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创新溢出与门槛效应

FDI创新溢出与门槛效应
FDI创新溢出与门槛效应

FDI创新溢出与门槛效应

——基于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分析

牛泽东张倩肖

2012-3-7 11:13:37 来源:《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

摘要: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和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对1998~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13个细分行业中FDI的创新溢出和门槛效应进行检验和测算,结果显示:FDI创新溢出效应在我国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中存在明显差异;行业技术水平、人力资本、市场竞争程度对高技术产业FDI创新溢出效应皆存在门槛效应,具体而言,当内资企业行业技术水平超过0.756的门槛值后,FDI创新溢出提升的速度明显加快;当内资企业的人力资本跨过的7.79门槛值后,FDI创新溢出效应出现显著的跃升;FDI创新溢出效应只有在市场竞争程度较激烈(赫芬达指数<638.0)的行业才更为明显;与人力资本、市场竞争程度相比,行业技术水平对FDI 创新溢出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创新溢出效应,门槛效应,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和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各国政府、企业与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显示,FDI研发活动的溢出效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作为吸收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FDI的大量流入及其在华研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是否促进了我国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FDI的创新溢出在不同的行业是否存在差异性和门槛效应?本文拟采用我国高技术产业行业水平的面板数据,在研究FDI创新溢出效应行业差异的基础上,运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FDI创新溢出的门槛效应做进一步的检验,以揭示FDI创新溢出效应与若干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对各影响因素的门槛水平进行测度。

关于FDI外部性的研究是从研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开始的,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在这类研究中,研究者大多从整体上分析FDI对东道国整体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少涉及FDI对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而关于FDI创新溢出效应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研究文献相对薄弱,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Hu & Jefferson[1]采用大中型企业的数据研究了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得出了正向溢出的结论;Cheung & Lin[2]采用1995~2000年地区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了FDI对我国专利申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滞后一期FDI对专利申请量存在显著影响;侯润秀和官建成[3]运用我国1998~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省际面板数据分析FDI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时发现,FDI的流入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冼国明和严兵[4]采用我国1998~200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FDI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FDI的创新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而在溢出效应较为显著的东部地区,FDI创新溢出效应则主要表现在一些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创新项目中;蒋殿春和夏良科[5]认为FDI的竞争

效应不利于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成长,但通过示范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促进国内企业的研发活动。

现有的研究表明,FDI的溢出效应多发生在发达国家或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这说明FDI的溢出效应并不是自动发生的,而要受到相关因素的制约。Perez[6]认为只有当东道国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才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一现象被Borensztein et al.[7]称为“门槛效应”。FDI创新溢出的存在也存在类似的门槛效应。Liu & Trevor [8]运用我国1997~2002年的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只有当国内企业具备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时,FDI才会对国内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正的溢出效应。这里“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其实就是门槛水平。除技术差距、吸收能力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FDI创新溢出效应发生的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FDI创新溢出门槛效应的研究文献较少。薄文广等[9]运用我国1995~2003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FDI创新溢出效应,结果发现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会发挥积极的影响,但前提是必须跨越一定的人力资本门槛;李梅和谭力文[10]运用我国1998~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FDI在不同地区引发的创新溢出效应进行检验,证实FDI对创新能力的溢出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并进一步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状况、金融发展程度和经济结构四个方面对能够引发积极的创新溢出效应的各因素的“门槛”水平进行了测算。史星际[11]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经济结构五个方面分析FDI对省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门限特征,结果显示除人力资本及人均GDP外,其他三因素与FDI创新溢出效应之间都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

本文对现有文献从两方面进行拓展:一是研究我国高技术行业FDI创新溢出的行业差异和门槛效应。目前国内关于FDI创新溢出的研究主要分析了FDI创新溢出效应的地区差异,尚没有学者研究FDI创新溢出的行业差异和门槛效应。二是运用PSTR模型检验和测度FDI创新溢出的门槛效应。以往研究的检验手段基本上以构造连乘模型或简单的分组检验为主,这种分析方法无法精确探查引发FDI 创新溢出效应变动的各种因素的具体门槛水平,而且对引起FDI创新溢出效应非单调变化的因素无法进行准确的估计。少数文献虽采用面板门限回归(PTR)模型分析FDI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12],但PTR模型在分析门槛效应也存在缺陷,即其假定FDI溢出在某门槛前后发生突变,这一假定在某种程度上与客观事实不符。FDI的创新溢出在不同的影响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可能很剧烈,也可能比较缓慢平滑。而PSTR模型作为非线性关系模型分析的典型工具之一,具有允许参数逐步、缓慢发生变化的显著优势,PTR模型实际上是PSTR 模型的特例。

二、FDI创新溢出的行业差异

(一)模型设定

我们借鉴吴玉鸣[13]的做法,从Griliches[14]和Jaffe[15]提出的基本知识生产函数(KPF)出发,根据Romer [16]内生增长模型

的思路,逐渐引进人力资本和FDI变量,构建本文研究的计量模型。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具有如下形式:INN=ARDα。其中,INN为创新产出,A表示研发活动的技术水平,RD表示自主研发资本投入。

根据传统的内生增长模型,在封闭经济系统中,研发活动的技术水平主要取决于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高技术人力资本总量(HK),即:A=HKβ;FDI是国际技术溢出和创新溢出的重要渠道。在一个内部没有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而依赖FDI引进技术的经济中,FDI在东道国研发活动的规模越大,对内资企业研发技术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即:A=FDIλ。

因此,当既有国内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又有FDI流入存在时,内资企业研发的技术水平由其高技术人力资本总量与FDI的研发规模共同决定,则有:A=ηHKβFDIλ。其中,η衡量了人力资本和FDI研发活动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研发技术水平的影响。

将A=ηHKβFDI代入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可得创新生产函数为:

INN=ηHKβFDIλRDα (1)

(1)式两边取对数,同时在解释变量中加入因变量的滞后项以控制行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滞后效应,获得如下的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

lnINNit=C+ρlnINNit-1+αlnRDit+βlnHKit+λilnFDIit+εit (2)

(2)式中,C为常数项,i、t分别表示行业和时间;NNNit为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选择内资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RDit为高技术产业自身的研发投入,用各行业中内资企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来表示(单位:亿元);HKit为人力资本,用各行业中内资企业的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来表示(单位:人年);FDIit为FDI 对内资企业的创新溢出变量,用各行业中三资企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来表示(单位:亿元);λi为FDI创新溢出的弹性系数①;ε

it为误差项,代表其他未观测到的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因素。(2)式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内资企业自主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和FDI在华的研发规模。

(二)回归结果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平稳性,本文选用1998~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13个细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面板数据②进行估计。样本数据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9~2009年)。RD、FDI采用以1998年为基期的R&D价格指数③进行折减;为消除变量取对数造成的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INN中的零值按1处理(这样的观测值共有7个)。使用软件Eviews6.0、采用固定影响的变系数模

型④对(2)式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1。

表1显示,调整后的R2可决系数达到0.815,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13个行业中,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和通信设备制造7个行业中的创新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化学药品制造、生物药品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3个行业FDI的创新溢出效应为正,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办公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3个行业FDI的创新溢出效应为负,但统计上皆不显著。创新溢出效应最大的是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667),最小的是办公设备制造业(-0.047)。可见,我国高技术产业中FDI创新溢出效应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性。

三、FDI创新溢出的“门槛效应”及其测量

通过对我国13个高技术行业FDI创新溢出效应的检验发现,FDI创新溢出效应在不同行业存在明显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各行业拥有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市场竞争程度不同引致其消化吸收能力、外资引入技术先进程度不同,从而使FDI对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这也进一步说明FDI对我国高技术行业的创新溢出可能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即当某行业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或市场竞争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FDI的创新溢出效应会充分显现和显著跃升。本文在上述计量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影响FDI创新溢出效应的因素,并对引发创新溢出的门槛水平进行测度。

(一)“门槛效应”的测量模型

本文采用Gonzalez et a1.[17]出的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对影响FDI创新溢出效应变动的各种因素进行考察。该模型是对面板门限回归(PTR)模型的进一步扩展,由于回归参数可以逐步、缓慢地发生变化,因而能够较好地刻画面板数据的截面异质性。包含两机制(Regime)的基本的PSTR模型形式如下:

yit=μi+β0'xit+β1'xitG(sit;γ,c)+uit

G(sit;γ,c)=(1+exp(-γПk=1m(sit-cit)))-1y>0,c1≤c2≤…≤cm

其中,yit为被解释变量,xit=(wit',zit')为解释变量,wit为因变量的滞后项,zit为一组外生变量。β0和β1依次为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的参数向量。μi为截面固定效应,uit为残差项。转换函数G(sit;γ,c)通常采用逻辑函数形式,是关于转换变量sit的值域为[0,1]的有界、连续函数。sit可以是xit向量的组成部分、组成部分的函数或一个不包含在xit内的外生变量。γ为平滑参数,表示从一个机制转换到另一个机制的速度或调整的平滑性;c为转换发生的位置参数,即机制转换发生的临界值。本文中的位置参数即c为门槛水平。

在转换函数G(·)中,m通常取1或2。当m=1时,转换函数的形式称为LSTR1型,关于sit单调递增。当G(·)=0时,模型称为低机制;当G(·)=1时,称为高机制。转换函数值在0和1之间平滑转换,从而模型也在上述两机制之间平滑转换。位置参数c代表从低机制向高机制转换的过渡点。当m=2时,转换函数称为LSTR2型,关于sit非单调。G(·)=1的极限状态称为外机制;在(c1+c2)/2处,G(·)达到最小值,对应的机制为中间机制。此外,当γ→∞,m=1时,G(·)相当于示性函数I[sit>c],PSTR模型退化为两机制的PTR模型;当γ→∞,m=2时,G(·)相当于示性函数I[c1<sit<c2],PSTR模型变为包含两个相同的外机制和一个中间机制的三机制PTR模型;当γ=0时,无论m如何取值,G(·)=0.5,PSTR模型退化为系数为β0+β1/2的线性固定效应模型。可见,线性固定效应模型和PTR模型均可看成PSTR模型的特殊情形。

(二)转换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影响FDI创新溢出效应的因素很多,基于现有研究文献和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本文选取如下三个因素测量FDI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溢出的门槛效应:

1.行业技术水平(TGP)。东道国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是影响FDI创新溢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刘军[18]认为,FDI对东道国内资企业创新溢出效应的存在和大小依赖于内资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而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是反映其消化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发展

中国家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往往较低,与外资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这种差距会导致内资企业消化吸收能力不足,不利于FDI溢出效应的产生[19]。技术差距越大,FDI的溢出效应就越小。本文采用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与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比值来衡量内资企业的相对技术水平(TGP),即TGPit=TFPit/TFPit*。对于TGP的大于1的值,本文一律按1进行处理⑤。本文参照谢千里等[20]的方法,分别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TFP水平进行了测算,限于篇幅,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2.人力资本状况(HK)。东道国的人力资本(HK)也是反映其消化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一般较低,导致其不能充分吸收和消化FDI带来的创新溢出。Xu & Wang [21]对美国流向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FDI进行分析发现,来自FDI的技术转移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吸收FDI转移的技术并实施进一步的创新。可见,FDI创新溢出效应的正外部性的发挥需要东道国内资企业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本素质。只有在东道国内资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达到某一临界水平时,FDI对东道国内资企业才会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7]。人力资本的衡量指标与第二部分相同。

3.行业集中度(COM)。行业(或市场)竞争程度是影响FDI创新溢出效应的又一重要因素。Sjoholm[22]的研究发现FDI溢出效应主要存在于那些竞争程度较高的部门。因为市场竞争程度的激烈与否会影响跨国公司转移到子公司的技术选择和在子公司的研发经费投资,从而影响潜在的创新溢出程度。当东道国市场竞争程度较高时,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跨国公司就会对其子公司转移更先进的技术或在东道国进行较大规模的研发活动,FDI潜在的创新溢出效应就较高。

本文采用赫芬达指数(HHI)来反映行业集中度,HHI越大,说明行业集中度越高,竞争程度越低;反之,HHI越小,行业集中度越低,竞争程度越高。

本文计算行业技术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时所采用的数据皆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规模以上企业层面的数据,人力资本的数据来自各年度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三)计量结果

为测度上述三因素对FDI创新溢出效应的门槛水平,在(2)式的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分别设定以行业技术水平(TGP)、人力资本(lnHK)⑥、行业集中度(COM)为转换变量的PSTR模型(分别称之为模型1、模型2、模型3):

lnINNit=μi+β1lnINNit-1+β2lnRDit+β3lnHKit+β4lnFDIit+β5lnFDIitG(TGPit;γ,c)+εit

lnINNit=μi+β1lnINNit-1+β2lnRDit+β3lnHKit+β4lnFDIit+β5lnFDIitG(lnHKit;γ,c)+εit

lnINNit=μi+β1lnINNit-1+β2lnRDit+β3lnHKit+β4lnFDIit+β5lnFDIitG(COMit;γ,c)+εit

本文采用计量软件R2.11.1对模型1-3进行估计。PSTR模型的估计首先要检验模型的截面异质性,即是否存在非线性。构建辅助回归:yit=μi+β0*'xit+β1*'xitsit+β2*'xitsit2+β3*'xitsit3+uit*,检验原假设H0:β1*=β2*=β3*=0。H0被拒绝表明存在非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确定后,再根据最强拒绝原则来确定转换函数的具体形式。依次检验原假设:H03:β3*=0、H02:β2*=0|β3*=0和H01:β1*=0|β3*=β2*=0。若最强拒绝H02,则选取m=2,转换函数形式为LSTR2。反之,则选取m=1,转换函数形式为LSTR1。H0、H03、H02、H01对应的LM统计量分别为LM、LM3、LM2和LM1,同时也给出了非线性检验的F检验结果(见表2)。

注:括号内为对应的p值。

表2显示,在1%、5%、10%的显著水平上,模型1-3分别拒绝了线性模型的原假设,这表明三个转换变量对FDI创新溢出的门槛效应都是存在的,因此本文采用PSTR模型进行估计是合适的。在模型1和模型2中,LM1对应的p值最小,因而转换函数的形式为LSTR1;模型3中,LM2对应的P值最小,转换函数的形式为LSTR2。

本文采用网格搜索法确定γ和c的初始值,表3显示,通过网格搜索所得到的γ、c的初始值均落在了相应的构造区间之内。

在确定γ和c的初始值后,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1-3中的参数,结果见表4。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本文报告的AIC=(-2*1+2*k)/n,其中1为对数似然值,k为参数个数,n为样本容量。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1-3中,被解释变量lnINNit-1的系数为正且在统计上显著异于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专利创新水平具有累积效应;内资企业研发投入(lnRD)的系数为正且在模型1和模型3中显著,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与企业自身的研发资本投入成正相关;人力资本(lnHK)的系数也为正,且在模型2-3中显著,表明人力资本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也具有正效应。本文主要研究行业技术水平(TGP)、人力资本(lnHK)和行业集中度(COM)三因素对FDI创新溢出效应的影响。

1.行业技术水平(TGP)与FDI创新溢出效应

模型1估计结果显示,平滑参数γ为5.512,表明模型转换的速度较慢,不同机制之间的转换是平滑的。lnFDI*G(·)的系数为正,表明行业技术水平(TGP)与FDI创新溢出效应正相关,即TGP越大,内外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越小,FDI的创新溢出效应越大。模型含有一个位置参数,引发FDI正向创新溢出效应的行业技术水平的门槛值为0.756,即当TGP>0.756时,FDI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明显加快。

为直观地反映FDI创新溢出效应与行业技术水平(TGP)之间的关系,图1绘制了ln FDI系数与TGP的变动曲线。图1显示,随着TGP的增加,即内外资企业间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FDI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不断增加,这与我们预期的结果是一致的。跨过行业技术水平门槛的有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和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6个行业,其中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最高,相应的FDI创新溢出效应也最大(0.37);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最低,其FDI创新溢出效应也最小(0.08)。这与本文第二部分变系数模型的回归结果基本吻合,虽然溢出效应的大小略有不同,但各细分行业在创新溢出效应上的排序却非常接近。

2.人力资本(lnHK)与FDI创新溢出效应

模型2的估计结果显示,平滑参数γ为408.0,说明模型在不同机制之间转换的速度非常快。PSTR模型趋近于简单的两机制PTR 模型。lnFDI*G(·)的系数为正,表明FDI创新溢出效应与人力资本正相关。模型含有一个位置参数,引发FDI正向创新溢出效应的人力资本(lnHK)的门槛值为7.79。当内资企业的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到2416.3(e7.79)时,能够引发正向的创新溢出效应,此时FDI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非常明显。

图2显示了lnFDI系数与人力资本(lnHK)的变动曲线,从中可以看出,模型2的确退化为两机制PTR模型。跨过人力资本门槛的行业共有化学药品制造、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7个行业,其FDI创新溢出效应约为0.379;生物药品制造、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办公设备制造和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6个行业的人力资本低于门槛水平,相应的FDI创新溢出效应仅为0.116。这说明当内资企业的人力资本跨越7.79的门槛值后,FDI创新溢出效应出现显著的跃升。

3.行业集中度(COM)与FDI创新溢出效应

模型3的计量结果显示,平滑参数γ为3.675,表明模型转换的速度较慢。行业集中程度对FDI创新溢出效应的影响具有双门槛

的特征:c1=38.1,c2=638.0。当行业赫芬达指数低于38.1或高于638.0时,FDI对内资企业的创新溢出效应非常小,仅为0.001;当赫芬达指数位于c1和c2之间,即38.1<COM<638.0时,FDI创新溢出效应显著提升,达到0.306。lnFDI*G(·)的系数为负,由于赫芬达指数低于38.1的观测值只有1个(2004年仪器仪表制造业),且本文考察时期内仪器仪表制造业的赫芬达指数的均值高于38.1(为61.44),因此可以近似地认为,行业集中度(COM)与FDI创新溢出效应是负相关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FDI创新溢出效应只有在市场竞争程度较激烈(赫芬达指数<638.0)的行业才更为明显。

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R 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 业的分析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国际经济学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初稿) 黄烨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内容摘要:论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归纳出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模型方法,选取了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下的18个小产业为分析对象,对这些产业从1997年至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有正的影响,可见,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是外资溢出效应的来源。 关键词:外商投资溢出效应技术 一、有关溢出效应含义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是近年来外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研究中的一个主题。在有关外资给发展中东道国带来的间接效应的研究成果中,大量论文都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关联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这些在直接的外资投资收益之外的积极影响成为溢出效应的来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技术提升、出口渠道的扩大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其中有论文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角度对外资的这个间接技术效应作过分析(陈国宏,1997;李平,2001)。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而言,由于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关溢出效应的存在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1974年到2001年期间国外学者正式发表的有关外资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中,14项研究得到了溢出为正的结论,13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不确定的结论,4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负的结论。就中国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在许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研究,溢出效应都作为一个积极效应被提出,但是,同时也有论文分析了外资给当地企业带来的负面的间接效应。就相关的实证研究而言,不同的研究项目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的视角、数据的来源和检验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因此不同。 (一)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内涵 首先,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定义而言,由于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和发生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很难精确定义的过程,因此,它是伴随着外资为源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而产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摘要:获得充分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产业关联则是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扩散的一条有效路径。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弱,我们通过该路经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效。因此,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提高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果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业关联技术溢出一、产业关联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参与该国的产业分工。由于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与东道国的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产生了溢出效应。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称为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后向联系效应。跨国公司向当地企业购买加工原料或零部件是其间接影响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后向联系,可以使东道国上游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为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往往会为供应商提供诸如技术援助、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以帮助供应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这种后向联系,可促进东道国上游产业技术重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二是前向联系效应。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较先进的技术产品,能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跨国公司产品的相关技术(维修和操作等技术)也会向东道国企业转移,这种前向联系对东道国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将产生影响。 产业关联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中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明。在理论研究方面,Markusen和Venable(1999)建立了一个包括两种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和三类企业(东道国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企业以及仅生产最终产品的跨国公司)的局部均衡模型。在模型中他们分析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认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对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增加了国内供应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促使新的国内供应商进入上游部门,从而增强了下游最终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力。这两个方面都对生产中间产品的国内供应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具有正效应。Blomstr和Kokko(1996)在研究企业间联系的情形也指出,当地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前向或后向联系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关于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在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也较多。如Lall(1980)在研究印度卡车制造业时认为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技术溢出的产生:如通过帮助当地潜在的供应上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支持或信息帮助以提高供应商产品品质或促进创新;在组织管理上提供各种培训和帮助等产生产业关联效应,提升当地企业的标准,有助于技术溢出。Handfieldetal(2000)对日本、韩国、英国和美国各行业84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开发活动改善了当地供应商在成本、质量和交货方面的表现以及产品周期时间。Gorg和Strob(2002)在研究爱尔兰的制造业过程中,运用总进入率作为联系的衡量指标,结果表明下游部门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对处于上游部门的爱尔兰企业的进入和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活动能产生正的产业关联效应,然而,也有一些文献认为这种产业关联效应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存在负的关联效应。这表明跨国公司虽然能够与东道国的企业建立产业关联带来技术溢出,但这种效应是潜在的,是有条件的。Smarzynska(2002)在对立陶宛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当地购买程度越高越容易建立产业关联,当地市场采购型的跨国公司比出口导向型的更容易发生关联效应,同时,产业关联效应要受到东道国供应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制约。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关联模式就是OEM合作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合作。中国沿海的电子产业大都采用这两种关联模式。如沿海城市的一些小型IT企业已经成为跨国电脑厂商国际供应网络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在上海IT业内,本土企业大约60%的生产

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他能够激励创新活动的发生,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关于技术溢出[1]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动已经有了较为深入与完备的研究。例如2007年张倩肖等[2]证实:FDI知识溢出是促进本土技术创新的主要外部力量。2007年赵克杰等[3]以江苏省为例,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 计算出了各产业的工艺创新溢出效应和产品创新溢出效应, 并给出了技术进步综合溢出效应较大的产业。2007年张杰等[4]通过构建一个空间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集聚视角下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间的多维技术溢出效应对双方企业创新动力的影响,发现在单向溢出效应和双向溢出效应不同情形下,对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励有着根本不同的表现。2009年赵骅等[5]在考虑集群内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情形下, 建立两阶段非合作博弈模型, 讨论当集群企业在不同时机创新时, 技术溢出对其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2011年杨秀文[6]基于Feder 两部门模型分析框架,采用静态面板数据门槛模型,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经济结构五类吸收能力角度分析外资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门限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外资部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主要依赖于边际要素生产率优势,且存在微弱的负向溢出效应。除人力资本及人均GDP外,其他四种吸收能力与外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2011年宋宝香等[7]选取外部技术获取模式、转移技术特性、企业特性和技术学习过程四个方面,以苏州制造业本土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过程中,企业的技术战略、学习文化和技术学习

过程对提升技术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12年艾兴政等[8]提出一个基于一个供应商和生产可替代产品的两个竞争制造商的模型, 研究无合作创新、无技术溢出的合作创新和有技术溢出的合作创新3种模式的均衡绩效。研究结果表明, 强势制造商和供应商选择合作创新是占优策略。进一步还发现, 在下述3 种情况下强势制造商会与零件供应商达成技术溢出合作创新机制。范如国等[12]采用2004年至200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二级三要素CES生产函数分析FDI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可行性,揭示FDI、R&D 经费投入和R&D人力资本投入3个投入要素之间以及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复杂关系。Young Bong Chang等[13]研究发现在IT服务行业从技术溢出效应获得的收益较大,有长期的影响作用。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8版)[M].萧琛译.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l:48~50. [2]张俏肖、冯根福.三种R&D溢出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 工业经济,2007(11). [3]赵克杰,刘传哲.产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 [4]张杰, 张少军, 刘志彪. 多维技术溢出效应、本土企业创新动力 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形态的研究 [J]. 南开经济研究, 2007, ( 3) . [5]赵骅,丁丽英.技术溢出对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9,(17).

什么是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Overview) 1.技术溢出效应概述 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一项技术溢出是一个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况,它既不是在经济活动本身内部获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该项活动的产品的使用者获得利益。换句话说,这种利益对于经济活动本身是外在的,对社会产生了外部经济。 例如,一家跨国公司发明了一项新技术,随之该技术被竞争企业复制或学习,表现为竞争企业通过搜集跨国公司新技术的基础知识,加上自身研究开发组合成与跨国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市场中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会体现这类技术,那么这些产品或服务使用者的利益将是外在的,由于是实现或产生利益的企业与产生技术的企业展开竞争,即技术产生了溢出效应。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早已不是陌生的词汇。尽管各界对其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公认的事实: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高科技的应用和科学研究成果在20世纪中所获得的成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由于高科技的投入,在诸如计算机?生物和制药工程?电子和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中,生产和就业的增加最快,对GDP的贡献的增长也最多。 而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用于高科技科研开发的支出无论在相对数上还是绝对数上都小得多。因此,显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溢出对发展中国家的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这种技术溢出又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所谓技术溢出是指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包括国际技术溢出、国内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四种形式。在本文中主要指国际技术溢出。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以及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强化技术溢出效应的政策建议。 2.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背景 1.阿罗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新投资具有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 2.罗默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这使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在罗默模型中总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存量K,劳动力L,以及创意技术的存量A与产出Y之间的关系。 如图片其中:a为介于0与1之间的数;A是介于0和1之间的一个参数。 3.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指出: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可以解释为向他人学习或相互学习,一个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对他周围的人会产生更多的有利影响,提高周围人的生产率。但他并不因此得到收益。 4.帕伦特研究了技术扩散%边干边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设计了一个特定厂商选择技术和吸收时间的边干边学模型, 他认为在前后各种技术吸收之间。厂商通过边干边学积累的专有技术知识为进一步的技术引进做好了准备。 5.科高认为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来源于示范%模仿和传播;其二来源于竞争。前者是技术信息差异的增函数,后者主要取决于跨国公司与当地厂商的市场特征及相互影响。 6.旺和布洛姆斯特罗姆比较全面地看到了当地厂商和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决策行为对溢出的影响。一方面,假定跨国公司子公司能意识到技术扩散的成本,另一方面,假定当地厂商也能意识到溢出的存在。在互为约束的前提下,可以求取各自的动态最优解。理论上,无论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还是当地企业都可能通过其投资决策影响溢出水平。跨国公司对新技术的投资越多,溢出越多。当地企业对学习的投资越多,其吸收溢出的能力就越强。可见,除了原有的溢出效应外!还存在着一种取决于当地厂商和跨国公司子公司投资决策的溢出效应,这种影响是累积的!具有正反馈性质。

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文献综述

- -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8级1班 黄文军 国际商务系 08012192 陈彦秋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关于不同来源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文献综述 国际上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和技术溢出效应(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主题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硕果颇丰,不仅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国际上FDI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义。随着学界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开始转向对转型国家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亮点。作为目前理论研究的最新热点和亮点,来源地因素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资料较新。本文对相关领域中涉及到FDI溢出效应的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就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及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来源地研究这些主题做文献综述。 1 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 Blomstrom, kokko(1998)检验了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溢出效应。他对技术溢出的概念,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市场准入溢出的概念,跨国公司经营产生溢出的定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溢出效应对东道国影响的渠道:首先他检验了FDI对东道国的影响,并将当地企业和跨国子公司与前向和后向产业链上的联系进行对比;再分别研究跨国企业对当地员工的培训,来自跨国企业的示范和竞争的影响以及由跨国企业经营对当地产业结构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来自东道国, 因为东道国企业的运营方式可能影响当地的行业内企业和行业外企业。然而,虽然有显示说明东道国的溢出效应在国家和行业间有系统性的变化,但没有准确的或计量上的证据证实这种影响的存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外商投资的正影响随着当地技术吸收能力和竞争的加强而增加。 邵留国,张仕璟,王国顺(2007),研究了外贸政策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他们认为FDI技术溢出渠道度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有:一、吸收能力,东道国吸收能力强,技术溢出效应越明显,反之则不明显。而吸收能力强弱则与跨周公司与东道国企业问的技术差距、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和R&D水平有关;二、东道国发展水平,一般认为东道国发展水平与FDI 技术溢出效应成正比,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首先,通过劳动力流动渠道,欠发达国家的溢出效应较低,其次,欠发达国家(吸收能力较低)吸引的跨国公

1 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溢出效应分为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等。 1效应理论 1、事物一个方面的发展带动了该事物其它方面的发展。 2、一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对别国的影响。 3、溢出效应,有技术溢出效应,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 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一项技术溢出是一个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况,它既不是在经济活动本身内部获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该项活动的产品的使用者获得利益。换句话说,这种利益对于经济活动本身是外在的,对社会产生了外部经济。例如,一家跨国公司发明了一项新技术,随之该技术被竞争企业复制或学习,表现为竞争企业通过搜集跨国公司新技术的基础知识,加上自身研究开发组合成与跨国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市场中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会体现这类技术,那么这些产品或服务使用者的利益将是外在的,由于是实现或产生利益的企业与产生技术的企业展开竞争,即技术产生了溢出效应。 2理论背景 商圈正产生出强大的“溢出效应” 1、阿罗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新投资具有溢出效 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 2、罗默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这使 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在罗默模型中总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存量,劳动力,以及创意技术的存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3、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指出: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可以解释为向他人学习或相 互学习,一个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对他周围的人会产生更多的有利影响,提高周围人的生产率。但他并不因此得到收益。

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管理课程作业 马腾00825102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pkumateng@https://www.360docs.net/doc/b715693313.html,

【摘要】 跨国公司凭借自己在资本、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对本国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关键词】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技术转移外商直接投资 【正文】 一、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的概念与比较 当今,世界上的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大部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专利权,控制着全球几乎全部的尖端技术和相当一部分国际技术贸易,是世界上产业技术的主要创新者、垄断者和交易者。跨国公司往往将最新技术成果控制在母公司内部,或通过内部技术转移转让给其控股的(特别是独资的)子公司。有研究表明,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相伴而行的内部技术转移,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方式,并且其方向、速度、内容以及结构将成为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所谓技术转移,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通过无偿或有偿的各种途径,自一国流向他国的活动。技术转移有别于一般的技术传播,它不仅指技术知识以及随同技术一起转让的机器在空间的转移,而且指技术在新的环境中被获得、开发和利用的有机统一的完整过程。超越国界的技术转让行为就是国际技术转让。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为自己提供所有所需的技术,所以,各国的经济增长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国技术的扩散。国际技术转移的发展和深化无疑带动了世界范围内技术更快的提升。 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就是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因此在理论上各国学者普遍认同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技术外溢。但是跨国公司作为技术溢出源,目标在于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实现技术转移。那么技术转移又为什么会发生呢?用产品周期理论进行分析可知,当一项产品处于成熟阶段或者标准化阶段时,参与此类产品生产的企业一般也都积累了许多经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成本和价格问题显得十分突出。此时技术发明国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技术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项新技术从开发到实现商品化所需的平均时间呈现缩短的趋势。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增加了对已有技术的压力,使很多技术面临着研究开发费用还未完全得到补偿就被淘汰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为已有技术寻找出路就成为技术转移的强大动力。 另外,国际技术转移还可以实现市场开放国家向严格保护国内市场的国家进行市场渗透。技术输出国一方面能使其技术在东道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能扩大影响,从而为进一步渗透打下基础。 二、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策略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迅速实现工业化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发展形式,都需要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以及有关技术革新和技术适应性改造的新技能,而发展中国家本身的资本、技术都十分有限,所以通过国际技术转移输入技术可谓是一种十分有利的选择。这样,发展中国家不必再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去自行研究别国早已拥有的成熟的乃至过时的技术,而是通过国际技术转移来缩短新产业部门的发展周期,加快改造已有产业的步伐,迅速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会极大地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外商进入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或者技术仿制具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