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定位技术与应用实验指导书

空间定位技术与应用实验指导书
空间定位技术与应用实验指导书

《GPS技术与应用》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GPS认识和静态观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GPS接收机的组成和静态相对定位的原理。

2、掌握GPS接收机的使用(重点是Leica 200s GPS接收机)和静态相对定位的外业

观测的步骤。

3、掌握外业手簿的记录。

4、掌握相对定位布网方式。

二、计划与设备

1、试验时数安排6学时。试验小组由7人组成。

2、Leica200系列GPS 3台;Ashtech z-x系列GPS 4台;Trimble5700系列GPS 4台;

铅笔1 支;小刀1把;外业观测记录纸若干,三角架11个。

三、方法和步骤

(一) 外业观测

1、安置仪器

在待测或已知点上安置三角架,并安置基座,整平对中后进入下步;

2、连接(静态观测)(见下图)

图1 Ashtech连接示意图图2 Trimble连接示意图

图3 Leica 200s 连接示意图

把GPS天线和主机连接上(对Leica 200s GPS还需要连接电池和传感器),检查连接无误后,便可准备开机观测,注意Leica和AshtechGPS天线要指北。

3、参数配置

对Leica 200s和Ashtech z-x GPS还需要进行高度截至角、采样间隔、GDOP值门槛值、观测模式、天线高度(天宝和阿什泰克是斜高,徕卡是垂高)量取方式等相关参数的设定(而Trimble 5700 GPS都采用默认的参数),并量取天线高度3次(测前2次,测后1次)、输入点名和天线高度(Leica 200s还需输入天线偏差0.389m)。

注意:Leica 200s GPS观测时还要输入测区的近似大地坐标。

4、静态相对定位测量(外业数据的采集)

开机观测,并把点名、天线高度、开始和结束观测的时间以及其它相关信息记录在外业观测手簿上,观测略图如图4。

图4 观测略图

在对应的控制点(1、2、3和4)处同时安置仪器,同时开机对视场中的卫星进行观测,观测时间到,同时结束,采用这种相对定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一个时段结束后,可采用(同步图形扩展式-点连接、边连接和网连接等)连接方式进行下一个时段的观测。

四、注意事项

1.严格的按照“GPS测量规范或规程”开关机、操作和使用仪器。

2.指导教师不在现场严禁乱动仪器。

3.仪器旁边严禁离开人。

4.实习结束后及时下载原始观测数据,提交外业观测记录、观测点略图等

5.严禁抄实习指导书,否则取消试验成绩,对相应的部分需要细化。

实验二动态GPS观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差分GPS定位原理。

2.掌握载波相位实时差分技术(RTK)

2.掌握RTK的基本操作(参考站和流动站设置)和外业观测的操作流程,重点是天宝RTK。

二、计划与设备

1.实验时数安排2学时。试验小组由7人组成。

2.Ashtech Z-X系列GPS 4台或Trimble 5700 GPS 4台,对应的电台,三角架2个和RTK 观测的其它所必须设备,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GPS接收机。

三、方法和步骤

(一)、外业观测步骤(操作流程)

1、Ashtech GPS RTK操作流程

(1)、基准站连接(如图5)

在已知点安置三脚架,安置基座整平对中后,放上GPS天线(把指北标志指向近似北方向),然后根据附图把电缆连接好,确认无误后继续下边的操作。

图5 Ashtech 基准站连接

(2)、基准站设置

在Win界面:双击测量图标选项(打开最后一个、打开所有的、新建) →项目名称→下一步→下一步→基准站点号、坐标、高程→回到主界面;点击测量菜单条下的基准站设置(base setup)一选setup标签一对话框(输入基准站点号、天线高〖斜高或半径〗→下一步base setup(按get position from rx) →出现基准站坐标(经纬度、大地高)set→提示对话框,点ok →ok→退回current gpsbase station点ok→回主界面(完成、拔线);基准站设好的标志:电台的tx灯闪(说明基准站设置正确,已发信号),注意电瓶的极性,连接电缆的红线接“+”,黑线接“一”。

(3)、流动站设置(连接如图6)

主菜单(测量下的流动站设置rover setup) →ok→get→set

图6 Ashtech 流动站连接

(4)、求转换参数

在Job下的编辑→点插入→输入已知坐标,ok →连续插入4点(先后均可),关闭:进入测量下的控制点(control points),点击→对话框(输入点号、点采集(control))出现解的情况(固定、sv、H及v误差),好后按确认→回到控制点对话框,采集下一点,进入其对话框(选参与解算点),点击solve →出现解算结果→认可→回到projection对话框,关闭close →关闭→回主界面

(5)、测量

测量下data collection →对话框(输入点号、属性)点point→点ok(提示标竿要稳)→测量结果→认可→ok →存盘

2、Trimble GPS 5700 RTK操作流程

(1)、参考站连接(如图7)

在已知点安置三脚架,把基座整平对中后,放上GPS天线,然后根据附图把电缆连接好。

图7 Trimble 基准站连接

(2)、参考站设置

检查电缆连接正确无误后,启动手簿;开机界面选“文件”,回车。选“任务管理”,回车。新建(F1),输入项目名称,回车,确认(F1),在“选择坐标系统”里选择“无投影/无基准”,回车。坐标选“网格”,确认(F1),即退回到“任务管理”:开机界面选择“配置”,回车。选“测量形式”,回车。选“Trimble RTK",回车。选“基准站选项”,回车。天线类型选“Zephyr Geomatic”,“测量到”选“Bottom of notch”,回车。选“基准站无线电”,回车。类型选“TRIMMARK3”,接收机端口选“端口3”,波特率选“38400”回车。

即返回到“Trimble RTK’菜单:开机界面选“测量”,回车。在选择测量形式里选“Trimble RTK”,回车,选“启动基准站接收机”,回车。输入点的名称,按“键入(F1)”,按选项,选GPS,按“此处(F3)”,输入天线高度,按“开始(F1)”,按“确认(F1)”,按“确认“(F1)”,即完成参考站的设置。

(3)、流动站连接(如图8)

图8 Trimble 流动站连接

(4)、流动站配置

检查电缆连接正确无误后,启动手簿;开机界面选“文件”,回车,选“任务管理”,回车。新建(n),输入任务名称,回车。确认(n),选“无投影/无基准”,回车。坐标选“网格”,确认(n),即退回到“任务管理”:开机界面选“配置”,回车,选“测量形式”,回车,选“Trimble RTK",回车。选“流动站选项”,输入天线高,天线类型选“Zephyr",测量到选“Bottom of antenna mount",回车。选“流动站无线电”,回车,类型是“Trimble internal”,按“连接(P1)”,基准站无线电模式选“Trim MARK II at 4800 bps”回车:开机界面选“测

量”,回车,选“Trimble RTK",回车,选“开始测量”,回车。看卫星个数,无线电标志,RTK是否固定等。如无问题,作下一步:在已知点上选测量点并保存点(即GPS点),然后在“测量”里选“点校正”,回车,按“增加(P1)”,按提示输入网格点名称,按“键入(F2)”,输入坐标,回车,输入GPS点名称(注意对应关系),回车,使用选“水平和垂直”,回车,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几对点输完,最后按“应用(F4)”,即返回到“点校正”;

(5)、数据采集

在本界面内选“测量点”,回车,输入点名,回车。看卫星个数,精度,RTK是否固定等,如满足要求,使气泡居中,按“测量(n)”,等到提示“贮存(n)”出现,按“n”即可,继续下一个点的测量。

图9 观测略图

(二)、数据传输和分流

利用对应的传输软件,将数据从手薄中传输出来,形成坐标文件。

四、注意事项

1.严格的按照“GPS测量规程或会犯”操作和使用仪器;

2.指导教师不在现场严禁乱动仪器:

3.仪器旁边严禁离开人;

4.实习后提供坐标成果表和略图一份。

5.严禁抄实习指导书,否则取消试验成绩,对相应的部分需要细化。

GPS数据采集与处理实习指导书(05级地信与城规专业)

一、实习目的

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两专业的同学在学完《GPS技术与应用》课程后,进行GPS数据采集与处理集中生产实习,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GPS原理与测量平差、误差等知识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方式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静态部分:在实习基地进行外业的踏勘选点(建议实习在野外进行,不易在校园和市区)、静态相对定位的布网,数据采集与观测、静态数据的后处理;动态部分:在静态选点时要考虑参考站的设置问题,同时考虑流动站初始化方便等,以及动态数据的传输。从本质和原理上彻底理解和熟练掌握使用GPS进行动态与静态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本实习的重点是掌握静态相对定位的布网方式与对应的数据后处理,对于动态定位,由于GPS设备有限,只作了解即可。通过实习,各实习小组分别提交《GPS控制网的设计书》一份、《GPS技术总结》一份、外业观测记录手簿,每个人需要提交一份成果(约束、无约束平差报告、基线处理报告、展点图和成果表等)和《GPS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实习报告一份。

三、实习内容与要求

(一)、实习内容如下表

(二)、实习要求

①了解静态相对定位的原理、GPS布网方式(点连接、边连接、网连接和混合连接和

外业观测)。

②了解GPS数据下载的步骤(动态和静态部分)。

③掌握内业数据处理流程。

④掌握最小(无约束)平差的原理。

⑤掌握约束平差的原理。

⑥了解联合平差的原理。

(三)、操作流程

A、对于静态和动态观测部分所涉及的GPS使用参见课程试验指导书。

B、数据处理部分见下边:

1、数据传输和分流

利用相应的传输软件把数据下载到计算机或者工程当中,就自动分流成相应的观测文件、测站文件、星历文件和气象文件等;

2、坐标系统建立

根据需要,建立相关的椭球、基准等,然后完成坐标系的建立。投影带选取:中心经度是121o30′,中心纬度0o,要明确使用的是北京54还是西安80坐标系。详细见下边;

图 1 建立椭球

图 2 基准转换

图 3 坐标系统组

图 4 建立投影带

3、周跳处理

坐标系统的建立;新建项目并把上边建立好的坐标系统导入到项目当中;导入外业观测数据到项目中。根据周跳记录文件,用“TimeLine”处理周跳。

图 5 周跳处理前

图 6 周跳处理后

4、基线解算

用“干净”的观测数据,用对应的菜单对进行基线处理,双击每条基线查看相关残差信息,看是否合乎要求,决定重测与否?

5、无约束平差

基线处理后便可进行平差,并查看“X2”或其它检验是否通过,如否,对其加权处理(一般选交替权),然后再平差,通过后看点位误差和相对误差项是否满足要求,如满足要求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约束平差。此过程要明确在考核网的内符合精度的同时还获得大地高的成果;

图7 平差查看项目图

6、约束平差

加入位置基准(点位起算数据)进行平差,观察的信息见“无约束平差”,满足要求后提交成果。同样看检验和误差(绝对和相对)是否满足要求。若是,就结束,否就加权或检查原因。

四、实习时间及安排

实习共进行1周。

其中:

GPS外业工作1天;

GPS外业数据采集2天;

GPS动态数据采集1天;

静态与动态数据处理1天;

注:《实习报告》的撰写利用业余时间完成。

五、实习报告的撰写与规范

1.实习报告格式。

实习报告按指导教师设计的模板进行撰写与打印,B5纸、上、下、左边距各2.5厘米,右2厘米;页眉1.5厘米,页脚1.75厘米。

2.实习报告结构及要求

(1)封面:封面包括:题目、院系、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及时间(年、月、日),去实践教学科集体购买。

(2)扉页:前言内容说明实习的概况

(3)目录:目录要层次清晰,要给出标题及页次。

(4)正文:正文应按目录编排的章节依次撰写,要求论述清楚,文字通顺,图表规范,格式正确,字数不作具体要求,以测量专业人员根据报告就可以实际去操作为原则。

六、注意事项

1.严格的按照“GPS测量规程”来操作相应的GPS后处理软件;

2.严紧在上机是玩游戏;

3.上机结束后,其处理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成果,经指导教师确认后,方可离开,平差报告(约束和无约束)等可酌情写到实验报告中。

七、实习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

1.实习期间日常表现与考勤情况;

2.实践技能考核;

3.理论考核(书面或口头)。

4.实习报告质量。

考核成绩按合格与不合格两级分制评定。

毕业实习指导书(05级测绘工程专业)

一、实习目的

毕业生产实习是在经过测绘本科三年半的理论教学和单科专业技术课生产实习的基础上,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性的专业实习,也是大学本科期间最后一次生产实习。

实习的任务目的是使学生更加广泛地了解测绘科学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综合应用所学过的测绘理论和技术,去考察、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毕业后的社会上的工作环境有初步认识。

二、实习方式

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作有关专业学术报告为主,实地现场参看为辅助的形式进行。根据毕业生的去向,来确定具体的典型工程,为学生就业直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习内容与要求

1、实习内容

主要包含公共实习和专题实习两个部分:

公共实习内容如下:典型水利工程、工民建典型工程、典型道路、桥梁工程、矿业工程、典型测绘和城市规划等。

专题实习部分有毕业设计导师根据学生题目来决定。

2、实习要求

公共实习:积极组织有关实习的各项工作;实习指导教师要监守岗位,严禁出现挂名而人不到的情况;实习的学生要积极的做好记录(典型工程参观和专家、教授讲座),尤其是讲座,由于老专家和教授以及现在的工程师和领导实践经验丰富,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启发比较大,大家要积极听讲,无特殊理由必须出席。

专题实习:在集中毕业生产实习之后进行专题实习,实验内容(含仪具设备)与学时分配,由毕业设计专题指导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实验基本要求(含成果、报告等)-(收集材料充分,足以满足设计需要;实验技术方案合理,符合行业规范要求,数据真实可靠,满足设计需要;撰写开题报告(具体格式见教务在线))

四、实习时间及安排

公共实习2周,其中:

1.城市规划与测量报告和参观2天

2.典型水利工程参观与测量报告1天

3.工民建典型工程参观与测量报告1天

4.典型道路、桥梁工程参观与测量报告2天

5.矿业工程参观与报告1天

6.典型测绘工程报告1天

7.编写实习报告2天

专题实习2周,具体情况由指导教室掌握。

五、实习报告的撰写与规范

1.实习报告格式。

实习报告按指导教师设计的模板进行撰写与打印,B5纸、上、下、左边距各2.5厘米,右2厘米;页眉1.5厘米,页脚1.75厘米。

2.实习报告结构及要求

(1)封面:封面包括:题目、院系、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及时间(年、月、日),去实践教学科集体购买。

(2)扉页:前言内容说明实习的概况

(3)目录:目录要层次清晰,要给出标题及页次。

(4)正文:正文应按目录编排的章节依次撰写,要求论述清楚,文字通顺,图表规范,格式正确,字数不作具体要求,以测量专业人员根据报告就可以实际去操作为原则。

六、注意事项

外出参观典型特种工程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安全;每次报告或参观一定要清查学生人数,对开学不参加的实习的学生要提交给系和院里进行处理。

七、实习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

1.实习期间日常表现与考勤情况;

2.实习报告质量(专题实习报告、开题报告)。

考核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分制评定。

实验8 流媒体服务器配置(学习类别)

流媒体服务器配置 (1)实验名称 流媒体服务器配置。 (2)实验目的 a)理解流媒体服务的工作原理; b)掌握Windows Media服务器的安装; c)掌握Windows Media服务器的配置、使用和管理。 (3)实验原理 流媒体(Stream Media)是指在网络上进行流式传输的连续实时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如音频、视频和三维媒体文件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定的压缩方式解析成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顺序传送。 采用流媒体可以提高多媒体在网上实时播放的质量和流畅程度。由于多媒体文件的数据量非常大,如果采用传统的把文件从网上下载到本地磁盘的方式,受到网络带宽的限制,会让用户等待的时间太长,并且也要占用用户大量的磁盘空间。如果采用实时播放的方式,可以直接从网上将多媒体信息逐步下载到本地缓存中,在下载的同时播放已经下载的部分,用户不必等到整个文件下载完毕即可播放,这样既避免了让用户等待太久,也不会占用用户太多的磁盘空间。 (4)实验内容 a) 安装Windows Media服务器; b) 建立流媒体服务; c) 访问流媒体服务。 (5)实验拓扑 Switch Media 172.19.10.16/24 图3-5-1网络连接拓扑图 a) 计算机Media Server的ip地址为172.19.10.16,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6)实验设备 两台计算机和一台交换机。

(7)实验过程 为了建立流媒体服务,本实验需要准备以下的流媒体文件。在计算机Media Serve上建立文件夹“C:\mymovie”,拷贝一些流媒体文件放到该文件夹中。使用的计算机Media Serve的IP地址是 “172.19.10.16”,主机名“A16”。 a)安装Windows media services 在Windows系统下,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安装:“开始”→“设置”→“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添加/删除Windows 组件”→“Windows Media Services”。 图3-5-2安装Windows Media Services图3-5-3添加发布点向导 b)使用Windows media services提供点播服务 1)创建和设置发布点“mymovie”。右键单击“发布点”,选择“添加发布点(向导)”来完成发布点 的创建(如图3-5-3所示)。在“内容类型”选项中选择“目录中的文件(数字媒体或播放列表)(适用于通过一个发布点实现点播播放)”(如图3-5-5所示)。 图3-5-4设置发布点名称图3-5-5设置内容类型 然后,在“发布点类型”选项中选择“点播发布点”(如图3-5-6所示);并在“目录位置”选项中选择路径“F:\mymovie”(如图3-5-7所示);再在“内容播放”选择“循环播放”和启动“发布点日志记录”(如

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2006级用汇总

矿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学号: 班级: 姓名: 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采矿工程实验室

实验一常用矿山压力仪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第一部分观测岩层移动的部分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 一、结构简介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是监测巷道在掘进和受采动影响的整个服务期间,围岩内部变形随时间变化情况的一种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包括孔内固定装置、孔中连接钢丝绳、孔口测读装置组成。每套位移计内有5~6个测点。其结构及其安装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两帮及顶板各钻出φ32的钻孔。 2.将带有连接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由远及近分别用安装圆管将其推至所要求的深度。(每个钻孔布置5~6个测点,分别为;6m、5m、4m、3m、2m、lm或12m、10m、8m、6m、4m、2m)。 3.将孔口测读装置,用水泥药圈或木条固定在孔口。 4。拉紧每个测点的钢丝绳,将孔口测读装置上的测尺推至l00mm左右的位置后,由螺丝将钢丝绳与测尺固定在一起。 三、测试方法 安装后先读出每个测点的初读数,以后每次读得的数值与初读数之差,即为测点的位移值。当读数将到零刻度时,松开螺丝,使测尺再回到l00mm左右的位置,重新读出初读数。 ☆顶板离层指示仪 一、结构简介: 顶板离层指示仪是监测顶板锚杆范围内及锚固范围外离层值大小的一种监测仪器,在顶板钻孔中布置两个测点,一个在围岩深部稳定处,一个在锚杆端部围岩中。离层值就是围岩中两测点之间以及锚杆端部围岩与巷道顶板表面间的相对位移值。顶板离层指示仪由孔内固定装置、测量钢丝绳及孔口显示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顶板钻出φ32的钻孔,孔深由要求而定。 2.将带有长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用安装杆推到所要求的位置;抽出安装杆后再将带有短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推到所要求的位置。 3.将孔口显示装置用木条固定在孔口(在显示装置与钻孔间要留有钢丝绳运动的间隙)。 4.将钢丝绳拉紧后,用螺丝将其分别与孔口显示装置中的圆管相连接,且使其显示读数超过零刻度线。 三、测读方法: 孔口测读装置上所显示的颜色,反映出顶板离层的范围及所处状态,显示数值表示顶板的离层量。☆DY—82型顶板动态仪 一、用途 DY-82型顶板动态仪是一种机械式高灵敏位移计。用于监测顶底板移近量、移近速度,进行采场“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预报,探测超前支撑压力高 峰位置,监测顶板活动及其它相对位移的测量。 二、技术特征 (1)灵敏度(mm) 0.01 (2)精度(%) 粗读±1,微读±2.5 (3)量程(mm) 0~200 (4)使用高度(mm) 1000~3000 三、原理、结构 其结构和安装见图。仪器的核心部件是齿条6、指针8 以及与指针相连的齿轮、微读数刻线盘9、齿条下端带有读 数横刻线的游标和粗读数刻度管11。 当动态仪安装在顶底板之间时,依靠压力弹簧7产生的 弹力而站立。安好后记下读数(初读数)并由手表读出时间。 粗读数由游标10的横刻线在刻度管11上的位置读出,每小 格2毫米,每大格(标有“1”、“22'’等)为10毫米,微读数 由指针8在刻线盘9的位置读出,每小格为0.01毫米(共200 小格,对应2毫米)。粗读数加微读数即为此时刻的读数。当 顶底板移近时,通过压杆3压缩压力弹簧7,推动齿条6下 移,带动齿轮,齿轮带动指针8顺时针方向旋转,顶底板每 移近0.01毫米,指针转过1小格;同时齿条下端游标随齿条 下移,读数增大。后次读数减去前次读数,即为这段时间内的顶底板移近量。除以经过的时间,即得

大型数据库实验指导书

淮海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大型数据库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实验1安装配置与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 掌握Oracle9i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的安装配置方法。 2. 掌握Oracle9i数据库的登录、启动和关闭。 实验环境 局域网,windows 2000 实验学时 2学时,必做实验。 实验内容 1. 在局域网环境下安装配置Oracle9i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 2. 练习Oracle9i数据库的登录、启动和关闭等基本操作。 实验步骤 1、将Oracle 9i的第1号安装盘放入光驱,双击setup,将弹出“Oracle Universal Installer:欢迎使用”对话框。 2、单击“下一步”按钮,出现“Oracle Universal Installer:文件定位”对话框。 在路径中输入“E:\Oracle\ora92”,其它取默认值。 3、启动第1号盘的安装程序setup,具体方法同安装Oracle 9i服务器,不同的是在 选择安装产品时选择“Oracle9i Client 9.2.0.1.0”选项; 4、安装结束后,弹出“Oracle Net Configuration Assistant:欢迎使用”对话框。取 默认值。 5、登录Oracle9i数据库:选择“开始”→“所有程序”→Oracle-OraHome92→Enterprise Manager Console ; 6、系统出现“登录”对话框。选择“独立启动”。 分析与思考 (1)简述启动Oracle9i数据库的一般步骤。 (2)简述启动Oracle9i模式中三个选项的区别? (3)简述关闭Oracle9i模式中四个选项的区别?

#(16课时)数据库实验指导书

《数据库原理及使用》实验指导书 (适用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软件工程专业) 热风器4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院 2011年12月 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数据库系统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30多年来,数据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大批实用系统,现已成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数据库原理是计算科学和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深入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数据库使用的基本训练,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⒉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数据库、基本表、视图、索引的建立和数据的更新;关系数据库的查询,包括单表查询、连接查询、嵌套查询等;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技术,包括事务的概念及并发控制、恢复、完整性和安全性实现机制;简单数据库使用系统的设计实现。 ⒊实验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重点包括: ⑴数据库、基本表、视图、索引的建立和数据的更新; ⑵SQL的数据查询; ⑶恢复、完整性和安全性实现机制; ⑷简单数据库使用系统的设计实现; 4教材的选用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实验1创建数据库(2学时) 实验目的 1.学会数据表的创建; 2.加深对表间关系的理解; 3.理解数据库中数据的简单查询方法和使用。 实验内容 一、给定一个实际问题,实际使用问题的模式设计中至少要包括3个基本表。使用问题是供应商给工程供应零件(课本P74)。 1.按照下面的要求建立数据库: 创建一个数据库,数据库名称可以自己命名,其包含一个主数据文件和一个事务日志文件。注意主数据文件和事务日志文件的逻辑名和操作系统文件名,初始容量大小为5MB,

多媒体技术实验4流媒体服务器的搭建

实验四:流媒体服务器的搭建(2课时) ●实验目的: 掌握流媒体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学会视频/音频的传送方法。 ●实验内容: 1、安装Windows Media Service 2、使用Windows Media Service发布视频点播 ●实验设备及环境: 计算机、Windows 2003 Sever 虚拟机 ●相关知识: 1、流媒体 流媒体顾名思义,可以认为是流动的媒体,以连续流(数据包)的形式通过网络传递数字媒体。指的是影音等媒体文件被分解编码成数字信号像流水一样流向目的地,并在到达目的地时由播放器还原为图像或声音。这种方法在接收的同时呈现内容,从而可以连续地播放数据,而不必等待下载整个文件,流式处理的文件播放完后,它不会存储在计算机中。 2、发布点 Windows Media服务器是用来将客户端对媒体内容的访问请求转换为放置该内容的 服务器上的物理路径(呈现给播放器的是一个网址,类似于网站的根目录)。发布点是网管人员用来标志某种类型的媒体服务的点,通过媒体服务器的控制界面,可以看到这些点的工作状态并随时管理。 在客户端成功连接到发布点之后,Windows Media 服务器管理该连接并传输该内容,客户端通过连接到发布点而能访问来自服务器的内容流。有两种类型的发布点:“点播发布点”和“广播发布点”。一个 Windows Media 服务器可以配置为运行多个发布点,可以广播和点播同时存在。 点播和广播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1)点播发布点 如果希望由客户端来控制播放,可以操作播放器的播放、暂停、快进等功能,则使用点播发布点。这种类型的发布点最常用于以文件、播放列表或目录为源的内容。当客户端连接到该发布点时,将从头开始播放内容。最终用户可以使用播放机上的播放控件来暂停、快进、倒回、跳过播放列表中的项目或停止。只有当客户端已连接且可以接收流时,点播发布点才可以传输内容。从点播发布点传输的内容总是以单播流的形式传递。这种方式适用于媒体的点播服务,这也是电影服务器要采用的方式。 (2)使用广播发布点 如果希望在服务器上控制播放和传输内容,则使用广播发布点。这就像是电台或电视台播放节目的方式,节目由服务器持续播放,你错过了就只能错过。这使用户有看电视节目

混凝土结构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学生用)

土木工程学院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实验指导书 及实验报告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周淼 编 班级::学 号: 理工大学 2018 年9 月

实验一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适筋梁的受力过程和破坏特征; 2.验证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理论和计算公式; 3.掌握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实验方法及荷载、应变、挠度、裂缝宽度等数据的测试技术 和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对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初步实验分析能力。 二、基本原理当梁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适中时,梁正截面受弯破坏过程表现为典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弹性阶段(I阶段):当荷载较小时,混凝土梁如同两种弹性材料组成的组合梁,梁截面的应力呈线性分布,卸载后几乎无残余变形。当梁受拉区混凝土的最大拉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且最大的混凝土拉应变超过混凝土的极限受拉应变时,在纯弯段某一薄弱截面出现首条垂直裂缝。梁开裂标志着第一阶段的结束。此时,梁纯弯段截面承担的弯矩M cr称为开裂弯矩。第二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II阶段):梁开裂后,裂缝处混凝土退出工作,钢筋应力急增,且通过粘结力向未开裂的混凝土传递拉应力,使得梁中继续出现拉裂缝。压区混凝土中压应力也由线性分布转化为非线性分布。当受拉钢筋屈服时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此时梁纯弯段截面承担的弯矩M y称为屈服弯矩。第三阶段——破坏阶段(III阶段):钢筋屈服后,在很小的荷载增量下,梁会产生很大的变形。裂缝的高度和宽度进一步发展,中和轴不断上移,压区混凝土应力分布曲线渐趋丰满。当受压区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变达到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时,压区混凝土压碎,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此时,梁承担的弯矩M u 称为极限弯矩。适筋梁的破坏始于纵筋屈服,终于混凝土压碎。整个过程要经历相当大的变形,破坏前有明显的预兆。这种破坏称为适筋破坏,属于延性破坏。 三、试验装置

大数据库应用实验指导书(1,2)

《—数据库应用—》上机指导书 数据库课程组编写 前言

“数据库应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会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并能进行实际应用。能熟练掌握Transact-SQL语言,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库的安全,并能进行简单编程。 “数据库应用”课程上机的主要目标: 1)通过上机操作,加深对数据库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 2)通过使用SQL SERVER2000,了解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并掌握其操作技术。 3)通过实际题目的上机,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库应用”课程上机项目设置与内容 表3列出了”数据库应用”课程具体的上机项目和内容 上机组织运行方式:

⑴上机前,任课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清上机的整体要求及上机的目标任务;讲清上机安排和进度、平时考核内容、期末考试办法、上机守则及上机室安全制度;讲清上机操作的基本方法,上机对应的理论内容。 ⑵每次上机前:学生应当先弄清相关的理论知识,再预习上机内容、方法和步骤,避免出现盲目上机的行为。 ⑶上机1人1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不得包办代替。 ⑷该课程上机是一个整体,需要有延续性。机房应有安全措施,避免前面的上机数据、程序和环境被清除、改动等事件发生,学生最好能自备移动存储设备,存储自己的数据。 ⑸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上机前清点学生人数,上机中按要求做好学生上机情况及结果记录。 上机报告要求 上机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上机目的,上机内容及操作步骤、上机结果、及上机总结及体会。 上机成绩评定办法 上机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按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1、对上机原理和上机中的主要环节的理解程度; 2、上机的工作效率和上机操作的正确性; 3、良好的上机习惯是否养成; 4、工作作风是否实事求是; 5、上机报告(包括数据的准确度是否合格,体会总结是否认真深入等) 其它说明 1.在上机课之前,每一个同学必须将上机的题目、程序编写完毕,对运行中可能出 现的问题应事先作出估计;对操作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应做上记号,以便上机时给予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提高上机的效率 2.所有上机环节均由每位同学独立完成,严禁抄袭他人上机结果,若发现有结果雷 同者,按上机课考核办法处理。 3.上机过程中,应服从教师安排。 4.上机完成后,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上交作业。

福建工程学院《实验指导书(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系统原理 实验指导书 (本科)

目录 实验一数据定义语言 (1) 实验二SQL Sever中的单表查询 (3) 实验三SQL Serve中的连接查询 (4) 实验四SQL Serve的数据更新、视图 (5) 实验五数据控制(完整性与安全性) (7) 实验六语法元素与流程控制 (9) 实验七存储过程与用户自定义函数 (11) 实验八触发器 (12)

实验一数据定义语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SQL Server2000/2005查询分析器。 2.掌握SQL语言的DDL语言,在SQL Server2000/2005环境下采用Transact-SQL实现表 的定义、删除与修改,掌握索引的建立与删除方法。 3.掌握SQL Server2000/2005实现完整性的六种约束。 二、实验内容 1.启动SQL Server2000/2005查询分析器,并连接服务器。 2.创建数据库: (请先在D盘下创建DB文件夹) 1)在SQL Server2000中建立一个StuDB数据库: 有一个数据文件:逻辑名为StuData,文件名为“d:\db\S tuDat.mdf”,文件初始大小为5MB,文件的最大大小不受限制,文件的增长率为2MB; 有一个日志文件,逻辑名为StuLog,文件名为“d:\db\StuLog.ldf”,文件初始大小为5MB,文件的最大大小为10MB,文件的增长率为10% 2)刷新管理器查看是否创建成功,右击StuDB查看它的属性。 3.设置StuDB为当前数据库。 4.在StuDB数据库中作如下操作: 设有如下关系表S:S(CLASS,SNO, NAME, SEX, AGE), 其中:CLASS为班号,char(5) ;SNO为座号,char(2);NAME为姓名,char(10),设姓名的取值唯一;SEX为性别,char(2) ;AGE为年龄,int,表中主码为班号+座号。 写出实现下列功能的SQL语句。 (1)创建表S; (2)刷新管理器查看表是否创建成功; (3)右击表S插入3个记录:95031班25号李明,男性,21岁; 95101班10号王丽,女性,20岁; 95031班座号为30,名为郑和的学生记录; (4)将年龄的数据类型改为smallint; (5)向S表添加“入学时间(comedate)”列,其数据类型为日期型(datetime); (6)对表S,按年龄降序建索引(索引名为inxage); (7)删除S表的inxage索引; (8)删除S表; 5.在StuDB数据库中, (1)按照《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P82页的学生-课程数据库创建STUDENT、COURSE 和SC三张表,每一张表都必须有主码约束,合理使用列级完整性约束和表级完整性。 并输入相关数据。 (2)将StuDB数据库分离,在D盘下创建DB文件夹下找到StuDB数据库的两个文件,进行备份,后面的实验要用到这个数据库。 6.(课外)按照《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P74页习题5的SPJ数据库。创建SPJ数据 库,并在其中创建S、P、J和SPJ四张表。每一张表都必须有主码约束,合理使用列级完整性约束和表级完整性。要作好备份以便后面的实验使用该数据库数据。 三、实验要求:

流媒体实验报告

流媒体实验报告 班级:信息123班姓名:王净净 学号: 201227075

流媒体服务器的搭建 ●实验目的: 掌握流媒体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学会视频/音频的传送方法。 ●实验内容: 1、安装Windows Media Service 2、使用Windows Media Service发布视频点播 ●实验设备及环境: 计算机、 Windows 2003 Sever 虚拟机 ●相关知识: 1、流媒体 流媒体顾名思义,可以认为是流动的媒体,以连续流(数据包)的形式通过网络传递数字媒体。指的是影音等媒体文件被分解编码成数字信号像流水一样流向目的地,并在到达目的地时由播放器还原为图像或声音。这种方法在接收的同时呈现内容,从而可以连续地播放数据,而不必等待下载整个文件,流式处理的文件播放完后,它不会存储在计算机中。 2、发布点 Windows Media服务器是用来将客户端对媒体内容的访问请求转换为放置该内容的服务器上的物理路径(呈现给播放器的是一个网址,类似于网站的根目录)。发布点是网管人员用来标志某种类型的媒体服务的点,通过媒体服务器的控制界面,可以看到这些点的工作状态并随时管理。 在客户端成功连接到发布点之后,Windows Media 服务器管理该连接并传输该内容,客户端通过连接到发布点而能访问来自服务器的内容流。有两种类型的发布点:“点播发布点”和“广播发布点”。一个 Windows Media 服务器可以配置为运行多个发布点,可以广播和点播同时存在。 点播和广播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1)点播发布点 如果希望由客户端来控制播放,可以操作播放器的播放、暂停、快进等功能,则使用点播发布点。这种类型的发布点最常用于以文件、播放列表或目录为源的内容。当客户端连接到该发布点时,将从头开始播放内容。最终用户可以使用播放机上的播放控件来暂停、快进、倒回、跳过播放列表中的项目或停止。只有当客户端已连接且可以接收流时,点播发布点才可以传输内容。从点播发布点传输的内容总是以单播流的形式传递。这种方式适用于媒体的点播服务,这也是电影服务器要采用的方式。 (2)使用广播发布点 如果希望在服务器上控制播放和传输内容,则使用广播发布点。这就像是电台或电视台播放节目的方式,节目由服务器持续播放,你错过了就只能错过。这使用户有看电视节目的类似体验。它最常用于从编码器、远程服务器或其他广播发布点传递实况流。当客户端连

空间定位技术论文

空间定位技术与定位信息 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合成孔径雷达(InSAR)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高分辨率的二维成像雷达。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对地观测技术,近20 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现已逐渐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遥感手段。与传统的可见光、红外遥感技术相比,SAR 具有许多优越性,它属于微波遥感的范畴,可以穿透云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穿透雨区,而且具有不依赖于太阳作为照射源的特点。微波遥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穿透植被,可以提供可见光、红外遥感所得不到的某些新信息,使其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力,这是其它任何遥感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传统的SAR 技术只能获得目标的二维信息,它缺乏获取地面目标三维信息和监测目标微小形变的能力。通过将干涉测量技术与传统SAR 技术结合而形成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提供了获取地面三维信息的全新方法。 一、InSAR技术基本原理 InSAR的原理是通过两副天线同时观测或通过一副天线两次平行观测,获取地面同一景观的复图像对,根据地面各点在两幅复图像中的相位差,得出各点在两次成像中微波的路程差,从而获得地面目标的三维信息。[1] 雷达数据干涉处理要满足几个条件[2],第一,基线长度要满足相干的要求;第二,相干图像获取期间成像区变化要足够小;第三,将数据处理成SLC(单探视复数)格式。 InSAR 数据处理的核心算法包括SAR 图像配准、干涉相位图的生成和滤波、相位解缠、干涉基线参数确定或估计等。其数据处理流程和处理步骤可以概括如下: (1)获取满足InSAR处理条件的机载或星载雷达数据; (2)对每一频段数据按斜距坐标生成复数SAR图像; (3)根据两个复数图像,计算图像中每一个配准像元的相位差,即干涉相; (4)用相位解缠技术解2π模糊性; (5)将解缠过的相位差转换为地物高程角;

土工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土工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编写毕守一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二OO九年五月

目录 实验一试样制备 实验二含水率试验 实验三密度试验 实验四液限和塑限试验 实验五颗粒分析试验 实验六固结试验 实验七直接剪切试验 实验八击实试验 土工试验复习题

实验一试样制备 一、概述 试样的制备是获得正确的试验成果的前提,为保证试验成果的可靠性以及试验数据的可比性,应具备一个统一的试样制备方法和程序。 试样的制备可分为原状土的试样制备和扰动土的试样制备。对于原状土的试样制备主要包括土样的开启、描述、切取等程序;而扰动土的制备程序则主要包括风干、碾散、过筛、分样和贮存等预备程序以及击实等制备程序,这些程序步骤的正确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试验成果的可靠性,因此,试样的制备是土工试验工作的首要质量要素。 二、仪器设备 试样制备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 (1)孔径0.5mm、2mm和5mm的细筛; (2)孔径0.075mm的洗筛; (3)称量10kg、最小分度值5g的台秤; (4)称量5000g、最小分度值1g和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的天平;

(5)不锈钢环刀(内径61.8mm、高20mm;内径79.8mm、高20mm或内径61.8mm、高40mm); (6)击样器:包括活塞、导筒和环刀; (7)其他: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器、喷水设备、凡士林等。 三、试样制备 (一)原状土试样的制备步骤 1、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筒取土样。 2、检查土样结构,若土样已扰动,则不应作为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3、根据试验要求确定环刀尺寸,并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然后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同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直至土样高出环刀,制样时不得扰动土样。 4、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平整环刀两端土样,然后擦净环刀外壁,称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5、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 6、从切削的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供测定含水率以及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试验之用。

WEB实验报告

《WEB开发技术》实验指导书2014 / 2015 年第2 学期 姓名: 学号: 班级: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2015年6月

目录 实验一首页设计 (2) 实验二web数据库连接与访问 (4) 实验三小型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7)

实验一首页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常见网页设计工具的使用; 2.掌握建立一个web站点的基本过程; 3.掌握网站设计的基本技术与技巧。 一、实验环境: 1.Frontpage2000/DREAMWEA VER,Windows XP/2000,Microsoft SQLSERVER2000,IIS5.0以上,InterDev6.0以及相关的图形图象处理工具 2.在实验之前先建立一个WEBWork文件夹(例如:E:\WEBWork\实验2)用来存放本次实验所建立的设计文件与文档。 二、实验预习与准备: 1.熟悉Windows XP或Windows 2000的操作环境,了解Frontpage2000/DREAMWEA VER 的用法。 2.熟悉有关图形图象处理软件如PhotoShop,FireWorks,Flash等.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 1、熟悉WEB站点的开发工具环境和使用方法 2、根据自拟的主题设计WEB站点的首页,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3、版面布局:主要是考虑导航、必要信息与正文之间的布局关系。 4、色彩搭配:色彩搭配应和网站的定位相一致,应衬托主题。 5、字体的设置和表格的嵌套。 6、网站上超媒体元素力求丰富,即应包含一些必要的动画、图形、图象以及 声音或流媒体文件(视频、音频)。 7、网站包含一些动态效果,可使用VBScript,Javascript语言来实现,用CSS 来实现一些统一的样式与显示效果。 8、网站链接自然,顺畅方便。 四、实验过程与结果:

CAD上机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格式与要求 (试行) 一、实验报告格式要求 1、有实验教学手册,按手册要求填写,若无则采用统一实验报告封面。 2、报告一律用钢笔书写或打印,打印要求用A4纸;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2.5厘米,左右边距各为2.5厘米;行间距取固定值(设置值为20磅);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3、统一采用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单位与符号,要求文字书写工整,不得潦草;作图规范,不得随手勾画。 4、实验报告中的实验原始记录,须经实验指导教师签字或登记。 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要求 1、采用统一的封面。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手写或打印,手写一律用钢笔书写,统一采用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单位与符号,要求文字书写工整,不得潦草;作图规范,不得随手勾画。打印要求用A4纸;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2.5厘米,左右边距各为2.5厘米;行间距取固定值(设置值为20磅);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三、报告内容要求 1、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操作过程、原始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心得等方面内容。 2、实习报告内容包括:实习题目、实习任务与要求、实习具体实施情况(附上图表、原始数据等)、实习个人总结等内容。 3、课程设计报告或说明书内容包括: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总体方案、方案设计与分析、所需仪器设备与元器件、设计实现与调试、收获体会、参考资料等方面内容。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教务处 2009-8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绘图(CAD) 实验项目AutoCAD二维绘图实验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实验成绩 2016年11月日

数据库实训指导书

《数据库》实训计划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一、课程简介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面向实际应用的课程,它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可以说数据库技术渗透到了工农业生产、商业、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和国防军事等各行各业。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数据库理论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理论知识和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验 实验题目 1.学籍管理系统 2.图书档案管理系统 3.企业人事管理系统 4.工资管理系统 5.用户和权限管理系统。 6.仓库管理系统。 7.企业进销存管理系统。 8、超市管理系统 10、酒店管理系统 11、旅游管理系统 12、高考成绩信息管理系统

13、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14、银行计算机储蓄系统 15、 ICU监护系统 16、可自拟题目 任选一题按照下列实验纲要进行设计。 实验纲要 1、实验目标 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深入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数据库应用的基本训练,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验内容 数据库的模式设计;数据库、表、视图、索引的建立与数据的更新;关系数据库的查询,包括嵌套查询、连接查询等;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技术,包括事务的概念及并发控制、恢复、完整性和安全性实现机制;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实现。 给定一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数据库模式的设计,包括各表的结构(属性名、类型、约束等)及表之间的关系,在选定的DBMS上建立数据库表。用SQL命令和可视化环境分别建立数据库表,体会两种方式的特点。 3、实验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重点包括:⑴数据库的模式设计;⑵SQL的数据查询; ⑶并发控制、恢复、完整性和安全性实现机制;⑷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实现; 实验1:数据库的创建

流媒体技术实验指导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流媒体技术实验指导书 2006年9月5日 目录 实验1:常用流媒体软件使用 (1) 一:实验目的 (1) 二:实验的内容 (1) 三:实验的步骤 (1) 实验2:客户端的开发编程 (2) 一:实验目的 (2) 二:实验内容 (2) 三:实验步骤 (2) 实验3:服务器端开发编程 (4) 一:实验目的 (4) 二:实验内容 (4) 三:实验步骤 (4) 实验4:流媒体服务器搭建 (6) 一:实验目的 (6) 二:实验内容 (6) 三:实验步骤(以Real Server为例) (6)

实验1:常用流媒体软件使用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Windows MediaPlayer、Real Player、QuickTime Player等常见的流 媒体软件。 二:实验的内容 1.掌握这三种软件运行各种参数的含义及其配置的方法;描述一些重要参数对 软件运行的影响。 2.了解这三种软件的运行机制和开发方法。 3.比较这三种软件的优缺点。 4.撰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的步骤 1.下载并安装windows MediaPlayer。微软公司提供MediaPlayer的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b714899630.html,/windows/windowsmedia/download/。根据安装程序的提示完成软件的安装。 2.学习使用MediaPlayer软件,熟悉其各种参数的具体含义并进行合理配置。 如:创建播放列表,选择合理的编解码和传输速率等。 3.下载并安装Real Player。下载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b714899630.html,/。根据程序的 提示完成软件的安装。 4.学习使用RealPlayer软件,熟悉其各种参数的具体含义并进行合理配置。如: 创建播放列表,选择合理的编解码方案和传输速率等。 5.下载并安装QuickTime软件。下载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b714899630.html,/quicktime/download/win.html。根据程序的提示完成软件的安装。 6.学习使用QuickTime软件,熟悉其各种参数的具体含义并进行合理配置。如: 创建播放列表,选择合理的编解码方案和传输速率等。

空间定位技术作业参考答案

研究生试卷 2013年— 2014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空间定位技术评分:_________ 专业:测绘工程年级: 2013 研究生姓名: * * * 学号:********** 任课教师姓名: * * * 注意事项 1.答题必须写清题号; 2.字迹要清楚,保持卷面清洁; 3.试题随试卷交回; 4.考试课按百分制评分,考查课按5级分制评分; 5.阅完卷后,一周内将试卷、试题、成绩单由任课教师签名后,送有关部门。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及其3种基本模式,并且对其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进行了概述。最后,还讲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主要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微波遥感,影像 1.发展简史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高分辨率的二维成像雷达。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对地观测技术,近20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现已逐渐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遥感手段。与传统的可见光、红外遥感技术相比,SAR 具有许多优越性,它属于微波遥感的范畴,可以穿透云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穿透雨区,而且具有不依赖于太阳作为照射源的特点,,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力,这是其它任何遥感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微波遥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穿透植被,可以提供可见光、红外遥感所得不到的某些新信息。随着SAR 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已经成功应用于地质、水文、海洋、测绘、环境监测、农业、林业、气象、军事等领域。 L. C. Graham 于1974 年最先提出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三维成像的概念,并用于金星测量和月球观察。后来Zebker、G. Fornaro及A. Pepe等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以解决InSAR 处理系统中有关基线估计、SAR 图像配准、相位解缠和DEM 生成等方面的问题。自1991 年7 月欧空局发射载有C 波段SAR 的卫星ERS- 1 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有关星载SAR 的InSAR 技术研究与应用。由于有了优质易得的InSAR 数据源,大批欧洲研究者加入到这个领域,亚洲(主要是日本)的一些研究者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日本于1992 年2 月发射了JERS- 1,加拿大于1995 年初发射了RADARSAT,特别是1995 年ERS- 2 发射后,ERS- 1 和ERS- 2 的串联运行极大地扩展了利用星载SAR 干涉的机会,为InSAR 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数据保证。目前用于InSAR 技术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有:ERS- 1/2、SIR- C/X SAR、RADARSAT、JERS- 1、TOPSAR 和SEASAT 等。 1979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合成孔径雷达原理样机在实验室完成,并在试飞中获得我国第一批SAR 影像。1989年起国家科委设立了“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应用实验研究项目”,拉开了大规模雷达遥感研究的帷幕。目前国内外许多部门和科研机构正积极从事着InSAR 技术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InSAR 技术的前景日益看好。

《流体力学》课程实验(上机)指导书及实验报告格式

《流体力学》课程实验指导书袁守利编 汽车工程学院 2005年9月

前言 1.实验总体目标、任务与要求 1)学生在学习了《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伯努利方程实验、动量方程实 验,实现对基本理论的验证。 2)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水柱(水银柱)、U型压差计、毕托管、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等流体力学常用的测压、测流量装置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有基本认识。 2.适用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 3.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相关章节。 4.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 5. 实验改革与特色 根据实验内容和现有实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学生自己动手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力求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实验一伯努利方程实验 1.观察流体流经实验管段时的能量转化关系,了解特定截面上的总水头、测压管水头、压强水头、速度水头和位置水头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伯努利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2.掌握各种水头的测试方法和压强的测试方法。 3.掌握流量、流速的测量方法,了解毕托管测速的原理。 二、实验条件 伯努利方程实验仪 三、实验原理 1.实验装置: 图一伯努利方程实验台 1.水箱及潜水泵 2.上水管 3.电源 4.溢流管 5.整流栅 6.溢流板 7.定压水箱 8.实验 细管9. 实验粗管10.测压管11.调节阀12.接水箱13.量杯14回水管15.实验桌 2.工作原理 定压水箱7靠溢流来维持其恒定的水位,在水箱下部装接水平放置的实验细管8,水经实验细管以恒定流流出,并通过调节阀11调节其出水流量。通过布置在实验管四个截面上的四组测压孔及测压管,可以测量到相应截面上的各种水头的大小,从而可以分析管路中恒定流动的各种能量形式、大小及相互转化关系。各个测量截面上的一组测压管都相当于一组毕托管,所以也可以用来测管中某点的流速。 电测流量装置由回水箱、计量水箱和电测流量装置(由浮子、光栅计量尺和光电子

ACCESS2010数据库技术实验指导书3

《ACCESS2010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实验指导(3) 学号: 姓名: 班级: 专业:

实验三窗体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课时: 4 学时指导教师: 时间:201 年月日课次:第节教学周次:第周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窗体创建的方法 2. 掌握向窗体中添加控件的方法 3. 掌握窗体的常用属性和常用控件属性的设置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1. 创建窗体 2. 修改窗体,添加控件,设置窗体及常用控件属性 三、实验步骤 案例一:创建窗体 1.使用“窗体”按钮创建“成绩”窗体。 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教学管理.accdb”数据库,在导航窗格中,选择作为窗体的数据源“教师”表,在功能区“创建”选项卡的“窗体”组,单击“窗体”按钮,窗体立即创建完成,并以布局视图显示,如图3-1所示。 (2)在快捷工具栏,单击“保存”按钮,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输入窗体的名称“教师”,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图3-1布局视图 2.使用“自动创建窗体”方式 要求:在“教学管理.accdb”数据库中创建一个“纵栏式”窗体,用于显示“教师”表中的信息。 操作步骤: (1)打开“教学管理.accdb”数据库,在导航窗格中,选择作为窗体的数据源“教师”表,在功能区“创建”选项卡的“窗体”组,单击“窗体向导”按钮。如图3-2所示。 (2)打开“请确定窗体上使用哪些字”段对话框中,如图3-3 所示。在“表和查询”下拉列表中光图3-2窗体向导按钮

标已经定位在所学要的数据源“教师”表,单击按钮,把该表中全部字段送到“选定字段”窗格中,单击下一步按钮。 (3)在打开“请确定窗体上使用哪些字”段对话框中,选择“纵栏式”,如图3-4所示。单击下一步按钮。 (4)在打开“请确定窗体上使用哪些字”段对话框中,输入窗体标题“教师”,选取默认设置:“打开窗体查看或输入信息”,单击“完成”按钮,如图3-5所示。 (5)这时打开窗体视图,看到了所创建窗体的效果,如图3-6所示。 图3-3“请确定窗体上使用哪些字”段对话框 图3-4“请确定窗体使用的布局”段对话框中

2016数据库原理实验指导书

信息工程学院 数据库原理实验指导书二零一六年五月

目录 实验一SQL SERVER 2005的安装与启动 (1) 实验二数据库的操作 (11) 实验三SQL SERVER2005查询编辑器 (23) 实验四SQL语言的DDL (31) 实验五SQL语言的DML初步 (34) 实验六DML的数据查询 (36) 实验七数据库综合设计 (40)

实验一SQL Server 2005的安装与启动 一、实验目的 SQL Server 2005是Mircosoft公司推出的关系型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逐步成长起来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本次实验了解SQL Server 2005的安装过程,了解SQL Server 2005的启动,熟悉SQL Server 2005软件环境。学会安装SQL Server 2005。 二、实验内容 1.安装SQL Server 2005 (1)将SQL Server 2005(中文开发版)安装盘插入光驱后,SQL Server 2005安装盘将自动启动安装程序;或手动执行光盘根 目录下的Autorun.exe文件,这两种方法都可进行SQL Server 2005的安装。出现如下画面。 (2)选中“运行SQL Server Client 安装向导”进行安装,弹出【最终用户许可协议】界面。

(3)选中【我接受许可条款和条件】选项,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安装必备组件】界面。 (4)组件安装完成后,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欢迎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安装向导】界面。

(5)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系统配置检查】界面。检查完毕将显示检查结果。 (6)检查如果没有错误,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注册信息】界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