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韩流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启迪

解读韩流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启迪
解读韩流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启迪

解读韩流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启迪

Understanding the Enlightenment of Korean

Influence to our Dress Adornment Culture

谭国亮陈丹(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内容提要:本位通过分析韩剧的时尚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少女服饰的影响,得出了对我国服饰业发展和推广的启迪——跨传媒文化的相互支持;不厚古薄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现结合;立足本土,塑造现代中国的个性。

|关键词| 韩剧、服饰文化、启迪

一种文化特征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区域和某个群体的人们生活方式的精神凝结,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它产生它时代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近年来,由韩国流行音乐、偶像剧、服饰、游戏、化妆造型、韩国料理所汇聚起来的还国文化风潮席卷了我国的都市时尚人群。新的社会现象催生了新的词语,“韩流”一词应运而生,并在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中频频出现。我们对这种扑面而来的潮流一该持样的态度呢?有的人担心会对名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亲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也有人认为“韩流”会像当年的“欧美热”“哈日热”一样销声匿迹。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正视寒流的影响,分析其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并反思我国的服饰文化发展问题。

一、韩剧吸引年轻一代

近年来,以电视剧为主要形式的韩国文化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形成了一股冲击我国文化市场的“韩流”。从1997年引入我过的韩剧《爱情是什么》的热播,到2003年《蓝色生死恋》、《女主播的故事》等韩剧的播映,我国播放的韩国电视剧逐年增加,2005年热播的《大长今》平均收视率达到3.45%,平均收视份额达到15.3%。2006年韩国电视剧《浪漫满屋》、《宫》、《My Girl》、《威尼斯恋人》等时装剧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力,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旋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成为“韩剧迷”,韩剧丢中国青少年的影响达到近年来的巅峰,“哈韩族”遍布大城小市。据新浪网调查,在接受调查的网民中由83.12%的人表示喜欢“韩剧”,再问道你最喜欢哪个国家的影视时,有54.55%选择了“韩剧”,在这当中,67.81%的网民都是青少年,看见青少年在“韩剧”的追慕者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韩剧往往非常的生活化和平民化,以爱情、亲情、友情为主题,剧中生活气息浓厚、场景时尚、画面清雅、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尤其是剧中演员们的服饰,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与搭配,充满时尚感。这对于追求时尚、追求个性追求品位的青少年来讲充满了吸引力,这也是韩剧流行的重要原因。

二、韩剧对我国少女服饰的影响

韩国服饰进军中国的一个几大优势是韩国影视文化的先行铺垫。韩剧里的角色个个精致时尚又符合身份的穿着打扮,就像一场时装秀,让中国青少年,尤其是注重装扮的女孩子们大受感染。少女服饰是服饰行业中变化最快、对潮流最敏感的部分,通过分析少女服饰受到的影响,便可一叶知秋。

韩剧对服饰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年轻女孩们在观看韩国时装剧时很容易悲剧中的人

物所吸引,进行模仿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说话的语气、表情。这些韩剧中色彩鲜艳、个性张扬、夸张大胆的服饰,随意而另类,但有流露出时尚色彩,影响着少女们的审美观。比如,《浪漫满屋》中宋慧乔所穿着的高腰线的上装、短到胸口的外套小背心,现在中国市场上比比皆是;《My Girl》中李多海所戴饰品也引起了时尚少女的热捧,耳环、项链、发饰、手袋,在当当网、淘宝网、eBay等知名的购物网站上热卖;《豪杰春香》中韩彩英所穿的半高棉袜、长至大腿部的毛织外套、大好的手提袋,也行成了目前的街头潮流。

韩国的时装,精致、细腻、经典、前卫但不张扬,集时尚、休闲为一体,具有个性,富有动感。不同的效果很能博得大批年轻人的喜欢。而且韩国服饰在销售上也很注意搭配销售,从服饰的颜色款式,到皮包、首饰、鞋子,全部在模特儿身上搭配齐全,这样的穿戴方式也促使不少消费者争相模仿。在中国市场热销的韩国服装品牌,如ZIOZIA、ON&ON、EASIENNE等甚至比国际一线品牌的价格还要贵。

三、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启迪

中韩文化的相通性为韩国文化的传播而和流行提供了前提条件。韩国的影视文化对韩国服装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增加了消费者对韩国文化的认同感,无形中提升了服饰的文化附加值。在中国召开的韩国时装纺织品博览会,时常会有众多的韩国明星助阵,这些在中国人气较高的影视明星对提高韩国服装品牌知名度起了很大作用。韩国的服装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强势的影视文化熏染出了特色服装产品,而特色服装产业则增强了人们对韩国文化的认同。含国营事业和服装业呈现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另外,关于韩国文化推广的机构也在中国各地应运而生。比如韩国旅游发展局近期在广州成立了办事处,参观者在此不仅能咨询韩国的旅游信息,还可以通过宽屏影像一览韩国风情,亦可与真人大小的韩国明星模型合影留念。穿过透明的落地式玻璃窗,韩纸照明灯24小时点亮,让来往的行人昼夜能看到显示器里的韩国传统建筑、自然风景、饮食文化、韩流明星等韩式风采。这样集中、大量的宣传攻势,为韩国服饰在中国的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反映中国对于服饰文化的推广,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中国服饰文化的推广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直在挖掘老祖宗的资源,“汉服”、“唐装”、“旗袍”也只能是在舞台上光耀一番,或者某种特定场合摆弄一下,并没有真正的走入生活潮流。中国的服饰文化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应该关注一下几个方面:

1、跨传媒文化的相互支持

韩国服饰文化在中国的流行,主要是通过跨传媒文化的相互支持,往往是影视文化先行推广,在消费者的心理奠定了基础,接着从相关的服饰、饰品、汽车、电子工业产品到饮食等等消费品在登陆市场。

我国在服饰文化的传播也可以借鉴这些方式,在推广这方面对应地可以有一系列的活动,如传媒、专业人士点评,媒体加明星的推波助澜,潜意识的渗透,注重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联动,培育强势的服装品牌文化,提高市场对时尚的反应速度。采用流行文化作为宣传攻势,能够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和市场回报。

2、不厚古薄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韩国服饰风格的流行不仅得益于商业化运作和政府的推动,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他的多元化,不断推陈出新。

在上海举办的APEC首脑会议之后,出席会议的各国元首着立领盘扣的“新唐装”,将中国元素推到了时尚的最前沿,随后便引发了中式唐装热,但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从现代审美的角度来判断这种花团锦簇的形式过于浓艳,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

时尚是流动的,我们不能否定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彩,也不能整天把这些光辉点贴到

现代人的面上。传统服饰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并不符合当代的流行文化,所以,我们不能厚古薄今,要紧跟流行的脚步,将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富予传统服饰以新的内涵,以符合新的生和方式。

3、立足本土,塑造现代中国的个性

作为服装产业大国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没有形成引领他国服饰潮流的“现代中国风格”,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中国文化传统崇尚中庸之道,而时尚产生于自信,产生与个性。韩国在吸引日美潮流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形成鲜明的韩国个性,引导了时尚潮流。现在,中国整体实力日渐增强,中国也需要新的形象——具有现代感的中国个性,这种个性反映在服饰中,就会形成一种新的“中国风格”。中国的年轻一代若能真正具备实力和信心,哪么他们的生活方式必将影响世界,他们的服饰装扮必将领导世界潮流。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李小芳、董海军: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2005)——解读:“韩流”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https://www.360docs.net/doc/b68765629.html,(中国青少年研究网)

【2】万美容、陈久国:“韩剧”热衷于中国青少年的成长https://www.360docs.net/doc/b68765629.html,(中青网)

【3】薛宝林、张丹:关于“韩流”的观察与反思《理论观察》2006.5第47—48页

【4】江红飞、周伟:韩国服装进军中国市场的特点分析及启示《针织工业》2006.10第27—29页。【5】胡月:唐装的尴尬——服装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反观与重拾《美术学》2003.6第87—88页。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 1.源流与分布 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 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 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最新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知识分享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方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 差异的主要表现 1.1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夏、商、周时,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后来人们把对天神(黑色) 的崇拜转向对大(黄色) 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他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我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这一点也表现在服装上: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服装的色彩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立即被视为卑贱的色彩。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象征纯洁、正直、神圣,也代表魅力。这也是西方人喜欢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礼服的原因。人们也曾对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也十分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钟情于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却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及强烈感,因为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有时也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丧服。

“韩流”兴起原因解析

“韩流”兴起原因解析 [摘要]“韩流”在过去的10年中已经从东亚传播至全世界,其极大地推动了韩国娱乐产业的发展和韩国经济的发展。本篇文章研究发现,“韩流”兴起的原因包括全球化、社交媒体的发展、文化的融合、韩国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及韩国娱乐产业公司市场化的战略等都为“韩流”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韩流;娱乐产业;全球化;融合;政府支持;市场化 1 背景介绍 最近韩国的电视连续剧《来自星星的你》红遍了整个大江南北,剧中主人公金秀贤和全智贤等人更是炙手可热,一夜之间在中国的荧屏上,其代言的广告更是铺天盖地。而去年“鸟叔”的一曲“江南Style”更是红遍了全球,据统计,其在YouTube上的点击次数更是达到了近6亿人次,创造了亚洲歌手的世界纪录。“韩流”一词最初由中国的媒体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用以描述韩国的娱乐产业在中国的传播和热度,该词的意义目前已经拓展至与韩国有关的任何事物包括韩国饮食和语言等。[1] 大众通常所称的“韩流”在过去的10年中已经从亚洲吹向了全世界。早在20世纪90年代,韩国的流行文化已经从儒家文化圈传播至东南亚,然后又传播至中东、欧洲、南美、非洲和东北美国家。[2]同时,韩流还促进了韩国的旅游产业,提升了韩国的国家形象,推动了其经济的发展;韩国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转变成亚洲文化产品产出的中心。[3]本篇文章将就韩流发展的原因及韩流模式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启示。 2 促进韩流产业兴起的因素分析 2.1 全球化的兴起 “韩流”应该被视为文化国际化的结果,文化在国际化过程中进行双向流动,而不是从高处向低处流。[4]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就逐步向国际市场开放了娱乐产业,允许国外的电影、音乐产品进入韩国市场;通过这一政策,促进了韩国本土娱乐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其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提升了其国际竞争力。[5] 2.2 迅速发展的社交媒体 全世界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尤其是随着因特网大规模的普及,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网站、博客、脸书,YouTube等社交媒体进行快速传播。科技的发展大大降低了韩流文化产品传播的成本,并使其无处不在,随时随地。 很多西方国家的观众发现,在网络中有成千上万的用英语介绍和推广“韩流”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服饰 姓名:胡云 学号:01号 专业:少数名族服装概论 指导老师:李凡

摘要:着重对哈尼族服装造型、服饰图案和配饰进行研究,归纳其服饰的审美文化:最后对哈尼族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思考. 关键词:造型,图案,装饰,审美内涵,设计应用. 正文: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名族之一, 总人口125.4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一哈尼族服装造型: 种类: 哈尼族女性服饰形式多样,保留传统服饰特征较为完整,最能体现本民族特色。由于哈尼族大聚居小分散,历史上这一地区交通闭塞、大江大河、崇山峻岭相阻碍,族际互动空间很小,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反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文化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支系,其服饰款式不一,装饰审美用意也不同,因而哈尼族的民间服饰种类多样,异彩纷呈。 女性服饰可分类如下: 长衣长裤型服饰流行于哈尼、堕尼、俄奴、糯比等分支。此类服饰上衣无领,斜襟左衽,长及大腿中部,有的甚至长及小腿部位,领口和袖口有特别的装饰。裤子一般都长及小腿下方,大裆大裤腿不分前后裆。部分款式在裤脚处采用贴布。绣花、

钉花边等工艺加以装饰和加固。 长衣长裙型服饰流行于碧约、阿松、卡多和惰塔等分支。此类服饰上衣无领斜襟,两侧腋下开叉,长及大腿中部。裙子一般长及腿根部位;这一类型的服饰,总体上看来装饰较少,其特点是宽松、朴素、戈方。 短衣长裤型服饰流行于糯美、腊米、果觉等分支。此类服装上衣无领长袖斜襟左衽。在左锁骨和右腋窝下方,各钉一对纽扣。袖口、斜襟边沿和前摆边沿部位有装饰。有些款式在上衣上还加穿一件对襟坎肩,一般无扣,以银链、银币、彩色串珠等装饰胸前。裤子均为大裆裤,部位地区小腿上套绣制精美的护腿套。 红河县部门地区叶车妇女的衣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缘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平民,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无论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梳妆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女郎喜爱。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男性服饰: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自己织染的藏青色土布为衣料,束绣花腰带,以白布或黑布包头,白叟戴瓜皮帽;有的地区的男子也穿右衽大襟衣.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

文化侵略1

题目 “流感”来袭,中国将如何自处 所属学院:理学院 学生姓名:资料查找与整理: 陈燕、杨茜、王鹏、丛佳 论文排版:宋文方、黄玉姣 PPT制作:杨茜、陈燕、梁文心 演讲人:梁文心

“流感”来袭,中国将如何自处 近年来,中国文化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受着严重的冲击。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正有计划有步骤的在文化上对中国的年轻一代进行洗脑。这正是我们所谓的“文化侵略”。文化侵略,或者叫文化扩张,、文化渗透, 是与经济、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种侵略方式, 是强势国家(或者民族)为了达到同化控制它国(或者民族)的目的, 而采取的对它国(或者民族)文化的排斥和挤压。它以否定原有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鼓吹自身文化的先进优秀作为主要手段, 并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一系列方式来伪装侵略的本质。 文化入侵意味着是一种狭隘的现实观, 一种固定不变的世界观和把某种世界观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的野蛮行径。它意味着侵略者的优势和被侵略者的劣势,以及前者占有后者又担心失掉他们而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准则。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中华文明自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经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时代的酝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发达受到了当时当地的情况制约,可能现在看来很多文明的成分都已不足取,但至少这些文明历经岁月的洗刷和磨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外族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战争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是大炮加飞机,在和平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则是文化。 一、美国的冷暴力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进行的文化侵略有愈演愈烈之势, 且主要以影视作品作为载体向中国广大青少年输出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观念。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应高度重视这一事实, 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掘优秀的文化因子, 全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教育, 并注意将有不良引导倾向的影视作品拒之于国门之外。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 由于越战的失利, 自身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等等原因, 美国将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方式由显性的军事入侵逐步转向更具有隐蔽性的文化侵略。这种转变也跟美国中央情报局提出的《对华的十条诫令》中可以看出,美国的浪子野心昭然若揭。它企图通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来对我国民的思想进行控制,进而使美国的价值观成为我国所追随的价值观。 文化侵略其实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意图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可见, 美国文化扩张战略可谓一箭双雕, 首先保证了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美式价值消费等观念的输出, 逐渐向全球美国化的目标靠近,与此同时, 相关的产业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进而实现了经济上的掠夺。 对于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过程当中的中国来说, 具有隐匿性质的这种文化扩张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 通过做这次作业,我对中西方服饰文化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西服饰在融合。越来越国际化。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中西方各自服饰文化的特点以及进行一下差异对比。 中国服饰的特点: ①式样,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②外形,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③结构特征,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④图案,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 西方服饰的特点: ①古波斯服饰,披挂、直筒紧身式 ②古希腊服饰,优美、典雅 ③古罗马服饰,豪华富丽、庄严 ④拜占庭服饰,造型呆板、僵硬 ⑤哥特式服饰,新奇、怪诞和大胆 ⑥文艺复兴时期服饰,人体曲线成为了服装的审美关键 ⑦巴洛克服饰,男装最艳丽最疯狂的时期

⑧洛可可服饰,将女人推到繁华至极的盛装 中西服饰文化的共同点: ①社会功能,中国人很早就以服装来“辨等威、显贵贱”,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西方人也同样重视这种社会功能,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西方的封建官员还没有中国历代那样完整的章服制度和区分级别的“制服”,但王宫贵族的穿戴与一般平民是有鲜明区别的。 ②装饰审美功能,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推动服装改进创新的一大源动力。 ③形态构成,从造型理念和造型意识上看,都是平面的。从裁制方式上看,都是直线裁剪的。 对于中西服饰的发展与交,流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两种服饰文化之间也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这是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共存、共荣的基础。未来中西双方的服饰文化会有质的飞越。

墨江县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绪言] 调查区:哀牢山中下段郁郁葱葱的林海中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就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距省会昆明340公里,是内地通往西南边疆的交通要冲。素有“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和“太阳转身的地方”之称。 目的:通过对墨江县现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分析, 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保护对策。 工作量:包括墨江地区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资料收集(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数据处理、分析总结、报告文本材料的制作等。 调查人员: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08——温良梅 一、墨江县概况 1、地理位置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 , 地处东经101°08′~102°0′,北纬22°51′~23°59′, 北回归线与滇南哀牢相交处, 东及东南与红州红县、绿春县接壤, 南与江城县为邻, 西与宁洱县隔把边江相望, 西北与镇沅县连接,北及东北与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交界。墨江距省会昆明市273 km, 距思茅163 km, 国道213 线和省道218 线( 楚江公路) 在县城交汇而过, 是昆曼大通道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塞, 素有思( 茅)普( 洱) 门户之称。图1 为墨江县地理位置图。

2、历史沿革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曾名"恭顺"、"他郎"。在两汉、三国、唐南诏、南北朝时为益州郡、粱永郡和银生节度地。宋大理国时期,先后为 威楚府因远部和马龙辖地。元代属元江路马龙部。明代开始明代开始设治。嘉靖十二年(1533年),以他郎寨长官司地置恭顺州(州治在今碧溪乡)。清雍正十年(1732年),改设为他郎抚彝厅,置流官通判。乾隆、宣统时,先后改为普洱府和他郎厅。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县,民国四年(1915年)改他郎县为墨江县。1949年1月7日墨江县城解放,1950年5月4日正式成立墨江县人民政府,1979年7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3、人口民族 总人口36万,境内有哈尼、汉、彝、拉祜、布朗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其中哈尼族人口22 万人, 占总人口的60.8%,被誉为“哈尼之乡”。 4、自然环境 墨江位于哀牢山中段主脉以西的土石山区。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山势陡峭,重岩迭嶂。主要河流有把边江、泗南江、阿墨江、他郎河、布竜河、坝干河、那卡河、杩木河,简称"三江五河",均属红河水系。 县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有"春城中的春城"之称,上万只飞燕长年驻足于县城,与人和谐相处,为县城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观,被誉为"万燕之城"。四季温和,常年光照充足,属亚热带气候类型,全年平均气温为18.3℃,全年降雨量平均为1338毫米。最高海拔2278米,最低海拔440米,温差大,是典型的立体气候。 5、墨江特产 墨江“麻脆” 墨江“麻脆”是一种独特的年货小食品,每逢春节前夕,墨江年货街上就出现制作成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小东西,它不是纸片做的儿童玩具,而是一种精美的民间手工艺食品,即用油锅炸后膨胀起来的供食用的墨过“麻脆”,它的特点是脆酥香甜,黏而不腻。其做法是,选用上等糯米浸泡后拌以甘蔗汁蒸熟,兑进“麻脆药”(一种藤子根揉出的汁液),将其舀成粑粑,捞成薄片,剪折成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图案,涂绘上红颜色,晾干后穿成串出售。

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得差异 中西方得服饰文化差异一直存在,从历史渊源,人们得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得风貌与体系。中式服装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得民族特色。西式服注重展示人体之美,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露与突出主体,有着浓郁得时代气息,就是时代精神得反映. 一、中西方穿衣观念得不同特色: 1 中西方对服饰得审美态度差异 在几千年得历史传统,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古代中国得服装一向就是被瞧作穿着者权力与地位得象征.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得源远流长得文化得影响,中国形成得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得就是意象得结构,这种平面得直线与曲线得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遮体得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得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就是节奏化得,在宽衣得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得衣褶与曲直缠绕得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得效果。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得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与谐统一得空间造型。这种平面剪裁得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得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得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与反映人体得线条美丽.西方得穿着观念就是服装穿着必须就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经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得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就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得支配,都就是为了极力地体现人体美。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刚好合体得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得丰满,腰部得纤细,用裙子得长度来调节下肢,目得就是进一步突出与强化人得身体.洛可可时期得用鲸鱼骨支撑起得罩裙也突出了西方追求夸张华丽得造型。 2价值观不同导致穿衣得风格也有较大差异 ?东方文化得根深蒂固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人民对衣着得偏好。古代中国人对服装得穿着比较保守含蓄,因为中国传统倡导自尊自爱.对服装得穿着不追求标新立异而却注重"自我调节”,并往往就是在调节新旧观念得冲突与与外界观感得反省中寻求新得与谐。讲究穿着搭配上得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得外露。中国得服装从秦汉到明代,虽有小得发展,但总得变化不大。一直到建国得前夕,在清朝服装上改造而成得长袍马褂,仍被国民党政府视为国家礼服,人们日常穿着得还就是大褂、短袄、大裆裤、旗袍、百褶裤之类。到现代,虽然衣服得变化多样, 绝大多数得中国人也就是衣着相对在保守中求稳,喜欢随大流。 而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得西方人,对服装追求得价值观念就是"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也极具个性,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穿着个性得表露。在街头几乎找不到有两个人穿着完全同样得服装,即使男性也就是如此,敢于大胆地穿出自己得风格。混搭,撞色,堆砌,只要您想不到,没有穿不到。她们认为,穿着与众不同得服装,就是为了

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_英文

The differences betweenChinese and Western clothing Dress culture is a culturalphenomenon unique to humanbeings. As it has different aestheticideas different dressing conceptsand different dress etiquette inChina and west it forms Chinese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 of thedifferent connotation andcharacters.China: conservative VS the West: openingMajor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esChinese Cheongsam旗袍The cheongsam is a femaledress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features and enjoys a growingpopularity in the internationalworld of high fashion.the Lightest Silk Clothing 丝绸Silk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humanlife from Chinese people so it isimpossible to talk Chinese clothingculture without silk.Chinese Tunic Suit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 also called“Zhongshan Zhuang” in Chinese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maleattire. Modern clothes in China Chinese wear patternstructure is mainlystraight few arcs andcurve. The Western Palace clothesare produced complicatedlysymbolizing their noble status. Western-style clothes is dynamic clippingapparel sculpt seeking a bulk feeling anddynamic law feeling. Western-styleclothes patternis split apart bythe mutualsuture patternand cut intoclothing. Clothing in the west Wide easygoing elegant is theoften acts as a part of basic

关于我国被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我们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中华文明自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经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时代的酝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发达受到了当时当地的情况制约,可能现在看来很多文明的成分都已不足取,但至少这些文明历经岁月的洗刷和磨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你可以去想像一下,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口中说的不再是中文,而是其他国家的语言,手上写的,书上看的,都不再是我们的方块字。那是一种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我们的文化历史将会渐渐的消失在异族文字中。我们的历史底蕴将在被翻译的过程中扭曲,篡改,直到被我们遗忘。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是指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由此可见我国的历史是世界上历时最长的几个国家之一。可是现在呢?哈韩,亲日,崇美……难道170多年就让人们遗忘了当初的屈辱了吗? 中国的历史近5000年,美国呢?300年不到。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记得圣诞节,忘记了元旦节。记得住情人节,忘记了七夕。连愚人节都记得,却不知道端午,重阳,清明是多久。这也是一种悲哀。也许十多年之后,我国的元旦,重阳,清明等全成了韩国的了;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人也成了韩国人了。 现在找工作,特别是大公司先来就是“你的英语是几级,过六级没?”“你学了什么外语没有?”想起就是一种悲凉,在中国—中文生根发芽结果的地方,还要讲英文。 我听过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有两个摆摊的,卖的都是同一个东西,也都是从同一个地方进的货。而且甲还卖得贵一些。乙卖的便宜一些。可是乙一天下来客人没几个,甲是忙都忙不过来。乙就十分奇怪,有一天乙没有出摊,他就去看甲怎么卖的,只看见甲在每一个商品上都贴了一串英文,然后拿出了一块牌子上书“进口XXX”。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有英文的就是好的,国产的就要坏些。殊不知很多东西的原产地就在中国,不过是贴了一张纸,然后就是身价百倍。 这一切的一切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入侵。当你习惯了英文,当你学会了英文,特别是当你身边的人都在用英文的时候。我们的后代就只会英文了,几年,几十年之后。我们的教科书,历史都将会用英文来书写了。 可悲的是我们有些国人还以说英文,写英文为荣。结果汉字都写不了几个。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 1. 源流与分布 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

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哈尼族的住房风格较多地反映出农耕生活的特点,从建筑形式来看,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衙署建筑、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等几种类型。 蘑菇房:主要流行于滇南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地区,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建筑样式。“蘑菇房”结构特别,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其设计与建筑融入了哈尼先人的勤劳与智慧,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别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哈尼族有“谁不会盖‘蘑菇房’谁就不是真正的哈尼”之说,显然他们视“蘑菇房”为一种骄傲。蘑菇房的屋顶为四个斜坡面,内部分三层:底层用来关马圈牛,堆放谷船、犁耙等农具;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中间楼板层是“蘑菇房”的主体部位,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做饭、休息、会客均在此层,正中央是长年烟火不断的长方形火塘。 干栏房:分布在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支系爱尼人多居于高山深谷间,山寨远处有青山绿水衬托,近处有排列整齐的橡胶树林相伴,村里果木葱笼,禽畜兴旺。爱尼人像傣族一样居住“干栏”式的高脚竹楼,有“拥熬”和“拥戈”两种结构。“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简易建筑物,依坡而建,房屋比较低矮。“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外观模样与傣家竹楼非常相似,底层用于圈养牲畜,堆放柴木及杂物,上层则被分为男性成员的居室“波罗坡”和女性成员的住室兼作厨房的“拥玛坡”两部分。另外还在“拥玛坡”附近建有几间子房“拥扎”供成年儿子居住,家中有几个成年儿子,就建有几间子房,合称为子母房。 3. 服饰民俗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由其精神本性所决定,而精神本性又由该民族的境况所造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人们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西方服饰之间的差异是基于各自民族地理环境、文化渊源、历史发展本身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种族人们的服饰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 一、中西方的社会构成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20世纪以前,中国四周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东、南濒临太平洋,西有喜马拉雅山和大沙漠,北有大戈壁、大草原和原始森林.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中,自古以来,安居着华夏各民族.虽然也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和改朝换代,但以中庸内敛的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却被传承下来,中国服饰文化符合礼仪就是美的倾向正是开端于此. 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的北非尼罗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的,地跨亚、欧三大洲,由多种文明相互碰撞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人被放到了一个社会关系空前复杂,充满各种冲突的外部世界之中,每个个体强烈地意识到内在的心理欲求受到外部复杂环境的制约,从而培养了他们通过思辨、科学、和民主等社交活动来了解世界的兴趣.正是这种对客观实在世界认识的兴趣,启示了西方服饰审美文化对客观对象的重视. 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 1、服饰审美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物我同构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既是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之最高理想,也是一种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样一种审美观点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人、自然三者之间的互不冲突:衣不可束缚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因此中国服饰审美具有趋向内敛、内涵的特点,体现了一种简单自然、宁静致远的潜在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 西方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把主观和客观分开,明确地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我关系是对立的,从而导致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求真的习惯.惯于用理性来研讨法则,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界真理的传统习惯.这种以自然为本追求外界以求得法则获得真理的观念,表现在艺术上就是对客观实在的美和自然规律的承认和探求.就服饰而言,很自然地势必表现出对人体美、客观形式美的追求。 2、服饰结构形态的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服装造型不追求明确的人体形态,不张扬人体效果.运用平面的直线裁剪使衣服适合人体穿着又不完全合体,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流动的人体曲线美.如我国传统国画艺术中空间造型的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一样,不需要符合某种构成规律和法则.服装衣片内没有分割结构线和省道,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当服装穿在人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出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的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最具典型的是打太极拳时穿的中式传统服装,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只有袖底缝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结构简单舒展,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生命之体在宽衣的贴体与离体之间流动,展现的是流畅自然的美.中华服饰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

浅析生活中的文化入侵现象

浅析生活中的文化入侵现象 现象:这几天又到了圣诞节,我们身边总是可以看到这样的人,或三五成群,或踽踽独行,戴个圣诞老人的帽子,穿着牛仔裤,拿个苹果手机,喝着可口可乐,边走边哼着White Christmas,站在圣诞树前许个愿,然后把圣诞装的自拍发到朋友圈,之后再去看个好莱坞大片,吃顿肯德基……这样的人或事我们身边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因为最近圣诞节的原因,这样的现象出现的更多了。他们大多是90后,属于年轻的一代,他们更加能接受西方文化,他们喜欢看外国影视剧,大多具备一定量的英语能力,其中一部分人愿意去参加托福、雅思考试,去外国深造,或许是外国文化吸引力更强,或许是他们认为外国人民需要他们,要是签证不过,他们会觉得外国人民只是暂时不需要他们,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签证。这些人,我们或许都见过;这些事,或多或少也做过。全部说成崇洋媚外,有点言过其实、以偏概全了,我们对于这些现象也许已经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感觉司空见惯了,圣诞节、可口可乐、好莱坞、肯德基、苹果、宝洁……我们或许觉得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如此,可这些社会现象却并不止表面所浮现的那样。 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在特定的社会中历史地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1没有不借助于主体并为了这些主体而存在的意识形态,所有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把具体的个人构成为主体。因此主体从来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一切意识形态都是通过主体范畴的作用,把具体个人询唤或建构成具体主体的。 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建构是通过对个体的询唤而实现的。社会上的每个“个体”,即使在出生之初,就已经被赋予了各种意识形态的期望,各种外界的影响伴随每个“个体”的终生。这种“询唤”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刺激—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教化”和“暗示”的过程。“询唤”不可能直接造就“主体”,必须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认同”,才能产生对自我形象的确认,进而形成一种想象性的关联,使每个社会个体同社会整体结成紧密的关系。随着生产关系的不断重复和深化,由此产生的特定的观念意识又通过不同的表达渠道(如广播、电视等等)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201页。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包括饮食、礼仪、教育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服饰文化的差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另外,我国还有服饰上的“五行色”。“金木水火土”分别是指“白绿灰红黄”,“君子佩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羊脂玉”更是玉中极品。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白色有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绿色寄寓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灰色具有朴素魅力。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最亮丽的色彩。黄色代表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给人明亮与欢快的感觉。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最终文章)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 ——以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妇女为例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内容丰富,绚丽多彩,是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积淀。哈尼族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的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哈尼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关键词:哈尼族服饰特点西双版纳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云南省的西部,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一、民族简介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总人口125.4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的元

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以及西双版纳州。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并有三种大的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一般不能互相通话。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哈尼族交流日益增多,甚至于有些不同地区的哈尼族之间开始相互通婚,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哈尼文化相互交融,所以,到后期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哈尼族也能相互交流了。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区地带,四季气温差别小,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于水稻生长。因为哈尼族多居于气候凉爽的高山或半山腰,因而哈尼族的服饰面料选择吸热性较强的黑色作为基本色调,并在此基础上辅以其他颜色,形成色彩斑斓、意趣生动的服饰文化。由于历史上哈尼族大聚居小分散,族际互动半径很小,从而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服饰文化特征,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分支,其服装款式不一,装饰审美用意也不同。 二、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不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 ①解读哈尼族服饰.民族

对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分析(论文)

湘潭大学期末论文 题目:对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分析 学院:兴湘学院 专业:英语 学号:2013964805 姓名:何青艳 指导教师:简洁 完成日期:2015年11月30日

对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分析 摘要: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服装文化,由于中西方各民族在审美观念、着装理念和服饰礼仪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内涵、不同特色的中西方服装文化。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西方服装的特征差异,和中西方服装文化的对比,以及导致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西方服装文化都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是祖辈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对于服装文化的差异,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我们独特的民族服装文化,使之在世界文化中大放异彩。 关键词:中西服装;文化;差异性;民族服装文化 Abstract:Dress is a culture symbol of a nation,a particular cultural phenomenon of human.Different times have different dress culture,because Chinese and western nationalities exist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standard ,dress concepts and etiquette uniforms,which formed different connotations and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This article introduced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ompared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 and the reasons lead to diversiti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Through the argumentation, we can see that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 have rich content and distinct identity,there are precious culture heritages form ancestors,and also especially become the rarity of the world culture.The diversities towards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we should select th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oss,inherit and advocate our distinctive nationality dress culture,make it outshine in the world culture. 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Culture;Diversity;Nationality dress culture 一、服装的特征差异 一是服装思想观念差异,中国的服装表现出浓重的道德、礼仪色彩,通常具有保守、含蓄、隐喻等特点,朦朦胧胧,藏而小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

文化入侵的影响

文化入侵的影响 , 许多传统的复兴是对“全球化”的抗争。有些弱势文化或地方文化的激烈复兴运动, 正是由于强势文化和多种外来文化的咄咄逼人造成的。在某种意义上, 前一种“实践”是后一种“实践”的回应, 反之也是如此。具体到近些年来国内出现的各种“传统”的“复兴”,无疑还有国内本身的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在许许多多的后一种“实践”中, 与其说是传统的复兴, 不如说是传统的再创造。当认真观察某种民间信仰的复兴时, 往往是可以在其中发现新的现代话语。如风水重新被“复兴”时, 往往被加上某种非传统的, 或与传统相去甚远的, 诸如“生态保护”的科学话语。就是在近年来知识精英所复兴的儒学中, 也免不了有西方二元论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些影子。因此这些“传统” 往也被外来文化所潜化, 即非地方化。 1.文化入侵使得地方文化被外来文化所潜化,即地方文化非地方化。 如中餐“快餐化”。 2.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热衷(如以美剧为代表的影视文化,以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文化等),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文化入侵的恐慌和思考,使得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受关注。 3.文化入侵是文化霸权的一种具体表现,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挟其强势经济之威力,打着“文化无国界”的旗帜,利用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保护上的疏忽与漏洞,攫取发展中国家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宝库,满足自己的商业目的,进而输出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进行文化殖民。 (受文化霸权行径的影响,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也日趋严峻,我国《红楼梦》等诸多文学名著被国外游戏公司抢注商标牟利,传统中医验方和技艺被国外医药公司抢注专利等情况频频发生,这正是文化霸权主义肆虐,威胁我国文化主权的具体表现形态。在保护机制短期内不能有效完善的背景下,如何保护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捍卫我国文化主权,已成为关系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4.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外来文化大量流入,外来的有害文化入侵,导致了中华大地文化生态失衡,造成人文环境下降,社会思想出现混乱。 5.外来文化的入侵对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民的思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文化侵略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利益,从销售文化产品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另一种是政治利益,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