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鸿门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鸿门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代汉语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等知识。

2.挖掘并学习文中的政治智慧,丰富学生的头脑,提高阅读古典著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挖掘文中内在含义的能力,学会分析古文中的人物形象。

4.学习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学习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的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常用句式。

3.掌握必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现代汉语将文章在口头上准确地翻译出来。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朗读全文一遍,标出不理解的句子。

2.齐读课文一遍。

二、讲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含义及句式(借助PPT)

第三段: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

属.皆且.为所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

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上面句子中加点字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加横线的内容怎样理解?

(学生共同思考,然后老师在PPT上给出答案)

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谢:道歉。

河北、河南:古今异义。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不自意:自己也没料到。

见将军于此:状语后置,“于此见将军”,在这里见到将军。

郤:间隙,隔阂,矛盾。

何以:介宾短语中的宾前置,“以何”。凭什么,怎么会。

因:就。

东向、南向、北向、西向:面向东、面向南、面向北、面向西。我国西高东低,大河均流向东,故以西为尊。其尊卑次序为:东向、南向、北向、西向。

目:名词用为动词,目示,使眼色,用眼睛示意。

三:应理解为是多数,不是确数。

忍:狠心,心狠。

若:你。

为寿:预祝(他们)身体健康。

因:趁机。

击沛公于坐:状语后置,“于座击沛公”。

属:类、群。若属,你们这些人。

且:将要。

为所:表被动。

无以: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请:表敬副词,可以为,请允许我。

翼:名词作状语,向翅膀那样。

2.整段文字该怎么翻译呢?(请学生先自己译,然后点名让学生口头翻译)

(老师再在PPT上给出答案)

翻译: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也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谗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举酒祝他们健康,完了,请求用舞剑的方式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举酒祝他们健康。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云允许我用舞剑来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那样遮蔽着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第四段: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

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上面句子中加点字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加横线的内容怎样理解?

(学生共同思考,然后老师在PPT上给出答案)

同命:同归于尽。

即:当即,立刻。

内:名词使动用法,让……入内。

侧:名词用如动词,侧着拿,侧拿着。

以:表目的的连词,来。

披:分开,掀开,撩开。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跽:长跪,挺直上身跪起来。

何为:宾前置,为何,干什么。

参乗:即“骖乘”,古代主将战车上居于右侧担任护卫的武士,又叫车右。

而: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表修饰的连词,不译。

啖:吃。

且:尚且。

举、胜:用尽。

刑:名词用如动词,用刑法惩罚。

王:名词的使动用法,让……称王。

细:形容词用如名词,小人。

续:动词用如名词,继承者。

窃:私下里。

以:目的连词,来。

从:挨着。

因:趁机。

2.整段文字该怎么翻译呢?(请学生先自己译,然后点名让学生口头翻译)

(老师再在PPT上给出答案)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归于尽。”于是樊哙拿上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不让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撩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项王,头发向上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跪着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

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前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开吃了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大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正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承者。我私下里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第五段: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上面句子中加点字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加横线的内容怎样理解?

(学生共同思考,然后老师在PPT上给出答案)

为之奈何:状语后置。奈何为之,怎么处理这件事。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回避小的责备。

俎:案板。

何辞为:何必告辞呢?反问语气。

去:离去。

谢:道歉。

何操:宾前置,操何,带着什么东西。

白璧一双、玉斗一双:定语后置,一双白壁、一双玉斗。

与:送给。

会:正赶上。

去:距离。

置:舍弃。

走:逃跑。

道:名词用如动词,取道。

间:秘密地,偷偷地。

度:估计。

2.整段文字该怎么翻译呢?(请学生先自己译,然后点名让学生口头翻译)

(老师再在PPT上给出答案)

翻译: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献出。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舍弃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秘密逃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第六七段: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

..,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

双,再拜

..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

“闻大王有意督过

..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上面句子中加点字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加横线的内容怎样理解?

(学生共同思考,然后老师在PPT上给出答案)

间:秘密地。

谢:道歉。

杯杓:喝酒夫人工具,借代用法,指酒。

谨:非常抱歉地,非常不好意思地。

再拜:拜两次。比较大的礼节。

安在:宾语前置,在安。在哪里。

督过:责备。

坐:通“座”,座位。

撞:砍。

为:被。

2.整段文字该怎么翻译呢?(请学生先自己译,然后点名让学生口头翻译)

(老师再在PPT上给出答案)

刘邦离去后,秘密地回到了军营。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非常抱歉地让我奉上一双白璧,拜两拜敬献给大王;一双玉斗,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三、本节课讲到的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在鸿门宴上舞剑,其真实意图是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

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成大事者不去关注细小的枝节,行大礼者不用回避小的

责备。比喻要想做成大事,不必在意细节。

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四、课堂小结

文言知识:

1.本堂重要实词:忍、啖、举、刑、细、续、窃、从、去、谢、会、与、置、道、间、度、谨。

2.通假字:坐。

3.词类活用:

名动:军霸上、刑人如恐不胜、道芷阳间行、范增数目项王。

使动:从百余骑、欲止不内、王之

名状:翼蔽沛公、头发上指

动名:亡秦之续

4.古今异义:河北、河南。

5.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见将军于此、击沛公于坐、为之奈何。

宾语前置:何以、安在、何操。

定语后置:白璧一双、玉斗一双。

六、作业

随堂练习,基础知识部分(1—10题)将上节课剩下的全部做完。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沛.公(pèi)卮.酒(zhī)许诺.(nuō)杯杓.(sháo) B.戮.力(lù) 啖.之(dàn) 遂.入(suí) 瞋.目(chēn) C.目眦.(zì) 刀俎.(zǔ) 樊哙.(huì) 犒.劳(kào) D.数.目(shuò) 诛.杀(zhū) 少长.(zhǎnɡ) 玉玦.(jué) 解析A项“诺”应该读作nuò;B项“遂”应该读作suì;C项“哙”应该读作kuài。 答案 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旦日飨.士卒飨:犒劳B.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如同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幸而 解析C项“如”是“到……去”的意思。答案 C 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约为.婚姻⑥若入前为.寿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解析①动词,做;②④介词,替、给;③⑧判断词,是;⑤动词,结为;⑥动词,含有“祝”的意思;⑦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答案 A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军霸上C.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吾属今为之虏矣D.①毋从俱死也②沛公奉卮酒为寿 解析A项都是判断句;B项①是宾语前置句,②是省略句;C项都是被动句;D项都是省略句。答案 B 5.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闻大王有意 ..秦时与臣游. ..督过之今者有小人 ..之言B.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 ..时将军战河北 ..D.沛公居山东 ..也而听细说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讨论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故事情节欣赏教案设计

《鸿门宴》故事情节欣赏教案设计 夜村中学张卫军 【教材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人教版)之“阅读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鸿门宴》。 【设计思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叙事艺术欣赏重人物轻故事实际,教者强调故事情节欣赏的基础地位,力图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欣赏的知识、思路与技巧,并运用这些知识、思路与技巧欣赏《鸿门宴》故事情节,享受叙事艺术的美,提高故事鉴赏能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拟小标题,分析与欣赏故事情节的知识、思路与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方法指导——问题指引——探究、交流、讨论——适时点拨,提高故事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叙事艺术的完整美与曲折美。【教学重点】 (一)帮助学生理解概括、分析与欣赏故事情节的思路、知识与方法。 (二)指导学生运用上述思路、知识与方法,探究《鸿门宴》故事情节,并进行交流、讨论,并予适时点拨。 【教学难点】欣赏故事情节,享受叙事艺术的美。 【教法选择】启发点拨 【学法指导】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试复述《鸿门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文句梳理时,我们隐约感觉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在接下来的40多分钟里,我们将以灵活的方式方法,具体地感知、分析、欣赏《鸿门宴》故事情节,享受叙事艺术的美。 (二)感知故事 1、方法指导:众所周知,标题是对文情文意的高度浓缩,应醒目。而故事的六要素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何人于何时在何地因何做了何事,产生了何种影响。其中“何人”与“何事”最为重要,概括情节时,自然应突出这两点。 2、问题指引与探究:浏览课文,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3、交流讨论: ⑴前后桌交流所拟小标题,讨论后选一个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⑵全班交流讨论,选出最好的小标题(见“板书设计”) (三)分析故事 1、方法指导:故事是人物的故事,要找到主角,以他为线索绾合故事。建立故事分析平台,把事件放在相应的位置,以利于整体而直观的关照故事。一般以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为中轴(参照),当事件使主人公处于不利时,在轴线下标示一点;反之则在上标。继而连点成线,就得到故事的发展图。 2、问题指引与探究:想想各个情节对项羽的命运产生了何种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案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3 2020-01-26 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3 2020-01-26 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

鸿门宴 优秀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了解文言虚词“乃”“则”“其”“而”等用法,积累“军”“击”“刑”“活”等重要的实词意义和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1.掌握文中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文中通过矛盾斗阵、语言、细节和对比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和注释; 2.为生字注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壮大的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刘邦性格的差异,他们的命运有何不同。 二、作家作品介绍: 1、司马迁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20岁的时候,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汉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作了良好的准备。20几岁任郎中,36岁父死,38岁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42岁时主持修订历法,同年开始写《史记》。5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至53岁时基本完成《史记》的著述。 2、《史记》有关知识: 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内容: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 组成:《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包括本纪、世家、书、表、列传、五部分。【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列传叙人臣】。 评价:鲁迅将《史记》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背景知识: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怀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四、预习检查: 1、字音: 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ai击破沛公军 崤yáo山好hào美姬jī臣为wai韩王送沛公 谁为wai大王为w?i此计鲰zōu生说shuì我 熟与君少长zhǎng奉卮zhī酒为寿从百余骑jì 戮lù力而攻秦范增数shuò目项王樊哙kuài 举所佩玉玦ju?交戟jǐ之卫士瞋chēn目视项王 目眦zì尽裂按剑而跽jì沛公之参乘shang 赐之彘zhì肩切而啖dàn之如恐不胜shēng 人方为刀俎zǔ何辞为w?i道芷zhǐ阳 2、故事情节的把握: 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该故事。 五、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鸿门宴”的经过,我们以“宴会”这一特定的时间为界,可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并注明相应段落。 宴会前【1-2】、宴会中【3-4】、宴会后【5-7】。 2、每个故事都是由各个故事片段、场景所组成,“鸿门宴”这则故事由哪些故事片段组成?宴会前【1-2】:无伤告密、范增说羽、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许诺。 宴会中【3-4】:刘邦谢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刘邦离席。宴会后【5-7】:沛公出逃、张良入谢、项王受璧、亚夫破斗、沛公除奸。 3、文章结构的划分,划分的角度不同,文章结构也有不同的划分。如果我们以故事情节的组成划分文章结构的话,“鸿门宴”又可划分为几部分? 开端【1】:无伤告密、范增说羽。

鸿门宴教案说课

《鸿门宴》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课。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尾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使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在读懂的基层上更深一步的理解,使学生文言文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司马迁和《史记》,学习文言文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 多义词,了解文言文句式。 2、技能目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起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确定依据 《教学大纲》规定,高一阶段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能力”,而近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也明确指出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而这正是当前的高中生所缺乏的,因此,我设想是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先明确项羽在鸿门宴上性格特点,然后结合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刘邦对人才的阐述、项羽本人的感慨,以及后人对项羽的认识,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项羽的看法,写成短文。 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具使用多媒体。 二、说学情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

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换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因此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突破本课时的难点,我将灵活运用诵读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逐步引导,层层深入,尽可能多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主体者”的身份。 2、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具有主动性,所以在课堂上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听多说,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多的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锻炼胆量。课后及时复习,回忆课堂知识点,巩固所学要点。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用时3-5分钟):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设计的导语是: (放一段《鸿门宴》的片段)1949年,解放战争到了最后的决战关头,4 月26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得到这个胜利的消息,毛泽东同志乘兴挥毫,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号召全军将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鸿门宴》,看看西楚霸王项羽是如何沽名钓誉,并由此走上失败之路的。 2、讲解(用时20-25分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所以此部分我设计为: 首先,简单介绍《史记》这部记传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鸿门宴》的故事背景。只有了解了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的了解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设计 精华

《鸿门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作家作品。 2、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 3、诵读课文,能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欣赏两首关于主人公的诗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 提示(一):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

《鸿门宴》名师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鸿门宴》教案【一】 一、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二、时代背景 课文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著名作品。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而《鸿门宴》则又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采的一节。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归营地。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描写了刘邦如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而项羽则由优势转为劣势,成为以后“刘胜项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 猜一猜: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互动设计2: 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结果呢? 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 历史是何其残忍,让两个英雄生在了同一个乱世。公元前206年,这两个英雄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 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 请看《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展现了治世与乱世、和平与战争、创造与毁灭,记录了无数人物的生平,有帝王将相、学者儒生、刺客游侠、富商豪贾、倡优卜者、;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伟人,也有平凡微贱的小人物。 三、背景简介 “陈涉起义”、“楚汉相争”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附录:对照注释,将文言知识分类归纳 1、通读、正音。 2、找出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 3、词类活用现象。(结合课后第三题) ⑴沛公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⑵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⑶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⑷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幸、善、事、谢、操、置、从”等的意义;积累常见文言虚词“以、因、于”等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及作者等相关知识; (2)了解古人的座次礼仪。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 (1)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3)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四)审美鉴赏与创造: (1)感受“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如无间”的行文特点。 (2)理解太史公如何“寓主意于客位”。 二、教学建议 1. 本课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虽然是一篇史记,但其情节架设、人物描写皆近于小说,因此学习本文既要遵循文言文阅读的思路,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的积累,又要以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鉴赏情节、人物和笔法。 2.本文文言知识难度小于《烛之武退秦师》,易读易懂,然而其文学价值却高于前文,故本文的教学可偏重于情节梳理和人物赏析,重点放在本文的文学鉴赏。 3.本文中“因”和“为”的用法更具代表性,因此可重点关注文言虚词“因”和“为”的学习,对其进行系统梳理。 4.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文言难度低,老师可以将文中的文言字词句知识、字音字形知识以及文学、文化常识以导学案形式给学生提前做一次梳理,课堂上不再偏重于文言教学,重点字词句知识提点一下即可,学生在课前自读时对照积累,可省去课堂教学不少时间和空间。 三、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虽然是一篇史记,但其情节架设、人物描写皆近于小说,

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作出合理评价 教学重点:项羽、刘邦形象的探讨、总结 教学难点: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之同情,树立正确的英雄史观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前人对项羽、刘邦的评价资料 教学过程 致欢迎词:大家热烈鼓掌欢迎各位老师来到我们班听课。 一、导语设计 经过前节课的情节梳理,我们知道《鸿门宴》故事一波三折、跌宕生姿,引人入胜。当然,鸿门宴也像道人物画廊展示了那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评里面最为主要的两个人物:刘邦和项羽。 二、文本观照:剖析性格 上节课布置大家思考《鸿门宴》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下面有没有同学主动起来,给大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项羽或是刘邦。 若学生无法下手,则提供以下分析思路。

要立体全面的去认识历史人物,仅仅靠一篇《鸿门宴》就显得较缺乏,下面补充几则材料,帮助大家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三、材料提供、写作展示 关于项羽的资料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项羽本纪》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解说: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缺乏忍辱负重的胸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咏项羽》解说:活着的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是一种“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赞美与欣赏之情。 (1)关于刘邦的资料 月余,卒骂高祖,高祖怒。城降,令出骂者斩之,不骂者原之。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高祖本纪》 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苏辙 刘邦是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毛泽东解说:后世对刘邦的评价较高,但他性格上也有一些缺陷,刻薄寡恩,诛杀功臣,且手段较为残忍,毫无仁爱之心。 教师引导:结合课文《鸿门宴》你所感受到的二人形象,项羽和刘邦哪一个是你心目中的英雄请以《我心目中的英雄——楚霸王(汉王)》为题,写150左右短文。给大家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每组最少推荐两名同学上来展示。请组长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第2课时教案系列二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了解古文化常识、重点实虚词及文言句式。 2、过程与方法: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项羽”这个主要人物形象。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从鸿门宴会座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即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检查,讨论上节课的作业,掌握文中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继续串讲,学习课文。 第三段重要字词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带领,使动用法。骑,人马 2、将军战(于)河北:黄河以北。古今异义。 3、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4、项王、项伯东向坐:面向东,名词作状语。

5、范增数目(于)项王:使眼色,名词作动词。 6、若入前为寿: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7、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不通否,否则;为……所……:表被动,引进主动者 8、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的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1、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2、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3、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第四段重要字词 1、与之同命:同生死。 2、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瞋,瞪目;上,向上,名词作状语。 3、客何为者?:这个客人是干什么的?“何为”应为“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刑人如恐不胜:刑,施加肉刑,名词作动词。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之,以之为王,意动用法。 6、还军(于)霸上:驻扎,名词作动词。 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1、张良召哙—樊哙闯帐 2、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第三部分 写宴会上的斗争过程──高潮项羽由主动变被动,刘邦由被动变主动。 学生口译5、6、7段 第5-7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情不必考虑细枝末节,(讲)大礼节不必避免小小的责备。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别人正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砧板上的)鱼和肉,为什么告辞呢 3、大王来何操?:来的时候带什么礼物?何操:操何,宾语前置 4、我持白璧一双:定语后置句“一双白璧” 5、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逃跑 6、道芷阳间行:从小路,名词作状语。 7、不胜杯杓:禁不起多喝酒 8、沛公安在?:在哪里,宾语前置句 9、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正面描写和运用对比衬托的侧面描写手法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分析方法。 2.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辩证地评价“项羽”这个悲剧英雄。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讨论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字词、句式检测复习导入 1.沛公军霸上 2.吾得兄事之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翻译时:要把每句话中的何、何、安放在为、操、在的后面翻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此天子气也。此……也,判断句式,译为:这是……。 二、课文研析:人物形象分析 1.传记文学 通过描写人物生平和事件,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 人物形象的是塑造是传记文学的命脉。 2,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 正面描写: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事件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 侧面描写:其他人物的正面或反面衬托 环境烘托 3.走近项羽,分析项羽人物形象。 师生合作讨论。 4.苏轼《论项羽、范增》评: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项羽在不杀沛公时的那种君子的气度和胸怀呢? 师生合作探究,概括项羽性格中的另一面。 5.总结: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充满缺点的项羽和一个不乏优点的项羽相结合,才是一个

真实的项羽。 6.课外拓展:易中天评曹操。 7.总结评价人物:真实客观地去分析、评价人物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 人物形象是立体的,多面的,每个人的性格中都可能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人物形象时,不能只抓住人物的某一面。分析人物时,既要看到人物身上优点的一面,也要看到人物身上缺点的一面。只有将人物身上的优点和缺点综合起来看,我们才能拨开云雾,看到一个真实的立体可感的形象。 三、作业 历史上文学上有许多人物在人们心中可能是一无是处的,也可能是完美的神话。请你找出这样一个人物,从客观真实的角度还原他的面貌。 四、结语 六、板书(略)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司马迁、《史记》的相关知识以及本文的相关背景。 2. 掌握本文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3. 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三、学情分析 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三篇文言文,高一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以及高中前两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已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分析的能力,所以本文采取教师为主、师生共同讲解的方式进行。概括文意和分析人物性格也采用师生交互式方法,以便于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师生互动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课前准备 1.预习学案,用一到两句话概括《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 通读课文,标出重点词语,尝试翻译课文。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用一到两句话来概括一下《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 二、《史记》及作者资料补充: (一)《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

学巨着,又是文学巨着。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二)作者: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三、翻译重点词语,疏通文意,梳理全文: (一)对照学案正字音 (二)全文共有七段,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1-2)宴前 (3-4)宴中 (5-7)宴后 (二)掌握1—2自然段重点词句,疏通文意。 1. “沛公军霸上”、“欲王关中”:军,驻扎;王,称王。名词用作动词 2. 沛公居山东时:在函谷关以东地区。古今异义 3. 范增说(shuì)项羽曰:劝告 4. 财物无所取:对财物。名作状,表动作对象 一词多义 为(之)击破沛公军: 为,替,给 皆为龙虎,成五彩:为,是 特殊句式 此天子气也。判断句 贪于财物。状语后置 1.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带领,使动用法。骑,人马 2. 将军战(于)河北:黄河以北。古今异义 3.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4. 项王、项伯东向坐:面向东,名词作状语。 5. 范增数目(于)项王:使眼色,名词作动词 6. 若入前为寿: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7. 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为……所……:表被动,引进主动者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文本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第6课鸿门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无数英雄随着时光流逝而一去不返,可是他们却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后人代代咀嚼和品味。一个个故事凝成了厚重隽永的中华文化,哺育着后人。两千年前,项羽和刘邦的一次宴会,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典故,而且宴会上的成败得失还启示着后人:自古成败多少事,千秋功过后人说。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少时随父司马谈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乎遍及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司马迁耗尽一生心血完成《史记》,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2.背景探寻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函谷关)中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3.文体知识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大约3 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万余字。“本纪”写历代帝王的兴废和重大的政治事件,“表”是按世代、年、月写成的简明大事记,“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列传”记贵族、官吏、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等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开我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先河,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群像。鲁迅对其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教学大赛一等奖 11、鸿门宴·教案设计

11、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2.继续学习比较阅读法,增强学生读史的兴趣。 3.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解题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