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社会练习题

文化与社会练习题
文化与社会练习题

课题达标训练(三)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选择题

1.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地理形态最为复杂的民间国际商业要道。历史上,中国通过茶马古道将茶叶等商品运往众多国家,繁荣了沿途各国的商贸活动和经济,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留下了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国正在加快茶马古道申遗步伐。通过茶马古道申遗我们可以( )

①深入研究中国商业贸易演进历史

②理解文化传播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③赋予古代文化遗址以经济价值

④恢复遗址沿线地区的经济活力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

2.在德国柏林举行的2015 年欧洲青年古典音乐节上,中国昆曲《牡丹亭》与西方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同一场节目中交叉上演,在德国观众中引起极大共鸣。通过同一时代但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艺作品的对比,人们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相通之处。中国昆曲《牡丹亭》与西方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具有相通之处( )

①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是基于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

③是基于它们都有民族特色与自己的精粹

④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A .①②

B .③④ C.②③ D .①④

3.在城镇化的浪潮中,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中“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人们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原因是( )

①乡村承载传统文化,乡村衰落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现象

②乡村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生活选择

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④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4.“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

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

A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 ?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C.民族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

D ?世界文化是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

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年轻一代对“拇指文化” 更是情有独钟。对此理解

不正确的是()

A .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 .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

C.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D .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6.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

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长、外方院长携力推进,“融入外国主流”。可见,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③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④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的提升

A .①④

B .①③ C.②④ D .②③

7.丝绸之路古已有之,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贸易之路、和平之路和发展之路,也是一

条文化之路,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这充分体现了()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③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 .③④

&一条高铁,让北京人拥有了海滨,让天津人拥有了故宫和北海;一条高铁,让华山

有了河南的绘面,让洛阳有了陕西的羊肉泡馍;一条高铁,让上海有了西湖,让杭州有了黄浦江……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空间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9. Dama(大妈卜Tuhao(土豪)等一些新词在海外媒体或口头交际中成为热点。截至目前, 已有245个汉语借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安家落户”。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②体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表明不同民族文化最终会走向完全融合之路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 .③④

10.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最大的屏幕“美国之鹰”上滚动播出的中国文化系列宣传片,

借鉴中国传统的美术风格样式,将敦煌、太极、书法这些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以手

绘和三维动画等方式将中国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全世界。这样做有利于()

①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向美国推销中国的价值观念

③消除中美文化的差异

④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 .①③

B .②③ C.①④ D .③④

11 ?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腾飞,但在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思想理念、文化产品到文化符号,都存在较为严重的“认知逆差”现象。许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比较零碎、片面和肤浅。这启示我们()

A.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B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D .文化要与经济相交融

12.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5 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这要求我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上应()

A .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B .立足实践,反映生活

C.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D .我为主导,为我所用

二、非选择题

13. 一条是现存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一条是世界最长的文化遗产线路,大运河与丝绸之路成功申遗,凝聚了几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晶。对正在致力于文化建设与保护的中国来说,是又一个传承悠久文明、保护古老文化的新起点。

材料一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水道,涉及27个城市的58个遗产点,它促进了

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传承着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

将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促进了世界经济繁荣和政治、文化交流。作为“活态文化遗产”,“一河一路”申遗成功将极大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材料二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法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保护历史古迹法》;俄罗斯设立俄罗斯遗产委员会,统一负责文化遗产保护,遗产的维护与修缮列入国家财政预算;高度社会化是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特征,在意大利,人们将文化遗产保护当成整个国家的事业,积极参与。

(1)简要分析“一河一路”申遗成功的文化价值。

(2)国外的做法对于我国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有何启示?

14.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

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短短七八年间, 孔子

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

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

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

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关于中国文化

“走出去”,有下列两个观点。

观点一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走出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要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

体性建设,提升媒体融合力度,加强传播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观点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1)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2)结合材料,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

课题达标训练(三)

1.解析:选A 本题考查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茶马古道属于商业贸易遗址,因此通过它可以研究商业贸易发展历史,①正确;茶马古道既是商道也是文化传播之路,②正确;③违背了申请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错误;④夸大了申请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2.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国的昆曲与西方的歌剧各具特色又有相通之处,体现了①④;②在材料中未体现;③不是不同文化有相通之处的正确原因。

3.解析:选C 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原因是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③④正确;①不是其原因;②说法不符合实际。

4.解析:选A 从题中的因果关系不难看出,本题强调的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故选A项。B 项与题意无关;C、D两项说法错误。

5.解析:选C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在文化传播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C项观点错误,应入选。传媒由原来的“烽火”“家书”到现在

的“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可以看出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而文化的传播也需要一

定的媒介,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因此A、B、D三项观点正确,应排除。

注意本题是逆向选择题。

6.解析:选B ②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与外方共唱‘二人转’”,而没有强调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④“随之带来”表述不合理,文化与经济的增长

不是亦步亦趋的,故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是随之带来的。

7.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途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丝绸之路作为

世界上最伟大的贸易之路、和平之路和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这充分体现了商业贸

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①④正确;②材料未体

现;③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解析:选C 一条高铁,让北京人拥有了海滨,让天津人拥有了故宫和北海;一条高铁,让华山有了河南的绘面,让洛阳有了陕西的羊肉泡馍,这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扩展人们的文化空间,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形式和文化传播方式,①

③不选,正确答案是C项。

9.解析:选A 汉语借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

“安家落户”,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

重,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①②正确;③说法过于绝对;④中“融合”的表述错误。

10.解析:选C ②“推销价值观念”、③“消除差异”说法错误。①④正确,故选C 项。

11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题干材料反映的问

题。“许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比较零碎、片面和肤浅”,说明缺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因此启示我们要进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2.解析:选A B、C两项都不符合中外文化交流上怎么做。D项错误,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3.解析:第(1)问要结合材料,选准角度,从文化遗产的地位、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

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等方面分析说明。第(2)问要结合材料信息,从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成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发挥财政的作用、动员全民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

分析说明。

答案:(1)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申遗成功有利于民族精神

的传承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具有多样性,申遗成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繁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申遗成功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提升综合国力。

(2)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文化遗产;国家要成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统筹安排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发挥财政作用,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保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14.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学生应立足于文化交流对本民族文化

与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与人、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第(2)问,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立足社会实践,实现文化创新;其次,要借助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最后,要利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答案:(1)①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人

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②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中华文化面向

世界、博采众长,发展本民族文化。③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④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维系社会稳定。

⑵①立足社会实践,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民族文化创新。②推动文化“走出去”,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在利用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的同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文化贸易增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新课标)2021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课程要求]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形式 3.文化的社会作用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 对应学生用书p117 错误!错误! 一个概念:文化的内涵 二对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 三个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精神离不开物质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实质 1.文化的内涵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内容: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区别文化现象与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自然现象 商品交易、投资等属于经济现象;选举活动、信访等属于政治现象;火山、彩虹、流星雨、蜘蛛织网等属于自然现象。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3.文化的形式

(1)静态形式,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动态形式,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学习、文化积累、文化生产、文化创新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提示】文化作为精神力量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1.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正确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形成于农耕经济基础之上,并具备多种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质。随着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愈演愈烈,现代人更需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我们有必要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以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重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定位,对传统社会进行研究,并认真思考其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社会文化特质当代社会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

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一文化与社会学案 新人教必修3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指点迷津】 1.“文化”一词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多义性。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的含义相近。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受教育的程度,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文化生活中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2.文化生活中讲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我们正是从这些“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应用指导】 1.用来区分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2.用于指导人们的文化生活,从而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提供指导。 3.用文化内涵的知识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必要性。 4.文化生活中涉及道德的内容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深入理解】 1.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要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地位,不但要改变其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性质,而且

要防止其思想文化成为他国和他民族的附庸。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2.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应用指导】 1.比较中国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差距,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 2.观察书籍、报纸、电影电视中中西文化的差别,体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结合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科技的发展和航天精神的发扬,说明文化的作用。【知识测评】 A组 一、最佳选择题: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word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编制 杨桂婷 审核 孔繁祯 时间2010-12-20 【考纲要求】 (一)、文化与社会: 1.(A )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2.(B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B )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A )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原理解); 2.(A )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3.(C )说明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知识结构】 【知识总结】 (一)、文化与社会: 1.(A )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文化的内涵: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 、 而言的人类全部 及其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 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的部分。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 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 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 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2.(B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① , 是经济的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 济、政治所决定。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社会 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力量 精神现象 社会现象 人的素养 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体味文化 文化与经济、 政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文化影响面面观 潜移默化的影响 深远持久的影响 感受文化影响 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文化塑造人生 丰富精神世界 增强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指的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员工共有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模式。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我国以来,历经近2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打造,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和管理模式。 一、企业文化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的母体而单独存在 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员工生活于社会,就职于企业,社会文化自然会渗透到企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这是企业的文化环境问题。因此企业文化有地缘特性,深圳的企业与北京的企业、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企业往往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反过来,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 (一)社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源泉 企业文化脱胎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母体,因此企业文化离不开社会文化。同时,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地域文化的支撑,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是与行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对接部分,企业文化只有不断地融入行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之中,企业才能得以生存,行业才能得以发展,如果企业文化没有行业的特色,看不出地域特色,那这种建设必然是失败的。 (二)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于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一个非常独立的分支,其目标是追求利润和价值创造,企业文化是直接参与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去的,这种价值创造是社会文明的物质基础;其次,优秀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道德等都会在企业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建设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作为一种经济文化和管理文化,它能够对社会文化会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提升社会文化品味,营造良好的文化软环境,并与经济发生积极的互动关系,从而推进社会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其三,优秀的企业文化会成为人类文化的基本牵引力或原动力。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的变革无不是从社会的微观层面发生的,在工业化和新经

文化与社会知识点

文化与社会知识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文化与社会知识点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文化现象有什么特点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⒈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⑴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 区别: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的结果。 文化-人:人是文化创造者、获得和享用者,人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 文化-社会: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对实践产生影响 ⒉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有什么特点)

⑴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 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 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⑶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A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B文化素养的表现。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的。 ⑷文化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三)文化的力量 ⒈文化有哪些形式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⑴(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动态)活动: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⑵文化的实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⒉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社会生活包括哪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P10 ⑴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⑵A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 定一定的文化。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 响。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⒈为什么说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⑴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⑵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 质越来越重要。 ⑶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 出。 ⒉为什么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⑴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⑵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 容。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 一、大众传媒与文化 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先是图书界《厚黑学》、《中华权谋》、《权谋大全》、《历史上的智谋》等等一版再版,大谈中国古代帝王统治权术;接着便是各种以清宫戏为主的权谋电视剧,宣扬帝王的“清明”、“德政”(实际上是人治)。《康熙王朝》的主题歌词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企望皇帝万寿无疆;《雍正王朝》的主旋律是“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何惧身后骂名滚滚来”,将一个历史上最为残暴、专制的皇帝写成社会的大救星。所谓康雍乾“盛世”的年代,只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的回光返照。正当欧洲的市场经济向全球扩

第10课 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学案】

第二单元网络基础知识 第10课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网络文化的特征,了解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及网络文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了解网络对个人身心和行为的影响,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3.了解网络道德要求,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重难点】 1.掌握中学生网络道德基本要求。 2.如何健康地使用网络。 【学习过程】 探究一、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 1.自主学习 (1)网络文化 (2)网络文化的特征 (3)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 探究二、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1.讨论:中学生上网好还是不好? 2.我国针对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3.作为中学生,在上网时应该培养哪几方面的行为习惯? 探究三、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 1.知识产权

2.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网络上的智力成果? 3.自主学习 (1)中学生网络道德基本要求 (2)网络成瘾及危害 【学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探究一、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 1.自主学习 (1)网络文化:文化内容与网络技术的综合。 (2)网络文化的特征:开放性、能动性、多元性。 (3)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多元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探究二、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1.略 2.《网络安全法》第六条提到:“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完全的良好环境。” 刑法修正案增加条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3. (1)避免长时间使用网络,保护视力;上网时注意对手腕、手指、颈椎和腰椎的保护。 (2)不过度沉迷网络,避免引发多种心理健康问题。 (3)遵守国家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遵守网络道德,不发布虚假信息、不造谣。 探究三、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 1.知识产权:公民、法人对自己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在内的民事

延续文化血脉导学案

. 初三年级 道德与法治 学习导航单 课题: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框 延续文化血脉 __________ 主备: 课时:2课时 时间:2018-10-28 审核: 班级:

. 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___________,来自于实现____________的光明前景。 ②、文化的优秀、____________、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____________,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7、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____________、文化安全和____________的传承发展。 8、怎样增强文化自信?(① -③) ①、既要___________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___________; ②、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___________,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还要___________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___________中丰富发展。 (二)美德万年长 1、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A - B ) A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___________,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___________、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___________。 B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价值观念、___________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___________,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_。 2、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是什么?包括哪些容? ①、特点:涵丰富,___________。 ②、容: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___________,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___________,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___________,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___________,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___________,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___________,等等。 3、青少年应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① -②) ①、推进社会公德、___________、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___________; ②、倡导向上向善、___________、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合作、共同成长!) 考点一:中华文化根 材料一: 2017年12月15日,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揭开神秘面纱。“冬梦”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元素巧妙结合, 她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会徽设计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冬奥会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设计展现了汉字的动感和力度,全面地幻化成一个冲向胜利的运动员。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 的。 【微点拨】 2、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点拨】: 文化存在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 中华文化虽然对人类的进步和 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知识梳理导学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知识梳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传统文化的特点、涵义。 2、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知识梳理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指。 传统习俗,对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中国传统文艺,以 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 对,具有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同时,它的。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 (2)传统文化具有。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的精 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性)传统文化的内容要与时俱进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正确的态度是:。 面对传统文化,要,分辨其中的。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应该。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汉族传统习俗的是 ①中秋节赏月②泼水节③那达慕大会④元宵节看花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③艺术装饰丰富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 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和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和建筑 B.传统思想和文学艺术 C.传统思想和传统习俗 D.传统建筑和文学艺术 4.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 ①理论观点②学术思想③道德观念④文学艺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关于这种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④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社会历史,就是指人类活动进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人类生活的社会所进行的一切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政治活动等等都包含在其中。 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是全面的,包括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政治等。那么什么能够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呢?因素有很多,如生产力,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人民群众,英雄人物。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历史的发展。生产力代表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也就是一个国家能创造的财富。所以说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代表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的发展会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一、经济基础通过决定政治、文化来决定社会历史。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其他一切活动。 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哲学、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都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斗争的表现;而这一些阶级的产生、存在,及他们之间的冲突,都是由他们的经济发展程度所制约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这些生产关系原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但此时变为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关系的进步与生产力是不可能同步的,所以束缚关系的产生是必然的,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所以我们说,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变革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变革产生的,即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存在着重要的相关性。 谈到经济学研究的交叉领域,人们可能会想到政治、哲学和数学等,从经济学的起源来看,这种流行观念是有道理的。但是,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同样存在重要的相关性。 回顾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凡是对经济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都是在对前人的思想或经济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其理论创新的。例如萨缪尔森曾这样评价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是一部具有吸引力的编年史,充满了睿智的见解和生动的历史事实。人们能够读懂,并且确实被广泛阅读。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它,而且,不考虑它的影响,就无法理解议会的立法和公众的意见。”西方伟大的经济理论学家在提出其理论时都严重依赖社会历史知识。在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卡尔·马克思、索尔斯坦·凡勃伦、克拉克和威斯利·米切尔等理论家的著作中,对历史的这种依赖显而易见,同时在那些精通数学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包括奥古斯汀·古诺、斯坦利·杰文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欧文·费雪等人,亦是如此。 历来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一种现实的社会活动,它的运行和绩效是检验经济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而能够被拿来用作检验实例的,只有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即历史。一种经济学理论如果获得了历史的证明,那么它的说服力大大增加就将是毫无疑义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指出:“新经济史”的研究者——其代表人物是罗伯特·福格尔和道格拉斯·诺思——通过他们的杰出工作,“证明了经济分析中加入历史因素的需要”。当人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审视时,历史不仅不再遥远,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它的认知价值。 综上所述,经济基础通过决定政治、文化来决定社会历史,而社会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又存在着重要的相关性,所以,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历史的进步。 有意识地思考和研究自身的历史,是人类的特点。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而人类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关注,长期创造形成了一种产物,就是

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解释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确认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解释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确认文化素养需要培养。 3、说出文化具有的丰富形式。解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所受到的文化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说明我国应对文化挑战、维护文化安全的措施。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与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关系。 三、知识清单 1、文化的含义?区别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特点? 3、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 4、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 说明: 2.文化总是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 说明: 3.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安徽卷]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 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 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3高考,天津卷]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粟出产的一种名茶, 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人品尝到此茶, 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 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3、[2013高考,海南卷]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 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 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1 体味文化 【学习指导】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学习的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自主学习】——准确的记忆和规范的表达是提高成绩的最有效途径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到现代社会的“”,。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等,。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有不同的,也有不同的。无论身处繁华的、新兴的,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相对。其中,既包括、、等,又包括和、和文字等。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纯粹“”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每个人所具有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特别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人们在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获得和享用文化。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载体。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信仰、、教育、、文学、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都是。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的历史中。 【反馈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申办2008年奥运会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③参加元旦文艺晚会④买车购房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2.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B.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 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D. 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 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 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 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4、我们要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自然科学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⑤选举人大代表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6.下列不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A.红色旅游B.参观历史博物馆 C.看电视、听音乐D.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7、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是 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8、“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015-2016学年《语言和文化》导学案

第23课语言和文化 1.正确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从汉语现象透视汉民族文化的含义,从汉民族文化的角度体会汉语 的特点。 2.了解汉语和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1.“蝙蝠”,在东方因为“蝠”谐音“福”,所以人们经常在一些建筑物上雕刻蝙蝠和鹿作为装饰,意为“福禄双全”;而在西方,蝙蝠则是不祥之物,人们骂一个人,有时会说“as blind as a bat”,意思是说“像蝙蝠一样瞎了眼”。“龙” 是中国人的一种图腾崇拜。中国人心中的龙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骑,龙与中国帝王有密切的关系,如真龙天子、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跟“龙”相关的词语还有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而在说英语的国家里,你听到人们在说“she is a real dragon”,千万不要以为是在夸她,那是在骂她凶得像个母夜叉。为什么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民族里有不同的语言呢?为什么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情感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你能够在教材里找到相关的解释吗? 2.教材里给我们归纳了三种用“吃”描写人物的方法,分别是通过食物的外部形状描写人物,通过食物的属性描写人物,通过吃东西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同时分析了跟“吃”有关的词语为什么可以描写人物。其实,我们细想一下,跟“吃”有关的工具,也经常出现在汉语中,形成各种词语或固定的用法,用来比喻人间万象,你能举例说明吗? 3.汉语的称谓语是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其中有很多敬辞、谦辞。请看下面这些称谓语,说说它们的意义。 ①敬辞(含有恭敬口吻的词语,它的指向是对方): 海涵贵姓令亲令尊令堂令郎令嗣高足贤契伉俪贵府贵庚台甫台端 ②谦辞(含有谦虚口吻的词语,它的指向是己方): 家严犬子豚子拙荆拙室寒舍草堂不佞忝列后进拙作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概述 什么是文化?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重视伦理道德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九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谐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从孔子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到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可得到明确印证。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

人教版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word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导学案

【巩固练习】 1.(2008山东卷)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任务,是基于()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中国共产党承担着组织和管理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2009江苏卷)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

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 ?文化与经济冋步发展 C ?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 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2011天津卷)台湾果农为提咼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具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 ?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5. (2011福建卷)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 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可见,优秀的文化() A.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 B.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 C.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 D.源于时代的智慧,推动时代的前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6.(2012安徽卷)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 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 ④决定着城市生存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第一课答案 【自主探究】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课堂检测】 1-6 B A C C D A 【巩固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