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含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含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含建议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

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 学分,由“地

理1”、“地理2”、“地理3”(各2 学分,36 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4.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5.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 学分。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如下图所示:(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 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增强爱国主

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 这三个维度在实

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博川延

gHIILL !■ 'Mb -H ■;也 f “ 1/ /H ■ *

Jlk IF 2

Ml

4讪Mi

HAM II** < h 'J

匸卢也?丿「j*城皿貝

、、T '.lk# i u

F

N U U?N £M

.I J 1 I' II

ii *.

卿垃 fi 1.'. 4>£

"'Uh. 〔

% 打h : h 订W ■ . J

嵩I 叫即,皿山楷前曲卜罔,1 T ,

1

m i

1

iltS 4

惟雷筍茁罰址* j

w ■- >r.:r

in

<*!'

■ - ■'. ■" :i ij=i IH_ #u

iiHi ^■hwpii

1:

i',」胡:和比:

|U

'I - 1

i - ;JI l' I' l ,,.:.工

?,|?用

i 耿?,■ n'i “ 11

“ i ■ ■心,

i *心?」' 即■ '.iL.,:; I ;?仙」1 p *

Uli d 1' 11 ■■■

Ji'卡 f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

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关于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⑴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⑵“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

⑶“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⑷“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必修课程

地理1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

一幅團,或者制J作一段计算机动画

铮),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

环境.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

渎示地球跑自转与公转,解释昼極更替与

四季形成的原因。

?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荀关餐料,

说岀自己的观察结果及陳会?

?绘制示意圈,或利用数具、学具*说明

地球的圈层结构.

?根捂亭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

野外视察.

?制用身边可収挨對的材料{如透明塑料

袋、塑料斑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汶模

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崟.

?用计算机设计吒压新図带的移动,水

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通过集鱼榜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傑

*)粥比说明某自然晏素变化时?会导政

耳他要盍发生娈化?

?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

的主要原囲,芥对该河滞的治理和开发提

出自己的设想口

?有条件的学校『可对水井进行宦点r 宦

时观测,记录水位、水邑等变化惜况,并

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 ?以車地自

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再主题,分缉开展

硏究性学习,交流学习应果.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衣害.成立噪

外监测小纵制定计划,开展活动口

地理2

标准活动建议

1.人口与城市

?分析不同人口曙萇模式;的主穿特点唆地医分布.

?举例说明人口辻移的主要廩因.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运用实例L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慝因口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去见模城市服好功能的差异.

?运用有关蚩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井解释城市化对馳理环境的影酮.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S寸人口或城市的嶷响.

2.生产活动昌地域联系

?分析农业冈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总成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阖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占B ?結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蔡的重娶性和主聲方式口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武和布局的变f疗寸豎落空间册态和商业屈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2地理环墳的协関岌展

?了解人地关系患想的历史演变-

?根据有关協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习题,

?联系世纪讲程巴槪述可持续埃展朗基本內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餉王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裘的必然选挥t认识在可持爆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运用亭地人口整料,绘制图宗採究本地人口的岌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曲变仏交盒感想-

?收集瓷料,对HsT同地区人口

或城市的文化差异口

?结會所学知识,羽断朋业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瞬黍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持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囁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摸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缕路巧詁泛曲订寓L黒,简址LTr理由.?联系車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墳治理或主态保护的小论文,芥展示交爺?

?举行h呆护坏境.从我瞰起” 主题册会.常症兀班愛护环境的守则.?结合买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间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兀敢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地理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