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坝泄洪雾化研究综述

高坝泄洪雾化研究综述
高坝泄洪雾化研究综述

阅读疗法缓解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实践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11840073.html, 阅读疗法缓解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实践研究 作者:张晓苹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05期 摘要本文阐述了阅读疗法的含义,分析了阅读疗法的原理,指出阅读疗法在心理治疗、心理健康和发展方面的意义。10-12岁具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为阅读疗愈实验对象,基于对孩子们厌学情绪成因的分析,制定出了阅读疗法的对策。这种方法指的是借助益智类阅读物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缓解和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阅读疗法心理治疗厌学情绪 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我要学”的意识。对于他们而言,受到表扬、鼓励,是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小学的学校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也会有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不愿意去学校,甚至强烈拒绝去学校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小学阶段,孩子表现出来对学习和学校厌烦。 总体来说厌学包括厌学的情绪,厌学的态度和厌学的行为。厌学情绪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一系列的消极情绪。是指孩子对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厌烦的情绪体验,他们在情感上会表现的比较消极,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逃离任何和学习相关的活动,不仅厌烦上课外的补习班,而且对学校本身的这种学习也是非常厌烦。有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厌学情绪越积越多难以消除、化解。就非常容易导致孩子从情感上对和学习有关的任何活动产生抵触。一旦产生了厌学的态度,情绪上比较消极,行动上会比较逃避。 我校心理研究课题组成员对学校三、四、五年级465名小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占比15.5%。早在2013年时,腾讯教育频道便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三十个地区开展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超过了五千名。其中,65%的学生在调查时称自身存在非常高的厌学情绪,25%的学生表示自身有轻微厌学情绪。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一些教育工作者试图将阅读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厌学的学生缓解自身的不良情绪。 1阅读疗法的最早来源 这种阅读疗法最早来自于19世纪的西方国家,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进入我国。世界上多个国家都对阅读疗法进行了研究,只有美国才将阅读纳入了心理学治疗的范畴中,而且把阅读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学临床辅助疗法。在20世纪初期,美国研究者塞缪尔·麦克乔德·克罗色尔斯撰写了论文《文学门诊》,并且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中,其中提到了新词汇“bibliotherapy”。这个单词的产生意味着阅读疗法开始被西方教育界所使用,而且逐渐流传到 了其他国家。

医患沟通综述

医患沟通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 近年来,医患纠纷有增加趋势,医患矛盾作为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焦点备受关注。医患矛盾激化有多种因素,其中,长期以来医患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是重要因素之一。笔者通过对医患沟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反思,提出要与患者之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确保医疗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医患沟通现状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权日益看重,对检查治疗方案的选择权也日益重视,这使得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发生很多的极端事件。全国各地多家医院频繁发生轰动社会的医疗纠纷和医闹事件,全国的医疗纠纷数量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医患矛盾有明显激化的趋势。 当前,医疗纠纷已成为国内医院管理的一个难点,有些医疗纠纷甚至已经严重干扰医院的正常运作。而据一份不完全的医疗投诉资料分析显示: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这说明发部分的以了解分案件都是可以通过改善医患沟通而避免的。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是当前医院必须面对的重点问题。 1、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1.1社会方面的原因 1.1.1改革开放引起医患观念的冲突。随着30年的经济大发展,中国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职业行为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大部分医务人员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形成了以“利”为主导的医患观念,与此同时,患者和潜在患者仍然以“义”作为医患理念,于是当医疗事故发生时,社会总是谴责医务人员的不是,而医院方面为了早点结束此事,总是选择沉默,大事化小,使得一部分人钻了空子,明目张胆去医闹,由此导致医患沟通矛盾的凸显和医患关系的紧张。 1.1.2医疗体制改革不完善。随着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

语料库话语分析综述

近十年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Ten - year Research on Corpus-Based Discourse Analysis in China 摘要:文章从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领域出发,通过对2002年至2011年发表在国内八种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这些研究在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涉及到话语各个方向,对于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Abstract: From corpus-based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thesis finds this field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relates to many directions of discourse and has a significant guiding role for the practice, but also brings many problems worthy our attention. All of these are derived from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sises published in 8 kinds of core journals from 2002 to 2011 in China. 关键词: 语料库话语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 0. 引言 现代语料库语言学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门语言研究科学。语料库是指按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即抽样的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库。在20 世纪后半叶的西方语言学界, Chomsky的观点大行其道,秉承该学说的语言研究者唯直觉语料独尊。他们躲在书斋,满足于依靠自己的直觉语料从事语言研究。随着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语用学、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识到光靠直觉语料来研究语言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必须借助语料库语料以及其他各种语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揭示语言的本质,克服直觉语料的局限与不足。这样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越发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成果仍然颇丰。 1. 研究样本 由于近几年运用语料库来做话语研究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笔者通过检索主题与关键词,将文献定在2002年至2011年这十年期间,研究样本来源为发表在八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22篇文章。这是因为这8种外语类期刊有一定的权

我国对于安乐死的各种理论及现状

我国对于安乐死的各种理论及现状 安乐死历来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有关安乐死的争论除在哲学、伦理学、医学等领域展开外,法学界对安乐死应否合法化问题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安乐死亦称安死术,是英文“euthanasia”一词的汉译,最早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一词,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为“患痛苦的不治之症者之无痛苦的死亡;无痛苦致死之术”。在我国对安乐死的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人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结束生命的过程。 在我国,安乐死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相反人们还相当热衷于对安乐死的争论。我国关于安乐死的讨论源于上世纪80年代,在1986年,陕西省就发生一起安乐死事件,一个名叫王明成的男子为身患绝症的母亲实施了安乐死,其与医生双双被检查机关提起公诉(但后来被无罪释放)。从1994年起,几乎在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都有代表提出关于安乐死的提案。由此可见,我国民众对安乐死之关注程度。17年后,当身患癌症晚期的王明成再次要求给自己实行“安乐死”时,但被医生拒绝。8月3日,形如枯槁的王明成在病痛中死去。于是带着王明成的遗憾,人们又展开了对“安乐死”这一敏感问题的争论。 法”是权利之法,他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生命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一部分,“法”理应给予保护,但是,安乐死是是保护生命权还是破坏生命权哪?现在学术界尚无定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徐景和认为,《宪法》规定公民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有特定含义的。公民个人有权选择生存的方式,在特定

条件下也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安乐死”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在不违背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对生命的特殊处分方式,这种处分是有严格的条件与程序的。现在欧洲一些国家所实行的“安乐死”立法都是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之间所作的选择。因此,认为“安乐死”有背宪法,缺乏基本的构成要件;国家行政学院法学博士宋功德提出,宪法虽然规定了“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但是,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看,做到这点有点不现实。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也有专家认为:宪法这一条款,仅仅体现了国家有帮助公民延续生命的责任,但这一点既不意味着国家可以强制公民延续自己的生命,也不意味着国家不能帮助公民结束自己的生命。 随着经济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安乐死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人们的观念逐渐更新,开始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多的关注生命的质量和价值,安乐死立法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中国有关安乐死的民意调查资料表明,赞成安乐死的比例在逐步上升。据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对313名不同人群的调查显示,有93.6%的人赞成安乐死,其中医务人员赞成者为98.4%,法学界人士赞成者为90%,一般者占90.1 %。上海市黄浦区部分街道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调查,有89.4%的人赞成安乐死,94.5%的人希望立法。1986年在武汉、北京等地进行的有关安乐死的民意调查结果表明,赞成安乐死的人数为62%;在对黑龙江省的199人的调查中,89%的人赞成安乐死(其中19%的人年龄超过50岁);1988年在北京进行的500例问卷调查(包括工人、军人、大学生、部分来自各地的在京学习的干部及医生),结果表明,91.2%的人赞成安乐死,认为目前在我国可以实行安乐死的人占79.8%。这些民意调查反映了普通民众对安乐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的多维解读

研究综述 Y a n J iu Zo ng S hu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的多维解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35岁以下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逐年增高,他们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高校青年教师不仅具有教师的一般特征和青年的普遍特征,而且还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群体特征。多维度解读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既有助于澄清社会各界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模糊认识,同时也能为进一步改进高校师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实现青年教师与学校同步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特征 青年是人生发展周期中生理性成熟与社会性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既是个体由少年向成年过渡的中介,也是人类社会传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青年期必然呈现出非稳定性状态[1]。纵观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现实情况,其思想政治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与其他青年群体相比,高校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一定的热忱和忠诚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广大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立场理论观点和政治敏锐力、鉴别力。他们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改革发展,对党的领导充满信心,对社会发展抱乐观态度,并能够将自身价值和国家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同时,广大青年教师还具有一定的道德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注重通过学习和自律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这都是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所具有的鲜明特征。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和文化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可避免地涌入国门,猛烈冲击着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下形成的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等观念。而社会上的一些失范,如贪污腐败、金钱交易、社会分配不公、知法犯法等,也对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青年教师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细微变化,集中表现为对奉献与索取的认识。青年教师更兼顾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注重效益与利益,认为人的价值既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已从单一对社会贡献转移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重结合上[2],这种人生价值观是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一种显著特点应引起重视。 二、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文化知识特征 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创造新的科学文化的使命,同时,还要以其专家、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凭借自己对科学、文化、经济及政治的远见卓识为社会服务。这就对高校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提出了更严格的要 □孔凡胜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不仅具有教师的一般特征和青年的普遍特征,而且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群体特征。剖析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特征、文化知识特征、职业 生态特征和心理认知特征,既有助于澄清社会各界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模糊认识, 同时也能为高校师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从而实现青年教师与学校 同步发展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

大数据下医患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研究生课程论文《大数据下医患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姓名赖志远 学号1611403003 专业机械工程 任课教师朱银端 开课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年月日

大数据下医患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赖志远 摘要:近年来,关于医疗纠纷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医闹”现象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学者们就医患关系的性质、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形成了许多富有见地的成果。本文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以医患关系热点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对近年来的理论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主要从国内医患关系的性质、影响因素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看法及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医患关系文献综述 一、医患关系的性质 要界定医患关系的性质,首先要弄清医患关系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医患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因审视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医学角度看,医患关系是医方与患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广义上,医方包括医疗机构、医疗者和护士;患方包括患者、患者家属及患者家属以外的监护人。由此可见,医患关系是一个涉及六方面当事人,由诊断、治疗、护理三方面结合而成的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医疗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李运华认为医患关系的本质是商品货币性质。目前,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资本主义或是社会主义,为本国民提供医疗健康保障,免除或是减轻医疗经济负担已经成为普遍的政策方针,只是形式和程度不同。由此可见医疗服务的福利性,但这是存在于医疗机构与国家,特别是患者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存在于医院与患者之间。所以说,这种福利性只是给医患关系的商品货币交换关系披上了一层独特的外衣,即使医患之间的货币交换采取一种特别的方式。其中的奥秘在于,医疗机构的服务经费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拨款,而这拨款实际上来自于政府对全民的税收,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享受的福利可以看做是国家或者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发放于患者手中,这便是所谓医疗服务的福利性。但是如果把政府从这三者中抽出,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便是不折不扣的商品货币交换的关系。1 陈运来则强调医患关系中的合同性质,认为合同性质才能真正揭示医患关系的本质。其总的看法是医患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且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医疗服务合同关系,主要使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持合同关系的理由主要由以下五点:一、医患关系是由民法所确认和保护的一种社会关系;二、医患关系是一种以人身权和财产权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三、医患关系是一种体现国家意志和当事人意志的思想意志关系;四、医患关系具有平等和等价有偿的特点。五、医患关系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要约和承诺的过程。2畅春霞则提出医患关系是一种合同性质与经济性质互相杂糅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医疗服务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卫生健康的需求的,医疗服务所涉及的关系完全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适用于商品、服务两类消费关系的规定要求,双方之间是一种生活消费关系。明确医患关系的这一性质,有利于明确患者作为消费者所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但在明确医患关系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同时,不能否认其民事合同性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能解决的法律关系应适用民事法律,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事性质的法律在这一领 1李运华. 论医患关系的经济本质与法律性质[J]. 医学与社会,2002,04:42-44. 2陈运来. 医患关系的性质辨析[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66-68.

安乐死伦理分析综述

安乐死伦理问题分析 序言 生死自古至今便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古人云:“生为大,死亦为大。”生死在哲学史上也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有了干预死亡的能力,也就有了现代安乐死的问题,并引发了大量争议。我国也在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了第一例公开的安乐死事件1,由此引起的争议延续至今。 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体弱多病,而且存在众多经历过巨大痛苦的患者和家属。安乐死虽然在中国不合法,却有着一定的需求。如果安乐死始终处于私下进行的状态,得不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必将不利于缓解人们的死亡焦虑,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安乐死伦理争论伦理实践 一.安乐死的概念 据考证,“安乐死”一词是中文与日文对euthanasia的共同译名。2Euthanasia原是希腊文中的一个复合词,有前缀Eu-与thanasia组成,Eu意为“优良的”,“好的”,thanasia表示“死亡”之意,两者合起来则是“好的死亡”,“优化的死亡” 或者“无痛苦的死亡”。 在西方,最早提出安乐死定义的是美国生命伦理学家科尔(Marvin Kohl ),他于1974年将安乐死定义为“无痛的导致快速死亡”3-一年后美国

生命伦理学家科尔与科兹(Kort&Kurtz)共同提出另一定义“一种理解为解除痛苦而导致或允许无痛死亡的方法或行动”4。《韦氏国际词典》则认为安乐死是“用无痛的方法使由于不可医治的情况或疾病而遭受痛苦的人死亡”。美国生命伦理学家比彻姆认为,以上虽然考虑到了疾病和遭受痛苦的因素,但是没有考虑到安乐死的理由,因此无法将谋杀及其动机排除在外。因此,比彻姆和戴维森(Beauchamp&Davidson)提出了包括四个形式化条件和五个内容条件的安乐死定义。四个形式化条件包括逻辑上,词源上,与下位概念的区分以及安乐死定义在价值上的中立性,五个内容则包括动机和原因方面,遭受痛苦及证据方面,死亡理由和死亡手段方面,涉及无痛苦的内容方面以及与人工流产的区别。 在我国,《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将安乐死解释为:“对于现代医学无可挽救的逼近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真诚的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可以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5”翟晓梅博士则认为,无痛和快速都不是安乐死的必要条件,安乐死应为那些在当前医学条件下毫无救治可能,并且遭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患者,患者的死亡是在有行为能力的患者本人的真诚请求下,首要目的和理由是在于终止临终患者的痛苦,而由医生实施的死亡过程中主动的医疗措施。6祝世讷等人认为“安乐”是“死亡”的状语,而非定语,进而将安乐死定义为“安乐死是死亡的优化状态,即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优化调节,消除死亡痛苦,优化死亡状态,使死亡安乐化。”7颜青山教授在考察了以上所有定义之后,提出

文献综述范例

《关于中学生阅读治疗的实验研究》开题报告[46]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阅读治疗的发展状况 1995年,《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在《阅读治疗简介》发表;同年,《图书馆论坛》发表了《阅读治疗在美国》,两文内容雷同,概略介绍了阅读治疗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章认为,阅读治疗起源于中世纪,那时候的医生在给病人治病时,通常采用朗读《圣经》或《古兰经》的方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17、18世纪,阅读治疗在欧洲发展很快,苏格兰、英格兰、法国、德国的内科医生为病人开出的药方常常就是阅读书单,许多诊所、医院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藏书。从19世纪中期起,不少医生呼吁要将非宗教书籍纳入阅读治疗的数目中。Benjamin Rush于1810在美国首倡精神治疗,主张通过阅读转变病人的心理状态。1848年,John Minson Galt在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宣读了《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和消遣》一文,陈述了阅读造福于精神病患者的5点理由:转变错觉;消磨时光,安抚病人;具有教育功能;使病人信任医院的关心爱护;使病人不厌烦住院治疗。Galt肯定了阅读治疗的功效,并分析了患者类型以及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类别,主张把历史、传记、旅游、小说等书籍列入阅读治疗范围内,打破了宗教类书籍一统阅读治疗天下的局面。这一时期,参与阅读治疗的主要使精神科医生和康复护理护士。到20世纪初,图书馆员开始参与阅读治疗的工作。1904年,马萨诸塞州的一家综合医院设立图书馆,精选图书,配备专业图书馆员为住院病人提供服务。该馆员的作品成为图书馆员参与阅读治疗的最早记录。此后,阅读治疗的研究发展很快,至20上世纪50年代,4 00多篇相关文章问世,大部分作者是图书馆员,其余则是内科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等。 这两篇文章是国内较早介绍阅读治疗的作品,作者在介绍美国阅读治疗的现状时,重点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的情况,其中,1961年“阅读治疗”词条被收入《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成为阅读治疗发展的一个标志,表明阅读治疗获得了更加广泛的认同;1964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召开“阅读治疗”讨论会,图书馆员、教师、社会学家、牧师同堂探讨阅读治疗问题,并提出了阅读治疗深入发展的课题:在教学部门如何发挥作用?定量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研究;汇编标准化的名词术语等。此后,有关阅读疗法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格雷森的《作为精神消遣的图书》、盖纳士的《阅读是一种治疗吗?》、艾伦的《图书治疗实践》、赫什的《对病人的图书服务》等等。1984年英国的阅读疗法之母韦尔瓦·帕亭顿去世,英国图书馆协会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阅读疗法》的论文集以兹纪念并每年召开一届阅读疗法会议,使英国的阅读疗法事业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美国在1973-1981年的近十年中,有10项关于阅读治疗的博士研究,占同期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博士研究项目的1%左右。研究均以学生为对象,按照准实验研究的要求设计试验和开展研究,揭示了阅读治疗对不同对象的影响和不同阅读指导方法的作用。在这些试验研究的推动下,教师、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顾问等都在充当积极的角色,使阅读治疗广泛、有效地运用于社会。作者在分析阅读治疗的发展趋势时指出,要进行有效的阅读治疗,重要的是要分析读者的需求,有计划、有引导、恰当地提供适合各种需求的阅读材料;同时要

医患关系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言 本人的论题为《医患事件对卫生事业管理的思考》,近年来医患纠纷频繁出现,中国医师协会2006年针对全国的114家医院进行了一个普遍的调查,最后得出了如下结果:三年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患纠纷66起,发生打砸医院的事件6起。而且,每次医患纠纷出现的时候,在当地都会引起非常大的反响。医患矛盾已成为制约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的瓶颈。本论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市场价值。本人对之进行了全面、深刻探讨,以期对解决医患纠纷有所裨益。 本文根据国内外关于医患关系构建的各种研究成果,借鉴他们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将研究理论应用到实际医院应用中。这些文献对本文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参考依据国内外学者在调查医患关系现状与评价、构建医患关系模式、治理改善医患关系等方面的文献期刊。 一、医患关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医患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原因 医学的对象——患者,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是个自然人,但并非单个的自然人,而是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们的卫生体制也得到了很大的变化;医院先后被定位为服务行业,大部分医院的资金需求来自自己提供服务的患者,而患者支付的钱得到医疗照顾。持续和全面的医疗改革和制度的医疗和健康保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享受“以比较低廉的费用,得到比较实惠的服务。”然而,由于改革是激进变革的过程旧观念,病人医疗期望值过高,这是一个医患关系加剧重要的社会原因。 2. 医疗技术的局限性 医疗技术局限性已经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医学是一门重要的经验科学,在医患纠纷中,由于技术原因出现的误诊及误治的比例也高过64%以上;

语言学功能研究综述

语言学功能研究综述 “功能”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想,其发展甚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文章旨在理清语言学研究中“功能”的发展脉络,并探索其在个语言学派之间的传承和相互影响,最后简述元功能思想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标签:语言学功能综述 功能一词在《世界诗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在符号学中,其作为术语的使用分为三个方面:语言功能、句法功能、叙述功能。对“功能”这个术语各语言学派有不同的理解。 语言学研究中有关功能的基本理论和成果 (一)古希腊的功能派 西方语言学最初的功能派出现在古希腊,也称为“描写民俗派”。当时以Protagoras和Plato为代表的智者学派的语言观,归属功能主义语言学。Protagoras 第一次从语义功能角度把句子分成祈求、提问、陈述、命令四类。功能派强调异常,趋向描写性,把语言看成行动;关心的是意义跟修辞功能的关系;强调语言是选择,是资源;强调对语篇的语义解读,并把可接受性或用途(实际出现或可能出现什么)作为理想化标准。 (二)布拉格学派 胡壮麟(2002)称布拉格学派对语言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从“功能”的角度看待语言,认为语言是一种功能,是一种由某一语言社团使用,用来完成基本职责和任务的工具。Mathesius于1923年提出了二功能说,即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功能,表现为两种情况:单纯的交际;呼吁。Mathesius的功能主义主要是一种研究方法。 布拉格语言学派在句法上的功能分析对以后的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Mathesius提出著名的句子功能全景,认为有必要把句子的实际切分和形式切分区别开来,实际切分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表达的出发点(主位)和表达的核心(述位)。 受Büler思想影响,布拉格学派在《论纲》中阐述了语言的两个基本功能:体现智能言语活动的社会功能及体现感情言语活动的表现功能。社会功能又分为两方面,一是交际功能,二是诗歌功能。 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1960)在Büler的功能观的基础上将语言的功能扩展为六个:指称功能、诗歌功能、表情功能、呼吁功能、寒暄功能及元语功能。Jakobson功能主义的思想核心,即语言的手段一目的模式。lakobson的“六功能

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研究综述_胡云进

收稿日期:199906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879004);高等学校博士点学科专项基金资助项目(98029408);水利部水利技术开发基金资助项目(97472603).作者简介:胡云进(1974—),男,浙江东阳人,博士研究生,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主要从事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研究. 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研究综述 胡云进,速宝玉,詹美礼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裂隙岩体(主要是细、微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的研究情况.首先,评述了现有的 测定和确定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几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确定提供了 理论依据.其次,分析了目前用于求解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的四种数学模型的优缺点,为选取合理 的数学模型用于求解具体的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 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非饱和水力参数;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V1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980(2000)01004007 由于构造、风化、卸荷等作用,天然岩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裂隙.裂隙岩体中地下水位以上部分是未被水充满的非饱和带,降雨入渗和地面水体的下渗都是通过该带到达稳定地下水面的非饱和渗流过程.可以说,在自然界中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是普遍、客观存在的.以往,由于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的复杂性,在许多工程问题中都作了简化处理[1].近十多年来,随着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核电等核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核废料亟待深埋处理(一般埋在裂隙岩体深厚的非饱和带中),故评价核废料深埋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以及处理核废料的选址等都要求对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作深入细致的研究[2,3,4].另外,研究降雨入渗对地面污染物的淋滤[5],石油二次开采[6]和地热能开发[7]等也涉及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或两(多)相流问题.在国内,近年来随着孔隙介质非饱和渗流和裂隙岩体饱和渗流理论的发展,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雨季的岩坡滑坡、地下洞室巷道的塌方以及泄洪雾化雨导致岩质边坡的失稳等均与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密切相关[1](即降雨入渗等会导致地下水位以上非饱和区孔隙水压力的升高,产生暂态的附加水荷载,同时降低岩体的力学强度指标). 由于上述工程应用领域的需要,国外已有不少学者相继从80年代中期开始对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进行试验和理论研究.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的工作主要有:(a )对单裂隙非饱和渗流进行试验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即毛细压力饱和度和相对渗透率(非饱和渗透率与饱和渗透率的比值)饱和度(或毛细压力)的函数关系)的测定和确定方面;(b )提出各种求解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相应的数值分析. 1 单一裂隙非饱和渗流研究 在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单裂隙毛细压力饱和度和相对渗透率饱和度(或毛细压力)关系的建立.目前,建立上述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a )物模试验法,即直接通过单裂隙拟稳态驱替试验和非饱和渗流试验(准确地说是二相流试验),借用孔隙介质拟合模型拟合出经验关系式;(b )数值试验法,即通过建立单裂隙概化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法和孔隙介质拟合模型拟合出经验关系式;(c )数学推导法,即在某些假设简化的前提下,根据裂隙开度分布推导出上述关系式. 1.1 物模试验法 天然裂隙壁面是凹凸不平的,两粗糙裂隙面间的空隙空间的开度是逐点变化的[8,9].天然裂隙可概化为第28卷第1期 2000年1月河海大学学报JOUR NAL OF HOHAI UNIVERSITY Vol .28No .1Jan .2000

2017医师考核题库及答案(简易程序)2.doc

1.实施脑死亡的动机和直接目的是(E ) A.开展器官移植 B.节约卫生资源 C.减轻脑死亡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D.减轻脑死亡者家属的心理负担 E.维护脑死亡者的尊严和更科学的确定死亡 2.下列哪句话最适合共同参与型关系中的病人(D ) A.急性感染疾病 B.休克病人 C.医患是主角与配角 D.医患处于平等地位 E.病人完全被支配 3.有权对拒绝隔离治疗的霍乱病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机构是(C )A.医疗机构 B.防疫机构 C.公安机关 D.卫生行政部门 E.政府综合执法机构

4.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名言的是我国(B )A.东汉张仲景 B.晋代杨泉 C.宋代张杲 D.明代龚信 E.清代喻昌 5.关于心理护理的概念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心理护理以医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B.心理护理的作用是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C.心理护理的目的是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 D.心理护理需要由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去完成 E.临床护理的工作中几乎处处包含着心理护理的内容 6.心理治疗关系的建立原则包括(A) A.单向性、系统性、时限性 B.系统性、双向性、时限性 C.开放性、系统性、时限性 D.双向性、系统性、时限性

E.双向性、开放性、时限性 7.医务人员“有作为”的实施安乐死,称为(B ) A.被动安乐 B.主动安乐死 C.自愿安乐死 D.非自愿安乐死 E.自杀安乐死 8.下列关于我国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的一些内容中,不应包括(D) A.科学审查 B.伦理审查 C.知情同意书的审查 D.受试者有哪些隐私的审查 E.研究人员与受试者之间有无利益冲突的审查 9.《执业医师法》规定了若干不予注册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的条件,下列几项中哪一项是法中没有规定的(A )A.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0岁的 B.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C.因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两年的 D.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两年的

紧张的医患关系原因综述

医 患 关 系 紧 张 的 原 因 综 述 作者:蒋璋基础医学院2014级13班 学号201450436

目录 中英文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4) 正文 .................................................................... 体制因素.. (4) 医方因素 (5) 患方因素 (5) 政府执法及管理因素 (6) 媒体因素 (6)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7)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综述 作者:蒋璋基础医学院2014级13班学号 201450436 摘要: 医患关系与纠纷属于医疗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是医院管理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医患关系是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狭义的医患关系指医生和患者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指以医务人员为中心的包括所有与医疗服务有关的一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包括所有与患者健康利益一直接关系的一方所构成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这是我国医患关系的主流。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和谐的主流中也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现象。医患关系如同其他社会人际关系一样,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是正常的,但是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严重的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冲突。那么,医患冲突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我们固然可以归于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但这是社会普遍现象,并非存在于医患之间。除了道德因素,还有更深层的经济和社会因素。 经过笔者的调研以及搜集相关资料,大概总结出来,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体制因素、患方因素、政府执法及管理因素和媒体因素。 Summary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medical dispute are important content of medical safety management. They are part of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y are obbligato.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a import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narrow term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refers to the connection of doctor and patient.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a broad sense refers to the medical staff of the center include all and medical service a concerned party, and take the patient as the center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e health of the patients with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 group and group. At present, we Chines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harmonious generally. This is our country`s mainstream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However, we also need to realize clearly that a little discordant phenomenon is also existent. As oth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t is normal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has a little discordant phenomenon. But some places appear conflict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even fight. In that way, where does root of conflict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Of course, faith crisis and moral landslide are its reasons. But they are common social scene.There is not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addition to moral factors, there are deeper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ed relevant information, probably summed up, causing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nervous reasons are as follows: system factor, patient factor, government law enforcement and

阅读治疗概述

阅读治疗概述 10级小教2班13号李海艳29号杨梦影 阅读疗法又称图书疗法、文献治疗等,阅读治疗是医学、图书馆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第三版对其作了两条释义: ①利用有选择性的读物辅助医学与精神病学的治疗;②通过指导性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中国学者在研究论文中广泛引用了这一定义,随着本土化研究的不断进展,阅读疗法的定义逐渐从以“治疗为主”发展为以“预防为主”、“发展为主”,集治疗、预防、发展三项心理功能于一体。1 实施阅读疗法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每日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各种重负使人心理精神变得越来越紧张,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人们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出现。如何解除心理障碍,使人心理恢复健康,正成为现代人急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众多的学者开始注意用“图书”这一不需人们向吃药一样吞服的“药丸”来救助有心理隐疾的人们。这些“心”病如果能用这些没有副作用的“药”来治疗并痊愈,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阅读治疗还是缓解人们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就有读书“养气”与“偷悦心灵”的诸多经验之谈。而在现代西方社会,则有了相当成熟的阅读治疗理论与技术,它们的目的都是通过不同性质的阅读,使紊乱的内心节奏与心理功能重新走向有序化。2 正因阅读治疗十分重要,所以国内外纷纷就阅读治疗展开了各项研究。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末,与西方相比来说,起步要晚一些,理论与实践都还不太成熟,我国的学者从最初单纯地引进西方的学说,到近年来阅读疗法的本土化研究,我国关于阅读治疗法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我国关于阅读治疗法的研究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理论引进阶段( 1991 -1997)、本土研究开始阶段( 1998 -2002)、本土理论完善与实证研究发展阶段( 2003 -2006)、理论和实务深化阶段( 2007 -2011)。 在理论引进阶段,1991 年陈信春在图书馆杂志发表的《文献治疗,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可称为我国图书馆界最早引入阅读疗法同义概念的文章。之后到1997 年,沈固朝、杨兵和凌珊等作者引进与介绍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1王学云.《我国20 年来阅读疗法研究综述》[J].烟台大学图书馆杂志.2012(2):1

医患关系类论文

学校代码:10226 大庆校区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所在系部:人文社会科学系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方向) 年级: 2008级 学号: 0817210121 姓名:张春阳 指导教师:邓玉霞杨秋菊 实习单位:北京友谊医院 起止日期: 2012 年 1 月至 2012 年 4 月 2012年 5月 20日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1. 文献综述 (3)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3)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3) 1.3 研究现状 (3) 2. 前言 (4) 3. 医患关系及其现状 (5) 3.1 医患关系的概念 (5) 3.2 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 (5) 4.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5) 4.1 体制因素 (5) 4.2 患方因素 (6) 4.3 医方因素 (7) 4.4 媒体导向 (8) 5.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8) 5.1 增加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8) 5.2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9) 5.3 强化医院管理服务 (9) 5.4 建立医疗保险制度 (10) 5.5 加强医德建设 (10) 5.6 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效应 (10) 5.7 建立健全的监督激励机制 (11) 6.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浅谈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中文摘要 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其原因包括体制因素、患方因素、医方因素、媒体导向等等。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立法、医院推进改革、媒体发挥正面作用、以及全社会的监督等多方主体,齐心协力,和谐医患关系才有可能实现。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措施;因素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及干预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及 干预研究进展 贺 婧 摘要:终末期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的慢性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病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在其治疗过程中病人常会产生成为他人负担的感受,这种感受称为自我感受负担,自我感受负担会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二治疗决策等,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三分析国内外学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的研究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的现状及干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心理状况二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依据三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自我感受负担;护理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2104/j .i s s n .1674-4748.2019.24.007 终末期肾病(e n ds t a g e r e n a l d i s e a s e ,E S R D )是一种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的慢性病,随着患病率的逐年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E S R D 病人的患病率可达1 200例/100万,我国89.5%的终末期肾衰竭病人选择 维持性血液透析(m a i n t e n a n c e h e m o d i a l y s i s ,MH D ) [1 ]三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指利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 成的透析器中,以弥散二超滤二吸附和对流等原理进行物质交换,以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 平衡,再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的过程[ 2-3] 三而由于疾病的不可治愈性和治疗的终身性,病人在接受透析治疗 延长生命的同时面临着许多生理和心理问题[ 4 ]三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具有较高的衰弱患病率,衰弱可增加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死亡风险[ 5 ]三且长期维持血液透析会导致病人出现高血压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加之维持血液透析费用高昂,病人容易出现内疚感及挫败感,且普遍担心成为家庭负担,这种消极的感觉称为自我 感受负担(s e l f - p e r c e i v e db u r d e n ,S P B )[6],这种负担感受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7 ]三使病人 产生焦虑二内疚等消极心理反应,严重者甚至会产生 加速死亡 或 安乐死 的想法[8]三尹建华等[9 ]研究指 出,慢性疾病病人自我感受负担越重,病人越容易出现愧疚二自责二焦虑等心理反应,进而影响病人生活质量三本文总结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现状与干预措施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 作者简介 贺婧,本科,单位:450000,郑州大学护理学院三引用信息 贺婧.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及干预研究 进展[J ].全科护理,2019,17(24):2965-2967. 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心理状况二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生活质量提供依据三 1 自我感受负担相关概念 S P B 这一概念最早由C o u s i n e a u 等[10] 在2003年 提出,他们认为自我感受负担是个多维的概念,包括两 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被照顾者由于依赖照顾者而产生挫败感和内疚感,二是病人由于自身照顾需求给照顾者带来的身体二情绪二心理二经济等负面影响的担忧三 M c P h e r s o 等[11] 运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访谈法(i n t e r -p r e t a t i v e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I P A )对晚期癌症病人进行了研究,并对S P B 的概念进行了修正:自我感受负担是由于个体的疾病和照顾需求影响到他人而产生的移情担忧,导致内疚二抑郁二负担感和自我感觉 的降低三2008年,我国学者田秀丽[12] 在国内提出S P B 这个概念,近年来国内关于S P B 的研究有增多趋势, 研究对象包括癌症病人[13] 二C O P D 病人[14]二血液透析病人[15]二脑卒中病人[16] 等,研究对象年龄段也涵盖老 年二青壮年二儿童三 2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现状 终末期肾脏病已成为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而终末期肾脏病病人在长期的透析治疗中,由于经济负担二照护需求二情感压力等容易产生自我感受负担三国内研究显示,我国大部分MH D 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感受负担,且处于中度水平,主要负担类型 不统一三张世慧[17]随机抽取成都某医院接受维持性 血液透析治疗的27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 结果显示所有病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感受负担,病人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38.71?6.58 )分,情感负担最重三李雪等[6]选取在其血液透析室进行透析治疗的病人386 四 5692四全科护理2019年8月第17卷第2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