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成因分析_詹冶萍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成因分析_詹冶萍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成因分析_詹冶萍

第11卷 第4期2009年 8月

古地理学报

J O U R N A LO FP A L A E O G E O G R A P H Y

V o l .11 N o .4

A u g .2009

文章编号:1671-1505(2009)04-0405-08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成因分析

詹冶萍1

 杨香华4

 潘知峰2

 高江博4

 B e n s e k h r i a A i d a

4

陈凤玲3

 范传军3

 张广英

3

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1000833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433124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 蚌湖洼陷是潜江凹陷潜江组的沉积、沉降中心,其两侧砂体的成因与分布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岩心观察、水动力条件及碎屑锆石定年分析,明确了蚌湖洼陷两侧砂体的成因联系;进一步通过连续地层单元内的沉积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古地貌与砂体分布的关系。研究认为潜江凹陷潜三段沉积时期北部发育荆门地堑与汉水地堑两大物源体系,中部发育蚌湖—王场洼陷,西部发育丫角—新沟低凸起及斜坡带,东部为斜坡带,南部则为缓坡带。潜三段沉积时期,蚌湖洼陷南部的砂体既不是前人认为的“盐湖密度流”越过蚌湖洼陷的沉积产物,也不是牵引流横穿蚌湖洼陷搬运而来,而是牵引流经西部斜坡上的古沟谷搬运沉积下来的。

关键词 砂体成因 古地貌 碎屑锆石 潜江组 蚌湖洼陷 潜江凹陷

第一作者简介 詹冶萍,女,1984年生,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专业,并获硕士学位。E -m a i l :y e p i n g z h a n @g m a i l .c o m 。

中图分类号:P 93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潜江凹陷潜江组古地貌及沉积体系分析”资助收稿日期:2008-11-24 改回日期:2009-03-10

P a l a e o g e o 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o r i g i no f s a n d b o d i e s o f t h e Me m b e r 3

o f Q i a n j i a n g F o r m a t i o ni nQ i a n j i a n g S a g ,J i a n g h a n B a s i n

Z h a n Y e p i n g 1

 Y a n g X i a n g h u a 4

 P a n Z h i f e n g 2

 G a o J i a n g b o 4

 B e n s e k h r i a A i d a

4

C h e n F e n g l i n g 3

 F a n C h u a n j u n 3

 Z h a n g G u a n g y i n g

3

1Z h a n j i a n g D i v i s i o n o f C N O O CL t d .,Z h a n j i a n g 524057,G u a n g d o n g

2S c h o o l o f 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 s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B e i j i n g 100083

3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J i a n g h a nO i l f i e l dC o m p a n y ,S I N O P E C ,Q i a n j i a n g 433124,H u b e i

4F a c u l t y o f R e s o u r c e s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W u h a n ),W u h a n 430074,H u b e i

A b s t r a c t T h e

B a n g h u S u b -S a g i s t h e d e p o s i t i o n a l a n d s u b s i d e n c e c e n t e r o f t h e Q i a n j i a n g F o r m a t i o n i n Q i a n j i a n g S a g .O r i g i n s o f s a n d b o d i e s a l o n g i t s t w o s i d e s a n d t h e i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h a v e b e e n a 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

t o p i c .T h e i r o r i g i n s h a v e b e e n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 b y c o r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h y d r o d y n a m i c a n a l y s e s a n d c l a s t i c z i r c o n d a t i n g a n a l y s i s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a l a e o g e o m o r p h o l o g ya n ds a n d b o d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 a s i d e n t i f i e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 d u r i n g t h e d e p o s i t i o n o f t h e M e m b e r 3o f t h e Q i a n j i a n g F o r m a -

古 地 理 学 报 2009年8月

t i o n,t w o p r o v e n a n c e s—J i n g m e n a n d H a n s h u i w e r e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h e n o r t h,t h e B a n g h u-W a n g c h a n g S u b-S a g w a s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h e c e n t r a l a r e a,a“Y”s h a p e dl o wu p l i f t a n d a s l o p e w a s p r e s e n t i n t h e w e s t,a s l o p e b e l t w a s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h e e a s t a n de x p a n s i v e g y p s u m-b e a r i n g m u d s t o n e s o f s h o r e-s h a l l o wl a c u s t r i n e o r i g i n w e r e d e p o s i t e d i n t h e s o u t h s l o p e b e l t.N e w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d u r i n g t h e d e p o s i t i o n o f t h e M e m b e r3o f Q i a n j i a n g F o r m a t i o n,t h e s a n d b o d i e s a l o n g t h e s o u t h s i d e o f t h e B a n g h u S u b-S a g w e r e n e i t h e r d e p o s i t s o f s a l t d e n s i t y f l u i df l o w i n g t h r o u g ht h e B a n g h u S u b-S a g,n o r t r a n s p o r t e d b y t r a c t i o n,b u t t r a n s-p o r t e d a n d d e p o s i t e d a l o n g t h e d i t c h-t r o u g h o r w e s t s l o p e b y t r a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o r i g i n o f s a n d b o d y,p a l a e o g e o m o r p h o l o g y,c l a s t i c z i r c o n,Q i a n j i a n g F o r m a t i o n,B a n g-h u S u b-S a g,Q i a n j i a n g S a g

A b o u t t h e f i r s t a u t h o r Z h a nY e p i n g,b o r ni n1984,g r a d u a t e df r o m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e n c e s(W u h a n)w i t h a m a s t e r d e g r e e i n2009.E-m a i l:y e p i n g z h a n@g m a i l.c o m.

潜江组潜三段沉积时期,蚌湖洼陷是潜江凹陷的沉积、沉降中心(江继刚等,2004),是凹陷内水体最深的部位。近年来,在蚌湖洼陷南部不断发现新的砂体,但对其来源及成因认识不清,这直接影响到当前的油气勘探部署。关于蚌湖洼陷南部砂体的成因,目前有两种认识:①前人曾提出了盐湖密度流的观点(柳保军等,2004),认为在盐湖水体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碎屑沉积物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碎屑物质以悬浮方式被搬运至蚌湖洼陷南部沉积下来,形成盐湖密度流砂体;②蚌湖洼陷潜三段中均发现典型的牵引流沉积构造,而密度流沉积构造不发育,再加上潜江组在地震剖面上呈“平板状”,由此推测蚌湖洼陷南部砂体是在平缓的地形条件下,由牵引流直接越过蚌湖洼陷搬运而来。文中结合砂体成因标志及古地貌恢复,对蚌湖洼陷南部砂体的成因及来源提出了新的认识。

1 地质概况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扬子陆块上发育起来的江汉盆地的一个重要的次级构造单元(卢明国等,2004),也是其最重要的富烃凹陷。凹陷受两条近北东向展布的边界断层所控制,西北边界为潜北断裂带,分别与荆门地堑、乐乡关地垒、汉水地堑、永隆河隆起相接;东南部以通海口断层与通海口凸起分隔;东北和西南分别与岳口低凸起和丫角—新沟低凸起以斜坡带相隔(图1)。根据构造位置,潜江凹陷可分为4个次级构造单元,即潜北断裂带(钟市—潭口—代河),西部斜坡带(习家口),东部斜坡带(泽口),以及蚌湖洼陷及南部区域(浩口—高场—周矶—熊口)。

已有的勘探成果表明,潜江凹陷的碎屑物源及水系来自西北部,经荆门地堑与汉水地堑向凹陷内输送碎屑沉积物。西北部单向物源造成沉积物分布不对称,碎屑岩只分布在凹陷的西北缘,至熊口以南砂体全部尖灭,凹陷南部为浅水泥膏岩、盐岩发育的低能滨浅湖沉积区。在凹陷西北物源区,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母岩年代逐渐变新,依次发育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及中生代的母岩,其中,中生代母岩围绕潜江凹陷分布(江汉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91)。

凹陷内上始新统—下渐新统潜江组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内陆高盐度氯化钠盐湖沉积,也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系和勘探目的层(向树安等, 2006)。潜江组自下而上分为潜四下段、潜四上段、潜三段、潜二段、潜一段(张永生等,2003) (图2),其中各段内又可分为不同的油组,油组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砂组。

2 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砂体成因分析通过分析对比蚌湖洼陷两侧钻井的岩心沉积构造、粒度分布特征及锆石年龄特征,为凹陷南北两侧的砂体成因解释及古地貌分析提供了地质依据。

2.1 典型沉积构造

研究中观察了45口钻井的岩心,发现在潜三段沉积时期,潜江凹陷内发育典型的牵引流沉积构造,它们不仅在潜北断裂带附近的钟市等地区发育广泛,而且在蚌湖洼陷以南的周矶、广华等地区也很常见。例如,洼陷北部的钟88井岩心

406

第11卷 第4期詹冶萍等: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

成因分析

图1 潜江凹陷构造单元及横剖面图

F i g .1 T e c t o n i c u n i t s a n d t r a n s v e r s es e c t i o no f Q i a n j i a n g S a g

中发育有槽状交错层理细砂岩(图3-4),洼陷南部的广29井、广104井与周20井岩心中分别发育具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的粉、细砂岩(图3-3,3-5,3-6)。

此外,在蚌湖洼陷南部发现浅水沉积构造,如高场地区的高22井潜三段岩心中可见泥裂及垂直潜穴(图3-1,3-2),反映蚌湖洼陷南部地区沉积时水浅,且水体动荡不安,氧化条件与还原条件交替出现,适合生物生长。

蚌湖洼陷南北两侧各井中浅水及牵引流沉积构造发育,未见密度流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说明研究区在潜三段沉积时期,沉积水体较浅,沉积物是经牵引流搬运沉积下来的(姜在兴,2003)。

2.2 水动力特征

综合分析凹陷内26口钻井潜三段的粒度分布特征,发现凹陷内碎屑岩的概率累积曲线均为两段式,具有悬浮与跳跃两个总体,滚动总体不发育,

属于典型的牵引流沉积样式,密度流沉积特征不明显。例如蚌湖洼陷北侧的钟88井与南侧的高22井和周23x 井(图4),其概率累积曲线均具有悬浮与跳跃两个总体,悬浮总体坡度较缓,倾角为10°~19°,分选相对较差;跳跃总体坡度较陡,倾角为59°~72°,分选中等到好(成都地质学院陕北队,1978;郑浚茂,1982)。粒度分析的结果更进一步证实了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的砂体是经牵引流搬运沉积的,密度流沉积特征不发育。

407

古 地 理 学 报

2009年8

图2 潜江凹陷潜江组综合柱状图

F i g .2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c o l u m no f t h e Q i a n j i a n g

F o r m a t i o n o f Q i a n j i a n g S a g

2.3 物源分析———砂体锆石年龄示踪

锆石是沉积岩中最普遍的副矿物,在风化剥蚀、

搬运与沉积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化学和物理稳定图3 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砂体中的牵引流与浅水沉积构造

F i g .3 T r a c t i o nc u r r e n t a n d s h a l l o ww a t e r s e d i m e n t a r y s t r u c t u r e s i n s a n d b o d i e s a l o n g s o u t ha n dn o r t hs i d e s o f o f B a n g h uS u b -S a g

1—高22井,1664.5m ,潜三段,泥裂;2—高22井,1665.2m ,潜三段,垂直潜穴;3—广29井,2806.8m ,潜三段,小型交错层理细砂岩;4—钟88井,2614m ,潜三段,槽状交错层理细砂岩;5—广104井,潜三段,3005.1~3005.3m ,平行层理夹波状层理

粉细砂岩;6—周20井,

2393.2m ,潜三段,平行层理细砂岩

性,其中含有放射性元素U 、T h (张文兰等,2003),被视为U -T h -P b 同位素体系定年的理想对象。利用M S -I C P -M S 锆石U -P b 定年测试技术(钟玉芳等,2006),对研究区11口井潜三段的碎屑锆石,一共打了319个激光点进行测年研究,测试结

果表明,该区锆石年龄分布范围较宽,可将其分为4组,即中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晚元古代到中早元古代。

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碎屑锆石涵盖了以上4组年龄,没有某个年龄范围的锆石含量占明显的优势。例如,洼陷北部的钟88井中生代锆石的含量最大(图5-A ,图1),至洼陷南部的广29井与周23x 井(图5-B ,5-C ,图1),中生代的锆石含量减少,而古生代与元古代的锆石含量增加。关于洼陷南北两侧锆石年龄分布的差异性,可以做如下解释:远程河流将距离凹陷较远处的元古代与古生代母岩提供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沉积区,由于锆石在风化剥蚀和搬运沉积过程中稳定性强,因此,随着搬

运距离的增加,沉积物中来自元古代与古生代母岩的锆石含量会逐渐累积,导致蚌湖洼陷南部碎屑物中元古代与古生代的锆石含量相对增加。

位于潜江凹陷东部斜坡带的泽5井潜三段与蚌湖洼陷北部钟106井荆沙组的锆石年龄分布与上述各井不同(图5-D ,5-E ),二者的早中元古代锆石的比例很大,晚古生代锆石比例次之,而中生代锆石所占的比例很小。这是由于在构造位置上,钟106井靠近潜北断裂带;泽5井位于潜江凹陷的东部斜坡带,靠近岳口低凸起与龙赛湖低凸起。岳口低凸起与龙赛湖低凸起上覆盖了潜江组沉积以前的古近系,这些老的沉积地层,包括荆沙组(江

408

第11卷 第4期詹冶萍等: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

成因分析

图4 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砂体概率累积曲线

F i g.4 P r o b a b i l i t y c u m u l a t i v e c u r v e s o f s a n d b o d i e s

a l o n g

b o t hn o r t h a n ds o u t hs i d e s o f B a n g h u S u b-S a g A—钟88井潜三段;B—高22井潜三段;C—周23x

井潜三段

图5 潜江凹陷碎屑锆石年龄直方图

F i g.5 H i s t o g r a mo f z i r c o na g eo f c l a s t i c s i nQ i a n j i a n g S a g A—钟88井潜三段;B—广新5井潜三段;C—周23x井潜三段;

D—泽5井潜三段;E—钟106井荆沙组

汉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91),在潜江组沉积时期暴露出来,为潜江凹陷东部斜坡地区提供碎屑物源。

综合锆石年龄分布特征,认为蚌湖洼陷南北两

409

古 地 理 学 报

2009年8月

侧由于距离物源远近的不同,造成砂体的锆石年龄组合存在差异;同时,在东部岳口低凸起存在物源入口,为泽口地区提供碎屑物质

3 古地貌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认为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砂体的成因相似,为了进一步说明砂体成因与展布特征,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工区685口井的钻井资料和873口井的测井资料恢复了潜江凹陷北部的古地貌。

3.1 古地貌恢复方法

作为沉积地层发育的背景,古地貌再现了原始构造格局,构建了古物源供给系统,包括物源区、沉积区、沉积物搬运方向和方式等(张建林等,2002)。目前,古地貌恢复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定量恢复,将原始地层厚度作为该地层沉积初期

的古地貌;另一种是定性恢复,通过沉积相分析来概略反映古地貌轮廓。研究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相互印证,同时,在进行古地貌恢复之前,采用平衡剖面法将潜三段目前的构造形态恢复到其刚沉积时的构造形态,去掉沉积时不存在的断层,以避免沉积后产生的断层对恢复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潜三段沉积时期,凹陷内不发育控制沉积作用的断层。3.1.1 压实校正

影响古地貌准确恢复的重要参数包括剥蚀厚度的恢复,其次是沉积成岩阶段的差异压实校正等。由于所研究目的层限于连续地层单元内,地层基本上未遭受剥蚀,因此可以不考虑剥蚀厚度的恢复。利用回剥法,对厚度进行去压实恢复。砂岩、泥岩地层的去压实校正依照以下假设(郭少斌等,2006):沉积岩层在沉积成岩过程中骨架体积不变,压实只发生在纵向上,而不考虑对横向的作用。具

体方法是首先求出骨架地层的厚度,然后根据骨架地层厚度不变的假设,影响地层厚度变化的是砂、泥岩孔隙度的变化,

φs (z )=0.36e x p(-3.62×10-4z )(1) φm (z )=0.65e x p(-7.51×10-4z )(2)式中:φs(z )、φm (z )分别是地层中砂岩、泥岩的孔隙度—深度的函数,z 是地层埋深(m )。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砂岩、泥岩的孔隙度值,经校正后得出工区内原始地层厚度范围介于600~1400,m 之间(表1)。

3.1.2 古水深校正

经过压实校正得到的原始地层厚度是各沉积时期的累积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潜江凹陷的古水深,只有基于这一点才能正确地进行古水深校正。盆地的古水深可以根据沉积物的分布规律、沉积构造、古生物类型、地层厚度、古地形与沉积环境的特征等多方面的标志来确定(郭少斌和孙绍寒,2006;赖生华和李晓宏,2007)。一般来说,一种沉积环境类型对应于一定的水深范围(康安和朱筱敏,2000;王敏芳等,2006),由于难以准确确定出每一种沉积相类型的绝对古水深值,研究中根据沉积构造、沉积物颜色与岩性组合等特征,结合压实校正后的原始地层厚度,并与现代盐湖相对比,建立了沉积相与相对古水深范围的对应关系(表1)。

潜江凹陷的物源主要来自西北部,其次为东部,凹陷内主要发育以下几种沉积相:三角洲前缘近端,岩性以灰色粉细砂岩为主,发育槽状交错层理与板状交错层理,湖水水深较小,相对最大水深为8m ;三角洲前缘远端,以灰色泥质岩为主,夹灰色槽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粉砂岩,相对最大水深为12m ;前三角洲亚相,岩性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组成,夹薄层粉砂岩条带,相对最大水深为15m ;浅湖亚相,在凹陷东南部地

410

第11卷 第4期詹冶萍等: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

成因分析

图6 潜江凹陷潜三段沉积初期古地貌

F i g .6 P a l a e o g e o m o r p h o l o g y d u r i n g i n i t i a l s e d i m e n t a r y p e r i o d o f t h e M e m b e r 3o f Q i a n j i a n g F o r m a t i o no f Q i a n j i a n g S a g

区广泛发育,岩性为暗色泥岩和膏盐岩,相对最大水深为20m ;深湖亚相,湖水较深,岩性以膏盐岩为主,相对最大水深为50m 。

3.2 古地貌恢复结果

古地貌单元可简单地概括为古凸起(隆起)、古坡折带、古沟谷、古断层和古凹陷等(吴贤顺和樊太亮,2002;加东辉等,2007)。潜江凹陷北部的古地貌单元可分为古沟谷、古洼陷、古隆起及古斜坡(图6),古地形由北至南逐渐变缓。潜北断裂带前缘发育两个古洼陷,即蚌湖洼陷与王场洼陷,呈近北东向展布,为凹陷水体最深的部位,蚌湖洼陷与王场洼陷相通,之间以一规模较小的古隆起为界。蚌湖洼陷范围较大,向东南可延伸至广华地区;王场洼陷呈狭长状,向东深度逐渐变浅。西部丫角—新沟低突起上发育缓坡带,与蚌湖洼陷呈斜坡过渡,在浩口等地区缓坡带发育有古沟谷,是斜坡向蚌湖洼陷及其南部输送碎屑物质的通道。凹

陷东部发育斜坡带,与岳口低凸起过渡,根据碎屑锆石定年分析结果,认为东部斜坡地区发育古沟

谷,为岳口低凸起向凹陷内输送碎屑物质的通道。

综合砂体分析结果,在古地貌图上勾绘出碎屑物质的搬运路径:荆门地堑为潜江凹陷提供的碎屑物质沉积范围较广,可分为两支水道,东支直接向蚌湖洼陷提供碎屑物质,在钟市附近沉积下来;西支沿丫角—新沟低凸起向南推进,并发育多个分支水道,一部分水道直接搬运碎屑物质至蚌湖洼陷,另一部分水道可以携带碎屑物质沿着丫角—新沟低凸起与西部缓坡上的古沟谷在蚌湖洼陷南部的广华、浩口、高场及周矶等地区沉积下来;经汉水地堑的水系被潭口—代河低凸起分为两支,向蚌湖洼陷与王场洼陷输送沉积物,由于受到蚌湖—王场洼陷的包围限制,沉积物只能局限在潭口低凸起附近、靠近潜北断裂带附近堆积,沉积范围较小;根据锆石定年分析结果,认为岳口低凸起可以为凹陷的东部斜坡带提供碎屑沉积物,但规模较小。

411

古 地 理 学 报 2009年8月

3.3 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砂体成因讨论

蚌湖洼陷南北两侧钻井的砂岩厚度数据,也支持上述古地貌恢复的结果。洼陷南北两侧砂岩厚度变化复杂,不存在由北至南单一的变薄或变厚趋势,如蚌湖洼陷北侧钟88井与钟53井潜三段砂岩厚度分别为151.8m与129.8m,到蚌湖洼陷南侧的广53井潜三段砂岩减薄为65.5m,再向南至高8井潜三段砂岩厚度则增加到93.2,m,体现出“厚—薄—厚”的变化趋势,表明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砂体不是由单一水系搬运沉积的结果,而是对应不同的水系。在蚌湖洼陷南侧,潜三段砂岩厚度由西向东系统减薄,如高10井—高22井—周23x井一线,由西至东,潜三段砂岩厚度为84.6~74.2~23.6,m,再如浩62井—浩45井—广53井—广29井一线,潜三段砂岩厚度变化为88~72.6~65.5~62,m,体现了同一水系由西向东活动时砂岩厚度逐渐减薄的变化趋势(图6)。综合砂岩厚度变化的特点,可以推测由多个分支水道向凹陷内输送碎屑物质,碎屑物质既可以在潜北断裂带附近的蚌湖洼陷四周沉积下来,也可以经过丫角—新沟低凸起搬运较远的距离,在蚌湖洼陷南部的浩口、高场、周矶等地区沉积。

已有钻井资料表明,凹陷东南部区域为大面积的浅水膏盐岩沉积(范传军,2006),如明钾1井、潜参1井及潜9井(图1),各井的潜三段均由膏盐岩及泥岩组成。南部浅水膏盐岩与泥质岩薄互层沉积广泛发育,说明凹陷南部为低能的浅水沉积环境,湖浪对沉积物的改造作用不强,不足以对先沉积的砂体进行破坏,并搬运至洼陷南部沉积下来。

4 结论

根据蚌湖洼陷南北两侧钻井岩心的沉积构造及粒度分析,认为洼陷两侧砂体的成因具有相似性,均为浅水牵引流沉积产物。在上述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半定量锆石定年分析,认为潜江凹陷除了具有北部物源外,在东部还存在一个物源,为凹陷东部斜坡的泽口、张港等地区提供碎屑沉积物;此外,蚌湖洼陷南北两侧的碎屑锆石年龄也存在差异性,经分析认为是由于搬运距离的变化,引起沉积物中锆石年龄组合的变化,推测蚌湖洼陷南部的碎屑沉积物是经较长距离的搬运沉积下来的。

古地貌恢复的结果表明,凹陷内发育有古沟谷、古洼陷与古隆起等地貌单元,古地形由北至南逐渐变缓,水体深度逐渐变浅。由于潜江凹陷东南部为大面积的浅水膏盐岩与泥岩沉积,为低能的浅水沉积环境,结合钻井砂岩厚度变化,认为西部斜坡上发育的古沟谷为水系向蚌湖洼陷北部输送碎屑物质的通道,碎屑物质可以经过较长距离的搬运在蚌湖洼陷南部沉积下来。

潜江凹陷砂体成因解释的新成果表明,蚌湖洼陷南部的高场、周矶及东部的泽口等地区可能存在潜在的砂体发育区,这将是油气勘探部署的新方向。

参 考 文 献

成都地质学院陕北队.1978.沉积岩(物)粒度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66-70.

范传军.2006.江汉盐湖盆地潜江组沉积控制因素与岩性油藏[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19(6):25-29.

郭少斌,孙绍寒.2006.周家湾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恢复及油气富集规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1(3):372-377.加东辉,徐长贵,杨波,等.2007.辽东湾辽东带中南部古近纪古地貌恢复和演化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J].古地理学报,9(2):155-166.

江汉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91.江汉油田—中国石油地质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2-74,186.

江继刚,彭平安,傅家谟,等.2004.盐湖油气的形成、演化和运移聚集[M].广东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49.

姜在兴.2003.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87-112.

康安,朱筱敏.2000.古水深曲线在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中的应用[J].沉积学报,18(1):63-66.

赖生华,李晓宏.2007.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J].沉积学报,25(5):664-670.柳保军,陈开远,史忠生.2004.潜江凹陷盐湖沉积储集层分布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31(2):74-77.

卢明国,童小兰,王必金.2004.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成藏期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6(1):28-30.

王敏芳,焦养泉,任建业,等.2006.沉积盆地中古地貌恢复的方法与思路———以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沉积期为例[J].新疆地质,

24(3):326-330.

吴贤顺,樊太亮.2002.从古地貌谈层序格架中储集层的发育规律[J].地球学报,23(3):259-262.

向树安,姜在兴,卢圣祥.2006.盐系地层岩性油藏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物探,45(5):476-48.

张建林,林畅松,郑和荣.2002.断陷湖盆断裂、古地貌及物源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9(4):25-27.

张文兰,王汝成,华仁民,等.2003.副矿物的电子探针化学定年方法原理及应用[J].地质评论,49(3):253-259.

张永生,杨玉卿,漆智先,等.2003.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含盐岩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J].古地理学报,5(1):29-34.郑浚茂.1982.陆源碎屑沉积环境的粒度标志[M].湖北武汉:武汉地质学院,82-83.

钟玉芳,马昌前,佘振兵.2006.锆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应用研究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25(1):27-34.

(责任编辑 王 媛)

412

绝技之近视眼的恢复方法!

绝技之近视眼的 恢 复 方 法

1、远方凝视: 找一处10米以外的草地或绿树:绿色由于波长较短,成像在视网膜之前,促使眼部调节放松、眼睫状肌松弛,减轻眼疲劳。不要眯眼,也不要总眨眼,排除杂念、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凝视25秒,辨认草叶或树叶的轮廓。接着把左手掌略高于眼睛前方30厘米处,逐一从头到尾看清掌纹,大约5秒。看完掌纹后再凝视远方的草地或树叶25秒,然后再看掌纹。10分钟时间反复20次,一天做三回,视力下降厉害的要增加训练次数。 2、晶体操 ●转眼:双手托腮,让眼球按上、下、左、右的顺序转动

10次,接着再逆时针、顺时针各转动10次。 ●找一幅3米外的景物(如:墙上的字画等),同时举起自己的左手距眼睛略高处伸直(约30厘米),看清手掌手纹后,再看清远物,尽量快速的在二者间移动目光,往返20次。3、推拿操 采取坐式或仰卧式均可,将两眼自然闭合,然后依次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要求取穴准确、手法轻缓,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1.揉天应穴:用双手大拇指轻轻揉按天应穴(眉头下面、眼眶外上角处)。 2.挤按睛明穴:用一只手的大拇指轻轻揉按睛明穴(鼻根部紧挨两眼内眦处)先向下按,然后又向上挤 3.揉四白穴:用食指揉按面颊中央部的四白穴(眼眶下缘正中直下一横指)。 4.按太阳穴、轮刮眼眶:用拇指按压太阳穴(眉梢和外眼角的中间向后一横指处),然后用弯屈的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轻刮

眼眶一圈,由内上->外上->外下->内下,使眼眶周围的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寥、球后、承泣等穴位受到按摩。对于假性近视、或预防近视眼度数的加深有好处。 转眼球可提高视力 我中年时的视力左眼为0.3,右眼为1.0,经过20多年早、晚转眼球锻炼,近3年体检双目视力均为1.5。其方法是:坐在床上或椅上,双目向左转3圈后,平视前方片刻(默数5下),双目再向左转3圈,平视前方片刻。每日早晚转两次,不要间断,日久坚持,即见功效。(谷玉) 老年视力保健一法 老友年已古稀,而视力犹佳。问之,曰:吾每日清晨洗面时(水温稍高以不烫伤皮肤为宜),先浸毛巾,热敷双目及太阳穴,约一两分钟,已坚持数十年矣。时值余老伴谢世,终日以泪洗面,自思如两目失明,其痛苦将不堪设想。遂以此法每日敷后顿感两眼舒服。此亦幸事也。(卢静一) 菊花养眼

层拉平技术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_以济阳坳陷东营地区为例

随着沉积学理论的发展,对沉积体系的研究由以沉积动力学为基础的单因素分析法,逐渐发展成为以研究古地貌特征、岩性特征及古水深度为基础的多因素分析法,既沉积体 制研究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地貌学、现代沉积考察的理论和实践,认为沉积时的地貌特征和基准面升降决定了沉积体系分布规律[1]。因此对盆地特别是陆相断陷盆地古地貌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常用的古地貌恢复方法有残留厚度和补偿厚度法、回剥和填平补齐法、沉积学分析法以及层序地 层学恢复法[2] 。近年来,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物探应用新技术(如三维可视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更为简易的方法-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法,被广泛应用,本文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进行了应用实践,对深入分析东营三角洲的沉积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层拉平技术的原理及适用条件 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法,是以陆相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资料和地震资料为物质基础,多因子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方法。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方法主要是进行地层对比,该方法可以将地层进行等时对比,地层对比精度高,进而能更好地反映原始古地貌特征。 1.技术原理 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假设各层序的原始厚度不变(未受压实作用),在三维地震体中,参照沉积基准面或最大洪泛面,选取对比层序的参照顶、底面,将底面时间T2减去顶面时间T1,既将顶面拉平,视为古沉积时的湖平面,就可以得到底面的形态,此时底面的形态就可以近似的认为是该层序地层沉积前的古地貌,也可称为相对古地貌。 2.基本流程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法虽然原理及应用较为简单,但是对该方法的应用是建立在对盆地大量研究基础之上的。其基本流程是,首先对盆地的古地质背景和古构造特点进行分析;然后选定对比层序的参照顶底面,利用多井合成记录对参照面标准层进行精细解释;然后利用相关的物探软件(如帕耳戴姆公司的三维可视化软件VOXGEO 等)进行顶面层拉平操作,此时得到的底面形态就是该层序地层沉积前的相对古地貌。 3.适用条件 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法得到的是该层序地层沉积前的相对古地貌,而要恢复其绝对古地貌,还要涉及到剥蚀厚度恢复、脱压实校正及古水深校正等问题。地层在沉积结束时,可能并未填满水体,而是沉积在水面以下,这就涉及到古水深校正,可以利用指示古水深的的生物或岩矿进行古水深校正,在地层大致平行时,可以不进行此项校正。在区域沉积背景已知是湖泊环境时,只需要研究相对古地貌特征,就可确定湖底相对起伏状况,进而确定沉积体系整体分布规律。相对古地貌与绝对古地貌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需要进行古水深校正[1]。 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方法的技术关键是对比参照面的选择。等时性的基准面在整个盆地中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曲面,在不同的沉积体系发育位置,其曲率大小不同,可以以基准面作为对比参考面来恢复出下伏地层沉积前的原始古地貌形态[2]。 图1 陆相盆地中两种常见前积反射结构图 对湖相沉积而言,要选择对比参照面,首先要选择沉积环境意义明显的前积反射结构,张万选等认为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中,可识别出七类九种基本的前积结构[3],其中最常见的是S型和斜交型前积结构。但并不是所有的前积结构都可以作为对比参照面,只有斜交前积结构才可以作为对比参照面(图1),因为斜交前积结构的特征是缺乏顶积层、具明显的顶超终止面,顶超面可以反映出古沉积时湖平面的位 层拉平技术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 ———以济阳坳陷东营地区为例 李家强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摘 要:古地貌恢复是沉积体制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地貌恢复的方法有很多,层拉平方法是近年来 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新物探应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简易直观,被广泛应用。 关键词:层拉平技术;古地貌恢复;东营凹陷中图分类号:P63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83(2008)01-0031-03 作者简介:李家强(1974-),男,山东泰安人,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主管工程师。 第22卷第1期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Vol.22No.12008年2月 JOURNALOFSHENGLIOILFIELDSTAFFUNIVERSITY Feb.2008 31

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

中国古建筑简略图解 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通过举折,屋顶哥哥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上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是建筑轻巧活泼。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歇山顶也有重檐与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山顶: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前坡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平衡深度法恢复古压力

平衡深度法基本原理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沉积盆地异常高压的成因进行过大量研究。一般而言,沉积盆地中的异常高压均形成于封闭或半封闭的地质环境,厚层泥岩是形成异常高压的主要场所。关于泥岩异常高压的成因已提出多种机理,如欠压实机理、水热增压机理、生烃增压机理、黏土脱水机理以及构造挤压等。不论何种机理,泥岩异常高压的表现形式都是异常高压泥岩的孔隙度高于相同深度正常压实泥岩的孔隙度。剩余孔隙度的存在使得异常高压泥岩中的孔隙流体承受了一部分本应由岩石骨架承担的上覆地静压力,这一部分地静压力在数值上就等于异常高压泥岩中的超压值。基于这一原理,可以利用平衡深度法计算出泥岩层中异常压力的大小[14] 。 所谓平衡深度即在正常压实曲线上与欠压实地层孔隙度相等的深度(图3-1)。根据有效应力定律,孔隙度相同处的有效应力相等,因此,欠压实泥岩的孔隙压力可以表示为: e w r r e z e z gZ gZ S S P P )()(ρρρ--=-+= (3-1) 如果用声波时差的变化表示正常压实泥岩的压实规律,则有: ln )(t t C g gZ P w r r z ??-+ =ρρρ (3-2) 式中:Z ——欠压实泥岩的埋藏深度,m ;e Z ——欠压实泥岩对应的平衡深度,m ;z P ——欠压实泥岩的孔隙压力或地层压力,Pa ;e P ——平衡深度处的静水压力,Pa ;z S ——深度Z 处的地静压力,Pa ;e S ——平衡深度处的地静压力,Pa ;g ——重力加速度,m/s 2;r ρ——沉积岩平均密度,kg/m 3;w ρ——地层孔隙水密度,kg/m 3;Δt ——欠压实泥岩的声波时差值,μs/m ;Δt 0——原始地表声波时差值,μs/m ;C——正常压实泥岩的压实系数,m 1-[15]。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层序地层格架 断陷盆地的构造样式 根据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构造运动学特征,作者建议将正断层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旋转平面式正断层、铲式正断层和坡坪式正断层。 根据盆地或凹陷的边界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购差异,可以将伸展型断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分为四种类型:①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与地垒”; ②由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多米诺式半地堑系”;③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或“滚动式半地堑”;④由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半地堑”(断陷半地堑十断坡凹陷)。 裂陷盆地中控制各个断陷地堑或半地堑的主干正断层在平面上的展布有多种型式,致使断陷盆地也呈现不同的平面形态,如线型、平行式、侧列式、雁列式、锯齿状、狗腿式、或分叉式等。 压陷盆地的构造样式 逆冲褶皱带的构造样式1前陆盆地边缘逆冲带的构造样式是以前陆方向逆冲的叠瓦状逆断层组为特点。靠近造山带部分的逆冲断层的倾斜相对较陡,向前陆方向逆冲断层的倾斜逐渐变缓,这些逆冲断层向深部产状变得更缓,收敛于基底拆离断层之上,构成叠瓦扇结构。2前陆盆地内部的逆冲构造样式包括:①铲式逆冲断层与蛇头构造、叠瓦扇结构:逆冲断层面表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式形态。上盘向上逆冲并发生褶曲变形,形状貌似蛇头。②坡坪式逆冲断层与断弯褶皱: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断层产状随岩层能干性的变化而发生折射,断层在能干岩层中的切割角度较大为断坡。在非能干岩层中的切割角度较小为断坪,这种产状的逆冲断层称为坡坪式逆冲断层。坡坪式逆冲断层的上盘断坡逆冲到下盘断坪上后,上盘为了适应断层的几何形态会发生褶皱变形,成为断弯褶皱③盲冲断层、断展褶皱与断滑褶皱:逆冲断层在逆冲过程中其位移逐渐减小以致在地层中尖灭,称为盲冲断层。伴随着盲冲断层的位移减小断层上盘及上覆地层会发生褶皱变形,称为断展褶皱。顺层的逆冲断层在层间尖灭并引起上覆地层发生褶皱,称为断滑褶皱④双重构造和楔状双重构造:双重构造是由一条顶板断层和一条底板断层夹持中间的逆冲断片组成,夹持的中间逆冲断片可以被若干分支断层切割。⑤冲起构造和逆冲三角带构造:两条或两组逆冲断层相向倾斜,使中间的公共上盘断块向上逆冲称为冲起构造。对冲的逆冲断层有一条深层的拆离断层联系在一起构成逆冲三角带构造。⑥撕裂断层与逆冲调节带: 盆地的沉降史分析: 伸展型盆地沉降史分析:伸展型盆地的沉降曲线整体呈上凸型、两段式。早期,曲线陡、直,延伸短,斜率大,沉降速率快;晚期,曲线平缓,延伸长,斜率小,沉降速率呈指数衰减。一个完整的裂陷旋回在构造沉降曲线上表现为斜率不同的两段式:较陡的一段,代表由于深部地幔物质上隆,形成异常上地幔。这种由裂陷伸展减薄作用引起的地壳快速下沉,称为裂陷阶段沉降(裂谷阶段沉降)或初始沉降,而较缓的一段,代表裂陷伸展后异常上地幔上隆的热冷却松弛引起的地壳缓慢下沉,称为后裂陷阶段沉降(后裂谷阶段沉降)或热沉降。这种“开始迅速下沉。而后热指数衰减”反映了由地壳裂开—岩石圈减薄—热流值增加—热冷却的过程。 前陆盆地沉降史分析:前陆盆地的构造沉降曲线整体是以斜率较大和相对较小的两段式交替出现,体现了成盆过程中冲断层席加载作用和相对宁静的往复,盆地早期沉降缓慢标志着前陆盆地的初始起动,构造反差较小,构造载荷距离造山带较远,发育以细粒沉积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后期的加速沉降反映造山作用的加剧,构造载荷的逐渐逼近和盆地迁移使其位置逐渐变为沉降中心,即造山带的构造加载量使构造载荷向克拉通方向迁移,直接加剧沉降速率,发育以碎片沉积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如中国塔北、准葛尔盆地南缘和吐鲁番盆地中新生代地层。 克拉通盆地沉降史分析:克拉通坳陷如果是叠加在裂陷盆地之上,则克拉通坳陷的沉降主要是受岩石圈热收缩作用的影响,其沉降曲线是裂陷盆地的热沉降部分或热沉降的延续部分。如果是壳内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相变等引起的沉降,其沉降速率也是逐渐减小的。多数情况下克拉通盆地的沉降速率相对较小,且稳定衰减。也可以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降速率加大的趋势,总体上的沉降速率比前陆盆地和裂陷盆地要小一些。 盆地的热史分析:盆地的热历史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盆地基底热流密度的变化2盆地内部沉积物的性质及埋藏历史。次要因素包括盆地内发生的吸热放热过程、地下水的运动及岩浆活动。分析方法有:一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法包括:1古热流模型,该模型多为经验模型,一般是将盆地的古热流与现今大地热流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主要有线性的、三角函数型的和分段线性的。三角函数型主要使用于勘探程度较高、资料较丰富的盆地。2古地温模型,3镜质体反射率理论模型。二裂变径迹分析法:所以矿物中的裂变径迹都具有岁温度增加而径迹密度减少和径迹长度缩短直至完全消失的特性称为退火。矿物经历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退火作用就越强。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长度分布研究盆地的热历史。短的径迹形成较早,经历的热历史较长。长的径迹形成较晚,经历的热历史较短。三流体包裹体测温。四矿物学方法。

压力恢复测试报告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采油厂井压力测试解释报告 测试单位:大庆纽斯达采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延安分公司 二〇一二年四月

目录 一、测试目的 (1) 二、基本数据 (1) 三、地层参数及流体性质 (1) 四、测试情况 (2) 1、测试仪器参数 (2) 2、测试施工情况 (2) 五、解释结果 (2) 附测试原始曲线图及解释分析图件 (5) 附测试原始数据 (6)

一、测试目的 为了解该井地层压力以及地层参数,决定对该井进行压力恢复测试,以确定该井地层情况并采取一定的增产措施。 二、基本数据 表1 测试井基本数据 三、地层参数及流体性质

四、测试情况 1、测试仪器参数 表3 仪器参数 2、测试施工情况 2012年6月3日使用电子压力计对该井进行压力恢复测试,仪器分别在400m、450m、500m、550m处停留5min进行压力梯度测试,14:00将仪器下到目的层位583m处开始测试。6月27日起出压力计,完成测试。 五、解释结果 (一)点压测试结果 (二)模型选择

1、井的模型: 2、油藏模型: 3、边界效应: (三)恢复曲线解释结果 油层中部温度: ℃ 表4 解释结果 从分析结果看: 1、本次压力恢复试井选用高精度电子压力计,仪器性能参数完全满足此类型试井对量程和精度的要求。从试井曲线来看,压力数据连续光滑,解释图表得到的各流动段数值点密集、无跳动,数据可靠性好。解释时选用目前行业权威的Ecrin试井软件,解释可信度高。 2、该井压力恢复测试前,分别在m、m处进行压力、温度梯度测试,由测试资料分析,压力梯度为MPa/100m,认为此井段流体为油、气及水组成的混合物。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

中国石油 构造样式 绪论 石油构造是在一种主导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各种变形的整体。 地壳运动可概括为无个字“升、降、开、合、扭”。 地槽转化为地台的过程实质上是由洋壳转化为陆壳的过程。 地台转化为地槽实质上就是陆壳裂解转化为洋壳的过程。 在沉积盆地中,最常见的是由开裂环境转化为收缩环境。 正反转构造:负向构造转化为正向构造。 负反转构造:正向构造转化为负向构造。 石油构造类型表 第一章沉积盆地构造分析 一、沉积盆地按地球动力学分类 (一)开裂环境

随着大陆的解体,沉积盆地的形成往往与岩石圈的引张应力有关。 1、大陆裂谷盆地(有些裂谷与造山带以高角度相交,称之为碰撞裂谷) 2、大陆边缘拉裂盆地 3、边缘海盆地 (二)收缩环境 板块或块体的聚合形成造山带,在造山带一侧或造山带内形成一系列压陷盆地。在这些地区以挤压应力作用为主,地壳缩短加厚,形成各种收缩构造。 1、山前压陷盆地(前陆盆地属此类) 2、山间压陷盆地 (三)剪切环境 1、拉分盆地 2、断层边缘盆地 3、断层楔盆地 4、断层角盆地 5、走滑横向盆地等 (四)重力环境 1、克拉通盆地 2、撞击盆地(陨石坑等) 二、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

从全球观点来看,造山带的形成与深海槽的消亡、大陆的解体、漂移是密切相关的。即裂解作用与造山作用是相对应的。裂陷使地壳伸展,形成各种类型的伸展构造;造山使地壳缩短,形成收缩类型的构造。 (一)印支期 中国西部,印支旋回既有“开”又有“合”,裂陷作用与聚合造山作用并行不悖,彼此紧密相关。在“开”与“合”两大地质事件中,中国西部由于岩石圈的不均一性,古老陆块与软弱带接触区发生裂陷,形成断陷盆地。 (二)燕山期 燕山运动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次激化期。 早燕山期:早、中侏罗世与晚侏罗世之间 中燕山期: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 晚燕山期:晚白垩世与早第三世之间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藏南海槽强烈扩张,岗底斯地体与古亚洲大陆拼帖,这一演化过程中,近南北向的开裂与聚合交替发生。西部地区除老的坳陷盆地继承发育外,还产生许多山间或山前断陷。在挤压应力作用下,西部地壳明显收缩,为了达到均衡,远端发生北东向断陷,河西、阿拉善等地区的上侏罗-下白垩统半地堑的形成就是远端效应的结果。 (三)喜玛拉雅期 喜玛拉雅旋回以晚白垩世(或古新世)与始新世、始新世与

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

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 盆地的改造作用 盆地的后期改造作用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刘池洋,1996),它是由中国大陆本身的结构、演化和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所决定的,一般具有如下显著特点:(1)波及广,空间上差异明显;(2)强度大,盆地越老改造越强;(3)时间新,愈新愈烈;(4)期次多,不同期次特点有别。 引起后期改造的地质作用主要有:构造运动、剥蚀(及搬运)作用、埋藏作用和热力作用等。 根据盆地后期改造的主要动力学特征及改造形式,可将改造型盆地分为以下七种类型(刘池洋、孙海山,1999): (1)抬升剥蚀型 其特征是沉积盆地在后期抬升,遭受剥蚀。根据剥蚀强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抬升裸露型——盆地抬升一般为整体性,剥蚀较弱,盆地发育晚期沉积的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但盆地原型和主体沉积地层改造相对较弱。如美国二叠纪盆地。 ②剥蚀残留型——以差异抬升为主,后期剥蚀甚烈,盆地原型大都不复存在,沉积体大部分残留。如山西沁水盆地、西藏羌塘盆地等。 (2)叠合深埋型 这类盆地的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在后期发生沉降,被新的沉积盆地叠加覆盖而深埋其下。前期盆地的原型基本未保持,但沉积实体部分甚或整体被保存。如中生代陆相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之下的古生代海相盆地,中国海域的前第三纪盆地等。 (3)热力改造型 在盆地发育晚期或之后,深部热力作用活跃,岩浆活动强烈,沉积地层遭受强烈的热演化。盆地烃源岩进入高成熟或过成熟阶段,甚至地层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如塔里木早古生代盆地、中国诸造山带内及其邻近众多古生代残留沉积(盆地)等。

(4)构造变形型 这类盆地后期遭受了(多期次)较强烈的变形改造,构造特征复杂,类型多样;新老地层有出露,并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如位于构造活动带内或附近的盆地或盆地的边缘地带。 (5)肢解残留型 盆地后期被断裂切割或走滑断错成若干个断块,断块的差异升降活动与强烈而又不均匀的剥蚀改造作用,使盆地被肢解或平移错开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残留盆地。如滇黔桂地区古生代海相盆地和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地等。 (6)反转改造型 盆地发育末期或之后,发生较强烈的与盆地发育过程力学性质相反的构造运动,从而使盆地消亡或后期遭受较明显的反转改造(又可分为正反转和负反转两类)。如我国东、西部中生代盆地在新生代分别遭受了负反转和正反转改造。 (7)复合改造型 为以上两种或多种改造作用的结果。这类盆地中国普遍存在。 中国的沉积盆地一般都经历了多旋回复杂的演化,并遭受多期次显著的后期改造,中、古生代盆地和中西部各时代盆地的后期改造尤为强烈,因此上述几种类型的改造作用会彼此影响,改造形式有机相联,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复合型为多。此外,较大型盆地改造的作用、形式和强度以及油气成藏特点和分布规律等,在同一盆地的不同地区都会有区别。 2.原型盆地的恢复 所谓盆地的原型就是一定的地球动力施加在某一岩石圈物质上所产生的沉降结构和沉积实体(张渝昌、徐旭辉,1998)。之所以要对盆地原型进行恢复,是因为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了解古沉积坳陷——可能的生油坳陷的确切分布。盆地原型恢复的内容主要有: (1)盆地充填——充填物质、充填格架; (2)盆地性质——沉积岩组合、火山岩(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分析); (3)盆地类型; (4)原生生油坳陷 原型盆地理论提出与发展 盆地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石油地质学家为了解盆地的沉积演

【中式元素】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因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悬山顶四面出檐,也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但在中国重要的古建筑中不被应用。

硬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与山墙齐平。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营造法式》中并未有记载,只在明清以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宅建筑中。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在皇家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中,没有硬山顶的存在,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间建筑。 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楼、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 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 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1)祭祀祖先的庙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北京太庙前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第21卷 第2期 2000 西北地质科学 NORTHWEST GEOSCIENCE Vol.21,N o.2 文章编号:1004-7786(2000)02-0057-07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戴俊生1,曹代勇2 (1.石油大学资源系,山东 东营 257062;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100083) 摘 要:盆地构造样式及展布规律研究是盆地构造研究的基础,对确定构造圈闭类型,指导油气 勘探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各种资料综合分析,将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归为14种基本类型,即生 长逆断层、单冲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反冲构造、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滑脱褶 皱、断鼻构造、裂陷伸展构造、局部伸展构造、斜坡带和横向构造变换带。从动力学背景、基底 卷入性、级别划分等方面讨论了构造样式的基本特征。对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类型和展布的 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构造样式;构造圈闭;柴达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P45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南邻昆仑山,北接祁连山,西北界为阿尔金山,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亚洲中轴构造域〔1〕。是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特征具有明显地三分性特点,北部祁连山前地区以冲断构造为特征,称北部块断带。南部昆仑山前地区也表现为冲断构造,称昆北断阶带。中部发育巨厚的中新生界,以褶皱构造为特点,称为中央坳陷(图1)。 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构造演化阶段等因素的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具有自身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不仅对揭示该盆地的构造特征和认识同类型盆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确定构造圈闭类型指导油气勘探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构造样式的基本类型 在揭示柴达木盆地基本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从油气勘探的需要出发,主要考虑与油气藏密不可分的正向局部构造和断层,强调构造样式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各种资料综 收稿日期:1999-11-22 修回日期:1999-12-20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油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编号:970208-02-02) 作者简介:戴俊生(195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教学及科研.

古建筑的发展现状

古建筑的发展现状 光山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留于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遍布全县。近年来,光山县文物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宣传力度,目前,光山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1处,省级传统村落6处。 一、光山古建筑保护的现状 古建筑不仅是历史,也是文化,它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着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在热衷于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和崇尚现代建筑的今天,许多历史建筑等不可再生文化资源在经济建设中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我是光山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队的队长,走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村村组组。在“三普”时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时隔五年,再去时,有的也是面目全非,如马畈汪窑王震旧居周围历史建筑全部被拆;晏河乡向冲古村落被毁,取而代之的是新农村建设;泼陂河明清街两边村民旧房改造破坏历史街区的原貌;南向店乡老街因发展经济,大搞新城开发,老街已废弃。 二、光山古建筑保护的问题 光山古建筑在保护、管理和利用上主要面临三方面问题: (一)保护意识不强,大量农村古建筑被拆除。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树立了新的价值理念,不再信仰上天的恩赐,更加注重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散落在农村的宗教建筑备

受冷落,年久失修导致建筑的破损,甚至坍塌。 (二)产权多样化也是导致农村古建筑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有的古建筑属个人所有,有的属集体所有,有的属国家所有,所有权的多样化使得古建筑的管理和维护成为了一道难题。 (三)专业修复知识缺乏,农村古建筑很多沦为“古今结合”的建筑物。此类情况主要是经多年雨水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屋面瓦片碎裂,漏雨开始侵蚀屋面结构,所有者用现代的修葺方法进行了修缮,灰色板瓦被替换为红色板瓦,虽然保护了古建筑的主体结构,但却改变了古建筑的风格,古建筑原有的古朴味减色不少。 三、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一)加强认识,充分领悟保护古建筑的重大意义。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建筑的价值不仅是精神层面的,物质上的价值也非常重要,它是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 (二)政F主导,把光山县古建筑保护工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中都离不开规划和资金的问题,而政F可以通过协调,为农村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争取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通过新农村规划为古建筑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而保证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科学统筹,吸引民间资本的加盟。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很多专家都认为“旅游开发”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农村古建筑的科学统筹就是要统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加强、完善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工作。这里的统筹主要是针对文化资源的统筹,农村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精神价值是无形的,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 古地貌恢复是盆地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古地貌是构造变形、沉积充填、差异压实、风化剥蚀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构造运动,往往导致盆地面貌的整体变化,是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前人对古地貌恢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无论是思路上还是方法上,都有过大胆的尝试,业已形成了丰富的方法和理论,一般主张从构造恢复和地层厚度恢复两个方面着手。目前已有很多专业的软件投入使用,这给古地貌恢复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尤其是构造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古地貌恢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1 构造恢复 2.1.1 构造恢复现状 在盆地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基底沉降才使盆地得以形成和发展。自Sleep 研究得出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的基底沉降随时间的变化符合指数函数规律后,基底沉降分析已成为大陆边缘和板内张性盆地成因研究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基底沉降由构造沉降和负载沉降两部分构成。构造沉降由地球动力作用引起,负载沉降则是指当构造沉降发生之后形成的盆地空间被沉积物充填时,沉积物本身的重量又使基底进一步下沉而形成被动增加的沉降。因此,从基底沉降中剔除负载沉降即为构造沉降。 据现有研究成果,引起沉积盆地沉降的主要机制有均衡(Airy,1855)、挠曲[5]和热沉降[6],[7],[8]三种。其中均衡模式基于阿基米德(Archimedes)原理,认为岩石田没有任何弹性,各个沉积柱间相互独立运动,故又称为点补偿模式或局部均衡模式。挠曲模式也基于阿基米德原理,但把基底对负载的响应看成材科力学中受力弯曲的弹性板,认为其均衡补偿不仅发生在负荷点,而且分布在一个比较宽的范围之内,又称为区域均衡模式。热沉降模式认为热效应导致岩石圈发生沉降,因为岩石圈增温快(如岩浆侵入),冷却则慢得多,而冷却岩石的密度和浮力比炽

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一、名词及条目 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 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 4, 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

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 )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 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10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 11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12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 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盆地构造分析

盆地构造分析读书报告 学习完本课程和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对本门课程内容的理解我主要针对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其动力学研究,盆地样式以及展望作以下总结: 一盆地及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内容 盆地是指地壳一定地段在大地构造发展一定阶段的一种洼陷构造。或在“地质发展史一定阶段的一定运动体制下的发展的统一的沉降大地构造单元”。 含油气盆地是指那些在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单元。 沉积盆地的性质、形成与演化决定着油气的形成、运聚和保存。因此,油气勘探工作实质上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如地球物理、地化、遥感、钻井、模拟等)从沉积、构造和石油地质方面对盆地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含油气盆地的综合分析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生油物质的性质、数量、成熟度、构造等背景与地球动力学环境、沉降与沉积作用、应力条件与构造型式、热史、油气运聚(量)与保存以及它们在时间—空间上的匹配关系等等。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研究内容包括盆地形成的区域构造(或地球动力学环境)、构造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及盆地构造与油气的关系等三大方面。 (一) 含油气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区域构造背景 研究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区域构造背景,要超出盆地范围,从区域上有时甚至要从全球范围上探讨所处的板块构造环境和构造单元、地壳的结构与深部物质运动等。具体的内容如下三方面: (1) 研究盆地形成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和动力学环境,如板内、边缘和边缘类型、盆地与周缘造山带或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古地理、古构造应力场等条件的研究; (2) 研究区域地壳或岩石圈结构、构造及其与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关系; (3) 研究区域深大断裂的形成演化与分布规律区域岩浆活动与构造事件。 (二) 盆内构造研究 研究盆内构造是将某一沉积地作为与周边区域具有成生联系的一个构造单元或独立系统,研究其内构造形成与分布规律。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内容: (1) 研究盆地的沉积-构造层序及其纵、横序列、构造旋回和构造事件、盆地形成与演化阶段(包括盆地的改造期次与形式),建立构造-沉积模式: (2) 分析盆地的构造样式、盆内构造系统的类型及其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不同时期的应力场)、分析它们的叠加关系,研究不同层次、不同尺度构造变形的关系、形成与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划分不同级别的构造单元: (3) 研究盆地的构造-岩浆活动、盆地古地温演化史,在恢复沉积古厚度与古剥蚀量的基础上分析盆地的基底沉降史(埋藏史)和构造沉降史: (4) 盆地构造的模拟研究,包括在确定各种地质参数(含岩石力学与时间参数)并在确定本构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成盆过程与构造变形史的物理模拟和盆地构造理论模型的正、反演数值模拟等。 (三) 盆地构造与油气关系的研究 分析和研究盆地构造与油气的关系,旨在揭示构造发育与油气生、运、聚、保的内在制约关系,直接为油气的勘探与开发的布置提供依据。在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受盆地形成的构造和沉积环境等因素支配,盆地的构造特征、形成与演化控制着油气在盆地中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整个过程。所以在油气勘探中,将盆地构造分析看作是油气评价、勘探部署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盆地构造分析的应用目的在于为油气资源评价、储量预测及油气勘探部署提供地质构造依据。 盆地构造与油气的关系包括:盆地沉降与生烃凹陷的形成与分布的关系;在构造控制下

【建筑文化】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大全

【建筑文化】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大全 【建筑文化】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大全 1.建筑基本造型是由屋顶、柱身及台基三段组成; 多层建筑立面往往将柱身与屋顶重复应用,构成多层屋檐的建筑形式。 2.屋顶的形式:硬山、悬山、歇山、攒尖、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 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

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因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悬山顶四面出檐,也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但在中国重要的古建筑中不被应用。硬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与山墙齐平。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营造法式》中并未有记载,只在明清以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宅建筑中。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在皇家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中,没有硬山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