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一)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第一种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块相同的中间带有小孔的纸板、三个支架方法步骤:1将纸板安在支架上;2将三块直板平行放置,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3打开手电筒,光对准第一个小孔;现象:手电筒的光会通过小孔照到墙上4将中间的直板向右移动10厘米;5打开手电筒,光对准第一个小孔。现象;手电筒的光不会通过三个小孔,照到墙上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第二种实验材料:蜡烛、吸管方法步骤:通过用直吸管观察蜡烛火焰,把吸管弯折再观察火焰。实验现象:通过直吸管可以看到火焰,吸管弯折看不到火焰。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二)想个办法,不让磁铁沾水,取出杯中的曲别针。将磁铁贴在杯子外壁上,慢慢向上推动磁铁,曲别针就会随磁铁向上移动,直到杯口,这样就去取出了曲别针(三)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铁的什么性质设计而成的?有哪些优点?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设计而成的优点:(1)提高行驶速度(2)降低噪音(3)节省能源(4)不污染环境(四)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好处:塑料具有防水、轻便、耐磨、透明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不足: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五)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物体停止发声时振动停止。这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六)一只手戴棉布手套,另一只手戴塑料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两只手的感觉不一样。棉布手套透气性好,透水性好;塑料手套透气性差,不透水。(七)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声音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因为地球上有空气,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八)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怎样减弱噪音?(减弱噪音的方法)噪声使人烦躁不安,长时间受到喧闹声的刺激,容易患上失眠症或不能集中精力思考。(1)可以禁止鸣喇叭(2)摩托车尾部安装消声器(3)室内安装隔音玻璃(4)马路两旁种植树木等(九)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在水中摩擦砂纸,把耳朵贴在水槽边,你能听到摩擦砂纸的声音吗?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我能听到摩擦砂纸的声音,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声音能在液体

中传播。(十)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能做到那些事情?(1)医生利用反光镜看病人耳膜的情况(2)可以利用潜望镜从海底看海面的情况(3)可以利用汽车观后镜看车后面的情况(十一)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1)在水中滴几滴油(2)用喷雾器背对阳光喷水(3)用三棱镜折射太阳光(4)用肥皂泡折射太阳光(5)在雨后的天空中,瀑布面前都可以看到彩虹(十二)在强光下工作、学习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保护?在强光下工作、学习会危害眼睛,会危害皮肤,会使人中暑。我们可以戴太阳镜,打太阳伞。(十三)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电是电厂发电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改变电压、长途输运,最后才成为我们家中的电源。(十四)电是人类宝贵的能源,说说节约用电的方法。(1)离开房间随手关灯(2)电视的音量适当调小(3)冬天尽量少用冰箱(十五)在组成简单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电池的作用是一个持续的电流。导线的作用是连接各个部分小灯泡的作用是发光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路通断(十六)在实验中若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可能有:(1)小灯泡损坏(2)电路不通(3)电池没电(4)开关没有闭合、(十七)举例说明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曲别针、铁钉、铜线、铝片是导体。塑料尺、陶瓷片、气球、干木条、橡皮是绝缘体。(十八)用旗语传递信息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优点:能在互相看得见的范围内有效的传递信息。不足:不太准确,比较麻烦,受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十九)信息传递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步骤?信息传递经过编码、传送、接收、译码等过程(二十)从古到今的各种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喊话、骑马送信、驿站、烽烟、烽火台、信鸽、电报、电话、传真、网络(二十一)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么样?是不是所有的塑料都有这种现象?塑料制品遇热有的会变软,有的没有明显变化,有的不发生变化。根据塑料受热后的性质不同,可以分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两类。(二十二)怎样制作小磁针?材料:缝衣针,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曲别针方法步骤: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二十三)怎样找出小磁针的N 极和S极?(1)用悬吊法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在小磁针的中间系一根细绳,悬吊

起来,旋转,静止后,指南的一端是S极,指北的一端是N极。(2)用水浮法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把小磁针放在塑料泡沫上,放在水中,静止后,指南的一端是S极,指北的一端是N极。第十六课食品的加工活动目标:1、能将搜集到的同一种食品的各种包装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进行分类。2、能设计一种新的食品,并能想别人介绍自己设计的新食品。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拓展活动1几拓展活动2的部分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帮助牛奶上餐桌一、活动目标:1、能描述牛奶加工、运输等过程,并说明再这些过程中用到了那些技术和设备。2、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二、活动过程:1、问题导入:我们每天吃到许多食物,多数食物是经过加工后使用的,那么食品是怎样被加工的,又是如何保鲜的?学生可能没有关注过,有的同学甚至认为牛奶是从楼下的牛奶箱中来的。2、组织学生观察牛奶加工和运输过程图或卡片,分析每副图的内容,并将这些图的正确顺序排列出来。3、可引导小组同学进行讨论,说说那些人在为我们能喝道纯净的牛奶而忙碌,以及牛奶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会用到那些技术和设备。描述一道常吃的菜是怎样制作的一、活动目标:1、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2、观察并能记录一种食物的亨饪过程。3、能具体说出一些橱具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二、活动过程:1、上节课已经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长做饭的过程,并注意纪录加工步骤以及用到的橱具等,并能说出这些橱具给我们带来得便利。2、建议播放一段食品亨饪的录象片,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进行讨论并完成记录表中。3、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围绕记录结果开展交流。a) 收集一种食品的包装活动目标:1、能说出食品包装也是食品加工过程的一个环节2、感受食品包装技术包括材料选用在不断变化。3、能自定标准,对各种包装进行简单分类。活动过程:1、可由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食品包装,启发学生模仿教师的办法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食品,收集他的各种包装。2、鼓励学生自定标准对收集到的各种包装进行简单分类,如按袋装、简装、品装;按纸、朔料、玻璃等包装,并用旧像册或集邮册或厚书加以保存;可以选一两样贴在书上。b) 设计新食品活动目

标:1、关注科学家研制的新食品。2、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想象,发挥创造力,自己设计新食品。3、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4、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活动过程:1、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强化食品、太空食品、转基因食品、速容食品、方便食品等录象片,或用彩色挂图的形式绘声绘色的介绍上述新食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2、鼓励学生按教材中的提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新食品,并完成设计表中的内容。这属于“头脑风暴”类的活动,学生可以创所预言,大胆设想,但要明确自己的设计目的、新食品的特点等。

3、以“我设计的新食品”为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班上组织一次小讲演,并征求同学门的意见,如有必要可改进自己的设计。

4、将全班的设计展示再楼道或壁报上。

5、转基因食品的原理不必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教学后记:1、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2、通过学习学生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第十七课保持健康活动目标: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2、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4、能举例说明那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5、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怎样做更健康活动目标1、能有根据的提出有利于自己健康的标准。

2、能事实求是的对自己的健康行为作出科学的评价。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4、能举例说明那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

5、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活动过程:1、可以由问题引入,如“吃的好,睡的足,长的胖,就算健康吗?”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2、引导学生回想前面单元所学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并进行自我评价。3、引导小组同学继续讨论今后应该如何作才能更有利于健康。4、评价学生的重点不在睡得的☆多,而在于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应注意表扬、鼓励那些现在得☆不多,但打算今后

努力去做的同学。我的作息时间表活动目标1、能实是求事地对自己不符合健康要求的生活习惯作出评价。2、能结合如何做更健康的内容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3、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及家长对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提出意见和建仪。活动过程:1、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强化食品、太空食品、转基因食品、速溶食品、方便食品、特殊食品等的录象片,或有彩色挂图的形式绘声绘色的介绍上述食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2、鼓励学生按教材中的提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新食品,并完成设计表中的内容。明确自己的设计目的、新食品的特点等。3、以“我设计的新食品”为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班上组织一次小讲演,并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如有必要可改进自己的设计。4、将全班的设计展示在壁报上。5、转基因食品的原理不必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还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

助牛奶上餐桌一、活动目标:1、能描述牛奶加工、运输等过程,并说明再这些过程中用到了那些技术和设备。2、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二、活动过程:1、问题导入:我们每天吃到许多食物,多数食物是经过加工后使用的,那么食品是怎样被加工的,又是如何保鲜的?学生可能没有关注过,有的同学甚至认为牛奶是从楼下的牛奶箱中来的。2、组织学生观察牛奶加工和运输过程图或卡片,分析每副图的内容,并将这些图的正确顺序排列出来。3、可引导小组同学进行讨论,说说那些人在为我们能喝道纯净的牛奶而忙碌,以及牛奶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会用到那些技术和设备。描述一道常吃的菜是怎样制作的一、活动目标:1、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2、观察并能记录一种食物的亨饪过程。3、能具体说出一些橱具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二、活动过程:1、上节课已经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长做饭的过程,并注意纪录加工步骤以及用到的橱具等,并能说出这些橱具给我们带来得便利。2、建议播放一段食品亨饪的录象片,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进行讨论并完成记录表中。3、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围绕记录结果开展交流。a) 收集一种食

品的包装活动目标:1、能说出食品包装也是食品加工过程的一个环节2、感受食品包装技术包括材料选用在不断变化。3、能自定标准,对各种包装进行简单分类。活动过程:1、可由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食品包装,启发学生模仿教师的办法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食品,收集他的各种包装。2、鼓励学生自定标准对收集到的各种包装进行简单分类,如按袋装、简装、品装;按纸、朔料、玻璃等包装,并用旧像册或集邮册或厚书加以保存;可以选一两样贴在书上。b) 设计新食品活动目标:1、关注科学家研制的新食品。2、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想象,发挥创造力,自己设计新食品。3、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4、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活动过程:1、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强化食品、太空食品、转基因食品、速容食品、方便食品等录象片,或用彩色挂图的形式绘声绘色的介绍上述新食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2、鼓励学生按教材中的提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新食品,并完成设计表中的内容。这属于“头脑风暴”类的活动,学生可以创所预言,大胆设想,但要明确自己的设计目的、新食品的特点等。

3、以“我设计的新食品”为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班上组织一次小讲演,并征求同学门的意见,如有必要可改进自己的设计。

4、将全班的设计展示再楼道或壁报上。

5、转基因食品的原理不必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教学后记:1、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2、通过学习学生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第十七课保持健康活动目标: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2、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4、能举例说明那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5、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怎样做更健康活动目标1、能有根据的提出有利于自己健康的标准。2、能事实求是的对自己的健康行为作出科学的评价。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4、能举例说明那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

5、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活动过程:1、可以由问题引入,

如“吃的好,睡的足,长的胖,就算健康吗?”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2、引导学生回想前面单元所学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并进行自我评价。3、引导小组同学继续讨论今后应该如何作才能更有利于健康。4、评价学生的重点不在睡得的☆多,而在于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应注意表扬、鼓励那些现在得☆不多,但打算今后努力去做的同学。我的作息时间表活动目标1、能实是求事地对自己不符合健康要求的生活习惯作出评价。2、能结合如何做更健康的内容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3、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及家长对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提出意见和建仪。活动过程:1、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强化食品、太空食品、转基因食品、速溶食品、方便食品、特殊食品等的录象片,或有彩色挂图的形式绘声绘色的介绍上述食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2、鼓励学生按教材中的提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新食品,并完成设计表中的内容。明确自己的设计目的、新食品的特点等。3、以“我设计的新食品”为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班上组织一次小讲演,并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如有必要可改进自己的设计。4、将全班的设计展示在壁报上。5、转基因食品的原理不必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还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第十二课认识空气课时安排本课教学可分2课时进行。建议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找空气一、活动目标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二、活动过程: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比较空气和水一、活动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二、活动过程: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

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2、观察、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或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动。3、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教学时不要在“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活动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二、活动过程: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经独立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假设。2、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教学应从水占据空间的实验开始,实验中应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水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钩码进入烧杯以后,水让出了一部分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3、组织学生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对假设正确与否进行预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预测,并讨论。讨论过程还可以为设计实验打下基础。教材中实验设计提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从水的实验类推。4、学生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时学生可依托教师提供的材料想自己的办法。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可提示学生首先考虑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用什么方法验证空气占据了容器的空间? 5、实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的结论。6、实验后,应组织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为填写实验报告打下基础。实验报告虽然文字量少,但内容和格式一定要规范。7、对实验结果或现象的解释和交流过程,是探究学习的重要过程。但本课不做重点训练,如教学时间允许可做简单的交流。8、实验报告书写之前,不妨先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口头修改了表述句子的基础上,再动笔填写。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动手,用不同的方法

证明空气的存在,并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第十三课风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制作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实验,进行分析,不讨论人类对风的利用。让我们来感受风的力量一、活动目标:1、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2、感受到风有力量。二、活动过程:1、本活动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4人一组。2、建议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感受空气的流动。3、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想办法去感知空气的流动,不要约束学生仅仅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可以有两类方式使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一是通过皮肤直接感受空气的流动;二是通过观察被风吹动的物体来感知空气的流动。做风车模型一、活动目标1、能按图示制作出可正常运转的风车模型。2、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3、能用自制的模型证明风有力量。4、能举例说出风有力量,以及人类能利用风的力量做事情。5、能坚持较长时间地观察并记录风力的情况。二、活动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风车提水图,初步了解人利用风力提水的基本原理和风车的基本构造。2、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风车模型图、分析模型的构造,并提出自己制作风车的方案(画图、确定打孔位置)。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独立制作。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设计制作风车模型。3、组织各组学生通过分工与合作制作风车。在每一小组内,先由每人完成一个部件,然后照图将各人制作的部件组装成风车模型,通过调试使风车转动灵活。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各小组应合作完成风车的制作,并对风车进行初步调试。4、(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利用在前一节课制作的风车模型做实验,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看谁的风车提起的物体最重。5、在比赛的基础上,引导各小组分析本组和其他组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6、关于人对风力的利用,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教材上的三幅图的启发下,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关于人利用风力的具体事例。教学后记: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感受到风有力量。第十四课纸飞翼一、活动目标:1、能用不同的放法控制条件进行实验。2、能使用自己的方法进性定量二、活动过程:1、按图纸尺寸每组制作一个飞翼,教师指到要细,不要在制作上花费过多时间。2、作好飞翼在空中停留时间的实验,记录并计算平均值。3、提出影响飞翼再空中停留时间长

短的因素。4、按自己提出的因素逐个改造飞翼并做实验,记录结果并计算平均值。5、实验时应指导学生注意把握:(1)每次只能改变纸飞翼的一个条件。(2)每次实验时,下降的起始高度都应一样。(3)每次实验时,即使方法都应一样。计时可采用秒表、手表计时,也可以采用摆捶计时,还可以采用等计时。实验时,教室内可播放节拍较强的音乐,帮助学生准确计时。(4)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计时的准确性和计时求平均数的实验过程,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习体验一种科学的方法。三、活动目标:对学生再这实验中的学习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1、是否会做纸飞翼的对比实验。(1)知道对比实验,但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不太清楚。(2)知道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3)实验操作较准确。2、是否知道影响纸飞翼下降快慢的主要因素。(4)飞翼的翼面大小(5)飞翼的质量。降落伞的研究一、活动目标:1、能用不同的方式控制实验的条件,进行实验。

2、能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

3、能举例说明下降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质量大小的关系。二、活动过程:1、制作一个降落伞。2、测量降落伞再空中停留的时间。3、模仿纸飞翼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按教材中的提示,选择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进行对立研究。学生还可以独立提出新的问题进行研究。

4、研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交流。教学后记:能过活动学生了解到影响纸飞翼下降快慢的主要因素和飞翼的翼面大小、飞翼的质量等因数有关。第六单元食物与健康第十五课食物的营养一、活动目标:1、能通过食品包装上的有关说明,收集食物营养的信息。2、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进行简单分析。3、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4、能倾听家长的意见,共同制定营养合理的食谱。

5、能举例说明人类需要那些营养及其来源。课时安排: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1选择一日三餐的食物活动目标:1、能根据合理的营养需要选择一日三餐的食物。2、能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选择食物的理由。活动过程:1、由问题导入,让学生想象中吃了多少种不同的食物?让学生从四组食物中根据自己的理由选择一日三查的食物,并且填或画在对应的栏中。2、与小组同学说说自己所选的理由。教师不必评价学生所选食物是否合理,但有必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吃的食物被分别归到四组食物

中去。3、教师可将图中的食物自制成食物卡片,共学生选择。4、解食物中营养的成分一、活动目标1、能正确的阅读表有营养成分的食物标签,并进行简单分析和记录。2、能说出几种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二、活动过程:1、次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食物标签或包装纸上印制的内容,学习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纸上应制的内容能了解食物中所含的营养2、教材中选取了利用分析食品标签了解营养成分的方法,鼓励学生想出更多办法来研究,并列出研究计划试一试。可组织学生对收集到标签进行分,找出标有营养成分的标签,仔细阅读,并进行记录。可先有个人完成,再小组讨论后共同完善记录表。3、再填完记录表后,可引导学生对记录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围饶教材中的问题4、将大家研究过的食品标签或包装汇集粘贴在一张大纸上或板报上,可下课完成。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一、活动目标:1、能与家长共同协商,结合所里解的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合理饮食的知识,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2、能对其他同学的设计进行评议。

3、能举例说明“不调食:的重要性。二、活动过程:1、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2、可由问题引入,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再线中有关维生素及合理饮食的秘决,思考并回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3、结合所了解的食物营养成分及合理饮食的秘决,参考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出对自己来说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及可能落实在今后的生活中。

4、小组同学对各自的设计互相评价,看看谁的设计更合理;并与自己再活动1中选择的食物相比较,看看哪次更合理。

5、建议教师将科学再线及相关的内容制成课件,并让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查阅。

6、学生每人选择一道菜或一种面食,回家看看家长是如何煮的,仔细观察加工步骤、用到的橱具等。教学后记:1、学生能正确的阅读表有营养成分的食物标签,并进行简单分析和记录。2、能够说出几种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2010-03-02 09:09 一、填空。1、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纸片会向(中间靠拢)。2、我们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3、每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而且终生(不会改变)。4、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5、(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6、科学观察可以凭借我们的(眼)、(耳)、(鼻)、(舌)、(手)等感

觉器官进行。7、凤仙花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组成。8、土壤是由(砂)、(粘土)、(空气)、(水)和(腐殖质)组成。9、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10、轮船在大海上能够自由航行,是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11、空气(占据空间)。12、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13、风有(力量),利用风力可以发电。14、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糖)、(维生素)、(水)、(脂肪)、(无机盐)即(矿物质)。15、一种食物(不能)包含身体必须的全部营养。16、蛋白质是主存在(肉类)、(奶类)及(豆类)等食物中。17、维生素主要存在(水果)和(蔬菜)中,矿泉水中含有(矿物质)。18、纸飞翼下降快慢与(纸飞翼的翼面大小)、(飞翼的质量)有关。19、使小水轮转得快的方法:(水位高)、(水量大)、(水冲在轮叶上)。20、科学家按风力的大小把风划分为(13)个等级,即0级≈12级。二、问答题1、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答:船、游泳圈、救生衣等。2、水和空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答:相同: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不同: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3、纸团和纸片下落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答:相同:最后落在地面上,受重力(地球吸引力)的作用。不同:速度不同,受空气的阻力不同纸团先落地,纸片后落地下落时路线不同,纸团垂直下落,纸片弯弯曲曲下落。4、为了有利于健康,我们应该怎样做?答:讲究卫生,合理饮食,积极锻炼,保持愉快的心情。5、你知道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吗?答: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6、在本学期,你最喜欢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什么?答:我最喜欢做“空气占据空间”这个实验,很有趣。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2010-01-06 17:38:06)转载标签:教育一、填空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指纹终生不变,皮肤损伤,新的指纹仍具有原来的(纹理)。 3、我们的身体是由(头)、(颈)、(躯干)、和(四肢)四部分组成的。 4、使用放大镜时,要把镜面对准(物体),然后慢慢调整(镜面)到(物体)的距离,直到看清为止。 5、凤仙花是红色的,叶子是(长条)形的。 6、蚯蚓的身体是(棕红色)的,身体中间有一个(大环),头在靠(近)大环的一端。 7、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要受到(浮力)。。 9、如果把地球的总水量平均分成(100份),海水大约占( 97份),在不足(3份)的淡水中,冰又占去了(2份),可利用的水还不到(1份)。 10、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风吹树枝,树枝摇动,说明风有(力量)。 1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 12、植物的器官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3、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 14、1000千克中的新鲜水果蔬菜中含水约 900 克。 15、将水果榨果汁时,我们会发现,榨完得到的果汁比果渣多。 16、在水中的物体有的浮有的沉,但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17、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 18、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 19、土壤中颗粒较大的是砂,颗粒较小的是粘土。 20、土壤是由空气、水、砂、粘土、腐殖质等组成。 21、动植物残体腐烂以后形成腐殖质。 22、植物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有了水和土植物才能生存。 23、我国陆地国土总面积 960 万平方千米。 24、长时间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身体就会缺乏维生素。 25、健壮的身体,愉快的心情才是健康的表现。 26、食物中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糖、水、无机盐等营养成分。二、我是小法官,知道对和错。(对的打“√”,错的打“×”)(20分) 1、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纸片会向两边分开。() 2、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3、在寻找动物和植物时,不了解的动植物不要直接用手摸。(√) 4、蚯蚓是不长嘴巴的。(×) 5、凤仙花的种子是白(黑)的,不太圆。(×) 6、不管(不是)什么垃圾,埋在土壤里都会腐烂。(×) 7、粘土比砂土保持水的性能强。(√) 8、植树种草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9、土壤里有很多小生物。(√) 10、土壤是没有(有)颜色的。(× ) 11、整条黄河的水(不)都是黄的。(× ) 12、大海是蓝色的,所以(但是)水是蓝(无)色的。(× )13、植物离开水是不能存活的。(√ ) 14、地球上的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15、空气有(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有(没有)一定的形状。(× ) 16、纸飞翼的翼面越大,下降得就越慢。(√ ) 17、肉类食品中含维生素(蛋白质)比较多。(× ) 18、

转基因的西红柿比我们常见的普通西红柿容易(不容易)腐烂。(×) 19、大的马铃薯在水中会沉下去,小的马铃薯在水上(也)会浮上来(沉下去)。(× ) 20、小明大拇指的皮肤损坏了,妈妈说新长出来的指纹比(和)以前的指纹更漂亮(一样)。(× ) 21、蔬菜和泡沫埋在土里都能(不能都)腐烂。(× ) 22、动植物死后残体留在土壤里对土壤不利(有利)。(× ) 23、营养缺乏有损健康,营养过盛也不利于健康。(√ ) 24、水能够装满杯子,空气不(也)能。(×)三、你能把正确答案填在()里吗?24 1、想观察自己的容貌,可以用(C) A、放大镜 B、眼镜 C、镜子 D、显微镜 2、地面上(C)的土叫土壤。 A、能够生活动物 B、能够生长植物 C、所有 3、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我们应当( B )A、锄掉原有的野草,种上树木 B、保护原有植物 C、锄掉一切草木。 4、腐殖质是( C )残体腐烂以后形成的。 A、动物 B、植物 C、动植物 5、证明土壤是否有空气,简单的方法是( C ) A、把土壤放在铁盘上烧 B、用手摸摸是否松软 C、把土壤放进水中,看有没有气泡冒出。 6、体重100千克的成年人体内含水,( C )千克。 A、50 B、60 C、70 D、80 7、用同一块橡皮泥,把它的形状改变以后,就会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 A ) A、橡皮泥所受的浮力增大 B、橡皮泥变轻 8、纸飞翼是受空气的什么作用,才慢慢地下降的。( A ) A浮力 B重力 C弹力 9、牛奶中含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A ) A、蛋白质 B、淀粉和糖 C、脂肪 10、( C )是生命的源泉,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 A、土壤 B、粮食 C、水 11、飞翼留在空中的时间长短与飞翼的( AB )有关。 A翼面的大小 B翼面的轻重 C翼面的颜色四、我来问,你来答。(26分) 1、水土流失给人类造成哪些灾害?怎样保持水土?答:水土流失可使土壤变薄,养分减少,植物生长不良,严重地区植物不能生长,水缺乏,河道堵塞,河水泛滥成灾。办法:植树种草,绿化荒山。 2、植物由哪六大器官组成?答:植物的器官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什么叫腐殖质?答:土壤中动植物残体腐烂以后就形成腐殖质 4、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有什么作用?答:能腐烂的垃圾能给土壤增加营养,还能疏松土壤,使空气和水容易进入土壤,使植物茁壮成长。 5、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上浮?(写三种)把橡皮泥的形状变成小船、小碗、或者粘贴在木板上以后,就

会浮在水面上。 6、怎样使小水轮转得更快?让小水轮转的快一些的条件是(水位高)、(水量大)、(水要冲在轮叶上)。 7、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浮力?轮船、游泳圈、救生衣、煮饺子等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8、我们应该怎样合理的利用宝贵的淡水?地球上的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节约用水。刷牙、洗手时关上水龙头,洗菜、水果的水还可以浇花,还可以采用节水性设备等。 9、怎样使浮在水中的瓶子沉下去?(写出三种以上)答:在瓶子里装石头,装沙,或者打开盖子,瓶子就会沉下去。第一单元:亲历科学 1、亲历科学 2、认识自己 1、亲历科学一、活动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3、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二、教学过程 1、通过观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妙产生好奇心。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3、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巩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 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吹纸片一、活动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解释实验现象,交流、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二、教学过程 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由于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动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只要能说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即可。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习科学课的兴趣。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大部分学生的猜测可能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这正

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良好机会。 2、认识自己课时安排: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㈠第二课时完成活动(二) 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记下现在的我一、活动目标 1、能找出一种办法描述现在的自己,并进行简单记录。 2、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3、能用勾画轮廓图的办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 4、遇到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时,能够请别人帮忙,同时也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活动时间约30口35分钟。 2、教材中采取组织学生勾画轮廓图的办法。教室四周或教室外围的墙壁可供学生勾画轮廓图时站靠,可以参照教材中的示意图。注意提示学生,在勾画轮廓图时,组内同学要分工合作,最好用较粗的彩笔并与纸保持垂直的角度沿被画学生的身体轮廓勾画;观察身体可分为哪几部分,标在各自的轮廓图上。 3、当学生只凭眼睛进行观察得不到更多更准的信息时,可引导学生先进行估算,再体验用秤、尺测量体重、身高、腰围以及其他感兴趣的部分的长度,如腿长、手长等。测量人体各个部分的数据时,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要启发学生思考没有卷尺时怎样量腰围(可用绳子量,之后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为下一单元中测量盘曲着的蚯蚓打基础);还可测一分钟心跳次数等,并将结果记录在各自的轮廓图上。 4、勾画轮廓图时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给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在课堂上勾画轮廓图需要时间太多或不易组织,可让学生请家长帮助在家中完成,再带到课堂上,完成其他内容。 5、学生可能会对身体的内部结构产生兴趣,提出问题,教师可告诉学生此课只了解身体的外形特征。测量时,读数可以不很精确。记录外形轮廓时只要求勾画大致轮廓,衣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仔细观察找特征一、活动目标 1、能借助尺子或放大镜观察用眼睛不能准确看出的物体。 2、能举例说明有些形态特征是会改变的,有些是不会改变的c 3、能较正确地用图和文字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找特征约10分钟,记录约10分钟,按照轮廓图猜人游戏约15分钟。思考约5—10分钟。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日已与其他同学有哪些不同特征。用镜子、放大镜进行仔细观察找出自己与其他同学在外部形态上显著不同的特征,如有无酒窝、有无红记、指纹的差异、是否梳小辫等,并将这些特征标在自己的轮廓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3、

引导学生猜想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人体的各种特征哪些会发生改变,哪些不会改变。 4、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轮廓图(图中不要写出姓名)。与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将各自的轮廓图重新排列顺序后,从中任取一张,根据图中所具有的信息,猜一猜勾画的是谁? 二、教学过程让学生填出所找到的特征,并在是否会改变的相应栏中打“/”。留指纹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2、能举例说明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留指纹活动约25分钟,讨论约15分钟。 2、小组同学分别将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小组每位同学的书上,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写下各自的名字,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人的指纹是否一样。 3、小组同学打乱刚才按指纹的顺序,再次将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另—张半透明的白纸上(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所按的位置),不再写出名字。设法找出与前一次的指纹中哪个相同,判断是小组中谁的指纹。这是指纹识别的基本道理。 4、组织学生讨论指纹的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可从阅读“科学在线”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指纹识别技术在计算机、银行等领域的应用。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一、活动目标 1、能将观察记录的图表做长保存。 2、能关注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二、教学过程将自己的轮廓图保存好。当每学年开学时,在保存的轮廓图上再次勾画出身体的轮廓,并与旧图相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此活动为课下拓展活动。在学生找出的特征中,胎记、指纹、耳垂、有无酒窝、平舌卷舌、额头发际是否有“美人尖”、大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等是不易改变的。而有些特征如有无小辫、指甲长短等是容易改变的。在知识上,教师要刻意强调,“不能改变”的特征仅仅是指在某个个体的一生中才成立,因为到了此个体的下一代,这些“不能改变”的特征也可能会改变。第二单元动物和植物 3、寻找动物和植物课时安排: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做好初步记录。第二课时汇总小组记录,进行汇报交流。第三课时进行拓展活动,训练综合运用感官认识事物的方法。寻找身边的动植物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 2、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 3、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 4、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 5、能辨

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二、教学过程 1、建议本课活动分小组进行,一般可分为四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合作进行寻找、观察和记录活动。每组准备一套工具。 2、活动开始前要制定活动计划。小组内进行分工与协作。还要对寻找动植物的区域进行划分。另外,要鼓励学生在观察动植物时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同时把问题记录下来;回来后再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可进行探究的问题。 3、学生在进行寻找动植物的活动时,因为是在大自然中进行,学生可能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在开始寻找前,教师必须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楚,以防止危险的事情发生。并强调,观察时不能打扰小动物的正常生活,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4、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一起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不认识的动植物,要及时画下来或者用文字描述记录、下来。在进行小组汇总、整理观察记录时,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记录、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应注意进行方法提示,引导学生做出比较规范的书面材料。另外,课文中给出了记录卡(文字可写在记录卡中,图可画在记录卡右侧的放大镜中)和观察报告的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范例填写空白的报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与书上形式不同的报告。教师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想法。 5.在进行汇报交流时,由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同时进行简单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对于用哪种形式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课文也给出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只是一种提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 6、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感官在观察中的作用很重要,综合利用各种感官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猜一猜一、活动目标 1、能综合运用1—2种感官辨别事物。 2、能告诉其他同学自己是如何听对、摸对的经验。二、教学过程这是弹性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取舍。活动时间在15分钟和30分钟之间。分小组进行活动,教材的插图只是一种活动提示,教师根据学校条件自行设计活动,只要能达到活动目标的要求即可。例如,可以把要识别的物体放在布袋里,让学生通过摸、闻来识别。选择识别材料时,应注意选择那些当地便于寻找到的几种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便于用感官识别的物体。另外,不要选择那些容易伤害学生身体的

动植物。例如,带刺或有毒的植物等。教学后记:学生能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 4、蚯蚓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观察蚯蚓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估测蚯蚓的长度、重量。 2、能设法测量出蚯蚓的实际长度。

3、能正确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细微结构。

4、能与其他同学配合测量蚯蚓的长度。’

5、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二、教学过程 1、在活动开始前,先选一种小动物,本课以蚯蚓为例。 2、先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蚯蚓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出可以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例如,可以分为“研究蚯蚓如何运动组”、“研究如何测量蚯蚓身长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组”等等。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际研究之前,应先做一个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 3、对于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注意提示,例如“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活动的重点不是要测量出蚯蚓的准确身长,而是让学生学习使用一些测量的方法。 4、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学生用书的表格中。 5、将观察后的蚯蚓继续养在潮湿的土壤里,以备下一个活动继续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一、活动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设计探究蚯蚓生活习性的方案。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观察报告。 3、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 4、能将实验用的蚯蚓放回大自然。二、教学过程 1、此活动是活动1的延伸,活动开始前,对上节课的观察结果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在交流后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2、让学生对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进行预测,根据不同的预测进行分组。 3、实验时,教师只对方法进行提示,不做过多干涉。例如,在研究蚯蚓喜欢干燥的还是湿润的土壤时,要把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的分界线上,看蚯蚓爬向哪一边。要注意提示学生不能把一次实验现象就当作结论,要进行重复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4、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预测,按教材的提示写出观察报告,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5、

课后组织学生把观察过的蚯蚓(或其他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好机会。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教学后记:通过观察学生了解到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由于环境问题有个别学生没有找到蚯蚓,导致活动出现一定的困难。第5课凤仙花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观察凤仙花。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或借助观察工具观察植物的细微结构。 2、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 3、能与其他同学分工进行观测凤仙花的活动。二、教学过程 1、活动分组进行,一般四人一组为宜。小组内要进行分工,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教师要注意提示安全事项,例如,“不能损害花草树木”,“不能破坏植物的生活环境”等。教师还应提示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植物的细微结构,指导学生认识组成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名称。 2、建议在室外花园或温室中进行,农村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鲜花较多的大自然中进行,课文第18页上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对观察的对象有尽量多的选择余地,二是让学生对植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3、要让学生先对所观察的植物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选择所要观察的植物。课文中给出的凤仙花只是一个提示,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和学生的兴趣,选择所要观察的植物。 4、把观察结果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图表中。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要求的是画一株凤仙花的图。在实际活动中,应该让学生画出所观察植物的草图,没有必要都去画凤仙花。 5、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思考,学生会发现不仅自己观察的植物,而且其他植物也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课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记录、图文收集起来,以板报或文件夹的形式展示出来,促进学生进行交流。种子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不同种子植物的各个器官的外形特征也有所不同。标出下列植物的各个器官一、活动目标 1、能找出不同种类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能辨别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基本器官。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二、教学过程 1、通过标出教材中第20页上图中植物的器官,巩固活动1对植物的认识。同时,对几种植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外形上的不同点。 2、进行交流时,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