 中国是文明古国,较早出现人类活动的迹象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1)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2)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发展较快(3)缓慢进化 北京人会打制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重大进步),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8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面貌与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可以捕捉水生动物制造装饰品制作骨针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面部之间的区别 北京人的头部和前额低平,眉骨宽大,鼻子宽扁,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没有明显的下颌,保留一些猿的特征。山顶洞人前额丰满,眉骨趋向薄、平,上下颌骨,由前凸而后缩,嘴部明显后缩,以形成现代人那样的下颌,和前鼻棘,面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成为聚落 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成为氏族 距今约7000多年河姆渡聚落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黑陶 距今约6000多年半坡聚落陕西西安半坡村半坡聚落的种植和饲养:种植:粟、白菜、芥(gai)菜等饲养:猪、狗定居:半地穴式红陶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使用磨制石器(精细,方便,提高生活质量)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的不同在于:1.时间不同 2.制作方法不同 3.劳动效用不同 距今约四五千年大汶口原始居民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出现。 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 距今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黄、尧、舜时期(出现了交换现象,有了集市)炎帝“神农氏”: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 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仓颉:造字,历法,算术,音乐嫘祖:养蚕抽丝阪泉之野炎帝(败) vs 黄帝(胜)尧禅让舜 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王朝更替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尧,舜,帝窖)

【配套K1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隋朝、唐朝的政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随堂检测

第6讲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话说长江》的解说陈铎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字。这两项工程是 ( ) A.长城、都江堰B.秦兵马俑、都江堰 C.长城、京杭大运河D.长城、隋朝大运河 【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山象征阳刚,水象征阴柔,故可以排除秦兵马俑,故B 项错。结合材料中“巨大的中国‘人’字”可知阴柔的一捺是京杭大运河,因为隋朝大运河呈现“〈”形,而不是“一捺”。 【答案】 C 2.下图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中连接山阳与江都的是 ( ) A.永济渠B.通济渠 C.邗沟D.江南河 【解析】隋朝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及江南河四段。其中邗沟连接了山阳和江都,将江淮连接在一起。 【答案】 C 3.(2009年徐州一模)中央电视台热播大型历史题材剧《贞观长歌》,其剧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下列剧情符合历史的是 ( ) A.创新人才选拔制度,重用狄仁杰 B.民族政策开明,册封怀仁可汗 C.革新政治制度,明确三省职权 D.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 【解析】A项史实发生在武则天统治时期;B、D两项史实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只有C项史实符合题意。 【答案】 C 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请问图中①②两处应为 ( )

A.唐高宗统治与唐玄宗统治 B.武则天统治与“开元盛世” C.“开元盛世”与唐高宗统治 D.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解析】本题是对唐朝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②是唐朝鼎盛时期,很明显属于“开元盛世”,①是继“贞观之治”,开启“开元盛世”,应是武则天统治。 【答案】 B 5.(2009年宿迁模拟)钱穆在《国学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能够说明唐代“委员制”的有 ( ) ①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②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③诏书需三省六部长官共同议决④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从三省之间的关系分析②④正确。 【答案】 B 6.(2009年石家庄一模)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有 ( ) 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③④都是唐太宗在吸取隋亡教训的基础上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以史为镜”;②善于纳谏体现了“以人为镜”。 【答案】 D 7.(2009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测试)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 【解析】相对于图一、图二中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答案】 B 8.《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此材料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是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精华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往下拉↓↓↓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第四章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人教版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二)、农业发展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手工业发展特点: 1、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2、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四)、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 2、扬州、成都 3、汴州、广州 二、能力培养目标: (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成就,培养其归纳、对比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和城市兴旺关系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一)、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并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说明:每一节教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它与知识要点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为了说明重点而设计的。本节教材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正是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发展,教材中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在说明这一中心问题。 二、难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 说明:本课的重点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的原因分析就构成本课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将要涉及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正是学生的弱点,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就成了本课的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对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问题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困难,而对生产技术的学习和了解,对于理解本课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就成为了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学模式] 导读和研讨式 说明: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最能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心问题。导读和研讨这两种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课标导 航 认识三国两 晋南北朝至 隋唐时期的 制度变化与 创新。 1.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 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2.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 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 3.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 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选官制度趋势:由重门第到重才能。 1.九品中正制 (1)创立:曹魏。 (2)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3)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1)创立 ? ?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 ? ?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 1.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注意:三省制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而不是隋唐。 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意义 (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赋税制度 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1.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租:即田赋,按亩征收产物;调:即户调,按户征收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①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②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 分夏、秋两季征收。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 杂税、杂役。②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阅读教材·想一想

隋唐政治新格局(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十三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以下要点:隋唐重建了大一统政权;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新官制;三省六部的名称、职能及隶属关系;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事的处所;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理解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创设是隋唐政治新格局的重要体现。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初步学会阅读史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识读“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联系秦汉制度,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开创的作用,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比较分析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明确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及进步意义、明清时期的日趋没落与消极影响,初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隋唐的制度创设为盛唐气象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障,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②认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也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积极作用 ⑵难点: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Ps:①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在我国官制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朝制度的总结和发展,也基本确立了为后朝延续和继承的格局和设置,一直延续至清代,所以为本课重点。 ②学生们对科举制度本身有着先入为主的排斥情绪,让学生客观把握科举制的多重作用——至少在隋唐时期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明清时期渐趋没落,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拔和科技的进步;以及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㈠.导入新课。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第五节隋唐社会经济的繁荣【知识体系】 一、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1. 2. 3. 4. 5. 6. 7. 二、农业发展的表现 1.表现 (1) (2) (3) 2.存在问题 三、手工业 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表现: 1. 2. 3. 4. 四、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 1.关于"市": (1) (2) (3) (4) (2)关于商人 (3)唐朝城市的兴旺: ① ② 【重点、难点分析】 1.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启示1) 2) 3) 4) 5) 6) 2.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原因 1) 2) 3) 4) 5) 特点 1) 2)

【知识联系】 1.概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江南农业发展 的原因、特点表现及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 原因 特点表现 影响 隋唐时期 原因 表现 影响 2.结合史实指出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与魏晋南北朝和相比的主要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差异 原因 【巩固练习】 1——15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答案。 1.下列诗句描绘的是隋唐的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不利的是 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 2.关中地区(陕西中部)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区域,后来,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而丧失其重要地位。中国的统治中心迁离此地区是在 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 B.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结束 C.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 D明朝在长江流域建都时 3.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农具改进,筒车和曲辕犁出现 B.手工业有不少新产品,如唐三彩等 C.商业流通规范,货币品种单一 D.唐朝后期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4.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早六、七百年,它是 A.钱庄B.邸店 C.柜坊D.票号 5.下列关于唐朝市场的表述,准确的是 ①政府对城市的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②“草市迎江货”反映了长江沿岸城市的繁盛③繁华的夜市是唐前期中原城市的一大特点④市场金融服务领先于欧洲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④ 6.历史上曾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扬州成为全国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是在 A.东晋B.唐朝 C.南宋D.明朝 7.唐朝时期,农业有了较快发展的原因有 ①唐太宗的存百姓思想②曲辕犁、筒车等新生产工具的使用③高产农作物的引进④纳银带役

第四章 隋唐五代

第四章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 一、史馆制度的确立和唐代官修史书的成就 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史学的成熟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分裂割据之后,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大统一。特别是唐代,经济繁荣,中外交往频繁,文化发达,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五代时期,中国再次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统治者重视史学的传统被继承下来,史学仍处于发展之中。总之,这一时期封建史学的成熟表现在多个方面,史馆制度的确立和大量官修史书的出现,就是其重要的表现。 1、史馆制度的确立: ①隋代的修史机构及史官制度: 隋朝建立后,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国家的统一,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隋初,秘书监牛宏“请开献书之路”,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经过多方搜求,当时存放图书的“嘉则殿遂至三十七万余卷”,修史有了较好的基础,可惜一则隋文帝、炀帝对史学都不够重视;二则隋朝国运短促,大规模的修史还未及展开已经覆亡。隋代的修史机构,继承了北齐以来设官修史的传统,以宰相监修国史。但此时史馆制度仍未真正建立起来,宰相监修不过挂名而已。只有隶属于秘书省的著作曹,才是真正的修史部门。 这一机构始建成于开皇初年,主要撰修前代史、国史和采集民间歌谣,撰集成书。著作曹有郎、佐郎、校书郎、正字等,共14人(隋时人数时有变动,少时10人,多时达40人),国史撰修由著作郎主持。除此,还有修史臣和同修国史等。隋初由著作郎负责撰起居注、实录等,开皇十三年(593)后,以隶属门下省的员外散骑侍郎掌起居注。大业元年(605),减内史舍人4名,加置起居舍人2名。这是中国史官制度史上第一次设专职起居注官员,它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的记注制度,是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上的重要事件。它为国史撰修建立了一套官方史料系统,编年体实录、纪传体国史都是在此史料系统之上修撰写成的。这种记注制度被一直沿用到清代,对后代修撰前代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隋朝虽有专职史官,但若遇有较大规模的编撰工作,还是会临时抽调大批才学之士参与。隋统治者对史书修撰控制较严,著作官的选任都很谨慎,选官标准前后也有变化。前期多为才学之士,后期则以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为主。 ②唐代的史馆及修史制度: 唐承隋制,初期史官建置大体与隋同,只是略有变动,但唐统治者十分重视史学,唐初统治者在组织编撰前代史的同时,又通过史馆控制史书的修撰。贞观三年(629),太宗于禁内置使馆,隶门下省,以后史馆制度逐渐完善起来。开元二十五年(737)改史馆隶中书省。史馆成为撰修国史的专门机构,取代了原来著作局的工作。著作局不再负责史书的修撰,虽然仍隶属秘书省,由著作郎、佐郎分判局事,但已只是专门“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著作局的官员如著作郎、佐郎等只有黄帝诏准参修国史,才能兼史职,到史馆修史。从此,史馆成为皇帝直接控制下的门下省的一个常设机构,国史修撰与一般文书的编撰有了各自不同的机构。 唐代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进一步明确,成为定制。监修者均为中书门下三品以上长官。唐代宰相监修国史与前朝不同,有着明确的责任:首先是领旨接受修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课题浚开先河的隋唐制度 1.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2.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表格、阅读图示的、分析解读材料,了解并掌握隋唐选官制度、中央政务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确立过程 (2)认识科举制在促进政权开放、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认识三省六部制在制约相权、规范皇权,提高效率等方面的历史意义,认识两税法确立对于促进自由经 济的先进性。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之制度为后世所树立的标杆作用(3)深刻认识到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必是在历史传统上,依据现实环境的要求做出改革和创新。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先进选官制度的积极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两税法的先进性 难点: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4.教学方法

主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5.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子目一:趋向开放公平的选官制度 材料1:次凝之,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孙恩 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 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 孙所害。——《晋书·王凝之传》 设问:结合课本P38的历史纵横栏目,说说材料1中的王凝之 取得官职的依据是什么?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的伯父是东晋大将军王导。在家族庇佑下,才华平庸的王凝之承袭为东晋官员。材料2:世胄(世家子弟)蹑高位,英俊(有才能的人)沉下僚。——(西晋)左思《咏史》 设问:根据材料1和材料2,说说九品中正制的长期实行有怎样的影响 以门第为选官标准,阻断了社会的阶层流动;长期把握选任官员的权力,九品中正制沦为世家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死水潭一样的官场,使得官员“居官无官官之事,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史料内容,总结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1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同步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集汉晋以来职官制度之大成,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的朝代是( ) A.隋B.唐 C.宋D.明 2.唐代主管官员的考课的是( ) A.尚书令B.枢密院 c.吏部D.礼部 3.唐中晚期后,成为与政事堂并列并在权力上超过政事堂的新机构是( ) A.尚书省B.枢密院 C.翰林院D.中书省 4.唐中期后,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改变了过去一切诏书由( )制作的方式 A.尚书令B.门下侍郎 c.中书侍郎D.中书舍人 5.唐九寺五监中与刑部职掌相关的是( ) A.卫尉寺B.太仆寺 c.大理寺D.宗正寺 6.唐代设置了作为监察区的( )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 A.道B.州 C.路D.行省 7.唐代的刺史是() A.中央派出的监察官B.郡县长官 c.州的长官D.道的长官 8.唐中期以后,周边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起小王国,其中基本照搬唐朝三省六部制而略有改动的是( ) A.突厥B.回纥 C.南诏D.渤海 9.我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形成于( ) A.汉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 10.颁布重大行政命令,用黄麻纸书写的诏书称( ) A.册书B.制书 C.敕D.诰 11.唐代的行政执行已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有严格的法规上的规定,其中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是( ) A.律B.令 C.格D.式、

12.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各机关互通信息的文书称( ) A.符B.刺 C.移D.关 13.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途径是( ) A.荐举 B.征辟 C.进入幕府D.科举 14.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 ) A.西汉B.东汉 c.隋朝D.唐朝 15.《唐六典》规定选士权属于( ) A.户部B.吏部 c.工部D.礼部 16.唐代御史台下没有设立的机构是( ) A.贡院B.台院 B.殿院D.察院 17.隋唐时期,主管文教事务的机构是( ) A.光禄寺B.太常寺 C.少府监D.国子监 18.唐代地方行政的中坚是( ) A.州B.府 C.郡D.道 19.隋代规定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的品级是( ) A.五品以上B.六品以上 C.七品以上D.八品以上 20、唐代科举中由武则天增设的考试程序是( ) A.武举B.州试 C.会试D.省试 21.唐代科举中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是( ) A.制科B.常科 B.荐举D.察举 22.流外入流是指在各级政府机构办事的吏员人仕的一种方式,吏员的品级在( ) A.九品以下B.八品以下 C.七品以下D.六品以下 23.形成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的朝代是( ) A.秦汉B.隋唐 C. 宋 D.明 24.唐代由中书舍人所制诏书称为( )‘ A.内制B.外制 C.中书制D.舍人制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一、六部二十四司 隋唐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仪、军事、司法监察和建设等事务,是执掌政令的重要中央职能部门。 在尚书省内部,按规定由左仆射分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分管兵、刑、工三部。但实际事务由左、右丞处理。尚书六部为行政职能部门,六部长官尚书地位崇高,特别是吏、兵尚书常兼宰相,在尚书中为重职。六部每部之下各辖四司,共二十四司。司以郎中为主官,员外郎为副长官。各司之间分工清楚,职责分明。 二、九寺、五监 九寺五监与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处于平行地位(六部尚书为正三品,寺监长官为从三品),与六部无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处甚多,现按六部职权将九寺五监分列如下:和户部职掌相关的有太府寺(主管钱币收支和保管)和司农寺(主管粮各收支和保管)。 和礼部职掌相关的有宗正寺(主管皇族事务)、太常寺(主管祭祀礼仪)、光禄寺(主管膳食供设)、鸿胪寺(主管外交事务)和国子监(主管文教事务)。和兵部职掌相关的有卫尉寺(主管军器储备)、太仆寺(主管马政)和军器监(主管军器制作)。和刑部职掌相关的有大理寺(主管司法审判)。和工部职掌相关的有少府监(主管手工业事务)、将作监(主管建筑工程事务)和都水监(主管水利事务)。 三、道 隋朝统一后,地方行政管理层级由州、郡、县三级裁减为州(郡)县二级。但由中央直接管理190多个郡也是相当困难的,仍然需要一种中介组织,以行使调节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职能,而这种中介组织既要能够控制州郡,同时又不能威胁和削弱中央集权,因此有了"道"的设置。唐初武德年间设立行台,作为道之机关,实为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构,具有总领本道都督(总管)、刺史的军政大权,明显具有地方监察区划的性质,但旋设旋废。 贞观十年,唐太宗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道从此成为比较稳定的监察区,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析为十五道。 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节度使专制一方,其辖区亦称道,但这种道与前述主要作为监察区的道有明显的不同。这种道是由军事机关演变为地方行政机关的,和唐初为沟通中央和地方关系而设置的道在性质上绝无相同之处。 四、行政监督 隋唐时期,行政监督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为御史台、谒者台和司隶台。唐代将隋代三台职掌合而为一设御史台,中间一一度改称宪台、肃政台,但最终定名御史台。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台、殿、察三院。台院是御史台办公机构,设侍御史六人,掌纠弹百官,其地位十分显赫。殿院设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朝仪纠察,即纠察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维护朝仪秩序和尊严,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人,其职掌为分察相分巡两项。 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 3.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监察御史对六部、诸寺等中央政府职能部门执行政务情况实施监督,称分察。监察御史奉旨按道巡按州县,对各地州县事务实施监督,称分巡。 4·参与司法审判。 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察院监察御史分巡州县是中央对地方实施行政监察的主要手段。

隋唐制度的革新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和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时期实行的各项制度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隋唐各项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因其具有积极作用而被历朝所沿用。 2.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因而被历代沿用。 3.租庸调制的实行使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是唐朝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它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积极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及其作用;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两税法的特点、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府兵制的崩溃;两税法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三省六部 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确立 ①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②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A.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B.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C.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②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③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A.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B.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 C.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 D.兵部主管军政; E.刑部主管刑法; F.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