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算法与递归算法的概念及区别

迭代算法与递归算法的概念及区别
迭代算法与递归算法的概念及区别

迭代算法是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适合做重复性操作的特点,让计算机对一组指令(或一定步骤)进行重复执行,在每次执行这组指令(或这些步骤)时,都从变量的原值推出它的一个新值。

利用迭代算法解决问题,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确定迭代变量。在可以用迭代算法解决的问题中,至少存在一个直接或间接地不断由旧值递推出新值的变量,这个变量就是迭代变量。

二、建立迭代关系式。所谓迭代关系式,指如何从变量的前一个值推出其下一个值的公式(或关系)。迭代关系式的建立是解决迭代问题的关键,通常可以使用递推或倒推的方法来完成。

三、对迭代过程进行控制。在什么时候结束迭代过程?这是编写迭代程序必须考虑的问题。不能让迭代过程无休止地重复执行下去。迭代过程的控制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所需的迭代次数是个确定的值,可以计算出来;另一种是所需的迭代次数无法确定。对于前一种情况,可以构建一个固定次数的循环来实现对迭代过程的控制;对于后一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出用来结束迭代过程的条件。

例1 :一个饲养场引进一只刚出生的新品种兔子,这种兔子从出生的下一个月开始,每月新生一只兔子,新生的兔子也如此繁殖。如果所有的兔子都不死去,问到第12 个月时,该饲养场共有兔子多少只?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递推问题。我们不妨假设第1 个月时兔子的只数为u 1 ,第2 个月时兔子的只数为u 2 ,第 3 个月时兔子的只数为u 3 ,……根据题意,“这种兔子从出生的下一个月开始,每月新生一只兔子”,则有

以下是引用片段:

u1=1,u2=u1+u1×1=2,u3=u2+u2×1=4,……

根据这个规律,可以归纳出下面的递推公式:

以下是引用片段:

un=un-1×2(n≥2)

对应u n 和u n - 1 ,定义两个迭代变量y 和x ,可将上面的递推公式转换成如下迭代关系:

以下是引用片段:

y=x*2

x=y

让计算机对这个迭代关系重复执行11 次,就可以算出第12 个月时的兔子数。参考程序如下:

以下是引用片段:

cls

x=1

fori=2to12

y=x*2

x=y

nexti

printy

end

例2 :阿米巴用简单分裂的方式繁殖,它每分裂一次要用3 分钟。将若干个阿米巴放在一个盛满营养参液的容器内,45 分钟后容器内充满了阿米巴。已知容器最多可以装阿米巴2 20 个。试问,开始的时候往容器内放了多少个阿米巴?请编程序算出。

分析:根据题意,阿米巴每 3 分钟分裂一次,那么从开始的时候将阿米巴放入容器里面,到45 分钟后充满容器,需要分裂45/3=15 次。而“容器最多可以装阿米巴2 20 个”,即阿米巴分裂15 次以后得到的个数是2 20 。题目要求我们计算分裂之前的阿米巴数,不妨使用倒推的方法,从第15 次分裂之后的 2 20 个,倒推出第15 次分裂之前(即第14 次分裂之后)的个数,再进一步倒推出第13 次分裂之后、第12 次分裂之后、……第1 次分裂之前的个数。

设第1 次分裂之前的个数为x 0 、第1 次分裂之后的个数为x 1 、第 2 次分裂之后的个数为x 2 、……第15 次分裂之后的个数为x 15 ,则有

以下是引用片段:

x14=x15/2、x13=x14/2、……xn-1=xn/2(n≥1)

因为第15 次分裂之后的个数x 15 是已知的,如果定义迭代变量为x ,则可以将上面的倒推公式转换成如下的迭代公式:

x=x/2 ( x 的初值为第15 次分裂之后的个数 2 20 )

让这个迭代公式重复执行15 次,就可以倒推出第 1 次分裂之前的阿米巴个数。因为所需的迭代次数是个确定的值,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固定次数的循环来实现对迭代过程的控制。参考程序如下:

以下是引用片段:

cls

x=2^20

fori=1to15

x=x/2

nexti

printx

end

例3 :验证谷角猜想。日本数学家谷角静夫在研究自然数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对于任意一个自然数n ,若n 为偶数,则将其除以2 ;若n 为奇数,则将其乘以 3 ,然后再加1 。如此经过有限次运算后,总可以得到自然数 1 。人们把谷角静夫的这一发现叫做“谷角猜想”。

要求:编写一个程序,由键盘输入一个自然数n ,把n 经过有限次运算后,最终变成自然数1 的全过程打印出来。

分析:定义迭代变量为n ,按照谷角猜想的内容,可以得到两种情况下的迭代关系式:当n 为偶数时,n=n/2 ;当n 为奇数时,n=n*3+1 。用QBASIC 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就是:

以下是引用片段:

ifn为偶数then

n=n/2

else

n=n*3+1

endif

这就是需要计算机重复执行的迭代过程。这个迭代过程需要重复执行多少次,才能使迭代变量n 最终变成自然数1 ,这是我们无法计算出来的。因此,还需进一步确定用来结束迭代过程的条件。仔细分析题目要求,不难看出,对任意给定的一个自然数n ,只要经过有限次运算后,能够得到自然数1 ,就已经完成了验证工作。因此,用来结束迭代过程的条件可以定义为:n=1 。参考程序如下:

以下是引用片段:

cls

input"Pleaseinputn=";n

dountiln=1

ifnmod2=0then

rem如果n为偶数,则调用迭代公式n=n/2

n=n/2

print"—";n;

else

n=n*3+1

print"—";n;

endif

loop

end

迭代法

迭代法是用于求方程或方程组近似根的一种常用的算法设计方法。设方程为f(x)=0,用某种数学方法导出等价的形式x=g(x),然后按以下步骤执行:

(1) 选一个方程的近似根,赋给变量x0;

(2) 将x0的值保存于变量x1,然后计算g(x1),并将结果存于变量x0;

(3) 当x0与x1的差的绝对值还小于指定的精度要求时,重复步骤(2)的计算。

若方程有根,并且用上述方法计算出来的近似根序列收敛,则按上述方法求得的x0就认为是方程的根。上述算法用C程序的形式表示为:

【算法】迭代法求方程的根

以下是引用片段:

{x0=初始近似根;

do{

x1=x0;

x0=g(x1);/*按特定的方程计算新的近似根*/

}while(fabs(x0-x1)>Epsilon);

printf(“方程的近似根是%f

”,x0);

}

迭代算法也常用于求方程组的根,令

X=(x0,x1,…,xn-1)

设方程组为:

xi=gi(X) (I=0,1,…,n-1)

则求方程组根的迭代算法可描述如下:

【算法】迭代法求方程组的根

以下是引用片段:

{for(i=0;i

x=初始近似根;

do{

for(i=0;i

y=x;

for(i=0;i

x=gi(X);

for(delta=0.0,i=0;i

if(fabs(y-x)>delta)delta=fabs(y-x);

}while(delta>Epsilon);

for(i=0;i

printf(“变量x[%d]的近似根是%f”,I,x);

printf(“

”);

}

具体使用迭代法求根时应注意以下两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1) 如果方程无解,算法求出的近似根序列就不会收敛,迭代过程会变成死循环,因此在使用迭代算法前应先考察方程是否有解,并在程序中对迭代的次数给予限制;

(2) 方程虽然有解,但迭代公式选择不当,或迭代的初始近似根选择不合理,也会导致迭代

失败。

递归

递归是设计和描述算法的一种有力的工具,由于它在复杂算法的描述中被经常采用,为此在进一步介绍其他算法设计方法之前先讨论它。

能采用递归描述的算法通常有这样的特征:为求解规模为N的问题,设法将它分解成规模较小的问题,然后从这些小问题的解方便地构造出大问题的解,并且这些规模较小的问题也能采用同样的分解和综合方法,分解成规模更小的问题,并从这些更小问题的解构造出规模较大问题的解。特别地,当规模N=1时,能直接得解。

【问题】编写计算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的第n项函数fib(n)。

斐波那契数列为:0、1、1、2、3、……,即:

以下是引用片段:

fib(0)=0;

fib(1)=1;

fib(n)=fib(n-1)+fib(n-2)(当n>1时)。

写成递归函数有:

以下是引用片段:

intfib(intn)

{if(n==0)return0;

if(n==1)return1;

if(n>1)returnfib(n-1)+fib(n-2);

}

递归算法的执行过程分递推和回归两个阶段。在递推阶段,把较复杂的问题(规模为n)的求解推到比原问题简单一些的问题(规模小于n)的求解。例如上例中,求解fib(n),把它推到求解fib(n-1)和fib(n-2)。也就是说,为计算fib(n),必须先计算fib(n-1)和fib(n- 2),而计算fib(n-1)和fib(n-2),又必须先计算fib(n-3)和fib(n-4)。依次类推,直至计算fib(1)和fib(0),分别能立即得到结果1和0。在递推阶段,必须要有终止递归的情况。例如在函数fib中,当n为1和0的情况。

在回归阶段,当获得最简单情况的解后,逐级返回,依次得到稍复杂问题的解,例如得到fib(1)和fib(0)后,返回得到fib(2)的结果,……,在得到了fib(n-1)和fib(n-2)的结果后,返回得到fib(n)的结果。

在编写递归函数时要注意,函数中的局部变量和参数知识局限于当前调用层,当递推进入“简单问题”层时,原来层次上的参数和局部变量便被隐蔽起来。在一系列“简单问题”层,它们各有自己的参数和局部变量。

由于递归引起一系列的函数调用,并且可能会有一系列的重复计算,递归算法的执行效率相

对较低。当某个递归算法能较方便地转换成递推算法时,通常按递推算法编写程序。例如上例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的函数fib(n)应采用递推算法,即从斐波那契数列的前两项出发,逐次由前两项计算出下一项,直至计算出要求的第n项。

【问题】组合问题

问题描述:找出从自然数1、2、……、n中任取r个数的所有组合。例如n=5,r=3的所有组合为:(1)5、4、3 (2)5、4、2 (3)5、4、1

(4)5、3、2 (5)5、3、1 (6)5、2、1

(7)4、3、2 (8)4、3、1 (9)4、2、1

(10)3、2、1

分析所列的10个组合,可以采用这样的递归思想来考虑求组合函数的算法。设函数为void comb(int m,int k)为找出从自然数1、2、……、m中任取k个数的所有组合。当组合的第一个数字选定时,其后的数字是从余下的m-1个数中取k-1数的组合。这就将求m 个数中取k个数的组合问题转化成求m-1个数中取k-1个数的组合问题。设函数引入工作数组a[ ]存放求出的组合的数字,约定函数将确定的k个数字组合的第一个数字放在a[k]中,当一个组合求出后,才将a[ ]中的一个组合输出。第一个数可以是m、m-1、……、k,函数将确定组合的第一个数字放入数组后,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因还未去顶组合的其余元素,继续递归去确定;或因已确定了组合的全部元素,输出这个组合。细节见以下程序中的函数comb。

【程序】

以下是引用片段:

#include

#defineMAXN100

inta[MAXN];

voidcomb(intm,intk)

{inti,j;

for(i=m;i>=k;i--)

{a[k]=i;

if(k>1)

comb(i-1,k-1);

else

{for(j=a[0];j>0;j--)

printf(“%4d”,a[j]);

printf(“

”);

}

}

}

voidmain()

{a[0]=3;

comb(5,3);

}

【问题】背包问题

问题描述:有不同价值、不同重量的物品n件,求从这n件物品中选取一部分物品的选择方案,使选中物品的总重量不超过指定的限制重量,但选中物品的价值之和最大。

设n 件物品的重量分别为w0、w1、…、wn-1,物品的价值分别为v0、v1、…、vn-1。采用递归寻找物品的选择方案。设前面已有了多种选择的方案,并保留了其中总价值最大的方案于数组option[ ],该方案的总价值存于变量maxv。当前正在考察新方案,其物品选择情况保存于数组cop[ ]。假定当前方案已考虑了前i-1件物品,现在要考虑第i件物品;当前方案已包含的物品的重量之和为tw;至此,若其余物品都选择是可能的话,本方案能达到的总价值的期望值为tv。算法引入tv是当一旦当前方案的总价值的期望值也小于前面方案的总价值maxv时,继续考察当前方案变成无意义的工作,应终止当前方案,立即去考察下一个方案。因为当方案的总价值不比maxv大时,该方案不会被再考察,这同时保证函数后找到的方案一定会比前面的方案更好。

对于第i件物品的选择考虑有两种可能:

(1) 考虑物品i被选择,这种可能性仅当包含它不会超过方案总重量限制时才是可行的。选中后,继续递归去考虑其余物品的选择。

(2) 考虑物品i不被选择,这种可能性仅当不包含物品i也有可能会找到价值更大的方案的情况。

按以上思想写出递归算法如下:

以下是引用片段:

try(物品i,当前选择已达到的重量和,本方案可能达到的总价值tv)

{/*考虑物品i包含在当前方案中的可能性*/

if(包含物品i是可以接受的)

{将物品i包含在当前方案中;

if(i

try(i+1,tw+物品i的重量,tv);

else

/*又一个完整方案,因为它比前面的方案好,以它作为最佳方案*/

以当前方案作为临时最佳方案保存;

恢复物品i不包含状态;

}

/*考虑物品i不包含在当前方案中的可能性*/

if(不包含物品i仅是可男考虑的)

if(i

try(i+1,tw,tv-物品i的价值);

else

/*又一个完整方案,因它比前面的方案好,以它作为最佳方案*/

以当前方案作为临时最佳方案保存;

}

为了理解上述算法,特举以下实例。设有4件物品,它们的重量和价值见表:

物品0 1 2 3

重量5 3 2 1

价值4 4 3 1

并设限制重量为7。则按以上算法,下图表示找解过程。由图知,一旦找到一个解,算法就进一步找更好的佳。如能判定某个查找分支不会找到更好的解,算法不会在该分支继续查找,而是立即终止该分支,并去考察下一个分支。

按上述算法编写函数和程序如下:

【程序】

以下是引用片段:

#include

#defineN100

doublelimitW,totV,maxV;

intoption[N],cop[N];

struct{doubleweight;

doublevalue;

}a[N];

intn;

voidfind(inti,doubletw,doubletv)

{intk;

/*考虑物品i包含在当前方案中的可能性*/

if(tw+a.weight<=limitW)

{cop=1;

if(i

else

{for(k=0;k

option[k]=cop[k];

maxv=tv;

}

cop=0;

}

/*考虑物品i不包含在当前方案中的可能性*/

if(tv-a.value>maxV)

if(i

else

{for(k=0;k

option[k]=cop[k];

maxv=tv-a.value;

}

}

voidmain()

{intk;

doublew,v;

printf(“输入物品种数

”);

scanf((“%d”,&n);

printf(“输入各物品的重量和价值

”);

for(totv=0.0,k=0;k

{scanf(“%1f%1f”,&w,&v);

a[k].weight=w;

a[k].value=v;

totV+=V;

}

printf(“输入限制重量

”);

scanf(“%1f”,&limitV);

maxv=0.0;

for(k=0;kfind(0,0.0,totV);

for(k=0;k

if(option[k])printf(“%4d”,k+1);

printf(“

总价值为%.2f

”,maxv);

}

作为对比,下面以同样的解题思想,考虑非递归的程序解。为了提高找解速度,程序不是简单地逐一生成所有候选解,而是从每个物品对候选解的影响来形成值得进一步考虑的候选解,一个候选解是通过依次考察每个物品形成的。对物品i的考察有这样几种情况:当该物品被包含在候选解中依旧满足解的总重量的限制,该物品被包含在候选解中是应该继续考虑的;反之,该物品不应该包括在当前正在形成的候选解中。同样地,仅当物品不被包括在候选解中,还是有可能找到比目前临时最佳解更好的候选解时,才去考虑该物品不被包括在候选解中;反之,该物品不包括在当前候选解中的方案也不应继续考虑。对于任一值得继续考虑的方案,程序就去进一步考虑下一个物品。

【程序】

以下是引用片段:

#include

#defineN100

doublelimitW;

intcop[N];

structele{doubleweight;

doublevalue;

}a[N];

intk,n;

struct{int;

doubletw;

doubletv;

}twv[N];

voidnext(inti,doubletw,doubletv)

{twv.=1;

twv.tw=tw;

https://www.360docs.net/doc/b658834.html,=tv;

}

doublefind(structele*a,intn)

{inti,k,f;

doublemaxv,tw,tv,totv;

maxv=0;

for(totv=0.0,k=0;k

totv+=a[k].value;

next(0,0.0,totv);

i=0;

While(i>=0)

{f=twv.;

tw=twv.tw;

tv=https://www.360docs.net/doc/b658834.html,;

switch(f)

{case1:twv.++;

if(tw+a.weight<=limitW)

if(i

{next(i+1,tw+a.weight,tv);

i++;

}

else

{maxv=tv;

for(k=0;k

cop[k]=twv[k].!=0;

}

break;

case0:i--;

break;

default:twv.=0;

if(tv-a.value>maxv)

if(i

{next(i+1,tw,tv-a.value);

i++;

}

else

{maxv=tv-a.value;

for(k=0;k

cop[k]=twv[k].!=0;

}

break;

}

}

returnmaxv;

}

voidmain()

{doublemaxv;

printf(“输入物品种数

”);

scanf((“%d”,&n);

printf(“输入限制重量

”);

scanf(“%1f”,&limitW);

printf(“输入各物品的重量和价值

”);

for(k=0;k

scanf(“%1f%1f”,&a[k].weight,&a[k].value);

maxv=find(a,n);

printf(“

选中的物品为

”);

for(k=0;k

if(option[k])printf(“%4d”,k+1);

printf(“

总价值为%.2f

”,maxv);

}

递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程序调用自身的编程技巧称为递归( recursion)。

一个过程或函数在其定义或说明中又直接或间接调用自身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把一个大型复杂的问题层层转化为一个与原问题相似的规模较小的问题来求解,递归策略只需少量的程序就可描述出解题过程所需要的多次重复计算,大大地减少了程序的代码量。递归的能力在于用有限的语句来定义对象的无限集合。用递归思想写出的程序往往十分简洁易懂。

一般来说,递归需要有边界条件、递归前进段和递归返回段。当边界条件不满足时,递归前进;当边界条件满足时,递归返回。

注意:

(1) 递归就是在过程或函数里调用自身;

2) 在使用递增归策略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递归结束条件,称为递归出口。

递归与循环的优缺点

递归与循环的优缺点(转载) 2011-08-24 17:49:40| 分类:算法数据结构|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递归的话函数调用是有开销的,而且递归的次数受堆栈大小的限制。 以二叉树搜索为例: bool search(btree* p, int v) { if (null == p) return false; if (v == p->v) return true else { if (v < p->v) return search(p->left, v); else return search(p->right, v); } } 如果这个二叉树很庞大,反复递归函数调用开销就很大,万一堆栈溢出怎么办?现在我们用循环改写: bool search(btree* p, int v) { while (p) { if (v == p->v) return true; else { if (v < p->v) p = p->left; else p = p->right; } }

return false; } --------------------------------------------------------------------------------------------------------- 递归好处:代码更简洁清晰,可读性更好 递归可读性好这一点,对于初学者可能会反对。实际上递归的代码更清晰,但是从学习的角度要理解递归真正发生的什么,是如何调用的,调用层次和路线,调用堆栈中保存了什么,可能是不容易。但是不可否认递归的代码更简洁。一般来说,一个人可能很容易的写出前中后序的二叉树遍历的递归算法,要写出相应的非递归算法就比较考验水平了,恐怕至少一半的人搞不定。所以说递归代码更简洁明了。 递归坏处:由于递归需要系统堆栈,所以空间消耗要比非递归代码要大很多。而且,如果递归深度太大,可能系统撑不住。 楼上的有人说: 小的简单的用循环, 太复杂了就递归吧,,免得循环看不懂 话虽然简单,其实非常有道理:对于小东西,能用循环干嘛要折腾?如果比较复杂,在系统撑的住的情况下,写递归有利于代码的维护(可读性好) 另:一般尾递归(即最后一句话进行递归)和单向递归(函数中只有一个递归调用地方)都可以用循环来避免递归,更复杂的情况则要引入栈来进行压栈出栈来改造成非递归,这个栈不一定要严格引入栈数据结构,只需要有这样的思路,用数组什么的就可以。 至于教科书上喜欢n!的示例,我想只是便于递归思路的引进和建立。真正做代码不可能的。 -------------------------------------------------------------------------------------------------------------------- 循环方法比递归方法快, 因为循环避免了一系列函数调用和返回中所涉及到的参数传递和返回值的额外开销。 递归和循环之间的选择。一般情况下, 当循环方法比较容易找到时, 你应该避免使用递归。这在问题可以按照一个递推关系式来描述时, 是时常遇到的, 比如阶乘问题就是这种情况。反过来, 当很难建立一个循环方法时, 递归就是很好的方法。实际上, 在某些情形下, 递归方法总是显而易见的, 而循环方法却相当难找到。当某些问题的底层数据结构本身就是递归时, 则递归也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自适应均衡算法研究

自适应均衡算法LMS研究 一、自适应滤波原理与应用 所谓自适应滤波器,就是利用前一时刻已获得的滤波器参数等结果,自动地调节现时刻的滤波器参数,以适应信号和噪声未知的或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特性,从而实现最优滤波。根据环境的改变,使用自适应算法来改变滤波器的参数和结构。 1.1均衡器的发展及概况 均衡是减少码间串扰的有效措施。均衡器的发展有史已久,二十世纪60年代前,电话信道均衡器的出现克服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码间串扰带来的失真影响。但是均衡器要么是固定的,要么其参数的调整是手工进行。1965年,Lucky在均衡问题上提出了迫零准则,自动调整横向滤波器的权系数。1969年,Gerhso和Porkasi,Milier分别独立的提出采用均方误差准则(MSE)。1972年,ungeboekc将LMS算法应用于自适应均衡。1974年,Gedard 在kalmna滤波理论上推导出递推最小均方算法RLS(Recursive least-squares)。LMS类算法和RLS类算法是自适应滤波算法的两个大类。自适应滤波在信道均衡、回波抵消、谱线增强、噪声抑制、天线自适应旁瓣抑制、雷达杂波抵消、相参检测、谱估计、窄带干扰抑制、系统辨识、系统建模、语音信号处理、生物医学、电子学等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 1.2均衡器种类 均衡技术可分为两类:线性均衡和非线性均衡。这两类的差别主要在于自适应均衡器的输出被用于反馈控制的方法。如果判决输出没有被用于均衡器的反馈逻辑中,那么均衡器是线性的;如果判决输出被用于反馈逻辑中并帮助改变了均衡器的后续输出,那么均衡器是非线性的。

LMS RLS 快速RLS 平方根RLS 梯度RLS LMS RLS 快速RLS 平方根RLS 梯度RLS LMS RLS 快速RLS 平方根RLS 算法图1.1 均衡器的分类 1.3自适应算法LMS算法 LMS算法是由widrow和Hoff于1960年提出来的,是统计梯度算法类的很重 要的成员之一。它具有运算量小,简单,易于实现等优点。 LMS算法是建立在Wiener滤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Wiener解是在最小均方误差(MMSE)意义下使用均方误差作为代价函数而得到的在最小误差准则下的最优解。因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一直是自适应滤波经典有效的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声纳、系统辨识及信号处理等领域。 1.3.1 MSE的含义 LMS 算法的推导以估计误差平方的集平均或时平均(即均方误差,MSE)为基础。下面先介绍MSE的概念。 设计一个均衡系统如下图所示:

算法之2章递归与分治

算法分析(第二章):递归与分治法 一、递归的概念 知识再现: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1、定义:直接或间接地调用自身的算法称为递归算法。 用函数自身给出定义的函数称为递归函数。 2、与分治法的关系: 由分治法产生的子问题往往是原问题的较小模式,这就为使用递归技术提供了方便。在这种情况下,反复应用分治手段,可以使子问题与原问题类型一致而其规模却不断缩小,最终使子问题缩小到很容易直接求出其解。这自然导致递归过程的产生。分治与递归经常同时应用在算法设计之中,并由此产生许多高效算法。 3、递推方程: (1)定义:设序列01,....n a a a简记为{ n a},把n a与某些个() i a i n <联系起来的等式叫做关于该序列的递推方程。 (2)求解:给定关于序列{n a}的递推方程和若干初值,计算n a。 4、应用:阶乘函数、Fibonacci数列、Hanoi塔问题、插入排序 5、优缺点: 优点:结构清晰,可读性强,而且容易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算法的正确性,因此它为设计算法、调试程序带来很大方便。 缺点:递归算法的运行效率较低,无论是耗费的计算时间还是占用的存储空间都比非递归算法要多。 二、递归算法改进: 1、迭代法: (1)不断用递推方程的右部替代左部 (2)每一次替换,随着n的降低在和式中多出一项 (3)直到出现初值以后停止迭代 (4)将初值代入并对和式求和 (5)可用数学归纳法验证解的正确性 2、举例: -----------Hanoi塔算法----------- ---------------插入排序算法----------- ()2(1)1 (1)1 T n T n T =?+ = ()(1)1 W n W n n W =?+? (1)=0

LMS算法自适应均衡实验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自适应信号处理实验 课程名称:自适应信号处理 设计题目:LMS算法自适应均衡器实验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 设计者:宋丽君 学号:11S005090 指导教师:邹斌 设计时间:2011.4.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实验目的 研究用LMS算法自适应均衡未知失真的线性色散信道。通过本实验加深对LMS算法的理解,并分析特征值扩散度和步长参数对收敛迭代次数的影响。二、实验原理 最小均方算法(LMS算法)是线性自适应滤波算法,包括滤波过程和自适应过程,这两个过程一起工作组成了反馈环。图1给出了自适应横向滤波器的框图。 图1 自适应横向滤波器框图 LMS算法是随机梯度算法中的一员,LMS算法的显著特点是实现简单,同时通过对外部环境的自适应,它可以提供很高的性能。由于LMS算法在计算抽头权值的迭代计算的过程中移走了期望因子,因此抽头权值的计算会受到梯度噪声的影响。但是因为围绕抽头权值起作用的反馈环像低通滤波器,平均时间常数与步长参数μ成反比,所以通过设置较小的μ可以让自适应过程缓慢的进行,这样梯度噪声对抽头权值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滤除,从而减少失调的影响。LMS算法在一次迭代中需要2M+1次复数乘法和2M次复数加法,计算的复杂度为O(M),M 为自适应滤波器中抽头权值的数目。 LMS算法广泛地应用于自适应控制、雷达、系统辨识及信号处理等领域。主要应用有:处理时变地震数据的自适应反卷积,瞬态频率的测量,正弦干扰的自适应噪声消除,自适应谱线增强,自适应波束形成。

三、 实验内容 在实验中假设所使用的数据是实数,进行研究的系统框图如下图2所示。随机数发生器1产生用来探测信道的测试信号n x ;随机数发生器2用来干扰。信道输出的白噪声源()v n 。这两个随机数发生器是彼此独立的。自适应均衡器用来纠正存在加性白噪声的信道畸变。经过适当延迟,随机数发生器1也提供用做训练序列的自适应均衡器的期望响应。 ) n 图2 自适应均衡实验框图 加到信道输入的随机序列{}n x 由伯努利序列组成,1n x =±,随机变量n x 具有零均值和单位方差。信道的脉冲响应用升余弦表示为: 20.51cos (2)1,2,30n n n h W n π?????+-=? ???=???? ??? 为其他 (1) 其中参数W 控制均衡器抽头输入的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分布()R χ,并且特征值分布随着W 的增大而扩大。随机数发生器2产生的序列n v 具有零均值,方差 20.001v σ=。 均衡器具有11M =个抽头。由于信道的脉冲响应n h 关于2n =对称。那么均衡器的最优抽头权值on w 在5n =对称。因此,信道的输入n x 被延时了257?=+=个样值,以便提供均衡器的期望响应。通过选择匹配横向均衡器中点的合适延时 ?,LMS 算法能够提供信道响应的最小相位分量和非最小相位分量之逆。 实验分为相同的两个部分,用来估计基于LMS 算法的自适应均衡器的响应,

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基础(一)

第27讲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基础(一)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掌握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初步掌握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的内涵,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 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算法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算法的复杂度。 教学内容 程序设计的风格 结构化程序设计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算法的基本概念 算法的复杂度 教学时间 1学时 7.1 程序设计概述 7.1.1程序设计的风格 1.程序设计风格 程序设计风格是指编写程序时所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和逻辑思路。 程序设计的风格总体而言应该强调简单和清晰,程序必须是可以理解的。 主导的程序设计风格:“清晰第一,效率第二” 。 2.良好程序设计风格 (1)源程序文档化 ①符号名的命名 见名知意 名字不宜太长 不要使用相似的名字 不要使用关键字做标识符 同一个名字不要有多种含义 ②程序注释 序言性注释: 通常位于每个程序的开头部分,它给出程序的整体说明。主要描述内容包括:程序标题、程序功能说明、主要算法、接口说明、程序位置、开发简历、程序设计者、复审者、复审日期、修改日期等。 功能性注释: 一般嵌在源程序体之中,主要描述其后的语句或程序做什么。 ③视觉组织 在程序中利用空格、空行、缩进等技巧使程序层次清晰。 (2)数据说明的方法 ①数据说明的次序规范化:数据说明次序固定,便程序理解、阅读和维护,可以使 数据的属性容易查找,也有利于测试、排错和维护。 ②说明语句中变量安排有序化:当一个说明语句说明多个变量时,变量按照字母顺 序排序为好。

③使用注释来说明复杂数据的结构。 ④显式地说明一切变量。 (3)语句的结构 ①在一行内只写一条语句。 ②程序编写应优先考虑清晰性,除非对效率有特殊要求,即清晰第一,效率第二。 ③首先要保证程序正确,然后才要求提高速度。 ④避免使用临时变量而使程序的可读性下降。 ⑤避免采用复杂的条件语句和不必要的转移,尽量使用库函数。 ⑥数据结构要有利于程序的简化,程序要模块化,且要尽量使模块功能单一化,利 用信息隐蔽,确保每一个模块的独立性。 ⑦尽量只采用3种基本控制结构来编写程序。 (4)输入和输出 ①对所有的输入数据都要检验数据的合法性以及检查输入项的各种重要组合的合理 性。 ②输入格式要简单,以使输入的步骤和操作尽可能简单。 ③输入数据时,应允许使用自由格式和缺省值。 ④输入一批数据时,最好使用输入结束标志。 ⑤以交互式方式输入、输出数据时,要在屏幕上有明确的提示符,数据输入结束时, 应在屏幕上给出状态信息。 ⑥当程序设计语言对输入格式有严格要求时,应保持输入格式与输入语句的一致性; 给所有的输出加注释,并设计良好的输出报表格式。 7.1.2 结构化程序设计 1.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 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限制使用GOTO语句。 (1)自顶向下 先总体,后细节;先全局目标,后局部目标。 (2)逐步求精 设计一些子目标作为过渡,逐步细化。 (3)模块化 把程序要解决的总目标分解为分目标,再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小目标,把每个小目标称为一个模块。 (4)限制使用GOTO语句 使用GOTO语句有时会使程序执行效率较高,但也容易造成程序混乱,程序不易理解、不易排错、不易维护,因而要尽量限制使用GOTO语句。 2.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只有3种:顺序、选择和循环 (1)顺序结构 如图7-1所示,顺序结构是顺序执行结构。所谓顺序执行,就是按照程序语句行的自然 图7-1 顺序结构

必修二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一)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1 第三讲 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一) 【考纲要求】: ①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 ②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一、算法的概念 1.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121x y x y ?=-??í?+=?? 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2.参照上述思路,一般地,解方程组 1112 22a x b y c a x b y c ì+=??í?+=?? 1221(0)a b a b -≠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3.根据上述分析,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分为五个步骤进行这五个步骤就构成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算法”.我们再根据这一算法编制计算机程序,就可以让计算机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那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包括哪些内容? 4.一般地,算法是由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基本步骤组成的,你认为这些步骤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每个步骤是否有明确的计算任务? 5.有人对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质数之和”,设计了如下操作步骤: 第一步,检验6=3+3, 第二步,检验8=3+5, 第三步,检验10=5+5, …… 利用计算机无穷地检验下去!请问:这是一个算法吗? 6.根据上述分析,归纳出算法的概念:在数学中,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称为算法. 二、算法的步骤设计 不同类型的问题有不同内容的算法,我们以判断一个整数是否为质数为例,一起来探讨算法的步骤设计. 1.如果让计算机判断7是否为质数,如何设计算法步骤? 2.如果让计算机判断35是否为质数,如何设计算法步骤? 3.整数89是否为质数?如果让计算机判断89是否为质数,按照上述算法需要设计多少个步骤? 4.用2~88逐一去除89求余数,需要87个步骤,这些步骤基本是重复操作,我们可以按下面的思路改进这个算法,减少算法的步骤. (1)用i 表示2~88中的任意一个整数,并从2开始取数; (2)用i 除89,得到余数r. 若r=0,则89不是质数;若r≠0,将i 用i+1替代,再执行同样的操作; (3)这个操作一直进行到i 取88为止. 你能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一个“判断89是否为质数”的算法步骤吗? 5.一般地,判断一个大于2的整数是否为质数的算法步骤如何设计? ① ② ① ②

迭代阈值法

数字图像处理的目的之一是图像识别, 而图像分割是图像识别工作的基础。图像分割是指把图像分解成具有特性的区域并提取出感兴趣目标的技术和过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而且基本的问题,分割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视觉系统的性能。因此从原理,应用和应用效果的评估上深入研究图像分割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图像分割的基本知识。图像分割的算法有阈值分割法,边缘检测法,区域分割等,本设计重点介绍了基于最小点阈值方法,基于最优阈值分割方法,基于迭代图像分割方法,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的图像分割法的原理和他们的MATLAB的实现代码与运行结果。 关键词:图像分割;MATLAB;阈值分割;

1 课程设计目的 (3) 2 课程设计要求 (3) 3 相关知识 (3) 3.1 图像分割的概述 (3) 3.2 阈值分割的基本原理 (4) 3.3 阈值分割方法的分类 (5) 3.3.1 基于点的全局阈值方法 (6) 3.3.2 基于区域的全局阈值方法 (6) 3.3.3 局部阈值法和多阈值法 (6) 4 程设计分析 (6) 4.1 基于迭代的方法实现图像切割 (6) 4.2 最大类间方差的方法实现图像切割 (7) 5 程序设计 (8) 5.1 程序简单介绍 (8) 5.2 程序代码 (8) 6 结果与分析 (11) 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

迭代阈值法 1 课程设计目的 本设计的课题任务是掌握图像阈值分割算法研究,实现对图像的分割。了解图像分割的应用及基本方法,理解阈值化图像分割原理,理解三类典型的阈值化分割算法,并利用之进行图像分割,给出实验结果并做出分析。 2 课程设计要求 ⑴查阅相关资料; ⑵理解基于各像素值的阈值分割算法,基于区域性质的阈值分割算法, 基于坐 标位置的阈值分割算;软件编程实现利用基于各像素值的阈值分割算法进行图像分割,要求完成如下内容:包括极小值点阈值、最优阈值、迭代阈值,基于最大方差的阈值,基于最大熵的阈值等方法,利用之实现图像分割,这里的图像可以针对核磁共振图像 ⑶用MATLAB实现,并观察各算法之间的区别。 3 相关知识 3.1 图像分割的概述 在对图像的研究和应用中,人们往往仅对图像中的某些部分感兴趣,这些部分称为目标或前景(其他部分称为背景),他们一般对应图像中特定的、具有独特性质的区域。为了辨识和分析目标,需要将他们分离提取出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目标进一步利用。图像分割就是指把图像分成格局特性的区域并提取出感兴趣目标的技术和过程。这里特性可以是象素的灰度、颜色、纹理等,预先定义的目标可以对应单个区域,也可以对应多个区。现有的图像分割算法有:阈值分割、边缘检测和区域提取法。本文着重研究基于阈值法的图像分割技术。 所谓图像分割是指根据灰度、彩色、空间纹理、几何形状等特征把图像划分成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区域,使得这些特征在同一区域内,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

归并排序算法实现 (迭代和递归)

归并排序算法实现(迭代和递归)\递归实现归并排序的原理如下: 递归分割: 递归到达底部后排序返回: 最终实现排序: #include void merge(int *array, int low, int center, int high) { if(low >= high) return; int m = center - low + 1; int n = high - center; int L[m], R[n]; for(int i=0; i R[j]) array[k] = R[j++]; else array[k] = L[i++];

} while(i #include

算法与程序设计(教科版)教案

算法与程序设计(教科版)教案 1-1节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算法、穷举法、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等概念。 (2)让学生知道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语言的描述,特别是类似程序设计语言的自然语言描述。 (3)让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这一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认识其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作用。 2、方法与过程 (1)培养学生发现旧知识的规律、方法和步骤,并把它运用到新知识中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讨论、观摩、交流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韩信点兵”这个富有生动情节的实例和探究、讲授、观摩、交流等环节,让学生体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二、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设计算法、和上机调试程序等步骤。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设计算法也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环境 1、教材处理 教学内容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4月版)中信息技术部分的选修模块1“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一章的第一课“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选用《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三章第一节,建议“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在高中一年级下学期或高中二年级开设。 根据2003年4月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阐述,“算法与程序设计”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选修模块之1,它的前导课程是信息技术的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模块里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了启动程序、窗口操作和文字编辑等基础知识。学生可以利用上述的基础知识,用于本节课的启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环境,输入程序代码,运行程序等操作。本节课“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第一节课,上好这节课是使学生能否学好“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模块的关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其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也是后续课程如模块化程序设计、各种算法设计等课程的基础。 让学生在人工解题中发现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等步骤,并把它应用到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中去,这是构建主义中知识迁移的方法。本节课还采用了探究、讲授、观摩、交流、阅读材料等多种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的方法。 2、预备知识 本节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中鼠标、键盘操作,启动、关闭程序,窗口、菜单操作和文字编辑等基础知识,还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等知识。 3、硬件要求

2012年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资料第十四章 算法初步第1讲 算法的概念与程序框图

- 1 - 第1讲 算法的概念与程序框图 ★知识梳理★ 1.算法: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2.算法中的程序和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3.算法具有概括性(能解决一类问题),确切性(每一步操作的内容和顺序必须是明确的),有穷性(必须在有限步内结束并返回一个结果),不唯一性(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算法,算法有优劣之分),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 4.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地、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5.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 ①顺序结构表示语句和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顺序进行的; ②条件结构是需要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操作的结构; ③循环结构是需要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结构,分为当型(WHILE 型)和直到型(UNTIL 型),当型(WHILE 型)循环是指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对控制循环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不满足时停止,直到型(UNTIL 型)循环是先执行一次循环体,然后对控制循环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不满足时执行循环体,满足则停止. ★重难点突破★ 1.重点: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掌握三种逻辑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和特点. 2.难点: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正确理解各种算法语句的实际意义. 3.重难点:设计算法时要综合考虑问题中可能涉及的各种情况: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并且能重复使用;算法过程要一步一步执行,每一步执行的操作,必须确切,不能含糊不清,而且在有限步后得出结果.条件结构主要用在一些需要依据条件进行判断的算法中,如分段函数的求值、参数的讨论等.循环结构主要用在一些有规律的重复计算的算法中,如累加求和、累乘求积等. ★热点考点题型探析★ 考点一 算法与程序框图 题型1 对算法阅读能力的考查 【例1】一个算法如下: 第一步:计算2 44ac b m a -= ; 第二步:若0>a ,输出最小值m ; 第三步:若0

随机直接搜索优化算法NLJ辨识算法

随机直接搜索优化算法NLJ 辨识算法 NLJ 优化算法是随机直接搜索优化算法的一种,它是由随机数直接搜索算法算法发展而来,可以有效地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因其结构简单以及收敛迅速使其在随机搜索算法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这种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收缩变量来缩小搜索域,找到次优解,然后再基于次优解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最终获得最优解。 假设待辨识的系统模型为: 1110 1 ()(0,1,...,)n n n H s i n a s a s a s a -= =++ ++ (3.1) 其中,01,,...,n a a a 表示待辨识模型的系数值。 该算法主要有以下步骤: Step 1、初始化参数。根据辨识数据,通过手工调整模型参数大致拟合出一个初始模型,确定模型初始参数(0)k i a ,其次,确定参数搜索范围c 。()k i a j 表示参数i a 在第k 次迭代的搜索结果,0,1,...,k p =,j 表示迭代组数,0,1,...,j m =。参数的搜索范围可由设定参数初始值的倍数决定,具体规则如下: 0l i i r ca = ,当 时,1k k k i i i r ca v -=?。 (3.2) 其中,根据经验知识,c 取值为2。 Step 2、计算性能指标。选择如式(3.3)所示的输出误差指标,作为辨识性能指标式,将待辨识的参数带入系统模型,求解估计值()y t 。 0[()()]N t J y t y t ==-∑ (3.3) 其中,()y t 为t 时刻的实际数据。 Step 3、计算参数估计值。在第k 代计算参数估计参数k l a ,其中rand 是在 [0.5,0.5]-之间分布的随机数,k i a 由下式给出: 1()()k k k l i i a j a j rand r -=+? (3.4) 在第k 次迭代计算后,计算m 组性能指标,选择使得性能指标最小的参数值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 11min[(())](0)|k i k k i i J a j a a --= (3.5) Step 4、修改搜索范围。在第k 次搜索前需要根据下式(3.6)对搜索范围进行修正防止局限的搜索范围导致搜索陷入局部极值。 (3.6) 在此处引入变化率η,首先,计算判断每组参数幅值的变化率,并选择变化 3k >1k k k i i i r cr v -=

第3章 信道均衡算法

第3章 信道均衡算法 3.1 引言 自适应型的滤波器有两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跟踪能力。不同的优化标准准则的约束下,根据不同的性能要求,自适应型的滤波选用的算法可以归结为两类:递推最小二乘(简称RLS)算法、最小均方误差(简称LMS)算法。 在最小均方误差标准约束下,为了得到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与滤波器的期望信 号两者间的最小的均方误差()2E e n ????,我们使用LMS 算法。 在最小二乘准则标准约束下,为了得到估计误差的最小的加权平方和()21||n n i i e i λ -=∑,我们采用RLS 算法,并设定了带有权比的向量()W n 。阶跃因子为 λ,也就是遗忘因子,并且01λ<≤。 很多经典的自适应滤波的算法都是从以上两个准则的基础上导出的。 3.2 不同类别的信道均衡算法应用在自适应型的滤波器中 3.2.1 自适应滤波的最小均方误差算法 最小均方误差算法的优点明显:整个过程需要的计算少,实现起来十分方便。 使用最小均方误差算法中的最速下降法时,我们用到的迭代公式如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T e n d n X n W n =- (3-1) ()()()()12W n W n e n X n μ+=+ (3-2) 设步长因子μ,设自适应型的滤波器在n 时的权向量()W n ,设n 时刻的输入端的信号矢量表示为()()()(),1, (1) n x n x n x n L =--+????X ,设自适应型的滤波器长度为L 。定义期望信号是()d n ,误差信号是()e n ,噪声信号是()v n 。

已知该使用该算法达到收敛的条件是:max 10μλ<< ,定义自相关矩阵的最大 特征值max λ是系统输入信号的最大特征值。 自适应型的滤波算法有三项最重要的指标:使用的时变系统在最开始的收敛速度、得到稳定状态后测量误差和是否有能力继续跟踪。噪声信号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输入端产生的,为了能有效的处理噪声,该算法会产生参数失调噪声,并且偏移噪声的大小取决于噪声信号。稳态误差的大小是和阶跃因子相关的,收敛速度也是如此:如果设定大的步长因子,我们就会得到较大的稳态误差,也就会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如果取小的步长因子,就会相应的使收敛速度变慢,进而得到较快的R 稳态误差,跟踪速度也是如此。无论是取大的值还是取小的值,步长因子的值一旦确定下来就难以改变,这无法满足我们对算法性能的要求。为了提高算法的性能,很多的自适应型的滤波算法都是通过改变步长这一方式,被不断的发现提出的。 3.2.2 RLS 自适应滤波算法 在最小二乘标准准则的约束下,使用RLS 算法,在自适应型的滤波器的解算中,根据输入信号的带有权重的向量回归自相关矩阵的性质,目标是得到最小的估计误差的加权平方和。输入信号的频率谱线的有关特性并不会影响到收敛性能,其收敛速度比LMS 算法更快。然而,由于其计算复杂度高,存储所需的计算量非常大。无法达到理想状态,所以一般不用于实际系统 3.2.3 变换域自适应滤波算法 特征值由输入信号在系统中的自相关矩阵求得且与LMS 算法的收敛性有关。如果特征值越小,证明该算法的收敛能力越强,反之收敛能力差。因此,为了使特征值由输入信号的自相关矩阵求得的值较小,学者们探索出提出一种新的算法,是一种变换域自适应滤波算法,通过正交变换的方式对输入信号变换,其目的是让特征值的发散程度降低。变换域信号代替时域信号是该算法的核心,自适应算在得到变换域中来进一步使用。

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 高三新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讲座15)—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二.命题走向 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本章的重点是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三种逻辑结构。 预测2007年高考对本章的考察是: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分值在5分左右,考察的热点是算法的概念。 三.要点精讲 1.算法的概念 (1)算法的定义:广义的算法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方法和步骤,那么我们可以说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洗衣机的算法,菜谱是做菜的算法等等。 在数学中,现代意义的算法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和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算法的特征:①确定性:算法的每一步都应当做到准确无误、“不重不漏”。“不重”是指不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无用的步骤,“不漏”是指缺少哪一步都无法完成任务。 ②逻辑性:算法从开始的“第一步”直到“最后一步”之间做到环环相扣。分工明确,“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后一步”是“前一步”的继续。③有穷性:算法要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当到达终止步骤时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结果,也就是说必须在有限步内完成任务,不能无限制的持续进行。 (3)算法的描述:自然语言、程序框图、程序语言。 2.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2)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符号间干扰信道的迭代均衡合成算法

收稿日期:2014‐05‐20 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172140) 作者简介:乔 良(1984-),男,盲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E‐mail:lqiao57s@163.com.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1.1076.TN.20141223.0946.024.htmldoi:10.3969/j.issn.1001‐2400.2015.05.024 符号间干扰信道的迭代均衡合成算法 乔 良,郑 辉 (盲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针对符号间干扰信道的多天线分集接收问题,提出了一种迭代均衡合成算法.该算法不需要借助复 杂的信噪比估计方法,而是直接利用分集支路迭代均衡的相关参数计算合成权值,以进行均衡符号的合 成;并将译码输出的外信息反馈至分集支路,在译码器和支路均衡器之间迭代交换软信息.外信息传递图 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均表明,所提算法充分利用了多径时域信息和多天线空域信息,能够有效提升接收 系统抗严重符号间干扰的能力. 关键词:空间分集;Turbo均衡;符号间干扰;外信息传递图 中图分类号:TN9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00(2015)05‐0139‐08 Iterativeequalizationcombiningalgorithminintersymbolinterferencechannel QIAOLiang,ZHENGHui (NationalKeyLab.ofScienceandTechnologyonBlindSignalProcessing,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 Torealizejointoptimizationofspatialdiversityandequalizationcombiningintheintersymbolinterference(ISI)channel,aniterativeequalizationcombiningalgorithmisproposed.TheproposedalgorithmusesthecoefficientsofTurboequalizationtocalculatethecombinationweightswithoutestimating thesignaltonoiseratioineachdiversitybranch.Theequalizedsymbolsfromdifferentdiversitybranchesarecombined,andtheextrinsicinformationoutputfromthedecoderisfedbacktotheequalizers,soastoexchangesoftinformationbetweentheequalizersandthedecoder.Theperformanceoftheproposed algorithmisanalyzedusingtheextrinsicinformationtransfer(EXIT)chartandverifiedbysimulations.Resultsshowthatourapproachfullyexploitstimedomaininformationfromthemultipathchanneland spatialdomaininformationfrommultireceivingantennas,whichefficientlyimprovetheperformanceofthereceiverinthesevereISIchannel. KeyWords: spatialdiversity;Turboequalization;intersymbolinterference;extrinsicinformationtransfer (EXIT)chart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的多径和衰落效应导致接收信号中产生符号间干扰(InterSymbolInterference,ISI).信道均衡是补偿信道畸变、消除ISI的有效手段,但是对于严重的ISI信道,均衡处理的信号中仍然会出现较高的误码率.采用多个接收天线的空间分集技术能够减小接收机遭遇信道衰落的深度和衰落的持续时间,从而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空间分集与信道均衡技术的结合,能够在减小信道衰落影响的同时,消除ISI,从而提高通信的可靠性.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献对空间分集和均衡的联合处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文献[1]指出,多天线接收的最大似然检测等效于每个分集接收支路分别进行匹配滤波合成,合并为一路信号之后,再进行最大似然序 2015年10月 第42卷 第5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 Oct.2015Vol.42 No.5

迭代与递归的区别

迭代算法是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适合做重复性操作的特点,让计算机对一组指令(或一定步骤)进行重复执行,在每次执行这组指令(或这些步骤)时,都从变量的原值推出它的一个新值。 利用迭代算法解决问题,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确定迭代变量。在可以用迭代算法解决的问题中,至少存在一个直接或间接地不断由旧值递推出新值的变量,这个变量就是迭代变量。 二、建立迭代关系式。所谓迭代关系式,指如何从变量的前一个值推出其下一个值的公式(或关系)。迭代关系式的建立是解决迭代问题的关键,通常可以使用递推或倒推的方法来完成。 三、对迭代过程进行控制。在什么时候结束迭代过程?这是编写迭代程序必须考虑的问题。不能让迭代过程无休止地重复执行下去。迭代过程的控制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所需的迭代次数是个确定的值,可以计算出来;另一种是所需的迭代次数无法确定。对于前一种情况,可以构建一个固定次数的循环来实现对迭代过程的控制;对于后一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出用来结束迭代过程的条件。 例 1 :一个饲养场引进一只刚出生的新品种兔子,这种兔子从出生的下一个月开始,每月新生一只兔子,新生的兔子也如此繁殖。如果所有的兔子都不死去,问到第 12 个月时,该饲养场共有兔子多少只?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递推问题。我们不妨假设第 1 个月时兔子的只数为 u 1 ,第 2 个月时兔子的只数为 u 2 ,第 3 个月时兔子的只数为 u 3 ,……根据题意,“这种兔子从出生的下一个月开始,每月新生一只兔子”,则有 u 1 = 1 , u 2 = u 1 +u 1 × 1 = 2 , u 3 = u 2 +u 2 × 1 = 4 ,…… 根据这个规律,可以归纳出下面的递推公式: u n = u n - 1 × 2 (n ≥ 2) 对应 u n 和 u n - 1 ,定义两个迭代变量 y 和 x ,可将上面的递推公式转换成如下迭代关系: y=x*2 x=y 让计算机对这个迭代关系重复执行 11 次,就可以算出第 12 个月时的兔子数。参考程序如下: cls

SOR迭代(算法分析和数值算例)

SOR 迭代 基本思想 Gauss-Seidel 迭代(1) 1() (1) ()() k k x D L U x D L +--=-+-的结果作为中间值,记为 (1) k x + 。SOR 方法是将(1) k x + 与上次计算的结果() k x 做加权平均作为最后结果。迭 代格式为: 1(1) (1) ()() 1 1 1[](1),1,2i n k k k k i i ij j ij j i j j i ii x b a x a x x i n a ω ω-++==+=- - +-=∑ ∑ 或者 1(1) () (1) () 1 1[],1,2i n k k k k i i i ij j ij j j j i ii x x b a x a x i n a ω -++===+- - =∑ ∑ 算法: 1. 0,,,A b x t e ω输入迭代初值松弛参数,为迭代次数初始值为0,为记录误差 2. 当1,2i n = 时,1 1:[]n i i i i j j j ii x x b a x a ω == +- ∑ ,结果仍然存储在i x 中。迭 代次数:1t t =+ 3. 计算误差* e x x =-(真解已知) 4. 如果6 510 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