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推荐意见强度分级:指南参考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2000年指南,依据证等级强度,将推荐意见分为了A、B、C三个等级(表1)。

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

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无论是经口喂养还是管饲喂养称肠内营养。1推荐摄入量

1.1 能量经肠道喂养达到每天105~130kcal/kg,大部分新生儿体重增长良好。部分早产儿需提高能量供应量(约每天150kcal/kg)才能达到理想体重增长速度。(B)

1.2 蛋白质足月儿每天2~3g/kg,早产儿每天3~4g/kg。蛋白质:热量=1g:35~43 kcal(

2.8~

3.1g:110~120 kcal)。(B)

1.3 脂肪每天5~7g/kg,占总能量的40%~50%。(B)

1.4 碳水化合物每天10~14g/kg,占总热量的40%~50%。(B)

2 喂养方式

2.1 母乳喂养

尽可能早期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A)

禁忌症:①母亲患有活动性传染病如结核病、肝炎等。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并非哺乳禁忌症,但这类婴儿应在出生24h内给予特异性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继之接受乙肝疫苗免疫;②母亲为HIV病

毒、CMV病毒、梅毒螺旋体感染或携带者;③乳房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另一侧无感染乳房可继续喂养);④母亲正在接受同位素诊疗,或曾暴露于放射性物质下(乳汁内含放射活性物质);⑤母亲正在接受抗代谢药物及其他化疗药物治疗,或对婴儿有影响的药物治疗(直至完全清除之前);⑥母亲正在吸毒、酗酒;⑦怀疑或明确诊断为遗传代谢病,如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等。(B)

2.2 人工喂养

2.2.1 奶瓶喂养适用于34周以上具有完全吸吮和吞咽能力,又无条件接受母乳喂养的新生儿。(B)

2.2.2 管饲喂养

⑴适应证:①<32周早产儿;②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不能经奶瓶喂养者;③因疾病本身或治疗的因素不能经奶瓶喂养者;④作为奶瓶喂养不足的补充。

⑵管饲喂养:①鼻饲管喂养是管饲喂养的首选方法。喂养管应选用内径小而柔软的硅胶或聚亚胺酯导管。

a 推注法:适合于较成熟、胃肠道耐受性好的新生儿,但不宜用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者。(B)

b 间歇输注法:采用输液泵输注,每次输注时间可以持续30min~2h,根据患儿肠道耐受情况间隔1~4h输注。适用于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和有肺吸入高危因素的患儿。(B)

C 持续输注法:连续20~24h用输液泵输注喂养。此方法仅建议用于上述两种管饲方法不能耐受的新生儿。(B)

②鼻肠管喂养:不推荐新生儿喂养采用本喂养途径。(A)

(3)管饲喂养的用法与添加速度(表2)。(B)

2.3 肠道喂养禁忌证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原因所致消化道梗阻,怀疑或明确诊断为NEC者为绝对禁忌证。此外,任何原因所致的肠道组织缺血缺氧性变化,在纠正之前暂缓喂养。(B)

2.4 微量肠道喂养(MEF)

适应证:适用于无肠道喂养禁忌证,但存在胃肠功能不良的新生儿,其目的是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改善喂养耐受性,而非营养性喂养。(A)

应用方法:生后第一天即可开始。以输液泵持续或间歇输注法经鼻胃管输注稀释/标准配方乳或母乳每小时0.5~1.0ml/kg(每天5~20 ml/kg),5~10天内维持不变。(B)

3 肠内营养的制剂选择

母乳和婴儿配方乳适合新生儿各种方法和途径的肠道喂养。3.1 母乳首选母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吸吮功能不完善的早产儿可经鼻胃管喂饲。(B)

3.2 早产儿配方乳适用于胎龄在34周以内或体重<2kg,早产低体

重儿,34周以上的可以选用婴儿配方乳。(B)

3.3 婴儿配方乳适用于胃肠道功能发育正常的足月新生儿。(B)

3.4以水解蛋白为氮源的婴儿配方乳适用于胃肠功能不全(如短肠和小肠造瘘)和对蛋白质过敏的婴儿。(B)

3.5免乳糖配方乳适用于腹泻>3天,乳糖不耐受的新生儿,及肠道功能不全(如短肠和小肠造瘘)患儿。(B)

3.6 特殊配方乳粉适用于代谢性疾病和人(如苯丙酮尿症患儿专用奶粉)。(A)

4 配方乳配制与保存配方乳配制前所有容器需高温消毒处理,配制应在专用配制室或经分隔的配制区域内进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病房内配置应即配即用。中心配制,应在配置完毕后置4℃冰箱储存,喂养前再次加温。常温下放置时间不应超过4h。若为持续输液泵胃肠道喂养或间歇输液泵输注,应每8h更换注射器,每24h更换输注管道系统。(B)

5 肠内营养的监测(表3 )(B)

第二部分肠外营养支持

当新生儿不能耐受经肠道喂养时,由静脉供给热量、液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来满足集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支持方式。

1 适应证

经胃肠道摄入不能达到所需总热量70%,或预计不能经肠道喂养3天以上。例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食管闭锁、肠闭锁等;获得性消化道疾患:短肠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顽固性腹泻等;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宫外发育迟缓等。(B)2 支持途径

2.1 周围静脉由四肢或头皮等浅表静脉输入的方法,适合短期(<2周)应用。

优点: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轻;缺点:不能耐受高渗液体输注,

长期应用会引起静脉炎;注意:葡萄糖浓度≤12.5% 。(B)

2.2 中心静脉

2.2.1 经周围静脉进入中心静脉(PICC)由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腋静脉置管进入上腔静脉。

优点:具有留置时间长,减少穿刺次数的优点,并发症发生率较低。(B);缺点:护理不当,可能引起导管阻塞、感染等并发症。(B);注意:①需由经培训的护士、麻醉师或医生进行,置管后需摄片定位;

②置管后严格按护理常规操作与护理。(C)

2.2.2 经颈内、颈外、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上腔静脉优点:置管时间长,可输入高渗液体;缺点:易引起导管有关的败血症、血管损伤、血栓等;注意:①导管需专人管理;②不允许经导管抽血或推注药物;

③严格无菌操作,每24h~48h更换导管穿刺点的辅料。(C)

2.2.3 脐静脉插管(C)优点:操作简单,可迅速建立给药通道;缺点:插管过深易造成心律失常,引起门静脉系统产生压力增高,影响血流,导致肠管缺血及坏死可能;注意:①插管需由经培训的有经验的医生进行,置管后需摄片定位;②置管时间不超过10天。(C)

3 输注方式

3.1 多瓶输液氨基酸与葡萄糖电解质溶液混合后,以Y型管或三通管与脂肪乳剂体外连接后同时输注。(C)

优点:适用于不具备无菌配制条件的单位;缺点:工作量相对大,易出现血糖、电解质紊乱,且不利于营养素充分利用;注意:脂肪乳剂输注时间应>16h。

3.2 全合一(All-in-One)

将所有肠外营养成分在无菌条件下混合在一个容器中进行输注。新生儿肠外营养支持输注方式建议采用All-in-One方式。(C)优点:易管理,减少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各种营养素的利用,并节省费用;缺点:混合后不能临时改变配方。

配制:肠外营养支持所用营养液根据当日医嘱在层流室或配制室超净台内,严格按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配制。混合顺序:①电解质溶液(10%NaCl、10%KCl、钙制剂、磷制剂)、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先后加入葡萄糖溶液或/和氨基酸溶液;②将脂溶性维生素注入脂肪乳剂;③充分混合葡萄糖溶液与氨基酸溶液后,再与经步骤②配制的脂肪乳剂混合;④轻轻摇动混合物,排气后封闭备用。

保存:避光,4℃保存,无脂肪乳剂的混合营养液尤应注意避光。建议现配现用。国产聚氯乙烯袋建议24h内输完。乙烯乙酸乙酰酯袋可保存1周。

注意:①All-in-One溶液配制完毕后,应常规留样,保存至患者输注该混合液完毕后24h;②电解质不宜直接加入脂肪乳剂液中,需注意All-in-One溶液中一价阳离子电解质浓度不高于150mmol/L,二价阳离子电解质浓度不高于5mmol/L。③避免在肠外营养液中加入其他药物,除非已经过配伍验证。

4 肠外营养液的组成及每日需要量

肠外营养液基本成分包括氨基酸、脂肪乳剂、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和水。

4.1 液体量

因个体而异,需根据不同临床条件(光疗、暖箱、呼吸机、心肺功能、各种监测结果等)调整。总液体在20~24h内均匀输入,建议应用输液泵进行输注。(C)

4.2 热量每天60~80 kcal/kg。(C)

4.3 氨基酸推荐选用小儿专用氨基酸,生后12~24h即可应用(肾功能不全者例外),从每天1.0~2.0g/kg开始(早产儿建议从1.0g/kg 开始),按每天0.5g/kg的速度逐渐增加,足月儿可至每天3g/kg,早产儿可增至每天3.5g/kg。氮:非蛋白热卡=1g:100~200kcal。(B)4.4 脂肪乳剂出生24h后即可应用(B)。早产儿建议采用20%脂肪乳剂(A)。中长链混合型脂肪乳剂优于长链脂肪乳剂(B)。剂量从0.5~1.0g/kg开始,足月儿无黄疸者从每天1.0~2.0g/kg开始,按每天0.5g/kg的速度逐渐增加,总量不超过每天3g/kg.(B)

4.5 葡萄糖开始剂量为每分钟4~8mg/kg,按每分钟1~2 mg/kg的速度逐渐增加,最大剂量不超过每分钟11~14 mg/kg。注意监测血糖。新生儿不推荐使用胰岛素。(C)

4.6 电解质应每天供给,推荐需要量见表5。(B)

4.7 维生素肠外营养时需补充13种维生素,包括4种脂溶性维生素和9种水溶性维生素。新生儿肠外营养时的需要量见表6,临床上一般应用维生素混合制剂。(C)

4.8 微量元素推荐量见表7,临床上一般应用微量元素混合制剂。(C)

5 监测(表8)(B)

6 下列情况慎用或禁用肠外营养(C)

①休克,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未纠治时,禁用以营养支持为目的的补液;②严重感染,严重出血倾向,出凝血指标异常者慎用脂肪乳剂;③血浆TG>2.26mmol/L(200mg/dl)时暂停使用脂肪乳剂,直至廓清;④血浆胆红素>170umol/L(10mg/dl)时慎用脂肪乳剂;⑤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慎用脂肪乳剂与非肝病专用氨基酸;

⑥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脂肪乳剂与非肾病专用氨基酸。

第三部分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

生后第1天即可开始肠内喂养(存在肠内喂养禁忌证者除外),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供给。(A)

肠外营养补充热卡计算公式:

PN=(1-EN/110)×70,其中PN、EN单位均为kcal/(kg.d) (110为完全经肠道喂养时推荐达到的热卡摄入值,70为完全经肠外营养支持时推荐达到的热卡摄入值)。(C)

摘自《中国当

代儿科杂志》2006,8(5)352~356

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试行)(上部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1999年.昆明)

上呼吸道感染(URI)和下呼吸道感染(LRI)两大部分,两者解剖界限在喉部,喉本身属于上呼吸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统称,急性鼻咽炎为主的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咽炎、喉炎、会厌炎等。

普通感冒

(一)概况

1.本病一般为自限性,通常3~7天,个别达10天。

2.普通感冒的症状是非特异性的,常只有鼻炎的表现,当并发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等细菌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但指征是必须符合这些部位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下述)。

(二)病原学:90%以上为病毒,其中鼻病毒、冠状病毒占60%,此外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

(三)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1.普通感冒不宜给予抗生素。

2.对症治疗居首要地位,包括休息、供应充足水分、退热、减轻卡他症状等。

3.鼻分泌物呈粘稠不透明或变色,仍可能是病毒性鼻窦炎,无需用抗生素,除非这种症状持续7~10天无改善,或反而加重,或伴发热、白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等,考虑细菌感染,在积极等找感染部位的同时,加用抗生素。

中耳炎

(一)概况

1.中耳炎是小儿URI使用抗生素的主要指征。

2.区分急性中耳炎(AOM)与渗出性中耳炎(OME)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OME指中耳内有渗液、持续6周以上,但无急性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患儿多为1~3岁。AOM诊断标准是,中耳渗出伴有急性全身或局部症状,如发热、易激惹、头痛、耳痛、呕吐、腹泻等,体检发现耳廓牵拉痛、传导性听力减退,鼓膜充血膨出或紧张呈暗红,或可视标志区消失,鼓膜运动减弱、鼓膜后有黄色脓液或鼓膜穿孔。

3.复发性急性中耳炎(RAOM)

指6个月内有≥3次或1年中有≥4次的典型AOM发作。诊断RAOM 时仍应强调AOM的诊断标准,以免与持续性OME相混淆。对RAOM 患儿要注意各种潜在诱因,如被动吸烟、托幼机构集居儿、过敏性鼻炎和各种颅面畸形包括腭裂、21三体综合征等。

(二) 病原学

常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通常为不定型)、卡他布兰汉球菌,较少见的细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病毒和支原体也可能是中耳炎的病原。

(三) 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1.65%以上OME可以自行缓解,故OME初始治疗中不使用抗生素。如果OME患儿的中耳渗液持续3个月以上则应考虑使用抗生素。

2.对难以确诊的早期AOM患儿应临床严密观察1~2天而暂不使用抗生素。

3.国外大量双盲对照资料表明,一旦确诊AOM就有使用抗生素的指征。使用抗生素前一般应取中耳渗液作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化脓性中耳炎是抗生素使用的绝对指征。

4.抗生素选择:首选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SMZco),备选的有羟氨苄青霉素+棒酸或头孢克洛。疗程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病原明确为支原体者选用大环内酯类,常用的有红霉素、罗红霉素或阿齐霉素。

5.抗生素剂量和疗程

(1)剂量:青霉素G5~10万U/(kg·次),每6小时1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青霉素V 8~12mg/(kg·次),每6~8小时1次口服;SMZco(TMP/SMZ)剂量计算(4/20)mg/(kg·次)[最大(160/800)mg/次],每12小时1次口服;羟氨苄青霉素15~25mg/(kg·次),每8~12小时1次静脉滴注,或8~12mg/(kg·次),每6~8小时1次口服;羟氨苄青霉素+棒酸,(AMO/CLAV)剂量计算(25/5)mg/(kg·次)[最大(1 000/200)mg/次],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或(25/6.25)~(50/12.5)mg/(kg·d)[最大(500/125)mg/次],分成3~4次口服;头孢

克洛10mg/(kg·次)(最大500me/次),每8小时1次口服;红霉素15mg /(kg·次)(最大500mg/次),每8小时1次口服,或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罗红霉素4mg/(kg·次)(最大150mg/次)每12小时1次口服;阿齐霉素10mg/(kg·次)(最大500mg/次),每天1次,口服3天。

( 2)疗程:AOM无并发症者疗程7-10天,对鼓膜穿孔者和2岁以下年幼儿疗程常需适当延长。抗生素治疗超过10天不愈者为持续性中耳炎,需要根据细菌学检查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6.RAOM

有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可以选用SMZco或羟氨苄青霉素(剂量同前)。抗生素的预防应用疗程不宜超过2-6个月;疗程在1个月以上的预防性应用,选择SMZco为好,因其相对较少促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致耐药。有时外科治疗对RAOM是必需的,例如鼓膜切开术并植入通气管等。

鼻窦炎

(一) 概况

1.鼻窦炎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变态反应性)所致,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30天)、亚急性(~3个月)和慢性(>3个月)。

2.急性感染性鼻窦炎仅0.5%~5%是细菌感染。普通感冒合并病毒性鼻窦炎的机率很高,这种无并发症的鼻窦炎发病机理类似OME,约有60%的自愈率。

3.单纯根据鼻分泌物颜色和性状不足以区分病毒性抑或细菌性,两者区分的关键是局部细菌感染征象及其持续10~14天以上。

4.急性细菌性鼻窦炎诊断标准是

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即流涕、鼻塞伴咳嗽)持续≥10~14天而无改善者或较严重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即发热≥39℃、鼻分泌物持续呈粘液脓性、面部肿胀、鼻窦部压痛、头痛和上颌磨牙区叩痛等。外周血象示白细胞增多。

5.鼻窦部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

对鼻窦部X线乎片、CT、MRI结果在小儿期尤其1岁以下小儿的解释要慎重,因为小儿鼻窦发育不完善(上颌窦、筛窦出生时已存在但很小,额窦、蝶窦5~6岁才出现)、结构不清楚,单凭影像学容易造成“鼻窦炎”过多诊断。

影像学检查宜针对以下的病例:复发性鼻窦炎者、鼻窦炎症状持续而无改善者、症状严重有并发病者以及拟作鼻窦部手术的患儿。

(二) 病原学

病毒病原学参见"普通感冒"节。细菌病原类同急性中耳炎,要注意:细菌学诊断应取材于鼻窦部穿刺分泌物,鼻分泌物的直接涂片和培养无诊断意义。

(三) 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1.单纯病毒性鼻窦炎无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2.细菌性鼻窦炎首选对可能病原菌有效的、抗菌谱窄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剂量同前)。疗程:症状、体征改善后7天,一般为10~14天。治疗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3.复发性细菌性鼻窦炎的急性发作期或上列治疗3天临床无好转者,应选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疗程可以延长至3~4周。

咽炎和扁桃体咽炎

(一) 概况

1.扁桃体咽炎包括咽炎、扁桃体炎以及咽和扁桃体同时炎症。

2.病毒仍是咽炎或扁桃体咽炎的主要病原,尤其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

3.A族链球菌(GAS)所致的化脓性扁桃体咽炎可以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蜂窝织炎、咽后壁脓肿等化脓性并发症,也可能在感染后2~4周引起非化脓性并发症,如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C族、G族链球菌(GCS、GGS)也可引起化脓性扁桃体咽炎,但相对较少。

4.单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包括发热、咽痛、咽扁桃体充血水肿和渗出等均不足以区分病毒性或细菌性。鉴别诊断必须早期进行咽拭培养,标本取自扁桃体表面、隐窝或咽后壁,操作时咽拭勿接触悬雍垂和软腭,以免污染。

GAS的抗原检测特异性强,可结合细菌培养明确病原。应注意当地链球菌健康带菌状况,包括GCS、GGS。

(二) 病原学

1.病毒病原有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EB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一般而言,病毒性扁桃体咽炎的咽外症状明显,例如腺病毒引起咽结膜淋巴结热,EB

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柯萨奇病毒引起咽部疱疹、胃肠炎、手足口病等。

2.细菌病原有GAS、GCS、GGS、卡他布兰汉球菌、白喉棒状杆菌等。

3.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也可以引起扁桃体咽炎,其特征是常常合并气管支气管炎。

(三) 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1.病毒性扁桃体咽炎无使用抗生素指征。

2.对病原尚未确定的扁桃体咽炎患儿也不应急于使用抗生素,经验治疗往往是盲目而无效的,有条件应进行病原学检查。

3.明确为细菌性扁桃体咽炎及其化脓性并发症、非化脓性并发症(风湿病、肾小球肾炎等)者,为消除感染灶均有使用抗生素指征。国内外迄今尚未发现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GAS,故青霉素仍是极有效、安全、廉价的首选抗生素;羟氨苄青霉素和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拉定、头孢唑啉等也可使用。

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齐霉素(剂量同前)。

4.疗程:无并发症的细菌性扁桃体咽炎抗生素疗程5~7天;风湿病、肾小球肾炎患儿的咽炎10~14天;一旦出现严重化脓性并发症者,抗生素疗程应视病情而延长,并注意有无扁桃体周围脓肿,必要时须及时作外科脓肿切开引流术等。疗程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喉炎

(一) 概况

1.感染性喉炎大部分由病毒所致,常常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病毒也可以同时侵犯上、下呼吸道,造成急性喉-气管支气管-肺炎。

2.原发性细菌感染性喉炎不多见。

3.小儿喉腔狭小、粘膜柔嫩、血管淋巴管丰富、粘膜下组织疏松、喉软骨发育不完善,加上咳嗽反射的排痰能力差,故小儿远比成人容易发生喉梗阻,且常常在夜间发生。

(二) 病原学

1.常见病毒有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2.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三) 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1.无并发症的单纯病毒性喉炎无应用抗生素的指征。本病一般呈自限性病程,5~7天可自行缓解,但必须加强对症治疗,并注意急性喉梗阻的防治,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

2.细菌性喉炎首选青霉素G、苯唑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如明确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应选用万古霉素;如为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可以选用羟氨苄青霉素+棒酸或二、三代头孢菌素类。

3.抗生素剂量和疗程:青霉素G、羟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棒

酸、头孢克洛,剂量同前述(详见“中耳炎”节)。苯唑青霉素50mg/(kg·次),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万古霉素10~15 mg/(kg·次),每6~8小时1次静脉滴注;头孢噻肟50mg/(kg·次)(最大2g/次),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头孢曲松50mg/(kg·次)(最大2g/次)每天1次静脉滴注。抗生素疗程一般均为5~7天。疗程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急性会厌炎

(一) 概况

1.急性会厌炎是一种声门上喉炎,进展迅速,易出现严重喉梗阻征象,但多无声音嘶哑,极少咳嗽,患儿常取前倾坐位。

2.学龄前儿童、婴幼儿是发病机率较高的年龄段。

3.虽然咽部体检就可以确诊本病,但这种普通检查可能引发气道梗阻,故必须备好气管插管后方可进行。

(二) 病原学:细菌是主要病原,尤其是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其次有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三) 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Hib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逐年上升,因本病凶险、进展较快,故氨苄青霉素已不宜作为首选抗生素。可首选三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

噻肟或头孢曲松,剂量同"细菌性喉炎”节。疗程通常为5~7天。疗程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标准

附件3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一、目的 通过对辖区内儿童家长进行母乳喂养、食物转换、合理膳食、饮食行为等科学喂养知识的指导,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预防营养性疾病,促进儿童健康。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儿童及其家长。 三、内容与方法 (一)婴儿期喂养指导 1.纯母乳喂养 婴儿6月龄内应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以免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从6月龄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1)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方法 1)产前准备:母亲孕期体重适当增加(12~14公斤),贮存脂肪以供哺乳能量的消耗。母亲孕期增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2)尽早开奶:生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产后1小时内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吮,对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十分重要。 3)促进乳汁分泌 ①按需哺乳:3月龄内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8次,可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 ②乳房排空:吸吮产生的“射乳反射”可使婴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侧乳房,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的一侧乳房开始。 ③乳房按摩:哺乳前热敷乳房,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④乳母生活安排:乳母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需额外增加能量500 千卡/日),可促进泌乳。 4)正确的喂哺技巧 ①哺乳前准备: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并已更换干净的尿布。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

(完整版)早产儿营养

早产儿营养 概况:我国每年出生约100万早产儿。早产儿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VIP。中国城市早产儿发生率2002:7.7%、2005:7.8%、-VLBW:8%、-ELBW:1%科学的营养管理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保证生命的关键环节之一。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早产儿的理想生长要兼顾“质”和“量”。质:生长速率(体重)、量:体成分和功能。 蛋白/能量比(P/E),推荐的早产儿适宜能量110-135kcal/kg.d,当P/E适宜(3.2-4.1g/100kcal),摄入能量>100kcal/kg.d时,可使体质成分接近宫内参照值。 蛋白质摄入3.5-4.5g/kg.d ,体重增长速率与蛋白质成线性关系。蛋白质摄入< 3.2g/kg.d,而摄入能量很高,仍能保持宫内生长速率,但体脂含量百分比大大高于胎儿比例。 2010年指南推荐蛋白质推荐量:<1000g者4.0-4.5g/kg.d,体重在1000-1800g 者3.5-4.0g/kg.d,在出院前适当递减。 美国儿科学会AAP,2009推荐:应给予充足和均衡的营养素使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体重增长的成分接近相同胎龄的正常胎儿。 欧洲儿科胃肠、肝病和营养学会ESPGAN,2010.推荐:为早产儿提供营养素的质和量要满足类似于胎儿宫内的生长和与之相符的满意的功能状态。 早产儿理想生长的标准=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速率 ?23-27周21g/kg.d(15g/d) ?35-37周12g/kg.d(33g/d) ?平均16g/kg.d(25g/d) 在发育的关键期或敏感期的营养状况将对机体或各器官功能产生长期乃至终身的影响。从广义的角度讲,“关键期”应当指从胎儿一直到出生后前几年内,尤其是生后第一年。 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定义:新生儿出院时生长发育计量指标小于等于相应宫内生长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 国内外早产儿EUGR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中国早产儿EUGR发生率较高。(中华儿科杂志,2009.) 神经认知障碍 超低出生体重儿多中心队列研究,按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率分4组,有495例随访至18-22个月,对其生长参数、神经运动发育、心理智力水平进行测试与评价。研究表明90%的出生体重低于600 g的早产儿存在神经发育异常。随早期生长速率的递增,脑瘫、运动和智力

读《科学膳食幼儿营养健康指南》心得体会

《科学膳食幼儿营养健康指南》心得体会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0—6岁是人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因此,很好地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该书《科学膳食幼儿营养健康指南》运用营养学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幼儿园饮食实践经验,从概念和具体方法上给予了初步介绍,对婴幼儿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这本书方便托幼机构的工作者日常生活中给幼儿营养配餐,便于计算幼儿的营养是否充足,评估幼儿的生长发育是否达标,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来补充所需营养,达到膳食平衡、合理营养的目的。 该书共包括六篇:第一篇,营养基础,主要阐述了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水、维生素、膳食纤维等七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和供给量;第二篇,食物营养,主要介绍了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类、肉类及水产类、奶类、蛋类、菌藻类等食物的营养价值及合理食用方法;第三篇,幼儿营养,主要从婴幼儿生理特点阐述了营养需求及营养状况的评价;第四篇,膳食指导,主要阐述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以及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第五篇,膳食制度,主要介绍了我国关于幼儿园膳食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第六篇,食谱举要,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常用食谱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食谱、营养食谱,包括食物组成、烹调方式和保健作用,还另外介绍了某些有促进幼儿体格和智力发育的特殊食谱。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膳食需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八条意见: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3、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4、每天饮奶,常吃大豆及其制品;5、膳食清淡少盐,正确选择零食,少喝含糖高的饮料;6、食量与体力活

儿童喂养及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一、目的通过对辖区内儿童家长进行母乳喂养、食物转换、合理膳食、饮食行为等科学喂养知识的指导,提高 6 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预防营养性疾病,促进儿童健康。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儿童及其家长。 三、内容与方法 (一)婴儿期喂养指导 1.纯母乳喂养 婴儿 6 月龄内应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以免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从 6 月龄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 1 )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方法 1)产前准备:母亲孕期体重适当增加(12 ?14 公斤),贮存

脂肪以供哺乳能量的消耗。母亲孕期增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2)尽早开奶:生后 2 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产后 1 小时内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吮,对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十分重要。 3)促进乳汁分泌 ①按需哺乳: 3 月龄内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8 次,可 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 ②乳房排空:吸吮产生的射乳反射”可使婴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侧乳房,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的一侧乳房开始。 ③乳房按摩:哺乳前热敷乳房,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④乳母生活安排:乳母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需额外增加能 量500 千卡/日),可促进泌乳。 4)正确的喂哺技巧 ①哺乳前准备: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并已更换干净的尿布。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

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2020版

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健康足月出生的满6月至24月龄的婴幼儿进行辅食添加基本原则和分年龄段辅食添加指导及辅食制作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满6月至24月龄内婴幼儿辅食添加的营养指导。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婴儿 infant 年龄在0~12月龄以内的儿童。 2.2 幼儿 toddler 年龄在12~36月龄的儿童。 2.3 辅食 complementary foods 辅助食品 婴幼儿在满6月龄后,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为了满足营养需要而添加的其他各种性状的食物,包括家庭配制的和工厂生产的。 3 婴幼儿辅食添加基本原则 3.1 辅食添加时间 纯母乳喂养到6月龄,且在孩子健康时添加辅食。婴幼儿进餐时间应逐渐与家人一日三餐时间一致。同时,继续母乳,建议母乳喂养到2岁及以上。 3.2 辅食种类 种类由单一到多样,每次只添加一种新的食物,添加量由少到多。每引入一种新的食物应适应3d~5d,观察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适应一种食物后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逐渐增加辅食种类,最终达到每天摄入七类常见食物中的四类及以上,参见附录A。 3.3 辅食添加的数量与营养要求

辅食添加量由少到多,关注婴幼儿的饥饿和饱足反应,主要依据孩子的需要而定。满足母乳及辅食提供的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摄入量的需求,参见附录B。 3.4 辅食性状与质地 随着婴幼儿口腔及胃肠等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发育,辅食性状和质地应由稀到稠、由细到粗,从肉泥、菜泥等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步增加食物硬度和颗粒大小,过渡到肉末、碎菜等半固体或固体食物。 3.5 顺应喂养 随着婴幼儿生长发育,喂养者应根据婴幼儿营养需求的变化,提供多样化且与其发育水平相适应的食物,保证婴幼儿健康发育。喂养过程中,应及时感知婴幼儿发出的饥饿和饱足反应,并做出恰当地回应,应耐心鼓励和协助婴幼儿进食,培养儿童合理进食行为,帮助婴幼儿学会自主进食,遵守必要的进餐礼仪,逐步形成健康的进餐模式。 3.6 监测与评估 定期监测和评估婴幼儿体格生长发育指标,评估营养状况。当辅食营养摄入无法满足需求时,应及时调整,可合理进行营养素补充。 3.7 辅食添加的安全与卫生 应使用清洁安全卫生的食材和餐用具进行辅食制作。有些食物或进食行为容易导致进食意外,为保证安全,婴幼儿进食时须有成年人看护。 3.8 患病期间的喂养 暂停添加新的辅食。除特殊情况外,鼓励进食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辅食。病愈后,及时恢复正常饮食。 4 分年龄段辅食添加指导 4.1 满6~8月龄 4.1.1 辅食种类:首先补充含铁丰富、易消化且不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稠粥、蔬菜泥、水果泥、蛋黄、肉泥、肝泥等,逐渐达到每天能均衡摄入蛋类、肉类和蔬果类。 4.1.2 辅食频次:由尝试逐渐增加到每日1~2餐,以母乳喂养为主。 4.1.3 辅食数量:每餐从10 mL~20 mL(约1~2勺),逐渐增加到约125 mL(约1/2碗)。各类食物推荐摄入量参见附录C。因考虑到辅食摄入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以不影响总奶量为限。 4.1.4 辅食性状:从泥糊状逐渐到碎末状。 4.1.5 辅食质地:可用舌头压碎的程度,如同软豆腐状。 4.2 9~12月龄 4.2.1 辅食种类:在8月龄基础上引入禽肉(鸡肉、鸭肉等)、畜肉(猪肉、牛肉、羊肉等)、鱼、动物肝脏和动物血等,逐渐达到每天能均衡摄入蛋类、肉类和蔬果类。 4.2.2 辅食频次:规律进食,每日2~3餐,1~2次加餐,并继续母乳喂养。 4.2.3 辅食数量:每餐逐渐增加到约180 mL(约3/4碗),各类食物推荐摄入量参见附录C。 4.2.4 辅食性状:碎块状及婴儿能用手抓的指状食物。

《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

《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 医学界儿科频道昨天 近期,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编写的《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正式在《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发布。该指南是按照《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总体目标和2002年5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的总体规划特别编制的,以达到保障婴幼儿健康、促进生长发育的目的。 该指南指出,出生后数年的营养和健康是实现儿童生存、发展和千年发展目标的基础,婴幼儿期的营养不良可导致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后果。近期表现为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远期后果为影响儿童智力潜能的发挥、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生殖能力及患慢性病的危险性增加。 指南指出在婴幼儿喂养过程中,由于婴幼儿群体生长发育迅速和对食物供给需求的特殊性,有几种营养素较难满足供给需求,易导致缺乏,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铁、锌等,当母乳和辅食添加不能满足婴幼儿生长需要的时候,采用辅助营养补充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途径。 1 维生素A

维生素A缺乏症是全球范围最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营养问题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儿童严重感染和死亡发生的最主要营养影响因素之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指出:维生素A缺乏被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重点消灭疾病之一。 2000年我国14省0-6岁儿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维生素A缺乏及边缘缺乏的发生率超过50%,6个月以下婴儿发生率接近80%,以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亚临床缺乏)为主,第九版《儿科学》已将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归为维生素A缺乏。 通过对2006-2016年我国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检索和整理,共得到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其中0-6岁儿童的数据共涉及18个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样本量、分布等略有差别,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只能作为粗略的参考,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的分级方法(血清视黄醇浓度< 0.70μmol/L计算患病率): o <2%,不构成公共卫生问题; o o o 2-10%(不含10%),轻度公共卫生问题; o o o 10-20%(不含20%),中度公共卫生问题; o o o

小儿营养不良防治指南

小儿营养不良防治指南 营养不良指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因饮食不足,需要量增加,损失过多或体内利用过程障碍所造成的一种营养缺乏状况。 一、病因 (一)膳食摄入不足: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热能与营养素需求量大,如今是量过少,热能于蛋白质供给长期不足,同时膳食维生素或铁、锌等微量元素摄入过少。可发生营养不良。 (二)不良的饮食习惯:挑食、偏食、吃零食过多,或以大量饮料代替食物等都是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或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有些青少年追求"体型美",不恰当的节食减肥,也可导致蛋白质。热能不足,造成营养不良和低体重。 (三)疾病:儿童少年时期某些疾病,如胃病、慢性肠炎等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龋齿疼痛影响咀嚼功能:肠道蠕虫感染,如蛔虫、钩虫、鞭虫等大量消耗营养素,直接导致营养素吸收不足: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肝炎等营养素消耗量大;若供给不足或不及时,都可导致营养不良发生。 二、症状 营养不良是一种营养素缺乏的综合征,多见于各种慢性病中,可有不同的表现。营养不良必须根据具体病情分析,判断缺乏那种营养素。如蛋白质缺乏,其症状有疲劳乏力,对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喜坐卧,学习、工作效率低,消瘦,皮下脂肪萎缩,皮肤松驰,浮肿,多尿,循环及消化系症状,代谢紊乱,贫血等。 三、防治 1、保证合理营养:学龄期儿童和青春期少年处在旺盛的生长发育阶段,须供给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豆腐、鱼、肉类、蔬菜水果等。合理安排膳食,实现营养素的平衡摄入。 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应从小培养,纠正挑食、偏食、吃零食过多等不良习惯,定时、定量进餐。

3、开展营养及饮食卫生的教育:广泛宣传教育营养卫生知识,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改善学生的饮食结构,注意补充含铁、叶酸、维生素B12及各种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有足够的动物性食物和豆类食品。 4、学校体检化验中贫血及营养不良的学生,通知家长对患病学生进行治疗,改善饮食。

早产儿的营养支持

早产儿的营养支持 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关系到近期的生长发育,而且会影响到远期的预后,因此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 一、早产儿的营养需求 (一)胎儿和新生儿的生长: 胎儿和新生儿的体重增长规律 胎龄(周)体重增长(g/k g﹒d) 24~28 15~20 ~32 17~21 ~36 14~15 37~40 7~9 出生后足月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为出生体重的5~8%,主要是体内水分的丢失。母乳喂养的足月儿于生后10天内应恢复出生体重,以后每日以平均20g的速度生长。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可达出生体重的10~15%,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也较长,甚至2~3周。 新生儿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对早产儿来说最佳目标是达到宫内生长速度。 (二)能量需求: 早产儿的能量平衡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能量摄入=能量排泄+能量储备+能量消耗 其中能量排泄主要通过粪便,一小部分通过尿液;能量储备主要指蛋白质和脂肪,前者的储备与蛋白质的摄入量直接相关,而后者的储备与能量摄入有关;能量消耗用于基础代谢、体温调节、活动与合成机体组织所需。对临床状况稳定、处于生长状态下的早产儿来说,推荐能量摄入为110~130kca/kg﹒d。 早产儿的能量需求 Kca/kg﹒d 基础代谢 50 活动所需 5 体温调节 10 总能量消耗 65 能量排泄 15 能量储备 30~50 推荐能量摄入110~130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早产儿出生后第一周其能量消耗较低,约为40~50kca/kg﹒d,生后第二周增至55~65kca/kg﹒d,故对于胎龄30~34周、不需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在生

幼儿园儿童营养指导

幼儿园儿童饮食指导 3-6岁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宝塔 3-6岁学龄前儿童喂养指南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3?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 4?每天饮奶,常吃大豆及其制品。 5?膳食清淡少盐,正确选择零食,少喝含糖高的饮料。 6?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证正常体重增长。 7?不挑食、不偏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8?吃清洁卫生、未变质的食物。 食物中的营养素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关于蛋白质 学龄前儿童(3-6岁儿童)摄入蛋白质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细胞、组织的增长,因此对蛋白质质量,尤其是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学龄前儿童 蛋白质参考推荐摄入量为45-60g/天,蛋白质供能约为总能量的14%-15%,包括1个鸡蛋,350ml牛奶,100g畜禽鱼肉类等。在农村要充分利用大豆所含优质蛋白质来预防儿童蛋白质营养不良引起的低体重和生长发育迟缓。 关于脂肪 并不是听到脂肪就要敬而远之,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免疫功能的维持、脑的发育和神经髓鞘的形

成都需要脂肪,尤其是必须脂肪酸。建议使用含有a -亚麻酸的大豆油或脂 肪酸比例适宜的调和油为烹调油,在选择动物性食物时,也可多选用鱼类等富含n-3长链多 不饱和脂肪酸的水产品。 关于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供能的主要来源,约占总能量的50%-60%。不宜选用过多的糖和甜食, 应以含有复杂碳水化合物的谷类为主,如大米、面粉、红豆、绿豆等。 关于钙 为满足学龄前儿童骨骼生长,每日奶的摄入量不低于300ml,不超过600ml。 关于铁 铁缺乏的儿童会有行为异常,比如对外界反应差、易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学习 能力差,临床上表现为听力减弱、视力减弱,学习成绩不佳,同时对儿童免疫力、行为和智 力发育产生不可逆性影响。富含铁的食物有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等,膳食中的维C可促进铁的吸收。 关于碘 碘缺乏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障碍,建议每周膳食至少安排一次海产品,使用碘强化盐。 关于锌 锌缺乏会导致儿童出现味觉下降、厌食甚至异食癖、嗜睡、面色苍白,抵抗力差易患各 种感染性疾病,严重者生长迟缓。锌含量丰富的食物有海鱼、牡蛎、鱼、禽、蛋、肉等。 关于维生素 新鲜的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动物肝脏、蛋黄、牛奶中维生素A含量丰富,B族维生素在娘谷类、坚果、瘦肉中含量丰富。

儿童喂养与营养规范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一、目的 通过对辖区内儿童家长进行母乳喂养、食物转换、合理膳食、饮食行为等科学喂养知识的指导,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预防营养性疾病,促进儿童健康。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儿童及其家长。 三、内容与方法 (一)婴儿期喂养指导 1.纯母乳喂养 婴儿6月龄内应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以免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从6月龄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1)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方法 1)产前准备:母亲孕期体重适当增加(12~14公斤),贮存

脂肪以供哺乳能量的消耗。母亲孕期增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2)尽早开奶:生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产后1小时内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吮,对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十分重要。 3)促进乳汁分泌 ①按需哺乳:3月龄内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8次,可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 ②乳房排空:吸吮产生的“射乳反射”可使婴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侧乳房,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的一侧乳房开始。 ③乳房按摩:哺乳前热敷乳房,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④乳母生活安排:乳母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需

额外增加能量500 千卡/日),可促进泌乳。 4)正确的喂哺技巧 ①哺乳前准备: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并已更换干净的尿布。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的接触都可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 ②哺乳方法:每次哺乳前,母亲应洗净双手。正确的喂哺姿势有斜抱式、卧式、抱球式。无论用何种姿势,都应该让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婴儿身体贴近母亲,婴儿头和颈得到支撑,婴儿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正确的含接姿势是婴儿的下颏贴在乳房上,嘴张得很大,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嘴中,婴儿下唇向外翻,婴儿嘴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婴儿慢而深地吸吮,能听到吞咽声,表明含接乳房姿势正确,吸吮有效。哺乳过程注意母婴互动交流。 ③哺乳次数:3月龄内婴儿应按需哺乳。4~6月龄逐渐定时喂养,每3~4小时一次,每日约6次,可逐渐减少夜间哺乳,帮助婴儿形成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但有个体差异,需区别对待。

2013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外科学组 来源: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3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通讯作者:蔡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外科、临床营养科,200092,Email: caiwl978@https://www.360docs.net/doc/b71592018.html,

推荐意见强度分级:本指南意见依据的研究或文献证据分级和指南推荐分级系统,依据证据等级强度,将推荐意见分为了A、B、C、D、E五个等级(表1)。 1 肠内营养(EN)支持 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无论是经口喂养还是管饲喂养称为肠内营养。

1.1 推荐摄入量 1.1.1 能量 经肠道喂养达到105~130 kcal·kg-1·d-1,大部分新生儿体重增长良好。早产儿需提高能量供应量(约110~135 kcal·kg-1·d-1,部分超低出生体重(ELBW)儿可达150 kcal·kg-1·d-1)才能达到理想体 重增长速度。(C级) 1.1.2 蛋白质 足月儿2~3 g·kg-1·d-1,早产儿3.5~4.5 g·kg-1·d-1 (<1 kg 4.0~4.5 g·kg-1·d-1;1~1.8 kg 3.5~ 4.0 g·kg-1·d-1)。足月儿蛋白质:热卡=1.8~2.7 g:100 kcal,早产儿蛋白质:热卡=3.2~4.1 g:100 kcal。(C级) 1.1.3 脂肪 5~7 g·kg-1·d-1,占总能量40%~50%。(C级) 1.1.4 碳水化合物 10~14 g·kg-1·d-1,占总能量的40%~50%。(C 级)

1至3岁幼儿营养指南

1~3岁幼儿营养指南 1岁1个月宝宝营养指南 一、幼儿膳食安排的原则是保证足够的营养和从以奶为主的饮食过渡到成人膳食。为幼儿选择的食物必须含有丰富的营养素,要重视动物蛋白和豆类的补充。特别应补充一定量的牛奶,但一般不超过800毫升,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 二、宝宝的消化能力还比较弱,胃容量较成人小得多,所以需要少量多餐,一般每日安排“三餐两点”,并于晚间睡前1-2个小时加一次牛奶,以保证每日的进食量。 三、早餐可以吃牛奶、发糕、鸡蛋粥、吃豆泥粥或者面条;午餐就吃软饭、冬瓜肉末、粉条、猪肝泥等;晚饭可以丰富些,比如猪肉、菠菜、混沌和小萝卜丝汤。 推荐食谱:鸡肉粥,鲜虾肉泥,煎鸡肝软饭,海苔饭团,蛋花燕麦粥 1岁2个月宝宝营养指南 一、1岁的孩子完全可以食用谷类食物了,因此米饭、馒头、带馅的包子、馄饨、饺子等食物,宝宝也会非常爱吃,但应该避免油炸食物。 二、食物应该尽量细、软、烂、易于消化、易于咀嚼为主,以免影响孩子的胃肠道功能和吸收功能。 三、给宝宝补充优质的蛋白质,多吃鲜鱼、奶制品及肉、蛋类,特别是鸡蛋,是婴幼儿的首选辅食。 推荐食谱:彩虹馄饨 1岁3个月宝宝营养指南 一、多吃蔬菜、水果。宝宝每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蔬菜,特别是橙绿色蔬菜,如:西红柿、胡萝卜、油菜、柿子椒等。可以把这些蔬菜加工成细碎软烂的菜末炒熟调味,给宝宝拌在饭里喂食。要注意水果也应该给宝宝吃,但是水果不能代替蔬菜,1至2岁的宝宝每天应吃蔬菜、水果共150-250克。 二、适量摄入动植物蛋白。在肉类、鱼类、豆类和蛋类中含有大量优质蛋白,可以用这些食物饨汤,或用肉末、鱼丸、豆腐、鸡蛋羹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喂宝宝。1至2岁的宝宝每天应吃肉类40-50克,豆制品25-50克,鸡蛋1个。

营养指南——孩子需要荤素搭配

营养指南——孩子需要荤素搭配 有人往往把吃零食归于不良习惯,一点不给孩子吃;有的家长却一味满足孩子的口味,要什么给什么,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实,科学给孩子吃零食是有益的。美国专家为此做了大量调查与研究,认为零食能更好地满足身体对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调查中发现,在三餐之间加吃零食的儿童,比只吃三餐的同龄儿童更易获得营养平衡。孩子从零食中获得的热量达到总热量的20%,获得了维生素占总摄食量的15%。获得矿物质占20%,铁质占15%。这表明,零食已成为孩子获得生长发育所需养分的重要算途径之一。 当然,零食毕竟只是孩子获得营养的一条次要渠道,不能取代主食,应在量上加以限制,在品种上进行选择。家长不妨上午给孩子吃少量热量较高的食品,如2-3块巧克力,1块蛋糕,或2-3块饼干;午睡后喝一点热开水,下午给吃一点水果;晚餐后不要再给零食,睡前喝一杯牛奶为宜。要注意饮食卫生,吃零食前先洗手,吃完后刷牙或漱口。 硬食:健脑、固齿、视力好 要根据孩子牙齿的发育情况,适时地给一点具有定硬度的食品,增强其咀嚼功能,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咀嚼能力强的孩子都很聪明。因为咀嚼可使面部肌肉活动增强,进而加快头部血液循环,增加大脑血流量,使脑细获得更充分的氧气和养分。试验资料表明,咀嚼墨鱼片时脑血流量平均增加21%,咀嚼布丁时平均增加16.5%。 勤咀嚼增强咬肌活动,惠及视力发育。常吃不需咀嚼的软食的学生,视力差的特别多,所以常给孩子点硬食有助于预防近视、弱视等眼病。 嚼对牙齿是一种锻炼,并能使牙齿自洁,可减少牙周病、蛀牙、牙菌斑等的发生率。 硬食的种类,当以水果、胡萝卜、豆类、动物骨、玉米为宜。 荤食:儿童餐桌上的重要角色 我们常将动物性食物称为荤食,荤食虽然营养丰富,口感也好,但脂肪含量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推荐意见强度分级:指南参考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2000年指南,依据证等级强度,将推荐意见分为了A、B、C三个等级(表1)。 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 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无论是经口喂养还是管饲喂养称肠内营养。1推荐摄入量 1.1 能量经肠道喂养达到每天105~130kcal/kg,大部分新生儿体重增长良好。部分早产儿需提高能量供应量(约每天150kcal/kg)才能达到理想体重增长速度。(B) 1.2 蛋白质足月儿每天2~3g/kg,早产儿每天3~4g/kg。蛋白质:热量=1g:35~43 kcal( 2.8~ 3.1g:110~120 kcal)。(B) 1.3 脂肪每天5~7g/kg,占总能量的40%~50%。(B) 1.4 碳水化合物每天10~14g/kg,占总热量的40%~50%。(B) 2 喂养方式 2.1 母乳喂养 尽可能早期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A) 禁忌症:①母亲患有活动性传染病如结核病、肝炎等。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并非哺乳禁忌症,但这类婴儿应在出生24h内给予特异性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继之接受乙肝疫苗免疫;②母亲为HIV病

毒、CMV病毒、梅毒螺旋体感染或携带者;③乳房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另一侧无感染乳房可继续喂养);④母亲正在接受同位素诊疗,或曾暴露于放射性物质下(乳汁内含放射活性物质);⑤母亲正在接受抗代谢药物及其他化疗药物治疗,或对婴儿有影响的药物治疗(直至完全清除之前);⑥母亲正在吸毒、酗酒;⑦怀疑或明确诊断为遗传代谢病,如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等。(B) 2.2 人工喂养 2.2.1 奶瓶喂养适用于34周以上具有完全吸吮和吞咽能力,又无条件接受母乳喂养的新生儿。(B) 2.2.2 管饲喂养 ⑴适应证:①<32周早产儿;②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不能经奶瓶喂养者;③因疾病本身或治疗的因素不能经奶瓶喂养者;④作为奶瓶喂养不足的补充。 ⑵管饲喂养:①鼻饲管喂养是管饲喂养的首选方法。喂养管应选用内径小而柔软的硅胶或聚亚胺酯导管。 a 推注法:适合于较成熟、胃肠道耐受性好的新生儿,但不宜用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者。(B) b 间歇输注法:采用输液泵输注,每次输注时间可以持续30min~2h,根据患儿肠道耐受情况间隔1~4h输注。适用于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和有肺吸入高危因素的患儿。(B) C 持续输注法:连续20~24h用输液泵输注喂养。此方法仅建议用于上述两种管饲方法不能耐受的新生儿。(B)

学龄前儿童营养指南

学龄前儿童营养指南 学龄前儿童营养原则 要保证宝宝摄入他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的办法就是尽量保证孩子每顿饭都能吃到五大类食物,即谷类、水果、蔬菜、奶、肉类和豆类。你也许做不到每天都让孩子的摄入达到每类食物的标准推荐量,但如果你能尽量提供多种健康的食品,这样在一两周的时间里,孩子最终也能得到所需要的营养。 总的说来,为宝宝准备饭菜时,要特别注意以下8点: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每天喝奶,常吃大豆及豆制品。膳食清淡少盐,正确选择零食,少喝含糖高的饮料。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证体重正常增长。,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吃清洁卫生、未变质的食物。 宝宝每天各种食物应该吃多少?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编写的《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2007)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平衡膳食宝塔,就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给出了建议范围:谷类(米饭、面条等)每日180~260克;蔬菜类每日200~250克;水果类每日150~300克;鱼虾类每日40~50克;禽畜肉类每日30~40克;蛋类每日60克;奶类每日200~300克;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每日25克;烹调油每日25~30克;糖果等少量。 不过,你需要注意,像大人一样,每个孩子的食量也会根据生长速度、每日活动量和体质等不同而有所差别,最重要的是保证他能吃到多种营养食物。 谷物 谷类食物分为全谷物和精制谷物。所有谷类的谷粒都有3个部分:胚乳、胚芽和糠皮。在制作的过程中,不除去胚芽和糠皮,就是全谷类,如糙米、荞麦、燕麦、玉米、全麦面包。精制谷物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了胚芽和糠皮,比如玉米面

包、白面包、面条、米饭和饼干等。由于谷类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及油脂大都存在于麸皮和胚芽中,因此,给宝宝吃的谷物不应全部选择精米、精面类食品。 谷类食物中含有帮助消化的纤维素和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此外,谷物中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有些强化速食麦片能提供一天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蔬菜 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素、维生素C、维生素A和钾。此外,大多数还含有抗氧化元素,这些抗病物质也许能降低以后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给宝宝做饭时,应注意将蔬菜切小切细,方便孩子咀嚼和吞咽。同时,还要注重蔬菜品种、颜色和口味的变化,从而鼓励孩子多吃蔬菜。 蔬菜根据颜色深浅,可以分为深色蔬菜和浅色蔬菜,深色蔬菜的营养价值一般优于浅色蔬菜。深色蔬菜是指深绿色、红色、橘红色、紫红色蔬菜,富含胡萝卜素,是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深色蔬菜还含有其他多种色素物质和芳香物质,可以促进食欲。 常见的深绿色蔬菜有菠菜、油菜、芹菜叶、空心菜、西兰花等。常见的红色、橘红色蔬菜包括西红柿、胡萝卜、南瓜等。常见的紫红色蔬菜是红苋菜、紫甘蓝等。

8.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附件4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一、目的 通过健康教育、喂养指导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对患有营养性疾病的儿童进行管理,及时矫正其营养偏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管理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健康检查筛查出的患营养性疾病的儿童。 三、管理内容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评估及分类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 指标测量值标准差法评价 体重/年龄M-3SD~M-2SD 中度低体重 ﹤M-3SD 重度低体重身长(身高)/年龄M-3SD~M-2SD 中度生长迟缓 ﹤M-3SD 重度生长迟缓体重/身长(身高)M-3SD~M-2SD 中度消瘦

﹤M-3SD 重度消瘦 2.查找病因 (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 (2)喂养不当,如乳类摄入量不足、未适时或适当地进行食物转换、偏食和挑食等。 (3)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消化道畸形,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其他慢性疾病。 3.干预 (1)喂养指导进行喂养咨询和膳食调查分析,根据病因、评估分类和膳食分析结果,指导家长为儿童提供满足其恢复正常生长需要的膳食,使能量摄入逐渐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85%以上,蛋白质和矿物质、维生素摄入达到RNI的80%以上。 (2)管理 1)随访:每月进行营养监测、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2)转诊: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转诊后,应定期了解儿童转归情况,出院后及时纳入专案管理,按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儿童喂养及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附件3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 一、目的 通过对辖区儿童家长进行母乳喂养、食物转换、合理膳食、饮食行为等科学喂养知识的指导,提高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预防营养性疾病,促进儿童健康。 二、服务对象 辖区0~6岁(7岁以下)儿童及其家长。 三、容与方法 (一)婴儿期喂养指导 1.纯母乳喂养 婴儿6月龄应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以免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从6月龄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1)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方法 1)产前准备:母亲孕期体重适当增加(12~14公斤),贮存脂肪以供哺乳能量的消耗。母亲孕期增重维持在正常围可减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2)尽早开奶:生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产后1小时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吮,对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十分重要。 3)促进乳汁分泌 ①按需哺乳:3月龄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8次,可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 ②乳房排空:吸吮产生的“射乳反射” 可使婴儿短时间获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侧乳房,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的一侧乳房开始。 ③乳房按摩:哺乳前热敷乳房,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④乳母生活安排:乳母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需额外增加能量500 千卡

/日),可促进泌乳。 4)正确的喂哺技巧 ①哺乳前准备: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并已更换干净的尿布。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的接触都可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 ②哺乳方法:每次哺乳前,母亲应洗净双手。正确的喂哺姿势有斜抱式、卧式、抱球式。无论用何种姿势,都应该让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婴儿身体贴近母亲,婴儿头和颈得到支撑,婴儿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正确的含接姿势是婴儿的下颏贴在乳房上,嘴得很大,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嘴中,婴儿下唇向外翻,婴儿嘴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婴儿慢而深地吸吮,能听到吞咽声,表明含接乳房姿势正确,吸吮有效。哺乳过程注意母婴互动交流。 ③哺乳次数:3月龄婴儿应按需哺乳。4~6月龄逐渐定时喂养,每3~4小时一次,每日约6次,可逐渐减少夜间哺乳,帮助婴儿形成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但有个体差异,需区别对待。 (2)常见的母乳喂养问题 1)乳量不足:正常乳母产后6个月每天泌乳量随婴儿月龄增长逐渐增加,成熟乳量平均可达每日700~1000毫升。婴儿母乳摄入不足可出现下列表现: ①体重增长不足,生长曲线平缓甚至下降,尤其新生儿期体重增长低于600克; ②尿量每天少于6次; ③吸吮时不能闻及吞咽声; ④每次哺乳后常哭闹不能安静入睡,或睡眠时间小于1小时(新生儿除外)。 若确因乳量不足影响婴儿生长,应劝告母亲不要轻易放弃母乳喂养,可在每次哺乳后用配方奶补充母乳不足。 2)乳头陷或皲裂:乳头陷需要产前或产后做简单的乳头护理,每日用清水(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擦洗、挤、捏乳头,母亲亦可用乳头矫正器矫正乳头陷。母亲应学会“乳房喂养”而不是“乳头喂养”,大部分婴儿仍可从扁平或陷乳头吸吮乳汁。每次哺乳后可挤出少许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乳汁中丰富的蛋白质和抑菌物质对乳头表皮有保护作用,可防止乳头皲裂及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