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再别康桥

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

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皆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一、导标明学(见上) 二、导入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形近字讲解一下) 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 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四、导问助学 1、把古人的离别诗和本诗比较一下,在送别对象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处:诗人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诗人与康桥里的哪些景物作别?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笙箫、夏虫等。 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而这些日常所见的景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产生了。 3、品读诗歌,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描写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又传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并试着把你体会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小组为单位,选取意象,可从关键词语、修辞、意境等方面入手)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再别康桥》课文全解

6.再别康桥课文全解 1.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3. 逐节讲析并评价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第6课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 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古人云: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感伤,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四、教材精华 轻轻的 ...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 ...来; 我轻轻的 ...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段析】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品味】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既写出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又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段析】写披着夕照的金柳。 【品味】“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形象地表达出金色的枝条随风轻摇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 ..做一条水草! (①“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二条水草!”诗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段析】写软泥上的青荇。 【品味】“招摇”本意是“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通常用作贬义,而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形态。 “甘心”写出了诗人不愿离去,对康桥的依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段析】描写树阴下的水潭。 【品味】“那榆阴下的一潭”指的是拜伦潭。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段析】诗人在康河泛舟寻梦。 【品味】“寻梦”这一节紧承上文的“梦”,想象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②如何理解“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品味】诗人“不能放歌”,只能是悄悄的,什么样的歌声也不能表达诗人向康桥告别时的一片深情。就连“夏虫”也体会到诗人的离别之情,而为之保持“沉默”。往日欢歌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别之情而感动了、沉默了。 夏虫 .., ..也为我沉默 沉默 ..是今晚的康桥! 【段析】诗人面对离别,选择了沉默,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③本文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928.11.6 【段析】与开头第一节遥相呼应,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答案速查 ①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由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写出这样的诗句,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的生活。②该诗句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真实流露。在诗人眼里,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似的绚丽迷人的梦,可是梦能寻吗?不能!对理想生活和感情的追求受到挫折,而又不愿让人知道。诗人悲伤、忧愁、苦闷,只好在沉默中听几声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③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 教学实录及点评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重庆市渝北中学校高级教师刘祖平 点评:重庆市渝北区教科所副所长、研究员余国源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师:请张君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 应该读xìng 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已有说明。 师: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内涵 2.情感目标: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个人体验 3.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

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ridge”,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准备: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 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最新高三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文

最新高三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文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以下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喜欢, 高三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文一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1、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 3、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二)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 通过对比得出: 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

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5、诗图. 6、思考.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难舍难分(有一种不愿打破宁静的依依不舍之情) 欢喜(看到康桥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满心欢喜) 眷恋(招摇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恋(很多梦想藏在浮藻间他们都是我的梦) 沉醉(撑着长篙寻着梦我快乐无比我要放歌)

2020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再别康桥分层练语文版

6.再别康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 浮藻.(zǎo)沉淀.(diàn)yú(榆)阴 漫sù(溯) 斑lán(斓) 2.请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反复)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 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拟人)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拟人)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唯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4.填空。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

高中语文《雨巷》 激趣导入: 如同游丝般的淡淡哀愁,在朦胧的意境中萦绕梦回,今天我们将走近戴望舒,走进一种具有特殊美的诗的意境。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出这种朦胧的意境,究竟采用了什么技巧和意象呢?让我们来共同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 一、重点 1. 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2. 培养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3. 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难点 1. 解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意蕴,进而体会诗人苦闷彷徨的心境。 2. 训练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一、整体感知 1. 走近作者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的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7年,发表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 背景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二、重点研读 (一)典型意象 意象赏析 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再别康桥同步练习语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再别康桥同步练习语文版 一、字音字形 青荇.(xìng)长篙.(gāo) 浮藻.(zǎo)漫溯.(sù) 笙.箫(shēng) 二、重要词语 1.浮藻:浮在水面上的藻类植物。 2.漫溯:漫,悠闲,不受约束;溯,逆水而上。 3.斑斓:灿烂多彩。 三、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出生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弋尔漫游欧洲。1926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1年,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4岁。 1.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第7节连用两个“悄悄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点拨: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第7节连用两个“悄悄的”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并且以轻微的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2.体会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揉碎在浮藻间,/沉淀 ..着彩虹似的梦。 (2)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点拨:(1)“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2)“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示了诗人的潇洒风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核心图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河pàn()的柳是“金”色的,软泥上的荇.()是“青”色的,沉淀.()着的梦是“彩虹”似.()的,一船的星辉是“斑lán()”的。这些景物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的意境。 2.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2)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3)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语文版《再别康桥》课文全解

6.再别康桥 1.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3. 逐节讲析并评价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 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高中语文部编版《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一、导标明学(见上) 二、导入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形近字讲解一下) 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 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四、导问助学 1、把古人的离别诗和本诗比较一下,在送别对象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处:诗人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诗人与康桥里的哪些景物作别?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笙箫、夏虫等。 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而这些日常所见的景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产生了。 3、品读诗歌,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描写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又传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并试着把你体会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小组为单位,选取意象,可从关键词语、修辞、意境等方面入手)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赏析3篇再别康桥赏析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赏析3篇再别康桥赏析 徐志摩创作的《再别康桥》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名篇,被收录进高一语文教材中,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赏析(一)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 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

人教版高一语文《再别康桥》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语文《再别康桥》知识点归 纳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省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字词: 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篙(gā):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练习题: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撑(zhǎng)着

彷(páng)徨 凄(qī)清 巷(xiàng)道 B.彳亍(hìhù) 凄婉(ǎn) 颓圮(pǐ) 迷茫(éng) .河畔(pàn) 荡漾(àng) 青荇(xìng) 长篙(gā) D.斑斓(lán) 沉淀(dìng) 似(sì)的 泥(nì)古 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填空。 (1)徐志摩,笔名________,________。被认为是________诗派的“盟主”,着有________等诗集。 (2)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________;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 (3)轻轻的我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zhǎng-hēngB.éng-ángD.dìng-diànsì-shì) 2.B(应在“自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3.D(格律诗讲求格律、押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再别康桥 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素材 语文版

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字是葛兰大(Granta),也有叫康河(RiverCam)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阴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 这河身的两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葱翠的草坪。从校友居的楼上望去,对岸草场上,不论早晚,永远有十数匹黄牛与白马,胫蹄没在恣蔓的草丛中,从容地在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阴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地长着长条的水草。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旁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但河上的风流还不止两岸的秀丽。你得买船去玩。船不止一种:有普通的双桨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canoe),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punt)。最末的一种是别处不常有的:约莫有二丈长,三尺宽,你站直在船梢上用长竿撑着走的。这撑是一种技术。我手脚太蠢,始终不曾学会。你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的狼狈。英国人是不轻易开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们不出声的皱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来优闲的秩序叫我这莽撞的外行给捣乱了。我真的始终不曾学会;每回我不服输跑去租船再试的时候,有一个白胡子的船家往往带讥讽地对我说:“先生,这撑船费劲,天热累人,还是拿个薄皮舟溜溜吧!”我哪里肯听话,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