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一体化初探

县域经济一体化初探
县域经济一体化初探

第28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7月 Vol. 28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6

────────── 收稿日期:2006-03-22

作者简介:周顺奎(1976-),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社会科学与管理系教师。 - 72 -

县域经济一体化初探

周顺奎

(唐山师范学院 社会科学与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县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必然选择。我国目前入统经济实体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县级。要想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世界经济一体化,应首先在县域经济发展上作一下文章,因为这有其客观现实性和必要性。为此,适度调整行政区划、实行县域改革一体化、促进产业集群化等是推动县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一体化;产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4-0072-02

在全球贸易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国与国之间由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各种交流活动中,经济层面的交流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占据首要的位置。经济交流促使资金、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步走向融合,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趋势。世界经济是由多个国家经济实体组成,而在单个国家经济的组成上县域经济占有突出地位,因为它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中内在联系最为密切的经济整体,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支撑点。县域经济从属于宏观经济,又包含着微观经济层面。我国2 200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县域GDP 占全国的60%以上。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就我国目前面临的现状来看,为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处于有利位置,当务之急是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县域经济进行整合,实现县域经济一体化,解决好我国目前各县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为此,必须首先明确我国县域经济的产业定位问题。

所谓产业定位是指某个区域在对其面临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来规划其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确定其产业优势。纵观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征,其产业定位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资源定位型。其主要特征是在该县域内拥有某种可供其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有形的矿产、风景秀丽的人文景观、古朴陈厚的历史古迹,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前者如河北唐山的铁矿、山西大同

和阳泉地区的煤炭、云南大理和丽江地区的风景,后者如我国四川、河南、湖南等省区的劳动力资源。

2.地理位置定位型。其主要特征是在地理位置上占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或交通条件便利发达或处于沿海开放地带。这些地区或许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资源可供开发利用,但是由于区位优势使得其在市场经济的新一轮资源配置中具有了一些优势,如我国主要的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上的县区。这类地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会更多地得到投资商的垂青和国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3.市场定位型。此类县域经济的产业特征是该地区可能既无资源可用,在地理位置上又无优势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一种“人定胜天”的精神和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市场意识,在商海中寻觅商机。在此类型的县域经济先期发展过程中,“能人”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如我国浙江宁波地区、广东的东莞地区就形成了一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4.缺乏定位型。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县域经济基本上处于此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经济欠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华中、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

从我国县域经济的产业定位来看,各个县域经济实体在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上不尽相同。为了取长补短,壮大我国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一体化是必然选择。

1.通过实现规模经济来降低企业成本。企业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其中在一定时期、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不受产量变动影响,固定不变,直到其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在县域

周顺奎:县域经济一体化初探

- 73 -

经济中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达不到规模经济的产量。通过经济一体化,对县域内相同产业优化整合,使其达到规模经济的产量,把企业成本降下来,从而更好地发挥我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

2.促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各自为战”的县域经济格局,使得各种生产要素不能正常合理的流动,流动成本明显加大。而由于资源分布不均的先天因素,可能形成后天的“马太效应”。通过要素一体化这种方式,可使得各种生产要素按市场的需求进行自由流动,降低要素的交易成本,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

3.根据比较优势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县域经济的产业定位不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专业各异,竞争性和互补性共存。通过经济一体化,利用各经济实体之间的比较优势,加强专业化、协作化程度,提高整个区域内县域经济的生产效率。

4.为打造循环经济体系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关键是资金、技术的支持。而这主要来源于县域经济体内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科技含量的提高。

5.有利于缩小国民收入差距,使全民走向共同富裕。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加剧分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缩小国民的收入差距,降低我国的基尼系数,关键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通过经济一体化的方式,推动县域经济的整合,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化,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为有效地推进县域经济一体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适度调整行政区划,以推动县域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融合。我国目前在县域经济的划分上主要依据县级政府所管辖的区域面积,各县域经济之间由于历史的或现实的原因诸如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政策法规等造成县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果单靠基于市场原因而形成的各县产业之间自发的横向联合,效果不会很明显。这就有必要依靠政府行政权力的强制性来执行县域合并事宜。当然,政府部门也不能“拉郎配”。要根据实际情况,借助一定的市场手段来推动这一进程的发展。

2.进行政策调整,以县域政策一体化带动其经济一体化。总体来说,我国在各个县域之间其政策差异化不大。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执行阶段,各县基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对政策执行的把握尺度不一。上级政府部门有义务和责任对其所辖县域的具体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协调,而且要制度化、长期化。其中关键是统一所管辖县域的政策制定和落实,尤其是土地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市场监管等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3.为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创造条件,引导专业化分工,完善产业链。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县域内产业的发展。而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优势是生产成本低。这一优势主要来源于集群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专业化分工既包括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分工,也包括相关支持企业的横向分工。因此,促进县域内企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关键就是引导集群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把产业链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从而把“小而全”、低效率的企业形态转变为“专”、“精”、“深”、分工合作又有规模效应的企业形态,实现县域经济一体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青梅.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3). [2] 简新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1.

A Tentative Probe into the Integrated County Economy

ZHOU Shun-kui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ve become hot issues in the pres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What they share in common is that some single economic entities are united by certain means. At present, the smallest unit that comes into economic entity is of county level. Hence, it’s realistic and necessary to initiate our study of regional or even universal economic integration from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county level.

Key words: county economy; economic integration; enterprise orientation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 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 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

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 18.4%。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浅谈市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和作为

浅谈市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和作 为 作者:发布时间:2005-02-05 10:10:00来源: 扬州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冬冰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全国而言,2001年末全国县域国土面积9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4%,县域人口9.4亿人,占全国73%。全国县域GDP5万多亿元,占全国52%。从扬州来看,县域(江都、仪征、高邮、宝应)面积5665平方公里、人口342万人,占全市85%和76%;2002 年县域实现GDP272.2亿元,财政收入20.87亿元,分别占全市54%和52%。本文不打算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作全面考察,而是以扬州市为例,对处于县和省之间的市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应发挥的作用作初步探讨。因为今后20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城市化发展与区域内县域经济如何实现互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这其中,市级政府的角色应当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市级政府在县域经济中作用发挥的如何,对区域内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而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都有重要意义。 一、市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大交通的改善和城市能量的扩张,作为区域中心的省辖市与其代管的周边县(市)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城市政府正在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政府。在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域,要么成为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撤县设区),要么成为与中心城市联系日趋紧密的城镇组团。最近,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中城市掀起扩容浪潮。江苏大部分省辖市调整了行政区划,将周边的紧邻县(市)划入城市范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浙江杭州市将萧山、余杭并入市区,地域扩大到300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450万人,成为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地处我国南部的花都、番禺不久前也划归广州市,使广州地域面积达到7400平方公里,超过了上海,人口达到1000万,接近北京,而佛山市则由于将南海、顺德、三水和高明四县(市)并入麾下,一跃成为广东第三大城市。由此看来,市级政府将不再是专家和学者所讨论的那样,是一个待撤销的多余层次,恰恰相反,它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嬗变期。它在城市化进程的隆隆脚步声中,猛然意识到应有的作为,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市级政府就是城市政府的概念不复存在,市县两级的关系被全面刷新。市级政府正在成为区域傲视群雄的主体,它在打造和展示自己的全新形象,它在吸纳并聚合自身稀缺的优质生产要素,它在向周边抛射出强大的经济能量。它对周边的县域已不再满足于发挥行政性、单一化的代管职能,而是正在对县域经济发挥着综合性、全方位的带动功能。它要把县域经济融合在以市区为中心的一体化经济之中,并且在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通过市级政府的改革探索和职能创新,为中国政府层次过多的难题找到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分析市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至少具有以下功能: 品牌功能:一般而言,省辖市都比县级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是区域内县域经济可资利用的一张名片。 集聚功能:市级政府可以利用自身行政影响力及城市投资环境吸引力帮助县域吸引生产要素。 导向功能:市级政府通过示范导向、规划导向、政策导向、服务导向、重大活动导向及舆论导向等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整合功能:市级可以用行政、市场等手段来整合县域的资源和优势,集中进行策划、运作,变个体优势为集群优势。 辐射功能:市级拥有的要素富集度与县级存在一个梯次,它具有向县域辐射人才、项目、产业、信息等要素的能力。 近年来,扬州市政府在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打造城市品牌,集聚生产要素。近年来扬州全力打造资本着落“跑道”,促进要素在市区和县域的集聚,特别是去年一举夺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三块“金牌”,产生轰动效应和放大效应,

贫困县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贫困县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贫困县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灌南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灌南县地处江苏东北沿海,是连云港市南大门。由于历史、区位、基础、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2002年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省综合排名垫底,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省末位,被称作“苏北洼地中的锅底”。2003年来,灌南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经济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政府创新与中小城市和谐发展示范县15强、位列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第14位,跻身全国最具投资价值县区20强,在江苏沿海开发中走在了前列。为深入总结灌南经验,进一步为我省县域经济尤其是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我办于6月X日-X日专程赴灌南实地考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灌南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情况 近年来,灌南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发展速度令人惊叹。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亿元,增长15.3%;财政总收入27亿元,增长38%;地方财政收入11.6亿元,增长55.1%;固定资产投资157亿元,增长33.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386元,增长12.1%。今年一季度,灌南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了“三

个全省领先、四个全市第一”。“三个全省领先”,即完成工业用电量2.1亿千瓦时,增长123%,增幅全省第一;一般预算收入增幅(79.2%)、税收收入占比(88.1%)全省领先。“四个全市第一”,即财政收入总量全市第一(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投资(54%)、规模工业增加值(37.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1%)三项指标增幅全市第一。 与2002年相比,灌南人均地区总值由3000多元增至14000多元,增长了三倍多;财政收入由1.5亿元增至27亿元,增长了17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2亿元增至31亿元,增长了1.5倍;千万元企业由15家增至450多家,增长了近30倍;城区规模由不足八平方公里扩大到二十平方公里,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始终走在苏北和全省前列,综合实力平均每年上升2-3名。 二、灌南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凝心聚力,着力营造进位争先的发展氛围 1、理念创新引领发展。理念引领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灌南提出了“开明开放、诚实诚信、创新创业、自立自强”的先进理念,围绕“以工立县、以港兴业、以城带农”的发展定位,确立了“争创苏北科学发展示范县、争当江苏沿海开发排头兵、争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三争”奋斗目标,全面构建生态灌南、活力灌南、魅力灌南、和

2019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XX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

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8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必要性讲解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必要性 2005-7-12 “国家之强,在于州县。”我国自秦代以降,在行政管理上就实行郡(州、道、省)县两级管理体制,县不仅作为一级行政机关,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来看,县作为国家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它在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结构中比较完善、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展了,全局经济就会发展,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必然推动全局经济再上新台阶。推而广之,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前提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承上启下,是“五个统筹”的最直接操作平台,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一定要充分认识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一、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国的基石,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的统计数字,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0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全国县域人口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全国县域陆地国土面积88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全国县域经济GDP为6.45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的55.15%。同时,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症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县域经济上不去,就摆脱不了困难的局面。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破口,只有加快和搞好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才能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有利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有利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最终解决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而且需要从体制上、机制上、政策上进行深入改革和调查。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变化,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环境不十分宽松、人的因素制约、城镇建设进程缓慢、“三农”问题困扰、生态环境与发展不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带有特殊性,需要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 既然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推动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作为一县之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自然就肩负重任,不仅是领导发展县域经济社会的行政负责人,而且更应该是发展县域经济社会的行家里手,更应该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干家。不坚持科学发展观,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是盲目的发展,同样,任何好的理论和思路,都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挥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15393466.html,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任凤娟 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5期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对社会安定稳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权力的逐步下放,县域经济规模扩张,综合实力壮大,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 合肥市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十二五”期间,经2011年的行政区划变动,县域经济单位由三县调整为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总量不断扩张。2015年,合肥市县域生产总值(GDP)1863.4亿元,比2010年净增加955.6亿元,现价增长1.95倍。 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 3.2:61.5:25.3,与2010年比,一产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2.1和1.8个百分点。 3.县域工业地位凸显。截止2015年末,县域规上工业企业1543家,比2010年末增加近500家,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7.3%,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4.县域财政较快增长。2015年县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92.05亿元、12 5.18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2.6倍和2.9倍,“十二五”年均增长分别达20.6%和23.3%。 5.县域人民生活改善。2015年,肥东、肥西两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县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6.县域发展好于全省。2015年,县域GDP增长10.2%,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9个、1.1个和0.5个百分点,五县市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省9.3%的水平。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强,才能市强。合肥市始终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且取得长足的发展,其中肥西、肥东等县在全省排名靠前,肥西县位列《2016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排行榜》第78位,但县域整体份额偏低,2015年末县域户籍人口464.4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5.2%,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发展战略)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也会是十分有害的。无论到什么时候,“三农”只会减少,不可能被全部“化”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路还只能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立足“三农”抓“三农”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

电商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五大意义

电商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五大意义 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面临发展新问题,也迎来了转型提升的新机遇,电商就是一个重要突破口。从理论与实践看,大力发展电商,对于县域经济意义重大,应该加快推进。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 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下滑,传统的以外贸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受到挑战,国际经济又与国内经济问题交织,从而引发“三期叠加”的转型期和新常态。从普遍层面看,当前县域经济有四个困难: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支出压力增大。由此导致的现实情况是,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靠土地生财的经营城市套路也因房地产不景气受到限制,但民生、社会建设的刚性支出却相应不断扩大,一些县域财政运转困难。 二是招商引资的土地、环境约束越来越严,产业转移承接困难。在前些年,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县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承接了一部分东部的产业转移,实现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生态要求的日益趋紧,目前的县域招商引资面临政策红线的约束。 三是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基础设施、金融环境、人才支撑等现实制约。虽然经过国家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但县域经济处于整个经济发展低端的现实并没有改变,经济要素依然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成为县域经济最大的现实瓶颈。 四是经济要素流出格局没有扭转,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难以同步。由于县域经济面临的种种困难,虽然政府提出了人才回流的信号,但实际的情况远非可以乐观,“四化”同步面临诸多现实制约。 二、电商带给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新机遇 今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进一步明确电商的战略性定位,要求“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创业、稳定就业、改善民生服务的重要平台,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就县域而言,电商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为县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了一个有效平台。电商创业,只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注册一个淘宝账户就能开张,启动资金只需几千元,产品有农民生产,发货有物流公司代理,自己只需要用好网络就行。一些青年只要有好产品,方法得当,在网上几个月就能致富,满足了年轻人的要体面、收入好、挺时尚的创业心理。吴堡县郭家沟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个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占全国人口10.39%,但是,它的GDP和税收却约占全国的22%,进出口额占全国的35%,利用外资占全国的40%,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位列全国前茅,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上海市1个、江苏省21个,浙江省25个进入了前100名。 一、“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实力现状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显著增强。据中国县域经济网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口平均规模为45.53万人,而江苏、浙江分别为94.06万人、54.16万人,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2.07倍、1.19倍,在全国排第1、11位;同期全国县域平均生产总值(GDP)为32.04亿元,而江苏、浙江为123.20亿元和93.92亿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5倍、2.93倍,在全国排第1、2位;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平均为7037元,而江苏、浙江为14538元、16227元,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2.07倍和2.40倍,在全国排第4、2位;在对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比较中发现,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1.21亿元,而江苏、浙江为7.13亿元、4.43亿元,分别是全国的5.89倍、3.66倍,在全国排第2、4位。到2006年初,浙江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县

域平均值的 2.38倍,为全国各省区之最;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49.2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8.5亿,均为全国各省区之冠。由此看出江苏、浙江县域经济实力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从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选开始到第六届,在连续六届的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江苏和浙江进入百强县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在第六届评选中,江苏占21席,其中7个县进入前十名;浙江占25席,其中3个进入前十名。2005年“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等级都是I级,在全国的排位是:上海第1、江苏省第4、浙江省第5。从以上分析看出,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浙江省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百强县比例大。 二、“长三角”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人凭借敏锐的眼光,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各级党政领导对县域经济高度重视,在财政体制、经济管理权限设置、发展搞活乡镇企业、发展市场等多方面采取切合实际的节节推进的改革措施,使县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在财政体制方面,浙江省实行“省管县”体制,除计划单列市宁波外,浙江其他县的财政直接由省管理,预算内的县财政直接与省财政结算,只有预算外的各种“费”与市结算。 避免了市对县财政的截留,实现了增强省级财力与壮大市县财政的目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政策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政策研究 【摘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良策。而县域经济作为夹杂部分行政性经济的区域经济的一个层次。必然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其发展,而财政政策则作为其中重要政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财政政策 一、发展区域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一)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区域经济与县域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域经济更具有自然融合的经济的含义,界限比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区的自然经济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联系;而县域经济具有行政区域的含义,界限比较清楚,经济功能的发挥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功能作用,并且是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鉴于上述原因,我们也可以说县域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形态。 就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共性而言,国外很多区域经济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认识和发展县域经济仍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该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成本决定论、利润决定论和区域行为理论三个流派。 (二) 发展经济学及相关理论 1. 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 model)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主要成果有: 1) 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 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理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XX年、XX年、XX年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XX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县域经济稳健上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万元,增长12.2%。投资和消费拉动有力,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达7.73亿元(占gdp的4.3%),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31.5%,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9.5%,净增1125元,是近1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万元规模工业增 1 加值能耗降低9.5%,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完成100%(so2排放强度8.5,cod排放强度0.29),全县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森林总蓄积量增长5.42%。全年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县、 第2 页共2 页

浅谈振兴战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谈振兴战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县域经济是地区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助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该文将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县域经济发展;经济 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帮助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我们要积极的推动城乡经济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特色发展之路。 1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1.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产业格局滞后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我国过去发展中,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城镇,忽视了乡村的发展。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是非农业,导致乡村的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城镇流动,阻碍乡村经济的良性发

展。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滞后,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县域的产业结构雷同,区域分工不清晰,从而导致产业脱离市场需求,产能过剩。县级政府没有对县域产业整体进行规划,格局形式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低,造成一定程度上资源的浪费[1]。例如:在某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2015年工业增加值为65.3亿元,农牧业增长过程中,发展烤烟6.1万亩、核桃1.5万亩、万寿菊1.2万亩、油菜5万亩、中蜂4.1万箱、食用菌1560万袋,肉兔出栏17.35万只,农牧业以及种植业的增加值为300万元左右。可见,当地区域的产业格局较为落后,经济发展平衡性较低,不能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需求等进行产业经济的平衡稳定处理,严重影响其长远发展以及进步。如若不能积极解决此类问题,将会导致各方面的经济发展以及进步受到影响,所以,需要全方位进行分析研究。 1.2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平衡 乡村与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平衡,阻碍乡村发展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足。受体制的影响,计划经济时期资源配置的方式,城镇的基础设施由政府建设,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足。农村居民享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低于城镇居民,区域

“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课题组 栾川是豫西一个远离中心城市的山区县,近年来却以旅游业为突破点,在短短几年间,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国家级贫困县迅速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强县。它以旅游业为龙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性发展,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并被传媒界概括为“栾川模式”。“栾川模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概念?在其称谓提出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呢?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调研组在广泛搜集和认真研读各种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栾川实地考察,深深感受到了栾川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所蕴含的经验和意义。 正是因为“栾川模式”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因此也才有进一步发掘和总结的必要。很显然,通过深入探讨“栾川模式”的强大效应、内涵演进,以及发展方向,不仅可以为旅游发展和旅游管理的理论大厦添砖加瓦,而且还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思路的借鉴和工作的启示,从而也就具有了其理所当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栾川旅游业发展的进程 栾川县地处豫西伏牛山腹地,基本地貌为“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之前,栾川是河南省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32万人口中有25万是农村人口,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以矿业为主的地方经济,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虽然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与全国整体的发展和河南整体的发展仍然有较大的距离。尤其在1998年至2000年间,由于矿业的不景气,栾川经济走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甚至到了靠借贷为公务员和学校教师发工资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栾川结合着全国总体发展的历史背景,一边努力学习“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一边考虑着栾川百姓的需要和栾川资源赋存的可能性,从第一要义、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多个层面去进一步思考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并最终确定了以旅游为突破口,走上了后来被誉为“栾川模式”的旅游发展之路,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自2000年至今,栾川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变强的转变;旅游业的影响由点到面,旅游产业链从短变长,从而带动了栾川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以下的相关资料可以作为栾川发展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证明: ——近年来栾川旅游业始终保持稳定、快速、健康的增长势

最新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 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 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 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 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 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 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 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 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 考工具。

调研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7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

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彬县、兴平市、秦都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7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7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礼泾三食品工业、彬长旬能化产业、兴平武功装备制造产业、乾县纺织产业以及永寿淳化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