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诊断

第四篇器械检查第二十章心电图诊断

第一节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脏每次机械收缩之前心肌细胞先产生电激动,由此产生的微小生物电流可传至体表→测量电极→装有放大装置和描记装置的心电图机→心电图。ECG反映心肌电生理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

心电活动始于窦房节→心房、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氏纤维。形成ECG上相应波段。

一、心电产生原理

(一)静息电位(心肌细胞内的阳离子:K+.阴离子:A-;膜外阳离子:Na+.Ca2+)心肌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同等量负电荷,电位差-90mV,称静息电位;这种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相对稳定状态称极化状态。

(二)动作电位当心肌细胞受外来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快速可扩布的电位波动称动作电位。

1、除极过程刺激→快钠通道开放→快钠内向电流→膜内电位-90mV—+30mV,

此为动作电位0期。

2、复极过程 1期钾通道激活→钾快速外流→膜电位+30mV—0mV;

2期平台期:同时存在Ca2+.Na+内流和K+外流,三者平衡;

3期细胞膜对K+通透性显著增加K+快速外流膜电位降至-90mV

4期膜复极完毕—静息电位。

(三)除极与复极过程的电偶学说

电偶是两个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相距很近的电荷组成的一个总体,正电荷为电源,负电荷为电穴。

单个心肌细胞除极、复极过程中膜外任意两点间的电位变化有如下规律:

静息状态时,膜外任意两点间无电位差,探查电极连接的电位计描记一平线。心肌细胞受刺激→Na+内流→除极→已除极部分膜外带负电荷,未除极部分带正电荷二者形成电偶,产生电位差,正电荷从电源流向电穴→对着除极方向描向上的波。→除极完毕→水平线。

复极:先除极部位先复极→膜外重新获得正电荷其电位高于未复极部位→组成新的电偶→面对复极方向的探查电极测得负电位→描向下的波→完毕→水平线。(四)容积导电的概念与体表电位强度

将一对电偶(电池)放入稀释的一盆盐水中,便有无数条电流线自正极流向负极此即容积导电。

在连接电偶正负极轴线中点的垂直面上,各点与正、负极距离相等故各点电位均为0,称零电位面。靠近电偶正极者电位高。

容积导体中任一点电位(V)=电偶电动势(E).该点方位角(θ)的余弦/r2

依此:体表某处所描记的心电位强度与心肌细胞的数量(心肌厚度)成正比;与探查电极和心肌细胞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与探查电极和心肌除极方向所成夹角有关(夹角越大所描记的波越低)。

二、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

按规定的位置安放导联并与心电图机相连即心电图导联。

(一)常规导联

1、标准导联:双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Ⅰ、Ⅱ、Ⅲ)当时仅此一种肢体导联故称之。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心电图机负极接于零电位,探查电极接左、右上肢和左下肢可测得该点的实际电位,为单极肢体导联,改进后为单极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

3、胸导联:心电图机负极与中心电端连接,正极放置在胸壁一定位置(探查电极),V1-V6.

常规十二导心电图连接:肢导:自右上肢起顺时针方向:红-黄-绿-黑;

胸导:V1胸骨左缘4肋间;V2胸骨右缘4肋间;V4左锁骨中线与5肋间交点;V3在V2.V4之间;V5左腋前线V4水平;V6左腋中线V4水平。

(二)特殊导联(自学)

(三)导联轴

某一导联正、负两极间假想的联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其方向即该导联负极指向正极的方向。

1、肢导联轴艾氏三角学说:人体是一个大而均匀的导体,左、右上肢、左下肢为等距离的三个点且与心脏距离也相等,连接三点成为额面等边三角形,其三条边代表三个标准导联。Ⅰ导左侧为正;Ⅱ、Ⅲ导下方为正。

在同一等边三角形内作三条分别垂直于三个边的对角线代表加压单极肢导联:aVR右上方为正,aVL左上方为正,aVF下方为正。

将三个标导平行移动使之通过三角形中点即额面六轴系统,采用±180°标志,左侧为0°,顺钟向为正,逆钟向为负。每一导联轴自0点处分正负两半,相邻两轴间夹角30°。

2、胸导联轴各探查电极放置的部位在心脏同一水平面(横面),即横面六轴系统,探查电极侧为正,用实线表示。V2-V6间为90°,V1.V2.V4.V5.V6各轴间夹角均为30°,V3平分V2-V4夹角。

三、心电向量、心电向量环及其形成

(一)心电向量的概念

心肌细胞在除极、复极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电位(心肌电动势)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称

为心电向量,用箭矢来表示。箭头方向为心电向量的方向,箭杆的长度表示大小,箭头为正电位,箭尾为负电位。在心脏除极、复极过程中每一瞬间都产生许多大小不等、方向不一的心电向量,用物理学“合力”原理综合而得瞬间心电向量。(二)心电向量环

连接各个瞬间综合向量的顶端所构成的环形轨迹即心电向量环。通常采用它在互相垂直的三个平面(额、横、右侧面)上的投影表示该环的大小和方向。

(三)心电向量环的形成

1、P环

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部近上腔静脉入口处的心外膜下面,其发出冲动后先激动右房→左、右房同时除极→左房除极,主要向量左下稍偏后,其除极过程中各瞬间综合向量顶端所组成的轨迹即P环。

2、QRS环

1)室间隔向量:左束支分支较早故心室最早除极部位是室间隔左侧中1/3处,自左向右,0.01-0.02秒,指向右前偏上(下)。

2)心尖前壁向量: 0.02秒时左、右室心尖部同时除极,因左室心尖部较厚,向量左前下。

3)左心室向量: 0.04秒,室间隔及绝大部分右室壁除极完毕,激动达右心室后基底部及左室侧壁(心肌最厚部位),向量左后下(最大向量)。

4)基底部向量:0.06秒,左室后基底部及室间隔基底部除极,终末向量较小,指向左后上。

心室除极过程中的各瞬间综合向量的顶端连接而成QRS环,方向左后下。由于QRS 环形态各异,且探查电极位置不同故ECG上QRS波群形态多样。

命名:第一个向上的波—R波;其前向下的波—Q波,其后向下的波—S波,再

有向上的波—R’波,再有向下的波—S’波;整个QRS波群向下—QS波,以0.05mV 为界,分别以大小写字母表示。

3、T环心室肌的晚期快速复极产生T环。复极与传导系统无关,与心肌的温度差及心肌承受的压力差有关。心外膜面心肌温度较高,心室收缩时受压较小故心外膜面心肌复极迅速。心室负极从心外膜面开始向心内膜面缓慢推进,与除极方向相反,复极向量指向心外膜(综合向量左前下)与除极向量接近。连接心室复极各瞬间综合向量的顶端所形成的轨迹即T环。

四、心电图与心电向量环(图)的关系

心电图与心电向量环是反应同一心电活动的两种不同形式有密切关系,心电向量的概念是理解心电图图形改变的理论基础。

空间向量环的第一次投影:用心电向量图表示

平行光线从前面垂直照射→背面投影—额面心电向量环;

上面→下面 --横面;

右侧→左侧 --右侧面;

心电向量环的第二次投影:平面向量环向构成其平面的相应导连轴投影额面心电向量环在各肢体导连轴上的投影—各肢体导连心电图

横面胸导连轴上的投影—各胸导连心电图。

按向量环运行先后依次投影;环体投影在导连的正侧端—描向上的波;投影在导连的负侧端—描向下的波;波幅高低取决于环体投影量的大小。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方法与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图记录纸的组成

由边长1mm的正方形小格组成,当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小格为0.04s;

输入电压1mV使曲线移位10mm,每小格代表0.1mV.

二、心率的计算

心率=60/R-R(P-P)间距平均值(连续测5-10个R-R间距,取其平均值)

三、心电图各波、段、间期的测量

1、各波振幅(电压)向上的波:等电位线上缘—波顶;向下的波:下缘—波底;

双向波:上下振幅的绝对值之和。

2、各波时间:内缘—内缘;双向P:两个方向总时间。

3、室壁激动时间:自QRS波群起点—R波顶点与等电位线的垂直线间的距离。如R 波有切迹、有R’波以最后的R’波顶点为准。只测V1.V5。

4、间期 P-R间期(Ⅱ导):P波起点—QRS波群起点;

Q-T间期(Q-T间期最长的导连):Q波起点—T波终点。

5、S-T段移位:上移:等电位线上缘—S-T段上缘;

下移:下缘—S-T段下缘。一般与T-P段比较。

四、心电轴的测量

心室除极过程中的全部瞬间综合向量综合成的总向量即QRS平均心电轴,简称心电轴,说明心室除极的平均电方向,通常指额面QRS环的平均心电轴,以其与Ⅰ导连轴正侧段夹角来表示。

(一)测定方法

1、目测法:Ⅰ↑Ⅲ↑不偏;Ⅰ↑Ⅲ↓左偏;Ⅰ↓Ⅲ↑右偏;

2、振幅法(略)

3、查表法(略)

(二)临床意义

1、+30°-- +90°不偏(一般0°-- +90°)以0°为界凡在逆时针方向为左偏;以+90°为界凡在顺时针方向为右偏。

2、+90°— +120°:轻中度右偏—正常婴幼儿、垂位心、肺气肿、轻度右室大。

+120°—+180°:显著右偏—右室肥大、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左室起源室速等。

3、+30°— -30°轻、中度左偏—妊娠、肥胖、腹水、横位心、轻度左室大。

-30°— -90°显著左偏—左心室肥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右室起源室速。4、-90°—±180°(极左偏或极右偏)为不确定电轴,高度提示心电图异常。窦率伴不确定电轴—心肌梗死、肺心病、先心病等。

五、心电图各部分的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P波

正常窦房结发出冲动后,右房除极在先,左房除极在后,其余约1/3时间,左右心房除极重叠(总时间100ms),心房除极过程中相继出现的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的顶端所组成的轨迹,构成P向量环,通常先指向右前下,然后指向左后下,平均向量(P 轴)对向左前下,心房的除极波即P波。

P轴左前下: avR Ⅰ

Ⅱ.avF

方向:Ⅰ、Ⅱ、avF. V3-V6导联为正向;avR导联为负向,余导联呈双向、倒置、低平均可—窦性P波。

形态:P波在大部分导连呈钝圆形,宽度不超过0.11s;

振幅:肢导不超过0.25mV,胸导不超过0.20mV.

P波可有轻微切迹(双峰间距﹤0.04s)。

1)左房肥大时间﹥0.11s,伴显著切迹,双峰间距≥0.04s,称“二尖瓣型”P波,见于“二狭”、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左心功能不全。

P波平均电轴偏左,额面向量环大致与Ⅰ、Ⅱ导联平行∴这些改变在Ⅰ、Ⅱ、avL

导连较明显。

横面P环前部分投影在V1导联正侧,后部分在该导联轴的负侧∴得一先正后负的双向P波。

P环起始正向部分,其高度与宽度乘积,称为起始P波指数(IPI)正常﹤0.03mm.s。V1导联P波的负向部分,其深度与宽度乘积,称为P波终末电势(Ptf),其主要表现与左房相关的终末向左后的向量,正常不超过-0.02mm.s。

左房大时:PtfV1≤-0.04mm.s

2)右房肥大 P波尖锐、高耸,振幅≥0.25mV.

由于向前下的P向量增大∴Ⅱ、Ⅲ、avF导联表现突出,称“肺型P波”,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等。

此时右房除极时间延长,但与左房除极时间重叠,故P波并不增宽。

3)逆行P波Ⅰ、Ⅱ、avF(Ⅱ.Ⅲ.avF)倒置,avR直立,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4)P波低平:无意义。

(二)Ta波心房复极波。正常其电压较P波显著为小,方向与P波相反,一般不易察觉。

(三)P-R间期

代表自心房开始激动到心室开始激动的时间,正常成人为0.12-0.20s。其随心率、年龄而异,年龄小、心率快,P-R较短,反之较长。老年人可达0.21-0.22s.但不应超过0.23s.

P-R间期超过正常值为P-R间期延长,见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12s为P-R间期缩短,见于预激综合征、房室交界性心律。

(四)QRS波群代表全部心室肌除极时的电位变化。

1、时间正常成人多为0.06-0.10s.VATv1﹤0.03s VATv5﹤0.05s.

2、波形、振幅

标导:在电轴不偏的情况下,其主波均向上。

RⅡ最高,RⅡ﹥RⅠ﹥RⅢ,其中RⅠ﹤1.5mV,RⅡ+RⅢ≯4mV,

电轴右偏:RⅢ增高;电轴左偏:RⅠ增高。

肢导:

avR QRS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Qr型。RavR﹤0.5mV(过则为右室肥大)。avL.avF的QRS波群可呈qR.Rs.或R型。

RavL﹤1.2mV;RavF﹤2.0mV—过则为左室肥大。

胸导

ⅰ形态 V1.V2 rS

V3.V4 RS

V5.V6 qRs.Rs.R

ⅱ自右向左

R波逐渐高,S波逐渐小; V1.V2 R/S﹤1; V5.V6 R/S﹥1; V3.V4 R/S=1

ⅲ心脏转位

顺钟转:V1.V2图形出现在V3.V4;

逆钟转:V5.V6图形出现在V3.V4.

ⅳ电压

Rv5﹤2.5mV

Rv5+Sv1 男﹤4.0mV;女﹤3.5mV;

Rv1﹤1.0mV

Rv1+Sv5﹤1.2mV

4)各肢导:正负波绝对值(R+S或Q+R)﹤0.5mV;

胸导:R+S﹤1.0mV 称为低电压—水肿、肺气肿、心包积液、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胸腔积液、气胸等,也可见于少数正常人。个别导联QRS低无意义。

5)Q波

正常Q波除avR外振幅应﹤R波的1/4,时间﹤0.04s,无切迹。V1.V2导联不应有q 波,但可呈QS型;v3导联很少有q波,V5.V6导联可见正常范围内的q波。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为异常Q波,见于心肌梗死。

(五)J点 QRS波群终末与S-T段起始部的交接点,多在等电位线上,常随S-T 段偏移而发生移位:

上移—心室除极未结束而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

下移—心动过速使心房复极与心室复极同时进行致心房复极波(Ta波)与QRS波群后段重叠引起J点下移。

(六)S-T段自QRS波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表示心室除极刚结束尚处于缓慢复极的一段短暂时间,正常为一等电位线。

任一导联:S-T段下移≯0.05mV,否则为心肌缺血或劳损、低钾、洋地黄作用。

S-T段上抬:V1-V3≯0.3mV

其他导联≯0.1mV,形态为弓背向下且常与后面一个较高T波相连。否则为S-T段抬高,见于急性心梗、变异型心绞痛、室壁膨胀瘤;若弓背向下则见

(七)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1、形态 T波圆钝、占时较长,升支长,降支陡(T环离心支较归心支运行缓慢)。

2、方向与主波方向一致:Ⅰ、Ⅱ、V4-V6直立,avR倒置,余可直立、倒置、双向,但如V1的T波直立,V2.V3就不应倒置,幼儿V4可倒,V5任何年龄均不可倒置。

3、振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若胸导连上的T波均直立,V5的T波不应低于V1的T波

4、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低、双、倒—心肌缺血、低血钾、心室肥厚等。

5、T波轻度增高无意义(胸导有时可达1.2-1.5mV),巨大高耸—AMI早期、高血钾。

6、原发性ST-T改变:凡心室除极程序正常而ST-T异常者,多提示心肌病损。

继发性ST-T改变:心室除极异常而ST-T随之改变者,不一定有心肌损害。(八)Q-T间期自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了,为心室除极-复极总时间。其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越快,Q-T越短,反之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正常范围在0.32-0.44s之间。

校正Q-T间期:Q-Tc=Q-T√R-R(s)最高值为0.44s,超过为延长。

Q-T间期延长:心肌缺血、心肌损害、心室肥大、室内传导阻滞、低血钾、低血钙及胺碘酮、奎尼丁等药物损害;Q-T显著延长伴T波异常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Q-T间期缩短:高血钙、洋地黄效应。

(九)U波 T波后0.02-0.04s出现的一个振幅很小的波,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多见于V3(清楚),T-U之间有等电位线(T-U段),病理情况下二者连接或融合。

U波﹥0.1mV为可疑升高,﹥T/2为肯定升高—低血钾、服用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等药物后;U波倒置—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缺血。

第三节心室肥大

心室肥大是由其负荷过重所致,是器质性心脏病的常见后果。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在心电图上有所表现,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

1、心肌纤维增粗,截面积增大,其除极产生的心电电压增高。

2、室壁增厚、室腔扩张及心肌细胞变性所导致的传导功能低下,使心肌激动

的总时程延长。

3、心肌增厚、劳损及相对性供血不足所致的复极顺序改变致ST-T改变。

(一)左心室肥大 ECG特点:

1)代表左室之Rv5﹥2.5mV;Rv5+Sv1男≥4.0mV 女≥3.5mV

2)肢导 RⅠ﹥1.5mV;RavL﹥1.2mV

RⅡ+RⅢ﹥4mV;RavF﹥2.0mV

3)电轴左偏﹤-30°.

4)V5 VAT﹥0.05s

5)ST-T改变Ⅰ.avL.V5.V6.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倒置。

左室大诊断标准:1)为主要条件,余为辅助条件。

①主要条件+任一辅助条件=左室肥大;

②主要条件+5)=左室肥大伴劳损;

③主要条件=左室高电压。

意义:左室肥大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冠心病、心肌病等,左室高电压可见于正常年轻人。

(二)右心室肥大

当右室大超过左室时,心电图才有表现(除极方向指向右前)。

ECG特点:1)胸导:Rv1﹥1.0mV ;V1 R/S﹥1; Rv1+Sv5﹥1.2mV

肢导:RavR﹥0.5mV;

2)电轴右偏﹥120°(110°)。

3)V1 VAT﹥0.03s,但QRS时间不延长。

4)ST-T改变:

V1.V3R等右胸导联:S-T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诊断标准:标准要求较严格,要求1)-4)齐备;或1)、2)具备,结合临床。

意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肺源性心脏病、先心(房缺并肺动脉高压)。(三)双侧心室肥大

①双侧心室肥大,向量互相抵消—心电图大致正常。

②只表现单侧心室肥大的心电图。

④表现双侧心事肥大的心电图。

ECG特点:

1)胸导出现左、右心室增大的心电图:Rv1﹥1.0mV Rv5﹥2.5mV;

2)胸导出现左室大的图形,而电轴右偏;

3)有明确的诊断左室大的依据,但V5的S﹥R,avR的R﹥Q.

临床意义:双室大多见于风心(二、主)联合瓣膜病,及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心肌病等。

第四节心肌梗死与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由于冠脉阻塞,使其相应供血部位心肌发生缺血、损伤以致坏死,心电图则发生相应变化,包括:缺血性T波改变、损伤型S-T 段移位、坏死型Q波改变。

(一)经典式动物实验

A.

(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

心梗发生后,随时间推移可在ECG上先后出现缺血、损伤、坏死三种图形的改变。当一个区域发生缺血时,从中心到边缘缺血程度不同;也可在不同部位同时出现上述三种图形改变,由于各部分心肌接受不同冠A分支血供,故图形改变具有明显区域性。

1、缺血型T波改变

冠状动脉的突然闭塞首先引起该处心肌缺血—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内钾丢失转移,使心肌复极延迟。

①高而直立T波: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

电极置于前壁而缺血发生于对侧(后壁)。

通常缺血最早出现于心内膜下,复极仍从内膜面开始,但复极延迟,电位差较大,形成巨大高耸T波,常在冠脉阻塞早期(数分—数时)。

②对称性T波倒置:缺血发生于心外膜面。

当缺血发展至心外膜面时—心肌复极程序反常—倒置尖深T波(冠状T)。

2、损伤型S-T段移位

当缺血时间延长、程度加重,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S-T段抬高,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1)损伤电流学说:

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膜极化能力↓,常处于“部分

极化”状态,未受损的心肌仍能正常极化,由于这两部

分心肌之间极化能力不同,在心肌静止时产生电位差,

即受损部位的电位低于健康心肌,正电荷从高电位处向

低电位处流动,于是在两部分心肌间产生了电流,成为

“损伤电流”。置于损伤侧的探查电极测得负电位。其曲

心肌间无电位差,不产生“损伤电流”,S-T段回到等电位线。等到复极后,再次出现“损伤电流”,T-P段又回到等电位线以下。阅图时,习惯于以T-P段为基准,故上述称S-T段抬高。

2)除极受阻学说

大部分除极心肌呈负电位时,部分受损心肌产生保护性除极受阻,仍为正电位,

∴S-T段比基线高。

3、坏死型Q波改变

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一系列修复过程,因坏死心肌不能恢复为极化状态、不再除极而产生动作电位,其周围健康心肌仍照常除极,其综合向量背离坏死区;由于心肌梗死主要发生在左心室内膜面,大部分心肌的除极在起始0.04s之前完成,故坏死型的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

面对梗死区的导联上Q波异常(深度≥R/4,宽度≥0.04s);

R波降低甚至消失而呈QS型;

并常伴S-T段抬高,T波倒置——形成AMI特征性或称“指示性改变”。

而在背离梗死区的正常室壁的导联上则出现:

R波增高,无异常Q波;

S-T段下移,T波直立或增高——称“对应性改变”。

三者之中,缺血型T波改变常见,但对心梗特异性较差;损伤型S-T段抬高特异性较强,但也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等情况;典型的异常Q波方为心梗较可靠依据。若三者同时出现并具有以下演变规律,可靠性较大。

(二)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1、超急性损伤期(梗塞后数分—数时)

①S-T段斜形抬高。②T波高耸宽大(或S-T段抬高,弓背向上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

2、急性期(充分发展期)(数时—数天)

①出现异常Q波。②S-T段抬高呈弓背型并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继而渐降。③T 波倒置(双支对称)。

3、亚急性期(数天—数周—数月)

①S-T段恢复正常。②倒置T波由浅至深再到浅(3-6周达最深),逐渐好转。③病理性Q波犹存。

4、陈旧期(数月—数年)

①T波直立或长期无变化。②S-T段正常。③病理性Q波仍存。

(四)定位诊断

发生心梗的部位多与冠脉供血区域相关:

左冠脉前降支梗阻:左室前壁—V3.V4.V5;

前间壁—V1.V2(V3);

广泛前壁—V1-V5(V6).

右冠脉梗阻:左室下壁—Ⅱ.Ⅲ.avF;

后壁—V7.V8.V9;

右室—V3R.V4R.V5R.V6R;

左冠脉回旋支:左室侧壁—Ⅰ.avL.V5(V6).

也可出现左室前壁、高侧壁梗死;左室后下壁梗死这样的组合。

(五)右心室梗死

右冠脉供应—右室、左室后下壁血液,故当有左室下、后壁梗死时,常规加做V3R—V6R检查,其中任一导联S-T段抬高﹥0.1mV均提示右室梗死,尤以V4R导联更有价值。如V1导联的S-T段抬高而V2导联的S-T段不抬高或压低,也提示右室梗死。

既往称“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现发现为多支病变,梗死向量互相抵消之故。

结合:特征性心绞痛﹥30分;血清酶学改变进行判断。

(七)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为进行早期干预,提出了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心梗;

非S-T段抬高心梗。三者病理改变均为不稳定的粥样斑块,表现为心前区痛,鉴别需依靠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或T等的检测。如不及时进行再灌注,STEMI(抬高心梗)多演变为Q波型心梗;NSTEMI多演变为无Q波型心梗,但不宜溶栓。

二、心肌缺血

(一)心绞痛

1、典型心绞痛

在原先无心梗的患者,间歇期心电图可正常。发作时ECG:

面对缺血区的导联上S-T段水平或下斜形压低≥0.1mV和(或)T波倒置;

若心电图呈持续性S-T段压低≥0.05mV和(或)T波低、双、倒者,发作时:ST-T改变加重。

2、变异型心绞痛

常于休息时发作,心绞痛时间长、程度重。ECG表现:

S-T段抬高,常伴T波高耸;对应导联:S-T段压低;部分病例以后在S-T段上抬处发生心梗。

(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可为急性冠脉供血不足后遗结果或冠脉硬化直接导致,临床可无症状(无症状性或隐匿型冠心病),在静息状态下其ECG约有2/3有ST-T改变。

1、S-T段压低

缺血型:S-T段压低≥0.05mV,可呈水平性或下垂型(S-T段与通过R波顶点的垂

近似缺血型:S-T段与通过R波顶点的垂线之夹角在81°-89°之间且与T波有明显分界,其长度﹥0.08s,其压低﹥0.075mV.

J点下移:S-T段与通过R波顶点的垂线之夹角≤80°时的压低。

2、T波改变

主要表现为低平、双向或倒置,并具以下特点:能定位、有动态变化等。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复极延迟,最后心内膜下复极时已无其他向量抗衡—高大T波;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复极顺序逆转(内膜先复极)—对称倒置(冠状)T波。

临床意义:

1)典型心绞痛:S-T段下移,T波低、双(先负后正)、倒。

2)变异型心绞痛:S-T段抬高,T波高耸。

3)慢性冠脉供血不足:S-T段下移(水平、下垂、弓背),T波低、双、倒。

4)其他:心肌炎、心肌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等。

三、心电图负荷实验

为早期发现静息时心电图正常或发作时不能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的冠心病患者,可行心电图负荷试验。

(一)运动实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二)试验前的准备

(三)运动负荷量

(四)试验方法

(五)结果分析阳性结果:

1、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或血压下降。

2、运动中心电图出现S-T段水平或下垂型下移≥0.1mV,持续1分钟以上;如原

有S-T段下降者,再压低0.1mV且持续1分钟以上。

冠心病,应结合临床。

四、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机缺血的诊断

检测短暂或无症状心肌缺血:①确定ST-T改变的有无、形态、程度、频度、时间及与日常活动的关系。②与相关自觉症状的关系。③确定心绞痛为有痛或无痛。

参考标准:①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水平或下垂压低≥1mm(J点后80ms);②上述S-T段压低≥1分钟;③下次发作需在前次S-T段压低回复至基线后至少1分钟。 Holter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只限于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

第五节心律失常

第一心律失常的解剖学基础与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前三者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1、自律性(自动性和传导性)

指心肌在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能自动地、节律性地产生兴奋及发放冲动的特性。其原理是:自律的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4位相时)能自动缓慢除极,达到阈电位水平就激活离子通道,产生一个新的动作电位。自窦房结至浦氏纤维的传到系统的心肌细胞一般都有自律性,以窦房结自律性最高(60-100次/分),交界次之(40-60次/分),房室束更次(25-40次/分),快速频率对低于它的节律点有抑制作用(超速抑制),∴窦房结为主导节律。

2、兴奋性

心肌细胞对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能力,反应表现为产生动作电位并向周围扩布。心肌细胞兴奋性的最大特点是:一次兴奋后有较长不应期。

1)绝对不应期(0-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55mV,相当于QRS起始至T波波峰前后),任何刺激都不引起反应。此后一小段时间(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

强刺激产生微弱的、不扩布的反应,与绝对不应期合称有效不应期。

对较强阈上刺激引起低于正常的兴奋反应。在此期的开始,相当于T波波峰前后(T波顶峰偏前30ms处前后),有一短暂兴奋增强期,为易激(损)期,此期给予强刺激,易发生阵速或颤动。

3)超常期(膜内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这段时期)

给予较弱刺激即可引起一较正常为低的反应(用以引起该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比正常要低,表明兴奋性高于正常)。心室超常期相当于T-U连接处。

3、传导性(一处心肌细胞激动时能自动地向周围扩布)

传到的实质是电偶不断顺序向前移动。

有一部分心肌细胞的主要功能就是传到机能,加上起搏细胞群,构成起搏传导系统,其中浦氏纤维及束支传导速度最快(4000mm/s),房室结最慢(20-200mm/s),一般处于不应期的组织不能传导或传导速度减慢。

第二、心律失常概述

正常由窦房结发出的激动控制心脏收缩,无论激动起源异常、传导异常及巧合干扰,主要引起频率或节律异常,都称为心律失常,目前多按形成原因进行分类。

激动起源异常:窦性心律失常:停搏、过缓、过速、不齐。

异位心律: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房性、交界性、室性)

主动性:早搏(房性、交界性、室性)

阵发与非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交界性、室性)

扑动与颤动(心房、心室)

激动传导异常:生理性传导障碍:干扰与脱节(包括心脏各部位)

病理性传导:窦房阻滞;

房内阻滞;

房室阻滞(一度、二度、三度);

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篇一:心电图报告模板 ****医院心电图报告单姓名检查日期临床诊断检查搞要:脉搏:次/分血压:毫米汞柱电解质:性别年年龄月日科别 X 线号病室心电图号住院号最近两周曾用洋地黄总量及其它主要药物:心律窦性心律 P – R 间期 Q R S 时限 Q – T 时限 Q – U 时期秒秒秒检查时体位平卧心电轴心电位逆时钟转位 +43°心动周期(R – R)秒心房率心室率 67 67 次/分次/分时钟转位心电图发现: P 波:符合窦性 P 波的规律,在 I、II、aVF、V3~V6 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易变导联 III、aVL、V1、V2 均直立。时间小于,振幅小于。 QRS 波:各导均呈室上型,同一导联 R-R 匀齐,I、aVL 导联呈 qR 型,II、III、aVF 导联呈 R 型,aVR 呈 QS 型。V1 导联呈 RS 型,V2 、V3 导联呈 Rs 型,V4、V5 导联呈 qRs 型,V6 导联呈 qR 型。波幅除 III 及 aVL 导联外,I 、II、 aVR、aVF 均大于,胸导均大于。Rv5 等于。Q 波在 I、aVL、V5 、V6 篇二:心电图报告书写 心电图报告书写 书写心电图报告必需按报告上的内容要求认真填写各个项目。其中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

号、住院号、检查时间与发报告时间,急诊心电图还要写明检查与发报告的具体时间到时、分。其它项目,即主要项目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心律 心律是指整幅心电图的主导心律。一般是窦性心律。如主导心律不是窦性时,则写异位心律。 1、窦性心律。所谓窦性心律就是符合窦性P波标准的心律。不管P-R长短,是否下传。窦性P波是指:aVR导联P波倒置,I、II、aVF、V4~V6导联P波正向。个别P电轴右偏时,I导联P波浅倒或双向,若P电轴左偏时(一般在-30度内), II、aVF导联P波可为低平、双向或倒置,其他特征与窦性P波相同。部分医院使用的报告单有P波一项,通常主要描述aVR导联P波方向,如异位心律或P波消失则要详细描述其特征,P波电压>(V1导联正向部分>)或P时限过≥也要加以描述。 2、异位心律。异位心律指:①有P波,但不符合窦性P波标准。如aVR导联P波正向符合逆行P波标准的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左房心律,冠状窦心律等。②有P波,但P 波落在QRS中而看不清,R-R整齐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多属异位心律,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③P波消失,代以F波或f波等,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一、心肌梗塞 1、基本图形:a ①坏死Q波,时间>0、04秒,深度>1/4R。 ②损伤性ST段抬高,弓背向上。 ③缺血性T波改变。 2.心电图演变过程: 起病数小时之内,可无异常或仅出现高耸T波、起病数小时之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数小时至两天左右,出现病理性Q波,此为急性期改变,病理性Q波永久存在(偶可见Q波消失)。抬高得ST段可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后,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可以低平或倒置,此为亚急性期得改变。起病数周数月之后,T波呈V行倒置,倒置得T波可永久存在,或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正常。 3.心电图定位: 前间壁V1—-—V3下壁ⅡⅢ avF 广泛前壁V1—--V5高侧壁Ⅰ avL 前侧壁V5—V7Ⅰ avL 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表现 1、T波变化,最早TV1>TV5,然后T波低平(T<1/10R)、双向、甚至倒置(QRS波群不以R为主可以倒置,如Ⅲ,AVR,V3R,V1,V2可倒置)。 2、 ST段下移超过0。05mv(除A VR)。 3。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4、 QT间期延长(正常心率者QT间期0、36~0。44秒)、 三. 房性早搏: 1。提早出现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P'—R间期≥0。12秒。 2、房性P’波之后有正常形态得QRS波群,T波与QRS波得主波一致、 3. 不完全代偿间歇、 四. 交界区早搏 1。提前出现得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2、P’波有三种可能:①先有逆行P'波(即倒置得P波),再有QRS波群,但此P'-R间期<0、12秒②先有QRS波群然后有逆行P’波,此R’-P间期<0、20秒③只有QRS波群而无P'波。 3、交界区早搏得T波与QRS波群主波一致。 4。完全代偿间歇、 五、室性早搏 1. 提早出现宽大畸形得QRS波群,前无P波、 2。QRS波群时间≥0、12秒、.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一. 心肌梗塞 1.基本图形: ①坏死Q波,时间>秒,深度>1/4R。 ②损伤性ST段抬高,弓背向上。 ③缺血性T波改变。 2.心电图演变过程: 起病数小时之内,可无异常或仅出现高耸T波。起病数小时之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数小时至两天左右,出现病理性Q波,此为急性期改变,病理性Q波永久存在(偶可见Q波消失)。抬高的ST段可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后,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可以低平或倒置,此为亚急性期的改变。起病数周数月之后,T波呈V行倒置,倒置的T波可永久存在,或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正常。 3.心电图定位: 二.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表现 1. T波变化,最早TV1>TV5,然后T波低平(T<1/10R)、双向、甚至倒置(QRS波群不以R为主可以倒置,如Ⅲ,AVR,V3R,V1,V2可倒置)。 2. ST段下移超过(除AVR)。

3. 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4. QT间期延长(正常心率者QT间期~秒)。 三. 房性早搏: 1. 提早出现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P’-R间期≥秒。 2. 房性P’波之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T波与QRS波的主波一致。 3. 不完全代偿间歇。 四. 交界区早搏 1.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2. P’波有三种可能:①先有逆行P’波(即倒置的P波),再有QRS波群,但此P’-R间期<秒②先有QRS波群然后有逆行P’波,此R’-P间期<秒③只有QRS波群而无P’波。 3. 交界区早搏的T波与QRS波群主波一致。 4. 完全代偿间歇。 五. 室性早搏 1. 提早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无P波。 2. QRS波群时间≥秒。. 3.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 完全代偿间歇。 六.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得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得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得鉴别方法就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 2、5mV,SV1+RV5≥3、5mV(女),4。0mV(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 ●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得一项即V5导联得V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得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得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得诊断,当见于青年人与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与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得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得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②V1~V3导联得S波电压之与(∑Sv1~3)>38mm; )>23mm; ③I II aVL导联得R波电压之与(∑RI 、II、aVL ④∑Sv1~3+∑R I、II、aVL>54mm; ⑤其中④项最有意义、 四,右心室肥大(Right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avR〉0、5mV, R/Q>1; ●RV1〉1.0mV, RV1+SV5>1、2mV;

常见心电图识别

授课目的:1、熟练掌握心电图的操作步骤 2、掌握正常心电图的特点 3、能够描述房早、室早、房颤、室颤等典型心电图的特点及能够识别相关心电 图图形 4、掌握起搏器心电图图形的特点 心电图的相关知识及其操作 心电图:心脏在机械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产生生物电流,并经组织和体液传导至体表,丁身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电位差。将这种变化着的电位差用心电图机记录下来,形成动态曲线,即为心电图,亦称体表心电图,常规心电图C 心房的传导系统:心脏起搏传导系统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集成相连的结和束,包括赛房结、房内束、心室内传导束、浦肯野氏纤维及部分人存在的变异的副传导束。 目的及意义: (1) 目的:了解病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情况及安装有起搏器病人的起搏工作情况。 (2) 意义: ①能明确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激动起源异常和各各种传导障碍; ②确定有无心肌梗塞,并可了解梗塞的部位,范围及其演变过程; ③可大致了解心肌疾患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有无心房和心室肥大、急性与慢性心包 炎,或电解质紊乱; ④提示某些茅如洋地黄、奎尼丁竺对心肌的影响,尤其是毒付作用; ⑤心脏手术和心导管检查时,进行心电监护,可以及时了解心律变化及心肌供血情况 ⑥心电图对心脏病诊断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圆满地评价心脏功能的改变 适应症:常规体检、了解病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情况、起搏器工作情况,当患者自觉胸闷、心悸等不适时协助医生明确诊断。 电极的安装: 导联端颜色红黄绿里 八、、红黄绿棕里 八、 紫 记号R L F N V1V2V3V4V5V6电极位置右手左手左脚右脚(1)(2)(3)(4)(5)(6) 胸导联的标准位置: V3 : V2与V4联线的中点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问 V1 :胸骨右缘第四肋问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问

常见心电图诊断依据

常见心电图诊断依据 此由具有较高兴奋性及传导性的心肌纤维所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束支、及浦氏纤维。 (一)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是血管、神经、肌肉结构,有起搏细胞及过渡细胞,此处起搏细胞冲动发放频率最高,是整个心肌活动的起步点。 (二)结间束窦结与房室结间有三条传导途径,称前、中、后结间束,前结间束又分出一房间束称:Bachamnn束,以此联接左、右心房、窦房结与房室结。三条结间束中以前结间束最短,故在正常情况下,冲动易于先通过此束传导。 (三)房室结位于房间隔右侧壁的后下方。其上端与三条结间束相连,下端延续至房室束。房室结为房室间正常传导的唯一通路。房室连接区包括冠状窦区、房室结、房室结与房室束的连接区。许多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房室连接区的传导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 (四)房室束(希氏束)在房室结下部传导纤维逐渐排列呈束状,向下延续成房室束。

(五)左、右束支房室束在室间隔上部分成左、右两支,左束支下行至室间隔上、中1/3交界处分成两组纤维,分别称为前上及后下分支。前上分支扇形分布于室间隔的前半部及左心室前侧壁。后下分支扇形分布于室间隔后半部及左心室膈壁。右束支较左束支细小,沿室间隔右侧面走行,分布至整个右心室。 (六)浦氏纤维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内膜下分成无数呈网状的传导纤维,即浦氏纤维。其末端与普通心肌纤维相连接。 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诊断要点就是,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正常P波在多数导联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但双峰间距<0.04s. (2)方向窦性P波在aVR导联倒臵,在Ⅰ、Ⅱ、aVF 和V3~V6导联直立,其余导联(Ⅲ、aVL、V,、V:)可以直立、低平、双向或倒臵。若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臵,称为逆行P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心电图诊断术语

心电图诊断术语 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起,AHA临床心脏病分会心电图与心律失常委员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心律协会(HRS)组织了30位权威专家撰写和审核了《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2009)文件,并得到国际自动化心电图协会(ISCE)的认可。本建议以期促使心电图诊断在全球内的统一。这些术语适用于临床,其中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及模糊术语;而一些不能提供诊断或临床信息的术语不包括在内;意义相同的术语不再重复出现。其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心电图解读的一致性,心电图诊断的一致性可以更好地改进病人的治疗。心电图诊断术语包括首要诊断术语(心电图常用术语)、次要诊断术语(心电图与临床均可应用的术语)、修饰性词汇和简明比较性术语,而首要诊断术语和次要诊断术语是心电图诊断中的核心用语,现解读如下。 第一节首要诊断用语 这一部分系心电图诊断中的常用术语,与我们日常作心电图诊断时应用的术语相一致,只有一小部分作出更新而已;一些模糊、有争议、不能定性的术语均未录用。 1.总论:①标准心电图;②其他正常心电图;③异常心电图;④无法解释的心电图。 2.技术条件:①肢体导联反接;②胸导联位置错误;③导联脱落;④右心前区导联;⑤人工伪差;⑥数据质量差;⑦后壁导联。 3.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律;②窦性心动过速;③窦性心动过缓;④窦性心律失常;⑤一度窦房阻滞;⑥二度窦房阻滞;⑦窦性停搏;⑧不确定性室上性心律。 4. 室上性心律失常:①房性早搏;②房性早搏未下传;③折返性房性早搏;④不稳定性心房起搏;⑤心房异位节律;⑥多源性心房异位节律;⑦交界性早搏;⑧交界性逸搏;⑨交界性心律;⑩加速交界性心律;?室上性心律;?室上性;?非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单源性);?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多源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窄QRS波群心动过速。 5. 室性心律失常:①室性早搏;②融合波;③室性逸搏;④室性自主心律;⑤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⑥分支性节律;⑦并行心律;⑧室性心动过速;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⑩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分支性心动过速;?宽QRS波群心动过速。 6. 房室传导:①PR间期过短;②房室传导比N:D;③PR间期延长;④二度房室阻滞莫氏I型;⑤二度房室阻滞莫氏Ⅱ型;⑥2:1房室传导;⑦房室阻滞(不稳定传导);⑧高度房室阻滞;⑨三度房室阻滞;⑩房室分离。 7. 心房内及心室内传导:①右心房传导异常;②左心房传导异常;③Epsilon波;④室上性节律异常传导;⑤左前分支阻滞;⑥左后分支阻滞;⑦左束支阻滞;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⑨右束支阻滞;⑩室性差异性传导;?心室预激。 8. 电轴及电压:①电轴右偏;②电轴左偏;③右上电轴;④不确定电轴;⑤电交替; ⑥低电压;⑦心前区R波异常增高;⑧P波电轴异常。 9. 心脏肥厚及扩大:①左房肥大;②右房肥大;③左室肥厚;④右室肥厚;⑤室间隔肥厚。 10. ST段、T波、U波:①ST段改变;②ST-T改变;③T波异常;④QT间期延长;⑤短QT间期;⑥U波高尖;⑦插入性U波;⑧T波U波融合;⑨心室肥厚所致的ST-T改变;⑩Osborn波;?过早复极。

典型心电图讲解

快速判断心电图技巧 1,正常心电图:不用说了,它有可能是把那几个波和导联都斩一段下来,每一个波给你3个周期,分成几行给你看,要注意正常心电图应与窦缓窦速区别:当看见QRS波还有P波,T波都正常的时候不要立即确定是正常心电图,要注意看相邻P波之间的距离,如果>0.20S诊断窦缓;如果<0.12S诊断窦速。 2,左心室肥大:先看整个心电图有没有1/2字样,要光有这个就能确诊左室肥厚,要是没有就看V5的R波>2.5MV或伴有ST-T改变,V5大于5格,也是上下纵的5格+左偏 3,右心室肥大:只要看V1大于2格,是上下纵的2格+右偏 4,心房颤动,所有的P--P,Q--Q,R--R,S--S,T--T都没规律,也就是乱七八糟,看V1,R波是不是不匀称,绝对不等,无P波,QRS波正常。 心室颤动:室颤就不用说了很典型,谁也能认识,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有些考官比较缺德给你出一个里面即有室速也有室扑还有室颤,遇到这样的,你一定要答室颤。(要答严重的) 5,窦性心动过缓:每个心动周期都大于5个格(是左右横的格) 6,窦性心动过速:每个心动周期都小于3个格(是左右的格),与阵发性室上速相比有P波 7,房性期前收缩: 看P波是否都一样,PP间距逐渐缩短,然后又突然较长,再次逐渐缩短。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注意:这个波的pQRSt形状是正常的,只是提前罢了),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 但是伴室内差异性传导v1呈M型波,QRS也可以增宽,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有 P'(大多代偿不完全) 8,室性期前收缩: 总体看起来比较凌乱,层次不齐,无P波。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注意:这时候R波变宽),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T与主波相反 (大多代偿完全) 9,典型心肌缺血:V456的ST段下移,上抬:v12>0.3mv v3>0.5mv v45>0.1mv,记住ST-T下移或T波倒置(人低着头或者倒着走路) 10,急性心肌梗死:Q波增宽+ST段弓背向上抬高,注意:前壁看V123456;前壁看V456;下壁看Ⅱ,Ⅲ,aVF

心电图诊断步骤

心电图诊断步骤 第一步“齐”高右和双左,花边也乱扑; V1和V5,区分右和左; V1上为右,V5上是左; 都宽选全束,高尖为室肥; 下壁向下为左前,高侧向下是左后; 还有一三窦速缓,心梗预激要记牢; 最后一项是缺血,正常人员也赶集。 第二步“不齐” 房早室早一眼看; 室扑室颤最简单; 房颤室速更典型; 房速无P室上速; 规不规则莫区分; 日落二度有I II; 一延二落文莫分。 一、总的阅读 首先是把整份心电图浏览一下,目的是了解心电图的记录质量如何,是否适合进行分析及诊断。具体说来,主要看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导联的数目:通常,一份好的心电图,应该是肢体导联(简称肢导,即I、II、III、aVR、aVL、aVF)及胸前导联(简称胸导,即V1-V6)共12个导联均齐备,并且至少有1个导联(常为II、V1或V5中之一)作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记录。如果是为了分析心律失常,则最好是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否则最少也应是每3个导联作为一组进行同步记录。之所以强调“同步”,是因为P波出现的规律对诊断心律失常攸关重要,然而P波又并非在每一个导联都能清晰记录到(通常以II、III、aVF及V1为明显)。此外,对于怀疑有心肌缺血、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患者,应描记18导联心电图,即加作右胸导联(V3R-V5R)及后壁导联(V7-V9)的描记,以免漏诊右心室及左心室后壁的梗死。 2、各导联的标记是否正确。例如,如果V1、V2、V3的标记错误,很有可能得出“胸导递增不足”的 结论,进而会怀疑是否有前(间)壁心肌梗死的可能。 3、各导联在粘贴时,是否有上下倒置的情况。在窦性心律时,这一问题很容易发现,因为PR间期较 QT间期短得多。但如果在心动过速时,要么P波不容易找到(融合于T波或QRS波中),要么PR间期与QT间期相近,此时如果未发现有粘贴倒置的情况,则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有无导联线错接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左、右上肢导联线反接后,可表现为假性“右位心”。此外,V1和V2的电极位置也很重要,如果电极位置上、下移动1个肋间隙,即可导致P波及QRS波的形态发生根本的改变,从而导致误诊。 5、所记录的心电图是否有伪差。当伪差大到影响心电图的分析时,则应重新记录一份质量好的心电图。 二、必要的测量包括以下内容: 1、P波的振幅 2、P波的时程 间期,进而推算心房的频率(房率)PP、3 4、PR间期 5、QRS波群中各波的振幅 6、QRS波的时程 7、RR间期,进而推算心室的频率(室率)

心电图总结笔记及典型心电图判读

左房肥大: 左房肥大P增宽, V1改变最明显. 双峰距超过0.04',P波切迹双峰显. 右房肥大: 右房肥大P高尖,ⅡⅢavF最明显. 肺A高压是根源,肺心先心均可见. 左室肥大: 左室肥大高振幅,RV5高达2.5mv. 若加V1s值,男高4.0mv女高3.5mv. V5室壁激动>0.05,电轴左偏约-30' 横位Ravl高1.2mv,RⅠ+SⅢ>2.5mv. RⅡ+RⅢ高达4.0,左肥高尖更清楚. 右室肥大: 右室肥大看V1,试看R/S两相比. 如若R/S>1, 右肥诊断立考虑. 假如单看V1值,R波应≥1.0mv. 若加V5的S值,综合1.2mv就问诊. 顺钟较常出现,平均电轴>+110' 心梗 Q单下倒,急梗快救. Q遗倒T, 陈旧性梗阻非急. Q单:指ST呈单向曲线抬高

Q遗:指Q波不消失 窦性心率: 频率不快也不慢,每分搏动60~100之间.P波外貌长半圆, P-R 0.12'-0.20'之间.P-P距差0.16',ⅠⅡ导轴不偏. 顺逆钟均可见,窦性心律可诊断.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整齐,P-P间隔有差异. 同导相差>0.16秒,P-R正常应熟记. 窦性停搏: 窦性P波无规律,较长时间不见P. 长短P-P不成比,窦性停搏要考虑. 逸搏与逸搏心律: 逸搏常在窦缓时,被动代偿是机制. 逸搏波形同早搏,也分交界与房室. 逸搏出现周期后,这个特点要熟记. 逸搏出现连三次,逸搏心律便成立. 房性期前收缩: 异位早搏P颠倒,P'在QRS前后找. 若与QRS相重叠,P波一定找不到. P'在QRS前见到,P'-R小于0.12'. QRS后边遇到P',R-P'<0.2'莫忘了. 提前QRS室上性,完全代偿为交界.

正常心电图5条判断标准汇总

心源性猝死 进贤县人民医院医务科谭映辉 猝死主要来自于哪些疾病? 内因 是指人的主要器官有潜在疾病(高龄,肥胖,糖尿病,广泛冠状动脉病变及高血压、心脏骤停、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或肾功能衰竭,以及脑死亡等均可因左心室负荷增加,而致左室肥厚,它不仅易患慢性复杂心律失常,亦是猝死的高危因素。)、暴发疾病或异常体质和过敏体质而言。猝死约占全部急性死亡半数;占所有自然性死亡的10%~15%。对成年人来说,由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猝死占首位,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小儿则以呼吸系统疾病占绝大多数。 诱因 猝死可发生在谈笑、看电影、听故事、吵架、饮酒、吃饭、大小便、洗澡、行路、乘车、劳动、吸烟、睡眠等各种情况下; 1、冠心病 是心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有多支冠状动脉严重受累,小冠状动脉有弥漫性的增生性病变,冠状动脉内有新鲜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塞的最早1小时内,或有精神诱发因素;如过度紧张,悲伤、恐惧等情况时均有较高的猝死发病率。 2、心肌炎 病变除有心肌细胞水肿、坏死外,侵犯传导系统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侵犯冠状动脉引起管腔狭窄和缺血,重症心肌炎时可有心肌弥漫性病变,导致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3、原发性心肌病 有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增生、疤痕形成,病变以侵犯心室为主,也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本病易发生心衰,洋地黄应用较多,由于心肌变性、疤痕等改变,对洋地黄耐受性减低,易发生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至多源性室性早搏、室速、室颤致猝死。

肥厚性心肌病半数以上猝死发生于20岁以前,但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室间隔肥厚≥25mm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4、风湿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约25%可致猝死,可能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室颤,心脏传导阻滞、心脑缺血综合征有关。 5、QT间期延长综合征 包括先天性耳聋、QT间期延长、晕厥发作,易发生猝死。继发性者常见原因为低血钾、奎尼丁、胺碘酮药物影响、QT间期延长,致易损期延长,室性早搏落在易损期易折返形成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是由于二尖瓣本身或/和腱索、乳头肌病变造成二尖瓣的一叶或两叶脱垂,形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并产生相应的收缩期杂音-喀喇音所构成的临床综合征,因心肌应激性增加,常引起快速心律失常,如短阵房颤或室速,约1%发生猝死,猝死前常有以下预兆,出现室性早搏、T波异常、收缩晚期或全收缩期杂音、晕厥发作,多数情况死于室速或室颤。 7、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畸形 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窦或与右冠状动脉相连。法乐氏四联症状术前严重肺动脉瓣狭窄时可猝死。 8、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 当旁道不应期越短,发生房颤时就越有可能转变为恶性心律失常-室颤而猝死。 9、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多因冠状病、心肌炎、心肌病、引起窦房结动脉缺血、退行性变、致窦房结缺血、坏死、纤维化。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室颤动。 猝死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猝死型冠心病患者平时很少有症状,随时都可以发病且大多数发生在院外,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昏厥、不省人事、瞳仁散大、口唇身体青紫厥冷。存活的患者

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

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 一、正常心电图的分析 1. P波 (1)形态:P波位于QRS波群之前,形态呈圆钝型,可伴有轻微切迹,在Ⅰ、Ⅱ、V4~V6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 (2)时限(宽度):P波时限不超过0.11s,双峰型者两峰间距<0.04s。 (3)振幅(电压):不超过0.25mV,小于同导联R波的1/2,V1<0.2mV。 (4)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0.04mm?s。 2.PR间期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 3.QRS波群 (1)时限:<0.11s。 (2)形态:QRS波群主波通常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V1、V2导联向下。Q波无切迹,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以R波为主的导联时限<0.04s。 (3)R波振幅:工导联不超过1.5mV,aVL导联不超过1.2mV,aVF导联不超过2.0mV,aVR导联不超过0.5mV,V1导联不超过1. 0mV,V5,或V6导联不超过2.5mV(女性不超过2.0MmV),Rv5十Sv1不超过4.0mv(女性不超过3.5mV)。胸前导联R/S比例逐渐增高。3个标准肢体导联或3个加压肢体导联的QRS波群峰值不得同时低于0.5mv。 4.ST段 ST段应与等电位线平行一致,但允许轻度抬高或降低,抬高一般不超过0.1mV,下降不超过0.05mV。 5.T波圆钝型、无切迹,一般无明显的起始点(上升支缓慢),Ⅰ、Ⅱ、aVF、V5、V6导联必须直立,aVR 导联倒置,T波的方向应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6.U波应与其T波方向一致。振幅不超过同导联T波振幅的25%,最高不应超过2.0mV。 7.QT间期 0.32~0.40s,QT间期与心率有关,心率较慢时可以相对延长(不长于0.44s),心率较快时可以相对缩短(不短于0.30s)。为消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可用校正QT间期(QTc),其公式为:QTc=QT/RR(单位为s),或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k?,k为常数(男性0.37,女性0.39)。 8.额面平均电轴传统的正常值范围是0~+90°,近些年有学者研究认为平均电轴的正常范围应在-30°~+105°,因为平均电轴与年龄有关,<40岁者多在0~+105°,而>40岁者多在-30°~+90°。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二度Ⅱ型窦房阻滞;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心肌缺血标准: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心肌缺血负荷测算: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站立时无低频率成分增加,提示交感神经反应性减弱或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频谱总功率下降,低频/高频比值可不变;但低频下降时,此比值可减少,高频下降时,比值可增大;低频中心频率左移。心率变异性降低提示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较大,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且预后不良。

典型心电图讲解

典型心电图讲解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快速判断心电图技巧 1,正常心电图:不用说了,它有可能是把那几个波和导联都斩一段下来,每一个波给你3个周期,分成几行给你看,要注意正常心电图应与窦缓窦速区别:当看见QRS波还有P波,T波都正常的时候不要立即确定是正常心电图,要注意看相邻P波之间的距离,如果>诊断窦缓;如果<诊断窦速。 2,左心室肥大:先看整个心电图有没有1/2字样,要光有这个就能确诊左室肥厚,要是没有就看V5的R波>或伴有ST-T改变,V5大于5格,也是上下纵的5格+左偏 3,右心室肥大:只要看V1大于2格,是上下纵的2格+右偏 4,心房颤动,所有的P--P,Q--Q,R--R,S--S,T--T都没规律,也就是乱七八糟,看V1,R波是不是不匀称,绝对不等,无P波,QRS波正常。 心室颤动:室颤就不用说了很典型,谁也能认识,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有些考官比较缺德给你出一个里面即有室速也有室扑还有室颤,遇到这样的,你一定要答室颤。(要答严重的) 5,窦性心动过缓:每个心动周期都大于5个格(是左右横的格) 6,窦性心动过速:每个心动周期都小于3个格(是左右的格),与阵发性室上速相比有P波 7,房性期前收缩: 看P波是否都一样,PP间距逐渐缩短,然后又突然较长,再次逐渐缩短。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注意:这个波的pQRSt形状是正常的,只是提前罢了),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

但是伴室内差异性传导v1呈M型波,QRS也可以增宽,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有P'(大多代偿不完全) 8,室性期前收缩: 总体看起来比较凌乱,层次不齐,无P波。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注意:这时候R波变宽),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T与主波相反 (大多代偿完全) 9,典型心肌缺血:V456的ST段下移,上抬:v12> v3> v45>,记住ST-T下移或T波倒置(人低着头或者倒着走路) 10,急性心肌梗死:Q波增宽+ST段弓背向上抬高,注意:前壁看V123456;前壁看V456;下壁看Ⅱ,Ⅲ,aVF 侧壁,Ⅰ,v56,aVL红旗飘飘(人抬起头走路) 11.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看整个心电图均有QRS增宽,ST-T改变。V1、V2S波加深。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就看V1多了一个大的R波(畸形),伴有ST-T 改变。 12.室速:有P波,QRS畸形增宽。阵发性室上速:每个心动周期都小于2个格,节律规则,QRS正常,无P,T(需要与窦速鉴别) 13. 房室传导阻滞: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RR间期>,其余正常;需与窦缓鉴别 Ⅱ度Ⅰ型传导阻滞(莫氏型):PR间期逐渐延长,有QRS波脱落; Ⅱ度Ⅱ型传导阻滞(固定性):PR间期固定不变,有QRS脱落,PP间期固定;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房走房,室走室,P波与QRS波没有任何关系,P波次数>QRS波,P-P

数字化常规心电图诊断书写规范

浙江省数字化常规心电图诊断书写规范(试用版) 朱晓晓心电资讯昨天 如何快速搜索微信公众号中的心电资料? 浙江省数字化常规心电图诊断书写规范(试用版) 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无创心电学组 心电与循环 由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及起搏分会无创心电学组组织制订《浙江省数字化常规心电图诊断书写规范》(试用版),下称《规范》,以二级以上医院成人12 导联同步记录数字化常规心电图为标准,从心电图波形和节律两方面进行规范。供全省心电学专业人员参考,并为浙江省心电图质控培训做好充分的准备。 1 以形态改变为主的心电图诊断书写要求 1.1 正常心电图基本参数 (1)必须保证心电图的波形及参数都正确无误,若计算机自动测量参数有偏差,应予以纠正。 (2)统一使用计算机测量单位,时间为ms,振幅为mV。 (3)正常QRS 心电轴在-30°~+90°。

(4)窦性P-P间期互差<160ms。 1.2 QRS心电轴偏移 (1)QRS心电轴左偏:-30°~-90°,ⅠQRS 主波向上,ⅢQRS 主波向下。(2)QRS心电轴右偏:+90°~+180°,ⅠQRS 主波向下,ⅢQRS主波向上。(3 )QRS 心电轴极度右偏:+180°~+270°(-90°~-180°),ⅠQRS、ⅢQRS 主波均向下(SⅠSⅡSⅢ现象:Ⅰ、Ⅱ、ⅢR/S 均<1)。 1.3 心脏转位 (1)逆钟向转位:V1~V3 R/S 均≥1。(2)顺钟向转位:V5~V6 R/S均≤1。1.4 QRS 波群低电压 (1)肢体导联:各肢体导联QRS电压绝对值<0.5mV 。 (2)胸导联:各胸导联QRS电压绝对值<1.0mV。 (3)左胸导联:V5、V6 QRS电压绝对值<1.0mV。 (4)全导联:符合上述(1)、(2)两条标准。 1.5 短P-R 间期 (1)只要有1 个导联的P-R 间期达到120ms 就不下此诊断。 (2)P-R 间期<120ms,QRS 形态异常,应分别诊断。例:短P-R 间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6 ST段改变 1.6.1 确定等电位线

心电图试题及标准答案

心电图试题及标准答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七年制心电图试题 第一套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标准答案(第一套): 图一: 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动过速 2、多导联T波低平及部分ST下移异常 诊断依据:1、窦性P波规整发生,频率136次/分 2、除V 2、3导联外,余T波低平,ST Ⅲ 、avF下移≥0.05mv 图二: 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 2、右房室肥大伴心肌劳损 诊断依据:1、窦性P波规整显现,频率正常 2、V 1呈qR型,V 5 呈RS型,R/S<1,R V1 +S V5 =7.2mv,电轴右倾>120°,P V1、V2 正向高尖≥.2mv 3、除I、V6、avL导联ST、T正常外,余ST-T明显异常,ST下移0.1- 0.5mv,T波倒置,U V2-V4 波倒置

图三: 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 2、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 3、P 波增宽及Ptfv1异常 诊断依据:1、窦性P 波有序显现,频率正常高值(100次/分) 2、V 1、2导联呈QS 型,V 3呈qrS 型,3导联均伴ST-T 梗塞型改变(ST 弓背上抬 0.1-0.3mv ,T 波正负双向),T I 、avL 低平 3、P II 时限0.12s ,Ptfv1>-0.04mms 图四: 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 2、左房室肥大伴心肌劳损 3、频发成对室性早搏 诊断依据:1、窦性P 波规律显现,频率正常 2、P Ⅱ明显增宽>0.1s ,S V1+R V5=7.9mvS V2+R V6=6.2mvS V3+R avL =2.9mv ,ST Ⅰ、Ⅱ、avL 、 V 5、6下移>0.05mv ,伴T 波倒置,T Ⅲ低平,T avR 直立,电轴轻度左倾 3、R 1、R 2和R 9、R 10为两组成对提早搏动,宽大畸形,其前后相关P'波有代偿 间歇 图五: 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 2、交界性逸搏心律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或室性逸搏心律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医科大学常规心电图诊断规范

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常规心电图诊断规范 第一部分以形态改变为主的心电图诊断书写要求 一、正常心电图 1、正常心电图必须保证心电图的图面及各项参数都属正常范围 内,如参数有偏差应纠正。 2、正常心电图电轴在-30度~ 90度范围内。 3、窦性心律的P-P间期互差小于或等于120ms时,直接诊断为正 常心电图。当P-P间期互差大于120ms时,诊断窦性心律不齐。 二、电轴偏移 1、电轴左偏:-30度~ -90度: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 下,Ⅱ导联R/S﹤1。 2、电轴右偏:90度~180度: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 3、电轴极度右偏:180度~270度(-90~-180度):Ⅰ,Ⅲ导联主 波均向下。(SⅠSⅡSⅢ现象:Ⅰ,Ⅱ,Ⅲ导联R/S﹤1) 4、六个肢体导联均呈R/S=1,则其QRS额面电轴为0度。 三、心脏转位 1、注意胸前电级安放位置的准确性。 2、逆钟向转位:Ⅴ1导联R/S>1,或Ⅴ1导联R/S<1,但Ⅴ2导联 R/S>1;如Ⅴ1导联R/S<1,Ⅴ2导联R/S=1时,不要下此诊断。 3、顺钟向转位:当Ⅴ5或Ⅴ6导联R/S<1,Ⅴ1呈QS或rS时再作 诊断。 四、低电压

1、肢体导联低电压:所有肢体导联电压均<5mm。 2、胸导联低电压:所有胸前导联电压均<8mm。 3、全导联低电压:符合上述两条标准。 五、短P-R间期 1、只要有1个导联的P-R间期达到120ms就不下此诊断 2、P-R间期<120ms,QRS异常,应分别诊断。例:(1)短P-R 间期;(2)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等。 3、临床上即使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也不要诊断L-G-L综合 征。 六、ST段改变 1、等电位线 (1)以P-R段或QRS波起点为基准。 (2)基线不稳时,可以2个QRS波群起点的连线为等电位线。(3)S T段的测量点为J点后60ms或80ms计(根据心率调整)。2、ST段抬高:应描述ST段抬高的形态及幅度。例:弓背向上型、 下斜型、马鞍型、凹面向上型等。 (1)正常人ST段抬高于肢体导联不超过1 mm,Ⅴ1、Ⅴ2不超过 3 mm,V3不超过5 mm,Ⅴ4~Ⅴ6不超过1 mm。 (2)有明确心肌梗死病史三月以上,梗死部位ST段仍呈抬高,临床无胸痛等症状,在描述ST段抬高的同时可以提示室壁 瘤形成。 (3)如以J点上移为特征的ST段抬高,可提示心室早期复极。此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心电图诊断标准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 RavL>,RavF>,或RI+SIII>,RV5>,SV1+RV5≥(女),(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 ●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的一项即V5导联的VAT>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的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②V1~V3导联的S波电压之和(∑Sv1~3)>38mm; ③I II aVL导联的R波电压之和(∑R I、II、aVL)>23mm; ④∑Sv1~3+∑R I、II、aVL>54mm; ⑤其中④项最有意义。 四,右心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avR>, R/Q>1; ●RV1>, RV1+SV5>;

心电图试卷(标准答案)

2012年9月心电图知识考试试卷 科室: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A1型题 答题说明: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心房扑动心电图表现中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 A.扑动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呈锯齿状大小一致 B.多在Ⅱ、Ⅲ、aVF导联清晰可见 C.扑动波间隔规则,频率为240-350次/min 波一般呈室上性 波消失代以大小间距不等的f波

2.在心电图上测P-P(R-R)间隔时间为,则被检者的心率应为:() 次/min 次/min 次/min 次/min 次/min 3.下列哪项不是“窦性P波”的指标: () 波时限波电压肢导 C.Ⅱ.Ⅲ.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间期 E.Ⅱ.Ⅲ.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 4.心电图可见P波增宽,时间>,并有切迹,首先考虑:() A.左房增大 B.左室增大 C.右房增大 D.右室增

大 E.心肌缺血 5.下列哪项不提示为右房肥大心电图改变: () 波电压增高,肢导超过波电压心前区导联V1超过 (P波终末电势)绝对值超过波时间正常 E.多见于慢性 肺源性心脏病 6..正常S-T段的偏移范围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 段下降心前区导联不超过段抬高心前区导联V1不超过 段抬高心前区导联V3不超过段抬高心前区导联V5不超过

段抬高肢体导联不超过 7.左心室肥大时,心电图上最重要的诊断指标是: () A.额面心电轴-15° B.左心室高电压继发性改变时限延长 E.以上都不是 8.心电图示R v1+S v5为,额面电轴为110°,最可能的诊断是: () A.左房肥大 B.右房肥大 C.左室肥大 D.右室肥大 E.右束文传导阻滞 9.下列哪项指标不支持左室肥大心电图改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