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模式案例光的传播

PBL教学模式案例光的传播
PBL教学模式案例光的传播

PBL教学模式案例

案例一光的传播“光的传播”是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此案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小组学习实现问题解决,是一种典型的PBL教学模式案例,可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PBL模式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该案例内容注重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两方面出发,赋予课堂教学新的特点。从信息技术方面看,本节注重联系生活,比如多媒体演示布达拉官夜景,手影游戏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从新课程理念方面看,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STS教育。

本案例中关于光的传播等相关内容的得出,都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学习小组的不同实验探究、动手操作最终获得的。以学习小组作为学习单位,并且以确定的不同问题为解决任务,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的过程,既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物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明确了知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尤其对于学生探究方法的掌握和探究思想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另外本案例的设计也充分地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适过课件演示模拟了生活场景,创设了学习情境。又帮助学生从实践获取知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以分组实现学习任务、PBL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使本案例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背景(基本信息)

设计者:xxx,xxxx中学物理教师

学生:xx中学八年级

教材: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

教学设计指导者:杨薇,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光源、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及光速。

2.教材编写特点

光的直线传播不仅是本章的基础,也是几何光学的基础,进一步学习反射、折射都要用到这节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是以后学习的必备知识。

3.教材内容的物理核心思想

在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特意安排了几组可观性强,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便于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关注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从而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学生进行STS教育。

4.教师的思考

!

假如把初中学生将要接触的光学知识看成一座大厦的话,光的直线传播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础,是否把握这一知识点,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光学部分的学习。

三、教学(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课程标准中的相应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用玩具激光器产生激光,用烟雾显示激光,注意不能直射眼睛),入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增大时,反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也增大。

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偏折。

教学目标

1.如识与技能

(1)把握光源的概念,能区分光源与非光源。

:

(2)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l08m/s。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领略光的神奇,光的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PBL学习和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四、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光现象并不陌生,在小学自然课中有过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只是认识比较浅显,教师需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观察,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逻辑思维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另外,运用得到的规律解释现象,可以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学习中“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融合与关系。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点,进行探究式教学。但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与掌握还有不足,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要以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授课时要充分运用现实生活素材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让生活走进物理,同时又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让物理走向社会。根据这一点,教师在设讣这节课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实验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想办法将光的传播路径“显影”出来,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得出结论。而且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本节课内容的特点,采用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PBL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含实物投影仪)、激光红外线发射器、小型喷雾器、盛水的小烧杯、小镜子、中间有孔的不透明的罐(另一端是不透明的塑料薄膜)、蜡烛、果冻。

七、教学过程

们将在下一节课做进一步研究。

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

3.光速

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放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后听到响声,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光速大于声速。

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下雨天,先看

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完成课堂练习。

光速应用(例题)

学生观看

学生回答

Flash课件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展示放礼花过程视频片段,加深学生直观印象。

应用多媒体展示光速和相关测量光速的实验,加深学生印象。

多媒体辅助

多媒体展示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人们常用“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来形容一个

人眼界狭小,那么我们能否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光源

天然光源、人造光源

光的传播

借助多媒体动画,使学生放松,并设置新的

情境,调动小组讨论。

及时巩固

课件展示

八、教学流程图

九、课后反思与自我评价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提倡学习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基本思路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实际应用拓展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努力构建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过程。

构建“人文一物理一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都非常愉快,而且几天之后还对课堂上的内容津津乐道,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专家点评:

本案例设计用心,实施效果理想,课堂学生活跃,教师驾驭自如,信息技术应用灵活并恰到好处,在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几个突出的优点:

1.恰当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生活、生产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光源,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绚丽图片以及学生的手影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本节的教学主题:光源与光的传播。由于学生刚刚学过声现象,类此声源的概念,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光源的概念,即“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为了加深理解,教师又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蜡烛、白炽灯、萤火虫、恒星、水母等光源,并将其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因此在提出假设时,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提出了“光不总沿直线转播”的假设。为了验证假设,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科学探究,观察到了日常生活未曾注意过的现象(光在不同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同时也初步体会了提问一假设一探究一获得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3.善于应用类比方法,促进相关知识网络的构建

在光源的定义环节,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可以类比声源的概念;在光速的教学环节,学生以刚刚学过的声速知识为基础,根据“光的传播比声音快”的知识,也通过礼花等情境的创设,较容易的接受并深刻记忆了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这一重要的物理常量,并建立起与声学知识相联系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养成联系和对比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新知识的构建。

4.应用PBL教学模式,促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本节案例的设计应用了PBL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创设合理的情境,适时提出不同的小组学习任务,并进行引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热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PBL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本案例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恰如其分地结合于PBL教学模式酌各个环节,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典型案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