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结构变化显著

婚姻结构变化显著
婚姻结构变化显著

婚姻结构变化显著

当前太原市处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时期,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与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并存,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中的角色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性,家庭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而由此产生的问题又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家庭稳固和社会稳定。婚姻是家庭的前提,家庭是婚姻的产物,所以婚姻家庭问题是社会问题中的一部分。本文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太原市婚姻状况。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婚姻状况主要调查了未婚、有配偶、离婚和丧偶四项指标。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0%长表抽样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28.2%,比2000年上升了5.1个百分点;有配偶人口占66.6%,比2000年下降了5.4个百分点;离婚人口占1.3%,比2000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丧偶人口占4.0%,比2000年上升了0.01个百分点。10年来我市婚姻结构变化显著,未婚人口比重显著上升,有配偶人口比重明显下降,离婚人口比重有所增加,丧偶人口比重变化较为平稳。

一、全市人口婚姻基本状况

(一)未婚人口比重上升,高学历未婚人口比偏高

未婚人口是指从未结过婚的人。十年来我市未婚人口比重显著上升,主要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受年龄结构的影响,未婚人口主要集中在15—24岁年龄段,2010年该年龄段未婚人口占全部未

婚人口的83.04%。同时,2010年全市15—2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8.38%,比2000年上升了3.13个百分点。15—24岁年龄组人口比重的上升成为未婚人口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由大龄未婚人口比重上升造成的。

未婚人口占同龄人口比重表单位:%

1.大龄未婚人口比重大幅上升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0%长表抽样数据显示,我市2010年25—44岁各年龄组中,25—29岁年龄组未婚人口占同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变化最为明显,由2000年的22.0%上升到2010年的33.7%,上升了11.7个百分点;20—24岁年龄组未婚人口占同年龄组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76.9%上升到2010年的87.5%,上升了10.6个百分点;30-34岁年龄组由2000年的5.7%上升到7.9%,上升了 2.2个百分点。其他未婚人口所占比重也有不同幅度的上

升,表明我市结婚年龄在不断推后,大龄未婚人口的比重有所提升。这是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年轻人的素质和文化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促使更多的年轻人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上,不断提升自我、促进个人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却不利于家庭的生育繁衍,尤其会影响大龄妇女的生育机率和质量,因此需要引起一定程度的关注。

2.高学历未婚人口比重显著上升

抽样数据显示,全市2010年未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47.1%,比2000年的23.3上升了23.8个百分点。其中,大学专科占22.4%,比2000年上升了10.6个百分点;大学本科占22.5%,比2000年上升了11.4个百分点;研究生占2.1%,比2000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高学历未婚人口比重的上升,表明我市未婚人口受教育程度有明显提升,更多人提高了对学业的重视程度,选择将学业的完成放在结婚前进行。

未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占的比重单位:%

(二)适婚人口结婚年龄推迟,有配偶人口比重下降

有配偶人口是指已结婚并且普查时配偶尚在的人。我市2010年10%长表抽样数据显示,有配偶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66.6%,比2000年下降了5.4个百分点,表明我市十年来有配偶人口比重变化较为明显。

有配偶人口占同龄人口的比重单位:%

(三)离婚人口比重略有上升,中年人群成为离婚主体

离婚人口是指曾经结婚但到普查时已办理了离婚手续且没有再婚的人。十年来我市离婚人口比重略有上升,离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1.0%上升到2010

年的1.3%,上升了0.3个百分点。

1.离婚人口性别比大幅下降

2010年我市10%长表抽样数据显示,全市离婚人口4497人,其中男性离婚人口2253人,女性离婚人口2244人,离婚人口性别

比(女=100)为100.4,比2000年下降了40.9。离婚人口性别比大幅下降,说明十年来我市女性离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表明随着我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女性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婚姻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当婚姻出现问题时,选择离婚的女性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对于男性,家庭离异的女性更不容易找到配偶。

2.青年离婚人口比重明显下降

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0%长表抽样数据显示,25—34岁离婚人口占全部离婚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23.3%下降到2010年的9.9%,下降了13.4个百分点。我市青年离婚人口比重明显下降,说明我市年轻人的婚姻价值观在逐步健全,对家庭的责任感在逐步加强,对婚姻的态度也更为谨慎,这对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有积极的意义。

3.中年离婚人口比重显著上升

2010年,我市40—59岁离婚人口占全部离婚人口的65.3%,比2000年43.7%上升了21.6个百分点。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45—49岁和50—54岁年龄组离婚人口,分别上升了8.8和7.7个百分点。随着离婚人口比重的上升,中年人群逐渐成为离婚的主体,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年人群婚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离婚人口分年龄比重表单位:%

(四)丧偶人口比重较为平稳,女性丧偶人口高于男性

丧偶人口指配偶已去世,到普查时没有再婚的人。2010年10%长表抽样数据显示,

我市丧偶人中男性丧偶人口占26.0%;女性丧偶人口占74.0%,女性丧偶人口是男性的2.8倍。我市各年龄段女性丧偶人口均多于男性丧偶人口,65岁及以上女性丧偶人口是男性的2.8倍,表明我市女性相对于男性更为长寿。

分年龄看,我市丧偶人口比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65岁及以上丧偶人口占全部丧偶人口的比重高达73.8%。与2000年相比,上升5.6个百分点;丧偶人口占同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尤其是60岁及以上丧偶人口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年龄的丧偶人口占31.1%,比2000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一比重仍将处于较高水平。

二、对策建议

(一)宣传家庭和谐典型化,做好离婚夫妻调解劝导工作

步入中年,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加大,当夫妻双方无法进行适当的情感交流时,极易激化原有矛盾,严重的将直接导致离婚。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就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大力宣传正确的婚恋观念,电视、媒体大力宣传家庭和谐典型、模范,营造夫妻双方互相忠诚和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同时邀请婚姻专家对目前存在的婚姻问题进行分类解读,引导中年夫妻正确面对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做好离婚夫妻的调节劝导工作。民政部门可以通过社区建立相应的离婚调节劝导机制。在离婚夫妻进行离婚登记前,应细心询问离婚原因,根据情况进行劝导、调解。

(二)实现养老形式多样化,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我市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丧偶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对全社会的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不断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我市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使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弱势群体能够老有所养。同时要强化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减轻社会的负担。第二,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应引起足够的关注,为老年人提供公共娱乐场所和心理咨询服务,使老年人做到老有所乐。第三,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形成为老年人服务的意识。培养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护人员,建立为老年护理的专业培训机构,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60年中国婚姻的变化

60年中国女性婚恋观念变化 从被动接受婚姻到“自己找婆家”,从速配爱情到“丁克”家庭,从“剩女”流行到“我的生活我主宰”……每个年代的婚恋都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经风雨,中国女性的婚恋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爱情的梦想开始萌芽。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改变了女性被动接受婚姻的命运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女性几乎没有择偶的自由。婚姻对女性而言仅仅意味着传宗接代,于是,包办婚姻、童养媳、一夫多妻等现象长期存在。女性只有被动接受婚姻的命运。 是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北京颁布。这是新中国的首部国家大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的婚姻,实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关于爱情的梦想开始萌芽。正是在那个时候,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风靡一时。其中敢爱敢恨的小芹成为青年男女的楷模,而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何仙姑在众人的哄笑中灰溜溜地下台,标志着中国女性进入了择偶自由的历史阶段。 “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二黑哥你当了模范。人人都夸你是神枪手,人人都夸你打鬼子最勇敢。”小芹在影片里的唱词同样唱出了那个年代的择偶理想,“模范”、“英雄”成为女性择偶的关键词。 虽然是“自己找婆家”,但小芹所代表的新婚姻观里,解放和进步是最鲜明的色彩。 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英雄团长石光荣看上了秧歌队里风华正茂的女青年褚琴,于是两人结为夫妻。这是解放初期相当普遍的一种恋爱模式———组织安排。在这种安排下,“先结婚后恋爱”是司空见惯的事。

离婚一度被视为妇女解放的象征。由于新婚姻法的颁布,童养媳、一夫多妻等旧式夫妻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解体,引发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离婚大潮。据统计,1951年到1956年间,全国大约有600万对离婚夫妇,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女性单身人口,这被社会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单身潮”。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离婚的后果对于女性来说显然是悲剧大于喜剧。可以说,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女性为自己的解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不管怎样,追求婚恋自由,已经成为女性的普遍共识。 乱世不谈爱情。从“为了革命”而结婚到回归个人意志,婚姻终于重又慢慢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自由、平等的新婚姻正欲一路前行,浩浩荡荡的“文革”却已拉开了序幕。 很多现在听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荒唐的事,当时却在生活中认真地上演。 那时候,一件鲜艳点的衣服一不小心就成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代表。所以,人们的着装一律灰蓝色,发型也趋于统一。爱情属于被批判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因此谈恋爱只能是“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要“致革命的敬礼”。 乱世不谈爱情。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里,信仰和阶级成分成为婚姻的主导力量。红配红,黑找黑,当然也不乏主动或被动攀高枝的。在这个时期的择偶排行榜上,根正苗红的军人高居榜首。婚姻的功能更多是为了生存和安定。 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尤其是对于那些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的女知青来说,她们的爱情和婚姻更加曲折、悲情。一位曾在“北大荒”下乡的知青这么回忆自己的队友: “一位漂亮的女生,当年出于狂热的政治热情而到内蒙古插队。但娇弱的身体无法适应牧区生活,只能听从牧民的劝告,嫁给当地一户人家作儿媳妇,以此期盼由夫家来承担她的劳动任务。但最终,她的命运就此被改写了。”很多在文革期间结婚的女知青,都像这位漂亮女生一样,出于生存的考虑,只要能获得一张政治的护身符或者一个生活的避难所就够了。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 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 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 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 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 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 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 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镁铝水滑石的合成组成分析及其晶体结构表征市场应用2

镁铝水滑石的合成、组成分析及其晶体 结构表征、市场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本实验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镁铝水滑石; 2.利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镁铝水滑石样品中Mg2+和Al3+的含 量; 3.热分析法确定镁铝水滑石样品中的结构水含量; 4.并通过红外、X粉末衍射表征晶体结构。 二、实验原理 1、合成材料 水滑石是一种层柱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是一类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阴离子型粘土因为具有特殊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如带电性质阴离子可交换性吸附性能催化性能等,其在催化剂催化剂载体污水处理剂医药医药载体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典型的水滑石Mg6Al2(OH)16CO3 4H2O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矿物,天然存在的水滑石大都是镁铝水滑石,且其层间阴离子主要局限为CO32-但天然镁铝水滑石在世界范围内很有限,因而人工合成镁铝水滑石的研究和应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简称LDHs)是一类阴离子型粘土,又称类水滑石组成通式为:[M(II)1-xM(III)x(OH)2]x+Ax/nn-mH2O,M(II):二价金属离子,M(III):

三价金属离子,An-:阴离子,x=M(III)/[M(II)+ M(III)],0.2≤x≤0.33。 本实验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镁铝水滑石;利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镁铝水滑石样品中Mg2+和Al3+的含量;热分析法确定镁铝水滑石样品中的结构水含量;并通过红外、X粉末衍射表征晶体结构。 2、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是制备水滑石的基本方法, 即以可溶性铝盐和镁盐与沉淀剂反应生成沉淀物,经过滤、洗涤、干燥后制得水滑石。根据投料方式不同可分为单滴法和双滴法。根据沉淀方式不同衍生出低过饱和沉淀法和高过饱和沉淀法。共沉淀法合成温度低,过程简单,制得的水滑石具有较高的均匀性、颗粒尺寸分布较窄且具有一定形貌。但由于反应各组分的沉淀速度和沉淀平衡浓度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所以导致产品组成的局部不均匀性,而且沉淀物还需反复洗涤过滤, 才能除去混入的杂质离子。研究发现,共沉淀工艺条件与水滑石晶体的形貌、组成和粒径密切相关。老化温度过低, 晶体的形成

水合2_苯甲酰基苯甲酸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第28卷第4期2006年7月 南 京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NANJ I N G UN I V ERSI TY OF TECHNOLOGY Vol .28No .4 July 2006 水合22苯甲酰基苯甲酸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刘 山1 ,曹展梅 1,2 ,王丹丹1,王克乐1,朱红军 1 (1.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9;2.扬州教育学院生化系,江苏扬州225002) 摘 要:水合2苯甲酰基苯甲酸的晶体结构中一个不对称单元包含1分子2苯甲酰基苯甲酸和1分子水,分子式为C 14H 10O 3(H 2O )。具体测定结果如下: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 21空间群,a =017751(2)n m,b =018377(2) n m,c =110037(2)n m,α=75157(3)°,β=83105(3)°,γ=86108(3)°,D c =11296g/c m 3 ,Z =2,F (000)=256,μ=01095mm -1 ,最终偏差因子分别为R =010545,wR =011460。X 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分子之间通过相邻分子间形 成的O —H …O 氢键相连。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由于分子间的氢键作用,稳定性增加。关键词:2苯甲酰基苯甲酸;水合;合成;晶体结构3 中图分类号:O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643(2006)04-0057-04 22苯甲酰基苯甲酸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单元 (延展性格子)的化合物的重要合成原料[1-4],同时 也是一些导电材料的重要合成原料[5-7] 。笔者将邻苯二甲酸酐与苯在无水氯化铝的作用下反应得到了 22苯甲酰基苯甲酸[8] ,并且得到了它的水合物的单晶(代码CCDC 273728)。然后用X 2射线衍射法对单晶结构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为:其单晶结构是由1分子22苯甲酰基苯甲酸和1分子水构成,分子之间通过22苯甲酰基苯甲酸与水分子形成的分子间氢键(O —H …O )相连。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由于分 子间的氢键作用,稳定性增加。有文献报道[9] 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T 空间群,而本实验中X 2射线衍射法测定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 21空间群。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药品 Ele mentar Vari o El Ⅲ型元素分析仪,Nonius CAD4型X 射线衍射仪; 邻苯二甲酸酐(AR ),K OH (AR ),A l Cl 3(AR ), 浓HCl (AR ),苯(AR )。 1.2 水合2苯甲酰基苯甲酸(Ⅰ)的合成及其单晶培养 在250mL 四口圆底烧瓶中加入邻苯二甲酸酐 910g 、无水A l Cl 3粉末15g 、苯150mL,在65~70℃ 范围加热搅拌3h 。然后将混合物倒入150mL 稀盐 酸溶液(浓盐酸与水体积比为1∶14)中。通过蒸汽蒸馏除去过量的苯,将粗产物溶于稀K OH 溶液中。过滤除去少量不溶杂质,再用盐酸使产物沉淀析出。最后过滤、干燥,收集白色沉淀,即为(Ⅰ)的粗产物。 将产物溶于水,静置3d 后,溶液中出现白色针状沉淀。将该沉淀溶于苯溶液中,置于室温下缓慢挥发,得到(Ⅰ)的单晶,合成路线见图1。水合2苯甲酰基苯甲酸C 14H 10O 3(H 2O )元素分析结果,计算值(质量分数):C,68185%;H,4195%;实验值(质量分数):C,68179%;H,4197%。 图1 化合物(Ⅰ)的合成路线 Fig .1 Synthesis r outine for compound (Ⅰ) 1.3 晶体结构测定 取约0140mm ×0130mm ×0120mm 大小的单晶放入毛细管中。使用Enraft Nonius CAD4型X 射 线衍射仪(Mo 靶,K α:λ=711073×10-3 n m )进行晶胞单元测定和数据收集。收集数据的条件为293 3收稿日期:2005-11-29 作者简介:刘 山(1980-),男,江苏江都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细有机合成; 朱红军(联系人),教授,E 2mail:zhuhj@njut .edu .cn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

第二章作业 2-1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几种它们的原子排列和晶格常数有什么特点 V、Mg、Zn 各属何种结构答:常见晶体结构有 3 种:⑴体心立方:-Fe、Cr、V ⑵面心立方:-Fe、Al、Cu、Ni ⑶密排六方:Mg、Zn -Fe、-Fe、Al、Cu、Ni、Cr、 2---7 为何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出各向异性答:因为单晶体内各个方向上原子排列密度不同,造成原子间结合力不同,因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而多晶体是由很多个单晶体所组成,它在各个方向上的力相互抵消平衡,因而表现各向同性。第三章作业3-2 如果其它条件相同,试比较在下列铸造条件下,所得铸件晶粒的大小;⑴金属模浇注与砂模浇注;⑵高温浇注与低温浇注;⑶铸成薄壁件与铸成厚壁件;⑷浇注时采用振动与不采用振动;⑸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与中心部分。答:晶粒大小:⑴金属模浇注的晶粒小⑵低温浇注的晶粒小⑶铸成薄壁件的晶粒小⑷采用振动的晶粒小⑸厚大铸件表面部分的晶粒小第四章作业 4-4 在常温下为什么细晶粒金属强度高,且塑性、韧性也好试用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予以解释。答:晶粒细小而均匀,不仅常温下强度较高,而且塑性和韧性也较好,即强韧性好。原因是:(1)强度高:Hall-Petch 公式。晶界越多,越难滑移。(2)塑性好:晶粒越多,变形均匀而分散,减少应力集中。(3)韧性好:晶粒越细,晶界越曲折,裂纹越不易传播。 4-6 生产中加工长的精密细杠(或轴)时,常在半精加工后,将将丝杠吊挂起来并用木锤沿全长轻击几遍在吊挂 7~15 天,然后再精加工。试解释这样做的目的及其原因答:这叫时效处理一般是在工件热处理之后进行原因用木锤轻击是为了尽快消除工件内部应力减少成品形变应力吊起来,是细长工件的一种存放形式吊个7 天,让工件释放应力的时间,轴越粗放的时间越长。 4-8 钨在1000℃变形加工,锡在室温下变形加工,请说明它们是热加工还是冷加工(钨熔点是3410℃,锡熔点是232℃)答:W、Sn 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分别为: TR(W) =(~×(3410+273)-273 =(1200~1568)(℃)>1000℃ TR(Sn) =(~×(232+273)-273 =(-71~-20)(℃) <25℃ 所以 W 在1000℃时为冷加工,Sn 在室温下为热加工 4-9 用下列三种方法制造齿轮,哪一种比较理想为什么(1)用厚钢板切出圆饼,再加工成齿轮;(2)由粗钢棒切下圆饼,再加工成齿轮;(3)由圆棒锻成圆饼,再加工成齿轮。答:齿轮的材料、加工与加工工艺有一定的原则,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而定,总的原则是满足使用要求;加工便当;性价比最佳。对齿轮而言,要看是干什么用的齿轮,对于精度要求不高的,使用频率不高,强度也没什么要求的,方法 1、2 都可以,用方法 3 反倒是画蛇添足了。对于精密传动齿轮和高速运转齿轮及对强度和可靠性要求高的齿轮,方法 3 就是合理的。经过锻造的齿坯,金属内部晶粒更加细化,内应力均匀,材料的杂质更少,相对材料的强度也有所提高,经过锻造的毛坯加工的齿轮精度稳定,强度更好。 4-10 用一冷拔钢丝绳吊装一大型工件入炉,并随工件一起加热到1000℃,保温后再次吊装工件时钢丝绳发生断裂,试分析原因答:由于冷拔钢丝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挤压作用产生了加工硬化使钢丝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那么再吊重物时才有足够的强度,当将钢丝绳和工件放置在1000℃炉内进行加热和保温后,等于对钢丝绳进行了回复和再结晶处理,所以使钢丝绳的性能大大下降,所以再吊重物时发生断裂。 4-11 在室温下对铅板进行弯折,越弯越硬,而稍隔一段时间再行弯折,铅板又像最初一样柔软这是什么原因答:铅板在室温下的加工属于热加工,加工硬化的同时伴随回复和再结晶过程。越弯越硬是由于位错大量增加而引起的加工硬化造成,而过一段时间又会变软是因为室温对于铅已经是再结晶温度以上,所以伴随着回复和再结晶过程,等轴的没有变形晶粒取代了变形晶粒,硬度和塑性又恢复到了未变形之前。第五章作业 5-3 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共析渗碳体异同答:一次渗碳体:由液相中直接析出来的渗碳体称为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从 A 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从 F 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经共晶反应生成的渗碳体即莱氏体中的渗碳体称为共晶渗碳体共析渗碳体:经共析反应生成的渗碳体即珠光体中的渗

结构化学第9章晶体的结构习题解答

第9章 晶体结构和性质 习题解答 【9.1】若平面周期性结构系按下列单位并置重复堆砌而成,试画出它们的点阵结构,并指出结构基元。 ●●●● ●●●● ●●●● ●●●●●●●●○○○○ ○○○○○○○○ ○○○○ ○ ○ ○○○○ ○○○○ ○ ○○○○ ○○ ○○ ○○○ ○ 解:用虚线画出点阵结构如下图,各结构基元中圈和黑点数如下表: 1 2 3 4 56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序号 1 2 3 4 5 6 7 结构基元数 1 1 1 1 1 1 1 黑点数 1 1 1 1 0 2 4 圈数 1 1 1 2 3 1 3 【评注】 从实际周期性结构中抽取出点阵的关键是理解点阵的含义,即抽取的点按连接其中任意两点的向量平移后必须能够复原。如果不考虑格子单位的对称性,任何点阵均可划出素单位来,且素单位的形状并不是唯一的,但面积是确定不变的。如果考虑到格子单位的对称形,必须选取正当单位,即在对称性尽量高的前提下,选取含点阵点数目尽量少的单位,也即保持格子形状不变的条件下,格子中点阵点数目要尽量少。例如,对2号图像,如果原图是正方形,对应的正当格子单位应该与原图等价(并非现在的矩形素格子),此时结构基元包含两个黑点与两个圆圈。 【9.2】有一AB 型晶体,晶胞中A 和B 的坐标参数分别为(0,0,0)和( 12,12,1 2 )。指明该晶体

的空间点阵型式和结构基元。 解:晶胞中只有一个A 和一个B ,因此不论该晶体属于哪一个晶系,只能是简单点阵,结构基元为一个AB 。 【9.3】已知金刚石立方晶胞的晶胞参数a =356.7pm 。请写出其中碳原子的分数坐标,并计算C —C 键的键长和晶胞密度。 解:金刚石立方晶胞中包含8个碳原子,其分数坐标为: (0,0,0), 1(2,12,0),(12,0,1)2,(0,12,1)2,(14,14,1)4,3(4,34,1)4,(34,14,3)4,(14,34,3 )4 (0,0,0)与(14,14,1 4)两个原子间的距离即为C -C 键长,由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 C-C 356.7154.4pm r a ==== 密度 -1 3-10323-1 812.0g mol 3.51 g cm (356.710cm)(6.022 10mol )A ZM D N V -??==???? 【9.4】立方晶系金属钨的粉末衍射线指标如下:110,200,211,220,310,222,321,400。试问: (1) 钨晶体属于什么点阵型式? (2) X 射线波长为154.4pm ,220衍射角为43.62°,计算晶胞参数。 解:(1) 从衍射指标看出,衍射指标hkl 三个数的和均为偶数,即满足h+k+l =奇数时衍射线系统消失的条件,由此推断钨晶体属于体心立方点阵。 (2) 对立方晶系,衍射指标表示的面间距d hkl 与晶胞参数a 的关系为: hkl d = 代入衍射指标表示的面间距d hkl 关联的Bragg 方程2sin hkl d θλ=得: 316.5 pm a === 【评注】 如果代入晶面指标表示的面间距()hkl d 关联的Bragg 方程()2sin hkl d n θλ=计算,则一定要注意衍射指标n 取值。衍射指标为220的衍射实际是(110)晶面的2级衍射,即n =2。

结题报告风俗变迁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郑州十一中 班级:1105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晶体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材料的结构 2006-09-16 11:50 第一章材料的结构 重点与难点: 在晶体结构中,最常见的面心立方结构(fcc)、体心立方结构(bcc)、密排六方结构(hcp)、金刚石型结构及氯化钠型结构。内容提要: 在所有固溶体中,原子是由键结合在一起。这些键提供了固体的强度和有关电和热的性质。例如,强键导致高熔点、高弹性系数、较短的原子间距及较低的热膨胀系数。由于原子间的结合键不同,我们经常将材料分为金属、聚合物和陶瓷3类。 在结晶固体中,材料的许多性能都与其内部原子排列有关。因此,必须了解晶体的特征及其描述方法。根据参考轴间夹角和阵点的周期性,可将晶体分为7种晶系,14种晶胞。本章重点介绍了在晶体结构中,最常见的面心立方结构(fcc)、体心立方结构(bcc)、密排六方结构(hcp)、金刚石型结构及氯化钠型结构。务必熟悉晶向、晶面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指数),因为这些指数被用来建立晶体结构和材料性质及行为间的关系。在工程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是合金。合金是由金属和其它一种或多种元素通过化学键合而成的材料。它与纯金属不同,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具有一定成分的合金其内部不同区域称为相。合金的组织就是由不同的相组成。在其它工程材料

中也有类似情形。尽管各种材料的组织有多种多样,但构成这些组织的相却仅有数种。本章的重点就是介绍这些相的结构类型、形成规律及性能特点,以便认识组织,进而控制和改进材料的性能。学习时应抓住典型例子,以便掌握重要相的结构中原子排列特点、异类原子间结合的基本规律。 按照结构特点,可以把固体中的相大致分为五类。 固溶体及金属化合物这两类相是金属材料中的主要组成相。它们是由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间相互作用而形成。固溶体的特点是保持了溶剂组元的点阵类型不变。根据溶质原子的分布,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及间隙固溶体。一般来说,固溶体都有一定的成分范围。化合物则既不是溶剂的点阵,也不是溶质的点阵,而是构成了一个新的点阵。虽然化合物通常可以用一个化学式(如AxBy)表示,但有许多化合物,特别是金属与金属间形成的化合物往往或多或少由一定的成分范围。 材料的成分不同其性能也不同。对同一成分的材料也可通过改变内部结构和组织状态的方法,改变其性能,这促进了人们对材料内部结构的研究。组成材料的原子的结构决定了原子的结合方式,按结合方式可将固体材料分为金属、陶瓷和聚合物。根据其原子排列情况,又可将材料分为晶体与非品体两大类。本章首先介绍材料的晶体结构。基本要求: 1.认识材料的3大类别:金属、聚合物和陶瓷及其分类的基础。 2.建立原子结构的特征,了解影响原子大小的各种因素。

六十年代的婚姻

六十年代的婚姻 婚姻即政治,婚姻即革命——题记 我的外公外婆今年都已经是七十多岁高龄,平时虽说会拌拌嘴,一路磕磕绊绊,但夫妻生活依旧是十分美满,两个人相濡以沫,从黑发直至银丝,从朝气蓬勃直至暮年平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见了两张相片,一张黑白照,一张彩色照,背景都是相同的,杭州西湖的苏堤上,黑白照上有两个穿着朴素的年轻人,布艺棉鞋,打扮得规规矩矩,时隔40年后,早已白发苍苍的两个老人依旧如40年前那样,依偎在一起,仿佛从未改变。 两张照片,由此拉开了我对六十年代婚姻的探究与思考,步步走进那个年代的人,也逐步了解到,六十年代,婚姻,包含着政治,婚姻,包含着革命。 六十年代的婚姻制度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革命胜于一切,全国上下一片“红海洋”的六十年代里,有人说,生活在六十年代的人,思想是革命的,物质是匮乏的,生活是简朴的。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六十年代的婚姻与其它时代相比,也显得平静、简单了许多。 从1950年5月1日《婚姻法实施》的那天起,“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等多条信念便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最初几年里,政治色彩颇浓而革命意义极大的《婚姻法》为那个年代的所以中国人的婚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后从“反右”运动开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的那个十几年中,中国处于一个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政治成为一切的主题,婚姻如是。与政治条件相比,人们对财富、职业的要求似乎并不高。也许在那个均贫富已被制度化的时代,经济方面的任何期待都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人们连爱情也少有期待。爱人,首先应该是革命同志。 六十年代的婚姻家庭成分 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里,信仰和阶级成分成为婚姻的主导力量。总体而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打地洞,红五类最好找红五类,黑五类最好找黑五类;就像一些条件优秀、长相出众的女子往往会嫁给综合条件远不如自己,家庭出身好的男子,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文革时期成为根红苗正所应该享有的特权。,而企盼改变命运的“黑五类”也无一例外地希望能与“红五类”联姻,以便借此获得免于政治迫害的“丹书铁券”。 这个时代的婚姻标签赫然写着“革命”二字,聚和散都是为了“革命”。相识是“为

结构化学晶系图解..

晶体的七大晶系是十分专业的问题,它有时是鉴别晶体的关键,鉴藏矿晶的人多少应该知道一些。 概论 已知晶体形态超过四万种,它们都是按七种结晶模式发育生长,即七大晶系。晶体是以三维方向发育的几何体,为了表示三维空间,分别用三、四根假想的轴通过晶体的长、宽、高中心,这几根轴的交角、长短不同而构成七种不同对称、不同外观的晶系模式:等轴晶系,四方晶系,三方晶系,六方晶系,斜方晶系,单斜晶系,三斜晶系。请看图: 上图是七大晶系的理论模型,在同一水平面上,请大家仔细分辨它们的区别。面向观众的轴称x轴,与画面平行的横轴称y轴,竖直的轴称z 轴,也可叫“主轴”

一,等轴晶系简介 等轴晶系的三个轴长度一样,且相互垂直,对称性最强。这个晶系的晶体通俗地说就是方块状、几何球状,从不同的角度看高低宽窄差不多。如正方体、八面体、四面体、菱形十二面体等,它们的相对晶面和相邻晶面都相似,这种晶体的横截面和竖截面一样。此晶系的矿物有黄铁矿、萤石、闪锌矿、石榴石,方铅矿等。请看这种晶系的几种常见晶体的理论形态:

等轴晶系的三个晶轴(x轴y轴z轴)一样长,互相垂直。

常见的等轴晶系的晶体模型图 金刚石晶体

八面体和立方体的聚形的方铅矿 黄铁矿

二,四方晶系简介 四方晶系的三个晶轴相互垂直,其中两个水平轴(x轴、y轴)长度一样,但z轴的长度可长可短。通俗地说,四方晶系的晶体大都是四棱的柱状体,(晶体横截面为正方形,但有时四个角会发育成小柱面,称“复四方”),有的是长柱体,有的是短柱体。再,四方晶系四个柱面是对称的,即相邻和相对的柱面都一样,但和顶端不对称(不同形);所有主晶面交角都是九十度交角。请看模型图: 四方晶系的晶体如果z轴发育,它就是长柱状甚至针状;如果两个横轴(x 、y)发育大于竖轴z轴,那么该晶体就是四方板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钼铅矿。请看常见的一些四方晶系的晶体模型:

中国近代史时期婚姻制度的变化

2010年滁州市 中学历史优秀 教学案例评选 中国近代史前期婚姻 制度的变化 教学案例 作者姓名: 孙龙 工作单位: 明光市第三中学 联系方式: 中国近代史前期婚姻制度的变化 ——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新挑战。如何以高质量的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并交给学生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结论,来提高教学效果,搞好历史教学。 二、问题提出

近年来,文明史观、近现代史观在中学历史教育界受到普遍关注。上个星期,我校月考文综采用了某市的一套模拟试卷,其中历史第35题涉及到我国婚姻制度的变化,引起了学生的较大兴趣。国内历史教育泰斗刘宗绪也强调: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去看历史,实际上是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总纲。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抱着这样的历史观去认识和研究历史,就把握了真谛,也有利于真正接受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有利于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为此,我就以中国近代史前期婚姻制度的演变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1、教师简单介绍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情况以及近代史前期中国婚姻制度发生变化的四个阶段(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和五四运动时期)。 2、将全班分成5个组,民主推选出组长。前4组组长负责分配组员查找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第五组组长及其组员负责从总体上分析中国近代史前期中国婚姻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3、各组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也要积极探讨每个时期中国婚姻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 四、研究讨论 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婚姻最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婚姻制度是以聘娶婚为主,是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买卖婚姻,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长决定。同时,夫妻关系极不平等,夫权至上,女性附属于男性,没有独立的人格。 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传播,以及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我国传统的包办强迫、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也受到了挑战并出现变动。下面,我们就根据课前的安排来作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第一组:

结构化学名词解释

1. 量子效应:(1)粒子可以存在多种状态,它们可由υ1 ,υ 2,···,υn 等描述;(2)能量量子化;(3)存在零点能;(4)没有经典运动轨道,只有概率分布;(5)存在节点,节点多,能量高。上述这些微观粒子的特性,统称量子效应。 2. 次级键:强相互作用的化学键和范德华力之间的种种键力统称为次级键。 3. 超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组装成复杂的、有组织的聚集体,并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使其具有明确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特性。 4. 超共轭效应:指C—H等σ键轨道和相邻原子的π键轨道或其他轨道互相叠加,扩大σ电子的活动范围所产生的离域效应。 5. 前线轨道:分子中有一系列能及从低到高排列的分子轨道,电子只填充了其中能量较低的一部分,已填电子的能量最高轨道称为最高占据轨道(HOMO),能量最低的空轨道称为最低空轨道(LUMO),这些轨道统称前线轨道。 6. 成键轨道、反键轨道、非键轨道:两个能级相近的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时,能级低于原子轨道能级的称为成键轨道,高于原子轨道能级的称为反键轨道,等于原子轨道能级的称为非键轨道。 7. 群:群是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的一些元(又称元素)的集合,这些元可以是操作、数字、矩阵或算符等。 8. 对称操作:能不改变物体内部任何两点间的距离而使物体复原的操作叫对称操作。 9. 对称元素:对称操作所据以进行的旋转轴、镜面和对称中心等几何元素称为对称元素。 10. 点阵能/晶格能:指在0 K时,1mol离子化合物中的正负离子,由相互远离的气态,结合成离子晶体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11. 化学键:在分子或晶体中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导致形成相对稳定的分子和晶体。(广义:化学键是将原子结合成物质世界的作用力。) 12. 黑体:一种能全部吸收照射到它上面的各种波长辐射的物体。 13. 能量量子化:频率为v的能量,其数值是不连续的,只能为hv的整数倍,称为能量量子化。 14. 光电效应:光照射在金属表面上,使金属发射出电子的现象。 15. 临阈频率:当照射光的频率ν超过某个最小频率ν0时,金属才能发射光电子,这个频率称为临阈频率。 16. 屏蔽效应:指核外某个电子i感受到核电荷的减少,使能级升高的效应。 17. 钻穿效应:指电子i避开其余电子的屏蔽,其电子云钻到近核区而感受到较大核电荷作

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

论婚俗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摘要:婚姻是人一生中最关键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人们常常把婚姻当做人生中的头等大事。爱情的美好,婚姻的魅力,人们常常陶醉在其中。婚姻起源于原始社会。贯穿整个人类发展时段,婚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和区域化。婚姻的改变对人们传统意识、风俗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婚姻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关键词:婚姻形态;婚姻过程;婚俗观念;新中国婚姻 一.婚姻形态 婚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人群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婚姻形态。而婚姻形态的不同则能够显示出文明的程度;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文化传统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纷繁多样的婚姻形态,来表现婚姻形态的多样化。从社会的文明程度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婚姻、封建社会婚姻和现代文明婚姻。 (一)原始社会婚姻 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累的认知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完全脱离大自然的动物属性。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神话传说和人们挖掘的活化石方面,可以得出最早的婚姻形态,其中比较著名的婚姻类型有:(1)血缘婚,人类和动物的婚姻形态基本接近,没有伦理,没有道德,任何辈分的婚配没有任何限制,属于血缘群婚的乱婚时代。后来由于人们思维方式的进化,上下辈之间不再发生性关系,但是同辈婚仍然存在,存在对性的限制,俗称“性禁忌”有学者就明确表述:“任何一种可以称为‘婚姻’的两性关系形态,总是与某种或某些‘禁忌’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哪怕从最广义上理解,无‘禁忌’便无所谓‘婚姻’。”【1】(2)族外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从后代的遗传健康中看到,出生的婴儿对自然的抵抗能力和存活率比较低,表现出血亲婚姻的危害,“男女同姓,其生不蕃”。【2】因此后来出现了“从妇居”,“从夫居”,后来随着对偶婚的出现,一夫一妻制逐渐慢慢形成。并且延续至今,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摘要:婚姻是人们一直都在关注的话题,其重要性小则关系家庭幸福,大则关系国家兴亡。近代中国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婚姻观念也显现出巨大变化,新的观念冲击着人们对于婚姻的再思考,两性关系渐趋平等,婚姻自由观念不断发展,传统家长制下的包办婚姻被打破,这些对于推动男女平等、家庭幸福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婚姻;家庭;婚姻观念;变迁 “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是建立家庭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前提”[1]。婚姻与家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建立并延存至今的一种社会关系。社会不断进步使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不断加深,国人的婚姻观念更是在近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新思想的传播,西方婚恋观念进入中国,国人开始吸收新观念以求糅合中西,突破封建包办婚姻,逐步走上注重两性平等、自由恋爱、以爱情为婚姻基础的道路。 一、中国传统包办婚姻 中国传统家庭中男性多占有绝对领导权,女性则是婚姻生活的附属品,女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家庭诞下子嗣、传宗接代。《礼记?昏义》记载:“婚姻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2]。爱情在古代婚姻中多不占主要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婚姻不单单是两个人的事,而是牵扯到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家族。 中国古代社会的男女双方结婚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由家长掌控,若不经过父母或媒人同意,两人自由结合的婚姻是不被认可和保护的,不合礼法,甚至被嘲笑和鄙视。《战国策.燕策》记载:“处女无媒,老旦不嫁,舍媒而自衔,?哦?不售”[3]。在封建时代,作为婚姻当事人的青年男女大多没有权利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有自主权,尤其是女性,更是处在“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 封建制度下的门第观念深入社会各个阶层,“门当户对”多成了古代婚姻家庭的标准,像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横跨在追求爱情的青年男女之间,适婚男女只能在与其门当户对的家庭范围内选择结婚对象,选择配偶的范围大大缩小,甚至出现了“老夫配少妻”、“佳人配愚钝”的婚姻家庭,但他们大多并未对这种婚姻模式多做抨击。 二、中国近代婚姻观念变化 中国封建社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终在清朝后期衰落,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文明开放的气息,中国近代的婚姻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婚姻改革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拉开了序幕。传统的家长式包办婚姻逐渐被抛弃,越来越多地适婚青年在婚姻选择上有了自主权,新的婚恋观渐渐被人们接受,爱情开始注入到新的婚恋观中,古代处于男性主导下的女人受到了平等的待遇,在两性关系中逐渐得到了自由和尊重。 1、两性关系趋向平等 中国封建社会的男性在婚姻家庭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女性从出生到婚后始终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与生儿育女的工具,几乎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批判,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文明婚姻,倡导一夫一妻制,遵守夫妻平等的原则。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开始受到尊重,逐渐拥有了极大地自主权,夫妻关系平等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在人们的婚姻家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的以男性为主导的婚姻逐步向两性平等独立过渡。 2、适婚男女婚姻自由 众所周知,封建式的婚姻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事情,男女双方多没有选择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适婚男女必须遵循的原则。近代随着西方平等观念的深入传播,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开始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传统的包办婚姻受到冲击和打压,许多开明的父母也渐渐接受了子女自由恋爱而结成婚姻的事实。1920年初,《妇女杂志》开展了“婚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婚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择偶标准的变化、男女结缘形式的变化、婚姻礼仪形式的变化等。婚姻习俗表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 【关键词】改革开放;婚姻习俗;变迁 婚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复杂最富革命性的行为,婚俗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它忠实地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特征。 一、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习俗与时尚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习俗表现出开放性、个性化、多元化、性解放等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择偶标准的变化 中国封建时代男女婚嫁讲究门当户对,建国后,人们选择配偶则讲究政治条件。20世纪50年代,姑娘心目中伴侣的标准是:踏实肯干,劳动模范;小伙子心中的最佳伴侣的标准是:不慕虚荣,勤劳贤惠。“文革时期,人们谈婚论嫁的首要标准是看出身,看成分,军人、工人是姑娘最钟情的对象,能找个共产党员则是无上荣光。”到了90年代,人们的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一方面要情投意合,有事业心;另一方面则越来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 另外,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发现男性征婚者自身的经济水平始终是竞争中明显的衡量因素。”征婚样本中,但女性自身的经济水平并不被视为竞争的重要因素。 2、男女结缘形式的变化 中国婚姻的古老形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五四时期,这种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受到冲击,自由恋爱成为时尚。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种与生俱来的爱的神圣权利,仍然受到世俗的限制。改革开放使情感备受压抑的中国人能够直抒胸臆地追求所爱。80年代初,报刊征婚兴起,与此同时,“大中城市的婚姻介绍所也陆续出现。到90年代,通过荧屏谈情说爱成为时髦,进入21世纪网恋又成为现代人最前卫的恋爱方式。”现代化的沟通方式的确成就了不少因缘,但落入圈套上当受骗的也不少,有人更将其作为捞取钱财的手段。 3、婚姻仪式的变化 中国传统婚姻礼仪式很繁琐,从周代起,就有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道程序,谓之六礼,后世演化为请庚、相亲、定亲、报期、行盘、妆奁、迎娶、成婚、回门,包括坐花轿、拜天地,闹洞房。清末民初,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一些大都市出现了新式的文明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新的结婚仪式应运而生。但是在农村,旧的礼仪习俗的痕迹仍存在,男方家要派人去女方家将新娘子接过来,“有用轿子抬的,有用大马车接的,有用自行车接的,有骑毛驴的,也有新娘步行来的。女方一般是要送嫁妆的,嫁妆有桌子、箱子、蚊帐、被子、茶壶等。男女方都要办酒筵招待来宾和亲戚。” 改革开放以后,结婚费用成倍上翻,日益高涨。“据调查数据显示,1999年一对城市新人的结婚支出介于5万元到20万元之间。”婚礼方式也是各种各样,旅行结婚已不时髦,传统婚姻礼仪再度出现,此外,还有到郊外度假村或生态花园举办绿色婚礼,滑翔伞婚礼,短跑婚礼;全凭想象去追求精神享受,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 4、婚姻形式的变化 1934年4月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这一新的婚姻制度在根据地和新中国得到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以后,婚姻中追求性快乐观念代替了性罪恶观念,人们对性行为的选择自由权越来越尊重。性开放性自由性意识的复苏,使传统一元化的婚姻模式受到冲击,非婚同居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社会对性越轨行为的容忍度也提高了,过去被称为“流氓”、“通奸”的婚外两性关系,现在被称为“第三者插足”、“婚外恋”、“情人现象”,据调查,1989年人们对婚前性行为反对的比例高达88%,而2002

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

论婚俗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摘要:婚姻是人一生中最关键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人们常常把婚姻当做人生中的头等大事。爱情的美好,婚姻的魅力,人们常常陶醉在其中。婚姻起源于原始社会。贯穿整个人类发展时段,婚姻由于受到各 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和区域化。婚姻的改变对人们传统意识、风俗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深 刻影响,因此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婚姻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关键词:婚姻形态;婚姻过程;婚俗观念;新中国婚姻 一.婚姻形态 婚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人群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婚姻形态。而婚姻形态的不同则能够显示出文明的程度;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文化传统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纷繁多样的婚姻形态,来表现婚姻形态的多样化。从社会的文明程度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婚姻、封建社会婚姻和现代文明婚姻。 (一)原始社会婚姻 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累的认知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完全脱离大自然的动物属性。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神话传说和人们挖掘的活化石方面,可以得出最早的婚姻形态,其中比较著名的婚姻类型有:(1)血缘婚,人类和动物的婚姻形态基本接近,没有伦理,没有道德,任何辈分的婚配没有任何限制,属于血缘群婚的乱婚时代。后来由于人们思维方式的进化,上下辈之间不再发生性关系,但是同辈婚仍然存在,存在对性的限制,俗称“性禁忌”有学者就明确表述:“任何一种可以称为‘婚姻’的两性关系形态,总是与某种或某些‘禁忌’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哪怕从最广义上理解,无‘禁忌’便无所谓‘婚姻’。”【1】(2)族外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从后代的遗传健康中看到,出生的婴儿对自然的抵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