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教程:色彩的明度

儿童绘画教程:色彩的明度
儿童绘画教程:色彩的明度

儿童绘画教程:色彩的明度

明度对比是指色彩间深浅层次的对比。

因为色彩的明度概念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指同一种色之间的明度差,一是指不同色彩之间的明度差,所以明度对比也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

如果用黑色和白色按等差比例相混,建立一个 9 个等级的明度色标,最深为 1 ,最亮为 9 ,并据此划分为三个明度基调:由 1~3 级的暗色组成的低明基调;由4~6级的中明色组成的中明基调;由7~9级的亮色组成的高明基调。低明基调具有沉静、厚重的感觉,中明基调具有柔和、稳定的感觉,高明基调具有优雅、明亮的感觉。

明度对比的强弱决定于色彩明度差别跨度的大小。如:明度弱对比相差 3级以内的对比,又称短调,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明度中对比相差 4~5 级的对比,又称中调,具有明确、爽快的特点;

明度强对比相差6级以上的对比,又称长调,具有强烈、刺激的特点。黑白之间跨越 9 级明度为的明度对比。

明度对比是色彩现象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色彩的层次与空间的关系主要依靠色彩的明度对比来表现。只有色相对比而无明度的对比,图形的轮廓形状难

以辨别,只有纯度的区别而无明度的对比,图形的光影与体积更难辨别。据估测,色彩的明度对比的视觉反映要比纯度对比强三倍,这个数据的精确性虽难

以肯定,但是明度对比的重要性足见一斑。色与形总是同时发生的,在色彩三要素中,明度关系对图形所产生的突出影响,是协调形与色的表现手段的重要

环节。深入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无疑会增强控制色彩配置的主动性。

放手让幼儿自己画画

放手让幼儿自己画画 扬州凯莱幼儿园黄倩倩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联系,也强调了艺术活动中的情感熏陶,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人文性的幼儿艺术教育:首先要让幼儿成为人,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其次要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艺术技能。就幼儿园绘画教学而言,教师如何成为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引导幼儿感受美的绘画情趣?如何启发孩子表现美的绘画灵感?怎样才能使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获得人文情感熏陶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体会。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应视幼儿为创造的主体,给幼儿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技巧。那么,如何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呢?教育家德廖莫夫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写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绘画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例如绘画时要用颜料、笔、纸;雕塑时要用的泥、木等),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线条、形体、色彩等)塑造具体可观的形象,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美化生活的一门造型艺术。它既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客观世界,又凝聚着创造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利用这种特性,结合幼儿爱画的天性,把绘画看成是一种最自由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这一‘游戏活动’中,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了解表达出来,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

中班幼儿主题性绘画指导策略初探

中班幼儿主题性绘画指导策略初探 摘要:本探究在通过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了解教师在组织指导中班幼儿主题性绘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其现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主题性绘画是教师组织幼儿绘画活动的常用形式,教师要处理好示范与欣赏的关系;尊重个体差异;学会赏析肯定幼儿的作品;有效利用家园共育资源。挖掘幼儿绘画的潜能,发展幼儿的绘画个性。 关键词:主题性绘画;指导策略;中班幼儿 一、问题提出与概念界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主题性绘画活动正符合了纲要所提倡的理念,注重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注重幼儿审美情感的体验、注重幼儿造型构造与主观表达的创造性,从而使绘画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表达表现的工具。 主题性绘画创作一直是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创作类型和表现手法。主题性绘画是一种以某一种主题为绘画内容,幼儿自由选择作画方式,给幼儿充分感知、自主探索、自由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幼儿的表达与创造的欲望,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的绘画活动。[1] 经过调查观察发现在教育实践中美术教育大多以“范画式”的教育模式为主,偏重教师施教而限制儿童活动。幼儿模仿性强,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顾一盼都会成为幼儿效仿的对象。在孩子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画逐个雷同,风格一致,大同小异。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想象自由和创作自由,让孩子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范画中。 二、主题性绘画现状分析 经过观察发现幼儿在主题性绘画活动中出现部分幼儿不敢画;许多幼儿喜欢机械地模仿画画,缺乏自己的想象;还有些幼儿不知道自己绘画表现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该班教师的绘画组织指导策略有关,教师往往出现一些细节上的疏忽: (一)阻碍幼儿的思维想象空间 我国学者对于幼儿绘画的指导的研究发现:大多教师指导绘画活动采用固定模式,使幼儿自由表现的空间设臵障碍。长久以来教育者习惯了让幼儿欣赏范画作画,殊不知范画式教学限制着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绘画水平发展。[2] 研究显示: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范画式教学,幼儿绘画过程的参与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存在过多参与,不适时指导等问题,影响幼儿思维想象力的发展,不能充分大胆尝试展开想象,画自己喜欢的画,更注重老师的喜好。[3]绘画是最易诱发儿童的想象力的,也是最为儿童所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虽然画技不高,但却能表达儿童的思维活动过程。对儿童的画,不要只追求画得多么“像”,而应鼓励他“想”得越多越好。对孩子的画,父母和老师们都不能当鉴赏家,而是做想象力的评论家,不要着眼于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画家,而要先看孩子的想象创造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是否得到了很快的提升。[4]比如教师一般先出示示范画,再示范画的方法,然后幼儿依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画的内容、形

从绘画作品解读“被拒绝型儿童”的心理变化 朱蕾

从绘画作品解读“被拒绝型儿童”的心理变化 召市镇民族中心小学朱蕾 美国作者甘第尼、福尔曼和爱德华兹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讲述了:“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1]”本书是对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下的儿童学习方式经典阐述。而儿童的绘画作为儿童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向这个世界,向他人诉说的重要语言。慕尼黑绘画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和艺术护理教授鲁道夫·赛茨在他的书《和孩子们画画》中曾这样写到:“在使用绘画语言方面,儿童胜过我们成人,因为他们总是接近实物的本质,总是从本质上而不是从表面上去看待它们。”笔者在十余年的幼儿教育生涯中,遇到过许多孩子“特别”的绘画作品,如果从一般教师评价绘画作品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画“画得不太好”或者“根本看不懂”,更别说称得上是好的作品了。但是,面对这样一些作品,教育者更应该留心去观察这个作品背后隐藏着的那个幼小的心灵中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通常都有一个又一个充满童真和趣味解释和故事。教育者应该试着去包容他们的涂鸦之作,尝试去了解他们的作品背后的故事,以绘画作品为媒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理解。 本文以个案研究和作品分析的方法,尝试解析“被拒绝型儿童”的绘画作品在不同时期的细微差别,了解其心理的变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针对“被拒绝型儿童”教育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2对“被拒绝型儿童”的界定 2.1被拒绝型儿童的相关概念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活动和范围在不断扩大,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一种与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peerrelationship)。这是一种除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外的崭新的群体社会关系,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在这种同伴关系中,判断其同伴关系好坏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友谊(friendship)和同伴接纳(peeracceptance)。友谊是指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互惠的交往关系;同伴接纳(peeracceptance)指个体被同辈群体(如同学等)内的其他成员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2。同伴拒绝(peerrejection)属于同伴接纳这个指标范畴,是指为大多数同伴所不能接纳,遭到拒绝排斥的个体,我们也把这些个体称之为“被拒绝型儿童”。通常,对这一同伴交往地位的测量常采用同伴提名法(peernominations)3辅之自然观察、教师评定和同伴评定等方法来进行分组和判定。 被拒绝型儿童是什么样的?具有哪些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的发现,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behaviors)是个体遭到同伴拒绝的重要原因之一2。在群体中通过同伴提名和观察法,基本能够相对准确的判定被拒绝型儿童个体。

记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

记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 1、发现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在5、6岁

在国门刚打开的时候,有一次,她发现一本香港出版的儿童美术教育图书中说,儿童绘画与儿童智力成长是同步发展的。为了证实这一论断,她从实际调查中,去认真观察和研究儿童绘画发展规律,并通过儿童绘画实验教学探寻中国孩子在智力发展与绘画能力上的关系。她发现,在不同教育环境、教学水平影响下成长的儿童,他们所显示的美术技能水平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中国的家庭教育,独生子女在两代长辈的包围中生活,他们显得各方面知识早熟,技能训练早熟。很显然,国外的研究成果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随着实验研究的进行,她又通过对儿童创造性绘画发展进行观察,发现儿童绘画发展的高峰期不是在8岁,而是在5岁、6岁时。因为这一时期儿童的认识发展不受真实生活约束,无论在造型表现方面、色彩运用方面或画面空间表现方面,儿童一概按自己的主观认识去画。因此,他们的绘画常表现出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敢于修正国内外心理学界错误论断——儿童的写实期不是9岁以后,而是在6、7岁

有一年寒假,她受弟弟委托教10岁的侄儿东东画写生画。4岁的女儿欢欢也要一起画,于是杨教授也给她一块画板让她自己画。出乎她意料的是,欢欢只凭感觉竟也勾画绘画出了动物玩具的形象。从此杨教授受到启发,意识到儿童写生训练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使她找到了摆脱临摹教学、提高儿童造型能力的方法。 儿童写生的过程也是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他们观察了眼前的复杂形象,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再创造一种表现符号画出来。因此,她认为儿童写生教学与专业教学不同,不需要给儿童讲过多的知识,只要认真启发感受,帮助儿童分析对象特征,激发儿童的表现欲望,增强他们自己大胆果断地去画的信心,儿童就能自己画。因此,儿童不需要教他怎样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怎样自己画。 儿童写生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也能使他们通过写生积累创作素材。她通过写生实验教学认识到,如果在儿童早期美术教育中,经常注意引导儿童学会观察生活,从写生入手发展造型表现能力,这样,儿童的写实期就不是9岁以后,而是在6、7岁。那时,具备初步的写实能力使儿童的知觉能力得到超前发展。这使她对以往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中的某些论断,做了修正,并从艺术创作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儿童实际发展的特点做了新的界定。

3、挑战传统美术教育观念,受邀担任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本主编

女儿上小学以后,每当女儿把学校的图画成绩拿回来时,杨教授总是哭笑不得:在一个32开的小图画本上,照着书上的范画临摹,先用铅笔打草稿,用尺子量比例关系,经过反复修改后再用油画棒描一个核桃大的画。她真不敢相信这是能画一手好速写的女儿的图画作业。为什么一个儿童在课上、课下竟画出截然不同的画来呢?

于是,杨教授开始在她主办的儿童艺术培训中心,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从3岁至12岁细致划分出按年龄递增的教学实验班,指导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教学探索,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86年北京市少年宫举办“家长学校系列讲座”,开始把她的研究成果推向社会。一些报刊、杂志相继约她撰稿,她在《中国美术报》、《中国日报》、《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以及出版的论文中都发表过论述儿童美术教育问题的文章。 1989年,她第二次受邀担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本主编。由她主编的这套教材,率先通过了国家教委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获国家出版署颁发《教材编写出版发行》一等奖,成为反映当代中国教材建设最新水平的一套美术课本。

4、42年教学实践经历,20年开办绘画能力超前教育实验班,60多场报告会和讲座,结出丰硕成果。

杨教授从1985年开始,开办儿童美术实验班,亲自主持教学实验,指导教师对3~12岁儿童进行绘画能力超前教育实验,凡接受实验教育的儿童全部不经过能力

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

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 通过写生可以促进儿童知觉发展,儿童不需要教他怎样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怎样自己画.主要教给儿童如何使用造型元素:即点、线、形、色;如何运用审美造型规律,如秩序、节奏、疏密、对比、调和等,以及如何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并不断用民间艺术、原始艺术以及现代艺术中适合儿童接受的作品,对他们进行艺术启迪,智力因素。 为什么要让儿童参加美术班? 对于这个问题,至今有许多家长仍然弄不明白,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因为,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 而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 儿童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画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儿童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孩子,教育孩子,你就要掌握儿童绘画这把钥匙。 1、通过绘画观察儿童智力成长状况 儿童3岁以前的绘画能力主要表现为“涂鸦”,但智力发育早的儿童2岁就能用象征符号画人;再如,一个6岁儿童,如果他画的画同3岁儿童的图画一样,那么说明他的智力水平尚处于3岁阶段。从这一点上来了解孩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认识儿童绘画自身的水平,还有助于我们去发现儿童表现力及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美术教育家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要点:①智慧成长②感情成长③社会成长④知觉成长⑤生理成长⑥美感成长⑦创造性成长。我们可以根据儿童作画的过程和内容,观察分析得知儿童成长的情况,也可以从同龄儿童比较中,了解儿童成长的特点的快慢。因此,儿童绘画可以被当作我们检验儿童智力发育状况的参照物。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儿童绘画能力的自然过渡,不能过于急路躁去“拔苗助长”。 2、通过绘画窥视儿童内心世界 儿童绘画活动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画画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作品”,他们用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绘画的作用在于通过宣泄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 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 因此,可以说儿童绘画是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健康成长。 3、通过绘画了解儿童性格与爱好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事实上绘画的确反映人的性格、爱好。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画是儿童自己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后表现出的感受,对于他们的创造表现,家长应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去衡

幼儿美术作品赏析

6岁《章鱼和它的朋友》 这幅画所用材料为油 画棒,章鱼头中间部分的 涂色使用了调和过渡法, 由橘色向黄色过渡,使得 色彩更饱满,画面显得更 生动、鲜艳。其他部分多 采用平涂法,章鱼的脚用 色大胆而鲜艳,显示出幼儿大胆的想象力、奇特的创造力。而背景的螺旋线条,采用两种冷色调,使得画面看上去十分的梦幻,冷色的背景和暖色的主体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烘托出动物的生命力。 6岁《高兴的小兔子》 画面中的小兔子生动活泼,除主体以外还画了一个太阳,同样表情是开心的,

兔子两只手上都拿着东西,幼儿对自己的小兔子也进行了装扮,搭配漂亮的衣服以及头饰,从整体的画面来看,大大的太阳,可爱的小兔子,让人心情舒适。其次,画面中的兔子的外形、所用线条及色彩等的变化形象生动、颜色搭配鲜艳,比较适合。此外,这幅画中的趣味性较强,比如,幼儿把小兔子和太阳公公之间的对话通过眼睛的动作以及相应的表情来反应,内容充满童趣,而且,小兔子和太阳公公都画了腮红,似乎两个人都对对方充满兴趣又略带腼腆,生动的表现出童真与童趣。整个画面反映出了他的尽心程度,画面干净整洁,不潦草、不漂浮,着色比较协调。同时,在整个作品画面干净的前提下,又存在线条的自然变化以及造型的夸张,这透露出该幼儿天真烂漫的稚气。敢想敢画,敢夸张想象,生趣盎然,表现出该幼儿的大胆和自信。这幅画中小兔子和太阳公公的对话很生动,通过他们的表情来反映他们之间愉快的交流,这无疑是一种富于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表现。这幅画表现的内容是有一定的主题的,即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小兔子在公园里玩耍,与太阳公公的对话。可以看出儿童在作画的时候身心很投入,他描绘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愉快的画面反应的正是他内心的愉悦。

学前教育绘画教学计划

学前教育绘画教学计划 一、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和意义:美术绘画是学生必修的学前教育基础技能课,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绘画、图案、手工的基础知识和制作方法,并能够进行创作,初步掌握学前美术课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绘画知识、技能与手工制作技能,为今后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计划模块 (一)、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是满足儿童感受美的情感教育活动,最终目标是培养儿童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容涵盖了儿童生活的全部,儿童的所见所闻,包括对周围环境的人物、动物、植物、风格、建筑、各种有趣的玩具和学校的生活游戏等等,都是通过美术活动体现出来。 (二)、课程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是1、培养幼儿从生活出发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并会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或事物。注重幼儿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作用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2、引到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中发挥孩子们的想象与潜能,并能用线条、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用绘画表现出来。3、熟练掌握油画棒、水彩笔、剪刀等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注重幼儿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思维去发现。4、熟练掌握用油画棒在作品上大面积涂上底色,注重幼儿构图技能的培养,充分体现自我创造能力。5、在了解本班幼儿发展情况下,注重幼儿的经验积累,开展多种活动方式、方法,加强幼儿与老师、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学习。增强幼儿之间的友谊与合作能力,发展交往能力。6、注重幼儿美术兴趣的培养。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参与兴趣。 (三)、教材《绘画(二)》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作者:张邵琦第二版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推荐学生书籍《色铅笔绘画入门一本就够了》、《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塞尚油画棒、水粉、线描》等。 (四)、通读教材:首先把第二章素描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扎实基础,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初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多种表现形式。通过素描实训了解形体结构、比例、透视、构图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造能力。其次继续第一章平面形画了解平面形画的概念及造型特点掌握平面形画的方法及绘制要点,在二维平面的条件下,学习和观察、表现物象的形体比例、基本形概括与其他平面造型要素;学会整体的观察 与表 现。继续第五章简笔画懂得简笔画造型的特点和规律,熟练地掌握简笔画的绘画技能,达到一定的应用能力。了解简笔画的概念,学习正确的观察、认识图形和表现图形的方法。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简笔画的造型方法与规律,通过各类物质的表现学习归纳,找出点、线、面的变化与组合规律。增加线描课程的补充与第四章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学习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使学生即掌握形式美的规律、装饰色彩规律和设计制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平面构成的要素、基本形式和原理,平面构成中点、线、面三大要素的构成知识;强调平面构成中形式美的原理、法则。第三章色彩基础知识学习认识色彩的基本常识:色彩的来源、色彩情感、色彩种类等;懂得色彩的基本术语、熟悉色彩的三要素。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学会观察色彩、理解色彩、运用色彩。色彩画的理解以及形式美的规律的认识。最后把水粉画、装饰画进行作品的创作。教学具体措施分析1、重视美术活动内容的整合性,探究性,选择性,开展以主题活动为主的美术活动。2、从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绘画内容,并及时调整计划。3、设计好每次的绘画内容,并提前做好相应的教具和范画。4、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自身的素质,做好幼儿的榜样。5、利用空余时间观摩其他美术班的活动,学习新经验,汲取她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6、不仅让幼儿学到绘画上的技能,

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

一条通向成才之路 一、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 (一)直觉在儿童认识中的地位及传统美术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互相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在艺术活动中感性占王导地位。人的感知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又是心理过程的起点和基础。没有感知,就不能形成思维、情感、意志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也就不能认识事物获得知识。 中国传统美术课程设计是建立在理智分析基础上的教育,课程内容是成人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缩简本,脱离儿童实际,也不利于儿童发展才能。其主要问题是: 1.关于教材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问题。 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造型能力的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就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致材要从简单形到复杂形那样进行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事实上,儿童依靠感知认识事物,并不依赖形的繁简发展认识,而是从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人和事开始。人的形是最复杂的,儿童一开始画就先会画人。我们经过实验也证实儿童绘画内容本身并不存在难易问题,关键是所画的题材儿童是否感兴趣,他们用什么方式表达以及我们怎样提出要求。一个题材儿童可以画,画家也可以画,题材本身不受年龄和技术水平限制。比如,我们以画旅游鞋为题材在各年龄段进行教学,教学要求根据年龄特征加以区别,结果他们能画得很出色。图248至图253是6个不同年龄段儿童所画旅游鞋题材的作业。与此相同,我们还安排了许多复杂内容的课题,如画自行车一辆到多辆,中国古建筑、蔬菜、植物、人物等,这些课业都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关于美学知识、造型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问题。 传统教育以成人的专业化的写实主义绘画训练为学科体系,着眼解决造型准确性,色彩表达的真实感。造型训练注重要求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色彩符合真实物象,因此对儿童大量灌输绘画知识,甚至规定教死画法;与此相反,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注意画得是否与真实物象一模一样,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儿童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培养他们县有对美的感受能力,只有当儿童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理性知识才能被接受去指导实践。因此,培养儿童美学意识和绘画技能,要选准、选对知识点,不可操之过急。 此外,从绘画的发展上看,自现代绘画之父法国画家塞尚之后,人们把研究的重心从内容——形式,转为注重研究结构——构成问题。人们的审美认识不再停留在只追求表现如何在一个平面上塑造三维空间的技法上。因此,儿童绘画教育的内容也应随时代发展进行拓宽。儿童绘画的造型特点是:用线和色进行平面的、意象的、表现性的、装饰性的知觉创造。这是建立儿童视觉造型反应与创造能力学科体系的依据。 3.关于造型训练的方法问题。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艺的方式,如教学生使用绘画工具的方法和表现技巧等,习惯要求学生用一种模式化方法表现。这样的教法容易伤害儿童幼稚的心灵,压抑他们的创造力,也不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儿童绘画能力是自然发展的,其规律是: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发展自然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色彩的认识与表现,依靠感知不断提高。 图254至图261是黄欢5岁至11岁的写生画,实验结果说明儿童造型能力不是靠技 法学到的,而是依靠直观知觉得到创造性发展的。造型要求儿童画出物象特征,根据感觉去画,用线大胆肯定,有创意。图254是她5岁生日那天画的第一幅写生画,相隔半年后她开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毕业论文(浅谈幼儿绘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幼儿绘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姓名:吴海萍 指导教师:叶阳永 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年级:2008级 类别:高起本 学习中心: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完成时间:2009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浅谈幼儿绘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绘画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活动,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能力的良好途径。儿童绘画属于一种想象绘画,它以表达儿童的主观感受为主,不受客观形态和技术规范的约束,是儿童自然、真实情感的流露,因而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从传统的绘画教学和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绘画教学入手,通过理论阐述和具体实例来分析绘画学习中创新意识培养所带来的影响和对幼儿学习绘画策略的潜要发掘及运用。 [关键词]绘画教学绘画策略创新意识 绘画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活动,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能力的良好途径。儿童绘画属于一种想象绘画,它以表达儿童的主观感受为主,不受客观形态和技术规范的约束,是儿童自然、真实情感的流露,因而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儿童绘画的特点及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一)儿童绘画的特点 1、儿童绘画的形式往往具有单纯化、平面化,形象、色彩夸张的特点。例如:画面中人的身体和四肢可以自由弯曲,任意加长或缩短。儿童画中的这种形象语言,是形象和情感的统一。这些奇思遐想,往往会令成年人刮目相看。 2、儿童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儿童把不同时空里的事物同时呈现,把喜爱的物象拟人化。他们画地球与月亮握手,画太阳公公向月亮婆婆问候…他们能把想象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把无生命和有生命的东西组合在一起,表现了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3、儿童绘画作品构图的随意性。儿童画的构图没有成年人那样多的规则和限制性。有时他们会边画边移动视点,有时会转动画纸反正结合表现,有时在画纸上尽情地画,直到无处可画为止。这种自由随意的画面,体现出画面构图的多样化。 4、努力追求成人审美趋向。儿童随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经验逐渐丰富,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始追求成年人的审美标准,学习用成人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来进行自己的绘画,这一时期,需要对他们适时地加以引导,使他们的绘画随自身的成长而逐渐成熟起来。 (二)绘画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1、儿童绘画可以提高儿童的美感。儿童在没有掌握运用文字表情达意之前,绘画创作是他们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他们不受拘缚地运用绘画工具,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儿童美感的培养不仅要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儿童自身的创造和对美好事物的再现。 2、儿童绘画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创作才能。有资料表明:人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儿童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的认知水平。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手指的动作对脑细胞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手的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从而使认知活动的水平越来越高。因此,儿童经常坚持画画,将有助于他们思维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儿童绘画创作能促成儿童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儿童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往往对涉及到的问题更加敏感,对生活更加热情。使他们觉得生活更亲切、更有趣,并能从中体会到自己的作用和力量。同时,美术创造的成功,需要他们的专心和耐心,这对培养孩子的品质和个性有很大帮助,因此,绘画创作是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最佳手段。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开启儿童绘画创作之门的钥匙

开启儿童绘画创作之门的钥匙 ——重读《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 近年来,儿童美术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儿童美术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繁荣之中,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如从教者抱着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不放,不懂得儿童心理和儿童创作的规律,不懂得对儿童进行绘画辅导的方法和特点,好心办坏事,把儿童潜在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引导到违背儿童创造心理和创作特点的歧路上。再如,不少家长和教师对于儿童绘画实践的目的认识不够,片面地理解儿童绘画实践的目的就是培养小画家,而不懂得对儿童进行绘画的辅导和训练其实是培养人的智能和悟性,是培养人的素质。近日重读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的《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把美术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家长的误区与书中观点进行了对照梳理,深感本书对扭转部分美术教师的专业缺失是极具价值的,对那些孩子开始学习绘画可自身对儿童绘画仍然一知半解的家长更有指导意义。 下面择书中的主要观点分享给大家: 儿童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画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儿童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孩子,教育孩子,你就要掌握儿童绘画这把钥匙。 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

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 人们常认为儿童绘画能力只有富有天赋的儿童才会有,认为一般人要靠学才会画。所以绘画教学就把儿童描绘物象的技艺作为目的,认为不教儿童画,他就不可能会画。把成人创造的符号,当作表现某一物象的“公式”来传授。如教简笔画,教卡通画,教传统国画等。其实这种教学对儿童是有害无益的。教师先入为主地教儿童画大雁用一个对号,画太阳先画圆,在圆的周围向外画辐射线,这种公式化的符号极大地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儿童创作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儿童观察和认识世界同成人不一样,他们表现在画面中的形、色、空间是独特的创造。同时,每个孩子根据个人感受,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如果企图总用一种标准,用规范化来统一教学要求,甚至一些教师对儿童的绘画语言不理解、看不懂,就无知无畏地用“正确”和“错误”来区分和评价,使儿童绘画不仅得不到正常发展,反而被抑制和扼杀。 根据儿童绘画心理和造型特点,儿童绘画可以划分以下几个阶段:①涂鸦期:1岁半至3岁。由无目的的到有目的图画,没有具体形象。②象征期(又叫表象符号期):3至5岁。根据记忆创造象征符号,进行说明性图解。③意象表现期:5至8岁。根据观察描画物象特征,并把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进行意象表现。④视觉写实期:

六年级美术画画儿童绘画

六年级美术画画儿童绘画 六年级美术画画儿童绘画欣赏 六年级美术画画儿童绘画1 六年级美术画画儿童绘画2 六年级美术画画儿童绘画3 六年级美术画画儿童绘画4 六年级美术画画儿童绘画5 正负图形 第2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欣赏正负图形,有效强化观察的整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 2.学生分析、体验大师的正负变异作品,初步了解大师设计正负图形在形的重复、多形组合、解构与重构、形的虚实表现以及图底反转等构成方式和形成风格上的区别。 3.学生能感受正负图形的特殊魅力,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了解正负图形独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学生对“正负变异”图式的创作尝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彩纸和剪刀等。

(教师)课件,彩纸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1.观察“错觉图式”的导入。 (1)游戏激发兴趣。 2.体验“正负变异”的情感,设疑解惑。 (1)课件播放埃舍尔的作品集《错乱空间》,让学生解析这些作品的神秘所在。 ①形的重复表现。 ②多形组合表现。 ③同构异质表现。 ④解构与重构。 ⑤形的虚实表现。 (3)欣赏评析,引导创作。 比较性的教学欣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作者及作品表现风格的理解。通过反思欣赏内容,注重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加强了学生对正负图形形成的理解,即让“元素”直接呈现,“自觉”组合的不同秩序和方式,使正负变异产生不同的情感分析,这一过程中,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在以上欣赏的过程中,图形各构成的概念无须多做任何讲解, 体会其形式美才是关键,人们往往十分注重实空间的利用,实空间的外形,而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对虚空间的利用和把握。正负形的训练目的正是强调虚实的同等重要性。引导学生要用三只眼去观察生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元素。 3.实践“正负变异”的魅力,探索设计。

试论小学美术课堂中老师要不要范画-最新资料

试论小学美术课堂中老师要不要范画 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范画好还是不范画好,存在着很多争论。有人认为,老师的范画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好不要范画。有人认为,老师不范画,学生就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画,不范画不行。有的美术老师在美术课堂上从头讲到尾,并在黑板上演示作画步骤、方法,学生的美术作业一发下来,大部分都和老师画的一样,缺乏创造性。而有的美术老师是从不范画,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图片、模型或欣赏多媒体为主,学生的作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有的美术老师可能介于两者之间。到底要不要范画呢? 一、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说,美术老师能不范画尽量不范画。老师一范画,大部分学生都会照着范画画。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老师的范画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确实需要在技能技法方面范画,老师要提醒学生,每个人要画出自己的特点,不要模仿别人,不要照着范画画。杨景芝老师在《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里说到,绘画能力随人的认识和知觉发展向前发展,确实不是靠学习绘画技能提高的。儿童绘画能力是依靠认识和知觉能力发展的,是随年龄成长的自然结果。在我的美术课堂实践中,我也发现,老师不范画,学生反而画的更好,画面的内容更丰富,表现的方法多种多样,创造性更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思维活跃,创作的画面

不受生活真实的约束,看上去虽然与生活中的物体不十分相似,甚至不合比例,但有自己的特点,纯真、可爱,充满童趣。创作的画面,老师只需要稍加点拨引导即可。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杨景芝老师在《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中说到,儿童不需要教他怎样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怎样自己画。她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的创造力。她认为,儿童艺术的语言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儿童通过感知进行的创造性表达。我们鼓励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自己的色彩表现方式,不受成人偏见的束缚,没有一套死的程式和方法,使儿童有极大的空间去自由自在地画。儿童造型能力不是靠教技法学到的,而是依靠直观知觉得到创造性发展的。 二、老师范画不范画,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1、利用多媒体教学代替范画。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学中的各个程序、步骤大多都让多媒体代替了,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多观察、多发现,从而代替自己的范画。 我们的美术教材限于篇幅,内容有限。而多媒体能带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图片,能把一些说不透的东西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欣赏到一些比教材内容更为丰富、直观的图片,从而感受生活,接触更多的名画、名作,以及优秀学生作品,继而在感知中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兴趣,创作出与众不同、

美术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论美术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摘要]美术教育能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针对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创造条件,采 用多种手段丰富和积累儿童的视觉表象;鼓励儿童大胆表现,让儿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关键词]美术教育;儿童发展;素质发展 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儿童美术指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知、情感和思想;而且,儿童美术是区别于成人美术的,无论从审美视角还是教育教学目的与意义、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一点大家以前可能没有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审美的启蒙教育,是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的,是培养儿童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是培养儿童从小心灵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灵教育",而绝不是单纯的教孩子怎样画画的教育。美术教育有其独持的教育规律,在儿童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如能科学地将美术教育知识传授给他们,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儿童画最可贵的是想象力,而非单纯的技巧,儿童绘画重感觉、轻技法,重"心理体验"和"心目中真实的生活",其审美、思考都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模仿的特点。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 美术是学校教育中以训练观察力、提高想象力、发展创造力为重要教学目的的一门学科。美术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媒介,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对儿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美术教育对儿童素质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我结合现有主题,请孩子们为格子衣服进行装饰。因为在此之前,我发现我们班级的孩子在涂色技巧方面比较不足,为此设计了这样的一次涂色活动。孩子的兴致都很高,十分投入。为了让自己设计的衣服受到大家的喜

儿童绘画与心理状态

儿童绘画与心理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于辅导儿童绘画。小学阶段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图式期 6、7岁儿童处于幼儿期向儿童期转变的阶段,大脑的发育已达成年人的90%,但在心理方面却仍保留着幼儿期的状态,想象力十分发达。他们把画画看成是一种游戏常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一过7岁,幼儿的这种特征就逐渐减少或削弱,渐渐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客观世界,在想象的同时,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那样去画。随着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增多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绘画创作达到高潮,进入儿童绘画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们依靠直觉,加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根据头脑中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凭自己的记忆表达心绪和意象,造型的模式是这一阶段儿童画的一般特征,故称之为图式期。这个时期,特别要求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作品,也不能让儿童一味地去模仿成人的作品或技法,要顺其自然充分给孩子自由,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画自己喜欢画的内容,这样才不会把儿童喜欢画画的天性给扼杀了。 图式期儿童画的特点主要有: 1、X光线式的透明画法:常把看不到的内部和外部一块画出来,如同用X光线透视过一样。 2、感觉的强调与夸张:常把外界给自己的强烈感受,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来。 3、非凡的想象力:把可能发生的与目前不可能发生的事随意组合,使他们的绘画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4、随心所欲的色彩表现:儿童画色彩是不受物体固有色限制的,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抒发情感。

房树人 案例分析

图画心理分析技术教程-房树人 图画心理分析技术又可以叫做房树人绘画心理分析,这就是一种投射测验。即要求被试作画,然后主试根据绘画的内容即可对被试的性格,成长,心境等多方面心理内容作出比较客观的分析。

绘画前的指导语: ?现在请您在这张纸上自由地作画,请按我指定的区域,画以下几样东西,房子、树、人以及一幅将房子、树、人画在一起的画。 您可以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只就是尽量尝试画一个完整的人,不要画漫画与火柴人。

关于投射测验 所谓投射测验就是指采用某种方法绕过受访者的心理防御,在她们不防备的情况下探测其真实想法。在投射测验中,给受测者一系列的模糊刺激,要求对这些模糊刺激做出反应。如抽象模式,可以作多种解释的未完成图片,绘画。分别要求受测者叙述模式,完成图片或讲述画中的内容。从受测者的解释会带有自己潜意识的思想,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被试内心。 巴克开发的“房-树-人”测验就是比较有名的绘画投射测验。 ?优点:这三个物体为大众所熟悉,不管就是幼童还就是老人,而且可以通过这三样物体诱发个体有意识的与无意识的联想。 ?功用:考察人格整合程度,作画人对家庭、亲情的态度与瞧法以及作画人对自我成长的瞧法。 如何分析: ?先从整体入手,再分析细节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人的心理错综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分析要与个体同步,不能刻板套用解释。

?积极取向 有时画中会表现出一些画者的消极取向,对于这些,我们要用一些积极的语言来描述。 画的感觉 ?与谐感与不与谐。 ?画面感觉与谐,比例恰当说明画者对环境较有安全感,家庭环境、人际关系较好。 ?画面让人觉得不舒服,或者压抑,或者凌乱,则要进一步根据其特点进行分析。 画的大小、对细节的重视 ?大/小 VS 自信/自卑 ?细节清晰/欠详细 VS 自信/自卑 ?过大:有自恋的倾向,对她人可能有过度控制 ?过小:自卑,自我评价低。 ?过度追求细节:完美主义,对人对事要求高,可能责备求全 ?过度模糊:可能处于混乱状态。 比如这张:图画过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画成这样的比较多

杨景芝.每一个孩子都有绘画潜能doc

杨景芝:每个孩子都有绘画潜力 柏嘉2014“天生就是小画家”绘画比赛启动仪式,日前在京举行,这是德国辉柏嘉公司连续三年举办此类活动。曾任终审评委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杨景芝教授,对主办方提出的“天生就是小画家”的理念十分认同,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绘画潜力,儿童美术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存在的自发性和主动性,用激活的方法启迪孩子通过积极发现和主动探索进行美术活动,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发展个性,提高审美素养。 杨景芝1960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师从卫天霖、吴冠中先生。现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少儿造型艺术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中国中小学美术》副主编,中国少儿造型艺术培训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从直觉到理性——青少年艺术发展中的转型教育》等。她最大的贡献是敢于对国内外美术教育理论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儿童的写实能力不是九岁才具备,有的孩子在六七岁就可以写生。她认为儿童写生教学与美术专业教学不同,儿童写生主要依靠直觉进行,并不需要给儿童讲过多的知识束缚他们,只要认真启发,帮助儿童分析对象特征,激发儿童的表现欲望,增强他们自己大胆果断的自信心,儿童就能自己画并迅速提高能力。因此,不要用成人的认识教他怎样画,而应引导他们学会怎样自己去表现。并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针对不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教学实验,从而通过多年的实验探索取得了儿童造型能力发展的经验。1986年北京市少年宫举办“家长学校系列讲座”,开始把她的研究成果推向社会。 “我的女儿就是我的第一个实验对象”,杨老师快言快语地介绍她女儿:在中央美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北京服装学院的副教授,女儿一直在她的关注下顺利成长。她说:“儿童十岁以前,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特点,要给他自信,让他学会创造性地画。成人过多的

《美术》教学大纲

《美术A4》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412 学时:34 学分: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面向对象: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 课程英语译名:Fine Arts(A4) 一、课程任务与目的 任务:通过对简笔画的学习,掌握小学教学中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通过对民间剪纸、儿童泥塑、儿童版画艺术的学习,掌握儿童艺术的造型特点及造型心理,了解儿童美术教学的基本内容;通过小学美术教材教法的学习,具备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 目的:通过一系列的与小学美术教学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及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简笔画 1.教学要求:简笔画是小学教学中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熟悉和掌握简笔画的造型特点和规律,并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 2.教学重点:简笔画的造型规律,训练简笔画的技能,创造简笔画在教学中的应用。 3.教学难点:简笔画的造型规律。 (二)民间剪纸艺术 1.教学要求:了解民俗剪纸艺术的演变、发展过程,熟悉剪纸艺术的基本造型手段,掌握几种基本剪纸手法。 2.教学重点:民俗剪纸艺术的演变、发展过程;剪纸艺术作品的欣赏;剪纸艺术的基本造型手段及内容;几种常见的剪纸手法;剪纸练习。 3.教学难点:对民间剪纸艺术造型手段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儿童泥塑 1.教学要求:以容易得到的泥土为材质,进行捏、塑、雕及彩绘,创造富有民间气息的泥塑作品,以掌握指导小学生进行泥塑创作的能力。 2.教学重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与民间泥塑之间的联系,民间泥塑作品欣赏,绍兴传统泥塑,泥塑的知识和制作练习。 3.教学难点:泥塑的制作练习。 (四)儿童版画艺术 1.教学要求:通过对纸版画等儿童能掌握的版画种类的学习和实践,了解版画艺术的特点,掌握纸版画、吹塑纸版画初步的制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