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方面进展

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方面进展
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方面进展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全解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姓名:李若木 学号:115104000462 学院:电光院

1、纳米材料 1.1纳米材料的概念 纳米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人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不同。 1.2纳米材料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以来,从研究内涵和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方法制备各种材料的纳米颗粒粉体或合成块体,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普通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国际上通常把这种材料称为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1990~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已发掘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设计纳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物性探索一度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主导方向。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人工组装合成的纳米结构材料体系正在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新热点。国际上把这类材料称为纳米组装材料体系或者纳米尺度的图案材料。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以及它们组成的纳米丝、管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

2、纳米材料:石墨烯 2.1石墨烯的概念 石墨烯(Graphene)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既是最薄的材料,也是最强韧的材料,断裂强度比最好的钢材还要高200倍。同时它又有很好的弹性,拉伸幅度能达到自身尺寸的20%。它是目前自然界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如果用一块面积1平方米的石墨烯做成吊床,本身重量不足1毫克便可以承受一只一千克的猫。 石墨烯目前最有潜力的应用是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用石墨烯取代硅,计算机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将会快数百倍。 另外,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另一方面,它非常致密,即使是最小的气体原子(氦原子)也无法穿透。这些特征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透明电子产品的原料,如透明的触摸显示屏、发光板和太阳能电池板。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V·s,又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monocrystalline silicon)高,而电阻率只约10-6 Ω·cm,比铜或银更低,为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肿瘤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

肿瘤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 王佩星 (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08生物技术 088316103) 摘要: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其发生、发展与复发均与基因的变异、缺失、畸形相关。人体细胞携带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癌症的基因治疗目前主要是用复制缺陷型载体转运抗血管生成因子、抑癌基因、前药活化基因(如HSV-1胸腺嘧啶激酶)以及免疫刺激基因。主要抗肿瘤机制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提高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 关键词:肿瘤、基因治疗、免疫、原癌基因、抑癌基因 The latest progress of cancer gene therapy WangPeiXing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088316103 foremen who 2008) Abstract: the cancer is a genetic disease, it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recurrence are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variation, loss, deformity related. Human body cell carries oncogenes and tumor-suppressor genes. Cancer gene therapy is now primarily with copy DCF with carrier transport antiangiogenic factors, tumor-suppressor genes, before medicine activated genes (such as HSV - 1 thymine bases kinase) and immune irritancy genes. Main antitumor mechanism for: inhibiting tumor cell growth, inducing tumor cell apoptosis, inducing antineoplastic immune response, improv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umor cells to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of tumor cells to improve sensitivity, cut tumor cells to nutrition. Keywords: tumor, gene therapy, immunity, protocarcinogenic gene, tumor-suppressor genes 从本质上来讲,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其发生、发展与复发均与基因的变异、缺失、畸形相关。人体细胞携带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正常情况下,这两种基因相互拮抗,维持协调与平衡,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衰亡进行精确的调控。在遗传、环境、免疫和精神等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这一基因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细胞增殖失控,导致肿瘤发生。基因治疗的策略有基因替代、基因修复、基因添加、基因失活,目前临床使用的最主要方式是基因添加。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分子靶点设计肿瘤治疗方案,具有治疗特异性强、效果显著、基本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优点。这种肿瘤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中最有前景的方案。 1.肿瘤基因治疗的历史进展 肿瘤、艾滋病、遗传病是困扰人们的三大疾病,对肿瘤的根治是人们一直迫不及待想要实现的愿望。

消化系统肿瘤用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

消化系统肿瘤用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索拉非尼 sorafenib 制剂与规格:片剂:0.2g 适应证:治疗无法手术或远处转移的肝细胞癌。 合理用药要点: 1.用药期间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泻、乏力、脱发、感染、手足皮肤反应、皮疹。 2.推荐服用剂量为每次0.4g、每日两次,空腹或伴低脂、中脂饮食服用,对疑似不良反应的处理包括暂停或减少用量,如需减少剂量,索拉非尼的剂量减为每日一次,每次0.4g,口服。 3.与通过UGT1A1途径代谢/清除的药物(如伊立替康、多西他赛)联合应用时需谨慎。与华法林合用时应定期检测INR值。 4.目前缺乏在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中索拉非尼与介入治疗如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比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数据,因此尚不能明确本品相对介入治疗的优劣,也不能明确对既往接受过介入治疗后患者使用索拉非尼是否有益。 5.TACTICS研究(NCT01217034)证实首次TACE联合索拉非尼较索拉非尼组获益更佳。

二、瑞戈非尼 regorafenib 制剂与规格:片剂:40mg 适应证: 1.既往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 2.既往接受过伊马替尼及舒尼替尼治疗的局部晚期的、无法手术切除的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患者。 3.既往接受过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以及既往接受过或不适合接受抗VEGF治疗、抗EGFR 治疗(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合理用药要点: 1.用药前无需进行基因检测。 2.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为160mg口服,每日一次,建议与食物同服,用药3周停药1周。基于个人的安全及耐受性考虑,可能需要中断或降低剂量,也可以考虑采用80~120mg 起始剂量逐渐递增。 3.亚洲人群最常见不良反应为手足皮肤反应、肝功能异常(高胆红素血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和高血压,同时,还要注意疼痛、乏力、腹泻、食欲下降及进食减少等不良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重度肝功能损伤、出血、胃肠道穿孔及感染;有血栓、栓塞病史者应谨慎使用。 4.对瑞戈非尼任一活性物质或辅料有超敏反应的患者

中药制剂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学:张生杰 104753091411 摘要: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具有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或生物膜的穿透性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中药的定义、特点,同时介绍了纳米中药制剂技术方面的进展。指出了纳米中药制剂存在的问题,并作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技术;中药制剂;中药现代化 1.前言 纳米即十亿分之一米,相当于10个氢原子排成直线的长度。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纳米尺度下对物质进行制备、研究和工业化,以及利用纳米尺度物质进行交叉研究和工业化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体。纳米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电子学、生物学、医药学、显微学等多个领域,并起着重要的作用。1998年,徐辉碧教授等[2]率先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lOO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因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在性质上的奇特性和优越性,将增加药物吸收度,建立新的药物控释系统,改善药物的输送,替代病毒载体,催化药物化学反应和辅助设计药物等研究引入了微型、微观领域,为寻找和开发医药材料、合成理想药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运用纳米技术的药物克服了传统药 物许多缺陷以及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可能是某单一化合物(即有效成份),也有可能是所提取的某一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有些中药甚至以全药入药。对于从中药中提取的单一有效成份如紫杉醇、喜树碱等而言,其纳米化制备类似于合成药,因而其研究在技术上相对较易实现。纳米载药系统在这方面的应用已有一些报道,目前这类药物已有多种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大量获得单一有效成份的中药并不多,这就意味着纳米载药系统在这一层次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中药有效部位为主要活性成份的制剂占有相当比例,这一方面体现了中药多成份、多靶点的特点,同时具有原料较有效成份容易获得,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因此,以有效部位作为纳米载药系统在中药研究中的切入点无疑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对于中药有效部位,由于其组成的多样性其纳米化制备是较复杂的,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利用其结构或性质相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辅料和工艺,使其多组分同时实现纳米化,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对于中药(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全药,由于组成复杂且性质差异较大,实现纳米化的方法除超细粉碎以外有待进一步开发。总之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是很好的。 2.纳米中药的制备 2.1超细粉碎 粉碎是中药材加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粉碎机械不断涌现,粉碎所能达到的粒度越来越小,使中药粉末的粒度由细粉的尺度10μm-1000μm进入到超细粉的尺度0.1μm-10μm。经过超细粉碎的中药材,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由于表面积增大而导致的药物吸收增加,相应地生物利用度得到提高,服用剂量减小,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但是,超细粉碎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中药材的超细粉碎虽然

纳米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纳米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高新科技,我认为其本质不亚于当年的电子与半导体科技,有着我们未所发掘到潜能与实用价值,在这个世代,各种技术的发展迅速,随着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作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门高新技术。“纳米”主要是指在纳米(一种长度计量单位,等于1/1000,000,000米)尺度附近的物质,其表现出来的特殊性能用于不同领域而称之为“纳米技术”,其具体定义见词条“纳米科技”。 纳米技术目前已成功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医学、药学、化学及生物检测、制造业、光学以及国防等等。本词条为纳米技术应用的总纲,包括如下领域: 1、纳米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 2、纳米技术在微电子、电力等领域中的应用 3、纳米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4、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中的应用 5、纳米技术在化学、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6、纳米技术在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尽管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但纳米技术已经证明,可以利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等工具移动原子个体,使它们形成在自然界中永远不可能存在的排列方式,如IBM 公司的标志图案、比例为百亿分之一的世界地图、或一把琴弦只有50纳米粗的亚显微吉他。纳米材料的应用有着诱人的技术潜力,它的应用范围包括从制造工业、航天工业到医学领域等。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曾发表声明说:“当我们进入21世纪时,纳米技术将对世界人民的健康、财富和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至少如同20世纪的抗生素、集成电路和人造聚合物那样。”科学家们预计,纳米技术在新世纪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已经涵盖了材料、测量、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生物等众多领域,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 从纳米科技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早在1861年建立所谓肢体化学时即开始了对纳米肢体的研究。但真正对纳米进行独立的研究,则是1959年,这一年,著名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德·费曼在美国物理学年会上作了一次报告。他在报告中认为,能够用宏观的机器来制造比其体积小的机器,而这较小的机器又可制作更小的机器,这样一步步达到分子程度。费曼还幻想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操纵和控制物质。 在70年代末,美国MIT(麻省理工大学)的W.R.Cannon等人发明了激光气相法合成数十纳米尺寸的硅基陶瓷粉末。80年代初,德国物理学家H.Gleiter等人用气体冷凝发制备了具有清洁表面的纳米颗粒,并在超真空条件下原位压制了多晶纳米固体。现在看来,这些研究都属于纳米材料的初步探索。 科学家预言,尺寸为分子般大小、厚度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几百万分之一的纳米机械装置将在今后数年内投入使用。学术实验室和工业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开发分子马达、自组装材料等纳米机械部件方面取得了飞速进展。纳米机器具有可以操纵分子的微型“手指”和指挥这些手指如何工作、如何寻找所需原材料的微型电脑。这种手指完全可以由碳纳米管制成,碳纳米管是1991年发现的一种类似头发的碳分子,其强度是钢的100倍,直径只有头发的五万分之一。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有机物和无机物组件开发出一个分子大小的马达,一些人称之为纳米技术领域的“T型发动机”。 纳米科技中具有主导或牵头作用的是纳米电子学,因为它是微电子学发展的下一代。纳米电子学是来自电子工业,是纳米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纳米电子学立足于最新的物理理论和最先进的工艺手段,按照全新的理念来构造电子系统,并开发物质潜在的储存和处理

肿瘤异质性简介

转自:曾庆平的博客 【新闻背景】 9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视点”栏目刊载了关于“肿瘤异质性” 的系列文章,从遗传与环境两个方面剖析了肿瘤异质性的起源,并站在临床角 度探讨了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可行性及其前景。 早在1976年,Peter Nowell就提出了肿瘤异质性起源的“克隆演化”理论,他认为连续多轮克隆选择是导致肿瘤基因及其他分子变异的根本原因。 “克隆”是指无性繁殖,克隆演化只涉及体细胞,不涉及性细胞。 再往前回溯至1930年代,就有人注意到肿瘤功能及表型的异质性,因为发现小鼠肿瘤的某些细胞经过移植可以长出新的肿瘤,但移植另一些肿瘤细胞 却不会导致新肿瘤形成。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肿瘤细胞的起源仍无定论,而肿瘤异质性的确认并未降低肿瘤治疗的难度。 【点评】 肿瘤干细胞还是肿瘤起始细胞? 近年来,随着肿瘤干细胞或称癌干细胞(CSC假说的提出及其模型的建立,人们似乎倾向于认为肿瘤起源于干细胞,而肿瘤干细胞正是肿瘤发生的 “罪魁祸首”。如果不清除肿瘤干细胞,即使经过化疗消灭了大部分肿瘤细胞,最终还是会复发和转移,并对化疗产生耐药性。于是,“擒贼先擒王”和“斩草除根”成为最先进和最有创意的肿瘤治疗理念。 为了把抗肿瘤药物这支“箭”更准确地射向肿瘤干细胞这个“靶”,人们争相寻找其区别于普通干细胞及其他正常细胞的分子标记。然而,经过多年努力,某些肿瘤的特异标记倒是找到不少,但所有肿瘤的共同标记却很少发现。有些标记则是先肯定而后否定,如脑瘤的CD133黑素瘤的CD271乳腺癌的CD44等。 尽管如此,肿瘤异质性依然客观存在,肿瘤中的确既有致瘤细胞也有非致瘤细胞。至于致瘤细胞是否肿瘤干细胞以及它们如何起源,一种观点认为,致 瘤细胞既有可能起源于干细胞或祖细胞,也有可能起源于具有分裂能力的普通体细胞。为此,建议将肿瘤干细胞改称肿瘤起始细胞或肿瘤原始细胞。 肿瘤异质性的概念 所谓肿瘤异质性包括肿瘤间异质性(不同肿瘤细胞之间的基因与表型不同)和肿瘤内异质性(相同肿瘤细胞以内的基因与表型也不同),其中肿瘤内异质性又有空间异质性(相同肿瘤不同区域不同)与时间异质性(原初肿瘤与次生肿瘤不同)之分。实际上,肿瘤异质性的基因结构与形态表现取决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肿瘤异质性的本质在于“外因”(环境)对“内因”(基因)的定型与重塑。 简而言之,肿瘤异质性指肿瘤内既有致瘤细胞亚群,也有非致瘤细胞亚群。同时,它也指肿瘤既起因于遗传不稳定性,也起因于表观遗传不稳定性。此外,它还应该涵盖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概念。除极个别情况外,肿瘤发生通常只涉及体细胞而不涉及性细胞。因此,人体的绝大多数肿瘤都不会遗传给后代,但种系基因缺陷所致肿瘤遗传倾向例外。

肿瘤科合理用药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一、消化系统因素 二、循环系统因素 胃肠血流速度:饮酒(增加胃血流量)的同时服用苯巴比妥,其吸收量增加。 肝首过作用: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肝首过效应: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淋巴循环:大分子物质转运 首过效应(胃肠道+肝脏) 存在:口服、腹腔注射 不存在:舌下、直肠下部给药、贴剂经皮肤给药、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吸收或经鼻腔粘膜吸收、口腔粘附片经口腔粘膜吸收;经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抗癌药的定向淋巴系统吸收) 禁忌: 头孢忌饮酒 药物相互作用: 人血白蛋白 禁忌:白蛋白严重过敏、高血压患者、急性心脏病患者、正常血容量的心衰、严重贫血患者、肾功能不全者。 相互作用:不宜与血管收缩药、蛋白水解酶或含酒精容剂的注射液混合使用。 整肠生与抗生素类 茶碱与左克,左克可减少茶碱代谢 不推荐铁盐/别嘌醇、左氧氟沙星联用,“左氧氟沙星”说明书中指出:本品与金属阳离子(如铁)等药物同时使用时将干扰胃肠道对本品的吸收,使该药在各系统内的浓度明显降低“别嘌醇”说明书中指出:别嘌醇与铁盐联用可使铁在组织中过量蓄积,引起含铁血黄素沉着。 .

注射铁剂(蔗糖铁):注射铁剂会减少口服铁剂的吸收。口服铁剂应在该品注射后5日开始服用。 碳酸氢钠片饭前服分解 碳酸氢钠片与多潘立酮片联用,制酸药会降低多潘立酮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不推荐碳酸氢钠片与多潘立酮片联用。 呋塞米(10mg/ml pH值8.5-10.0) 与地塞米松(磷酸盐)(0.5% pH值6.5-7.0)忌配,呋塞米(10mg/ml pH值8.5-10.0)与盐酸多巴胺(10mg/ml pH 值5.5)忌配,混合后可能出现浑浊、沉淀、产气、变色、失效、增毒或拮抗。甘草与止咳颗粒(芫花、甘遂) 阿托伐他汀钙与红霉素 复方维生素加入到其它药物中 联用钾制剂和保钾利尿药可能引起高钾血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 “螺内酯片” 不推荐胺碘酮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致低钾血症。“胺碘酮”说明书中指出:胺碘酮避免与低钾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系统途径)合用。有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特别是尖端扭转性室速(低血钾是诱因)。如病情需要,应进行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测和临床监测。 不推荐维生素C与维生素B12联用,体外实验表明,维生素C可破坏维生素B1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指出不推荐联用。 莫沙必利分散片,与抗胆碱药物(硫酸阿托品、溴化丁基东莨菪碱等)合用可能减弱本品的作用。 氢化泼尼松 .

纳米技术的现状、应用、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纳米技术的现状、应用、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和纳米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人们普遍认为,纳米技术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纳米技术所带动的技术革命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过电子技术。 纳米生物技术是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在医药卫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明确的产业化前景,特别是纳米药物载体、纳米生物传感器和成像技术以及微型智能化医疗器械等,将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卫生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国际上纳米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均已将纳米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的科研优先项目予以重点发展。 纳米技术:于细微之处显神奇 纳米技术是在纳米尺度内,通过对物质反应、传输和转变的控制来实现创造新的材料、器件和充分利用它们的特殊的性能,并且探索在纳米尺度内物质运动的新现象和新规律。由于纳米正好处于原子、分子为代表的微观世界和以人类活动空间为代表的宏观世界的中间地带,被称为纳米世界,也是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以及信息科学发展的新领地。纳米材料中包含了若干个原子、分子,使得人们可以在原子层面上进行材料和器件的设计和制备。几十个原子、分子或成千个原子、分子"组合"在一起时,表现出既不同于单个原子、分子的性质,也不同于大块物体的性质,这种"组合"被称为"超分子"或"人工分子"。"超分子" ·石墨烯·分子筛·碳纳米管·黑磷·类石墨烯·纳米材料 江苏先丰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国际上提供石墨烯产品很早的公司之一,现专注于石墨烯、

的性质,如它的熔点、磁性、电容性、导电性、发光性和颜色及水溶性都有重大变化。当"超分子"继续长大或以通常的方式聚集成大块材料时,奇特的性质又会失去。通俗来说,纳米材料一方面可以被当作一种"超分子",充分地展现出量子效应;而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被当作一种非常小的"宏观物质",以至于表现出特性。同时,许多化学和生物反应的过程也发生在纳米尺度的层面上,因此探测纳米尺度内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变化,将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对由数量不多的电子、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体系中新规律的认识和如何操纵或组合他们,是当今纳米科学技术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前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在材料和制备、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医学与健康、航天和航空、环境和能源、生物技术和农业等方面。 在纳米材料制备科学和技术研究方面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加强控制工程的研究,这包括颗粒尺寸、形状、表面、微结构的控制。由于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都同时在起作用,它们对材料某一种性能的贡献大小、强弱往往很难区分,是有利的作用,还是不利的作用更难以判断,这不但给某一现象的解释带来困难,同时也给设计新型纳米结构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控制这些效应对纳米材料性能的影响,如何控制一种效应的影响而引出另一种效应的影响,这都是控制工程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上近一两年来,纳米材料控制工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通过纳米微粒的表面做异性物质和表面的修饰可以改变表面带电状态、表面结构和粗糙度;二是通过纳米微粒在多孔基体中的分布状态(连续分布还是孤立分布)来控制量子尺寸效·石墨烯·分子筛·碳纳米管·黑磷·类石墨烯·纳米材料 江苏先丰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国际上提供石墨烯产品很早的公司之一,现专注于石墨烯、

肿瘤科基本简介

肿瘤科基本介绍 一.科室发展简介 肿瘤内科创建于1996年3月,当时为了适应广大群众的需求,周边无肿瘤医院,我们创立了肿瘤科,为患者们解决了路程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省城医院就诊的困难。故购买了钴60远距离外放疗机,模拟定位机。由刚开始的病员稀少,到现在逐渐增多。且得到了周边县市广大群众的认可。病人从住院10余名增加到现在40余名。治疗好转率逐年上升,根据病人的增多,病情的需求,于2011年又购置了直线加速器及热疗机,二维及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X刀治疗系统,可开展三维适形治疗图像引导下的放射治疗。10余来,本科室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浓厚的历史沉淀,营造了严谨求实、积极向上的学术及文化气围,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学科带头人及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梁玉翠主任(副主任医师)。自参加工作以来,继承并发扬光大了本科室的优良传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相关专业的发展及科室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有效的措施,提出了在学科文化理念建设上“外树形象,苦练内功”等许多新的理念,并得到认可和院方的采纳,已成为该院的一个亮点。在学术方面,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本科室医护人员的队伍整体素质高,梯队趋于合理,在27名专业人员中,高级职称者2名,中级职称3名,他们绝大多数在

国内及省内最高学术单位进修1年以上。本科室的专业人员多是一专多能,即一个肿瘤临床医生具有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的多项专业技能,这为合理、有效地进行综合治疗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本科室的技术优势所在。我科10余年来在治疗方面总结出肿瘤病人前10位为:肺癌、食管癌、乳腺癌、宫颈癌、直结肠癌、胃癌、肝癌、卵巢癌、鼻咽癌、脑瘤。在针对肿瘤放射治疗副反应如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局部皮肤损伤方面做出了努力,采取局部护理,灌肠等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处理,得到了广大病人的认可。护理方面针对患者长期输液,时间长,尤其化疗药物损伤血管等问题做出了努力,引进了PICC 中心置管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目前该技术已趋于成熟。 (1)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在梁玉翠副主任医师,苏峥主治医师,吴谦主治医师的领导下,本科室对恶性肿瘤的化疗最佳药物的选择,以丰富的经验,并在临床应用中使病人的治疗疗效较前有了明显提高。 (2)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在梁玉翠副主任医师,吴谦主治医师,乔俊敏主治医师的努力下,近年来本科室对更进一步提高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效果做了一些探索,包括放射增敏的应用,本科室开展的X-线刀治疗已显示出独特的局部治疗效果。 学科发展及前景:目前本科拥有床位50张,其中放疗15张。配有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X-线刀计划系统、热疗机等成套先进设备,基本满足了广大病人的需求。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

纳米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前言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精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模糊时代(工业革命之前)、毫米时代(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微米和纳米时代(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1]。自20世纪80年代初, 德国科学家 Gleiter[2]提出“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随后采用人工制备首次获得纳米晶体,并对其各种物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来,纳米材料已引起世界各国科技界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纳米材料是指特征尺寸在纳米数量级(通常指1~100nm)的极细颗粒组成的固体材料。从广义上讲,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通常分为零维材料(纳米微粒),一维材料(直径为纳米量级的纤维),二维材料(厚度为纳米量级的薄膜与多层膜),以及基于上述低维材料所构成的固体。从狭义上讲,则主要包括纳米微粒及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体材料与微粒膜)[3]。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层次,是交叉学科跨世纪的战略科技领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984年德国科学家Gleiter首先制成了金属纳米材料, 同年在柏林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纳米粒子和等离子簇会议, 使纳米材料成为世界性的热点之一;1990年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第一届NST会议, 标志着纳米科技的正式诞生;l994年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第二届NST会议,表明纳米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焦点。近年来,世界各国先后对纳米材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制备技术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纷纷将其列人近期高科技开发项目。2004年度纳米科技研发预算近8.5亿美元,2005年预算已达到10亿美元,而且在美国该年度预算的优先选择领域中,纳米名列第二位。现在美国对纳米技术的投资约占世界总量的二分之一[4]。 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以来,80年代中期在实验室合成了纳米块体材料, 至今已有 30多年的历史, 但真正成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是在 80年代中期以后。因此 ,从其研究的内涵和特点来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5]。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手段制备各种材料的纳米颗粒粉体,合成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特殊性能。对纳米颗粒和纳米块体材料结构的研究在80年代末期一度形成热潮。研究的对象一般局限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国际上通常把这类纳米材料称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1994年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已挖掘出来的奇特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设计纳米复合材料,通常采用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简介-历史及上市药物

肿瘤的靶向药物选择一一国内外已经上市的分子靶向(MTT)药物… 一、靶向药物(targeted medicine )简介 靶向药物是目前最先进的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是随着当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产生的高科技药物。靶向药物与常规化疗药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作用机理:常规化疗药物通过对细胞的毒害发挥作用,由于不能准确识别肿瘤细胞,因此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殃及正常细胞,所以产生了较大的毒副作用。而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基因开发的,它能够识别肿瘤细胞上由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所决定的特征性位点,通过与之结合(或类似的其他机制),阻断肿瘤细胞内控制细胞生长、增殖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杀灭肿瘤细胞、阻止其增殖。由于这样的特点,靶向药物不仅效果好,而且副作用要比常规的化疗方法小得多。靶向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小分子药物 小分子药物通常是信号传导抑制剂,它能够特异性地阻断肿瘤生长、增殖过程中所必需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诺华制药生产的格列卫(Gleevec ,通用名Imitinib )、阿斯利康生产的易瑞沙(Iressa ,通用名Gefitinib )均属此类; (二)细胞凋亡诱导药物 通过特异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治疗的目的。如美国千年制药公司生产的Velcade (通 用名bortezomib )、Genta 公司生产的Genasense(oblimersen ); (三)单克隆抗体 例如赫塞汀(Herceptin,通用名Trastuzumab),用于治疗HER2基因阳性(过量表达)的乳腺癌。这类药物是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识别肿瘤细胞的。 除上述列举的已经进入临床使用的靶向药物外,另外还有多种靶向药物正在开发中。 二、肿瘤的靶向药物上市历史回顾: ■白血病费城染色体开启靶向治疗之门 早在I960年,美国费城的研究者发现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中存在一个染色体异常。数年后,研究者发现这是9 号和22 号染色体长臂易位的结果。由于这个染色体异常首先在费城(Philadelphia )发现,故命名为费城(Ph)染色体。该染色体也成为了40年后 上市的CML靶向治疗的靶点。2001年,首个被证实可对抗费城染色体分子缺陷的药物一一伊马替尼以FDA史上最快的速度(仅经过3个月评审)获批上市,自此成为CML勺标准治疗,使CML成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病。 第2个治疗CML的靶向药物是达沙替尼,2006年被FDA批准用于伊马替尼不耐受或耐药的CML2010年其适应证扩展至早期CML的初始治疗。同年,尼洛替尼获批用于CML2012 年,伯舒替尼(bosutinib )和普纳替尼(ponatinib )陆续获批治疗CML。 ■肺癌从EGFF到VEGF ALK 1987年,研究者首次证实肿瘤细胞上的受体一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非小细 胞肺癌的生长和扩散中发挥重要作用。短短6年之后,首个靶向EGFR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药物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吉非替尼获FDA批准,次年同类药物厄洛替尼获批。在 我国,自主研发的埃克替尼于2011 年用于临床。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靶点的贝伐珠单抗于2006年获FDA批准与标准化疗联 合,作为不可手术的非鳞癌、已发生肺内或肺外播散,或已复发非小细胞肺癌的初始治疗。 2011年,靶向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通路药物克唑替尼(crizotinib )获准用于ALK

合理用药讲解学习

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 名词解释 1.二重感染: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可改变正常菌群的关系使菌群失调,导 致二重感染,主要致病菌有革兰阴性杆菌,真菌,葡萄 球菌等。 2.个体化给药:就是药物治疗“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在充分考虑 每个病人的遗传因素(即药物代谢基因类型)、性别、年龄、 体重、生理病理特征以及正在服用的其它药物等综合情况的基 础上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尽量少 用一种药对症治疗对因治疗).-------尽量少用一种药对症治 疗对因治疗 3.肠肝循环:有些药物或代谢物经胆汁排到肠腔后被再吸收形成肝肠循 环,中断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排出增加。 4.靶向治疗:把药物指向机体的特定部位,由此可增加靶组织中药物浓度 很高,而在其他组织细胞中药物浓度极低,故疗效高、不良反应 少 5.药物的两重性: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同时也可以出 现不利于机体甚至对机体有害作用的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6.药物的有效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当药物浓度下降到低于 最低有效浓浓度或消失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 应。 7.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 不减。人对药物不敏感。 8.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细菌对药物不敏 感。 9.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后效应等于或大于单一药物的作用。 10.拮抗作用:联合用药后效应小于药物单独应用时的作用。 11.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 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也称第一 关卡效应。 12.自发呈报系统:又称自愿报告系统,是一种自愿而有组织的报告制度,为最 基本的方法,WHO成员国通用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引言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系别:材料学院 姓名:李元莉 专业班级:光电1202 学号:3120707026 2014年10月

引言:科学家费曼于1959年在演讲《在底部还有很大的空间》中,以“由上而下”的方法出发提出从单个分子或原子进行组装,以控制物质结构,从而开启了纳米时代。[1]人们经过对中国古代字画的研究认为不褪色是由于所用的墨是由纳米级的炭黑组成,只是当时的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些。随着21世纪科技的发展,纳米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摘要: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材料”,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在几个最新研究领域的应用于研究进展以及进展中所用的最新技术。 关键字:纳米材料、纳米技术最新研究 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他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的变化,并且其尺度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积的特殊效应,使其所表现出的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等特性往往不同于其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因此纳米材料的研究逐渐被人们重视。 (1)纳米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航天器主轴采用新研发的纳米复合材料图层,运行4年来未发现任何破损,它利用光催化技术,对空气中的毒气进行强烈分解消除作用,对一些有害气体有吸收和消除的功能,可以净化空气;[ 2]纳米Co-P镀层代替镀硬铬用于起落架,发动机和液压缸体,其表面形态呈团块状,无坑,无空隙,无微裂;用于航天火箭,大截面高强度航天器结构,光学,热学,力学及其他性能和功能材料,高效能源转换材料,低温冷却器材料以及保证可靠性,安全性的预设传感器和补偿系统的材料。[3] (2)纳米技术在未来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汽车工业用碳和氮化硼纳米管和复合金属氢化物来制造储氢罐;纳米结构磁铁比普通磁铁有二倍以上的磁饱和度,太阳能池的含纳米颗粒图层,可获得更多的电能,使未来电动汽车更平稳的发展。另外,纳米尾气净化装置也正在研究中,纳米粒子具有更强的催化效果.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符合稀土化合物的纳米级粉体有极强的氧化还原功能,他的应用可以彻底解决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和但氧化物的污染问题.而更新一代的纳米催化剂,将在汽车发动机气缸里发挥催化作用,使汽油在燃烧时就不产生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也就不需要进行尾气处。[4] (3)纳米技术在消耗品和日用品中的应用 用NDMX技术制造的高尔夫球,中空的钛心和含硬质纳米粒子的聚合物外壳使高尔夫球具有最大的惯性矩,飞的更远;纳米气凝胶具有优异的隔热性和消声效果,是建筑和车辆车窗系统的优质材料;纳尺聚丙烯块状共聚物可保证敏感复合元器件,如飞机外壳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从蛋白质、DNA、RNA到病毒,都在1-100nm的尺度范围,纳米结构也是生命现象中基本的东西。细胞中的细胞器和其他的结构单元都是执行某种功能的“纳米机械”植物中的光合作用等都是“纳米工厂”的典型例子。研究人员正效法生物特性来实现技术上的纳米级控制和操纵。目前利用纳米Si02微粒实现细胞分离的技术,纳米金粒子的细胞内染色,表面覆盖磁性纳米微粒的新型药物或抗体进行局部定向治疗。[5] 除以上纳米材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外,还有如基因治疗、细胞移植、人造皮肤和血管以及实现人工移植动物器官的可能。[6]

肿瘤学最新进展

十年辉煌不寻常:抗癌药物盘点 2015-02-02 14:16来源:丁香园作者:shumufeng 字体大小 -|+ ASCO 自从2005 年公布首篇临床癌症进展报告以来,它见证了肿瘤学领域10 年来坚实而笃定的进展。10 年来,有超过60 项抗肿瘤药物获得了FDA 的批准(图1), 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理解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系列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它们的问世改变了成千上万例难以治疗的癌症病患的现状。此类新型药物可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生长、存活或扩散所必需的特异性分子或分子簇。 图 1 这十年FDA 批准的抗癌药物汇总(2014 年截止至十月份) 十年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起了TCGA 项目,它也成为此类项目中最早及涉及范围最广的一个。迄今为止TCGA 研究网络已经描绘出了10 种不同癌症类型的完整分子图谱。今天,TCGA 及其他大通量测序项目不断探索出宝贵的信息,将有助于通过一系列路 径改善患者预后,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成为可能,研究还发现了新的癌症驱动基因异常,这些基因可能成为新药的靶点。 经历了数十年的稳步发展,抗体免疫治疗领域终于在近年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重大成功,它首先发生在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中,其后一系列其他癌症类型,包括肺癌的最常见类型等也获得进展。此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患者人群经新型疗法治疗后生存期出现了显著的延长,近期一项长期研究提示抗体免疫疗法在完成治疗多年后仍对肿瘤生长产生作用。

另一种免疫疗法致力于重组自身的免疫细胞以攻击肿瘤细胞,它对于特定的血液肿瘤以及一 系列实体肿瘤同样表现出色。过去的十年间首款癌症疫苗也得以问世(宫颈癌Gardasil 疫 苗)。探索其他类型癌症疫苗的试验也正在进行中。最后,大规模的筛查研究带来了新的重要证据,表明对于一些常见癌症如肺癌、乳腺癌以及前列腺癌可推进筛查实践。 靶向治疗迅速发展 最近的十年间,我们看到由FDA 批准的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有了稳步且迅猛的增加,远远超过新型化疗药物的研发速度(图2)。这期间大约有40 种新型靶向药物得到批准,其中许多都改变了传统的治疗模式,极大地改善了许多癌症患者的预后。 图 2 近十年FDA 批准的抗癌药物类(2014 年截止至十月) 新型肿瘤饥饿疗法 首先介绍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这是一类旨在减少肿瘤新血管生成的药物,已成为许多晚期和侵袭性癌症的成功疗法。FDA 批准的此类首款药物是贝伐单抗,它在2004 年被批准用 于晚期结直肠癌,此后被用于某些肺癌、肾癌、卵巢癌和脑肿瘤。随后,其他血管生成抑制剂药物如阿西替尼、卡博替尼、帕唑帕尼、瑞格非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凡德他尼及阿柏西普相继被批准用于晚期肾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及胃肠间质瘤和肉瘤的治疗。EGFR 抑制剂:靶向关键的信号通路 肿瘤与血管 另一类主要的靶向药物旨在破坏细胞关键的信号通路,尤其是控制癌细胞生长的信号网络。其中一个通路被EGFR 蛋白所控制。首款EGFR 药物是吉非替尼,它在2003 年被批准用于NSCLC 的治疗。两年后,FDA 批准了第二款EGFR 药物西妥昔单抗用于治

肿瘤科基本介绍

肿瘤科基本介绍

————————————————————————————————作者:————————————————————————————————日期:

肿瘤科基本介绍 一.科室发展简介 肿瘤内科创建于1996年3月,当时为了适应广大群众的需求,周边无肿瘤医院,我们创立了肿瘤科,为患者们解决了 路程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省城医院就诊的困难。 故购买了钴60远距离外放疗机,模拟定位机。由刚开始的病 员稀少,到现在逐渐增多。且得到了周边县市广大群众的认可。 病人从住院10余名增加到现在40余名。治疗好转率逐年上升,根据病人的增多,病情的需求,于2011年又购置了直线加速 器及热疗机,二维及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X刀治疗系统, 可开展三维适形治疗图像引导下的放射治疗。10余来,本科室 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浓厚的历史沉淀,营造了严谨 求实、积极向上的学术及文化气围,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 专业人才。 学科带头人及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梁玉翠主任(副主任医师)。自参加工作以来,继承并发扬光大了本科室的优良 传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相关专业的发展及科室管理等 方面大胆创新,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有效的措施,提出了在学科 文化理念建设上“外树形象,苦练内功”等许多新的理念,并得 到认可和院方的采纳,已成为该院的一个亮点。在学术方面, 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本科室医护人员的队伍整体素质高,梯队趋于合理,在27

名专业人员中,高级职称者2名,中级职称3名,他们绝大多数在国内及省内最高学术单位进修1年以上。本科室的专业人员多是一专多能,即一个肿瘤临床医生具有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的多项专业技能,这为合理、有效地进行综合治疗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本科室的技术优势所在。我科10余年来在治疗方面总结出肿瘤病人前10位为:肺癌、食管癌、乳腺癌、宫颈癌、直结肠癌、胃癌、肝癌、卵巢癌、鼻咽癌、脑瘤。在针对肿瘤放射治疗副反应如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局部皮肤损伤方面做出了努力,采取局部护理,灌肠等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处理,得到了广大病人的认可。护理方面针对患者长期输液,时间长,尤其化疗药物损伤血管等问题做出了努力,引进了PICC中心置管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目前该技术已趋于成熟。 (1)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在梁玉翠副主任医师,苏峥主治医师,吴谦主治医师的领导下,本科室对恶性肿瘤的化疗最佳药物的选择,以丰富的经验,并在临床应用中使病人的治疗疗效较前有了明显提高。 (2)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在梁玉翠副主任医师,吴谦主治医师,乔俊敏主治医师的努力下,近年来本科室对更进一步提高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效果做了一些探索,包括放射增敏的应用,本科室开展的X-线刀治疗已显示出独特的局部治疗效果。 学科发展及前景:目前本科拥有床位50张,其中放疗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