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过!史上最全学霸整理《毛概》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马主)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简答题考点】

两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特理)。

一、马主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发展

1、李大钊等早期领导人,曾经提出要以马主为指导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

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实际领导地位;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论新阶段》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3、经过延安整风,推进马主中国化成为全党共识;七大正式将毛思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它是推进马主中国化过程中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继续推进马主中国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特主),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邓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代)和科学发展观(科发)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特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也在不断推进马主中国化。

二、马主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化”

1、具体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理论化: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中文化: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主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1、毛思是中特理的思想渊源(马主的根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贯穿两者)。

2、中特理在新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毛思(体现是在新时期的新思想、新观

3、两者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四、毛思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马主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思。它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背景:国际—帝国主义战争与革命;国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基础:中共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五、毛思发展过程及其“活的灵魂”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37):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着毛思开始形成。

2、遵义会议(1935)以后:毛泽东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革)的理论、路线和纲领,标志着毛思走向成熟。

3、七大(1945):毛思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解放战争(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提出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革命和建设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同时也是马主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争取外援(根本政治原则)。

六、毛思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历史地位:马主中国化第一次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党和人民的精神财富。

七、中特理概说及其历史地位

中特理是对马列主义、毛思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主)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共集体智慧的

1、形成和发展:

(1)邓理: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探索;年十二大他提出中特主的命题,标志着邓理开始形成;十三大继续探索;92年南方谈话,对社主本质、社主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阐述,标志着邓理的成熟;同年,十四大对思想进行概括;97年十五大正式使

(2)三代: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进行探索过程中,创造性地回答了建

(3)科发: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进行探索过程中,提出关于实现什么

(4)习大大:十八大以来(此处省略两千字~)。

2、历史地位:马主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成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族复)的根本指针。

第二章、毛思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理)

一、新民革的总路线

1、年,毛泽东首次提出“新民革”的概念,48年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即无产阶级(无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帝主)、封建主义(封主)和官僚资本主义(官主)的革命。

革谁的命—对象—“三座大山”)。

2、简述:

(1)领导:无产。无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理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民主主义革命,根本标志是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资产)手中;领导权的确立条件:建立一支以无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武

(2)动力:人民大众(无产、农民阶级<农阶>、城市小资产阶级<城阶>和民族资产阶级<民阶>)。无产(指产业工人)是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主力军(贫农是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可靠的同盟军);城阶是可靠同盟者;民阶也是动力之一。

(3)对象:“三座大山”(顺序固定,由近代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所决定)。帝主是首要对象(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帝主和封主(地主阶级)勾结、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官主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政权力量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新民革的基本纲领

4045年《论联合专政》阐述了新民革的政治、经济、文化并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

内容:

1、政治:推翻帝主和封主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工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新主)的共和国。概括:国体——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民集)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制)。

经济: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封阶)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官阶)的垄断资本归新主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民商)

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主土地改造相似,第二条是新民革的主要内容,第三条是极具特色的内容(由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革的性质决定)

3、文化:无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两反)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

三、新民革的三大法宝

风”),党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共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三章、毛思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改理)

一、我国的过渡时期(49——56)的总路线

1、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主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新主)到社主的

(一)49——52

期,(二)53——56年,是社主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时期。

2、内容:“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国家的社主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主改造。【改造完成快有内(政

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具体化。】

3、简述:

(1)农业、手工业:总的是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最终改变为集体所有制。(2)资本主义工商业:

A.用和平赎买的方法(赎买: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主公有制;具体方式不是支付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有多方面的原因(民阶的两面性、中共与民阶曾经是统一战线的、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B.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一步初级是将私营企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第二步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C.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社主劳动者。

4、社主改造意义: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坚持建设与改造并举、采取引导和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失误和偏差(举例:经济模式的形式单一、急于求成、公有制实现上过于简单化等等)。】

二、社会主义制度(社主制)在中国的确立

1、确立:1956

本完成,标志着历史上长期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公有制成为主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2、表现:

(1)经济结构:社主经济绝对优势、公有制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生公)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主经制)已经建立起来。(254

(人专)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人大)的政体;人大制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领党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区制)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由一个新主的国家转变为社主国家。(3)阶级关系:帝国主义(帝主)势力被清除大陆、官资在内地被消灭、地主和富农正接受改造、民资成为社主劳动者,劳动人民摆脱奴役成为主人。

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特制)的创新和发

使大国进入社主社会也是世界社主发展史上的伟大胜利、是马主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等】

第四章、毛思重要内容:社主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社主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党在社主建设道路上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是毛思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

和发展了科学社主,成为中特理的重要思想来源。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主事业服务:56年毛《论十大关系》明确建设必须根据国情的根本思想,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主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是党关于社主建设的一个重要基本方针,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主社会矛盾:57年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论述社主社会矛盾的理论,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八大做出了正确分析(需求和生产的矛盾,因此提出任务应转到社主建设上来,也就是发展生产力)。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主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

(1)巩固和发展了社主制(体现了制度优越性);(2)为开创中特主提供了经验、理论准备、丰富了科学社主的理论和实践。

2、经验教训:

(1)把马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国情的道路;(2)正确认识社主社会

(3

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发展民主、健全法制(虽有法但未树立法律权威,甚至发生文革的严重错误);(5)坚持党的民集和集体领导制度(集领),加强党的建设(是社主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民集是无产政党的根本

)坚持对外开放(对开)【原则和根本教训:(1)(2)(3);政治教训:(4)(6)】

第五章、社主初级阶段的国情:建设中特主总依据

一、社主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和发展

1、社主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主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

2我国社主制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的提出我国社主阶段的问题(56年);58

作出了错误估计,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在我国社主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

3、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三)以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主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基本国情。

4、新时期的认识:十一三后,邓小平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是国情;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一六)在“历史决议”中首次提出我国社主制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党在社主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同意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十六大、十都强调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主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盾没有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社主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1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主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主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社

2、基本特征:九个方面(具体略)

党的十五大指出,社主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实现工业化阶段;实现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阶段。(主要是这三化,它是社主初级阶段最重要的目标完成就步入了发达国家)

【提出的意义:是中特理的立论基础;是建设中特主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我国的实际国情就是处于社主初级阶段)。】

三、社主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

(1)背景: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简要内容见上章一、2)而制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2)十三大,正式提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建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基原),坚持改革开放(改开)

化国家而奋斗。【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步形成。】

(3)简述:

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主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主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地位:经建中是兴国之要,

要求;四基原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开是强国之路,

。一个中心、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胡锦涛报告: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基本纲领

(1)简述:

A.经济建设:发展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基本分配制度、坚持对外开放等。

B.政治建设:依法治国等。

C.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社主文)大发展大繁荣等。

D.

E.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等。(2)实现的理论前提: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A.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需要若干具体目标的推进;中共制定

向社主过渡的纲领、建设中特主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B.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

C.中共探索中有成功也有失误,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D.在社主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两者的统一,贯穿落实基本路线和纲领,推进社主

第六章、社主本质和建设中特主总任务

社主本质是邓理发展马主的最重要的内容;实现社主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特主的总任务。

一、社主本质理论的提出和内涵及其意义

1、提出:80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主本质”的概念;85年,再次提到,86年又一次强调;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作出总结和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

2、内涵:包括社主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以社主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3、意义:

(1)、提高了我们对社主的认识水平;

(2)、利于指导中特主的建设。

二、社主的根本任务

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达是实现社主的物质基础;解放是为促进生产

2、措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A.科教兴国: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经济建设应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B.人才强国: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

(2)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人才引进工程等。

(3)坚持科学发展:

A.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

B.江泽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a.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b.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协调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五位一体相协调;可持续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永续的发展;

c.统筹兼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又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

D.习近平:建设美丽中国。

三、中特主的发展战略

1、

87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十三大确立并明确提出:第一步,从81年到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之前有“两步走”战略,后来提出“三步走”战略,体现了党对国情和发展战略认识的深化;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具体化,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到建党100周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材料题】:(十六大)我国总体上的小康水平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均衡的,需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八大)要求是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民主扩大和依法治国方略落实、文化软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进展。

3、实现中族复的中国梦:

(1)思想内涵: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A.提出:12年11月,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

B.简述:国家富强,综合国力增强、中特主事业发展完善;民族振兴,继承并创

人民幸福,即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共同发展、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C.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实现途径:【习大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A.坚持中国道路:即中特主的道路;

B.弘扬中国精神:

神;

C.凝聚中国力量:即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邓理的重要内容:社主改开理论

改开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族复)的关键一招。改革是社主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一、实行改开的背景

1“文革”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主事业带来了严重灾难、社主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崩溃、社会动乱,思想混乱;

2、国际:世界范围内兴起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更快发展,而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巨大,国际竞争压力增大、危机感和紧迫感强烈。【在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人民希望发展的愿望的基础上,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开的历史新时期,改开从此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成就:各方面都有,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开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地位简述: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它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从改革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它是一场革命,这种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的措施:

(1)全面深化改革【材料题考点】:背景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基础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战略部署是完善和发展中特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了战略部署。

A.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立足点及措施:

a.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

b.经济措施: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政治措施: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d.文化措施: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e.社会措施: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f.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g.党的建设措施: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2)坚持正确方向:

A.背景是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国内外环境非常复杂;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始终

坚持正确方向和立场、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

B.措施:

a.最核心的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特主。(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取决于党;中特主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b.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主市经)改革方向。(社主市经把社主制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发挥社主制的优越性、是中特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措施:坚持三者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对开:推动中特主发展的强大动力

1

2、开放格局: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21世纪以后以加入WTO为标志、进入新阶段。

3、坚持对开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

(2)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均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建设中特主总布局【简答题考点】

社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五位一体”(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是建设中特主的总布局。

一、建设中特主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主市经)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方面;就是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还是政府,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社主市经也应该如此。

2、社主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提出:十五大首次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公经)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经)共同发展,是我国此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决定因素:社主性质(社主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经济的基础);初级阶段的国情(此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发展社主服务)。

(3)坚持措施:

A.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

B.巩固和发展公经,坚持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鼓励支持引导

(非经);【巩固和发展公经,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

C.全面认识公经的含义(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国有和集体成分;公经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

D.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其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对巩固经济体制和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E.努力寻找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经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归属上,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

F.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经发展,激发其活力和创造力(非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经成分)

G.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开参与市场竞争;(地位并不平等、市场竞争要平等)

H.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经)。(主要指混合所有制企业)

【ABCDE、D是B的具体内容,“主体地位”“主导作用”)、FH是针对非公而言、G是针对整个体制而言】

二、社主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分配什么:个人消费品】

1、内容: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实行按劳分配(按劳)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多种)并存的分配制度。

2、简述:

(1)(公有制)坚持按劳的主体地位:按劳是社主的分配原则;对坚持中特主经

(2)(非公)多种并存:实质是按生产要素(分类:一是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

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按生产要素的分配形式从内容上分为三种类型:(选择题给出例子需要判断类型)

A.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经的雇佣劳动者;

B.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有资本所有者经营所得的利润、利息、租金等;

C.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专利等参与分配:它们来自所有者的劳动成果。】

3、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传统重点】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是转变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要推进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发展壮大);

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农业化和城镇化相互协调;最后是“四化”同步发展);

3、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差距的要求;必须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

四、建设中特主政治

1、概述:必须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党领)、人民当家作主(人家)、依法治国(依治)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党领是人家和依治的根本保证;人家是社主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主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依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措施:

(1)、发展社主民主: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A.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一方面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用专政来维护人民政权)

B.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符合国情、体

C.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领党政)是当前的政党制度,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共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合作的基本方针是(16字)“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政治协商会议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合作和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D.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区制)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原则;自治就是在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自治,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E.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群制)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

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中特主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96年江泽民提出“依法治国”思想、十五大确立为基本方略。

【材料题考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

A.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B.必须做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C.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D.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E.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F.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

A.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共领党政、民区制、基群制;(建设各项政治制度)

B.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发展民主)

C.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保证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建设法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任务:推动人大制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五、建设中特主文化

1、走中特主文化发展道路:(措施)

以马列主义、毛思、邓理、三代、科发为指导;必须坚持马主,这是事关文化改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核体):马主指导思想、中特主共同理想、

观(社主观),构成社核体的基本内容。

(1)灵魂:马主指导思想;

(2)主题:中特主共同理想;(针对所有人、具有普适性、是实事求是的表现)(3)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种精神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都是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共同构成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是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4)基础:社主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主观,为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建)和发展教育科学(教科):

(1)加强思建:因为存在突出的问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等),

措施是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四德”等;

(2)发展教科: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建设文化强国:

(1)、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六、建设社主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特主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

1、内容:(6个方面)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是“三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措施:教育领域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与社会管理相比较,其区别在权力的主体进行了互换,措施: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七、建设社主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1

(1)、核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十八大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核心和实质是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三)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把节约资源放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1)、尊重自然—首要态度、怀有敬畏感恩报恩之心;

(2)、顺应自然—基本原则、按客观规律办事;

(3)、保护自然—重要责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生态系统。

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针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修复,三个方面形成有机的整体);

(2)、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针对经济发展过程);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针对现代化建设);

(4)、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历史任务)的理论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族复的历史任务(2050年左右):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国家的统一符合民族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共的立场是坚定的、绝不允许干涉。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

(1)核心:一个中国;(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主制,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除国防外交事务外,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首先需要积极谈判;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外部势力和“台独”图谋的,坚决反对“台独”言行、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反对台湾当局无限期拖延谈判;

(5)解决台湾问题,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同胞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2、重要意义:是科学的构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主。

(1)创造性的发展了马主的国家学说(“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一种新型

;(2)有利于争取社主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该构

3、港澳的成功实践: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示范作用。(1)香港回归:

英国强占:(主要是3个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和平解决:82—84年中英进行了22轮谈判、84年9月达成协议并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同年12月正式签署文件并宣布将于97年7月1日恢复行使主权;

基础建设:90年全国人大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邓小平认为是“历史性的法律”)、97年举行交接仪式并收回。

(2)澳门回归:

85年中葡开始谈判、86年到87年进行四轮谈判并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并宣布将于99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

4、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1)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以口头方式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93年,“汪辜会谈”举行,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一步;

(3)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八项主张(“江八条”);

(4)02年,十六大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05年,胡锦涛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胡四点”)、3月14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布了中华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也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同年4月胡锦涛在交流谈话中又提出四点意见(“胡新四点”);

(5)08年,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同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

(6)12年十八大以来,两岸交流更密切;13年6月,习近平提出一些意见(包括“习四点”“习五点”)。

第十章、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的(和发)中特主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1、和发是时代主题:抓住机遇发展经济

(世纪70年代,邓小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新的判断(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有可能的);85年,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的真正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东西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南北问题、核心问题)”;

(2)、87年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论述,提出和发是世界两大主题的深刻论断:判断的基本点是:A.和发问题是全球性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C.和发两者之间相辅相成;D.但是当今这两个问题都还没有解决、还需要努力;E.核武器时代

的到来。

2、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经济特征)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世界多极化: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多极化格局使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大战爆发、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背景,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和影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其中科技的发展又是主要动力;它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中国家应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

3、抓住战略机遇期进行发展:

十六大提出本世纪20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八大予以重申,此时期条件有:(1)国际:A.国际形势总体稳定;B.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C.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D.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机遇。

(2)国内:A.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巩固;B.市场需求潜力巨大;C.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D.制度优势不断体现。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根据和意义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是基于中特主的必然选择(社主国家);是基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是负责任的大国。

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政策简述:

A.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不承认国民党建立的外交关系;打:清理旧中国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良好环境;一:帝国主义敌视人民政权情况下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共五)的提出: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共五、55年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接受;(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

,是当今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C.20世纪60年代:世界形势仍处于“冷战共处”状态,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D.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态势,毛泽东决定打开中美关系大门,提出“一条线”战略,即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国家、美国,加上同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

E.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调整为“真正的不结盟”战略,表明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前的不结盟运动指不与北约或华约结盟、而真正的不结盟是不与任何国家结成军事同盟)

F.新时期: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基本原则:

A.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马主的重要原则)

B.坚持和共五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不同的国家)

C.坚持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D.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由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所决定的;互利共赢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鲜明特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第十一章、建设中特主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一、根本目的

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2、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中特主的根本原则,体现了社主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马主认为,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二、依靠力量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必须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依靠他们推动科技、经济发展进步)2、新的社会阶层是建设者

改开以来出现的新阶层,是事业的建设者。(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充分调动一切

3、重要保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确保大团结(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促进港澳长期稳定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

三、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1、民族政策:

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者关系:平等是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2、宗教政策:(1)政策:宗教信仰自由;(2)原则:政教分离。

第十二章、中特主领导核心理论

中共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党的领导是社主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性质决定宗旨

(1)、性质:《中国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特主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个先锋队但包含3个内容)【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行动指南:马列主义、毛思、邓理、三代、科发】

(2)宗旨

动的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2、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历史和人民:近现代的历史证明中共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的选择最终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中共为人民服务、在各个时期始终适应了人民的需要。

(2)执政地位的重要性:为什么需要党的领导?

A.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走中特主道路);

B.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C.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凝聚人民的力量、共建美好未来;

D.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改善是为了坚持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

措施:

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问题:【为什么要建设】

(1)、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清醒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2)、面临考验的同时,还面临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怎么样建设】

(1)重要性: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2)措施: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A.先进性:通过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方针等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B.纯洁性:通过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正的状态;

C.两者关系:两者都是马主政党的本质属性;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

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3、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成什么样】

考点分析

一、选择题

1、单项选择题

2、多项选择题

方法:看真题、做练习、多积累。总结出题的要点(单项要注意时间年代、人物、组织会议、特点特征、标准原则、某某标志;多项要注意找语气绝对但与题目不太相关的错误点、没把握时宁愿少选)。

二、简答题(出彩之处:了解动态,加上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等的新元素)

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分析:

(1)写出两大理论成果、并简要概括其内容(地位+主要内容);

(2)只选取其中一个理论成果并概括(地位+详细内容);

(3)结合中国化的过程与理论成果的关系,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等;

(4)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分别阐述“承”和“进”,然后总结归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2、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分析:

(1)同一题目中分别概括政治、经济、分配制度的内容(说明处于初级阶段性质和国情的决定因素+主要内容);

(2)不同题目中,只考一个制度,需要将三个制度背记(说明决定因素+地位+内容+作用与意义);

(3)同一题目中,结合两个内容考试,分析异同或者关系(只要都记住内容了,直接分点写下即可);

(4)同一题目中,具体到只考一个制度的详细内容,如公有制经济含义与坚持措施,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和原因、意义等(多留意、反正这三个制度都要记)。

三、材料题(出彩之处:一定要加上“中国梦”这个东西的内容)

习近平“四个全面”的内容分析:

内容:

1、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3、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4、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内容: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

简述:

1、P122,措施共有5点,见笔记第六章;

2、P132,总目标与立足点(措施),见笔记第七章总结;【考的可能性最大】

3、P160,目标和任务,见笔记第八章总结;【考的可能性仅次于2】

4、参考教材P244,P247-250,结合第十二章笔记“加强党执政能力的建设、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