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战国策_对后世几种小说的启发与影响_吴洪生

_战国策_对后世几种小说的启发与影响_吴洪生
_战国策_对后世几种小说的启发与影响_吴洪生

2006年8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3卷第4期Aug .2006

Jou rnal of Chongqi ng Techn ol ogy and Business U n i vers it y(S ocial Sci en ces E d i ti on )

V ol 23 NO.4

战国策 对后世几种小说的启发与影响

*

吴洪生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 战国策 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对后世许多种文体的影响都很大。这

些文体包括:谴责小说,侠义小说,传奇小说,史类小说,赋体小说,寓言小说等。从 战国策 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战国策 的一些篇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小说因素,对于后世小说的丰富和发展功不可没。

[关键词]战国策;后世小说;文体

[中图分类号]K23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6)04-0096-04

战国策 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其内容庞杂、叙写方式特殊。后人对此书认识不同,褒奖不一。班固的 汉书 艺文志 ,把它列入

经籍类的 六艺 之中。 隋书 经籍志 认为此书 属辞比事,皆不与 春秋 、 史记 、 汉书 相似。

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 因而将其归入 杂

史 类。 文献通考 卷一九五引郑樵注曰: 古今

编书所不能分者五:一曰传说,二曰杂家,三曰小

说,四曰杂史,五曰故事。凡此五类者,足相紊

乱。 由此可知,杂史迹近小说笔记,是和严肃的正

史不能相提并论的。晃公武在 郡斋读书志 中说此书 盖出学纵横者所著,当附于纵横家。 即认为它是反映一家之言的子书。对于此书的思想倾向

的评价,莫衷一是,总体来说是毁多于誉。刘向在 战国策叙录 中说此书虽然 不可以临国教化 ,然而其所记 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曾巩

在 战国策目录序 中说此书 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清代陆陇其编著了 战国策去毒 ,抨击此书 足以坏人心术 。可是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赞扬褒奖它的文学成就。陆陇其也不得不承认此

书 文章之奇,足以悦人耳目。 王觉在 题战国策 中称赞它 辩丽横肆,亦文词之最。 吴曾祺在 战国策补注叙附例言 中认为 其文章之美,在乙部中,自 左 、 史 外,鲜有能及之者。 它的浓厚文学意味在先秦众多的著作中极具有代表性,后世的辞赋、论说文等无不大受其影响。其中许多篇章的

内容和写作手法对后世的小说亦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讽刺手法对谴责小说的影响

战国策 的作者成分相当复杂,他们当中许

多人或者不满于当时的世态,或者为了所事之主而

攻讦他国之人和事,许多内容在看似不经意之间表

露出他们的冷嘲热讽,如 战国策 齐策四 齐人

见田骈 :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

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

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

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锺,徒百人,不宦则然

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作者对道貌岸然的田骈的辛辣嘲讽可谓绝妙,虚伪透顶的世态于此可窥一斑。又如 战国策 韩策二 楚围雍氏五月 : 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

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宣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

96

*

[收稿日期]2006-03-17

[作者简介]吴洪生(1979-),男,安徽巢湖市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妾之上,而妾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作者自己并没有发表评论,但是秦宣太后寡廉鲜耻的形象如在目前,讽刺得不漏痕迹,手法的高明不禁让人叹服。鲍彪在 战国策 注本里说: 宣太后之言污鄙甚矣!以爱魏丑夫欲使为殉观之,则此言不以为耻,可知秦母后之恶,有自来矣! 清朝王士桢 池北偶谈 里也说: 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还有,苏秦的自刺其股,朝秦暮楚,其志不过在于金玉卿相,归夸于妇嫂,纯属一个利禄之徒。作者在讽刺苏秦的同时,也将其妇嫂的势利嘴脸暴露无遗。作者有意将苏秦游说路过洛阳,周显王 除道效劳 (据吴师道注)的史实,移植到其妇嫂的身上,以其亲属的前倨而后恭,来揭露世态的炎凉,讽刺意图是十分明显的。范雎劝秦王以重利离散合纵之士,则更以狗为喻说: 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 ( 秦策三 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 )也是讽刺 六国犹连鸡,群士如斗狗 (鲍彪补注),作者将那些六国合纵之士的面具撕得稀烂,露出了他们贪婪的嘴脸。犹如群狗,投之以一骨,则轻起相牙。唐雎不过设一宴于武安,散不过几千金,六国之士相斗而散纵,可见合纵之士聚亦为财,散亦为财。这样的例子在 战国策 中有许多。讽刺就必然离不开一定程度的虚构,因而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就使得 战国策 的有些地方具有一定的小说因素,这对以后的谴责小说和讽刺小说有一定的启发。

二、侠肝义胆对侠义小说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时,风起云涌,干戈不息,烽火连天,周室道衰,礼法隳坏。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板荡之世,诸侯纷起争权交兵,一些有野心、有远见的诸侯都纷纷礼贤下士,渴求人才,这种政治形势使 士 这一阶层在政治舞台上逐渐活跃起来。 战国策 描摹了许多士人的豪情壮举。当时的 士 除了包括儒士而外,还有凭借口才、善于审时度势而奔走各国游说的策士,还有一种就是侠士。侠士中基本成分包括刺客与游侠,这两种人是中国之侠的主要成分。除了这两类外,还有其他成分的侠士,那就是 卿相之侠 、 义侠 与 盗 。关于 卿相之侠 ,司马迁在 游侠列传 中曾提及季札与战国四公子,季札好结交天下贤士,一诺千金,豪气冲天,四公子都礼贤下士,乐于结纳各式人才。孟尝君田文家中供养食容三千多人,其中有各种类型的人物,甚至有人说他 好士之末 ( 齐策四 鲁仲连谓孟尝 )。在这些食客中就有 义侠 与 盗 ,冯谖可以称得上所谓的 义侠 ,他为田文 市义 之后,薛地渐成了各类人物的集聚之地,这也为田文 为相数十年而无纤介之祸 ( 齐策四 齐人有冯谖者 )打下了基础。 史记 孟尝君列传 里太史公说: 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 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 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其他在 战国策 中直接或间接提到的侠士还有鲁仲连,唐雎,田光,樊无期,荆轲,高渐离,曹沫,孟贲,专诸,聂政,要离等,他们或是布衣,或是大臣,有文有武,但都是刚直不阿、有胆有识的奇男子、伟丈夫。后世的人们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种舍身求义的英雄豪迈气概。不难发现,后代的侠义小说有很多都从 战国策 中这些描绘侠义之士的篇章中汲取精神上的养分。

三、虚构夸饰对传奇小说的影响

战国策 虽然是部史学著作,但是它并没有完全遵守史学的求真求实原则,而是带有很多虚构夸饰的成分。刘勰曾批评一些史传作者 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 [1]从而造成了历史的混乱。 战国策 的作者们 莫顾实理 之处很多,经常运用夸张手法,甚至是虚拟的写法,并且较多运用细节描写艺术。对于史学著作来说,这些并不可取,但从传奇文学的创作角度来看,这些恰恰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批评家韦勒克和沃伦谈到文学创作时认为,文学创作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像的世界[2]。没有虚构和想像,就构建不成文学的辉煌殿堂。 战国策 中的许多记叙偏离史实,甚至是完全虚构出来的。晁公武于 郡斋读书志 中就说道 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 杨宽认为 战国策 是根据社会上流传的 权变 故事编纂而成的, 其中有些编者着重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就比较能够注重历史的真实情况。如果编辑起来只是用作练习游说的脚本的,就不免夸张扩大,甚至假托虚构。涉及到历史事实方面,有的出于传闻不同,记载有出入,有的就随意虚构,根本不顾历史的真实性。譬如苏秦、张仪游说各国合纵连横的

97

长篇说辞,就属于这种性质。 [3]唐兰说 战国策 中 曾拟作苏秦合纵和张仪连横十多篇 [4]。这种虚构之作,在 战国策 中多有存在。缪文远的 战国策考辨 一书认为 战国策 全书共460篇,其中就有90多篇是全部 拟托 或部分 拟托 的,如 秦策一 苏秦始将连横 、 齐策一 邹忌修八尺有余 、 齐策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 、 齐策四 王斗讽齐王好士 、 楚策四 魏王遗楚王美人 、 赵策二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 魏策四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 魏策四 唐雎不辱使命 、 楚策四 春申君灭族 、 赵策三 鲁仲连义不帝秦 等脍炙人口的篇章,均为 拟托 之作。由此可见, 战国策 中较多运用了虚构的方法,是不容置疑的。可恰恰是这些篇章,生动再现了当时生活中的一大批人物形象:苏秦的能言善辩,邹忌的机智善讽,王斗的傲岸自尊,鲁仲连的倜傥风流,唐雎的虎胆龙威。这些人物无不具有传奇式的色彩,这些文章因而具有传奇小说的影子。文学创作的虚构,需要作者 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 (钱钟书语)虽然我们不能说传奇小说的源头直接来自 战国策 ,但是 战国策 对传奇小说有一定影响,则是毋庸怀疑的。

四、以人系事对史类小说的影响

战国策 继承了 国语 以人系事的叙事方法,已经有纪传体历史散文的萌芽,为后来中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艺术形式。虽然 国语 越语 已开始使用以人系事的叙事形式,粗具纪传体特点,但是在整个 国语 中,这毕竟只是一种个别现象。而 战国策 中的许多篇章,诸如 齐策一 邹忌修八尺有余 、 齐策四 齐人有冯谖者 等,已可称是纪传体之雏形。唐刘知几 史通 纪传 论及纪传体的渊源时说: 寻兹例草创,始自子长,而补略犹存,区分未尽。 他说 纪传体通史 一例创自于司马迁 史记 ,是无可辩驳的,若但是要说单篇的人物纪传草创自司马迁,则似不妥。 战国策 中的许多篇章,实际上就已经具备了纪传体散文的许多特征。 战国策 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 国语 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同一篇章之内,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比如写冯谖,接连写了弹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一生的主要事迹尽在一篇当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清代吴楚材吴调侯说: 三番弹铗,想见豪士一时沦落,胸中磈礧,勃不自禁。通篇写来,波澜层出,姿态横生,能使冯公须眉,浮动纸上。沦落之士,遂尔顿增气色。 [5]这类作品,显示了由 左传 编年体向 史记 纪传体的过渡。 战国策 的作者们以饱含感情的浓墨重彩去描绘自己仰慕的人物。在叙写时,不仅很少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能大笔挥写人物最富有特色的言行,在自成格局的事件中,充分昭示人物形象的某一侧面。 战国策 中的许多优秀作品,把叙写重点,从片断质朴的叙事写人,转移到以更高涨饱满的热情表现完整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以更酣畅淋漓的笔墨铺叙矛盾冲突中的历史人物。如果我们把 史记 中的一些列传与 战国策 的有关篇章对照就不难发现, 史记 刺客列传 中豫让、聂政、荆轲等传,实际上即出自于 赵策一 晋毕阳之孙豫让 、 韩策二 韩傀相韩 、 燕策三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只是略有增减而已。其他诸如苏秦、张仪、甘茂、甘罗、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乐毅、鲁仲连等列传,也几乎来源于 战国策 。纪传体散文以人物为中心,有利于以事写人,这种文章体裁和艺术形式的创立,对后世的小说,尤其是对后世史类小说集中笔力写人写事的叙事传统影响深远。

五、铺张扬厉对赋体小说的影响

战国策 的辞令文采斐然,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仪态万方。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和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从陈说方式来看,战国游士在游说时君时,已不再讲究谦恭文雅的风度,也很少用道德礼义去说服人。为了动人心魄,往往无所顾忌的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夸大其辞,危言耸听。如 秦策三 写范雎说秦王,也是极力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听起来慷慨激昂,披肝沥胆,实为巧言利口,故弄玄虚。为了使听者慑服,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辨析。如苏秦劝齐王扣留楚太子,竟一口气举出十种不同的结果,一一加以演绎;蔡泽说范雎,先令人激怒范雎说: 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见面之后,又大讲功成身退之理和对方的危险处境,终于使他让出了相位;鲁仲连说辛垣衍,声称 吾将使秦王烹醢梁

98

王 ,引起对方强烈反应,然后才一一详述帝秦之弊。这些说辞都以夸张声势取胜,敢想敢说,奇伟恣肆。又如 齐策一 记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 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文中极尽排比夸张之能事,辞采绚丽,气势恢弘,句式在排比中融入对偶,语气强烈,节奏铿锵。又如 楚策四 中庄辛对楚襄王的说辞,用蜻蛉、黄雀、黄鹄、蔡灵侯层层设喻,其气势之壮、辞采之富、描摹之工,都为前所未有。这类铺张扬厉的辞令,对汉赋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而继汉赋之后形成的赋体小说,又把铺张扬厉的语言风格运用到小说的写作当中,创作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小说形式。

六、引类譬喻对寓言小说的影响

战国策士们经常引用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运用形象的比喻说理,来增强言辞的说服力。因而 战国策 中便保存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据熊宪光统计, 战国策 有寓言七十四则[6],其中如 鹬蚌相争 、 骥服盐车 、 画蛇添足 、 狐假虎威 、 南辕北辙 等,都是中国寓言史上的名篇。这些寓言故事都有形象,有故事情节,有的来源于民间,有的出自策士们的自己创作,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具有一定的小说因素,它们和其他先秦散文中的寓言一起,对后代的寓言小说产生积极的影响。

早期的中国,文史区分不很严格,以史传文,以文饰史几乎成了中国文史发展的特点,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魏晋六朝。 战国策 并不是一部纯文学的著作,我们仍然把它视为史学著作,但是它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是简单的历史材料。 战国策 的丰富营养培育了后代许多文学形式,无数优秀的作品受到其极大的启发和极深的影响,它与先秦其他著作一道共同为中国的文学指引了辉煌灿烂的前途。对研究历史的人和研究文学的人来说,都应该把它视为一部极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86.

[2]韦勒克(W ELLEK)沃伦(W ARREN)合著刘象愚等译.

文学理论[M].三联书店,1984.7-17.

[3]杨宽.马王堆帛书 战国纵横家书 的史料价值[A].湖

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研究[C].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35.

[4]唐兰.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资料 长沙马王堆

帛书 战国纵横家书 [A].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C].文物出版社,1976.123.

[5]吴楚材.古文观止[M].中华书局,1959年.145.

[6]熊宪光.战国策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4.71.

(责任编辑:杨 睿)

On enlighten m ent and i nfluence of Stratage m s of the

W arri ng States on l ater several novels

WU Hong-sheng

(Arts School,S outhw est Un i versit 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Stratage m s o f the W arri n g States is a h istoric prose w or k i n pre-Q i n period and has big infl u ence on later severa l literary sty les.These literar y for m s i n cl u de conde m ning nove ls,ch i v a lric novels,legend no-ve ls,h istory novels,co m posi n g nove ls,fable novels and so on.Analysis o f conten ts and w riti n g sty le o f Stra-t age m s o f the W arri n g States can deduce t h at so m e passages of Stratage m s of theW arri n g States have nove l fac-to rs and have m ade contribution to enrichm ent and develop m ent of later nove ls.

K ey words:Stratage m s of the W arri n g S tates;later nove;l literar y for m

99

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古老而又美丽的希腊罗马神话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文学,史学、美学和哲学价值。在浩如云烟的希腊罗马神话之中,有众多的文化沉淀值得人们去发现,有太多的人物故事需要人们去挖掘。“红颜善妒”这话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验证。善妒的天后赫拉(Hera/Juno),爱神维纳斯(Aphrodite/Venus)这些尊贵的女神似乎与嫉妒有着不解之缘。她们或是在丈夫花心出轨后对情敌施展报复;或是在比自己出色的女子面前内心失去平衡,肆意迫害欺压。他们利用手中的强权任意欺凌别人,给他人带来了无尽痛苦和灭顶之灾,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上演。嫉妒,这枚毒药,是希腊罗马神话中善用的元素,是一个个奇妙故事展开的导火索。天后赫拉是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是主神宙斯(Zeus/Jupiter)的姐姐和妻子,主管婚姻和生育,是忠贞妻子的形象,是妇女的保护神。在奥林匹斯山永生的众神中,天后赫拉分享着她丈夫的权力。她往往以战服的装束出现, 手持钢刀,头戴镶有花叶的冠冕,威风凛凛。她个性专横跋扈,嫉妒心极强,而且相当好战。因此希腊各个地方都在赫拉祭典时举行凯旋大典,所有崇拜这位女神的人几乎都是战功 赫赫的武将。她为宙斯生育了三个孩子:战神阿瑞斯(Ares/Mars),火神赫准斯托斯(Hephaestus/Vulcan)和青春女神赫柏(Hebe)。赫拉作为天后,美貌,高贵,威严,地位尊崇,可她的善妒却是最出名的,因为丈夫宙斯风流成性,喜欢拈花惹草到处留情。据说他共有七位妻子和无数个情人。他喜欢变成各种模样去引诱看上的美丽女子。宙斯婚后仍继续同诸多女神、仙女以及凡人发生恋情,这就使得赫拉极为恼火。尽管赫拉本人主管婚姻和生育,但她自己的婚姻却从没有幸福或平静过。丈夫宙斯拥有绝对的权威,作为一个夫权统治下的妻子,赫拉也反抗过,可是权力和法力都不如丈夫的她只好屈服。赫拉曾经为此受到惩罚,她的双脚被缚在铁砧上,双手用金链捆绑着,倒吊在半空中示众,奥林匹斯山上所有的神都慑服于宙斯的震怒不敢靠近他为天后求情。她管不了自己的丈夫,就把怒气撒在了那些被骗的可怜的情敌身上,于是她把大部分力气用于追捕、惩罚和迫害她丈夫的情妇和私生子们。她从不宽容或饶恕宙斯所爱的任何女性,并对她们肆意进行迫害。比如赫拉驱逐勒托(Leto),不让她在大地上分娩,致使勒托分娩前无处容身,所以阿波罗(Apollo)和孪生姐姐阿尔忒弥斯(Artemis/Diana)就出生在一个新建的水上浮岛提落岛(Delos)上。同样是因为赫拉,河神之女伊娥(Io)被宙斯变为小母牛,四处流浪,后来赫拉又派牛虻叮咬她,使她受尽苦难,逃离希腊流落至埃及;[1] 而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Bacchus)之母塞墨勒(Semele)的下场更惨。发现了塞墨勒的怀中有了宙斯的孩子,赫拉就化作塞墨勒的老乳母去哄骗她看看宙斯的真面目,最后导致肉眼凡胎的塞墨勒被神火烧死;天后赫拉还念咒把无辜的卡利斯托(Callisto)由美女变成黑乎乎的大母熊(这就是以后的大熊星座),她又挑拨阿尔忒弥斯去射死了卡利斯托。赫拉对宙斯和情人所生子女也进行残忍的迫害。比如酒神狄奥尼索斯遭到赫拉的迫害,流亡人间,历尽沧桑;而宙斯与凡间女子阿尔克墨涅(Alcmene)所生之子大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Hercules)同样受到了赫拉的残忍迫害,一生饱受磨难直至最后惨死。宙斯原本预言赫拉克勒斯出生后将会成为国王,未来有着光辉前途,赫拉不情愿这种光荣归于自己情敌的儿子,就施展诡计,让欧律斯透斯(Eurystheus)提前出世,而后来出生的赫拉克勒斯却成了他的臣民。在赫拉克勒斯只有十个月大时,赫拉派出两条毒蛇去咬死摇篮中的赫拉克勒斯,不过阴谋没有得逞。赫拉克勒斯成家立业后,赫拉刺激赫拉克勒斯使他一时神经错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后来又派了一个马人调戏赫拉克勒斯的妻子,进而导致赫拉克勒斯毒发身亡和妻子的内疚自杀。赫拉的嫉妒心强到了可怕的地步,她不仅不放过自己的情敌,而且对于与情敌有关的事物也难以忍受。她痛恨一个名叫埃葵娜(Aegina)的王国,因为这是她情敌的名字,它勾起她的满腔愤恨。她给全岛送去可怕的瘟疫,以至于尸横遍野,一片恶臭。因为她的一己私怨,无数的无辜者失去了生命,成为他们情感纠葛的殉葬品。在希腊罗马神话中,描写赫拉优点的情节很少,比如她化成老妇人考验伊阿宋(Jason)随后就暗中帮助他远征获取金羊毛,其它的多数是描写她监视丈夫,谋害情敌,天后赫拉好像没什么正事可干,她是一个典型的妒妇形象。赫拉最出名的故事是她与雅典娜(Athena/Minerva)、维纳斯抢夺那个“献给最美者”的金苹果,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把金苹果判给维纳斯后,赫拉就开始了对特洛伊人的报复,在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中暗中帮助希腊人,最终使特洛伊血流成河,灰飞烟灭,而这正说明她的争强好胜,心胸狭隘和残忍自私。可以说,赫拉既可敬,可怜,又可恨。可敬的是尽管宙斯的绯闻不断令她颜面尽失,可她却是个忠实称职的妻子,从未对婚姻有过背叛,尽职尽责地履行妻子的责任和义务,为他生儿育女,帮助管理天庭;可怜的是,她始终活在丈夫花心的阴影之下,她的爱情婚姻生活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当初宙斯向她求爱被赫拉拒绝,后来宙斯变成杜鹃鸟去诱骗赫拉,她被迫嫁与宙斯。可见赫拉对花心的宙斯最初是不满意的,婚姻是无奈之举。而婚后宙斯不断地偷腥,婚外生子,这都令她伤心痛苦,使她尊严扫地,而她还得想方设法拉回宙斯喜新厌旧的花花心肠,她把监视丈夫和报复情敌当成了生活重心,赫拉活得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学号:12106049 姓名:黄智霞班级:12语教(1)班摘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起作品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厚而真挚。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是一座跨越时空的丰碑,也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模式”载体。屈原的爱国情感是十分强烈,两千多年来一直给后世重大的鼓励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为不朽的爱国典范。楚辞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对诗歌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楚辞诗歌浪漫主义屈原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出于一个时代。楚辞是由屈原宋玉等一方文学人士所创造的,它开创了我国诗歌史方面的成就辉煌,为世人瞩目。屈原是楚辞创作的第一人,其辞是楚地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以《离骚》为代表,骚体的意韵更加显著,之后又著有《九歌》、《问天》、《九章》等作品。楚辞及其作者因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表现上的巨大成就,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极其重要地位。 一、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楚辞发展到汉代时已经基本定型了,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已经发展成了完整的楚辞体。风、骚并称,由来已久,是诗歌创作的典范。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爱国思想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启发和鼓舞。汉初,遭遇与屈原极相似的贾谊在赴长沙任太傅途中经过湘水,凭吊屈原自沉殉国的地方,怀古伤今,写下了《吊屈原赋》,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无尽的哀思。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引用刘安语称誉屈原“与日月争光,可也”,并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自勉,在身心受到巨大摧残的情况下,隐忍苟活,发奋著书,几十年的心血终于结晶成为传世名作《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司马迁艰辛的写作过程和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灵魂的再现,精神的闪光。

聊斋志异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聊斋志异》的前世今生 【摘要】:鬼历来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易·睽·上九》上曰:“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这可以说是对于鬼最早的文献记载了,而在《聊斋》之前也有很多鬼怪著作,无疑,《聊斋》肯定也是受过前代著作的很大影响,但经过时光的洗涤与冲散,唯有《聊斋》最为坚挺,在文学的森林中依然枝繁叶茂。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在文学戏剧上的影响,电影电视的改编也不在少数。 【关键词】:《聊斋志异》前世今生 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此书素材来源泛,内容精彩丰富,思想意蕴深远,可以说是聊斋先生毕生心血的结晶。 一、《聊斋志异》的前生 聊斋的前生即对古典文化的继承。 古人特别强调读前人的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蒲松龄也是一位博综群籍的人,他刻苦攻四书五经的同时,博览经史、诗词、野史杂录,中年以后设帐绰然堂,有毕刺史家的万卷藏书可资怡游。 在写作《聊斋志异》时,作者更是借鉴前代人的作品。《聊斋志异》近五百篇,据近人考证【1】,可以从前人作品中找到本事者达百余篇(当然,这类“本事”,有的有明显继承关系,有的较牵强。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蒲松龄特别提到了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对他的深刻影响。魏晋南北朝人鬼相恋故事,无非两种模式:是为人鬼结合,如《吴王小女》、《卢充》、《秦闵王女》。女鬼主动追求素不相识的书生,赠明珠、金枕之类,结局虽然人鬼殊途,书生却为女鬼父母认可。二为死而复生,如《父喻》、《河间男女》。男女青年爱情的自由选择和父母之命的矛盾,女方抑郁而死,在冥世与心上人结合,复回人间。但蒲松龄能入于干宝而出于干宝,他在搜奇猎异、遄飞逸兴的同时,孜孜追求爱的崇高精神,寻觅爱情更深刻更感人的内涵,更优雅更迷人的表现。 其中与前代小说有比较明显的借鉴联系的: 《画壁》-—《搜神记》卷一《徐光种瓜》; 《劳山道士》——《古今谭概》“灵迹”部之《纸月、取月、留月》; 《凤阳士人》——《说郛》卷四白行简之《三梦记》,《河东记》之《独孤遐叔》;《赵城虎》——《古今谭概》之《杖虎》条; 《三仙》——《玄怪录》之《元无有》; 《促织》——《明朝小史》; 《向杲》——《续玄怪录录》之《张逢》; 《降妃》——《酉阳杂俎》之《崔玄微》; 《黎氏》——《广异记》之《冀州刺史子》; 《续黄梁》——唐传奇《枕中记》; 《阿宝》——唐传奇《离魂记》; 《莲花公主》——唐传奇《南柯太守传》; 《胡四娘》——《鹅笼夫人传》; 《阿绣》——《幽明录》之《买粉儿》; 《侠女》——《唐国史补》卷中;

上古神话与后世文学

上古神话与后世文学

【摘要】 如果说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人们口口相传的上古神话就可以称作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文学形式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创作了许多体系的神话,开启了古代文学的先河,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而且上古神话无论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还是其中表现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以及乐观精神等等,对后世文学创作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上古神话;后世文学;素材;人物形象;故事类型;浪漫主义精神;乐观精神 【引言】 中国古代有神话,但是向来没有“神话”这个名词。神话是什么?茅盾显示曾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相互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上古神话,即借助神话的表现形式或以神话为题材内容的小说,它起源于远古时代原始先民的口头创作,当时出现大量的“用想象或借助想象力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原始神话。中国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它以瑰丽的想象和斑斓的色彩保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无论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还是表现其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及乐观精神,对后世的文学中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都有着深远而广阔的影响。 一、为后世文学提供素材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往往是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后市文人因而喜欢加以利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历代以神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等神话典故在我国流传极广,对后世文学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受上古神话影响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像禹、契、后稷这些神性英雄,都在《诗经》中有所体现。其中《玄鸟》和《生民》两篇,叙写契和后稷诞生的神异,基本都是取材于神话的。而在《诗·大东》里首次出现了牵牛和织女,虽然诗人是把它们作为两个星座咏叹,但是牛郎织女神话的影子我们也可从中略见一斑了。而《楚辞》中涉及到的神话传说人物甚多,屈原的创作也援引了上古神话的素材,上天下地驰骋其丰富的幻想以抒写当时他对楚国腐败政治的忧愤,从而表达出他热忱的爱国主义思想。其中以《天问》一篇最为突出,《天问》中提出了170 多个奇兀的问题,以神话的比重最大。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原对这些神话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传说的怀疑中,表现着诗人的情感和爱憎。 《老子》、《庄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山海经》是古代口传文学的成文纪录,保留中国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影响后世文学非常巨大。夸父的神话故事见载于《山海经》,而《淮南子》与《列子》书中也都有记载,皆据《山海经》而写就的。其后的《神异经》里

史传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左传》叙事手法的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摘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通过对这部书的研读, 我发觉它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其叙事方式。《左传》的叙事方式不仅为后世史学家在写史书时提供了借鉴,对后世文学其他方面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部书能长久的流传原因之一。 关键词:左传;叙事手法;影响 《左传》作者作为“中国叙事文学中第一个将倒叙手法成功运用到创作实践中的人,其首创之功后莫能比。”[1](P52)其特色首先是将逆时序的叙事方式运用于创作之中,从而起到了避免叙事时间单一和促进史传文学心理描写发展的作用,同时也给阅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这就是《左传》叙事手法上的三个特色。 一、叙事时间多元化事件主旨深度化 《左传》作为编年体史书,出色地继承了《春秋》顺时序的叙事方式,同时为突破编年体例对叙事的限制,创造性地采用了倒叙等逆时序的叙事方式。这种以顺时序为主、逆时序为辅的叙事方式,不仅避免了叙事时间的单一,还深化了各个事件的主旨。左传是在继承了诗、书、易、国语等关于叙事方面的成就后 得以全面的发展的。 二、史传文学心理描写发展的摸索 《左传》不但继承了《春秋》的体例,而且继承了《春秋》的笔法。《春秋》笔法之一就是“不待贬绝而罪恶见”[2](P2316)即以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其自身。《左传》正继承了这一点,以白描手法记录人物性格化的语言和行动,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左传在塑造人物方面是具有开创性的,它的一些方法直接被后世的史传文学所继承。比如说,在《左传》中被大量应用的通过人物的对话, 人物的行为动作,人物之间的对比等塑造人物, 也是后世史传文学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象史记中的“互见法”就是从《左传》中的人物对比的方法中演化而来的。在《左传》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并不发达,“正像《左传》里对楚灵王的皮冠、秦复陶、翠被的描写一样,如果离开人物的言语和行动,它

中国古代神话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定稿)

中国古代神话之我见 李贵英 提要:孩提时代,奶奶口中的“藤精树怪”以及妈妈讲的故事“野人家婆”等可以说是我接触到的最早的带一点神秘色彩的故事,这些故事没有史料记载,只是在明间以口头的方式传送下来,一代一代的流传,随着地域的不同,故事的情节也有差别。以野人家婆为例,在同一个县不同村子的老人讲的故事细节不一样,只是结局一样。这就是我们的先辈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理解以及征服。故事里的精怪不是像奥特曼里的怪兽一样来自外星球,而是经过岁月洗礼有一定年龄甚至上百年的修炼之后,可以幻化成人形又拥有了一定魔力,这和《西游记》里的妖怪一样也和我们耳熟能详的白娘子有几分相似。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神话故事,在学生时代我们接触到了完整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及精卫填海等。 关键词:中国神话起源发展特点文学影响 一、中国古代神话 (一)神话: 孩提时代,奶奶口中的“藤精树怪”以及妈妈讲的故事“野人家婆”等可以说是我接触到的最早的带一点神秘色彩的故事,这些故事没有史料记载,只是在明间以口头的方式传送下来,一代一代的流传,随着地域的不同,故事的情节也有差别。以野人家婆为例,在同一个县不同村子的老人讲的故事细节不一样,只是结局一样。这就是我们的先辈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理解以及征服。故事里的精怪不是像奥特曼里的怪兽一样来自外星球,而是经过岁月洗礼有一定年龄甚至上百年的修炼之后,可以幻化成人形又拥有了一定魔力,这和《西游记》里的妖怪一样也和我们耳熟能详的白娘子有几分相似。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神话故事,在学生时代我们接触到了完整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及精卫填海等。 神话由口头传承到记录于书本再到今天的拍成电视剧,故事也由原来的简单到今天的情节复杂、语言丰富,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创新,才衍生出中华民族近千年的古老文明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文学常识楚辞

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新诗。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离骚》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篇自述身世、遭遇,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以及他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九章》共9首,思想内容大体与《离骚》相同,但创作上较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九歌》共11首,是屈原对民间祭神曲的再创造。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氛围的描述上,瑰丽多彩,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首先,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较之《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丰富的感情。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抒情主人公的凸显、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种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经》与《楚辞》并称为

“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源头。

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学号:09070624 姓名:宗祎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翻阅历史的浩卷,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创始于隋朝,于唐代被确立制度更加完善,在宋朝臻于完备,而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清代在沿袭明代的各种程式有所发展外,同时也是科举制度的终结,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科举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有益于文化的编制和普及,更因为其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和巩固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但科举制度自身的弊端使其日益成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进步的滞碍。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带有革命性质的变革,但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带来了负面影响。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宣布废止科举、兴办学堂。一纸诏书,宣告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永远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这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 科举制度与当今的高考有着不同之处,也有相同的地方。 不同之处,科举是一种选官制度,只要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了。而现在的高考,只是能否进大学学习的一种资格考试。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通过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可以说成绩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举制度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科举制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从汉朝开始,出现了州县官举荐人材和朝廷直接征聘有名人氏当官的制度。在魏晋时,还在各州设立了专门评估本地人材的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来评估人才,使得一部分下层人氏(寒士)能够进入官员队伍。这种举荐与评估,尽管也有出于公心的,但更多的是为了个人或家族的私利,而且,主要集中在豪门贵族中,重家世,轻才德,还出现了不少沽名钓誉和弄虚作假的情况。隋唐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和专治制度的加强,官僚制度日趋完全,需要补充大量的官员,于是出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科举制度,这与过去的选官制度相

论屈原赋对后世的影响

论屈原赋对后世的影响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骑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吟诵着这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屈原赋,我的头脑中出现的是一幅幅壮丽的楚国山河图景,萦绕在耳际的则是祭祀的乐曲,嗅到的是各种香草散发出的醉人芬芳,触摸到的是瑟瑟秋风滑过指尖的清凉。屈原——这一楚辞大家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一、爱国主义 屈原对楚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主义者。所以近代以来,他被人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显然,这里所指的“国家”比较有局限性。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因此这里的“国家”单只楚国。可无论是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国家,屈原都是我们炎黄子孙学习的榜样,这个地位无人能够替代。 战国时代是个大变动的时代,全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在屈原的时代,中国历史上已有过夏、商、周三个统一全国的悠久王朝;而在夏朝以前,还有三皇五帝一类的古史传说。”(1)所以说,一个以九州为版图、以整个中华民族为成员,并具有悠久而稳固的共同历史文化的中国,不仅在事实上久已存在,而且成为次中国人共有得到祖国观念。从这一方面来看,此时的国家已经上升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生活在各诸侯国的人民便不能不关心本国的政治现实及其在列国中的处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害与命运。因此,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情况下,真正的爱国者都必须面对现实,首先要求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不受侵害,进而谋求全中国的统一。 “关于楚国,也有它自身的特点。由于楚国地区相对来说开发较晚,长期被中原各国称为‘荆蛮’;而所谓的‘尊王攘夷’则更是把楚国视为主要的排斥对象。”(2)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者,他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了楚国人的特点。他所最为关心的显然是楚国的兴衰成败及其在列国中的地位与处境。但我们又应看到,在他的心目中,全中国无论从疆域、成员、历史、文化来说,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战国之世出现的分裂局面则是暂时的现象,全中国终究是要归于统一的。当然,屈原作为一个楚国人,他是很希望能够由楚国来统一全中国的。在战国七雄中,楚国是地域最大的,同时其力量也相当雄厚,它的确有统一的条件。因此,屈原迫切希望楚国能够强大起来。 屈原对楚国的深厚感情中包含着对广大楚国人命运的强烈关心,所以他的爱国主义便具有了更为具体的实质内容。在屈原的心目中,楚王朝本是代表广大楚国人的利益的;但当他意识到,这个王朝的腐败而无法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之后,便在思想感情上与之决裂了。另外,在屈原对楚国的深厚感情中,也包含着他对她对楚国乡土的深刻眷念,对楚国的历史文化以至民风习俗也怀有深情。因此在屈原的辞作中,处处流露着对故土的热爱之情。由于屈原是在楚国出生和长大的,他自然对楚国的山川风物、文化习俗最为熟悉,并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培育了浓郁的乡土之情。这种乡土之情对于各个时代的中华儿女来说,也都是他们那爱国主义感情的一种具体表现。 屈原的为人和他的辞作,始终是中国历史上一宗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激励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有深刻的影响,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美学价值 “屈原的辞作富有美学价值,其价值之所在,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论史传对古代小说的影响

论史传对古代小说的影响 邱瑞琳 长期以来,一般论者都认为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上古的神话,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实际上,神话是一切意识形态的始祖,不仅是小说,就是所有的文学艺术,所有的意识形态如宗教、道德等等,都发端于神话。鲁迅先生说:“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中国小说史略》),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再则,我国古代神话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神话和历史这两条线往往纠缠在一起,神话历史化,历史神话化,神话被历史意识所掩埋。因此,我们说小说起源于神话,并不能说明小说与神话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 我国上古时代产生的大量神话,但都散见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先秦和汉初的古籍中,始终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神话故事体系。我们从各种典籍中将那些神话残片收集起来加以复原,复原的只是神话的内容,而对神话的文体形式却无从考知。这与希腊神话直接演变出相当成熟的叙事文学不同,中国神话主要向历史学方向演变,与小说之间缺少一个文学的中介,没能产生像欧洲那样的史诗和传奇,但在中国却有叙事水平很高的史传为后世小说所仿效。中国古代小说在唐之前处于萌芽状态之时,便是作为一种补正史之不足的手段,在以后的发展中,小说受“史贵于文”观念的影响,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史传看齐。可以这样说,是史传孕育并催化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产生。 我国先秦两汉产生的史传著作,主要有《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它们上承神话,下启小说,是我国叙事文学的艺术宝库。其中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叙事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从神话到史传再到小说,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一条独特的发展路线。史传积累了丰富的叙事经验,孕育了小说的产生,尤其是在唐代小说作为叙事文学自成一体后,在它漫长的成长途程中仍然师从史传,从史传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必然要顾及其与史传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史传对古代小说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史传本身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小说因素,本文着重从结构方式、叙事方式和修辞传统三个方面来论析史传对中国古代小说所产生的内在而深刻的影响。 一 我国古代小说大多采用史传的叙事结构方式。史传结构方式有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种类型。《春秋》、《左传》是编年体,按时间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优点是对历史宏观变化可以作连贯的记叙,但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或事件却不能作连贯的完整的记叙。而《史记》所确立的纪传体,则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以及以人物为中心的事件可以作连贯而又完整的记叙,可以对某些重大的历史场面进行从容不迫的绘声绘色的描写,因而能够局部地再现历史场景。纪传体对于后世小说的影响尤为深刻。 唐代传奇小说和清代的《聊斋志异》等文言短篇小说在结构方式上,就明显地受到了纪传体的影响。《史记》中的作品,大多是以人物的名字作题目,故事亦围绕该人物的生平事迹展开,前文叙述故事,后面再直接发表一段议论。对比一下唐代传奇小说的传类作品,几乎也都是这个路数,开篇即介绍主人公姓名、籍贯、家世、时代等,篇末则交代主人公的结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学编年 国学论坛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学编年- 国学论 坛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创造了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时代。屈原还创造了全新的诗歌样式——楚辞.这种以楚国民歌为基础、长于抒情与铺陈的诗歌形式,因其代表作品《离骚》的影响而被后世又称为骚体,进而又把诗人称为骚人. 楚辞或骚体是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 这一新诗体比起以四言为主的《诗经》来,无论在篇幅上、句法上、表现方法上,都有了许多发展,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屈原正是运用这种新诗体成就其诗人伟业的。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思想方面。他的爱国思想和峻洁人格一直受到后世的敬仰。汉初政治家贾谊被谪迁长沙后,凭吊屈原,写出《吊屈原赋》,引屈原为知己。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可马迁很敬佩屈原的人格,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遭冤受刑之后,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的事迹为榜样,坚持写完了不朽的巨著《史

记》。《史记》虽是散文著作,但那种勇于正视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和洋溢着爱憎鲜明感情激越的风格,却正是屈原精神的继承,所以鲁迅称它为无韵之《离骚》.西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敬慕屈原的为人。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那种蔑视权贵、反抗黑暗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正是屈原人格与创作的继承与发展。杜甫的爱国忧民精神,也与屈原有继承关系。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即以屈原的创作精神为榜样。总之,中华民族坚持理想,坚持斗争,崇尚节操的精神,固然是由无数仁人志士树立起来的民族之魂,但其开端,却可追溯到屈原身上。 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还深深影响到民间。屈原投江而死是为理想殉身,所以,传说在他死后不久,人们就因怀念而用包粽子、划龙舟的形式来纪念他。这种风俗至今仍流行于中国和亚洲的东部。古书上这样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日赴汩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 乃歌曰:何由渡湖!因而鼓櫂争归,竞会亭上,习以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道家思想源远流长,从老子的“天人合一”到“庄周梦蝶”的变化不断推到道家思想的成熟,也逐渐扩大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春秋战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道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学派,在时代的舞台上演绎自身的传奇,在后世社会的发展中影响深远。在现在的社会中道家思想更能为我们提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辩证法、虚实相生、无为、寡欲 哲学 道家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老子充满智慧的辩证法思想和无为都为后世留下了毛贵的财富,其中“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著名的辩证词汇,不仅反映早期哲学思想所闪烁的光辉,更看到道家哲学的深邃。 道家倡导无为,但无为并不是简单的不做什么,而是不要过分的干预事物的发展,不要盲目的插手自己不该干的事情,违背了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最终会受到惩罚的。 其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广为人知,这也反映了道家哲学的现实意义,在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庄子那里,他更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灵魂的超脱,《庄子》中有很多的寓言故事,其中有一篇说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起舞,睡醒之后却在思考是庄子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变为庄子,其思想的深邃与旷达无人能及,《庄子》中有鲲、鹏那样的庞然大物,也有朝菌、蟪枯等微小之物。但在庄子眼里,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自己追求的目标。 其中辩证法作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庄子在自己的妻子去世后,竟然鼓盆而歌,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举动,但在庄子看来这也许是一种解脱为什么他不能为这种解脱而高兴呢?老子作为辩证大师更是出类拔萃,其辩证法的思想令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道家主张寡欲,寡欲不是节制欲望,而是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欲望,人的欲望越多就会一步步的踏入欲望的沼泽而难以自拔,消减欲望、知足者常乐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庄子》中记载了楚王想请庄子担当宰相的故事,但是庄子却在名与利的诱惑下选择了自己要过的生活,那种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那种无所羁绊的生活为后世众多学者所向往。 水在道家思想中无处不在,老子说“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水对道家来说是不可

神话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神话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可以说,神话与文学血脉相连。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在古代,不问小说或诗歌,其要素总离不开神话,印度、埃及、希腊都如此,中国亦然。”作为原始先民认知和表达方式的神话,一诞生便将人类的形象思维推向极至,焕发无限光彩。鲁迅先生《破恶声论》其中写道: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异,淑诡可观,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惑也。太古之民,神思如是,为后人者,当若何惊异瑰之大。 至于神话的缘起,不同学术派别各持高见,力圆其说。而我以为大可不必耿耿于此,重要的是我们能从远古神话中了解出什么,抑或获取些什么。因为神话为其所属群体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而无须穷究其是否“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 式本身”。所以,鲁迅先生说:“倘欲究西国人文,治此则其首事,盖不知神话,即莫由解其艺文、暗艺文者,于内部文明何获焉?”因为“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譬如说,脍炙人口的先秦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这种程度上可以说它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一大先锋,引领着我国古代文学朝着浪漫、神秘、幻想的方向前进。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色彩鲜明的部分,先秦神话实在是功不可没。 神话正是以其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渗入其浓烈的情感体验,为后世艺术虚构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提供了开了先河。就说天下第一才子书《庄子》吧。庄子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可以说全书充满了“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将博大精深的思想蕴藏于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中。这种以奇崛的想象构成奇丽诡谲的艺术境界、以隐喻和象征代替逻辑推理的风格,不正和远古神话一脉相承吗?再

汉赋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汉赋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在汉末文人五言诗出现之前,它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封建时代的词章家非常推崇汉赋,但他们奉为汉赋正宗的却是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及班固、张衡等人的大赋,但也正是这些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表现了较多的局限性。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批评说:“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他所谓“今之赋”就是指汉代兴起的大赋。他认为它们“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挚虞对汉赋的社会作用以及艺术上的某些根本缺陷所作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 汉赋,特别是那些大赋,尽管有着如上所述的缺点,在文学史上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 首先,即以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来说,大都是对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盛,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的繁荣,以及汉帝国的文治武功的描写和颂扬,这在当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赋中对封建统治者的劝谕之词,也反映了这些赋作者反对帝王过分华奢淫靡的思想,表现了这些作者并非是对帝王贵族们毫无是非原则的奉承者和阿谀者。尽管这方面的思想往往表现得很委婉,收效甚微,但仍然是不应抹杀的。 其次,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锻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往往在语言、辞藻和叙事状物的手法方面,从汉赋得到不少启发。 最后,从文学角度来看,汉赋改变了旧的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汉赋将“自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开拓了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 在先秦文学中,自然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可供审美观照的对象,而汉代,数量众多的作品单独地将自然作为展现对象而并不附加其他理论思想条件。自汉赋开始,述景本身就具有了完全的审美意义。虽然从普遍理论讨论,自然物色只是文学艺术展示的对象之一,但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它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占有主导地位的展示对象。以集体的、大规模的行为来描绘山水,描述自然,汉赋始开风气之先。此后,每当有了一次这样的群体行为,便会形成中国抒情文学的一次高峰。 二、汉赋自觉地强调了自然外物所引起的人的内心感受,奠定了文学描述中物情关系的观念基础。 而东汉以后的景物描写,个别的具体的物往往体现出具有某种规定倾向的情思,这种相对固化的物情关系体系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可以认为,汉赋是这一思想观念形成的缔造者。在汉赋中,自然景物不仅仅是为人们的感觉所注意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寓言式的比况对象,它已经带上了充分的感情依附特征。自然的变化可以引起感情的变化,一定的自然景观被赋予一定的感情特点并渐渐地观念化、程式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赋奠定了文学描述中物情关系的观念基础。 三、“物”作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展示对象,在汉赋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这最初可以从西汉的《礼记?乐记》中见到端倪,司马迁虽然不满于汉赋状物写景的夸饰之风,称其为“虚辞滥说”,但在评价《离骚》时,也强调了“志”和“物”之间的联系。至西汉末年,刘歆则直接指陈“登高能赋”,是由于“感物造端”。对汉赋“物”的描述有积极评价的是班固,《汉书?叙传》中评司马相如的赋“多识博物,有可观采。”就实际的表述效果而言,汉赋可能显得过于注重物的描摹而对“志”、“道”不够重视,但站在文学发展、演变的立场上,我们却因汉赋铺张扬厉的景物描写而赞赏它,有力地刺激了人们对“物”的感受和兴趣,从而启发了述景的文学。

《诗经》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诗经》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一直以来我对《诗经》总是怀着一种类似于敬仰神灵的感情,总觉得它不仅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远,还蕴含着深奥的意义,不是我们轻易能理解的。就像远古时期的祭文,拗口而生涩;又像那些跳着祭神舞的巫师,永远蒙着神秘的面纱,让人看不清楚面具之下的真实面孔。 到了中学时,从课本中接触了几首《诗经》中脍炙人口的诗:《关雎》、《蒹葭》,之后又陆续读到了《子衿》、《木瓜》,便以为《诗经》中都是描写爱情的诗歌,是古人的爱情诗总集。即使是到了现在,对于《诗经》的认识任然是停留在非常模糊的层面,于是对于《诗经》充满了好奇和兴趣。随着“《诗经》导读”这门课,我深入地走进了《诗经》,走近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生活,对《诗经》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诗经》按照音乐曲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风包括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有160篇。多半是民间歌谣,拥有每个地域不同的民俗特色,甚至在诗歌中有时含有地方语言,非常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淳

朴、亲切。诗歌所描述的内容也是乡民的日常劳动、爱情生活,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劳作,到嫁娶、丧事,到平常的小小的油盐酱醋,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这些诗歌中却是栩栩如生,甚至能显示出一个人脸上的喜怒哀乐之情。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相对于风而言,政治色彩更浓。其中会有尖锐的阶级矛盾,奴隶主吃喝玩乐的奢侈生活和人民疾苦生活,如《何草不黄》、《渐渐之石》、《采绿》构成了一幅奴隶和人民疾苦生活的图画,表现出人民对当时政治的不满。除此之外,雅中还有描写周王朝及其祖先兴起经过的一些篇章,具有神异色彩,有些又是夸耀功德的。另有一些描写战争的诗歌,歌颂这些战争,赞扬将士威武,夸耀赫赫战功,气氛昂扬。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祭祀乐歌。篇幅较“风”和“雅”长,多为对祖先的赞颂和夸耀,音乐曲调较缓,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对于后世诗人的创作,无论是在诗风,写作手法、技巧,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有极大的影响。

浅谈《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二改

题目浅谈《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学生姓名:雷宇驰 学号: 指导教师:陈柏林 专业:汉语言文学

目录 摘要 .................................................................................................................................................. I 关键词 .............................................................................................................................................. I 前言 .. (1) 一、《山海经》的神话形象 (1) (一)人兽同体 (1) (二)异族人物 (2) (三)神异奇兽 (2) (四)山川草木 (3) 二、《山海经》的文学影响 (3) (一)形象改造 (3) (二)素材借鉴 (4) (三)情节借用 (5) (四)浪漫精神 (6) 三、《山海经》的文化影响 (7) (一)英勇抗争的献身精神 (7) (二)厚生爱民的忧患意识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浅谈《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姓名:雷宇弛指导教师:陈柏林 摘要:《山海经》是我国保存神话故事最多的著作。问世以来,就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影响了一批批作者的创作。《山海经》中的丰富想象与故事情节使后世的文学作品对它有了极大的兴趣,它也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本文试着从内容和精神两个方面来阐述《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从探讨《山海经》对后世文学影响的过程中,表达出一些初步的看法,来完善后世对《山海经》的深层研究。 关键词:《山海经》;文学;艺术;内容;影响

论屈骚精神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论屈骚精神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论屈骚精神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论文摘要:自屈原起,开始出现了有人以全力来写诗,以一生的思想感情来丰富诗,并且通过诗表现了自己整个的人格,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分工。从民族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到屈骚精神中民族精神与一统意识的融合,那是楚民族精神气质与战国时代的政治文化的合力作用下产生的,而这合力所产生的支点则是屈原时对南北文化的创作性吸收。这种精神和情感随着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以及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而衍生为爱国主义精神。这种抽象而稳定的情感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今社会都影响深远。 论文关键词:屈原;诗人;南北文化融合;天人关系;?我?和中国

引言: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楚辞》创作不仅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人类的。他用全部的心力去融入的诗篇浸透了他的忧愁、他的情感、他的才思、他的志向和期待以及那?虽九死其犹不悔?的坚持。那是在悠悠岁月里对时间、对楚国,更是对自己的一份执着与承诺,是不成则以死志之的决心。这样一个对祖国对信念永恒追求如同赤子般的人,这样一份饱经忧患而凝结出的伟大的民族情感与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的我们而言,又有什么意义与影响呢?在我们思考个人命运的同时,对我们思考?我?和中国的关系又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自我与自我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时代的关系、与悠悠岁月之间的关系呢?在本篇论文中,将细致分析屈原精神的生成、表现以及对时代的影响。 一、屈骚精神生成的文化背景 (一)楚地文化特征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模式或者文化模式的本质是文化的主旋律或文化主导观念(1)。她所说的文化主旋律或文化主导观念指的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而我们只有靠首先理解那个社会的情感上和理智上的主要动机才能理解。是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制约还是主动的采取对付环境的措施,这就体现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主体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文化的灵魂与特质。 在对楚文化形成的影响下,应考虑的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巫祭文化。楚族源于中原,其统治思想与治民思想方式里还深深受周朝统治的影响。在中原民族的历史上,也有过对鬼神的狂热崇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