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论专题训练

生物进化论专题训练
生物进化论专题训练

生物进化论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2016?海南)人工繁殖的频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频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做合理的是( )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食物

2.(2015?安徽)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形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3.(2014?北京)为控制野兔种群,从美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4.(2011?海南)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5.(2010?上海)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55%和32.5% B.55%和42.5% C.45%和42.5% D.45%和32.5%

6.(2009?上海)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 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 )

A.43% B.48% C.52% D.57%

 

二.填空题(共3小题)

7.(2010?海南)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 .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 、不发生 、不发生 、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 (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

和 ;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 (会、不会)发生改变.

8.(2005?江苏)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 .

(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 .

(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 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 .

(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要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

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原因

是 .

9.(2014春?桓仁县期末)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

(1)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 、 .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

占 、 .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

是 、 .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

化? 原因是 .

(4)由此可见,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进化的原材料

由 提供,是否发生进化取决于 ,进化的实质是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2016?海南)人工繁殖的频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频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做合理的是( )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食物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解答】解:对需要“回归自然”的生物进行进行野外训练,目的是为该生物在其原生环境的正常生活提供长期支持,通过适应性训练,逐步提高该生物在原生的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比如采食能力、识别天敌能力等.将人工繁殖的频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原因是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2.(2015?安徽)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形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分析】解答该题的基本思路是先计算出两个种群合并成一个种群后的基因频率,然后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自由交配后代特定的基因型频率.

【解答】解:由于两个种群的个体数相同,因此两个种群合成一个种群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是A=(80%+60%)÷2=70%,

a=(20%+40%)÷2=30%,由题意知,该种群非常大、个体间随机交

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影响,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所以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a=2×A×a=2×70%×30%=42%.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遗传平衡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对于遗传平衡定律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2014?北京)为控制野兔种群,从美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分析】首先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病毒感染在选择兔子,作为宿主来讲同样也在选择寄生的生物,这是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子的寄生关系,毒性过强虽然病毒活性很强,但是由于宿主大量死亡,并不利于兔子与病毒的寄生关系;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起到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

【解答】解: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病毒感染在选择兔子,作为宿主来讲同样也在选择寄生的生物,这是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A正确;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子的寄生关系,毒性过强虽然病毒活性很强,但是由于宿主大量死亡,并不利于兔子与病毒的寄生关系,B 正确;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子的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物种基数小,抗病毒的能力并不是下降,从这里得不出这样的结论,C错误;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原因是该病毒是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具体事例考查变异的特点和自然选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2011?海南)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分析】本题是对生物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频率改变与自然选择的关系.回忆与生物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频率改变与自然选择的关系的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选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捕食,因此一种生物灭绝,不一定引起另一个物种的灭绝,A错误;

B、生物是共同进化的,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必然互为选择因素,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

C、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一个物种基因突变与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突变没有必然的联系,C错误;

D、基因频率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要存在突变或选择,基因频率就会发生改变,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二者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保持平衡,不能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自然选择与基因频率的改变的关系,生物进化的实质,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D选项往往因对共同进化概念和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不理解而误选.

 

5.(2010?上海)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55%和32.5% B.55%和42.5% C.45%和42.5% D.45%和32.5%

【分析】本题是对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计算的考查.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在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后代的基因型频率根据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进行计算.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亲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30%.aa=20%,

Aa=1﹣20%﹣30%=50%;因此亲代A的基因频率是:A=30%+50%×

=55%;

由题意可知,该植物是自花传粉,即是自交,AA自交的后代全部是AA,A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Aa:aa=1:2:1,aa自交后代全部是aa,因此该种群个体自交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30%+

×50%=42.5%.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自交后代某种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分析题干通过“自花传粉”这一信息分析出该植物属于自交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和分离定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6.(2009?上海)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 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 )

A.43% B.48% C.52% D.57%

【分析】先根据题意,分别计算出原来小岛上基因型为VV和Vv果蝇的数目,再计算出入侵后基因型VV果蝇的总数,然后根据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算出亲代果蝇V的基因频率,最后根据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基因频率不变,得出F1代中V的基因频率.

【解答】解:1、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则VV=20 000×15%=3000,

Vv=20000×55%=11000.由于从岛外入侵了基因型为VV的果蝇2000只,现在VV=3000+2000=5000.

2、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公式: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计算出V的基因频率=V基因总数/V和v 基因总数×100%=(5 000×2+11 000)/(20 000×2+2 000×2)

≈48%.

3、根据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频率不变,得出F1代中V的基因频率与其亲代相同,也是约为48%.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1是理解根据种群中各基因型个体数求某基因频率的方法,2是掌握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频率不变.本题可以

补充讲解: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型频率也不变.

 

二.填空题(共3小题)

7.(2010?海南)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 0.5 .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 足够大 、不发生 基因突变(或突变) 、不发生 选择 、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0.25 ;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 不会 (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0.4 、 0.2 和 0.4 ;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 

会 (会、不会)发生改变.

【分析】本题是考查种群中基因频率的计算和自由交配与自交方式后代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如果种群足够大、不发生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遗传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对于后代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按照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进行计算,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都不变;若交配方式是自交,按照基因分离定律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后代的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变.【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AA=0.3,Aa=0.4,aa=0.3,该种群中a 基因的频率为;a=0.3+0.4×

=0.5.

(2)如果该种群足够大、不发生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遗传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0.52=0.25,如果继续随机交

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即交配方式是AA与AA、Aa与Aa、aa与aa 进行交配,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A=0.3+0.4×

=0.4,Aa=0.4×

=0.2,aa=0.3+0.4×

=0.4;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如上述方法进行计算,AA=0.4+0.2×

=0.45,Aa=0.2×

=0.1,aa=0.4+0.2×

=0.45,所以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故答案应为:

(1)0.5

(2)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 选择 0.25 不会

(3)0.4 0.2 0.4 会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种群中自由交配与自交后代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对于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计算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根据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进行计算. 

8.(2005?江苏)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 基因突变 .

(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 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

(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 定向选择 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 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

(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要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原因是 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 .

【分析】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行分析解答.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

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解答】解:(1)细菌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但没有染色体,因此抗药性变异的来源不是基因重组和染色变异,只能是基因突变.

(2)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原因只有少数细菌体内含有抗药性基因.

(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经过抗生素的长期自然选择,出现了抗药性较强的菌株,且逐渐增强.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4)有性生殖杂合子可以保存隐性基因,因此得到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需要很多代.

故答案为:

(1)基因突变

(2)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

(3)定向选择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4)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细菌抗药性形成的原因,要求学生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来解释相关考点.

 

9.(2014春?桓仁县期末)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

(1)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 55% 、 45% .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 42.5% 、 32.5% .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55% 、 45% .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 否 原因是 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

(4)由此可见,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种群 ,进化的原材料由 突变和基因重组 提供,是否发生进化取决于 自然选择 ,进化的实质

是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分析】1、因频率指的是某种基因在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基因型频率是指的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一个指基因,一个指个体.

2、种群中基因频率之和为1,即A+a=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即AA+Aa+aa=1.

3、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的频率.

4、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该种群中,AA=30%,aa=20%,则Aa=1﹣30%﹣20%=50%,该植物的A的基因频率是:A=30%+

×50%=55%,a=20%+×50%=45%.

(2)该种群的植物个体自交,AA与aa的个体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分别是AA和aa),Aa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Aa:aa=1:2:1,因此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30%+50%×

=42.5%,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50%×

=32.5%,Aa的基因型频率是50%×

=25%,A的基因频率是A=42.5%+

×25%═55%.a=1﹣55%=45%.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由于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没有发生进化.

(4)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原材料由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是否发生进化取决于自然选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故答案为:

(1)55% 45%

(2)42.5% 32.5% 55% 45%

(3)否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4)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对基因频率变化的条件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对于自交后代基因频率不变化较难理解,可以根据自交后代的基因型频率来计算基因频率.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完成版)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马璇 5120209158 进化思想源远流长。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和希腊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中就早已孕育了朴素的进化思想。我国古代早期的唯物主义者管仲就提出。水是万物本源。《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无独有偶,古希腊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哲学家的著作中,也都含有一些进化思想。众所周知.进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拉马克、达尔文等知名学者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被修正。这些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在进化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最早提出系统进化论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他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拉马克进化理论。他认为生命具有向上发展的必然趋向.并且强调动物意志、器官用进废退及获得性状遗传在进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代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是英国学者达尔文,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则是科学进化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标志。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的原理,他认为进化的动力在自然界内部,并把进化的机制归结为自然的原因。这就科学的说明了生命自然界发展的主要过程。 在过去的近一百五十年期间,较其他自然科学理论而言,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越了自身的领域,许多社会科学学科都在借鉴、使用进化概念。随着生物进化论研究的纵深和发展,进化论还将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影响社会和科学的进步。总结进化论对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其得失,重新认识和审视进化学说,将其用于对科学和社会的探索及实践,有着理论创新的意义。 说到生物进化论和社会的关系,不得不说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演绎而来。它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的思想,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当中的一种社会理论学说。其核心概念是,由于生存竞争所造成的优胜劣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也是一种同样普遍适用的生存适用法则,并在人类的社会进化和社会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与社会达尔文主义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达尔文进化论,是达尔文通过深入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种生存的变异过程,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科学总结得出的。在1859年出版了体现以“自然选择”为主导思想的《物种起源》一书。而后来《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思想,被斯宾塞定义的《适者生存》的理论在社会的理论发展中所取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立者赫伯特?斯宾塞把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上,特别是在教育学与不同的阶级斗争方面。斯宾塞远比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时期的观点更有依赖性。他认为无论是对于物质、自然的世界,还是人类社会,同质性都是无条理的,不稳定的。保守主义思想家萨姆纳认为生存竞争是社会生活的核心特征,如果有人在路上倒下,这不应该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但我们的社会道德伦理要求的是关心弱势群体,救死扶伤的一种人道主义的救助美德。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之处就是,将达尔文的一般意义上的动物之间的进化思想移植到社会当中,在社会中广为使用,是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理论的一种误读。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表明了“人是道德的生物",人类社会的进化是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物进化。社会达尔主义的滥用,给社会带来了更深程度的负面影响,产生了恶劣

生物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复习资料 ●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 ●进化(evolution): 这个概念指的是事物的演化或发展。 ●生物进化: 是指生物种群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变化,或一个群体在长期内遗传组成上的变 化.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 一切物种,包括人类在内,都是从其的种传衍来的,而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又是一个连续的缓慢的过程。 2 环境的改变使生物发生适应性的进化,环境的改变能够引起生物的变异,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3 对于有神经系统和习性复杂的原因,除环境变化和杂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4 生物具有按等级向上发展的趋向,拉马克不仅肯定了生物的进化,而且认为进化具有向上发展的方向。 5 最原始的生物源于自然发生。 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理论的学者。 他的错误是把变异等同于适应,并认为获得性一定会遗传。 ●达尔文进化论 1、达尔文认为,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进化的。 2、生物进化论是逐渐和连续的,其中不存在不连续的或不连续的突变。 3、生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 4、自然选择是变异的最重要的途径。 (1拉马克观点:生物起源和进化是多元系统。个系统在开始时,缘于自然发生。 2达尔文观点:生物起源是一元系统。最早生命由化学进化产生。) ●达尔文进化论包括三个要素: (1)变异;(2)遗传,(3)选择。 达尔文学说是对进化论研究成果全面的、系统的科学总结 是进化论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也是现代进化论的主要理论源泉。 无法阐明生物进化的机理。 ●生命的物质基础:核酸与蛋白质

《生物进化论》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进化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 开设学期:第5学期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基本内容:本课程以现代达尔文主义为主线,并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原理进行深入分析,适当介绍其他学派以开阔思路;力图真实地反映生命自然界产生、发展的规律,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现代进化论的一般知识,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全书共分15章,包括生命产生到人类起源和发展,化石和地质年代,生物进化的机制、方向和速度,进化的分子基础,进化的生态条件,以及现代进化科学的理论来源,行为进化等。 基本要求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进化论的一般知识,促使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加深对生物界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分数:2 总学时:36学时 学时分配表

三、讲授内容与要求 绪论(1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 2、教学内容: 0-1 0-2 0-3 第一章现代进化论的理论来源 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及规律。 2、教学内容: 1-1 1-2 1-3 笫二章(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了解。 2、教学内容: 2-1 2-2 2-3 笫三章(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掌握细胞起源、、真核细胞起源途径、了解真核细胞起源的意义。 2、教学内容: 3-1 3-2 3-3 3-4 笫四章(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概念,的一般规律,的关系。 2、教学内容: 4-1 4-2 4-3 笫五章(3学时) 1、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掌握、、、。 2、教学内容: 5-1 5-2 5-3

浅谈生物进化论发展

浅谈生物进化论发展 宇宙究竟从何而来?地球何时诞生?人类怎样在地球上出现?世间万物由有谁掌控?这些问题,在人类发展的上百万年中一直困扰着人们,人们不断探索,希望找出答案…… 在十八世纪以前,宗教神学牢牢地统治着西方社会和文明,《圣经》《创世纪》中的记述,使人们坚信是万能上帝创造亚当,并取出亚当的一条肋骨创造出了夏娃作为亚当的妻子,从此人类便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也有对人类诞生的传述,盘古开天辟地后,人首蛇身的女神女娲照着水中倒影出的自己的摸样,用泥土捏制出了第一个人类,接着用树藤沾着泥浆挥洒,变出现了无数的人类…… 随着人类智慧的启蒙,以及科学记述的不断发展,神创说的解释逐渐显示出了它的本来面目。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人们开始逐渐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于是人们试图用新的理论去解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世界,生物进化理论便开始了它的萌芽。 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了。世界由上帝有目的的创造,其创造的万物遵循他制定的法则有序而合理地生存繁衍,生命自创造之日起从未发生任何变化。 十八世纪的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布丰却在其1749年出版的著作《自然史》中提出“物种可变”观点,他认为环境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生物,使得生物机体发生改变,尤其是气候和食物性质的改变对生物性状的改变影响作用尤为突出。然而“物种可变”观点由于与宗教教义存在明显冲突,最终迫于宗教势力的逼迫,布丰只能公开放弃进化观点。

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虽然不支持进化论观点,但他提出的“灾变论”观点却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客观的科学论据。“灾变论”主要是指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生的,是自然界的全球性的大变革,造成生物类群的“大绝灭”,而残存的部分经过发展与传播又形成了以后各个阶段的生物类群,居维叶根据各大地质时代与生物发展阶段之间的“间断”现象提出了这一观点。他指出了物种自然灭绝的概念,并且论证了现存种类与灭绝种类之间在形态上和“亲缘”上的相互联系,由此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基础。 法国伟大的博物学家拉马克则将生物进化论推向了一个高潮。在其十九世纪初出版的巨著《动物哲学》首次提出了拉马克主义学说,该理论建立在“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的基础之上,拉马克的观点可总结如下: 1、物种是由可变异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因此物种是可变的; 2、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的等级阶梯,生物总是由低等 级到高等级发展变化; 3、环境的变化能够导致生物习性发生改变,习性的改变由会导致生物 性状发生变异,生物的某些器官由于经常性的使用而得到发展,而另一 些器官则由于长时间缺乏锻炼而逐渐退化,即所谓“用进废退”法则; 4、在环境影响下发生的后天获得性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 5、由于环境向一定方向改变,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微小的性 状改变因为长时间的积累而最终导致生物的进化。 拉马克举例说,长颈鹿的祖先原是短颈的,但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发生改变,原本灌木林逐渐变为稀树草原,为了生存,它们必须吃到较高处的树叶,于是脖

生物进化论发展史

主要的生物进化学说有哪些,它们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你更接受和赞同哪一个,为什么? 要求:2000-3000字 时间:2周 生命科学发展史——作业1 地球上存在的物种种类繁多,千型百态,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为我们创造的这个精彩的世界。但一直以来困扰科学家们上百年的一个难题是,这么多的物种究竟是如何演变而来,是自古就有的,还是经过交叉分歧后出来的呢?如果是不断演变的,那演变的基本规律和动力又是什么呢?这里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的一些科学家对于物种进化的相关理论。 十八世纪之前,鉴于《圣经》在西方学术界的统治地位,神创论认为,地球及万物是上帝创造。地球上的生命从被创造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世界是上帝有目的地设计和创造的,由上帝制定的法则所主宰,是有序协调、安排合理、美妙完善且永恒不变的。 而在同一个时期,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乔治·布丰(Georges Buffon,1707-1788),他于1749年正式出版博物学巨著《自然史》的第一卷(全书44卷)。在《自然史》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点,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特别强调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影响,当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尤其是气候与食物性质的变化,可引起生物机体的改变。可是由于这个进化论点和教义明显不一致,布丰经不起宗教势力的压迫而公开发表了放弃进化观点的声明。 另外一位法国著名的动物学家,居维叶(Georges Cuvier1769-1832)则反对生物进化理论,但他正确地提出了物种(及种上类群)自然绝灭的概念,并论证了现存种类与绝灭种类之间在形态上和“亲缘”上的相互联系,在客观上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科学的证据。他根据各大地质时代与生物各发展阶段之间的“间断”现象,提出了“灾变论”。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生的。是自然界的全球性的大变革,造成生物类群的“大绝灭”,而残存的部分经过发展与传播又形成了以后各个阶段的生物类群。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法国伟大的博物学家,拉马克(Jean-Baptiste de Lamarck,1744-1829)。他的代表作是《无脊椎动物系统》(1801)和《动物学哲学》(1809),在这两本巨著中拉马克提出了有机界发生和系统的进化学说。他认为,生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存的物种,包括人类都是从其他物种变化、传衍而来;环境变化时物种变化的原因,并把动物进化的原因总结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原则;生物本身存在由低级向高级连续发展的内在趋势等。拉马克认为,环境变化使得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有的器官则由于不用而退化,这就是“用进废退”。这种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下去,这就是“获得性遗传”。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中主观推测较多,相对的争议也较多,但他的学说较系统和完整,内容更丰富,为达尔文的科学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他的书。全名:论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生活斗争中适者生存。通常简称《物种起源》。他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以上三点,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在基因学诞生之生,为此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事实上,物竞天择,竞的是“基因”。进化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科学突破,第一次是日心说取代地心说,否定了人类位于宇宙中心的自大情结;第二次就是进化论,把人类拉到了与普通生物同样的层面,所有的地球生物,都与人类有了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彻底打破了人类自高自大,一神之下,众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

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的本质思想区别

生活中的社会学期末论文 代码:SSG00021 教师:张楠 姓名:贺佳琦学号:20140270 专业:金融班级:01 上课时间:2015年9月至2015 年12 月 考生成绩: 论文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社会进化论与生物进化论的本质思想区别 14金融01班20140270 贺佳琦 【摘要】:人们习惯上将斯宾塞的社会进化学说看作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移植或延伸, 并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来概括斯宾塞的思想,但达尔文与斯宾塞对“进化”本身的理解有着天壤之别。 受拉马克学说先入为主的影响, 斯宾塞坚信“进化即进步”的法则, 认为从低等生物到作为最高生物形式的人类之间构成了一个线性的、呈不断上升趋势的、向前发展的必然过程。达尔文认为, 进化的机制并非在于拉马克所说的“一切生物都内在地(先天地)和必然地倾向于完善化” , 而是在于大自然对生物后天差异性的选择,即在世世代代的生存斗争中,大自然倾向于使那些有益的变异得到保留,而使那些有害的变异遭到淘汰。两者从思想根源就有本质上的区别。【关键词】:斯宾塞、达尔文、社会进化论、生物进化论 作为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之一,达尔文进化论对当时及后来的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巨大社会效应下, 人们往往将与达尔文同时代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学说视为达尔文进化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移植或延伸。 到了1920年代,威廉·布莱恩等美国反进化论者相信, 斯宾塞、尼采等欧洲社会哲学家与达尔文乃一脉相承。这一看法后来随着美国史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的《美国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1944年)的问世而得到加强。霍夫斯塔特不仅率先将“社会达尔文主义”当作一个正式的学术命题加以研究,还将斯宾塞确立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认为其社会进化学说是试图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应用于人类社会而产生的结果。 事实上, 将斯宾塞的社会进化学说视为达尔文进化论的延伸的看法难以成立。 从时间上看,斯宾塞早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859年)之前便提出了他的进化思想, 后又撰写《进步的法则和原因》(1857 年),对其进化观作了进一步

《生物进化论》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进化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10207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 开设学期:第5学期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基本内容:本课程以现代达尔文主义为主线,并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原理进行深入分析,适当介绍其他学派以开阔思路;力图真实地反映生命自然界产生、发展的规律,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现代进化论的一般知识,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全书共分15章,包括生命产生到人类起源和发展,化石和地质年代,生物进化的机制、方向和速度,进化的分子基础,进化的生态条件,以及现代进化科学的理论来源,行为进化等。 基本要求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进化论的一般知识,促使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加深对生物界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分数:2 总学时:36学时

学时分配表 三、讲授内容与要求 绪论(1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什么是生物进化论,学习生物进化论的意义,学习进化论的基本方法。 2、教学内容: 0-1什么是生物进化论 0-2学习生物进化论的意义

0-3学习进化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现代进化论的理论来源 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拉马克及其进化学说,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孟德尔及其遗传学及规律。 2、教学内容: 1-1 拉马克及其进化学说 1-2 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1-3 孟德尔及其遗传学 笫二章生命及其起源(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起源研究中的其他问题。 2、教学内容: 2-1生命的本质 2-2生命的起源 2-3生命起源研究中的其他问题 笫三章细胞的起源(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掌握细胞起源、细胞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阶段、真核细胞起源途径、了解真核细胞起源的意义。 2、教学内容: 3-1细胞起源的概述 3-2细胞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阶段 3-3真核细胞起源途径的探讨 3-4真核细胞起源的意义 笫四章化石和地质年代(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化石概念,地质年代的一般规律,古生物学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2、教学内容: 4-1化石 4-2地质年代 4-3古生物学与生物进化 笫五章多细胞生物的进化(3学时) 1、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掌握生物的分界、多细胞植物的进化、多细胞动物的进化、多细胞生物进化的总特点。 2、教学内容: 5-1生物的分界 5-2多细胞植物的进化 5-3多细胞动物的进化 5-4多细胞生物进化的总特点 笫六章行为的进化(3学时) 1、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掌握行为进化的基本环节、通讯系统的进化、争斗行为的进化、利他行为的进化、性行为的进化等规律。了解研究行为进化的方法。 2、教学内容: 6-1行为进化的基本环节 6-2通讯系统的进化 6-3争斗行为的进化 6-4利他行为的进化 6-5性行为的进化 6-6研究行为进化的方法 笫七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掌握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进化的一般规律。了解人类的未来,人类起源动力的探讨。 2、教学内容: 7-1人类的起源

生物进化论调查报告

生物进化论调查报告 总述 生物进化论,简称进化论,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进化(Evolution),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地球上原来无生命,大约在30多亿年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后,生物不断的进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着170多万个物种。生物进化论最早是由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提出的,在其名著《物种起源》有详细的论述。进化论有三大经典证据: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胚胎发育重演律。 一、达尔文之前 生物进化论,甚至可以说整个生物科学, 开始于1859年11月24日。在那一天, 在经过二十年小心谨慎的准备之后,达尔文出 版了《物种起源》。第一版印了一千二百五十 本,在一天之内销售一空。一门崭新的学科从 此诞生了! 但是,一门新的学科不会从天而降。在1 859年,科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进化证据,做好了准备迎接进化论的诞生。这时候的进化证据归纳起来有动植物培养、化石记录、解剖比较、退化器官、胚胎发育和生物地理分布这几类。 动物家养和植物栽培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由此已经知道同一物种往往有着差别极大的形态。这些形态是可以被改变的,通过精心的选择,可以得到新的品种。这种经由达尔文所谓的“人工选择”而获得的品种,其彼此之间的差别,有时比野外物种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如果我们在野外见到狼狗和哈巴狗的话,完全可能把它们当成象狼和狐狸那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动植物培养提供了“生物是可变的”感性而直观的材料。 那时候,科学界早已知道化石乃是生物体的遗迹,而且,许多从前的物种现在已经不存在、灭绝了,也就是说,生物界的组成并不是从古到今一成不变的。许多种类在化石记录中显示了随着地理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趋势,有时在两个类群之间还可以发现处于过渡形态的化石。各个主要生物类群在化石记录中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有先有后,很有顺序,而且这个顺序与从现存生物的比较得到的顺序相符。比如,从形态结构(例如心脏结构)和生理特点(例如呼吸系统)的比较,我们可以推测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而在化石记录中,我们也发现鱼类化石的确先在较早的地层开始出现,其次是两栖类、爬行类,而以哺乳类化石出现得最晚。化石记录所展示的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有力证据。 早在十六世纪,就有科学家发现人和鸟虽然外表很不相同,骨骼组成和排列却非常相似。到了十九世纪,研究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的比较解剖学已相当发达,各生物种类在内部结构的同源性也越来越明显。正如达尔文所指出的:用于抓握的人手,用于挖掘的鼹鼠前肢,用于奔跑的马腿,用于游泳的海豚鳍状肢和用于飞翔的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是如此的迥异,功能是如此的不同,但是

高考生物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意义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不是过渡)繁殖 —— 选择的基础 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 —— 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 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 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 (1)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2)种内斗争(3)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 ——进化的内因 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 —— 选择的结果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 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1、 意义: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 不足: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种群特点: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2、基因库 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基因频率=An ......A3A2A1A1+++ 基因型频率=该种群个体总数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目

生物进化论小论文

生命是如何起源、发展和进化出今天形形色色的各种生物 生命是如何起源、发展和进化出今天形形色色各种生物的呢?这也许永远是一个迷,但是科学家依然在不断的探索中,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有答案的。 科学家们根据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测定,算出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但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生命痕迹大约在距今34亿年前。由此可见,原始生命应在地球形成后的12亿岁左右诞生的。在那12亿万年中,普照在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能量足以毁灭一切生命。但是这个无生命的地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却逐渐地产生了防护和调节作用,创造了有助于有生命物质诞生的周围环境 首先,由于熔融地球的热量,使水化为蒸汽,变成了包围地球的、辐射线不易穿透的云层。然后,在云层之下,地球的温度开始急速地下降,虽然地球中心仍是熔融状态,但地壳表面逐渐冷却凝固、挤压、褶皱和断裂,从而形成深谷和高峰。随着地球的继续冷却,云中的蒸汽变成水就开始降雨。雨水填满了所有裂缝和鸿沟,而且也漫到山区,几乎覆盖了全部南半球。最后,诞生了生命的起源地海洋。 一、生命的诞生 生命的诞生是一个奇迹。大约30亿年前,大雨停止后,地球的原始大气中出现氨、甲烷、氰化氢、硫化氢、二氧化碳、氢气、水等成分,但没有游离的氧气,大气中的一些气体和地壳表面的一些可溶性物质溶于水中,在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闪电、高温等的作用下而自然合成了一系列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例如氨基酸、核苷酸、单糖、脂肪酸等,汇集在原始海洋中,形成霍尔丹所谓的“原始汤”,从而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其中具有四价键的碳,特别能同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多种物质,现在约有2000种以上的有机化合物中都含有碳。如果没有碳的存在,也就没有生命的诞生了。近几十年来,科学家曾用射线辐射具有与海洋的原始成分相似的混合物,由此产生了少量的在生命的基础物质中也具有的有机分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