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式语法的before句法语义研究

基于构式语法的before句法语义研究
基于构式语法的before句法语义研究

基于构式语法的before句法语义研究

本文基于Goldberg(1995,2006)的构式语法和Langacker(2008)的认知语法理论,主要通过语料库研究方法和归纳演绎法,重点阐释 XbeforeY构式的句法、语义层面特点及其原型与非原型构式间的关联,力图对该构式特别是其典型成员NP1 before NP2构式进行较为充分的句法语义研究。在句法形式方面,从纵向维度看,研究发现,X before Y构式具有能产性,它表现在X和Y语法形式的多样化方面:能嵌入该构式的不仅可以是类型多样的名词性成分,还可以是空实例化或

缺省的Y,或者是扩展为小句的X和Y成分,但最为典型的成员仍为NP1 beforeNP2。

由于所有的表达式都蕴含着时空关系,因此,类型多样的X和Y也都可还原到其所存在的时空点上,即都能还原为某种NP1和NP2的表征形式。此外,从所能容纳的词条以及能够合法进入该构式的句法形式来看,X before构式是一个是结构缜密的网络系统,其内部具有层级特征。

在该系统中,继承关系贯穿于X before Y抽象构式与其它众多体现该构式的具体构式之间,更为抽象的构式处于靠近构式网络顶端的位置,而更为具体的构

式则处于构式层级更低一些的位置。此外,该网络系统呈现出“下行”性继承关系,即更加具体的构式的那些特征只能“下行”而不能“上行”投射。

换言之,那些具体构式都会从这个更具一般性的构式继承最基础的形式特征,亦即NP1 before NP2。但是,除了这个被继承的形式特征外,它们仍有各自的构

式特异性。

从横向维度分析,研究表明,XbeforeY构式呈现出语核和补语

(head-modifier)的关系。该结构具有层次上的套叠性,一方面,介词短语before Y依存于X;另一方面,before含有一个次结构Y。

就before这个依存结构来说,Y是一个自主结构,由具体的语法单位来例示。在语义研究方面,作者发现,X before Y构式通过隐喻链将其构式基础义和引申义联系起来。

该构式的原型即是表达空间关系,其物理方位上的前后关系引申出时间上的先后概念,即物理方位关系又通过隐喻机制延伸到时间域,再在此基础上从时间域扩展出一系列更为抽象的语义关系类型,如表达优先、条件、避免义等等,这些抽象语义与before的原型语义之间存在的共同之处就是,X的时间方位在Y的时间方位之前。但是,这些扩展的语义与原型语义之间仍存在相似程度差异,这些语义特征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句法检测来验察和证实。

研究还从识解方式如焦点、视觉、突显等维度对 X before Y构式的主要语义特征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对有关发现进行了描写和解释。本研究证明,Xbefore Y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体,是结构缜密、有层级特征的语义网络系统,它形式上具有能产性和套叠性,主要表达涵括空间域和时间域以及经由隐喻机制而在时间域内不断引申扩展的各种具体和抽象语义。

阿普列相语言学理论与现代汉语语义句法研究

2017年第1期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2017, №1 总第55期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Serial №55 阿普列相语言学理论与现代汉语语义句法研究 项目主持人:彭玉海 子课题负责人:于鑫,王钢,王洪明,张红,李侠,孙敏庆 一、研究意义 1.学术价值 俄罗斯语言学家阿普列相(Ю.Д. Апресян)的语言学理论博大精深,其语言学观点和研究方法既继承、发展俄罗斯国内传统(积极语法思想和“意思 文本”模式理论等),又充分吸纳西方解释语义学、生成语义学、依存语法、格语法及结构主义等语言学思想养分,具有自己鲜明的思想原创性,研究深刻、细致、独到,形成其在世界语言学范围内享有盛誉、独具一格的语言学理论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学术影响,并且对汉语相关研究具有突出借鉴和指导作用。汉语语义句法研究同阿普列相的思想在深层实质上彼此关联、交织,但国内汉语界专门引进、借鉴阿普列相先进思想进而展开研究的工作尚未真正启动,因此有必要系统化研究其语言学理论。这位语言学家语言学思想的核心是集成描写理论,该理论统领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一系列语言问题研究,贯穿在该学派系统词典学、新型同义词解析和积极词典理论中。 本课题将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地研究阿普列相的学术思想,力图挖掘其语言学理论精髓以及对汉语语言学研究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将其用于指导汉语语义句法研究、义位集成描写和词条编纂,实现其语言学思想同汉语研究的有机结合,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学术引进与学术创新相结合的理论目标,达成学术前沿与国家急需的现实要求。这赋予本课题研究以突出的理论现实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一,课题成果对于汉语词汇实践教学和词汇知识实际掌握、运用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第二,对于俄汉互译时准确理解和炼词达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第三,研究结论可用于指导俄汉双语词典、汉语词典、汉语机器词典以及集成描写词典的编纂。 第四,对于汉语文本自动处理、机器翻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第五,课题研究还将有助于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的传播、有助于中俄学术沟通和交流,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语言学界,阿普列相的论著自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被译为英语、德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匈牙利语、波兰语、汉语等多种语言,以此进入欧美和亚洲各国,扩大了阿普列相在世界语言学领域的影响,同时也显示出阿普列相语言学理论的学术地位与显赫价值。鉴于阿普列相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影响力和学术地位,俄罗斯语言学界通过出版相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学习要点:掌握句法结构分析中运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语义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削苹果。(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饼干吃完了。/文章写好了。(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 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挖了一个坑。/来了一个客人。/写毛笔。(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小狗啃完了骨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张三修桌子。/毛把花瓶打碎了。 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烙饼。/做烟斗。/打毛衣。/盖大楼。

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兴起的。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构式表示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重要情景”,“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语法有生成性,但“非转换的”,一个个语法格式,亦即构式,并不是如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说的那样由生成规则或普遍原则的操作所产生的副现象(epiphenomena);除包含在语法格式即构式之内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外,“构式本身也有意义”,不同的构式有不同的构式意义;任何一个构式都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Goldberg认为,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结合体,而且其形式和意义的任何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其他的构式中预测,就称之为构式。 构式分为实体构式和图式构式。其中,语素、词、复合词以及全固定的习语叫做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这些构式在词汇上是固定的(lexical fixed)的,即其组成分子不可替代,而半固定习语以下的构式都被称作图式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Fillmore,Kay & O’Connor,1988)这样就使得实体构式到最抽象的图式构式一起构成了一个连续体,通常情况下实体构式只有一个实例,而图式构式则包括部分或全部开放的结构或抽象句型。在图式构式中,实例例释(instantiated)某个图式构式,而这个图式构式则允准(license)这些实例。 构式语法主要有三个特点:单层面—不可逆性、信息的综合性和共性—遗传等级模式。单层面—不可逆性是指构式语法认为它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转化(no derivation),Kay(1995)认为,当且仅当某种语言中存在一套构式,而这些构式能够组合起来产生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和语义的确切表征式,这个句子才被语法确认为合格。 信息的综合性是指构式语法认为句法意义跟语义和使用的条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语义和语用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在这个理论中,每个句式的具体句法形式跟意义和用法这两个方面的归约性是直接相关的。 构式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构式与构式之间一般来说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构式之间的共同点构成这些构式之间的共性,这些共性本身也是一个构式,该构式的特性通过遗传关系传给更加具体的构式,这

概念整合框架下的句法一语义接口研究

概念整合框架下的句法一语义接口研究-汉语言文学 概念整合框架下的句法一语义接口研究 朱怀 摘要:概念整合理论是意义构建理论,可以用于句法-语义结构研究,语法整合通过想象事件和句法构式的相似性合并到整合空间中,再通过句法句式体现出来,想象事件和句法构式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是进行语法整合的前提。 关键词:概念整合接口语法 “句法-语义接口”指词义影响句法的问题,如词义如何具体地影响句法,词义的哪一部分影响句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句法。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注意到动词语义和句法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在语义类型上相同的动词,其句法表现往往也相同,动词语义能够决定句法形式(Fillmore,1970);80年代的形式语法学派也认为动词语义能决定句子结构。本文主要讨论人们如何根据意义构建句法形式和如何根据句法提示构建意义两个部分。前者探讨从意义到句法的实现,后者探讨从句法到意义的生成。概念整合理论是意义构建理论,通过建立心理空间网络及空间之间的映射和投射产生新创结构来构建意义,它同样可以用于语法研究。Fauconnier和Turner(1996)介绍了作为语法的核心过程的整合思想,构建了从概念结构到典型的语法结构之间的映射和实现框架,为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句法-语义接口研究打下了基础。 一、语法整合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语言并不能直接进行认知构建,语言只是提供给人少量的但是充分的提示,当这种提示与人脑中已经存在的结构、认知原则、背景框架等结合时,人们就能构建意义。因此人们能根据语言提示来构建概念结构,

Fauconnier和Turner(1996)认为,语法也能通过概念整合构建出其实现过程,提出了概念与语法构式结合整合出语法形式的操作思路;Mandelblit(1997)在此基础上提出将构式语法融入到语法意义与形式的生成过程中,提出了完整的语法整合框架。我们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概念整合、构式语法与事件结构理论结合,来表征语法与意义之间的表征模式。 概念整合在意义构建上是通过两个输入空间的结构合并,整合出新的意义;同样,意义到形式或形式到意义的生成也能通过多空间结构之间的映射和投射完成。语法作为一种抽象图式,也能反映出事件合并和概念整合,事件结构和语法构式之间存在成分和结构的对应关系,使得二者之间能够进行跨空间的映射。语法整合是概念整合的一种类型,与构建意义的概念整合不同,语法整合主要研究句子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语法整合通过想象事件和句法构式的相似性合并到整合空间中,再通过句法句式体现出来,想象事件和句法构式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是进行语法整合的前提。 二、语法整合网络 语法整合的句法实现是以想象事件和句法句式为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映射和投射,在整合空间中由句法句式表征出来;语法整合的意义实现是以句法句式和事件结构为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映射和投射,在整合空间中由想象事件表征出来。想象事件和构式为句法句式提供了具体角色和关系框架,句法句式则为想象事件和构式提供了句法体现。Mandelblit(1997)以简单句“斯纳吻了丹尼”为例,说明了语法整合的基本结构。输入空间1是一个想象事件,有一个叫“斯纳”的人吻了一个叫“丹尼”的人,这一想象事件被一个语义框架(即概念结构)表征,概念结构是具体事件的抽象图式,其语义角色如“施事”和“受事”

编译原理实验三-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docx

上海电力学院 编译原理 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三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 院系: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 实验三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LR分析器的构造过程,并根据语法制导翻译,掌握属性文法的自下而上计算的过程。 二、实验学时: 4学时。 三、实验内容

根据给出的简单表达式的语法构成规则(见五),编制LR分析程序,要求能对用给定的语法规则书写的源程序进行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对于正确的表达式,给出表达式的值。 对于错误的表达式,给出出错位置。 四、实验方法 采用LR分析法。 首先给出S-属性文法的定义(为简便起见,每个文法符号只设置一个综合属性,即该文法符号所代表的表达式的值。属性文法的定义可参照书137页表6.1),并将其改造成用LR分析实现时的语义分析动作(可参照书145页表6.5)。 接下来给出LR分析表。 然后程序的具体实现: ● LR分析表可用二维数组(或其他)实现。 ●添加一个val栈作为语义分析实现的工具。 ●编写总控程序,实现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过程。 注:对于整数的识别可以借助实验1。 五、文法定义 简单的表达式文法如下: (1)E->E+T (2)E->E-T (3)E->T

(4)T->T*F (5)T->T/F (6)T->F (7)F->(E) (8)F->i 状态ACTION(动作)GOTO(转换) i + - * / ( ) # E T F 0 S5 S4 1 2 3 1 S6 S1 2 acc 2 R 3 R3 S7 S13 R3 R3 3 R6 R6 R6 R6 R6 R6 4 S 5 S4 8 2 3 5 R8 R8 R8 R8 R8 R8 6 S5 S4 9 3 7 S5 S4 10 8 S6 R12 S11 9 R1 R1 S7 S13 R1 R1 10 R4 R4 R4 R4 R4 R4 11 R7 R7 R7 R7 R7 R7 12 S5 S4 14 3 13 S5 S4 15 14 R2 R2 S7 S13 R2 R2 15 R5 R5 R5 R5 R5 R5 五、处理程序例和处理结果例 示例1:20133191*(20133191+3191)+ 3191#

关于概念结构理论与构式语法说比较分析.

关于概念结构理论与构式语法说比较分析 作者:夏晓蓉时间:2010-1-19 11:19:00 论文关键词:概念结构理论构式语法论元结构体验哲学 论文摘要:本文在比较概念结构理论与构式语法说的基础上,指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两个理论体系,它们有着各自鲜明甚至对立的观点,但是认知的共性使得它们解释语言现象时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两大理论并非截然对立,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 1.引言 Jackendoff(1990)的词汇概念结构理论与Goldberg(1995)的构式语法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体系,都运用了论元结构来说明语言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动词和句式之间的关系是他们讨论和研究的中心。Jackendoff并没有明确提出“动词中心”的说法,但从他对句子的论元结构的描述不难看出,他的概念结构并没有摆脱生成语法的影子,句子的生成依然是论元插入动词的概念结构,再转化为句法结构的结果。与Jackendoff不同的是,Goldberg以构式(construction)的论元结构为研究中心,认为动词不能决定句子的生成,构式的意义才是构式生成的关键。 虽然他们研究的内容不同,一个是动词概念,一个是构式概念,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一定程度上,动词可以选择它能够出现的构式,同样构式也可以选择满足它的动词。而且,表明句子中动词和名词关系的论元结构在概念结构理论和构式语法中的运用都颇有新意。因此,本文想通过比较Jackendoff和Goldberg的理论方法和哲学基础,讨论这两个分别代表概念语义学和构式研究的理论之间的关系。 2.理论方法 Jackendoff用形式化的语言描述内在概念的空间关系,在生成语法学派中对语义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概念结构相当于语义结构,与句法和音系结构并行。Jackendoff摈弃了由表层结构映射到音系和语义结构的句法中心说,认为这三个层次是自主的结构,都具有同等的创造性,不存在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派生,它们之间是对应关系而非派生关系,由对应规则(correspondence rules)联系起来。 构式是形式-意义的对应,不依赖动词,基本的句型都是构式的实例。每个

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研究的三种模式

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研究的三种模式 作者简介:刘宇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江苏南京 210097)。 内容提要:到目前为止,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研究已有两种模式。一是传统的界面研究,二是构式语法的方法。在分析和对比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第三种研究模式,即因果元构式的方法。将因果元构式与题元等级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界面研究中的不足,如词汇语义“颗粒”难以确定的问题,局限于单向映射的问题,以及句法结构的特异性被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因果链;构式;元构式;词汇语义;句法;界面 1.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的传统研究及其不足 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lexical meaning syntax interface,下文简称为界面)研究“谓语动词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与句子结构相互关联”(Arad,1996)。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界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方面: (1)动词的哪些意义影响句子结构,这些意义如何表征; (2)动词意义对句子结构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即动词意义向句子结构映射具有什么规律,包含哪些类型。 如何选择与句子结构有关的词汇语义内容,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做法,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罗列动词的语义角色,即把动词(在句子中)必须有的名词成分罗列出来,如Gruber(1965)、Fillmore(1968)、Stowell(1981)、Cruse(1986)、Givón(1990)等人的做法属于这一类。詹卫东(2004)把动词与语义角色的搭配能力形象地描述成“动词在自己周围挖坑的能力”。 另一类主张在特定的维度上进行谓词分解,如Jackendoff(1976,1983,1990)基于空间位置与运动关系的谓词分解;Tenny(1994)基于体特征(aspectual properties)把谓语动词分解成有限的概念特征或基础谓词(但不一定是原子谓词);Croft(1991)受Talmy(1985,1988)的启发,提出了对事件进行分解的因果链(causal chain)方法。 理论的多样性体现了理论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首先表现为各家的术语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比如Givón(1990)提出了“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Gruber(1965)和Jackendoff(1972,1976)提出了“题元关系”(thematic relation),Fillmore(1968)提出了“语义格”(semantic case),Stowell(1981)提出了“题元栅”(theta-grid),cruse(1986)提出了“参与者角色”(participant role),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词汇语义单位不仅名称不同,数量也不同。比如,杨成凯(1986)以列表的方式对比了Fillmore (1966,1968,1971,1977)各时期语义格的数目和名称:1966年提出6种,1968年和1971分别提出9种,数量虽然巧合,但名称和所指各不相同,1977年又缩减为4种。此外,Halliday(1967)提出9种语义角色,吕叔湘(1942)提出12种,丁树声等(1961)提出8种,汤廷池(1972)提出12种,邓守信(1971)提出9种。 名称不同或许是可以接受的,但数量不同体现的是不同学者对词汇语义的不同切分,即词汇语义的“颗粒”大小不同。数量越多,“颗粒”越小;数量越少,“颗粒”越大。“颗粒”大小的不确定性直接决定了词汇语义与句法之间映射关系的不确定,既可能是多对一的映射,也可能是一对多的映射。 比如对(1)和(2)来说,罗列语义角色的作法认为Tom和the new offer分别是Agent和Theme,都映射为主语;thevase和Flora分别是Patient和Experiencer,都映射为宾语。不同的语义角色映射为同一句法单位,是多对一的映射。 (1)Tom broke the vase. (2)The new offer pleased Flora. 多对一映射的另一种形式表现为例3,其中Agent和Source映射为主语Tom,Theme和Goal映射为宾语the fox。

一种基于混合分析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

中 文 信 息 学 报 第16卷第4期 JOURNAL OF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 ESSING Vol.16No.4一种基于混合分析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 尹 凌 姚天 张冬茉 李 芳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030)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领域相关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根据领域文本的特点,该方法将浅层句法分析和深层句法语义分析结合在了一起。其浅层句法分析部分采用有限状态层叠的方法,将文本中的命名实体识别出来,从而大大减轻了深层分析部分的负担。其深层句法语义分析部分将语义分析和语法分析结合起来,主要依靠词汇搭配信息来决定句子的结构。该方法在解决领域相关文本的短语结构歧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 关键词:浅层句法分析;深层句法分析;有限状态层叠;分语义场 中图分类号:T P391.1 A Hybrid Analysis Based Chinese Text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Method Yin Ling Y ao T ian fang Zhang Dong mo Li F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 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0030 Shanghai) Abstract:T his paper proposes a Chinese text analysis method on specific domain.A ccording to the texts character, t his met hod combines shallow parsing technolog y w ith deep parsing and semantic analysis technology.Drawing on fi nite state cascades method,its shallow parsing module recognizes named entities in the tex ts.So that it greatly eases t he burden of the deep analysis mo dule.Principally depending on wo rd collocation information,its deep analysis mod ule combines syntactic analysis and semantic analysis to determine sentence structure.It gains goo d effect at resolv ing t he ambiguity of phrase structure in specific do main. Key Words:shallow parsing;deep parsing;finite state cascades;sub semant ic field 一、概述 对于汉语语料库的多级加工,主要分为切词、词类标注、短语结构标注、语义信息标注[1]等。针对后两个阶段,本文以足球比赛报道为试验领域,提出了一种领域相关的汉语文本分析方法。它对已经完成分词和词性标注的中间文本进行处理,借鉴并扩展了C.J.Fillmore的格语法,分析结果力求将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格关系标注清楚。 分析足球比赛报道文本的特点,发现有许多实体名称,如球队名称,比赛名称,人的身份等,对深层句法和语义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把这些实体名称称为命名实体(named enti 收稿日期:2001-12-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083003). 作者尹凌,女,1978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姚天,男,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张冬茉,女,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李芳,女,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第2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 Vol. 2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5 ────────── 收稿日期:2005-05-31 作者简介:刘淑芬(1981-),河北唐山人,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04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 38 -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刘淑芬 (广西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在语法分析中要区分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三个平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具有三位一体性。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要注意把握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从而使句子从静态分析达到动态分析,这也将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个平面”理论;句法;语义;语用;三位一体性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6-0038-03 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交际载体,一种极其复杂的符号体系。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分析语言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 进行。 [1] 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个具体的句子,总是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不同的平面,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必须同时进行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才算最后达到语法分析的目的。如此才能使静态语法分析和动态语法分析相结合,达到全方位的语法分析,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主张自觉地既明确区分又相互兼顾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都有自己的形式和意义:“句法、语义、语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句法、语义、语用的意义都是语法意义。”[2]句法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句法意义,指的是词语与词语结合组成句法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显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义意义,简称语义,指的是词语和词语相互配合组成语义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隐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只有在一定的语义结构中才能形成,因此词汇意义、逻辑意义、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不属于语法范畴的语义。语用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用意义,指的是词语或句法结构体在语言实际使用中所产生或形成的语用价值或信息。语用意义往往体现着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向。 三个平面中,句法和语义是表里关系或显层和隐层的关系,这在抽象的句子结构里看得更为明显,句法结构同时也是语义结构的表现形式;而在具体的句子即交际中实际运用的句子中,语用成分或语用因素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内层和外层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至于三者在语法分析中的价值,三个平面 有三种结构,也就会有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它们在具体的句子中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句子的要素,三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由于着眼点和观察角度不同,研究中会有所侧重:“从说写角度看,句法是核心,是个轴。研究语法,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为基础,向深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2]因此,句子的语法分析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而不应该是孤立的。 在分析一个句子合法不合法时,一是要看句法上词语间结合得妥当不妥当;二是要看语义上词语搭配得合理不合理;三是要看语用上词语安排得适切不适切。凡符合妥当、合理、适切三个条件的句子,可以说是一个合法的、有效的句子,反之,可能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或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由此可知,在对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求把句子放在交际的过程中观察,看语境对句子的语义和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采用静态的分析与动态的分析[3]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例如:“门把风吹开。”这句话从句法上看虽符合“主语(门)+状语(把风)+动词(吹)+补语(开)”的格式;但从语义上看,此句违背了“把”字句的主语必须是施事,而介词“把”介引的对象应为受事的原则,同样让人不知所云;再从语用方面看,此句所传达的信息是不真实的,而且由于缺少语气词“了”则不能表达陈述确定的语气,使人觉得一句话没说完,因此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如果转换成:“风吹开了门。”“风把门吹开了。”或“门被风吹开了。”无论从哪个平面上看都是合理合法的。而且,这三句的主语、施动者(或受动者)、主题三者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句子的主语兼有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因素,因而三个平面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在有些情况下,主语、施事(或受事)、主题并不是等同的,例如:“今天,我们班的同学都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 比 一、引言 肖奚强(2005)对从400万字的语料中抽取的396个“除了”句式进行了考察,发现含“还”类词的句式占47.5%,是自然语言的各种“除了”句式中使用最多的①。肖奚强统计的“还”类词包含了“还”以及与其同义的“也、又、亦”等,对它们之间的具体使用情况并未做出细致的划分。根据语感,这些“还”类词在具体使用频率上是有所不同的。为了找出不同的“还”类词在具体使用上的不同,我们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络在线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随机检索了500个含“除了”的例句②,经过进一步辨别,其中有451句是与介词“除了”有关的句式③,再从其中辨别甄选出含“还”类词的句子,一共是165句,其中含“还”字的126句,占76%,含“也”字的33句,占20%,含“又”字的4句,含“亦”和“尚”的各1句。 很明显,含“还”和“也”的“除了”句式比其他句式更常用。“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用法上的区别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汉语学习者(赵燕皎,2000)。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语料中具体用例的分析,对比“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差异。 二、文献综述 (一)“除了”“还”“也”的语义研究 关于“也”的语义,目前普遍接受的是马真(1982)提出的表示“类

同”的观点。 陆俭明、马真(1985)在《“还”和“更”》中指出“还”语义很多,并主要论述了表示程度的语义,既可以表示程度高,如“我比他还高”,也可以表示程度浅,如“她唱得还可以”。刘月华(2001)概括出了7种,我们认为,有的并不是“还”本身的语义,而是它所在句式的语义。如表示“名不副实”义的应该是“还……呢”这个格式的作用,而不是“还”。李晓琪(2005)在频率副词中列有“还”,指出其本义是“持续”,有时也表重复。高增霞(2002)认为“还”的基本义是“延续”。 马真(1981)在讲解虚词“除”的时候,指出它有两种用法,一种表“排除”,一种表“递进追加”,后边常用“还、又、也”等连接。关于“除了”,刘月华(2001)指出它表示“不计算在内”,常与“还、也、又”配合使用,这种句子有补充作用。李晓琪(2005)概括为3点:1.表示“不计算在内”,后面用“都、全”或“不、没有”呼应;2.表示“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常与“还、也”呼应,这一种其实相当于刘月华说的有补充作用的包容式。3.列出“除了……就是……”的固定格式。马真(2004)提出在对虚词进行研究时要“警惕将虚词所在的格式的意义归到那虚词身上”,并分析说表示“补充”义的并不是“除了”这个虚词本身,而是它所在的格式。因此,我们认为,介词“除了”只表示“不计算在内”,至于排除或包容或追加都是它所在的格式所具有的意义。 (二)“除了”句式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多是从不同角度对“除了”句式的整体考察,如郑懿德、陈亚川(1994)的“除了”句式用法研究,殷志平(1999)的语义辨析,

关于构式语法相关理论

关于构式语法相关理论 构式语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Adele E.Goldberg,她的代表作是《构式: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看题元结构》。构式语法与框架语义学以及语用学联系密切,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基石,也正是构式语法基于语义研究这样的特点,在我国语言研究领域颇受欢迎。汉语相对而言是一种意合语言,很多句子不能够单单从形式上得到合理的解释,构式语法的引入,为我们理解汉语、研究汉语带来了新的思路。当前,我国涉及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的领域,有过介绍并研究的主要有张伯江、沈家煊、陆俭明、李临定、马庆株、石毓智、严辰松、牛保义、王寅等,其中讨论内容主要涉及长期稳定的句式或结构,如“把”字句、存在句、双宾句、被动句、部分短语结构等。 Goldberg认为,“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而其形式Fi也好,意义Si也好,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不能全然从C的组成成分或先前已有的其他构式所推知。”构式作为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既包括语素和词,也包括半固定以及固定的习语、熟语,还有抽象的句型等等,可以说构式可以覆盖语言的所有层级。于是,我们可以概括构式语法包含的基本思想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构式有两部分组成,一为形式,一为意义。既然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那么汉语中的语素、词、短语、句式等均可纳入构式语法的研究范围。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主要研究的是理想化的语言,意图将规则的语言运用数理逻辑形成公理化形式演算系统以便实现最简,证实经济原则的存在。而现实中的语言,则不完全或一定不存在理想化的语言,这也对研究不规则的语言提出了迫切要求。构式语法的出现与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规则语言的解释及分析问题。因为构式语法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语言,如规则的不规则的,简短的复杂的、标记的无标记的、抽象的具体的等。这也是构式语法能够发挥其不同于其他语言理论作用的一个突出特点,简单说就是可以“作用于生僻语言现象”。 其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构式语法认为构式义的表达不是其各组成部分的叠加义,而是超越各部分本有意义的新义。也就是说构式义作为整体,并非部

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句法—语义接口研究概述 摘要:当前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寻基于理解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要实现这一目的,必然要从句法和语义的关系出发,分析研究表层句法形式和深层语义结构的联接规律。由于研究者对句法与语义关系认识的不同,形成了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两个不同的理论——投射理论和构式理论,本文尝试对这两个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评析。 关键字:句法—语义接口投射理论构式理论 当前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寻基于理解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要实现这一目的,必然要从句法和语义的关系出发,分析研究表层句法形式和深层语义结构的联接规律。由于研究者对句法与语义关系认识的不同,由此导致了不同的研究角度,从而形成了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两个不同的理论——投射理论和构式理论,下面本文将对这两个理论作以简要介绍和评析。 一、投射理论 投射理论从词汇语义角度研究句法与语义的关系,这里的词汇语义具体是指动词的语义。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句法形式由主要动词决定,动词的句法表现是主要动词语义投射的结果(Grimshaw 1990, Levin and Rappaport 1995, Pinker 1989)。从这一观点出发,学者们分别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研究:1)动词语义的哪些方面与句法相关;2)如何表征动词与句法相关的那部分意义;3)从词汇语义到句法的映射规则系统的本质是什么。 针对第一个问题,Grimshaw(1993) 提出了语义结构和语义内容两个概念,词汇意义中在句法层面表现活跃的那部分被称为“语义结构”,词汇意义在句法上表现不活跃的那部分则被称作为“语义内容”。Levin and Rappaport(1995, 1998)将前者称为“语义变量”,后者称为“语义常量”。虽然所用标签不同,但在将动词语义分为两个部分,甄别和句法形态相关的那部分语义从而认识语义和句法之间的联系这一点上认识是相同的。由于对决定句法的语义因素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对这部分语义因素的表征中,所以,关于学者对第一个问题的认识,可以归结到其对第二个问题的处理中。 对于如何表征动词和句法相关的那部分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采用“语义角色表”,另一类采用“谓词分解”。“语义角色表”是最早提出也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表征方法,其基本概念是列出和动词论元相对应的事件参与者的语义角色类型。在语义角色表中,动词语义和句法相关的部分体现为一系列的语义角色。通常认为语义角色主要有施事(agent)、受事(patient)、客体(theme)、经验者(experiencer)、受益者(beneficiary)、工具(instrument)、处所(location)、目标(goal)、来源(source)等。每个动词都和一定的语义角色表(又称格框架、题元栅)相联系,如动词put必须与表示施事、客体和处所角色的三个论元相联系,其语义角色表为:put: 。语义角色表是描述论元语义特征和句法位置之间联系的十分有用的工具,但这种描写工具同时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我们无法确定语义角色应该细分到何种程度,没有可靠地测试方法来确定具体论元担负何种语义角色,无法解释语义角色和论元实现之间的联系等等。同时语义角色表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无法解释语义角色的共现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提出“谓词分解”的方法,将动词的意义(而不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COLIPS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 (提要) 北京大学陆俭明 §1. 引言 “词语在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多功能性”,是指词语在相同的词类序列中,可体现不同的功能,在句法上是如此,在语义上也是如此。 §2.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出租汽车 2 坐这儿两个人 拉车上一把雨伞 3 吃了他三个苹果 修了王家三扇门 4 肝炎,急性好治,慢性难治。 彩色贵,黑白便宜。 5 他比阿Q还阿Q。 很中国 6 高他一个头 大他三岁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早已为人们所注意,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性的表现。例如过去汉语语法学界说,“出租汽车”既可看作是述宾关系,“出租”是述语,“汽车”是宾语;也可看作是“定-中”偏正关系,“出租”是定语,“汽车”是中心语。 §3. 词语在语义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大衣口子 “大衣扣子”,在语义上我们既可以分析为隶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的扣子”,扣子是大衣有机的组成部分,个儿有的大,有的小——如袖口上的扣子),也可以分析为类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专用的扣子”,个儿都是大大的)。 诗人风度 2 芯儿蛀了的 儿子参军的 3 人吃饭*饭吃人 十个人吃一锅饭一锅饭吃十个人 一张床睡两个人两个人睡一张床 两个活儿干四个钟头四个钟头干两个活儿 一条板凳坐三个人三个人坐一条板凳 (A)表示容纳量 (B)表示“每” 4 台上坐着许多人 门上贴着一幅画

§4. “语法的动态性”理论 该用什么理论,该怎样解释上述词语的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我们觉得,可以用郭锐提出的“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来进行解释。 “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是郭锐(2002)最近提出的,这个理论对解决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很有帮助。什么叫“语法的动态性”呢?郭锐指出,词在句法层面上会产生词汇层面未规定的语法性质,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的动态性”。先前郭锐(2000)就认为,词语的语法性质应区分为“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和“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词语在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固有的词性,可以在词典中标明;而词语在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在具体使用中产生的,由句法规则控制。词语在上述两个层面的语法性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例如: (1)小王有一撮黄头发。 “小王”、“黄头发”在词汇层面是名词性的,现在在句法层面上,即具体在上面例(1)里,呈现的也是名词的语法性质。但有时会不一致,例如: (2)小王黄头发。 例(2)里的“黄头发”就跟词汇层面的词性不一致,它在上面这个句子里,即在句法层面呈现的是谓词性质。 归纳郭锐(2002)所说的语法动态性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把“语法的动态性”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一、某个词类里的词在句法层面其语法功能发生变化。例如区别词,从词汇层面说,它固有的句法功能是只能作定语或跟助词“的”构成“的”字结构(朱德熙1982);但是,有些成对的区别词,如“急性”、“慢性”等,到了句法层面,在一定条件下(含对比意),可以作主语。例如: (3)肝炎,急性好治,慢性难治。 (4)那柜子,我觉得框式好看。[意味着板式不好看] 二、动词或形容词的论元数(或说“配价数”)发生变化。例如: (5)张三跑了一身汗。 (6)张三高李四一个头。 例(5)里的“跑”,从词汇层面说,它是一价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这里增加了一个论元(或说“配价成分”)──“一身汗”。例(6)里的“高”,从词汇层面说,它固有的语法功能是一价形容词,但在比较句里它后面可以带上两个论元──“李四”和“一个头”。换句话说,“跑”由一价动词变成了二价动词;“高”由一价形容词变成了三价形容词。 再如“总共/一共修了王家三扇门”里的“修”和“总共/一共吃(了)他三个苹果”里的“吃”。这里的“修”、“吃”就表现出了语法的动态性——它们原先在词汇层面都是二价动词,后面只能带上一个宾语;而在这里则表现为三价动词,后面带上了两个宾语。但它们跟“给”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给”,从词汇平面说,本来就是三价动词,到句法层面也实现为三价动词;而“修”和“吃”,从词汇平面说,本来是二价动词,只是到了句法层面才呈现为三价动词。 §5. 关于Goldberg 等的“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亦称“架构语法”、“框架语法”、“构块式语法”),源于C.J.Fillmore,而真正对句式语法作深入论述的,是Paul Kay(1995)和Adele E.Goldberg (1995)。“句式语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句式有独立的语义;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所能完全推知的,因为句式本

“别客气”和“不客气”的句法语义探析

内容摘要: 提要句法层面,“别客气”只能作谓语,而“不客气”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语义层面,在言域义方面,二者是相同的;“别客气”没有行域义和知域义,而“不客气”有行域义和知域义. 提要句法层面,“别客气”只能作谓语,而“不客气”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语义层面,在言域义方面,二者是相同的;“别客气”没有行域义和知域义,而“不客气”有行域义和知域义. 关键词句法层面语义层面言域义行域义知域义 一、引言 目前,已对“别客气”和“不客气”的句法和语义进行过比较详细探讨的只有两篇专题性的论文:汤晓玲的《谈现代汉语的一个短语“不客气”》以及潘忆燕的《辨析“不客气”与“别客气”》。前者比较了“不客气”与“别客气”的语用差异,分析了“不”和“别”的差异及自主形容词“客气”等能动意义显现的方式,最后揭示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后者首先是指出“不客气”除了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貌用语之外,还有两个语义内涵—毫不留情的与对人态度不热情、不友好、很冷淡;然后又从使用频率、句法功能、语义内涵、适用语体、语言运用几方面概括分析了“不客气”和“别客气”的差异。这两篇著述对“不客气”和“别客气”的句法和语义分析,在观察和描写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解释方面做得还不够。我们通过检索整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以下简称北大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共632428846字节)发现:该语料库含有“别客气”的例句只有140多个,而含有“不客气”的例句却多达1200多个,两者的使用频率相差甚大。就此现象,本文拟结合“行、知、言”三域理论以及更广泛的语料从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来进行较深人的探讨和解析. 我们试图在本部分通过借鉴沈先生的理论,再结合具体例句来对“别客气”和“不客气”的语义异同进行探讨. 1.言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词典》)对“客气”释义为:①(形容词)对人谦让、有礼貌;②(动词)说客气的话,做出客气的动作。“别客气”中的“别”的用法和意义,应是《词典》中“别4”的第l条:(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跟“不要”的意思相同。“不客气”中的“不”的用法和意义,应是《词典》中“不”的第8条:(副词)不用;不要(限用于某些客套话)。从《词典》中的释义来看,“别”和“不”都有“不要”之义,所以“别客气”和“不客气”都可用于对别人说出感谢话后的委婉劝阻。如: (1)甲:谢谢你! 乙:别客气/不客气. 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是可以通用的,表述功能上,它们都是客套话,意义上也大体相当。按照沈家煊先生的“三个世界”—行域、知域、言域理论,上例中的“别客气”和“不客气”都是礼貌用语,应属于言域,因为它们既不是对对方做出感谢的行为后而报以回应性的劝阻行为,也不是对对方是否真心感谢的可能性的推断,而是劝阻对方不要说感谢性质的话,它们的“语力”是“劝阻”,所以属于言域。在“言域”中“别客气”和“不客气”的意义是一致的,都是“不要说客气的话”之义. 但是同样都是礼貌用语,“不客气”和“别客气”也还有细微差别,那就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除了作为一种礼节性话语,说话人如果还有意表示一种劝说或劝阻他人不用讲礼貌、谦让的意思时,只能用“别客气”,而不能用“不客气”。如: (2)上面,一个稚座,很幽静的一个地方,女士优先一般要请女士点菜,菜单给她了,我当时还跟她说,我说你随意,别妄气,你就点吧①. (3)哪里哪里,你们是稀客,平日请都请不到的,别姿立,吃一点水果,吃一点水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