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全球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激化,生态问题已成为目前人类所关注的一个严峻而紧迫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它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建设当代生态文明文化,仍具有借鉴价值。

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历史渊源概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代,就有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明确提出“天人协调”思想的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周易》。后来孔子提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与天地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的“天命论”,从天道和人道的整体和谐来考察人的行为的合理性,用伦理态度对待自然。老子提出“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自然观,要求放弃人为,顺应自然,认为放弃人为可以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汉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在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将人类的伦理视野推广到天地之间,即认为道德伦理不仅存在于人际之间,也存在于天地生态系统之间,且天地生态系统这种伦理关系是“与生俱来”。宋代的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

可见,华夏文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而不是机械组合性,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界与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追求天地整体的和谐。倡导人类合理地利用自然事物,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无限制地、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界,破坏自然界。因此,与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西方近代思想相比,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今这个复杂世界的真实情况,也更有利于指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寻求最后的庇护所。

二、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及生态伦理主张

1、“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

对于“天人合一”思想合理内核,我们如何解读呢?原始蒙昧时代,人类的思维远未达到将自己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程度,因而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主客体不分、混沌不清的特点,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一直处于对自然界的严重依赖状态,随时随地感受到来自外在的某种神奇力量的支配,由此产生敬畏与恐惧心理。农耕社会对于“天时、地利”的重视,导致了中华文化的重农主义传统,同时

也深刻地影响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因此中华文化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即“顺天应人”、“天人合一”,“究天人之际”也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和中华文化

的基本特征之一。由于古代天人关系的内涵极为丰富,因此对于“天”、“天人关系”及“天人合一”的诠释、理解也存在着多样性。

2、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文化伦理主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个存在论的命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论

的命题。从价值论的视角来看,这一命题把追求和谐作为一种至高的价值目标,而和谐的根据不在人之外,就在人自身,所以追求和谐就成为人生的当然使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追求和谐就是实现“视天下犹一家,中华犹一人”的大同世界;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追求和谐就是获得一种至善的人格规定,这在张载看来就是要达到“民胞物与”的境界。这种人生价值追求,意味着人已经贯通、超越了“天——人”、“物——我”、“内——外”、“上——下”的界限,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将个体的生命托付于宇宙大化流行的规律中了。

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视天人为一体,强调天道和人道,强调自然界和人

的紧密相连,追求天、地、人整体的和谐。当然,我们应该承认,经过数千年传承的“天人

合一”思想,在其自身的演化过程中,既有积极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有消极、芜杂的成分,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思想确实含有朴素而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有其对生态、对自然的深刻体悟。我们之所以可以寻求“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一个基本原因就在于,“天人合一”思想能够自觉地对生态学进行科学认知。基于此对其进行现代生态学的注释并引入大系统的观念,以生态系统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建立“仁民爱物”的自然观、“一体归仁”的人道观和健全的人性。

三、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对建设当代生态文明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个人到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到百

姓的日常生活,都有其广泛的影响,甚至至今还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对这一思想进行当代生态解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会起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因为

生态文明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少数人的思考,而必须

是所有人的共同参与。

一是要坚持整体和谐可持续发展观。“天人合一”把“天、地、人”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思考,这种整体视域作为自然法则,要求我们认识事物需要辩证思维,要尊重客观规律,多一点系统思维,注重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它要求我们顺应

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人际关系处理法则,它要求门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利益,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做到“和为贵”,“和而不同”;在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问题上,要求我们合理保护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而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要门确处理自然、社会、人的发展等一系列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要求我们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司一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协调,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思考,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当做一个历史发展的系统整体来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地维护生态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二是要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天人合一”将人与万物一视同仁,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各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对自然的破坏,都是由于人没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保护环境的美德是源远流长的:西周时就有规定“不树者,无椁”,即不种树的人,死后没有棺木;秦代时,在城镇道路两旁己开始进行植树绿化“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植以青松”;隋灿帝时在通济渠两岸种杨柳,种活一棵,赏细绢一匹。元代的《农桑之制》中规定“岁种桑枣二十株,土性不宜者,种榆柳”;等等。以史为鉴,学习古人,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应当在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的教育中,引入生态伦理教育,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成为民众日常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觉的思维方一式,并转化为共同的行动。

三是要进行广泛的实用研究。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民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信仰要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需要一套维系的知识和技术。《汉书·艺文志》对知识进行的分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家、数术、方技等,表明在那个时代,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天道的哲理、世道的治理、人道的伦理,还关心种种实用的知识与技术。把对天道、人道、世道的认识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了普通大众的生活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的一般知识与信仰,因而其“天人合一”思想能够具有广泛而民远的影响,成为至今还在影响中国普通大众思维与生活的观念。如古之人用对自然的理解来解释内在的生理,把“天人合一”解释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术,这就是充满阴阳五行字眼的医药之书。党的十七大提出党要“善于领导”,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党就需要善于把这一要求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去,要善于把这一要求同百姓的日常生活、工作结合起来,走群众道路,使这一要求成为民众的自觉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因为思想家的思考毕竟是少数人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些直接的、有效的、甚至可以抚慰心灵的知识与技巧。

四要加强法制建设。“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孔了尚且认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行不通的。而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社会是一个和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是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也需要法制的建设与完善,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人们运用法律来调节自身行为的自觉性也大大提高。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把生态建设用法律的规范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创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文化的措施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从最早的文明形态即原始的渔猎文明,到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

代的工业文明。从世界范围来看,数百年的工业文明在带给人类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那种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化为代价换取的暂时的经济繁荣是不足取的,基于这种认识,旨在推动人类文明进行的一场深刻变革已显得迫在眉睫。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以及实践活动推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也预示着我们步入了一个新的文明发展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对的一种更高的文明形态,它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都高度发展,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明。它以绿色科技和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以人、自然、社会共生共荣作为人类认知决策和行为实践的理论指南,以人对自然的自觉关怀和强烈的道德感、自觉的使命感为其内在约束机制,以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其坚强有力的物质、制度保障,以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协调共生与同步进化为其理想目标。由于生态文明丰富的内涵,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策略选择上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详细依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建立多层次目标体系。在生态文明的建设

体系中,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已经变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按照这个目标,各地在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小目标,这些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当地生态环境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全面调查基础上。建设过程应始终以现代生态科学为指导,结合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建设进度。

第二、建立全方位的调节机制,将政府调节、市场调节和道德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政府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建立起与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制及机制,改变过去由侧重行政管理向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系统管理。根据需要重新拆分、合并政府机构职能部门,实现行政管理由过去部门分立向部门统一、运转高效转变。此外还要求政府调整经济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发展,鼓励持续性产业和经济活动。在产业政策上,鼓励那些有市场潜力又能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的产业。运用财政、信贷政策及新价格体系等经济手段调节、规范

和优化产业结构,使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时还要建立并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到经济“内涵式”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指标,以此使政府官员在任期中朝着和谐发展的方向选择发展战略。其次,依靠市场手段合理配制资源,提高经济效率,降低资本社会运行成本。这就需要把资源、环境纳入市场体系中。根据资源损耗量与补偿性投入的对应关系形成该资源的价格,并把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重新规范经济核算中被称为“利润”的那部分产出。建立并完善内涵式增长的机制,实现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节约自然资源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的根本措施。在我国工业化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客观上迫切需要经济内涵式增长,加大技术含量,减少资源、资本的含量,提同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建立并完善有利于生态产业的市场机制。农村从自然资源条件出发大力扶植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城市发展生态工业,大力扶植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绿色市场、绿色消费,使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逐渐生态化。最后,依靠道德的力量作为重要的补充。在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时所有的运行方式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会出现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因此真正树立起环境保护的道德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植根于心的内在道德动力是社会通过教育、媒体等一系列手段长时期不遗余力的引导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可一旦真正发挥作用,将是最有效的方式,它会大大降低社会环境治理的成本,使环境行为由“他律”变为“自律”,实现普遍有效的约束。

第三,健全法治是建设生态文明文化的重要保障。要实现生态文明必须由相配套的法律体系来保障。现在的法律制定背景基础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其一大缺点是没有全面体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宗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虽然也制定了不少,但仍显不足,尤其是地方法规普遍薄弱。在执法方面也存在力量不足和执法不严等问题,此种现状无法有效解决地区或区域性环境问题。因此,应首先开展与生态文明有关的立法研究,提出一套较为完善、全面、系统的有关环境与经济协调的立法体系,并在今后逐步实施。用和谐发展原则评价现有的法律,清查地方法规使其与国家法律配套。针对法律的执行和监督不力的实际情况,应着重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监督,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才能真正树立并发挥法律的权威,从而给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的法律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表达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影响,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悄然而急速的吞噬着。因此,汉字字体设计对于促进人类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发扬我国的民族特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牢牢记住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且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并将其元素运用到中国的文字设计当中。并以“三星堆博物馆”字体设计为例,解析传统文化如何能够在文字中更好的表达 出来。 只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在岁月的洗礼下得到沉淀,并得到全世界观者的认可。在国内字体设计中,大多数的设计作品缺乏独有的文化元素,社会的需求和文化趋势证明设计师应该提倡传统文化素在文字设计中的使用,以此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近年来,随着世界文化交流频繁,中国传统文化频也出现在世界各国,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备受关注,国外也有很多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设计的作品。 要更好的掌握当地的文化,我们须到现场去感受它浓厚的文化气息,才能更好的把两者相结合。三星堆古遗址文化的神秘以及博大精深,使设计者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设计文字。设计者需要通过对三星堆博物馆的整体的设计、馆藏物件的形态、材质、

色彩、工艺、结构、功能等了解。经过对三星堆古遗址的全面了解,从各个角度、各种方式去结合文字与文化两者,使“三星堆”文化足以在字体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表达。 设计时不能改变原有文字的固有结构和规律,例如:设计者希望用翻起“开”字第一笔划意象化地表现“开”字。设计出来却会让人误认为是“升”字,这就是对原有文字的固有结构和规律的改变了。文字是一种经过几千年发展变化、约定俗成的文化遗产、轻率、随意地改变其结构和规律,会造成文字的混乱和错误,令人产生歧义,使信息不能准确传达,丢失文字的本质。 汉字本身就是中国传统元素的代表符号,所以汉字与传统文化本就应是一体的,文字设计须和当地文化的精髓相结合,才可以做出让观者一看便知这是属于哪个地区独有的文字设计,观者便可更直观的感受到当地的特色。 设计者在了解当地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以三星堆古遗址为主题的字体设计设计者可以结合三星堆博物馆最具特色的青铜人像、图腾纹样、陶器、玉璞、玉章及三星堆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又或是从其外形、内在、质感等方面去塑造能体现三星堆古遗址的文字。尝试用各种形式去让两者完美的融合,如:文字的笔画变化、结构变化、局部替换变形等。 在三星堆古遗址的字体设计当中,设计者便可以用以下方式 去设计三星堆独有的字体。如:“三星堆”三字当中可蕴含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代。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 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 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 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

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一、正确认识《周易》“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这一词语出现得很晚,到北宋的张载才明确提出来,但“天 人合一”的观点却能溯源至《周易》。《易经》虽没有明确表述天人关系,但 已经蕴含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的观念,其哲学思想无不通过天、地、 人三个概念构成的命题表达出来,“天人合一”的逻辑起点就是人是自然界的 一部分。比如八卦中乾的性质是“健”,“健”也就是天的性质;坤的性质是“顺”,顺也是地的性质。《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便体现君子应如天道运行,坚强振作,不断努力, 同时效法大地的宽厚、和顺的德行,容载万物。这说明在《周易》里天地规律 即是人的规律,人的规律可在天地规律中找到依据,天地规律必在人的规律中 得到反映,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它们各自呈现出自身的具 体规律,这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即三才之道,由此衡量人的行为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 虽然有的学者认为,“天人合一”产生的背景并不是全球环境遭到破坏, 生态失衡,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目的也不在于解决人们所遭遇的现代生存困境,不能用“天人合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但是《周易》是一部中国 古代自然哲学的书籍,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 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其“天人 合一”是关于人与宇宙关系的问题,是对自然规律引发的思考与认识,强调天 与人的和谐,“知天”和“畏天”的统一,属于哲学认识论范畴。《周易》古 经中的“天”不是指“上帝”或“众神灵”,而是指各种客观情势,“人”也

中国传统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生态观 吴萍 (扬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 学号M13221)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危机已成为中国所面临的的一个挑战。其实,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就已经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生态观念,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生态观,分析“天人合一”等思想给后人带来的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采取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所带来的负担也已经越来越沉重。无疑,“雾霾”成为2013年的关键词之一,它将成为我国面临的又一大生态环境问题。如果这样的状况一再恶化,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估计将难以继续。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解决生态问题的步伐,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中国传统的生态观可以为我们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一.客观规律与生态问题 马克思提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人类只能遵循和利用规律。 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实践活动是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这就要求人们的实践活动必需要遵守客观世界的规律,只有抛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让经济在短期内有较快的进步,我们错误估量了人工的力量以及自然的承载能力,在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肆意妄为地开发与利用自然。虽然,不可否认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是随之而来的自然环境的恶化,深深震撼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2年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F ebruar y2012 第4期总第254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4T o tal N o.254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X 张仲峰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科技开发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 要: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建设;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建设;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4—0009—02 从广义上看,文明包括很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政治等等,可以大致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物质文明针对自然界的客观成果,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改善;政治文明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表现,体现在秩序良好,社会和谐;精神文明是指人们主观精神世界的成果,体现在思想修养的完善和提高。以文化史的视角看,一般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三大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文明模式,而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反自然扩张的必然结果,为了走出危机,人们必须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改变生产方式,以生态价值观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文明改进,实施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即“生态文明”(ecol ogical civilizat ion)。中国的发展也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由于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GNP),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例如对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放,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为此中国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 生态文明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 廖福霖教授提出:“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自觉遵循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积极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个体间的关系。其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把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和‘挑战’,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共生共荣、共同发展”[1]。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2007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是现代社会高扬的精神旗帜,是现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2]。2008年,温家宝总理也提出要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文明为主的文明建设。虽然我国领导人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社会,但是生态文明毕竟还不很成熟,甚至处在构建和完善阶段,因此首先认识生态文明的本质,具体如下: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创建活动 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文明一样,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思活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现代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伦理观,影响着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文明的建设添砖加瓦,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好坏直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变化也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因此只有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它的目标是要在保证当代人的生存需要的同时,还要顾及后代人的权益,并不是要回归原始生活,也不是要牺牲几千年的文明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 1.2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哲学思维方式 从历史上看,传统政治哲学家在分析社会活动时一般都采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种方法在没有太多参与对象时简单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活动越来越错综复杂,这个方法就显得落伍了,而生态思维方式则为解决困扰当今人类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观念和方法。所谓生态思维即以有机论为特征,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思维方式。它强调把还原论与整体论结合起来整体地处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同传统思维方法相比有四个新特点:“1从线性因果分析过渡到网状因果关系分析。o从整体的变化过程去探求秩序。?从追求数学推理的解析性、严谨性和完美性转向生态思维的灵活性、模糊性和模型性。?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寻求统一的某种最终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而是着眼于对系统过程的学习、了解和探索合理发展的途径。它克服了还原论对人与自然的分离,对人本身的身心分离以及对自然各个要素之间的分离,它改变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3]。 生态思维方式适合分析当下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正如德国绿党领袖佩特拉?凯利(Pet ra Kelly)所说,生态学原则是一种基于新的哲学见解的新的政治认识,即基于对自然整体性及其部分理解与尊重的政治思考和行动[4]。在西方绿色运动发展初期,绿色分子就把生态学作为其政治原则,写入绿党纲领之中,生态思维成为他们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及构建绿色社会的基本方法。德国绿党联盟纲领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代表一种完整的理论,它与那种片面的,以要求更多生产为目的的政治学是对立的。我们的政策以未来的长远观点为指导,以4个基本原则为其基础:生态学、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以及非暴力”[5]。 这种认为世界存在物共生共存的整体思维方法 ? 9 ? X收稿日期:2011-12-13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辩证法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 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十分紧张,人均耕地面积、淡水和森林资 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 ;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 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 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

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协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和人与自我的协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中国的先哲们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生态文明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而探寻出的一条新的文明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演进逻辑,总结世界各国发

浅析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严峻生态形势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同时,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企业也应当积极探索新的发展契机,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同时也通过生态文明来赢得使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力。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今的企业管理的思想中也应当有所反映,本文就从企业生态文明的内涵,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企业生态文明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一、企业文明建设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人类文明,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所要达到的文明程度。 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描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因此,如何构建生态文明与企业展怎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息息相关,企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当然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要求企业各种经济行为都要生态化,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尤其要加强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设,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如此一来,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就可以划分为两个密切相关而有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即建立生态产业和产业的生态化。建立生态产业要求企业根究市场需求、国家支持和社会期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开拓新的生态友好型业务,产业的生态化要求企业朝着有好的方向改造,升级原有的企业业务,包括树立生态理念、进行绿色采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生态培训、进行绿色营销,加强生态管理等。 企业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和谐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由追究社会经济指标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说绿色企业转变的需求。 企业要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考量,更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意识和市场意识,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做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企业的表率。 二、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我国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 1. 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生态文明理念 我国很多企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得很少,对消费者绿色需求导致的消费需求的变化、问题引起企业竞争能力的差异、环境问题所开拓的新的市场机会等缺乏应有认识。一些企业也没有真正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仅仅看到绿色是一个很好的卖点,借生态文明之名、行刺激消费之实。

《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语文阅读答案

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邵和平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人类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延续生存而开创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天人合一’’学说是其中的代表,它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也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儒家关于天的解说,是一种生命哲学,天的根本意义是“生’’,是万物和人类生命之源。正是在充分肯定天(自然界)生命价值意义的前提下,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和谐共处,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彰显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在自然界,天、地、人、物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系统,而是不同差异的统一,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个统一体中,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儒家“天人合一’’学说,给了我们诸多启示。要以自然界为“本”,不能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虽然天地之间“人为贵”,但不能以此强调人类中心论,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主宰自然界。人之所以为贵,贵就贵在人有社会性和主体性,有思虑忧患意识,而不是贵在对自然界实行为所欲为的任意宰割和索取。否则,将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惩罚。要对自然界科学地开发利用,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可持续发展。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并不是否定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而是在遵循自然界为生命之源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如荀子强调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要“适时”而“有节”,决不能违背自然界的生命规律,乱砍、乱伐、乱采,无节制地、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环境保护国策,可持续发展,仍具有借鉴启迪的意义。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闪烁着生态文明智慧的光芒。除儒家“天人合一”学说外,道家强调人们的行动、作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表现出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因此,一些西方生态学家认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蕴含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文化研究会·论文精选》有删改)6.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文化伦理形态。 B.生态文明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 C.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延续生存的文明形态,包含着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哲学问题。 D.生态文明是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古文化形态。 7.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与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仁爱之心是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根源。 B.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惩罚。 C.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界的生命规律,适时、有节地开发利用自然界,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D.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弘扬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肯定“天”的生命价值意义的前提下彰显人文精神。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儒家“天人合一”学说中蕴藏

浅析中国设计人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中国设计人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在面临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型室内设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建设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室内空间设计成为了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室内空间设计的案例,对生态型室内空间的设计原则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室内设计、节约资源、生态 1、现状分析 现阶段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丧失、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质量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类无节制地征服、掠夺自然,给整个世界造成极大的破坏,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一系列的严酷事实促使人类对过去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省,也正是在当今这样的一种氛围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自然并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改造的客体,而是一个有着自己客观发展规律的有机整体。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大自然建立一个发展的、融洽的关系,建立一个和自然结合良好的具有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已成为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地球上许多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以生态概念为主题的“生态计划”、“生态建筑”之说,从多方位、多角度探索着符合“生态”要求的环境设计。 近几年,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生产活动的环境质量, 在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室内度过,那么,如何让室内生态起来, 设计创造出既有艺术性, 又能满足功能的要求, 同时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室内环境空间, 将是社会发展提出的重要课题。室内生态设计在注重舒适、美观的同时更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并倡导循环利用。室内生态设计把生态思想引人室内设计, 扩展了室内设计内涵, 将把室内设计推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也必然会推动建筑业对地球资源的使用从消费型向可循环使用型转化。 2、案例分析 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始建于1894年,原名帝国大厦,其在二战期间被严重破坏。德国统一以后,对该建筑进行了重新改建。柏林国会大厦的改建使人们对生态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并进而达到生态平衡,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光源的利用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后的议会大厅与一般观众厅不同,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顶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锤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有人把倒锥体称为“光雕”或“镜面喷泉”。日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有如一座灯塔,成为柏林市独特的景观。 (2)自然通风系统 柏林国会大厦自然通风系统设计得也很巧妙,议会大厅通风系统的进风口设在西门廊的檐部,新鲜空气进来后经过大厅地板下的风道及充在座位下的风口,低速而均匀地散发到大厅内,然后再从穹顶内倒锥体的中空部分排到室外,此时倒锥体成了拔气罩,这是极为合理的气流组织。大厦的侧窗均为双层窗,外层为防卫性的层压玻璃,两层之间为遮阳装置,侧窗的通风既可以自动调整节也可人工控制。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得到自然通风和换气,根据空气的换气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1/2次到5次。由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出自于《尚书》。 A.对 B.错 答案: 对 2、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A.对 B.错 答案: 对 3、天人合一自然观第一层含义就是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整体,割裂了人与自然,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 对 4、单选题:《道德经》的作者是()。 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 老子 5、“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段话出自于《素问》。

对A. B.错 答案: 对 6、《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 A.150 B.160 C.170 D.180 答案: 170 7、《西铭》是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著作。 A.对 B.错 答案: 对 8、所以真正的道德不是所谓“礼”如何约束,而应是“道”如何要求,是“道”的实践活动。 A.对 B.错 答案: 对 9、《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作者是()。 A.杜甫 B.李白 C.王安石

陶渊明D. 答案: 王安石 10、解放一词语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安石榴》:“十月中,以蒲藳裹而缠之;二月初乃解放。”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易经》包含由以下哪几部易书组成()? A.《连山》 B.《归藏》 C.《周易》 D.《卜筮》 答案: 《连山》,《归藏》,《周易》 2、《易经》又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3000年前。 A.对 B.错 答案: 对 3、古人认为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应增厚美德,以厚德对待他人。 A.对 B.错 答案: 对 4、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最大,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什么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可以用“坤”来比喻君子的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研究 摘要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观念,先民们对自然的看法以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态度为主。提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产生了系统的生态观念,在此基础上,先民主张实行生态保护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生态科学观及实践是其重要的表现。此外,生态观念在文化中还有一个显著的体现。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和促进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保护生态文明研究 引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人对自然真象的整体领悟,是人在生存实践中对自然规 律的敬畏与尊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形态,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如儒、法、墨、道,尽管各有其独立的体系和不同的政治主张,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生态观方面所具有的内容的丰富性和所指与能指的一致性[2]。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利于生态保护思想的研究 正文:面对着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不得不使人类对生存问题的思考变得严峻 起来了,使人类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开始重新思考人在自然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在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道家以超越一切的道为出发点,从自然的天道、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则从人道契入天人关系,以人道体天道,将天道人伦化,以仁义思想为核心,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属性赋予自然界,提出了仁民爱物的道德观。而中国佛教的诸流派,则根据缘起论的宇宙观,众生及万物皆有佛性的平等观,提出了尊重生命及其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3]。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成果的综合;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4]。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存在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整体都弥散着浓郁的生态文化气息,从政治制度、社会伦理、生产劳作、文学艺术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贯彻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的和合精神及与自然相亲、相融、相谐的态度[5]。 (一)“时中”生态伦理自然观的精神内核 从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可以发现重“时”“尚”“中”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基本秉承重“时”“尚”“中”并不意味着“时”与“中”的分离二者相互渗透、彼此含蕴、互为诠释即“时”不离“中”,“中”不离“时”,“时中”是也。《易》言“时中之义甚大”。“时中”是儒家的真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真精神[6]。“时中”是儒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态智慧它集中体现了儒家生态伦理自然观的精神

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合

西安数字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 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 学科专业:_________________ 学生:_____王燕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10月

目录 1引言 (5) 1.1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 1.2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5) 1.3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5) 2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6) 2.1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深远,博大精深 (6) 2.2中国传统文化是简约主义在中国的现代得以迅速流行的重要思想 基础 (6) 2.3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7) 3简约主义设计 (7) 3.1简约注意在欧洲的深远意义 (7) 3.2现代简约主义 (8) 3.3现代简约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着共同点 (8) 4现在我国室内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8) 4.1新材料运用到当今社会彰显胜过的多样需求 (8) 4.2新科技、新材料在室内设计领域的应用 (9) 5中国传统元素正在与简约主义进一步有机的融合 (10) 5.1强调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10) 5.2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相融合的室内设计 (10) 5.3室内设计的真谛 (10) 6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合 摘要 室内设计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孤立和对立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这里的互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会对现代文化产生影响,现代文化也会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影响,使得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相融会和整合,最终使得我国的现代室内设计更加趋于完善。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普遍存在的特征性、符号性为出发点,诊释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神韵与魅力,使之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相互融合,并结合设计符号学理论,将西方的简约主义与中国传统丈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扬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与创造性。 关键词:传统室内设计简约简约主义设计融合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工作内容。近年来,虽我国一直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依然遭到严重的破坏,特针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一系列问题作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以期能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措施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the nation's long-term future plans.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work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was still serious damage, in view of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国际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中国

《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阅读答案

《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阅读答案《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阅读答案 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邵和平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人类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延续生存而开创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天人合一’’学说是其中的代表,它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也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 儒家关于天的解说,是一种生命哲学,天的根本意义是“生’’,是万物和人类生命之源。正是在充分肯定天(自然界)生命价值意义的前提下,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和谐共处,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彰显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在自然界,天、地、人、物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系统,而是不同差异的统一,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个统一体中,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儒家“天人合一’’学说,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要以自然界为“本”,不能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虽然天地之间“人为贵”,但不能以此强调人类中心论,把

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主宰自然界。人之所以为贵,贵就贵在人有社会性和主体性,有思虑忧患意识,而不是贵在对自然界实行为所欲为的任意宰割和索取。否则,将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惩罚。 要对自然界科学地开发利用,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可持续发展。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并不是否定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而是在遵循自然界为生命之源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如荀子强调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要“适时”而“有节”,决不能违背自然界的生命规律,乱砍、乱伐、乱采,无节制地、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环境保护国策,可持续发展,仍具有借鉴启迪的意义。 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闪烁着生态文明智慧的光芒。除儒家“天人合一”学说外,道家强调人们的行动、作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表现出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因此,一些西方生态学家认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

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大赛

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大赛 在今天的世界上,象中华文化这样一脉相承的,也只有中华文化。所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只有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一脉相承,不曾中断。也正是因为积于这一点,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构成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的内容添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态度。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强调精神的追求和意境的表现。意境包含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两个方面。艺术家通过有形物质世界的表现来追求大千世界的神韵。置身于广博的中华大地,“境由心造”,为此在绘画、雕塑、建筑等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强调的意境美和心理上的和谐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意境的美表现在人的创作和审美体验当中。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意境作为美学和心理学的范畴与思维关系密切。人们崇尚意境之美,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说:“意境”是“意”“情”“理”与“境”“形”“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形与神是创造意境的前提。形指可视的形象,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形象,对于形象之外的联想也要依据可视的形象来刺激。神指艺术精神的更高境界,艺术品的传神之写照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意境之美。形与神的统一始终是艺术家追求的目标。中国绘画艺术尤其重视意境美的表现,这是由中国传统思维形式决定的。中国自古以来注重表现自然美,表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1.传统水墨方面 工笔画的线条、版画的色调,水墨画的随意笔触和虚实关系更为现代设计所普遍借鉴,它的不规则性和渗透性与商业设计的严谨性巧妙而又奇特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一种非凡的视觉力量。毛笔是有生命力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和工具材料特质,如墨、绢、宣纸等决定了水墨画创作有一种不可逆性,笔蘸着墨与纸接触,一笔下去,不容修改,只有在充分放松的自由状态下才能真正进行创作。 2.传统文字方面 汉字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象形的字型和巧妙的结构,汉字中蕴涵着视觉表现的无限可能。如清代吉祥文字“黄金万两”利用字体结构的相似重复,把四个字连成一个图形,是现代字体标志的成功范例。 3.传统色彩方面 中国传统色彩一方面受统治阶级制约,如皇宫寺院用黄、红色调,王府官宦用红、青、蓝等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另一方面则不受限制地在民间蓬勃发展,呈现出五彩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读《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有感“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们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我们老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的理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大核心之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作为一名治黄工作者、特别是战斗在水土保持科研战线上的一员,更应积极响应与践行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履行黄科院的职责和水保人的义务。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环保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代表了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的用水效率很低,水资源浪费量大、污染严重,同时海水和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量也较少。 我们去超市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即使进行焚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这样做合适吗?德国年轻人正以挎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绿色时尚吧。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气体,有时带有黄褐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