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体格生长指标的测量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

小儿体格生长指标的测量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
小儿体格生长指标的测量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

小儿体格生长指标的测量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

一、目的

通过对小儿体格生长各项指标的测量,判断小儿

体格生长水平。

二、适应证

需进行生长发育测量的小儿。

三、禁忌证

无。

四、操作前准备

1.向患儿家长交代测量目的,解释测量方法,取得家长同意及配合。

2.检查物品准备:体重秤、婴儿身长测量器、身高计、软尺、垫布等。

五、操作步骤

1.体重测量

1)3 岁以下小儿测量:10kg 以下的小婴儿先进行环境准备,使室温保

持在 22-24 摄氏度。测体重之前注意体重计调零,脱去小儿衣帽及纸尿裤,

一手托住小儿的头部,一手托住臀部,放于体重秤上进行测量。小婴儿

最好采用载重 10—15kg 盘式杠杆秤或盘式电子秤测量,准确读数至

10g。1-3 岁幼儿亦可采用载重 50kg 体重计蹲位测量,准确读数至 50g。

需注意让小儿蹲于秤台中央。

2)3 岁以上小儿测量:体重测量应在晨起空腹时将尿排出,脱去衣

裤鞋袜后进行。平时以进食后 2 小时称量为佳。3—7 岁儿童用载重

50kg 体重计测量,准确读数至 50g;7 岁以上用载重 100kg 体重计

测量,准确读数至 100g。测量时让儿童站立于踏板中央,两手自然

下垂。

3)体温低或病重的患儿:可先将衣服、纸尿裤和小毛毯称重后,给

患儿穿上后再测量。注意:体重计调零。

2.身长(高)测量

注意:需 2 人配合操作。

1)卧位测量(3岁以下)(图57-1):一手托住小儿的头部,一手托住

臀部,将小儿仰卧位放在量床底板中线上。两人配合,助手将头扶正,

头顶接触头板。检查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按住双膝,使双腿伸直并拢,

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两侧足跟,然后读刻度,注意使量床两侧读数一致。

误差不超过 0.1cm。

注意:测量者的眼睛要与滑侧板在一个水平面上。

2)立位测量(3岁以上):先检查身高计是否放置平稳,滑侧板与

立柱之间是否成直角。

3 岁以上小儿站于身高计的底板上,要求小儿立正姿势,两

眼正视前方,两侧耳廓上缘连线及眼眶下缘连线呈水平位,胸

稍挺,腹微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

600,背靠身高计的立柱,使两足后跟、臀部及两肩胛角几点

同时都接触立柱,头部保持正直位置。测量者轻轻滑动滑侧板

直至与小儿头顶接触,读数前应再次观察被测量者姿势是否保持

正确,待符合要求后再读取滑侧板呈水平位时其底而立柱上的数

字,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误差不超过0.lcm。

3.坐高测量

1)3 岁以下小儿,取仰卧位测量,由助手固定小儿头部及

身体,使其头顶贴于测最板顶端,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

提起小儿小腿使其膝关节屈曲,大腿与底板垂直,骶骨紧贴底板,

右手移动足板,使其紧贴小儿臀部,精确至 0.lcm。头顶到坐

骨结节的长度,称顶臀长。

2)3 岁以上小儿,取坐位,两大腿伸直并拢,与躯干成直

角,令小儿挺身坐直,双眼平视前方,臀部紧靠立柱,双肩自然下垂,双脚平放地而上,足尖向前。移动头顶板与头顶接触,精确至 0.1cm。

注意:坐凳高度,如脚悬空,可在脚下填充木板,使

大腿的伸直面与地面平行。某些疾病时身体各部分比

例失常,此时需要分开测量上部量及下部量以进行比

较。4.上、下部量

1)上、下部量:上部量是指自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距离;下部量是指自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距离。

2)取仰卧位或立位,用软尺或硬尺测量自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的垂直距离,为下部量,精确至 0.1 cm。身长/高减去下部量即为上部量。0—3 岁婴幼儿取仰卧位测量,3 岁以上儿童取立位测量,要求同身长/高测量。

5.头围测量

被测者取立位或坐位,测量者位于被测者前方或一侧,用拇指将软尺零点同定于一侧眉弓上缘处,软尺经过耳上方,经枕骨结,最最高点,两侧对称,从另一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读数。误差不

超过 0.1 cm。

注意:软尺应紧贴皮肤,左右对称,注意软尺不要打折。

6.胸围测量

3 岁以下小儿取卧位或立位,3 岁以上儿童取立位。测量者

位于被测者前方或一侧,用手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一侧乳头

的下缘,手拉软尺,绕经小儿后背,以两肩胛骨下角下缘为准,

注意前后左右对称,经另一侧回到起点。然后读数。取平静呼、吸

气时的中间数,误差不超过 0.1cm。量时软尺应紧贴皮肤,

注意软尺不要打折。

注意:被测者需处于安静状态,两手自然下垂,两跟平视前方。

7.腹围测量

取卧位,测量婴儿时将软尺零点固定在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经同水平位绕背一周回到零点;儿童可平脐经同水平位绕背一

周后回到零点进行读数,精确至 0. lcm。

8.腹部皮下脂肪

取锁骨中线平脐处,皮褶方向与躯干长轴平行,测量者在测量

部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该处皮肤及皮下脂肪捏起,捏时两手

指应相距3cm,右手拿量具(皮褶量具),将钳板插入捏起的

皮褶两边至底部钳住,测量其厚度,精确至 0.5mm。

9.上臂围

取立位、坐位或者仰卧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一般测量

左上臂,将软尺零点固定于上臂外侧肩峰至鹰嘴连线中点,沿该

点水平位将软尺紧贴皮肤绕上臂一周,回至零点读数,精确至

0.lcm。

六、并发症处理无。

七、相关知识

1.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其中骨骼、肌肉、

内脏、体脂、体液为主要成分。体重易于准确测量,是最容易获得的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指标。

2.身高(长):身高为头部、脊柱及下肢长度的总和。3 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立位时测量称为身高。

3.上、下部量:在患有某些疾病时可使身体各部分比例失常,此时需要分开测量上部量及下部量以进行比较。出生时上部量大于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长骨增长,中点下移,2 岁时在脐下,6 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 岁时恰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此时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

4.头围:头围的增长与脑和颅骨的生长有关。头围大小与脑和颅骨的发育密切相关。胎儿期脑发育最快,故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平均为 34cm,头围在 1 岁以内增长较快,特别是生后前 3 个月,头围即可增长 6cm,6 个月时已达44cm,1 岁时为 46cm。周岁以后增长明显减慢,2 岁48cm,5 岁50cm,15 岁接近成人头围,约 54-58cm,头围测量在 2 岁前最有价值。

5.胸围:胸围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其大小与肺、胸廓、肌肉和皮下脂肪的发育有关。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 1—2cm,第一年末头、胸围相等,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营养不良、佝偻病、缺乏锻炼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可推迟到 1.5 岁以后。

1 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 l。

6.2 岁前腹围与胸围约相等,2 岁后则腹围较小。腹围

受多种因素影响,故实际临床意义不大。患儿腹部疾病时需

动态监测以观察腹水的变化情况。

7.通过测量皮褶厚度可反映皮下脂肪及小儿的营养状况。

常用的测量部位有上臂二头肌部位、背部及腹部。

上臂围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生长。1 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一5岁增长缓慢,约 1—2cm,因此在无条件测量体重和身高的场合,可用测量左上臂围来筛查1-5 岁小儿的营养状况:>13.5cm 为营养良好,12.5—13.5cm 为营养中等,<12.5cm 为营养不良。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体格评价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身长(length) 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0~6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厘米左右。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厘米左右,女童较男童略早开始2年。身高估算公式: 2~10岁儿童身高(厘米)= 年龄 X 7 + 70 2、体重(weight)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 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长可达6公斤左右。体重估算公式: 小于6月婴儿体重 = 出生体重(公斤) + 月龄 x 7~12月婴儿体重 = 6(公斤) + 月龄 x 1~10岁儿童体重(公斤)= 年龄 X 2 + 7(或8) 3、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厘米,下半年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 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厘米间,>厘米示营养良好,<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sitting height)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儿童1岁后身高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一般出生时为66%,4岁时60%,10岁时54%。当儿童患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时,坐高占身高百分比明显增大。 7、前囟(anterior fontanel) 新生儿出生时头顶部有两个骨性间隙,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后囟。前囟出生时约~2厘米,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6个月后则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1~2个月即闭合。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骨化过程。若囟门闭合早,则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克汀病等。同时囟门也是观察婴儿颅内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8、牙齿人有两副牙齿,即乳牙(terminent teeth)和恒牙(permanent teeth)。乳牙共20颗。婴儿出生时无牙,一般在4~6个月左右萌出,全副乳牙2岁半出齐。自6岁左右,儿童开始换牙。在全副乳牙之后长出第一颗恒牙(第一磨牙),即出现24颗牙齿。然后基本按从前至后的顺序逐个替换同位乳牙。12岁长出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智齿),但也有人终生不长此牙。

1.1 小儿体格发育

1.1 小儿体格发育 生长发育是小儿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生长是指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表示机体量的方面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表示质的方面变化。二者互相包涵,紧密联系形成循一定顺序、各阶段互为关联的过程,称为成长发展。人的成长发展应当包括体格和心理社会两个方面,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体格增长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一)体重体重是指身体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体重的变化是显示小儿生长与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也是儿科临床用药及输液计量的依据。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其胎次、胎龄、性别和宫内营养状况有关,平均约为3公斤。年龄愈小增长愈快, 生后前3个月平均每月增长700~800克;4~6个月平均每月增长500~600 克;7~12个月时平均每月增长300~400克。生后3月龄的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公斤),1周岁时约3倍(9公斤),2岁时约为 4 倍(12公斤)。因此,生后前半年增长最快,呈现第一个增长高峰。2 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 2 公斤。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协同作用,体格增长又复加快,体重猛增达4~8kg/年,约持续2~3年,呈现第二个生长高峰。女孩约在12~14岁时,男孩约在14~16岁时逐渐接近成人体重。 为便于临床应用,可按公式粗略估算体重: < 6个月龄婴儿体重(公斤)=出生时体重(公斤)+月龄×0.7(公斤) 7~12个月龄婴儿体重(公斤)=6(公斤)+月龄×0.25(公斤)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公斤)=年龄×2+8(公斤) 因个体差异,小儿体重可在土10%范围以内波动,发现体重增长过多或不足,都应查找原因。体重增长的偏离常见:①体重超重体重超出同龄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加2个标准差(或第97百分位)者,如肥胖症;②低体重指体重低于同龄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或第3百分位)者,如营养不良。 (二)身高(长) 身高是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3岁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采用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长约50厘米,1周岁时75厘米,2周岁时为85厘米。2岁后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进入青春期后,增长又加速。身高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 年龄愈小增长愈快, 也呈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二个生长高峰。身高的增长与遗传、内分泌、营养、运动及疾病等因素相关。 2~12岁小儿身高(长)粗略估算公式: 身高(长)(厘米)=年龄×7+70(厘米) 图 1 胎儿时期至成人身体各部比例变化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体格评价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身长(length) 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0~6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厘米左右。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厘米左右,女童较男童略早开始2年。身高估算公式: 2~10岁儿童身高(厘米)= 年龄 X 7 + 70 2、体重(weight)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 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长可达6公斤左右。体重估算公式: 小于6月婴儿体重 = 出生体重(公斤) + 月龄 x 7~12月婴儿体重 = 6(公斤) + 月龄 x 1~10岁儿童体重(公斤)= 年龄 X 2 + 7(或8) 3、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厘米,下半年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 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厘米间,>厘米示营养良好,<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sitting height)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儿童1岁后身高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一般出生时为66%,4岁时60%,10岁时54%。当儿童患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时,坐高占身高百分比明显增大。 7、前囟(anterior fontanel) 新生儿出生时头顶部有两个骨性间隙,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后囟。前囟出生时约~2厘米,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6个月后则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1~2个月即闭合。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骨化过程。若囟门闭合早,则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克汀病等。同时囟门也是观察婴儿颅内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8、牙齿人有两副牙齿,即乳牙(terminent teeth)和恒牙(permanent teeth)。乳牙共20颗。婴儿出生时无牙,一般在4~6个月左右萌出,全副乳牙2岁半出齐。自6岁左右,儿童开始换牙。在全副乳牙之后长出第一颗恒牙(第一磨牙),即出现24颗牙齿。然后基本按从前至后的顺序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技术规范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身长(length) 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0~6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2.5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1.5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7.5厘米左右。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厘米左右,女童较男童略早开始2年。身高估算公式: 2~10岁儿童身高(厘米)= 年龄 X 7 + 70 2、体重(weight)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 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长可达6公斤左右。体重估算公式: 小于6月婴儿体重 = 出生体重(公斤) + 月龄 x 0.7 7~12月婴儿体重 = 6(公斤) + 月龄 x 0.25 1~10岁儿童体重(公斤)= 年龄 X 2 + 7(或8) 3、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厘米,下半年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 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12.5~13.5厘米间,>13.5厘米示营养良好,<12.5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sitting height)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儿童1岁后身高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一般出生时为66%,4岁时60%,10岁时54%。当儿童患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时,坐高占身高百分比明显增大。 7、前囟(anterior fontanel) 新生儿出生时头顶部有两个骨性间隙,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后囟。前囟出生时约1.5~2厘米,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6个月后则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1~2个月即闭合。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骨化过程。若囟门闭合早,则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克汀病等。同时囟门也是观察婴儿颅内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实训一 小儿体格测量技能

第五部分儿科护理技能 实训一小儿体格测量技能 【目的】 1.评价小儿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 2.为临床观察病情变化、用药、输液、奶量计算提供依据。 【临床案例】 婷婷,女,2个月,由母亲怀抱来院作体格检查。请你为婴儿做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的测量。 【护理评估】 1.婴儿一般情况好,精神、反应好。 2.根据体重、身长、头围、胸围测量结果来评估小儿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计划与实施】 技能一小儿体重测量 一.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见表5-1-1 表5-1-1小儿体重测量操作流程 步骤 核对核对小儿姓名、性别、年龄 评估一般情况、目前状况、配合程度等 准备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 2.环境准备安静整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 3.用物准备婴儿磅秤、尿布、清洁布、记录本 4.小儿准备向家长解释目的、操作方法使小儿和家长配合操作 测量过程 1.铺巾 把清洁布铺在婴儿磅秤秤盘上 2.调零 调节磅秤指针至零点 3.脱衣物 脱去小儿的衣物及尿布,注意保暖 4.轻放于磅秤 将小儿轻放于秤盘上,注意安全,观察重量 5.准确读数至10g 操作后 1.整理 把小儿抱回床上,给小儿穿衣、更换尿布、拉平衣物、盖好被褥 2.记录 准确记录体重的结果 二.注意事项 1.称量体重应注意安全性和准确性。 2.每次测量应在同一磅秤、同一时间进行,在晨起空腹排尿后或进食2小时测量为佳。 3.测得数值与前次差异较大时,应重新测量核对,小儿体重变化较大应报告医生。

4.检查室应光线充足、安静,保持适宜温、湿度。 技能二小儿身长测量 一.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见表5-1-2 表5-1-2小儿身长测量操作流程 步骤 核对核对小儿姓名、性别、年龄 评估一般情况、目前状况、配合程度等 准备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 2.环境准备安静整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 3.用物准备身长测量床、清洁布、记录本 4.小儿准备向家长解释目的、操作方法使小儿和家长配合操作测量过程 1.铺巾 把清洁布铺在量床上 2.平卧于量床 脱去小儿鞋、帽,将其仰卧于测量床上 3.固定头部 助手固定小儿头部使其轻贴量床的顶板 4.固定下肢 操作者左手按住小儿双膝,使双下肢伸直 5.移动滑板 右手推动滑板贴于小儿足底 6.准确读数 读出身长厘米数 操作后 1.整理 把小儿抱回床上,给小儿穿好鞋袜、戴好帽子,拉平衣物、盖好被 褥 2.记录 准确记录身长的厘米数 二.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性和准确性。 2.小儿易动,推动滑板时动作应轻快,并准确读数。 技能三小儿头围测量 一.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见表5-1-3 表5-1-3小儿头围测量操作流程 步骤 核对核对小儿姓名、性别、年龄 评估一般情况、目前状况、配合程度等 准备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 2.环境准备安静整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 3.用物准备床、清洁布、软尺、记录本

小儿体格生长指标的测量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

小儿体格生长指标的测量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 一、目的 通过对小儿体格生长各项指标的测量,判断小儿 体格生长水平。 二、适应证 需进行生长发育测量的小儿。 三、禁忌证 无。 四、操作前准备 1.向患儿家长交代测量目的,解释测量方法,取得家长同意及配合。 2.检查物品准备:体重秤、婴儿身长测量器、身高计、软尺、垫布等。 五、操作步骤 1.体重测量 1)3岁以下小儿测量:10kg 以下的小婴儿先进行环境准备,使室温保 持在22-24 摄氏度。测体重之前注意体重计调零,脱去小儿衣帽及纸尿裤, 一手托住小儿的头部,一手托住臀部,放于体重秤上进行测量。小婴儿 最好采用载重10—15kg 盘式杠杆秤或盘式电子秤测量,准确读数至 10g。1-3 岁幼儿亦可采用载重 50kg 体重计蹲位测量,准确读数至 50g。 需注意让小儿蹲于秤台中央。 2)3岁以上小儿测量:体重测量应在晨起空腹时将尿排出,脱去衣 裤鞋袜后进行。平时以进食后 2 小时称量为佳。3—7 岁儿童用载重 50kg 体重计测量,准确读数至 50g;7 岁以上用载重 100kg 体重计测 量,准确读数至100g。测量时让儿童站立于踏板中央,两手自然下 垂。 3)体温低或病重的患儿:可先将衣服、纸尿裤和小毛毯称重后,给 患儿穿上后再测量。注意:体重计调零。 2.身长(高)测量 注意:需2 人配合操作。 1)卧位测量(3岁以下)(图57-1):一手托住小儿的头部,一手托住 臀部,将小儿仰卧位放在量床底板中线上。两人配合,助手将头扶正, 头顶接触头板。检查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按住双膝,使双腿伸直并拢, 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两侧足跟,然后读刻度,注意使量床两侧读数一致。 误差不超过。 注意:测量者的眼睛要与滑侧板在一个水平面上。

儿童体格基本测量

儿童体格基本测量、生长评价与体格检查生长水平指标: 包括所有的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如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通常以等级表示。 可用于个体或群体儿童的评价。 一、儿童体重、身长测量 ?(一)体重 ?体重是衡量体格生长的重要指标,代表身体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重量的总和,反映儿童近期营养状况和评价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最易获得的体格发育的灵敏指标。 ?儿童体重的增长为非等速的增加,进行评价时应以个体儿童自己体重增长的变化为依据,不宜用―公式‖计算来评价。 体重的增长 1、生理性体重降低 2、体重增长的阶段性 身高,体重增长的阶段性 2、体重的测量 ?(1)常用的儿童体重称: ?经常使用的是杠杆秤(砝码,游锤、杠杆)、中式木杆式钩秤(秤砣、秤杆)或者电子秤。 ?婴儿体重测量采用盘式杠杆秤(砝码、游锤、杠杆)或者在中式木杆式钩秤,最大载重量是10~30千克,精确到0.01kg,幼儿采用坐式的杠杆秤或者中式木杆式钩秤。最大的称重范围为20~50kg,精确到0.05kg。 (2)测量方法: ?体重的测量应在儿童排空大小便、脱去外衣、鞋、帽,裸体或者仅穿内衣的情况下进行,或者设法减去衣服重量。婴儿秤体重时可以取卧位;1~3岁儿童坐位或者轻轻地站在踏板适中的位置,两手自然下垂,不可摇动或者接触其他物体,以免影响到准确性。先加砝码于横杆的自由端,再调整游垂,直到杠杆呈正中水平位。将砝码及游垂所示的读书相加,以kg为单位,记录小数点后两位。?使用钩秤时注意防止秤砣砸伤儿童。测量者应当记录儿童测量时的表现,如婴儿晃动,哭闹。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暖。

(二)身高(长) ?1、身高的定义 ?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多数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相差1~2cm。 ?身高(长)的生长受遗传、内分泌、宫内生长水平的影响较明显,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易影响身高(长)的生长。 2、身高的测量 ?身长测量:2岁或者3岁前用身长卧式量床,应脱去帽、鞋、袜,穿单衣裤,仰卧于量床中央,将头扶正,头顶接触头板,小儿面向上,两耳在同一水平。量者立于小儿右侧;左手握住小儿两膝使腿伸直。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双脚跟部,注意量床两侧的读数应该一致,然后读刻度,记录到0.1cm。 ?测试最好安排在上午,午后可能会因疲劳而使脊柱受压,测试的数据要比上午低,不够准确。 2、身高的测量 ?立位测量:测量时被测者脱去鞋帽袜子,仅穿单衣。小儿直立,立于模板台上,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后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度,背靠身高计的立柱或墙壁,使两足后跟、臀部、两膝站直,不能弯曲,双肩及头部均接触到立柱或墙壁,两手垂直于身体两侧,两眼平视正前方,头不能上仰或俯视。测量者手扶滑测板,使之轻轻向下滑动,直到板底与头颅顶点恰相接触,此时再观察被测者的姿势是否正确,待校正符合要求后读取滑测板底面立柱上所示的数字,以CM用一横木板紧压头顶,读取数值,即为身高。 二、儿童体格生长评价 ?1、1月龄婴儿在外院测身长57cm,第二次测身长均为53cm,怎么解释?? ?2.一8月龄男孩,体重8.5Kg,家长问此小孩生长如何,应如何回答家长才比较恰当? ? ?3、8月龄女孩,出生体重3.5Kg,现8Kg,另一8月龄女孩,出生体重2.0Kg,现7kg,那个女孩长的好?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 1.体重** 为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小儿体格生长的代表,是营养情况的重要指标。临床给药、输液、热量的给予常依据体重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第1个月增加1-1.5kg,3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6kg),★1周岁时增至出生时的★3倍(9kg);2岁时增至出生时体重的4倍(12kg)。2岁以后到12岁前体重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长2kg,推算公式如下: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 ★2-12岁:体重(kg)=年龄×2+8(Kg) 2.身长(高)* 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全身长度。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婴儿期和青春期是两个增长高峰。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1周岁时达到75cm;2周岁时达到85cm。2-12岁可按下列公式推算:★身长(cm)=年龄(岁)×7+75(cm)。 3.坐高坐高指从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出生时坐高为身高的67%,以后下肢增长比躯干快,6岁时为55%。此百分数显示了上、下部比例的改变,比坐高绝对值更有意义。

4.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绩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其反映脑和颅骨的发意。出生时平均为33~34cm,★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15岁时54-58cm(接近成人)。 5.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胸围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出生时平均为32cm,比头围小1-2cm。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约46cm,1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至青春期前其差数(cm)约等于小儿年龄数减1。 6.腹围平脐(小婴儿以剑突与脉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为腹围。2岁前腹围与胸围大约相等,2岁后腹围较胸围小。患腹部疾病如有腹水时需测量腹围。 7.上臂围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称 上臂围,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以*评估小儿营养状况。评估标准为:上臂围>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 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8.牙齿人的一生有乳牙20颗、恒牙32颗,两副牙齿。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约于2岁半乳牙出齐。2岁内乳牙数目为★月龄减4(或6)。6岁左右萌出第1

儿童体格发育评价和生长监测

儿童体格发育评价和生长监测 内容提要:1.熟悉儿童体格发育常用的评价指标以及儿童体格发育的规律; 2.掌握儿童体格发育的评价方法以及几种常见的体格发育偏离的评价; 3.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常用的指标以及利用监测图评价儿童生长发育。 对儿童身体和心理行为发育的测量与评价是妇幼保健部门的日常工作,也是妇幼保健工作者一项基本技能。准确地对体格发育指标进行测量,选用合适地评价方法,运用地区、全国或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标准,评价儿童体格发育水平和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发现身体矮小、低体重、超重与肥胖等体格发育偏离。 第一节儿童体格发育 生长发育(growth and development)贯穿于儿童期乃至人的一生。生长(growth)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机体各组织、器官在体积、重量和长度方面的增加以及化学成分的变化。发育(development)指机体生理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的成熟与完善,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称之为发展。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和前提,发育寓含于生长之中。发育儿科学将生长与发育连用,或用发育一词代替生长发育,如身高、体重生长,可称之为身高、体重发育;但不用生长代替发育,如不能把心理发育或语言发育称为心理生长或语言生长。 儿童生长发育包括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两个方面,广义的身体发育包括形态、生理和运动能力等多个方面。体格发育(physical growth)是指外部形态发育,可用人体测量指标来反映。 一、体格测量指标及其意义 体格发育有很多测量指标,大体归为三类,包括纵向测量指标、横向测量指标和重量测量指标。 (1)纵向测量指标:身高(3岁以后)、身长(3岁以前)、坐高(3岁以后)、顶臀长(3岁以前)、上肢长、下肢长、手长、足长等。 意义:纵向测量指标主要与骨骼系统的生长有关。在全身各个系统中,骨骼是最稳定的系统之一,受遗传因素控制作用较强,外界生活条件的影响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够得到体现。所以纵向测量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长期营养、疾病和其它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过程。 (2)横向测量指标:包括围度测量指标和径长测量指标。 常用的围度测量指标有:头围、胸围、腹围、上臂围、大腿围和小腿围等。 常用的径长测量指标:肩围、骨盆围、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头前后径和左右径等。 (3)重量测量指标:目前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可应用的重量测量指标为体重。 对体格测量指标的选择还需依据年龄和研究目的。婴幼儿时期为了筛查小头畸形和脑积水等常需测量小儿的头围;观察婴幼儿的头围和胸围的交叉年龄,需测量胸围。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情况需测量身高和体重。 二、体格发育指标的意义及其测量方法 1.身长3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不能站立或站立时不能保持足跟、骶骨和胸椎与身高计保持接触(以使婴幼儿维持身体直立位),需卧位测量头顶点至足底距离,称之为身长。 测量婴幼儿身长用量床,两边可嵌钢尺以示刻度。测量时需要两人,儿童仰卧,助手将儿童扶正,头顶抵量床头板;测量者位于儿童右侧,左手握住儿童双膝,时腿伸直,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两足跟。以cm为记录单

儿童体格发育常用的评价指标

儿童体格发育常用的评价指标 生长发育指标是评价儿童健康水平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常用的有以下几项: 一、体重 体重是衡量营养状况最重要的指标。对于一个出生体重正常的婴儿来说,体重增加是有一定规律的:即生后头3个月增长速度最快,以后随月龄增长而逐渐减慢。一般生后3个月的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2倍,1周岁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1—2岁内全年体重增长约2.0—2.5公斤,2—10岁每年增长约2公斤,青春期体重增加较快,男孩每年增重约5公斤,女孩约4公斤。 二、身高 身高是反映人体骨骼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常用来表示全身生长的水平和速度。身高的增长也以生后前半年最快,前3个月平均每月增长3.0—3.5厘米,3—6个月每月平均增长2.0厘米,6—12个月平均每月增长1.0—1.5厘米,故第一年共增长约25厘米。第二年全年约增长10—11厘米,以后每年增长5—8厘米不等。与出生身长相比,1岁时身长约为出生时的1.5倍,4岁时约为2倍,13—14岁时约为3倍。男女青春期时身高的增长明显加速。青春期开始的平均年龄为10—12岁,男孩较女孩迟1—2年。青春期身高突增的时间一般持续3年左右。男孩每年可增长7—9厘米,最多可达10—12厘米,这样整个突增期平均长高28厘米;女孩每年可增长6—8厘米,整个突增期平均长高25厘米。一般身高突增开始时,儿童的身高可达到其成

年身高的80%,到达突增高峰年龄时,儿童身高可达到其成年身高的90%。突增期过后,身高减慢增长,直到女17岁,男20岁身高基本停止增长。 三、头围 头围是指自眉弓上缘最突出处经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头围表示头颅的大小和脑的发育程度,是婴幼儿及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头围是按一定规律增长的,年龄愈小,增长速度愈快。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平均34厘米左右,生后第1年全年约增长12—14厘米,第2年约增长2厘米,第3年约增长1厘米。可见婴儿期是脑发育最快的1年。婴幼儿定期测量头围,可以及时发现头围过大或过小的异常现象。如果头围过大,要注意有无脑积水、佝偻病等疾病;头围过小常常伴有智力迟缓。 四、胸围 胸围表示胸廓的容积以及胸部骨骼、胸肌、背肌和脂肪层的发育情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身体形态和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平均32.6厘米,以后随着心肺发育胸廓也随之增大,胸围很快赶上头围,并于1岁半左右超过头围,形成了所谓的头胸围交叉,此后胸围一直超过头围并以每年递增1.5—2厘米的速度快速发育。头胸围交叉出现的早晚常被作为营养好坏的一个指标。一般营养状况好的小儿头胸围交叉出现早,反之,则出现晚。 五、颅骨 婴儿出生时各颅骨缝均未闭合,后囟已接近闭合。前囟位于两顶

衡量小儿体格发育地指标

衡量小儿体格发育的指标,主要为身长、体重、头围和胸围,此外还包括有: 上部量、下部量、前囟、牙齿、皮下脂肪厚度及体形等。从出生到一岁,应当说是一生中体格发育增长最快的时期,如果喂哺和护理得当,可以提高速率,为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身长: 足月(孕期37-41周)成熟儿(出生体重≥2500克)出生时的身长大约为50厘米。随着年龄的增长到第一个月末身长可增6厘米。达56厘米左右。 出生时:男平均50.2厘米(46.8-53.6厘米)女平均49.6厘米(46.4-52.8厘米) 满月时:男平均56.5厘米(51.9-61.1厘米)女平均55.8厘米(51.2-60.9厘米) 体重: 足月成熟新生儿的体重应在2500克以上,一般在3000克左右。出生后的最初几天,由于新生儿多睡少吃,吸乳不足,加上肺和皮肤蒸发大量水份,大、小便排泄相对较多等影响,将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大都在3-4日达最低点,至7-10日左右可以回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失去的体重,一般等于初生体重的7%-8%,约200-250克。随后,体重便开始稳步增长,至第一个月末体重可增加1.5千克,达到4.5千克以上。 出生时:男平均3.2千克(2.5-4.0千克)女平均3.1千克(2.4-3.8千克) 满月时:男平均4.9千克(3.7-6.1千克)女平均4.6千克(3.5-5.7千克) 头围: 出生婴儿的头部相对较大,头部约占全部身长的1/4。随着年龄的增长,到成人时头部仅占全身的1/8左右。与此相关,头部长得最快的时期也是在出生后的前半年。男童较女童稍大。新生的第一个月头围增长约3.5厘米。 出生时:男平均33.9厘米(31.8-36.3厘米)女平均33.5厘米(30.9-36.1厘米) 满月时:男平均37.8厘米(35.4-40.2厘米)女平均37.1厘米(34.7-39.5厘米) 胸围: 胸围是全胸围的度量,须取呼气与吸气时的周围度量而求其平均数才能量得准确的胸围。出生时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随着年龄的增长,胸围的增长速率缓慢地超过头围的增长,至3-4个月时头围和胸围相等,其后,胸围逐渐比头围大。新生儿的胸形多成圆桶状,其前后径与横径相差无几,年龄渐长,横径增加较快,逐渐象成人的胸部。新生儿期胸围的增长约达4.5厘米。 出生时:男平均32.3厘米(29.3-35.3厘米)女平均32.2厘米(29.4-35.0厘米) 满月时:男平均37.3厘米(33.7-40.9厘米)女平均36.5厘米(32.9-40.1厘米) 上部量: 指头顶部至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通常用以表示上身的长度。出生时通常为31厘米,满月时可超过34.5 厘米。一般说来,男童的上部量比女童稍长。 下部量: 指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的距离,通常用以表示下身长度。出生时通常为19厘米,满月时可达21.5厘米。一般而言,男童与女童的下部量相近。 前囟: 胎儿在分娩的过程中,由于受产道的挤压,出生后在顶枕部可见突起的产瘤,有的还见骨缝重叠,若这些变化不是过于明显,都应属于正常的现象。生后骨缝重叠现象会逐步消失,并在额骨和顶骨之间见到一类似菱形的前囟(较软,下面没有骨质),部分婴儿在顶骨和枕骨之间还可见到面积较小的后囟。新生儿前囟的大小因人而异,相对应的两边中点连线的距离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体格评价 、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身长(length)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0?6个月的 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厘米左右。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厘米左右,女童较 男童略早开始2年。身高估算公式: 2?10岁儿童身高(厘米)=年龄X 7 + 70 2、体重(weight)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 长可达6公斤左右。体重估算公式: 小于6月婴儿体重=出生体重(公斤)+月龄x 7?12月婴儿体重=6 (公斤)+月龄x 1?10岁儿童体重(公斤)=年龄X 2 + 7 (或8) 3、头围(head circumferenee)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厘米,下半年 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 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ee)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 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ee)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厘米

间, > 厘米示营养良好, <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 (sitting height)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儿童 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一般出生时为 当儿童患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时,坐高占身高百分比明显增大。 7、前囟 (anterior fontanel) 新生儿出生时头顶部有两个骨性间隙,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前 后则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 12~18 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 1?2 个月即闭合。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 骨化过程。若囟门闭合早,则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克汀病等。同时囟 门也是观察婴儿颅内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 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人有两副牙齿,即乳牙 (terminent teeth) 和恒牙 (permanent teeth) 。乳牙共 20 颗。婴儿出生 4~6个月左右萌出,全副乳牙 2岁半出齐。自 6 岁左右,儿童开始换牙。在全副乳牙之后 2.连续性 整个儿童期生长都在不断进行,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 在婴儿期生长速度最快,以后减慢,到青春期又加快,从而形成两个体格增长高峰值。 3 .各系统生长模式不一致 神经系统在生后发育最快,生殖系统发育最晚,淋巴系统发育至一定高 峰后又逐渐退化,而全身体 格生长总趋势则呈一条逐渐上升的双峰曲线。 4.个体存在差异 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规律,但每个人的生长轨道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相当大的 差异。因此,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值包括一定的范围。 三、儿童体格生长趋势与增长模式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民族、不同性别儿童体格生长增长值不相同,但生长的趋势基本 相同。随年龄的增加,儿童 体格生长指标的变化都有一定的模式,如身高、体重、心率、肺活量等。儿童 体格的增长常用生长速率表达,即指单位时间内生长增长的数值,各儿童期生长速率是不相同的。 1 岁后身高 66%, 4岁时 60%,10岁时 54%。 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后囟。前囟出生时约? 2 厘米,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 6 个月 8、牙齿 时无牙,一般在 长出第一颗恒牙 第一磨牙),即出现 24 颗牙齿。然后基本按从前至后的顺序逐个替换同位乳牙。 12 岁 长出第二磨牙, 18 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智齿),但也有人终生不长此牙。 二、体格生长的及总规律 1.头尾规律 儿童体格生长呈头部领先、躯干次之、最后四肢的生长规律。 2 个月的胎儿头长为身 长的 1/2。随年龄增长,头长占身长的比例逐渐缩小,出生时为 1/4 , 6 岁时为 1/6 ,成人仅 1/8 。 例如体重和身长,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研究生班讲义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王惠珊)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身长(length) 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0~6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2.5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1.5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7.5厘米左右。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厘米左右,女童较男童略早开始2年。身高估算公式: 2~10岁儿童身高(厘米)= 年龄 X 7 + 70 2、体重(weight)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 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长可达6公斤左右。体重估算公式: 小于6月婴儿体重 = 出生体重(公斤) + 月龄 x 0.7 7~12月婴儿体重 = 6(公斤) + 月龄 x 0.25 1~10岁儿童体重(公斤)= 年龄 X 2 + 7(或8) 3、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厘米,下半年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 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12.5~13.5厘米间,>13.5厘米示营养良好,<12.5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sitting height)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儿童1岁后身高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一般出生时为66%,4岁时60%,10岁时54%。当儿童患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时,坐高占身高百分比明显增大。 7、前囟(anterior fontanel) 新生儿出生时头顶部有两个骨性间隙,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后囟。前囟出生时约1.5~2厘米,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6个月后则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1~2个月即闭合。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骨化过程。若囟门闭合早,则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克汀病等。同时囟门也是观察婴儿颅内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最新 小儿体格检查

小儿体格检查 一、 1、望其神智、面色是否正常,头发是否稀少,触摸有无方颅、鞍状颅。 2、摸囟门: 囟门有前囟和后囟,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线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1.5~2cm,后随颅骨的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2~18个月完全闭合。后囟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在出生时已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生后6~8周完全闭合。小儿前囟增大要注意是否缺钙。 3、检查脖子、屁股皮肤是否有红疹。 4、检查肋骨有无外翻。 5、心肺听诊: (1)年龄愈小,呼吸脉搏愈快。 (2)各年龄组小儿每分钟呼吸、脉搏次数(下表) 年龄呼吸脉搏呼吸:脉搏 新生儿 45~40 140~120 1:3≤1岁 40~30 130~110 1:(3~4)2~3岁30~25 120~100 1:(3~4) 4~7岁 25~20 100~80 1:4 8~14岁 20~18 90~70 1:4 6、检查脐部,断脐处有无愈合、感染、分泌物,有无脐疝。检查男孩生殖器,有无鞘膜积液(对光试验阳性),睾丸是否下降到阴囊,尿道口是否红肿,腹股沟有无斜疝。女孩肛门有无畸形、肛裂,阴道有无分泌物、畸形,尿道口是否红肿。 7、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拥抱反射,吸允反射,握指反射在3个月之前均存在,3个月之后未消失要注意神经系统疾病。 8、是否容易入睡、容易发生惊厥。乳母注意补钙,避免母乳喂养的小儿缺钙。 9、检查口腔,避免鹅口疮的发生,检查舌系带长度是否正常。 检查牙齿:(1)人有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岁有6~8颗乳牙,约在2~2.5岁出齐20颗牙。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直到20~30岁出齐20颗恒牙。2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公式推算:乳牙数=月龄-4(或6)。2、若有先天不足后后天护养失宜,均可导致牙齿的发育迟缓或障碍。 10、三个月以内婴儿检查其反应与听力能力时,在距离其眼睛20cm处放置颜色鲜艳并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诱其注意该物品后转动物品,观察该儿能否随物品转动方向而转动。 1、检查完毕,抱起小儿,观察其是否容易安抚。观察小儿交流能力是否完好。 二、

儿童体格生长测量评分标准

儿童体格生长指标测量评分标准

量床两侧读数一致,误差不超过0.1cm。 2 测量者眼睛与滑动板在一个水平面上。 1 准确读数至0.1cm。 1 胸围婴儿卧位,双手自然平放,处于安静状态,测量者位于婴儿右侧。 1 左手拇指固定软尺零点于右侧乳头下缘,右手将软尺紧贴胸部,绕 经背部右侧,沿两肩胛骨下角,经左侧回至零点。 2 软尺轻贴皮肤,不能过紧过松或打折。 1 取平静呼吸时中间读数。 1 准确读数至0.1cm。 1 上臂围已脱去左侧衣袖。 1 由助手扶至坐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测量者换位于婴儿左侧。 1 测左上臂肩峰至鹰嘴连线的中点。 1 将软尺零点固定于此中点,绕上臂水平一周,周径与肱骨成直角。 2 软尺轻贴皮肤,不能过紧过松或打折。 1 读数精确到0.1cm。 1 皮下脂肪已脱去左侧衣袖。 1 用皮褶卡测量,测量前校正刻度为零。 1 由助手扶至坐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测量者位于婴儿左侧。 1 左手拇、食指间距3cm,捏起平脐处锁骨中线部位的腹壁皮肤与皮 下脂肪,使之与肌肉分离,测量时皮褶方向与躯干长轴平行。 2 右手用皮褶卡将钳板插入捏起的皮褶两边至底部钳住,使上下刻度 线对齐。 1 读数精确到0.5mm。 1 头围已脱去帽子及解开发辫。 1 由助手协助抱至坐位,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 1 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右侧眉弓上缘,左手中、食指固定软尺 于枕骨粗隆,手掌稳定头部,右手将软尺紧贴头皮(避开发辫,分 开头发)经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处。 2 软尺左右对称,不能打折。 1 读数精确到0.1cm。 1 前囟由助手协助抱至坐位,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 1 将两手拇指置于前额部,手掌放于颞部,用中指及食指检查。 1 软尺测量两个对边中点连线的长短,测得结果用厘米×厘米表示。 2 读数精确到0.1cm。 1 测量后询问婴儿何时能抬头、会笑、独坐、站立、走路、有意识的叫爸妈 等重要标志性发育指标。 1 测量完毕将婴儿交回家属并感谢配合。 1 用发育量表评价小儿各项指标发育水平。 1 综合评价操作熟练。 1 手法轻柔,爱护婴儿。 2 随时注意给婴儿保暖。 1 用柔和语言安抚婴儿。 1 测量数字记录及时准确。 2 操作前后衣物整理妥当。 1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体格评价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身长(length) 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0~6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厘米左右。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厘米左右,女童较男童略早开始2年。身高估算公式: 2~10岁儿童身高(厘米)= 年龄 X 7 + 70 2、体重(weight)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 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长可达6公斤左右。体重估算公式: 小于6月婴儿体重 = 出生体重(公斤) + 月龄 x 7~12月婴儿体重 = 6(公斤) + 月龄 x 1~10岁儿童体重(公斤)= 年龄 X 2 + 7(或8) 3、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厘米,下半年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 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厘米间,>厘米示营养良好,<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sitting height)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儿童1岁后身高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一般出生时为66%,4岁时60%,10岁时54%。当儿童患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时,坐高占身高百分比明显增大。 7、前囟(anterior fontanel) 新生儿出生时头顶部有两个骨性间隙,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后囟。前囟出生时约~2厘米,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6个月后则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1~2个月即闭合。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骨化过程。若囟门闭合早,则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克汀病等。同时囟门也是观察婴儿颅内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8、牙齿人有两副牙齿,即乳牙(terminent teeth)和恒牙(permanent teeth)。乳牙共20颗。婴儿出生时无牙,一般在4~6个月左右萌出,全副乳牙2岁半出齐。自6岁左右,儿童开始换牙。在全副乳牙之后长出第一颗恒牙(第一磨牙),即出现24颗牙齿。然后基本按从前至后的顺序逐个替换同位乳牙。12岁长出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智齿),但也有人终生不长此牙。 二、体格生长的及总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