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是怎么造成的

地面沉降是怎么造成的
地面沉降是怎么造成的

地面沉降是怎么造成的?

半个多世纪以前,国外就发现,由于抽汲地下水引起了地面沉降。1922年,日本东京的江东地区在高潮位时,大范围陆地被海水淹没,由此引起了注意,测量结果发现该地区存在着地面沉降问题。据统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自1898~1956年中,地面沉降了5—7m。泰国曼谷、日本东京、大皈都是世界上地面沉降严重的地区。

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是上海市,这里有厚约300m的海际交互相第四纪沉积物。主要采水层为顶界70m左右的砂层,由地面到主要采水层之间为淤泥质亚粘土与粗砂互层。1922~1938年上海地面平均下沉26mm,至1965年沉降中心地面最大沉降值达2.37m。此外,天津、宁波、常州、西安、台北及沧州等城市均已发现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造成地下管道扭曲折断,道路起伏不平,码头被淹,海水倒灌,建筑物因不均匀下沉产生裂缝甚至倒塌,给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带来极大危害,已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据统计,从1961年到1970年的10年中,东京江东三角洲约47k㎡面积内,为了克服地面沉降造成的危害,筑堤防潮,整修港湾河道及下水道,修缮民房等,共计花费了820亿日元。以同期该地区抽取的地下水总量为3.6亿t计算,则为消除不良后果每抽取1t地下水所支付的费用高达23 0日元。在日本,正常情况下开采1t地下水所需费用仅为l~5日元。

开始发现地面沉降时,对其原因的揣测众说纷法。后来发现,地面沉降的中心往往与水位开采中心一致,而且地面沉降又与地下水开采时间同步。如日本东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现地面沉降,战争期间开采地下水数量大幅度减少,地面沉降基本停止,战后开采水量增加,沉降则又发展。由此认识到,大量开发地下水引起地层压密是地面沉降的原因,其中粘性土层压密是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开采孔隙承压水为什么会引起地面沉降呢?长期大量的实际观测和研究发现,在抽取含水砂层中的地下水时,随着水位下降与上升,并附近地面的高程显示同步地微量下降与上升。因此认为,开采含水层水位下降后,由于砂层压密而造成地面沉降,水位恢复后砂层回弹,沉降消除;砂层释水压密为弹性变形;所引起的地面沉降为暂时性的地面沉降。

对于粘性土的释水压密问题,尽管有效应力原理同样适用于粘性土层,但是却比砂层复杂得多。首先,含水层抽水时,相邻粘性土层的释水压密程度由抽水层近侧向远侧变小。其次,这种释水压密是由近抽水层一侧向远侧逐步发生的。第三,由于粘性土颗粒间有较强连接力,形成的结构孔隙会因压密变形,应力去除后,变形不能恢复。故含水层抽水时,粘性土层发生塑性释水压密,水位恢复后,土层不回弹,所引起的地面沉降是永久性的,不可消除的。

为了控制地面沉降,上海市在1965年以后通过钻孔进行人工补给,抬高含水层水位,结果地面大体上不再下沉,并略有回弹,

但原先发生沉降的地面基本上未能回弹复原。此外,尽量使用地

表水,减少使用地下水,多植树造林,以便涵养水源,补充地下

水等,也能起到防止地面沉降的作用。

从水量角度看,采水时含水砂层与粘性土层所释出的水量均属储存资源。但是,在水位回升恢复时,含水砂层能够回弹储水,弹性释水量也随

之得到补偿,而粘性土层基本上不能回弹储水;粘性土层一旦释水,便永

远不能得到补偿。由此可知,被开采的孔隙承压含水系统水位复原时,并

不意味着储存水量的复原。

常州市地面沉降问题初探

张蓉

常州市水利局,常州,213001

摘要:本文围绕常州市因地下水过量开采引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问题,通过分析沉降状况、成因及其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治理地面沉降的措施建议,为行政管理部门防治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常州地面沉降防治

一、常州市地面沉降状况

常州市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国民经济繁荣,开发利用地下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民井遍及各个村镇。改革开放以后,苏南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城乡经济迅猛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地表水污染加重,河道水质普遍下降,以地表水入渗作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潜水也遭受污染,生产生活用水逐渐转为以开采承压水为主。而市区主要开采深部孔隙第Ⅱ承压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采量已达到一定规模。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及配置,开采井的布局不合理,再加上深层地下水具有“三集中”(开采地段集中、开采层位集中、开采时间集中)的开采特征,因而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我市绝大部分开采区出现严重过量开采的情况,产生了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从而引发了地面沉降,并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地质灾害。统计资料表明,历史上常州市深井密度最高达22眼/平方公里,深层水的开采强度最大达5500立方米/(日?平方公里)。常州市与周边地区地下水开采形成的较大范围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埋深最深时达到80米以上。我市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最近30

年,1979—1983年市区平均沉降量为60—70毫米/年,最大沉降量达147毫米/年,短短4年间最大累计沉降量为558毫米,市区出现30多处井管上升,井台倾斜、开裂现象。再如监测点徐窑1983—1998年15年间累计沉降914毫米,监测点电话机厂1989—1998年9年间累计沉降587毫米。沉降发展至今已形成与武进、锡山、江阴等地区相连的区域性地面沉降漏斗,并形成了多个沉降中心,部分地区相应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市累计地面沉降超过600毫米的地区达399平方公里,市区的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10米,个别地区沉降量达1.5米,现仍以每年6-10毫米的速度下沉,给我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地面沉降的特征、成因和机理

常州市位于苏南中部长江三角平原及太湖冲积湖积平原区。广阔平原地区为第四系湖相、河流冲积相等成因类型为主的沉积层,厚度一般在120—240米。地层构造以砂岩为主,既具有供水能力不大的小而薄的潜水含水层,又存在储量丰富的、具有较大供水能力的深层承压含水层。在常州这种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地面沉降是一种连续的、渐进的、累积式的地质灾害,这种变化通常不被人们所察觉,但当它以房屋开裂、管线折断、洪水淤积等形式暴露出来时,又是常州地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区域性地面沉降漏斗发展迅速,差异性沉降大的特点。

在我市特定的地质背景下,对地下水资源的集中超量开采是产生大幅度的、急剧的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因素。而承压含水层地下水资源由于其补给周期长,是一种难以快速再生的资源。长期以来,开采量超过补给量,造成消耗性开采,动用储存资源,从而使区域水位不断持续下降,破坏了原有的水、土应力平衡状态。此时,一方面造成孔隙水压力转嫁于含水层骨架,加大了含水层颗粒间的有效应力,使含水砂层本身排水压密,产生弹性变形,局部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塑性变形或永久变形,前者在随地下水储量的可能恢复而复原,后者则不能恢复;另一方面,由于承压水头的下降,引起其顶板、底版的低渗透性及饱和粘土中的孔隙水或结合水产生排水或释水效应,使土颗粒间产生相对位置移动或重新排列。由此产生的土体变形在宏观上即表现为地面沉降,并具有不可逆性。含水层本身的压缩是瞬时完成的、弹性的、可恢复的;而粘性土的排水固结过程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因而导致的地面沉降也具有滞后效应(可理解为惯性过程),是不可恢复的。因此,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危害是长期的、难以逆转的,已发生的地面沉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根据我市的地层构造特点,有专家预测,即使做到地下水全面禁采,我市的地面沉降也大约要到2020年才能完全停止。但通过采取禁采和人工回灌地下水等措施,使地下水的补给量超过开采量,可控制地面下沉现象,减缓沉降速率。

城市单位面积建筑容量的增加、高层建筑过于密集是地面沉降的又一诱发因素,这在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尤为明显。有监测研究表明,目前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70%归因于地下水过量开采,30%来自高层建筑和市政重大项目建设的影响。由于大规模的地表和地下工程建设,增加了地基的荷载,使得地面产生工程性沉降,且该沉降量与建筑规模的扩大呈正相关。建筑规模增速越快,沉降越大;集中建设较分散建设地面沉降

量大;新建的建筑较之原有建筑改建具有更为明显的沉降效应。这说明了为什么在1990年浦东新区大规模开发以来,上海地面下沉有加速且范围逐渐扩大的现象,同时也提出了单位面积建筑容积率问题。建筑容积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面沉降的变化趋势。对于同一地区而言,建筑容积率增加,沉降也随之加大。建筑物密度高,地面沉降量也大。由此,这一涉及城市建设规划的问题对地面沉降的防治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三、地面沉降的危害

一是降低防洪排涝能力,加重洪涝灾情。一些地方区域性水系被打乱,河床抬高,桥墩下沉,汛期河水上岸使道路积水,排水行洪不畅,原有水利工程失效,堤岸一再加高。如武进前黄镇在1991年大水时受灾较轻,而因地面沉降的加速,在1999年洪涝期间,全镇淹水,最深的地方达1米以上,时间长达一个月,全镇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财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二是影响城乡建设环境,桥梁净空的减少直接影响航运,城市地下管道折断,对沪宁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构成直接或潜在威胁;三是恶化农业生态环境,增加低洼地,农业渍害加重;四是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变形或毁损,房屋墙体开裂甚至倒塌。如武进横林镇成片农房严重毁坏,仅政府用于农民搬迁的经费就超过100万元,九十年代末期横林地裂缝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2000万元以上,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地面沉降是一种缓慢的地质变化,它最终的影响是造成国家测量标志失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我市全面实施控制开采地下水,既是缓解地面沉降的需要,也是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

四、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地面沉降一旦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产生明显的损坏,以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治理和恢复起来都是极为困难的。目前所能采用的手段,并不能将已经下沉的地面恢复至原貌,更不能将已受损的建筑物恢复如初(除非重建),只能减缓地面沉降速率或中止继续下沉的趋势,减少损失。

1、控制地下水开采,从根本上解决地面沉降问题

前面所述,特定的地质背景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内在因素,而超量开采地下水是导致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主要外部诱发因素。因此,在不可能改变地质背景的前提下,减缓和控制地面沉降,必须限制地下水开采量,消除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

(1)禁采深井水,减缓地面沉降速率

为解决因地下水过量超采引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问题,市政府从1996年开始对地下水实行计划开采,逐年压缩开采量,加强对地下水开采的管理和控制。特别是2000年8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通过后,我市大力开展地下水封井禁采工作,按计划逐年填封深井,削减地下水允许开采计划,三年来累计填封深井872眼,压缩地下水开采量5000万立方米,加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

压缩开采量,我市共压缩开采地下水约9000万立方米。通过切实有效的压采和禁采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常州市地下水资源的采补平衡,地下水位大范围回升,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初步得到控制。地面沉降速度从过去的年平均沉降量40多毫米降至不到10毫米。据常州市水文局监测数据,常州市城区2003年9个监测点平均地面沉降量8.0毫米,比2000年减少8.0毫米,监测点常州纺工学校2003年的年沉降量比2000年减少了14毫米,降幅达到53%,地面沉降速率明显趋缓。

(2)压采浅井水,加强浅层地下水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浅层地下水开采点多、开采规模不大、开采方法简便和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加上浅井水开采具有面广、隐蔽性强、管理难度大的特点,造成了对浅层地下水的管理比较薄弱。随着水价的提高和深层地下水的禁采,浅层地下水开采呈逐年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因大量开采浅层地下水而导致地面沉降不均匀,造成建筑物损坏等地质灾害发生。同时,浅层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差,根据常年监测资料,常州市浅层井水质劣于深层井,包括Ⅰ承压水在内的浅层井中绝大多数(约85%)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亚硝酸盐氮、总硬度、总铁等指标。受到污染的浅井水影响取水户生产效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根据《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和省水利厅关于加强浅层地下水管理的有关规定,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加强对浅层水的管理。一是做好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组织编制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在摸清浅层地下水开采现状、时空分布特征和补、迳、排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浅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限量和合理的井网布局,研究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技术途径,明确不同用水对象的水质要求,优化配置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实现优水优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二是浅层地下水开采也要严格实行总量控制、计量管理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依法征收浅层地下水水资源费,鼓励企业进行河水净化或节水技改,以减少浅层地下水的开采量;三是依法加强浅层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明确管理重点。凡利用机械提水设施直接取用浅层地下水用于生产经营、商业、服务业和水温空调的用户均应被列入管理对象,通知其限期到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取水许可登记手续;四是加强水温空调取水管理。在市区范围内建筑物密集地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采浅层地下水用于水温空调;五是加强浅层地下水监测和保护。在开采密集区布设监测站网,定期开展浅层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质、水温监测;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包括对水质污染现状等方面的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及时报道节水典型,对水事违法案件进行曝光,制订违章凿井举报奖励措施,公布举报监督电话,增强全民参与意识,使全社会关注地下水问题,提高社会对加强浅层地下水管理的理解和支持。

2、继续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

在分析总结地下水人工回灌系统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人工回灌计划,逐步扩大人工回灌的范围,增加回灌量。实践证明,人工回灌地下水可实现局部超采区的灌采平衡,对控制地下水超采,减缓地面沉降速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近年来,我市已在国棉一厂、常州色织厂等9个单位布设人工回灌点11处,定期进行人工回灌,年回灌水量均在100万立方米以上,使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有较大回升,地面沉降速率得到了有效控

制。

3、扩大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宣传范围

由于地面沉降的滞后性、缓慢性和隐蔽性,对城市建设、农田水利、交通航运的影响不象地震、泥石流那样容易被人察觉。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应经常适时地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争取得到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4、完善监测机制,健全地面沉降监测体系

有关部门应落实人员、设备和经费,加强地面沉降监测,详细查明地面沉降现状,预测地面沉降发展趋势,提出相关防控对策。组织建设地面沉降预警预报系统,定期向主管部门提供监测数据,同时向社会各界发布地面沉降信息,必要时对沉降发展速度较快、易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区,要象发布台风警报一样及时发布,提醒人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受灾损失。

5、做好高层建筑规划,降低市政工程建设的单位面积容量,缓解工程性地面沉降

由于近年来我市建设特大型城市的需要,根据城市建设规划要求,市区高层建筑和市政重大项目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上海的典型例子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高层(18层以上)或超高层建筑中使用长桩或超长桩,能有效减少沉降,使建筑物荷重的增加不致引起地面沉降的同比例递增和差异性沉降的发生。

6、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论证

根据《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省、市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建议今后在地面沉降易发区建设重大工程时,先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论证,防患于未然。

关注海岸带地质环境六大问题

日前召开的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讨会上,国内外近四十名专家围绕着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和人类活动对海岸带地质环境的影响做了专题报告。这些报告涉及众多问题,在会议闭幕式上,陈梦熊院士将这些问题总结为六大类。

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一:海平面上升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

由海平面上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有风暴潮、海水入侵、河道淤塞、海岸侵蚀、对海滩和湿地的破坏等。

渤海湾沿岸是我国风暴潮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历史上两千多年前就有对这一地区风暴潮的记载,建国后,渤海湾沿岸发生过6次严重风暴潮。风暴潮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风暴潮灾害损失将越来越严重。

防治风暴潮,要加强对其成灾规律的研究,同时要在沿海地区修筑防潮堤坝。海水入侵是海岸地区的普遍问题。在大连市,越是工农业建设比较集中的场所,海水入侵越是严重。海水入侵引起的水质恶化直接影响了工业产品的质量。用这样的咸水浇灌农田,造成了土地板结,粮食蔬菜枯萎减产。

近30年来,海水入侵防治在我国经历了调查研究、试验探索和全面实施三个历史阶段。对海水入侵的防治,我国现有入侵类型差别防治论(即针对中国存

在现代海水入侵和咸卤水入侵两种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措施)、入侵层次防治论、灾害阶段防治论、地下水限采论、人工补源论、刚性工程论、客水论、抽咸补淡论等。

这些理论在防治实践中,存在着对承压含水层和多层含水层的入侵,尤其是咸卤水地区,第四系埋藏厚度较大,存在多个咸水层入侵问题,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防治实践措施;防治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沿用老规范标准,缺乏创新和系统性;措施比较简单,缺乏高技术含量;目标单一,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少等弊端。

由于传统的海水入侵防治存在着种种缺点,近年来我国提出了生态防治理论。所谓海水入侵的生态防治理论,是以防治海水入侵和海岸生态恢复为双重目标,综合运用各种工程的和非工程的措施,集成一个立体的防治体系,维持咸淡水界面达到一种生态的平衡,把海水入侵控制在一个可容忍的程度。

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之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包括微咸水、咸水、卤水以及矿泉水的开发利用,地下水库、应急水源地的建立。

建设地下水库,可以实现水资源丰枯调蓄,有效解决淡水资源不足,还能防止海水入侵。

以大连市为例。大连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97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为我国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为了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大连市利用现有22条滨海河谷建设地下水库。在滨海河谷建设地下水库具有不占地、不动迁、周期短、水资源调节作用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防止海水入侵、提高抗旱防洪能力等优点。

地下水库工程作为一项新兴的系统工程,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前提下,进行地表水库、地下水库的统一规划,并实现联合调度,逐步实现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和海水入侵治理都必将发挥作用。

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之三: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灾害。

引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中,包括构造活动、海平面上升等;人为因素包括大规模工程建设、地下热水及油气资源开发等。其中,人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灾害的重要原因。

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会诱发许多环境问题,比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水质恶化等。

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自50年代以来,湛江市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由于开采处于无政府状态,再加上城市规划、工业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相适应,没有进行水文地质调查之前就确定了工业布局,加大了用水的紧张度。另外,开采层次、开采时间、开采地段的三集中,加重了湛江市的地面沉降。湛江市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人为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上海、天津等城市也同样面临地面沉降问题。

为了控制地面沉降,各地根据实际分别采取了措施。近年来,上海采取严格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含水层人工回灌、调整开采层次与开采量布局三项措施,并调节地下水采灌,有效控制了上海市区地面沉降。天津市自1986年以来严格实施控制沉降计划,控制和压缩天津市区、海岸带地下水开采量,市区和塘沽区地面沉降基本得到了控制。湛江市提出以下措施防治地面沉降:在不同层次、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开采,对超采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强化地下水资源管理,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依法治水,完善地下水资源保护法规;建立节水型经济

体系;实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尽可能修建一些水利设施,拦截地表水及大气降水。

地面不均匀沉降就形成了地裂缝灾害。在苏锡常地区,自80年代末期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地裂缝灾害发生。地裂缝长度从数十米到千余米,宽度一般在百米以内。地裂缝灾害主要是地面沉降严重时所表现的灾变形式。因此,解决地裂缝灾害最根本的是控制地面沉降。

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之四:软土与地下空间开发。

珠江三角洲软土面积为7969.28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0%。在软土分布区,地面形变十分普遍,对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软土制约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在上海,由于不同地段的地面降落速率不同,导致了地下铁路轨道的不均匀沉降。地质结构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规避地质条件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在城市规划制定决策时加以重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城市地质条件的研究。

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之五:水污染与大气污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滞后的问题凸显出来。由于城镇排水系统覆盖率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随意排放,使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遭到污染。地下水的有机污染对饮水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和治理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鉴于地下水有机污染的普遍性、多样性、危害性及其复杂性,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北京、苏锡常地区等部分城市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示范工作。

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之六:地震与活动断裂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环渤海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频繁。来自天津地调院的一份报告显示,公元1400年以来共有四次地震活动期,每次地震活动期中地震活动特点都有很大差别。自1815年至今属于第四地震活动期,此时期的地震特点是强度大,频度高。

地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质环境,对城市发展有很大负面影响。

成都地铁一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研究探讨(续)

文章类型:地铁专栏文章加入时间:2004年12月17日13:57

3.3 盾构法

盾构法是暗挖隧道施工中一种先进的工法。盾构法施工不仅施工进度快,而且无噪音,无振动公害,对地面交通及沿线建筑物、地下管线和居民生活等影响较少。由于管片采用高精度厂制预制构件,机械化拼装,因而质量易于控制。国内地铁工程建设经验表明,由于采用高精度管片及复合防水封垫,单层钢筋混凝土管片组成的隧道衬砌可取得良好的防水效果,不需要修筑内衬结构。盾构法可适用于埋深较大,不宜采用明挖法施工的地段。盾构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泥水式、土压平衡式盾构的开发,使之在松散的含水砂层、砂夹卵石层、高水压地层等所有地层中进行开挖成为可能,所以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周围环境情况等难以用矿山法和明挖法施工时,盾构法是较好的选择。上海地铁及广州地铁盾构施工的区间隧道工程质量优良、对城市环境影响小,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因此,地铁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技术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掌握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若采用盾构法施工,较为适用的盾构型式是泥水盾构或土压平衡盾构。泥水盾构对地层稳定性的控制较好,但工艺复杂且辅助设备多,尤其是需要泥水处理设备,占地面积大,费用较高。土压平衡盾构可节省泥水处理设备费用,造价比泥水盾构低,对周围环境无污染。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土压平衡盾构已大大地显示出技术经济上的优越性,因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推广,成为当前隧道施工的首选方案。它可根据不同的施工条件和地质要求,采用不同的开挖面稳定装置和排土力式,设计成不同类型的土压平衡盾构,使其能适应从松欹粘性土至砂卵石土层范围内的各种土层,§瞅好地稳定开挖面地层,减小和防止地面变形,提高隧道施工质量。

成都地铁采用盾构法施工,其特殊的地质条件不在于饱水的砂卵石土层,而是地层中含有少量粒径大于20cm的漂石。据成都市大量已建基础工程的初步统计资料,地层中大于20cm以上的卵石约占10%(体积比),且粒径—般不会超过60cm。因此,成都市地铁选择的盾构机除应能适应饱水的砂卵石地层外,还应能处理少量的漂石。据调研,目前世界上已有类似的工程实例及相应的盾构机设备,其中日本的成功实例最多。

据目前国内外调查及咨询,认为成都地铁采用盾构法施工技术上是可行的。鉴于泥水盾构费用较高,施工占地面积大等问题,推荐采用加泥型土压平衡盾构。它是在普通型土压平衡盾构的基础上加入添加剂(膨润土或高效发泡剂),通过刀盘开挖搅拌作用,使注入的添加剂与开挖下的泥土混合,而将泥土转变为具有流动性好和不透水性的泥土,及时充满泥土舱和螺旋输送机体内全部空间,随着盾构的不断推进而顺利地由螺旋输送机排十口排出;对于少量粒径大的漂石,可在刀盘面增添破碎漂石的刀具,使大的漂石经破碎后再通过带式螺旋输送器输送到皮带运输机中。

由于成都地区砂卵石地层较密实,卵石含量大,在地层中起骨架作用,施工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相对较小。如地质及周围环境条件允许降水,也可考虑采用带活动前檐的敞开式盾构(可局部加气压)。如雅典奥林匹克地铁处于冲积层(砂夹卵石)、泥岩、灰岩等地层,采用直径9.4m的敞开式盾构施工,平均月进度200m。由于敞开式盾构施工无需处理大的漂石,风险较小,且敞开式盾构机比刀盘式盾构机构造简单,因此为盾构机国产化提供了可能性。但与矿山法施工相同,对于洞外大范围施工降水造成地下管线及周边建筑物影响的问题,必须认真进行调查及分析研究。另外,敞开式盾构通过府河及南河地段施工也较为困难,需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3.4 比选结果

综上所述,尽管明挖法有造价低、施工简便等优点,但限于地面交通繁忙和建筑物密集的现状,只能在个别条件允许的区段采用;因此成都地铁一期工程除南北两端的高架段外,绝大多数地下线路的施工方法只能在矿山法和盾构法中进行选择。

目前国际上盾构技术的发展,在成都地铁饱水的砂卵石,且含有少量漂石地层中盾构法施工是可行的,关键是选择何种经济适用型的盾构机械。采用盾构法施工,只要选用适合于成都地铁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盾构机,并由有经验的施工队伍施工,每天平均进度有可能达到6m,因而具有安全、可靠、进度快、质量优良,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矿山法施工若小导管成孔技术解决不了或要采取跟管等工艺,可能进度慢,甚至工程费用增加。根据国内外工程经验,盾构法施工对周围环境保护方面盾构法优于矿山法。因此从各方面比较,盾构法在技术方面是优于矿山法的。通过初步测算和其他城市地铁工程的招投标结果,盾构法的造价并不高于矿山法。而且,采用矿山法施工时,在每个区间均应设置竖井,为了满足工期的要求,对于较长区间,还需要设置两座竖井。在建筑物密集地段,要寻找竖井及施工场地较为困难,并且出土运料对城市交通也有一定影响。而盾构法施工时,如采取

盾构机过站的办法,在中间站均不需要设置施工场地,对周围环境影响比较小。

然而,由于盾构法施工的隧道断面较单一,因此在渡线段、两线之间联络通道(兼作排水泵房)以及天府广场南端长约230m的存车线还必须采用矿山法施工,其中存车线设计为单洞双线大跨暗挖断面。

4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法规、法制的完善、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效益的要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在城市地下铁道的建设中,因埋深条件、周边环境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建筑物密集的繁华市区和特殊地质地形区段普遍要求采用暗挖法施工。

目前我国在暗挖法施工中,矿山法暗挖施工是应用较普遍的施工方法。但从我国北京、广州等地已建地下铁道的工程实践上看,因其施工工艺复杂、施工期间的安全性和工程进度及投资难于控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隧道渗漏水问题、建成后在运营期间的安全隐患较多等因素,矿山法暗挖施工在地下铁道的建设中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局限。而作为暗挖施工法之—的盾构施工法以其良好的防渗漏水性、施工安全陕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极小等优点,在地下铁道的建设中已成为重要的可选施工方法之—,在许多场合已成为首选方祛。尤其是随着近年国内女l盾构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盾构设备在工程成本中所占比重的下降,盾构法施工的综合工程造价已接进甚至低于矿山法暗挖施工,特别是在地层条件差、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水位高等情况下盾构法已具明显技术经济优越性。随着我国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高潮的到来,地下铁道的建设呈高速增长之势,从长远来看,盾构隧道技术在包括城市地下铁道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为配合成都地铁一期工程的建设,有必要开展盾构法设计、施工技术的专项科研攻关,重点解决在高地下水位、砂卵石地层或砂层等复杂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下盾构法施工的各项关键技术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顶研究,除能对今后成都市地铁一期工程的大规模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外,对全国地铁建设领域中盾构法设计、施工也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对于提高我国地铁建设领域的总体修建技术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初步拟定开展的研究课题及其主要内容如下。

4.1 盾构设备适应能力及选型研究

研究盾构设备选型的基础条件及控制性参数;提出适应高地下水位砂卵石(含太粒径漂石)地层条件下的盾构设备的必备功能,进而研究解决盾构机的优化类型及合理装备能力。

4.2 盾构法施工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及控制方法研究

通过刘地层(同时考虑地下水影响)、盾构机体和管片结构的连成数值模拟分析,从总体上把握盾构机掘进时,机体与前方土体、机体与管片结构以及管片结构与周围土体的相互瞬态作用关系,探明在掘进各阶段土体的应力松弛、孔隙水的上升和下降、盾构机前方及周围土体的沉降和隆起的三维位移分布规律,把握掌子面稳定性与盾构机的合理推力的关系,掘进时对地面建筑物及近接结构物的影响程度。同时研究解决盾构法施工的监控量测体系。

4.3 盾构隧道受力特征及长期安全性研究

分析在不同土压、地下水压和邻近建筑物影响下,盾构隧道主体结构的受力特征。从管片结构与周围地层的相互作用关系上,对隧道结构的没计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开发适合成都地区地层特点、可考虑地下水压和不同埋深条件下的设计手法和具体参数。分析比较隧道管片的不同拼接方式对断面的结构内力的影响,并进一步考虑施工推进过程对隧道管片的影响,得出纵横向的最佳拼接方式。对结构体的长期安全性进行评价。

4.4 盾构隧道结构防水性能研究

研究有利于盾构隧道主体结构受力的防水方式及具体结构设计参数,并研究解决隧道主体结构与车站联络横通道等结构部位的防水结构设计。试验研究接缝止水材料的防水和结构特性:

4.5 区间盾构法施工时的跨站施工技术方案研究

从工期、施工技术及提高盾构设备的利用率等方面出发,研究在地铁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时通过车站的技术方案,研究解决盾构设备过站的工艺流程和施工组织设计。

4.6 盾构法与其他施工方法的经济技术比较研究

对盾构法施工与采用其他方法施工进行经济技术比较研究。

5 结束语

基于以上的分析,成都地铁一期工程的地下车站除火车南站采用暗挖法施工外,其余均采用明挖法或盖挖法施工是较为合适的。区间隧道的施工方法正好相反,除个别条件允许的区段有采用明挖法的可能性外,绝大多数地下线路的施工方法只能在矿山法和盾构法中进行选择;而从技术、经济、进度、安全、环保等多方面因素比较,盾构法明显优于矿山法;但鉴于成都地铁独特的地层条件,有必要开展针对成都地铁特殊地层条件下的盾构法设计、施工技术的专项科研攻关

地面沉降监测

地面沉降监测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征求意见稿) 2008 上海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主编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施行日期:2008年月日

2008 上海 35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沪建交[2008] 号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批准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为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主编的《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经有关专家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该规范统一编号为,其中1.0.4为强制性条文。自2008年月日起实施。本规范由市建设交通委负责管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解释。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二○○八年月日

前言 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沪建交[2007]184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84号)以及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2006年第62号),密切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的工程实践,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本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本规程对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本规程共分五章,内容包括:1.总则;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地面沉降监测;5.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6.地面沉降防治;7.成果编制和归档及其条文说明。 本规程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具体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

天津市人民政府令 第5号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2月25日经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2月3日起施行。 市长黄兴国 2014年1月3日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控制地面沉降,防治地质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下松散岩层固结压缩并导致一定区域范围内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 第三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面沉降监测、防治及其管理等控制地面沉降(以下简称控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本市控沉工作遵循全面规划、区域联动、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控沉工作的领导,将控沉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相关工作。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建立的控沉工作领导机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地面沉降控制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控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地面沉降的防控责任。 第七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控沉管理工作,承担市控沉工作领导机构的日常工作,并直接负责市内六区的控沉工作。 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依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控沉工作。 发展改革、建设交通、规划、国土房管、财政、农业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设立控沉专项资金,主要用于: (一)市控沉规划确定的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建设及维护; (二)地面沉降监测、勘查; (三)地面沉降防治、研究; (四)区县控沉措施补助。 控沉专项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控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九条对在控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预防 第十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要求和技术标准,组织编制市控沉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十一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控沉规划,结合区域地面沉降的实际情况,在地面沉降区内划定地面沉降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二条财政出资修建的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应当按照市控沉规划的要求修建;非财政出资修建的地面沉降监测设施优先考虑市控沉规划的要求。 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地面沉降研究及其防治

地面沉降研究及其防治 摘要:地面沉降是城市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区域性的缓变地质灾害,成灾慢,但损失大,不易治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地面沉降规模扩大, 危害加剧。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措施。 关键字: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 Abstract: the ground subsidence is one of the city’s main geo logical hazards, mainly in th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actors effect, because the surface soil crust and lead to regional ground elevation compression reduced a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slowly, with slow, but the loss of large, is not easy to control.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ground subsidence scale expanding and harm the wors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and subsidence, cause, the cause of subsidence land subsidence mechanism and ground subsidenc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 ground settlement; To crack; groundwater 1 地面沉降概述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我国的地面沉降主要出现在上海、天津、江苏、河北等17个省市的东、中部地区,沉降总面积超过7×104 km2 ,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3 m,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松嫩平原和下辽河平原、汾渭河谷平原和一些山间盆地。由于地面沉降,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有城市甚至被预言会在几十年后消失,防治地面沉降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迫切任务。 2 地面沉降的类型和特征 地面沉降按其成因可划分为五种类型:压实压密型、塌陷型、升降运动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 津政令(第5号)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2月25日经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2月3日起施行。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 2014年1月3日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控制地面沉降,防治地质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下松散岩层固结压缩并导致一定区域范围内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 第三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面沉降监测、防治及其管理等控制地面沉降(以下简称控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本市控沉工作遵循全面规划、区域联动、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控沉工作的领导,将控沉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相关工作。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建立的控沉工作领导机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地面沉降控制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控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有关部门

落实地面沉降的防控责任。 第七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控沉管理工作,承担市控沉工作领导机构的日常工作,并直接负责市内六区的控沉工作。 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依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控沉工作。 发展改革、建设交通、规划、国土房管、财政、农业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设立控沉专项资金,主要用于: (一)市控沉规划确定的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建设及维护; (二)地面沉降监测、勘查; (三)地面沉降防治、研究; (四)区县控沉措施补助。 控沉专项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控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九条对在控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预防 第十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要求和技术标准,组织编制市控沉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十一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控沉规划,结合区域地面沉降的实际情况,在地面沉降区内划定地面沉降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报市人

中盐新干盐化有限公司XX矿区地面沉降监测方案样本

核工业华东二六三工程勘察院 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沉降监测方案 工程名称: 中盐新干盐化有限公司XX矿区地面沉降监测工程地点: 吉安市新干县 委托单位: 中盐新干盐化有限公司 编写: 审核: 批准: 核工业华东二六三工程勘察院 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目录 1 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监测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观测点数量与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沉降观测点数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观测周期及观测频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观测实施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沉降基准点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沉降观测点的埋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沉降观测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观测成果及提交..............................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组织结构与人员投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仪器投入................................... 错误!未定义书签。 9 质量保证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面沉降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

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专门水文地质学 地面沉降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面沉降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是指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幅度较大、速率较大的地表高程垂直下降的现象。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开采地下水或其它地下流体所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或压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意大利威尼斯城最早发现地面沉降。之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地下水(油气)开采量增大,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墨西哥、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均发生了严重的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特征是主要发生于大型沉积盆地和沿海平原地区的工业发达城市及油气田开采区。其特点是涉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往往不易被察觉;在城市内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其波及的面积大;地面沉降具有不可逆特性,就是用人工回灌办法,也难使地面沉降的地面回复到原来的标高。因此地面沉降对于建筑物、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危害极大。 经过对地面沉降的长期观测和研究,对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已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地面沉降的原因颇多,有地质构造、气候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人类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之一,人类工程活动既可导致地面沉降,又可加剧地面沉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大量抽取液体资源(地下水、石油等)、地下气体(天然气、沼气等)活动是造成大幅度、急剧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原因; 2. 采掘地下团体矿藏(如沉积型煤矿、铁矿等)形成的大范围采空区,及地下工程(隧道、防空洞、地下铁道等)是导致地面下沉变形的原因之一。 3. 地面上的人为振动作用(大型机械、机动车辆等及爆破等引起的地面振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引起土体的压密变形。 4. 重大建筑物、蓄水工程(如水库)对地基施加的静荷载,使地基土体发生压密下沉变形。 5. 由于在建筑工程中对地基处理不当,即地基勘探不周。 从地层结构而言,透水性差的隔水层(粘土层)与透水性好的含水层(砂质土层、砂层、砂砾层)互层结构易于发生地面沉降,即在含水性较好的砂层、砂砾层内抽排地下水时,隔水层中的孔隙水向含水层流动就会引起地面沉降。根据土的固结理论可知,含水层上覆荷载的总应力P应由含水层中水体和土体颗粒共同承受。其中由水体所承受的孔隙压力P w并不能引起土层压密,称之为中性压力。由土体承受的部分压力直接作用于含水层固体骨架之上。可直接造成土层压密,称之为有效压力Ps。水压力P w和有效压力P s共同承担上覆荷载,即P=P w+P s。从孔隙承压含水层中抽汲地下水,引起含水层中地下水位下降,水压降低,但不会引起外部荷载的变化,这将导致有效应力的增加。 从成因上看,我国地面沉降绝大多数是地下水超量开采所致,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

位错理论在西安地面沉降模拟中的应用

第30卷第1期2008年3月 西北地震学报 NORT H WEST ERN SEISM OLOGICAL JOURN AL V ol.30N o.1 M ar ch,2008 位错理论在西安地面沉降模拟中的应用1 张永志,罗凌燕,王卫东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介绍了用位错理论研究地面变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根据西安地面变形的地质模型,利用位错理论对西安市11条地裂缝活动与地面垂直变形的综合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精密水准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位错理论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的水准结果在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理论上分析了西安地区的地面地面沉降除与抽取地下水,地面负荷等有关外,还与西安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西安;位错理论;数值模拟;地面沉降;地裂缝 中图分类号:P6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844(2008)01-0017-04 Computed Subsidence by Dislocation Model in Xi c an City ZH AN G Yong-zhi,LUO Ling-yan,WANG We-i dong (I nstitu te of Ge ological E ngineer ing and Ge omatic s,Chang c an Univ e rsity,X i c an710054,China) Abstract:The theo ry and method of dislocation model to com pute g round surface defo rmation is introduced.Based on the geolo gical model for g round defor matio n in Xi c an city,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subsidence and11underg round fissures is discussed and co mputed w ith dislo ca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b68674061.html,paring the r esults of the calculation w ith the result obtained by lev eling,it is show ed that the result com puted by dislocation m odel ha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s that obtained by leveling in space distr ibutio n.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ubsidence have relation no t only w ith gr oundw ater pumping and sur face loading,but also w ith tectonics of Xi c an region. Key words:Xi c an;Dislocation model;Digital simulation;Subsidence;Ground fissure 0引言 自从Steketee第一次将位错理论[1]引入地学问题研究以来,位错理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无数描述均匀半无限空间中变形的位错表示公式随着/源0的类型的增加和完全而被导出。如Steke-tee[1]导出了Poisson体中垂直走滑点源位错引起的地面位移场表示公式;Iw asaki[2]导出了在具有任意弹性模量的介质中倾斜断层引起的地面应变场表示公式。在后续的发展中,更多的努力放在发展更真实的地球模型,如在位错模型中包含地球曲率的影响[3-5]、包含地形的影响[6-8]及地壳分层结构的影响等[9-10]。Okada综合了弹性半无限空间介质中所有的弹性位错理论模型与地面的变形表示关系[11]和位错理论模型与地壳内部变形场的表示关系[12]。在20世纪90年代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大区域变形水平监测手段,位错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同震变形的模拟,如陈运泰等[13-14]采用位错理论模型模拟了我国邢台地震的同震变形和利用大地测量数据对唐山地震进行了反演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GPS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水平形变监测成为可能,断层活动与地面形变场的关系有了实验观测依据,位错理论在模拟断层活动与地面形变场的关系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应用。如H eki[15]采用位错理论模拟了板内地震后断层的无震滑动;申重阳[16]等采用位错理论模型 1收稿日期:2007-07-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4001);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21201064140) 作者简介:张永志(1961-),男(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壳形变、重力测量、INS AR、GPS测量等的教学与研究.

盾构法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的原因与对策

盾构法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机理与控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盾构法隧道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和沉降 影响范围,总结了盾构隧道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指明地面沉 降主要源于开挖面的应力释放和附加应力等引起的地层变形,并对地铁施工中的地面沉降安全判断标准和控制原则进行了探讨,为城市地铁工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盾构隧道地铁工程地面沉降沉降控制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2-3791(2012)06(b)-0071-02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ield tunnel caused by land subsidence law and settlement of affected areas,and summarizes the main factors of land subsidence of the shield tunnel;specified land subsidence is mainly due to the excavation surface stress release and the additional stress causedstrata deformation,land subsidence and subway construction safety criteria and control principles are discussed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ubway project. key words:shield tunnel;subway project;land subsidence;subsidence control 盾构法具有不影响地面交通、对周围建(构)筑物影响小、适应复

路基沉降监测方案

江津(渝黔界)经习水至古蔺(黔川界)高速公路 TJ9分部 路基沉降监测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习古高速TJ9项目 2015年11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观测依据 (1) 【3】观测流程 (2) 【4】观测目的、内容、仪器及方法 (2) 〖1〗观测项目、仪具、目的 (2) 〖2〗观测方法 (3) 【4】观测仪器及观测方法 (3) 【5】现场施工观测作业计划流程 (4) 【6】测点埋设方法与要求 (5) 〖1〗位移观测边桩 (5) 〖2〗沉降板 (5) 【7】观测项目的观测频率和报警值 (5) 【8】测点布置 (6) 【9】观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6) 【10】质量保证和控制 (8) 〖1〗最大限度减小测量误差 (8) 〖2〗观测点的保护 (8) 〖3〗质量保证 (8) 【11】文明生产与安全生产 (9)

路基高填深挖变形与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本标段位于习水县境内,沿线途径习水东皇镇图书村、伏龙村和关坪,路线全长7.011511km,起点里程桩号K69+200,止点K76+200。主要工作内容为:路基挖土方23万方、挖石方245万方、三背回填5.15万方,换填片(碎)石9.2万方、利用石填方165万方、碎石桩1.25万米、防护和排水工程共3万方;主线大桥1126.5米/3座、主线互通桥106m/2座、水泥厂赔桥161m/1座,通道493米/11座,涵洞330米/9座;隧道单洞长1775m。 施工区域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分布。区内旱、雨季节分明,气候的水平和垂直分带明显。这种降雨集中、气候分带和本区固有的深谷地形、对地下水的交替循环有着明显影响。工程区内地下水按其赋存形式有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主要受大气降水所补给。 【2】观测依据 本工程观测内容主要参考规范如下: 1、江习古高速TJ9分部施工图设计文件;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3、《孔隙水压力测试规程》(CECS55:93);

地面沉降问题及其监测方法小结

目录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 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1) 1.2、地面沉降的类型 (2) 1.3、沉降灾害的成因 (2) 二、传统地面沉降检测手段 (3) 2.1、水准测量 (3) 2.2、三角高程测量 (4) 2.3、GPS测量 (4) 三、InSAR地面沉降监测 (4) 3.1、DInSAR变形监测基本原理 (6) 3.2、DInSAR数据处理流程 (8) 3.3、DInSAR测量缺陷 (9) 3.4、InSAR变形监测新技术 (10) 四、InSAR监测技术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10)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一直以来,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地球表面的形变引起的。其中不仅有地震形变、地面沉降、火山运动、冰川漂移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还有由于工程开挖、地下水抽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人为地质灾害。这些不可逆的地表形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有连成一片的趋势;长江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其中,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开始出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其中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都受到严重的地面沉陷的影响。仅上海地区,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沉降总面积已超过1000平方公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800亿元。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是上海市,1922~1938年地面平均下沉26mm,至1965年沉降中心地面沉降最大值达2.63m,最大沉降速度每年达110mm;北京市区东部600km2,地面出现沉降,最大沉降累计达550 mm;天津市1959年开始出现地面沉降,1980年范围扩大到7300 km2,沉降量100mm以上的范围已达900 km2,沉降大于lm的范围达135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5米;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9年,到1988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34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mm的沉降中心有5处多,沉降量100mm的范围达200 km2;太原市沉降量大于200mm的面积有254 km2,大于100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达7.1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380mm。此外,宁波、常州、苏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杭州市、台北、沧州、唐山等地区也发现地面沉降,新开发的城市海口市也已出现地面沉降。我国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位于厚层松散堆积物分布地区。 图2 上海市地面沉降变化图 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 主要是长江、黄河、海河及辽河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大,固结程度差,颗粒细,层次多,压缩比强;地下含水层多,补给径流条件差,开采时间长、强度大;城镇密集、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这些地区的地面沉降首先从城市地下水开采中心开始形成沉降漏斗,进而向外围扩展,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大面积沉降区。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厚度不大以海陆交互相的粘土和砂层为主,压缩性

地面沉降

人类活动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当中国的城市正竭力向上发展,农村正拼命追求高产的时候,却没想到脚下的土地,已不堪重负,正悄无声息地下降。 千年古城西安在不知不觉中变“矮”,大雁塔可能成为“比萨斜塔”;天津塘沽地区九十年代海拔高度降低了3米,海河出现海水倒灌;北京有五个地区出现较大的地面塌陷,最严重的地方地表还在以每年20至30毫米的速度下沉;上海的地面以平均每年10毫米的速度下沉,有专家惊呼:再下沉2米,上海将陷于一片汪洋之中。 这一系列的现象均是由地面沉降所引起,同时与人类工程活动息息相关。 一、地面沉降的概念 地面沉降,又被称为地面下沉、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 二、我国地面沉降的重灾区 “目前,中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2011年12月,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表示,“地面沉降的重灾区主要是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汾渭盆地这三个区域。” 所谓重灾区,是以累积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来判断的。据相关报道,选取200毫米作为临界点,是因为地面沉降量达到200毫米将对地质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有连成一片的趋势。在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7.9万平方千米地区中,华北平原占比最大,达到6.2万平方千米。其中天津和沧州地区的地面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2500毫米,此外,在沧州、衡水和保定等地区不同程度地发生地裂缝。长江三角洲地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其中,上海中心城区和江苏无锡等沉降中心的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2500毫米,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开始出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的第三大重灾区汾渭盆地,其地面沉降量累计大于200毫米的沉降面积达7000平方千米,同时出现大量地裂缝。公开资料显示,西安是汾渭盆地遭受地裂缝最严重的城市,地面沉降超过1米的面积已经有42.5平方千米,而全城出现的14条地裂缝,最长的长达十几千米。 地面沉降的一个很大的危害就是出现地裂缝。地面沉降比较均匀时,其破坏性显得不那么突然,而不均匀时,就容易出现地裂缝。一位地质专家指出,在地裂缝可能的危害范围内,不宜建设重要工程设施;已建工程设施无法避开时,则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工程设施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三、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结合一段典型材料分析) 1 自然因素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草案)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草案) 第一章总则 I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和规范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面沉降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 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防治及其相关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定义) 本条例所称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地壳表层松散土层压缩并导致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并具体负 责区域性地面沉降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水务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地下水开采与回灌的监督管理;其所属的市供水管理处具体负责日常监督管理。

市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建设工程涉及的周边地面沉降防治的监督管理。 区(县)人民政府和本市发展改革、财政、交通港口、民防、房屋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二章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第五条(地面沉降调查和数据发布)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本市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地面沉降调查, 发布本市区域性地面沉降的相关数据。 第六条(监测网络)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地面沉降监 测网络,对土层形变以及地下水水位、水质等实施动态监测。 第七条(防治规划)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地面沉降防 治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在报批前,应当组 织专家论证。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地面沉降防治规 划时,应当根据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成果,划定地面沉降易发区,并根据地面沉降的发育和 危害程度、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等因素,在地面沉降易发区中划定重点防治区。 第八条(防治年度工作计划)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地面沉降防 治规划,编制地面沉降防治年度工作计划。 地面沉降防治年度工作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面沉降年度控制目标;

城市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城市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摘要:针对国内外城市地面沉降的现状及造成的严重危害,从影响因素方面出发,阐明地面沉降的原因,并相应采取防治措施,从而控制城市地面沉降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ity groun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subsidence caused serious harm, from the aspec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expounds the cause of ground subsidence, and tak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o as to control the city ground settlement depth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ground settlement, cause analysis, influence facto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陷。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它被定义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它的影响因素可分为自然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城市中,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地面沉降是一种受城市经济活动影响的人为地质灾害。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只要人们找准原因,采用合理的控制手段,城市地面沉降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1、国内外城市地面沉降的现状与危害 1.1、现状 据资料记载,1891年墨西哥最早发生地面沉降,首都墨西哥城座落在高山谷地冲击平原上,现在该城市已形成世界上罕见的大面积沉降区,城市地面大约下陷9米。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自1978年以来,地面下沉4.5米,是全美下降速度最快的地方,被称为“下陷之城”。 日本的地表沉降面积约8450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2.23%。其中,年下降2厘米以上的为624平方公里,在海平面以下的为1125平方公里。1898 年,在新泻发生地面沉降,是日本最早的地面沉降,至1958年地面沉降速率达530 mm/a ,1952-1956年新泻是日本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

建筑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市106中学高中部新校区,位于市东新区,东风东路与正光路交叉 口东北角。该项目总建筑面积44677.83 〃,包括教学楼三栋18669.41 〃,框架结构地上五层;综合楼7684.51川,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兼人防工程,地上五层;宿舍楼9445.1 〃,框架结构,地上五层;餐饮文体中心8709.5 〃,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配套用房113.2川,剪力墙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一层。 为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在该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 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需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二、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GB50026 —93)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9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 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 1/10 —1/20 ,为此要求沉降观应使用精密水准仪(DSZ2), 水准尺采用铟合金钢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不测。该工程每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直到竣工为止。对于突然发生严重裂缝或大量沉降的特殊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 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在纵横方向要对称布置,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为7~25 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体或柱子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观测点,造成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从设计图纸了解到沉降观测点的埋设满足相应规要求,做法 见沉降观测详图。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陈华文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 [摘 要] 近年来,通过引进自动化监测、GPS 、GIS 等技术,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有了显 著的提高。在分析基岩标、分层标的长期运行资料基础上,优化了其设计与施工技术;通过多期的GPS 复测研究,总结了《地面沉降GPS 测量技术规程》。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优化地面沉降监测方案,加强了地铁、防汛、桥梁、高架道路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的沉降监测,积极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为城市建设与管理解决具体问题。 [关键词] 上海市 地面沉降 基岩标 分层标 1 上海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上海市区大规模集中开采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1961年上海市地质勘察局工程地质大队利用已有的深水井建立了初期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1962年开始埋设基岩标、分层标组,开展市区范围的面积水准测量,监测市区地面沉降及其时、空变形规律。在20世纪70、80年代分别对地面沉降监测设施进行完善与补充。截止1985年在市区及近郊区已先后埋设了基岩标21座、深式分层标17组、地面水准点752座及孔隙水压力测头20组,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共布设了地下水位监测井650口,形成上海市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网。 1985年后由于受大规模城市建设影响,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上海市政府、市建委非常关注地面沉降监测网面临的问题,在专家论证基础上批准了原上海市地质矿产局上报的《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修建规划(1995~2000)》的工作方案,199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目前,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范围从原来的市区和近郊区扩大到了全市,形成了由地面沉降监测站(基岩标分层标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精密水准监测网、GPS 地面沉降监测网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表1)。 表1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情况表 数 量 设 施 名 称 单位 1995年 2000年 备注 基岩标 座 8 32 分层标组 组 17 25 水准监测网 Km 2300 650 地面沉降动 态监测网 自动化监测系统 / 8 地面沉降监测站共25座 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动态观测孔 口 492 588

2021届全国名校学术联盟新高考模拟试卷(二十)地理试题

2021届全国名校学术联盟新高考模拟试卷(二十) 地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8、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9、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锦四大工艺,都是母亲们通过口传心授,其中使用多种植物进行染色的工艺更是少为人知,现在仍掌握染色工艺的黎族妇女已所剩无几。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目前面临濒临灭绝的局面,主要原因是 A. 劳动强度大 B. 传承方式单一 C. 市场需求少 D. 产品价格低 2. 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加大科技投入②扩大生产规模③保护和培养技艺传承人④建立技艺所需原材料生产基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 B 2. C

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易发性区划及控制措施

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易发性区划及控制措施 在我国大部分的地区都存在着地下水开采过度的问题,地下水过度的开采会造成地下水水位大幅度的下降,从而导致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地质灾害的一种,虽然成灾慢,但是损失大、不易治理。为了防止地面沉降,根据容易造成的地面沉降的因素,制定出有效地控制措施,阻止地质灾害的产生。 标签: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易发性区划控制措施 0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地增长,使得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的增加,导致了水资源过度的开发,最终引发了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地面沉降会严重的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避免引起更大规模的地面沉降,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就变得十分有必要。 1地面沉降带来的危害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对水资源的需求,从而大量的开采地下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地下水的水位下降,导致了地面沉降问题的产生,地面沉降给我们日常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城镇的基础设施及农田耕地遭到破坏。城镇生活中有大量的建筑物,地面沉降会让地表变得不均匀,这种不均匀会导致建筑物变得倾斜、墙体开裂,甚至还会造成建筑物倒塌。除了对建筑物造成损害,还会影响城市的交通运输情况,因为地下沉会造成路基变形下沉、路面形成裂缝,从而导致公路、铁路等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因地面沉降在农田内形成的的地裂缝对农田灌溉及耕种的人畜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沧州而言根据野外的实际调查由于农田内发生地裂缝导致在灌溉农田时水流随裂缝流向地下,造成农田无法充分得到灌溉,从而影响了农田耕地的产量。 第二,降低城市的防洪能力。地面沉降会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口高于河水位,失去了其应有的排水功能,在雨天的时候导致城市出现积水。另外,地面下沉还会导致沿海城市的防汛墙高度降低,使得海水更容易侵入城市,大大地降低了沿海城市的防汛能力。 第三,影响河流的航运。对于以航运为主的地区,地面下沉会造成桥梁净空减小,从而使桥梁的承受能力降低,最终导致过桥能力降低。 第四,引发其它地质灾害。伴随着地面沉降一起发生的还有地裂缝现象,甚至引发其它的地质灾害,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