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五大灌溉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五大灌溉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五大灌溉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五大灌溉水利工程

沈修永

前言:古语有云,水利兴则天下定,天下定则人心稳,人心稳则国运昌。通观历史,人类与水一直存在着既适应又矛盾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水的矛盾也在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地修筑水利工程以保证国泰民安,而每一次大规模的成功的水利实践,都会进一步提高水利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面对水利难题,古代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做出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答卷,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中国古代五大灌溉水利工程。

都江堰

成因: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的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由秦蜀总督李冰和他的儿子领导建设,在防洪及灌溉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渠首工程通过鱼嘴分水堤、宝瓶引水口和飞沙堰泄洪排沙的有机配合,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重大影响:都江堰的巧妙设计,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独步千古,历两千余年而不衰,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18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郑国渠

成因: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地处陕西省泾阳县,由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三百余里,灌溉面积四万余顷。当时韩国因惧秦,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

重大影响:郑国渠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了土质肥力,使得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地区农业迅速发展起来。本是疲秦之计,却适得其反,使八百里秦川得到充足的灌溉,再无荒年,秦从而有了征战天下的粮草保证。除此之外,郑国渠还首开引泾灌溉之先河,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2016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湖溇港

成因:4000多年前太湖先民已经掌握并运用了“竹木围篱透水”技术,为水中筑堤围圩、进一步开发太湖提供了技术支撑。吴越争霸时期,伍子胥与范蠡争相开挖溇港,成为有组织开发溇港圩田系统的先声。北宋时形成了完善的太湖溇港圩田水利体系,“苏湖熟、天下足”因此闻名。

重大影响:水利界泰斗郑肇经教授曾在《太湖水利技术史》中称太湖溇港“是古代太湖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奇特缔造,它在我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可与四川都江堰、关中郑国渠媲美”。太湖溇港圩田系统中的智慧被后人深深推崇。其中“逼水归槽、束水冲淤”就被先后广泛运用到治理黄河、长江中去,嘉靖年间,潘季驯曾以该技术成功治理黄河,被授予“千古治黄第一人”的荣誉称号。历朝历代太湖先民的独特创举,使得太湖之水由此流向广袤的陆地,灌溉着太湖流域和整个杭嘉湖平原,沮洳泽国变为沃土良田,造就了江南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时至今日仍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2016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灵渠

成因:灵渠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始建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当时,秦始皇欲开拓岭南,统一中国,遭到当地民族抵抗,军饷运输困难。于是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

重大影响: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的建成,沟通了岭南的航运通道,使长江上的船只经湘江、穿灵渠、人漓江,直抵珠江,从而将中原和岭南联系到一起,自此以后,直到湘桂铁路、京广铁路通车前的两千一百多年间,灵渠始终是南北交往的要道。除此之外,灵渠还提供了所辖区域内的农田灌溉和城镇用水,到清代时,其灌溉面积已达“数百顷之多”,即使到了今天,灵渠在农业灌溉上依旧发挥着其不可或缺的作用。2018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它山堰

成因:它山堰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旁,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它山堰建成以前,每逢旱季,江河水位下降,海水沿甬江上溯到樟溪河,“民不能饮,禾不能稼”。为了防止海水倒灌引起的耕田卤化并保障当时的明州城饮水供应,先人建造出了设计周详,结构奇特,建造精密的它山堰。

重大影响:它山堰解决了古代鄞西平原人们所面临的干旱、洪涝及咸潮问题,使得民众免受苦楚。对整个宁波地区的城市变迁、人文精神都影响重大,不仅如此,它山堰堰身设计中所包含的许多科学原理是二十世纪才发现的,堪称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2015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11747322.html, 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 作者:段丹锋杨政翰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9期 摘要:我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农业发达,而农业灌溉必然离不开水利工程,所以从古至今我国的水利事业都发展迅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文主要从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出发,逐步介绍到近现代我国的水利设备,研究了我国水利工程的现代化,作为现如今发展的借鉴和参考,希望能对我国当代的水利发展有所帮助,促进我国未来水利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 一、璀璨的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在水利工程方面也创造了举世无双的辉煌,其中的部分工程在今天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得不令人感叹古人卓绝的智慧。 战国末年秦国修建了郑国渠。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势,可以最大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并且形成了一套自发控制的灌溉系统。在此之后的100年里郑国渠都发挥了极大的灌溉作用,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引泾灌溉工程。 秦昭王末年李冰在蜀地主持修建了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并且在江水自动分流、排沙、控制引水量等方面表现出了极为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直到今天都江堰都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为沿岸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保障。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得隋朝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后世历代王朝都以京杭大运河为基础建立了经各地物资运往首都的漕运体系。南方与北方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物产交流与经济交流愈发地丰富,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让沿岸的交通变得十分便利,在发生自然灾害是国家的赈济也更加方便。 二、新中国初期水利工程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大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历经混乱不堪的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基本上都已经年久失修,难以发挥防洪灌溉作用,甚至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隐患。虽然此时我国经济十分困难,但是国家依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建设水利工程。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建成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国内外著名水利工程

国内外著名水利工程 作者:梁田 高工:101 摘要:此论文的目的是让人了解国内外著名水利工程阿斯旺大坝、胡佛大坝、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和它们的基本信息 关键词:阿斯旺大坝、胡佛大坝、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1国内外著名水利工程 1.1 阿斯旺大坝 埃及尼罗河上所筑的阿斯旺大坝,具有灌溉、发电、防洪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为世界七大水坝之一。尼罗河畔肥沃的土地要功归于尼罗河年年岁岁有规律的泛滥。在泛滥的季节,汹涌的河水漫过河床,淹没两岸大片土地,然而洪水退下后留下的淤泥却是农田宝贵的肥源,这肥沃的土地是埃及人的生命保障,也是支撑埃及文明的基石。1970年,在尼罗河下游建成了阿斯旺大坝。大坝的建成使灌溉面积扩大,有40万公顷沙漠变成了良田,埃及的农业产值因此翻了一番。阿斯旺大坝在控制了尼罗河千百年来周而复始泛滥的同时,也使两岸的农田失去了天然的肥源。它横截尼罗河水,高峡出平湖。高坝长3830米,高111米。1960年在原苏联援助下动工兴建,1971年建成,历时10年多,耗资约10亿美元,使用建筑材料4300万立方米,相当于大金字塔的17倍,是一项集灌溉、航运、发电的综合利用工程。高坝建成后,其南面形成一个群山环抱的人工湖。阿斯旺水库。湖长500多公里,平均宽10公里,面积500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人工湖,深度和蓄水量则居世界第一。电站厂房位于右岸边,利用施工期6条直径15米的导流隧洞改建成发电与泄洪合一的引水隧洞,装机12台,共210万千瓦。最大泄洪量6000立方米/秒。 1.2 胡佛大坝 胡佛水坝(Hoover Dam)是美国综合开发科罗拉多河 (Colorado)水资源的一项关键性工程,位于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交界之处的黑峡(Black Canyon),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胡佛大坝建在深窄峡谷内,坝基基岩为坚硬的安山岩、角砾岩。坝基设置水泥灌浆帷幕和排水孔,对上游剪力带进行灌浆加固。大坝施工采用柱状浇筑法,分230个柱状块,上游面块体5m×18m,下游面块体7m×9m,浇筑层厚 1.5m。该坝是首次采用埋设水管冷却的高坝。共布置6×3m和4×3m拌和楼各1座,生产能力为7560m/d;布置有5台23t平移式缆机和1台13t斜撑式起重机,使用6m吊罐浇筑混凝土。大坝系混凝土重力拱坝,坝高221.4m,大坝形成的水库叫米德(Mead)湖,总库容348.5亿m3,水电站装机容量原为134万kW,现已扩容到208万kW,计划达到245.2万kW。于1931年4月开始动工兴建,1936年3月建成,1936年10月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胡佛大坝工程布置很紧凑,1931年5月开始开挖导流隧洞,1932年秋季即打通并完成衬砌。1933年6月开始浇混凝土,至1935年3月浇完248万m混凝土,历时21个月,221m 高的重力拱坝浇筑到坝顶。同时,进水口建筑物、压力钢管、发电厂房、溢洪道、泄洪洞和输电线路等都在平行作业。胡佛大坝基岩为坚硬的安山岩、角砾岩。河床狭窄、两岸陡峭。低水位到基岩的深度为33~40m,最低点为42.4m,低水位的水面宽度为88~113m。坝址处流域控制面积43.25万平方km,占总流域面积的69%。水库面积663.7平方km。坝址处最大年径流量为274亿立方m,多年平均径流量160亿立方m。 1.3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38公里。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2010年7月19日,三峡大坝将迎来一次峰值在6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洪水。堪比1998年长江三峡河段的最高峰值,这也将是三峡水库建成以来所面临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洪水

中考历史黄金考点三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无答案)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聚焦考点☆温习理解 一、都江堰: 1.时间、人物: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 2.作用(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二、灵渠: 1.开凿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岭南,派大军南征.但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的道路崎岖,湘江和漓江又互不相连,这给行军运粮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命令史禄在湘江上源和漓江上源之间修筑一条运河,这就是灵渠.。 2.作用: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发展南北路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今天灵渠的主要功能已转为农田灌溉. 三、隋朝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根本目的)。 2.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在位皇帝:隋炀帝 6.四段和五河: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四、启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造福了古代人民,它们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两岸人民。 【知识拓展】今天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隋朝大运河与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有所区别的,因为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而今天的大运河已经离洛阳很远了,今天的大运河是元朝的时候的原来的基础上,把大运河改直了,原来是不经过山东省的,现在就经过了,再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使得原来的运

公基备考: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学一波

公基备考: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学一波 邗沟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在今天的江苏境内。公元前506年,吴军大败楚师。12年后,又败越国。经此两战后,吴国称霸。当时的吴王夫差决定用兵北方,故筑邗城、穿邗沟。后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这是在旧有基础上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逐步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元代开通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鸿沟 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古代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道。战国时魏国为了战争需要,两次兴工动土,开挖而成。秦末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两军对峙,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史记·项羽本纪》)。现在用“鸿沟”一词比喻界线分明便出自此处。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岷江之上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

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郑国渠 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泾河北岸,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此举适得其反,促进秦国更加强大。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白渠 白渠,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也常与原有的郑国渠合称郑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 灵渠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为尽速征服岭南,下令开凿灵渠。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中国各朝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各朝代的水利工程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水出 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颖水。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发展影响深远。 秦汉 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运河,并开凿灵渠,将运河水系推展到岭南地区。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钱塘(今浙江杭州)。经过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运河的基本走向。 灵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广西兴安境湘水上游开凿灵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经今兴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沟通湘、漓二水,今称兴安运河。灵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发展。 西汉建都长安,“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但是渭水流浅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发卒数十万开关中漕渠。自长安城西北(今陕西西安市郊鱼王村附近)引渭水东流,截灞、沋诸水,经今西安、临潼、渭南、华县以北,至华阴县东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长三百余里,岁运四百万石以上。 蒗荡、浚仪渠,西汉重整鸿沟水系,自河南郡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南支为蒗荡渠,东南入颍水而注淮;东南支自陈留南分流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入涡水。又疏汳水为汴渠。在黄、淮之间组成扇形漕运水系。因同受黄河水补给,屡遭河患侵害。东汉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后,又修汴渠,自浚仪(今河南开封)分蒗荡水东流至徐州入泗水,时称浚仪渠。积石为堰,垒石门作渠口,使浚仪渠逐渐变成维系黄淮间漕运的骨干水道。 阳渠,东汉为解决雒阳供水及联系黄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阳城西开渠引雒水一支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雒水以通漕,时称阳渠。使山东漕船由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

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教案)教学内容

2 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中国地图上指认都江堰、南水北调工程、三峡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并初步了解它们的巨大作用,感受中国古代、当代人民创造水利工程奇迹的胆识。 2.知道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工程上的地位。感受李冰父子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精神品质以及非凡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3.搜集我国古今重大水利工程方面的资料,能利用资料介绍某一项工程的作用和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1.阅读书籍、上网查询、询问家长或朋友等方式搜集我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南水北调工程、三峡水利工程的相关资料。 2.按“解决问题方案”中承担的任务各司其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南旺分水枢纽是京杭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分水枢纽工程,是古代水利建设的奇迹。在神州大地上,除了京杭大运河之外,聪慧而勤劳的中国人民还兴建了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 2.(课件出示课题: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3.组织学生交流方案的执行情况(出示相应课件:问题解决方案) 师:上节课,大家将“都江堰、南水北调工程、三峡水利工程”作为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内容,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了选择,并组成了现在的新的小组,讨论、制定了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案的执行情况如何呢?交流一下。 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1.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师(过渡):同学们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询,询问家人、朋友的形式搜集了大量的资料,通过探究,你们解决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出示相应课件)请各小组交流一下!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所探究的水利工程的大致位置。 (2)各组员交流查找到的资料。 (3)围绕探究主题讨论:解决了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4)思考:用什么方式呈现探究结果?) 2.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 学生分组交流时,教师随机落实以下要点。 ·都江堰: (1)了解都江堰的巨大作用 师:(课件出示都江堰示意图,分步点击出示都江堰组成部分名称)都江堰由鱼嘴(又称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飞沙堰起到排沙的作用,(课件指出宝瓶口)这是宝瓶口,它是都江堰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部分,瞧!宝瓶口是什么形状?(梯形),通过它把内江的水引到广阔的川西平原,川西平原会怎样呢?(点击课件演示内江的水通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是呀!都江堰通过神奇的“宝瓶口”,既消除了水患,又灌溉了田地,使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开凿宝瓶口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在当时没有火药爆破的情况下,他们是怎么炸开岩石的呢? 师:在开凿宝瓶口的过程中,有人建议,先在石头上凿一条沟,然后铺上干草,再点燃它,石头被烧得滚烫,然后浇上冷水,石头随之便裂开了,这样就能顺利地将石头凿开了。这其实运用的就是热胀冷缩的原理,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能想出这个办法,你看出了什么?(生交流,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3)议一议,李冰父子为什么能够不顾辛劳、不顾危险和水患作斗争?他们为了什么? 师:是呀!李冰父子一心为民造福,他们不知流了多少汗,费了多少心思,坚决与水患斗争到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建造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出示课件)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

(统编版)2020年中考历史第期黄金知识点系列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6(1)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聚焦考点☆巩固基础 一、都江堰: 1.时间、人物: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 2.作用(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二、灵渠: 1. 开凿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岭南,派大军南征.但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的道路崎岖,湘江和漓江又互不相连,这给行军运粮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命令史禄在湘江上源和 漓江上源之间修筑一条运河,这就是灵渠.。 2.作用: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发展南北路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今天灵渠的主要功能已转为农田灌溉. 三、隋朝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根本目的)。 2.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在位皇帝:隋炀帝 6.四段和五河: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四、启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造福了古代人民,它们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两岸人民。 【知识拓展】今天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隋朝大运河与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有所区别的,因为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而今天的大运河已经离洛阳很远了,今天的大运河是元朝的时候的原来的基础上,把大运河改直了,原来是不经过山东省的,现在就经过了,再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使得原来的运河已经大部分被掩埋了,今天的大运河主要是清

水利工程简介

第一章绪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利建设成绩卓著,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在防御水旱灾害,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经过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上万亿元水利水电固定资产,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据中国大坝委员会的统计资料,至2002年底,全国有15米以上的大坝25800座,占世界同类大坝的51.9%,世界排名第一;水电总装机8270万kW,占世界水电装机容量的11%,世界排名第一;2002年水力发电量2800亿kW?h,世界排名第四;水库总库容5843亿m3,世界排名第三,以上数据还没有包括15米以下的小坝和小水库。50多年来,全国还累计修建加固堤防27万km,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万km2,灌溉面积从1600万hm2扩大到近5400万hm2,全国年用水量(包括生活、工业、农业用水等)到2002年达到5497亿m3 。在防洪减灾方面,水利工程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统计,1998年全国共有1335座大中型水库参与拦洪削峰,拦蓄洪水532亿m3 ,减免农田受灾面积228万hm2 ,减免受灾人口2337万人,避免221座城市进水,减免直接经济损失1353亿元。 但是,在我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的成就,对已建水利工程所发挥的巨大除害兴利效益作出应有评价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看到中国水利还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防洪安全缺乏保障,水资源紧缺和用水浪费并存,水土资源和用水浪费并存,水土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水污染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水危机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针对中国水资源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我国已制定了包括人与洪水协调共处;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城市用水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水资源配置要保证生态环境用水;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以需水管理为基础;有步骤地推进南水北调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开发西部水资源要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等实现多方面战略转变的措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水利工程的安全 水利工程在兴利除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如发生事故,特别是发生水库大坝垮坝,不仅将使水利工程本身遭到损毁,失去效益,还将给下游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只是分享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学习笔记 摘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水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成就,水利事业,水利精神,都江堰,隋代大运河 水利——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意指捕鱼之利《史记.河渠书》上溯远古,下迄当时,记述防洪、灌溉、航运等事业:自是之后, 用事者争言水利1933年: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决议提出,水利范围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口等八种工程在内。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水利的兴修。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间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水利工程,有的工程就其规模之大,设计的巧妙和高超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之列下面介绍几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一、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一).芍陂(音quèbēi)(安丰塘) 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工程在安丰城(今安徽省寿县境内,因此又叫安丰塘)附近,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现在芍陂成为淠史杭水利综合利用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都江堰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约前280-约前220)任蜀郡守后,领导群众修筑的。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县(令都江堰市)附近的眠江上,是一座灌溉成都平原的大型古代水利工程。晋代称都安大堰、湔堰,唐代又名楗尾堰,宋代始称都江堰。都江堰相沿2200多年,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主要工程组成。分水”鱼嘴“是中流作堰,把岷扛一分为二:东边是内江;西边是外江,是眠江正流。”宝瓶口“是劈开玉垒山建成的渠首工程。”飞沙堰“是调节人渠水量的溢洪道。内咖宝瓶口以下进入成都平原上密布的农田灌渠。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早则

成都古代的水利工程简介

成都古代的水利工程 曹叔尤编写,2006,8 1四川古代水利工程缘起及贡献 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人类面对自然的重大课题。四川古代的水利工程以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和府南河为标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此之前,早在春秋时期,蜀国开明王朝已经有大兴水利工程的记载。《华阳国志?蜀志》载蜀国开明氏在杜宇王朝为相时为除水害,曾决通玉垒(今金堂峡)分泻洪水,大大地减轻了成都平原地区的洪灾。岷江进入成都扇形冲积平原后,以都江堰市为顶点,自然形成若干条辐射状河流,以适应泻洪的要求。但由于泥沙冲淤的变化,这些自然河道是不稳定的,需要乘势利导做一些疏浚工作。“决玉垒”就是疏浚毗河至沱江金堂峡一带的水利工程。《水经注》所载“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是指至开明王朝又一次开展大规模的河道整治工程。治水工程主要沿毗河方向发展,至开明八世时,开明王朝建国已在200年以上,国力日趋雄厚,治水工作重点由成都东北的新都方向转到成都平原洪水的第二个出口——华阳河谷。从蜀国治水方略来看,在成都上游搞“东别”,是分洪减灾;在成都下游搞“导江”,是排洪减灾。 四川都江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以其历久不衰、工程浩大、科技含量高、灌区面积巨大、社会效益显著等方面的特点享誉中外,是我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持续发展的光辉典范。都江堰引水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1km的岷江干流上,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晋代称都安大堰、湔堰,唐代又名楗尾堰,宋代始称都江堰。都江堰相沿2000多年,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蜀郡守李冰主持兴建都江堰以来,渠首工程逐步完善,灌区面积逐步扩大,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华阳国志?蜀志)。早期的都江堰记载甚略,《史记?河渠书》只记“于蜀,蜀首(李)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西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蜀郡守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百顷。”繁县今为新繁镇。渠首在岷江支流湔水的出山口,下分若干支,东面几支入绵水、洛水(今沱江),西面几支尾水入都江堰北干渠(蒲阳河),以后历代都有经营,称湔江堰,是都江堰灌区最早向东北扩展的一部分。东汉时开望川源,渠长二十里,引水灌溉广都(今双流)一带,向西南丘陵一带扩展。唐代,成都地区水利工程兴建较多,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在今双流,温江开渠,“通漕西山竹木”,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成都北郊重开万岁池,“筑堤积水溉田。”唐宣宗时(847-85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白敏中“以成都锦江为池,江之支纬城中,乃开金水河。”僖宗乾符时(874-879年)西川节度使高骈修建成都西北郊的麽枣堰(今属都江堰东风渠灌区)。这些工程的兴建使成都北部浅丘地区灌溉,城市供排水、通航条件都有较大的改善。唐代都江堰灌区的范围与今都江堰内江灌区范围基本相同。以后历代都有扩展,但只限成都平原边缘地带。都江堰经历了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两次废弃和重建。清乾隆六年(1741年)将在岷江右岸引水的沙沟堰、黑石堰并入都江堰管理,至此都江堰始分为内江和外江两个灌区,外江系岷江正流,内江指鱼嘴分出的左支。据1938年统计,内外江两大灌区总灌溉面积约300万亩,控制灌溉成都平原大部分耕地。除灌溉效益外,灌区水道还兼有竹、木筏运输,客货船运输等水运之利。此外,还具有城镇供排水、园林用水、防洪、水力利用等多方面的功能。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 人教版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 【专题知识整合】 1、灌溉工程:古代各朝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水利,修建了大量的灌溉渠道,其中代表性的有: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西汉时开凿漕渠、六辅渠、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等。 2、运河工程:秦朝时的灵渠;隋朝时开凿了大运河;元朝时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等。 3、历代治黄工程:大禹治水;西汉武帝时治黄;东汉王景治黄等。 4、海塘工程:五代十国时吴越修筑捍海塘等。 【专题训练】 1、春秋战国时期推动淮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A、芍陂 B、郑国渠 C、漕渠 D、都江堰 2、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人工河开凿于() A、秦国 B、秦朝 C、汉朝 D、隋朝 3、对都江堰的评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 B、它是目前世界上仍在发挥作用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 C、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D、它的建成成功地解决了长江水患 4、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有一段河道利用了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古运河,这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5、历代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的主要目的有()①农田灌溉②减轻洪涝灾害③解决交通运输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6、读下列两幅运河图。 图1 图2 回答:(1)、图1为朝运河,图2为朝运河。指出判断依据。 (2)、结合史实和两图比较两朝运河的相同点。 (3)、史学家认为两朝运河的开凿是历史的必然,根据南北朝至南宋的历史简要说明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7、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防洪治水、农田灌溉和舟楫航运的进步与创新,始终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请按上述三个方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贡献 摘要:我国水利建设,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重视,人们经过几千年百折不挠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陆续修建起千千万万的水利设施。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也离不开治理水害的斗争。在中国,长达四千年除害兴利的治水活动大大发展了中国古代生产力,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水利技术史、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隋代大运河 一、水利技术史 1.夏商、春秋时期 相传早在商朝末年,我国已经凿成一条规模可观的运河,它的名字叫泰伯渎,是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在荆吴(太湖流域)穿凿的。 春秋时期,开凿的运河渐多,有的为陈、蔡两国所开,在今淮水上游;有的为楚国所开,在湖北、安徽境内;有的为吴国所开,在太湖流域和长江、淮河、黄河之间。这些运河,无论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2.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历经青铜工具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也历经由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制度大变革,当时社会的水利建设,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活跃的学术,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 3.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500多年间,全国政治局面基本稳定,同时,唐代社会开放和宋代学术思想活跃,这些都是水利建设能蓬勃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历代水利建设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唐宋两朝主要是维修、完善前代建立的大型水利工程,并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水利技术的高峰,并位居中世纪世界水利技术的前列 4.元明清时期 本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少有长时间战乱,这是当时水利建设稳定发展的客观条件。元代时期建立了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完善于明,到清代,仍然是南北交通最重要的干线。而浙东钱塘江的重力结构鱼鳞大石塘建成迄今300多年一直捍卫浙东濒海平原,其后还建成了一系列灌溉与排水工程,这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加强国家的统一,都有巨大作用。 二、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1、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在当时,这一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而现今,它更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芍陂(安丰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 芍陂(安丰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 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前246 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 余里。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汉代有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郑国渠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刚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们称为郑国渠。 灵渠 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发挥着功用。 灵渠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也叫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由于是在秦朝开凿的,又叫秦凿河。秦统一 六国后,为了进一步完成统一局面,在北击匈奴的同时,又南征岭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到湘江上游,他根据当时需要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饷运输问题,作出了使监(御史)禄(人名,一名史禄)凿渠运粮(《史记·主父偃传》)的决定。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领导下,秦朝军士和当地人民一起,付出了艰苦劳动,劈山削崖,筑堤开渠,把海洋河水(湘江源头)引入大溶江(漓江源头),终于修成了这条运河。这条运河成了打开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由监御史史禄和3位石匠担纲。古人感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兴安县也留下了为纪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将军墓”。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介绍

都江堰 大家上午好! 欢迎来到被称为世界遗产的都江堰参观,俗话说:“天府美自古堰来”如果没有都江堰也就没有成都平原的富饶,“天府之国”也就无从说起。下面的时间由我来陪伴大家一同游览,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有2000年的历史。从地理上来看,四川的地形西高东低,从西部高山上奔腾而下的的岷江水给东部平原带来了洪涝灾害。战国时期,蜀守李冰带领群众用了14年的时间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为成都平原带来了福音,不但避免了洪涝灾害,还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成都平原于是呈现了沃野千里,欣欣向荣的景象。 都江堰修建于秦代,它修建的时间比长城的修建时间还要早,早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开始修建了,是由李冰父子修建的,当时李冰被朝廷派来这里任太守一职(相当于现在的县长),负责修建都江堰。但是鲜为人知的一面是李冰其实没有儿子,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把他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都江堰工程,老百姓非常尊敬他,便称他有儿子,从现代的意义引申来看可以把它比喻成千千万万老百姓用辛勤的汗水修建的。都江堰在修建以前,成都平原冬有旱灾,夏有洪灾,百姓民不聊生,都江堰修建好以后,百姓丰衣足食,成都平原才被确立为天府之国的美称,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来自岷江,岷江流到都江堰这里的时候水流特别急,水流量也特别大,要修建水利工程十分困难,李冰就采用2条原则:引水以灌田,分洪

以减灾。在这里我们除了要注意他的科学性外还要注意他的思想,秦代是一个刚从奴隶制过度到封建制不久的一个朝代,百姓的思想非常保守和陈旧,认为害就是害,利就是利,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而李冰提出这一条原则,化害为利非常难得。都江堰工程主要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分四六、平潦旱”,形象说出了鱼咀的功能和其作用。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咀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难题。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

(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芍陂刊沟引漳十二渠龙首渠都江堰郑白渠灵渠金堤会通河汴渠鸿沟瓠子堵口鸿隙陂浮山堰赤山湖破冈渎松花坝通惠河练湖鉴湖宁夏古灌渠永济渠相思埭它山堰戾陵堰上海港水利史料Ho m e P a g e 芍陂 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 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 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芍陂始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 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门。延续到宋代。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关于芍陂工程的人为破坏,三国、南北朝时曾多次受到战争波及,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 豪占垦和盗决。以芍陂陂区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约长50里,变塘为田 达56967亩多。芍陂设置减水闸,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见记载。系因地主 土豪占陂为田,蓄水面积缩小,雨季汛涨时,地主为避免私田被淹,便盗决 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续行占垦。为防止盗决和占垦,故设置减水闸进行控制。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众兴集以南,建筑滚水石坝。到民国年间,芍陂 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 返回目录 邗沟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读书笔记 经管0903 2009306201305 蔡超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两者的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下列几方面:一是对中国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有重大影响。如秦、汉时期,一系列大规模灌溉渠系陆续兴建,由此而形成了关中、成都平原和冀、鲁、豫等几个重要农业经济区。东汉至魏、晋,陂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江淮之间成为重要农业经济区。中唐以后,长江下游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创造了条件。其次,水利促进了一些地区耕作栽培制度的发展。如长江流域沮洳下湿地区,随着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排灌技术的进步,耕作栽培制就由一年一熟逐步演进为稻、麦两熟和两稻、一麦的制度。第三,水利使一些地区的作物组成发生变化。黄河流域自西周迄至春秋,主要农作物为黍、稷;而到战国、秦、汉时期,粟、菽(大豆)、麦则成为主要农作物。菽、麦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就是农田水利排灌事业的发展,促使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遗存以及骨耜来推测,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生产,已初步掌握了根据地势高低开沟引水和做田埂等的排灌技术。黄河流域一直流传着大禹“疏九河”,“尽力乎沟洫”的传说。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这些可算得上是中国农田水利事业的萌芽时期了。而到了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漳河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川西、中原等地农业的发展。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魏晋以后水利事业继续向江南推进,到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国。宋代更掀起了大办水利的热潮。元明清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虽不及宋前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兴建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