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生理学讲义

作物栽培生理学讲义
作物栽培生理学讲义

作物栽培生理学讲义

(2008年9月,农学05级、作物生产06级试用)

学时数:农学专业26学时、作物生产技术24学时。共12-13讲。

绪论

作物栽培生理学是植物生理学与作物栽培学相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是研究与作物栽培有关的生理学问题,是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植物生理学的分支。

作物生产是要取得较高的群体产量,为此,从作物高产优质的实际出发,研究作物群体生理问题就有更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一门介于作物栽培学与植物生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作物栽培生理学已在我国形成并已初步具备了自身的体系。将植物生理学与作物栽培学结合起来,成为边缘科学,从作物生产的实际了发研究生理问题,又从生理学的观点,去分析与解决作物生产的实际问题,这就是作物群体生理也就是作物栽培生理问题。

一、作物群体及其生理问题

对于作物群体的概念,我们都很熟悉。即指在人为操作的耕地上种植的一种或几种农作物。所种植的农作物当然是经过人工培育、具有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生长发育整齐、熟期一致的优良品种。群体大小是影响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群体太小,生物学产量太低,经济产量也很低;群体过大,田间阴郁,光照不足,个体间相互荫蔽,个体生长不良。而且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病虫害严重,产量也较低。协调个与群体的关系是一切栽培技术措施的主要着眼点。因此,只讲求个体,而忽视群体,或只重视群体群体而忽略个体,都是不对的。

作物的群体生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作物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性与发育规律,作物高产要使群体和个体协调起来。如群体有自我调节能力、田间光照分布、田间小气候等。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彼此矛盾及统一控制途径(合理密植),才能为合理群体构建提供生理学基础。

2.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从植物生理学角度来看,总的叶面积越大,接受光能越多。但就群体而言,不会是越大越好。究竟是叶面积以多少为宜?受群体结构的制约较大。因为在不同的群体里,叶片的排列方式、叶片的角度、反光现透光状况是不同的,而这些对群体的光合能力具有直接影响。作物栽培生理必须要解决作物群体的光合作用规律问题(株型号与分布)。

3.群体发展的动态调控。高产的群体必须有高产的长相,有高产的长相必须有良好的发展动态。如前期应该适当的增大光合面积,中期既要有充足的生长量,又要有较好的透光通风状况,并且要维持较长的功能时间,后期要确保不贪青又不早衰。为此,作物栽培生理更要解决作物群体的发展规律问题(合理群体结构)。

二、作物栽培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作物栽培生理是在田间栽培条件下研究群体的生理问题。主要内容有:

1.作物群体的生长发育与消长变化规律,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统一规律,合理群体的培育。

2.作物群体光分布理论与光合作用规律。提高群体的光合能力。

3.作物群体的自动调节规律及其与人工控制措施的关系。如何群体的自身调控,增加作物产量。

4.作物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早期调控、生理变化与生理指标的研究。

5.农作物品种良好性状研究,高产群体必须要求作物品种具有良好性状。如植株直立,叶片的着生姿势、株壮等。

6.作物群体中生态因子的研究,如气象因子、土壤因子、土壤因子、土壤中的生物因子。

7.作物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等。

华南农业大学的博士生研究方向:作物生理生态学、作物品质生理与化学调控、作物超高产理论与应用、作物生产信息化与智能化。可见作物栽培生理学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农业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作物栽培生理学研究研究状况

我国的栽培生理研究已近半个世纪了。以殷宏章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稻麦群体研究论文集》(1961年),自80年代以来,作物栽培生理学研究步伐加快,先后出版了《植物栽培生理》(郑广华,1980)、《植物栽培的生理基础》(娄成后,1981)、《作物高产群体生理》(王永锐,1991)。

我国栽培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状况大致有以下几个分支:一是光合性能的研究,二是作物营养生理的研究,二是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四是水分生理与合理灌溉。

1.关于光合性能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理想株型与合理群体结构的研究,选育出厂一系列紧凑株型的玉米杂交种;在光合速率提高方面,主要采用人工诱变加低呼吸和高光效筛选的方法,培育光合作用对强光、弱光均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品种,叶片最大光合速率高,又有广谱的光强适应性。如广东农科院筛选出的水稻材料“叶青伦”株型优良,穗大粒多,剑叶后期光合速率高,高光合能力持续期长,常规品种“特青”创造了双季稻每666.7m2/820kg以上的记录。另外,与高光效育种的实际选育工作相配合,在作物高光效的理论研究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张荣铣等通过对小麦属不同种之间光合性能5个因素的比较,提出了叶源量即功能叶片直至衰老为止Cq同化量作为干物质生产量的衡量标准,通过通径分析,发现叶片光合作用高值持续期与叶源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作为筛选高光效材料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关于光合作用的光抑制、氧抑光合、生物体内的活性氧及活性氧伤害,活性氧与叶片衰老、活性氧清除系统及其对植物组织的保护作用等研究工作十分活跃。凡能在高光强下维持高光合能力的品种或衰老速度较慢的品种多半具有较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尤其在逆境生理研究中,发现在各种逆境条件下都有不同程度的膜脂过氧化及活性氧伤害的其它症状出现。

关于作物光合“午休”的研究,韩风山、许大全等川研究了小麦午休现象,对午休类型、午休造成的损失、影响午休的主要因素及克服午休的途径方面获得厂可喜的成果。

2.作物营养生理的研究近年来与营养生理关系最大的研究进展是关于作物耐肥性的研究。这引起了植物生理、栽培和育种3方面工作者的共同兴趣。汤玉玮等的研究发现,许多作物硝酸还原酶活力与耐肥性具有负相关关系,甚至可用硝酸还原酶作为筛选耐肥品种的指标。现在对耐肥性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能“解开耐肥品种也是费肥品种”这个死结,创造出既高产又省肥的品种,将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3.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物生长发育调控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器官分化发育和同伸关系的研究,也有了不少进展,从叶龄指数法到叶龄余数法再到叶龄模式栽培法逐步完善。自从提出库源流的概念以后,研究3者关系成为栽培生理的热门课题。凌启鸿、曹显程等依据源库关系将不同品种划分为源限制、库限制、源库平衡3种类型,分别根据限制因子提出相应的栽培技术原则,对于减少空批粒,增加产量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生长发育研究中一个值得提倡的动向是生理特性与解剖构造之间的关系,这一工作的开展还可给古老的植物解剖学注人新的活力,有助于形成一门新的生理解剖学科。

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简称“化控”,近年来取得重大进展,几乎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理论上可深人到分子水平,在实际应用上可以通过大面积

推广各种化学调节剂,取得重大经济效益。

4水分生理与合理灌溉问题水分生理与合理灌溉问题近年来成为栽培生理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工业发展、人口急增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状况日益严重,由于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关于旱作农业的研究主要有两力一面,一是采取合理的栽培耕作措施和节水灌溉技术,二是选育抗旱作物品种,两方面都离不开栽培生理的研究工作。不过水分生理的研究与作物抗旱性关系密切,且抗性生理或逆境生理的研究工作己经形成一个新的学科。

5.作物超高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科技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三大平原三大作物超高产田的光、热、水、气等生态气象因子,叶面积指数、光合效率、干物质积累动态等作物群体生态因子以及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作物超高产理论模式的内在参数进行了科学的估计,明确了三大作物高产的产量性能变化特点,确定了不同的挖潜途径,在三大平原初步建立了作物超高产产量性能数字化监测体系。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设立攻关基地和试验示范基地,在超高产搣三合结构攠理论指导下,按照结构性挖潜、功能性挖潜和结构功能同步挖潜三条途径,根据三大平原不同的生态区域条件和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规律,从调控作物内在生理生化代谢与调控外部形态特征变化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创新作物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调控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建立并完善三大作物超高产共性技术模式,实现作物单季和周年超高产,进一步培创了超高产典型。

具体内容包括:建立了作物产量性能定量化分析模型;有效地求解出关键参数MLAI(平均叶面积系数)与MNAR(平均净同化率);明确了三大作物高产的产量性能变化特点;确定了不同高产挖潜途径的产量性能特点;初步建立

了作物超高产产量性能数字化监测体系。

课题实施两年来,在三大平原建立攻关基地22个,集成关键技术8套,经对攻关田和示范田实地产量验收,创造出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超高产纪录典型。双季稻周年亩产1408.9公斤,创下了双季稻周年亩产的全国纪录,周年稻麦两作超高产两季1503.4公斤,头季稻+再生稻亩产最高达到1519.1公斤(其中头季稻为亩产969.6公斤,再生稻亩产549.5公斤),创再生稻再生季单产592.2公斤世界新纪录。

课题累计投入资金450万元,参加单位16个,研究人员198人;获得省级科技奖励1 项,鉴定成果4项,获专利(国家发明)3项,研制新产品 3 项、新工艺 2 项、新装臵2项,发表论文94篇,撰写著作10部。培养毕业博士生18名,硕士生28名

四、栽培生理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栽培生理学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交叉学科,其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有力结合,服务于生产实践,满足人类的需要。其发展趋势是宏观再拓宽更综合,微观再分解更深化。宏观研究要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提供战略决策,微观必须把握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为发展农业生产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技术储备和实用配套技术,实现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加强栽培生理学的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条件关系是本学科的层次问题,它是技术措施的理论基础,阐述为什么、是什么的内在道理

栽培生理学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探索阐明作物高产深层次的内在规律看,还有很多不明之处。如作物根系的吸收机理、潜力、谷类作物源流库内在联系与制约原因,作物群体对光能利用转换效率,作物与其他生物间、作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等都不十分清楚。

当今世界面临着食物、能源、资源、环境和人口5大问题,这些问题都和生物学有关。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吸收和放出…合成有机物,在增收粮食,增加

资源和改善环境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栽培生理在解决5大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有人怀疑栽培生理研究的意义,加上缺少课题、经费支持,有的甚至撤消了研究机构,但事实证明栽培生理的研究对指导栽培实践具重要性,许多理论成果在作物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山东省在栽培理论指导下创造的小麦精播高产栽培途径以及江苏农

另一方面,从栽培生理研究者的角度,必须在确定研究课题时,坚持栽培生理学从生理观点去分析,解决与作物栽培有关的实际问题这一原则,特别是抓住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从生理角度进行深人系统理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配套技术措施,与栽培工作者和育种工作者密切协作,进行技术开发和应用,只有这样栽培生理学这一学科才能根植于生产实践的沃土,使之不断发展壮大。反之离开这个大目标去搞生理研究或者甚至把测定几个生理指标当成研究目的,就会使研究工作失去生命力,把栽培生理研究真正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深化理论,强化应用”是当前和今后栽培生理研究的指导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才能冠以栽培生理学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科技革命背景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其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五、我国栽培生理学的发展对策

我国栽培生理虽已有一了长足发展,但为了栽培生理这一新兴学科更加完善,使栽培生理研究成果在生产和教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以下方面渴望得到完善和突破:明确栽培生理学的涵义,从栽培生理效用着手发挥其潜在力量,确立栽培生理体系,培养栽培生理人才,争取栽培生理课题,开设栽培生理课程,出版栽培生理专著,建立栽培生理组织,创办栽培生理刊物,明确研究目的,使栽培生理这一新兴学科,更加富有生命力。在本学科的研究中密切注意基础自然学科研究进展,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引进新理论、新思维,同时特别是要适应我国商品农业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视野,延伸研究领域,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

附:科技日报2005年7月29日讯中国农业科学家7月28日在此间宣布,他们用水稻、小麦、玉米超高产“三合模式”分析理论,建立的超高产共性关键技术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作物产量潜力,实现可持续的超高产突破。在三大平原的三熟区,已经培育出小麦、玉米、水稻超高产典型。

据课题主持人、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赵明介绍,课题起止年限为2004年6月~2006年10月。全国20多家优势科研单位,围绕课题的总体任务和指标,在粮食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理论与技术模式方面开展了重点研究,提出了作物产量挖潜的以下3条技术途径和15个模式:

一是结构性挖潜途径。通过选择耐密性品种,采取紧凑错位、控株增密、宽行窄株密植等群体优化增库增源定向栽培技术获得超高产。如:莱州夏玉米“双紧凑”、东北春玉米“控株增密”、山东冬小麦“三垄一沟”、江山双季稻“垄畦高密”、武穴双季稻“垄厢增穗”等5个超高产模式。

二是功能性挖潜途径。通过精播细管,适当肥水调控,提高群体质量,保证后期光合物质的长期快速积累,达到高产目的。如:福建再生稻、东北春玉米“扩穗防衰”、华北小麦优势蘖利用、山东冬小麦精播防衰氮肥后移、湖南双季稻“节氮健根抗倒”、C4机制的光水氮高效性利用等6个超高产模式。

三是结构功能同步挖潜途径。在适当加密度的情况下,通过耕层上壤的改善,提高植株活力,达到“稳穗、足粒、高结实率”,实现作物超高产。如:吴桥冬小麦“四统一”、江苏水稻“壮根促流攻穗”、河南冬小麦-夏玉米“全程垄作”、东北玉米“深松促根”等4个超高产模式。

课题实施中还出现了—批超高产典型。如福建再生稻连续2年突破1400公斤/亩,并创造世界高产纪录;莱州夏玉米、浙江早稻创造全国单产纪录,湖北武穴创造湖北省早

稻高产新纪录;两季作物中,连云港稻麦、莱州和浚县麦玉超额完成指标:吴桥、兖州小麦实现单季达标,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

这一重大成果,源出2004年6月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紧急启动的“国家粮食丰产工程”——主要粮食作物可持续超高产理论与技术模式课题。由全国15个国家级、省级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近百人参加攻关。据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家是在搞清了“产量构成、光合性能、源库关系”三个作物产量的理论特点和内在联系后,首次提出的超高产“三合模式”的分析理论。通过高产品种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相结合,从有效利用光、温、水、气、肥的角度,挖掘出作物的增产潜力。

在全国12个省的核心区实施的“主要粮食作物可持续超高产理论与技术模式”需要达到的指标分别是,全国一熟区东北平原“春玉米”每亩1000公斤;二熟区“黄淮海平原的冬小麦—夏玉米”分别亩产为600—650公斤和800公斤;三熟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早晚稻、再生稻和稻麦全年亩产1350—1400公斤。

在7月历时6天,横跨5省的早稻超高产现场实产验收中,中国水稻研究所章秀福研究小组在浙江省江山市的“中早22”,亩产突破697.3公斤的早稻最高纪录;华中农业大学黄见良教授研究小组在湖北武穴市大金镇周干村的“两优287”,亩产达642.8公斤,创湖北省早稻之最。科技人员说,这与我国早稻产量多年来一直在每亩400—500公斤徘徊形成鲜明对照。

课题主持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明研究员介绍说,这一超高产理论,是将作物产量提高过程从“源”、“库”性能的数量向质量过渡。超高产的实现,正是在充分保证数量的基础上来挖掘质量的潜能。科技人员还从作物的群体质量、个体间器官协调等入手,从中找出高产的途径,并创新出高光效生物技术、作物超高产化学调控技术、作物全价营养栽培等一批新技术。

在三大作物的超高产实践中,垄作栽培技术成为超高产共性技术。它不仅能增温、节水,还兼有防倒、防衰、抗病、增产的作用。山东农科院王法宏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

在2005年冬小麦不利年份中,采取垄沟栽培莱州超高产试验基地获得小麦亩产609.9公斤的好产量。中国农业大学王志敏教授课题组在河北吴桥水资源紧缺的特定条件下,通过大播量、少灌水和肥料一次性底施等简化栽培技术,小麦亩产达648公斤,实现了节水、省肥、高效、超高产四统一。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王空军课题组与莱州农科院合作,利用选育出冬小麦、夏玉米新品种,形成冬小麦/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率先在二熟区突破冬小麦/夏玉米全年亩产1400公斤。

1 作物群体的光分布和光合强度

作物群体的光合能力受群体内光的分布及强弱直接相关。

1.1 作物群体光强分布规律

1.1.1作物群体光强分布理论

在作物群体内,由于叶片着生状态及在不同层次分布不同,使进入群体的光能在不同层次的分布也不同,从而也影响群体的光合能力与光能利用率。 对于群体内叶面积数量与光能分面的关系,是以Lambert-Beer 定律为基础的。

Monsi 和saeki (1953)通过对草本植物的大量研究,指出当在阴天的散射光下或晴天中午的直射光下,群体内的光照强度从上而下,随着累计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呈负指数下降。1959年,我国的殷宏章、王天铎先生,对小麦群体的光能分布研究结果,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假定叶片水平、光线直射时,经过一叶层的微小变化(dF ),就会引起光强的微小减弱(f dI ),两者之比与自然光强成正比。

02.3(lg lg )F K I I F =-或0

f dI KdF I -= 如欲求得某一叶面积层次处的光强累计减少量,则有:

000f I F f

I dI KdF I -=??

-lnI f /I 0=KF 或I f = I 0e -KF

式中的I f 是所测的叶面积上的光强;I 0是入射的光强;F 为所测层次的的叶面积指数(LAI )。当叶片为水平时,同一高度上叶片所吸收的光强基本是一致的。K 就某一群体而言,是一个常数,称为消光系数。

从上面的公式中可得出:0

1ln F I K F I =-,转换成常用对数为: 02.3(lg lg )F K I I F

=-

利用这一公式可求得群体的消光系数。

消光系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群体的密度、叶片数量、叶片的排列方式、叶片的厚度、光合色素含量、叶绿体的排列状况、叶表面的光滑程度等,同时也受入射光的方向和成分、光线的直射与散射、各方向各角度光线的强弱、叶片的吸光、反光,透射等特性的影响。

由此可见,群体内光强的垂直分布取决于累计的叶面积与消光系数的变化。张厚瑄(1984)将实际消光系数K 分为

K=K ′+ΔK

式中K ′为理论消光系数,受作物品种株型特征即遗传特征控制,ΔK 为补偿消光系数取决于遗传之处的其他因素影响。魏燮中的研究结论是遗传与环境对K 值的影响大致为3:1。

实际情况是作物群体受光有直射和散射两方面,叶片也并非是水平的。太阳高度角、方位也是变化的,因而作物群体的消光系数理论表达和实际测定很复杂。但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对同一种作物,K 值大体上是一个常数,用实验方法进行实际测定。

为研究群体内光照的分配分配情况,殷宏章先生(1961)曾经作过一个设想,光合层为一层空间,中间悬浮着叶子,类似一层溶液。到达的光能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透射。

I=A+R+T

式中,I 为溶液面上的光强;A 为吸收光强;R 为反射光强;T 为透射光强。

按照Lambert-beer 定律,A=I (1-10-acd ),两式合并,可得到10acd I R T -?=+ lg I acd R T

=+。即入射光与反射及透射光之和比值的对数与色素浓度和溶液厚度成反比。他指出,这个公式只适用于真正的稀溶液。假设在稻田中选取一块单位面积为A 的样区,叶面积层数为L ,叶片中单位面积的叶绿素含量为m ,此样区的叶绿素浓度为LAm c Ad =,即cd=mL ,代入上式为lg I amL R T =+。 设此光合层之反射和透光率为入射光的5%。R+T=5%I

lg lg 20 1.3I R T

==+, 如叶绿素在乙醚溶液(蓝光420-460nm )的消光系数为150mg/cm 2,红光(660nm )中的消光系数为100 mg/cm 2,m 值按水稻干重2mg/cm 2,其中叶绿素含量为0.2%,计算得出,m=2*2*10-3=4*10-3 mg/cm 2。

在蓝光中:1.3=150*4*10-3L ,L=2.17

在红光中,1.3=100*4*10-3L ,L=3.215

这表明,光可透过2-3层叶片。叶面积指数2-3。

当然这种计算,过于简单,可能不够准确。

Rabinowitch(1951)测定的结果表明,一般叶子接受可见光,大约反射10%,透射10%。假定透射和反射光均能被其他叶片所利用,在强日光下(10万lux )下,第1片叶可得到10万lux ,第2片叶可得2万lux ,第3片叶可得到4000lux ,第4片叶可得800lux ,已达光补偿点以下。可见叶片最多不能超过3层。但是,剑叶或旗叶,用上部叶片一般不是平展的,叶面积可多一些。一般作物可达4-5,国际稻8号可达8-10。

1.1.2作物群体光强分布规律

从上述分析中可见,光在作物群体中的推导和计算是很复杂的。1961年王天铎先生对此进行了研究,以下是研究的结论:

1.1.

2.1直射光在群体中的分布 当叶片为水平时,群体内某一层次的光强可用下列公式表达(门司正三,1953):I F =I 0(1-s )n 。s 为每层叶片的面积,n 为叶片的层数。令ns=F ,即n 层叶片的面积。当叶片很小,层次很多时,对上式求极限:000lim (1)n F F s F I I I e n

-→=-=,这表明,I F 与入射光的角度无关。 当群体中叶片垂直时,垂直光穿过植物群体时,太阳的天顶角(z )越大,阳光穿过同样群体时经过的叶片越多,光减弱就越快。假定在群体中高度为h 的一层中,分布着面积为F 的垂直叶片,当天顶角为z 的光穿过叶片时,在群体中经过路线的水平距离为d=h.tanz 。如所有叶片的水平角均与入射光垂直,则入射光遇到叶片的机会为:

tan Fd F z h

=。假定叶子的方向是随机的,直射光遇到叶子的机会是:

2

020sin 2tan tan d F z F z d ππαα

πθ=

??

同样可以推出光线到达距群体顶为h 处机会,即该叶层的水平面被光照射的面积为2tan F z e π-。此处的水平光强与入射光强之比为:2tan F z sh s I e I π-=。因为正切值在接近

2

π时,上升很快,所以当太阳接近地面时,植株下部受光的机会很小。 群体最上层未被遮光的水平角为α的直立叶片表面所接受的光强为:I sF =I s.sinz.sin α;群体最上层各种叶片所接受的平均光强为:

2sin sin sin so s s I I z a I z π==

F 层下处的叶片接受的平均光强为:

2tan 2sin sin sin F z sF s s I I z a I e z ππ-==

叶面积为F 的群体所接受的总光量为:

22

tan tan 002sin cos (1)F z F z F F s s Q I e zdF I z e πππ-

--==-?

其中cos s I z 为单位叶面积水平上所接受的光通量,当Ftanz 越大时,

2

tan F z

e π-越接近于0,群体接受的光量越接近于cos s I z ,也就接受越完全。 从理论而言,直立叶群体,叶面积指数越小漏光越多。与水平叶群体相比,垂直叶群体漏光更多了,但是,具有这样性状的品种,可通过增加群体数量,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产量。

1.1.

2.2散射光的分布 散射光可以看成不同角度光线的总和(王天铎,1961)。如果i 代表每一方向的光强,则这一束光线在水平面上的光强为i.cosz ,单位水平面散射光的总强度为cos d I i z =∑,当散射光均匀,各方向上光强相等时,20

2sin sin d I i z zdz i π

ππ==?。 在水平叶群体中,漏光与入射光角度无关,所以这样的群体中,散射光在群体中的分布规律与水平叶直射光分布规律相同。在F 层叶下的表面接受散射光强度为I DF =cos cos F F F D i ze e i z I e ---==∑∑。

在直立叶群体中漏光与光的角度有关,光照在叶片上的强度又与光顶角与光和叶的方向有关。但散射光各光束的天顶角与方向不同,情况更为复杂。光

束穿过F 层直立叶面积的机会是:2

tan F z ie

π-,穿过F 后的同一方向的光束的平均强度为2tan F z

ie π-。IF 照在方向为α的叶子上时的光强为:

(1)

00

lim [1(1)]n ns s n I S e ασ--→→∞

--= 在F 层下叶片接受的总光强为:

222tan 220002sin sin sin z D D I iF z dzdz I ze dz ππ

ππαπ-==???

按此公式计算出来的直立群体中各层次叶上散射光强分布与水平叶群体散射光分布相比,表明,叶面积指数小于2的上层叶片的散射光强,直立群体叶群体低于水平叶群体;若叶面积指数大于2时,直立叶群体上层叶透过F 下层叶散射光强比水平叶群体大。

1.1.

2.3叶片透过光、反射光的分布 研究表明,反射光与透过光一般都不超过10%,叶片吸收入射光达80%以上。透射和反射光可以为其他叶片所利用。但透过光与反射光在群体中的分布比入射光更复杂(王天铎,1961)。如只考虑透过的光对光在水平叶群体中分布的影响,设叶片透过的光与入射光之比为σ,经过叶面积为s 的单层叶后的光强为I 0[1-s(1-σ)],经过n 层叶片后,叶面积共有ns=F 的叶层后,光强I F =0[1(1)]n I S σ--,若s 很小,n 很大,则:

(1)

00

lim [1(1)]n ns s n I S e ασ--→→∞--=

1.2叶片的着生状态与光能利用

叶片着生的角度、直立性、披垂程度、长短与宽窄、平展和卷曲等。都是叶片着生状态的具体体现,这些影响着群体内透光透光状况,影响作物对光能

的吸收。

1.2.1有关概念

1.2.1.1叶片基角 叶片基角是茎秆与叶片平直部分的夹角,它是决定叶片“立”程度的指标,也是株型的指标之一。孙旭初(1985)对于水稻按叶片披散程度分为3类,基角小于15°为立;叶基角在16-45°为倾斜;基角大于46°为披散。

1.2.1.2开张角与弯曲度 开张角是指茎秆与叶耳和叶尖连线的夹角。弯曲度是开张角与叶基角的差值。这是叶片“直”的指标。分别用弯曲度与叶基角表示叶片的直立程度。 孙旭初对于水稻的弯曲度分为两级,5°以内为直,大于5°定为弯。

表1-1 水稻剑叶立性分类表(孙旭初,1985)

直立类型 直立型 直斜型

直披型 弯立型 弯斜型 弯坡型 弯曲度(度) ≤5 ≤5

≤5 >5 >5 >5 叶基角(度) <15

16-45 >46 <15 16-45 >46 1.2.1.3 叶向值 因为叶片的长度和直立性不同,叶片的着生状态也不同,对群体内光照分布的影响也不同。为了表示叶片的着生状态,采用叶向值(Leaf orientation value ,LOV )的概念。

1(/)/n

S f i LOV A L L n ==∑

式中:A----叶片仰角(叶片平直部分与水平面的夹角);L f -----叶片长度;L s -----叶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n-----测定叶片数。这是表示叶片着生状态的综合指标。叶片仰角反映了叶片偏离茎秆的程度。仰角大,即叶基角小,叶向值大。基尖距和叶片长度的比值反映了叶片的弯曲状态。当比值接近1时,叶片完全挺直状态,比值减少时,叶片弯曲程度增加,叶向值减少。

1.2 叶片着生状态利用 一般上层叶片比较挺立,有利于更多的光量射入群体内

部,下部叶片相对平展,有利于截获更多的光能。叶片着生的角度大小直接影响叶片的遮荫面积。

sin s A α=

式中:s----叶片遮荫面积;A----叶面积;α为叶片着生角。 可见直立叶与水平叶相比,遮荫面积小。

假定群体内入射光的叶面积为A 平行光束穿过群体的厚度为dr ,则截光叶片的体积为A.dr ,令入射光与叶片法线方向的夹角为θ,f 为单位体积中的叶面

积,所以在光路dr 内的截光叶面积为dA ,cos dA A drf θ=-∣∣,cos dA A

drf θ=-∣∣。 对于从天顶直射的等量阳光而言,受光面积是随着着生角的减小而增大,尤其是在小于30°以后,受光面积增大很快。但是一作物的叶片着生角度都大于30°,因此在30-10°之间的潜力很大。

在叶片受光面积增加的同时,叶面的受光量也按正弦规律减弱。sin α0I=I 。由作物的光饱和点和当地的作物生长季的自然光强,可求得不同作物适宜的叶片着生角度的理论值。如水稻的光饱和点为4000lux ,而生长季中的最大光强度为10万lux ,于是sin α=0.4,α=23.33°。不过最大光强的时间是较短的,如考虑到群体中下层叶片的光照问题,上位叶片的着生角度还可以小一些。综合研究结果,一般水稻剑叶以15°为宜,小麦剑叶以20°为宜,玉米果穗以上的叶片着生角以10°为宜,中下部叶片着生角较大为好。

早晚弱光下,挺立叶与阳光接近垂直,可充分接受光能,在中午强光下,光线斜射叶面,可以减少强光的不利影响。

据刘绍棣等(1988)报道,紧凑型玉米各叶片在茎秆上的空间分布近似纺锤型,果穗以上叶片的平均叶向值一般为44.5-58.2,比平展型大60-80%。从群体透光考虑,紧凑型玉米穗位以上叶向值应在45以上,全株平均大于35为宜。

当然,叶片的着生状态是一个复杂的性状,不同作物、不同环境条件下均会有所不同。在育种上,应从充分利用光能出发,选育适宜的品种。

1.3作物群体的光合强度

显然,作物群体光合强度的计量不能用单叶光合能力的测定结果,应采用群体光合作用的计算方法。

1.3.1群体光合作用与光强 门司正三(1953)将群体光合作用光强的关系列为如下的公式:

AbI P A bI

=+ 式中P 为真正的光合强度(mg CO 2/m 2.h );I 为叶片所受的光强;A 为饱和光强度(mg CO 2/m 2.h );可以视为暗反应的最高强度;b 为弱光下光合作用的光强系数(g CO 2/m 2/lux );表示光化学反应的速度。

殷宏章先生(1959)将门司公式引入国内,建立了小麦、水稻群体内光分布和群体光合量的计算模型:

P 总为逐时整层群体的净光合强度,Pi 为各层植被的净光合速度, r 为呼吸率,K ,F 为群体消光系数和叶面积系数,ki 、Fi 分别为第i 层植被消光系数和叶面积系数。a 、b 为常数。

(关于群体的光合力的计算请参阅王永锐先生《作物高产群体生理》一书)

2 作物群体的冠层特性与碳固定

研究作物群体的冠层特性,对构建具有良好的根、茎、叶生长状况的群体结构,获取高产意义很大。群体的冠层特性包括:叶姿、叶面积及叶面指数、叶片的光合势、净同化率、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生产等内容。

2.1叶面积与叶面积指数

2.1.1叶面积指数与光能利用率叶面积是与产量关系最密切、变化最大、同时又是最容易控制的一个因素。所多栽培措施之所以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主要是适时、适当地扩大了叶面积,增加了对光能的吸收。1947年,watson提出了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概念,

LAI

单位面积群体的叶面积

单位面积群体所占的土地面积

一年生作物叶面积的发育,早期叶面积发育很快的,叶面积增大,截取光能增加。从开花起,叶面积停止发育。栽培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增加作物对太阳能的截获,以提高作物生长率和增加干物质积累。这是谷类作物的有效产量模式,谷类作物种子的重量多数是由开花后光合作用产生的。光能利用率与叶面积关系,群体叶面积越大,光能利用率越高。殷宏章先生于1964年,根据高产晚稻叶面变化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得出了回归方程:

光能利用率=0.2792+https://www.360docs.net/doc/b63833327.html,I。r=0.6528

精确定量地了解作物生产过程中叶面积指数(LAI)的动态变化是揭示作物产量形成和掌握高产群体调控指标的重要内容。

Brougham(1956)提出了一个假设,一片牧草地保持充足的叶面积指数,以维持最大的生长率,他采用野燕麦和车轴草混合种子,在苗高12.7、7.6和2.5cm 的地段,分别测定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光的截获量,每4天测定一次,连续32天,发现苗高12.7cm地段的植株截获太阳辐射达95%,而苗高2.5cm,植株截获太阳辐射量为20%。Brougham指出,随着叶面积指数增加,作物生长率CGR9

《作物栽培学》作业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作物产量中常说的经济系数是指 1.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比 2.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 3.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百分比 4.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百分比 2、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中,下述属于形态指标的是 1.蛋白质 2.氨基酸 3.脂肪 4.颜色 3、作物生长的“营养三要素”是指 1. C、H、O 2. N、P、K 3. S、N、P 4. N、P、S 4、下列哪种根属于产品器官 1.气生根 2.须根 3.块根

4.不定根 5、下列属于喜钾作物的是 1.水稻 2.玉米 3.马铃薯 4.小麦 多项选择题 6、影响复种的条件包括 1.热量 2.水分 3.地力与肥料 4.劳畜力与机械化等 7、下列哪些作物需经过一定时期的低温诱导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1.大麦 2.小麦 3.黑麦 4.油菜 8、作物的播种方式包括 1.插播

2.条播 3.点播 4.重播 9、下面哪些材料可用于繁殖下一代 1.颖果 2.块茎 3.块根 4.鳞茎 10、按照土壤质地进行分类,一般可以把土壤区分为下列几大类 1.砂土类 2.黑土类 3.壤土类 4.黏土类 11、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特点,下列哪些作物属于C3作物 1.小麦 2.大豆 3.玉米 4.棉花 12、间作与套作不相同点在于 1.共生期长短不一样 2.熟制不一样 3.复种指数不一样

4.前者是成行种植,后者是成带种植 13、关于土壤质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沙质土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 2.壤质土耐旱耐涝,适耕期长。 3.黏质土吸附作用强,保肥性好。 4.沙质土壤保水不保肥。 14、下列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1.小麦 2.烟草 3.大麦 4.油菜 15、种子萌发必不可少的因素包括 1.光照 2.温度 3.水分 4.氧气 16、从引种角度看,短日照作物由北方向南方引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生育期缩短 2.生育期延长 3.生育期不变 4.营养生长期缩短 17、按照作物“S”生长进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

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有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一、导学 二、引导视频、单元精讲 三、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个是掌握部分,1个是拓展部分。)

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因此,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的科学。 作物栽培、蔬菜栽培和果树栽培等,共同构成了作物种植业。作物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把作物品种的潜在生产力和环境资源转化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换句话说,作物栽培就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 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 (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农业技术科学,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 应当指出,作物栽培学并不是单纯地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更不是简单地实施作物种、管、收等田间作业程序。作物栽培学有其自己的理论基础——作物生理生理生态学。作物栽培学是在充分研究和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和群体建成、产量形成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规律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本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加以集成和优化,形成作物生产的技术体系,用于生产。 (二)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包括总论和各论。 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牵涉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这里面必定含有许多共同的原理和普遍的规律,这就是作物的“共性”。同时,不同的作物又有其自身的特征特性,有其自己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这又是作物栽培的“个性”。作物栽培学,由于有共有性,而有“总论”,又因为有个性,便不能没有“各论”。“总论”讲述一般知识、基本原理、普遍应用的措施和技术,为各论做铺垫,打基础;“各论”讲述的则是各个作物的知识、原理、栽培措施和技术。总论与各论的关系恰如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和相辅相成的。 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法 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决定于作物栽培这一产业的特点,其研究的方法也与作物栽培的特点密切相关。 (一)作物栽培的特点 1.复杂性多种多样的作物都是有机体,而且各自又有其不同的特征特性。 2.季节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库完整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 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 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持续农业——指既能保证食物安全,又能保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加速 走向市场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农业。 3.引种——指从外地(包括国外)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4.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 变过程。 5.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 质的变化。 6.S形生长进程——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 线呈S形。S形生长进程即“慢-快-慢”的生长进程。 7.作物的物候期——即人为制定的用于判断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作物形态特征,或者说~就是 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一个人为标准。 8.种子寿命——指种子从生理成熟到生命力丧失的生活期限。 9.休眠——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停止萌发的现象。 10.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11.自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的作物(水稻、小麦、大麦、大豆、花生等)。 12.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作物(白菜型油菜、向日葵)。 13.常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但异交率在5%以上(甘蓝型油菜、棉花、高粱、蚕豆等)。 14.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 特性。 15.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 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16.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大豆、烟草、晚稻等。 17.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小麦、油菜等。 18.中性作物——对日照长度没有严格要求,四季开花的作物,如荞麦。 19.定日性作物——只在一定的日照长度下才能开花的作物,如甘蔗12.75h。 20.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期——这种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之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 的营养生长期。 21.生物学起点温度——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最低温度。 22.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 23.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24.叶龄余数——即总叶数减去已抽出的叶数。 25.叶龄指数——即已抽出的叶片数占总叶数的百分比。 26.经济系数——即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 27.相对生长率——单位重量的植株在单位时间增加的重量。 28.净同化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干物质。 29.比叶面积——也叫比叶重,即叶面积与叶干重的比值,用于衡量叶片相对厚度。 30.作物生长率——即群体生长率,表示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2020年春1119]《作物栽培学》作业标准答案

1、作物产量中常说的经济系数是指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比 .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百分比 .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百分比 2、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中,下述属于形态指标的是 .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 .颜色 3、作物生长的“营养三要素”是指 .C、H、O .N、P、K .S、N、P .N、P、S 4、下列哪种根属于产品器官 .气生根 .须根 .块根 .不定根 5、下列属于喜钾作物的是 .水稻 .玉米 .马铃薯 .小麦 多项选择题 6、影响复种的条件包括 .热量 .水分 .地力与肥料 .劳畜力与机械化等 7、下列哪些作物需经过一定时期的低温诱导才能正常开花结实。.大麦 .小麦 .黑麦 .油菜

8、作物的播种方式包括 .插播 .条播 .点播 .重播 9、下面哪些材料可用于繁殖下一代 .颖果 .块茎 .块根 .鳞茎 10、按照土壤质地进行分类,一般可以把土壤区分为下列几大类 .砂土类 .黑土类 .壤土类 .黏土类 11、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特点,下列哪些作物属于C3作物.小麦 .大豆 .玉米 .棉花 12、间作与套作不相同点在于 .共生期长短不一样 .熟制不一样 .复种指数不一样 .前者是成行种植,后者是成带种植 13、关于土壤质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沙质土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 .壤质土耐旱耐涝,适耕期长。 .黏质土吸附作用强,保肥性好。 .沙质土壤保水不保肥。 14、下列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小麦 .烟草 .大麦 .油菜 15、种子萌发必不可少的因素包括

.光照 .温度 .水分 .氧气 16、从引种角度看,短日照作物由北方向南方引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生育期缩短 .生育期延长 .生育期不变 .营养生长期缩短 17、按照作物“S”生长进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作物生长是不可逆的。 .各种促控措施,都应该在生长最快速到来之时应用。 .作物生长是可逆的。 .控制某器官应考虑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判断题 18、马铃薯种薯贮藏的适宜温度为15~20℃。 . A.√ . B.× 19、一般说来,油料作物在低温和水分充足条件下,种子中积累脂肪相对较多。. A.√ . B.× 20、无霜期是指一年中没有霜冻的天数之和。 . A.√ . B.× 21、一般来说,玉米比小麦的光饱和点高。 . A.√ . B.× 22、间作与套作涉及两种作物的共生期是一样的。 . A.√ . B.× 23、块根块茎都可以作为繁殖下一代的种子。 . A.√ . B.× 24、冬小麦必须经历一定的低温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作物栽培学油菜专题复习资料

1、发展油菜生产的意? (1)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其种子的含油量约占其种子的35%-50%。特别是“双低一高(低芥酸和硫甙,高油酸)”菜籽油更是健康油。 (2)能提供多种用途的工业用油:普通采油芥酸含量在45%以上,其可以直接用于加工高温绝缘油和选矿工业的矿物浮选剂等。其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医药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3)能提供优质饲料和植物粗蛋白:油菜籽榨油后的饼粕,含蛋白质40%左右,碳水化合物30%-40%,还有粗脂肪,粗纤维、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是良好的精饲料。 (4)油菜在持续农业种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5)油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6)油菜还是一种良好的蜜源作物。(其花期还是旅游的好风景) 2、油菜在持续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油菜是世界上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是提高复种指数,促进全年增产增收的优良作物。其次,油菜的花期长,20-30d,花器官的数目多,每朵花有4个蜜腺,因而油菜也是重要蜜源作物。第三,种植油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在栽培油菜过程中施入土壤的氮、磷、钾元素都随根、茎、叶、花、果实归还土壤。因此,种植油菜实质上是取油还肥,并以肥养田。油菜根系能分泌有机酸,溶解土壤中的磷,增加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有利于后作的增产,所以油菜是耕作制度中的良好茬口。 3、发展我国油菜生产的对策? (1)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油菜综合生产能力。尽快选育出一批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栽培简单的“双低”油菜。 (2)、加大机械化生产进程,提高油菜生菜效率。解决我国油菜生产的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的问题。 (3)、提升产业化经营,提高油菜生产效率。引导带动龙头企业,建立油菜籽加工产业联盟,延长油菜产业链条。 4、油菜栽培利用的特点? (1)、油菜的优质指标非常明确,且标准越来越高。 (2)、油菜优质生产的最大不利环境因素就是外来花粉的污染。 (3)、油菜的营养特性很特殊,N的需求量很大,但对N的利用率低养分还田率高。 (4)、油菜的收获指数很低,限制了其发展。 (5)、油菜植株高大,分支很多,株型松散,个体差异大。 (6)开花、结果时间集中在后期,根系在后期容易衰退,制约了油菜产量的进一步提升。 (7)、角果皮是油菜后期的主要光和器官,其光合产物占了粒灌浆的物质来源的40%。 5、中国油菜经历了四个阶段:徘徊阶段、提高阶段、发展阶段、波动阶段。 6、、我国冬油菜区分为华北关中亚区、云贵高原亚区、四川盆地亚区、长江中游亚区、长江下游亚区和华南沿海亚区六个亚区,安徽省油菜产区分别属于华北关中亚区、长江中游亚区和长江下游亚区三个亚区。 7、凡是栽培的用于收子榨油的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统称为油菜。按其系农艺性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绪论 1)广义: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都是作物。 2)狭义:在大田里栽培的面积较大的栽培植物。

2、常见作物的学名: 玉米的学名:Zea mays L. 水稻的学名:Oryza sativa L. 小麦的学名:Triticumaestivum L.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季节性;地区性;变动性;弱质性。 4、食物安全:是指能够有效的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5、可持续农业:一是发展生产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二是发展生产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使各种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 1.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2.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 过程是可逆的。 3.作物生长的3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营养生长阶段。 4.作物的生育期:作物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5.根据作物的生育期的长短可将作物划分为:早熟品种、晚熟品种、中熟品种。 6.作物的生育时期:指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并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时期始期的天数计。 7.各类作物通用的生育时期划分: 稻、麦类: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玉米: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吐丝期、成熟期 豆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 棉花: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 油菜: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 8.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的把 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9.种子:作物生产上所说的种子则是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它包括植物学上的3类器官: a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种子; b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 c为进行无性繁殖用的根或茎; d由组织培养得到的种子。 10.种子萌发:是指种子的胚从相对静止状态变为生理活跃状态,并长成营自养生活的幼苗的过程,分为吸胀、萌 动和发芽等3个阶段。 11.发芽的标准:胚芽长=1/2种子长;胚根长=种子长 12.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分、温度、氧气。 13.种子的休眠:是指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却不能萌发的现象。 14.种子的休眠主要原因有: 胚的后熟:种子已经脱落,胚还没有成熟,后熟之后才萌发。 硬实种皮(种子透性不良):种皮不透水、气 发芽的抑制物质:果实或种子中含有某种抑制发芽的物质。如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 15.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 1、生理后熟的种子——通过低温层积处理和水分处理,促进后熟。(人参、五味子) 2、硬实种子——采用机械磨伤种皮或酒精、浓硫酸、碳酸钠、盐酸处理。(甜菜、香菜) 3、消除发芽抑制物质——层积埋藏法、种子高温处理(水稻40-45°C)、浸水清洗、赤霉素等处理 16.根的特性:向水性:旱地作物入土深;趋肥性:氮肥利于茎叶生长,磷肥利于根系生长;向氧性 17.叶面积指数(LAI):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18.净同化率(NAR):是在群体条件下测定作物叶片生产效率的指标,是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积累的干物质 的数量

【免费下载】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作物和作物生产 1.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3.哪些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农作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 4.谷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有何区别? 5.主要禾谷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6.主要豆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7.北方主要薯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8.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是哪几种? 9.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 10.作物生产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简述作物生产目标及其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1.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什么叫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 4.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 5.简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6.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7.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 8.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 9.作物的冷害和霜害有何区别? 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 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 1.简述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2.简述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各论(一) 第一章小麦 1.麦类作物一般包括那些作物? 2.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 3.简述全国及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概况。

作物栽培学试题及答案

作物栽培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4分) 1、温度三基点 2、冻害 3、作物需水临界期 4、复种 5、间作 6、基本耕作 7、杂草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是指作物一生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物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A.生物产量 B.经济产量 C.光合产量 D.净生产量 2、()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 A.生物产量 B.经济产量 C.光合产量 D.净生产量 3、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 A.转化率 B.经济产量 C.经济系数 D.产量构成 4、()是谷类作物产量成分中的补偿能力最大的成分。 A.单位面积穗数 B.单穗粒数 C.种子千粒重 D.颖花数 5、经济系数最低的作物是()。 A.水稻 B.马铃薯 C.甜菜 D.大豆 6、谷类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特点是产量成分的()。 A.光合作用 B.补偿能力 C.相互抑制 D.相互促进 7、谷类作物小穗和小花的发育除受遗传影响外,最大影响因素是()。 A.种植密度 B.水肥供给 C.病虫危害 D.环境条件 8、作物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时期是()。 A. 缓慢增长期 B.指数增长期 C.直线增长期 D.减慢停止期 9、作物干物质积累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A. 缓慢增长期 B.指数增长期 C.直线增长期 D.减慢停止期 10、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称为()。 A.相对生长率 B.净同化率 C.叶面积比率 D.比叶面积 三、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漏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1.5分,共计15分) 1、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有()。 A.影响土壤肥力 B.影响农田小气候 C.改良土壤 D.固定流沙 E.保持水土 2、影响植物蒸腾速度的因素有()。 A.植物的形态结构 B.植物的生理类型 C.温度 D.气流 E.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3、作物通过春化,其低温诱导的时期一般在作物感光前进行,可在()。 A.处于萌动状态的种子时期 B.苗期 C.花芽分化期 D.开花期 E.授粉期 4、冷害造成作物死亡的原因有()。 A.细胞间隙结冰 B.水分代谢失调 C.酶促反应平衡被破坏 D.原生质被撕裂 E.物质代谢平衡被打乱 5、土壤污染的类型有()。 A.固体废弃物污染 B.水污染 C.大气污染 D.生物污染 E.农业污染 6、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 A.喷灌技术 B.微灌技术 C.膜上灌技术 D.地下灌技术 E.作物调亏灌溉技术

课程报告

作物栽培学专题讲座》 课程报告 姓名:赵永升 学号:2014610175 学院: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班级:2014农学级专升本班日期:2018年1 月5 日

通过安老师向我们介绍《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让我意识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我受益良多,开阔了我的见识,丰富了我的思想。根据安老师对课程的讲述,我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课程报告:第一部分: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一、替代型农业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1、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者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花化肥、农药、生 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主要靠作物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农场外的有机废弃物、含有矿物营养的岩石保持土壤肥力,尽可能采用生物防治抑制杂草和病虫危害。有机农业在降低能耗、充分利用光合产物、加强营养物质再循环、保护环境及提高农畜产品质量方面,具明显优势,但单产较低。 2、自然农业农业应与自然合作,而不是征服自然,所以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农业生 产: (1)不翻耕,让植物根系、土壤动物及微生物疏松土壤。 (2)不施化肥,靠绿肥、秸秆还田及动物粪肥陪肥地力。 (3)不中耕、不除草,用秸秆和种植三叶草覆盖农田,保护土壤。 (4)不施农药,靠自然平衡机理控制病虫害。 3、生物农业利用生物学原理建立的农业体系。提倡靠各种生物学过程培养土壤肥 力;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物质循环系统;建立有效的生物防治体系;将腐烂的有机物用做农田的土壤改良剂;充分发挥各种生物的作用,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废物再循环利用。 4、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 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体系工程体系。是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应用农业生态工程的方法及现代科技成就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的技术集约型农业。 (1)强调以提高第一性生产力作为活化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提,积极应用新技术和合理投入; (2)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单一作物产量或单一产业; (3)部分实现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弥补,一方面充分挖掘系统内部资源潜力,另一方面高效利用购买性农业投入; (1)通过改善各种结构,在不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运动生理学个人完整讲义

运动生理学完整个人讲义 1首先什么是新陈代谢 读一边PPt之后开始讲解,也就是什么意思呢物质代谢就是我们吃进的东西通过胃部肠道消化吸收,或储存在体内的一个过程,最后由肠道排除体外的一个过程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转变为自身物质。(同化作用)。自身的部分物质被氧化分解并排出代谢废物。(异化作用) 能量代谢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身体里面我能吃的东西转变为我们身体能力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提供我们身体运动的一个功能。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异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当适量的运动能提高我们新陈代谢,达到一个易瘦的体质,当长时间不锻炼身体的新陈代谢会随着年龄增加慢慢的减少所以人越来越容易发福, 课外小知识我们新陈代谢快好还是慢好为什么有的人天生瘦可到了35岁之后又胖了? 在讲解增肌和减脂肪能同时来进行吗?在我们运动生理学的教课书里面说的是增肌是合成代谢,减脂是分解代谢,理论性来讲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我个人代课的经验中是可以的,一个大胖子在减肥的同时进行抗阻力训练更容易消耗身体的脂肪的同时,还能促进肌肉的生长,达到脂肪减少肌肉显露的一个情 况,给你们一个表格写在黑板上正常体型或较瘦体型:起步→增肌→减脂→好身材 较胖体型:起步→减脂→正常身材→增肌→减脂→好身材 还有的女性也会问你个问题那就是我随便练练会不会把肌肉练大主要是睾酮素女性由卵巢男性由睾丸相差大约20倍主要举例就好比男士肱二头可能需要10KG 女性需要200KG显然是不可能的。 2讲解心血管系统和心脏 1读一遍PPT的文字,然后让他们想象一下,我把的心脏就好比我们农村的一个水泵,也就是那种压力井,那么心脏主要起到一个加压的过程把我们的血液通过压力让他们输送到全身,当我们心脏泵血的能力越强代表我们心肺功能越好,当我们经常做一些有氧心肺类项目的时候能让我们心脏泵血能力得到加强从而达到我们心肺耐力水平的一个能力, 在黑板上把心脏画出来。顺便直接讲解体循环,画在复印件的后面

《作物栽培学》试题

《作物栽培学》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和()。2.起源于我国的作物有()、()和()等 3.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作物可分为()和()。 4.籼稻谷粒,粳稻谷粒。 5.水稻促花肥施用的时期是期,保花追肥施用的时期是期。 6.米由、、、胚乳和胚组成。 7.生产上常见的三种玉米类型是、和。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作物生育期 种子的寿命 经济系数 光合势 水分临界期 水稻叶蘖同伸现象 够苗晒田 垩白率 见展叶差 大喇叭口期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2.简述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 3.简述地膜覆盖的主要作用 4.简述水稻湿润秧田水分管理要点。 5.水稻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 6.水稻品质指标。 四、论述题(共30分): 1.试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和调控措施。(15分) 2.论述水稻本田水分调控技术。(8分) 3.试述玉米对氮肥的需求规律及穗肥的施用技术。(7分)

《作物栽培学》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光、温、水、气、肥 2.大麦、大豆、粟 3.喜温作物、耐寒作物 4.细长、短圆 5.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至减数分裂期 6.果皮、种皮、糊粉层 7.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作物生育期: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称为作物的全生育 时间。 2.种子的寿命: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3.经济系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4.光合势:叶面积与光合时间的乘积为光合势。 5.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需要最敏感的时期,此时如果缺水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6.稻叶蘖同伸现象:指水稻、小麦等作物的母茎叶片发育与分蘖芽的分化保持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遵循N=n-3的规律。 7.够苗晒田:当田间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的穗数时,便开始晒田。 8.垩白率:一般指米粒中有白垩米粒的比率。 9.见展叶差:可见叶片数与展开叶片数之差。 10.大喇叭口期:指玉米抽雄前10-15天,穗位上部叶片出生快而大,叶片密集呈大喇叭状。此时为大喇叭口期。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述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答:①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③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 2.述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 答: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有:①气候条件;②栽培制度;③品种特性;④病虫害。 3.述地膜覆盖栽培的主要作用。 答:(1)地膜覆盖的土壤热效应 (2)地膜覆盖的保墒作用。 (3)地膜覆盖的其它作用,包括加速土壤营养的转化和吸收,改善土壤理化状况,防止雨水冲击造成土壤板结等。 4.简述水稻湿润秧田水分管理要点。 答:芽期:水不上厢,保持厢面湿润(2分)。幼苗期:湿润与浅灌相结合(2分)。成苗期:保持浅水层(1分)。 5.水稻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 答: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以确保一定穗数(1分),当分蘖达到一定数量时,通过晒田控制稻株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控制无效分蘖,避免田间过早封行,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壮秆大穗(2分),晒田复水后,酌情施用穗肥和粒肥,达到多穗多粒的目的(2分)。 6.水稻品质指标

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报告

<<作物栽培学>> 实 习 报 告 班级: 农学10-4 姓名: 曹跃强 学号: 20100359

一、目的意义 1.教学实习是《作物栽培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既能验证课堂理论,巩固和加强课堂所学的知识,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培养观察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2.通过水稻大田生产考察,使学生能正确认识水稻生产的环节和杂交水稻制种栽培的过程,了解不同生态条件对水稻制种和栽培的影响。 3.通过观察水稻生产情况,了解当地水稻制种和栽培生产规律,掌握正确识别高产、低产田的方法,了解水稻生理障碍及其判别,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实习时间:2013年5月12日 三、实习地点:四川农业大学郫县试验基地 四、实习内容 5月12日当天,农学2010级全体同学在作物栽培与耕作系系主任任万军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作物栽培学实习。在郫县基地试验田里为我们生动地讲解了水稻旱育秧节水增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良种选定,水肥管理,以及病虫草害防治。这种育秧方法的优点是秧龄短、秧苗壮,管理方便;可机插、人工手插,工效高,质量好;可育苗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省种、省水,经济效益高;适合于不同生产体制。 随后,师兄师姐为我们展示了机械化插播试验田和现代化培育水稻秧苗技术,让我们初步感受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术,主要内容

包括适合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收、高产稳产。该技术可以使秧苗定穴移栽,保证秧苗的壮实和水稻群体的质量,宽行浅栽有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以利于秧苗生根及水稻低节位分蘖,缩短返青期,增加有效分蘖,易于水稻生产实现稳产高产。 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郫县唐元韭黄生产专业合作社,唐元韭黄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具有“鲜、香、嫩、脆”的特点,且经济效益较高,生产受季节限制很小,一次播种可连续生产3-5年,每年收割2-3次,年亩产韭黄可达2000-3500公斤,亩产值达5000-1000元,是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这里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韭黄生产基地。 五、实习成果 经过一天的实习,我们重温了课本知识,初步了解了水稻、韭黄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实习目标。 六、心得体会 通过任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述,让我们在实践中领略到了良种、良法配套方能实现高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受益匪浅:通过实习掌握了高产栽培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亲自体验,巩固了我们的课本知识。此外,也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我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物栽培学 复习

《作物栽培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作物栽培学:是指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栽培措施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率、环保的一门应用科学。简言之,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率、环保的生产理论与技术措施的科学。 2.作物(广义):人工定向选择、驯化改良并用适当方法种植管理的植物。 3.作物(狭义):主要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一般称大田作物或庄稼。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对象是大田作物。【作物可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作物】 二、简答题。 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栽培措施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率、环保的一门应用科学。简言之,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率、环保的生产理论与技术措施的科学。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包括作物的特征特性、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根据这二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栽培措施,以达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目的。 2.作物栽培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作物栽培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 (1)复杂性;(2)季节性;(3)地域性;(4)变动性 4.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法有哪些? (1)生物观察法;(2)生长分析法;(3)生长发育究法;(4)发育研究法 5.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 (1)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水稻的两次绿色革命); (2)可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3)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6.作物起源的研究方法。 (1)调查野生种、栽培种等种质资源的分布;(2)文化遗物考究; (3)史书文献考究;(4)语言学考究; (5)杂交育种与细胞学研究(如分析杂交种的育性、同功酶酶谱类型、基因片断诊断等)。

作物栽培学总论(农学112)

作物栽培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 1、作物: 2、作物栽培学: 3、生长: 4、发育: 5、生育期: 6、作物的生育时期: 7、作物的物候期: 8、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9、生物产量: 10、经济产量: 11、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12、作物产量: 13、叶面积指数LAI: 14、源: 库: 15、作物营养临界期:。 16、温度临界期: 17、同伸关系,同伸器官: 18、生理需水: 19、生态需水: 20、生态适应性: 二、简答题 1、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2、“S”形生长过程及其应用。 3、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区别。 4、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 5、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限制因子和调节措施。 6、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7、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有哪些? 8、作物的分类。

是非题: 1 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就是作物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 2 大多数双子叶作物的根系是须根系。() 3 长日照作物南种北引,生育期会延长,甚至不能正常开花结实。( ) 4 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是: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5 作物按产品用途和植物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类,可将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三大类。其中粮食作物分为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三小类。() 6 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支配。() 7 我国的种植业结构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8 作物影响土壤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消耗土壤养分,另一方面破坏土壤结构。() 9 作物器官的源库划分标准不是绝对的。() 10 收获指数较高的作物产量必然高。()

(整理)作物栽培学--试卷.

安徽农业大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作物栽培学》试卷(A 卷)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2小时 适用专业: 植 保 考试日期:2009年6月 日 试卷总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得 分 一大题: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优质油菜 2. 根颈 3. 抗虫棉 4. 衣分 5. 红茎比 二大题:选择题 (下列每题四个选项A 、B 、C 、D 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因素首先是( )。 A .环境 B .措施 C .品种 D .肥料 2.作物生育期的准确计算方法是( )的天数。 A.播种至收获 B.出苗至成熟 C.出苗至收获 D.播种至成熟 3.( )是甘蓝型油菜一生中主茎叶面积最大的一组叶片,对主茎、分枝、 角果、种子影响很大。 A .子叶 B.长柄叶 C.短柄叶 D.无柄叶 4.棉花去叶枝的时间为( ) A.第一果枝出现前 B.第一果枝出现时 C.开花时 D.吐絮时 得 分 评阅人 得 分 评阅人

5.棉花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总铃数受栽培措施影响最大,其中( )是 构成产量的主体。A .伏前桃 B .伏桃 C .早秋桃 D .晚秋桃 三大题:简答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简述甘蓝型油菜三组叶片的功能期及其光合产物的作用。 2.简述油菜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及产量计算公式。 3.简述优质棉铃的时空分布规律。 4.比较棉花果枝与叶枝的主要区别。 四大题: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根据你所在地区的生产条件和气候特点,拟设计一套获得 每公顷3000kg 以上优质油菜籽的栽培技术组合方案。 《作物栽培学》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20分): 1. 水稻品种的感光性 2. 水稻的有效分蘖 3. 小麦子粒品质 4. 玉米的支持根 5. 玉米的出籽率 6. 棉花的果枝 7. 油菜的苔茎叶 8. 经济系数 得分 评阅人 得 分 评阅人

农艺师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农艺师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篇一:助理农艺师工作总结 个人业务工作总结 汝南县xxx乡农业服务中心 xxx Xxxx,男,1963年7月生,1981年11月参加工作,XX年5月22日获助理农艺师资格,XX年5月30日被聘为助理农艺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新品种的繁育、实验、示范等工作,现将近年来的政治思想表现、专业技能、取得的成绩等简要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表现 任职以来,能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十六、十 七、十八大文件精神,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团结同志,工作积极,作风正派。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统一,经常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服从领导,听从指挥,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到第一位,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为汝南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 在工作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知识不足,为了提高自己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先后系统地学习了《作物栽培学》、《植物病理学》、《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新技术应用》等专业书籍,另外又从报刊、杂志上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技术,经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再加上我多年深入农业第一线技术推广的实践经验,很快熟练掌握了农技推广、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和技能,在工作中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同时我还注视新品种的发展动态,对新技术,新品种积极进行引进和推广,搞好实验、示范、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向有关专家咨询,直到把问题解决。由于我虚心学习,不耻下问,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本人也练就了过硬的本领,现在生产中遇到的个别技术疑难问题,能及时解决,已经达到了中级职称人员所具有的水平。 三、主要工作业绩 任助理农艺师以来,积极搞好板店乡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的引进、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的实施等工作。累计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0项,包括小麦的前氮后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宽窄行种植等,推广应用面积82万多亩次,增加粮食1.1亿斤,增加经济收入0.9亿元。引进推广新品种16个,其中小麦品种有内乡188,郑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内容提要 山东体育学院基础理论系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 沙继斌整理

复习参考没有版权随意复制翻印不究

绪论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请把正确选项写在空内) 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 调节幅度小、敏感性差 B 作用范围广而且持久 C 作用范围局限而且反应较慢 D 反应迅速而且准确 2. 经过长期耐力训练可使肌肉耐力、心肺功能得到改善,这是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的结果。 A 服习 B 适应 C 刺激 D 应激 3 .具有兴奋性的组织是()。 A 只有神经 B 只有肌肉 C 只有结缔组织 D 神经、肌肉、腺体 二、判断题 ()1.活的骨组织具有兴奋性。 三.简答题 1.生物体(生命)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 2. 请简要说明机体生理机能的主要调解方式。 第二章骨骼肌生理 一、名词解释: 1. 肌节 2. 运动终板 3.兴奋收缩耦联 4. 运动单位 5.阈强度 6.动作电位二.选择题 1.根据离子学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A.K+停止外流 B.K+突然迅速外流 C.Na+迅速大量外流; D. Na+迅速大量内流。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 .乙酰胆碱; D. r –氨基丁酸。 3.骨骼肌实现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肌纤维 B、肌原纤维 C、肌小节 D、肌动蛋白 4.把肌细胞膜的兴奋过程与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偶联起来的关键部位是()。 A、横管系统 B、终末池 C三联管 D、纵管系统 5.骨骼肌细胞中终末池的功能是()。 A、Ca2+的专属通道 B、Ca2+的释放库 C、Ca2+的贮存库 D、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6.按照物理学定律,等长收缩时肌肉()。 A、作正功 B、作负功 C、未作功 D、作外功 三.判断题 ()1.静息电位就是K+的平衡电位,就是说,K+平衡电位是指膜内外K+浓度处于平衡状态。 ()2.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 .K+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而触发的。 ()3.Ca+与肌钙蛋白的结合与解离,是触发肌肉收缩的关键因素。 ()4.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丝本身长度不变,肌小节缩短。()5.等动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6.随着后负荷的增加,肌肉收缩所做的外功不断增大。 ()7.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根本特征之一,是支配他们的运动神经不同。()8.阈刺激可作为评价组织兴奋性的指标。阈刺激小组织兴奋性高,阈刺激大组织兴奋性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